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403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百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百三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百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百三卷目錄

 通鑑部藝文

  進資治通鑑表         宋司馬光

  謝賜資治通鑑表         張舜民

  通鑑室記             朱熹

  跋司馬文正公通鑑綱要真蹟     前人

  跋通鑑韻語            前人

  擬上欽賜諸臣歷代通鑑纂要群臣謝表宣德九年

                  明楊慎

  擬宋司馬光進資治通鑑表元豐七年程文

 通鑑部紀事

 通鑑部雜錄

經籍典第四百三卷

通鑑部藝文 编辑

《進資治通鑑表》
宋·司馬光
编辑

「先奉敕編集歷代君臣事跡,又奉聖旨,賜名《資治通 鑑》,今已了畢者。」伏念性識愚魯,學術荒疏,凡百事為, 皆出人下,獨於前史粗嘗盡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厭。 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 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嘗不自揆,欲刪削冗 長,舉撮機要,取關國家興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 「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私 家力薄,無由可成。」伏遇英宗皇帝資睿智之性,敷文 明之治,思歷覽古事,用恢張大猷,爰詔下臣,俾之編 集。臣夙昔所願,一朝獲伸,踊躍奉承,惟懼不稱。先帝 仍命自選辟官屬,於崇文院置局,許借龍圖、天章閣、 三館祕閣書籍,賜以御府筆墨繒帛「及御前錢以供 果餌,以內臣為承受,眷遇之榮,近臣莫及。不幸書未 進御,先帝違棄群臣。陛下紹膺大統,欽承先志,寵以 冠序,錫之嘉名,每開經筵,嘗令進讀。臣雖頑愚,荷兩 朝知待,如此其厚,隕身喪元,未足報塞,苟智力所及, 豈敢有違?」會差知永興軍,以衰疾不任治劇,乞就冗 官。陛下俯從所欲,曲「賜容養,差判南京留司御史臺 及提舉嵩山崇福宮,前後六任,乃聽以書局自隨,給 之祿秩,不責職業。」臣既無他事,得以研精極慮,窮竭 所有,日力不足,繼之以夜。遍閱舊史,旁採小說,簡牘 盈積,浩如煙海,抉擿幽隱,校計毫釐,上起戰國,下終 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 略舉「事目,年經國緯,以備檢尋,為《目錄》三十卷。又參 考群書,評其同異,俾歸一途,為《考異》三十卷。」合三百 五十四卷。自治平開局,迨今始成,歲月淹久,其間牴 牾,不敢自保,負罪之重,固無所逃。重念茲日違離闕 廷,十有五年。雖身處於外,區區之心,朝夕寤寐,何嘗 不在陛下左右。顧以駑蹇,無施而可,是以專事鉛槧, 用酬大恩,庶竭涓塵,少裨海嶽。臣今筋力癯瘁,目視 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 精力,盡於此書。伏望陛下寬其妄作之誅,察其願忠 之意,以清閒之宴,時賜省覽,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 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捨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 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則臣雖委骨九 泉,志願永畢矣。謹奉表陳進以聞。

《謝賜資治通鑑表》
張舜民
编辑

臨政願治,乃聖主之用心;受詔修書,皆儒臣之能事。 成而進御,寵以匪頒。何彼下臣,遽霑優賜。恭惟英宗 皇帝生知典學,性好觀書,豈止求之多聞,實欲輔之 自得。然萬機叢委,載籍紛繁,自學者不得遍窺,況人 主何暇周覽。思有所述,頗難其人。疇若人哉?莫如光 者。給尚方之筆札,萃三館之圖書。許自辟官,用資檢 「討,量加常俸,不責課程,上下馳騁於數千載之間,出 入將隨於十九年之內。」其間明君良臣,箴規議論切 磨之精語,名將循吏,方略,條教魁梧之偉功,休咎庶 徵之原,天人相與之際,抉摘姦宄,褒崇善良,網羅群 言,囊括舊史。「如海之藏珍怪魚龍之無數,如山之包 草木鳥獸之難名。披分畎澮之末流」,蔽映彫蟲之小 技。旅遊東國,常屢嘆於斯文;留滯終南,遂克終於先 業。雖古者興亡事跡,固已燦然,而光之筋力精神,於 此盡矣。尚苦言官之督責,熟諳俚俗之謗嗤,卒成一 代之書,仰副兩朝之志。揭為《通鑑》,時則弗迷,資彼治 原,捨茲安出?神宗皇帝欽講筵而進讀,揮宸翰以賜 名,製序而冠其篇端,「鏤板而布之天下。仰君臣之際 會,已極丹青。何父子之淪亡,忽悲風露。豈謂門牆之 舊物,退收鉛槧之微功。」開卷涕流,拜嘉汗浹。此乃伏 遇皇帝陛下,聰明迪祖,宵旰思皇。留神于乙夜之勤, 訪問於西清之奧。伏遇太皇太后陛下,敉寧大業,持 載烝民。安所寶之儉慈,格無疆之壽考。遠追三鑑,坐振四維。顧一介之靡遺,與群賢而樂共。儲無儋石,曾 非菽水之憂;家有賜書,留作子孫之寶。

《通鑑室記》
朱熹
编辑

「士之所以能立天下之事者,以其有志而已。然非才 無以濟其志,非術無以輔其才,是以古之君子,未有 不兼此三者,而能有為于世者也。然而所謂術者,又 豈陰險詭仄、朝三暮四之謂哉?亦語夫所以處事之 方而已矣。」營丘張侯仲隆,慷慨有節氣,常以古人功 名事業自期許,不肯碌碌隨世俗上下。至其才氣宏 「博,則又用無不宜。」蓋臨大事變而愈益精神,指麾處 畫,無一不中幾會者。是其志與其材,雖未盡見設施, 而人知其有餘矣,然未嘗以是自足也。方且博觀載 籍,記覽不倦,蓋將酌古揆今,益求盡夫所以處事之 方者而施之,非特如世之學士大夫,兀兀陳編,掇拾 華靡,以為談聽之資,至其施諸事實,則泛然無據而 已也。嘗客崇安光化精舍,暇日新一室於門右,不置 餘物,獨取《資治通鑑》數十帙列其中,焚香對之,日盡 數卷。蓋上下若干年之間,安危治亂之機,情偽吉凶 之變,大者綱提領挈,細者縷析毫分,心目瞭然無適 而非吾處事之方者。如是蓋三年矣,而其起居飲食、 宴娛談笑,亦無一日而不在是也。室之前軒,俯視眾 山,下臨清流,邑屋臺觀,園林陂澤之勝,日星雨露、風 煙雲物之奇,反若有以開滌靈襟、助發神觀者,尤於 讀是書也為宜。於是直以《通鑑》榜之,而屬予記。予聞 之:古今者時也;得失者事也;傳之者書也;讀之者人 也。以人讀書,能有以貫古今、定得失者,仁也。蓋人誠 能即吾一念之覺者,默識而固存之,則目見耳聞,無 非至理。而況是書先正溫公之志,其為典刑總會,簡 牘淵林,有如神祖聖詔所褒者,是亦豈不足以盡其 心乎?今侯有當世之志,當世之才,又能因是書以求 盡其術,此豈苟然而已哉?然予猶欲進於行著習察 之塗,使異時見於用者無毫釐之差也。則「願以仁之 說為侯誦之。」是以承命不辭,而記其本末,因附以所 聞如此。乾道三年秋七月,新安朱熹記。

《跋司馬文正公通鑑綱要真蹟》
前人
编辑

右司馬文正公手書楚、漢間事一卷,疑是《通鑑目錄》 草槁,然又加以《總目》,則今本所無,且別有《綱要》之名, 不知又是何書也?嗚呼!公之願忠君父,陳古納誨之 心可謂切矣。竊觀遺跡,三復敬歎,敢識其後云。

《跋通鑑韻語》
前人
编辑

沙隨先生程公以書見扺,盛稱臨川黃君齊賢為學 之不苟也。而齊賢者亦橐其所著書六十卷以示余。 余病衰目盲,不能遍讀,齊賢又親為指畫,乃得窺其 大略,然猶恨未能有以究其蘊也。嗚呼!是亦勤矣。因 語齊賢:「韻語雖工,而諸圖用力之深,尤不可及,雖無 《通鑑》,亦可孤行。今乃託于韻語,而謂節本真出溫公」 之手,何邪?齊賢又出艮齋先生諸公跋語,俾嗣書之。 余惟諸公皆當代儒先,其言自足取信,區區鄙語,何 足為助?顧嘗竊為齊賢深言古人為己之意,而齊賢 未能無聽熒也。其以是復於諸老先生而益廣求之, 則庶乎有得於身,而是書之中,一字一義亦無不光 焰矣。淳熙己酉三月癸卯清明嵩高「隱吏《朱熹書》。」

