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240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二百三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四十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二百四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二百四十卷目錄

 樂府部總論

  劉勰文心雕龍樂府

  唐庚文錄樂府命題

  朱子大全集詩備六義之旨

  馬端臨文獻通考論聲樂不傳 論樂亡 鐃歌鼓吹辨

  吳訥文章辯體樂府

  楊慎詞品樂曲名解

  徐師曾詩體明辯樂府 祭祀樂歌辭 漢郊祀歌 鼓吹歌辭 黃門鼓

  吹 騎吹 橫吹 短簫鐃歌 漢短簫鐃歌 魏短簫鐃歌 吳鐃歌 晉短簫鐃歌 擬

  晉短簫鐃歌 擬唐鐃歌鼓吹曲 警嚴 樂舞歌辭 漢武德舞歌 巴渝舞 晉正德大

  豫二舞歌 晉文武二舞歌 宋齊凱容宣烈舞歌 梁文武舞歌 唐祀天地武舞歌 唐

  太廟二舞及群室舞歌 雜舞 鞞舞 槃舞 鐸舞 幡舞 白紵舞 拂舞 白符舞

  琴曲歌辭 相和歌辭 相和曲 吟漢曲 平調曲 清調曲 側調歌 瑟調曲 楚調

  曲 清商曲歌辭 雜曲歌辭 新曲歌辭

  日知錄樂章 詩有入樂不入樂之分

文學典第二百四十卷

樂府部總論 编辑

劉勰文心雕龍 编辑

《樂府》
编辑

「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鈞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 人闋,爰乃皇時。」自《咸》《英》以降,亦無得而論矣。至于《塗 山》歌于《𠋫人》,始為南音;有娀謠乎《飛燕》,始為北聲。《夏 甲》歎于《東陽》,東音以發;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興。音 聲推移,亦不一概矣。匹夫庶婦,謳吟土風,詩官採言, 樂胥被律,志感絲篁,氣變金石。是以師曠覘風于盛 衰,季札鑒微于興廢,精之至也。夫樂本心術,故響浹 肌髓,先王慎焉,務塞淫濫。敷訓胄子,必歌九德,故能 情感七始,化動八風。自雅聲浸微,溺音騰沸。秦燔《樂 經》,漢初紹復,制氏紀其鏗鏘,叔孫定其容與。于是武 德興乎高祖,四時廣于孝文,雖摹《韶》《夏》,而頗襲秦舊, 中和之響,閴其不還。暨武帝崇禮,始立樂府,總趙、代 之音,撮齊、楚之氣。延年以曼聲協律,朱、馬以騷體製 歌,《桂華》雜曲,麗而不經;《赤鴈》群篇,靡而非典;河間薦 雅而罕御,故汲黯致譏於天馬也。至宣帝雅頌,詩效 《鹿鳴》。邇及元、成,稍廣淫樂,正音乖俗,其難也如此。暨 後郊廟,惟雜雅章,辭雖典文,而律非夔、曠。至於魏之 三祖,氣爽才麗,宰割辭調,音靡節平。觀其北上眾引, 《秋風》列篇,或述酣宴,或傷羈戍,志不出於滔蕩,辭不 離於哀思,雖三調之正聲,實《韶》《夏》之鄭曲也。逮於晉 世,則傅元曉音,創定雅歌,以詠祖宗;張華新篇,亦充 庭萬。然杜夔調律,音奏舒雅,荀勖改懸,聲節哀急。故 阮咸譏其離聲,後人驗其銅尺。和樂精妙,固表裏而 相資矣。故知詩為樂心,聲為樂體。樂體在聲,瞽師務 調其器;樂心在詩,君子宜正其文。「好樂無荒」,《晉風》所 以稱遠;「伊其相謔」,鄭國所以云亡。故知季札觀辭,不 直聽聲而已。若夫艷歌婉孌,怨志詄絕,淫辭在曲,正 響焉生。然俗聽飛馳,職競新異,雅詠溫恭,必欠伸魚 睨;奇辭切至,則拊髀雀躍,詩聲俱鄭,自此階矣。凡樂 辭曰詩,詩聲曰歌。聲來被辭,辭繁難節。故陳思稱李 延年閑於增損,古辭,多者則宜減之,明貴約也。觀高 祖之詠《大風》,孝武之歎《來遲》,歌童被聲,莫敢不協。子 建、士衡,咸有佳篇,並無詔伶人,故事謝絲管,俗稱乖 調,蓋未思也。至于軒代鼓吹,漢世鐃挽,雖戎喪殊事, 而並總入樂府,繆襲所致,亦有可算焉。昔子政品文, 詩與歌別,故略具樂篇,以標區界。贊曰:「八音摛文,樹 辭為體。謳吟坰野,金石雲陛。《韶》響難追,鄭聲易啟,豈 惟觀樂,於焉識禮。」

唐庚文錄 编辑

《樂府命題》
编辑

齊、梁以來,文士喜為樂府辭,然沿襲之久,往往失其 命題本意。《烏將八九子》但詠烏,《雉朝飛》但詠雉,《雞鳴 高樹巔》但詠雞,大抵類此。而甚有併其題失之者。如 《相府蓮》訛為《想夫憐》,《楊婆兒》訛為《楊叛兒》之類是也。 蓋辭人例多事,語言不復詳研考,雖李白亦不免此。 惟老杜《兵車行》《悲青坂》《無家別》等數篇,皆因事自出 己意立題,略不更蹈前人陳跡,真豪傑也。

古樂府命題,皆有主意。後之人用樂府為題者,直當 代其人而措辭,如「公無渡河須作妻止其夫」之辭,太 白輩或失之,惟退之《琴操》得體。

朱子大全集 编辑

《詩備六義之旨》
编辑

六義次序,孔氏得之。但「六」字之旨極為明白。只因鄭 氏不曉《周禮》籥章之文,妄以《七月》一詩分為三體,故 諸儒多從其說,牽合附會,紊亂顛錯,費盡安排,只符 合得鄭氏曲解《周禮》一章,而於《詩》之文義意旨,了無 所益,故鄙意不敢從之。只且白直依文解義,既免得 紛紜,枉費心力,而六義又都有用處,不為虛設。蓋使 讀《詩》者知是此義,便作此義推求,極為省力。今人說《詩》,空有無限道理,而無一點意味,只為不曉此意耳。 《周禮》以六詩教國子,亦是使之明此義例,推求《詩》意, 庶乎易曉。若如今說,即是未通經時,無所助於發明; 既通經後,徒然增此贅說。教國子者何必以是為先? 而《詩》之為義,又豈止於六而已耶!《籥章之〈豳雅〉》《豳頌》, 恐《大田》《良耜》諸篇當之,不然,即是別有此詩而亡之。 如王氏說又不然,即是以此《七月》一篇吹成三調,詞 同而音異耳。若如鄭說,即兩章為《豳風》,猶或可成音 節,至於四章半為《豳雅》,三章半為《豳頌》,不知成何曲 拍耶?

