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四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四十九卷目錄
詩經部總論一
尚書注疏〈舜典〉
周禮訂義〈春官〉
禮記注疏〈王制 內則 學記 經解 射義〉
詩含神霧〈論詩〉
春秋孔演圖〈論詩〉
春秋說題辭〈論詩〉
孔子家語〈好生篇〉
孔叢子〈記義篇〉
後漢鄭元詩箋〈解詩〉
王充論衡〈藝增篇 正說篇〉
劉熙釋名〈釋典藝〉
魏張揖博雅〈釋詁〉
隋王通中說〈王道篇 周公篇 述史篇〉
唐韓昌黎集〈上宰相書〉
劉禹錫文集〈施士丐詩說〉
成伯璵毛詩指說〈詩總論 四始 小序辨〉
丘光庭兼明書〈詩序 沈朗毛詩四篇 辨論名物十則〉
經籍典第一百四十九卷
詩經部總論一
编辑尚書註疏
编辑《舜典》
编辑
詩言志,歌永言。
《孔傳》謂:「《詩》言志以導之,歌詠其義,以長其言。」 《正義》:作詩者自言己志,則詩是言志之書,習之可以生長志意,故教其詩言志,以導冑子之志,使開悟也。作詩者直言不足以申意,故長歌之,教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謂聲長續之。定本經作「永」 字,明訓「永」 為「長」 也。
周禮訂義
编辑《春官》
编辑
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訂義〉鄭鍔曰:「太師掌吹陰陽之管以和樂,又教《六詩》。夫《詩》之六義,彼人安能通知以教人耶?康成以為教瞽矇,彼為瞽矇者,安能有六德以為本耶?」愚謂是說康成之失也。以理推之,蓋教國子以歌六詩耳。彼疑國子不當學詩於學工,殊不知古者作樂,必歌詩以為音。風賦、比興、《雅》《頌》,皆所歌之音,知音調之高下,惟太師耳。國子不學於太師,而誰學耶?大司樂能教之以其義,大師能教之以其音,故曰「教六詩。」 王昭禹曰:「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謂之頌;風出於德性,雅出於法度,《頌》出於功業,三者《詩》之體也。直述其事而陳之,謂之賦;以其所」類而況之,謂之比;以其所感發而比之,謂之興。三者詩之用也。即其章言之,則曰六詩;即其理言之,則曰六義,太師教之以樂章,故曰「六詩。」 鄭康成曰:「風,言聖賢治道之遺化也,言今之正者,以為後世法。」《頌》之言誦也,容也,誦今之德,廣以美之。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勸諭之。
以《六德》為之本。
〈訂義〉鄭鍔曰:「此六德乃大司樂所教國子中和、祇庸、孝友之德,若以為教瞽矇,則彼賤工詎可責以中和、祇庸、孝友之德哉?」王昭禹曰:「君子之學《詩》,豈徒誦其空言,要之本於德而已。」
以六律為之音。
〈訂義〉鄭鍔曰:「六德為之本,所以成其性;六律為之音,所以和其聲。《大司樂》之教施於前,然後大師之教行於後。」康成又謂「以律視其人為之音」,乃引子貢問師乙以已宜歌之事為證。子貢所論者,人之性,非論六律為音之義,亦康成之失。 黃氏曰:「聲成文,謂之音,不以六律,音不可得而正也。」 王氏曰:「以六德為之本,故雖變猶止乎禮義;以六律為之音,則《書》所謂『聲依永』」、「『律和聲』也。」王昭禹曰:「言以六德為之本,則知所謂音者末也;言以六律為之音,則知所謂本者性也。《教六詩》雖以六德為之本,然非播之於音,則其聲無所發;非和之以律,則其音無所正。」楊氏曰:「以六德為之本,故可以觀,可以怨,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以《六律》為之音,故可以美教化,移風俗
禮記註疏
编辑《王制》
编辑
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
〈註〉《陳詩》謂「采其詩而觀之。」 〈疏〉大師是掌樂之官,各陳其國風之詩,以觀其政令之善惡。若政善,詩辭亦善;政惡,則詩詞亦惡。觀其詩,則知君政善惡。故《天保詩》云:「民之質矣,日用飲食。」是其政和。若其政惡,則十月之交,「徹我牆屋,田卒汙萊」是也。
