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067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六十七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六十八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六十七卷目錄

 易經部彙考九

  明鮑恂大易舉隅寧王權序

  朱升周易旁注自序

  鄭觀周易本義通釋增纂陳璉序

  曹端太極圖說述解自序

  王恕玩易意見自序

  楊守陳讀易私抄自述

  蔡清周易蒙引林希元序 謝廷讚序

  蔡清太極圖解易時中序

  王雲鳳訂正復古易自序

  楊廉先天後天圖學考正自序 桑悅序

  楊廉太極圖纂要自序

  朱綬易經情蘊自序 都穆序 邵寶序

  劉績周易正訓自序

  何孟春易疑初筮告蒙約自序

  崔銑讀易餘言自序

  崔銑易大象說自序

  湛若水修復古易經訓測自序

  許誥圖書管見自序

  許誥太極圖論何景明序 自序

  周用讀易日記鄒元標序

  王崇慶周易議卦自序 蔣一葵䟦

  唐龍易經大旨自序 呂柟序

  鍾芳學易疑義自序

  夏良勝周易變卦傳自序

  梅鷟古易考原自序

  馬理周易贊義自序 朱睦桔序 鄭絅序

  金賁亨學易記洪朝選序

  季本易學四同自序 又圖文餘辨序 又蓍法別傳自序

  王漸逵讀易記自序

經籍典第六十七卷

易經部彙考九

编辑

明鮑恂大易舉隅三卷

编辑

按寧王權序建陽城之表者則必擬乎土圭之法定方隅之體者則必正乎指南之規是知造化必假物而易之為書又必因人而明焉按神農重卦說云羲

编辑

皇得《河圖》,始畫八卦,後人因而重之,是為六十四卦。 王輔嗣以為宓羲,鄭元以為神農,孫盛以為夏禹,史 遷以為文王。《乾鑿度》云:「垂皇策者,用蓍在六爻之後。」 是羲皇已重卦矣。《書契》取諸夬,是羲皇之時已有夬 卦,其重明矣。羲皇乾上坤下,立天地之位也;《歸藏》先 坤後乾,尊萬物之母也。《連山》乾始於子,坤始於午,以 「明先天之道。《周易》尊乾卑坤,其體乃定,讀《易》者可得 而明矣。」然《易》之精者,獨鮑氏得其所傳之妙,而勿行 於世。先生崇德人,姓鮑名恂,字仲孚,元乙亥進士也。 深得大《易》之旨,乃作是書以宣大《易》之道,名曰學易。 舉隅而授之連山陳先生亮,亮授之建安趙先生志 道,志道授之黃州程先生伯昌。先生名蕃,生於至元 十七年丁酉。生而英爽超卓,穎悟且奇,貫通三氏之 學,深得大《易》之旨,而合乎神明之德,出於人也,大不 凡矣,可謂奇士也。於是重加訂正,以明聖人作《易》之 心。數十年間,屢欲刊行而事不果,予乃命壽諸梓,以 示後學,更其名曰《大易鉤元》。

朱升周易旁注前圖二卷周易旁注十卷

编辑

按升自序愚自中年以經書授徒教子每於本文之旁注字以明其意義其有不相連屬者則益之於兩字之間苟又有不明不盡者則又益之於本行之外

编辑

學者讀本文而覽旁注,不見其意義之不足也。惟《易》 旁注,則有前圖者,《易》之為易,其本也,圖象而已。文王、 周公、孔子之書,實為圖象作注腳,故明此經者,不得 不求其本也。《河》出圖,洛出書,天不愛道,泄諸象數,一 可巳,二何居?作《河圖》《洛書》合一圖,第一聖人之則之 也。八卦成列,而又因而重之,其傳於今也,各有橫圖 圓圖,而六十四卦圓圖中又有方圖,則亦悉矣。「帝出 乎震,成於艮」,其方位之象,又何為哉?作《先天》《後天合 一圖》第二。先天、後天,其始其終,既各有序矣。《連山》《歸 藏》首艮首《坤》,今不能知,而《周易》首乾坤,終《既未濟》,經 分上下,其間卦序乃復如彼。作《周易卦序圖》第三。「卦 變也,卦主也,互體也,卦數也,卦位也」,納甲也。之六者 時雜見於經傳,必合著其全,使人可通考焉者也。作 《六圖》第四。淳安夏氏有《讀易》十字樞。愚平日竊窺於 《易》,得三大義,二者經傳訓釋之機要也,則以附六圖 之後。聖人處憂患之道,自《履》至巽,其傳古,其指深,卦 之名義殆未足以盡之也,作《三陳九卦圖》第五。「揲蓍 以求卦,因變而用爻,比義從長,宜勿拘。」一說作《蓍卦變占圖說》第六。夫子言蓍卦之德,曰圓曰方,固非直 曰七奇八偶而已。作《蓍七卦八圖》第七。卲子天根月 窟之唫,非為今《易》安注腳也。豫章蕭氏《周易卦序》之 學,區別於三畫六畫之原,而象意昭融,玩味乎正變 始終之故,而教道明著。前纂為圖,今錄其全文於後, 而係以邵子之詩,「履運處身」,同一揆也。作《三十六宮 圖說》第八、八圖為之前,而後《周易㫄注》可得而讀矣。

鄭觀周易本義通釋增纂

编辑

按陳璉序伏羲畫八卦而文籍生是易於諸經為首出秦焚典籍而易獨存者以其占筮之書也易之作雖本於占筮自占筮既立而理義實寓於占筮之內

编辑

其道廣大,包括天地,其源一出於天之自然,有非人 為智巧之私。而後世說《易》者,各隨所見,不失於鑿,則 失於泛;不失於誕謾,則失於怪僻,俱未為得。逮河南 程子作《傳》,始以隨時變易發明陰陽變易之妙,所謂 「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是已。若偏於象占而不該乎理 義,則奚以知文王之《彖辭》、周公之《爻辭》、孔子之《十翼》 也。若專於理義而不及象占,又奚以知伏羲、文王所 畫八卦之心哉?紫陽朱子《本義》之作,所以補程《傳》之 所未足,而上以承四聖之心,羲、文、周公之言,至是始 坦然而明矣。然則程、朱不惟有功於四聖,誠有功於 萬世也。厥後雲峰胡氏之《通釋》,一以《本義》為主,集諸 家之說不背程、朱者為之,其學出於朱子門人蔡氏。 三山鄭尚賓博學有文,而專於《易》,嘗登考古趙撝謙 之門,考古之《易》得於天台鄭氏,迺雲峰所傳之派,故 其學有源委,間取諸家說與《程傳》《本義》合者,以補《通 釋》之未備,間以一二己意附其間,名曰《增纂》。用心之 勤,取擇之審,視予前所云說《易》者,相去甚遠,而有功 於《本義通釋》矣。學者誠能因是以明乎《易》道,則立言 勵行,處己治人,守常應變,豈有不得哉?尚賓間屬予 序其所傳之由與增纂之意,遂書此復之。尚賓名觀, 洪武中領薦,歷官至臨川令,所至有循良名,今為駙 馬都尉《沐公學錄》云。

曹端太極圖說述解一卷

编辑

按端自序略太極者象數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稱形器已具而其理無朕之目是生兩儀則太極固太極兩儀生四象則兩儀為太極四象生八卦則四象為

编辑

太極推而至於六十四卦,生之者皆太極焉。蓋孔子 而後,論太極者,皆以氣言。老子「道生一而後乃生二。」 莊子師之曰:「道在太極之先。」列子渾論之微,周子啟 千載不傳之祕,則孰知太極之理,而非氣也哉?

