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二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二十三卷目錄
經學部總論一
禮記〈經解 儒行〉
史記〈儒林列傳序 自敘〉
漢書〈藝文志六藝序 儒家序 儒林列傳序〉
後漢書〈儒林傳序 儒林傳後論〉
晉書〈儒林傳序〉
梁書〈儒林傳序〉
陳書〈儒林傳序〉
北魏書〈儒林傳序〉
北齊書〈儒林傳序〉
北周書〈儒林傳序 儒林傳論〉
經籍典第三百二十三卷
經學部總論一
编辑禮記
编辑《經解》
编辑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 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 《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 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 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 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 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 「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 則深於《春秋》者也。
〈疏〉正義曰:《經解》一篇,總是孔子之言。「記者錄之,以為經解」者,皇氏云:「解者,分析之名。此篇分析六經體教不同,故名曰《經解》也。六經其教雖異,總以禮為本,故記者錄入於禮。」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者,言人君以《六經》之道,各隨其民教之,民從上教,各從六經之性,觀民風俗,則知其教,故云「其教可知」也。 「溫柔敦厚,詩教也」者,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 「疏通知遠,《書》教也」者,《書》錄帝王言語,舉其大綱,事非繁密,是疏通上知帝王之世,是知遠也。 「廣博易良,樂教也」者,樂以和通為體,無所不用,是廣博;簡易良善,使人從化,是易良。
「絜靜精微,,易教也」 者,《易》之於人,正則獲吉,邪則
「獲凶」 ,「不為淫濫」 是絜靜;「窮理盡性,言入秋毫」 是精微 。「恭儉莊敬,禮教也」 者,禮以恭遜、節儉、齊莊、敬慎為本,若人能恭敬節儉,是禮之教也 。「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者,屬,合也。比,近也。《春秋》聚合會同之辭是屬辭,比次褒貶之事,是比事也。凡人君行此等六經之教,以化於下,在下染習其教,還有六經之性,故云「詩教書教之等 。」 故《詩》之失愚者,《詩》主敦厚,若不節制,則失在于愚 。《書》之失誣者,《書》主知久遠,若不節制,則失在於誣 。《樂》之失奢者,《樂》主廣博知易,若不節制,則失在于奢 。《易》之失賊者,《易》主絜靜嚴正,遠近相取,愛惡相攻,若不節制,則失在於賊害 。《禮》之失煩者,《禮》主文物,恭儉莊敬,若不能節制,則失在于煩苛 。《春秋》之失亂者,《春秋》習戰爭之事,若不能節制,失在於亂。此皆謂人君用之教下,不能可否相濟,節制合宜,所以致失也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 此一經以《詩》化民,雖用敦厚,能以義節之。欲使民雖敦厚,不至於愚,則是在上深達於《詩》之義理,能以《詩》教民也。故云「深於詩者也。」 以下諸經,義皆放此 。此為政以教民,故有六經。若教國子弟於庠序,則唯用四術。故《王制》云:「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是也。此六經者,惟論人君施化,能以此教民,民得從之,未能行之至極也。若盛明之君,為民之父母者,則能恩惠下極於民,則《詩》有好惡之情,《禮》有政治之禮,《樂》有諧和性情者,能與民至極。民同上情,故孔子《閒居》云:「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 是也。其《書》《易》《春秋》非是恩情相感,與民至極者,故孔子閒居無書《易》及《春秋》也。
《儒行》
编辑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 「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 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鄭注〉哀公館孔子,見其服與士大夫異,又與庶人不同,疑為儒服而問之。逢猶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此君子有道藝者所衣也。孔子生魯,長而之宋而冠焉。宋,其祖所出也。衣少所居之服,冠長所
「居之冠」,是之謂鄉。言不知儒服,非哀公意,不在於儒,乃今問其服。庶人襌衣,袂,二尺二寸。袪,尺二寸。〈正義。〉大掖之衣,肘腋之所寬。《大禮》:「大夫以上,其服侈袂,袂三尺三寸,袪尺八寸。」朝祭之服,必表裏不襌也。孔子若依尋常侈袂服,則哀公無由怪之。以其大袂襌衣,異於士大夫常服,故問之。庶人無朝祭之服,襌衣,袂二尺二寸,袪尺二寸。《玉藻文》言深衣之制如此。今夫子著襌衣,與庶人同,其袂大,與庶人異,故謂衣為逢掖也。 〈注〉應氏曰:儒之名,始見於《周官》,曰:「儒以道得名,末世不充其道,而徒於其服。哀公覘孔子之被服儒雅,而威儀進趨,皆有與俗不同者,怪而問之。孔子不敢以儒自居也,故言不知儒服。《郊特牲》云:『章甫,殷道也』。」蓋緇布冠殷世,則名章甫。章,明也,所以表明丈夫。〈大全〉藍田呂氏曰:「古者衣服之制,自天子至於庶人,皆有差等,未聞儒者之有異服也。末世衣冠淆亂,至於無別,儒者獨守法度,有異於眾,此眾所以謂之儒服,《哀公》所以發問也。」
哀公曰:「敢問儒行?」孔子對曰:「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 數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 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 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注〉僕臣之擯相者,久則疲倦,雖代其僕,亦未得盡言之也。
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大則如 威,小則如愧,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其容 貌有如此者。
〈注〉容貌之大也,則有所不可犯,故「如威。」及其容貌之小也,則有所不敢為,故「如愧。」〈大全〉《大讓》則誠然而後讓,若不有之,故似慢也。若夫飲食辭辟之間,是小讓也。小讓實如偽之以為儀爾。
