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046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十六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十六卷目錄

 經籍總部紀事八

經籍典第四十六卷

經籍總部紀事八 编辑

《揮麈前錄》:國朝承五代搶攘之後,三館有書僅萬二 千卷。乾德以後,平諸國,所得浸廣。太宗鄉儒學,下詔 搜訪民間,以開元四部為目,館中所闕及三百已上 卷者,與一子出身。端拱元年,分三館之書別為書庫, 目曰「祕閣。」真宗咸平三年,詔中外臣庶家有收得三 館所少書籍,每納一卷,給千錢送判館看詳,委是所 「少書數及卷帙別無差誤,方許收納。其所進書及三 百卷以上,量才試用與出身。」又令三館寫《四部書》二 本,一置禁中龍圖閣,一置後苑之太清樓,以便觀覽。 八年,榮王宮火,延燔三館,焚爇殆遍。於是出禁中本 就館閣傳寫,且命儒臣編類讎校。校勘、校理之官,始 於此也。嘉祐五年,又詔中外士庶許上所闕書,每卷 支絹一匹,及五百卷特與文資。元豐中,祕書省三館 併歸省,中書亦隨徙。元祐中,重寫御前書籍,又置校 對黃本,以館職資深者為之。又置重修《晉書》局,不久 皆罷去。宣和初,蔡攸提舉祕書省,建言置補御前書 籍所,再訪天下異書,以資校對。以侍臣十人為參詳 官,餘為校勘。又以進士白衣充檢閱者數人。及年,皆 命以官,未畢而國家多故,靖康之變,諸書悉不存。太 上警蹕南渡,屢下搜訪之詔,獻書補官者凡數人。秦 熹提舉祕書省,奏請命天下專委守臣,又有旨錄會 稽陸氏所藏書上之。今中祕所藏之書,亦良備矣。 承平時,士大夫家如南都戚氏、歷陽沈氏、廬山李氏、 九江陳「氏、番易吳氏,但有藏書之名,今皆散逸。近年 所至郡府,多刊文籍,且易得本傳錄。仕宦稍顯者,家 必有書數千卷,然多失於讎校也。」吳明可帥會稽,百 廢具舉,獨不傳書。明清嘗啟其故云:「此事當官極易 辦,但僕既簿書期會,賓客應接,無暇自校子弟,又方 令為程文,不欲以此散其功,委之它人,孰肯」盡心,漫 盈箱篋,以誤後人,不若已也。

《揮麈後錄》:「太宗既得吳越版籍,繼下河東,天下一統, 禮樂庶事,粲然大備。」錢文僖惟演嘗纂書,名《逢辰錄》, 排日盡書其父子承恩榮遇及朝廷盛典,極為詳盡。 明清家有是書,為錢仲韶竽假去乾沒,至今往來于 中,安得再見,以補史之闕文。

仁宗即位,方十歲,章獻明肅太后臨朝。章獻素多智 謀,分命儒臣馮章靖元、孫宣公奭、宋宣獻綬等,采摭 歷代君臣事跡為《觀文覽古》一書,祖宗故事為《三朝 寶訓》十卷,每卷十事。又纂郊祀儀仗為《鹵簿圖》三十 卷,詔翰林待詔高克明等繪畫之,極為精妙。敘事于 左,令傅姆輩日夕侍上展玩之,解釋誘進,鏤板于禁 中。元豐末,哲宗以九歲登極,或有以其事啟于宣仁 聖烈皇后者,亦命取板摹印,倣此為帝學之權輿,分 錫近臣及館殿時大父亦預其賜,明清家因有之。紹 興中為秦伯陽所取。

張唐英,字次功,西蜀人,與天覺為同胞兄也。熙寧中, 仕至殿中侍御史。嘗述《仁宗政要》上于朝,又盡作昭 陵朝宰執近臣知名之賢諸傳,其中今世所謂《嘉祐 名臣傳》者是也,特《政要》中一門耳,然印本亦未盡焉。 明清家有《政要全書》可考。次功父文蔚,范蜀公作墓 碑。

樊若水夜釣采石,世多知之。宋咸《笑談錄》云:李煜有 國日,樊若水與江氏子共謀,江年少而黠,時李主重 佛法,即削髮投法眼禪師為弟子,隨逐出入禁苑,因 遂得幸。法眼示寂,代其住持建康清涼寺,號曰「小長 老」,眷渥無間,凡國中虛實盡得之。先令若水走闕下, 獻下江南之策,江為內應。其後李主既俘,各命以官。 江後累典名州,家于安陸,子孫亦無聞。鄭毅夫為《江 氏書目記》,載文集中云:「舊藏江氏書數百卷,缺落不 甚完。予凡三歸安陸,大為摉訪,殘秩墜編,往往得之 閭巷間,無遺矣。僅獲五百十卷,通舊藏凡千一百卷。」 江氏遺書具此矣。江氏名正,字元叔,江南人。太祖時 同樊若水獻策取李氏,仕至比部郎「中,嘗為越州刺 史。越有錢氏,時書正借本謄寫,遂并其本有之。及破 江南,又得其逸書,兼吳越所得,殆數萬卷。老為安陸 刺史,遂家焉。」盡輦其書,築室貯之。正既沒,子孫不能 守,悉散落於民間,火燔水溺,鼠蟲齧棄,并奴僕盜去, 市人裂之以藉物。有張氏者,所購最多,其貧,乃用以 為爨,凡一篋書,為一「炊飯。」江氏書至此窮矣,然余家 之所有,幸而僅存者,蓋自吾祖田曹始畜之,至予三世矣,於余則固能保有之,於其後則非余所知也。然 物亦有數,或存或亡,安知異日終不亡哉?故記盛衰 之跡,俾子孫知其所自,則庶乎或有能保之者矣。書 多用油拳紙方冊,如笏頭青縑為褾,字體工拙不一, 《史記》《晉書》或為行書,筆墨尤勁。其末用「越州觀察使」 印,亦有江氏所題。余在杭州命善書者補其缺,未具 也。

