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63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六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六十三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六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六十三卷目錄

 經學部紀事一

經籍典第三百六十三卷

經學部紀事一 编辑

《家語》:齊太史子與適魯,見孔子,孔子與之言,退而謂 南宮敬叔曰:「孔子生於衰周,先王典籍,錯亂無紀,而 乃論百家之遺記,考正其義,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刪 《詩》述《書》,定禮理樂,制作《春秋》,讚明《易》道,垂訓後嗣,以 為法式。其文德著矣。」

《史記》:太史公自敘:「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 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

《漢書劉歆傳》:「孔子憂道之不行,歷國應聘,自衛反魯, 然後樂正,雅《頌》乃得其所,修《易》序《書》,制作《春秋》,以紀 帝王之道。」凡記孔子事俱列於前

《闕里誌》:「孔子六十八歲在衛,季康子迎孔子,孔子乃 歸魯。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敘《書傳》《禮 記》,刪《詩》,正樂,序《易彖》繫象、《說卦》文言,修《春秋》,製《孝經》。 時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史記孟子列傳》:「天下方務於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 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 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兗州府志》:魯壁,即今至聖廟。《金絲堂記》曰:「孔子故宅, 大一頃,所居之堂,後世以為廟,此其地也。初,孔子九 世孫鮒,秦時為文通君。李斯議焚書,鮒覺走還,取其 《論語》」、《孝經》藏於壁中。至漢魯恭王欲壞孔子故宅以 廣其居,聞壁中金石絲竹之音,遂不敢壞。已而孔安 國發壁,得古文經書。金人崇立宣聖廟,以其故址為 「金絲堂」,肄樂舞於中。

《史記三王世家》:「公戶滿意,習於經術。最後見王,稱引 《古今通義》,國家大禮,文章爾雅。」

《梁孝王世家》,褚先生曰:蓋聞梁王西入朝謁竇太后, 燕見,與景帝俱侍坐於太后前,語言私說。太后謂帝 曰:「吾聞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其義一也。安車大駕,用 梁孝王為寄。」景帝跪席舉身曰:「諾。」罷酒出,召袁盎諸 大臣通經術者曰:「太后言如是,何謂也?」皆對曰:「太后 意欲立梁王為帝太子。」帝問其狀,袁盎等曰:「殷道親 親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質,質者法天,親其 所親,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 故立長子。周道太子死,立適孫;殷道大子死,立其弟。」 帝曰:「於公何如?」皆對曰:「方今漢家法周,周道不得立 弟,當立子,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也。宋宣公死,不立 子而與弟;弟受國死,復反之,與兄之」子。弟之子爭之, 以為我當代父後,即刺殺兄子,以故國亂禍不絕。故 《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禍,宣公為之臣請見,太后 白之。袁盎等入見太后,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終, 欲誰立?太后曰:「吾復欲立帝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 立,正生禍亂,後五世不絕,小不忍害大義,狀報太后。 太后乃解說,即使梁王歸就國。而梁王聞其議出於 袁盎,使人來殺袁盎。袁盎顧之曰:「我所謂袁將軍者 也,公得毋誤乎?」刺者曰:「是矣。」刺之,置其劍,劍著身,視 其劍新治,問長安中削厲工。工曰:「梁郎某子來治此 劍。」以此知而發覺之,發使者捕逐之,獨梁王所欲殺 大臣十餘人,文吏窮本之,謀反端頗見。太后不食,日 夜泣不止。景帝甚憂之,問公卿大臣,大臣以為遣經 術吏往治之乃可解。於是遣田叔、呂季主往治之。此 二人皆通經術,知大禮,來還,至霸昌廄,取火,悉燒梁 之反辭,但空手來對景帝。景帝曰:「何如?」對言:「梁王不 知也。造為之者,獨其幸臣羊勝、公孫詭之屬為之耳。 謹已伏誅死,梁王無恙也。」景帝喜,說曰:「急趨謁太后。」 太后聞之,立起坐餐,氣平復。故曰:「不通經術,知古今 之大禮,不可以為三公。」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 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論,繼《春秋》, 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 焉!

《漢書河間獻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脩 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 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 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 等。是時淮南王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辯。獻王所 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 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其學本六藝,立 《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脩禮樂,被服儒術,造次必於 儒者《淮陽憲王傳》:憲王壯大,好經書法律,聰達有材,帝甚 愛之。太子寬仁喜儒術,上數嗟嘆,憲王曰:「真我子也。」 《鄭弘傳》:弘字穉卿,泰山剛人也。兄昌,字次卿,亦好學, 皆明經,通法律政事。

《丙吉傳》:「吉奏記光曰:『遺詔所養武帝曾孫,名病己,在 掖庭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時,見其幼少,至今十八 九矣。通經術,有美材,行安而節和。願將軍詳大議,參 以蓍龜,豈宜褒顯,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後 決定大策,天下幸甚』。」光覽其議,遂尊立皇曾孫,遣宗 正劉德與吉迎曾孫於掖庭。

《王尊傳》:「王尊,字子贛,涿郡高陽人也。少孤,歸諸父,使 牧羊澤中。尊竊學問,能史書。年十三,求為獄小吏,數 歲給事太守府,問詔書行事,尊無不對。太守奇之,除 補書佐,署守屬監獄。久之,尊稱病去,師事郡文學官。 治《尚書》《論語》,略通大義。初元中,舉直言,遷虢令,轉守 槐里,遷為東平王相。是時東平王以至親驕奢不奉」 法度。及尊視事,奉璽書至庭中,王未及出受詔,尊持 璽書歸舍,食已迺還。致詔後,謁見王,太傅在前說《相 鼠》之詩,尊曰:「毋持布鼓過雷門。」王怒,起入後宮,尊亦 直趨出就舍。

《蓋寬饒傳》:「蓋寬饒,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經為郡文學, 以孝廉為郎,舉方正,對策高第。」

