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三卷目錄
文學總部總論三
北齊顏氏家訓〈文章篇〉
隋文中子〈事君篇〉
唐李德裕窮愁志〈文章〉
宋司馬光迃書〈文害〉
周子通書〈文辭 陋〉
性理〈論文〉
朱子全書〈答曾景建 答林巒 跋余巖起集〉
文學典第三卷
文學總部總論三
编辑北齊顏氏家訓
编辑《文章篇》
编辑
夫文章者,原出五經。詔命策檄,生於《書》者也;序述論 議,生於《易》者也;歌詠賦頌,生於《詩》者也;祭祀哀誄,生 於《禮》者也;書奏箴銘,生於《春秋》者也。朝廷憲章,軍旅 誓誥,敷顯仁義,發明功德,牧民建國,施用多途。至於 陶冶性靈,從容諷諫,入其滋味,亦樂事也。行有餘力, 則可習之。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輕薄。屈原露才揚己, 顯暴君過;宋玉體貌容冶,見遇俳優;東方曼倩,滑稽 不雅;司馬長卿,竊貲無操;王褒過章僮約;揚雄德敗 美新;李陵降辱外國,劉歆反覆莽世;傅毅黨附權門; 班固盜竊父史;趙元叔抗竦過度;馮敬通浮華擯壓; 馬季長佞媚獲誚;蔡伯喈同惡受誅;吳質詆訶鄉里; 曹植悖慢犯法;杜篤乞假無厭;路粹「隘狹已甚;陳琳 實號麤疏,繁欽性無檢格,劉楨屈強輸作,王粲率躁 見嫌,孔融禰衡誕傲致殞;楊修丁廙扇動取斃,阮籍 無禮敗俗,嵇康凌物凶終,傅元忿鬥免官,孫楚矜誇 凌上,陸機犯順履險,潘岳乾沒取危,顏延年負氣摧 黜,謝靈運空疏亂紀;王元長凶賊自貽,謝元暉侮慢 見及。」凡此諸人,皆其「翹秀者,不能悉紀」,大較如此,至 於帝王,亦或未免。自昔天子而有才華者,唯漢武、魏 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皆負世議,非「懿德之君也。 自子游、子夏、荀況、孟軻、枚乘、賈誼、蘇武、張衡、左思之 儔有盛名而免過患者,時復聞之,但其損敗居多耳。 每嘗思之,原其所積,文章之體,摽舉興會,發引性靈, 使人矜伐,故忽於持操,果於進取。今世文士,此患彌 切。一事愜當,一句清巧,神厲九霄,志凌千載,自吟自 賞,不覺更有旁人,加以砂礫所傷,慘於矛戟,諷刺之 禍,速乎風塵。深宜防慮,以保元吉。 學問有利鈍,文 章有巧拙。鈍學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終歸𧈪鄙。 但成學士,自足為人,必乏天才,勿強操筆。」吾見世人, 至於無才思,自謂清華,流布醜拙,亦以眾矣。江南號 為「詅癡符。」近在并州,有一士族,好為可笑詩賦,誂撆 邢、魏諸公,眾共嘲弄,虛相讚說,便擊牛釃酒,招延聲 譽。其妻明鋻婦人也,泣而諫之。此人歎曰:「才華不為 妻子所容,何況行路。」至死不覺。自見之謂明,此誠難 也。 學為文章,先謀親友,得其評論者,然後出手。慎 勿師心自任,取笑旁人也。自古執筆為文者,何可勝 言,至於宏麗精華,不過數十篇耳。但使不失體裁,辭 意可觀,遂稱才士。要須動俗蓋世,亦俟河之清乎? 不屈二姓,夷、齊之節也。何事非君,伊箕之義也。自《春 秋》已來,家有奔亡,國有吞滅,君臣固無常分矣。然而 君子之交,絕無惡聲,一旦屈膝而事人,豈以存亡而 改慮。陳孔璋居袁,裁書,則呼操為豺狼;在魏製檄,則 目紹為蛇虺;在時君所命,不得自專,然亦文人之巨 患也,當務從容消息之。 或問揚雄曰:「吾子少而好 賦。」雄曰:「然。童子彫蟲篆刻,壯夫不為也。」余竊非之曰: 「虞舜歌《南風》之詩,周公作《鴟鴞》之詠,吉甫史克雅《頌》 之美」者,未聞皆在幼年累德也。孔子曰:「不學《詩》,無以 言。」自衛返魯,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大明孝道,引《詩》證 之,揚雄安敢忽之也。若論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 賦麗以淫,但知變之而已,又未知雄自為壯夫何如 也。著《劇秦美新》,妄投於閣,周章怖慴,不達天命,童子 之為耳。桓譚以勝老子,葛洪以方仲尼,使人歎息。此 人直以曉算術,解陰陽,故著《太元經》,為數子所惑耳。 其遺言餘行,孫卿、屈原之不及,安敢望大聖之清塵? 且太元今竟何用乎?不啻覆醬瓿而已。 齊世有辛 毗者,清幹之士,官至行臺尚書,𠷣鄙文學,嘲劉逖云: 「君輩辭藻,譬若榮華,須臾之翫,非宏才也。豈比吾徒 十丈松樹,常有風霜,不可凋悴矣。」劉應之曰:「既有寒
木,又發春華,何如也?」辛笑曰:可矣。凡為文章,猶人乘騏驥,雖有逸氣,當以銜勒制之,勿使流亂軌躅,放意填坑岸也。文章當以理致為心腎,氣調為筋骨,事義 為皮膚,華麗為冠冕。今世相承,趨末棄本,率多浮艷。 辭與理競,辭勝而理伏;事與才爭,事繁而才損。放逸 者流宕而忘「歸,穿鑿者補綴而不足。時俗如此,安能 獨違?但務去泰去甚耳。必有盛才重譽,改革體裁者, 實吾所希。古人之文,宏材逸氣,體度風格,去今實遠, 但緝綴疏樸,未有密緻耳。今世音律諧靡,章句偶對, 諱避精詳,賢於往昔多矣。宜以古之製裁為本,今之 辭調為末,並須兩存,不可偏棄也。 吾家世文章,甚 為典正,不從流俗。梁孝元在藩邸時,撰《西府新文》,《史 記》無一篇見錄者,亦以不偶於世,無鄭、衛之音故也。 有詩賦銘誄書表啟疏二十卷,吾兄弟始在草上,並 未得編次,便遭火盪盡,竟不傳於世。銜酷茹恨,徹於 心髓。」操行見於《梁史文士傳》及孝元《懷舊志》。 沈隱 侯曰:「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 誦,三也。」邢子才常曰:「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覺,若胸 臆語也。」深以此服之。祖孝徵亦嘗謂吾曰:「沈詩云:『崖 傾護石髓』,此皆佀用事耶?」邢子才、魏收俱有重名,時 俗準的,以為師匠。邢賞服沈約而輕任昉,魏愛慕任 昉而毀沈約,每於談讌辭色,以之鄴下紛紜,各有朋 黨。祖孝徵嘗謂吾曰:「任沈之是非,乃邢、魏之優劣也。」
《吳均集》有《破獍賦》。「昔者邑號朝歌,顏淵不舍里名。」
