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140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一百三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四十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一百四十一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一百四十卷目錄

 冊書部彙考

  周禮春官

  許慎說文

  劉熙釋名釋書契

  蔡邕獨斷策書

  隋書禮儀志

  唐書百官志

  宋史職官志

 冊書部總論

  春秋註疏簡策

  王應麟玉海

  徐師曾文體明辯

 冊書部藝文一

  三王世家贊         史記

  進貞懿皇后哀冊文狀    唐常袞

  進憲宗哀冊文狀      令狐楚

  謝宣行哀冊文狀       前人

  蔡端明書唐太宗哀冊   宋劉克莊

  題唐太宗哀冊文後     明宋濂

 冊書部藝文二

  門下相公榮加冊命天下同歡沗沐眷私輒感

  申賀          唐劉禹錫

  宣政殿前陪位觀冊順宗憲宗皇帝尊號

                薛逢

  送于中丞使回紇冊立     賈島

  天祐元年以右拾遺使冊閩王而作

               翁承贊

  翁文堯員外擁冊禮之歸一路有詩名晝錦集

  先將寄示因書五十六字    黃滔

  觀賀皇太子冊命      殷文圭

 冊書部選句

 冊書部紀事

 冊書部雜錄

 冊書部外編

文學典第一百四十卷

冊書部彙考 编辑

《周禮》
编辑

《春官》
编辑

《內史》:「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

訂義項氏曰:「諸侯有土之君,孤卿大夫在朝之臣,皆書辭於策以命之。」 王氏《詳說》曰:「言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為出封者設爾。蓋策命非常命也。《書》曰:『逸祝冊,惟告周公』。其後曰:『康王命作冊畢』。《左氏》曰:『王命內史叔興父命晉侯為侯伯』。後世有內制,其古之策命與?」

《王制》:「祿則贊為之。」

鄭康成曰:「《王制》云:『王之三公視公侯,卿視伯,大夫視子男,元士視附庸』。」 贊為之者,為之辭也。

以方出之。賞賜亦如之。

鄭司農曰:「以方版書而出之 。」 杜氏曰:「方直,謂今時牘也 。」 鄭鍔曰:「行爵出祿,無非人君之命,或以策,或以方,其別也。蓋命以爵者,必有德之人為策命之,所以述其德;與以祿者,必義所當與之人用方出之,所以著其義。策者,簡牘之辭,《方版》也。其制方,方言其義。」

《許慎說文》
编辑

《冊》
编辑

冊,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 二編之形。

《劉熙釋名》
编辑

《釋書契》
编辑

《策書》,教令于上,所以驅策諸下也。

漢制,約敕封侯曰「冊。」冊,賾也,策使釐賾,不犯之也。

《蔡邕獨斷》
编辑

《策書》
编辑

漢天子命令,一曰策書。策者,簡也。《禮》曰:「不滿百丈不 書於策。」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編, 下附篆書,起年月日,稱皇帝曰,以命諸侯王三公。其 諸侯王三公之薨於位者,亦以策書誄諡,其行而賜 之,如諸侯之策。三公以罪免,亦賜策,文體如上策而 隸書,以尺一木兩行,唯此為異者也。

《隋書》
编辑

《禮儀志》
编辑

諸王、三公、儀同、尚書令、五等開國太妃、妃、公主恭拜 冊,軸一枚,長二尺,以白練衣之。用竹簡十二枚,六枚 與軸等,六枚長尺二寸,文出《集書》,書皆篆字。哀冊、贈 冊亦同。

《唐書》
编辑

===
《百官志》
===中書省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冊書》,立皇后、皇太子、