先祖早歲登科,遊宦四方,留心典籍,「經營收拾所藏 書逮數萬卷,皆手自校讎,貯之于鄉里,汝陰士大夫 多從而借傳。」元符末,坐黨籍,讁官湖外,乃於安陸卜 築,為久居計,輦置其半於新居。建炎初,寇盜蜂起,惟 德安以邑令陳規,元則帥眾堅守,秋毫無犯。事聞,擢 守本郡。先祖之遺書留空宅中,悉為元則載之而去。 後十年,元則以閣學士來守順昌,亦保城無虞。先祖 汝陰舊藏書猶存,又為元則所掩,有二處之書,悉歸 陳氏,先人每以太息,然無理,從而索之。先人南渡後, 所至窮力抄錄,亦有書幾萬卷。明清憂患之初,年幼 力弱,秦伯陽遣浙漕吳彥猷渡江,攘取大半。丁卯歲, 秦會之擅國,言者論會稽士大夫家「藏野史,以謗時 政,初未知為李泰發家設也。是時,明清從舅氏曾宏 父守京口,老母懼焉,凡前人所記本朝典故,與夫先 人所述史槁雜記之類,悉付之回祿。每一思之,痛心 疾首。後來明清多寓浙西婦家,煨燼之餘,所存不多, 諸姪輩不能謹守,又為親戚盜去,或它人久假不歸, 今遺書十不一存。每一歸,展省舊篋,不忍復啟」,但流 涕而已。

唐著作郎杜寶《大業幸江都記》云:「隋煬帝聚書至三 十七萬卷,皆焚於廣陵,其目中蓋無一帙傳於後代。」 靖康俶擾,中祕所藏與士大夫家者,悉為烏有。南度 以來,惟葉少縕少年貴盛,平生好收書,逾十萬卷,寘 之霅川弁山,山居建書樓以居之,極為華煥。丁卯冬, 其宅與書俱蕩一燎。李泰發家舊有萬餘卷,亦以是 歲火於秦,豈「厄會自有時邪?」

《揮麈餘話》,「毋丘儉貧賤時,嘗借《文選》于交游間,其人 有難色,發憤異日若貴,當板以鏤之遺學者。」後仕王 蜀為宰,遂踐其言刊之。印行書籍,創見於此,事載陶 岳《五代史補》。後唐平蜀,明宗命太學博士李鍔書《五 經》,倣其製作,刊板於國子監。監中印書之始,今則盛 行於天下,蜀中為最。明清家有鍔書印本,《五經》存焉, 後題「長興二年」也。

宋釋文瑩《玉壺清話》:興國中,太宗建祕閣,選三館書 以寘焉,命參政李至專掌。一日,李昉、宋琪、徐鉉三學 士扣新閣求書一觀,至性畏慎,曰:「扄鑰誠某所掌,籤 函中羃,嚴祕難啟,奈諸君非所職,窺不便。」三人者笑 謂至曰:「請無慮主上文明,吾輩苟以觀書得罪,不猶 愈他咎乎?」因強拉祕鑰啟窺,至密遣閣使聞奏。上知 之,亟走就閣賜飲,仍令盡出圖籍古畫,賜昉等縱觀。 昉上言請升祕閣于三館之次。從之,仍以飛白閣賜 之。及賜草書《千字文》,至,請勒石,上曰:「《千字文》本無籍, 梁武帝得鍾繇破碑,愛其書,命周興嗣次韻而成之, 俚無足取。夫孝為百行之本,卿果欲勒石,朕不惜為 卿寫《孝經》本,刻於閣,以敦教化也。」

《楓窗小牘》:「國朝開獻書之路,祥符中,獻書者十九人, 賜出身,得書萬七百五十四卷。宣和五年,三館參校 滎州助教張頤所進書二百二十三卷,李東一百六 十二卷,皆係闕遺,乞加褒賞。頤賜進士出身,東補迪 功郎。七年,取索到王闡、張宿等家藏書,以三館《祕閣 書目》比對,所無者凡六百五十八部,二千四百一十」 七卷闡補承務郎,宿補迪功郎。

太宗命儒臣輯《太平廣記》,時徐鉉實與編纂。《稽神錄》, 鉉所著也。每欲採擷,不敢自專,輒示宋白,使問李昉, 昉曰:「徐率更以博信天下,乃不自信而取信於宋拾 遺乎?詎有率更言無稽者,中採無疑也。」于是此錄遂 得見收。