馬端臨文獻通考 编辑

《論聲樂不傳》
编辑

按:夾漈以為詩本歌曲也,自齊、魯、韓、毛各有序訓,以 說相高,義理之說既勝,而聲歌之學日微矣。愚嘗因 其說而究論之:「《易》本卜筮之書也,後之儒者知誦《十 翼》而不能曉占法;《禮》本品節之書也,後之儒者知誦 《戴記》而不能習禮儀。皆義理之說太勝故也,先儒蓋 病之矣。然《詩》也、《易》也、禮也,豈與義理為二物哉?蓋詩」 者,有義理之歌曲也,後世狹邪之樂府,則無義理之 歌曲也。《易》者,有義理之卜筮也,後世俗師之占書,則 無義理之卜筮也。《禮》者,有義理之品節也,秦漢而後 之典章,則無義理之品節也。《郊特牲》曰:「禮之所尊,尊 其義也。失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故其數可陳也, 其義難知也。」《荀子》曰:「不知其義,謹守其數,不敢損益。 父子相傳,以待王公」,是官人百吏所以取秩祿也。蓋 春秋戰國之時,先王之禮制不至淪喪,故巫史卜祝、 小夫賤隸皆能知其數,而其義則非聖賢不能推明 之。及其流傳既久,所謂義者,布在方冊,格言大訓,炳 如日星,千載一日也。而其數則湮沒無聞久矣。姑以 漢事言之,若《詩》若《禮》,若《易》,諸儒為之訓詁,轉相授受, 所謂義也。然制氏能言鏗鏘歌舞之節,徐生善為容, 京房、費直善占,所謂「數」也。今訓詁則家傳人誦,而制 氏之鏗鏘,徐生之容、京、費之占,無有能知之者矣。蓋 其始也,則數可陳而義難知;及其久也,則義之難明 者,簡編可以紀述,論說可以傳授。而所謂數者,一日 而不肄習,則亡之矣。數既亡則義孤行,於是疑儒者 之道有體而無用,而以為義理之說太勝。夫義理之 勝,豈足以害事哉?

《論樂亡》
编辑

按:夾漈此論,拳拳乎《風》《雅》《頌》之別,而以為漢世,頗謬 其用。然漢明帝之樂凡四,今冊傳者惟短簫鐃歌二 十二曲,而所謂《大予》、所謂《雅》《頌》、所謂《黃門鼓吹》,則未 嘗有樂章。至於短簫鐃歌,史雖以為軍中之樂,多敘 戰陣之事,然以其名義考之,若《上之回》,則巡幸之事 也。至艾如張《巫山高》《釣竿篇》之屬,則又各指其事而 言,非專為戰伐也。魏、晉以來,倣漢《短簫鐃歌》為之,而 易其名,於是專敘其創業以來伐叛討亂,肇造區宇 之事,則純乎《雅》《頌》之體。是魏晉以來之《短簫鐃歌》,即 古之《雅》《頌》矣。

《鐃歌鼓吹辨》
编辑

按《漢志》言漢樂有四:其三曰《黃門鼓吹樂》,天子宴群 臣之所用;四曰「短簫鐃歌樂」,軍中之所用。則鼓吹與 鐃歌自是二樂,而其用亦殊。然蔡邕言鼓吹者,蓋短 簫鐃歌,而俱以為軍樂,則似漢人已合而為一。但《短 簫鐃歌》,漢有其樂章,魏、晉以來因之。大概皆敘述頌 美時主之功德。而鼓吹則魏晉以來以給賜臣下,上 自王公,下至牙門督將皆有之,且以為葬儀。蓋《鐃歌》 上同乎國家之《雅》《頌》,而鼓吹下儕於臣下之鹵簿,非 唯所用尊卑懸絕,而俱不以為軍中之樂矣。至唐、宋, 則又以二名合為一,而以為乘輿出入警嚴之樂。然 其所用綱鼓、金鉦、鐃鼓、簫笳、橫吹、長鳴、篳篥之屬,皆 俗樂也。故郊祀之時,太常雅樂以禮神,鼓吹嚴警以 戒眾。或病其雅鄭雜襲,失齋肅寅恭之誼者,此也。又 鼓吹本軍中之樂,郊禋齋宿之時,大駕鹵簿以及從 官、六軍百執事,輿衛繁多,千乘萬騎,旅宿以將事。蓋 雖非征伐,而所動者眾,所謂軍行師從事也。則夜警 晨嚴之制,誠不可廢。至於冊寶、上尊號、《奉天書》、虞主 祔廟,皆用之,則不類矣。

吳訥文章辯體 编辑

《樂府》
编辑

《易》曰:「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成周盛 時,大司樂以黃帝、堯、舜、夏、商六代之樂,報祀天地百 神,若宗廟之祭。神既下降,則奏《九德》之歌,《九韶》之舞。 蓋以六代之樂,皆聖人之徒所制,故悉存之而不廢 也。迨秦焚滅典籍,禮樂崩壞。漢興,高帝自制《三侯》之 章,而《房中》之樂則令唐山夫人造為歌辭。《史記》云:「高 祖過沛,詩,三侯之章,令小兒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 四時歌舞宗廟,孝、惠、文、景無所增,更,于樂府習常肄 舊而已。」至班固《漢書》則曰:「漢興,樂家有制氏,但能紀 其鏗鏘,而不能言其義。」高祖時,叔孫通制宗廟樂:迎 神奏《嘉至》,入廟奏《永至》;乾豆上奏《登歌》;再終,下奏《休成》;天子就酒東廂,坐定奏《永安》。然徒有其名而亡其 辭,所載不過武帝郊祀十九章而已,後儒遂以樂府 之名起於武帝。殊不知孝惠二年,已命夏侯寬為樂 府令,豈武帝始為新聲,不用舊辭也迨?東漢明帝遂 分樂為四品:一曰《大予樂》,郊廟、上陵用之;二曰《雅頌 樂》,辟雍、享射用之;三曰《黃門鼓吹樂》,天子宴群臣用 之;四曰《短簫鐃歌樂》,「軍中用之。」其說雖載方冊,而其 制亦復不傳。魏晉以降,世變日下,所作樂歌,率皆誇 靡虛誕,無復先王之意。下至陳、隋,則淫哇鄙褻,舉無 足觀矣。自時厥後,唯唐、宋享國最久,故其辭亦多純 雅。南渡後,夾漈鄭氏著《通志樂略》,以為古之達禮有 三:一曰燕,二曰享,三曰祀,所謂吉、凶、軍、賓、嘉皆主此 三者,仲尼所刪之詩,凡燕享祭祀之時,用以歌之。漢 樂府之作,以繼三代,因列《鐃歌》與《三侯》以下於篇,亦 無其辭。後太原郭茂倩輯《樂府》百卷,繇漢迄五代,蒐 輯無遺。金華吳立夫謂其紛亂龐雜,厭人視聽,雖浮 淫鄙俗,不敢芟夷,何哉?近豫章左克明復編《古樂府》 十卷,斷自陳、隋而止。中間若後魏楊白花等淫鄙之 辭,亦復收載,是亦未得為盡善也。

郊廟歌辭。《樂記》曰:「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考之於 古,禮樂之備,莫過於周。故《詩序》謂:《昊天有成命》,則郊 祀天地之樂歌也;《清廟》,則祀太廟之樂歌也;《我將載 芟》《良耜》,則又明堂社稷之歌章焉。千載之下,音樂既 亡,而其歌詩尚存者,以其辭焉爾。秦漢以降,代有制 作。然唯漢、唐、宋為盛者,蓋其混一既久,功德在人,雖 其道不能比隆成周,然其致治制作之懿,終非秦、魏、 晉、隋南北五季之可比也,讀者其尚考焉。

愷樂歌辭。《周禮·大司樂》曰:「王師大獻,則令奏愷樂。」《大 司馬》曰:「師有功,則愷樂獻於社。」鄭康成云:「兵樂曰愷, 獻功之樂也。」是則軍禮之有愷樂,其來尚矣。若夫鼓 吹鐃歌、橫吹之名,則起於漢。崔豹《古今注》云:「漢樂有 黃門鼓吹,天子所以燕群臣。短簫《鐃歌》,乃鼓吹之一 章,亦以賜有功。」是則鐃歌與橫吹,得通名為鼓吹曲, 但所用異耳。漢有《朱鷺》等二十二曲,列於鼓吹,謂之 鐃歌。又有《橫吹曲》二十八解,然辭多不傳。曹魏嘗改 漢《鐃歌》為十二曲,而辭率矯誕。厥後柳宗元進《唐鐃 歌》,洪武中宋濂擬宋鼓吹,雖如魏之曲數,而辭義殆 過之矣。