儒有居處《齊》。〈齊音齋〉難。〈難去聲〉「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 必中正,道塗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愛 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 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 難畜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 乎?先勞而後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樂去聲〉「好見利不虧其義, 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鷙蟲攫搏,不程 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來者不豫,過言不 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
〈注〉過,言出於己之失,知過則改,故不再流。言出於人之毀,禮義不愆,故不極。極,猶終也,言不終為所毀也。「不斷其威」,言其威容不可得而挫折也。「不習其謀」者,言其謀必可成,不待嘗試而後見於用也。方氏曰:「鷙猛之蟲,當攫搏之,不程量其勇而後往,此況儒者勇足以犯難而無顧也。引重鼎不程其力,又以況儒者材」足以任事而有所勝也。《往者不悔》,非有所吝而不改也,為其動則當理,而未嘗至于悔。《來者不豫》,非有所忽而不防也,為其機足以應變,而不必豫耳。〈大全〉藍田呂氏曰:「鷙蟲攫搏,不程其勇者,自反而縮。千萬人吾往矣。」其勇也,非慮勝後動者也。「引重鼎不程其力者,仁之為器重,舉者莫能勝也。其自任也,不知其力之不足者也。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 可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 不可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
〈注〉淫,侈溢也。溽,濃厚也。「侈其居處,厚其飲食,欲勝之也。欲勝則義不得立,不淫不溽,所以立義也。可微辯而不可面數。」此一句尚氣好勝之言,于義理未合,所貴於儒者以見義必為聞過而改者也。何謂「可微辨而不可面數?」待人可矣,自待則不可也。
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 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窬音豆〉「《蓬戶甕牖》,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 以諂。」其仕有如此者。
〈注〉「《上答之》不敢以疑」者,道合則就,即信之而不疑,無患失之心也。「上不答不敢以諂」者,不合則去,即安之而不諂,無患得之心也。
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適 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 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 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慕賢而容 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注〉「毀方而瓦合」者,陶瓦之事,其初則圓,剖而為四;其形則方,毀其圓以為方,合其方而復圓,蓋于涵容之中,未嘗無分辨之意也
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志,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 賢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 難相死也,久相待也,遠相致也。」其任舉有如此者。
〈註〉呂氏曰:「舉賢援能,儒者所以待天下之士也;任舉者所以待其朋友而已。必同其好惡也。故聞善相告,見善相示,必同其憂樂也。故爵位相先,患難相死,彼雖居下,不待之同升則不升;彼雖疏遠,不致之同進則不進。此任舉朋友,加重於天下之士者,義有厚薄故也。」
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麤 而翹之,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 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 有如此者。
〈注〉「翹」,與「招其君之過」,「招」字同,舉也,舉其過而諫之也。呂氏曰:「惟大人能格君心之非,在我者未正,未有能正人者也。故澡身浴德」者,所以正己也。「陳言而伏」者,入告嘉謀而順之于外也。靜而正之者,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常在於未形也,故曰「上弗知也。」方氏曰:「麤而翹之,然亦緩而不失節,故曰不急為也。世治而德常見」重,故曰「不輕。」世亂而志常自若,故曰「不沮。」與其所可與,不必同乎己也。非其所可非,不必異乎己也。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 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礪廉隅。雖分國如錙銖, 不臣不仕。」其規為有如此者。
〈注〉知,服知,力行之要也。近文,遠於文,則質勝而野;近文章,則亦不使文揜其質也。「砥礪廉隅」者,求切磋琢磨之益,不刓方以為圓也。「十黍為絫,十絫為銖,二十四銖為兩,八兩為錙。」言人君好賢,雖分其國以祿賢者,視之如錙銖之輕,猶不臣不仕也。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久不 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而退。 其交友有如此者。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 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 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 之施也。儒者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 有如此者。
儒有不隕穫於貧賤,不充詘于富貴,不慁君王,不累 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 相詬病。孔子至舍,哀公館之,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 義,終沒吾世,不敢以儒為戲。
〈注〉仁包四德百行之原,故於其終也,以仁為說焉。兼有此仁之行而不敢自以為仁,是尊仁而讓善也。故曰「尊讓有如此者。」隕者如有所墜失,穫者如有所割刈。充者,驕氣之盈。詘者,吝氣之歉。鄭氏曰:「隕穫,困迫失志之貌。充詘,歡喜失節之貌。慁猶辱也。累猶係也。閔,病也。言不為天子諸侯卿大夫群吏所困迫而違道。」李氏曰:「《儒行》非孔子之言也,蓋戰國時豪士,所以高世之節耳。」其條十有五,然旨意重複,要其歸,不過三數塗而已。一篇之內,雖時與聖人合,而稱說多過。或曰:「哀公輕儒,孔子有為而言,故多自夸大以搖其君。」此豈所謂孔子者哉?