王恕玩易意見二卷

编辑

按恕自序玩易意見者老夫玩易軒中所得之意見也弘治壬戌春老夫偶得寒疾少愈就於臥內牖間觀書不甚明白乃於屋前搆一小軒軒成移於其中

编辑

取《易》玩之,雖細字亦無不見。遂以「玩易」名其軒,作記 以識之。夫《易》本四聖之書,理義深奧,未易通曉。自漢 魏以來,諸儒訓釋不一。至宋伊川程先生既為之《傳》, 晦庵朱先生又為之《本義》,自是以來至於今,以二先 生《傳》義為準的。師儒之講學,科目之取士,皆不外此 而他求。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辭,二先生固 已講貫,訓釋明白,老夫依文尋義,間有不洽於心者, 乃敢以己意言之。「言之非,敢自以為是,願與四方學 者商榷之,或有可取,不為無補。苟或不然,必因此以 發高明真知灼見之至論于久蘊深藏之餘,使四聖 之道煥然大明於世,以淑諸人」,亦老夫之志願也。

楊守陳讀易私抄

编辑

按守陳自述易經古文以伏羲之卦文王周公之辭孔子之十翼各分為袠則經傳隔越而不通今文自坤卦而後以彖象傳合綴於卦下以小象傳分綴於

编辑

爻下,則經傳混雜而無別。惟若乾卦今文,則猶存古 而且便今,斯亦可矣。程子之《傳》主義理,朱子《本義》主 卜筮,各極其精。然《易》道廣大,卜筮特其一端,而學者 非所當務。《易》理無窮,程、朱間有微漏,而諸儒亦或可 補。故首抄古文以見其原,次抄今文,皆同乾卦,而雜 取於《繫辭》中之文言,分附於各卦之末。其經傳之下, 則各擇程、朱及諸儒之說,凡主義理者抄之,主占筮 者不抄也。

蔡清周易蒙引二十四卷

编辑

按林希元序虛齋蔡子以理學名成化弘治間易說若干卷坊間有舊刻顧荒缺弗理人有遺恨三子存微存遠存警雅嗣先志各出家本以增挍予屬祿仕

编辑

分心未之及也。退居暇日,始克成事。書成,將刻之,庸 書數言,以告學者。曰:「嗟乎!《易》豈易言哉!夫五經之有 《易》,猶眾水之有海也。海不可列於眾水,《易》可列於五 經哉?夫《詩》《書》《禮》《樂》《春秋》皆經也,然章自為意,句自為 義,《易》則不然,稽實以待虛,托一以該萬,以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冒天下之道,豈與諸經比哉?聖人以」 辭而說《易》,猶人以舟而涉海。涉海者,乘長風,破巨浪, 窮力之所至,謂之見海則可,謂盡海之觀則未也。說 《易》者,擬形容,象物宜,窮意之所至,謂之見易則可,謂盡《易》之蘊則未也。是故《易》可象而不可言,可言而不 可盡,聖人其猶病諸,況其下者乎?河南見理而遺數, 建安舉數以兼理。二者不同,要亦齊魯之間耳。蔡子 之說,何以過是?然近世諸儒說《經》,未能或之先也。或 者見其字分句解,遂目之為訓詁,吾取其大者而已, 訓詁非所知也。或者見其旁論遠引,遂目之為支離, 吾取其近者而已,支離非所知也。學者信吾所知,所 不知者,置之以俟他日,斯則切問近思之學矣。

按謝廷讚序易之為道廣矣大矣至人窮理至絕韋折擿思假以數十儒者窮訓詁至寐以魂交而神與先告其精也如是繼乃岐為京房翼奉孟喜郎顗之

编辑

學,幾為讖緯之書。夫以三極之理,貶而為禨祥,無乃 過與?程子著《易傳》,高出王弼諸傳注之上。朱子著《本 義》,一取法於宣聖。《小象》言約而解微,詁近而旨遠。明 興虛齋先生佐之以《蒙引》一書為《本義》之疏。蓋宣父 有功於《易》,朱子有功於宣尼,而蔡先生復有功於《本 義》。此經此傳,遂揭日月而行之中天矣。

《太極圖解》
一卷

编辑

按易時中序道之在於世也猶行地之水乎源出於一而其流必分至其流之委也必合而後有所止然則是水也雖其流之遠而不可量極其所謂源者固

编辑

未嘗變也。今學道者委棄不循,而必源之得勢,固無 有以委之去源之遠也。疑源之不在於是,而以為有 二水焉,亦不察之過也。載道莫備於經,《易》者,五經之 源也。羲、文、周、孔之相承,源所從來,至一而無二也。由 漢逮宋,為《易》之言者無慮百家,殊途異派,其分多矣。 最後乃有濂溪周氏、伊川程氏、考亭朱氏之學,合異 為同,統殊歸一,卒極於羲、文、周、孔之旨醇如也。士之 有志於《易》,而欲明羲、文、周、孔之言者,不盡心於朱子 之學,其何所循沿以上溯乎?朱子之於《易》,究圖書之 微旨,會《易傳》之奧義,以統承乎畫卦生爻之初,所謂 「委之合而止」者,固在是矣。嗟乎,今之治《易》者何其眾 也?於朱子之學莫能專而精焉,將何以論於「畫卦生 爻之初,而明羲文周孔」之言哉?肆我蔡虛齋先生天 挺其資,神授之識,卓然有追前開後之志,沉涵浸漬 於義理之中,而「分析解剝乎文字之際,窮其平生 之力,而無須臾之暇盡心於朱子之學者,我朝一人 而已。」蓋朱子之盡心於孔子,無所不該,而於《易》為大; 故虛齋之盡心於朱子,亦無所不究,而於《易》為深。此 圖之解,推衍圖書,探索卦疇,入於精微而極乎廣大, 孜孜然惟委之循沿而不止,源之既得矣。時中少而 知學,即遊先生之門,士之在門者以百數。先生獨加 器待以為可語以斯言,忘其顓愚,黽勉朝夕,雖于精 蘊,未能庶幾,隱詞顯義,聞之於進見而繹之於退私 者。蓋亦有年天喪斯文,梁木其壞。時中獨抱遺編,不 敢棄頹而無所啟發,遂終為顓愚之人,大負先生往 日之所待。每一臨文展卷,未嘗不媿悚隕越,如不能 生。顧今日就荒落,恐終已矣!惟先生之學,著而為書 者,既已家挾而人頌之,此編乃其著述之大者,士或 以無所資於時文,莫肯盡心,故時中刻而傳之,以與 同志者共,且僭述其概以告之,使知斯道之委,蓋在 於此。嗟乎!學者果有志於羲、文、周、孔之言以得其源 者,其可忽焉而不盡心哉!

王雲鳳訂正復古易十二篇

编辑

按雲鳳後序秦以易為卜筮書得不焚故易在六籍中為完書漢人有以十翼冠一傳字於其首而統附於上下經二篇之後者或曰費直為之今考其本傳

编辑

則曰:「以《彖》《象》《繫辭》《文言》解說《上、下經》而已。」豈費氏始 以傳說經,其徒轉相傳授,遂自附其後與?厥後鄭元 始析《彖》《象》附於各卦之末,王弼宗之,復以《彖》併《大象》 綴於各卦之下,《小象》綴於各爻之下,而《乾》則仍其舊, 又增《文言》於乾坤之後,雖欲使學者尋省《易》了,而不 知孔子之《易》,固未可為文王、周公之《易》也。程子作傳, 亦用弼本。汲郡呂氏、嵩山晁氏始欲復古《經》《傳》各為 一書,而間有未盡合者。東萊呂氏又更定著,始復孔 子之舊,而朱子因之以作《本義》。嗚呼!《易》之為書也,廣 大悉備,是以儒者尚之。然穿鑿於漢人之支離,假托 於異端之邪曲,書雖存而道則晦矣。書不亡猶可以 明道,而鄭、王二子乃割裂混亂焉,遂使千百年來世 不復見古聖人之完書,其亦不幸矣哉!朱子復求古 《易》,所取甚博,卒從東萊,所以處之者已審。後聖有作, 蓋無以《易》,而董、張、胡、陳諸家,相繼攘臂而起,各用己 見,更置紛紛。迄我朝儒臣纂輯諸經於《易》,謂程、朱不 可偏廢,乃從程氏本,而以《本義》分附之,且有刪改於 其間。自是朱、呂之《易》復為鄭、王之《易》,而讀《本義》者,往 往有不得其說者矣。嘗與莆田宋孔時談《易》,孔時屬 余繕寫如朱、呂元本,於是更可考究,以就此編,藏之 巾笥,用備私覽,且以就正于同志君子云。