《擬上欽賜諸臣歷代通鑑纂要群臣謝表》宣德九年
编辑

明楊慎

伏以青簡就編,歷代之興衰俱在;彤廷錫命,兩朝之 作述彌光。喜溢豫鳴,榮逾晉錫。臣等誠惶誠恐,稽首 頓首上言:竊惟帝王之治本於道,不稽古何以御今? 明主之學異於人,必知要乃能守約。仰惟先世篤好 前聞,謂朱子《綱目》之書得孔氏《春秋》之旨。顧周威烈 而上,未萃成編;至宋藝祖以還,又自為籍。執卷有浩 繁之歎,臨文無啟沃之資。誕命儒臣,載修《纂要》,親裁 義例,預定嘉名。分史局以編摩,許經筵而進講。方勤 汗簡,遽痛遺弓。迨聖神御極之初,適史冊告成之日, 事如有待,道不虛行。凡「清明之著作維新,故往昔之 勸懲始著。言切治道者,信品論之有據;動關君德者, 直收錄以無遺。於刪繁就簡之中,有」原始要終之妙。 大彰數千年之殷鑒,聿洗十九史之彌文。事雖因舊 以為新,體則似疏而實密。宸章煥爛,首垂龍鳳之文; 玉版精明,中鮮豕魚之誤。載惟監觀志切,足徵父子 之一心;至於將順情勞,尤見明良之合德。蓋自韋布 之賤,罔不欲觀。謂有《書契》以來,未嘗見此。功非小補, 美實大成。爰渙發於殊恩,遂匪頒於近弼。伏遇陛下, 睿資雄斷,至性通神。體乾元以繼離明,克君克類;建 皇極以正民德,無黨無偏。凡其步武之功,悉祖右文 之志。乃加恩賚,益顯孝思。錫福載遍於庶民,兼善固 先於百辟。儒林增價,粲然琬琰之陳;蔀屋生輝,迥若 日星之照。昔荀悅《帝紀》,賜於唐皇;班固《漢書》,頒於宋 世。紀述祇專於一代,訓裁未出於九重,猶為美談,有 光信史。況茲《治鑑》,實為聖模,擬諸韓宣子之所觀,幸 已多矣。顧惟楚倚相之能讀,竊有愧焉。臣等敢不上 體眷懷,俯修職業。藉此編為傳家之寶,資其理為許國之私。覆轍在前,永鑒後車之戒;高山可仰,不辭一 簣之勞。惟主善以為師,期與治而同道。伏願懋高宗 有獲之學,存成王《無逸》之心。新又日新,燕翼永貽于 萬世。聖不自聖,鴻名獨冠于百王。臣無任瞻天仰聖, 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

《擬宋司馬光進資治通鑑表》元豐七年
编辑

程文

伏以明王圖治,資載籍以得師;臣子效忠,託《摩編》以 納誨。義存龜鑑,志贊鴻猷。臣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上 言:「竊惟聖人之心法具於經,歷代之事跡備於史。自 《春秋》而下,博物之士,世不乏人。由遷、固以來,載筆之 臣,代有作者。顧歲更千祀,言雜百家,泛學海之波瀾, 即儒生猶不能竟探藝林之緗素,在人主夫豈暇為。」 謂宜約以成書,庶足便於稽古。臣不揣固陋,創為《編 年》。荷知遇於先朝,俯容畢業;幸遭逢於聖主,洊被殊 恩,書局仍許自隨,經筵嘗令進講。嘉名預錫,榮逾華 袞之褒;冠序親裁,寵溢奎章之爛。既切私心之感激, 復緣散地之優閒,博采舊聞,旁搜小說。始於七國之 際,上下千三百年;訖乎五季之間,前「後一十六姓。」凡 朝廷之舉措,及廊廟之謨謀,言切民生,微無不錄;事 關君德,動則必書。頗摘隱而鉤深,爰刪繁而舉要。彙 次幾二百卷之冨,囊括靡遺;校讎積十九載之勤,管 窺略效。昔唐帝興思於《三鑑》,而張相寓意於千秋。衹 仰前脩,愧追隨之弗效;恭承聖志,幸纂輯之初成。謹 齋沐以上陳,冀清閒而賜省。恭惟乾行剛健,離照文 明。秉不世出之資,神機獨運;達大有為之業,化瑟弘 張。是宜忠賢宣力之辰,英俊赴功之會。而臣以駑蹇, 不任馳驅,僅借丹鉛,擬裨制作。慨惟宜民之道,固貴 趨時;然在立政之經,莫先法古。必詳觀於往轍,斯永 保於令圖。乃若此書,蓋具茲義。雖區區記述之義,未 足格「心;顧惓惓獻納之忱,實同曝背。儻蒙見察於文 字之外,自當有得乎簡冊之中。伏望少留聖情,時垂 睿覽。周漢而上稽堯、舜,深求化理之原。因史傳而 進考典謨,盡究聖賢之指。期與治而同道,務至善以 為師。則姬室之歷年,彌延於克監;而商宗之建事,益 裕於多聞。臣無任」《云云》。

通鑑部紀事 编辑

《宋史˙司馬光傳》:「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 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 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 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 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 為圖。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華靡」, 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列語之曰:「君賜不可違。」乃簪一 枝。除奉禮郎,時池在杭,求簽蘇州判官事以便親,許 之。丁內外艱,執喪累年,毀瘠如禮。服除,簽書武成軍 判官事,改大理評事,補國子直講。樞密副使龐籍薦 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中官麥允言死,給鹵簿。光言 繁纓以朝,孔子且猶不可。允言:「近習之臣,非有元勳 大勞,而贈以三公官,給一品鹵簿,其視繁纓不亦大 乎!」夏竦賜諡文正,光言:「此諡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 當之?」改文莊,加集賢校理。從龐籍辟,通判并州。麟州 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蠶食其地,為河東患,籍命光 按視。光建築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眾則糴 賤亦可漸紓河東貴「糴遠輸之憂。」籍從其策。而麟將 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設備,沒於敵,籍得罪去。 光三上書自引咎,不報。籍沒,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撫 其子如昆弟,時人賢之。改直祕閣、開封府推官。交趾 貢異獸,謂之麟,光言:「真偽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 足為瑞,願還其獻。」又奏《賦以風》。脩起居注、判禮部。有 司奏日當食,故事,食不滿分,或京師不見,皆表賀。光 言:「四方見,京師不見,此人君為陰邪所蔽,天下皆知, 而朝廷獨不知,其為災當益甚,不當賀。」從之。同知諫 院蘇轍答制策切直,考官胡宿將黜之,光言:「轍有愛 君憂國之心,不宜黜。」詔寘末級。仁宗始不豫,國嗣未 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諫官范鎮首發其議,光在并 州,聞而繼之,且貽書勸鎮以死爭。至是復面言:「臣昔 通判并州,所上三章,願陛下果斷力行。」帝沉思久之, 曰:「得非欲選宗室為繼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 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謂必死,不意陛下開納。」帝曰: 「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聞命,復上疏曰:「臣向者 進說,意謂即行。今寂無所聞,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 秋鼎盛,何遽為不祥之事?小人無遠慮,特欲倉卒之 際授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國老、門生天子之禍,可 勝言哉!」帝大感動,曰:「送中書。」光見韓琦等,曰:「諸公不 及今定議,異日禁中夜半出寸紙,以某人為嗣,則天 下莫敢違。」琦等拱手曰:「敢不盡力。」未幾,詔英宗判宗 正,辭不就,遂立為皇子,又稱疾不入。光言:「皇子辭不 貲之富,至於旬月,其賢於人遠矣。然父召無諾,君命 召不俟駕。願以臣子大義責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

