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79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七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七十九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八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七十九卷目錄

 大學部彙考一

  周總一則

  宋仁宗天聖一則 寶元一則 高宗紹興一則 孝宗淳熙一則 光宗紹熙一則 理

  宗端平一則 淳祐二則 景定一則 度宗咸淳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成宗大德一則 仁宗皇慶一則 延祐一則 泰定帝一則 文宗

  天曆一則

  明太祖洪武二則 成祖永樂一則 仁宗洪熙一則 宣宗宣德一則 憲宗成化一則

   孝宗弘治四則 世宗嘉靖三則 穆宗隆慶一則 神宗萬曆三則 熹宗天啟一則

  懷宗崇禎二則

 大學部彙考二

  宋朱熹大學章句自序

  陳淳大學講義李昂英跋

  牟少真大學發蒙俗解魏了翁跋

  黃必昌大學講稿李昂英跋

  真德秀大學衍義自序

  黎立武大學本旨自序

  徐氏大學解義一卷謝枋得序

  戴景魏大學要義黃震序

  程時登大學本末圖說自序

  元許衡大學要略直說陳普序

  熊禾大學廣義宋眉年序

  朱升大學旁注自序 又跋

  李朝佐大學治平龜鑑傅若金序

  明鄭濟大學正文方孝孺序

  楊守陳大學私抄自序

  丘濬大學衍義補神宗御製序 自序

  程敏政大學重定本自跋

  楊廉大學衍義節略自題

  景星大學集說啟蒙自序

  劉績大學集注自序

  王守仁大學古本旁釋自序

  王守仁大學問鄒守益跋

  徐爌大學初問張正位序

  董應舉大學略自序

經籍典第二百七十九卷

大學部彙考一

编辑

周孔子作《大學聖經》一章,曾子作《大學傳義》十章。 按《史記·周本紀》《孔子世家》皆不載。 按《朱子章句序》: 「周之衰,賢聖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 俗頹敗。時則有若孔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 其政教,於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若 《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餘裔。而 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 極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

大全新安陳氏曰:「規模之大,指三綱領;節目之詳,指八條目。孔子時方有《大學》一章之經。」

三千之徒,蓋莫不聞其說,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於 是作為《傳義》,以發其意。

大全黃氏洵饒曰:「宗」者,正也,「《傳》義」謂十章之義,「發其意」,謂發經文之意也。

按朱子記《大學》後,右《大學》一篇,經二百有五字,《傳》十 章,今見於戴氏《禮書》,而簡編散脫,傳文頗失其次子 程子蓋嘗正之。熹不自揆,竊因其說復定此本,蓋《傳》 之一章釋「明明德」,二章釋「新民」,三章釋「止於至善。」以上 並從程本而增詩云瞻彼淇澳以下四章釋「本末」,五章釋「致知。」並今定六 章,釋《誠意》從程本《七章》釋「正心、修身」,《八章》釋「修身、齊家。」 《九章》釋齊家、治國、平天下。並從舊本序次有倫,義理通貫, 似得其真,謹第錄如上。其先賢所正衍文、誤字,皆存 其本文而圍其上。旁注所改,又與今所疑者并見於 《釋音》云。新安朱熹謹記。

仁宗天聖八年賜進士王拱辰大學篇一軸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天聖八年四月丙 戌,賜進士王拱辰宴于瓊林苑,中使賜御詩及《大學 篇》各一軸。自後登第者必賜《儒行》或《中庸大學篇》。

寶元元年賜新第人大學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寶元元年四月甲 午。賜新第人聞喜宴于瓊林苑。賜御詩及大學

高宗紹興二十一年賜趙達等御書大學

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二十一年五 月。就聞喜宴。賜趙達等御書大學。

孝宗淳熙四年詔以御書大學重行摹勒以補禮經之闕

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淳熙四年五月二 十四日,趙磻老奏,「閣將就緒,其石經《易》《詩》《書》《春秋左 氏傳》《論語》《孟子》外,尚有御書《禮記》《中庸》《大學》《學記》《儒 行經解》五篇,不在太學石經之數。今搜訪舊本,重行 摹勒,以補《禮經》之闕

光宗紹熙五年朱熹進講盤銘

编辑

按《宋史光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熙五年閏月戊 午。朱熹講《盤銘》。

理宗端平元年冬十月己卯真德秀進大學衍義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云云。 按《真德秀傳》。召為戶部尚 書。入見。上迎謂曰:「卿去國十年。每切思賢。」乃以《大學 衍義》進。復陳祈天永命之說。上欣然嘉納。

按尚書省劄子,中奉大夫新除權戶部尚書真德秀 劄子奏。臣聞聖人之道,有體有用。本之一身者,體也; 達之天下者,用也。堯、舜、三王為之治,六《經》《語》《孟》為之 教,不出乎此。而《大學》一書,繇體而用,本末先後,尤明 且備。故先儒謂「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 篇之存,而《論》《孟》次之。蓋其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者,體也;其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者,用也。人主 之學,必以此為據依,然後體用之全,可以默識矣。恭 惟陛下有高宗之遜志時敏,有成王之緝熙光明,即 位以來,無一日不親近儒生,無一日不講劘道義,自 昔好學之君,未有加焉者也。臣昨值龍飛之初,獲陪 講讀之末,嘗欲因《大學》之條目,附之以經史,纂集為 書,以備清燕之覽。匆匆去國,志弗之遂,而臣區區愛 君憂國之念,雖在畎畝,未嘗少忘。居閒無事,則取前 所為而未遂者,朝夕編摩,名之曰《大學衍義》。首之以 「帝王為治之序」者,見堯、舜、禹、湯、文、武之為學,亦莫不 自心身始也,此所謂綱也。首之以「明道術、辨人材、審 治體、察民情」者,格物「致知之要也;次之以崇敬畏、戒 逸欲者,誠意正心之要也;又次之以謹言行、正威儀 者,修身之要也;又次之以重妃匹、嚴內治、定國本、教 戚屬者,齊家之要也。此所謂目也,而目之中有細目 焉。每條之中,首之以聖賢之典訓,次之以古今之事 跡,諸儒之釋經論史,有所發明者錄之。」臣愚一得之 見,亦竊附焉。雖其銓次無法,論義無取,然人臣所當 知之理,所當為之事,粗見於此。陛下親政之始,而臣 書適成,為卷四十有三,為帙二十有二。輒因召對,冒 昧以聞。伏望聖慈察臣一念愛君之篤,矜臣十年用 功之勤,特降睿旨,許臣投進。而陛下於機政之暇,講 讀之餘,賜以覽觀。其於體用之學,不無秋「毫之補。取 進止。」九月十四日,三省同奉聖旨疾速投進。右劄送 新除權戶部真尚書。端平元年九月十五日。

「按中書門下省時政房申狀,翰林學士、中奉大夫、知 制誥兼侍讀臣真德秀照對九月十三日蒙恩內引 奏事,乞將所撰《大學衍義》一書投進,面奉玉音賜允, 繼準省劄,備奉聖旨,疾速投進,遂于十月初二日具 表于通政司進入。次日後殿聚講,恭被聖諭,卿所進 《大學衍義》一書,有補治道,朕朝夕觀覽。」德秀下殿拜 謝而退。又于今月十四日輪當進讀《大學章句》既畢, 忽蒙聖訓:「卿所進《衍義》之書,便合就今日進讀。」德秀 私謂前所進本已納禁中,必須令講筵所別寫,然後 可以進讀,遂以未辦為對。聖訓云:「已在此矣。」即見內 侍捧元進第一第二帙在前,德秀奏云:「臣所纂輯之 書,出於愚陋之見,豈足以上裨聖學?兼臣初志正欲 備燕閒之暇,今乃誤蒙睿慮令其進讀,臣不勝感懼 之至。」再拜祗謝訖,因將《衍義》序文進讀畢,奏云:「臣之 此序,成於紹定二年,所謂俟時而獻者,蓋待陛下親 政而後獻也。若權臣尚在,陛下未親大政,臣雖欲進 獻,何由徹乙夜之覽,乃今何幸,獲被進讀,蒙天顏欣 然嘉納,須至申聞者。」右謹具申中書門下省《時政記》 房、「中書門下後省樞密院掌聖語《時政記》房」,伏乞照 會。謹狀。端平元年十月日,翰林院學士、中奉大夫、知 制誥兼侍讀臣真德秀狀。臣德秀前以禮部侍郎兼 侍讀,是時權臣方以蒙蔽欺陛下,其徒相為表裏,更 有肆姦言於經幄者,臣竊憤焉。因欲為是書以獻。未 幾,御史擊臣以去,退屏田園,一意纂輯。粵九載,其書 粗成。適陛下躬親大政,又以民曹召臣,臣竊自幸曰: 「《衍義》之書可以獻矣。」迺九月己酉,賜對于緝熙殿,臣 請以是書進,玉音俞之。臣退而讎訂,逾旬有半迺畢。 仰惟陛下稽古好學,真出百家之表。臣之此書,雖未 足上裨聰明萬一,然聖賢理義之訓,古今「成敗之跡, 大略具是。惟萬幾之暇,特賜覽觀,推而見之於行事 之實,其於聖治,或庶幾少補云。」臣德秀頓首拜手謹 言。

