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百二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百二十九卷目錄
地志部總論
漢書〈地理志序〉
後漢書〈郡圃志序〉
晉書〈地理志總序〉
宋書〈州郡志序〉
北魏書〈地形志序〉
隋書〈地理志序〉
唐書〈地理志序〉
遼史〈地理志序〉
宋史〈地理志序〉
金史〈地理志序〉
元史〈地理志序〉
地志部藝文
河渠書贊 漢司馬遷
與楊雄求方言書 劉歆
博物志地理略贊 晉張華
職貢圖贊 梁元帝
未至潯陽郡教 陸倕
蓋地圖賦 唐錢起
進西北邊圖經狀 元稹
為裴相公進東封圖狀 劉禹錫
跋方言 宋洪邁
明分野地名郡邑同異別術 蔡沈
周道略總序 闕名
輿圖論略 明吳學儼
九邊總圖說 前人
地志部紀事
地志部雜錄
經籍典第四百二十九卷
地志部總論
编辑漢書
编辑《地理志序》
编辑
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 壄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是故《易》稱「先王㠯建萬國, 親諸侯」,《書》云「協和萬國」,此之謂也。堯遭洪水,褱山襄 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 州,列五服,任土作貢,曰「禹敷土隨山。」木,奠高山大 川。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嶽陽;覃 懷底績,至于衡章。厥土惟白壤,厥賦《上上》錯,厥田中 中。恆、衛既從,大陸既作,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 泲。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 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屮繇木條,厥田中下,賦貞 作十有三年迺同。厥貢漆絲,厥棐織文。「浮於泲、漯,通 于河。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惟甾其道。厥土白墳,海 瀕廣瀉。田上下,賦中上。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 鉛、松、怪石,萊夷作牧,厥棐檿絲,浮于汶,達于泲。海、岱 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蓺,大壄既豬,東原底 平。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田上中,賦中中。貢土五色, 羽畎夏狄。嶧陽孤桐,泗」瀕浮磬。淮夷蠙珠泉魚,厥棐 《元纖》縞。浮于淮、泗,達于河。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 鳥逌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篠簜既敷,屮夭木喬。厥 土塗泥。田下下,賦下上錯。貢金三品瑤。篠、簜、齒、革、 羽、毛,鳥夷卉服。厥棐織貝,厥包橘柚,錫貢。均江、海,通 于淮、泗,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 沱、灊既道,雲夢土作乂,厥土塗泥,田下中,賦上下。貢 羽、旄、齒、革、金三品,杶、幹、栝、柏、厲、砥、砮丹惟箘簬楛三 國底貢,厥名包匭菁茅,厥棐元纁璣組。九江納錫大 龜,浮于江、沱、灊漢,逾于洛,至于南河。荊河惟豫州。伊、 雒、瀍、澗,既入于河,滎波既豬,道荷澤,被盟豬。厥土惟 壤,下土墳壚。田中上,賦錯上中。貢漆、枲、絺、紵棐、纎纊, 錫貢磬錯。浮于洛,入于河。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 蓺,沱、灊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績。厥土青黎,田下上, 賦下中三錯。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織皮。西頃 因桓是倈。浮于灊,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黑水西河 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酆水逌同。荊、 岐既旅,終南、惇物,至于鳥鼠。原隰底績,至于豬壄。三 危既宅,三苗丕敘。厥土黃壤,田上上,賦中下。貢球琳、 琅玕。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織皮、崑崙、 析支、渠叟,西戎即敘。道汧及岐,至于荊山,逾于河。壺 口、雷首,至「于太嶽;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恆山至 于碣石,入于海;西頃、朱圉、鳥鼠,至于太華;熊耳、外方、 桐柏至于倍尾;道嶓冢至于荊山;內方至于大別;㟭
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道、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道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又」東至 于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 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嶓冢道漾》,東流為漢, 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東匯 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㟭山道江》,東別為沱,又 東至于醴,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迤北會于匯,東為中 江,入于海。《道沇》水,東流為泲,入于河,軼為滎,東出于 陶丘北,又東至于荷,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 道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道渭自鳥鼠同 穴,東會于酆,又東至于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道洛 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又東會于伊,又東北入于河。 「九州逌同四奧,既宅九山。」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 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財賦咸則,三壤 成賦。中國錫土姓,祇台德,先不距朕行,五百里甸服, 百里賦內總,二百里內銍,三百里內戞服,四百里粟, 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國,三百里 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五 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 蠻,二百里流。」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𣳻聲教,訖 于四海。禹錫元圭,告厥成功。後受禪于虞,為夏后氏。 殷因于夏,亡所變改。周既克殷,監於二代而損益之, 定官分職,改禹徐、梁二州合之於雍、青,分冀州之地 㠯為幽、并。故《周官》有職方氏,掌天下之地,辨九州之 國。東南曰揚「州,其山曰會稽,藪曰具區,川曰三江,濅 曰五湖,其利金錫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鳥獸,穀宜 稻。正南曰荊州,其山曰衡,藪曰雲夢,川曰江漢,濅曰 潁湛,其利丹銀齒革;民一男二女,畜及穀宜與揚州 同。河南曰豫州,其山曰華,藪曰圃田,川曰滎雒,濅曰 波溠,其利林漆絲枲;民二男三女,畜宜六擾,其穀」宜 五種。正東曰青州,其山曰沂,藪曰孟諸,川曰淮、泗,濅 曰沂、沭,其利蒲魚,民二男三女,其畜宜雞狗,穀宜稻 麥。河東曰「兗州,其山曰岱,藪曰泰壄,其川曰河泲,濅 曰盧、濰,其利蒲魚,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穀宜四 種。」正西曰「雍州,其山曰嶽,藪曰弦蒲,川曰涇、汭,濅曰 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畜」宜牛馬,穀宜黍稷。 東北曰幽州,其山曰醫無閭,藪曰貕養,川曰河泲,濅 曰菑時,其利魚鹽;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擾,穀宜三種; 河內曰冀州,其山曰霍,藪曰揚紆,川曰漳,濅曰汾潞, 其利松柏;民五男三女,畜宜牛羊,穀宜黍稷。正北曰 并州,其山曰恆山,藪曰昭餘祁,川曰虖沱、嘔夷,其濅 曰淶易,其利布帛;「民二男三女,畜宜五擾,穀宜五種。」 而保章氏掌天文,㠯星土辯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 有分星,㠯視吉凶。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 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而太 昊、黃帝之後,唐、虞侯伯猶存,帝王圖籍相踵而可知。 周室既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轉相吞滅。數百年間, 列國耗盡。至春秋時,尚有數十國,五伯迭興,總其盟 會。陵夷至於戰國,天下分而為七,合從連衡,經數十 年,秦遂并兼四海。㠯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 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盪滅前聖之苗裔,靡 有孑遺者矣。漢興,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簡易,㠯撫海 內。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 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 十三部,置刺史。先王之跡既遠,地名又數改易,是㠯 采獲舊聞,考跡《詩》《書》,推表山川,㠯綴《禹貢》《周官》《春秋》, 下及戰國、秦、漢焉。
後漢書
编辑《郡國志序》
编辑
《漢書地理志》記天下郡縣本末,及山川奇異風俗所 由至矣,今但錄中興以來郡縣改異,及《春秋》三史會 同征伐地名,以為《郡國志》。凡前志有縣名今所不載 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無今有者,後所置也;凡縣名 先書者,郡所治也。
晉書
编辑《地理志總序》
编辑