封諸王、臨軒冊命則用之。

尚書省,凡上之逮下,其制有六:三曰冊,天子用之。

《宋史》
编辑

《職官志》
编辑

凡命令之禮有七:曰《冊書》。立后妃,封親王、皇子、大長 公主,拜三師、三公、三省長官,則用之。

冊書部總論 编辑

《春秋註疏》
编辑

《簡策》
编辑

杜預《春秋左傳序》:「諸侯各有國史,大事書之于策,小 事簡牘而已。」孔穎達疏:「《釋器》云:『簡謂之畢』。郭璞云:『今 簡札也』。許慎《說文》曰:『簡,牒也。牘,書板也』。蔡邕《獨斷》曰: 『策者,簡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 編下附。鄭康成注《中庸》亦云:『策,簡也』。由此言之,則簡、 札、牒、畢,同物而異名。單執一札,謂之為簡,連編諸簡』」, 乃名為策。故於文策或作冊,象其編簡之形也。鄭康 成注《論語序》以《鉤命決》云「《春秋》二尺四寸書之,《孝經》 一尺二寸書之。」故知六經之策,皆稱長二尺四寸。蔡 邕言二尺者,謂漢世天下策書所用,故與六經異也。 簡之所容,一行字耳。牘乃方版,版廣於簡,可以並容 數行。凡為書字,有多有少,一行可盡「者書之於簡,數 行可盡者書之於方;方所不容者,乃書于策。」《聘禮》曰: 「若有故,則加書將命,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 於方。」鄭康成曰:「名,書文也,今謂之字。策,簡也;方,版也。」 是其字少則書簡,字多則書策。此言大事小事,乃謂 事有大小,非言字有多少也。大事者,謂君舉告廟,及 鄰國赴告,經之所書皆是也。「小事」者,謂物不為災,及 言語文辭,傳之所載皆是也。大事後雖在策,其初亦 記於簡,如《南史》欲書,崔杼執簡而往;董狐既書,趙盾 以示於朝。是執簡而示之,非舉策以示之。明大事皆 先書於簡,後乃定之于策也。其有小事,文辭或多,如 呂相絕秦,聲子說楚,字過數百,非一牘一簡所能容 者,則於眾簡牘以次存錄也。杜所以知其然者,以隱 十一年傳例云「滅不告敗,勝不告克」,不書于策,明是 大事來告,載之策書也。策書不載,丘明得之,明是小 事傳聞,記於簡牘也。以此知仲尼修經,皆約策書成 文,丘明作傳,皆博采簡牘眾記,故隱十一年註云「承 其告辭,史乃書之於策。」若作傳聞行言,非將君命,則 記在簡牘而已,不得記於典策,此蓋《周禮》之舊制也。 又莊二十六年,「經皆無傳,傳不解經」,註云:「此年經、傳 各自言其事者,或策書雖存,而簡牘散落,不究其本 末,故傳不復申解。」是言經據策書,傳憑簡牘,經之所 言其事大,傳之所言其事小,故知小事在簡,大事在 策也。

《王應麟玉海》
编辑

《冊》
编辑

《聘禮》:「百名以上書于策,不及百名書于方。」疏曰:「簡據 一片策,是眾簡相連。」鄭作《論語序》云:「《易》《詩》《書》《禮》《春秋》, 策尺二寸,《孝經》謙半之。《論語》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 謙焉。」是策之長短。鄭注《尚書》:「三十字一簡之文。」服虔 注《左氏》云:「古文篆書,一簡八字。」是簡之字數。《說文》:「冊, 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 編之形。《古文》曰。

《徐師曾文體明辯》
编辑

《冊》
编辑

按:《說文》云:「冊,符命也。」字本作策。蔡邕云:「策者,簡也。」漢 制命令,其一曰策,書長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 短,兩編,下附篆書,以命諸侯王。三公亦以誄謚,而三 公以罪免,則一木兩行,隸書而賜之,其長一尺。當是 之時,惟用木簡,故其字作策。至于唐人,逮下之制有 六,其三曰冊,字始作冊,蓋以金玉為之。《說文》所謂「諸 侯進受於王,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者是 也。又按:古者冊書,施之臣下而已,後世則郊祀、祭享、 稱尊、加諡、寓哀之屬亦皆用之,故其文漸繁。今彙而 辯之,其目凡十有一:一曰祝冊,郊祀祭享用之;二曰 玉冊,上尊號用之;三曰立冊,立帝、立后、立太子用之; 四曰封冊,封諸王用之;五曰哀冊,遷『梓宮及太子諸 王、大臣薨逝用之;六曰《贈冊》,贈號贈官用之;七曰《諡 冊》,上諡賜諡用之;八曰《贈諡冊》,贈官并賜諡用之;九 曰《祭冊》,賜大臣祭用之;十曰《賜冊》,報賜臣下用之;十 一曰《免冊》』」,罷免大臣用之。今制,郊祀、立后、立儲、封王、 封妃亦皆用冊,而玉、金、銀、銅之制,各有等差,蓋自古 迄今,王言之所不可闕者也。今錄古作以《垂式》云