淳祐元年春正月上幸太學命祭酒曹觱講大學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淳祐元年春正月戊申,幸太學,謁 孔子,遂御崇化堂,命祭酒曹觱講《禮記大學》篇。監學 官各進一秩,諸生推恩錫帛有差。製《道統十三贊》,就 賜國子監宣示諸生。」

淳祐 年,御製《大學贊》: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淳祐中。御製《中庸 大學贊》。

景定五年十一月甲辰馬廷鸞進讀大學衍義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 按《度宗本紀》。理宗景定五

年十一月甲辰。初開經筵,講殿以「熙明」為名。禮部尚
考證
書馬廷鸞進講《大學衍義》。序陳心法之要。

度宗咸淳十年經筵官進讀大學衍義

编辑

按《宋史度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咸淳甲戌,經筵官 進讀《大學衍義》《資治通鑑綱目》終篇,「謝賜笏帶、鞍馬、 香茶,并賜祕書省御筵。」

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定國子學制讀書必先大學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至元二十四年, 立國子學而定其制。凡讀書必先大學、《中庸》博士、助 教親授句讀音訓、正錄、伴讀以次傳習之。」

成宗大德十一年命詹事王約等節大學衍義

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 按《仁宗本紀》,大德十一年 六月,遣使四方,旁求經籍。時有進《大學衍義》者,命詹 事王約節而釋之。帝曰:「治天下,此一書足矣。」因命與 圖象《孝經》《列女傳》並刊行賜臣下。

仁宗皇慶二年十一月詔于大學內出題用朱氏集註

编辑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皇慶二年。詔定 考試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場經問五條。大學用朱 氏《章句集註》。復以己意結之。

仁宗延祐七年十二月忽都魯都兒進真德秀大學衍義

编辑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英宗本紀》,延祐七年十 二月乙巳,翰林學士忽都魯都兒,譯進宋儒真德秀 《大學衍義》。帝曰:「修身治國,無踰此書。」賜鈔五萬貫。

泰定帝泰定元年六月開經筵命儒臣以大學衍義進講

编辑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元年二月甲戌,浙江行省 左丞趙簡請開經筵及擇師傅,令太子及諸王大臣 子孫受學。遂命平章政事張珪、翰林學士承旨忽都 魯都兒迷失、學士吳澄、集賢直學士鄧文原,以《大學 衍義》等書進講。」

文宗天曆 年廉訪使鄭允中表上金履祥大學疏義于朝

编辑

按《元史文宗本紀》,不載。 按《儒學金履祥傳》,「履祥所 著《大學章句疏義》二卷,廉訪使鄭允中表上其書于 朝。」

太祖洪武五年上命書大學衍義揭之殿廡

编辑

按《明外史宋濂傳》:「洪武四年,為禮部主事,明年遷贊 善大夫。帝嘗問以帝王之學何書為要,濂舉《大學衍 義》,乃命大書揭之殿兩廡壁,頃之御西廡,諸大臣皆 在帝指《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事,命濂講析。」

洪武十年,令儒臣為太子講《大學衍義》。

按《明外史懿文太子標傳》:「洪武元年,立為皇太子。十 年,令儒臣為太子講《大學衍義》。」

成祖永樂二年上御文華殿楊士奇以大學講義進上覽而善之

编辑

按《春明夢餘錄》:永樂二年,上御文華殿,大學士楊士 奇以《大學講義》進,上覽而善之,因諭帝王之學貴切 己實用。先儒謂「『克明峻德』一章一部,《大學》皆具。士奇 曰:『堯舜禹湯文武聖人,凡修諸身,施於家國天下者, 皆《大學》之理,聖學所當先務』。」

仁宗洪熙元年命刻大學衍義賜諸子

编辑

按《明朝純誠紀》:仁宗雅志儒術,務學問,諸經皆通。嘗 命刻真德秀《大學衍義》賜諸子。在儲位二十年,天下 傾嚮。暨嗣位,每曰:「為人君止於仁,故弘施霈澤。」

宣宗宣德元年陳祚請以大學衍義一書命儒臣講說

编辑

按《明外史陳祚傳》:「宣帝立,擢御史,巡按福建。時帝好 宴樂,頗留意狗馬聲色。祚馳疏勸勤聖學,其略曰:『帝 王之學先明理,明理在讀書。陛下雖有聖德,而經筵 未甚興舉,講學未有程度,聖賢精微,古今治亂,豈能 周知洞晰?真德秀《大學衍義》一書,聖賢格言,無不畢 載。欲致太平,舍此不可。願于聽政之暇,命儒臣講說』」, 非有大故,無得間斷,使知古今若何而治,政事若何 而得,必能開廣聰明,增光德業,而邪佞之以奇巧蕩 聖心者,自見疏遠,天下生民受福無窮矣。帝雅以博 習自負,見疏大怒曰:「豎儒謂朕未讀《大學》耶?薄朕至 此,不可不誅!」學士陳循頓首曰:「俗士處遠,不知上無 書不讀也。」帝意稍解。

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丘濬進大學衍義補詔刊行

编辑

按《明外史丘濬傳》,「成化中,進禮部右侍郎。濬以真德 秀《大學衍義》止述修身齊家事,而于治國平天下闕 焉,乃博採群書以補之。書成,適孝宗嗣位,表上其書。 帝稱善,特進禮部尚書,掌詹事府,賚金帛下詔刊行。」 按:丘濬進《大學衍義補奏疏》,國子監掌監事禮部右 侍郎丘濬題為進呈書籍事。臣竊見宋儒真德秀所 撰《大學衍義》四十三卷,於《大學》八條目中,有「格物致 知之要,誠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齊家之要」,而於治國平天下之要闕焉。臣不揆愚陋,竊倣德秀凡例,採 輯五經、諸史百氏之言,補其闕略,以為治國平天下 之要,立為十二目:曰正朝廷、曰正百官、曰固邦本、曰 制國用、曰明禮樂、曰秩祭祀、曰崇教化、曰《備規制》、曰 《慎刑憲》、曰《嚴武備》、曰《馭夷狄》、曰《成功化》。又於各目之 中分為條件,凡一百十有九。其為書一百六十卷,補 前書一卷、目錄三卷,總一百六十四卷,名之曰《大學 衍義補》,所以補德秀前書之闕也。前書主於理而不 出乎身家之外,故其衍之義大而簡。臣之此書主於 事而有以包乎天下之大。故所衍之義細而詳,其詳 其簡,各惟其宜。若合二書言之,前書其體,此書其用 也。今已繕寫完備,謹撰表文一通,附寫卷首以進。伏 念臣濬遠方下士,叨冒厚祿。六轉官階,以至今官。一 家溫飽三十餘年,今近七旬。常恐一旦委命九泉,有 負國恩,無以為報。幸天假之以年,以衰朽之餘,任師 儒之「職,無政務之擾,得以暇日纂成此編。」第以性質 昏庸,學識迂僻,加以老耋,精力衰憊,所見不能無偏, 所纂不能無誤,然區區一念,忠君愛國之誠,蓋有出 於言語文字之外者。況臣所纂輯者,非臣之私意,杜 撰無一而非古先聖賢經書史傳之前言往事也。參 以本朝之制,附以一得之愚,雖曰掇拾古「人之緒餘, 亦或有以裨助聖治之萬一。伏望皇上寬其妄作之 誅,察其願忠之意,以清閒之燕,時賜省覽。遇用人則 檢正百官之類,遇理財則檢制國用之類,與凡臣庶 有所建請,朝廷有所區處,各隨其事而檢其本類,則 一類之中,條件之眾,必有古人之事合於今時之宜 者矣。」於是審而擇之,酌古準今,因時制宜,以應天下 之變,以成天下之務。而其大要,則尤在於察其幾微 之先焉。《易》曰:「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此臣妄意著 書之本指也。臣之精力,盡於此書皇上親政之始,而 繕寫適成,蓋有天幸然也。冒昧進獻,不敢自謂其皆 可。儻採於千百之中,用其一、二見於施行,以成治效, 使臣平生竭力盡瘁報國之忠,得以少效其萬分之 一,則臣學為有用而歿為不朽矣。臣不勝懇悃,願效 之至。