《諸葛豐傳》:「豐字少季,琅邪人也。以明經為郡文學,名 特立剛直。」

《孫寶傳》:「寶字子嚴,潁川鄢陵人也。以明經為郡吏。御 史大夫張忠辟寶為屬,欲令授子經,更為除舍,設儲 偫。寶自劾去,忠固還之,心內不平。後署寶主簿,寶徙 入舍,祭竈請比鄰,忠陰察怪之,使所親問寶:前大夫 為君設除大舍,子自劾去者,欲為高節也。今兩府高 士,俗不為主簿,子既為之徙舍,甚說,何前後不相副 也?」寶曰:「高士不為主簿,而大夫君以寶為可,一府莫 言,非士安得獨自高?前日君男欲學文,而移寶自近, 《禮》有來學,義無往教,道不可詘,身詘何傷?且不遭者, 可無不為,況主簿乎!」忠聞之甚慚,上書薦寶經明質 直,宜備近臣。為議郎,遷諫大夫。平帝立寶為大司農。 會越嶲郡上黃龍游江中,太師孔光、大司徒馬宮等 咸稱莽功德比周公,宜告祀宗廟。寶曰:「周公上聖,召 公大賢,尚猶有不相說。著於經典,兩不相損。今風雨 未時,百姓不足,每有一事,群臣同聲,得無非其美者?」 時大臣皆失色。

《毋將隆傳》:哀帝即位,以高第入為京兆尹,遷執金吾。 時侍中董賢方貴,上使中黃門發武庫兵,前後十輩, 送董賢及上乳母王阿舍。隆奏言:「古者諸侯方伯得 顓征伐,迺賜斧鉞。漢家邊吏職在距寇,亦賜武庫兵, 皆任其事,然後蒙賜。《春秋》之誼,家不藏甲,所以抑臣 威,損私力也。今賢等便僻弄臣,私恩微妾,而以天下 公用給其私門,挈國威器,共其家備。民力分於弄臣, 武兵設於微妾。建立非宜,以廣驕僭,非所以示四方 也。孔子曰:『奚取於三家之堂?臣請收還武庫』。上不悅。」 《谷永傳》:「少為長安小史,後博學經書。建昭中,御史大 夫繁延壽聞其有茂材,除補屬,舉為太常丞,數上疏 言得失。」

《王嘉傳》:「嘉字公仲,平陵人,以明經射策甲科為郎。」 《循吏傳》:「龔遂字少卿,以明經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 王賀,賀動作多不正。遂為人忠厚剛毅有大節,內諫 爭於王,外責傅相,引經義陳禍福,至於涕泣。」

《游俠傳》:「樓護字君卿,齊人。父世醫也。護少隨父為醫 長安,出入貴戚家。護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長 者咸愛重之,共謂曰:『以君卿相之材,何不宦學乎』?由 是辭其父,學經傳,為京兆吏數年,甚得名譽。是時王 氏最盛,賓客滿門,五侯兄弟爭名其客,各有所厚,不 得左右,惟護盡入其門,咸得其驩心。」

《王莽傳》:公卿、大夫、博士、議郎、列侯、富平侯張純等九 百二人,皆曰:「帝者之盛,莫隆於唐虞,而陛下任之;忠 臣茂功,莫著於伊周,而宰衡配之。所謂異時而興,如 合符者也。謹以《六藝通義》、經文所見,《周官》《禮記》宜於 今者,為九命之錫。」

班固自敘況生三子:伯、斿、穉、伯少受《詩》於師丹,大將 軍王鳳薦伯宜勸學,召見晏昵殿,容貌甚麗,誦說有 法,拜為中常侍。時上方鄉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 《尚書》《論語》於金華殿,詔伯受焉。既通大義,又講異同 於許商,遷奉車都尉。數年,金華之業絕出,與王、許子 弟為群,在於綺襦紈絝之間,非其好也。 《後漢書顯宗孝明皇帝紀》:「顯宗孝明皇帝,諱莊,光武 第四子也。母陰皇后。帝生而豐下,十歲能通《春秋》,光 武奇之。建武十五年封東海公,十七年進爵為王。十 九年立為皇太子。師事博士桓榮,學通《尚書》。」

《和熹鄧皇后傳》。六歲能史書,十二通《詩》《論語》。諸兄每 讀經傳,輒下意難問。志在典籍,不問居家之事。母常 非之曰:「汝不習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務學,寧當舉博 士耶?」后重違母言,晝修婦業,暮誦經典,家人號曰諸生。父訓異之。永元八年,入掖庭為貴人。十四年,立為 皇后。是時方國貢獻,競求珍麗之物。自后即位,悉令 禁絕,歲時但供紙墨而已。元興元年,殤帝始生,百日 后迺迎立之,尊后為皇太后。太后自入宮掖,從曹大 家受經書,兼天文算數。晝省王政,夜則誦讀。而患其 謬誤,懼乖典章,迺博選諸儒劉珍等及博士議郎、四 府掾史五十餘人,詣東觀讎校傳記。事畢,奏御,賜葛 布各有差。又詔中官近臣,於東觀受讀經傳,以教授 宮人,左右習誦,朝夕濟濟。元初五年,平望侯劉毅以 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記,上書安帝,帝從之。六年, 太后詔徵和帝弟濟北、河間王子男女五歲以上四 十餘人,又鄧氏近親子孫三十餘人,並為開邸第,教 學經書,躬自監試。尚幼者使置師保,朝夕入宮,撫循 詔導,恩愛甚渥。迺詔從兄河南尹豹、越騎校尉康等 曰:「吾所以引納群子,置之學官者,實以方今承百王 之敝,時俗淺薄,巧偽滋生,《五經》衰缺,不有化導,將遂 陵遲。故欲褒崇聖道,以匡失俗。《傳》不云乎:『飽食終日, 無所用心』。難矣哉!今末世貴戚食祿之家,溫衣美飯, 乘堅驅良,而面牆術學,不識臧否,斯故敗過所從來 也。」永平中,四姓小侯皆令入學,所以矯俗厲薄,反之 忠孝。先公既以武功書之竹帛,兼以文德教化子孫, 故能束脩不觸羅網。誠令兒曹上述祖考休烈,下念 詔書本意,則足矣。其勉之哉!