冊書部藝文一 编辑

《三王世家贊》
史記
编辑

太史公曰:古人有言曰:「愛之欲其富,親之欲其貴。」故 王者壃土建國,封立子弟,所以褒親親,序骨肉,尊先 祖,貴支體,廣同姓於天下也。是以形勢強而王室安。 自古至今,所由來久矣。非有異也,故弗論著也。燕、齊 之事,無足采者,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讓,群臣守義,文 辭爛然,甚可觀也。是以附之《世家》。

褚先生曰:「臣幸得以文學為侍郎,好覽觀太史公之 列傳,傳中稱《三王世家》,文辭可觀,求其《世家》,終不能 得。竊從長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書,編列其事而傳 之,令後世得觀賢主之指意。蓋聞孝武之時,同日而 俱拜三子為王,封一子於齊,一子於廣陵,一子於燕, 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剛柔,人民之輕重,為作」 策以申戒之。謂王世為漢藩輔,保國治民,可不敬與? 王其戒之!夫賢主所作,固非淺聞者所能知,非博聞 強記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至其次序分絕,文字 之上下,簡之參差長短皆有意,人莫之能知。謹論次 其真草詔書,編於左方,令覽者自通其意而解說之。

《進貞懿皇后哀冊文狀》
唐·常袞
编辑

「右奉進止,令臣撰詞訖,謹隨狀封進。」伏以纂述坤儀, 弘宣聖悼,禮有追冊,文以敘哀。前代以來,舊章不易。 屬詞之重,高選文臣。晉之恭后,則王彪之、顏延年,咸 製其詞,哀華著稱。至貞觀中,文德皇后遷座,特詔虞 世南撰述,編於文館,永播徽音。此二臣者,皆以鴻藻, 奮於一時,用能紀皇壼之風,煥青史之簡。臣才學甚 淺,典策非工,承詔兢悚,匪遑夙夜,伏自循省,叨竊至 深。陛下往命貴妃追封殊號,冊諡之令,皆臣奉行,德 範柔明,多所遺闕,退思鄙薄,於今愧赧。此又獲承慈 旨,重紀芳猷,雖竭庸虛,慚無麗藻。文明天下,多士盈 朝,顧其式瞻,何以昭示?冒嚴上獻,益用兢惶。無任戰 懼之至。

《進憲宗哀冊文狀》
令狐楚
编辑

右奉敕令臣撰者。臣今撰了,謹連如後。竊以揚先帝 無疆之德,薦陛下罔極之思,宜擇能者,永垂不朽。聖 意以臣備位相府,策名文場,忘其庸虛,賜以撰述。頃 自哀迷重疊,心緒摧落。雖磨鉛雕朽,已竭其精誠;捧 日窺天,難窮其高遠。干冒封進,無任悲躍屏營之至。

《謝宣行哀冊文狀》
前人
编辑

右臣先準敕撰成,封進訖。「奉某月日敕旨,敬依典禮, 不任號慕者。伏以範天地之大者難為狀;鑴金石之 堅者難為工。況先皇之武烈文明,迥超前古;而微臣 之瞽言懵學,不及中人。顧惟庸虛,謬獲紀述,叨蒙恩 獎,特賜宣行。竊文士之名,誠有慚色;彰聖人之德,實 荷經綸。」云云。

《蔡端明書唐太宗哀冊》
宋·劉克莊
编辑

文皇帝除亂致治,功德儘可形容。使班、馬秉此筆,必 甚奇偉。斯作稍似不稱,然「沙場罄翦,斗極咸羈,狼山 入囿,潮渚歸池,東旌若木,西斾條支,龍鄉委賮,鳥服 來儀」,亦佳語也,今人恐不能道。