《內則》
编辑
十有三年,學《樂》誦《詩》。
《陳皓集說》:「詩,樂歌之篇章也。」
《學記》
编辑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疑三官其始也。
〈註〉宵之言小也。肄,習也,習《小雅》之三,謂《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也。此皆君臣宴樂相勞苦之詩,為始學者習之,所以勸之以官,且取上下相和厚。 〈疏〉當祭菜之時,使歌《小雅》,習其三篇。《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取其上下之官,勸其始學之人,使上下順序也,故云「官其始也」,亦謂以官勸其始也。 〈正義〉按《鄉飲酒禮》《燕禮》皆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又襄四年,穆叔如晉歌《小雅》三篇,故知《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也。云「為始學者習之,所以勸之以官」者,《小雅》三篇,皆君臣燕樂及相勞苦,令為學者歌之,欲使學者得為官,與君臣相燕樂,各自勸勵,故云「所以勸之以官」也。此云「勸之以始」者,謂學者始來入學,故云始入學習「之也。」
不學博依,不能安詩。
〈註〉博依廣譬喻也。依或為衣。 〈疏〉依,謂依倚也,謂依倚譬喻也。若欲學《詩》,先依倚廣譬博喻。若不學《廣譬》、博喻,則不能安善其詩,以《詩》譬喻故也。
《經解》
编辑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
〈註〉觀其風俗,則知其所以教。 〈疏〉言人君以《六經》之道,各隨其民教之,民從上教,各從《六經》之性,觀民風俗,則知其教,故云「其教可知」也。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疏〉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性情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
故《詩》之失愚。
〈註〉「失」,謂不能節其教者也。《詩》敦厚近愚。 〈疏〉《詩》主敦厚,若不節制,則失在於愚。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
〈註〉《言深》者,「既能以教,又防其失。」 〈疏〉「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此一經以《詩》化民,雖用敦厚,能以義節之。欲使民雖敦厚,不至於愚,則是在上深達於《詩》之義理,能以《詩》教民也,故云「深於詩者也。」
《射義》
编辑
其節。天子以《騶虞》為節,諸侯以《貍首》為節,卿大夫以 《采蘋》為節,士以《采蘩》為節。《騶虞》者,樂官備也;《貍首》者, 樂會時也;《采蘋》者,樂循法也;《采蘩》者,樂不失職也。是 故天子以備官為節,諸侯以時會天子為節,卿大夫 以循法為節,士以不失職為節。故明乎其節之志,以 不失其事,則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則無暴亂之禍 矣。功成則國安。故曰:「射者所以觀德也。」
〈註〉《騶虞》《采蘋》,《采蘩》,今詩篇名,《貍首》,逸下云「曾孫侯氏」是也。《樂官備》者,謂《騶虞》曰:「臺發五豝」,喻得賢者多也。「于嗟乎《騶虞》,嘆仁人也。」「樂會時」者,謂《貍首》曰:「小大莫處,御於君所。」「樂循法」者,謂《采蘋》曰「于以采蘋,南澗之濱。」循澗以采蘋,喻循法度以成君事也。「樂不失職」者,謂《采蘩》曰「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正義〉案《詩義》云:「君射一發,則驅五豝獸,以軍戰之禮,待禽獸之命,不忍特驅其一。」此云「喻得賢者多」,則以豝喻賢也。謂一發而得五豝,猶若君一求而得五賢。與《詩》文異者,斷章為義云「于嗟乎《騶虞》,嘆仁人也」,與《詩》義同也。