昔者元胎無象,太素流形,對越在天,以為元首,則《記》 所謂「冬居營窟,夏居橧巢,飲血茹毛,未有麻絲」者也。 及燧人鑽火,庖犧出震,風宗下武,炎引昌基,畫野無 聞,其歸一揆。黃帝則東海南江,登空躡岱,至於崑峰 振轡,風山訪道,存諸汙竹,不可厚誣。高陽任地,依神 帝嚳,順天行義,東踰蟠木,西濟流沙,北至幽陵,南撫 交阯,日月所經,舟車所至,莫匪王臣,不踰茲域。帝堯 時,禹平水土以為九州;虞舜登庸,厥功彌劭,表提類 而分區宇,判山河而考疆域,冀北創并部之名,燕、齊 起幽、營之號,則《書》所謂「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者 也。夏功在於唐堯,殷因無所損益。周武克商,自豐徂 鎬,至成王時,改作《禹貢》。徐、梁入於青、雍,冀野析於幽、 并。《職方》掌天下之土,以周厥利。保章辨九州之野,皆 有分星。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 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并州。始皇初并天下,懲戰國,削罷 列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於是興師踰江,平取百越, 又置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凡四十郡,郡一守焉。其地 則西臨洮而北沙漠,東縈西帶,皆臨大海。漢祖龍興, 革秦之弊,分內史為三部,更置郡國二十有三。文增 厥九,景加其四。武帝開越攘胡,初置十七;拓土分疆, 又增十四。昭帝少事,又增其一。至平帝元始二年,凡 新置郡國七十有一,與秦四十合一百一十有一。改 《雍》曰「涼」,改梁曰益,又置徐州,復夏舊號。南置交趾,北 有朔方,凡為十三部。光武投戈之歲,在彫耗之辰,郡 國蕭條,并省者八。建武十一年,省州牧,復為刺史,員 十三人,各掌一州。明帝置一,章帝置二,和順改作,其 名有九省朔方刺史,合之於《司隸》,凡十三部,而郡國 百有八焉。桓靈頗增於前,復置六郡。魏武定霸,三方 鼎立,生靈板蕩,關洛荒蕪,所置者十二,所省者七。而 文帝置七。明及少帝增二,得漢郡者五十四焉。蜀先 主於漢建安之間初置郡九,後主增二,得漢郡者十 有一焉。吳主大皇帝初置郡五,少帝、景帝各四,歸命 侯亦置十「有二郡,得漢郡者十有八焉。」晉武帝太康 元年,既平孫氏,凡增置郡國二十有三,省司隸,置司 州,別立梁、秦、寧平四州,仍吳之廣州,凡十九州,郡國 一百七十三,以為冠帶之國,盡有殷周之土。若乃敦 麗於天地之始,昭晰於犧農之世,用長黎元,未爭疆 埸,而玉環楛矢,夷裘風駕,南翬表貺,東風入律,光乎 上德,奚遠弗臻。然則星象麗天,山河紀地,端掖裁其 弘敞,《崤函》判其都邑。仰觀俯察,萬物攸歸。是以洛沚 咸陽,宛然秦漢;晉濱河西,同知堯禹。于茲新邑,宅是 鎬京。五尺童子,皆能口誦者,史官弗之書也。昔庖犧 氏生於成紀而為天子,都於陳。神農氏都陳而別營 於曲阜。黃帝生於壽丘而都於涿鹿。少昊始自窮桑, 而遷都曲阜。顓頊始自窮桑,而徙邑商丘。高辛即號, 建都於亳。《孫卿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 谿,不知地之厚也。大哉坤象,萬物資生。載崑華而不 墜,傾河海而寧泄。」考卜惟王,乘飛駐軫。睨崦山而鑴 勒,覽曾城以為翫。時逢稽浸,道接陵夷。平王東遷,星 離豆剖。當塗馭㝢,瓜分鼎立。世祖武皇帝接千祀之 餘,當八堯之禪,先王桑梓,罄宇來歸,斯固可得而言 者矣。惠皇不虞,中州盡棄,永嘉南度,綸行建鄴,九分 天下而有二焉。
宋書
编辑《州郡志序》
编辑
「唐堯之世,置十有二牧。及禹平水土,更置九州。冀州 堯都,土界廣遠,濟河為兗州,海岱為青州,海岱及淮 為徐州,淮海為揚州,荊及衡陽為荊州,荊河為豫州, 華陽黑水為梁州,黑水西河為雍州。」自虞至殷,無所 改變。周氏既有天下,以徐并青,以梁并雝,分冀州之 地以為幽、并。漢初又立徐、梁二州。武帝開地斥境,南 置交趾,北置朔方,改雝曰涼,改梁曰益,凡為十三州, 而司隸部三輔、三河諸郡,東京無復朔方,改交趾曰 交州,凡十三州,司隸所部如故。及三國鼎跱,吳得揚、 荊、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猶得九焉。吳又分交為廣; 魏末平蜀,又分益為梁。晉武帝太康元年,天下一統, 凡十有六州。後又分涼、雝為秦,分荊、揚為江,分益為 寧,分幽為平,而為二十矣。自西晉既亡,五姓雲擾,司、 冀、雝、涼、青、并、兗、豫、幽、平諸州,一時淪沒,遣民南渡,並 僑置牧司,非舊土也。江左又分荊為湘,或離或合,凡 有揚、荊、湘、江、梁、益、交、廣,其徐州則有過半豫州惟得 譙城而已。及至宋世,分揚州為南徐,徐州為南兗,揚 州之江西悉屬豫州,分荊為雝,分荊、湘為郢,分荊為 司,分廣為越,分青為冀,分梁為南北秦。太宗初,索虜 南侵,青、冀、徐、兗及豫州、淮西並皆不守,自淮以北,化 成虜庭。於是於鍾離置徐州,淮陰為北兗,而青、冀二 州治贑榆之縣。今《志》大校以大明八年為正。其後分 派,隨事記列。內史侯相則以昇明末為定焉。地理參 差,其「詳難舉,實由名號驟易,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 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曆不算, 尋校推求,未易精悉。」今以班固、馬彪二志,太康元年 定戶,王隱《地道》《晉世起居》《永初郡國》與徐州郡及地 理雜書互相考覆。且三國無志,事出《帝紀》,雖立郡時 見,而置縣不書。今唯以《續漢郡國》校《太康地志》,參伍 異同,用相徵驗。自漢至宋,郡縣無移改者,則注云「漢 舊。」其有回徙,隨源甄別。若唯云某無者,則此前皆有 也。若不注置,立史闕也。
北魏書
编辑《地形志序》
编辑
夏《書禹貢》,周氏職方,「中畫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 制其疆域」,此蓋王者之規摹也。戰國分并,秦吞海內, 割裂都邑,混一華夷。漢興,即其郡縣,因而增廣。班固 考《地理》,馬彪《志郡國》,「魏世三分,晉又一統。」地道所載, 又其次也。自劉淵、石勒傾覆神州,僭逆相仍,五方淆
亂,隨所跨擅,各為雄長,更相侵食,彼此不恆,犬牙未足論,《繡錯》莫能比。魏定燕、趙,遂荒九服,夷翦逋偽,一國一家,遺之度外,吳蜀而已。正光已前,時惟全盛,戶 口之數,比夫晉之太康倍而已矣。孝昌之際,亂離尤 甚。恆、代而北,盡為丘墟。崤潼已西,煙火斷絕,齊方全 趙,死如亂麻,於是生民耗減,且將大半。永安末年,胡 賊入洛,官司文簿,散棄者多。往時編戶,全無追訪。今 錄武定之世以為志焉。州郡刱改,隨而注之,不知則 闕。內史及相,仍,代相沿魏。自明莊,寇難紛糾,攻伐既 廣,啟土逾眾,王公錫社,一地累封,不可備舉,故總以 為郡。其淪陷諸州戶,據《永熙綰籍》,無者不錄焉。
隋書
编辑《地理志序》
编辑
自古聖王之受命也,莫不體國經野,以為人極,上應 躔次,下裂山河,分疆畫界,建都錫社。是以放勛御曆, 修職貢者九州;文命會同,執玉帛者萬國。洎於殷遷 夏鼎,周黜殷命,雖質文之用不同,損益之途或革,而 封建之制,率由舊章。於是分土惟三,列爵惟五,千里 以制畿甸,九服以別要荒。「十國為連,連有帥;倍連為 卒,卒有正」,皆所以式固鴻基,藩屏王室,興邦致化,康 俗庇人者歟!周道既衰,諸侯力政,干戈日用,戎馬生, 郊彊陵弱,眾暴寡,魯滅於楚,鄭滅於韓,田氏篡齊,六 卿分晉。其餘弒君亡國,不得守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逮於七雄競逐,二帝爭彊,疆場之事,一彼一此。秦始 皇據百二之巖險,奮六世之餘烈,力爭天下,蠶食諸 侯,在位二十餘年,遂乃削平㝢內,懲周氏之微弱,恃 狙詐以為彊,蔑棄經典,罷侯置守,子弟無立錐之地, 功臣無尺土之賞,身沒而區宇幅裂,及子而社稷淪 胥。漢高祖挺神武之宏圖,掃清禍亂;矯秦皇之失策, 封建王侯。並跨州連邑,有踰古典,而郡縣之制,無改 於秦。逮於孝武,務勤遠略,南兼百越,東定三韓,通卭 笮之險塗,斷匈奴之右臂,雖聲教遠洎,而人亦勞止。 昭、宣之後,罷戰務農,戶口既其滋多,郡縣亦有增置。 至於平帝,郡國一百有三,戶一千二十三萬。光武中 興,承王莽之餘弊,兵戈不戢,饑疫荐臻,率土遺黎,十 纔一二,仍併省郡縣四百餘所。明、章之後,漸至滋繁, 郡縣之數,有加曩日。逮炎靈數盡,三國爭彊,兵革屢 興,戶口減半。有晉太康之後,文軌方同。大扺編戶二 百六十餘萬。尋而五姓逆亂,二帝播遷。東晉洎於宋、 齊,僻陋江左。「苻、姚之與劉、石,竊據中原,事跡糾紛,難 可具紀。梁武帝除暴寧亂,奄有舊吳。天監十年,有州 二十三,郡三百五十,縣千二十二。其後務」恢境宇,頻 事經略,開拓閩、越,克復淮浦,平俚洞,破牂柯。又以舊 州遐闊,多有析置。大同年中,州一百七郡縣,亦稱於 此。既而侯景構禍,臺城淪陷,墳籍散逸,注記無遺,郡 縣戶口,不能詳究。逮於陳氏,土宇彌蹙,西亡蜀、漢,北 喪淮、肥,威力所加,不出荊、揚之域。州有四十二,郡唯 一百九,縣四百三十八,戶六十萬。後齊承魏末喪亂, 與周人抗衡,雖開拓淮南,而郡縣僻小。天保之末,總 加併省。洎乎國滅,州九十有七,郡一百六十,縣三百 六十五,戶三百三萬。周氏初有關中,百度草創,遂乃 訓兵教戰,務穀勸農,南清江、漢,西兼巴、蜀,卒能以寡 擊眾,戡定彊鄰。及於東夏削平,多有省廢。大象二年, 通計州二「百一十一,郡五百八,縣一千一百二十四。」 高祖受終,惟《新朝政》。開皇三年,遂廢諸郡,洎於九載, 廓定江表。尋以戶口滋多,析置州縣。煬帝嗣位,又平 林邑,更置三州。既而併省諸州,尋即改州為郡,乃置 司隸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渾,更置四郡。大 凡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 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萬九千九百五十 六,墾田五千五百八十五萬四千四十一頃。其「邑居 道路、山河溝洫、沙磧鹹鹵、丘陵阡陌,皆不預焉。東西 九千三百里,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東南皆至 於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盛,極於此也。
唐書
编辑《地理志序》
编辑
自秦變古,《王制》亡,始郡縣天下。下更漢、晉,分裂為南 北。至隋滅陳,天下始合為一,乃改州為郡,依漢制置 太守,以司隸、刺史相統治,為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 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 六百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其地東西九千三百里, 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東、南皆至海,西至且 末,北至五原。唐興,高祖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又置 都督府以治之。然天下初定,權置州郡頗多。太宗元 年,始命併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一曰關 內,二曰河南,三曰河東,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隴 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劍南,十曰嶺南。至十三 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明 年,平高昌,又增州二,縣六。其後,北殄突厥頡利,西平 高昌,北踰陰山,西扺大漠。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 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 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景雲二年,分天下郡縣,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統之,既而以其權重不便, 罷之。開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為東、西 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採訪使,檢察,如 漢刺史之職。天寶盜起,中國用兵,而河西、隴右不守, 陷於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復隴右。乾符以後,天下大 亂,至於唐亡。然唐之盛時,開元、天寶之際,東至安東, 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單于府。蓋南北如漢之盛, 東不及而西過之。開元二十八年,戶部帳「凡郡府三 百二十有八,縣千五百七十三,戶八百四十一萬二 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 考隋、唐地理之廣狹,戶口盈耗與其州縣廢置,其盛 衰治亂興亡,可以見矣。蓋自古為天下者,務廣德而 不務廣地。德不足矣,地雖廣,莫能守也。嗚呼!盛極必 衰,雖曰勢使之然,而殆忽驕滿,常因盛大,可不戒哉!