《題唐太宗哀冊文後》
宋·濂
编辑

天台詹君國器,嗜古如嗜利。近於汴梁市中購得褚 登善所撰《唐太宗哀冊文》一卷,舊嘗藏相臺岳珂倦 翁家,後有北燕喬簣成所題,定為唐人書。詹君既自 識其左,復請濂一言之。濂聞唐故事,「哀冊,國之大典 也,非職載筆至司鈞衡者,不敢為之。」登善自貞觀二 十二年九月己亥為中書令,二十三年三月丁卯太 宗不豫,四月己亥,幸翠微宮。五月己巳,崩于含風殿。 庚午,奉大行御馬輿還京師。當是時,登善秉政,中書 緝熙,帝載者已九月,哀冊必屬之,蓋無疑也。此卷當 為命槁之第二,故于「二十三年」下闕「歲次己酉,五月 甲辰」八字。「嗣皇帝」下不書「治」字。《家傳》「縉雲」下無「高祖 配天,一人有慶」八字。「愬悲風于長」下缺「術」字,然特其 缺文耳。徵之《大詔令》《蘿圓琬琰集》《文粹》《文苑》諸書,其 更改又各有同異,殆不能悉數也。濂竊按正史、雜史, 咸謂太宗以八月庚寅日葬,與《大詔令》等書並同。庚 寅則八月之十八日也。今獨云庚子,則是月之二十 八日,不知何以有一旬之差,將史誤耶?或槁本之筆 訛也。嗣皇帝之名不「書,懼瀆也」,其理固當。太宗之崩, 既書「二十六日己巳」矣,「年月甲子」,初何足隱諱而懸 空之耶?尤有不可得而曉者,相去七百餘載,其事不 可臆度,未可以遽言也。若論字畫,當為登善所書。登 善初師虞世南,晚入右軍之室,故唐之能正書者僅 二十八人,而登善居三四之間。此卷溫潤似虞,其結 體則多法右軍,世之人徒見登善所書,或與薛稷類 者,遂疑之。殊不知先哲有兼人之才,而其作字初不 拘一體。張顛善草書,至其小楷,極端謹有法,傳其學 者,唯顏真卿得之耳。觀登善者,宜以是求之。簣成雖 號能鑒古,其言似不足徵也。國器尚永寶之

冊書部藝文二 编辑

門下相公榮加冊命天下同歡沗沐眷私輒感 编辑

《申賀          唐》·劉禹錫

冊命出宸衷,官儀自古崇。特膺平土拜,光贊格天功。 再佩扶陽印,常乘鮑氏驄。七賢遺老在,猶得詠《清風》。

《宣政殿前陪位觀冊順宗憲宗皇帝尊號》
编辑

薛逢

樓頭鐘鼓遞相催,曙色當衙曉仗開。孔雀扇開香案 出,袞龍衣動冊函來。金泥照耀傳中旨,玉節從容引 上台。盛禮永尊徽號畢,聖慈南面不勝哀。

《送于中丞使回紇冊立》
賈島
编辑

君立天驕發使車,冊文字字著金書。漸通青塚鄉山 盡,欲達皇情譯語初。調角寒城邊色動,下霜秋磧鴈 行疏。旌旗來往幾多日,應向途中見歲除。

《天祐元年以右拾遺使冊閩王而作》
编辑

翁承贊

蓬萊宮闕曉光勻,紅案《舁麻》降紫宸。鸞奏八音諧律 呂,鳳銜五色顯絲綸。蕭何相印均衡重,韓信齋壇雨 露新。得侍丹墀官異寵,此身何幸沐恩頻。

《翁文堯員外擁冊禮之歸一路有詩名晝錦集先將寄示因書五十六字》
黃滔
编辑

六窠只佩諸侯印,爭比從天擁冊歸。一軸《郢人歌》處 雪,兩重朱氏著來衣。閩山秀已鍾君盡,洛水波應濺 我稀。明日陪塵迎駟馬,定淮齋沐看光輝。

《觀賀皇太子冊命》
殷文圭
编辑

嗣冊儲皇帝命行,萬方臣妾躍歡聲。鸞旃再立星辰 正,雉扇雙開日月明。自有漢元爭翊戴,不勞商皓定 欹傾。春宮保傅皆周召,致主何憂不太平。

冊書部選句 编辑

魏曹植《責躬詩》:「仰齒金璽,俯執聖冊。」

《晉書烈女傳》:「振高情而獨秀,魯冊於是飛華。挺峻節 而孤標,周篇於焉騰茂。」

晉張協《七命》:「生則耀華名于玉牒,沒則勒洪伐于金 冊。」

左思《魏都賦》:「窺玉冊于金縢,案圖錄于石室。」

宋顏延之《曲水詩序》:「方策既載,皇王之跡已殊;鍾石 畢陳,舞詠之情不一。」

梁簡文帝《七勵》:「石冊紫泥,繩金刺玉。」

江淹《知己賦》:「罄龍圖及鳳書,傾蒼冊與篆字。」《又為蕭 驃騎讓封表》:「鴻誥鬱集,懋冊頓萃。」《又為蕭驃騎讓揚 州表》:「不能青蘋引風,陽燧要景,復降綸冊,徽采兼明。」 《又為蕭領軍讓司空啟》:「復降朱輪之使,方枉青冊之 勸。」