燕饗歌辭《儀禮燕禮》曰:「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笙 入奏《南陔》《白華》《華黍》,乃間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 魚》,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儀》,遂歌鄉樂:《周南》:《關雎》 《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此則燕饗之有樂也。 《王制》曰:「天子食舉以樂,《大司樂》王大食皆奏鐘鼓。」此 食舉之有樂也。漢明帝定樂,二曰《雅》《頌》,三曰黃門鼓 吹者,皆燕射及宴群臣之所用也。又有殿中御飯食 舉七曲,太學食舉十三曲,然世皆不傳,唯晉荀勗所 定歌章具存。唐貞觀初,新定《十二和之樂》,其曰:「天子 食舉及飲酒奏《休和》,受朝奏《正和》,正至禮會奏《昭和》, 皇太子軒縣出入奏《承和》」,而史亦亡其辭。迨宋建隆 中,始作朝會樂章,載之於史。

琴曲歌辭。《白虎通》曰:「琴者,禁止於邪,以正人心者也。 故先王以是為修身理性之具。其長三尺六寸,象歲 之三百六十日也。廣六寸,法六合也。前廣後狹,尊卑 象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也。」今觀五曲九引、十二操,率 皆後人所為,若《文王居羑》《孔子》《猗蘭》《將歸》等操,怨懟 躁激,害義尤甚。獨昌黎所擬,先儒謂深得文王之心 者是也。西山真氏又云:「琴之音,以淳古澹泊為上。今 則厭古調之希微,誇新聲之奇變,雖琴亦鄭、衛矣。」此 又有志於琴者,不可不知也。

《相和歌辭》《宋書樂志》曰:「《相和》,漢舊曲也。絲竹更相以 和,執節者之歌。魏明帝分為二部,晉荀勗採舊辭,謂 之《清商三調歌詩》。」《唐樂志》云:「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 中曲之遺聲,漢世謂之三調。又有楚調,漢房中曲也, 與前三調總謂之相和調。」

清商曲辭《清商樂》,一曰清樂。清樂者,九代之遺聲,其 始即相和三調是也。並漢、魏以來舊曲,其辭皆古調。 晉馬南渡,其音亡散。宋武定關中,收其聲伎,南朝文 物,斯為最盛。後魏孝文、宣武,相繼南伐,得江左所傳 舊曲,及江南吳歌、荊楚西聲,總謂之清商。至於殿庭 饗宴,則兼奏之。後隋平陳,文帝善其節奏,曰:「此《華夏》 正聲也。」乃微更損益,以新定律呂,因於太常置清商 署以管之,謂之清樂。隋室喪亂,日益淪缺。唐貞觀中, 用十部樂,清樂亦在焉。至武后長安已後,朝廷不用 古曲,工伎廢弛。曲之存者,僅有《子夜上聲》《歡聞》《前溪》 《阿子》《丁督護》《讀曲》《神弦》等曲,俱列於吳聲。而西曲則 《石城樂》《烏夜啼》《烏棲曲》《估客》《莫愁》《襄陽》《江陵》《共戲》《壽 陽》等曲,或舞曲,或倚歌,則雜出於荊、郢、樊、鄧之間,以 其方俗,故謂之西曲。古之《樂錄》曰:「上聲等辭,哀怨不 及中和。梁武改之,無復雅句矣。」

楊慎詞品 编辑

===
《樂曲名解》
===《古今樂錄》曰:「傖歌以一句為一解,中國以一章為一

解。王僧虔啟曰:『古曰章,今曰解。解有多少,當是先詩 而後聲。詩敘事,聲成文,必使志盡於詩,音盡於曲。是 以作詩有豐約,制解有多少。又諸曲調皆有辭有聲, 而大曲又有艷、有趨、有亂。辭者,其歌詩也;聲者,若羊 吾夷《伊那何》之類也。艷在曲之前,趨與亂在曲之後』」, 亦有吳聲。西曲前有和,後有送也。慎按:艷在曲之前, 與吳聲之和,若今之《引子趨》。與「亂」在曲之後,與吳聲 之送,若今之尾聲。《羊吾夷》《伊那何》,皆聲之餘音。「嫋嫋」, 有聲無字,雖借字作譜而無義,若今之哩囉嗹唵唵 吽也。知此可以讀古樂府矣。

徐師曾詩體明辨 编辑

《樂府》
编辑

按:《樂府》者,樂官肄習之樂章也。蓋自鈞天九奏、《葛天》 八閱樂之來尚矣。咸池以降,代有作者,故六代之樂, 周人兼用之。秦有《壽人》之樂,《五行》之舞,大率准周制 而為之。漢興,樂家有制氏,世世在大樂官,雖曰「但能 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然古樂猶有存焉。高 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其後過沛,自制《風 起之詩》,令僮兒歌之,是為《三侯之章》,而《房中樂》則命 唐山夫人造辭。孝惠時,以夏侯寬為樂府令。至武帝 立樂府,乃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 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可謂盛 矣。然延年以曼聲協律,司馬以騷體製歌,《桂華》雜曲, 麗而不經;《赤鴈》群篇,靡而非典。時有河間獻王奏雅 樂而不用,惜哉!哀帝惡其聲而罷之,良有以也。東漢 明帝分樂為四品:一曰《大予樂》,郊廟、上陵用之;二曰 《雅頌樂》,辟雍、鄉射用之;三曰《黃門鼓吹樂》,天子宴群 臣用之;四曰《短簫鐃歌樂》,軍中用之。其說雖具,而制 亦不傳。魏氏所作,音靡節平,雖三調之正聲,實《韶》《夏》 之鄭曲。逮及晉世,則「有傅元、張華之徒,曉暢音律,故 其所作,多有可觀。然荀勗改杜夔之調,聲節哀急,見 譏阮咸,不足多也。」梁、陳及隋,新聲日繁。唐、宋以來,制 作甚富,然較諸古辭,則相去遠矣。今採漢以下諸辭, 分為九品而列之:一曰《祭祀》,二曰《王禮》,三曰《鼓吹》,四 曰《樂舞》,五曰《琴曲》,六曰《相和》,七曰《清商》,八曰《雜曲》。其 題不襲古,而聲調近似者,亦取附焉,名曰新曲。嗚呼! 樂歌之難甚矣,工於詞者,調未必協,諳於律者,辭未 必嘉。善乎劉勰之論曰:「詩為樂心,聲為樂體。樂體在 聲,瞽師務調其器;樂心在詩,君子宜正其文。安得律 辭兼得者,而使之作樂哉!」又按:樂府命題,名稱不一。 蓋自琴曲之外,其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 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後 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下長短,委曲盡情,以道其 微者曰「曲。」吁嗟嘅歌,悲憂深思,以呻其鬱者曰「吟」;因 其立辭之意曰「辭」;本其命篇之義曰「篇」;發歌曰「唱」,條 理曰「調。」憤而不怒曰「怨」,感而發言曰「歎。」又有以詩名 者,以弄名者,以章名者,以度名者,以樂名者,以思名 者,以愁名者。又按:唐庚有云:「古樂府命題,皆有主意, 後人用以為題,直當代其人而措辭。」