《隗囂傳》:「囂素有名,好經書,遂共推為上將。」

《順陽懷侯嘉傳》:「順陽懷侯嘉,字孝孫,光武族兄也。父 憲,舂陵侯敞同產弟。嘉少孤,性仁厚,南頓君養視如 子。後與伯升俱學長安,習《尚書》《春秋》。」

《耿弇傳》:「父況,字俠游,以明經為郎。弇少好學,習父業。」 《袁崧書》曰:弇少學《詩》《禮》,明銳有權謀。

《杜茂傳》:「郭涼字公文,右北平人也。身長八尺,氣力壯 猛,雖武將,然通詩書,多智略。」

《竇融傳》:「融上疏曰:臣融年五十三,有子年十五,質性 頑鈍。臣融朝夕教導以經藝,不得令觀天文,見讖記。 誠欲令恭肅畏事,恂恂循道,不願其有才能,何況迺 當傳以連城廣土,享故諸侯王國哉?」

《馬援傳》:援西歸隴右,隗囂與援共臥起,問以東方流 言及京師得失。援說囂曰:「前到朝廷,上引見數十,每 接讌語,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敵也。且開心見誠, 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經學博覽,政事 文辨,前世無比。」

《卓茂傳》:「茂字子康,南陽宛人也。父祖皆至郡守。茂,元 帝時學於長安,事博士江生,習《詩》《禮》及歷算,究極師 法,稱為通儒。」

劉宣字子高安眾侯崇之從弟。知王莽當篡乃變名 姓抱經書隱避林藪建武初乃出,光武以宣襲封安 眾侯。

《劉寬傳》:延熹八年,徵拜尚書令,遷南陽太守。每行縣, 止息亭傳,輒引學官祭酒及處士諸生執經對講,見 父老慰以農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人感德興 行,日有所化。靈帝頗好學藝,每引見寬,常令講經。寬 嘗於坐被酒睡伏,帝問太尉醉邪,寬仰對曰:「臣不敢 醉,但任重責大,憂心如醉。」帝重其言。

《韋彪傳》:「彪兄豹,豹子著,字休明,少以經行知名,不應 州郡之命。大將軍梁冀辟,不就。」

《趙典傳》:「典字仲經,少篤行隱約,博學經書,弟子自遠 方至。建和初,四府表薦,徵拜議郎,侍講禁內,累遷太 常。朝廷每有災異疑議,輒咨問之,典據經正對,無所 曲折。每得賞賜,輒分與諸生之貧者。」

《郅惲傳》:「惲字君章,汝南西平人也。年十二失母,居喪 過禮。及長,理《韓詩》《嚴氏春秋》,明天文曆數。王莽時,寇 賊群發,惲乃仰占元象,嘆謂友人曰:方今鎮歲熒惑, 並在漢分翼軫之域,去而復來,漢必再受命,福歸有 德,如有順天發策者,必成大功。」

《朱浮傳》,上光武書:「是以博舉明經,唯賢是登。」《漢官 儀》曰:博士,秦官也。武帝初,置五經博士,後增至十四 人。太常差選有聰明威重一人為祭酒,總領綱紀。其 舉狀曰:「生事愛敬,喪沒如禮。通《易》《尚書》《孝經》《論語》,兼 綜載籍,窮微闡奧。隱居樂道,不求聞達。身無金痍痼 疾,世六屬不與妖惡交通。王侯賞賜,行應四科,經任, 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舉。」

《梁統傳》:「子松,字伯孫,少為郎,尚光武女舞陰長公主, 再遷虎賁中郎將。松博通經書,明習故事,與諸儒修 明堂、辟雍、郊祀、封禪禮儀,常與論議,寵幸無比。 松弟竦,字叔敬,少習孟氏《易》,弱冠能教授。後坐兄事, 與弟恭俱徙九真。既徂南土,歷江湖,濟沅、湘,感悼子 胥、屈原以非辜沈身,迺作《悼騷賦》,繫元石而沈之。顯 宗後」詔聽還本郡。竦閉門自養,以經籍為娛,著書數 篇,名曰《七序》。班固見而稱曰:「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 子懼,梁竦作《七序》而竊位素餐者慚。」

《馮緄傳》:「緄字鴻卿,巴郡宕渠人也。少學《春秋》司馬兵

法,後拜屯騎校尉
考證
緄弟允,清白有孝行,能理《尚書》,善推步之術,拜降虜

校尉。」

《劉般傳》:般數歲而孤,獨與母居。王莽敗,天下亂,太夫 人與般轉側兵革中,般雖尚少,而篤志修行,講論不 怠。其母及諸舅以子身寄絕域,死生未必不宜,苦積 如此,數以曉般,般猶不改其業。建武八年,隗囂敗,河 西始通,般即將家屬東至洛陽,修經學於師門。明年, 光武下詔,封般為菑丘侯。

《周磐傳》:磐字堅伯,汝南安成人,徵士燮之宗也。祖父 業,建武初為天水太守。磐少游京師,學古文《尚書》《洪 範》、五行、《左氏傳》。好禮有行,非典謨不言,諸儒宗之。居 貧養母,儉薄不充,嘗誦《詩》至《汝墳》之卒章,慨然而歎, 迺解韋帶,就孝廉之舉。

《宋均傳》:「均字叔庠,南陽安眾人也。父伯,建武初為五 官中郎將。均以父任為郎,時年十五,好經書,每休沐 日,輒受業博士,通《詩》《禮》,善論難。至二十餘,調補辰陽 長。其俗少學者而信巫鬼,均為立學校,禁絕淫祀,人 皆安之。」