楊廉先天後天圖學考正

编辑

====按廉自序易始於伏羲止於卦圖而已其後夏商周之易因之以演夏曰連山以艮為首商曰歸藏以坤====為首。周曰「《周易》,以乾為首。」當孔子贊《周易》之時,伏羲、 夏商之《易》尚存,孔子猶及見之。觀其論伏羲之《易》,而 兼取於坤藏之義,吾知其有見於商之《易》矣。論文王 之《易》而兼取於艮始之義,吾知其有見於夏之《易》矣。 至於《易》有太極、兩儀、四象以及天地定位、數往知來 之說,發明極詳,非以伏羲卦圖日諦視之,不至是也。 然自孔子而後,僅有《周易》孤行,其餘三易遂寖以隱。 夫《連山》《歸藏》,隱而《易》塞其流;伏羲卦圖,隱而《易》迷其 源,求黃河而不于崑崙,求江漢而不於嶓冢、岷山,可 乎?不然,孔子所贊者《周易》耳,而何其言伏羲之《易》不 一而足哉?寥寥千載,至宋邵子始得伏羲卦圖而推 明之,以復傳於世,而于文王八卦亦兼明之,以伏羲 《易》為先天,以文王《易》為後天,邵子之功,不其大哉!自 邵子之傳此《易》,如林栗、袁樞輩往往詆之非,朱子作 《啟蒙本義》以力主其說,亦未必盛傳於世如今也。朱 子之功,不其大哉!予少即治《易》,特為科舉之學,未能 深究。近于暇日取《先天》《後天卦圖》,潛思默玩,似覺有 味,僭為考證,以便檢閱。嗚呼。言之所會者淺。象之所 會者深。知《易》君子尚其有以誨予哉。

按桑悅序連山歸藏夏商之易有無不可知而伏羲之易為周易之宗祖則確然之理也伏羲卦圖為方外閟之已久逮宋康節邵先生遂指出之為先天圖

编辑

而以文王之卦為後天,至朱子亦尊信而表章之也。 方正楊先生合二圖,會先儒議論,剖析詳明,謂非深 明《易》道者耶?且言孔子云:「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 天時」,謂天人合一事,而與前二圖無干涉,實有卓然 之見者矣。

《太極圖纂要》
一卷

编辑

按廉自序周子太極之說出於易大傳孔子之言其為圖正所以明易爾故其說之終篇曰大哉易也斯其至矣至於通書雖所以明太極圖即所以明易觀

编辑

其本號《易通》可見矣。要知《易》之兩儀、四象、八卦,乃有 畫之太極圖;陰陽、五行、男女萬物,乃無畫之《易》。斯圖 也,斯理也,實四方上下、古往今來,眾理之會。本朝薛 文清公謂:「細心體玩三四十年,庶得其旨。」有志於學 者,須辨此,則於圖所見無全牛矣。

朱綬易經精蘊二十四卷

编辑

按綬自序易經精蘊者闡揚四聖之精蘊也周子曰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蘊因卦以發其蘊維何凡彖傳文言繫辭說卦皆是若所謂各正性命繼善

编辑

成性,始開性命之源,以成天下之務,其大《易》之源乎! 宋儒以《周禮》言「太卜掌三易」,故專作卜筮之書,歷詆 大聖理義之言,不少假借。愚於此大懼,深求其病,只 作太卜掌三易之一言耳。不知《易》有理、有象、有數,理 即蘊之發象,即精之寓數,因一以積,畫卦示象之吉 凶,《繫辭》論理之吉凶,數之吉凶,未之明,故立筮人掌 三《易》,以辨九筮之吉凶也。觀象玩辭,聖人體《易》,君子 學《易》以成盛德大業至矣。庸人不能,故立占人。筮人 七、八、九、六,揲蓍求卦,不過筮更,筮咸尤細事,且末矣。 太卜所領,大事卜,小事筮,筮短龜長,故聖人列筮人 於龜人之下,卑之也。《易》無不該,天地有此數,不立筮 法以成變化,則天地間缺此一藝,非謂《易》道、《易》象之 大舉在此,筮專作占筮之書也。夫子欲加年學《易》,期 無大過,豈在占筮乎?況占筮專於動而不主於靜,一 於用而不由於體,求諸神而不求諸己,失無筭矣。使 一委之卜筮,而平日無玩《易》之功,遇吉行之而已,遇 凶避之而已,君子將何以自彊不息?將何以厚德載 物?學者無用辯悔吝「之戒,無用震無咎之悔。」六十四 卦訓戒之言,皆作虛文矣。宋儒又謂「有伏羲之《易》,有 文王之《易》,有孔子之《易》。」愚謂:伏羲生於上古,故作《先 天易》,開物以後也;文王生於中古,故作《後天易》,成物 以後也。先天《易》之體,後天《易》之用,孔子因先天卦而 發己之蘊者,即發伏羲之蘊也。因後天卦而發己之 蘊者,即發文王之蘊也,豈復更有孔子之《易》哉。嗚呼! 《易》居五經之首,道為天地之先,乃為一數所掩,寧無 害道?洪惟聖朝用為首經取士,崇道至矣。第經生學 士只在占筮授受,豈不誤甚?無由挽之回車就道,徒 抱憤耳。皓首窮經,積有歲月,勞無補也。自知得罪於 先儒,取譏當世,獨賴聖人為之依歸,用以自解云。

按都穆序客有問穆者曰易有卜筮之道乎穆曰然主卜筮而作乎曰否請以水喻崑崙上源發而為江漢河淮以迨溝澗溪渠皆水也居溪者曰水以溪而

编辑

生也。濱江者曰「水以澗而出也。」舉一廢百,知水不亦 淺乎!夫《易》備天地之道者也。莫大於天地,而《易》備其 道焉,所以為開物成務之本也。庖犧氏者,具是道者 也。文王、周、孔,闡明是道者也。孔子曰:「假我數年,卒以 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夫以大成之聖,欲學《易》以免過, 《易》之道可知矣,豈卜筮所可盡哉!陰陽、剛柔、仁義之 道,象辭占變之理,至精至備。聖人居則觀其象而玩 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定之以仁義中正而主

靜,立人極焉。天下事物之理,千變萬化,皆由此出,而
考證
為萬世人道之準。君子修之則吉,小人悖之則凶,惟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立卜筮之法,使之因筮玩占而 趨避焉,是則引愚翊弱之微意耳。「明乎《易》而克體之 者弗事焉。夫《易》以《河圖》而作,疇以《洛書》而敘,圖書相 為表裏,觀疇可以知《易》矣。夫龜者,卜之序也。負文出 洛,宜專主夫卜也。禹乃第稽疑於六疇之末,其不重 卜也明矣。皇極之建,即人極之立也。五行者,陰陽剛 柔之用也;五事者,仁義中正之器也;五紀,象也;八政 三德,變也;箕疇,辭也;稽疑,占也。占居象辭變之後,稽 疑居八政三德之末,《易》疇之意概可見矣。故主卜筮 而疑《易》者,水因江溪而生也;合卜筮而言《易》者,水流 而外江溪也。惡足以尚論千古而明四聖之心哉?嗚 呼,義理無窮,而人心之靈可以默會。穆也。因《本義》以 發身際時,而忝在位,曷敢妄為異同?第以義理大閑, 不容終嘿,而著作弗遑,莫能仰裨『《本義》』」,每用耿耿。伏 睹文佩朱公《易經精蘊》而深契焉。其言推本崇正,擴 前哲所未發,其有功於《易》也大矣。因述所以對客者 序之。公名綬,登丁未進士,由翰林檢討出相楚藩,未 老而休,故能深探乎《易》,可嘉也已。