余從祖姑婿陳從易得與太清樓校勘。天聖三年六 月,陳以《十代興亡論》,妄加塗竄,同官皆降職。

崇寧二年五月,祕閣書寫成二千八十二部,未寫者 一千二百十三部,及闕卷二百八十九,立程限繕錄。 政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戊戌,校書郎孫覿奏:「四庫 書尚循崇文舊目,頃訪求遺書,總目之外,凡數百家, 幾萬餘卷,請撰次增入總目,合為一卷。」詔覿等撰次, 名曰《祕書總目》。及汴京不守,悉為金人輦去。車駕渡 江,詔搜江浙閩粵載籍,《四庫》至四萬四千四百八十 六卷,較《崇文舊目》多一萬三千八百十七卷。又思陵 以萬幾之暇,御書《六經》《論語》《史記》列傳,刊石立于太 學。典籍之盛,無媿先朝。第奇祕闕逸,較前少損,所增 多近代編述耳。

《夢溪筆談》:「舊校書官多不惜職事,但取舊書,以墨漫 一字,復注舊字於其側,以為日課。自置編校局,只得 以朱圍之,仍於卷末書校官姓名。」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 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 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 以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一板,持就 火煬之。藥稍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 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 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纔 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 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 重複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有 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 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黏, 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鎔,以手拂之,其印 自落,不沾污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前世藏書分隸數處,蓋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館祕閣 凡四處藏書,然同在崇文院,其間官書多為人盜竊, 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祐中,置編校官八員,雜讎四 館書給吏百人,悉以黃紙為大冊寫之。自此私家不 敢輒藏校讎累年,僅能終昭文一館之書而罷。 宋宣獻博學,喜藏異書,皆手自校讎,常謂校書如埽 塵,一面埽,一面生。故有一書每三四校猶有脫謬。 《石林燕語》:「熙寧以前,以詩賦取士,學者無不先遍讀 五經。」余見前輩雖無科名人亦多能雜舉五經,蓋自 幼學時習之爾,故終老不忘,自改經術。人之教子者, 往往便以一經授之,他經縱讀,亦不能精,其教之者, 亦未必能皆讀五經。故雖經書正文,亦率多遺誤。嘗 有教官出《易》題云:「乾為金,坤亦為金」,何也?舉子不能 曉,不免上請。則是出題時偶檢福建本,坤為金字本, 謬,忘其上兩點也。又嘗有秋,試問《井》卦何以無彖,亦 是福建本所遺。

世言雕板印書始馮道,此不然,但監本《五經》板,道為 之爾。柳玭訓《序》言其在蜀時,嘗閱書肆云:「字書小學, 率雕板印紙。」則唐固有之矣,但恐不如今之工。今天 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師比歲 印板殆不減杭州,但紙不佳,蜀與福建多以柔木刻 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幾遍天下,正 以其《易》成故也。

《貴耳集》憲聖在南內,愛神怪幻誕等書,郭彖《暌車志》 始出,洪景盧《夷堅志》繼之,唐已有此集三卷。夷姓;堅, 名也。宣和間有奉使高麗者,其國異書甚富,自先秦 以後,晉、唐、隋、梁之書皆有之,不知幾千家、幾千集,蓋 不經兵火,今中祕所藏,未必如此旁搜而博蓄也。 南軒自桂帥入朝,以平日所著之書并奏議講解百 餘冊,裝潢以進。方鋪陳殿陛間,有小黃門忽問:「左司 甚文字許多?」張南軒斥之曰:「教官家治國平天下。」小 黃門答云:「孔夫子道一言可以興邦。」孝宗聞此言亦 笑。東萊修《文鑑》成,獨進一本于上前,滿朝皆未得見, 惟大璫、甘昺有之,公論頗不與。得旨除直祕閣,為中 書陳騤所繳,載于陳之《行狀》。

《搜采異聞錄》:濮安懿王之子宗綽,蓄書七萬卷,始與 英宗偕學於邸,每得異書,必轉以相付。宗綽家本有 《岳陽記》者,皆所賜也。此國史本傳所載,宣和中,其子 淮安郡王仲麋進《目錄》三卷。忠宣公在燕得其中秩。 王云:除監本外,寫本印本書籍目計二萬二千八百 三十六卷。觀一秩之目如是,所謂七萬卷者為不誣 矣。《三館祕府》所未有也。盛哉

國初,承五季亂離之後,所載書籍,印板至少,宜其焚 煬蕩析,了無孑遺。然太平興國中,編次《御覽》,引用一 千六百九十種,其綱目並載於首卷,而雜書古詩賦 又不及具錄。以今考之,無傳者十之七八矣。則是承 平百七年,翻不若極亂之世。姚鉉以大中祥符四年 集《唐文粹》,其序有云:「況今歷代墳籍,略無亡逸。」觀鉉 所類文集。蓋亦多不存。誠為可嘆。