遼史
编辑《地理志序》
编辑
帝堯畫天下為九州,舜以冀、青地大,分幽、并、營,為州 十有二。幽州在渤、碣之間,并州北有代、朔、營州東暨 遼海。其地負山帶海,其民執干戈,奮武衛,風氣剛勁, 自古為用武之地。太祖以迭刺部之眾代遙輦氏,起 臨潢,建皇都,東併渤海,得城邑之居百有三。太宗立 晉,有幽、涿、檀、薊、順、營、平、蔚、朔、雲、應、新、媯、儒、武、寰十六 州,於是割古幽井營之境而撫有之。東朝高麗,西臣 夏國,南子石晉,而兄弟趙宋、吳越、南唐,航海輪貢。嘻 其盛矣。遼國,其先曰契丹,本鮮卑之地,居遼澤中,去 榆關一千一百三十里,去幽州又七百一十四里,南 控黃龍,北帶潢水,令陘屏右遼河,塹左高原,多榆柳, 下隰饒蒲葦。當元魏時,有地數百里。至唐大賀氏,蠶 食扶餘、室韋、奚韎鞨之區,地方二千餘里。貞觀三年, 以其地置元州,尋置松漠都督府,建八部為州,各置 刺史:達稽部曰峭落州,紇便部曰彈汗州,獨活部曰 無逄州,芬阿部曰羽陵州,突便部曰日連州,芮奚部 曰徒河州,墜斤部曰萬丹州,伏部曰匹黎、赤山二州, 以大賀氏窟哥為使持節十州軍事,分州建官,蓋昉 於此。迨於五代,闢地東西三千里。遙輦氏更八部,曰: 利皆部、乙室活部、實活部、納尾部、頻沒部、內會雞 部、集解部、奚嗢部,屬縣四十有一,每部設刺史,縣置 令。太宗以皇都為上京,升幽州為南京,改南京為東 京,聖宗城中京,興宗升雲州為西京,於是五京備焉。 又以征伐俘戶建州,襟要之地,多因舊居名之,加以 私奴,置投下州。總京五、府六,州、軍城百五十有六,縣 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屬國六十。」東至於海,西至 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臚胊》河,南至白溝,「幅員萬里。」
宋史
编辑《地理志序》
编辑
唐室既衰,五季迭興。五十餘年,更易八姓,㝢縣分裂, 莫之能一。宋太祖受周禪,初有州百一十一,縣六百 三十八,戶九十六萬七千三百五十三。建隆四年,取 荊南,得州府三,縣一十七,戶一十四萬二千三百;平 湖南,得州一十五,監一,縣六十六,戶九萬七千三百 八十八。乾德三年,平蜀,得州府四十六,縣一百九十 八,戶五十三萬四千三十九。開寶四年,平廣南,得州 六十,縣二百一十四,戶一十七萬二百六十三。八年, 平江南,得州十九,軍三,縣一百八,戶六十五萬五千 六十五;計其末年,凡有州二百九十七,縣一千八十 六,戶三百九萬五百四。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 獻地,得州二,縣十四,戶十五萬一千「九百七十八。」錢 俶入朝,得州十三、軍一、縣八十六,戶五十五萬六百 八十。四年,平太原,得州十、軍一、縣四十,戶三萬五千 二百。二十。五年,李繼捧來朝,得州四、縣八。至是,天下 既一,疆理幾復漢、唐之舊。其未入《職方》者,惟燕、雲十 六州而已。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天聖析為十 八。元豐又析為二十三:曰京東東西曰京西南北曰 河北東西曰永興,曰秦鳳,曰河東,曰淮南東西曰兩 浙,曰江南東西曰荊湖南北曰成都、梓利、夔,曰福建, 曰廣南東西。東南際海,西盡巴僰,北極三關。東西六 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萬一千六百二十里。崇寧四 年,復置京畿路。大觀元年,別置黔南路。三年,并黔南 入廣西,以「廣西」、「黔南」為名。四年,仍舊為廣南西路。當 是時,天下有戶二千八十八萬二千二百五十八,口 四千六百七十三萬四千七百八十四,視西漢盛時, 蓋有加焉。隋、唐疆理雖廣,而戶口皆有所不及。迨宣 和四年,又置燕山府及雲中府路,天下分路二十六, 京、府四,府三十,州二百五十四,監六十三,「縣一千二 百三十四」,可謂極盛矣。大抵宋有天下三百餘年,繇 建隆初訖治平末一百四年,州郡沿革,無大增損。熙 寧始務闢土,而种諤先取綏州,韓絳繼取銀州,王韶 取熙河,章惇取懿、洽,謝景溫取徽、誠,熊本取南平,郭 逵取廣源,最後李憲取蘭州,沈括取葭蘆、米脂、浮圖、 安疆等砦,雖嘗以河東邊界七百里地與遼人,當時 王安石議蓋曰:「吾將取之,寧姑與之也。」迨元祐更張葭蘆等四砦賜給夏人,而分畫久不能定。紹聖遂罷 分畫,督諸路各乘勢攻討進築,自三年秋八月,訖元 符二年冬,凡陝西、河東建州一、軍二、關三、城九、砦二 十八、堡十。又取青唐邈川、寧塞、龍支等城。建中靖國 悉還吐蕃「故壤,稍紓民力。」崇寧亟變前議,專以「紹述」 為事。蔡京始任童貫、王厚,更取湟、鄯、廓三州二十餘 壘。陶節夫、鍾傅、邢恕、胡宗回、曾孝序之徒,又相與鑿 空駕虛,馳騖於元符封域之表。訖於重和既立,靖夏、 制戎、制羌三城,雖夏人浸衰,而民力亦弊,西事甫定, 北釁旋起。蓋自崇寧以來,益、梓、夔、黔、廣西、荊湖南北, 迭相視效,斥大土宇,靡有寧歲。凡所建州軍,關城砦 堡,紛然莫可勝紀。厥後建燕山、雲中兩路,粗閱三歲, 禍變旋作,中原板蕩,故府淪沒,《職方》所記,漫不可攷。 高宗蒼黃渡江,駐蹕吳、會,中原、陝右盡入於金,東畫 長淮,西割商、秦之半,以散關為界。其所存者,兩浙、兩 淮、江東西、湖南北、西蜀、福建、廣「東、廣西十五路而已, 有戶一千三百六十六萬九千六百八十四。建國江 左又百五十年。迨德祐丙子,遂併歸於我皇元版圖, 而天下始復合為一焉。」今據元豐所定,併京畿為二 十四路,首之以「京師」,重帝都也;終之以燕、雲,以其既 得而旋失,故附見於後。而凡四京之城闕宮室及南 渡行在之所,其可考者冠乎篇首,為《地理志》云。
金史
编辑《地理志序》
编辑
金之壤地封疆,東極吉里迷、兀的改諸野人之境,北 自蒲與路之北三千餘里火魯火畽謀克地為邊。右 旋入泰州婆盧火所浚界壕,而西經臨潢金山,跨慶、 桓、撫昌、淨州之北。出天山外,包東勝,接西夏。逾黃河, 復西歷葭州及米脂寨,出臨洮府會州積石之外,與 生羌地相錯。復自積石諸山之南,左折而東,逾洮州, 越鹽川堡,循渭至大散關,北並山,入京兆,絡商州,南 以唐、鄧,西南皆四十里,取淮之中流為界,而與宋為 表裏。襲遼制,建五京,置十四總管府,是為十九路。其 閒散府九,節鎮三十六,防禦郡二十二,刺史郡七十 三,軍十有六,縣六百三十二。後復「盡升軍為州,或升 城堡寨鎮為縣。是以金之京、府、州凡」百七十九,縣加 於舊五十一,城塞堡、關百二十二,鎮四百八十八。雖 貞祐興定危亡之所廢置,既歸大元,或有因之者。故 凡可考,必盡著之,其所不載,則闕之。
元史
编辑《地理志序》
编辑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 之廣,咸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 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併西域,平西夏, 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 地北踰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 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 「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 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 里數限者矣。初,太宗六年甲午滅金,得中原州郡。七 年乙未,下詔籍民,自燕京、順天等三十六路,戶八十 七萬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萬四千九百 七十五。憲宗二年壬子又籍之,增戶二十餘萬。世祖 至元七年,又籍之,又增二十餘萬。十三年平宋,全有 版圖。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戶一千一百八十四萬八 百有奇。於是南北之戶,總書於策者一千三百一十 九萬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萬四千七 百一十有一,而山澤溪洞之民不與焉。立中書省一, 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陝西,曰 四川,曰甘肅,曰雲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曰征東。 分鎮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 軍四,安撫司十五,縣一千一百二十七。」文宗至順元 年,戶部錢糧戶數一千三百四十萬六百九十九,視 前又增二十萬有奇,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蓋嶺 北、遼陽與甘肅、四川、雲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 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於內地,而高麗守東藩, 執臣禮惟謹,亦古所未見。地大民眾,後世狃於治安, 而不知詰戎兵、慎封守,積習委靡,一旦有變,而天下 遂至於不可為。嗚呼!盛極而衰,固其理也。唐以前,以 郡領縣而已,元則有路、府、州、縣四等,大率以路領州 領縣,而腹裏或有以路領府、府領州、州領縣者。其府 與州又有不隸路而直隸省者,具載於篇,而其沿革 則泝唐而止焉。作《地理志