以《騶虞》不食生物,故云「于嗟嘆其仁人。」《騶虞》既為天子樂章,而《儀禮鄉射》用之者,鄭註《鄉射》云:「此天子之射節也,而用之者,方有樂賢之志,取其宜也。《曾孫之詩》謂之《貍首》」者,《貍首》,篇名。《曾孫》者,其章頭也。《儀禮大射》:「奏《貍首》,間若一。」鄭注云:「貍之言不來也。其詩有射諸侯首不朝者之言,因以名篇,故謂之《貍首》也。」 〈陳注〉節者,歌詩以為發矢之節度也。一終為一節。《周禮射人》云:「《騶虞》九節,《貍首》七節,《采蘋》《采蘩》皆五節。」尊卑之節,雖多少不同,而四節以盡乘矢則同。如《騶虞》九節,則先歌五節以聽;餘四節則發四矢也。七節者,三節先以聽;五節者,一節先以聽也。四詩唯《貍首》亡。騶廄、官虞,山澤之官,此二職皆不乏人,則官備可知。呂氏曰:「彼茁者葭,則草木遂其生矣。一發五豝,則鳥獸蕃殖矣。吁嗟乎,《騶虞》者,所以歸功於二官也。」「天子之射,以是為節」者,言天子繼天,當推天地好生之德
「以育萬物」,此所以樂官備也。《貍首》詩亡,《記》有原壤所歌,及此篇所引曾孫侯氏,疑皆《貍首》詩也。《貍首》,田之所獲,物之至薄者也。君子相會,不以微薄廢禮。諸侯以燕射會其士大夫,物薄誠至,君臣相與習禮而結歡,奉天子而修朝事,故諸侯之射以是為節,所以樂會時也。《采蘋》之詩,言大夫之妻能循在家母教之法度,乃可奉先祖,共祭祀,猶卿大夫已命,能循其未仕所學先王之法,乃可以與國政矣。故卿大夫之射以是為節,所以樂循法也。《采蘩》之詩,言夫人不失職,蓋夫人無外事,祭祀乃其職也。惟敬以從事,是為不失職。士之事君,何以異此?故士之射以此為節者,所以樂不失職也。〈《大全》。〉馬氏曰:「《騶虞》一國之風,而為節於天子;《采蘩》、諸侯夫人之詩,而為節于士,何也?」孟子曰:「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則取《詩》者不以跡害理矣。」
詩含神霧
编辑《論詩》
编辑
《詩》者,誠為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萬物之戶 也。刻之玉版,藏之金府,集微揆著,上統元皇,下序四 始,羅列五際。
《詩》者,持也。在於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諷刺之道,可以 扶持邦家者也。
治世之音,「溫以裕」,其政平。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詩》道然也。
曹地處季夏之位,土地勁急,音中徵,其聲清以急是 也。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 聞之者足以戒。
春秋孔演圖
编辑《論詩》
编辑
《詩》含五際六情。
〈註〉「六情」,即六義也。
《翼奉》曰:「《詩》有五際: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孟康曰:「五際,卯、酉、午、戌、亥也。陰陽終始際會之歲,於此則有變改之政。」
春秋說題辭
编辑《論詩》
编辑
《詩》者,天文之精,星辰之度,人心之操也。在事為詩,未 發為謀,恬憺為心,思慮為志,故詩之為言志也。
孔子家語
编辑《好生篇》
编辑
孔子曰:「小辨害義,小言破道。《關睢》興於鳥,而君子美 之,取其雄雌之有別;《鹿鳴》興於獸,而君子大之,取其 得食而相呼。若以鳥獸之名嫌之,固不可行也。」
孔叢子
编辑《記義篇》
编辑
孔子讀《詩》及《小雅》,喟然而嘆曰:「吾於《周南》《召南》,見周 道之所以盛也;於《柏舟》,見匹婦執志之不可易也;於 《淇澳》,見學之可以為君子也;於《考槃》,見遁世之士而 不悶也;於《木瓜》,見包且之禮行也;於《緇衣》,見好賢之 心至也;於《雞鳴》,見古之君子不忘其敬也;於《伐檀》,見 賢者之先事後食也;於《蟋蟀》,見陶唐儉德之大也;於」 《下泉》,見亂世之思明君也;於《七月》,見豳公之所造周 也;於《東山》,見周公之先公而後私也;於《狼跋》,見周公 之遠志所以為聖也;於《鹿鳴》,見君臣之有禮也;於《彤 弓》,見有功之必報也;於《羔羊》,見善政之有應也;於《節 南山》見忠臣之憂世也;於《蓼莪》,見孝子之思養也;於 《四月》,見孝子之思祭也;於《裳裳者華》見古之賢者世 保其祿也。「於《采菽》」,見古之明王,所以敬諸侯也。