《卻掃編》予所見藏書之富者,莫如南都王仲至侍郎 家,其目至四萬三千卷,而類書之卷帙浩博,如《太平 廣記》之類,皆不在其間,雖祕府之盛,無以踰之。聞之 其子彥朝云,「其先人每得一書,必以廢紙草傳之,又 求別本參較至無差誤,乃繕寫之,必以鄂州蒲圻縣 紙為冊,以其緊慢厚薄得中也。每冊不過三四十葉」, 恐其厚而易壞也。此本專以借人及子弟觀之。又別 寫一本,尤精好,以絹素背之,號「鎮庫書」,非己不得見 也。鎮庫書不能盡有,纔五千餘卷,蓋嘗與宋次道相 約,傳書互置目錄一本,遇所闕則寫寄,故能致多如 此。宣和中,御前置局求書,時彥朝已卒,其子問以鎮 庫書獻,詔特補承務郎,然其副本具在。建炎初間渡 江書盡留雎陽第中,存亡不可知,可惜也。

魏衍者,字昌世,亦彭城人。從無己遊最久,蓋高弟也。 以學行見重于鄉里,自以不能為王氏學,因不事舉 業。家貧甚,未嘗以為戚,唯以經籍自娛。為文章操筆 立成。名所居之居曰「曲肱軒」,自號「曲肱居士。」政和間, 先公守徐,招寘書館,俾余兄弟從其學,時年五十餘矣。見異書猶手自抄寫,故其家雖貧,而藏書亦數千 卷,建炎初,死于亂,平生所為文,今世無復存者,良可 歎也。

魏昌世言:無己平生惡人節書,以為苟能盡記不忘, 固善,不然,徒廢日力而已。夜與諸生會宿,忽思一事, 必明燭繙閱,得之乃已。或以為可待旦者,無己曰:「不 然。人情樂因循,一放過則不復省矣。」故其學甚博而 精,尤好經術,非如唐之諸子作詩外他無所知也。 《西溪叢語》趙純師孟云,澶淵之役班師,留兵器於開 德府,謂之「御前甲仗庫」,著令監官四員、兩員。宗室庫 內有張承業《財計書》、李克用《兵法》,此書今亡。

「《蔡中郎石經》,漢靈帝熹平四年,邕以古文、篆隸三體 書五經,刻石於太學。至魏正始中,又為《一字石經》,相 承謂之七經正字。」《唐志》又有《今字論語》二卷,豈邕《五 經》之外復有此乎?《隋·經籍志》凡言《一字石經》,皆魏世 所為,有《一字論語》二卷,不言作者之名,遂以為邕所 作,恐《唐史》誤。北齊遷邕《石經》于鄴都,至河濱,岸崩,石 沒于水者幾半。隋開皇中,又自鄴運入長安,尋兵亂 廢棄。唐初,魏鄭公鳩集所餘,十不獲一,而傳拓之本, 猶存祕府。當時一字石經猶數十卷,三字石經止數 卷而已。由是知漢石經之亡久矣。魏石經近世猶存, 湮滅殆盡。往年洛陽守因閱營造司所棄碎石,識而 取之,凡得《尚書》《論語》《儀禮》合數十段,又有《公羊碑》一 段在長安,其上馬日磾等所正定之本。據《洛陽記》,日 磾等題名本在《禮記》,而日磾乃在《公羊碑》,益知非邕 所為也。《尚書》《論語》之文,今多不同,非孔安國、鄭康成 所傳之本也。獨《公羊》當時無他本,故其文與今文無 異,然皆殘缺已甚。宋敏求《洛陽記》云:「漢靈帝詔諸儒 正定《五經》刊石。熹平」四年,蔡邕與五官中郎將堂豁 典、光祿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等 奏定「《六經》,刊於碑後,諸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 其觀視及筆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衢。其碑為 古文、篆隸三體,立太學門外。」又云:「魏正始中,立篆隸 古文三字石經,又刊《文帝典論》六碑,附其次於太學, 又非」前所謂「一字石經」也。又晉石經隸書,至東魏孝 靜遷於鄴,世所傳《一字石經》,即晉隸書,又非魏碑也。 今漢碑不存,晉、魏石經亦繆謂之蔡邕字矣。唐祕書 省內有《蔡邕石經》數十段,後魏末自洛陽徙至東宮, 又移將作內坊。貞觀四年,魏徵奏於京師祕書內省 置,武后復徙於祕書省,未知其一字與三「字矣。」 《宜春傳信錄》:彭則為巨賈,置產甚厚,喜儒學,為其子 延接師友,不問其費。常以羨餘買國子監書兩本,一 本藏於家,一本納於州學。郡從事楊辨為之記,中間 目則為「販夫,子孫恥之。太常少卿徐師閔知州,見其 人,其文歎曰:『此善事也,尚不能掩販夫之目,它日人 其誰肯為善乎』?於是略竄易首」尾,而去「販夫」字,命其 從事余衷名其記則之,子孫始以為榮焉。