地志部藝文
编辑《河渠書贊》漢·司馬遷
编辑
太史公曰: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於會稽太 湟,上姑蘇,望五湖,東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 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於朔方,曰: 「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余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 而作《河渠書》。
《與揚雄求方言書》劉歆
编辑
歆叩頭:昨受詔宓五官郎中田儀與官婢陳徵、駱驛 等私通盜刷越巾事,即其夕竟歸府。詔問三代周秦 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代語童謠歌 戲,欲得其最目,因從事郝隆》之《有日》,篇中但有其 目,無見文者。歆先君數為孝成皇帝言:「當使諸儒共 集訓詁,《爾雅》所及,五經所詁,不合《爾雅》者詁?」「為病, 及諸經氏之屬,皆無證驗。博士至以窮世之博學者, 偶有所見,非徒無主而生是也。」會成帝未以為意,先 君又不能獨集,至於歆身,修軌不暇,何偟更創屬聞? 子雲獨采集先代絕言,異國殊語,以為十五卷,其所 解略多矣,而不知其目。非子雲澹雅之才,沈鬱之思, 不能經年銳精,以成此書,良為勤矣。歆雖不遘「過庭, 亦克識先君雅訓,三代之書,蘊藏於家,直不計耳。今 聞此,甚為子雲嘉之已。」今聖朝留心典誥,發精於殊 語,欲以驗考四方之事,不勞戎馬高車之使,坐知傜 俗,適子雲攘意之秋也。不以是時發倉廩以賑贍,殊 無為明語,將何獨挈之寶?上以忠信明於上,下以置 恩於罷朽,所謂知蓄積、善布施也。蓋蕭何造律,張倉 推曆,皆成之於帷幕,貢之於王門,功列於漢室,名流 乎無窮。誠以隆秋之時,收藏不殆,饑春之歲,散之不 疑,故至於此也。今謹使密人奉手書,願頗與其最目, 得使入錄,令聖朝留明明之典。歆叩頭叩頭。
《博物志地理略贊》晉·張華
编辑
地理廣大,四海八方。遐遠別域,略以難詳。侯王設險, 守國保疆。遠遮川塞,近備城隍。司察奸非,禁禦不良。 勿恃危阨,恣其淫荒。無德則敗,有德則昌。安居猶懼, 乃可不亡。進用忠良,社稷永康。教民以孝,舜化以彰。
《職貢圖贊》元·帝
编辑
北通元兔,南漸朱鳶。交河悠遠,合浦迴邅。茲海無際, 陰山接天。遐哉鳥穴,永矣雞田。
《未至潯陽郡教》陸倕
编辑
太守家本諸生,伏膺典記。光武靈臺之籍,較涉根基; 張華聚土之書,略見庭戶。貴郡圖載,具存方策,校以 《山經》,參諸括象。原野城寺,宛在心目。龍泉鶴嶺,不易 窮登;所撰郡圖,可勿就用。公孫陛戟,既似井蛙;延壽 執戈,實同兒戲。
《蓋地圖賦》〈以聖德感通靈仙降獻為韻〉唐·錢起
编辑
有虞氏提地釐,享天命,光啟九有,緝熙八政,能使坤 德以寧,祥符錫慶。神矣王母,通靈感聖,獻爾寶圖,昌 爾金鏡,嗣堯之美,于斯為盛。固知冥貺有則,休明無 極,非天私我有虞,惟神歸于至德,必將永其曆數,寧 惟錫彼封域,俾皇鑒之昭昭,豈神明之默默?諒可耀 寰宇,盛邦國。蓋地如何?匪茲不克。懿此圖籙,實昭應 感廣豎亥之遐步,資重華之睿覽。規方遠近,微妙元 通。致蠻貊於度內,出山川於卷中。可以明四目,達四 聰。《易》曰:「不出戶,知天下。」何莫假此神功,徒稽其囊括 也。吞八極,盡四溟,霜露所墜,日月所經,莫不總天目, 入帝庭。嗤秦政得燕圖以拓境,小穆公夢鶉首以稱 靈。亦有周王御天,漢君求仙,窮人力「於宇宙,遍轍跡 於山川。孰與夫高居深視,探微洞元?得地理於冥契, 擁神休以永年?」則知明德在茲,景福是降。播頌聲以 洋溢,洎寰海與里巷。美矣哉!歷選列辟,符瑞鉅萬。雖 元圭告成,白環入獻,曷若斯圖之用也?九土弘而庶 績建。
《進西北邊圖經狀》元·稹
编辑
《京西京北圖經》四卷,右臣今月二日進《京西北圖》,一 面山川險易,細大無遺,猶慮幅尺高低,閱覽有煩於 睿鑒;屋壁施設,俯仰頗勞於聖躬。尋於古今圖籍之 中,纂撰《京西京北圖經》,共成四卷,所冀衽席之上,欹 枕而郡邑可觀;遊幸之時,倚馬而山川盡在。又太和 公主下嫁,伏恐聖慮念其道遠。臣今具錄天德城已 「北至迴鶻衙帳已來食宿井泉」,附於《圖經》之內。并別 寫一本,與《圖經》序謹同封進。其圖四卷,隨狀進呈。
《為裴相公進東封圖狀》劉禹錫
编辑
集賢殿御書院《開元東封圖》一面。右臣謹按開元十 三年,元宗皇帝以天下太平,登封東嶽,聲名文物,振 耀古今。伏惟陛下丕承耿光,再闡鴻業,祖宗盛事,紹 復有期。臣所以寫成此圖,輒敢上獻。至於繪畫,躬自 指撝,徵史氏之文,纂禮容之要,山川氣象,悉擬真形, 羽衛威儀,咸稽故實。所冀睿情一覽,遐想元蹤。臣叨 榮過深,抱疾已久。望陛下告成之日,心必前知。嗟老 臣將謝之年,身恐不見,疲羸之極,感激倍深。前圖差
某官乙謹詣光順門奉進。謹奏《跋方言》宋·洪邁
编辑
今世所傳揚子雲《輶軒使者絕域語》,釋別國《方言》,凡 十三卷,郭璞序而解之。其末又有漢成帝時劉子駿 與雄書,從取《方言》及雄答書。以予考之,殆非也。雄自 序所為文,漢史本傳但云:「經莫大於《易》,故作《太元》;傳 莫大於《論語》,作《法言》;史篇莫善於《蒼頡》,作《訓纂》;箴莫 善於《虞箴》,作《州箴》;賦其深於《離騷》,反而廣之;辭莫麗」 於相如,作四賦。雄平生所為文盡於是矣,初無所謂 《方言》。《漢藝文志》小學有《訓纂》一篇,儒家有雄所序三 十八篇,註云:《太元》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雜賦有 雄賦十二篇,亦不載《方言》。觀其《答子駿書》稱蜀人嚴 君平,按君平本姓莊,漢顯諱莊,改曰嚴。《法言》所稱「蜀 莊沈冥」,「蜀莊之才」「之珍」、「吾珍莊也」,皆本字,何至此而 曰嚴?又子駿只從求書,而答云必欲脅之以威,陵之 以武,則縊死以從命,何至是哉?既稱成帝時子駿與 雄書,而其中乃云孝成皇帝自相牴牾,又書稱汝潁 之間,先漢人無此語也,必漢魏之際好事者為之云。
《明分野地名郡邑同異別術》蔡沈
编辑
百王制度,代有沿革,考究實難。況地名同異,古今混 淆尤難辯。誠以山川所留,時各有異名,而郡邑之名, 又復非古。或沿其地而異其名,或襲其名而遷其地, 或地亦遷而名亦革,是必仰觀推候,有失之弊。且如 「河東」一名也,有兗州之河東,有并州之河東。黃河北 流,故河北東路在河之東;秦漢以還,河決東下,故河 東移在并州。「河西」一名也,有雍州之河西,有涼州之 河西;「河南」一名也,有中土之河南,有沙塞之河南。銀 下諸州是也;「河北」一名也,有中國之河北,有陰山之 河北。加之百王疆理,代有不同,有指一郡言者,有指 一州言者,有指一道言者。故周之河內,異乎漢之河 內。周之河內,冀州,今河北路;漢之河內,今懷、衛二州 是也;漢之河東,異乎唐之河東。漢之河東,今河中府; 唐之河東,今河東路;古之淮南,即今淮北,宿、亳之州 是也;今之河北,乃古之河東,河北東路是也。以至淮 西一名也,有在京西,有在京東。漢立楚王,今京東西 路;唐裴度平淮西,今京北路。江西一名也,有在江北, 有在江南。《魏武帝紀》稱江西遂空,今淮南東路。江南, 一名也。有稱江右,江南,今金陵;江右,今中原也。山東, 一名也。有指河南言,據華山言;有指河北言,杜牧之 言此山川所留,時各異名也。嘗考歷代州郡之名,多 異於古,有履其地而不沒其名者,如有稱「河亶甲居 河」,今相州是也;《春秋》衛侯燬滅邢,今邢州也;楚子入 陳,即今陳州。「齊師滅萊」,即今萊州。「楚子圍鄭」,即今新 鄭縣。「齊侯侵蔡」,即今上蔡縣。若此之類是也。有非其 地而空存其名者,如《春秋》「吳入郢」,近今之郢州而非 也。古郢在今荊南府界,去郢州三百里。「楚人滅舒」,非 今之舒州,古舒州在廬州舒城,去舒州三百里。「楚人 滅黃」,非今之黃州,古黃州在今光州定城縣,去黃州 四百五十里。有西亳、南亳、北亳,皆非古之亳州。西亳 在洛陽偃師縣,南亳在南京谷熟縣,北亳在東京考 成縣。東楚、西楚皆非今之楚州。東楚,今平江。西楚,今 徐州。南楚,今荊州。若此之類也。是州之名既異於古 之縣名,抑又乖戾,有名同於古,而地非於古。今之酒 泉,非《左傳》「王與虢公酒泉」之邑。今之酒泉,在河西關, 夷地為酒泉郡。古之丹陽,在荊南。《左傳》:楚子為子丹 陽。今之丹陽,在江東。潤州丹陽郡。古之豫章,在江北。 《史記》:楚敗吳於豫章,今廬州也。今之豫章,在江南,今 江西隆興是。古之澶淵,在河南,會於澶淵,春秋時濮 州,今之澶淵,在河北。東路。古之南陽,在河北。《左傳》:「晉 於是始啟」南陽,今懷州也。今之南陽在河南,今京西 南路鄧州,皆晉地也。古之東陽在淮北,今之東陽在 浙西,皆吳地也。古之漢陽在陝西。漢之漢陽郡,即今 秦州,今之漢陽,古湖之漢陽軍,湖北路皆居漢水。陽 以至楚一地也。有兩方城,《左傳》楚方城在唐州北陽 縣。又楚師侵州庸方城,房州上庸縣也,漢一時也。有 兩「廣武」,漢高祖與項王對語,廣武在鄭州,又代州亦 為廣武也。當時皆英哲之辯,悠悠千載,其可考哉?前 史所載山川地名,皆本一時傳記,而遂為信史,參歷 代志必混淆。驗其名則初無異同,考其地則一彼一 此,仰觀推測,幾何而不誤哉?
