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432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百三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百三十二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百三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百三十二卷目錄

 老子部彙考三

  漢書藝文志道家

  隋書經籍志道家

  唐書藝文志道家

  宋史藝文志道家

 老子部彙考四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老子

  杜光庭老子箋註六十餘家

  宋鄭樵通志道家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道家

  馬端臨文獻通考道家考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道家考

  焦竑經籍志道家

經籍典第四百三十二卷

老子部彙考三 编辑

《漢書藝文志》
编辑

道家 编辑

《老子鄰氏經傳》四篇。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 《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述《老子學》。

《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

《隋書經籍志》
编辑

道家 编辑

《老子道德經》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漢文帝時河 上公注。梁有戰國時河上丈人注《老子經》二卷,漢長 陵三老毋丘望之注;《老子》二卷,漢徵士嚴遵注《老子》 二卷,虞翻注《老子》二卷。亡。

《老子道德經》二卷。王弼注。梁有《老子道德經》二卷, 張嗣注;《老子道德經》二卷,蜀才注,亡。

《老子道德經》二卷。鍾會注。梁有《老子道德經》二卷, 晉太傅羊祜解釋;《老子經》二卷,東晉江州刺史王尚 述注;《老子》二卷,晉郎中程韶集解;《老子》二卷,邯鄲氏 注;《老子》二卷,常氏傳;《老子》二卷,孟氏注;《老子》二卷,盈 氏注。亡。

《老子道德經》二卷,《音》一卷。晉尚書郎孫登注 《老子道德經》二卷。劉仲融注。梁有《老子道德經》二 卷,巨生解;《老子道德經》二卷,晉西中郎將袁真注;《老 子道德經》二卷,張憑注;《老子道德經》二卷,釋慧琳注; 《老子道德經》二卷,釋惠嚴注;《老子道德經》二卷,王元 載注。亡。

《老子道德經》二卷。盧景裕撰。

《老子音》一卷。李軌撰。梁有《老子音》一卷,晉散騎常 侍戴逵撰,亡。

《老子》四卷。梁曠撰。

《老子指歸》十一卷。《嚴遵注》。

《老子指趣》三卷。毋,丘望之注。

《老子義綱》一卷。顧歡撰。梁有「《老子道德論》二卷,何 晏撰;《老子序決》一卷,葛仙公撰;《老子雜論》一卷,何王 等注;《老子私記》十卷,梁簡文帝撰;《老子元宗》一卷,韓 壯撰;《老子元譜》一卷,晉柴桑令劉遺民撰;《老子元機》 三卷,宗塞撰;《老子幽易》五卷;又《老子志》」一卷,山琮撰。 亡。