史記
编辑《儒林列傳序》
编辑
太史公曰:余讀功令至於廣厲學官之路,未嘗不廢 書而歎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 《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 興。於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 味,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世以混濁莫 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餘君無所遇,曰:「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矣。」西狩獲麟,曰:「吾道窮矣。」故因《史記》作《春 秋》,以當王法。其辭微而指博,後世學者多錄焉。自孔 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 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 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 叚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 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後陵遲以至於始皇,天下 並爭於戰國,儒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 也。於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 色之,以學顯於當世。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 六藝從此缺焉。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 器往歸陳王,於是孔甲為陳涉博士,卒與涉俱死。陳 涉起匹夫,驅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半歲竟滅亡, 其事至微淺,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 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 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 樂,絃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 故孔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
章,不知所以裁之。」夫齊、魯之間於文章,自古以來,其天性也。故漢興然後,諸儒始得修其經藝,講習大射鄉飲之禮。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為太常諸生弟子共 定者,咸為遜首,於是喟然歎興於學,然尚有干戈,平 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呂后時,公卿皆 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時頗徵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 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 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及今上即位,趙綰、王 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 之士。自是之後,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 於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 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母生於趙 自董仲舒。」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 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 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 鄉風矣。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鬱滯,乃請白丞相、御 史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婚姻者,居室之 大倫也。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故詳延天下方正博 聞之士,咸登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興禮,以 為天下先。」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里之化,以廣賢 材焉。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里 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 懲惡也加之刑罰。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 由內及外。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 學修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 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 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 補博士弟子。