《周道略總序》闕名
编辑
「道周天下,八極殊塗,水陸畢會,交合於衢地。」故北惟 開封,南惟應天為水陸之大都會。應天東南浮馳,至 於鎮江,自鎮南浮貫常達蘇,左沿松,右泛湖,南由嘉 興以抵於杭。惟杭逆浙經嚴,及於金華,東陟於處,西 及衢,趨於廣信,及建寧至延平,西馳邵、汀,東經福、興、 泉,極於漳。惟杭渡浙,紹寧、台、溫,會於處,應天西南浮 「馳,並會於嶽,厥馳太平,過和、廬,趨黃渡武,駐於嶽,厥 浮太平,南及寧國、徽、廣德,北及和、廬,西經池、安慶、九 江,歷黃」〈州〉《武》。〈昌〉會馳於嶽惟九江,南浮南康東及饒。 〈廣〉信以通浙、閩。南經南昌,東及撫州、建昌,西及瑞,南 經臨江,西及袁,南經吉安、贛、南安,過梅嶺,歷〈南〉雄韶於廣州。厥東浮馳,歷惠、並,抵於潮。南經肇〈慶〉高,及於 雷,西趨於海。由雷泛海,極於瓊,惟武昌西北,逆由漢 〈陽〉《沔》。〈陽〉安陸以達於襄陽。「惟嶽西浮,由荊達歸,以及 於夔,南及施」〈州衛〉西經涪,南及黔,西經重慶,北及順 慶、保寧,馳於成都;西經瀘,南及永寧,趨於烏撒,會於 曲靖;西經敘州、嘉定,由眉至於成都。「惟嶽」西南浮馳 常德,歷辰、沅、思,並至於思南;北馳及播,直走貴州,歷 安順、鎮寧、永寧、普安,會於曲靖,以抵雲南。西北及武 定,東南及廣西、廣南,南及臨安,《江西》南經楚雄,北及 姚安,經趙州,南及景,東北及大理、鶴慶、麗江,經蒙化 極於金齒。惟岳南浮長沙,西及寶慶,南至衡,東及彬, 南歷永全、桂林。惟桂林西北浮柳,厥西北達於慶遠, 厥西及於田州、泗城。惟桂林南經平樂、梧、潯、南寧、太 平,抵思明、開封,東南浮馳抵淮,浮由鳳陽以達於淮, 馳自歸德以至於淮之宿。自淮而北浮馳並抵於燕, 浮「於徐、兗,以達東昌。暨德過澗,由通抵燕,厥馳徐、兗, 東及濟南,過東昌至河、澗,以駐於燕。自淮而南,浮馳 並至應天,厥馳自鳳陽以至,厥浮由揚以達。」惟茲淮 安,乃為南北之交衢。自淮東馳,西及於清、通、濟南,直 走萊、登,泛海亦抵於遼陽、開封,東北馳於衛、彰、廣平、 順德,經真、保至於燕。惟燕東馳永平,北極大寧,又東 極於遼東,北極於開平,又西北抵於軍府開封,西北 至衛。〈輝〉暨懷慶,歷澤、潞、沁,東及遼,西及於、汾、平陽與 蒲,經太原,東及平定。〈州〉西及岢嵐,經代,西及朔,經大 同抵於、蔚、開封;又西北自河南至西安,北及延安,經 邠北及慶陽,至夏,經平涼,西及鞏昌。惟鞏昌西北馳 於臨洮、河州衛,西南馳於岷、洮,經蘭州、莊浪,西及西 寧,經涼州至永昌山,以極於甘肅;惟西安西南經鳳 翔、漢中,歷保寧、潼川,西北及於龍州,西南至於成都, 西北經茂州以極於松、藩,「西南及雅、黎,歷邛部、建昌, 至於會川,東南馳於重慶,以通川江。」
《輿圖論略》明·吳學儼
编辑
黃帝經理天下,立為萬國。帝嚳創制九州,北至於幽 陵,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唐堯使禹 平水土,還為九州,置五服。舜即位,分為十二州。夏氏 革命,又為九州。塗山之會,亦云萬國。商湯受命,其能 存者三千餘國,亦為九州。周初尚千八百國,分為九 畿。《春秋》兼并,見於經傳者百七十國焉。戰國時惟存 七國。秦制天下為七十郡,都關中,其地則西臨洮而 北沙漠,東南皆臨大海。漢興,加至郡國,為十三州部, 亦都關中。光武併省郡國,其後亦為十三州部,都河 內,東樂浪,西燉煌,南日南,北鴈門,與前漢同,三國分 峙。晉武平定天下,分為十九州,都洛陽。永嘉東渡,境 宇殊狹。六朝偏安江左,皆都金陵,即今南京,所謂「鐘 山龍蟠,石城虎據,其真帝王之居者」此也。隋都長安, 遂廢諸郡,以州治民。煬帝移洛陽,東西九千三百里, 南北萬四千八百五十里。唐都長安,分為十道,南北 如前漢之盛,東不及而西則過之。宋分天下為十五 路,又增為十八路,因五代之舊都。汴梁東南皆暨於 海,西盡巴、僰,北際中山。靖康之後,定鼎錢塘,疆境日 促矣。元井天下,定都於燕,即今北京,所謂「天府百二 之國,王不得不可以為王」者此也。我太祖始都金陵, 成祖遷都北平,並建兩京,分天下為十三道。東起朝 鮮,西至嘉峪,南濱海,北連沙漠,道路紆縈,各萬餘里, 固億萬世無疆之業也。大抵天下形勢,無如燕京。其 次則關中、洛陽,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地,然視汴猶為 上游焉。若金陵則僻在東南,不能控御西北,非勝地 也。朱晦翁謂:「冀州山脈從雲中發來,六河遶其南,華 山還其右。前則三案重圍,鸞鳳峙而蛟龍走;後則九 河歸宿,浴日月而浸乾坤。」正統間,有建議南遷者,殊 不知以天下大勢觀之,終不若燕京之勝。而今日之 都城是也。所可議者,大寧都司內徙而左臂單寒,遼 陽舊城外棄而守望勞費,開平移而上谷之烽火易 逼,東勝廢而三關之設備愈嚴,河套住牧而朔方之 形勢己虧,藩垣既撤窺其戶庭,豈非往事之可憾,今 日防禦之亟講者乎?
《九邊總圖說》前人
编辑
國家建都燕京,三面臨敵,防邊大計,視古加詳。自東 至西,綿亙萬里,每邊各設重兵,統以大將,副以偏裨, 監以憲臣,鎮以開府,聯以總督,無事則畫地防守,有 事則犄角為援,地形兵力,可謂備且周矣。但承平日 久,舊制漸渝,不無可議者。「大寧都司內徙,左臂單寒, 遼陽舊城外棄,守望勞費。開平移而上谷之烽火益」 逼,東勝廢而三關之設備愈嚴。今且不守偏頭而守 靈武矣。河套住牧,鎮遠缺防,而朔方之形勢虧矣。哈 密折入土魯番,而河西之孤懸益甚矣。大抵形勝日 縮,外患日近,猶撤藩籬而退守門庭居室者,其能晏 然高枕乎?蓋「粵自太祖迅掃中原,平一海宇,中外晏 安,無復邊患。奈何百餘年來,生聚既蕃,侵噬漸近,開 平、興和、東勝、河套,皆為所據。恃其長技,往往深入,動
輒數萬。我軍能依險結營,不為衝突擾亂,即為萬全矣。敢禦其驅掠,堂堂一戰乎?所幸驅掠之外,無有他志,計日數程,不能持久。每一大舉,曬甲晾馬,頗亦勞 費,得失不酬,懊悔無及。」邊境少甦,邇連得利,心益歆 艷,久弊之鎮,豈能外寧,供餽之擾,恐生內潰,不知邊 事所終也。必聖天子銳意講求,大臣極力贊襄,言官 諤諤重巡撫,選將臣信賞必罰,一洗積習之弊,則百 步之矢,繳於寸括,千鈞之運,轉在隻輪,九邊其庶幾 矣。語云:「根本在朝廷。」此知本之論也。
地志部紀事
编辑《史記燕召公世家》:「燕太子丹,陰養壯士二十人,使荊 軻獻督亢地圖於秦。」
《後漢書鄧禹傳》:「禹號鄧將軍。光武拔樂陽,從在廣阿。 光武舍城樓上,披輿地圖,指示禹曰:『天下郡國如是, 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慮天下不足定,何也』?」 《拾遺記》:「吳主趙夫人,丞相達之妹,善畫,巧妙無雙,能 於指間以綵絲織雲霞龍蛇之錦,大則盈尺,小則方 寸,宮中謂之機絕。孫權常嘆魏、蜀未夷,軍旅之隙,思 得」善畫者,使圖山川地勢軍陣之像。達乃進其妹權, 使寫九州江湖方岳之勢。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 滅,不可久寶。妾能刺繡作列國,於方帛之上,寫以五 岳河海城邑行陣之形。」既成,乃進於吳主。時人謂之 針絕雖棘刺木猴雲梯飛。無過此麗也。 《三國志魏裴潛傳》:「子秀。咸熙中為尚書僕射。」〈注〉《文章 敘錄》曰:「秀字季彥,弘通博濟,八歲能屬文,遂知名。著 《易》及《樂論》,又畫《地域圖》十八篇,傳於世。」《盟會圖》及《典 治官制》皆未成。
《晉書虞預傳》:「預十二而孤,少好學,有文章,雅好經史。 著書四十餘卷,《會稽典錄》二十篇,《諸虞傳》十二篇,皆 行於世。所著詩賦碑誄論難數十篇。」
《隱逸傳》:「索襲,字偉祖,敦煌人也。虛靖好學,不應州郡 之命,舉孝廉賢良方正,皆以疾辭。游思於陰陽之術, 著《天文地理》十餘篇,多所啟發,不與當世交通。」 《宋書謝莊傳》:「莊為太子洗馬,中舍人廬陵王紹南中 郎諮議參軍,又轉隨王誕後軍諮議,並領記室。分左 氏經傳,隨國立篇,製木方丈圖,山川土地,各有分理, 離之」則州別郡殊,合之則㝢內為一。 《南齊書陸澄傳》:「澄家多墳籍,人所罕見,撰《地理書》,死 後乃出。」
《崔慰祖傳》:「慰祖字悅宗,好學,聚書至萬卷,鄰里年少 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袠,慰祖親自取與,未嘗為 辭。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晉人物,為四十卷半,未成。 臨卒,與從弟緯書云:『嘗欲更注遷、固二史,採《史》《漢》所 漏二百餘事在廚簏,可檢寫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 未周悉,可寫數本付護軍諸從事人一通,及友人任』」 昉、徐寅、劉祥、裴揆。
《良政傳》:「虞愿字士恭,餘姚人也,撰《會稽記》,文翰數十 篇。」
《高逸傳》:「宗測字敬微,頗好音律,善《易》《老》,續皇甫謐《高 士傳》三卷。又常游衡山七嶺,著《衡山廬山記》。」
《梁書任昉傳》:「昉撰《地記》二百五十二卷。」
《王筠傳》其自序曰:「《周官》《儀禮》《國語》《爾雅》《山海經》《本草》 並未嘗倩人手。並躬自抄錄。」
《蕭子顯傳》:「子顯啟撰《齊史》,書成表奏之,詔付祕閣。又 啟撰《高祖集》并《普通北伐記》。所著《齊書》六十卷,《普通 北伐記》五卷。」