又《蕭相國讓進表》:「重炳徽冊,再晰光誥。」

北周庾信《賀婁慈碑》:「紫泥賜冊,《黃腸贈行》。」

又進《蒼烏表》,「理宜歸瑞祕圖,書祥帝冊,用光至德,取 效昇平。」

隋薛道衡《駕幸晉陽詩》:「省方遵往冊,遊豫葉前經。」 潘徽《江都集禮序》:「東探石匱之符,西蠹羽陵之策。」 唐楊炯《詩序》:「觀星文而考南北,大象入于機衡;披帝 冊而質龍神,負圖出于河洛。」

王勃《乾元殿頌序》:「龜書葉瑞,按五校而分營;鳳冊揚 輝,翔八鸞而節步。」

李義府《封禪詩》:「瑞冊開珍鳳,禎圖薦寶龜。」

蘇頲:《赦書》:「將逮臨寅之歲首,甫擇建子之天統。是用 發揮景命,受茲禮冊。」

于卲《玉版元記頌序》:「纂鴻猷而尊冊之,明大訓而奉 行之。」

韓愈《和裴晉公詩》:「南伐旋師太華東,天書夜到冊元 功。」

元稹詩:「獲麟書諸冊,豢龍醢為臠。」

元郝經《閑閑畫像》詩:「高文典冊職所專,潤色帝業星 霓纏。」

《袁桷》詩:「香芝森寶冊,當年侍蓬瀛。」

明李夢陽《冬日靈濟宮》詩:「累朝盟誓冊,玉櫃少人知
考證

冊書部紀事 编辑

《尚書金縢》:「周公植璧秉珪,告太王、王季、文王,史乃冊 祝。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匱中。」史為冊書祝辭也。 《尚書洛誥》:「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文王騂牛一,武王 騂牛一。王命作冊,逸祝冊,惟告周公。其後王賓殺禋, 咸格,王入太室,祼王命周公後作冊逸誥在十有二 月。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王為冊書,使史 逸誥伯禽《封命》之書,皆同。在烝祭日,周公拜前,魯公 拜後。

《顧命》「成王命作冊度。太史秉書,由賓階隮,御王冊命。」 《周禮》:「內史掌冊命」,故命內史為冊書也。經不言命 史,史是常職,不假言之。既作冊書,因作受冊法度。太 史,太宗之屬,職掌冊書。

《畢命序》「康王命作冊畢。」命為冊書,以命畢公。 《左傳》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 冊命晉侯為侯伯。」以《冊書》命晉侯,為「伯」也。

昭三年夏四月,鄭伯如晉,公孫段相,甚敬而卑,禮無 違者。晉侯嘉焉,授之以冊曰:「子豐有勞於晉國,余聞 而弗忘,賜汝州田,以胙乃舊勳。」伯石再拜稽首,受冊 以出。

昭七年,衛襄公卒。衛齊惡告喪于周,且請命。王使成 簡公如衛弔,且追命襄公曰:「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 左右,以佐事上帝,余敢忘?」《高圉》《亞圉》。命,如今之哀 冊。又《正義》曰:「漢魏以來,賢臣既卒,或贈以本官印綬, 近世或更贈以高官。褒德敘哀,載之於冊。將葬,賜其 家以告柩,如今之哀冊。」謂此也。

《漢書景帝本紀》:中二年「春二月,令諸侯王薨,列侯初 封及之國,大鴻臚卿奏諡誄冊;列侯薨及諸侯太傅 初除之官,大行奏諡誄冊。」

《武五子傳》:「齊懷王閎與燕王旦、廣陵王胥同日立,皆 賜冊,各以國土風俗申戒焉。」 《史記索隱》:「按:武帝冊 此三王,皆自手製。」

衛宏《漢舊儀》:「神爵二年十月甲子,丞相延登詔。」「五鳳 三年正月乙巳,大夫初拜冊。」

《王莽傳》:「莽率群臣至南郊,陳其符命本末,又作告天 冊,自陳功勞千餘言。」

《後漢書光武本紀》:建武二年正月,封功臣皆為列侯, 冊曰:「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敬之 戒之,傳爾子孫,長為漢藩。」