《祭祀樂歌辭》
编辑

《周禮》「大司樂掌六代之樂,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 舞分而序之,以祀天神、四望,以祭地祇、山川,以饗先 祖、先妣。」則祭祀用樂,其來久矣。若《詩序》所稱「昊天有 成命」則郊祀天地之樂歌;《清廟》則祭太廟之樂歌;《我 將》《載芟良耜》則明堂社稷之樂歌是也。又其奏樂亦 有次序。《周禮》「大祭祀,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 牲出入奏《昭夏》是也。秦滅典籍,禮樂崩壞。漢興,高帝 詔叔孫通制宗廟樂,太祝迎神於廟門,奏《嘉至》,猶古 降神之樂也。皇帝入廟門奏《永至》,以為行步之節,猶 古《采齊》《肆夏》也。乾豆上,奏登歌,獨上歌不以筦絃亂 人聲,欲在位者遍聞之,猶古《清廟》之歌也。登歌再終, 下奏《伾成之樂》,美神明既饗也。皇帝就酒東廂,坐定, 奏《永安之樂》,美禮已成也。然徒存其名而亡其辭,今 所傳者,唯《安世房中歌》及武帝郊祀十九章而已。明 帝分樂為四品,其一曰《大予樂》,郊廟上陵用之,然其 辭亦不傳。自晉而下,代有制作。今取其可觀者,分為 郊廟群祀諸品而錄之。

《漢郊祀歌》
编辑

按《漢書禮樂志》:「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乙於甘泉,祭 后土於汾陰,乃立樂府,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 為詩賦,作十九章之歌曰:練時日帝臨青陽朱明西 顥元冥惟泰元天地日出入天馬天門景星齊房后 皇華煜煜五神朝隴首象載瑜赤蛟。以正月上辛用 事甘泉圜丘。」使童兒女七十人歌之,而《青陽》以下四 章並注云「鄒子樂」,疑是作者姓名,數十人中之一也。 又按武帝新得神馬,因次為歌。汲黯曰:「王者作樂,上 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馬詩以為歌,協於 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今觀此歌,有《天馬》二 章,則宗廟亦用之,不特郊祀也。愚謂古禮祀天於南 郊,祭地於北郊,迎時氣於五郊而已。武帝因秦人之陋,信方士之說,乃祀太乙於甘泉,祭后土於汾陰,祀 五畤於雍,而南北五郊之制反置不講,何悖於禮也? 今攷其歌,如《帝臨》惟泰元天地后皇四章,則祀太乙、 后土之樂也;如《青陽》、朱明、西顥《元冥》、五神五章,則祀 五畤之樂也;如練時日《天門華煜煜》三章,則天地五 時通用之樂也。其餘五章,則又郊廟所通用,詞多古 雅,特中有難曉者,故今取其可通者錄之。

《鼓吹歌辭》
编辑

按:鼓吹者,諸樂之總名也。其所施用,亦別用之,朝會 宴饗者曰「黃門鼓吹」,漢明帝分樂為四品,而黃門鼓 吹居其三,即今所傳漢殿中御食飯舉七曲及太樂 食舉十三曲是也。與魏世鼓吹長簫同用之道路從 行者曰「騎吹」,今所傳《務成》《黃雀》《元雲》《遠如期》諸曲是 也。其師行而奏之馬上者曰「橫吹」,漢李延年因胡曲 而造新聲是也。其旋師而奏之社廟者,曰《短簫鐃歌》。 宋大禮,車駕宿齋所止,夜設警場,奏鼓吹。若巡幸則 夜奏於行宮,並號《警嚴曲》。今存其品辯之。

《黃門鼓吹》
编辑

按《黃門鼓吹》,漢朝饗燕會之樂歌,列殿庭是也。「饗」亦 作享,燕亦作宴。鄭樵云:「饗,大禮,燕私禮。饗則上兼用 下樂,燕則下得用上樂,用相通也。古諸侯朝天子,天 子與燕,以示慈惠,于是有《蓼蕭》《湛露》之詩。」漢明帝分 樂之三,曰《黃門鼓吹》,天子宴樂群臣用之,故章帝定 殿中御食飯舉七曲:一《鹿鳴》,二《思齊皇姚》,三《六騏驎》, 「四《竭肅雍》,五《陟叱根》,六《維天之命》,七《天之曆數》。」又漢 太樂有《食舉》十三曲:一《鹿鳴》,二《重來》,三《初造》,四《俠安》, 五《歸來》,六《遠期》,七《有所思》,八《明星》,九《清涼》,十《涉大海》, 十一《大置酒》,十二《承元氣》,十三《海淡淡》。其後東京大 亂,樂章亡缺。魏武帝平劉表,獲漢雅樂郎杜夔於荊 州,傳舊雅樂四曲:一《鹿鳴》,二《騶虞》,三《伐檀》,四《文王》。其 後更作聲節,惟《鹿鳴》因而不改。每正旦大會,太尉奉 璧,群臣行禮,東廂雅樂郎作者是也。時謂「行禮曲。」晉 初,食舉猶用《鹿鳴》,至泰始五年,詔造四廂樂,歌《鹿鳴》, 遂亡。南宋武帝時,王韶之作《肆夏》四章,行禮歌二章, 上壽酒歌一章,殿前登歌三章,食舉歌十章。梁武帝 作雅樂,三朝所用凡六曲,皆名為《雅》。北齊始定三朝 之樂,凡二十五曲。後周亦有二十四曲,皆名曰「夏。」隋 元會奏十四曲,亦名曰「夏。」唐制,元日冬至朝會樂章 有七,其名曰《和》;又有中宮朝會樂章四,東宮朝會樂 章五,亦以「和」名。五代梁朝會二曲,以「同」為名。宋興,撰 正冬朝會二十八曲,其後又撰諸曲,總名曰《安》。此歷 代朝饗樂章之沿革,故今分為朝享、燕會二品。

《騎吹》
编辑

按:騎吹者,車駕從行道路所奏之樂歌也。世所傳古 詞《務成》《黃雀》、「《元雲》《遠如期》」諸曲皆是,今雜於短簫、鐃 歌之中,不復能辨。魏晉以來,列於太常,梁、陳、後周亦 皆造用。唐制,大駕、法駕、小駕皆有焉。宋初名曰導引, 凡車駕行幸並用之。今存惟宋辭,其聲多用正宮。仁 宗景祐二年,有事明堂,用黃鍾宮。山陵發引,真宗章 獻皇后劉氏、章懿皇后李氏用正平調;仁宗用黃鍾 羽;虞主還京,用七石調;仁宗御容赴景靈宮,用道調。 率因事隨時,定所屬宮調,以律和之。或云,正宮與正 樂十二律呂不協,故神宗欲調協之。而楊傑以為鼓 吹之器,既異先代,若以律呂變夷部宮調,則名混同 而樂相紊亂矣。遂寢不行。然臣下得用鼓吹,自漢以 來皆然。詞雖無存,制則可攷。

《橫吹》
编辑

按:《橫吹》者,軍中馬上所奏之樂也。自漢張騫入西域, 傳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更造 新聲二十八解。魏晉以來,唯存十曲:一《黃鵠行》,或作 《黃鶴吟》;二《隴頭吟》,亦作《隴頭水》;三《出關》,四《入關》;五《出 塞》;六《入塞》;七《折楊柳》;八《黃覃子》;九《赤之楊》,十《望行人》。 又有八曲:《關山月》《洛陽道》《長安道》《豪俠行》《梅花落》《紫 騮馬》,驄馬或作《驄馬驅》,又有四曲,《雨雪》《劉生古劍行》 《洛陽公子行》皆後代所加也。世稱橫吹十五曲。乃於 前十曲中去《出關》《入關》《出塞》《入塞》《黃覃子》《赤之楊》六 曲,而加後《關山月》《洛陽道》《長安道》《豪俠行》《梅花落》《紫 騮馬》,《雨雪》《劉生古劍行》《洛陽公子行》十一曲也。今按 諸曲古辭,唯存《出塞》《紫騮馬》二曲,梁「鼓角橫吹三十 六曲,其二十五曲並亡,唯《企喻》《瑯琊王》《鉅鹿公主》《紫 騮馬》《黃淡思》《地驅樂》《雀勞利》《慕容垂》《隴頭流水》九曲 有詞。又樂府胡吹舊曲十四篇,其十篇並亡,唯《淳于 王》《東平劉生》《捉搦》三篇有詞。又有《隔谷》《折楊柳》《幽州 馬客吟》《慕容家自魯》《企繇谷》《隴頭》《高陽王》《樂人》等歌, 皆列於橫吹。」愚謂黃《淡思》即《黃覃子》。《隴頭流水》即《隴 頭水》。《東平劉生》即劉生。《紫騮》《折楊柳》,皆古歌名,後世 因而不改。其他諸曲,則隨時命名。至論其詞,則《出塞 古詞》,已似齊梁間語,而當時擬作者,多流靡麗。《紫騮 馬》古詞,及《企喻》以下諸曲,又鄙不足觀。蓋古詩之亡 久矣。