《吳均傳》:「均著《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唐先賢 傳》五卷」
《文學傳》:「庾仲容專精篤學,晝夜手不釋卷,抄諸子書 三十卷,眾家地理書二十卷,《列女傳》三卷,文集二十 卷,並行於世。」
《處士傳》:「庾侁,字彥寶,新野人也。幼聰警篤學,經史百 家無不該綜。撰《帝歷》二十卷,《易林》二十卷,《續伍端休 江陵記》一卷,《晉朝雜事》五卷,《總抄》八十卷,行於世。 止足傳顧憲之所著詩賦銘讚,并《衡陽郡記》數十篇。」 《陳書姚察傳》:「太建初,補宣明殿學士,除散騎侍郎,左 通直,尋兼通直散騎常侍,報聘於周。江左耆舊先在 關」右者,咸相傾慕。沛國劉臻竊於公館訪《漢書》疑事 十餘條,并為剖析,皆有經據。臻謂所親曰:「名下定無 虛士。」著《西聘道里記》,所敘事甚詳。所著《西聘玉璽》《建 康三鐘》等記各一卷。
《顧野王傳》:「年十二,隨父建安撰《建安地記》二篇。長而 遍觀經史,精記嘿識,天文地理,無所不通,著《輿地志》 三十卷。」
《北魏書劉芳傳》:「芳經傳多通,高祖甚器重之,撰《徐州 人地錄》二十卷。」
《文苑傳》:「溫子昇撰《永安記》三卷。」
《周書蕭圓肅傳》:「圓肅字明恭,梁武帝之孫,武陵王紀 之子也。撰《廣堪》十卷,《淮海亂離志》四卷,行於世。」 《隋書宇文愷傳》:「愷好學,博覽書記,解屬文,撰《東都圖 記》二十卷《藝術傳》:「庾季才:幼穎悟,八歲誦《尚書》,十二通《周易》,好 占元象,居喪以孝聞。撰《地形志》八十七卷。」
《崔廓傳》:「『廓子賾,字祖濬,開皇初,射策高第,授校書郎。 大業四年,從駕登太行山,詔問賾曰:『何處有羊腸坂』? 賾對曰:『臣按《漢書地理志》,上黨壺關縣有羊腸坂。帝 曰:不是』。又答曰:『臣按皇甫士安撰《地書》云:太原北九 十里有羊腸坂』。帝曰:是也』。因謂牛弘曰:『崔祖濬所謂 問一知二』。五年,受詔與諸儒撰《區宇圖志》二百五十」 卷奏之。遼東之役,授鷹揚長史,置遼東郡縣名,皆賾 之議也。奉詔作《東征記》。
《唐書濮恭王泰傳》:「帝以泰好士,善屬文,詔即府置文 學館,得自引學士。又以泰大腰腹,聽乘小輿至朝。司 馬蘇勗勸泰延賓客著書如古賢王。泰乃奏撰《括地 志》,於是引著作郎蕭德言、祕書郎顧引、記室參軍蔣 亞卿、功曹參軍謝偃等撰次,衛尉供帳,光祿給食,士 有文學者多與,而貴遊子弟更相因藉,門若市然。泰」 悟其過,欲速成。乃分道計州,繙緝《疏錄》。凡五百五十 篇。歷四期成。詔藏祕閣。所賜萬段。
《李吉甫傳》:田季安疾甚,吉甫請任薛平為義成節度 使,以重兵控邢洺,因圖上河北險要所在,帝張於浴 堂門壁,每議河北事,必指吉甫曰:「朕日按圖,信如卿 料矣。」
《呂才傳》:「帝詔造方域圖及《教飛騎戰陳圖》,屢稱旨,擢 太常丞。」
《鄭虔傳》:虔學長於地理,山川險易、方隅物產、兵戍眾 寡無不詳。嘗為天寶軍防錄,言典事該。諸儒服其善 著書,時號「鄭廣文。」在官貧約甚,澹如也。杜甫嘗贈以 詩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云。
《舊唐書梁載言傳》:「撰《十道志》十卷,傳於時。」
《李淳風傳》:「父播,隋高唐尉,職卑不得志,棄官而為道 士,頗有文學,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圖》。文集十 卷,並行於代。」
《許敬宗傳》:「敬宗幼善屬文,舉秀才。貞觀八年,累除著 作郎。自貞觀以來,朝廷所修《五代史》及《晉書》《東殿新 書》《西域圖志》等書,皆總其事,前後賞賚不可勝紀。」 《宋史盛度傳》:「度為尚書屯田員外郎。契丹寇邊,從幸 大名,數上疏論邊事。奉使陝西,因覽疆域,參質漢、唐 故地,繪為《西域圖》以獻。改開封府判官,坐決獄失實, 降」監洪州稅。起知建昌軍、三司鹽鐵判官,改起居舍 人、知制誥。度嘗奏事便殿,真宗問其所上《西域圖》,度 因言:「酒泉、張掖、武威、燉煌、金城五郡之東南,自秦築 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碣,延袤萬里,有郡有軍有守, 襟帶相屬,烽火相望,其為形勢備禦之道至矣。唐始 置節度,後以宰相兼領,用非其人,故有河山之險而 不能固,有甲兵之利而不能禦。今復繪山川道路、壁 壘區聚,為河西、隴右圖,願備上覽。」真宗稱其博學。 《范質傳》:質子旻,有《邕管記》三卷。
《王溥傳》:溥子貽孫,字象賢。太祖嘗問趙普:拜禮何以 男子跪而婦人否?普問禮官,不能對。貽孫曰:「古詩云: 『長跪問故夫』。是婦人亦跪也。」唐太后朝,婦人始拜而 不跪。普問所出,對云:「大和中,有幽州從事張建章,著 《渤海記》備言其事,普大稱賞之。」
《宗室子晝傳》:「字叔問,燕王五世孫。少警敏強記,工書 翰。累官宣州通判。宣和初,充詳定《九域圖志》編修官。」 《鄭文寶傳》:「文寶字仲賢,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兵部 員外郎。有集二十卷,又撰《談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 《裴莊傳》:「大中祥符初,莊為鴻臚少卿,遷太僕少卿,為 北嶽加號冊禮副使,撰《北行記》三卷以獻。」
《掌禹錫傳》:禹錫以工部侍郎致仕,嘗預修《皇祐方域 圖志》《地理新書》,奏對帝前。王洙推其稽考有勞,賜三 品服,著《郡國手鑑》一卷。
《樂黃目傳》:「黃目撰《聖朝郡國志》二十卷。」
《錢易傳》:「易直集賢院,祀汾陰,幸亳州,命修車駕所過 《圖經》。」
《劉敞傳》:「敞學問淵博,自佛老卜筮天文方藥、山經地 志,皆究知大略。」
《程師孟傳》:師孟提點夔路刑獄,徙河東路。晉地多土 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濁如黃河,俗謂之「天河,可 溉灌。師孟勸民出錢開渠築堰,淤良田萬八千頃,裒 其事為《水利圖經》,頒之州縣。」
《沈立傳》:「立在蜀,悉以公粟售書,積卷數萬,神宗問所 藏,立上其目及所著名《山水記》三百卷。」
《張洽傳》:少穎異,從朱熹學,《六經》、諸史百家、山經地志 之說,無所不讀,所著有《歷代郡縣地里志、沿革表》 《陸九韶傳》所著有《州郡圖》。
《王應麟傳》所著有「《通鑑地理考》一百卷,《通鑑地理通 釋》十六卷。」
《安德裕傳》:「太平興國中,遷祕書丞,知廣濟軍。時軍城 新建,德裕作軍記及圖經三卷,優詔嘉獎。」
曾致堯傳所著有《廣中台志》八十卷。
《汪藻傳》:「中進士第,除《九域圖志》編修官《李遵勗傳》:「子端懿,頗通陰陽、星經、地理之學。」《高麗國傳》,「天禧五年,來乞陰陽地理書,賜之。」
《夢溪筆談》:「予奉使按邊,始為木圖,寫其山川道路。其 初遍履山川,旋以麪糊木屑寫其形勢於木案上。未 幾寒凍,木屑不可為,又鎔蠟為之,皆欲其輕易賫故 也。至官所,則以木刻上之。上召輔臣同觀,乃詔邊州 皆為木圖,藏於內府。」
熙寧中,高麗入貢。所經州縣,悉要地圖,所至皆造送, 山川道路,形勢險易,無不具載。至揚州,牒州取地圖。 是時,丞相陳秀公守揚紿,使者欲盡見兩浙所供圖, 倣其規模供造。及圖至都,聚而焚之,具以事聞。 《金史·蔡珪傳》:珪之文有《晉陽志》十二卷,今存。
《元史張立道傳》:「立道所著詩文,有《效古集》《平蜀論》《安 南錄》《雲南風土記》《六詔通說》若干卷。」
《王惲傳》「其著述,有《汲郡志》十五卷。」
《王約傳》:「約平生著作,有《高麗志》四卷,行於世。」
黃溍傳所著書,有《義烏志》七卷,同郡吳萊著《職方錄》 八卷。
《蘇天爵傳》。天爵所著有《黃河原委》,未及脫稿。
《金履祥傳》:「履祥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書,即能記誦。 比長,益自策勵,凡天文地形之書,靡不研究。」
《許謙傳》:「謙於書無不讀,他若天文地理之說,亦靡不 該貫。」
《蕭𣂏傳》:「𣂏博極群書,天文地理靡不研究,所著有《九 州志》行於世。」
《熊朋來傳》:「朋來有《家集》三十卷,其大者明乎禮樂之 事,關於世教,其餘若天文地理,靡不精究。」
《陳孚傳》:「孚為詩文大扺,任意即成,不事雕斲,有文集 行於世。」
《明外史周定王橚傳》:「鎮國中尉睦桔,鎮平王諸孫。萬 曆五年,舉文行卓異,為周藩宗正,邸中大製作皆出 其手,撰《中州人物志》,中州之文獻徵焉。」又作《河南通 志》《開封郡志》。
《胡儼傳》:「儼博學,於天文地理無不究舉。」
徐有《貞傳》。「宣德八年進士,授編修。凡天官、地理、水利、 陰陽之書,無不諳究。」
《羅洪先傳》:「嘉靖八年,進士第一,歷左春坊左贊善,除 名歸。考圖觀史,自天文地志,下逮陰陽算數,靡不精 究。」
《唐順之傳》:「順之於學,無所不窺,大則天文、地理,小則 弧矢、勾股,莫不究極。」
《洪文衡傳》:何喬遠歷南京工部右侍郎,嘗纂《閩書》五 十卷,頗行於世,然援据多舛云。
《謝應芳傳》隱白鶴溪上,江南定始來歸,有司徵修郡 志,強起之。
《張洪傳》。「洪字宗海,常熟人。洪武時以明經除靖江王 府教授,洪熙朝進修撰。所著有《琴川新志》《日本補遺》 諸書,多散佚不傳。」
《吳與弼傳》:「與弼好讀書,不知晝夜,即天文地志,亦皆 究其說。」
《柯維騏傳》。「維騏著《續莆陽文獻志》行於世。」