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 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 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 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 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 其不事學,若不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不 稱者罰。臣謹按《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 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不能 究宣,無以明布諭下治禮,次治掌故,以文學禮義為 官遷留滯。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 一藝以上,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補郡 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若不足, 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請 著功令,他如律令。制曰:「可。」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 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
《自敘》
编辑
「《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 長於行;《書》紀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紀山川、谿谷、禽 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 《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 《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
漢書
编辑《藝文志六藝序》
编辑
「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 《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 《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 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 與天地為終始也。至於五學,世有變改,猶五行之更 用事焉。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 「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 也。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 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 至於二三萬言。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 首而後能言,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 之大患也。序六藝為九種:
《儒家序》
编辑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 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 「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 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 揚,違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 「析,儒學寖衰。」此辟儒之患。〈辟讀僻〉
《儒林列傳序》
编辑
古之儒者,博學乎六藝之文,六學者,王教之典籍,先 聖所㠯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 壞於幽、厲,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陵夷二百餘年而孔 子興。㠯聖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迺歎曰: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文王既歿,文不在茲 乎!」於是應聘諸侯,以答禮行誼。西入周,南至楚,畏匡, 戹陳干,七十餘君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反 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究觀古今之篇籍,迺稱 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巍巍乎其 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也!」又云:「周監於二世,郁郁乎 文哉,吾從周。」於是敘《書》則斷《堯典》,稱樂則法《韶》《舞》,論《詩》則首《周南》,綴周之禮,因《魯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 之㠯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蓋晚而好《易》, 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皆因近聖之事,㠯立先王 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學而上達,知我者 其天乎!」