後漢鄭元詩箋
编辑《解詩》
编辑
《詩》者,承也。政善則下民承而讚詠之,政惡則諷刺之。
王充論衡
编辑《藝增篇》
编辑
《詩》言「子孫千億」,美周宣王之德,能慎天地,天地祚之, 子孫眾多,至於千億。言子孫眾多可也;言千億,增之 也。夫子孫雖眾,不能千億,詩人頌美,增益其實。案后 稷始受邰封,訖於宣王,宣王以至外族內屬,血脈所 聯,不能千億。夫千與萬,數之大名也。萬言眾多,故《尚 書》言「萬國」,《詩》言「千億。」
《詩》云:「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言鶴鳴九折之澤,聲猶 聞于天,以喻君子修德窮僻,名猶達朝廷也。其聞高 遠可矣;言其聞于天,增之也。彼言聲聞于天,見鶴鳴 于雲中,從地聽之,度其聲鳴于地,當復聞于天也。夫 鶴鳴雲中,人聞聲,仰而視之,目見其形。耳目同力,耳 聞其聲,則目見其形矣。然則耳目所聞見,不過十里, 使參天之鳴,人不能聞也。何則?天之去人以萬數,遠 則目不能見,耳不能聞。今鶴鳴,從下聞之,鶴鳴近也。 以從下聞其聲,則謂其鳴于地,當復聞于天,失其實 矣。其鶴鳴于雲中,人從下聞之,如鳴于九皋,人無在 天上者,何以知其聞于天上也?「無以知」,意從《准況》之也。詩人或時不知至誠以為然;或時知而欲以喻事, 故增而甚之。
《詩》曰:「維周黎民,靡有孑遺。」是謂周宣王之時,遭大旱 之災也。詩人傷旱之甚,民被其害,言無有孑遺一人 不愁痛者。夫旱甚則有之矣,言無孑遺一人,則增之 也。夫周之民,猶今之民也,使今之民也,遭大旱之災, 貧贏無蓄積,如心思雨;若其富人穀食饒足者,廩囷 不空,口腹不飢,何愁之有?天之旱也,山林之間不枯, 猶地之水,丘陵之上不湛也。山林之間,富貴之人必 有遺脫者矣。而言「靡有孑遺」,增益其文,欲言旱甚也。
《正說篇》
编辑
或言:秦燔《詩》《書》者,燔《詩經》之書也,其經不燔焉。夫《詩 經》獨燔,其《詩》《書》,五經之總名也。《傳》曰:「男子不讀經,則 有博戲之心。」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孔子曰:「賊夫人之 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五經總名為書,傳者不知秦燔書所起,故不審燔書 之實。秦始皇二十四年,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 為壽。僕射周青臣進頌秦始皇齊人淳于越進諫,以 為始皇不封子弟,卒有田常六卿之難,無以救也。譏 青臣之頌,謂之為諛。秦始皇下其議丞相府,丞相斯 以為越言不可用,因此謂諸生之言惑亂黔首,乃令 史官盡燒《五經》。有敢藏諸書、《百家語》者,刑唯博士官 乃得有之。《五經》皆燔,非獨諸家之書也,傳者信之,見 言《詩》《書》,則獨謂「經」,謂之書矣。
《詩經》舊時亦數千篇,孔子刪去重復,正而存三百篇。
劉熙釋名
编辑《釋典藝》
编辑
《詩》之也,志之所之也。興物而作謂之「興」,敷布其義謂 之「賦」,事類相似謂之「比」,言王政事謂之「雅」,稱頌成功 謂之「頌」,隨作者之志而別名之也。
魏張揖博雅
编辑《釋詁》
编辑
《詩》志意也。
按:揖論《詩》云:「《詩·小雅》之材七十四人,《大雅》之材三十一人。」 揖之言,蓋以一篇為一人也。
隋王通中說
编辑《王道篇》
编辑
子曰:「王國之有風,天子與諸侯彝乎?誰居乎?幽王之 罪也,故始之以《黍離》。」於是雅道息矣。
《周公篇》
编辑
程元曰:「敢問《豳風》何也?」子曰:「變風也。」元曰:「周公之際 亦有變風乎?」子曰:「君臣相誚,其能正乎?成王終疑,則 風遂變矣。非周公至誠,孰能卒之哉?」元曰:「豳居變風 之末,何也?」子曰:「夷王已下,變風不復正矣。夫子蓋傷 之者也,故終之以《豳風》。言變之可正也,唯周公能之, 故繫之以《正》。歌《豳》曰周之本也。嗚呼!非周公孰知其」 艱哉?變而克正,危而克扶,始終不失於本,其惟周公 乎。繫之豳,遠矣哉!