《寧獻王權傳》:「鎮國中尉謀㙔著《水經注箋》四十卷。」 《松江府志》:「錢全袞,字慶餘,郡人,通涉書史,所著有《松 江府志》。張氏據吳,隱居盤龍岡,不為所用。」
《蘇州府志》:「盧熊少從學楊維禎博學,嘗撰《蘇州府志》。 洪武初,擢中書舍人。」
《松江府志》:「錢岡字景岡,博學好古,閉門著書。嘗念郡 志紀載繁簡不一,艱於披檢,乃彙《大統》《嘉禾前續新 志》《本朝實錄》等書,著為《雲間通志》,凡若干卷。」
《蘇州府志》:「浦應祥字有徵,長洲人。成化丁酉舉于鄉。 王鏊修《姑蘇志》,應祥多所撰述。」
《婺源縣志》:「汪舜民字從仁,成化戊戌進士,嘗纂修郡 志。」
《蘇州府志》:「莫旦字景周,吳江人。成化乙酉領鄉薦。所 著有《新昌》《嘉興》《吳江》三志。」
《松江府志》:「唐錦字士絅,上海人,弘治丙戌進士,出就 東明令,修《大名府志》若干卷,又修《上海志》行世。」 《蘇州府志》:「沈蔡字體中,吳江人。嘉靖甲午領鄉薦,更 事博綜,雖山經地志諸書,靡不研究。」
陳策字獻可,博極群書。嘉靖壬午領鄉薦,授曹縣學 教諭。著《曹縣志》。
鄭若曾字伯魯。嘉靖初,入北雍,闈中擬元者再,竟不 遇,因就銓選,未仕。所著有《日本圖纂》、「《八閩志》等書。」 《松江府志》:「陳繼儒字仲醇,華亭人,博聞強識,修郡志 三年成。」
《蘇州府志》:「張采字受先,太倉人。崇禎戊辰進士,著《太 倉志》。」
許重熙,字子洽,常熟人。年七十八。燈下細書《輿地分 合指掌圖》。
《江寧府志》:「管景字子山,上元人。嗜學,嘗修《上元縣志》, 後大京兆葉以府無志,亦屬景為之。同景修志者,徐霖、劉雨也,雨筆削居多。」
《金氏家傳》:「繼魯字師聖,博通群書。萬曆中,以太學生 主略陽縣簿。縣故無志,繼魯遍訪邑中儒士及鄉閭 耆老,覈其故實,撰《略陽志略》四卷。甫就槁,以艱去,書 藏于家。」
地志部雜錄
编辑六一《題跋》:「右漢《堯母碑》,漢建寧五年造,其文略曰:堯 母慶都感赤龍而生堯,遂以侯伯恢踐帝。」〈下有闕〉慶都 僊沒,蓋葬於茲,欲人莫知,名曰「靈臺。」上立黃屋,堯所 奉祠,三代改易,荒廢不修。漢受濡期,興滅繼絕。如堯 為之,遂遭亡新,禮祠絕矣。故廷尉〈姓名磨滅不可讀矣〉「深惟大 漢,堯之苗冑,當修堯祠,追遠復舊。」前後奏上,帝納其 謀,歲以春秋奉大牢祠。時濟陰太守魏郡審晃、成陽 令博陵管遵各遣大掾輔助。〈闕一字〉「君經之營之,不日 成之」,此其大概也。按:《皇覽》云:「堯蒙在濟陰城陽」,《呂氏 春秋》云:「堯葬榖林。」皇甫謐云:「榖林即城陽。」然自《史記 地志》及《水經》諸書無堯母葬處,惟見於此碑,蓋亦葬 城陽也。而諸書俗本多為城陽,獨此碑為成陽,當以 碑為正。碑後列當時人名氏,又云「審晃字元讓,管遵 字君臺」,又云:「漢受濡期」,莫曉其義也。〈右集本〉
右南鄉太守司馬整。按《晉書》,宣帝弟曰安平獻王孚, 孚次子曰義陽成王望,望第三子曰隨穆王整。整先 望卒,後武帝分義陽之隨縣封整為王,諡曰穆。整以 魏咸熙二年為南鄉太守,是歲晉武受禪,改元泰始。 三年徙整南陽,而南鄉人為整建此碑。《晉書地理志》, 當魏末荊州分屬三國,而南鄉、南陽皆屬魏,後晉武 改南鄉為順陽。此碑今在光化軍,軍即襄州穀城縣 之陰城鎮,陰城當魏、晉時為南鄉屬縣也。余貶乾德 縣令時得此碑,今二紀矣。嘉祐八年九月二十六日 書。
右《南鄉太守碑》,不著書撰人名氏,題曰《宣威將軍南 鄉太守司馬府君紀德頌》碑云君諱整,字孔修,太宰 安平王之孫,太尉義陽王之子。按《晉書》,宣帝弟曰安 平獻王孚,孚次子曰義陽成王望,望第三子隨穆王 整。整先望卒,後武帝分義陽之隨縣封整為王,諡曰 穆。整以泰始三年自南鄉太守徙南陽,而南鄉人共 立此碑,今在光化軍,軍即襄州穀城縣之陰城鎮。按 《晉志》不列南鄉郡,據此碑所載縣令名氏,有武陵、築 陽、丹水、陰城、順陽、祁六縣,此蓋南鄉郡所治也。《晉志》 但云南鄉,魏時屬荊州,武帝平吳,改為順陽郡,而不 著順陽治所興廢、屬縣之名,而獨此碑可見也。又《整 傳》但云整歷南中郎將,封清泉侯,薨贈冠軍將軍。亦 不言其為宣威將軍、南陽二郡守,皆其所漏略也。 《西溪叢語》:《水經》世以為桑欽撰。予讀《易水注》云:「《易水 經》其東南合滱水。」故桑欽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東 入滱。」自滱下易,互受通稱矣。又廣陽縣溪水亦引桑 欽說,且《水經》正文皆無此語,恐非桑欽撰,當別有書 也。古書散亡,良可嘆已。
《補筆》談:「地理之書,古人有《鳥飛圖》,不知何人所為。所 謂鳥飛者,謂雖有四至里數,皆是循路步之,道路迂 直而不常,既列為圖,則里步無緣相應,故按別量逕 直四至,如空中鳥飛直達,更無山川迴屈之差。予嘗 為守令圖,雖以二寸折百里為分率,又立準望、互融、 傍驗、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鳥飛之飛,圖成,得方」 隅遠近之實,始可施此法。分四至八到為二十四至, 以十二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千乾坤艮巽四卦 名之,使後世圖雖亡,得予此書,按「二十四至」以布郡 邑,立可成圖,毫髮無差矣。
《學齋呫嗶》:「世言輿地圖,皆謂始於漢光武披輿地圖, 而不知《前漢淮南王安傳》已有『按其地圖』之語,第蘇 林注曰:『輿猶盡載之意』。可謂淺陋。余謂《大易》云:『坤為 輿』」,然則地以輿名,無易於此。亦猶天形如倚蓋,張衡 作蓋天圖云。
《夢溪筆談》:天下地名,錯亂乖謬,率難考信。如楚章華 臺,亳州城父縣、陳州商水縣、荊州江陵、長林、監利縣 皆有之,乾谿亦有數處。據《左傳》「楚靈王七年,成章華 之臺,與諸侯落之。」杜預注:「章華臺在華容城中。」華容 即今之監利縣,非岳州之華容也。至今有章華故臺, 在縣郭中,與杜預之說相符。亳州城父縣有乾谿,其 側亦有章華臺,故臺基下往往得人骨,云楚靈王戰 死於此。商水縣章華之側亦有乾谿。薛綜注張衡《東 京賦》引《左氏傳》乃云「楚子成章華之臺於乾谿。」皆誤 說也。《左傳》實無此文,「章華」與「乾谿」原非一處。楚靈王 十二年,王狩於州來,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 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王,次於乾谿。此則城父之乾 谿,靈王八年許遷於夷者乃此地。十三年,公子比為 亂,使觀從師於乾谿。王眾潰,靈王亡,不知所在。平王即位,殺囚,衣之王服而流諸漢,乃取葬之,以靖國人, 而赴以乾谿。靈王實縊於𦬒尹申亥氏,他年申亥以 王柩告,乃改葬之,而非死於乾谿也。昭王二十七年, 吳伐陳,王帥師救陳,次於城父。將戰,王卒於城父。而 《春秋》又云「弒其君於乾谿」,則後世謂靈王實死於是, 理不足怪也。
《野客叢談》,酇有二地名,屬南陽者,音贊,屬沛郡者音 嵯。按《茂陵書》曰:「蕭何國在南陽」,是則蕭何封贊明矣。 而沛有泗水亭,班固銘曰「文昌四友。漢有蕭何,序功 第一,就封於酇。」誤以為沛地之嵯矣。楊巨源詩曰「請 問漢家功第一,麒麟閣上識酇侯。」姚合詩曰「酇侯宅 過謙。」賈島詩曰「往歲酇侯鎮。」諸家皆承此謬。劉晏歲 輸至天子曰:「卿朕酇侯也。」《唐書釋文》:「酇,南陽縣名,則 盱切。」此正得之。留亦有二地名,一彭城之留,一陳留 王叔原。諸家所考,子房所封,乃彭城之留。僕考《張良 碑》,正在彭城之留。子房廟中,東漢時所立,知叔原等 所考為信然。而《樂史寰宇記》引《城冢記》,乃謂張良封 陳留侯,食邑小黃一萬戶,此說謬矣。范石湖《留侯廟 詩注》曰:「自宋武下教修復時,其失已久。」《漫錄》謂:「徐州 沛縣,今留城鎮有留侯廟存焉。」
《蜀都雜抄》:予嘗欲取今之州縣推而上之,以會於《禹 貢》之命名,因以著古今離合遷改之實為一書。宋浦 江倪朴文卿嘗作《輿地會元志》四十卷,惜當時以布 衣著書,力不能傳。其自序有曰:「今學者大抵急於利 祿,而專務於時文,故不識者不肯目,而識者未暇觀 也。」其言亦可悲矣。
《四川總志》、「《益州耆舊傳》,漢陳壽作;《益州記》漢李膺作; 《華陽國志》晉常璩作;《成都記》宋趙抃作;《續記》宋王剛 中作;《蜀鑑》宋李文子作;《丙丁記》宋范石湖、胡長文作; 《夔記》明郭棐作」;諸書僅《華陽國志》《蜀鑑》《蜀檮杌》《夔紀》 有刻,餘俱漫漶久矣。
《太平清話》:《讀天下志》,《四川總志》為第一,其金石鼎彝, 秦漢以下之文,網羅幾盡,而立例亦古。後序云「《藝文 志》悉仍升庵之舊」故也。
楊用脩以王象之《輿地紀勝》《成都碑目》,「元費著《器物 譜》《蜀錦譜》《錢楮譜》《歲華麗色譜》、陸游、胡元質《牡丹譜》、 洪邁《糖譜》、沈立《海棠記》,皆載在《蜀志》可讀,修郡乘者 可援以為法。」
《見聞錄》:往聞王文恪公修《蘇志》時,欲請楊公,君謙以 君謙謠啄,不欲與之同局,而公亦已先辭矣。志成,文 恪遣使送之,君謙方櫛沐,不暇抽看,但顧簽票云:「不 通不通。」使者還述其語於文恪,文恪以為狂,不足較 也。一日會君謙問前語,君謙曰:「今府志修於我朝,原 當以蘇州名志,姑蘇,吳王臺名也。以此名志,可乎?」文 恪始大服公之精識,悔不與公同事。余觀《姑蘇志》,有 文恪公前序云:「成化間,鄱陽丘侯霽守《蘇州志》修述 時則有若劉參政昌、李中舍應禎、陳訓導頎,各應聘 修纂,會丘罷去,事遂已。弘治中,河南史侯𥳑、曹侯鳳 又皆繼為之。時則有若張僉事習、都進士穆,而裁決 於吳文定公寬。久之,二侯相繼去。文」定公不祿,書竟 不就。然文定之惓惓是書也,雖病在告,未嘗釋手,淡 墨細書,積滿箱。案。今廣東林侯世遠,由近侍來守,才 優政舉,化行訟息,宿弊盡划,文事聿興。一日抱文定 遺稿屬予曰:「敢以溷子矣。」予謝非其人,且郡多文士, 有楊儀部循吉輩在焉,而儀部固辭。又云:姑蘇,山名, 在城西南,昔以名郡,故今以名其志,則知前聞不虛 也。