按:周洪謨進《大學衍義補奏疏》,成化二十三年十一 月十八日禮部右侍郎丘濬於西角門題奏。本月二 十二日奉聖旨:「覽卿所纂書,考據精詳,論述該博,有 補於政治,朕甚嘉之。書謄副本,發福建布政司,著書 坊刊行。禮部知道。欽此。」欽遵抄去送司,案呈到部。

孝宗弘治元年正月禮部尚書周洪謨請旨以大學衍義補發建寧府刊行

编辑

「按周洪謨奏疏,看得國子監掌監事禮部右侍郎今 陞尚書丘濬所進《大學衍義補》一百六十四卷,既奉 欽依謄寫刊行。緣前項書籍卷秩數多,該用謄寫之 人并紙劄筆墨等料,一時差撥,派買未便。近該本官 送到原寫副本,俱已裝潢,副本成冊,中間字樣亦各 圈點,校正無差。合無順付公差人員,齎去福建布政 司,轉發建寧府著落書坊,照樣謄寫。務要字畫端楷, 粗細勻稱,不許脫落差誤。就將原本比對校正停當, 翻刻完日,仍將印過書籍并發去原本,差官送繳到 部,以憑查考。緣係謄寫刊行書籍,該奉《欽依禮部知 道》事理,未敢擅便,謹題講旨。弘治元年正月二十五 日,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臣周弘謨,右」侍郎倪岳、張悅 等

弘治四年,丘濬以《大學衍義補》所載,下內閣行之。 按《明外史丘濬傳》:「弘治四年,加太子太保,兼文淵閣 大學士。濬以《衍義補》所載,皆可見之行事,請摘其要 者奏聞,下內閣議行之,帝報可。」

弘治九年,工科給事中陶諧請命儒臣日講《大學衍 義》。

按《明外史陶諧傳》:「弘治八年,鄉試第一,明年舉進士, 選庶吉士,授工科給事中。請命儒臣日講《大學衍義》, 孝宗嘉納之。」

弘治 年,王華講《大學衍義》,帝命中官賜食。

按《明外史王守仁傳》:「父華有器度,在講幄久,孝宗甚 眷之。李廣貴幸,華講《大學衍義》。至唐李輔國與張后 表裏用事,指陳甚切,帝命中官賜食勞焉。」

世宗嘉靖元年五月楊廉進大學衍義節略

编辑

按楊廉進節略表奏為進呈書籍事:「臣自入仕以來, 輒謂程頤有言,君德成就在經筵,當孝宗皇帝時,待 罪言官,前後肆本皆以經筵為言,於內貳本皆乞講 讀真德秀《大學衍義》。蓋帝王之學不出乎《大學》,而《衍 義》所以填實乎《大學》者也。此書諸經俱在,非德秀之 書,實群聖賢之書。講讀《大學衍義》即與講讀諸經子 史初無以異,但取其為類簡要,易見端緒耳。」當時又 謂此書全在提掇卷中大意,其餘祇用念過。以德秀 所言即是做定講章。昔蘇軾進陸贄奏議,謂「人臣之 納忠,如醫者之用藥,藥雖進於醫手,方多傳於古人, 若己經效於世間,不必皆從於己出。」凡此之類,皆冒 昧陳之。邇來臣又思得原本,篇帙尚多,萬幾之繁,恐難周遍。於是過不自料,減三之二,名曰《大學衍義節 略》。庶幾用功不為甚勞,而得效當更甚速。陛下春秋 方富,有二帝三王之聖性,當傳二帝三王之道統。若 此書者,道統所寓,所謂聞而知之,與夫得不傳之學 於遺經者,正在於此。臣老病侵尋,恭遇陛下龍飛嗣 位之初,既叨乞骸之留,復濫遷官之寵。顧茲朽腐,兩 被殊恩,晝思夜維,無所報稱,敢辭筆墨之勤,願效涓 埃之補。竊以《大學》條目有八,而致知、誠意者為當務 之急,朱熹平生精力,盡在《大學》,重此二者,名為兩關, 臣知陛下用功之有素。伏望聖不自聖,天筵講席,留 神聽覽,于焉益致其知;邃殿深宮,注意存省,于焉益 誠其意,則心之正者愈正,身之修者愈修,而帝王之 道統於是乎復傳。由是家齊國治、天下平,而帝王之 治化於是乎復睹。若然,則書雖輯成於前代,而實有 徵於今日。臣雖假手於德秀,而獲納忠於聖明,固愚 臣之幸,亦世道之幸也。臣干瀆宸嚴,無任戰慄願望 之至。謹以《大學衍義》節略并表一通,連書「投進。為此 具本,專差辦事官閔金齎捧。謹具奏聞,伏候敕旨。」右 謹奏聞。嘉靖元年五月二十日南京禮部尚書臣楊 廉表。

嘉靖六年定講《大學衍義》儀。

按《明會典》:「嘉靖初,命儒臣講《大學衍義》。」 又云「講《大 學衍義儀》。嘉靖六年定,每月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 十三、二十八日,用經筵日講官二員進講,內閣學士 一員傳班。」

嘉靖二十九年林希元上《大學經傳》定本于朝 按《明外史儒林陳琛傳》。「琛同郡林希元,嘉靖二十九 年上所改《大學經傳》定本于朝。」

穆宗隆慶三年殷士儋請進講大學衍義

编辑

按《明外史高拱傳》:「殷士儋,嘉靖年進士,隆慶三年,進 太子太保。時寒暑皆罷講,士儋請如故事,四時毋輟, 并進講祖訓及《大學衍義》《貞觀政要》。帝嘉納之。」

神宗萬曆六年定諸王讀大學儀

编辑

按《明會典》「諸王讀書儀。萬曆六年詳定,一王每日所 讀書:《大學》一本,書經一本,授書務要字樣真正,講書 直說,大義務要通曉。先一日進講章,三日一溫書,就 溫講,仍進講章。」

萬曆十 年,高攀龍抗疏駁《大學》初義。

按《明外史高攀龍傳》:「少讀書,輒有志程朱之學。舉萬 曆十七年進士,授行人。四川僉事張世則進所著《大 學初義》,其說一遵古本,詆程朱章句之誤,請頒天下。 攀龍憤,抗疏力駁其謬,書遂不行。」

萬曆  年,張居正進講官儀注,每日講讀《大學》。 按《春明夢餘錄》:「張居正進日講官儀注,每日講讀《大 學》《尚書》,先讀《大學》十遍,次讀《尚書》十遍,講官各隨即 進講。」