《述史篇》
编辑
子曰:「《詩》有天下之作焉,有一國之作焉,有神明之作 焉。」吳季札曰:「《小雅》其周之衰乎?豳其樂而不淫乎?」子 曰:「孰謂季子知樂?《小雅》烏乎衰?其周之盛乎?豳烏乎 樂!其勤而不怨乎?」
唐韓愈昌黎集
编辑《上宰相書》
编辑
《詩》之序曰:「《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材,則 天下喜樂之矣。其詩曰:「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 子,樂且有儀。」說者曰:「菁菁」者,盛也。莪,微草也。阿,大陵 也。言君子之長育人材,若大陵之長育微草,能使之 菁菁然盛也。「既見君子,樂且有儀」云者,天下美之之 辭也。其三章曰:「既見君子,錫我百朋。」說者曰:「百朋」,多 之之辭也。言君子既長育人材,又當爵命之,賜之厚 祿,以寵貴之云爾。其卒章曰:「汎汎楊舟,載沉載浮。既 見君子,我心則休。」說者曰:載,載舟也。沉浮者,物也。言 君子之於人材,無所不取,若舟之於物,浮沉皆載之 云爾。「既見君子,我心則休」云者,言若此則天下之心 美之也。君子之於人也,既長育之,又當爵命寵貴之, 而於其才無所遺焉。
劉禹錫文集
编辑《施士丐詩說》
编辑
禹錫與柳八、韓七詣施士丐聽《毛詩》說「維鵜在梁」,梁 人取魚之梁也。言鵜自合求魚,不合於人梁上取其 魚。譬之人自無善事,攘人之美者,如鵜在人之梁。毛 注失之。又說山無草木曰岵,所以言「陟彼岵兮」,言無 可岵也。以岵之無草木,故以譬之。又說《甘棠》之詩「勿 翦勿拜,召伯所憩。」拜言如人身之拜,小低屈也。上言 「勿翦」,終言勿拜,明召伯漸遠,人思不可得也。《毛詩》拜 猶「伐」,非也。又言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言不得其 人也。毛都不注。
唐成伯璵毛詩指說
编辑盡善?若不刊正,無俾《國風》。文遭暴秦,并為煨燼。而《詩》 仝樂章,布於人口,三百之外,惟亡六篇,比諸典籍,未 為殘滅。
《四始》
编辑
詩有四始。始者,正詩也,謂之正始。《周》、召二南,國風之 正始;《鹿鳴》至《菁菁者莪》,為小雅之正始;文王受命至 《卷阿》,為大雅之正始;《清廟》至《般》,為《頌》之正始。
《小序辨》
编辑
學者以《詩》大《小序》皆子夏所作,未能無惑。如《關雎》之 序,首尾相結,冠束二南。故昭明太子亦云:「《大序》是子 夏全制,編入文什,其餘眾編之。」《小序》子夏惟裁初句 耳,至「也」字而止。《葛覃》,后妃之本也。《鴻鴈》,美宣王也。如 此之類是也。其下皆是大毛公自以詩中之意而繫 其辭也。詩人見序下有注,又曰:「東海衛宏所作。」雖兩 存,未為允當。當是鄭元於《毛公傳》下,即得稱「箋」,於公 序末略而為注耳。毛公作《傳》之日,漢興已亡其六篇, 但據亡篇之小序,惟有一句,毛既不見《詩》體,無由得 措其辭也。又高子是戰國時人,在子夏之後,當子夏 世,祭皆有尸,靈星之尸,子夏無為取引。一句之下,多 是毛公,非子夏明矣。
丘光庭兼明書
编辑《詩序》
编辑
先儒言《詩序》並《小序》,子夏所作,或云毛萇所作。明曰 「非毛萇作也。」何以知之?按《鄭風·出其東門》序云:「民人 思保其室家。」經曰:「縞衣綦巾,聊樂我員。」毛《傳》曰:「願其 室家,得相樂也。」據此《傳》意,與《序》不同,自是又一取義 也。何者?以有女如雲者,皆男女相棄,不能保其室家, 即「縞衣綦巾」,是作詩者之妻也。既不能保其妻,乃思 念之言,願更得聊且與我為樂也,如此,則與序合。今 毛以縞衣綦巾為他人之女,願為室家,得以相樂,此 與《序》意相違,故知《序》非毛作也。此類實繁,不可具舉。 或曰:既非毛作,毛為傳之時,何不解其序也?答曰:「以 序文明白,無煩解也。」