勝母,曾參斂襟。蓋忌夫惡名之傷實也。破獍乃凶逆 之獸,事見《漢書》,為文幸避此名也。比世往往見有和 人詩者,題云敬同。《孝經》云: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不可輕言也。梁世費旭詩云:「不知是耶?非。」殷雲詩云: 「颻颺雲母舟。」簡文曰:「旭既不識其父,雲又颻颺其母。」 此雖悉古事,不可用也。世人或有文章引《詩》「伐鼓淵 淵」者,《宋書》已有屢遊之誚,如此流比,幸須避之。北面 事親別舅,摛《渭陽》之詠;堂上養老送兄,賦《北山》之悲, 皆大失也。舉此一隅,觸塗宜慎。 江南文制,欲人彈 射,知有病累,隨即改之。陳王得之於丁廙也。山東風 俗,不通擊難,吾初入鄴,遂嘗以此忤人,至今為悔,汝 曹必無輕議也。 凡代人為文,皆作彼語,理宜然也。 至於哀傷凶禍之辭,不可輒代。蔡邕為胡金盈作《母 靈表頌》曰:「悲母氏之不永,然委我而夙喪。」又為胡顥 作其父銘曰:「葬我考議,即君。」《袁三公頌》曰:「猗歟我祖, 出自有媯。」王粲為潘文則《思親詩》云:「躬此勞瘁,鞠予 小人。庶我顯妣,克保遐年。」而並載乎邕、粲之集,此例 甚眾。古人之所行,今世以為諱。陳思王《武帝誄》,「遂深 永蟄之思。」潘岳《悼亡賦》,乃愴手澤之遺。是方父於蟲, 匹媍於考也。蔡邕《楊秉碑》云:「統大麓之重。」潘尼《贈盧 景宣詩》云:「九五思飛龍。」孫楚《王驃騎誄》云:「奄忽登遐。」 陸機《父誄》云:「億兆宅心,敦敘百揆。」《姊誄》云:「俔天之和。」 今為此言,則朝廷之辠人也。王粲《贈楊德祖詩》云:「我 君餞之,其樂洩洩」,不可妄施人子,況儲君乎?挽歌辭 者,或云古者虞殯之歌,或云出自田橫之客,皆為生 者悼往苦哀之意。陸平原多為死人自歎之言。詩格 既無此例,又乖製作本意。 凡詩人之作,刺箴美頌, 各有源流,未嘗混雜,善惡同篇也。陸機為《齊謳》篇,前 敘山川物產風教之盛,後章忽鄙山川之情,疏失厥 體,其為《吳趨行》,何不陳子光、夫差乎?《京洛行》,何不述 赧王、靈帝乎? 自古宏才博學,用事誤者有矣,百家 雜說,或有不同,書儻湮滅,後人不見,故未敢輕議之。 今指知決紕繆者,略舉一兩端以為誡。《詩》云:「有鷕雉 鳴。」又曰:「雉鳴求其牡。」《毛傳》亦曰:「鷕,雌雉聲。」又云:「雉之 朝雊,尚求其雌。」鄭元注《月令》亦云:「雊,雄雉鳴。」潘岳賦 曰:「雉鷕鷕以朝雊。」是則混雜其雄雌矣。《詩》云:「孔懷兄 弟。」孔,甚也。懷,思也,言甚可思也。陸機《與長沙顧母書》 述從祖弟士璜死,乃言:「痛心拔腦,有如孔懷。」心既痛 矣,即為甚思,何故言有如也?觀其此意,當謂親兄弟 為孔懷。《詩》云:「父母孔邇。」而呼二親為孔邇,於義通乎? 《異物志》云:「擁劍狀如蟹,但一𩪋偏大爾。」何遜詩云:「躍 魚如擁劍。」是不分魚蟹也。《漢書》:「御史府中列柏樹,嘗 有野鳥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朝夕鳥。」而文士 往往誤作烏鳶用之。《抱朴子》說:「項曼都詐稱得仙,自 云:仙人以流霞一杯與我飲之,輒不饑渴。」而簡文詩 云:「霞流抱朴盌。」亦猶郭象以惠施之辨為莊周言也。 《後漢書》:「囚司徒崔烈以鋃鐺鎖。」鋃鐺,大鎖也,世間多 誤作金銀字。武烈太子亦是數千卷學士,嘗作詩云: 「銀鎖三公腳,刀撞僕射頭。」為俗所誤。文章地理,必須 愜當。梁簡文《鴈門太守行》乃云:「鵝軍攻日逐,燕騎蕩 康居。大宛歸善馬,小月送降書。」蕭子暉《隴頭水》云:「天 寒隴水急,散漫俱分瀉。北注徂黃龍,東流會白馬。」此 亦明珠之纇,美玉之瑕,宜慎之。 王籍《入若耶溪》詩 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江南以為文外斷絕,物 無異議。簡文吟詠,不能忘之。孝元諷詠,以為不可復 得。至《懷舊志》,載於《籍傳》。范陽盧詢,鄴下才俊,乃言此 不成語,何事於能?魏收亦然。其論《詩》云:「蕭蕭馬鳴,悠 悠斾旌。」《毛傳》曰:「言不諠譁也。」吾每歎此解有情致,籍詩生於此意耳。 蘭陵蕭慤,梁室上黃侯之子,工於 篇什。嘗有《秋》詩云:「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時人未 之賞也。吾愛其蕭散,宛然在目。潁川荀仲舉、瑯琊諸 葛漢亦以為爾,而盧思道之徒,雅所不愜。 何遜詩 實為清巧,多形似之言。揚都論者,恨其每病苦辛,饒 貧寒氣,不及劉孝綽之雍容也。雖然,劉甚忌之,平生 誦何詩云:「蘧居響北闕,㦎㦎不道車。」又撰《詩苑》,止取 何兩篇,時人譏其不廣。劉孝綽當時既有重名,無所 與讓,唯服謝朓。嘗以謝詩置几案間,動靜輒諷詠。簡 文愛陶淵明文,亦復如此。江南語曰:「梁有三何,子朗 最多。」三何者,遜及思澄、子朗也。子朗信饒清巧,思澄 遊廬山,每有佳篇,並為冠絕。
隋文中子
编辑《事君篇》
编辑
子謂荀悅史乎史乎?謂陸機文乎文乎?皆思過半矣。 子謂文士之行可見。謝靈運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則 謹。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則典。鮑照、江淹,古之 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吳筠、孔珪,古之狂者也,其文怪 以怒。謝莊、王融,古之纖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古之 夸人也,其文誕。或問孝綽兄弟,子曰:「鄙人也,其文淫。」 或問《湘東王兄弟子》曰:「貪人也,其文繁;謝朓,淺人也, 其文捷;江摠,詭人也,其文虛:皆古之不利人也。」子謂 顏延之、王儉、任昉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約以則。
又
房元齡問《文。子》曰:「古之文也,約以達;今之文也,繁以 塞。」
唐李德裕窮愁志
编辑《文章》
编辑
魏文《典論》稱「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斯言盡之 矣。然氣不可以不貫,不貫則雖有英辭麗藻,如編珠 綴玉,不得為全璞之寶矣。「鼓氣以勢壯為美,勢不可 以不息,不息則流宕而忘返。亦猶絲竹繁奏,必有希 聲窈眇,聽之者悅聞;如川流迅激,必有洄澓逶迤,觀 之者不厭。」從兄翰常言:「文章如千兵萬馬,風恬雨霽, 寂無人聲」,蓋謂是矣。近世誥命,惟蘇庭碩敘事之外, 自為文章,才實有餘,用之不竭。沈休文獨以音韻為 切,重輕為難,語雖甚工,旨則未遠。夫荊璧不能無瑕, 隋珠不能無纇,文旨既妙,豈以音韻為病哉?此可以 言規矩之內,不可以言文章外意也。較其師友,則魏 文與王、陳、應、劉討論之矣。江南唯於五言為妙,故休 文長於音韻,而謂靈均以來,此祕未睹,不亦誣人甚 矣。古人辭高者,蓋以言妙而適,情,不取於音韻,意盡 而止。或篇不拘於隻耦,故篇無定曲,辭寡累句。譬諸 音樂,古詞如金石琴瑟,尚於至音;今文如絲竹鞞鼓, 迫於促節。則知聲律之為弊也甚矣。世有非文章者, 曰:「辭不出於《風》《雅》,思不越於《離騷》,模寫古人,何足貴 也?」余曰:「譬諸日月,雖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此所以 為靈物也。」余嘗為《文箴》,今載於此,曰:「文之為物,自然 靈氣,恍惚而來,不思而至,杼軸得之,淡而無味。琢刻 藻繪,珍不足貴。如彼璞玉,磨礱成器,奢者為之,錯以 金翠。美質既雕,良寶所棄,此為文之大旨也。」
宋司馬光迃書===《文害》===
编辑
或謂迃叟子於道則得其一二矣惜夫無文以發之 迃叟曰然君子有文以明道小人有文以發身夫變 白以為黑轉南以為北非小人有文者孰能之
《周子通書》。
编辑《文辭》
编辑
《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
〈註〉朱子曰:「文所以載道,猶車所以載物,故為車者必飾其輪轅,為文者必善其詞說,皆欲人之愛而用之。然我飾之而人不用,則猶為虛飾而無益於實,況不載物之車,不載道之文,雖美其飾,亦何為乎?」