按卲寶序易為性命道德之源而開物成務仲尼贊之詳矣惟其道無不備故百氏宗之卜筮者伎之至微者也自朱子本義一出學者翕然從之夫方術談

编辑

于庸醫,聽者不能什一。惟夫和扁一言,雖或盡變軒 岐之書,人將謂其有據也。朱子名冠諸儒,道行今古, 誠吾儒之和扁矣。專主卜筮之說,疇不謂其有據乎 哉?庠序以之而教人,科目因之而取士,習尚成風,安 固而不搖矣。嗚呼!此文佩朱公所以深懼,而精蘊之 書不容於不作也。書凡二十四卷,首原羲文作《易》之 「意。繼言陰陽闔闢之機,以明繼善成性之德,一以孔 子義理之言為主。至於太極理氣之分,無極本原之 義,又先儒所未發者。按卦推辭,隨爻析義,一覽之間, 而四聖之心,昭然在目。其有功於斯道也大矣!雖然, 《本義》無心於晦道,精蘊豈有心於矯弊哉?一念所主, 而得失因之。紫陽有知,必將感其救」正之功也。君曰 「有罪。」此豈然哉。

劉績周易正訓

编辑

按:績《自序》:「易,變易也。惟其變,故不滯於一,其用通而 不窮,大事小事,一時萬世,民咸用之。故曰彰往而察 來,因貳以濟民行。伏羲畫卦,文王彖,周公爻,孔子十 翼,先聖後聖,用心一而已矣。雖然,畫之所示無方,言 之所指有限。故卦六位,即成《繫辭》,不一而足。知幽明 之故,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體也,道也;尚辭、尚變、尚」 象、尚占,用也,器也。引伸觸類,又驗之以天文地理,人 情物宜,然後可以進德修業,居夷險,處治亂,消息虛 盈,無往無時,不宜成位乎中,而於《易》庶幾焉。故《易》非 聖人不能作,非君子不能用。自孟軻沒而失其傳,漢 以來紊亂古經,以為卜筮之書。宋儒仍之,晦作者之 意,豈足以知下學上達,潔靜精微之旨哉!績當道微 之時,固陋僻居,懼斯文泯滅,采程、朱合經者,附己意 作訓,使學者知《易》道之大,千萬里之遠一轍,千萬世 之久一致,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後必有知予言之不 誣者。

何孟春易疑初筮告蒙約十二卷

编辑

按孟春自序六經去聖久遠簡錯文誤後學類難讀易為尤難史記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存漢募群書易獨完胡乃亦錯誤而使人難讀也易自翼後五傳

编辑

至田何,何後分為施、孟、梁丘,並列學官,而傳民間者 有費直學田何之《易經》與傳十二篇,《易》之本經也。施、 孟、梁丘同出於何。大都《易》在漢,無弗祖田氏者。傳言 「劉向以中古文校施、孟、梁丘,或脫去『《無咎》《悔亡》』」,惟費 與今文合,不知所謂古文又傳自誰氏。先儒謂《易》家 著書自王同始。按《傳》,何授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皆 著傳數篇,何于寬有「《易》已東矣」之嘆?小章句不知視 王所著果誰先後?然則謂著書自同始,吾烏敢斷其 然也?《費學傳》載其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經《彖》 《象》《文言》雜入卦中,實始費氏,東京馬、鄭皆傳之。費學 既興,施、孟、梁丘暨京氏學皆廢。歐陽公云田之學息, 而古十二篇之《易》亡矣。《春》惟脫去「無咎」、「悔亡」者,其亡 在《文》;《彖》《象》《文言》八卦中者,其亡在簡。簡錯不能無軼, 文誤不能無闕。錯誤、軼闕,于古文均之為亡,而不亡 者,固存也。朱子末年嘗悔解經支離,《與張敬夫書》有 「方知漢儒善說經語。」以漢儒只說訓詁,使人就此訓 詁玩索經旨,意味特深長也。且夫《易本義》,朱子著述 中未嘗自滿,而序呂伯恭《音訓》,謂其猶或有所遺脫。 他日答劉君房、滕珙書,《本義》有摹印之戒,《音訓》有改 易之屬。夫《音訓》,呂蓋併陸德明、晁景迂書足之者。德 明《釋文》,兼存別本,使人得以所見去取,景迂又得九 十五家是正其文,厥功不細。呂既會梓成書,朱子欲 修補焉,漢以來諸儒傳注蓋未嘗敢忽也。晦菴裔孫 鑑《音訓跋》云:「先公經傳悉加音訓,《易》獨否者,以有東 萊此書,今讀者乃祗知本義,而不知有音訓,此春《易疑》初筮告蒙約之所為錄也。」此書春始名《音訓補》,從 晦菴志而復標今名者,晦庵自言某易簡略,音訓則 欲補其遺脫。晁景迂所謂「古訓詁簡而全,雖數十字 同一訓,雖一字兼數用」者,晦庵之所甚契而春之所 為取于約也。嗚呼!今之讀《易》,君子,未有不患其難者。 「難則疑,疑則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 隅反,則不復也」,於蒙之繇辭見之矣。春此書志在從 古,經傳各卷下,鄙意已悉,而各章句下尤詳句讀、字 義聲韻之奇詭者。在我晦庵前,如陸晁、呂氏所輯咸 在,而春之所記憶,及晦庵後各家注,凡若此者參入 焉,以存其疑。晦庵《語錄》與《本義》不同者,必具書而互 約。飛伏、象數、占驗等類,亦間錄一二,以備其例。是固 晦庵所謂《易》中無所不有,苟其言推而通,則亦無害 於《易》者也。嗚呼!《傳》有之:潔靜精微,《易》之教也。荀卿子 曰:「善為《易》者不占。」魏管輅曰:「善《易》者不論《易》。」或勸輅 注《易》,曰:「安可注?」唐劉迅作六書,繼六經,惟《易》闕不敘。 春之始為此書也,病其弗博;而終為此書序也,又懼 其病吾約。因冠數圖於首,以為告蒙者告,非不自知 其不可也。

崔銑讀易餘言五卷

编辑

按銑自序銑童丱居陝聞蜀蘇氏茂之講易心樂之先君子亦篤好是經手錄以訓及壯仕於京官翰林得閱祕書至今五十年憂喜夷險履行處運無一日

编辑

不體夫《易》也,羲皇卦畫,文王、周公繫辭,夫子作《翼》,一 也。因夫子之贊,明三聖之旨,以貞夫變,以正其履。傳 是者,倡於王弼,備於程子,斯時之宜也,《易》之要也。爰 述《管見》,以暢二氏之疑。

《易大象說》
一卷

编辑

按銑自序先聖贊易彖爻隨文生解繫辭以下兼明羲畫惟大象探卦爻之賾示民用之宜雖剝爛盡誅可安宅涖眾是故不待布筮列卦而能立己澤物雖

编辑

用三聖之文,別發大道。於乎,其孔《易》也與!程朱傳義, 闡微挈蘊,於象則略,諸儒求義於賾,或乃迂曲不通。 先南郭君耄年讀《易》不輟,不肖銑,少受庭訓,日味聖 言。今年在艾耆之間,乃考諸家,乃出臆見,裁截敷衍, 綴為一卷,差若詳明,可訓蒙士。