《何敞傳》注:《何氏家傳》:「敞六世祖父比干,字少卿,經明 行修,兼通法律,為汝陰縣獄吏,決曹掾,平活數千人。 後為丹陽都尉,獄無冤囚,淮汝號曰何公。征和三年 三月辛亥,天大陰雨,比干在家,日中夢貴客車騎滿 門,覺以語妻,語未已而門有老嫗可八十餘,頭白求 寄避雨,雨甚而衣履不霑漬,雨止,送出門,乃謂比干」 曰:「公有陰德,今天錫君冊,以廣公之子孫。」因出懷中 符冊,狀如簡,長九寸,凡九百九十枚,以授比干,子孫 佩印綬者,當如此算。比干年五十八,有六男,又生三 子,本始元年自汝陰徙平陵,代為名族。

《楊厚傳》:「厚字仲桓,廣漢新都人也。順帝時為侍中,稱 病求退,年八十二,卒於家。冊書弔祭,鄉人諡曰文。」 殷洪小說:「魏國初建,潘勗字元茂,為冊命文。自漢武 以來未有此制。勗乃依商周,憲章唐虞,辭義溫雅,與 誥同風,於時朝士皆莫能措一辭。勗亡後,王仲宣擅 名於當時,時人見此冊,或疑是仲宣所為,論者紛紛。 及」晉王為太傅,臘日大會賓客,勗子蒲時亦在焉。宣 王謂之曰:「尊君作《封魏君冊》,高妙信不可及。吾曾聞 仲宣,亦以為不如朝廷之士。」乃知勗作也。

《西州後賢志》:「楊邠卒,帝為鎮東大將軍,嘉其忠節死 義,遣使弔贈。冊曰:『惟永嘉七年四月己未,使持節都 督江陽諸軍事、鎮東大將軍瑯琊王濬謹遺板命:前 衡陽內史楊君忠,蕭貞固,守正不移,雖危迫,節義可 嘉。不幸殞卒孤城,甚悼之。今列上尚書,贈君淮南內 史。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

《元經》:「明帝大寧元年,傳皇后庾氏,庾琛之女也。明帝 即位,立為皇后,冊曰妃。庾氏昔承明命,作嬪東宮,履 信思順,以成肅雍之德;正位閨房,以著協恭之美。崇 嫡明統,載在典謨,宜建長秋,以奉宗廟。使使持節兼 太尉授皇后璽綬,母儀天下,潛暢后教,其敬之哉!」 《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云: 『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諡議皆珣所草。 《宋書王誕傳》:誕少有才藻,晉孝武帝崩,從叔尚書令 珣為哀冊文,久而未就,謂誕曰:「猶少序節物一句。」因 出本示誕,誕攬筆便益之,接其秋冬代變後云:「『霜繁 廣除,風回高殿』。珣嗟歎清拔,因而用之。」

《文帝袁皇后傳》:「后崩,詔前永嘉太守顏延之為哀冊, 文甚麗。冊既奏,上益撫存悼亡,感今懷昔」八字,以致 其意焉。有司奏諡宣皇后,上特詔曰:元

《南齊書謝朓傳》:「敬皇后遷祔山陵,朓撰哀冊文,齊世 莫有及者。」

《通典》:「齊高帝詔以褚彥回錄尚書事。江左以來,無單為錄者,有司議立優冊,詔從之。」

《梁書傅昭傳》:「太原王延秀薦昭於丹陽尹袁粲,深為 所禮,辟為郡主簿,使諸子從昭受學。會明帝崩,粲造 哀冊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每經昭戶,輒嘆曰:『經其戶, 寂若無人,披其帷,其人斯在。豈非名賢』!」

《蕭子範傳》:太宗即位,召為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以 逼賊不拜。其年葬簡皇后,使與張纘俱製哀冊文。太 宗覽讀之曰:「今葬禮雖闕,此文猶不減於舊。」

《周書王褒傳》:「褒雅識治體,建德以後,頗參朝議,凡大 詔冊,令褒具草。」

《唐書禮樂志》:「太宗時,房元齡等議封禪儀。玉冊四,皆 長一尺三寸,廣寸五分,厚五分。每冊皆五簡,聯以金。 高宗乾封元年封太山,玉冊三,以玉為簡,長一尺二 寸,廣一寸二分,厚三分,刻而金文。玉匱一,長一尺三 寸,以藏上帝之冊。金匱二,以藏配帝之冊,纏以金繩 五周。」