《日知錄》:永樂中命儒臣纂天下輿地書,至天順五年 乃成,賜名曰《大明一統志》,御製序文。而前代相傳如 《括地志》《太平寰宇記》之書皆廢。今考其書,舛謬特甚, 略摘數事,以資後人之改定云。
《一統志》,三河本漢臨泃縣地。今考兩《漢書》並無臨泃 縣。《唐書地理志》幽州范陽郡潞縣下云,「武德二年,置 臨泃縣,貞觀元年省臨泃。」而薊州漁陽郡三河下云, 「開元四年析潞縣置。」故知本是一地,先分為臨泃,後 分為三河,皆自唐,非漢也。
《一統志》引古事舛戾最多,未有若密雲山之可笑者。 《晉書·石季龍載記》:段遼棄令支奔密雲山,遣使詐降。 季龍使征東將軍麻秋迎之。遼又遣使降於慕容皝 曰:「彼貪而無謀,吾今請降求迎,彼不疑也。若伏重兵 要之,可以得志。」皝遣子恪伏兵於密雲,麻秋統兵三 萬迎遼,為恪所襲,死者十六七,秋步遁而歸。是段遼 與燕合謀而敗趙之眾也。今《一統志》云:「密雲山在密 雲縣南一十五里,一名橫山。」昔燕趙伏兵於此,大獲 遼眾,是反以為趙與燕謀而敗遼之眾。又不言段而 曰遼,似以遼為國名。其修志諸臣并《晉書》未見乎? 《一統志》:楊令公祠在密雲縣古北口,祀宋楊業。按《宋 史楊業傳》,「業本太原降將,太宗以業老」於邊事。遷代 州兼《三交》〈今陽曲縣〉駐泊兵馬都部署。會契丹入鴈門,業 領麾下數千騎自西京而出,由小徑至鴈門北口,南 嚮背擊之,契丹大敗,以功遷雲州觀察使。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 部署,命業副之,以西上閤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 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護其軍。諸軍連拔雲、應、寰、 朔四州,師次桑乾河,會曹彬之師不利,諸路班師。美 等歸代州。未幾,詔遷四州之民於內地,令美等以所 部兵護之。時契丹復陷寰州,侁、令業趨鴈門北川,業 以為必敗,不可。侁、偪之行,業指陳家谷口曰:「諸君於 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美即與侁領麾下兵 陳於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邏臺望之,以為契 「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 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業力戰至 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 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人,馬重傷不能進, 為契丹所擒,不食三日死。是業生平未嘗至燕,況古 北口又在燕東北二百餘里,地屬契丹久矣,業安得 而至此?且《史》明言鴈門之北口,而以為密雲之古北 口,是作志者東西尚不辨,何論史傳哉?又按《遼史聖 宗紀》,統和四年七月「丙子,樞密使斜軫奏復朔州,擒 宋將楊繼業。」《耶律斜軫傳》:「繼業敗走至狼牙村,眾軍 皆潰,繼業為飛矢所中,被擒。」與《宋史》略同。《密雲縣志》: 「威靈廟在古北口北」門外一里,祀宋贈太尉大同軍 節度使楊公。成化十八年,禮部尚書周洪範記引《宋 史》全文,而不辨鴈門北口之非其地。《豐潤縣志》:「令公 村在縣西十五里,宋楊業屯兵拒遼於此,有功,故名。」 並承《一統志》而誤。
《一統志》:「遼章宗陵在三河縣北五十五里。」考遼無章 宗,其一代諸帝亦無葬三河者。
《一統志》,金太祖陵、世祖陵,俱在房山縣西二十里三 峰山下,宣宗陵、章宗陵,俱在房山縣西大房山東北。 按《金史海陵紀》,貞元三年三月「乙卯,命以大房山雲 峰寺為山陵,建行宮其麓。五月乙卯,命判大宗正事 京等如上京,奉遷太祖、太宗梓宮。」十一月乙巳朔,梓 宮發丕承殿,戊申,山陵禮成。正隆元年七月己酉,命 「太保昂如上京,奉遷始祖以下梓宮。八月丁丑,如大 房山,行視山陵。十月乙酉,葬始祖以下十帝於大房 山。潤月己亥朔,山陵禮成。」又《太祖紀》:「太祖葬睿陵。」《太 宗紀》:「太宗葬恭陵。」《世宗紀》:「世宗葬興陵。」《章宗紀》:「章宗 葬道陵。」又《熙宗紀》:「帝被弒,葬於皇后裴滿氏墓中。貞 元三年,改葬於大房山蓼香甸,諸王同兆域。大定初, 追上諡號,陵曰思陵。二十八年,改葬於峨眉谷,仍號 思陵。」又《海陵紀》:「葬於大房山鹿門谷,後降為庶人,改 葬於山陵西南四十里。」又《睿宗紀》:「大定二年,改葬於 大房山,號景陵。」《顯宗紀》:「大定二十五年十二月庚寅, 葬於大房山。章宗即位,號曰裕陵。」是則金代之陵,自 上京而遷者十二帝,「其陵曰光,曰熙,曰建,曰輝,曰安, 曰定,曰永,曰泰,曰獻,曰喬,曰睿,曰恭。其崩於中都而 葬者二帝,其陵曰興,曰道。被弒者一帝,其陵曰思。追 諡者二帝,其陵曰景,曰裕。被弒而降為庶人者一帝, 葬在兆域之外。而宣帝則自即位之二年遷於南京, 三年五月,中都為蒙古所陷,葬在大梁,非房山矣。」今 《一統志》止有四陵,而誤列宣宗,又躋於章宗之上,諸 臣不學之甚也。
《漢書·地理志》:「樂浪郡之縣二十五,其一曰朝鮮。應劭 曰:『故朝鮮國,武王封箕子於此』。」《志》曰:「殷道衰,箕子去 之朝鮮。」《山海經》曰:「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注:「朝鮮, 今樂浪縣,箕子所封也,在今高麗國境內。慕容氏於 營州之境立朝鮮縣,魏又於平州之境立朝鮮縣,但 取其名,與漢縣相去則千有餘里。」《一統志》乃曰:「朝鮮 城在永平府境內,箕子受封之地。」則是箕子封於今 之永平矣。當日儒臣令稍知今古者為之,何至於此? 為之太息。
《一統志登州府名宦下》云:「劉興居,高祖孫齊悼惠王 肥子,誅諸呂有功,封東牟侯,惠澤及於邦人,至今廟 祀不絕。」考《史記漢書本紀年表》,興居以高后六年四 月丁酉封。孝文帝二年冬十月,始令列侯就國,春二 月乙卯,立東牟侯興居為濟北王。其明年秋,以反誅。 是興居之侯於東牟僅三年,其奉就國之令至立為 濟北王,相距僅五月,其曾到國與否不可知,安得有 惠澤及人之事,歷二千年而思之不絕者乎?甚矣,修 《志》者之妄也!
王文公《虔州學記》:「虔州,江南地最曠大,山長谷,荒翳 險阻。」以「曠」字絕為一句,「谷」字絕為一句,「阻」字絕為一 句,文理甚明。今《一統志》贛州府形勝條下摘其二語 曰「地最曠大,山長谷荒」句。讀之不通,而欲從事於九 丘之書,真可為千載笑端矣!
明朝《天文分野書》,洪武十七年閏十月進。其中如上 都、大寧、遼東諸郡縣,並載前代沿革,而云「本朝未立。」 「內地」如河間府之莫州、莫亭、會川、樂壽,亦具前代沿 革,而云「本朝未立。不以一時郡縣之有無,而去歷代 相因之版籍,甚為有體。」
《春明夢餘錄》:「《周禮》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辯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糓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 掌天下之地圖而隸於司馬者,何也?謹之也。」戰國策 士,每言窺周室,則可以按圖籍爭天下。漢大將軍王 鳳亦云:太史公書有地形阨塞,不宜在諸侯王。然則 古人圖志,雖司徒營之,即藏之司馬,祕不得見,所以 弭奸而防患也。蕭何入秦,獨收圖書,自漢掌之司空, 浸以泄露,當時如淮南諸王,皆按輿地圖謀變,以此 知古人之慮遠矣。
凡用兵制勝,以識形勢為先。然有天下之形勢,有一 方之形勢,有戰陣間之形勢,得之則成,失之則敗,成 敗之利害,有不可勝計者矣。今之儒者,鮮或談兵,要 之錢穀甲兵,皆吾人分內事,何可以不講也?假如唐 安祿山既犯東京,眷留不去,李泌郭子儀皆請先取 范陽,以覆其巢穴,此真識形勢者也。肅宗急於收復, 不從其策,河北之地由此失之,終唐之世而不能復。 黃巢橫行入廣,高駢請分兵守郴、循、梧、昭、褂、永數州 之險,自將由大庾度嶺擊之,此真識形勢者也。使從 其言,巢直「罝中兔」爾,而當國者曾莫之省。巢果覆出 為惡,遂至淊天,然則形勢之所繫豈小哉!
《青州府志》于欽《齊乘》曰:「欽嘗寓宿太虛宮,夢有趙先 生者入謁,謂欽曰:『聞君修《齊志》,僕有良友,葬安丘,其 人節義高天下,今世所無也。請載之以勵衰俗』。」欽覺 而語梅仲昇,以為鄉人趙伯善共訪之,伯善愕然。及 閱《趙岐傳》,始悟為孫賓石也。嗚呼,邠卿家複壁中著 書以名世,固奇士,非賓石之高義,則志弗克伸矣。偉 哉若人!尤奇者斯夢也。余嘗言郡志非要書,纂舊備 考耳。而至於動幽冥,通百代,豈可草草任意,取咎古 人乎?亦不可輕訾棄一人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