命。兗國公主嫁李瑋,不相能,詔出瑋衛州,母楊歸其
考證
兄璋,主入居禁中。光言:「陛下追念章懿太后,故使瑋

尚主。今乃母子離析,家事流落,獨無雨露之感乎?瑋 既黜,主安得無罪?」帝悟,降主沂國,待李氏恩不衰。進 知制誥,固辭,改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時朝政 頗姑息,胥史諠譁則逐中執法,輦官悖慢則退宰相, 衛士凶逆而獄不窮治,軍卒詈三司使而以為非犯 階級。光言:「皆陵遲之漸,不可以不正。」充媛董氏薨,贈 淑妃,輟朝成服,百官奉慰。定諡,行冊禮,葬給鹵簿。光 言:「董氏秩本微,病革方拜充媛。古者婦人無諡,近制 惟皇后有之。鹵簿本以賞軍功,未嘗施於婦人。唐平 陽公主有舉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乃得給。至韋庶人, 始令妃主葬日皆給鼓吹,非令典,不足法。」時有司定 《後宮封贈法》,后與妃俱贈三代。光論妃不當與后同。 袁盎引卻慎夫人席,正為此耳。天聖親郊,太妃止贈 二代,而況妃乎?英宗立,遇疾,慈聖、光獻后同聽政。光 上疏曰:「昔章獻明肅有保佑先帝之功,特以親用外 戚小人,負謗海內。今攝政之際,大臣忠厚如王曾,清 純如張知白,剛正如魯宗道、質直如薛奎者,當信用 之;猥鄙如馬季良、讒諂如羅崇勳者,當疏遠之。」則天 「下服。」帝疾愈,光料必有追隆本生事,即奏言:「漢宣帝 為孝昭後,終不追尊衛太子、史皇孫;光武上繼元帝, 亦不追尊鉅鹿、南頓君,此萬世法也。」後詔兩制集議 濮王典禮。學士王珪等相視莫敢先,光獨奮筆書曰: 「為人後者,為之子,不得顧私親王,宜準封贈期親尊 屬故事,稱為皇伯,高官大國,極其尊榮。」議成,珪即命 吏,以其《手槁》為按。既上,與大臣意殊,御史六人爭之 力,皆斥去。光乞留之,不可,遂請與俱貶。初,西夏遣使 致祭,延州指使高宜押伴傲其使者,侮其國主,使者 訴於朝,光與呂誨乞加宜罪,不從。明年,夏人犯邊,殺 略吏士。趙滋為雄州,專以猛悍治邊,光論其不可。至 是,契丹之民,捕魚界河,伐柳白溝之南。朝廷以知雄 州李中祐為不材,將伐之。光謂:「國家當戎夷附順時, 好與之計較末節,及其桀驁,又從而姑息之。近者西 禍生於高、宜,北禍起於趙滋。時方賢此二人,故邊臣 皆以生事為能,漸不可長。宜敕邊吏,疆場細故輒以 矢刃相加者,罪之。」仁宗遺賜直百餘萬,光率同列三 上章,謂:「國有大憂,中外窘乏,不可專用乾興故事。若 遺賜不可辭,宜許侍從上進金錢佐山陵。」不許。光乃 以所得珠為諫院公使,金錢以遺舅氏,義不藏於家。 后還政,有司立式:凡后有所取用,當覆奏乃供。光云: 「當移所屬使立供。」己乃具數白后,以防矯偽。曹佾無 功,除使相,兩府皆遷官,光言:「陛下欲以慰母心,而遷 除無名,則宿衛將帥、內侍小臣,必有覬望。」已而遷都 知任守忠等官,光復爭之,國論:「守忠大姦,陛下為皇 子,非守忠意,沮壞大策,離間百端,賴先帝不聽。及陛 下嗣位,反覆交構,國之大賊。乞斬於都市,以謝天下。」 責守忠為節度副使,蘄州安置,天下快之。詔刺陝西 義勇二十萬。民情驚撓,而紀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 其非,持白韓琦,琦曰:「兵貴先聲。諒祚方桀驁,使驟聞 益兵二十萬,豈不震慴!」光曰:「兵之貴先聲,為無其實 也,獨可欺之於一日之間耳。今吾雖益兵,實不可用, 不過十日,彼將知其詳,尚何懼?」琦曰:「君但見慶曆間 鄉兵刺為保捷憂,今復然,已降敕榜與民約,永不充 軍戍邊矣。」光曰:「朝廷嘗失信,民未敢以為然,雖光亦 不能不疑也。」琦曰:「吾在此,君無憂。」光曰:「公長在此地 可也。異日他人當位,因公見兵用之,運糧戍邊,反掌 間事耳。」琦嘿然而訖不為止。不十年,皆如光慮。王廣 淵除直集賢院,光論其姦邪不可近。昔漢景帝重衛 綰,周世宗薄張美。廣淵當仁宗之世,私自結於「陛下, 豈忠臣哉?宜黜之以厲天下。」進龍圖閣直學士。神宗 即位,擢為翰林學士,光力辭,帝曰:「古之君子,或學而 不文,或文而不學,惟董仲舒、揚雄兼之。卿有文學,何 辭為?」對曰:「臣不能為《四六》。」帝曰:「如兩漢制詔可也。且 卿能進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獲辭。御 史中丞王陶以論宰相不押班,罷,光代之。光言:「陶由 論宰相罷,則中丞不可復為,臣願俟既押班,然後就 職。」許之。遂上疏論脩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國 之要三:曰官人,曰信賞,曰必罰。其說甚備。且曰:「臣獲 事三朝,皆以此六言獻。平生力學,所得盡在是矣。御 藥院內臣,國朝常用供奉官以下至內殿崇班,則出 近歲暗理官資,非祖宗本意。」因論高居簡姦邪,乞加 遠竄。章五上,帝為出居簡,盡罷寄資者。既而復留二 人,光又力爭之。張方平參知政事,光論其不葉物望。 帝不從。遷光翰林兼侍讀學士。光常患歷代史繁,人 主不能遍覽,遂為《通志》八卷以獻。英宗悅之,命置局 祕閣,續其書。至是,神宗名之曰《資治通鑑》,自製序授 之,俾日進讀。詔錄穎邸直省官四人為閤門祇候,光 曰:「國初草創,天步尚艱,故御極之初,必以左右舊人 為腹心耳目,謂之隨龍,非平日法也。閤門祇候在文 臣為館職,豈可使廝役為之?」西戎部將嵬名山欲以 橫山之眾取諒祚,以降,詔邊臣招納其眾。光上疏極論,以為名山之眾,未必能制諒祚,幸「而勝之,滅一諒 祚,生一諒祚,何利之有?若其不勝,必引眾歸我,不知 何以待之?臣恐朝廷不獨失信諒祚,又將失信於名 山矣。若名山餘眾尚多,還北不可入,南不受,窮無所 歸,必將突據邊城以救其命。陛下不見侯景之事乎?」 上不聽,遣將种諤發兵迎之,取綏州,費六十萬。西方 用兵,蓋自此始矣。百官上尊號,光當答詔,言:「先帝親 郊,不受尊號。末年有獻議者,謂國家與契丹往來通 信,彼有尊號我獨無,於是復以非時奉冊。昔匈奴冒 頓自稱『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不聞漢文 帝復為大名以加之也。願追述先帝本意,不受此名。」 帝大悅,手詔獎光,使善為答辭,以示中外。執政以河 朔旱傷,國用不足,乞南郊勿賜金帛,詔學士議。光與 王珪、王安石同見,光曰:「救災節用,宜自貴近始,可聽 也。」安石曰:「常袞辭堂饌,時以為袞自知不能,當辭位, 不當辭祿。且國用不足,非當世急務,所以不足者,以 未得善理財者故也。」光曰:「善理財者,不過頭會箕歛 爾。」安石曰:「不然。善理財者,不加賦而國用足。」光曰:「天 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彼 設法奪民,其害乃甚於加賦。此蓋桑羊欺武帝之言, 太史公書之以見其不明耳。」爭議不已。帝曰:「朕意與 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會安石草詔,引常袞事責兩 府,兩府不敢復辭。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 邇英進讀,至曹參代蕭何事,帝曰:「漢常守蕭何之法 不變,可乎?」對曰:「寧獨漢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湯、文、 武之法,雖至今存可也。漢武取高帝約束紛更,盜賊 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漢業遂衰。」由此言之,祖宗 之法不可變也。呂惠卿言:「先王之法,有一年一變者, 正月始和,布法象魏是也;有五年一變者,巡守考制 度是也;有三十年一變者,刑罰世輕世重是也。光言 非是,其意以風朝廷耳。」帝問光,光曰:「布法象魏,布舊 法也。諸侯變禮易樂者,王巡守則誅之,不自變也。刑 新國用輕典,亂國用重典,是為世輕世重,非變也。且 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脩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公卿 侍從皆在此。願陛下問之三司,使掌天下財,不才而 黜可也,不可使執政侵其事。今為制置三司條例司, 何也?宰相以道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則胥吏矣。今 為看詳中書條例司,何也?」惠卿不能對,則以他語詆 光。帝曰:「相與論是非耳,何至是?」光曰:「平民舉錢出息, 尚能蠶食下戶,況縣官督責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 願取則與之,不願不強也。」光曰:「愚民知取債之利,不 知還債之害,非獨縣官不強,富民亦不強也。昔太宗 平河東,立糴法,時米斗十錢,民樂與官為市。其後物 貴而和糴不解,遂為河東世世患。臣恐異日之青苗, 亦猶是也。」帝曰:「坐倉糴米何如?」坐者皆起,光曰:「不便。」 惠卿曰:「糴米百萬斛,則省東南之漕,以其錢供京師。」 光曰:「東南錢荒而粒米狼戾,今不糴米而漕錢,棄其 有餘,取其所無,農末皆病矣。」侍講吳申起曰:「光言至 論也。」它日留對,帝曰:「今天下洶洶者,孫叔敖所謂『國 之有是,眾之所惡也』。」光曰:「然,陛下當論其是非。今條 例司所為,獨安石、韓絳、惠卿以為是耳。陛下豈能獨 與此三人共為天下邪!」帝欲用光,訪之安石,安石曰: 「光外託劘上之名,內懷附下之實,所言盡害政之事, 所與盡害政之人,而欲寘之左右,使與國論,此消長 之大機也。光才豈能害政!但在高位,則異論之人倚 以為重。韓信立漢赤幟,趙卒氣奪。今用光,是與異論 者立赤幟也。」安石以韓琦上疏,臥家求退,帝乃拜光 樞密副使,光辭之曰:「陛下所以用臣,蓋察其狂直,庶 有補於國家。若徒以祿位榮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 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祿位自榮,而不能救生民之 患,是盜竊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誠能罷制置條例 司,追還提舉官,不行青苗、助役等法,雖不用臣,臣受 賜多矣。」今言青苗之害者,不過謂使者騷動州縣,為 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憂,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 夫民之貧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資於人。今 出錢貸民而斂其息,富者不願取,使者以多散為功, 一切抑配,恐其逋負,必令貧富相保。貧者無可償,則 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責使代償。數家之負。春 筭秋計,展轉日滋。貧者既盡,富者亦貧,十年之外,百 姓無復存者矣。又盡散常平錢穀,專行青苗,它日若 思復之,將何所取?富室既盡,常平已廢,加之以師旅, 因之以饑饉,民之羸者必委死溝壑,壯者必聚而為 盜賊,此事之必至者也。」抗章至七八,帝使謂曰:「樞密, 兵事也,官各有職,不當以他事為辭。」對曰:「臣未受命, 則猶侍從也,於事無不可言者。」安石起視事,光乃得 請,遂求去。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宣撫使。下令分 義勇戍邊,選諸軍驍勇士,募市井惡少年為奇兵,調 民造乾糒,悉修城池樓櫓,關輔騷然。光極言:「公私困 敝,不可舉事,而京兆一路皆內郡,繕治非急,宣撫之 令皆未敢從。若乏軍興,臣當任其責。」於是一路獨得