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 則傳焉。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故曰:「言之無文, 行之不遠。」
《朱子》曰:「此猶車載物而輪轅飾也。」
然不賢者,雖父兄臨之,師保勉之,不學也;強之,不從 也。
《朱子》曰:「此猶車已飾而人不用也。」
「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噫!弊也 久矣。
朱子曰:此猶車不載物,而徒美其飾也 。或疑有德者必有言,有不待藝,而後其文可傳矣。周子此章似猶別以文辭為一事而用力焉,何也?曰:人之才德偏有長短,其或意中了了,而言不足以發之,則亦不能傳於遠矣。故孔子曰:「辭達而已矣。」 程子亦言:「《西銘》吾得其意,但無子厚筆力,不能作耳。」 正謂此也。然言或可少,而德不可無,有德而有言者常多,有德而不能言者常少,學者先務,亦勉於德。
而已矣
《陋》
编辑
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 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
朱子曰:「意同上章,欲人真知道德之重,而不溺於文辭之陋也。」
性理
编辑《論文》
编辑
程子曰:「聖賢之言,不得已也。蓋有是言則是理明,無 是言則天下之理有闕焉。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 制則生人之道有不足矣。」聖賢之言雖欲已得乎?然 其包涵盡天下之理,亦甚約也。後之人始執卷,則以 文章為先,平生所為,動多於聖人,然有之無所補,無 之靡所闕,乃無用之贅言也。不止贅而已,既不得其 「要,則離真失正,反害於道必矣。」 問:「作文害道否?」曰: 「害也。凡為文,不專意則不工,若專意則志局於此,又 安能與天地同其大也?《書》曰:『翫物喪志』,為文亦翫物 也。呂與叔有詩云:『學如元凱方成癖,文似相如始類 俳。獨立孔門無一事,只輸顏氏得心齋』。此詩甚好。古 之學者惟務養情性,其他則不學。今為文者專務章 句,悅人耳目,既務悅人,非俳優而何?」曰:「古者學為文 否?」曰:「人見《六經》,便以為聖人亦作文,不知聖人亦攄 發胸中所蘊,自成文耳。所謂有德者必有言也。」曰:「游 夏稱文學,何也?」曰:「游夏亦何嘗秉筆學為詞章也?且 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豈 詞章之文也。 聖人文章」,自然與學為文者不同。如 《繫辭》之文,後人決學不得。譬之化工生物,且如生出 一枝花,或有剪裁為之者,或有繪畫為之者,看時雖 似相類,然終不若化工所生,自有一般生意。 孟子 論王道便實,徒善不足為政,徒法不能自行,便先從 養生上說將去。既庶既富,然後以飽食煖衣而無教 為不可,故教之也。孟子而後,卻只有《原道》一篇,其間 語固多病,然要之大意儘近理。若《西銘》,則是《原道》之 宗祖也。《原道》卻只說到道,元未到得《西銘》意思。據子 厚之文,醇然無出此文也。自《孟子》後,葢未見此書。 韓退之之文,不可漫觀,晚年所見尤高。 退之晚年 為文,所得處甚多。學本是修德,有德然後有言,退之 卻倒學了,因學文日求所未至,遂有所得。如曰:「軻之 死,不得其傳。」似此言語,非是蹈襲前人,又非鑿空撰 得出,必有所見。若無所見,不知言所傳者何事。 韓 退之作《琴操》,有曰:「臣罪當誅兮,天王聖明。」此善道文 王意中事者,前後文人道不到也。
龜山楊氏曰:「作文字要只說目前話,令自然分明,不 驚怛人不能得,然後知孟子所謂言近,非聖賢不能 也。 為文要有溫柔敦厚之氣,對人主語言及章疏 文字,溫柔敦厚尤不可無。如子瞻詩多所譏翫,殊無 惻怛愛君之意。荊公在朝,論事多不循理,惟是爭氣 而已,何以事君? 《六經》,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 治之成法也。」其文自堯、舜歷夏、商、周之季,興衰治亂 成敗之跡,捄敝通變,因時損益之理,皆煥然可攷,網 羅天地之大文理,象器幽明之故,死生終始之變,莫 不詳諭曲譬,較然如數一二,宜乎後世高明超卓之 士,一撫卷而盡得之也。予竊怪唐、虞之世,六籍未具, 士於斯時,非有誦記、操筆綴文然後為學也。而其蘊 道懷德,優入聖賢之域者何多耶?其達而位乎上,則 昌言嘉謨,足以亮天工而成大業;雖困窮在下,而潛 德隱行,猶足以經世勵俗。其芳猷美績,又何其章章 也!自秦焚《詩》《書》,坑術士,六藝殘缺,漢儒收拾補綴,至 建元、元狩之間,文辭粲如也。若賈誼、董仲舒、司馬遷、 相如、揚雄之徒,繼武而出,雄文大筆,馳騁古今,沛然 如決江漢,浩無津涯,後雖有作者,未有能涉其波流 也。然賈誼明申,韓仲舒陳災異,馬遷之多愛,相如之 浮侈,皆未足與議。惟揚雄為庶幾於道,然尚恨其有 未盡者。積至於唐,文籍之備,蓋十百前古。元和之間, 韓柳輩出,咸以古文名天下,然其論著不詭於聖人 蓋寡矣。自漢迄唐千餘載,而士之名能文者,無過是 數人。及考其所至,卒未有能倡明道學,窺聖人閫奧 如古人者。然則古之時六籍未具,不害其善學;後世 文籍雖多,無益於得也。
人有語及為文者。和靖尹氏曰:「嘗聞程先生云:『聖人 文章載於《六經》。自左氏作傳,文章始壞,文勝質也』。 朱子曰:『有治世之文,有衰世之文,有亂世之文』。六經, 治世之文也,如《國語》委靡繁絮,真衰世之文耳。是時 語言議論如此,宜乎周之不能振起也。至於亂世之 文,則戰國是也,然有英偉氣,非衰世《國語》之文之比 也。楚漢間文字,真是奇偉,豈易及也! 《楚辭》不甚怨 君,今被諸家解得都成『怨君』,不成模樣。《九歌》是托神 以為君,言人間隔,不可企及,如己不得親近於君之 意。以此觀之,他便不是怨君。至《山鬼》篇不可以君為 山鬼,又倒說山鬼欲親人而不可得之意。今人解文 字,不看大意,只逐句解,意卻不貫。」 問《離騷〈卜居篇〉》內字。曰:「字義從來曉不得,但以意看可見。如突梯滑 稽,只是軟熟迎逢,隨人倒,隨人起底意思。如這般文 字,更無些子窒礙,想只是信口恁地說,皆自成文林。」 艾軒嘗云:「班固揚雄以下,皆是做文字。已前如司馬 遷司馬相如等,只是恁地說出,今看來是如此。古人 有取於登高能賦,這也須是敏,須是會說得通暢。如 古者或以言揚,說得也是一件事。後世只就紙上做。 如就紙上做,則班揚便不如已前文字。當時如蘇秦 張儀,都是會說。《史記》所載,想皆是當時說出。」又云:「漢 末以後,只做屬對文字,直至後來,只管弱如蘇頲,著 力要變,變不得。直至韓文公出來,盡掃去了,方做成 古文。然亦止」做得未屬對合偶以前體格。然當時亦 無人信他,故其文亦變不盡。纔有一二大儒略相效, 以下並只依舊。到得陸宣公《奏議》,只是雙關做去。又 如子厚亦自有雙關之文。向來道是他初年文字,後 將《年譜》看,乃是晚年文字。蓋是他效世間模樣,做則 劇耳。文氣衰弱,直至五代,竟無能變。到尹師魯歐公 幾人出來,一向變了。其間亦有欲變而不能者,然大 概都要變。