《沈朗毛詩四篇》
编辑
大中年中,《毛詩》博士沈朗進《新添毛詩》四篇,表云:「《關 雎》,后妃之德,不可為三百篇之首,蓋先儒編次不當 耳。今別撰二篇,為堯舜詩,取虞人之箴為禹詩,取《大 雅文王》之篇為文王詩。請以此四詩置《關雎》之前,所 以先帝王而後后妃,尊卑之義也。」朝廷嘉之。明曰:「沈 朗論詩,一何狂謬!雖《詩》之編次,今古或殊,其以《關雎》」 居先,不可易也。古人為文語事,莫不從微至著,自家 形國。故《序》曰:「《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 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經曰:「刑 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由此而論,則《關雎》居 三百篇之首,不亦宜乎!《語》曰:「師摯之始, 《關雎》之亂,洋 洋乎盈耳哉!」則孔子以《關雎》為首訓。子曰「人而不為 《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歟」,則《關雎》居《周南》先 矣。且《詩》有四始:一曰《風》,二曰《小雅》,三曰《大雅》,四曰《頌》, 《周南》實國風,而以帝王之事冠之,則失四始之倫也 甚矣。不知沈朗自謂新添四篇,為風乎,為雅乎?為風 也則不宜歌帝王之道,為雅也則不可置《關雎》之前, 非惟首尾乖張,實謂自相矛楯。其為「妄作」,無乃甚乎!
《辨論名物十則》
编辑
顏氏《匡謬》云:「雎鳩,白鷢。」明曰:「按《左傳》云:『雎鳩氏司馬 也』。《爾雅》云:『雎鳩,王雎』。郭璞曰:『今江東呼為鶚』。《毛萇》云: 『雎鳩,摯而有別』。然則雎鳩之為鶚,不可易也。《爾雅》又 『揚鳥白鷢』,是白鷢一名揚鳥,則雎鳩非白鷢明矣。」〈雎鳩〉 《齊風·猗嗟篇》云:「美揚兮。」《毛傳》曰:「好目揚眉也。」孔穎 達曰:「眉毛揚起,故名眉為揚。」明曰:「《經》無眉文,毛何得 以為揚眉?孔又以為眉毛揚起,是其不顧經文,妄為 臆說。蓋揚者,目之開大之貌。《禮記》云:『揚其目而視之』 是也。」〈美目揚兮〉
又曰:「猗嗟名兮,美目清兮。」《毛傳》曰:「目上為明,目下為 清。」明曰:「亦非也。清者,目中黑白分明,如水之清也。《衛 風》云:『美盻兮』。」若以目下為清,盻當復在何所?〈美目清兮〉 《齊風·南山》,刺襄公鳥獸之行也。《經》云:「既曰庸止,曷又 從止?」孔穎達曰:「以意從送,與之淫耳,非謂從至魯也。」 明曰:「『按《左傳》桓三年,公子翬如齊,送姜氏於讙。讙,魯 地。然則《詩》言『曷』又從止』,是謂從送至讙,入於魯地,則 穎達之言失也。」〈曷又從止〉
《魏風·碩鼠》,刺重斂也。孔穎達曰:「碩,大也。其鼠頭似兔, 尾黃色。」又引許慎云:「碩鼠有五伎,皆不長。」陸璣《蟲魚 疏》云:「今河東有大鼠,亦有五伎,或謂之雀鼠。」明曰:「經 文坦然,義理無隱,何為廣引他物,自取混淆。《序》云:『貪 而畏人,若大鼠也。《左傳》曰:『鼠晝伏夜動,畏人故也』。但 言畏人,則此尋常鼠也。言其貪食以致肥大,取之以』」 比其君,故以大言之耳。猶如《封豕》「長蛇」之類焉。亦如 碩人,閔莊姜也。人即尋常人,以其指斥莊姜,故云碩 人。斯類甚明,不煩多說。諸儒所見,別是一般,不可引 以解此耳。〈碩鼠〉《唐風》有:之杜生于道左。《箋》云:「道,東也。日之熱常在 日中之後。道東之杜,人所宜休息也。今人不休息者, 以其特生陰寡故也。」明曰:「日中之後,樹陰過東,杜生 道左,陰更過東,人不可得休息也。《詩》意言武公既已 寡特,而惠澤不及人,故君子不肯適我也。亦如樹既 寡特,而陰更過東,無休息之所,故人不來也。鄭言人 所宜休息」,於義何安?〈生于道左〉