免。徙知許州,趣入覲,不赴,請判西京御史臺歸洛。自
考證
是絕口不論事而求言。詔下,光讀之感泣,欲嘿不忍,

乃復陳六事,又移書責宰相吳充,事見《充傳》。蔡天申 為察訪,妄作威福,河南尹、轉運使敬事之如上官。嘗 朝謁應天院神御殿,府獨為設一班,示不敢與抗。光 顧謂臺吏曰:「引蔡寺丞歸本班。」吏即引天申,立監竹 木務官富贊善之下,天申窘沮,即日行。元豐五年,忽 得語澀疾,疑且死,豫作遺表置臥內,即有緩急,當以 𢌿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馬光 不可。」又將以為東宮師傅,蔡確曰:「國是方定,願少遲 之。」《資治通鑑》未就,帝尤重之,以為賢於荀悅《漢紀》,數 促使終篇,賜以《潁邸舊書》二千四百卷。及書成,加資 政殿學士。凡居洛陽十五年,天下以為真宰相,田夫 野老皆號為司馬相公,婦人孺子亦知其為君實也。 帝崩,赴闕臨衛士望見,皆以手加額曰:「此司馬相公 也。」所至,民遮道聚觀,馬至不得行,曰:「公無歸洛,留相 天子,活百姓。」哲宗幼沖,太皇太后臨政,遣使問所當 先,光謂開言路,詔榜朝堂,而大臣有不悅者,設《六語》 云:「若陰有所懷,犯非其分;或扇搖機事之重,或迎合 已行之令,上以徼倖希進,下以眩惑流俗,若此者罰 無赦。」后復命示光,光曰:「此非求諫,乃拒諫也。人臣惟 不言,言則入六事矣。」乃具論其情,改詔行之。於是上 封者以千數。起光知陳州,過闕,留為門下侍郎。蘇軾 自登州召還,緣道人相聚號呼曰:「寄謝司馬相公,毋 去朝廷,厚自愛以活我。」是時天下之民,引領拭目,以 觀新政。而議者猶謂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但毛舉細 事,稍塞人言。光曰:「先帝之法,其善者,雖百世不可變 也。若安石、惠卿所建為天下害者,改之當如捄焚拯 溺。況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眾議甫定,遂罷 保甲團教,不復置保馬。廢市易法,所儲物皆鬻之,不 取息;除民所欠錢;京東鐵錢及茶鹽之法,皆復其舊。 或謂光曰:「熙、豐舊臣,多憸巧小人,他日有以父子義 間上,則禍作矣。」光正色曰:「天若祚宗社,必無此事。」於 是天下釋然曰:「此先帝本意也。」元祐元年,復得疾,詔 朝會再拜勿舞蹈。時青苗、免役、將官之法猶在,而西 戎之議未決。光嘆曰:「四患未除,吾死不瞑目矣。」折簡 與呂公著云:「光以身付醫,以家事付愚子,惟國事未 有所託,今以屬公。」乃論免役五害,乞直降敕罷之。諸 將兵皆隸州縣,軍政委守令通決。廢提舉常平司,以 其事歸之轉運、提點刑獄。邊計以和戎為便,謂監司 多新進少年,務為刻急,令近臣於郡守中選舉,而於 通判中舉轉運判官。又立《十科薦士法》,皆從之。拜尚 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免朝覲,許乘肩輿,三日一入 省。光不敢當,曰:「不見君不可以視事。」詔令子康扶入 對,且曰:「毋拜。」遂罷青苗錢,復常平糶糴法。兩宮虛己 以聽,遼、夏使至,必問光起居,敕其邊吏曰:「中國相司 馬矣,毋輕生事、開邊隙。」光自見言行計從,欲以身殉 社稷,躬親庶務,不舍晝夜。賓客見其體羸,舉諸葛亮 食少事煩以為戒。光曰:「死生命也。」為之益力。病革,不 復自覺,諄諄如夢中語,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是年九 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聞之慟,與帝即臨其喪。明 堂禮成,不賀。贈太師、溫國公,襚以一品禮服,賻銀絹 七千,詔戶部侍郎趙瞻、內侍省押班馮宗道護其喪 歸葬陝州,諡曰文正,賜碑曰「忠清粹德。」京師人罷市 往弔,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及葬,哭者如哭其私 親。嶺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方皆畫像 以祀,飲食必祝。光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 作有禮。在洛時,每往夏縣展墓,必過其兄旦。旦年將 八十,奉之如嚴父,保之如嬰兒。自少至老,語未嘗妄, 自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 者耳。」誠心自然,天下敬信,陝洛間皆化其德,有不善, 曰:「君實得無知之乎?」光於物澹然無所好,於學無所 不通,惟不喜釋、老,曰:「其微言不能出吾書,其誕吾不 信也。」洛中有田三頃,喪妻賣田以葬,惡衣菲食以終 其身。紹聖初,御史周秩首論光誣謗先帝,盡廢其法。 章惇、蔡卞請發冢斲棺,帝不許,乃令奪贈諡。仆所立 碑而惇言不已,追貶清遠軍節度副使,又貶崖州司 戶參軍。徽宗立,復太子太保。蔡京擅政,復降正議大 夫。京撰《姦黨碑》,令郡國皆刻石。長安石工安民當鐫 字,辭曰:「民愚人,固不知立碑之意,但如司馬相公者, 海內稱其正直,今謂之姦邪,民不忍刻也。」府官怒,欲 加罪,泣曰:「被役不敢辭,乞免,鐫『安民』二字於石末,恐 得罪於後世。」聞者愧之。靖康元年,還贈諡。建炎中,配 饗哲宗廟庭。