所以做古文自是古文,四六自是四六,卻 不混雜 楚些。沈存中以「些」為咒語,如今釋子念「娑 婆、訶」三合聲,而巫人之禱亦有此聲。此卻說得好。蓋 今人只求之於雅,而不求之於俗,故下一半都曉不 得。 古人文章,大率只是平說而意自長。後人文章, 務意多而酸澀。如《離騷》,初無奇字,只恁說將去,自是 好。後來如魯直恁地著力做,卻自是不好。 古賦須 熟看屈、宋、韓、柳所作,乃有進步處。 《楚詞》平易,後人 學做者反艱深了,都不可曉。 漢初賈誼之文質實, 晁錯說利害處好,答制策便亂道。董仲舒之文緩弱, 其答賢良策,不答所問切處,至無緊要處,又累數百 言。東漢文章尤更不如漸漸趨於對偶。如楊震輩皆 尚讖緯,張平子非之。然平子之意,又卻理會風角鳥 占,何愈於讖緯陵夷?至於三國兩晉,則文氣日卑矣。 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倣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 自然純熟。如相如《封禪書》,模倣極多。柳子厚見其如 此,卻作《貞符》以反之,然其文體亦不免乎蹈襲也。 司馬遷文雄健,意思不帖帖,有戰國文氣象。賈誼文 亦然。老蘇文亦雄健,似此皆有不帖帖意。仲舒文實, 劉向文又較實亦好,無些虛氣象。比之仲舒,仲舒較 滋潤發揮。大抵武帝以前文雄健,武帝以後便實。到 杜欽、谷永書又太弱,無歸宿了。匡衡書多有好處,《漢 明經》中皆不似此。 司馬遷《史記》用字也有下得不 是處,賈誼亦然。如《治安策》說教太子處云:「太子少長 知妃色,則入於學。」這下面承接,便用解說些義,忽然 掉了,卻說上學去,云:「學者,所學之官也。」又說帝入東 學,上「親而貴仁」一段了,卻方說上太子事云:「及太子 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嚴」,都不成文義,更「無段落。」他 只是乘才快,胡亂寫去,這般文字也不可學。董仲舒 文字卻平正,只是又困。董仲舒。匡衡劉向諸人,文字 皆善弱無氣燄。司馬遷賈生文字雄豪可愛,只是逞 快,下字時有不穩處,段落不分明。匡衡文字卻細密, 他看得經書極子細,能向裏做工夫,只是做人不好, 無氣節。仲舒讀書不如衡子細疏略甚多,然其人純 正開闊,衡不及也。《荀子》云:「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 誦數,即今人讀書記遍數也。古人讀書亦如此,只是 荀卿做得那文字,不帖律處也多。 仲舒文大概好, 然也無精彩。 孔氏《書序》不類漢文,似李陵《答蘇武 書》,問董仲舒《三策》,文氣亦弱,與晁賈諸人文章殊不 同,何也?曰:「仲舒為人寬緩,其文亦如其人。大抵漢自 武帝後,文字要入細,皆與漢初不同。」 林艾軒云:「司 馬相如,賦之聖者。揚子雲班孟堅只填得他腔子,如 何得似他?自在流出!左太沖張平子竭盡氣力,又更 不及。」 問:「呂舍人言古文衰自谷永。」曰:「何止谷永!《鄒 陽獄中書》,已自皆作對子了。」又問:「《司馬相如賦》似作 之甚易。」曰:「然。」又問:「高適《焚舟決勝賦》甚淺陋。」曰:「《文選》 齊梁間江總之徒,賦皆不好了。」 問:「西漢文章與韓 退之諸公文章如何?」曰:「而今難說,便說某人優,某人 劣,亦未必信得及。須是自看得這一人文字,某處好, 某處有病,識得破了,卻看那一人文字,便見優劣如 何。若看這一人文字未破,如何定得優劣,便說與公 優劣,公亦如何便見其優劣處?但子細自看,自識得 破。而今人所以識古人文字不破,只是不曾子細看。 又兼是先將自家意思橫在胸次,所以見從那偏處 去說出來,也都是橫說。」又曰:「人做文章,若是子細看 得一般文字熟,少間做出文字,意思語脈自是相似。 讀得韓文熟,便做出韓文底文字;讀得蘇文熟,便做 出蘇文底文字;若不曾子細看,少間卻不得用。大率 古人文字,皆是行正路;後來杜撰底,皆是行狹隘邪 路去了。而今只是依正底路脈做將去,少間文章自 會高人。」又云:「蘇子由有一段論,人做文章自有合用 底字,只是下不著。又如鄭齊叔云:『做文字自有穩底 字,只是人思』」量不著。橫渠云:「發明道理,惟命字難。」要之,做文字下字實是難。不知聖人說出來底,也只是 這幾字,如何鋪排得恁地安穩。然而人之文章,也只 是三十歲以前氣格都定,但有精與未精耳。然而掉 了底便荒疏,只管用功底又較精。向見韓無咎說,他 晚年做底文字與他二十歲以前做底文字不甚「相 遠。此是自驗得如此。人到五十歲,不是理會文章時 節,前面事多,日子少了。若後生時,每日便偷一兩時 閑做這般工夫。若晚年,如何有工夫及此?」或曰:「人之 晚年知識卻會長進。」曰:「也是後生時都定,便長進,也 不會多。然而能用心於學問底,便會長進。若不學問, 只縱其客氣底,亦如何會長進?日見昏了!有人!後生 氣盛時說盡萬千道理,晚年只恁地闒靸底。」或引程 先生曰:「人不學便老而衰。」曰:「只這一句說盡了。」又曰: 「某人晚年日夜去讀書,某人戲之曰:『吾丈老年讀書, 也須還讀得入。不知得入如何得出?謂其不能發揮 出來,為做文章之用也』。」其說雖麤,似有理。又云:「人晚 年做文章,如禿筆寫字,全無鋒銳可觀。」又云:「某四十 以前,尚要學人做文章,後來亦不暇及此矣。然而後 來做底文字,便只是二十左右歲做底文字。」又曰:「劉 季章近有書云:『他近來看文字,覺得心平正』。某答他, 令更掉了這箇虛心看文字。蓋他向來便是硬自執 他說,而今又是將這一說來罩,正是未理會得。大率 江西人都是硬執他底橫說。如王介甫陸子靜,都只 是橫說。且如陸子靜說『文帝不如武帝』,豈不是橫說!」 又云:「介甫諸公取人,如資質淳厚底,他便不取;看文 字穩底,他便不取;如那決裂底,他便取;說他轉時《易》, 大率都是硬執他底。 韓文力量不如漢文,漢文不 如先秦、戰國。 某方修《韓文考異》,而學者至。」因曰:「韓 退之議論正,規模闊大,然不如柳子厚較精密。如辨 《鶡冠子》及說《列子》在《莊子》前及《非國語》之類,辨得皆 是。」黃達才言柳文較古。 曰:「柳文是較古,但卻易學,學 便似他,不似韓文規模闊,學柳文也得,但會衰了人 的文字。」 因論韓文公謂:「如何用功了,方能辨古書 之真偽。」曰:「《鶡冠子》亦不曾辨得。」柳子厚謂其書乃寫 賈誼《鵩賦》之類,故只有此處好,其他皆不好。柳子厚 看得文字精,以其人刻深故如此。韓較有些王道意 思,每事較含洪,便不能如此。 退之要說道理,又要 剸劇,有平易處極平易,有險奇處極險奇。且教他在 潮州時好,止住得一年,柳子厚卻得永州力也。 柳 學人處,便絕似《〈平淮〉西雅》之類甚似詩。詩學陶者便 似陶。韓亦不必如此,自有好處,如《平淮西碑》好。 問: 韓柳二家文體孰正?曰:「柳文亦自高古,但不甚醇正。」 又問:「子厚論封建,是否?」曰:「子厚說『封建,非聖人,意也, 勢也』,亦是。但說到後面有偏處,後人辨之者,亦失之 太過。如廖氏所論封建,排子厚太過。且封建自古便 有聖人」,但因自然之理勢而封之,乃見聖人之公心。 且如周封康叔之類,亦是古有此制,因其有功、有德、 有親,當封而封之,卻不是聖人有不得已處。若如子 厚所說,乃是聖人欲吞之而不可得,乃無可奈何而 為此。不知所謂勢者,乃自然之理勢,非不得已之勢 也。 