===
《短簫鐃歌》
===按《短簫鐃歌》者,師旋獻功之樂歌也。長簫為宴樂,短

簫為軍樂,鐃以止鼓。漢鐃二十二篇,今存十八篇。魏 繆襲、吳韋昭各改造十二篇,北齊武成帝造二十篇, 後周武帝造十五篇,隋文帝造三篇。唐憲宗元和中, 柳宗元擬造十二篇,大扺倣漢為之。然攷漢歌不專 軍樂,若《上之回》則巡幸之事也;「上陵」則祭祀之事也。 《艾如張》《巫山高》《釣竿》之屬,則又各指其事而言,而概 以軍樂,殊不可曉。又《務成》《黃雀》《元雲遠如期》諸篇,先 儒以為騎吹,而亦列之鐃歌,以俟知者。

《漢短簫鐃歌》
编辑

按,漢短簫鐃歌十八曲:一《朱鷺》,漢初有朱鷺之祥,因 圖其形飾鼓,遂以名曲。二《思悲翁》,三《艾如張》,艾,與刈 同。如讀曰而,張,蔽也。一云剪艾葉為張蔽之具。四《上 之回》,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後數 遊幸焉。「上」指武帝。五《翁離》,一作《雍離》。六《戰城南》,七《巫 山高》,八《上陵》,因上陵而為之也。九《將進酒》,十《君馬黃》、 「十一《芳樹》,十二《有所思》,十三《雉子斑》,十四《聖人出》,十 五《上邪》,一作《上雅》,十六《臨高臺》,十七《遠如期》,亦曰《遠 期》,十八《石流》,一作《石留》。」馬端臨曰:「諸史皆以此歌為 軍中之樂,多敘戰陳之事,然以其名義攷之,非專戰 伐也。」鄭樵曰:「《上之回》,《聖人出》,君子之作《雅》也。《艾如張》, 《雉子斑》,野人之作《風》也。」沈約曰:「樂人以聲音相傳,訓 詁不可復解。」凡古《樂錄》皆大字是辭,細字是聲,聲辭 合寫,故致然也。

《魏短簫鐃歌》
编辑

按:此歌倣漢而作。一《楚之平》亦作《初之平》,言魏也。代 《朱鷺》。二、《戰滎陽》,代思悲翁;三獲呂布,代艾如張;四、《克 官渡》,代上之回。五、《舊邦》,言曹公勝袁紹,還譙,收藏死 士也。代翁離;六、定武功,代戰城南;七、《屠柳城》,言曹公 越北塞,歷白檀,破三郡烏桓於柳城也。代巫山高。八、 《平南荊》,言曹公南平荊州也。代上陵。九、《平關中》,言曹 公征馬超定關中也,代將進酒。《十應帝期》,言文帝受 命應期也,代有所思。《十一邕熙》,言君臣邕穆,庶績咸 熙也,代《芳樹》。《十二太和》,言明帝繼統,改元《太和》也,代 上邪

《吳鐃歌》
编辑

此歌亦倣漢而作。一、《炎精缺》,言漢室衰微,孫堅奮起 也,當《朱鷺》,二《漢之季》,言堅悼漢之微,興兵奮擊,當思 悲翁。三《曰武師》,言權卒父業而奮征也,當《艾如張》。四、 《烏林》,言周瑜破曹操于烏林也,當上之回。五、《秋風》,言 權說以使民,民忘其死也,當《翁離》。六、《克皖城》,言權親 征魏廬江太守朱光破之於皖城也,當《戰城》南。七、《關 背德,言蜀將關羽背棄吳德,「當巫山高」,「八通荊門」,言 吳蜀交好也,「當上陵。」「九章洪德」,言權章其大德而遠 方來附也,「當將進酒」,「十從曆數」,言權從籙圖之符而 建大號也,「當有所思。」「十一承天命」,言權以德踐位也, 「當芳樹」,「十二元化」,言權修文訓武,天下喜樂也,「當上 邪?」

《晉短簫鐃歌》
编辑

武帝令傅元作《短簫鐃歌曲》二十二篇:《一靈之祥》,言 宣帝佐魏有召瑞之徵,又能用武以誅孟達也。代朱 鷺,二宣受命,言宣帝禦諸葛亮也。代思悲翁;三征遼 東,言宣帝討滅公孫氏也。代艾如張,四宣輔政,言宣 帝之業也。《代上之回》;五時運多難,言宣帝討吳,有征 無戰也。《代翁離》;《六景龍飛》,言景帝賞順夷逆也。《代戰》 「城南」;《七平玉衡》,言景帝調方國也;代巫山高;八文星 統百揆,言文帝用人有序也;代上陵《九因時運》,言文 帝因時之變也;代將進酒;「十惟庸蜀」,言文帝平蜀也; 代有所思。十一《天序》,言武帝用人各盡其才也;代芳 樹十二《大晉承運期》,言武帝應籙受圖也;代上邪十 三《金靈運》,言晉乘金運也;代君馬黃。十四、「於穆我皇」, 言武帝致祭宗廟也,代雉子斑。十五、「仲春振旅」,言晉 蒐田以時也,代聖人出。十六、夏苗田,言晉蒐田,為苗 除害也,代臨高臺。十七、「仲秋獮田」,言晉蒐狩以時也, 代遠如期。十八、「順天道」,言仲冬大閱也,代石流。十九、 唐堯,言武帝化光四表也,代務成。二十、「元雲」,言武帝 用人各盡其才也,仍漢舊名。《二十一伯益》,言武帝受 命,神爵來集也。《代黃爵行》《二十二言釣竿》,言呂望之 佐也。仍漢舊名。按務成元雲:「《黃爵行》《釣竿》四曲,本騎 吹曲,而今擬改于短簫鐃歌之中,殆不可曉。」

《擬晉短簫鐃歌》
编辑

晉安帝義熙中,承天私造此歌,凡十五篇:一《朱鷺》,二 《思悲公》,三《雝離》,四《戰城南》,五《巫山高》,六《上陵者》,七《將 進酒》,八《君馬》,九《芳樹》,十《有所思》,十一《雉子遊原澤》,十 二《上邪》,十三《臨高臺》,十四《遠期》,十五《石流》,皆仍漢舊 名而小變之,蓋擬作也。

《擬唐鐃歌鼓吹曲》
编辑

憲宗元和中,柳宗元撰《鐃歌鼓吹曲》十二篇進之。一, 《晉陽武》,言唐師起晉陽也。二,《獸之窮》,言李密自敗來 歸也;三,《戰武牢》,言太宗討王世充于武寧,擒建德也; 四,《涇水黃》,言平薛仁杲於涇州也;五,《奔鯨沛》,言平輔公祏於丹陽也;六,《苞枿》,言平蕭銑也;七,「河右平」,言平 李軌於河南也。八,《鐵山碎》,言太宗破突厥也。九、《靖本 邦》,言太宗滅劉武周也。十、《吐谷渾》,言李靖滅吐谷渾 于西海上也。十一、《高昌》,言李靖滅高昌也。十二、《東蠻》, 言東蠻酋長謝元升入朝也。詩奏不行。