康字公休,幼端謹,不妄言笑,事父母至孝,敏學過人, 博通古書,以明經上第。光修《資治通鑑》,奏檢閱文字。 丁母憂,勺飲不入口三日,毀幾滅性。光居洛,士之從 學者,退與康語,未嘗不有得塗之人,見其容止,雖不 識,皆知其為司馬氏子也。以韓絳薦,為祕書,由正字 遷校書郎。光薨,治喪皆用禮經家法,不為世俗事得 遺恩,悉以與族人。服除,召為著作佐郎兼侍講。上疏 言:「比年以來,旱暵為虐,民多艱食。若復一不稔,則公私困竭,盜賊可乘。自古聖賢之君,非無水旱,惟有以 待之,不為甚害。願及今秋熟,令州縣廣糴民食,所餘 悉歸於官。今冬、來春,令流民就食,候鄉里豐穰,乃還 本土。凡為國者,一絲一毫,皆當愛惜,惟於濟民,則不 宜吝。誠能捐數十萬金帛以為天下大本,則天下幸 甚。」拜右正言,以親嫌未就職,為哲宗言前世治少亂 多,祖宗創業之艱難,積累之勤勞,勸帝及時嚮學,守 天下大器。且勸太皇太后每於禁中訓迪,其言切至。 邇英進講,又言《孟子》於書最醇正,陳王道尢明白,所 宜觀覽。帝曰:「方讀其書。」尋詔講官節以進。康自居父 喪,居廬蔬食,寢於地,遂得腹疾,至是不能朝謁,賜優 告。疾且殆,猶具疏所當言者以待,曰:「得一見天子,極 言而死,無恨。」使召醫李積于兗。積老矣,鄉民聞之,往 告曰:「百姓受司馬公恩深,今其子病,願速往也。」來者 日夜不絕,積遂行。至則不可為矣。年四十一而卒。公 卿嗟痛於朝,士大夫相弔於家,市井之人無不哀之 者。詔贈右諫議大夫。康為人廉潔,口不言財。初,光立 《神道碑》,帝遣使賜白金二千兩,康以費皆官給,辭不 受,不聽,遣家吏如京師納之,乃止。

《劉恕傳》:「恕字道源,筠州人。講經第一,賜第調鉅鹿主 簿,和川令。恕篤好史學,自太史公所記,下至周顯德 末,紀傳之外至私記雜說,無所不覽。上下數千載間, 鉅微之事,如指諸掌。司馬光編次《資治通鑑》,英宗命 自擇館閣英才共修之。光對曰:『館閣文學之士誠多, 至於專精史學,臣得而知者,唯劉恕耳』。即召為局僚」, 遇史事紛錯難治者,輒以委恕。恕於魏晉以後事,考 證差謬,最為精詳。

《陳瓘傳》:瓘為太學博士,薛昂林自官學省,議毀《資治 通鑑》,瓘因策士題引神宗所製序文以問昂,自意沮。 《袁樞傳》:樞字機仲,建安人,為嚴州教授,喜誦司馬光 《資治通鑑》,苦其浩博,乃區別其事而貫通之,號《通鑑 紀事本末》。參知政事龔茂良得其書,奏於上,孝宗讀 而嘉嘆,以賜東宮及分賜江上諸帥,且令熟讀,曰:「治 道盡在是矣。」他日,上問袁樞今何官?茂良以實對。上 曰:「可與寺監簿。」於是以太宗正簿召登對,即因史書 以言曰:「臣竊聞陛下嘗讀《通鑑》,屢有訓詞,見諸葛亮 論兩漢所以興衰,有小人不可不去之戒。大哉王言, 垂法萬世。」遂歷陳往事,自漢武而下至唐文宗,偏聽 姦佞,致於禍亂。且曰:「固有詐偽而似誠實,險佞而似 忠鯁者。苟陛下日與圖事于帷幄中,進退天下士,臣 恐必為朝廷累。」上顧謂曰:「朕不至與此曹圖事帷幄 中。」樞謝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王曙傳》:「曙子益柔,字勝之,少力學,通群書,歷龍圖閣 學士。司馬光嘗語人曰:『自吾為《資治通鑑》,人多欲求 觀讀,未終一紙,已欠伸思睡。能閱之終篇者,惟王勝 之耳』。」

《趙汝談傳》。「汝談所著有《通鑑注》。」

《道學傳》:「張洽少從朱熹學,六經、諸史百家之說,無所 不讀,所著有《續通鑑長編事略》。」

《儒林傳》:「胡安國有《資治通鑑舉要補遺》一百卷, 王應麟所著有《通鑑地理攷》一百卷,《通鑑地理通釋》 十六卷,《通鑑答問》四卷。」

葉味道授太學博士,兼崇政殿說書。故事,說書之職, 止於《通鑑》而不及經,味道請先說《論語》,詔從之。 《清波雜志》:了齋陳瑩中為太學博士,薛昂、林自之徒 為正錄,皆蔡卞之黨也。競尊王荊公而擠排元祐,禁 戒士人不得習元祐學術。卞方議毀《資治通鑑》板,陳 聞之,因策士題特引序文,以明神宗有訓。於是林自 駭異,而謂陳曰:「此豈神宗親製耶?」陳曰:「誰言其非也?」 自又曰:「亦神宗少年之文耳。」陳曰:「聖人之學,得於天 性,有始有卒,豈有少長之異乎?」自辭屈愧嘆,遽以告 卞。卞乃密令學中敞高閣,不復敢議,毀矣。毀《通鑑》非 細事也,諸公未有紀之者,止著於《了齋遺事》中。國子 監舊有安定胡翼之祠,紹聖初,自為博士,聞於朝,徹 去。

卻掃編:司馬溫公編修《資治通鑑》,辟劉貢甫、范純夫、 劉道原為屬,兩漢事則屬之貢甫,唐事則屬之純夫, 五代事則屬之道原,餘則公自為之,且潤色其大綱。 書成,道原復類上古至周威烈二十二年以前事為 《通鑑前紀》,又將取國朝事為《後紀》。《前紀》既成而病自 度《後紀》之不復可成也,更《前紀》為《外紀》。

《聞見後錄》:元豐末,司馬文正《資治通鑑》成,進御。丞相 王珪、蔡確見上問何如?上曰:「當略降出,不可久留。」又 咨歎曰:「賢於荀悅《漢紀》遠矣。」罷朝中使,以其書至政 事堂,每葉縫合以睿思殿寶章。睿思殿,上禁中觀書 之地也。舍人王震等在省中從丞相來觀,丞相笑曰: 「君無近禁臠。」以言上所愛重者。

《癸辛雜識》:余嘗問李雙溪獻可云:「昔李仁甫為《通鑑 長編》,作木廚十枚,每廚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 子誌之。凡本年之事,有所聞必歸此匣,分月日先後

次第之,井然有條,真可為法也
考證
《客座新聞》:四明陳子桱元季僑居長洲,博學善屬文,

嘗著《通鑑續編》,大書「宋太祖云匡引」,自立而還。未輟 筆,忽迅霆擊其案,先生端坐不懾,曰:「霆雖擊吾手,終 不為之改易也。」書成行於世。

《金史楊雲翼傳》:「雲翼進《龜鑑萬年錄》、聖學、聖孝之類, 凡二十篇,著《續通鑑》若干卷。」

《元史裕宗傳》:「每與諸王近臣習射之暇,輒講論經典, 若《資治通鑑》等書。從容片言之間,苟有允愜,未嘗不 為之洒然改容。」

《顯宗傳》:「至元中,奉旨鎮北邊,撫循部曲之暇,則命也。」 滅堅以國語講《通鑑》。

傳,一日進讀司馬光《資治通鑑》,因言國家當及 斯時,脩遼、金、宋三史,歲久恐闕逸,後置局纂脩,實由 巎巎發其端。 《郝經傳》:經字伯常,為學務有用,撰《原古錄》《通鑑書法》 等書,凡數百卷。