《光武十王傳》:沛獻王輔,矜嚴有法度,好經書,善說京 氏《易》《孝經》《論語傳》及圖讖,作《五經論》。時號之曰「沛王 通語。」

濟南安王康子孝王香嗣。永初二年,封香弟四人為 列侯。香篤行,好經書。初,叔父篤有罪不得封,西平昌 侯昱坐法失侯。香乃上書分爵土封篤子丸、昱子嵩, 皆為「列侯。」

《東平憲王蒼傳》:「蒼少好經書,有智思。為人美須䫇,要 帶十圍。顯宗甚愛重之。永平十五年,帝以所作《光武 本紀》示蒼,蒼因上《光武受命中興頌》,帝甚善之,以其 文典雅,特令校書郎賈逵為之訓詁。建初六年,蒼上 疏求朝。明年,帝許之,賜以祕書、《列僊圖》、道術祕方。明 年薨,詔封上蒼自建武以來章奏及所作書、記、賦、頌」、 七言別字歌詩,并集覽焉。

《樂恢傳》:「恢長好經書,事博士焦永。永為河東太守,恢 隨之宮,閉廬精誦,不交人物。後永以事被考,諸弟子 皆以通關被繫,恢獨皦然不污於法,遂篤志為名儒。」 《何敞傳》:「何敞字文高,扶風平陵人也。其先家於汝陰。 六世祖比干,學《尚書》於晁錯。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 由待以殊禮。敞論議高,常引大體,多所匡正。司徒袁」 安亦深敬重之。是時京師及四方累有奇異鳥獸草 木,言事者以為祥瑞。敞通經傳,能為天官,意甚惡之, 乃言於二公曰:「夫瑞應依德而至,災異緣政而生。故 鴝鵒來巢,昭公有乾侯之戹;西狩獲麟,孔子有兩楹 之殯;海鳥避風,臧文祀之,君子譏焉。今異鳥來於殿 屋,怪草生於庭際,不可不察。」由安懼然不敢答。 《陳寵傳》:永元十六年,代徐防為司空。寵雖傳法律,而 兼通經書,奏議溫粹,號為任職相。

《爰延傳》:「延字季平,陳留外黃人也。清苦好學,能通經 教授。」

《孝明八王傳》:「陳敬王羨博涉經書,有威嚴,講論於白 虎殿。」

《崔駰傳》:「駰高祖朝生子舒,舒小子篆,為郡文學,以明 經徵詣公車。母師氏能通經學百家之言,莽寵以殊 禮,賜號義成夫人,金印紫綬,文軒丹轂,顯於新世。後 以篆為建新大尹。」

駰年十三,能通《詩》《易》《春秋》,博學有偉才,盡通古今訓 詁百家之言。善屬文。少游太學,與班固、傅毅同時齊 名。

駰子瑗。瑗子實,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少沈靜,好典 籍,父卒,隱居墓側。服竟,三公並辟,皆不就。桓帝初,詔 公卿郡國舉至孝篤行之士,實以郡國舉,徵詣公車, 病不對策,除為郎。明於政體,吏才有餘,論當世便事 數十條,名曰《政論》。指切時要,言辯而确,當世稱之。仲 長統曰:「凡為人主,宜寫一通,置之坐側。」徵拜議郎,復 與諸儒博士共雜定《五經》所著碑、箴、銘七言詞文、表 記書凡十五篇。

《周燮傳》:燮生而欽頤折額,醜狀駭人,其母欲棄之,其 父不聽曰:「吾聞聖賢多有異貌,興我宗者,乃此兒也。」 於是養之。始在髫鬌,而知廉讓。十歲就學,能通《詩》《論》。 及長,專精禮《易》,不讀非聖之書,不修賀問之好。 《姜肱傳》:肱博通五經,兼明星緯,士之遠來就學者三 千餘人,諸公爭加辟命,皆不就。

《楊震傳》: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於太常桓郁,明經博 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 震子秉,字叔節,少傳父業,兼明京氏《易》,博通書傳。常 隱居教授,年四十餘,乃應司空辟,拜侍御史。

《張皓傳》:「子綱,少明經學,雖為公子,而厲布衣之節。舉 孝廉不就,辟高第,為御史。」

《欒巴傳》:「巴字叔元,魏郡內黃人也。好道。順帝世以宦 者給事掖庭,補黃門令。非其好,性質直,學覽經典,雖 在中官,不與諸常侍交接。後陽氣通暢,白上乞退,擢 拜郎中,四遷桂陽太守《劉瑜傳》:「瑜字季節,廣陵人也。高祖父廣陵靖王。父辨, 清河太守。瑜少好經學,尤善圖讖天文歷算之術,州 郡禮請不就。延熹八年,太尉」楊秉舉賢良方正,及到 京師上書。於是時詔召瑜問災咎之徵,指事案經讖 以對。執政者欲令瑜依違其詞,而更策以他事。瑜復 悉心以對,八千餘言,有切於前,帝竟不能用。

《左雄傳》:「永建四年,上言:宜崇經術,繕修太學。帝從之。 又奏徵海內名儒為博士,使公卿子弟為諸生,有志 操者,加其俸祿。及汝南謝廉、河南趙建,年始十二,各 能通經,雄並奏拜童子郎。於是負書來學,雲集京師。」 《周舉傳》:「舉字宣光,汝南汝陽人,陳留太守防之子。舉 姿貌短陋,而溥學洽聞,為儒者所宗。故京師為之語」 曰:「《五經》從橫周宣光。」

《李固傳》:「子燮字德公。初,固既策罷,知不免禍,乃遣三 子歸鄉里。時燮年十三,姊文姬為同郡趙伯英妻,賢 而有智,見二兄歸,具知事本,默然獨悲曰:『李氏滅矣! 自太公以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密與二兄謀,豫藏 匿燮,託言還京師,人咸信之。有頃,難作,下郡收固三 子,二兄被害,文姬乃告父門生王成曰:『君執義先公, 有古人之節。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滅,其在君 矣』』。」成感其義,乃將燮乘江東下,入徐州界內,令變名 姓為酒家傭。而成賣卜於市,各為異人,陰相往來。燮 從受學,酒家異之,意非恆人,以女妻燮。燮專精經學 十餘年,靈帝時拜安平相。