《警嚴》
编辑

按:《警嚴曲》者,車駕所止宿衛警場之樂歌也。自漢迄 唐無聞,至宋始行之。其歌名有《六州》《十二時》,每更三 奏之。若《導引曲》。《宋史》雖與此並列,而用屬騎吹,故今 釐而辯之。

《樂舞歌辭》
编辑

凡樂以舞為主,而舞以文武為大,故古有六舞:黃帝 曰《雲門》《大卷》。堯曰《大咸》,亦曰《咸池》。舜曰《大》,亦曰《大 韶》,禹曰《大夏》,皆文舞也。湯曰《大濩》,周曰《大武》,皆武舞 也。周又有六舞:一帗舞、二羽舞,三《皇舞》,四旄舞,五干 舞,六人舞,而總稱為《萬舞》。秦始皇改周《大武》曰《五行 舞》,是《五行》者,武舞也。漢高祖因而用之,又作《巴渝舞》 《武德舞》,又改《韶舞》為《文始舞》,文舞也。文帝造《四時舞》, 景帝為《昭德舞》,宣帝為《盛德舞》,光武郊祀明堂舞《雲 翹育命之舞》,明帝為《大武之舞》。按古樂唯歌詩有辭, 而舞則無辭,師工但以譜相傳受。《晉書》稱巴渝舞辭, 莫能曉其句度,而東平王蒼又造《武德舞歌》,則舞之 有辭,自漢始也。魏文帝改漢《巴渝舞》曰《昭武舞》,《五行 舞》曰《大武舞》,《文始舞》曰《大韶舞》,《武德舞》曰《武頌舞》,《雲 翹舞》曰《鳳翔舞》,《育命舞》曰《靈應舞》,其歌詩皆即前代 之舊。明帝造《武始》《咸熙》《章斌》三舞。晉武帝造《正德》《大 豫》二舞。宋武帝改《正德》曰《前舞》,《大豫》曰《後舞》。孝武時, 又改前舞曰《凱容》,後舞曰《宣烈》,尋改《正德》曰《宣化》,《大 豫》曰《興和》。南齊亦用《凱容》《宣烈》二舞。梁造《大壯》《大觀》 之舞。陳文帝更為《七德》《九敘》之舞。魏初製《雲和》《大武》 《皇始》三舞,至文帝更為《大成、云》。北齊二郊用《覆燾舞》, 太廟神室用《恢祚》《昭烈》《宣政》《光大》四舞,朝享用文、武 二舞。後周武帝初造《山雲》之舞,又定《大夏》《大漢》《正德》 《武德》以備一代之樂,名《雲門舞》。隋文帝詔牛弘等定 文武舞。唐高祖更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凱安》。唐大舞 三,曰《七德舞》,曰《九功》,舞曰《上元舞》。後梁造《崇德舞》以 祀昊天,《開平舞》以享宗廟。後唐因之。後晉朝會,文舞 曰《昭德》,武舞曰《成功》。後漢郊廟,文曰《治安》,武曰《振德》, 燕享文曰《觀象》,武曰《講功》。後周郊廟,文曰《政和》,武曰 《善勝》,燕享文曰《觀象》,武曰《講功》。宋興,用之郊廟者,文 舞曰《文德發祥》,《流慶同和》,《古文化俗》《化成》《治定》《帝臨》 《嘉至孝熙》《昭德廣生》《儲佑》《儲靈錫慶》,武舞曰《武功降 真》《觀德》《定功》《成功睿德》《崇功昭德》《神娭錫羨》。禮樂文 者,《厚載凝福》《嚴恭將事》,用之朝會者,文舞曰「《元德升 聞》,《化成天下》,《厚德無疆》」,武舞曰「《天下大定》,威加海內, 《四海會同》」,

《漢武德舞歌四言十四句
编辑

明帝永平三年,東平王蒼議,以「漢制宗廟各奏其樂, 光武皇帝撥亂中興,武功盛大,廟樂舞宜曰《大武》之 舞。」乃進《武德舞》歌詩,遂用之干光武廟焉。

《巴渝舞漢武舞也
编辑

高祖為漢王時,自蜀定三秦,率賨人以從,勇而善鬥。 其俗喜舞,高祖樂其猛銳,數視其舞,曰:「此武王伐紂 歌也。」使工習之,名《巴渝舞》。舞曲四篇:一《予渝》本歌曲, 二《安弩渝》本歌曲,三《安臺》本歌曲,四《行辭》本歌曲。魏 初,使軍謀祭酒王粲改制其辭,粲問巴渝帥李管、种 玉,得歌本意,乃改造四篇,以述魏德,因名《俞兒舞》,蓋 取俞美之義。與漢初異矣。文帝黃初三年。改曰《昭武 舞》。晉改曰《宣武舞》。

《晉正德大豫二舞歌》
编辑

武帝泰始九年,命郭夏、宋識等造《正德》《大豫》二舞,使 傅元、荀勗、張華為之辭,而勗辭為「勝。」

《晉文武二舞歌》
编辑

武帝改魏《昭武舞》曰《宣武之舞》,羽籥舞曰《宣文之舞》, 使傅元為辭。

《宋齊凱容宣烈舞歌》
编辑

章皇太后室奏《章德凱容之舞》,昭皇太后室奏《昭德 凱容之舞》,宣皇太后室奏《宣德凱容之舞》。齊武帝北 郊初獻奏《地德凱容之舞》,次奏《昭德凱容之舞》,太廟 諸室並奏《凱容樂》,是有文而無武也。齊南郊太祖配 享奏《高德宣烈之舞》,是有武而無文也。齊宗廟太祖 室奏《高德宣烈之樂》,穆后奏《穆德凱容之樂》,是以帝 后分文、武也。齊武帝南郊初獻,奏《文德》《宣烈》之舞,次 奏《武德》《宣烈》之舞,是以《宣烈》分文、武也。又齊謝超宗 造明堂樂歌,有「《凱容》《宣烈樂》」,共為一章,是又混文、武 而為一也。凡此皆不可曉。

《梁文武舞歌》
编辑

武帝肇有天下,命武舞為《大壯》,文舞為《大觀》,南郊舞 奏《黃鍾》,北郊舞奏《林鍾》,明堂、宗廟舞奏《蕤賓》;三朝則 《大壯》奏《夷則》,《大觀》奏《姑洗》,使沈約為之辭。

===
《唐祀天地武舞歌》
===高祖時,韋萬石定《凱安舞》,六變,一變象龍興參墟,二

變象克定關中,三變象東夏賓服,四變象江淮平,五 變象獫狁伏從,六變「復位以崇」,象兵還振旅。又有《七 德》《九功》《上元》三舞。

《唐太廟二舞及群室舞歌》
编辑

太廟降神用文舞,每室酌獻,各用其廟之舞,禘祫亦 如之。亞、終獻用武舞。獻祖《光大之舞》,懿祖《長發之舞》, 太祖《大政之舞》,世祖《大成之舞》,高祖《大明之舞》,太宗 《崇德之舞》,高宗《鈞天之舞》,中宗《太和之舞》,睿宗《景雲 之舞》,元宗《大運之舞》,肅宗《惟新之舞》,代宗《保大之舞》, 德宗《文明之舞》,順宗《大順之舞》,憲宗《象德之舞》,穆宗 《和寧之舞》,敬宗《大鈞之舞》,文宗《文成之舞》,武宗《大定 之舞》,昭宗《咸寧之舞》。