《張延賞傳》:「故事,臨軒冊拜三公,中書令讀冊,侍中贊 禮,或闕,則宰相攝事。」

《崔融傳》:「融撰武后哀冊,最高麗,絕筆而死,時謂思苦 神竭」云。

《王勃傳》:勃兄劇,長壽中為鳳閣舍人。壽春等五王出 閣,有司具儀,忘載冊文。群臣已在,乃寤其闕,宰相失 色,劇召五吏執筆分占其辭,粲然皆畢,人人嗟服。 《李嶠傳》:嶠為鳳閣舍人,文冊大號令,多主為之。 《賈至傳》:明皇幸蜀,拜起居舍人,帝傳位,至譔冊,帝曰: 「兩朝盛典,出卿父子,可謂繼美矣。」

《王起傳》:起嗜學,非飲食不輒廢,天下之書無不讀,一 經目弗忘也。莊恪太子薨,詔為哀冊。詞情悽惋,當世 稱之。

《劉迺傳》:「迺拜司門員外郎。德宗初,進郭子儀為尚父。 時冊禮廢,視詔文者不適所宜,宰相崔祐甫召迺至 閤草之。少選成文,詞義典裁。」

《舊唐書令狐楚傳》:「元和十四年七月,授中書侍郎同 平章事。十五年正月,憲宗崩,詔楚為山陵使,仍撰哀 冊文。辭情典鬱,為文士所重。」

《五代史吳越世家》:「錢鏐始由海路入貢京師。龍德元 年,賜鏐詔書,不名。唐莊宗入洛,鏐遣使貢獻,求玉冊。 莊宗下其議於有司,群臣皆以謂非天子不得用玉 冊,郭崇韜尤為不可。既而許之,乃賜鏐玉冊、金印。鏐 因以鎮海等軍節度授其子元瓘,自稱吳越國王,更 名所居曰宮殿,府曰朝,官屬皆稱臣。起玉冊、金券、詔 書」三樓於《衣錦軍》。

《楚世家》:馬殷數邀封爵,天成二年,請建行臺。明宗封 殷楚國王,有司言無封國王禮,請如三公用竹冊。乃 遣尚書右丞李序持節以竹冊封之。

《宋史劉載傳》:「載字德輿,涿州范陽人。太平興國六年, 以工部侍郎致仕。載尤好學,博通史傳,善屬文,嘗授 詔撰《明憲皇后諡冊文》,行於世。」

《談苑》:真宗將立明肅作后,令丁謂諭旨於楊大年,令 作冊文。丁云:「不憂不富貴。」大年答曰:「如此富貴亦不 願。」

《石林燕語》:明肅太后上徽號,初欲御天安殿,即今大 慶也。王沂公爭之,乃改御文德殿。元祐初,宣仁太后 受冊,有司援文德故事為請,宣仁不許,令學士院降 詔。蘇子瞻當制,頗斥天聖之制,猶以御文德為非是。 既進本,宣仁批出曰:「如此是彰先姑之失,可別作一 意,但言吾德薄,不敢比方前人。」聞者無不畏服。是歲 冊禮止御崇政殿。

《青箱雜記》:胡武平嘗奉敕撰溫成皇后哀冊文,受旨 以溫成嘗因禁卒竊發捍衛有功,而秉筆者不能文 其實。公乃用西漢莽何羅觸瑟,馮媛當熊二事,以狀 其意曰:「在昔禁闈,誰何弛衛,觸瑟方警,當熊已厲。」覽 者無不嘆服。

《貴耳集》:德壽丁亥降聖,遇丙午慶八十壽皇,講行慶 禮,上尊號,周益公當國,差官撰冊文、讀冊、書冊,擬楊 誠齋、尤延之各撰一本,預先進呈。益公與誠齋鄉人 借此欲除誠齋一侍從,為潤筆冊文,壽皇披閱至再, 即宣諭益公:楊之文太聱牙,在御前讀時生澀,不若 用尤之文溫潤。益公又思所以處誠齋,奏為讀冊官。 壽皇云:「楊江西人,聲音不清,不若移作奉冊。」壽皇過 內奏冊寶儀節,及行禮官讀至楊某,德壽作色曰:「楊 某尚在這裏,如何不去?」壽皇奏云:「不曉聖意。」德壽曰: 「楊某《殿策》內比朕作晉元帝,甚道理。」楊即日除江東 漕。誠齋由是薄憾益公。