有一等人專於為文,不去讀聖賢書;又有一等 人知讀聖賢書,亦自會作文。到得說聖賢書,卻又做 一個詫異模樣說。不知古人為文,大抵只如此,那得 許多詫異!韓文公詩文冠當時,後世未易及到他《上 宰相書》用《菁菁者莪》詩註,一齊都寫在裏面。若是他 自作文,豈肯如此作?最是說「載沉載浮」,沉浮皆載,也 可笑。「載」是助語,分明彼如此說「了,他又如此用。」 問: 「韓文李漢序頭一句甚好。」曰:「《公道》好。某看來有病。」曰: 「文者,貫道之器。且如《六經》是文,其中所說皆是這道 理,如何有病?」曰:「不然。這文皆是從道中流出,豈有文 反能貫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喫飯時下飯 耳。若以文貫道,卻是把本為末,以末為本,可乎?其後 作文者皆是如此。」因說:「蘇文害正道,甚於老佛。且如 《易》所謂『利者義之和』,卻解為『利無義則不和,故必以 利濟義,然後合於人情』。若如此,非惟失聖言之本指, 又且陷溺其心。 柳子厚文有所模倣者極精。如《自 解》諸書,是倣司馬遷《與任安書》。劉原父作文,便有所 倣。 韓千變萬化,無心變;歐有心變。《杜祁公墓誌》說 一件未」了,又說一件。韓《董晉行狀》尚稍長。權德輿作 《宰相神道碑》只一板許,歐蘇便長了。蘇體只是一類。 柳伐原議極局促不好,東萊不知如何喜之。陳後山 文如仁宗飛白書記,大段好,曲折亦好,墓誌亦好,有 典有則,方是文章。其他文亦有太局促不好者。 東 坡文字明快,老蘇文雄渾,儘有好處,如歐陽曾南豐 韓昌黎之文,豈可不看?柳文雖不全好,亦當擇合數 家之文擇之,無二百篇。下此則不須看,恐低了人手 段,但採他好處以為議論足矣。若班、馬、《孟子》,則是大 底文字。 韓文高,歐文可學,曾文一字挨一字,謹嚴 然太迫。又云:「今人學文者,何曾作得一篇,枉費了許 多氣力。大意主乎學問以明理,則」自然發為好文章。 詩亦然。 國初文章,皆嚴重老成,嘗觀嘉祐以前,誥詞等言語有甚拙者,而其人才皆是當時有名之士。 蓋其文雖拙,而其詞謹重,有欲工而不能之意,所以 風俗渾厚。至歐公文字好底便十分好,然猶有甚拙 底,未散得他和氣。到東坡文字,便馳騁忒巧了。及宣 政間,則窮極華麗,都散了和氣,所以聖人取先進於 禮樂意思,自是如此。 劉子澄言本朝只有四篇文 字好,《太極圖》《西銘》《易傳序》《春秋傳序》因傷時文之弊, 謂張才叔《書》義好自靖,《人自獻于先王義》,胡明仲醉 後每誦之。又謂劉棠「舜不窮其民」論好,歐公甚喜之。 其後姚孝寧《易義》亦好, 嘗以伊川《答方道輔書》示 學者,曰:「他只恁平鋪,無緊要。說出來只是要移易他 一兩字也不得,要改動他一句也不得。」 李泰伯文 實得之經中雖淺,然皆自大處起議論。首卷「《潛書》《民 言》好,如古《潛夫論》之類。《周禮論》好,如宰相掌人主飲 食男女事。」某意如此。今其論皆然。文字氣象大段好, 甚使人愛之,亦可見其時節方興如此好。老泉父子 自史中《戰國策》得之,故皆自小處起議論,歐公喜之, 李不軟帖不為所喜,范文正公好處,歐不及。 嘗論 宋景文《張巡贊》曰:「其文自成一家,景文亦服人。」嘗見 其寫六一《龍岡阡表》二句云:「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 與我皆無恨也。」 六一文:一唱三嘆,今人是何如作 文, 六一文有斷續不接處,如少了字模樣。如《祕演 詩集序》,喜為歌詩以自娛,十年間兩節不接。《六一居 士傳》意:凡文弱,仁宗飛白書記文不佳,制誥首尾四 六,皆治平間所作,非其得意者。恐當時亦被人催促, 加以文思緩,不及子細,不知如何?然有紆餘曲折,辭 少意多,翫味不能已者,又非辭意一直者比。《黃夢升 墓誌》極好。某所喜者,《豐樂亭記》。 歐公文字鋒刃利, 文字好,議論亦好,嘗有詩云:『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 何人為國謀』?以詩言之,是第一等好詩;以議論言之, 是第一等好議論。 問:「歐公文字愈改愈好?」曰:「亦有 改不盡處。如《五代史宦者傳》末句云:『然不可不戒』。當 時必是載張承業等事在此,故曰:『然不可不戒』。後既 不欲載之於此,而移之於後,則此句當改,偶忘削去 故也。 歐公為蔣穎叔輩所誣,既得辨明,謝表中自 敘一段,只是自胸中流出,更無些窒礙,此文章之妙 也。」又曰:「歐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 《醉翁亭記》,槁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後改 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如尋常不經思慮,信 意所作言語,亦有絕不成文理者,不知如何』?」 歐公 文章及《三蘇文》好處,只是平易說道理,初不曾使差 異底字換卻那尋常底字。 文章到歐、曾、蘇,道理到 二程方是暢。荊公文暗, 歐公文字敷腴溫潤;曾南 豐文字又更峻潔。雖議論有淺近處,然卻平正好。到 得東坡,便傷於巧,議論有不正當處。後來到中「原,見 歐公諸人了,文字方稍平,老蘇尤甚。大抵已前文字 都平正,人亦不會大段巧說。自三蘇文出,學者始日 趨於巧。如李泰伯文尚平正明白,然亦已自有些巧 了。」輔廣問:「荊公之文何如?」曰:「他卻似南豐文,但比南 豐文亦巧。荊公曾作《許氏世譜》,寫與歐公看。歐公一 日因曝書見了將看,不記是誰作,意中以為荊公作。 又云:『介甫不解做得恁地,恐是曾子固所作』。」廣又問: 「後山文如何?」曰:「後山煞有好文字,如《黃樓銘》《館職策》 皆好。」廣又問:「後山是宗南豐文否?」曰:「他自說曾見南 豐於襄漢閒,後見一文字,說南豐過荊襄,後山㩦所 作以謁之。南豐一見愛之,因留款語。適欲作一文字, 事多,因托後山」為之,且授以意。後山文思亦澀,窮日 之力方成,僅數百言。明日以呈南豐,南豐云:「《大略》也 好,只是冗字多,不知可為略刪削否?」後山因請改竄, 但見南豐就坐,取筆抹數處,每抹處連一兩行,便以 授後山,凡削去一二百字。後山讀之,則其意尤完,因 嘆服,遂以為法。所以後山文字簡潔如此。 歐公文 字「大綱好處多,晚年筆力亦衰。曾南豐議論平正耐 點檢;李泰伯文亦明白好看。」錢木之問:「老蘇文議論 不正當。」曰:「議論雖不是,然文字亦自明白洞達。 歐 陽子云:『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三代 而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此古今不易之至論 也。然彼知政事禮樂之不可不出於一,而未知道德 文章之尤不可使出於二也』。」夫古之聖賢,其文可謂 盛矣,然初豈有意學為如是之文哉?有是實於中,則 必有是文於外。如天有是氣,則必有日月星辰之光 曜;地有是形,則必有山川草木之行列。聖賢之心,既 有是精明純粹之實,以旁薄充塞乎其內,則其著見 於外者,亦必自然條理分明,光輝發越而不可掩,蓋 不必託於言語,著於簡冊,而後謂之「文。」