《墨莊漫錄》:「王洙原叔內翰常云:『作書冊,粘葉為上,久 脫爛,苟不逸去,尋其次第,足可抄錄,屢得逸書,以此 獲全。若縫繢歲久斷絕,即難次序。初得《董氏繁露》數 冊,錯亂顛倒,伏讀歲餘,尋繹綴次,方稍完復,乃縫繢 之弊也』。」嘗與宋宣獻談之,宋悉令家所錄者作粘法。 予嘗見舊三館黃本書及白本書皆作粘葉,上下欄 界,出於紙葉。後在高郵借孫莘老家書,亦如此法。又 見錢穆父所蓄亦如此,多只用白紙作標硬,黃紙作 狹簽子,蓋前輩多用此法。予性喜傳書,他日得奇書, 不復作縫繢也。

藏書之富,如宋宣獻、畢文簡、王原叔、錢穆父、王仲至 家及荊南田氏、歷陽沈氏,各有書,因譙郡祁氏多書, 號「外府太清老氏之藏室」,後皆散亡。田、沈二家不肖 子盡鬻之。京都盛時,貴人及賢宗室往往聚書,多者 至萬卷。兵火之後,焚毀迨盡,間有一二流落人間,亦 書史一時之厄也。吳中曾彥和、賀鑄、方回二家書, 其子獻之,朝廷各命以官,皆經彥和、方回手自讎校, 非如田沈家貪多,務得舛謬訛錯也。

濟州士人鄧御夫,字從義,隱居不仕,嘗作《農曆》一百 二十卷,言耕織、芻牧、種蒔耘穫、養生備荒之事,較之 《齊民要術》,尢為詳備。濟守王子韶嘗上其書,于今,未 見傳於世。嘗訪於藏書之家,或有見者。

魏泰道輔,自號臨漢隱君。著《東軒雜錄》《續錄》《訂誤》《詩 話》等書。又有一書,譏評巨公偉人闕失,目曰「碧雲騢」, 取莊獻明肅太后垂簾時西域貢名馬,頸有旋毛,文 如碧雲,以是不得入御閑之意,嫁其名曰「都官員外 郎梅堯臣撰。」實非聖俞所著,乃泰作也。

何薳子楚作《春渚紀聞》云:「關子明《易傳》《李衛公對問》, 皆阮逸著撰。」予考之《唐藝文志》及本朝《崇文總目》皆 無之,子楚之言或然也。又云:「《龍城記》乃王銍性之作, 《樹萱錄》劉燾無言作。」予謂性之之偽作,《龍城記》果不 誣。而《樹萱錄》《唐書藝文志》小說類自有此名,豈無言 所作也?此書所載諸事,近於寓言,而諸篇詩句皆佳 絕,蓋唐人之善詩者為之。如「江聲兼小雨,暝色入啼猿」,「藕隱玲瓏玉,花藏縹緲容」,「紅樹醉秋色,碧溪彈夜 絃」,「網斷蛛猶織,梁空燕不歸」,句皆警絕,非近人所能 也。

崔伯昜,熙寧二年為國子監直講。嘗著《熙寧稽古一 法百利論》五卷,逾萬言,大概以久任為要。上之,召對 延和,稱旨,自此遂擢用,遍歷清要。予嘗求是書於其 家,今亦亡矣,惜乎不見於世。以此知古人著述,亡逸 不傳者多矣。同時又有臨川吳孝宗子經,嘗著三書: 一曰《法語》,二曰《先志》,三曰《巷議》。舊嘗傳於其姪道宗 夢協,亦亡於兵火。《子經》,予母之從叔也,今聞其從孫 家尚有本,當復傳之。

近時傳一書曰《龍城錄》,云柳子厚所作,非也,乃王銍 性之偽為之。其梅花鬼事,蓋遷就東坡詩「月黑林間 逢縞袂」及「月落參橫」之句耳。又作《雲僊散錄》,尤為怪 誕,殊誤後之學者。又有李歜注杜甫詩及注東坡詩 事,皆王性之一手,殊可駭笑,有識者當自知之。 《澠水燕談錄》:唐杜進家書跋尾,皆自題書,以戒子孫 曰:「請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聖道鬻,及借人為 不孝。」蘇維嶽家杜氏書尤多,所題皆完。近年朝議大 夫謝曄好蓄書,率自校正,以二十廚貯之,取杜詩刻 字,以別書部。謝氏子孫多賢令,子仲子廣文,孫牧,皆 登科甲,少微嘗舉茂才。

《老學菴筆記》:「劉韶美在都下,累年不以家行,得俸專 以傳書。書必三本,雖數百卷為一部者亦然。出局則 杜門校讎,不與客接。既歸蜀,亦分作三船,以備失壞。 已而行至秭歸新灘,一舟為灘石所敗,餘二舟無他, 遂以歸普慈,築閣貯之。」