熹宗天啟四年四月唐大章奏請以大學衍義補日日進講

编辑

按唐大章奏疏,「南京國子監祭酒臣唐大章謹奏,為 懋修聖學,登閎聖治,酌古訓以濟時艱,維民風而靖 外患,以永保治安事:臣一介豎儒,蒙皇祖拔置詞林, 隨沐三朝優養,歷官史館宮坊,虛糜一十八年。天啟 三年十二月內,欽蒙聖恩,陞授今職。今於天啟四年 四月十七日竭蹶到任,於本衙門恭設香案,叩頭謝」 恩受事。臣惟太祖高皇帝定鼎金陵,首建太學;伏讀 御製《大誥》諸書,凡作人造士章程,皆聖謨睿慮,可法 可傳,聖子神孫,纂承勿替。至於今而祖烈於昭、人文 代起,實太祖始基之也。顧士習世風,漸不逮古;臣大 懼上違祖制、下曠官箴,負皇上委任至意。兢兢夙夜, 率分教諸臣矢志修復成憲,日提撕諸生而磨礱之, 自恩選廩增附以至俊秀援例列宮牆者,眾以千計, 亦皆駸駸嚮風,漸就規矩矣。然臣所職者,《大學》也。古 者十五而入大學,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其道以明德、親民,止至善,提三綱,以格致、誠、正、修、齊、 治、平,分八條目。自天子至於庶人,皆同此學。而天子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於此學最為喫緊。稍就中 得力,便可朝施而暮及於天下,其效尤甚速而至大, 故明君必以務學為急也。」臣於是書,童而習之矣。然 拘局於訓詁,牽制於文辭,時外望藩籬而咀其糟粕 耳。既得諸儒所更互衍繹、羽翼聖經者,熟讀詳味,始 知此學之關於政治,如登九層之臺而無不見,如遊 四闢「之途而無不通,如入五都之市而無不有。」竊嘗 執此學以印證今之時勢,覺捄時鍼砭無良於此者。 敬以管窺蠡測之一得恭陳於君父之前,皇上試垂 聽焉。宋真德秀有言:「為人君者而不知《大學》,無以清 出治之源;為人臣者而不知《大學》,無以盡正君之法。」 乃取聖經二百五言,衍為四十三卷,《八目》中有格物 致知之要,有誠意正心之要,有修身齊家之要。書名 《大學衍義》,而治平天下之要闕焉。我朝成化間,國子 監掌監事禮部右侍郎丘濬,復取真氏書而增補之, 名曰《大學衍義補》。蓋補所闕治平之要也。其目凡十有二:曰「正朝廷」、曰「正百官」、曰「固邦本」、曰「制國用」、曰「明 禮樂」、曰「秩祭祀」、曰崇教化、曰《備規制》、曰《慎刑憲》,曰《嚴 武備》,曰《馭夷狄》,曰《成功化》,而各一目之中,又有目之 目焉。合二書而觀之,《真》之《衍義》主於理,其義大而簡; 丘之《衍義》主於事,其義確而詳。大約真氏書嚴於格 心,略於議治。丘氏書則紀綱、法度、財賦、兵戎、禮樂、刑 政之具,犁然燦然,碁布星列,不煩擬議,鑿鑿可行。則 所以救時之弊者,丘氏之書為尤切也。孝廟嘉悅,其 書,諭令刊布,今固具在御前也。皇上御經筵,儒臣首 以《大學》進講,其於此書大意,亦每互相發明矣。然一 月之中,講之日無幾,一日之中,講之時無幾。皇上雖 嘉納而不倦,臣下恐陳說之大煩,究且掛一漏萬,安 得盡此書之用乎?請於逐日進呈日講中採輯數條, 并呈御覽。皇上深宮燕閒,不時披玩,其中有欲參訂 者,進講之日,詔儒臣造膝開陳,務求表裏精粗洞然 朗透而後已。復於臨御臣工之日,揭其會於心,欲措 之行者,與公卿百執事質於大廷,裁以宸斷,務期設 誠而力行之。凡時政之所無者,以此書補其闕;凡時 勢之所窮者,以此書通其變。是皇上所根於心、發於 事業,本諸身、徵諸庶民者,莫非此書。發見流行之實, 而學之功於是為大矣。在廷諸臣,感皇上之好學如 是,勤政如是,亦人人爭自濯磨,勉圖報效,以求不負 乎聖明之主。是謂「元首明、股肱良而庶事康」,隆古極 治之象,親見於今日矣。尚何患天下多事哉!方今危 黔臲,請幫助識別此字。川、貴動搖,海內忠義之士慮無不枕戈請纓、 負慷慨澄清之志。然所為畢智慮而贊廟謨者,不曰 練兵,則曰集餉耳。臣於此時而獨以學之說進,人不 怪以為誕,則笑以為迂;然而臣實不敢迂且誕以欺 皇上也。昔孔子以兵、食、信三者言政而歸本民信,孟 子以天時、地利、人和談兵而獨重人和:是皆萬世之 大經、大法也。豈盡塵飯土羹可為戲而不可為食者 耶?大凡治不因心,終屬外假之文;事不法古,斷無倖 成之理。自非人主省刑薄稅,俾深耕易耨之民興孝 悌忠信之行,安所得赴義之兵而驅之?自非人主存 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使民皆心君之心,急君之急, 安所得樂輸之餉而用之?自非君知將、將知兵,將相 和調,士卒豫附,安所得節制之師而陳之?然則議兵 議餉,固今日之急務,而本聖學以飭時政,使兵為有 用之兵,餉為不匱之餉,尤今日議兵議餉者之急務 也。往歲遼、廣失事,皆由於乖氣召變,舉世莫不知之。 乃至今而民懷異心,搖搖思亂,五倫不敘,六逆成風。 不於此時施仁政以固民心,「倡古道而維末俗,使天 下耳目不亂,法守彰明,世道將安所底止哉?臣謂皇 上自為社稷計,必先務學,而欲學古以救時,則丘氏 書其確可行者也。」夫真之《大學衍義》成於宋端平中, 其君理宗方急戎事而莫能讀,至我太祖,乃命大書 而揭之壁間。丘之《大學衍義補》,孝宗既嘉納之,至皇 上復採擇而推行之。自是天啟之業,將與祖功宗德 照映後先。昔先帝嘗以堯、舜望皇上,今乃知果真堯、 舜矣。臣草茅書生,不識忌諱,然一念朴忠,勃勃欲發; 讀書偶得,輒敢陳言。昔人有曝日負暄者,輒思以獻 於君:臣之謂也。伏望皇上垂日月之照,以鑒葵藿;擴 天地之量,以納芻蕘。察其本末而毅然行之,宗社生 靈幸甚,臣愚幸甚。臣不勝惶懼悚慄之至。為此具本, 專差舍人唐順齎捧,謹具奏聞,伏候敕旨。奉聖旨:「《大 學衍義補》常見有此書,著進覽,該部知道。」八月十五 日南京國子監祭酒臣唐大章奉旨:「著進覽。欽此。」欽 遵較閱重鐫。

懷宗崇禎元年十月御文華殿講大學

编辑

按《春明夢餘錄》:「帝以丁卯八月御極,是年十月即先 開日講。十月初二日,御文華殿,講《大學》」一章、「《尚書堯 典》一章、《帝鑑圖說》一章。退御便殿,以御書示閣臣。」 崇禎十五年八月,倪元璐進講《大學》。

按《春明夢餘錄》:崇禎十五年八月,倪元璐以大司農 充講官,進講《大學》,至「生財有大道」一節,極言加派聚 斂之害。上震怒,謂邊餉匱乏,部中未見有長策,作此 面皮語。倪徐曰:「臣儒者所陳,雖是書生本頭語,然不 敢懷利以事君。」上默然。次日,上謂閣臣曰:「講筵有問 難而無詰責,昨日之言,朕甚悔之。」

大學部彙考二

编辑

宋朱熹大學章句一卷

编辑

按熹自序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

编辑

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 間,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 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 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三代之隆,其法寖備,然後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歲,則自王 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 「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 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 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 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夫以 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 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 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 不學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 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 隆於上,俗美於下,而非後世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聖 賢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俗頹敗,時 則有若孔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於 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若《曲禮》《少儀》 《內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餘裔,而此篇者,則 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 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三千之徒,蓋莫 不聞其說,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於是作為傳義,以 發其意。及孟子沒而其《傳》泯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 鮮矣。自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於小學 而無用;異端虛無寂滅之教,其高過於大學而無實。 其他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眾技 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 間。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 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 之衰,而壞亂極矣。天運循環,無往不復,宋德隆盛,治 教休明。於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子 之傳,實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次其簡編, 發其歸趣,然後古者《大學》教人之法,聖經賢傳之指, 燦然復明於世。雖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與有聞 焉。顧其為書猶頗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輯之。間 亦竊附己意,補其闕略,以俟後之君子。極知僭踰,無 所逃罪,然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 方,則未必無小補云。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 序。