《雜舞》
编辑

自周有《縵樂》、散樂,漢、魏因之。又前世樂飲,酒酣必起 自舞,往往以舞相屬。屬者,代起舞,若飲酒以桮相屬 然。謝安舞以屬桓嗣是也。宋武帝大明中,存《鞞》《拂》、雜 舞,合之鍾石,施於殿庭。王僧虔以為乖於雅體。隋牛 弘請存《鞞》《鐸》《巾》《拂》四舞,並陳宴會。唐世雜舞二十有 五,抑甚矣!特取魏、晉諸舞,存其名及詞之可觀者。

《鞞舞》
编辑

鞞亦作「鼙」,漢代施於燕享。漢歌五篇:一《關東有賢女》, 二《章和二年中》,三《樂久長》,四《四方皇》,五《殿前生桂樹》。 靈帝時有李堅能之。魏武帝令依前曲,改作新歌五 篇:一《明明魏皇帝》,二《太和有聖帝》,三《魏曆長》,四《天生 烝民》,五《為君既不易時》。曹植亦作五篇:一《聖皇》,二《靈 芝》,三《大魏》,四《精微》,五《孟冬》,晉武帝令傅元作歌五篇, 陳於《元會》,一《洪業》,二《天命》,三《景皇帝》,四《大晉》,五《明君》。 宋明帝自改歌辭,至梁,謂之《鞞扇舞》。周捨有詞三篇。 今攷漢、魏及宋明帝之詞皆亡,自植而下雖存,殊不 足取。唯傅元《明君》一篇,剴切有足感者。

《槃舞》
编辑

即《七槃舞》也。漢時有此曲。至晉武帝太康中,加以《桮 矜》手以接桮槃反覆之,故又名《桮槃舞》。其歌首句曰 《晉世寧》,故又名《晉世寧舞》。至宋改為《宋世寧》,齊改為 《齊世昌》,唐復謂之《槃舞》。

《鐸舞》
编辑

振鐸而舞也。古辭一篇曰「聖人制禮樂」,其實譜也。魏 曰《太和時》,晉曰《雲門》,並陳於元會。其後宋明帝、梁、周 捨各為之辭。

《幡舞》
编辑

晉《元會》曲也。宋明帝自改歌辭。

《白紵舞》
编辑

舞辭有巾袍之言,紵本吳地所出。又晉俳歌云:「皎皎 白緒,節節為雙。」吳音呼緒為紵,故疑白紵為吳舞。晉 辭新舊合三篇,宋明帝一篇,鮑照四篇,梁武帝二篇, 張率九篇。其後武帝又命沈約撰《四時白紵》并《夜白 紵》共五篇,蓋因古辭而衍之也。

《拂舞》
编辑

《拂舞》,出自江左,陳於殿庭,蓋《周禮》帗舞之遺意。晉詞 五篇:一《白鳩》,二《濟濟》,三《獨漉》,四《碣石》,五《淮南王》。其《碣 石》一篇,又自為四章,曰「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 壽而獨一篇最工。景王至朱鮑照,為詞四篇。

《白符舞》
编辑

一名《鳧鳩舞》,疑即《拂舞》之首篇。或云吳人患孫皓虐 政,思屬晉而作。至梁、吳均訛為《白陌鳩》。

《琴曲歌辭》
编辑

辭之和暢曰暢,堯作《神人暢》是也。立操曰操,舜作《思 親操》,及陳暘《樂書》所載十二操之類是也。引說其事 曰引,魯有《關雎引》及《樂書》《九引》之類是也。吟詠其事 曰吟,若《箕子吟》《夷齊吟》之類是也。習弄曰弄,若《廣陵 弄》之類是也。條理曰調,若《子晉調》之類是也。倚琴而 歌曰歌,舜作《南風歌》及《樂書》「五歌」之類是也。「五歌一」 《鹿鳴》,周大臣傷時在位而作也;二《伐檀》,魏國女閔傷 怨曠而作也;三《騶虞》,召國女傷失嘉惠而作也;四《鵲 巢》,召國男悅貞女而作也;五《白駒》,哀世失朋友而作 也;十二操:一《將歸》,二《猗蘭》,三《龜山》,四《越裳》,周公為其 重譯來享而作也;五《拘幽》,六《岐山》,七《履霜》,八《雉朝飛》, 牧犢子感雙雉而作也;九《別鶴》,十《殘形》,曾子夢狸而 作也;十一《水仙》,伯牙為仙舞而作也;十二《襄陵》,伯牙 為子期而作也;九引:一、《列女》,楚樊姬所作也;二《伯姬》, 魯保母為伯姬而作也;三《貞女》,魯漆室女所作也;四 《思歸》,衛女所作也;五《霹靂》,楚商梁遇風雨而作也;六 《走馬》,樗里牧恭感天馬而作也,故亦名天馬;七《箜篌》, 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八琴引》,秦屠門高所作也。 《九楚引》,楚龍丘子高所作也。

《相和歌辭》
编辑

按:《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蓋因絃管 金石,造歌以被之者也。其別有《相和引》《相和曲》,《吟漢 曲》,《平調曲》《清調曲》《側調曲》《瑟調曲》《楚調曲》,並列于《相 和歌

《相和曲》
编辑

按《相和曲》凡有十五:一「《氣出唱》,二《精列》,三《江南》,四《度 關山》,五《東光》,六《十五》,《七薤露》,八《蒿里》,九《覲歌》,十《對酒》, 十一《雞鳴》,十二《烏生》,十三《平陵東》,十四《東門》,十五《陌 上桑》。」

《吟嘆曲》
编辑

吟嘆曲有四:一「《大雅吟》,二《王明君》,三《楚妃嘆》,四《王子 喬》。」唯《王子喬》為古調,餘皆石崇作。

《平調曲》
编辑

荀勗撰。舊辭有平調、清調、瑟調,總謂「清商」三調,皆周 房中樂之遺聲也。平調曲有七:一《長歌行》,二《短歌行》, 三《猛虎行》,四《君子行》,五《燕歌行》,六《從軍行》,七《鞠歌行》。 其詞獨盛於魏、晉。

《清調曲》
编辑

清調有六:一《苦寒行》,二、「《豫章行》,三、《董逃行》,四、《相逢行》, 五、《塘上行》,六、《秋胡行》。」

《側調歌》
编辑

呂向以為瑟有三調,平、清、側皆瑟調也。考《唐書樂志》 云:「平清瑟,漢世謂之三調。」則瑟調與平清二調並列 為三,不知何謂。

《瑟調曲》
编辑

瑟調曲,凡四十有一:一《善哉行》,二《隴西行》,亦名《步出 夏門行》,三、《折楊柳行》,四《西門行》,五《東門行》,六《東西門 行》,七、《順東西門行》,八、《卻東西門行》,九《飲馬長城窟行》, 十《上留田行》,十一《新成安樂宮行》,十二《婦病行》,十三、 《孤子生行》,亦名《孤兒行》,十四、《放歌行》,十五《大牆上蒿 行》,十六《野田黃雀行》,十七、《釣竿行》,十八《臨高臺行》,十 九,《長安城西行》二十,《武舍之中行》。二十一,《鴈門太守 行》亦名《洛陽行》。」二十二,《艷歌行》二十三,《艷歌何嘗行》 二十四,《艷歌羅敷行》二十五,《艷歌福鍾行》二十六,《艷 歌雙鴻行》二十七,《煌煌京洛行》。二十八,《帝王所居行》。 二十九,《門有車馬客行》。三十,「《牆上難為趨行》。三十一, 《日重光行》三十二,《月重輪行》。三十三,「《蜀道難行》,三十 四《櫂歌行》,三十五《有所思行》,三十六《蒲坂行》,三十七 《採梨橘行》,三十八《白楊行》,三十九《何無人行》,四十《青 龍行》,四十一《公無渡河行》。其中《隴西》《折楊柳》《西門》《東 門》《野田》《黃雀》《艷歌》《何嘗艷歌》《羅敷》《煌煌》《京洛櫂歌》諸 曲,謂之大曲。其外又有《滿歌行》,諸調不載。故左克明 以附大曲之下焉。」今按:《釣竿》《臨高臺》《有所思》三曲,即 漢《短簫鐃歌曲》。《折楊柳》一曲,名同《鼓角橫吹曲》而詞 不同。其《艷歌羅敷行》,即相和十五曲中之《陌上桑》《公 無渡河》,即相和六引中之《箜篌引》,豈其調可相出入 而互載之歟?