劉道原壯輿,藏書甚富。及壯輿死,無後,其書錄於南 康軍官庫。後數年,胡少汲過南康,訪之,已散落無餘 矣。

《後山叢談》:余與貴人語,偶當其心,明日使人來求異 書,士不知有自智,專謂出於卷冊之間,良可悲也。 《道山清話》:張文潛嘗言:「近時印書盛行,而鬻書者往 往皆士人躬自負擔,有一士人盡掊其家所有,約百 餘千,買書將以入京。至中途,遇一士人,取書目閱之, 愛其書而貧不能得。家有數古銅器,將以貨之。而鬻 書」者雅有好古器之癖,一見喜甚,乃曰:「毋庸貨也,我 將書與汝,估其直而兩易之。」於是盡以隨行之書,換 數十銅器,亟返其家。其妻方訝夫之回,疾視其行李, 但見二三布囊磊塊然鏗鏗有聲。問得其實,乃詈其 夫曰:「爾換得他這箇,幾時近得飯喫?」其人曰:「他換得 我那箇也,則幾時近得飯喫?」因言人之惑也如此。坐 皆絕倒。

《茅亭客話》:「程先生名賁,字季長,自號丘園子,江陽人 也。世習儒,少孤力學,立身介潔,跬步一言,必循禮則, 雖家童稚子,應對進退,不踰規矩。先生尢嗜酒,復喜 藏書,自經史子集之外,凡奇訣要錄,未嘗聞於人者, 畢珍收之,亦多手寫焉。其間復混以名畫古琴,瑰異 雅逸之玩,無所不有,雖年齒已暮,而志好益堅,目游」 簡編,未少暫息。每謂所知者曰:「余五十年簡冊鈆槧, 未嘗離手。」其勤至也如此。嘗撰《太元經義訓》,功未就, 寢疾而卒,年七十有四。《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其 是之謂乎!

杜鼎昇,字大舉,形氣清秀,雅有古人之風。鬻書自給, 夫婦皆八十餘,每遇芳時好景,出郊選勝偕行,人皆 羨其高年逸樂如是。進士張及贈之詩曰:「家本樊川 老蜀都,世家冠劍豈寒儒。筆耕尚可儲三載,酒戰猶 能敵百夫。僻愛舜琴《湘水弄》,每縣孫畫《醉僊圖》。孟光 笑語長相逐,喚作梁鴻得也無。」嘗手寫孫思邈《千金 方》鬻之。凡借本校勘,有縫折蠹損之處,必粘背而歸 之。或彼此有錯誤之處,則書劄改正而歸之。且曰:「使 人臣知方則忠,使人子知方則孝。」自於《千金方》中得 服玉泉之道,行之二十年,獲筋體強壯,耳目聰鍳。每 寫文字,無點竄之誤,至卒方始閣筆。服玉泉法,去三 尸,堅齒髮,除百病。玉泉者,舌下兩脈津液是也。但能 每旦起坐,瞑目絕慮,𨙫齒二七通,漱令口滿,乃吞之, 以意送至臍下炁海一七遍,經久自然如流水瀝瀝 下坎澗之聲,如此則百脈和暢。所以《黃庭經》云:「玉池 精水灌靈根。」又曰:「漱咽靈液災不干。」其是之謂乎。 《游宦紀聞》:許樞密崧老嘗記黃祕書辯博之說云:昔 長睿父博學好古,頗得三代之遺器。其鼎文上下畫 一而中重三者,長睿父識之,曰:「此爭首也。」蓋著飲食 有訟之戒。然則《八十一首》與《周易》準,其已久矣。以世 南之見,其器必後漢時物,蓋《八十一首》作于子雲,何 緣三代時已有爭首?又云:「初予與長睿父見《古太元》 于中祕書,長睿父手錄藏之。明年予復求之,則本已 亡。長睿」父以其所錄借予而卒。予既作傳,藏長睿父 書于襄陵,竢見其子弟歸之。會狄難起,城陷,而翰所 傳《元經》與凡論,次《周易》《春秋》《論語》《法言》,以先附便舟 適免,故古「太元」今獨予有。逮渡江留建業,一夕兵變 火作,鬱攸被予舍,望予戟決籓籬遁去。自悼死生未測,而書知亡矣。然亂定使人視之,則居以反風,不焚 諸物,席卷無遺而書獨存。是歲,建炎初元也。未幾,被 召行在,以書屬家人,而行家入九江,復遇寇,而予舟 焚,儀真㩦書盡亡,獨太元等以家人奉之,力又免。去 歲客分寧,邑人得予書,刻之,未卒而豫章陷,負書奔 瀏陽。值亂兵入,盡棄其裝,以書夜度大光,保平江。月 餘。秋,陷岳陽,游騎至平江,復以書還分寧,刻書乃成。 尚念世紛之未艾也,故屬長老清公藏諸黃龍經藏。 因念經之幾絕,而僅存艱虞若此,使學者知斯文之 不墜,蓋有天助,而哀予顛沛,流離萬里,保有之難也。 而共振顯之天人之際,精神感昭,則必有和同無間 而福祿不量者矣。建炎四年秋,洞霄隱吏許翰記。 《曲洧舊聞》宋次道龍圖云:「校書如掃塵,隨掃隨有。」其 家藏書,皆校三五遍者。世之蓄書,以宋為善本。居春 明坊,昭陵時,士大夫喜讀書者,多居其側,以便於借 置故也。當時春明宅子比他處僦直常高一倍。陳叔 易常為予言此事,歎曰:「此風豈可復見也!」

《研北雜志》:「李明仲誠所著書,有《續山海經》十卷,《古篆 說文》十卷,《續同姓名錄》二卷,《營造法式》二十四卷,《琵 琶錄》三卷,《馬經》三卷,《陸博經》三卷。」