陳淳大學講義一卷與中庸合刻共二卷

编辑

按李昂英跋曰大學中庸之微旨朱夫子發揮備矣北溪翁從之遊久以所得鳴漳泉間泉之士有志者相率延之受教翁指畫口授不求工於文采務切當

编辑

於義理,諸生隨所聞筆之成帙。韶州別駕諸葛君,當 時席下士之一也。廣其傳,梓之嘉與後學使之由北 溪之流,溯紫陽之源,以窺聖涯,不徒口耳,且必用力 于實踐,則曰:「希聖希賢工夫可循循而詣矣。」予過曲 江,得見所未見,茅塞豁然。尹番禺而始創黌舍者,此 諸葛君也,玨其名。

牟少真大學發蒙俗解一卷與中庸合刻共二卷

编辑

按魏了翁跋吾儒之書自諸老先生語錄外未有方言俚字為文者蓋弟子之于師惟恐稍失其指故聰聽之謹書之莫之敢易也近世乃勦入科舉之文以

编辑

惑。凡近以欺庸有司諉曰「姑以拾取利祿耳」,是固可 陋。今牟君之為《中庸》《大學發蒙》,將以信今貽後,而為 是俚俗之語。五方之言語不相通,而可強同乎?又若 謂世人不可與《莊語》,姑俯而就之者,然則不淺之待 人乎?言之不文,行而不遠,牟君歸為我精思而文言 之,亦當有商略者,茲未暇及。

黃必昌大學講稿一卷與中庸合刻共二卷

编辑

按李昂英跋吾友黃京父主濂堂日沃諸生胸次以大學中庸之味揭宏舉要闡邃析微探聖賢妙旨于千百載之下取儒先緒論蔽之片言間體認真切處

编辑

如良畫狀人物,考察精密處,如曆家步星氣,於義理 無少差。蓋淵源於北溪,而根據乎考亭者,為後學之 益多矣。京父循循修謹人,一語不妄發意,其于二書, 心之身之久,不但工誦說而已也。

真德秀大學衍義四十三卷

编辑

按德秀自序臣始讀大學一書見其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至於治國平天下其本末有序其先後有倫蓋嘗撫卷三嘆曰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

编辑

「《大學》,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大學》,為人君而不知《大 學》無以清出治之源;為人臣而不知《大學》,無以盡正 君之法。」既又考觀帝王之治,未有不本諸身而達之 天下者,然後知此書所陳,實百聖傳心之要典,而非 孔氏之私言也。三代而下,此學失傳,其書雖存,概以 「傳記」目之而已。求治者既莫之或考,言治者亦不以 「望其君。」獨唐韓愈、李翱嘗舉其說,見於《原道復性》之 篇,而立朝論議曾弗之及。蓋自秦、漢以後,尊信此書 者,惟愈及翱,而亦不知為聖賢之淵源、治道之根柢 也,況其他乎?臣嘗妄謂《大學》一書,君天下者之律令 格例也,本之則必治,違之則必亂。近世大儒朱熹嘗 為《章句》《或問》以析其義。寧皇之初,入侍經幃,又嘗以 此書進講。願治之君儻取其書玩而繹之,則凡帝王為治之序、為學之本,洞然於胸次矣。臣不佞竊思所 以羽翼是書者,故剟取《經》文二百有五字載於是篇, 而先之以《堯典》《皋謨》《伊訓》與《思齊》之《詩》《家人》之卦者, 見前聖之規模不異乎此也。繼之以子思、孟子、荀況、 董仲舒、揚雄、周敦頤「之說者,見後賢之議論不能外 乎此也。堯、舜、禹、湯、文、武之學,純乎此者也。商高宗、周 成王之學,庶幾乎此者也。漢、唐賢君之所謂學,已不 能無悖乎此矣。而漢孝元以下數君之學,或以技藝, 或以文辭,則甚謬乎此者也。上下數千載間,治亂存 亡,皆繇是出,臣故斷然以為君天下之律令格例也。」 雖然,人君之學,必知其要,然後有以為用力之地。蓋 明道術,辨人材,審治體,察民情者,人君格物致知之 要也;崇敬畏,戒逸欲者,誠意正心之要也;謹言行,正 威儀者,修身之要也;重妃匹,嚴內治,定國本,教戚屬 者,齊家之要也。四者之道得,則治國平天下在其中 矣。每條之中,首以聖賢之明訓,參以前古之事蹟,得 失之鑑,炳然可觀。昔者入侍邇英,蓋嘗有志乎是。比 年以來,屏居無事,迺得繙閱經傳,彙而緝之。畎畝微 忠,朝思暮繹,所得惟此,祕之巾笥,以俟時而獻焉。其 書之指,皆本《大學》。前列二者之綱,後分四者之目,所 以推衍《大學》之義也。故題之曰《大學衍義》云。臣德秀 謹序。

黎立武大學本旨一卷

编辑

按立武自序大學一書學者皆以先儒更定錯簡為據本旨之述則依本文次序講尋厥旨將以備考訂也

编辑

徐氏大學解義一卷闕名

编辑

按謝枋得序大學解義一篇臨川老儒徐公著述也朱文公平生精神志願悉在四書後進剽竊緒餘高可以取卿相下亦投合有司而掇巍科天下家藏其

编辑

書,人遵其道,與《六經》《論語》《孝經》《孟子》並行。惜乎知之 者尚未至,行之者尚未力,《四書》何負人?人負《四書》亦 多矣。是編初意,豈欲發朱文公言意所未盡者耶?抑 尊信文公之學,誠求實踐,自不能已於言者耶?厥子 以示某。某覽盡卷,不能贊一辭,所望於徐公之子者, 惟於「力行」二字加意焉。俾人知朱文公之學,不徒議 論,要見樸實,則《此編》亦為世所尚矣。

戴景魏大學要義一卷與中庸合刻共二卷

编辑

按黃震序二書發明先儒未及處極多真是有功後學智仁勇三節經旨本自分曉文公獨以三近者勇之次正未曉何謂執事與之條列部析卻一一與經

编辑

文,正合「君子誠之為貴」,「誠之」正是用功處,前輩止以 「之」字作助語,執事改其說而以《孟子》「思誠」為證。至如 「既廩」之如字,「親新」之通用,「素隱」之作索,本,因古字之 從宜,此雖字學中來,亦皆足為前輩之拾遺。其他大 義不暇遍舉。惟以蒲盧為蜾蠃,雖本《爾雅》,然蜾蠃蟲 類,恐於地道敏樹不相應。以「周公追王二祖」為改葬, 雖以下文「葬祭」為證,然二祖之葬既久,恐改葬亦是 重事。如謂葬時以諸侯之禮,則改時以天子之禮。若 棺外之物為可改也,棺內切身之冠冕,亦可褫之,而 易七章為九章乎?切身者不可改,改,外物孰重輕?況 下文明言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則葬 禮合因在日之舊,祭方用今日之新。二祖之生為諸 侯葬以諸侯為已合禮,周公祭以天子之禮足矣,正 亦不必改葬也。

程時登大學本末圖說一卷

编辑

按時登自序大學曰物有本末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以是攷之堯舜之所以帝禹湯文武之所以王漢唐之所以僅治而旋亂秦隋之所以大亂而遂亡者

编辑

效,蓋可見也。宋受天命,以道治天下,於是河南二程 子出,始取是書而推明之。崇正數劄,叔子豈徒托之 空言哉?自是厥後,朱子有《章句》,西山有《衍義》,雖至治 之澤未溥,而大道之要已明矣。歷代指掌,舊嘗有圖, 顧《綱目》有圖,義例多舛,因復為此以備觀覽,名曰《大 學本末圖》。起春秋迄五季,凡若干年,君德之修否,治 體之醇疵,國祚之短長,世道之否泰,井然《易》見。「歲月 舉而天時明,正閏分而君道立,災異紀而人事驗,君 子小人內外之位定,而盜賊僭亂消長之勢分。唐、虞、 三代之君,其本正而末隨之,故修身而下四者之目 詳;天下國家,事既簡而治亦隆。漢、唐以來之君,不反 其本而求其末,故修身以下四者之」目,略天下國家 事,徒煩而治愈寡。人知《大學》之道有時而不彰,而不 知《大學》之道無時而可易也。嗚呼!我之為是圖也,可 以感矣。事及帝王而圖始《春秋大學》,帝王心法、治法, 《春秋》之法外意也。歐陽子修《五代史》曰:「此亂世之書 也。吾用《春秋》之法,師其意,不襲其文,故述本紀以法 治而正君。」嗚呼!本之《大學》之道,繩之以《春秋》之法,後 之觀是圖者,其必有所感矣。