《吳祐傳》:「祐字季英,陳留長垣人。父恢,為南海太守。祐 年十二,隨從到官,恢欲殺青簡以寫經書,祐諫曰:『今 大人踰越五嶺,遠在海濱,其俗誠陋,然舊多珍怪,上 為國家所疑,下為權戚所望,此書若成,則載之兼兩。 昔馬援以薏苡興謗,王陽以衣囊徼名,嫌疑之間,誠 先賢所慎也。恢乃止,撫其首曰:『吳氏世不乏季子矣』』。」 及年二十喪父,居無擔石,而不受贍遺。常牧豕於垣 澤中,行吟經書。遇父故人,謂曰:「卿二千石子,而自業 賤事,縱子無恥,奈先君何?」祐辭謝而已,守志如初。後 舉孝廉。

《黨錮傳》:「劉淑字仲承,少學,明五經,遂隱居立精舍,講 授,諸生常數百人。州郡禮請,五府連辟,並不就。永興 二年,司徒种暠舉淑賢良方正,辭以疾。桓帝聞淑高 名,切責州郡,使輿病詣京師。淑不得已而赴洛陽,對 策為天下第一。靈帝即位,宦官譖淑與竇武等通謀, 下獄自殺。」

魏朗字少英,會稽上虞人也。少為縣吏,兄為鄉人所 殺,朗白日操刀報讎於縣中,遂亡命到陳國。從博士 郤仲信學《春秋圖緯》,又詣太學授《五經》,京師長者李 膺之徒爭從之。著書數篇,號《魏子》云。

竇武少以經行著稱常教授於大澤中不交時事名 顯關西。

《循吏傳》:「任延字長孫,南陽宛人也。年十二為諸生,學 於長安,明習《詩》《易》《春秋》,顯名太學,號為任聖童。 劉寵字榮祖,東萊牟平人,齊悼惠王之後也。悼惠王 子孝王將閭,將閭少子封牟平侯,子孫家焉。父丕,博 學,號為通儒。寵少受業,以明經舉孝廉。」

《酷吏傳》:「黃昌字聖真,會稽餘姚人也。本出孤微,居近 學宮,數見諸生修庠序之禮,因就經學,曉習文法。」 《宦者傳》:「呂強字漢盛,河南成皋人也。宦者李巡以為 諸博士試甲乙科,爭第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賂定 蘭臺,漆書經字,以合其私文者。迺白帝與諸儒共刻 五經文於石,於是詔蔡邕等正其文字。自後五經一 定」,爭者用息。

《文苑傳》:「夏恭字敬公,梁國蒙人也。習《韓詩》、孟氏《易》,教 授門徒常千餘人。恭善為文,著賦、頌、詩、《勵學》凡二十 四篇。子牙少習家業,著賦、頌、讚、誄凡四十篇。」

邊韶字孝先,陳留浚儀人也。以文學知名,教授數百 人。韶口辨。曾晝日假臥,弟子私嘲之曰:「邊孝先,腹便 便,懶讀書,但欲眠。」韶潛聞之,應時對曰:「邊為姓,孝為 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 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嘲者大慚。

劉梁字曼山梁宗室子孫而少孤貧賣書於市以自 資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黨迺著破群論時之覽 者以為「仲尼作《春秋》亂臣知懼今此論之作俗士豈 不愧心其文不存。」又著辯和同之論迺更大作講舍 延聚生徒數百人朝夕自往勸誡身執經卷試策殿 最儒化大行此邑至後猶稱其教焉。

邊讓字文禮,陳留浚儀人也。少辨博,能屬文,作《章華 賦》,雖多淫麗之辭,而終之以正,亦如相如之諷也。議 郎蔡邕深敬之,以為讓宜處高任,迺薦於何進曰:「竊 見令史陳留邊讓,天授逸才,聰明賢智,髫齔夙孤,不 盡家訓。及就學廬,便受大典。初涉諸經,見本知義,授 者不能對其問,章句不能逮其意。」

《獨行傳》:「譙元字君黃,巴郡閬中人也。少好學,能說《易》 《春秋》,仕於州郡。後公孫述僭號於蜀,連聘不詣。終述 之世,莫能修尚學業,元獨訓諸子,勤習經書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也。少與同郡雷義為友,俱 學《魯詩》《顏氏春秋》。太守張雲舉重孝廉。

范冉,字史雲,陳留外黃人也。少為縣小吏,年十八,奉 檄迎督郵。冉恥之,乃遁去。到南陽,受業於樊英。又游 三輔,就馬融通經,歷年乃還。

《方術傳》:李郃字孟節,漢中南鄭人也。父頡,以儒學稱。 官至博士。郃襲父業,游太學,通《五經》,善河、洛風星,外 質樸,人莫之識。

廖扶,字文起,汝南平輿人也。習《韓詩》《歐陽尚書》,教授 常數百人。

樊英,字季齊,少受業三輔,兼明五經。

唐檀,字子產,豫章南昌人也。少游太學,習京氏《易》、韓 《詩》《顏氏春秋》,尤好災異星占。後還鄉里,教授常百餘 人,著書二十八篇,名為《唐子》。

公沙穆,字文乂,北海膠東人也。家貧賤,自為兒童,不 好戲弄。長習《韓詩》《公羊春秋》,尤銳思河、洛推步之術。 居建成山中,依林阻為室,獨宿無侶。時暴風震雷,有 聲於外,呼穆者三,穆不與語。有頃,呼者自牖而入,《音》 狀甚怪。穆誦經自若,終亦無他妖異。

韓說,字叔儒,會稽山陰人也。博通《五經》,尤善圖緯。之 學舉孝廉,與議郎蔡邕友善,數陳災眚及賦奏頌連 珠。稍遷侍中。

華佗,字元化,游學徐土,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操聞 而召佗,佗求還取方,數期不反,操殺之。臨死,出一卷 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 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強與, 索火燒之。

《逸民傳》:井丹字大春,扶風郿人也。少受業太學,通《五 經》,善談論,故京師為之語曰:「五經紛綸井大春。」 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 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於庭,令鳳護 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 問之,鳳方悟之。其後遂為名儒,乃教授業於西唐山 中。