湛若水修復古易經傳訓測十卷

编辑

按若水自序昔者伏羲作易有卦畫焉而已矣伏羲之易行數千年而後有文王周公未聞待文王周公之彖爻而後可行也羲文之易又行數百年而後有

编辑

孔子,未聞待孔子之傳而後可行也。由羲、文之上,其 說簡;由孔子之下,其說長。其說簡,所以待上士也;其 說長,所以待下士也。世之降也,孔子之不得已也。自 孔子之後,又數千年。善治《易》者,吾獨取費直焉。以孔 子之十傳明羲、文、周公之經,然而《易》之道直未之知 也。夫《易傳》,孔子所以體天地之道,盡人物之理,窮變 「化之奧也,直數焉而已哉!故韋編三絕,以窮夫《易》之 道。由文王、周公之《易》,以窮伏羲之《易》;由伏羲之《易》,以 窮身心之《易》;由身心之《易》,以窮天地人物之《易》。是故 《十傳》作焉,廣大悉備,至矣。夫《十傳》所以解《經》者也。後 之儒者於《經》而解之,又以《傳》而分附之,不亦贅而支 也乎?」予頗竊見此意,以末學而未敢自是,是不輕《易》 著作者數年,乃江都葛生澗深知篤信,懇請為學者 俛焉。正之乃為出羲、文、周公之《易》,復為《上、下經》,而取 孔子之《翼》為後人所分附者,復合而為十《傳》。讀孔子 之《傳》以明羲、文、周公之《經》曉然矣。其舊本多有錯簡, 如重出「亢龍有悔」以下十九條,乃《文言》之文,而錯簡 散逸於《繫辭》者。今亦因與釐正,復歸《文言》之篇次;或 為後人所訛者,稍加更定而著其義。夫然後《易》為全 書矣。於孔子十傳,則稍出愚見,因言求義而各為之 測;於三聖之經,則全本文第令葛生等采測義,作旁 識,而不為之說。俾學者因《測》以明《傳》,因《傳》以明經,庶 乎天下後世復見古《易》之大全,而四聖之心或可得 矣。

許誥圖書管見一卷

编辑

按誥自序河圖洛書萬世文字之始羲文因以造易禹箕敘而作範凡儒者皆所當知不特習易與書者宜究心也河圖則孔子固已言之惟洛書未經孔子

编辑

之論,以故初學之士,往往不能明其指歸。暇日因采 集諸書,附以己見,論著同異為十有二章,以便觀覽, 固未能盡究精微之蘊,亦可粗得乎?位數之末,錄而 藏之,用訓子弟,非敢以示人也。九疇之數,合於《洛書》, 雖有諸儒之論,皆牽合附會,不足發明先聖之意。惟 玉齋胡氏謂「禹參酌天時人事而類之,不必盡協乎 『木火土金之位』。」斯言庶幾近之矣。

《太極圖論》
一卷

编辑

按何景明序昔者聖人之作易也俯仰遠近參驗而稽合其言廣大弗二故曰易與天地準函谷子發明太極之義撰圖著論其思精其辨晰其指一蓋玩易

编辑

有得而作者也,罔有繆愆背經之說,其所究深矣。或 曰:「《太極圖說》,儒先之論定矣,學者尊尚之,《函谷子》乃置異同其間,何也?」予曰:「聖人之道,貴相發,不貴襲,貴 相明,不貴同。苟徒襲其說,同其旨,而靡有所發明,其 道終莫顯也。苟發明矣,雖異同其間,無害其為尊尚 也。」

按誥自序聖人者克全天德天無言假聖人而言是聖人之言天之言也然則欲觀天道者舍聖人之言將何所本乎聖人之言謂之經經者猶布帛之有經

编辑

「也。經之外,雖千萬世之久,千萬人之多,其言皆緯也。」 然則欲觀聖人之道者,舍經而事緯,可乎?故夫《六經》 所載,皆至誠無妄,天下實有之道。彼好高喜誕之士, 妄以有無為言,復分理氣之論,穿鑿瑣碎,背戾聖經, 傳習既久,牢不可破。欲以明道,而道愈不可明。蓋皆 不本於經,而徒以私意測之也。嗚呼!人情貴耳而賤 目。矧一家之說既行,百家之廢已久,雖有辨析精微 之士,灼見斯道之蘊,言一出口,必將群嗤而共斥之 矣,尚何所言乎?雖然,心者,道之所在也。吾道之不明, 吾心之不安也。吾求吾心之安,安計他人之言乎?故 吾之言一本於《經》,而背《經》者不與存焉。千古一道,天 下一心,安知四海之中,百世之下,不「有同吾心而是 吾言者乎?」為圖一幅,為論十章,淺陋可鄙,謬戾孔多。 尚冀同吾心者指而正之,吾之幸也。正德乙亥八月

周用讀易日記一卷

编辑

按鄒元標序予官南比部知恭肅公之為昭代名臣也乃公裔孫有以先集見遺者知公學博而正近又從公曾孫侍御君季侯得公讀易記莊誦一再過知

编辑

公學淵矣。《易》之一書,體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廣大 悉備,畢生不能殫其奧。予林居三十年,知千聖心法, 備載無遺。吾儒欲通性命之精,舍此別無津筏。而世 儒於稍涉性命語,輒以為禪為異端,「何思何慮,寂然 不動是何物,乾元亨利貞作何解?」恐非學究語能竟, 宜公之老而屈首探其奧也。公所筆記,于先後天卦 「圖爻象剛柔」之旨,語雖寥寥,實抉窔奧。先輩之軒揭 一世,豈偶然哉。

王崇慶周易議卦二卷

编辑

按崇慶自序夫易以象道而顯神開務而昭化也慶行年四十有九乃始取而讀之然而未之入也則以六十四卦大義本諸彖質諸象而又參諸人事考焉

编辑

「慎斯以往」,其庶乎。

按蔣一葵跋易無辭初亦無畫無畫而有畫也有畫而有辭也非聖人意也矧畫之上更加圈乎故尼父十翼說者猶或疑之則辭何容贅也後有君子悟在

编辑

畫前而得其無辭之蘊,直證先天,是為深於《易》爾;

唐龍易經大旨四卷

编辑

按龍自序天順初予師禮部尚書楓山章先生外大父靖江令聽庵鄭先生並倡易道於金華闡幽發微達於精蘊龍生也晚猶獲遊其門學焉既入仕版公

编辑

事鞅掌。正德丙子,按部雲南,境遠而僻,政約而簡。乃 坐幃捧卷,以意會象,以言會詞,以道會器,以神會變, 幾三年。或問曰:「庶幾有得乎?」曰:「而今而後,吾知其難 矣。」嘉靖紀元,督學關西諸生請書之。乃為離句析義, 發其大旨,綴以講語,髮種種然,猶支離於舉子業。然 則立言之道,終身何如耶?

按呂柟序易大旨蘭溪唐漁石先生之所著也漁石子為舉子時深得於易及提學關中乃著此大旨以示三秦士蓋皆即舉子業格而發之乎性命者也夫

编辑

「世有二學:一曰性命學,二曰舉子業學。」為舉子業學 者,或背經而蕩於辭;為性命學者,或浚經而淪於空。 之二者於治道皆損焉。夫舉子業與性命豈有二乎 哉?夫辭變象占,聖人之道所以大,而君子所由密於 觀玩也。若獨於其動焉學之,其所遺者多矣。是故黃 牛健馬,不啻語乎畜也;翰音雉膏,不啻語乎禽也;岐 「山大川,不啻語乎地也;雷電斗沫,不啻語乎天也。」昔 程子教門人,十日為舉子業,餘日為學。予亦嘗疑焉, 將程子不以聖人道待舉子耶?苟知性命與舉子業 為一,則干祿念輕,救世意重,周之德行道藝,由此其 選也。漢之賢良孝廉,由此其出也。於乎!大旨之著,將 非漁石子藉此而進諸士子於潔靜精微之地乎?