但是一身接 於萬事,凡其語默動靜,人所可得而見者,無所適而 非文也。姑舉其最而言,則《易》之卦畫,《詩》之歌詠,《書》之 記言,《春秋》之述事,與夫《禮》之威儀,《樂》之節奏,皆已列 為《六經》而垂萬世。其文之盛,後世固莫能及。然其所 以盛而不可及者,豈無所自來,而世亦莫之識也?故 夫子言之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蓋雖已決知,不得辭其責矣,然猶若逡巡顧望,而不能無所疑也。至 於推其所以興衰,則又以為是皆出於天命之所為, 而非人力之所及。此其體之甚重,夫豈世俗所謂文 者所能當哉?孟軻氏沒,聖學失傳,天下之事背本趨 末,不求知道養德以充其內,而汲汲乎徒以文章為 事業。然在戰國之時,若申、商、孫、吳之術,蘇、張、范、蔡之 辨,列禦寇、莊周、荀況之言,屈平之賦,以至秦、漢之間, 韓非、李斯、陸生、賈、傅、董相、史遷、劉向、班固,下至嚴安、 徐樂之流,猶皆先有其實而後託之於言。唯其無本 而不能一出於道,是以君子猶「或羞之。」及至宋玉、相 如、王褒、揚雄之徒,則一以浮華為尚,而無實之可言 矣。雄之《太元》《法言》,蓋亦長楊較獵之流,而粗變其音 節,初非實為明道講學而作也。東京以降,迄於隋、唐, 數百年間,愈下愈衰,則其去道益遠,而無實之文亦 無足論。韓愈氏出,始覺其陋,慨然號於一世,欲去陳 言以追《詩》《書》六藝之作,而其敝精神、糜歲月,又有甚 於前世諸人之所為者。然猶幸其略知不根無實之 不足恃,因是頗泝其源而適有會焉。於是《原道》諸篇 始作,而其言曰:「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煜。」 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其徒和之亦曰:「未有不深於 道而能文者,則亦庶幾其賢矣。」然今讀其書,則其出 於謟諛戲豫放浪而無實者,自不為少。若夫所原之 道,則亦徒能言其大體,而未見其有探討服行之效。 使其言之為文者,皆必由是以出也。故其議論古人, 則又直以屈原、孟軻、馬遷、相如、揚雄為一等,而猶不 及於賈、董。其論當世之弊,則但以辭不己出,而遂有 「神徂聖伏」之嘆。至於其徒之論,亦但以剽掠潛竊為 文之病,大振頹風,教人自為為韓之功。則其師生之 間,傳授之際,蓋未免裂道與文以為兩物,而於其輕 重、緩急、本末、賓主之分,又未免於倒懸而逆置之也。 自是以來,又復衰歇,數十百年而後,歐陽子出,其文 之妙,蓋已不愧於韓氏。而其曰「治出於一」云者,則自 荀、揚以下皆不能及,而韓亦未有聞焉,是則疑若幾 於道矣。然攷其終身之言與其行事之實,則恐其亦 未免於韓氏之病也。抑又嘗以其徒之說攷之,則誦 其言者既曰:「吾老將休,付子斯文」矣,而又必曰:「我所 謂文,必與道俱。」其推尊之也既曰「今之韓愈」矣,而又 必引夫「文不在茲」者以張其說。由前之說,則道之與 文,吾「不知其果為一耶?為二耶?由後之說,則文王、孔 子之文,吾又不知其與歐韓之文,果若是其班乎否 也?」嗚呼!學之不講久矣,習俗之謬,其可勝言也哉!吾 讀《唐書》而有感,因書其說以訂之。因言文士之失曰: 「今曉得義理底人,少間被物欲激搏,猶自一強一弱, 一勝一負,如文章之士,下梢頭都靠不得。」且如歐陽 公初間做本論,其說已自大段拙了,然猶是一片好 文章,有頭尾。他不過欲封建井田,與冠、昏、喪、祭、蒐田、 燕饗之禮,使民朝夕從事於此,少閒無工夫,被佛氏 引去,自然可變其計,可謂拙矣,然猶是正當議論也。 到得晚年,自做《六一居士傳》,宜其所得如何,卻只說 「有書一千卷,集古錄一千」卷,琴一張,酒一壺,棋一局, 與一老人為六更,不成說話,分明是自納敗闕。如東 坡一生讀盡天下書,說無限道理。到得晚年過海,做 《昌化峻靈王廟碑》,引唐肅宗時一尼恍惚升天,見上 帝以寶玉十三枚賜之,云:中國有大災,以此鎮之。今 此山如此,意其必有寶,更不成議論,似喪心人說話。 其他人無「知,如此說尚不妨。伱平日自視為如何,說 盡道理,卻說出這般話,是可怪否?『觀於海者難為水, 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分明是如此了。便看他門, 這般文字,不入。」 問:「東坡文不可以道理并全篇看, 但當看其大者?」曰:「東坡文說得透,南豐文亦說得透。 如人會相論底,一齊指摘說盡了。歐公不說盡,含蓄 無盡,意又好。」因謂張定夫言:「《南豐祕閣》諸序好。」曰:「那 文字正是好。《峻靈王廟碑》無見識,《伏波廟碑》亦無意 思。伏波當時蹤跡在廣西,不在彼中,記中全無發明。」 或曰:「不可以道理看他,然二碑筆健。」曰:「然。」又問:「《潛真 閣銘》好?」曰:「這般閑戲文字便好,雅正底文字便不好。 如《韓文公廟碑》之類,初看甚好讀」,子細點檢,疏陋甚 多。 人老氣衰,文亦衰。歐陽公作古文,力變舊習,老 來照管不到。為某詩序,又四六對偶,依舊是五代文 習。東坡晚年文雖健不衰,然亦疏魯。如《南安軍學記》, 海外歸作,而有「弟子揚觶序點者三」之語。序點是人 姓名,其疏如此。 老蘇之文高,只議論乖角。 老蘇 文字,初亦喜看,看後覺得自家意思都不正當,以此 知人不可看。此等文章,固宜以歐、曾文字為正。 坡 文雄健有餘,只「下」字亦有不貼實處。 東坡《墨君堂 記》只起頭不合說破「竹」字,不然,便是毛穎傳。 東坡 《歐陽公文集序》,只恁地文章儘好,但要說道理,便看 不得,首尾皆不相應,起頭甚麼樣大!末後卻說詩賦 似李白,記事似司「馬遷。」 統領商榮以《溫公神道碑》 為餉,因命吏約楊道夫同視,且曰:「坡公此文,說得來 恰似山摧石裂。」道夫問:「不知既說誠,何故又說一?」曰「這便是他看道理不破處。」頃之,黃直卿至,復問:「若說 『誠之』,則說一亦不妨否?」曰:「不用恁地說。蓋誠則自能 一。」問:「大凡作這般文字,不知還有布置否?」曰:「看他也 只是據他一直恁地說將去,初無布置如此等文字, 方其說起頭時,自未知後面說甚麼在。」以手指中間 曰:「到這裏自說盡無可說了,卻忽然說起來。如退之 《南豐》之文,卻是布置。某舊看二家之文,復看東坡文, 覺得一段中欠了句,一句中欠了字。」又曰:「向嘗聞東 坡作《韓文公廟碑》,一日思得頗久,忽得兩句云:『匹夫 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遂掃將去。道夫問:「看 老蘇文似勝坡公,黃門之文又不及?」東坡曰:「黃門之 文,衰遠不及也,只有《黃樓賦》一篇爾。」道夫因言歐陽 公平淡。曰:「雖平淡,其中卻自美麗,有好處,有不可及 處,卻不是闒茸無意思。」又曰:「歐文如賓主相見,平心 定氣說好話相似。坡公文如『說不辦後對人鬧』相似, 都無恁地安詳。」童蜚卿問范太史文。曰:「他只是據見 定說將去,也無甚做作。如《唐鑑》雖是好文字,然多照 管,不及評論,總意不盡。只是文字本體好,然無精神, 所以有照管不到處,無氣力,到後面多脫了。」道夫因 問《黃門古史》一書。曰:「此書儘有好處。」道夫曰:「如他論 西門豹投巫事,以為他本循良之吏,馬遷列之於滑 稽不當。似此議論,甚合人情。」曰:「然。古史中多有好處, 如論《莊子》三四篇譏議夫子處,以為決非《莊子》之書, 乃是後人截斷《莊子》本文攙入此,其攷據甚精密。由 今觀之,《莊子》此數篇,亦甚鄙俚。」 問:「蘇子由之文比 東坡稍近理否?」曰:「亦有甚道理。但其說利害處,東」坡 文字較明白,子由文字不甚分曉,要之學術只一般。