《王思廉傳》:嘗進讀《通鑑》,至唐太宗有殺魏徵語,及長 孫皇后進諫事,帝命內官引至皇后閣,講衍其說。后 曰:「是誠有益於宸衷,爾宜擇善言進講,慎勿以瀆辭 煩上聽也。」每侍讀,命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兒、太師月 赤察兒、御史中丞撒里蠻、翰林學士承旨掇立察等, 咸聽受焉。

《儒學傳》:「金履祥字吉父,嘗謂司馬文正公光作《資治 通鑑》,祕書丞劉恕為《外紀》,以記前事,不本於經,而信 百家之說,是非謬於聖人,不足以傳信。自帝堯以前, 不經夫子所定,固野而難質。夫子因魯史以作《春秋》, 王朝列國之事,非有玉帛之使,則魯史不得而書,非 聖人筆削之所加也。況《左氏》所記,或闕或誣,凡此類 皆不得以辟經為辭。」乃用邵氏《皇極經世曆》、胡氏《皇 王大紀》之例,損益折衷,一以《尚書》為主,下及詩、禮、《春 秋》,旁採舊史諸子,表年繫事,斷自唐堯以下,接於《通 鑑》之前,勒為一書,二十卷,名曰《通鑑前編》。凡所引書, 輒加訓釋以裁正其義,多儒先所未發。既成,以授門 人許謙曰:「二帝、三王之盛,其微言懿」行,宜後王所當 法。戰國申、商之術,其苛法亂政,亦後王所當戒,則是 編不可以不著也。天曆初,廉訪使鄭允中表上其書 於朝。

許謙受業金履祥之門,盡得其所傳之奧。其觀史有 「治忽幾微」,倣史家年經國緯之法,起太皞氏,迄宋元 祐元年秋九月尚書左僕射司馬光卒。備其世數,總 其年歲,原其興亡,著其善惡,蓋以為光卒則中國之 治不可復興,誠理亂之幾也。故附於《續經》,而書孔子 卒之義,以致其意焉。

《明外史寧獻王權傳》:「權太祖第十七子,構精廬一區, 鼓琴讀書其間,日與文士相往還。嘗奉敕輯《通鑑博 論》二卷。」

《李東陽傳》:「武宗立,屢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時焦芳疾 東陽位己上,日夕搆之劉瑾。瑾乃令人摘《通鑑纂要》 小疵為東陽等罪,而除謄錄官數人名,欲因以及東 陽。東陽大窘,度勢不能爭,屬芳與張綵為解,乃已。」

通鑑部雜錄 编辑

《聞見後錄》:司馬文正公修《通鑑》時,謂其屬范淳父曰: 「諸史中有詩賦等,若止為文章,便可刪去。」蓋公之意, 欲士立於天下後世者,不在空言耳。如屈原以忠廢, 至沉汨羅以死,所著《離騷》,漢淮南王、太史公皆謂其 可與日月爭光,豈空言哉?《通鑑》并屈原事盡削去之, 《春秋》褒毫髮之善,《通鑑》掩日月之光,何邪?公當有深 識,求于《考異》中無之。

司馬文正初作《歷代論》,至論曹操,則曰:「是奪之於盜 手,非取之於漢室也。」富文忠疑之,問於康節,以為非 是。予家尚藏康節《答文忠書》副本,當時或以告文正。 今《通鑑魏語》下無此語。

唐太宗以讖欲盡殺宮中姓武者,李淳風以為不可, 竟殺李君羨。讖有一女子,身長姓武,其明白如此。後 高宗欲立太宗才人武氏為皇后,長孫無忌、郝處信、 褚遂良力諫,初無一語及武氏之讖。何也?武氏之變 至不可言。司馬文正《通鑑》不書怪,獨書此讖云。 《容齋隨筆》:唐懿宗咸通二年二月,以杜悰為相,一日, 兩樞密使詣中書,宣徽使楊公慶繼至,獨揖悰受宣, 三相起避,公慶出書授悰,發之,乃宣宗大漸時宦官 請鄆王監國奏也。且曰:「當時宰相無名者,當以反法 處之。」悰反復讀,復封以授公慶曰:「主上欲罪宰相,當 於延英面示聖旨。」公慶去,悰謂兩樞密曰:「內外之臣, 事猶一體。今主上新踐祚,固當以仁愛為先,豈得遽 贊成殺宰相事?若習以性成,則中尉、樞密豈得不自 憂乎?」兩樞密相顧默然,徐曰:「當具以公言白至尊,非 公重德,無人及此。」三相復來見悰,微請宣意,悰無言三相惶怖,乞存家族。悰曰:「勿為他慮。」既而寂然。及延 英開,上色甚悅。此《資治通鑑》所載也。《新唐史》云:宣宗 世,夔王處大明宮,而鄆王居十六宅。帝大漸,遺詔立 夔王,而中尉王宗貫迎鄆王立之,是為懿宗。久之,遣 樞密使楊慶詣中書,獨揖悰。他宰相畢諴、杜審權、蔣 伸不敢進,乃授悰中人,請帝監國奏,因諭悰劾大臣 名不在者,悰語之,如前所云。慶色沮去,帝怒亦釋。予 以史考之,懿宗即位之日,宰相四人,曰令狐綯,曰蕭 鄴,曰夏侯孜、曰蔣伸,至是時惟有伸在。三人者罷去 矣,諴及審權,乃懿宗自用者,無由有斯事。蓋野史之 妄,而二書誤采之。溫公以唐事屬之范祖禹,其審取 可謂詳盡尚如此,信乎修史之難哉!

魏鄭公諫止唐太宗封禪,中間數語,引喻剴切曰:「今 有人十年長患,療治且愈,此人應皮骨僅存,便欲使 負米一石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 下為良醫,疾苦雖已乂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切 有疑。」太宗不能奪。此語見于公《諫錄》及《舊唐書》,而《新 史》不載。《資治通鑑》記其諫事,亦刪此一節,可惜也。 《容齋續筆》:司馬公修《資治通鑑》,辟范夢得為官屬,嘗 以手帖論纘述之要,大扺欲如《左傳》敘事之體。又云: 「凡年號皆以後來者為定,如武德元年則從正月便 為唐高祖,更不稱隋義寧二年。」梁開平元年正月便 不稱唐天祐四年,故此書用以為法。然究其所窮,頗 有窒而不通之處。公意正以《春秋》定公為例,于未即 位即書「正月」,為其元年。然昭公以去年十二月薨,則 次年之事不得復係於昭,故定雖未立,自當追書,兼 經文至簡,不過一二十字,一覽可以了解。若《通鑑》則 不侔隋煬帝大業十三年,便以為恭皇帝上,直至於 下卷之末,恭帝立,始改義寧,後一卷則為唐高祖。蓋 凡涉歷三卷,而煬帝固存,方書其在江都時事。《明皇 後》卷之首,標為肅宗至德元載,至卷之半,方書太子 即位代宗,下卷云上方勵精求治,不次用人,乃是德 宗也。莊宗同光四年,便係於天成,以為明宗,而卷內 書命李嗣源討鄴,至次卷首莊宗方殂潞王清泰三 年,便標為晉高祖,而卷內書石敬塘,及至卷末,始為 晉天福。凡此之類,殊費分說。此外如晉、宋諸胡僭國, 所封建王公,及除拜卿相,纖悉必書,有至二百字者。 又如西秦丞相南川宣公出連乞都卒,魏都坐大官 章安侯封懿、天部大人白馬文正公崔宏、宜都文成 王穆觀、鎮遠將軍平舒侯燕鳳、平昌宣王和其奴卒, 皆無關於社稷治亂。而周勃薨,乃不書,及書「漢章帝 行幸長安,進幸槐里岐山,又幸長平,御池陽宮,東至 高陵,十二月丁亥還宮,又乙未幸東阿,北登太行山, 至天井關,夏四月乙卯還宮。」又書「魏主七月戊子如 魚池,登青岡原,甲午還宮,八月己亥如瀰澤,甲寅登 牛頭山,甲子還宮。」如此行役,無歲無之,皆可省也。 《容齋三筆》:唐僖宗幸蜀,政事悉出內侍田令孜之手。 左拾遺孟昭圖、右補闕常濬上疏論事,昭圖坐貶,令 孜遣人沉之於蟆頤津,賜濬死。《資治通鑑》記其事。予 讀《昭宗實錄》,即位之初,贈昭圖起居郎,濬禮部員外 郎,以其直諫被戮,故褒之。方時艱危,救亡不暇,而初 政及此,《通鑑》失書之,亦可惜也。