仲尼既沒,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卿 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張居陳, 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 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 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天下並爭於戰國,儒術既 黜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猶弗廢。至於威、宣之際,孟子、 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㠯學顯於當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六學從此缺矣。 陳涉「之王也,魯諸儒持孔氏禮器而歸之,於是孔甲 為涉博士,卒與俱死。陳涉起匹夫,敺適戍㠯立號,不 滿歲而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縉紳先生負禮器往 委質為臣者,何也?㠯秦禁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 也。及高皇帝誅項籍,引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 禮,弦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遺化好學之國哉!」於是 諸儒始得修其經學,講習大射、鄉飲之禮。叔孫通作 《漢禮儀》,因為奉常,諸弟子共定者咸為選首,然後喟 然興於學。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未遑庠序之事也。 孝惠、高后時,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時頗登用。然孝 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 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漢興,言《易》自淄 川田生;言《書》自濟南伏生;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 則轅固生燕則韓太傅,言《禮》則魯高堂生;言《春秋》,於 齊則胡母生,於趙則董仲舒。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 蚡為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㠯百 數,而公孫弘㠯治《春秋》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 鄉風矣。弘為學官,悼道之鬱滯,迺請白丞相、御史言: 「制曰:『蓋聞導民㠯禮,風民㠯樂。婚姻者,人之大倫也。 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 咸登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㠯為 天下先』。」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里之化,㠯厲賢材 焉。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里有 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 惡也加之刑罰,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繇 內及外。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 興禮,崇化厲賢,㠯風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 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 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 博士弟子。郡國縣官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 里,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 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請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 皆輒試,能通一藝㠯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㠯 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㠯名聞。其不 事學,若不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不稱者 罰。」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誼, 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弗能究宣, 亡㠯明布諭,下㠯治禮。掌故㠯文學禮義,為官遷留 滯。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㠯上及吏百石通一藝㠯 上,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補郡太守卒 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不足,乃擇掌故 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請著功令,佗 如律令。制曰:「可。」自此㠯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 學之士矣。昭帝時,舉賢良文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 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皆復。數年, 㠯用度不足,更為設員千人。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 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弟 子少。」於是增弟子員三千人,歲餘復如故。平帝時,王 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業如弟子,勿㠯為員。歲課 甲科四十人為中郎,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 四十人補文學掌故云。