《夜郎國傳》:「桓帝時,郡人尹珍,自以生於荒裔,不知禮 義,乃從汝南許慎應奉受經書圖緯,學成還鄉里教 授,於是南域始有學焉。珍官至荊州刺史。」

《拾遺記》:「賈逵年五歲,明慧過人。其姊韓瑤之婦嫁瑤, 無嗣而歸,亦以貞明見稱。聞鄰中讀書,旦夕抱逵,隔 籬而聽之。逵靜聽不言,姊以為喜。至年十歲,乃」 諳誦 《六經》。姊謂逵曰:「吾家貧困,未嘗有教者入門,汝安知 天下有《三墳》五典,而誦無遺句耶?」 逵曰:「憶昔姊抱逵 於籬間,聽鄰家讀書,今萬不遺一。」 乃剝庭中桑皮,以 為牒,或題於扉屏,且誦且記。及期年,經文通遍於閭 里間。每有觀者,稱云「振古無倫,門徒來學,不遠萬里。」 或襁負子孫,舍於門側,皆口授經文,贈獻者,積米盈 倉。或云:「賈逵非力耕所得,誦經亡倦,所謂舌耕也。」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 不學則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菴,削荊為筆, 剋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縞以自照觀。 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 以淨衣易之,非聖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 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河」 洛祕奧 非正典籍所載,皆注記於柱壁及園林樹木,慕學者 來輒寫之,時人謂《任氏經苑》。

何休木訥多智,三墳五典,陰陽算術,河洛讖緯,及遠 年古諺,歷代圖籍,莫不咸誦也。門徒有問者,則為註 記,而口不能說。作《左氏膏肓》《公羊廢疾》《穀梁墨守》,謂 之《三闕》,言理幽微,非知機藏,往不可通焉。及成,鄭康 成蜂起而攻之,求學者不遠千里,贏糧而至,如細流 之赴巨海。京師謂康成為經神,何休為《學海》。

《高士傳》:「申屠蟠字子龍,隱居篤學,治京氏《易》《嚴氏春 秋》《小戴禮》,三業先通,因博貫五經,兼明圖緯。

摯恂,字季直,伯陵之十二世孫也。明禮《易》,遂治五經。 博通百家之言,又善屬文,詞論清美。渭濱弟子扶風 馬融、沛國桓驎等,自遠方至者十餘人。既通古今,而 性復溫敏,不恥下問,故學者宗之。嘗慕其先人之《高 》,遂隱於南山之陰。初,馬融如恂受業,恂愛其才,因以 女妻之。融後果為大儒,文魁當世,以是服恂之知人。 永和中,常博求名儒,公卿薦恂行侔顏閔,學擬仲舒, 文參長卿,才同賈誼,實瑚璉器也。宜在宗廟,為國碩 輔。由是公車徵,不詣。大將軍竇武舉賢良,不就,清名 顯於世,以壽終,三輔稱獎。

《英雄記抄》:「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也。少知名,號《八 俊》。州界」 群寇既盡,表乃開立學官,博求儒士,使綦毋 闓、宋忠等撰《五經章句》,謂之後定。

何休木訥多智,三墳五典,陰陽算術,河洛讖緯,及遠 年古諺,歷代圖籍,莫不咸誦也。門徒有問者,則為註 記,而口不能說。作《左氏膏肓》《公羊廢疾》《穀梁墨守》,謂 之《三闕》,言理幽微,非知機藏,往不可通焉。及成,鄭康 成蜂起而攻之,求學者不遠千里,贏糧而至,如細流 之赴巨海。京師謂康成為經神,何休為《學海》。

《高士傳》:「申屠蟠字子龍,隱居篤學,治京氏《易》《嚴氏春 秋》《小戴禮》,三業先通,因博貫五經,兼明圖緯。」

摯恂,字季直,伯陵之十二世孫也。明禮《易》,遂治五經。 博通百家之言,又善屬文,詞論清美。渭濱弟子扶風 馬融、沛國桓驎等,自遠方至者十餘人。既通古今,而 性復溫敏,不恥下問,故學者宗之。嘗慕其先人之高, 遂隱於南山之陰。初,馬融如恂受業,恂愛其才,因以 女妻之。融後果為大儒,文魁當世,以是服恂之知人。 永和中,常博求名儒,公卿薦恂行侔顏閔,學擬仲舒, 文參長卿,才同賈誼,實瑚璉器也。宜在宗廟,為國碩 輔。由是公車徵,不詣。大將軍竇武舉賢良,不就,清名 顯於世,以壽終,三輔稱獎」 。

《英雄記抄》:「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也。少知名,號《八 俊》。州界」 群寇既盡,表乃開立學官,博求儒士,使綦毋 闓、宋忠等撰《五經章句》,謂之後定。

《梓潼士女志》:「楊克,字盛國,梓潼人也。少好學,求師,遂 業,受古學於扶風馬季長、呂叔公,南陽朱明叔,潁川、 白仲職,精究《七經》。其朋友則潁川荀慈明、李元禮,京 兆羅叔景,漢陽孫子夏,山陽王叔茂,皆海內名士。還 以教授州里。常言:『圖緯空說,去事希略,疑非聖』。」 不以 為教。察孝廉,為郎,卒。景鸞字漢伯,梓潼人也。少與廣「漢郝伯宗、蜀郡任叔 本、潁川李仲、渤海孟元叔遊學,七州遂明經術。還乃 撰《禮略》,《河洛交集》《風角雜書》《月令章句》,凡五十餘萬 言。太守某貺命為功曹,察孝廉,舉有道,博士徵,不詣。 然上陳時正,言經得失。又戒子孫人紀之禮。及《遺令》: 期死葬不設衣襟,務在節儉,甚有法度。卒終布衣。」 《揚州府志》:「徐淑字伯進,漢廣陵海西人。博雅好學。隨 父慎在京師,纘《孟氏易》《春秋公羊傳》《禮記》《周書》,舉茂 才,除渤海令,遷瑯琊都尉。」