《井觀瑣言》:「史中凡改姓名者,如劉更生、劉歆、姚元之 之類,當其未改,只當著舊名。元魏初,諸臣姓皆奇複, 孝文太和中,始改拓跋氏為元氏,拔拔氏為長孫氏, 達奚氏為奚氏,乙旃氏為叔孫氏,此類甚多。至西魏 恭帝初元,宇文泰廢立,乃復國姓,拓跋氏九十九姓 改為『單』」者,復其舊。中原故家,多易賜番姓,《宋書·索虜 傳》《南齊書。魏虜傳》,孝文未改姓之先,皆著其舊姓名, 乃得事實。魏收《魏書》率書新姓,溫公《通鑑》從之,以就 簡易,失其實矣。金斡離不、兀朮等,其初亦只當書其 舊名,今《金史》盡書,後所更者宗望、宗弼之類,亦非是。 陳子桱續編《通鑑》,悉書舊名,亦為有見。

史炤釋《通鑑》多謬,天台、胡三省《辨誤》多所考正,遠勝 諸家之法,然頗有引證欠明備者。如晉太和四年,郗 超言頓兵河、濟,史氏云:「河、濟皆出王屋山」,固疏。胡氏 乃謂河出積石,濟出王屋,此河、濟之發源。夫積石河 之見處,非其發源也。唐貞元元年,盧杞遇赦量移,長 史陳京、趙需等爭之,德宗大怒,左右辟易,京顧曰:「趙 需等勿退!」史以京、顧為人姓名,胡譏其不識文理,是 矣。予按,柳子厚撰《祕書少監陳京行狀》云:「上將復前 為相者,公率其黨爭之。上變于色,在列者咸恟而退。 公大呼曰:『趙需等勿退』!遂進而盡其辭焉。」《唐史》蓋因 此文炤之謬蓋彰矣。大中二年,王皞曰:「憲宗厭代之 夕,事出曖昧。」史以厭為厭魅。胡云:「厭代謂升遐,言厭 薄人世是也。然厭世字本出《莊子》『千歲厭世,去而上 仙』」之文,唐避太宗諱,改世為代,而胡不明言其故。又 漢黃瓊上疏曰:「陛下不加清徵,審別真偽。」清徵本出 《楚辭》「君含怒以待臣兮」,不清徵其然否,胡亦失於引 證。孫權上書稱臣於曹操,稱說天命,操曰:「是兒欲踞 吾著爐火上邪?」此蓋操知權尊己,非出於誠,特欲嗾己,速成篡計,使諸雄得指以為辭,故云「踞吾著爐火 上」,若曰速吾禍敗云爾。胡乃云漢以火德王權,欲使 操加其上,似無此意。北齊王高緯遊南苑,從官賜死 者六十人,「賜」「死」本「暍死」之誤,胡以「淫刑以逞」釋之。唐 李泌請以書約回紇:每使來不過二千人,印馬不過 千匹。按《唐書》本作「市馬」,謂與回紇互市之馬也。《通鑑》 「市」誤作「印。」胡引《大典》「諸監馬印」為說,亦失考也。寶曆 初,牛僧孺出鎮武昌,過襄陽,襄陽帥柳公綽戎服出 候曰:「奇章公甫離台席,重之,所以尊朝廷也。」胡註:「牛 弘相,隋封奇章公,僧孺其裔孫,故唐人以稱之。」予按 《唐書》,僧孺在敬宗初,嘗進封奇章郡公。今武昌有奇 章閣、奇章亭,皆為僧孺而名,非特以牛弘之裔稱奇 章公也。此其欠明備處。其他所釋,頗多騁浮辭,如解 高澄父喪,起舞而曰「祕喪不發,死肉未寒,忘雞斯徒 跣之哀,縱躚躚僛僛之樂」之類,殊非箋解之體。 《書蕉資治通鑑》草雖數百卷,顛倒塗抹,訖無一字作 草,其行己之度蓋如此。

《讀史訂疑》:「唐蕭至忠素有雅望,後附太平公主以進。 嘗自主第門出,遇宋璟,璟曰:『非所望於蕭傅』。蓋取潘 安仁《西征賦》中句,殊有情實。司馬溫公作《通鑑》,遽以 臆改曰:『非所望於蕭君也』。雅俗迥別矣。豈以溫公而 不讀《文選》人?故是識趣為難耳。」

《霏雪錄》:「司馬溫公編《通鑑》時,手槁績。嘗見數幅如人 名字,各分代類寫,書久未成。或言溫公利餐錢,故遲 遲爾。」溫公聞之,遂急結未了。故五代多繁冗,小人害 事,往往如此。

《焦氏筆乘》:荀悅《漢紀》云:「高帝諱邦之字曰國,惠帝諱 盈之字曰滿,文帝諱恆之字曰常。」謂君諱臣下所避 者,故變邦為國,變盈為滿,變恆為常以代之,示不敢 犯也。故僖王曰釐王,桓公曰威公,蒯徹曰蒯通,莊助 曰嚴助,皆此類耳。《通鑑》西漢諸帝下註,惠帝則云「諱 盈之字曰滿」,文帝則云「諱恆之字曰常」,景帝則云「諱 啟之字曰開」,武帝則云「諱徹之字曰通。」是以「盈之」、「恆 之」、「啟之」、「徹」之為名,而以「曰滿」、「曰常」、「曰開」、「曰通」為字,蓋 徇荀悅之文而昧其義者也。然則劉季者,高祖之字 也,而謂之曰「國」,可乎?

《日知錄》:呂東萊《大事記》曰:《史記˙商君本傳》云:「不告奸 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 罰。」《通鑑》

削「不告奸者」一句,而以匿奸之罪為「不告奸。」

之罪。《本傳》又云,「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通鑑》 削之。《本傳》又云:「名田宅臣妾者以家次。」《通鑑》削「以 家次」三字,皆當以《本傳》為正。

《孟子》以伐燕為宣王,事與《史記》不同。《通鑑》以威王、宣 王之卒,各移下十年,以合《孟子》之書。今按:《史記》湣王 元年為周顯王之四十六年,歲在著雍閹茂。又八年 燕王噲讓國于相子之。又二年齊破燕,殺王噲。又二 年燕人立太子平,則已為湣王之十二年,而《孟子》書, 吾甚慚於孟子,尚是宣王,何不以宣王之卒移下十 「二、三年」,則與《孟子》之書無不皆合,而但拘于十年之 成數邪?