後漢書
编辑《儒林傳序》
编辑
昔王莽更始之際,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及 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採求闕 文,補綴漏逸。先是,四方學士多懷挾圖書,遁逃林藪, 自是莫不抱負墳策,雲會京師,范升、陳元、鄭興、杜林、 衛宏、劉昆、桓榮之徒,繼踵而集。於是立《五經》博士,各 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 侯,《詩》,齊、魯、韓、毛,《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凡十四博士,太 常差次總領焉。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學,稽式古典,籩 豆干戚之容,備之於列;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 中。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親行其禮。天子始 冠通天,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坐明堂而 朝群后,登靈臺以望雲物,袒割辟雍之上,尊養三老 五更,饗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 帶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其後復為 功臣子孫、四姓末屬別立校舍,搜選高能以受其業。 自期門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學。濟濟乎,洋洋乎,盛於永平矣。建初中,大會諸儒於 白虎觀,詳考同異,連月乃罷。肅宗親臨稱制,如《石渠》 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義。又詔高才生受《古文尚書》 《毛詩》《穀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 郎,給事近署,所以網羅遺逸,博存眾家。孝和亦數幸 東觀,覽閱書林。及鄧后稱制,學者頗懈。時樊準、徐防 並陳敦學之宜,又言儒職多非其人。於是制詔公卿 妙簡其選。三署郎能通經術者,皆得察舉自安。帝覽 政,薄於藝文,博士倚席不講,朋徒相視怠散。學舍頹 敝,鞠為園蔬,牧兒蕘豎,至於薪刈其下。順帝感翟酺 之言,乃更修黌宇,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 十室。試明經下第,補弟子。增甲乙之科,員各十人。除 郡國耆儒,皆補郎、舍人。太初元年,梁太后詔曰:「大將 軍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學。每歲輒於鄉射月一饗 會之。」以此為常。自是遊學增盛,至三萬餘生。然章句 漸疏,而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矣。黨人既誅, 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廢。後遂至忿爭,更相言告。亦有 私行金貨,定蘭臺,漆書經字,以合其私文。熹平四年, 靈帝乃詔諸儒正定《五經》,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 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使天下咸取則焉。初,光 武遷還洛陽,其經牒祕書,載之二千餘兩。自此以後, 參倍於前。及董卓移都之際,吏民擾亂,自辟雍、東觀、 蘭臺、石室、宣明、鴻都諸藏,典策文章,競共剖散。其縑 帛圖書,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縢囊。及王允所收 而西者,裁七十餘乘,道路艱遠,復棄其半矣。後長安 之亂,一時焚蕩,莫不泯盡焉。東京學者猥眾,難以詳 載。今但錄其能通經名家者,以為《儒林篇》,其自有列 傳者,則不兼書。若師資所承,宜標名為證者,乃著之 云。
《儒林傳後論》
编辑
自光武中年以後,干戈稍戢,專事經學,自是其風世 篤焉。其服儒衣稱先王,遊庠序,聚橫〈一作黌〉塾者,蓋布 之於邦域矣。若乃經生所處不遠萬里之路,精廬暫 建,贏糧動有千百。其耆名高義開門受徒者,編牒不 下萬人皆專相傳祖,莫或訛雜。至有分爭王庭,樹朋 私里繁其章條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說。故揚雄曰: 「今之學者非獨為之華藻,又從而繡其鞶帨。」夫書理 無二,義歸有宗而碩學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 固焉。又雄所謂「譊譊之學,各習其師也。」且觀成名高 第,終能遠至者,蓋亦寡焉,而迂滯若是矣。然所談者 仁義,所傳者聖法也。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 邪歸正之路。自桓、靈之間,君道秕僻,朝綱日陵,國隙 屢啟,自中智以下,靡不審其崩離,而權彊之臣,息其 闚盜之謀,豪俊之夫,屈於「鄙生之議者,人誦先王言 也,下畏逆順,勢也。至如張溫、皇甫嵩之徒,功定天下 之半,聲馳四海之表,俯仰顧盼,則天業可移,猶鞠躬 昏主之下,狼狽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繩約而無悔心。 暨乎剝橈自極,人神數盡,然後群英乘其運,世德終 其祚,跡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歷年所者,斯豈非學 之效乎?」故先師垂典文,褒勵學者之功篤矣。不循《春 秋》。至乃比於弒逆,其將有意乎。
晉書
编辑《儒林傳序》
编辑