《商芸小說》:「鄭元在徐州,孔文舉時為北海相,欲其返 郡,敦請懇惻,使人繼踵。又教曰:『鄭公久遊南夏,今艱 難稍平,何有歸來之思?無寓人於室,毀傷其藩垣林 木,必繕治牆宇以俟還』。」及歸,融告僚屬:「『昔周人尊師, 謂之尚父,今可咸曰『鄭君』,不得稱名也』。袁紹一見元, 歎曰:『吾本謂鄭君東州名儒,今乃是天下長者。夫以 一布衣雄世,斯豈徒然哉』!」及去,紹餞之城東,必欲元 醉,會者三百人,皆使離席行觴。自旦及暮,計元可飲 三百餘杯,而溫克之容,終日無怠。

《三國志魏公孫瓚傳》:「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為郡 門下書佐,有姿儀,大音聲,故太守器之,以女妻焉,遣 詣涿郡盧植讀經。」

《涼茂傳》:「茂字伯方,山陽昌邑人也。少好學,論議常據 經典,以處是非。」

《崔琰傳》:「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也。少樸訥,好擊劍, 尚武事。年二十三,鄉移為正,始感激讀《論語》《韓詩》。至 年二十九,乃結公孫方等,就鄭元受學。學未期,徐州 黃巾賊攻破北海,元與門人到不其山避難。時糓糴 縣乏元,罷謝諸生。琰既受遣,而盜賊充斥,西道不通, 於是周旋青徐兗豫之郊,東下壽春,南望江湖,自去」 家,四年乃歸,以琴書自娛。大將軍袁紹聞而辟之。 《司馬朗傳》:「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 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年十二,試 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 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穉弱,無仰高之風,損 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監試者異之。」

《杜畿傳》:「拜河東太守,冬月修戎講武,又開學宮,親自 執經教授,郡中化之。」

《中山恭王袞傳》:「二十一年,封平鄉侯。少好學,年十餘 歲能屬文,每讀書文學,左右常恐以精力為病,數諫 止之,然性所樂,不能廢也。每兄弟游娛,袞獨覃思經 典。文學防輔相與言曰:『受詔察公舉錯,有過當奏反, 有善亦宜以聞,不可匿其美也』。遂共表稱陳袞美。袞 聞之,大驚懼,責讓文學曰:『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諸』」 君乃以上聞,適所以增其負累也。且如有善,何患不 聞,而遽共如是,是非益我者。其誡慎如此。

《衛顗傳》註《文章敘錄》曰:顗孫桓撰《四體書勢》,其序古 文曰:「自秦用篆書,焚燒先典,而古文絕矣。漢武帝時, 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 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漢世祕藏,希得見之。魏初, 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敬侯寫淳《尚書》,後以示淳,而 淳不別。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用科斗之」 名,遂效其法。太康元年,汲縣民盜發魏襄王冢,得策 書十餘萬言。案敬侯所書,猶有髣髴。敬侯謂顗也。 《鍾會傳》:「會字士季,太傅繇少子也。少敏慧夙成,及壯, 有才技數藝,而博學精練名理,以夜續晝,由是獲譽。 正始中,為祕書郎。高貴鄉公即尊位,賜爵關內侯,遷 黃門侍郎,封武亭侯。」《會母傳》曰:夫人性矜嚴,明於 教訓。會雖童稚,勤見規誨。年四歲,授《孝經》;七歲,誦《論 語》;八歲,誦《詩》;十歲,誦《尚書》;十一,誦《易》;十二,誦《春秋左 氏傳》《國語》;十三,誦《周禮》《禮記》;十四,誦成侯《易記》;十五, 使入太學,問四方奇文異訓。

《杜畿傳》註《魏略》曰:「樂詳,字文載,少好學。建安初,詳聞 公車司馬令南郡謝該善《左氏傳》,乃從南陽步詣該, 問疑難諸要。今《左氏》《樂氏問》七十二事,詳所撰也。所 問既了,而歸鄉里。時杜畿為太守,亦甚好學,署詳文 學祭酒,使教後進。於是河東學業大興。至黃初中,徵 拜博士。於時太學初立,有博士十餘人,學多偏狹,又」 不熟悉,略不親教,備員而已。惟詳五業並授,其或難 解,質而不解,詳無慍色,以杖畫地,牽譬引類,至忘寢 食,以是獨擅名於遠近。詳學既精悉,又善推步三五 別授,詔與太史典定律歷。太和中,轉拜騎都尉。詳學 優能少,故歷三世,竟不出為宰守。至正始中,以年老 罷歸於舍,本國宗族歸之,門徒數千人。

《蜀法正傳》:正字孝直,扶風郿人也。祖父真,有清節高 名。《三輔決錄注》曰:「真字高卿,少明五經,兼通讖緯, 學無常師,名有高才。」

《秦宓傳》:「同郡王商為嚴君平李弘立祠,宓與書曰:『疾 病伏匿,甫知足下為嚴、李立祠』。」可謂厚黨勤類者也。 觀嚴文章冠冒天下,由夷逸操山嶽不移,使揚子不 歎,固自昭明。如李仲元不遭法言,令名必淪,其無虎 豹之文故也。可謂攀龍附鳳者矣。如揚子雲潛心著述,有補於世,泥蟠不滓,行參聖師,於今海內,談詠厥 辭,邦有斯人,以耀四遠。怪子替茲,不立祠堂。蜀本無 學士,文翁遣相如東受《七經》,還教吏民,於是蜀學比 於齊魯。故《地里志》曰:「文翁倡其教,相如為之師。宜立 祠堂,速定其銘。」

《吳劉繇傳》:「繇字正禮,東萊牟平人也。齊孝王少子,封 牟平侯,子孫家焉。繇伯父寵為漢太尉。」《續漢書》曰: 繇祖父本師受經傳,博學群書,號為「通儒。」舉賢良方 正,為般長,卒官。寵字祖榮,受父業,以經明行修,舉孝 廉、光祿大夫。

《諸葛瑾傳》:「瑾卒,恪己封侯,故弟融襲爵。」《吳書》曰:「融 字叔長,生於寵貴,少而驕,樂學為章句,博而不精。」 《步騭傳》:「騭字子山,臨淮淮陰人也。世亂,避難江東,單 身窮困,與廣陵衛旌同年相善,俱以種瓜自給,晝勤 四體,夜誦經傳。」

《張紘傳》:「紘字子綱,廣陵人。少游學京師,著詩賦銘誄 十餘篇。」《吳書》曰:紘入太學,事博士韓宗,治京氏《易》 《歐陽尚書》。又於外黃從濮陽闓受《韓詩》及《禮記》《左氏 春秋》。

《呂蒙傳》注《江表傳》曰: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 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 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但當令 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讀《詩》《書》 《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 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 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 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 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 何獨不自勉勗邪?