鍾芳學易疑義三卷

编辑

按芳自序易有聖人之道四曰辭變象占象以揭體變以顯用辭以闡微占以致決聖人之精蘊在是矣程子曰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而象與占在其中則辭

编辑

之所繫尤重。故其作《傳》,主於治辭,至為精密。及朱子 《本義》發明象占,殆無餘蘊。而或猶病其簡非簡也。程 氏已詳,則不得不簡,簡者所以會其要,詳者所以悉 其微,皆義理之宗也。夫四聖之書不相沿襲,羲畫無 文至簡矣。及文王、周公詳焉,及孔子加詳焉,歷數千 年及程子又加詳焉,然皆不出羲畫範圍之內,而無 「絲毫臆說雜乎其間。《本義》之簡,乃所以為詳而有裨 於詳者也。雖然,惟詳也,故能窮天地之變而差無勿 察;惟簡也,故能弘本體之全,而理無不該,至簡如羲 皇尚矣。而說者猶謂畫前有《易》,則知俯仰之間,《易》理俱在,要須心體虛明自得之耳。」芳愚陋,自少讀《易》,茫 無所覺。晚年詳玩《本義》,粗有疑難數條。錄置別帙。未 敢語人。顧遐僻寡儔。無從質問,私與同志者言之。俾 出而遇四方君子。代余質焉。

夏良勝周易變卦傳

编辑

按良勝自序嘉靖八年夏五月良勝以罪逮繫獄年五十矣日對周易一卷誦言思省夫易變而不窮者也故筮必觀變爻辭是已不變彖辭是已卦爻通變

编辑

「若乾之用九,坤之用六,乾之坤,亦坤之乾是已,外此 無占辭焉」,是欲學者觸類而長之也。不揣荒陋,自《屯》 以下而奇偶互變之,其位、其象、其德、其名,皆有自然 消長乘應,吉凶悔吝之占,不假強附而意自足祖述 《序卦》,為《變卦傳》云:「嗚呼!《易》之道,以羲、文、周、孔四聖而 備矣。聖之《易》,以辭、象、變、占四道而備矣。漢以下,言《易》」 數十家,至程、朱而備矣。雖然,聖人作《易》之道廣大猶 天地也。天地以太和元氣流行於人物,自一息以至 億萬斯世,化生形色,莫之能齊,斯其理數無窮,而天 地所以為大也。若謂聖道可以言盡,是道亦有窮而 《易》小矣。故《易》止羲、畫,自無不足。益以文王、周、孔之言, 固非有餘,亦非外羲、畫而有言也。使《連山》《歸藏》並顯 於世,又不知其述作者何如也。是故道可以一言盡 也,充其類,雖萬古千聖,言人人殊,猶有所未盡也。程 子見市兔曰:「此便可以畫易。」朱子謂一卦可變為六 十四卦,此最善言《易》者,良勝無似懷是言也久矣,荒 迷失次,忍死命牘,以畢斯志,非敢謂能言《易》也。

梅鷟古易考原三卷

编辑

按鷟自序有儒一生問於鷟曰伏羲之作易有卦無爻信乎鷟應之曰非然也景差大招曰伏羲駕辯兮王逸註云駕辯伏羲書名伏羲既有書名駕辯安得

编辑

謂其無文哉?伏羲先有卦畫之《易》,後有蓍策之《易》,《周 官》太卜掌三易之法,則易字之文,始於伏羲三代,特 隨時而冠以代號於其上耳。三畫奇,三畫偶,或一奇 二偶,或一偶二奇,此伏羲內卦之畫也。皆奇者《乾》,皆 偶者《坤》,奇初者《震》,奇中者《坎》,奇上者《艮》,偶初者《巽》,偶 中者《離》,偶上者兌,此伏羲內卦之文也。三奇三偶,突 「又重之以三奇三偶,一奇二偶,一偶二奇,突又重之 以一奇二偶,一偶二奇,此伏羲外卦之畫也。曰乾下 《乾》上《乾》,坤下《坤》上《坤》,《震》以下六卦皆然。乾下《兌》上《夬》, 乾下《離》上《大有》,乾下《震》上《大壯》,乾下《㢲》上《小畜》,乾下 《坎》上《需》,乾下《艮》上《大畜》,乾下《坤》上《泰》,舉一《乾》而其他 皆然」,此伏羲外卦之文也。畫卦之後,龍馬負圖以出 於河,自天一至地十之數,衍為五十有五之數。伏羲 則衍此數而大衍之,為九十有九之數。置其體於五 十不用,惟用四十有九之用數純粹不雜者,以揲蓍 求卦,此伏羲蓍策之數也。分二卦,一揲,四《歸奇》,再扐, 此其揲蓍之文也。太剛為重□,少剛為奇—,太柔為 交╳,少柔為偶—,此伏羲揲蓍之四象也。曰七、曰八、 曰九、曰六,此其四象所以示人之文也。六畫皆七為 《乾》,皆八為坤,本羲聖之文,而設此求得之卦於前,觀 象繫辭焉以明吉凶。由是始為文王之文矣。初畫變 曰初九、初六,二畫變曰九二、六二,上畫變曰上九、上 六,六畫皆變曰用九、用六,亦伏羲之文,而因其剛柔 相推以知變化,「繫辭焉以明吉凶。」由是始為周公之 文矣。雖然,伏羲之文,一卦變為六十四卦,而周公獨 於乾坤二用,以二語該之,而猶未盡攄伏羲之文也。 夏商之《易》,亦不外此,但《序》各不同耳。特為《古易考原》 一書,使讀《易》者知三《易》之有本也。說者云伏羲止有 八卦,文王重為六十四卦。又以伏羲止立三畫卦之 名。文王始立重卦之名者。吾無取乎爾。是時《古易考 原》適成。因次其語冠於首。嘉靖三十三年夏四月。

馬理周易贊義十七卷

编辑

按理自序夫太極而兩儀兩儀而四象四象而八卦八卦而六十四卦者此伏羲所畫之卦先天之易也乾坤設而易行乎其中至未濟而終焉者此文王所

编辑

敘之卦,及所繫之辭,後天之《易》也。周公又繫之爻辭, 遂成一代之書,名曰《周易》者,以別《連山》《歸藏》,夏商之 《易》也。孔子贊《易》於周,不於他者,以是易變通無方,而 不離於正,雖至凶之時之位,有吉道寓焉,潔靜精微 而不失之賊也。「《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不窮。」以是道 而行於上,則「垂裳而治」,堯舜之君也;以是道而行於 「下,則昭明協極,堯舜之民也。是故聖人明之,則希乎 天;君子明之,則齊乎聖;小人明之,則吉無不利」,而天 祐之矣。是故《易》之為書,有轉禍為福之理,有以人勝 天之道,非龜卜之書所可班也,故孔子贊之。自孔子 贊《易》,而龜卜書廢。蓋卜之吉凶定於天,而《易》之吉凶 係於人。夫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吉凶誠係 乎人。而非定於天也。是故孔子獨於《周易》贊之。以示 夫堯舜君民之治。聖人君子之道。吉凶消長之理。在 此而不在彼也。於戲!《易》誠萬古不刊之典也歟。