昔周德既衰,諸侯力政,禮經廢缺,《雅》《頌》陵彝。夫子將 聖多能,固天攸縱,歎鳳鳥之不至,傷麟出之非時。於 是乃刪《詩》《書》,定《禮》《樂》,贊《易》道,修《春秋》,載籍逸而復存, 《風》《雅》變而還正。其後卜商、衛、賜、田、吳、孫、孟之儔,或親 稟微言,或傳聞大義,猶能彊晉存魯,藩魏卻秦,既抗 禮於邦君,亦馳聲於海內。及嬴氏慘虐,棄德任刑,煬 墳籍於埃塵,填儒林於坑穽,嚴是古之法,扺挾書之 罪,先王徽烈,靡有孑遺。漢祖勃興,救焚拯溺,粗修禮 律,未遑俎豆。逮於孝武,崇尚文儒,爰及東京,斯風不 墜。於是傍求蠹簡,博訪遺書,創甲乙之科,擢賢良之 舉,莫不紆青拖紫,服冕乘軒,或徒步而取公卿,或累 旬以膺台鼎。故縉紳之士,靡然嚮風,「餘芳遺烈,煥乎 可紀者也。」洎當塗草創,深務兵權,而主好斯文,朝多 君子,鴻儒碩學,無乏於時。武帝受終,憂勞軍國。時既 初并庸蜀,方事江湖,訓卒厲兵,務農積穀,猶復修立 學校,臨幸辟雍,而荀顗以制度贊惟新,鄭沖以儒宗 登保傅,茂先以博物參朝政,子真以好禮居秩宗,雖 媿明揚,亦非遐棄。既而荊、揚底定,區㝢乂安,群公草 封禪之儀,天子發謙沖之詔,未足比隆三代,固亦擅 美一時。惠帝纘戎,朝昏政弛,釁起宮掖,禍成,藩翰。惟 懷。逮愍喪亂弘多,衣冠禮樂,掃地俱盡。元帝運鍾百 六,光啟中興,賀、荀、刁、杜諸賢,並稽古博文,財成禮度。 雖尊儒勸學,亟降於綸言;東序西膠,未聞於弦誦。明 皇聰睿,雅愛流略,簡文元嘿,敦悅《丘墳》,乃招集學徒, 弘獎風烈,並時艱祚促,未能詳備。有晉始自中朝,迄 於江左,莫不崇飾華競,祖述虛元,擯闕里之典經,習 正始之餘論,指禮法為流俗,目縱誕以清高。遂使憲 章弛廢,名教頹毀,五姓乘間而競逐,二京繼踵以淪胥,運極道消,可為長歎息者矣。鄭沖等名位既隆,自 有列傳,其餘編之於左,以續前史。《儒林》云。
梁書
编辑《儒林傳序》
编辑
漢氏承秦燔書,大弘儒訓,太學生徒,動以萬數,郡國 黌舍,悉皆充滿,學於山澤者,至或就為列肆,其盛也 如是。漢末喪亂,其道遂衰。魏正始以後,仍尚元虛之 學,為儒者益寡。時荀顗、摯虞之徒,雖刪定新禮,改官 職,未能易俗移風。自是中原橫潰,衣冠殄盡,江左草 創,日不暇給。以迄於宋、齊,國學時或開置,而勸課未 博,建之不及十年,蓋取文具,廢之多歷世祀。其棄也, 忽諸鄉里,莫或開館,公卿罕通經術。朝廷大儒,獨學 而弗肯養眾;後生孤陋,擁經而無所講習。三德六藝, 其廢久矣。高祖有天下,深愍之,詔求碩學,治五禮,定 六律,改斗歷,正權衡。天監四年,詔曰:「二漢登賢,莫非 經術,服膺雅道,名立行成。魏、晉浮蕩,儒教淪歇,風節 罔樹,抑此之由。朕日昃罷朝,思聞俊異,收士得人,實 惟醻獎。可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廣開館宇,招納後進。」 於是以平原明山賓、吳興沈峻、建平嚴植之、會稽賀 瑒補博士,各主一館,館有數百生,給其餼廩,其射策 通明者,即除為吏,十數月間,懷經負笈者雲會京師。 又選遣學生如會稽雲門山,受業於廬江何引,分遣 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學。七年,又詔曰:「建國君民,立教 為首,砥身礪行,由乎經術。朕肇基明命,光宅區宇,雖 耕耘雅業,傍闡藝文,而成器未廣,志本猶闕,非以鎔 範貴遊,納諸軌度,思欲式敦讓齒,自家刑國。今聲訓 所漸,中外同風,宜大啟庠斆,博延胄子,務彼十倫,弘 此三」德,使陶鈞遠被,微言載表。於是皇太子、皇子、宗 室王侯,始就業焉。高祖親屈輿駕,釋奠於先師先聖, 申之以讌語,勞之以束帛,濟濟焉,洋洋焉,大道之行 也如是。其伏曼容、何佟之、范縝有舊名於世,為時儒 者;嚴植之、賀瑒等首膺茲選,今並綴為《儒林傳》云。
陳書
编辑《儒林傳序》
编辑
蓋今儒者本因古之六學,以教之典籍,斯則先聖所 以明天道、正人倫,致治之成法也。秦始皇焚書坑儒, 六學自此缺矣。漢武帝立五經博士,置弟子員,設科 射策,勸以官祿,其傳業者甚眾焉。自兩漢登賢,咸資 經術。魏晉浮蕩,儒教淪歇,公卿士庶,罕通經業矣。宋 齊之間,國學時復開置。梁武帝開五館,建國學,總以 《五經》教授,經各置助教云。武帝或紆鑾駕,臨幸庠序, 釋奠先師,躬親試冑,申之讌語,勞之束帛,濟濟焉,斯 蓋一代之盛矣。高祖創業開基,承前代離亂,衣冠殄 盡,寇賊未寧,既日不暇給,弗遑勸課。世祖以降,稍置 學官,雖博延生徒,成業蓋寡。今之採綴,蓋亦梁之遺 儒云。
北魏書
编辑《儒林列傳序》
编辑
自晉永嘉之後,運鍾喪亂,宇內分崩,群兇肆禍,生民 不見俎豆之容,黔首唯睹戎馬之跡,禮樂文章,掃地 將盡。而氣之所感,斯道猶存。高才有德之流,自彊蓬 蓽;鴻生碩儒之輩,抱器晦亡。太祖初定中原,雖日不 暇給,始建都邑,便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 生員千有餘人。天興二年春,增國子太學生員至三 「千,豈不以天下可馬上取之,不可以馬上治之?為國 之道,文武兼用,毓才成務,意在茲乎!」聖達經猷,蓋為 遠矣。四年春,命樂師入學,習舞釋菜於先聖先師。太 宗世,改國子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世祖始光三年 春,別起太學於城東。後徵盧元、高允等,而令州郡各 舉才學,於是人多砥尚,儒林轉興。顯「祖太安初,詔立 鄉學,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後詔大 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 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 二人,學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 四十人。太和中,改中書學為國子學,建明堂、辟雍,尊 三老五更,又開皇子」之學。及遷都洛邑,詔立國子、太 學、四門小學。高祖欽明稽古,篤好《墳》典,坐輿據鞍,不 忘講道。劉芳、李彪諸人以經書進,崔光、邢巒之徒以 文史達,其餘涉獵典章,閒集詞翰,莫不縻以好爵,動 貽賞眷。於是斯文鬱然,比隆周、漢。世宗時,復詔營國 學,樹小學於四門,大選儒生以為小學博士,員四十 人。雖黌宇未立,而經術彌顯。時天下承平,學業大盛, 故燕、齊、趙、魏之間,橫經著錄,不可勝數。大者千餘人, 小者猶數百。州舉茂異,郡貢孝廉,對揚王庭,每年逾 眾。神龜中,將立國學,詔以三品以上及五品清官之 子以充生選。未及簡置,仍復停寢。正光三年,乃釋奠 於國學,命祭酒崔光講《孝經》,始置國子生三十六人。 暨孝昌之後,海內淆亂,四方校學,所存無幾。永熙中, 復釋奠於國學,又於顯陽殿詔祭酒劉廞講《孝經》,黃 門李郁說《禮記》,中書舍人盧景宣講《大戴禮》《夏小正
篇》,復置生七十二人。及遷都於鄴,國子置生三十六人。至於興和、武定之世,寇難既平,儒業復光矣。漢世鄭元並為眾經注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說。元《易》《書》《詩》 《禮》《論語》《孝經》,虔《左氏春秋》;休《公羊傳》大行於河北,王 肅《易》亦間行焉。晉世杜預注《左氏》,預元孫坦,坦弟驥, 於劉義隆世並為青州刺史,傳其家業,故齊地多習 之,自梁、越以下,傳受講說者甚眾。今舉其知名者附 列於後云。