《曹風·鳲鳩》云:「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弁伊騏。」《箋》云:「刺 不稱其服也。」明曰:「按下文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序》 云:『在位無君子,用心之不一』。即此刺無君子。詩人思 時君子,以其在位,故上章言君子之心,下章言君子 之治,此章言君子之服,皆謂今在位無此君子也,非 謂刺不稱其服。且經云:『淑人君子』,安得不稱其服耶?」 〈其帶伊絲〉
《東山》云:「鸛鳴于垤,婦歎于室。」毛萇云:「垤,螘冢也。將陰 雨,則穴處先知之。」明曰:「『據《詩》之文勢,此垤不得為蟻 冢,蓋是土之隆聳近水者也。按《左傳》云:『斂及于垤皇』, 謂寢門闕也』。又云:『葬于垤皇』,謂墓門闕也。凡闕者,聚 土為之,故知此垤謂土之隆聳近水者,若坻沚之類 也。鸛,水鳥也。天將陰雨,則鳴于隆土之上。婦人聞之」, 憂雨思夫,故歎于室。若以「于垤」是蟻,上于冢,則鸛鳴 竟于何處?豈文章之體當如是耶?且《經》無蟻文,何得 鑿空生義?〈鸛鳴于垤〉
《邠風》云:「六月莎雞振羽。」《毛萇》云:「莎雞羽成而振。」訊之, 孔穎達曰:「莎雞似蝗而色斑,趐正赤,六月中飛而振 羽,索索作聲。」明曰:「二說皆非也。按諸蟲之鳴,出於口 喙者多矣。有脅鳴者,有脰鳴者,有股鳴者,有羽鳴者。 脅鳴者,蜩蟬也;脰鳴者,螻蟈也;股鳴者,斯螽也;羽鳴 者,莎雞也。若以飛而有聲為羽鳴者,則蠅蚊之類皆 是,何獨莎雞也?」且《邠風》所言,非偶然也。以莎雞斯螽 之事,皆陽蟲也。陽氣出則此蟲鳴,陽氣入則此蟲盡 著,其將寒之有漸,勸人早備于寒也。今驗莎雞狀如 蚱蜢,頭小而身大,色青而有鬚,其羽晝合不鳴,夜則 氣從背出,吹其羽振振然,其聲有上有下,正似緯車, 故今人呼為絡緯者是也。如或不信,可取樹枝之上, 候其鳴者把火燃看,即知斯言之不謬。孔云:「飛而振 羽,索索作聲。」是其不識莎雞,妄為臆說。〈莎雞〉
《邠風·鴟鴞序》云:「周公救亂也。」《經》曰:「『鴟鴞鴟鴞。既取我 子,無毀我室』。毛萇云: 『鴞,鸋 也』。」孔穎達曰:「鴟鴞,巧 婦,似黃雀而小,其喙尖如錐。」明曰:「穎達之妄也。按郭 璞注《爾雅》云:『鸋 鴟之類也』。《魯頌》曰:『翩彼飛鴞,集于 泮林』。《毛萇傳》曰:『鴞,惡聲鳥也』。」又賈誼《鵩鳥賦序》云:「鵩 似鴞,不祥鳥也。」又《弔屈賦》曰:「鸞鳳伏竄兮,鴟鴞翱翔。」 顏師古注曰:「鴟、鵂鶹,怪鳥也。鴞,惡聲鳥也。」據毛萇、郭 璞、顏師古諸儒之說,則鴟鴞、土梟之類,非巧婦矣。「無 毀我室,我巧婦也。」然則此詩之內,有鴟鴞毀室之言, 蓋周公之意,以鴟鴞比管、蔡,「巧婦」比己。言管叔、蔡叔 流言,致成王疑我,罪我屬黨,不可更奪其土地,故云 「既取我子,無毀我室。」如此,則當是鴟鴞欲毀巧婦之 室,巧婦哀鳴于鴟鴞,而康成、穎達直以鴟鴞為「巧婦」, 非也。〈鴟鴞〉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