《史記萬石君列傳》:慶嘗為太僕,御出,上問車中幾馬, 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慶于諸子中最為簡易 矣,然猶如此。太史公之意,謂慶雖簡易,而猶敬謹,不 敢率爾即對。其言簡易,正以起下文之意也。《通鑑》去 「然猶如此」一句,殊失本指。

《通鑑》:「漢武帝元光六年,以衛尉韓安國為材官將軍, 屯漁陽。元朔元年,匈奴二萬騎入漢,殺遼西太守,略 二千餘人,圍韓安國壁。又入漁陽、鴈門,各殺略千餘 人。」夫曰圍韓安國壁,其為漁陽可知,而云「又入漁陽」, 則疏矣。攷《史記匈奴傳》本文,則云:「敗漁陽太守軍千 餘人,圍漢將軍安國。」安國時千餘騎亦且盡,會燕救 「至,匈奴引去」,其文精密如此。《通鑑》改之不當。

《漢書。宣帝紀》:五鳳二年「春三月,行幸雍,祠五畤。」《通鑑》 改之曰「春正月,上幸甘泉,郊泰畤。」《攷異》引《宣紀》云:「三 月,行幸甘泉。」而《宣紀》本無此文,不知溫公何所據。 光武自隴、蜀平後,非警急未嘗復言軍旅。皇太子嘗 問軍旅之事,帝曰:「昔衛靈公問陳,孔子不對,此非爾 所及。」據《後漢書》本文,皇太子即明帝也。《通鑑》乃書於 建武十三年,則東海王彊尚為太子,亦為未允。 唐德宗貞元二年,李泌奏自集津至三門,鑿山門車 道十八里,以避底柱之險。按《舊唐書》傳李泌並無此 事,而《食貨志》曰:開元二十二年八月,元宗從京兆尹 裴耀卿之言,置河陰縣及河陰倉、河清縣柏崖倉、三 門東集津倉、三門西鹽倉,開三門北山十八「『里,以避 湍險。自江淮而泝鴻溝,悉納河陰倉。自河陰送納含 嘉倉,又送納太原倉,謂之北運』。自太原倉浮於渭,以 實京師。凡三年,運七百萬石,省陸運之傭四十萬貫。」 又曰:「開元二十九年,陝郡太守李齊物鑿三門山以 通運,闢三門巔,輸岩險之地,俾負索引艦,昇於安流, 自齊物始也。天寶三載,韋堅代蕭炅,以滻水作廣運 潭於望春樓之東,而藏舟焉。」是則北運始於耀卿,尚陸行十八里;河運始於齊物,則直達於長安也。下距 貞元四十五年,無緣有李泌復鑿三門之事。《通鑑》書外國之葬,如《晉紀》義熙六年九月下云:「甲寅, 葬魏主珪於盛樂金陵。」不言魏葬而曰葬魏,或以為 倣《春秋》之文,愚以為非也。《春秋》書「葬宋穆公」、「葬衛桓 公」之類,皆魯遣其臣會葬,故為此文。若南北朝時,本 國自葬,則當書魏葬。如《宋紀》景平元年十二月「庚子, 魏葬明元帝於金陵。」元嘉二十九年三月「辛卯,魏葬 太武皇帝於金陵」,則得之矣。

《通鑑》書閏月而不著其為何月,謂倣《春秋》之法,非也。 春秋時閏未有不在歲終者,自《太初曆》行,每月皆可 置閏,若不著其為何月,或上月無事,則後之讀者必 費於追尋矣。《新唐書》亦然,惟高宗顯慶二年正月無 事,乃書曰「閏正月壬寅,如洛陽宮。」

「賦於民而食,人二雞子。」賦於民而食者,取之於民也。 「人二雞子」者,每人令出二雞子也。胡氏未註。

「幾能令臧三耳矣。」言幾令人以為實有三耳。

漢武帝太初三年,「膠東太守延廣為御史大夫。」註「延 廣,史逸其姓。」按延即姓也。三十九卷「南鄭人延岑」,註 「延」姓,「岑」名。四十五卷有京兆尹南陽延篤。

諸葛亮《出師表》云:「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 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所謂敗軍,乃當陽 長坂之敗,其云奉命,則求救於江東也。註:「乃云事見 上卷文帝黃初四年,非。」

虞翻作表示。呂岱「為愛憎所白。」註曰:「讒佞之人,有愛 有憎,而無公是非,故謂之愛憎。」愚謂:愛憎,憎也,言憎 而並及愛,古人之辭寬緩不迫故也。又如:得失,失也。 《史記。刺客傳》:「多人不能無生得失。」利害,害也。《史記。吳 王濞傳》:「擅兵而別,多佗利害。」緩急急也。《史記。倉公傳》: 「緩急無可使者。」《游俠傳》:「緩急人之所時有也。」成敗,敗 也。《後漢書何進傳》:「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同 異,異也。《吳志孫皓傳》注:「蕩異同如反掌。」《晉書王彬傳》: 「江州當人強盛時,能立異同。」贏縮,縮也。《吳志諸葛恪 傳》:「一朝贏縮,人情萬端。」禍福,禍也。晉歐陽建《臨終詩》: 「潛圖密已搆,成此禍福端。」皆此類。

庾亮出奔,左右射賊,誤中柂工,應弦而倒。船上咸失 色欲散。亮不動,徐曰:「此手何可使著賊?」註曰:「言射不 能殺賊,而反射殺柂工,自恨之辭也。」非也。亮意蓋謂 有此善射之手,使著賊身,亦必應弦而倒耳,解嘲之 語也。

宋明帝泰始三年,沈文秀攻青州刺史明僧暠,帝遣 輔國將軍劉懷珍浮海救之,進至黔陬。文秀所署長 廣太守劉桃根將數千人戍不其城,懷珍軍於洋水, 遣王廣之將百騎襲不其城,拔之。《註》云:「洋水即巨洋 水。」按不其城在今即墨縣西南,而巨洋水乃今之巨 蔑河,在臨胊、益都、壽光三縣之境,與黔陬、不其相去 三四百里,安能以百騎而襲取之乎?《水經注》云:「拒艾 水出黔陬縣西南拒艾山,又謂之洋洋水。」《膠州志》曰: 「洋河在州南三十里,發源鐵橛山,東流入於海。」此即 懷珍所屯軍處耳。

梁武帝大通二年,「魏尒朱榮欲討山東群盜,請敕蠕 蠕王阿那瓌發兵東趨下口,以躡其背。」《註》云:「下口蓋 指飛狐口。」非也。此則居庸下口。一百六十六卷註曰: 「幽州軍都縣西北有居庸關。濕餘水出上谷溫陽縣 之東,南流出關,謂之下口。」

周主從容問鄭譯曰:「我腳杖痕,誰所為也?」對曰:「事由 烏丸軌、宇文孝伯。」謂由此二人也。下云因言軌捋須 事,亦是譯言之也,故軌見殺而孝伯亦賜死。《註》以宇 文孝伯屬下讀,而云孝伯何為出此言,誤矣。

突厥立劉武周為定楊可汗。《註》云「將使之定揚州。」非 也。楊者,隋姓。下條云:「劉武周為定楊天子,郭子和為 平楊天子。」猶言定隋、平隋爾。「楊」字從木。

武后永昌元年二月丁酉,尊魏忠孝王曰周忠孝太 皇,妣曰忠孝太后,文水陵曰章德陵,咸陽陵曰明義 陵。《註》云,「武氏之先葬文水,士彠及其妻葬咸陽。」非也。 后父士彠葬文水,母楊氏葬咸陽。後章德改名昊陵, 明義改名順陵,其碑文云然。

劉肅《大唐新語》:中宗宴興慶池,侍宴者並唱《迴波詞》。 給事中李景伯歌曰:「迴波詞,持酒巵。微臣職在箴規。 侍宴既過,三爵諠譁,竊恐非儀。」首二句三言,下三句 六言,蓋迴波詞體也。今《通鑑》作迴波,爾時酒巵,恐傳 寫之誤。

唐穆宗長慶元年,劉總奏分所屬為三道,以幽、涿、營 為一道,平、薊、媯、檀為一道,瀛、莫為一道。註云:「營州治 柳城,道里絕遠。」劉總奏以為一道,必有說。按《唐書地 里志》,營州,柳城郡,萬歲通天元年為契丹所陷,聖曆 二年僑治漁陽,開元五年又還治柳城。意者中唐之 世,復僑治于幽、薊之間,而史家自天寶亂後,于東北 《邊事》,略而不詳,故今無所考耶?

李茂貞不敢稱帝,但開岐王府,置百官,名其所居為 宮殿,稱妻皇后。註曰:「自為岐王而妻稱皇后,妻之貴踰于其夫矣。」竊謂此事理之必不然,皇后乃王后之 誤。

《後漢高祖紀》,「吳越內牙指揮使諸溫。」註:「《漢書地理志》 琅邪郡有諸稽縣,蓋以邑為氏也。非。」按:越有大夫諸 稽郢。

周太祖廣順元年,慕容彥超遣使入貢,帝慮其疑懼, 賜詔慰安之曰:「今兄事已至此,言不欲繁,望弟扶持, 同安億兆。」今兄者,太祖自謂也。「事已至此」,謂為眾所 推而即帝位也。觀下文稱之為弟,語意相對可知。註 以漢祖為彥超之兄,改作「令兄」者非。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