《楚調曲》
编辑

楚調本漢房中樂之遺聲,王僧虔《伎錄》有十曲,而左 克明僅取八曲:一《白頭吟》,二《梁甫吟》,三《東武吟行》,四 《怨思行》,五《怨歌行》,六《長門怨》,七《婕妤怨》,八《玉階怨》。沈 約列《白頭吟》於瑟調,云與《櫂歌》同,不知何謂。

《清商曲歌辭》
编辑

清商,一名《清樂》,乃九代之遺聲,其始即相和三調是 也。並漢魏以來舊曲,辭皆古調。迨晉南渡,其音亡散。 宋武定關中,收其聲伎。後魏孝文、宣武時,得江左所 傳舊曲,及《江南吳歌》、荊楚西聲,總謂《清商》,殿庭饗宴, 亦兼奏之。後隋平陳,文帝善其節奏,曰:「此《華夏》正聲 也。」乃稍加損益,因於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謂之清 樂。後日益廢弛,於吳音轉遠矣。又梁帝天監中,改西 曲製《江南弄》七曲,總列清商。故今清商之品三:一、《吳 聲歌》,二、西曲,三、江南曲。

《雜曲歌辭》
编辑

秦漢以來,作者非一。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之所發, 或敘離別悲傷之懷,或言戰征行役之苦。故有名存 義亡,不見所起,而有古辭可攷者;有古辭已亡而後 人繼有擬述者,總謂之《雜曲》。

《新曲歌辭》
编辑

按:《雜曲》外又有不襲舊題而聲調近似者,列之此篇。

日知錄 编辑

《樂章》
编辑

《詩》三百篇,皆可以被之音而為樂。自漢以下,乃以其 所賦五言之屬為徒詩,而其協於音者則謂之樂府。 宋以下,則其所謂樂府者亦但擬其辭,而與徒詩無 別。於是乎詩之與樂判然為二,不特樂亡而詩亦亡。 古人以樂從詩,今人以詩從樂。古人必先有詩而後 以樂和之。舜命夔教冑子:「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 和聲。是以登歌在上,而堂上堂下之器應之,是之謂 「以樂從詩。」

宋國子丞王普言:「古者既作詩,從而歌之,然後以聲 律協和而成曲。自歷代至於本朝,雅樂皆先製樂章 而後成譜。崇寧以後,乃先製譜,後命辭,以是辭律不 諧協,且與俗樂無異。」

朱子曰:「《詩》之作,本言志而已。方其詩也,未有歌也,及 其歌也,未有樂也。以聲依永,以律和聲,則樂乃為詩而作,非詩為樂而作也。《詩》出乎志者也,樂出乎詩者 也。詩者其本,而樂者其末也。」

古之詩大抵出於中原諸國。其人有先王之風,諷誦 之教,其心和,其辭不侈,而音節之間,往往合於自然 之律。《楚辭》以下即已,不必盡諧。《文心雕龍》言《楚辭》訛 韻實繁。

降及魏、晉,羌戎雜擾,方音逓變,南北各殊。故文人之 作,多不可以協之音,而名為「樂府」,無以異於徒詩者 矣。

元稹言:「樂府等題,除《鐃吹》《橫吹》《郊祀、清商》等詞在樂 志者,其餘《木蘭》《仲卿》《四愁》《七哀》之類,亦未必盡播於 管絃也。」

人有不純,而五音十二律之傳於古者,至今不變,於 是不得不以五音正人聲,而謂之「以詩從樂。」「以詩從 樂」,非古也。後世之失,不得已而為之也。

《漢書》:「武帝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 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夫曰略論律呂,以 合八音之調,是以詩從樂也。後代樂章皆然。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皆郊廟之正樂, 如三百篇之頌。其他諸詩,所謂趙、代、秦、楚之謳,如列 國之風。

《十九章》,司馬相如等所作,略論律呂以合八音者也。 趙、代、秦、楚之謳,則有協有否。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 采其可協者以被之音也。

樂府中,如《清商》《清角》之類,以聲名其詩也。如《小垂手》 《大垂手》之類,以舞名其詩也。以聲名者,必合於聲,以 舞名者,必合於舞。至唐而舞亡矣,至宋而聲亡矣,於 是乎文章之傳盛,而聲音之用微,然後徒詩興而樂 廢矣。

歌者為詩,擊者拊者吹者為器,合而言之謂之「樂。」對 《詩》而言,則所謂樂者專屬八音,「興於詩,立於禮,成於 樂」是也,分《詩》與樂言之也。專舉樂,則《詩》在其中,「吾自 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是也,合《詩》與樂言 之也。

《鄉飲酒禮》:「工四人二瑟。」注:「二瑟,二人鼓瑟,則二人歌 也。古人琴瑟之用,皆與歌並奏,故有一人歌,一人鼓 瑟者。漢文帝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是也。」顏 師古曰:「倚瑟,即今之以歌合曲也。」

亦有自鼓而自歌,孔子之「取瑟而歌」是也。若乃衛靈 公聽新聲於濮水之上,而使師延寫之,則但有曲而 無歌,此後世徒琴之所由興也。

言《詩》者大率以聲音為末藝,不知古人入學,自六藝 始。孔子以游藝為學之成,後人之學好高,以此為瞽 師樂工之事,遂使三代之音不存於兩京,兩京之音 不存於六代,而聲音之學遂為當今之絕藝。

《詩有入樂不入樂之分》
编辑

鼓鐘之詩曰:「以雅、以南。」子曰:「雅、頌各得其所。」夫《二南》 也,《豳》之《七月》也,《小雅》正十六篇,《大雅》正十八篇,《頌》也, 詩之入樂者也。《𨚍》以下十二國之附於《二南》之後,而 謂之《風》,《鴟》《鴞》以下六篇之附於《豳》,而亦謂之《豳》,《六月》 以下五十八篇之附於《小雅》;《民勞》以下十三篇之附 於《大雅》,而謂之《變雅》,詩之不入樂者也。

《釋文》曰:從《六月》至《無羊》十四篇,是宣王之變《小雅》。從《節南山》至《何草不黃》四十四篇,前儒申公、毛公皆以為幽王之變。《小雅》從《民勞》至《桑柔》五篇,是厲王之變《大雅》。從《雲漢》至《常武》六篇,是宣王之變。《大雅瞻卬》及《召旻》二篇,是幽王之變《大雅》。 《正義》曰:「變者雖亦播於樂,或無算之節,所用或隨事類而歌,又在制禮之後」,樂不常用。 今按:以變雅而播之樂,如衛獻公使大師歌《巧言》之卒章是也。

《樂記》子夏對魏文侯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 志,衛音趣數煩志,齊音敖辟喬志,此四者,皆淫於色 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朱子曰:「《二南正風》,房中 之樂也,鄉樂也。二雅之正雅,朝廷之樂也。商、周之《頌》, 宗廟之樂也。至」變雅則衰。周卿士之作,以言時政之 得失,而《𨚍鄘》以下,則太師所陳,以觀民風者耳,非宗 廟燕享之所用也。但据程大昌之辯,則《二南》自謂之 南,而別立正風之目者,非。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