趙元老彥若有《史例論》三卷,《唐典備對》六卷,《紀元新 書》十卷,游師雄有《分疆語錄》三卷

《癸辛雜識》:韓彥古字子師,詭譎任數,處性不常。尹京 日,范仲西叔為諫議大夫,阜陵眷之厚,大用有日矣。 范素惡韓,將奏黜之,語頗泄,韓窘甚,思所以中之。范 門清峻,無間可入,乃以白玉小合滿貯大北珠,緘封 於大合中,厚賂鈴下老兵,使因間通之。范大怒,叱使 持去,所愛妾亦在傍,怪其奩大而輕,曰:「此何物也?試 啟觀之」,則見玉合。益怪之,方復取視,玉滑而珠圓,分 迸四出,失手墮地,合既破碎,益不可收拾。范見而益 怒,自起捽妾之冠,而氣中仆地,竟不起。其無狀至此。 李仁甫亦惡其為人,弗與交。請謁嘗瞰其亡。一日知 其出,往見之,則實未嘗出也。既見韓延入書屋而請 曰:「平日欲一攀屈而不能,今幸見臨,姑解衣盤礡可 也。」仁甫辭再三,不獲,遂為強留。室有二廚,貯書,牙籤 黃袱,扄護甚嚴。仁甫問此為何書?答曰:「先人在軍中 日得於北方,蓋本朝野史編年成書者。」是時仁甫方 修《長編》,既成,有詔臨安給筆札,就其家繕錄以進,而 卷帙浩博,未見端緒。彥古常欲略觀不可得。仁甫聞 其言,窘甚,亟欲得見之,則曰:「家所祕藏,將即進呈,不 可他示也。」李益窘,再四致禱,乃曰:「且為某飲酒,續當 以呈。」李於是為盡量,每杯行輒請,至酒罷,笑謂仁甫 曰:「前言戲之耳,此即公所著《長編》也。已為用佳紙作 副本裝治,就以奉納,便可進御矣。」李視之信然。蓋陰 戒書吏傳錄,每一板酬千錢。吏畏其威,利其賞,輒先 錄送韓所。故李未成帙,而韓已得全書矣。仁甫雖憤 媿不平,而亦幸蒙其成,竟用以進。其怙富玩世,狡獪 每若此。

《誠齋雜記》:楊玠娶崔季讓女。崔家富圖籍,殆將萬卷。 成婚之後,頗亦遊其書齋。既而告人曰:「崔氏書被人 盜盡,曾不知覺。」崔遽令檢之,玠叩腹曰:「已藏之經笥 矣。」

《避暑錄話》:慶曆後,歐陽文忠以文章擅天下,世莫敢 有抗衡者。劉原甫雖出其後,以博學通經自許。文忠 亦以是推之,作《五代史》《新唐書》凡例,多問《春秋》于原 甫,及書梁入閣事之類,原甫即為剖析,辭辨風生。文 忠論《春秋》多取平易,而原甫每深言經旨。文忠有不 同,原甫間以謔語酬之,文忠久或不能平。原甫復忤 韓魏公,終不得為翰林學士。將死,戒其子弟無得遽 出其集曰:「後百餘年世好,定當有知吾者。」故貢父次 其集,藏之不肯出,私諡曰公是先生。貢父平生亦好 諧謔,謾侮公卿,與王荊公素厚,坐是亦相失。及死,子 弟次其文,亦私諡曰公非先生。原甫百七十五卷,貢 父五十卷。

元豐間,道士陳景元博識多聞,藏書數萬卷,士大夫 樂從其遊。

余家舊藏書三萬餘卷,喪亂以來,所亡幾半。山居狹 隘餘地,置書囊無幾,雨漏鼠齧,日復蠹敗。今歲出曝 之,閱兩旬纔畢。其間往往多余手自抄覽之,如隔世 事。因日取所喜觀者數十卷,命門生等從旁讀之,不 覺至日仄。舊得釀法極簡易,盛夏三日輒成色如湩 醴,不減玉友。僕夫為作之,每晚涼即相與飲三杯而 散,亦復盎然。讀書避暑,固是一佳事,況有此釀?忽看 歐文忠詩,有「一生勤苦書千卷,萬事消磨酒十分」之 句,慨然有當其心。公名德著天下,何感于此乎?鄒湛 有言:「如湛輩乃當如公言耳。」此公始退休之時《寄北 門韓魏公》詩也。

《太平清話》:宋政和時,都下李德茂環積墳籍,名曰「書 城。」

石林葉夢得著書《石林書訓》一卷,《石林燕語》十卷,《過 庭錄》二十七卷,《玉磵雜書》十卷《蘇州府志》:「錢藻字醇老,刻厲為學,于書無所不治,已 通其大旨,至於分章別句,類數辨名,叢細委曲,無不 究盡。皇祐五年舉進士,又舉賢良方正。」

林虙字德祖。為人強敏有志操,自《六經》諸子而下,錯 綜貫穿,無不記誦。登進士第,教授常州。大觀三年,廷 試常士預選者五十三人,上賜詔曰:「進賢受上賞。」虙 由奉議郎改宣德郎。