====按朱睦桔序乙卯之秋馬谿田先生以周易贊義寄余且貽之詩有茲呈管見編薄言供覆瓿之句余受====之。未及卒業而先生云亡,悲夫悲夫!明年春,侍御南 泉龐公來按茲土,首出是編,左史葵山鄭公覽而嘉 之,遂付之梓人。刻既竣,命余序之。夫《易》自伊洛考亭 之後,其學有二:考象辭者,泥於術數;談義理者,淪於 空寂。求其所謂弘通簡易之法,仁義中正之歸,則尟 矣。國朝道化宣朗,《易》學大明,而修經之士,林林總總, 以余所知者,臨江梁石門氏,晉江蔡虛齋氏、陳紫峰 氏,增城湛甘泉氏,南海方西樵氏,高陵呂涇野氏,安 陽崔少石氏,凡七先生所著者,或曰《參義》,或曰《蒙引》, 或曰《通典》,或曰《易測》,或曰《約說》,或曰《說翼》,或曰《餘言》, 咸推明理性,出所自得,無勦說雷同,以與前儒相統 承者也。谿田先生少與增城、高陵、安陽同仕于朝,以 德藝切磨最久。頃歲自卿寺謝病而歸,卜築名山,雅 志著述。是時四方請業者踵接於門,講授之暇,先生 乃謂:「《易》為六籍之原也,今者不作二三子何觀焉?」於 是發凡舉例,闡微擿隱,博求諸儒同異,得十餘萬言, 釐為十有七卷。猗與盛哉!當與七先生之《易》並行矣。 然所謂弘通簡易之「法,仁義中正之歸,其庶幾乎!」先 生其他著述歷履,世自有精鑿嘉尚而傳之者,茲不 載。南泉公名俊,涇陽人,丁未進士。葵山公名絅,莆田 人,己丑進士。二公皆以經術緣飾吏事,巍然為公輔 之望。此其中蓋有合于是編者,故特為之表章云。

按鄭絅序余少好讀易竊覽諸家傳注其精詣者得四人焉在漢魏之際有鄭康成氏王輔嗣氏宋有程正叔氏朱仲晦氏然四人者大義不殊節目亦稍有

编辑

異,鄭之學主於天象,王之學主於人事,程之學主於 義理,朱之學主於占筮。其後諸儒迭興,互相祖述,雖 千有餘家,然亦不出四氏之矩矱也。夫「《易》之為道也, 廣大悉備,是以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要其歸一而已矣。故曰:「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而隱。遠而可以彌綸宇宙,匡濟邦家,近而可 以淑厥身心,推辟咎悔,誠三才之樞籥,六藝之宗統 也。」光祿卿三原馬伯循先生以卓犖之才,該洽之學, 屏居山中,歷載構綴,乃就斯編,總十有七卷,題曰《周 易贊義》,門人侍御南泉龐公繕錄藏於家。歲在丙辰, 南泉公來按中州政暇,以斯編出示,且屬予序於首 簡。余取而讀之,乃知先生參酌四氏,旁求諸說,由詳 而約,考異而同,於是乎《象辭》之旨,變占之法,乃燦然 明矣。余因校之,刻置省署,將以傳諸四方。後有好古 博聞如南泉公者,則子雲之書為不朽矣。

金賁亨學易記五卷

编辑

按洪朝選序學易記者一所金先生晚年學易有得因記其得於易者也夫易廣矣大矣先生何如而學之也曰學孔子之學而學也孔子之學何如曰孔子

编辑

之身,三才之理備矣,大本立而知大始矣,達道行而 作成物矣。《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 乎其中矣。然孔子之心猶不自足也,反復《易》理於《易》 之書,見其廣大而無所不包,精微而無有少雜,歎曰: 「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之過,非 夫人之過,而不可不謂之無過也。此孔子學《易》之心 也。「然則孔子之學《易》也,將求之於《書》乎,求之於心乎?」 曰:「孔子固有言矣。」曰:「生生之謂《易》。」曰:「神無方而《易》無 體。」曰:「《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謂「《易》為有形之 書,不可也。」曰:「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曰:「夫 《易》,聖人之所以崇德而廣業也。」謂「《易》盡為無形之理, 不可也。《易》具於心而著之《書》,《書》著其」理而原於《易》。孔 子以其生生無體,隨時變《易》之《易》者,而證夫畫卦命 爻、繫辭之《易》者。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之餘,所得多矣。 然後書之於策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 百慮而一致。天下何思何慮,自是而從容中道,從心 所欲,不踰矩矣。」謂夫子之無所得於《易書》不可也。此 夫子之學《易》也。於乎微矣!一所金先生崛起于有宋 程、朱二先生之後,倡道浙東。自其知學,即以程門相 傳指訣所謂《中庸》喜怒哀樂未發之中者致力。平居 默坐,體認反觀密照,操存涵養,積有歲年。由是用功 久而心體澄瑩,施之應用,從容閒暇,綽有成矩。乃以 告人曰:「此真聖學指要也。」先生素業《春秋》,晚歲獨喜 讀《易》,沈潛反覆,參伍諸家之說,而專以證驗乎此身 之動靜語默,出處去就,不為經師。以故於先儒之說, 不主一家,但取其合於四聖人之旨而已,亦不攻其 未合者也。蓋先生氣質渾厚,充養純粹,剛介有立,寬 裕善容。自其登第,即棄州縣而就儒官。中歲督學閩 南,江右之墟,漸致通顯,而先生輒棄去居家辭受取 予一依於義無所苟。雖一室蕭然,不以屑意,然未嘗 為介也。風格高遠,湛然如深淵之停,凝然如喬嶽之 峙,測之莫窺其蘊,迫之不見其動,然未嘗為迂也。蓋 先生一身無非《易》矣,而獨有好於《易》。其好於《易》而學 之也,乃以之證驗一身之言行、動靜,是非學孔子之 學而然哉?先生此書之成,徒以講於家庭之間,未嘗 輕以示人也。其介子中夫君參議吾閩,獨出以示某, 且命之序。某曰:「明道先生有言,聖人之微言在《中庸《易》《論語》,乃其格言耳。」於乎!先生既有得於未發之中 矣,而尤注心於此書。然則《易》之太極、兩儀、闔闢、象器 之物,豈外於未發、已發之謂?先生既已用力於大本 之中者有「年,而又精義入神以致其用,利用安身以 崇其德,其所造將底於何思何慮之地,而不自覺矣。」 某末學,何足以知?先生敬因中夫君之命而序於首, 與欲學《易》者共焉。

季本易學四同八卷

编辑

按本自序易心學也隨時變易歸於中道故謂之易夫心之動靜陰陽而已矣陰陽往來其變無窮道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往者事之化來者幾之微事既