北齊書
编辑《儒林傳序》
编辑
班固稱「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 行教化者也。聖人所以明天道,正人倫。是以古先哲 王,率由斯道。高祖生於邊朔,長於戎馬之間,因魏氏 喪亂之餘,屬尒朱殘酷之舉,文章咸盪,禮樂同奔,弦 歌之音且絕,俎豆之容將盡。及仗義建旗,掃清區縣, 以正君臣,以齊上下。至乎一人播越,九鼎潛移,文武 「神器,顧盻斯在。猶且援立宗支,重安社稷,豈非跼名 教之地,漸仁義之風與?屬疆場多虞,戎車歲駕,雖庠 序之制,有所未遑,而儒雅之道,遽形心慮。」魏天平中, 范陽盧景裕同從兄禮於本郡起逆,高祖免其罪,置 之賓館,以經教授太原公以下。及景裕卒,又以趙郡 李同軌繼之。二賢並大蒙恩遇,待以「殊禮。」同軌之亡, 復徵中山張雕、渤海李鉉、刁柔、中山石躍等,遞為諸 子師友。及天保、大寧、武平之朝,亦引進名儒,授皇太 子諸王經術。然爰自始基,暨於季世,唯濟南之在儲 宮,性識聰敏,頗自砥礪,以成其美。自餘多驕恣傲狠, 動違禮度,「日就月將,無聞焉爾。鏤冰雕朽,迄用無成, 蓋有由也。夫帝子王」孫,稟性淫逸,況義方之情不篤, 邪僻之路競開。自非得自生知,體包上智,而內有聲 色之娛,外多犬馬之好,安能入便篤行,出則友賢者 也。徒有師傅之資,終無琢磨之實,下之從化,如風靡 草。是以世冑之門,罕聞強學。若使貴遊之輩,飾以明 經,可謂稽山竹箭,加之以括羽,俯拾青紫,斷可知焉。 而齊「氏司存,或失其守,師保疑丞,皆賞勳舊。國學博 士,徒有虛名,唯國子一學,生徒數十人耳,欲求官正 國治,其可得乎?」冑子以通經仕者,唯博陵崔子發、廣 平宋遊卿而已,自外莫見其人。幸朝章寬簡,政網疏 闊,遊手浮惰,十室而九。故橫經受業之侶,遍於鄉邑; 負笈從官之徒,不遠千里,伏膺無怠,善誘不倦。入閭 里之內,乞食為資;憩桑梓之陰,動逾千數。燕趙之俗, 此眾尤甚。齊制,「諸郡並立學,置博士、助教授經,學生 俱差逼充員,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從調。備員既非 所好,墳籍固不關懷,又多被州郡官人驅使,縱有遊 惰,亦不檢治。皆由上非所好之所致也。諸郡俱得察 孝廉,其博士、助教及遊學之徒通經者推擇充舉。射 策十條,通八以上,聽九品出身。其尤異者亦蒙抽擢。」 凡是經學諸生,多出自魏末大儒徐遵明門下。河北 講鄭康成所注《周易》,遵明以傳盧景裕及清河崔瑾。 景裕傳權會,權會傳郭茂。權會早入京都,郭茂恆在 門下教授。其後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門。河南及青、 齊之間,儒生多講王輔嗣所注《周易》,師訓蓋寡。齊時 儒士罕傳《尚書》之業,徐遵明兼通之。遵明受業於屯 留王總,傳授浮陽李周仁及渤海張文敬及李鉉、權 會,並鄭康成所注,非古文也。下里諸生,略不見孔氏 注解。武平末,河間劉光伯、信都劉士元始得費甝義 疏,乃留意焉。其《詩》《禮》《春秋》,尤為當時所尚,諸生多兼 通之。《三禮》並出遵明之門,徐傳業於李鉉、沮儁、田元 鳳、馮偉、紀顯敬、呂黃龍、夏懷敬。李鉉又傳授刁柔、張 買奴、鮑李祥、邢峙、劉晝、熊安生,安生又傳孫靈暉、郭 仲堅、丁恃德。其後生能通《禮經》者,多是安生門人。諸 生盡通《小戴禮》,於《周》《儀禮》兼通者十二三焉。通《毛詩》 者,多出於魏朝博陵劉獻之。獻之傳李周仁,周仁傳 董令度、程歸則,歸則傳劉敬和、張思伯、劉軌思,其後 能言《詩》者,多出二劉之門。河北諸儒能通《春秋》者,並 服子慎所注,亦出徐生之門。張買奴、馬敬德、邢峙、張 思伯、張雕、劉晝、鮑長暄、王元則,並得服氏之精微。又 有衛覬、陳達、潘叔度,雖不傳徐氏之門,亦為通解。又 有姚文安、秦道靜,初亦學服氏,後更兼講杜元凱所 注。其河外儒生,俱伏膺杜氏,其《公羊》《穀梁》二傳,儒者 多不措懷。《論語》《孝經》諸學徒莫不通講。諸儒如權會、 李鉉、刁柔、熊安生、劉軌思、馬敬德之徒,多自出義疏, 雖曰專門,亦皆粗習也。今《序》所錄諸生,或終於魏朝, 或名宦不達,縱能名家,又闕其由來及所出郡國,並 略存其姓名而已。俱取其尤通顯者,列於《儒林》云。熊 安生名在《周史》,光伯元士著於《隋書》,輒不重述。
周書
编辑《儒林傳序》
编辑
自書契之興,先哲可得而紀者,莫不備乎!經傳。若乃 選君德於列辟,觀遺烈於風聲,帝莫高於堯舜,王莫 顯於文武。是以聖人祖述其道,垂文於六學;憲章其 教,作範於百王。自茲以降,三微驟遷,五紀遞襲,損益 異術,治亂殊塗。秦承累世之基,任刑法而殄滅;漢無尺土之業,崇經術而長久。彫虫是貴,魏道所以陵夷。 「元風既興,晉綱於焉大壞。考九流之殿最,校四代之 興衰,正君臣,明貴賤,美教化,移風俗,莫尚於儒。」故皇 王以之致刑措而反淳朴,賢達以之鏤金石而彫竹 素。儒之時義大矣哉!自有魏道消,海內版蕩,彝倫攸 斁,戎馬生郊,先王之舊章,往聖之遺訓,掃地盡矣。及 太祖受命,雅好經術,求闕文於三古,「得至理於千載, 黜魏、晉之制度,復姬旦之茂典。盧景宣學通群藝,修 五禮之缺;長孫紹遠才稱洽聞,正六樂之壞。由是朝 章漸備,學者向風。世宗纂歷,敦尚學藝,內有崇文之 觀,外重成均之職,握素懷鈆,重席,解頤之士間出於 朝廷。圓冠方領,執經負笈之生,著錄於京邑,濟濟焉 足以踰於向時矣。」洎高祖保定三年,乃下詔尊太傅 燕公為「三老。」帝於是服袞冕,乘碧輅,陳文物,備禮容, 清蹕而臨太學,袒割以食之,奉觴以酳之,斯固一世 之盛事也。其後命輶軒而致玉帛,徵沈重於南荊。及 定山東,降至尊而勞萬乘,待熊生以殊禮。是以天下 嚮慕,文教遠覃,衣儒者之服,挾先王之道,開黌舍,延 學徒者比肩,勵從師之志,守專門之業,辭親戚,甘勤 苦者成市。雖遺風盛業,不逮魏、晉之辰,而風移俗變, 抑亦近代之羙也。其儒者自有別傳,及終於隋之中 年者,則不兼錄,自餘撰於此篇云。
《儒林傳論》
编辑
史臣曰:前世通六藝之士,莫不兼達政術,故云「拾青 紫如地芥。」近代守一經之儒,多暗於時務,故有貧且 賤之恥。雖通塞有命,而大抵皆然。嘗論之曰:夫金之 質也至剛,鑄之可以成器;水之性也柔弱,壅之可以 壞山。況乎肖天地之貌,含五常之德,朱藍易染,薰蕕 可變,固以隨鄒俗而好長纓,化齊風而貴紫服。若乃 進趣矜尚,《中庸》之常情;高秩厚禮,上智之所欲。是以 兩漢之朝,重經術而輕律令。其聰明特達者,咸勵精 於專門。以通賢之質,挾黼藻之美,大則必至公卿,小 則不失守令。近代之政,先法令而後經術,其沉默孤 微者,亦篤志於章句。以先王之道,飾腐儒之姿,達則 不過侍講訓冑,窮則終於弊衣簞食。「由斯言之,非兩 漢棟梁之所育,近代薪樗之所產哉?蓋好尚之道殊, 遭遇之時異也。史臣每聞故老稱沈重,所學非止六 經而已,至於天官律曆、陰陽緯候流略所載釋老之 典,靡不博綜,窮其幽賾,故能馳聲海內,為一代儒宗。 雖前世徐廣、何承天之儔,不足過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