鄭時字是翁。晝夜不釋卷,自「《左氏》《史》《漢》《三國志》《南、北 史》」至諸名家文集,手自編錄,以及稗官詞說,靡不遍 覽。登宣和六年進士。

《休寧縣志》:「金松青字彥澄,漢秺侯四十四世孫。九世 祖博道居休寧。松青稟資穎異,負志高遠,博涉百家, 尢精《尚書》。建家塾,購書數千卷,延名儒師表其子姓, 卜宅汪溪。子孫詩書甲第之盛,鄉閭罕比。」

金朋說,字希傳,松青元孫。世承家學,以《毛詩》領鄉薦, 舉淳熙丁未進士,歷鄱陽知縣。時韓𠈁胄指道學為 偽學,《四書》六經並為大禁,凡薦舉官自陳非偽學,方 得擢用。公應薦上狀,言幼習《詩》書,長從師朱熹講孔 孟及程氏遺書,向無為偽。遂解職歸。

沖字允新,朋說從弟。敦篤問學,師饒雙峰、沈毅齋二 先生,私淑朱子之學,博覽《墳》典,以求其指歸。寶慶乙 酉,領鄉舉第一,託疾不赴禮部。退而著書,自號「隱求 居士。」

若洙字子方,沖季子。從程達原授《尚書》尢精性理之 學。弱冠領鄉薦亞魁,歷黔江知縣。值賈似道竊柄,遂 以疾告休林下。乃築東園精舍,潛修著作。所著《東園 文稿》《性理字訓集義》《四詠吟編》《徽菴先生講義》《應科》 《程文家譜記原》《顏公山志》諸書。他若勤說《醫說》,《闢佛 文》《窀穸論》《昏禮考異》,皆足砭俗。

起巖字次築,若洙從弟。幼穎敏迥異,經史,過目輒能 記憶成誦。程正惠授《尚書》,領鄉薦,歷天台縣主簿。著 書甚富,藏於汪溪書院。

堅字日章,若洙之子。十歲善屬文,博涉群書。隨父宦 遊,過思州,安撫田應午知其才,摘經、史、子、集僻事隱 語數十條叩之,應對如流。甫弱冠,以《尚書》領景定甲 子解元。

《揚州府志》:「王昂,揚州人。少以文學知名。政和八年,徽 宗策進士時嘉王楷考第一,上不欲以王子魁多士, 昂名在第二,擢置榜首。除祕書省校書郎。高宗即位, 遷祕書少監。時御府頒降書籍四百九十二種,曾旼 家藏書二千六百餘卷,昂請分為經、史、子、集四庫,委 官校讎,其脫落偽舛者以別本參考,補寫畢則繳進。」 除徽猷閣待制。

李易,字順之,揚州人。好學多聞。建炎初,高宗駐蹕維 揚,策進士,易第一。紹興中為太常少卿。自建炎、維揚 之變,宗正寺所掌四書,曰「《玉牒》,曰《仙源積慶圖》,曰《宗 藩慶系圖》,曰宗支屬籍」,皆逸於江滸。至是,易請編次 玉牒,從之。

李衡江都人博學聚書萬卷所著有《論語說》《易義海》 諸書行世。

史正志字志道,江都人。紹興進士,歷右文殿修撰,所 著有《建康志》十卷、《菊譜》一卷。

《贛州府志》:「溫革,石城人。累試不第。寶元中,詣闕上書, 願捐家資,盡市監書以惠後學。既得請,攜書歸,建樓 貯之,闢義館以來遠近之願學者,仍儲廩以給口食。 經始之日,獲五銖錢五萬於地中,人咸異之,遂以青 錢名其館。」

鍾廷芳,興國人,紹安曾孫。祖斗元為贑儒學正,家藏 書萬卷,客時從借讀,恣所觀,有手澤尚存者,有新若 未觸者。臨終,屬其子以寶藏遺書為孝。廷芳恪守祖 訓,嘗攝邑文學,尢癖於書,家藏未備者,不吝捐資以 購先世遺文,手輯成帙,名一家機軸。名公詩詠,采而 錄之,名《治世雅音》《琴譜》《丹經》《弈數星術》,亦旁通而肆 攷焉。學者稱「東巖先生。」

《丹徒縣軼事志》:「《蘇丞相頌》,藏書數萬卷,祕閣所傳居 多。頌自維揚拜中太乙宮使歸鄉里。葉夢得每對士 大夫言,親炙之,幸其所傳,遂為葉氏藏書之祖。」 《輟耕錄》:「新喻傅汝礪先生妻諱淑,字蕙蘭,姓孫氏,高 朗秀惠。生六歲,母卒。稍長,習女工,晡時觀經史,或鳴 琴自休。既夕,聚家人瞑坐,說《古貞女孝婦傳》。燭至,女 工如」初。父周卿先生以《孝經》《論語》及凡女戒之書教 之《詩》,固未之學也。因其弟受唐詩家法于庭,取而讀 之,得其音格,輒能為近體五七言,語皆閒雅可誦,非 苟學所能至者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