元許衡大學要略直說一卷

编辑

====按陳普序心者際天極地而一者也易六十四卦喫緊言心者二坎之行有尚中孚吾與爾縻之喫緊言====心者也。《八卦》《坎》中實心之象也。心者,帝降之衷也。帝 至公無私,至一無二,所降之衷,天地間無不得,故「行 必有尚」,尚,合也,行必有合,無在不在故也,孔子所以 浮於海也。《中孚》,誠心也,無間於天地人物者也。全體 中虛,二體中實,皆無間無雜之誠心也,故為好爵。好 爵之縻繫而不能釋也。「吾與爾縻」,彼此人己親疏遠 近交繫之不能釋,而莫知其所以然也,是皆天命之 不能已,孟子所謂「道性善」也。吾閩自有天地以來,為 草木篁竹之地,至唐始有書聲。書聲三百年而文公、 朱子生焉,道統在焉,心之無在不在也。許平仲,覃懷 人也,相後不百年,而相去數千里,一旦於吾朱子之 書,忻喜踊躍,如獲連城,上以廣一人堯、舜之心,下以 起同類曾、閔之行,而復能真體實踐,藹然於立身處 家,進退行藏之際,六合既一,北方人物之美,趣向之 正,不絕於南來者之口。而《四書》之擔,發於武夷之下。 踰江、淮、黃河,越行華,出居庸、鴈門、玉門,以及於日月 之所照,霜露之所隊,是固平仲之功,亦無非帝降之 使然也。當時朱子燈火之前,夜半不寐,推床之際,豈 知身後之契,在於《大行》之東,與其書之彌滿天地哉? 大要降衷秉彝,無間於混然中處之類,但須勤行敬 守,則不患於無相知者。明道先生子程子曰:「但得道 在,不繫今與後,已與人。」吾於朱文公、許魯齋亦云。

熊禾大學廣義二卷

编辑

按宋眉年序此篇作於建人熊君去非摭其生平所學欲施之事而未能者悉載之書謂致知誠意之學自心身而家國天下無一事可離此二節工夫至論

编辑

「新民後」一截,酌古通今,如身履其中,灼見可以措世 隆平,致君堯舜,而後筆之。於是《大學》一經十傳,字字 俱實理,句句非虛文,釋天下有體無用之疑,著儒者 明體達用之學,廣聖賢全體大用之功。惜乎身與世 違,以今觀之,亦祇付之空言而已。熊君多著述,有《大 學廣義》,篇帙浩大,未見全書。近略獲觀《廣義》要旨,其 用心極不苟,此編又《要旨》中之要旨,而謂之《口義》云 者,不敢侈言也。嗚呼!其果付之空言而已耶?言而至 此,安得不為之撫編三歎。

朱升大學旁注一卷與中庸合刻共二卷

编辑

按升自序前年讀書郡城紫陽祠始為諸生作書旁注觀者善之以其注文附經語意通貫一讀即了無繁復之勞也既而命諸生用其義例旁注詩經未克

编辑

成。去年寓里中程氏館,書旁注脫稿,稍有傳抄之者, 然知所亡,竄改不能已。今歲受徒於家,又成《大學》《中 庸》旁注先儒經解至矣,而猶未免云云者,先儒用聖 賢功夫,故能因經文以得聖賢之意。學者用先儒功 夫而能因經解以得先儒之意,幾人哉?性質庸,學 力鹵莽,父兄師友取經解而督之讀,經與解離,不能 以意相附。其弊也,斷裂經文,使之血脈不通,首尾不 應,欲求其知味樂學,不可得也。此愚所以于《六經》《四 書》皆欲旁注之,以為教子授徒之計,而未暇悉成也。 雖然,愚之所注,其意義取諸先儒經解而已。辭語則 有不可純用原文者,蓋以逐字順附經文,實而不泛, 離之則字各有訓,貫之則篇章渾全,制作之體既殊, 辭語各有宜也。至於意義間亦有不得已而不可以 苟同者,則又有望於平心明眼、實用功力之君子相 與印可之,商確之也。《至正丙戌》秋日。

按升自跋大學以修己治人為綱要以致知力行為工程然而知止能得之間必有事焉經所謂定靜安論語所謂仁能守之孟子所謂居安資深者是也中

编辑

庸中「尊德性而道問學」,蓋致知力行二者,皆道問學 之事,動而道問學,靜而尊德性,二者工夫,如寒暑晝 夜之更迭而無間,尊德性即《大學》之正心也。《大學》誠 意是省察克治於將應物之際,「正心」是操心涵養於 未應物之時,與既應物之後。然而八目于致知之後, 即繼以誠意,而正心但列於其後者,蓋《大學》為入德 者言,使之先於動處用功,禁其動之妄,然後可以全 其靜之真也。此聖賢之心法,為傳學之本也。而旁注 不能詳具,故表而著之云。

李朝佐大學治平龜鑑 卷

编辑

按傅若金序龜以卜鑑以監帝王之道以法雖聖人不敢易焉故卜而不求乎龜則不能知夫事監而不求乎鑑則不能正夫類為法而不求乎帝王之道其

编辑

「能以平治天下乎?」是故善為治者,以前言為龜,以往 行為鑑,吉凶罔不有以知於前,善惡靡不有以監於 後。擇而行之,由一身而達之天下,其猶運諸掌矣。此 無他,知所法焉爾。《大學》一書,古今帝王為治之要道 也,宋朱子既集儒先之說以為章句,而行諸世矣。今 李氏不畔其說,而能增之發明以申其義,又引事比 類,凡唐、虞、三代,下及漢、唐歷代之君,善可以則、惡可 以戒者,悉附著於其下,名曰《大學治平龜鑑》。其言數 千,雜出五經諸史之文,察其用心勤矣。昔唐宋璟進 《無逸圖》,而警戒之道成;張九齡上《金鑑》,而諷諭之功 著。《治平龜鑑》之作,殆亦欲見諸行事者耳。而二公處輔相之近,其言易以行;李氏居山林之遠,其書難以 見知。雖然,芻蕘之言,聖人不廢,況托於《經》以行者乎? 居今無知,其書則已,苟有知者,采而上之,使不見廢, 則於帝王平治天下之道,豈獨無所裨哉!李氏,雲陽 人,字朝佐。窮經積學,蓋有志當世之務云。

明鄭濟大學正文一卷

编辑

按方孝孺後序大學出於孔氏至程子而其道始明至朱子而其義始備然致知格物傳之闕朱子雖嘗補之而讀者猶以不見古人全書為憾董文清公槐

编辑

葉丞相夢鼎、王文憲公柏皆謂《傳》未嘗闕,特編簡錯 亂,而考定者失其序,遂歸《經》文「知止」以下至「則近道 矣」以上四十二字,於「聽訟吾猶人也」之右為《傳》第四 章,以釋致知格物,由是《大學》復為全書。車先生清臣 嘗為書,以辨其說之可信。太史金華宋公欲取朱子 之意,補第四章句以授學者而未果。浦陽鄭君濟仲 辨授學太史公,預聞其說,而雅善篆書。某因請以更 定次序書之,將刻以示後世。蓋聖賢之經傳非一家 之書,則其說亦非一人之所能盡也。千五百年之間, 講訓言道者迭起,至於近代而始定,而朱子亦曷嘗 斷然以為至當哉?姑亦以待後之君子爾。世之嘵嘵 然黨所聞,而不顧理之是非者,皆非朱子之意也。舊 說以聽訟釋本末,律以前後之例為不類,合為一章 而觀之,與孟子「堯舜之知不遍物」之言,正相發明,其 為致知格物之傳,何惑焉?古人之說經,略舉大義而 意趣自備,非若後世說者之固也。由國家而推之,天 下大學之所宜為,則欲致知者,舍聽訟而何以哉?是 語雖異於朱子,然異於朱子而不乖乎道,固朱子之 所取也歟!鄭君多學而不雜,執中而不滯,觀其所好, 其《傳》所謂近道者歟?