看子由《古史序》說:「聖人其為善也,如水之必寒火。」
「『之必熱,其不為不善也』,如『騶虞之不殺,竊脂之不榖』。 此等議論極好。程張以後文人無有及之者。」 因說 《灤城集》曰:「舊時看他議論亦好,近日看他文字煞有 害處。如劉原父高才傲物,子由與他書,勸之謙遜下 人,此意甚好。其間卻云:『天下以吾辯而以辯乘我,以 吾巧而以巧困我,不如以拙養巧,以訥養辯。如此,則 是怕人來困我,故卑以下之。此大段害事。如東坡作 《刑賞忠厚之至論》,卻說『懼刑賞不足以勝天下之善 惡,故舉而歸之仁。如此,則仁只是個鶻突無理會底 物事,故又謂『仁可過,義不可過』。大抵今人讀書不子 細,此兩句卻緣『疑』字上面生許多道理。若是無疑,罪 須是罰,功須是賞,何須更如此』』!」或曰:「此病原起於老 蘇。」曰:「看老蘇《六經論》,則是聖人全是以術欺天下也。 子由晚年作《待月軒記》,想他大段自說見得道理高, 而今看得甚可笑。如說軒是人身,月是人性,則是先 生下一個人身,卻外面尋個性來合湊。 范淳夫文 字純粹,下一個字,便是合當下一個字,東坡所以服 他。東坡輕文字,不將為事,若做文字時,只是胡亂寫 去,如後面恰似,少後添。 劉原父才思極多,湧將出 來,每作文多法古,絕相似。有幾件文字學《禮記》,《春秋》 說學《公》《榖》,文勝貢父,貢父文字工於摹倣。」 問:「南豐 文如何?」曰:「南豐文卻近質。他初亦只是學為文,卻因 學文漸見些子道理,故文字依傍道理做,不為空言。 只是關鍵緊要」處,也說得寬緩不分明,緣他見處不 徹,本無根本工夫,所以如此。但比之東坡,則較質而 近理,東坡則華豔處多。 曾所以不及歐處,是紆徐 曲折處。曾喜模擬人文字,擬《峴臺記》是倣《醉翁亭記》, 不甚似 南豐擬制。內有數篇,雖雜之三代誥命中, 亦無愧 南豐。作《筠州宜黃二學記》,好說得古人教 學意。出 「南豐。《列女傳序》,說二南處好。 南豐《范貫 之奏議序》,氣脈渾厚,說得仁宗好。東坡《趙清獻神道 碑》說仁宗處,其文氣象不好。」「『第一流人』等句,南豐不 說。子由挽南豐詩,甚服之。」 問:「嘗聞南豐令後山一 年看《伯夷傳》,後悟文法如何?」曰:「只是令他看一年,則 自然有自得處。 江西歐陽永叔王介甫曾子固,文 章」如此好,至黃魯直一向求巧,反累正氣。 陳後山 之文有法度。如《黃樓銘》,當時諸公都斂衽。因論當時 人物,有以文章記問為能,而好點檢他人不自點檢 者,曰:「所以聖人說益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 樂多賢友。」 李清臣文比東坡較實。 論胡文定公 文字字皆實,但奏議每件引《春秋》,亦有無其事而遷 就之者。大抵朝廷文字,且要論事情利害是非令分 曉。今人多先引故事,如論《青苖》,只是東坡兄弟說得 有精神,他人皆說從別處去。 張子韶文字沛然猶 有氣,開口見心,索性說出,使人皆知。近來文字開了 又闔,闔了又開,開闔七八番,到結末處又不說,只恁 地休了。 諸公文章馳騁好異,止緣好異,所以見異 端新奇之說,從而好之。這也只是見不分曉,所以如 此。看仁宗時,制詔之文極樸,固是不好看,只是他意 思氣象自恁地深厚久長。固是拙,只是他所見皆實, 看他「下」字都不甚恰好,有合當下底字卻不下。也不 是他識了不下,只是他當初自思量不到,然氣象儘 好,非如後來之文一味纖巧不實。且如進卷,方是二蘇做出,恁地壯偉發越,已前不曾如此看張方平《進 策》,更不作文。只如說鹽鐵一事,他便從鹽鐵原頭直 說到如今,中間卻載著甚麼年,甚麼月,後面更不說 措置,如今只是將虛文漫演。前面說了,後面又將這 一段翻轉,這只是不曾見得。所以不曾見得,只是不 曾虛「心看聖賢之書。固有不曾虛心看聖賢書底人, 到得要去看聖賢書底,又先把他自一副當排在這 裏,不曾見得聖人意,待做出又只是自底。」 今人作 文,皆不足為文,大抵專務節字,更易新好生面辭語。 至說義理處,又不肯分曉。觀前輩歐蘇諸公作文,何 嘗如此?聖人之言,坦易明白。「因《言以明道》,正」欲使天 下後世由此求之,使聖人立言,要教人難曉,聖人之 《經》定不作矣。若其義理精奧處,人所未曉,自是其所 見未到耳。學者須翫味深思,久之自可見。何嘗如今 人欲說,又不敢分曉說,不知是甚所見?畢竟是自家 所見不明,所以不敢深言,且鶻突說在裏。 前輩文 字有氣骨,故其文壯浪。歐公東坡亦皆於經術本領 上用功。今人只是於枝葉上粉澤爾,如舞訝鼓然,其 閒男子、婦人、僧道雜色,無所不有,但都是假底。舊見 徐端立言:石林嘗云:「今世安得文章,只有個減字、換 字法爾。如言『湖州,必須去『州』字,只稱『湖』,此減字法也。 不然,則稱『霅』上,此換字法也』。」 貫穿百氏及經史,乃 所以辨驗是非,明「此義理,豈特欲使文詞不陋而已? 義理既明,又能力行不倦,則其存諸中者必也。光明 四達,何施不可?發而為言,以宣其心志,當自發越不 凡,可愛可傳矣。」今執筆以習研鑽華采之文,務悅人 者,外而已,可恥也已!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 葉。惟其根本乎道,所以發之於文皆道也。三代聖賢 文章,皆從此心寫出,文便是道。今東坡之言曰:「吾所 謂文必與道俱」,則是文自文而道自道。待作文時,旋 去討個道來,入放裏面。此是他大病處。只是他每常 文字華妙,包籠將去,到此不覺漏逗,說出他本根病 痛所以然處。緣他都是因作文卻漸漸說上道理來, 不是先理會得道理了,方作文,所以大本都差,歐公 之文則稍近於道,不為空言。如《唐禮·欒志》云:「三代而 上,治出於一;三代而下,治出於二。」此等議論極好,蓋 猶知得只是一本。如東坡之說,則是二本,非一本矣。
「纔要作文章,便是枝葉。害著學問,反兩失也 。」 問:
「要看文以資筆勢言語,須要助發義理。」曰:「可看《孟子》 《韓文》。韓不用科段,直便說起去,至終篇,自然純粹成 體,無破綻。如歐曾卻各有一個科段。舊曾學曾,為其 節次定了。今覺得要說一意,須待節次定了,方說得 到;及這一路定了,左右更去不得。」因言:「陳阜卿教人 看柳文了,卻看韓文。不知看了柳文,便自壞了,如何」 更看韓文? 作文字須是靠實,說得有條理乃好,不 可駕空細巧。大率要七分實,只二三分文。如歐公文 字好者,只是靠實而有條理。如張承業及宦者等傳, 自然好。東坡如《靈壁張氏園亭記》最好,亦是靠實。秦 少游《龍井記》之類,全是架空說去,殊不起發人意思。
《文章》要理會本領,謂理。前輩作者多讀書,亦隨所