《元史孟祺傳》:「祺擢國史院編修官,遷從仕郎,應奉翰 林文字,兼太常博士,一時典冊多出其手

冊書部雜錄 编辑

《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殷先世 有《冊書典籍》,說殷改夏王命之意。

《詩經·小雅·出車》:「豈不懷歸,畏此簡書。」朱註《簡書》,冊命,臨 遣之詞也。

《禮記祭統》:「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祿有功,必賜爵祿於 太廟,示不敢專也。故祭之日,一獻,君降立于阼階之 南,南鄉,所命北面,史由君右執冊命之,再拜稽首,受 書以歸,而舍奠于其廟。此爵賞之施也。」「舍奠于其 廟」者,謂受冊命。卿大夫等既受冊書歸,還而釋奠于 家廟,告以受君之命。

《漢書武帝本紀》:「元封元年夏四月,上登封泰山。」王 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刻石紀號,有「金冊、石函」、「金 泥玉檢」之封焉。

應劭《漢官儀》:「建武三十二年,封太山,玉牒石檢,金繩 石泥。」

《續漢書》:「光武封禪,乃求元封封禪事,有司奏用玉牒 玉檢,水銀和金為泥。」

《西京雜記》:揚子雲曰:軍旅之際,戎馬之間,飛書馳檄, 用枚皋;廟廊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冊,用相如 《玉海》。後漢禮儀,太子即帝位,太尉讀冊,皇后則宗正 讀冊,拜皇太子則司空讀冊。拜諸侯王公之儀,光祿 勳前一拜,舉手曰「制詔」,其以某為某讀冊。書畢,謁者 稱臣某再拜。

《宋文鑑》:「乾德初,蕭國公臣質等奉玉冊玉寶,上皇帝 尊號。」

又《皇后冊文》:「遣官賜爾皇后之寶,授之玉冊,厥簡五 十。」

又《皇后哀冊文》:「惟有徽音,長留寶冊。」

《夢溪筆談》:上親郊廟,冊文皆曰:恭荐歲事,先景靈宮, 謂之朝獻,次太廟,謂之朝饗,末乃有事於南郊。予集 《郊式》時,曾預討論,常疑其次序,若先為尊,則郊不應 在廟後;若後為尊,則景靈宮不應在太廟之先。求其 所從來,蓋有所因。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則百神 皆預遣使祭告,惟太清宮、太廟則皇帝親行,其冊祝 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於某所,不敢不告宮廟。」謂之 奏告。餘皆謂之祭告。惟有事於南郊方為正祠。至天 寶九載,乃下詔曰:「告者,上告下之詞。」今後太清宮宜 稱朝獻,太廟稱朝饗。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冊文皆為 正祠。

《容齋隨筆》:唐封拜后妃王公及贈官,皆行冊禮。文宗 太和四年,以裴度守司徒、平章重事,度上表辭冊命, 其言云:「臣此官已三度受冊,有靦面目。」從之。然則唐 世以為常儀,辭者蓋鮮。唯國朝以此禮為重,自皇后 太子之外,雖王公之貴,率一章乞免即止,典禮,益以 不講,良為可惜。

《元史·祭祀志》:「親祀竹冊八副,每冊二十有四簡。」

冊書部外編 编辑

《路史中三皇紀三皇經》云:「三皇自然之文,皆以金玉 為冊;天皇所授,元玉為簡,青玉為文;地皇所授,黃玉 為簡,白玉為文。」

因提紀群玉之山,平阿無隘,四徹中繩,庸成氏之所 守,先王之冊府也。冊府所在,庸成是立,故號曰「庸成 氏。」

《瑯嬛記》:「舜以玉冊書聖臣之名,金冊書賢臣之名,銀 冊書功臣忠臣之名,水晶冊書才臣之名,眾臣則書 於木冊。」

《穆天子傳》:「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謂冊府。」

張衡《西京賦》:昔天帝悅秦穆公而覲之,饗以鈞天廣 樂,帝有醉焉,乃為金冊,錫用此土,而剪諸鶉首。 《風俗通》:岱宗上有金篋玉冊,能知壽修短。漢武探得 十八,因倒讀曰八十,其後果然。

《吳曆》:孫皓時,吳郡民掘地得物,是銀長一尺三寸,刻 畫有「年月」字,因改年為「天冊。」

《晉書元帝紀》:「永嘉初,有玉冊見於長安白玉麒麟。神 冊出於江陵,其文曰『長壽萬年』。」

《北燕錄》:「沮渠蒙遜永和二年,大風震電,於震所得石 冊。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