《吳主五子傳》:「魏黃初二年,立登為太子,選置師傅,銓 簡秀士,以為賓友。於是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以 選入侍,講詩《書》,出從騎射。」

《晉書文明王皇后傳》:「后年八歲,誦《詩論》,尤善喪服。苟 有文義,目所一見,必貫於心。」

《裴頠傳》:「頠累遷侍中,時天下暫寧,頠奏修國學,刻石 寫經。皇太子既講釋奠,祀孔子,飲饗射侯,甚有儀序。」 《郭璞傳》:「父瑗,尚書都令史。瑗好經術,博學有高才,而 訥於言論。」

《葛洪傳》:「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也。洪少好學,家貧,躬 自伐薪以貿紙筆,夜輒寫書誦習,遂以儒學知名。時 或尋書問義,不遠數千里,崎嶇冒涉,期於必得。遂究 覽典籍,尤好神僊導養之法。凡所著撰,皆精覈是非, 而才章富贍。在山積年,優游閑養,著述不輟,凡內外 一百一十六篇,自號抱朴子,因以名書。又抄五經史 《漢》百家之言,方技雜事三百一十卷。」洪博聞深洽,江 左絕倫。

《張軌傳》:「初受叔父錫官五品,中書監張華與軌論經 義及政事損益,甚器之。」

《孝友傳》:「許孜字季義,東海吳寧人也。孝友恭讓,敏而 好學。年二十,師事豫章太守會稽孔沖,受《詩》《書》《禮》《易》 及《孝經》《論語》。學竟,還鄉里。」

《良吏傳》:「杜軫字超宗,蜀郡成都人也。父雄,綿竹令。軫 師事譙周,博涉經書。」

《隱逸傳》:「郭琦字公偉,太原晉陽人也。少方直有雅量, 博學,善五行,作《天文志》《五行傳》,注《穀梁》《京氏易》百卷。 鄉人王游等皆就琦學,武帝以琦為佐。著作郎 龔壯字子瑋,巴西人也。研考經典,覃思文章,每歎中 夏多經學,而巴蜀鄙陋,乃著《邁德論》。」

孟陋博學多通長於三禮註。《論語》行於世。

《藝術傳》:「黃泓字始長。父沈,善天文祕術。泓從父受業, 精妙踰深,兼博覽經史,尤明《禮》《易》。」

《劉元海載記》:「元海子和,身長八尺,雄毅美姿儀,好學 夙成。習《毛詩》《左氏春秋》、鄭氏《易》。及為儲貳,內多猜忌, 馭下無恩。元海死,和嗣偽位。」

劉宣字土則,樸鈍少言,好學修潔。師事樂安孫炎,沉 精積思,不舍晝夜。好《毛詩左氏傳》。炎每歎之曰:「宣若 遇漢武,當踰於金日磾也。」學成而返,不出門閭蓋數 年。

《石季龍載記》:「下書令諸郡國立五經博士。初,勒置大 小學博士,至是復置國子博士助教。季龍雖昏虐無 道,而頗慕經學,遣國子博士詣洛陽寫石經,校中經 於祕書。國子祭酒聶熊注《穀梁春秋》,列於學官。」 《慕容皝載記》:「皝字元真,廆第三子也。雄毅多權略,尚 經學,善天文。立東庠于舊宮,以行鄉射之禮,每月臨 觀,考」試優劣。皝雅好文籍,勤于講授,學徒甚盛,至千 餘人。親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誡》十五篇,以教 冑子。皝親臨東庠,考試學生,其經通秀異者,擇充近 侍。

《姚興載記》:「興字子略,萇之長子也。興留心政事,包容 廣納,一言之善,咸見禮異。天水姜龕、東平淳于岐、馮 翊郭高等,皆耆儒碩德,經明行修,門徒各數百,教授長安,諸生自遠而至者,萬數千人。每于聽政之暇,引 龕等于東堂,講論道藝,錯綜名理。涼州胡辯,苻堅之 末,東徙洛陽,講授弟子千有餘人,關中後進多附之。 請業興,敕關尉曰:「諸生諮訪道藝,修己勵身,往來出 入,勿拘常限。」 於是學者咸勸,儒風盛焉。

《姚泓載記》:「泓字元子,興之長子也。博學善談論,尤好 詩詠。《尚書》王尚、黃門郎富允文以儒術侍講胡義、周 、夏侯稚以文章游集。泓受經於博士淳于岐,岐病,泓、 親詣省疾,拜於床下。自是公侯見師傅皆拜焉。」 《神僊傳》:「劉根,字君安,少明五經,以漢孝成皇帝綏和 二年舉孝廉,除郎中。」

葛元,備覽《五經》,好談論,年少數十人從元游學。 王烈者,字長休,本太學書生,學無不覽,常與人談論 五經百家之言,無不該博。中散大夫譙國嵇叔夜甚 愛敬之,數數就學 。 王遠,字方平,學通《五經》,尤明天文、圖讖、河洛之要。 介象,字元則,學通《五經》,博覽百家之言,能屬文。 尹軌者,字公度,博學《五經》,尤明天文星氣、河洛讖緯, 無不精微。

《前燕錄》:「慕容暐字景茂,光壽四年,僭即帝位,委政太 宰王恪,專受經於博士王勸、助教尚鋒、祕書郎杜銓。 並以明經講論左右,至是通諸經,祀孔子於東堂。」 以 勸為國子祭酒,鋒,國子博士,銓散騎侍郎,其執經侍 講,皆有拜授。

《闕里志》「二十二代衍,字舒元,少好學,年十二,通《詩》《書》。 凡所撰述,百餘萬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