楊守陳大學私抄一卷

编辑

按守陳自序蒙少受大學輒併其章句誦而味之佐以或問參以諸說已自謂通矣及誦之久味之詳乃反有疑焉其後誦益久味益詳疑亦從而益繁積數

编辑

十載,雖與天下友,反覆講之,疑終不釋也。今家居無 事,日誦味之,而疑如故,乃取所疑經傳《易》而置之,各 錄章句,有與今《易》置之,文義不合者,亦僭用己說,以 蒙謂別之,而其所以易置之故,則詳具於各章之末。 既而誦且味之,怡然理順,乃淨抄成帙,閟之篋中,不 敢以示人。一日,客或翻篋見之,閱未半,輒嘻笑且怒, 「罵曰:『吾不意子之叛儒而紊聖經至此也!夫《大學》者, 孔子之經,曾子之傳,而朱子之章句、或問,後學惟誦 習之,莫敢違也。何乃僭易而妄解之?亟焚之,毋貽是 書累也』。」愚應之曰:「非敢爾也。」王魯齋曰:「天下所不易 者,理也。二程不以漢儒不疑,而不敢更定,朱子不以 二程已定,而不敢復改,亦各求其義」之至善,而全其 心之所安,非強為異而苟為同也。今蒙所抄,縱未得 乎義之至善,亦足全吾心之所安。若其謬說,只自誤 耳,是書豈被其累?譬如蜀之《八陣石》,一時或亂之,而 千載如故也;虞之《五瑞玉》,一臣或失之,而萬國自如 也。子安庸怒哉?客赬頰而去。余甚慚且悔,然業已抄 之,不忍毁也,用識之篇末。

丘濬大學衍義補一百六十卷

编辑

按神宗御製序朕惟帝王之學有體有用自仲尼作大學一經曾子分釋其義以為十傳其綱明德新民止至善其目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闡堯舜禹湯文武

编辑

「之正傳,立萬世帝王天德王道之標準。」宋儒真德秀 因為《大學衍義》,掇取經傳子史之言以實之,顧所衍 者止於格致、誠正、修齊,而治平猶闕。逮我孝宗敬皇 帝時,大學士丘濬乃繼續引伸,廣取未備,為《大學衍 義》,補揭治國、平天下新民之要,以收明德之功;采古 今嘉言善行之遺,以發經傳之指。而後體用具備,成 真氏之完書,為孔、曾之羽翼,有功於大學不淺。是以 孝廟嘉其考據精詳,論述該博,有補政治,特命刊而 播之。朕踐祚以來,稽古正學,經史諸書,博涉殆遍。因 念《真氏衍義》,我聖祖大書於廡壁,累朝列聖置之經 筵,肅宗聽講之餘,賦翼學詩以紀之。朕爰命儒臣,日 以進講,更數寒暑,至於終篇。然欲因體究用,而此書 尤補《衍義》之闕。朕將紬繹玩味,見諸施行,上愬祖宗 聖學之淵源。且欲俾天下家喻戶曉,用臻治平,照宣 朕明德新民圖治之意。爰命重梓,以廣其《傳》,而為之 序如此云。

按濬自序臣惟大學一書儒者全體大用之學也原於一人之心該夫萬事之理而關係乎億兆人民之生其本在乎身也其則在乎家也其功用極於天下

编辑

「之大也。聖人立之以為教,人君本之以為治,士子業 之以為學,而用以輔君。是蓋《六經》之總要,萬世之大 典,二帝三王以來傳心經世之遺法也。」孔子承帝王 之傳,以開百世儒教之宗,其所以立教垂世之道,為 文二百有五言,凡夫上下古今百千萬年,所以為學、 為教、為治之道,皆不外乎是。曾子親受其教,既總述 其言,又分釋其義,以為《大學》一篇,漢儒雜之《禮記》中至宋河南程顥兄弟始表彰之,新安朱熹為之章句 或問,建安真德秀又掇取經傳子史之言以填實之, 各因其言以推廣其義,名曰《大學衍義》。獻之時君,以 端出治之本,以立為治之則,將以垂之後世,以為君 天下者之律令格式也。然其所衍者,「止於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蓋即人君所切近者而言,欲其 舉此而措之於國天下耳。」臣以謂儒者之學有體有 用,體雖本乎一理,用則散於萬事,要必析之極其精 而不亂,然後合之盡其大而無餘。是以《大學》之教,既 舉其綱領之大,復列其條目之詳,而其條目之中又 各有條理節目者焉。「其序不可亂,其功不可闕,闕其 一功則少其一事,欠其一節而不足以成其用之大, 而體之為體,亦有所不全矣。然用之所以為大者,非 合眾小,又豈能以成之哉?是知大也者,小之積也。譬 則網焉,網固不止乎一目,然一目或解則網有不張。 譬則室焉,室固不止乎一榱,然一榱或虧則室有不 具。此」臣所以不揆愚陋,竊放真氏所衍之義,而於齊 家之下,又補以治國平天下之要也。其為目凡十有 二,曰《正朝廷》。其目六曰「正百官。」其目十有一曰「固邦本。」其目十有 一曰《製國用》。其目十有一曰:「明《禮樂》。」其目六曰《秩祭祀》。其目七 曰:《崇教化》。其目十有十曰《備規制》。其目十有六曰:「慎刑憲。」其目十有 四曰:「嚴武備。」其目十有六曰《馭夷狄》。其目九曰:《成功化》。其目一 先其本而後末,由乎內以及外,而終歸於聖神功化 之極,所以兼本末,合內外,以成夫全體大用之極功 也。真氏全書本之身家以達之天下。臣為此編,則又 將以致夫治平之效,以收夫格致、誠正修齊之功。因 其所餘而推廣之,補其略以成其全,故題其書曰《大 學衍義補》云,非敢並駕先賢,以犯不韙之罪也。臣嘗 讀真氏之序有曰:「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大學》。為人 臣者,不可以不知《大學》,而繼之以為人君而不知《大 學》,無以清出治之源;為人臣而不知《大學》,無以盡正 君之法。」是蓋就其本體而言爾。若即其功用而究竟 之,君臣所當知者,則固有在也。粵自古昔聖賢為學 之道,帝王為治之序,皆必先知而後「行,知之必明其 義,行之必舉其要。是以欲行其要者,必先知其義。苟 不知其義之所在,安能得其要而行之哉?」故臣之此 編,始而學之,則為格物致知之方;終而行之,則為治 國平天下之要。宮闕高深,不出殿廷而得以知夫邑 里邊鄙之情狀;草澤幽遐,不履城闉而得以知夫朝 廷宮府之政務,非獨「舉其要,資出治者以御世撫民 之具,亦所以明其義,廣正君者以輔世澤民之術。譬 之醫書,其《前編》則黃帝之《素問》,越人之《難經》,《後編》則 張仲景《金匱》之論,孫思邈《千金》之方,一方可以療一 證,隨其方以已其疾,惟所用之何如也。」前書主於理, 而此則主乎事,真氏所述者,雖皆前言往事,而實專 主於啟發當代之君,亦猶孔、孟告魯、衛、齊、梁之君,而 因以垂後世之訓。臣之此編,校之前書,文雖不類,意 則貫通。第文兼雅俗,事雜儒吏,其意蓋主於眾人易 曉,而今日可行所引之事,類多重複,所修之辭,不能 雅馴,弗暇計也。臣遠方下士,叨官禁近,當先皇帝在 御之日,首開經筵,即綴班行之末,親睹儒「臣以真氏 之書進講。陛下毓德青宮,又見宮臣之執經者日以 是書進焉,臣於是時蓋已有志於是。既而出教太學, 暇日因採六經、諸史、百氏之言,彙輯十年,僅成此書, 用以補真氏之闕也。繕寫適完,而陛下嗣登大寶,蓋 若有待焉者。臣學不足以適用,文不足以達意,偶因 所見而妄有所陳,區區一」得之愚,固無足取。而惓惓 一念之忠,儻為聖明所不棄焉,未必無少補於初政 之萬一。臣濬謹序。