编辑

化,不可得而知矣。所可知者惟其幾耳,知幾而中在 是矣,故《易》以知來為要,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知 以藏往,神以知來,無他學也,於是憂民之迷於吉凶 也,而為之設卜筮以前民用,將與共立於無過之地, 此豈有所強哉?不過因其心之同,不待外求者而開 明之,使不昧於吉凶之幾,即其一念之覺,而得補過 以復於無咎。此伏羲作《易》之本意也。《易》為卜筮作,豈 若後世推測利害於形跡之粗哉?既有卜筮,則必有 貞、悔之二體,七、八、九、六之四象,雖未有辭,而卦已有 名,陰陽之變,可以無所不通矣。不然,則卦畫之具,將 安所用耶?禹謨曰:「龜筮協從。」是唐虞時同此卜筮也。 《洪範》曰:「龜從筮從」,是夏商時同此卜筮也。自伏羲之 後,卜筮之法未有改者,特以商政不綱,民罹罪咎;文 王拘於羑里,身經患難,憂民之迷,吉凶,亦猶伏羲也。 乃即伏羲所畫之卦,繫之彖辭,以發明其義,而《易》道 復興焉。雖其所言,于卦畫之情已皆全具,但未言其 變,則其蘊尚未顯然,故周公復作爻辭,其用九六,蓋 以變言也。變,即其所不變者,不變者因變而後顯,於 此見吉凶之幾焉,其實本文王之意也。故周公之爻, 即文王之《彖》,文王之彖,即伏羲之象。至於孔子之《象》 《彖》《爻傳》,則又不過解釋三聖之義而已。千聖一心,豈 有異學哉?顧自戰國以來,微言既絕,《易》師所傳,多失 其真,重以遭秦烈焰,民間易書因卜筮而獨全,而《繫 辭》《文言》《說序》《雜卦》諸傳汨於異說者為不少矣。世儒 信之,不折諸理,遂以為四聖之《易》不同,為說紛紛,竟 無歸一,以至於今,學者貿貿莫知適從也。豈有聖人 之教至於惑世如此哉?夫知來者,占也,覺於幾先之 謂也。此即獨知之處,人所不見而甚微者也。堯舜執 中之傳,所謂「道心惟微」者,惟此而已。故孔門得之世 守,以為謹獨之教,而其源則實開於伏羲之世矣。然 古人之學,以心而不以言,曰中曰微,自堯舜發之,故 語傳道者,自堯舜始耳。今觀《易》象,豈待堯舜而後知 道心之為微,微之所以為中哉?知聖道之同,則知《易》 學之同矣。本窺此學,踰三十年,輒不自揆,為書八卷, 名曰《易學四同》,而別於圖文、《餘辯》《蓍法》《別傳》,各分內、 外篇為四卷,以附其後,而言《易》者之得失,具可見焉。

又圖文餘辯序曰圖文者易中圖書之文也餘辯者辯諸儒說圖未盡之意也易之文始於河圖洛書而伏羲因之以畫八卦重之為六十四卦文王又演
编辑

之為乾坤、屯蒙,以至既、未濟之序,而繫之辭,《河圖》《洛 書》,天地自然之《易》,伏羲卦畫之陳,世傳先天之《易》,文 王卦辭之序,世傳後天之《易》,文王之《易》,在《說卦》本有 乾坤生男女之文,而後天之位,明列乾、坎艮震巽離 坤、兌八卦之方,故先儒說《易》,多據乾父坤母三男三 女之義,未有先天、後天之分也。至康節邵氏受《易》於 北海李之才,乃得伏羲四圖。史稱「邵堯夫事李之才, 受《河圖》《洛書》、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圖象,遂演伏羲先 天之旨,著書十萬餘言,行於世。」蓋至此而有先天之 名也。以伏羲為先天,則宜以文王為後天矣。然後天 之圖,未必文王所自作也;非惟後天之圖,未必文所 自作,雖先天自圓圖外,亦尚有可疑焉。其《河圖》《洛書》, 亦自李之才而傳,則康節之前,雖有其名,而亦未有 其定論。如劉牧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世亦皆宗其 說。至康節而始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蓋古之所傳 如此,然後說圖書者不相亂矣。蓋《易》者,陰陽往來而 已。由陰陽往來之義而言,則《河圖》盡之,《洛書》不過《河 圖》之演義耳。伏羲之《易》,豈外於天地自然之理哉?伏 羲不能外天地之理以為《易》,則文王亦豈能外伏羲 之《易》以有言哉?文王不能外伏羲之《易》以有言,則周 公亦豈能外文王之說以盡變哉?三聖之《易》,其揆一 也,孔子又安能別立一意而為之傳哉?故自伏羲、文 王之後,為圖漸密,皆後人發明羲、文未盡之意。如卦 變圖者,亦因周公爻辭之變而為之也,其餘雖有他 圖,何以加焉?朱子《本義》列《河圖》《洛書》、伏羲八卦次序、 八卦方位、六十四卦次序、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 次序、八卦方位及卦變圖為九,而曰「有天地自然之 《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其說 經義因而不同,則非千聖一心之學矣。故「今以《本義》 之九圖為主,而先後之序,則以類相從。他圖有相發 明者,亦附見焉。義係於九圖者為內篇,不係於九圖而自成一家者為外篇,各辨其下,庶幾發先儒未盡 之意而盡《易》之情焉。」 按又序伏羲四圖,考之《皇極 經世》,則《八卦次第圖》本名《始畫八卦圖》,《八卦方位圖》 本名《八卦正位圖》,《六十四卦》次序圖,本名「八卦,重為 《六十四卦圖》。」六十四卦方位圖,本名《六十四卦圖》,今

名非康節舊名也特朱子更定於本義云爾 按蓍法別傳自序道一而已矣豈有別傳哉道之有別傳也自傳之者失其正也夫蓍所以決嫌疑定猶豫以

编辑

開人心,莫善於此。自古聖人率以此道設教,其所以 明吉凶之故,盡天地萬物之情者,豈非由性命自然 之理哉?自漢以來,其說多強。今其所存揲蓍之術,詳 見於《易學啟蒙》,然亦但能辨明郭雍「初掛」、後不掛之 誤,而其餘悉皆仍舊。所謂明蓍策者,既不知七八常 多、六九常少之偏,而所謂「考變占」者,亦多牽合。且不 究之卦九、六之老,不可以占本卦七、八之少,其譏雍 法亦猶五十步笑百步耳。後世遵信其書而不察,徒 假象辭以為斷例,其於天下之變,安在其能盡哉?竊 疑聖人彰往察來之學,神而明之,不如是之膚淺也。 輒以己意著論列圖,頗析群疑,別為一說。雖然,豈敢 自謂已得正傳哉?蓋天理之所不安者,正之本也。因 其心之所不安而通之於正,亦或可以少裨《易》道焉。 書凡二篇,其發明蓍法本旨者,定為《占辨》《占例》《占戒》 《占斷》,合《卜筮論》為內篇。若象占取應於《易》辭之中,物 類增分於《易》象之外,及以己意斷占有驗而非出於 《易》理之自然者,並列外篇,以備推測之一術云。

王漸逵讀易記三卷

编辑

按漸逵自序易者時也道也中庸曰道不可須臾離也道之不可離易之不可離也中庸自人道而推本於造化如曰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是也易自人道歸

编辑

究於人事,如曰「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是也。《中庸》言《道》, 夫婦與知焉。《大傳》言《易》,百姓與能焉;《中庸》言愚而好 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今之世,反古之道,災必逮乎其 身,則明於天之道,察於民之故,吉凶與民同患。《中庸》 言其略,《易》言其詳,《中庸》言其理,《易》兼言其事,《中庸》舉 其常,《易》則盡其變。《易》者,天下古今常變之書也。故於 天地之運化,帝王之制作,聖賢之事業,君子之德學, 眾人之吉凶悔吝莫備焉,尤《中庸》之所未盡也。予近 日益覺此《易》之在於吾身,不可一日而離,蓋自起居 食息以至辭受取與,出處進退,富貴貧賤,患難死生, 無往不貞,夫一焉,道之不可離故也。夫子曰:「五十以 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予齒五十過半,悔吝尚多,茲益 懼焉。乃取《上、下經十翼》繹之,㫄及程、朱二傳,與夫諸 儒之所證論,參其異而會其同,得意則筆之於冊,久 漸成帙,置於几案,以日觀省。雖時與諸說稍異,在明 於吾心,切於吾身,如醫之制藥,惟求其病之證、服之 愈而已,同異在所不論也。且夫《易》之理無窮,不可以 一人而通,一言而盡也。如百川之支派多矣,而通諸 海則同焉。苟執其一局之見,顓而言之,非知易者也。 然則吾之於《易》,將以求其切身之病也,後之病同于 吾者,試之亦可以少驗。若夫諸證或異焉,則有本草 醫方在,將以付於別科可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