「見理會。 每論著述文章,皆要有綱領。 前輩用言 語,古人有說底固是好,如世俗常說底亦用。後來人 都要別撰一般新奇言語,下梢與文章都差異了。」 要做好文字,須是理會道理,更可以去韓文上一截。 如西漢文字固工。問:「《史記》何如?」曰:「《史記》不可學,學不 成,卻顛了,不如且理會法度文字。」問:「後山學《史記》。」曰: 「後山文字,極有法度,幾於太法度了。然做許多碎句 子,是學《史記》。」又曰:「後世人資稟與古人不同,今人去 學《左傳》《國語》,皆一切踏踏地說去,沒收煞。 文字奇 而穩方好,不奇而穩,只是闒靸。 作文何必苦留意? 又不可太頹塌,只略教整齊足矣。 前輩作文者,古 人有名文字,皆模擬作一篇,故後有所作時,左右逢」 原。 嘗見傅安道說:「為文字之法,有所謂筆力,有所 謂筆路。筆力到二十歲許便定了。便後來長進,也只 就上面添得些子。筆路則常拈弄時轉開拓,不拈弄 便荒廢。此說本出於李漢老,看來做詩亦然。」 因說: 呂伯恭所批文曰:「文章流轉,變化無窮,豈可限以如 此!」某因說:「陸教授謂伯恭有個文字腔子,纔作文字 時,便將來入個腔子,故文字氣脈不長。」曰:「他便是眼 高見得破。 東萊教人作文,當看《獲麟解》,也是其閒 多曲折。」又曰:「『某舊最愛看陳無己文,他文字也多曲 折』。謂諸生曰:『韓柳文好者不可不看。 嘗與後生說: 『若會將《漢書》及韓柳文熟讀,不到不會做文章』。舊見 某人作《馬政策》云:『觀戰奇也,觀戰勝,又奇也;觀騎戰 勝,又大奇也』』。」這雖是麤中閒,卻有好意思。如今時文, 一兩行便作千萬屈曲,若一句題也要立兩腳,三句 題也要立兩腳,這是多少衰氣! 人有才性者,不可 令讀東坡等文。有才性人便須收入規矩,不然蕩將 去。 凡人做文字,不可太長,照管不到,寧可說不盡。 歐蘇文皆說不曾盡。東坡雖是宏闊瀾翻成大片滾 將去,他裏面自有法。今人不見得他裏面藏得法,但只管學他一滾做將去。 前輩云:「文字自有穩當的 字,只是始者思之不精。」又曰:「文字自有一個天生成 腔子,古人文字自貼這天生成腔子。」 今世士大夫 好作文字,論古今利害,比並為說。曰:「不必如此,只要 明義理。義」理明則利害自明。古今天下只是此理。所 以今人做事,多暗與古人合者,只為理一故也。 人 做文字不著,只是說不著;說不到,說自家意思不盡。
「《文章》須正大」 ,須教天下後世見之明白無疑 看。
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說,殊害事。蓋既不得 正理,又枉費心力。不若虛心靜看,即涵養究索之功, 一舉而兩得之也。
或誦退之《聖德頌》,至「婉婉弱子,赤立傴僂,牽頭曳足, 先斷腰膂」處。梁世榮舉子由之說曰:「此李斯誦秦所 不忍言。而退之自謂無媿於《風》《雅》,何其陋也!」此說如 何?南軒張氏曰:「退之筆力高,得斬截處即斬截,他豈 不知此?所以為此言者,必有說,蓋欲使藩鎮聞之,畏 罪懼禍,不敢叛耳。今人讀之至此,猶且寒心,況當時」 藩鎮乎?此正是合於風雅處。只如《牆有茨》《桑中》諸詩, 或以為不必載,而龜山乃曰:「此衛為狄所滅之由。」退 之之言亦此意也。退之之意,過於子由遠矣。大抵前 輩不可輕議。
象山陸氏曰:「文以理為主」,《荀子》於理有蔽,所以文不 馴雅。
慈湖楊氏曰:「孔子謂『巧言鮮仁』,又謂『辭達而已矣』。而 後世文士之為文也異哉!琢磨雕鏤,無所不用其巧, 曰:『語不驚人死不休』。又曰:『惟陳言之務去』。夫言,惟其 當而已矣,繆用其心,陷溺其意,至此欲其近道,豈不 大難?雖曰無斧鑿痕,如大羹元酒,乃巧之極工,心外 起意,益深益苦,去道愈遠。如堯之文章,孔子之文章」, 由道心而達,始可以言文章。若文士之言,止可謂之 巧言,非文章。
魯齋許氏曰:「凡立論必求事之所在,理果如何,不當 馳騁文筆。如程試文字,捏合抑揚。且如論性說,孟子 卻繳得荀子道性惡,又繳得楊子道善惡混,又繳出 『性分三等』之說。如此等文字,皆文士馳騁筆端。如策 士說客,不求真是,只要以利害惑人。若果真見是非 之所在,只當主張孟子,不當說許多『相繳』之語。 宋 文章近理者多,然得實理者亦少。世所謂彌近理而 大亂真,宋文章多有之,讀者直須明著眼目。」 論古 今文字,曰:「二程朱子不說作文,但說明德新民,明明 德是學問中大節目。此處明得三綱五常九法立,君 臣父子井井有條,此文之大者細;而至於衣服飲食、 起居、洒掃、應對,亦皆當於文理。今將一世精力專意 於文,鋪敘轉換,極其工巧,則其於所當文者闕漏多 矣。今者能文之士,道堯、舜、周、孔、曾、孟之言,如出諸其 口,由之以責其實,則霄壤矣。使其無意於文,由聖人 之言,求聖人之心,則其所得亦必有可觀者。文章之 為害,害於道。優孟學孫叔敖,楚王以為真叔敖也,是 寧可責以叔敖之事?文士」與優孟何異?上世聖人何 嘗有意於文?彼其德性聰明,聲自為律,身自為度,豈 後世小人筆端所能模倣?德性中發出,不期文而自 文,所謂《出言有章》者也。在事物之間,其節文詳備,後 人極力為之,有所不及。何者?無聖人之心,為聖人之 事不能也。 讀魏、晉、唐以來諸人文字,其放曠不羈, 誠可喜,身心即時便得快活。但須思慮究竟是如何, 果能終身為樂乎?果能不隳先業而澤及子孫乎?天 地間人各有職分。性分之所固有者,不可自泯也;職 分之所當為者,不可荒慢也。人而慢人之職,雖曰飽 食煖衣,安樂終身,亦志士仁人所不取也。故昔人謂 之「幸民。」凡無檢束、無法度、艷麗不羈諸文字,皆不「可 讀,大能移人性情。聖人以義理誨人,力挽之不能迴, 而此等語,一見之入骨髓,使人情志不可收拾。從善 如登,從惡如崩,古語有之,可不慎乎!」 或論:「凡人為 詩文出於何而能若是?」曰:「出於性。詩文只是禮部韻 中字,已能排得成章,蓋心之明德使然也。不獨詩文, 凡事排得著次第,大而君臣父子,小」而鹽米細事,總 謂之「文」;以其合宜,又謂之「義」;以其可以日用常行,又 謂之「道。」文也,道也,「義也」,只是一般。
朱子全書
编辑《答曾景建》
编辑
文字之設,要以達吾之意而已。政使極其高妙,而於 理無得焉,則亦何所益於吾身,而何所用於斯世?鄉 來前輩,蓋其天資超異,偶自能之,未必專以是為務 也。故公家舍人公謂王荊公曰:「文字不必造語及摹 擬前人。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也。」況又聖賢道統正 傳見於經傳者,初無一言之及此乎?
《答林巒》
编辑
「辱示書及所為文三篇,若以是質於某者。某少不喜 辭,長復嬾廢,亡以副足下意。」然嘗聞之,學之道,非汲 汲乎辭也,必其心有以自得之,則其見乎辭者,非得
已也。是以「古之立言者,其辭粹然,不期以異於世俗而後之讀之者,知其卓然非世俗之士也。」今足下之辭富矣,其主意立說高矣,然類多採摭先儒數家之 說以就之耳。足下之所以自得者何如哉?夫子所謂 「德之棄」者,蓋傷此也。足下改之,甚善。示諭,推所聞以 講學閭里閒,亦甚善。《記》曰:「教然後知困,知困則知所 以自強矣。」
《跋余巖起集》
编辑
某少時猶頗及見前輩而聞其餘論,觀其立心處己, 則以剛介質直為賢;當官立事,則以強毅果斷為貴; 至其為文,則又務為明白磊落,指切事情,而無含胡 臠卷、睢盱側媚之態。使讀之者不過一再,即曉然知 其為論某事、出某策,而彼此無疑也。近年以來,風俗 一變,上自朝廷搢紳,下及閭巷韋布,相與傳習一種 議論,制行立言,專以醞藉襲藏、「圓熟軟美為尚。使與 之居者,窮年而莫測其中之所懷,聽其言者,終日而 不知其意之所鄉。」回視四五十年之前風聲氣俗,蓋 不啻寒暑晝夜之相反,是孰使之然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