程敏政大學重定本一卷

编辑

按敏政跋大學章句朱子所訂且為格致傳補亡有大惠於後學朱子既沒矩堂董氏槐始謂格致傳未亡乃雜於經傳中未及正耳玉峰車氏若水慈谿黃

编辑

氏震、魯齋王氏柏、山陰景氏星、崇仁王氏巽卿及國 朝浦江鄭氏濂、天台方氏希古,皆有論說,大同小異, 而於第十章亦有從程子所訂而少變之者。走嘗欲 合諸家著為定本,而未能也。暇日默記眾說,參互考 之,手自錄出如右。「他日或放歸田,當再加紬繹,并訂 其注疏,而凡諸經子中有先儒成說可還其舊者,悉」 加釐正,以俟後之君子,而不敢必其能遂焉否也。

楊廉大學衍義節略二十卷

编辑

按廉題辭大學衍義先儒真德秀所著也曰節略者臣不揆寡陋冒昧為之也舊四十三卷今為二十卷竊謂德秀之書雖其援引之富論說之詳然無一言

编辑

不源流於孔子之經,無一句不根本乎曾子之傳,無 一言非人君為治之法,無一句非人臣責難之忠,至 當至精,至切至要。臣之過慮,惟恐萬幾之繁,經筵之 講讀未易以畢,乙夜之披閱或難於周,此節略之所 由以成也。然先其少而後其多,由其約以致其博,則 亦何不可之有哉?此書所謂「前列二者之綱,曰《帝王》 為治之序」,曰「帝王為學之本」是也。「為治乃新民,為學乃明明德」,即《大學》三綱領之二也。所謂後分四者之 目,曰格物、致知,曰誠意、正心,曰修身,曰「齊家」是也。格 致以始之,修齊以終之,即《大學》八條目之六也。雖曰 三綱領之二,而至善之止固在其中。雖曰八條目之 六,而治平之理悉該其內。仰惟陛下躬上智之資,稟 生知之性,一讀百篇,五行並下,是豈尋常可得而窺 測也哉?自今以往,誠留意焉,則帝王之學必可傳,帝 王之治必可復。矧以篇章,減省工夫,惟在於專。旬日 研窮,效驗決有可獲。至於一得之愚,并此以獻。臣廉 謹題。

景星大學集說啟蒙一卷

编辑

按星自序星幼承父命嗣儒業而苦無常師年十六始得出就伯父黃先生學先生曰汝欲為學必先熟讀四書以為之本而後他經可讀矣星於是晝誦夜

编辑

思,不敢少惰。居四年,得粗通大義。後欲明經習舉子 業,先生又引星進郡庠,俾受《春秋經》於勾乘楊先生。 一時師友切偲問辨,資益為多。復得諸羽翼書為之 啟發,然後益知《四書》奧義不可不窮矣。故星不揆庸 愚,僭於佔畢之暇,彙集諸說,熟玩詳味,分經別注,妄 加去取。十年之內,掇拾成編,目之曰《四書集說啟蒙》, 將私塾以訓子孫。既而一二同志懼其久而墜佚,請 壽諸梓,以便初學。顧星僭妄之罪,已不可逭,尚賴諸 明理君子重加訂正而可否之,則星之志也。

劉績大學集注一卷

编辑

按績自序大學舊在禮記中至宋程子以為孔氏遺書而表章之朱子為之章句然天下之理不容毫髮差故據舊本取詩云至沒世不忘一百二十五字次

编辑

《聽訟章》後,取「此謂」至「必誠其意」一百二十八字,又次 其後改「知本」二字為「物格」,然後此為完書。蓋格乃感 而應之,學以聚之,問以辨之,皆欲得人心同然。故即 其感應者知其為善。誠意默而識此善也;正心不為 物誘此善也;修身,善發於外中,禮也;治國平天下,善 見於遠近事業也。自人所得曰德,以其可欲曰善,即 親民而見明德止至善,非新民亦止至善也。家言「孝 弟、慈國」,「天下」言「老老」、「長長」、「恤孤」,善之用有差等也。《絜 矩》、「物格」之,施於政也;「得眾」,善之同也;「得天命」,善之充 也;「忠信」,進之方也;「財用」,行之效也。「循是為君子,反是 為小人。」用樂善而迸戕善,仁人其至也;即民之秉彝 立教,則百王難損也。故此書精粗兼備,先後相因,上 下通行,古今不變。始而「《易》知易行,終則可以位天地、 育萬物」也。績生去孔子幾二千年,去朱子幾四百年, 安能決是非?如此之明,不過以心驗之而已。

王守仁大學古本旁釋一卷

编辑

按守仁自序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誠意之極止至善而已矣正心復其體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謂之明德以言乎人謂之新

编辑

民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 體也,動而後有不善。意者其動也,物者其事也。格物 以誠意去不善之動,以復於善而已矣。善復而體正, 體正而無不善之動矣,是之謂止至善。聖人懼人之 求之於外也,而反覆其辭,舊本析而聖人之意亡矣。 是故不本於誠意而徒以格物者,謂之支;不事於格 物而徒以誠意者,謂之虛。支與「虛」,其於至善也遠矣。 合之以《敬》而益綴,補之以《傳》而益離。吾懼學之日遠 於至善也,去分章而復舊本,傍為之《釋》,以引其義,庶 幾復見聖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噫?罪我者其亦 以是夫?

王守仁大學問一卷

编辑

按鄒守益跋聖學之明其在大學乎聖學之不明其在大學乎古者自小子至於成人初無二致故曰蒙以養正聖功也自天子至於庶人初無二學故曰壹

编辑

是皆以修身為本。後世岐《小學》《大學》為二,而謂帝王 經綸之業與韋布章句異。嗚呼!聖人之教天下也,將 望其為經綸乎?將望其為章句乎?古人學術之同異, 執是可以稽矣。古者灑掃應對,造次顛沛,參前倚衡, 無往非格物之功,故求諸吾身而自足。後世鑽研於 書策,摹擬於事為,考索於鳥獸草木,以一物不知為 恥,故求諸萬物而愈不足。求諸吾身而足者,執規矩 以出方圓也;求諸萬物而愈不足者,揣方圓以測規 矩也。絜矩以平天下,天下之大道也。而其目曰:「所惡 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千變萬化,只在 自家好惡上理會。嗚呼!修己以敬,可以安百姓;戒慎 恐懼,可以位育;擴充四端,可以保四海。夫非守約施 博之要乎?《聖學》之篇,要在一者無欲,無欲則靜虛動 直定性之教,以大公順應學天地聖人之常。其於《大 學》之功,同耶?異耶?陽明先師恐《大學》之失其傳也,既 述古本以息群疑,復為問答以闡古本之蘊。讀者虛 心以求之,泝濂洛以達孔孟,其為同為異,必有能辨 之者。

徐爌大學初問一卷與中庸合刻共二卷

编辑

====按張正位序嘉靖壬戌之秋柱史巖泉先生奉天子====命督視兩淮,駐節於揚。越明年,綱紀肅張,遐邇風動, 遂進多士。每期月集於郡庠之崇文閣。晨興即至學, 諸生無間少長,咸集於側,次第請益,首舉《學》《庸》二書, 章分句析,挈領提綱,欲人同喻其旨究,乃盡以所講 究者筆之為書,題曰《學庸初問》,闡微顯幽,於先儒注 疏,裨益實多。先賢述作,發明殆盡。益信先生所得於 《學庸》者深矣。位敬請而刻之。

董應舉大學略一卷與中庸合刻共二卷

编辑

按應舉自序六經定於夫子秦火厄之漢收其燼而傳注之家作各以所見管窺沿唐至宋號為昌明然而分章析句或更定補綴其失也耑如學庸二書古

编辑

「本猶存,尚可尋繹。宋之諸儒,乃經之傳之更定而易 置之,又為之補遺,隔截章句,予向讀而疑之,作為二 略。今耄矣,偃曝之暇,於《中庸略》再加刪潤,使之直截 易曉。又聞陽明先生崇尚古本《大學》,遂為《通略》,以明 簡原無錯。至於格物致知之旨,亦依古本尋繹,併歸 知本。雖與先生稍異,聊書所見,以待評駁,非敢以為」 是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