《老子義疏》一卷。顧歡撰。梁有《老子義疏》一卷,釋慧 觀撰,亡。

《老子義疏》五卷。孟智周《私記》。

《老子義疏》四卷。韋處元撰。

《老子講疏》六卷。梁武帝撰。

《老子義疏》九卷。戴詵撰。

《老子節解》二卷。

《老子章門》一卷。

《唐書藝文志》
编辑

道家 编辑

《老子道德經》二卷。李耳。

又三卷。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二卷。

王弼注新記元言《道德經》二卷,又《老子指例略》二卷, 蜀才注《老子》二卷

《鍾會注》二卷。

羊祜《注》二卷,又《解釋》四卷

孫登注。《老子》二卷。

《王尚注》二卷。

《袁真注》二卷。

張憑《注》二卷。

劉仲融《注》二卷。

陶弘景《注》四卷。

《樹鍾山注》二卷。

李允愿《注》二卷
考證
陳嗣古《注》二卷。

僧慧琳《注》二卷。

惠嚴《注》二卷。

《鳩摩羅什注》二卷。

《義盈注》二卷。

任真子《集解》二卷。

張道相《集注》四卷。

盧景裕、梁曠等《注》二卷

安丘望之「《老子章句》二卷,又《道德經指趣》三卷, 王肅《元言新記道德》二卷」

梁曠《道德經品》四卷。

《嚴遵指歸》十四卷。

何晏《講疏》四卷,又《道德問》二卷

梁武帝《講疏》四卷,又《講疏》六卷

顧歡《道德經義疏》四卷,又《義疏治綱》一卷

孟智周「《義疏》五卷。」

戴詵「《義疏》六卷。」

葛洪「《老子道德經序訣》二卷。」

韓莊《元旨》八卷。

劉遺民《元譜》一卷,《節解》二卷,《章門》一卷

李軌《老子音》一卷。

馮廓《老子指歸》十三卷。

傅奕注《老子》二卷。

楊上善注《老子道德經》二卷。

《老子指略論》二卷。太子文學。

辟閭仁諝注。《老子》二卷。聖曆「司禮博士。」

賈大隱「《老子述義》十卷。」

元宗注《道德經》一卷,又疏八卷天寶中,加號《元通 道德經》,世不稱之。

盧藏用注。《老子》二卷。

邢南和注《老子》二卷。開元二十一年。上

馮朝隱注《老子》 卷。

白履忠注《老子》 卷。

李播注《老子》 卷。

尹知章注《老子》 卷。

傅奕《老子音義》 卷。以上並卷亡。

陸德明《老子疏》十五卷。

陳庭玉「《老子疏》 卷。」開元二十年上授「校書郎。」卷 亡。

陸希聲《道德經傳》四卷。

吳善經注《道德經》二卷。貞元中人。

楊上善《道德經三略論》三卷。

道士成元英,注《老子道德經》二卷,又《開題序訣義疏》 七卷。元英字子實,陝州人。隱居東海。貞觀五年,召 至京師。永徽中流郁州。

孫思邈注《老子》 卷。

李含光《老子學記》一卷,又《義略》一卷含光,揚州江 都人。本姓「弘」,避《孝敬皇帝》諱改焉。天寶間人。

「元景先生《老子道德經簡要義》」五卷。按他畫多作元晏 道士劉進喜《老子通諸論》一卷。

崔少元「《老子心鏡》一卷。」按明焦竑志云崔少元撰王守憑注 「呂氏《老子昌言》」二卷。

《宋史藝文志》
编辑

道家 编辑

河上公《老子道德經注》一卷。

嚴遵「《老子指歸》十三卷。」

王弼《老子注》二卷,又《道德略歸》一卷按歸疑即例字之誤 陸修靜「《老子道德經雜說》一卷。」

傅奕《道德經音義》二卷。

唐元宗注《老子道德經》二卷。《有序》:

唐元宗《道德經音疏》六卷。

成元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七卷。

杜光庭「《道德經廣聖義疏》三十卷。」

僧文儻《道德經疏義》十卷。

趙至堅《道德經疏》三卷。

張惠超《道德經志元疏》三卷。

「陸氏《道德經傳》」四卷。

「扶少明《道德經譜》」二卷。

《谷神子注經諸家道德經疏》二卷。河上公、《葛仙翁》 《鄭思遠》、睿宗、元宗《疏》

李若愚《道德經注》一卷。

喬諷《道德經疏義節解》二卷,《道德經小解》一卷按明焦竑

志云蜀人

陳景元《道德經注》二卷。

蔣之奇「《老子解》二卷,又《老子繫辭解》二卷」

晁公武《老子通述》二卷

《老子道德經三十家注》六卷。唐道士張君相集解 葛元《老子道德經節解》二卷。

《道德經內解》二卷。不知作者。

《老子道德經內節解》二卷。題《尹先生注》。

王顧《老子道德經疏》四卷李榮《老子道德經注》二卷。

李約「《老子道德經注》四卷。」

碧雲子《老子道德經藏室纂微》二卷,不知名 《老子道德經義》二卷,《老子指例略》一卷並不知作 者。

《集注老子》二卷。明皇河上公王弼、王雩等注 呂知常《老子講義》十二卷

劉驥「《老子通論語》二卷。」

徽宗《老子解》二卷。

司馬光「《老子道德經注》二卷。」

蘇轍「《老子道德經義》二卷。」

趙令穆「《老子道德經解》二卷。」

程大昌《易老通言》十卷。

老子部彙考四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编辑

老子 编辑

《河上公章句》四卷。不詳姓氏。

《毋丘望之章句》二卷。字仲都,京兆人。漢長陵三老。 嚴遵注二卷字君平。蜀都人。漢徵士。又作《老子指歸》 十四卷。

虞翻《注》二卷。

王弼注二卷,又作《老子指略》一卷

《鍾會注》二卷。

羊祜《解釋》四卷。字「叔子,泰山平陽人。晉太傅鉅平 成侯。」

范望州《注訓》二卷。字叔文,會稽人。吳尚書郎 《王尚述》二卷。字君曾,琅邪人。東晉江州刺史,封「杜 忠侯。」

程韶《集解》二卷。鉅鹿人。東晉郎中、關內侯。

《邯鄲氏注》二卷。不詳何人。

《常氏注》二卷。不詳何人。

《盈氏注》二卷。

《孟氏注》二卷或云孟康。康字公休,安平廣宗人,魏中 書監、廣陵亭侯。

《巨生內解》二卷。不詳何人。

《袁真注》二卷。字彥仁,陳郡人。東晉西中郎將豫州 刺史。

張嗣《注》二卷。

張憑《注》二卷。

孫登《集注》二卷。字仲山,太原中都人,東晉尚書郎, 蜀才,《注》二卷。

釋慧琳《注》二卷。

釋慧嚴《注》二卷。陳留人,本姓范,宋世沙門。

王元載《注》二卷。

《顧歡堂誥》四卷。一作《老子義疏》。

《節解》二卷。不解作者,或云老子所作。一云河上公 作。

劉遺民《元譜》一卷。字遺民,彭城人,東晉柴桑令。 《想余注》二卷。不詳何人,一云張魯,或云劉表。魯字 公旗,沛國豐人。漢鎮南將軍、關內侯。按想余注杜光庭作想爾未知

孰是

戴逵《音》一卷。字安道,譙國人。東晉常侍散騎太子 中庶子。徵不就。

近代有梁武帝父子及周弘正講疏,北學有杜弼注,世頗行之。

杜光庭老子箋註 编辑

六十餘家 编辑

《節解》上下二卷。老君與《尹喜解》。

《內解》上下二卷。尹喜以《內修之旨解注》。

《想爾》二卷。三天法師張道陵所注。

《河上公章句》四卷。漢文帝時,降居陝州河濱。今有 廟,現存。

嚴君平《指歸》十四卷。漢成帝時蜀人,名遵。

山陽王弼《注》二卷。字輔嗣,《魏尚書郎》。

南陽何晏《疏》四卷。字平叔,魏駙馬都尉。

河南郭象《注》二卷。字「子元,魏晉間人。」

潁川鍾會《注》二卷。字士季,魏明帝時人。

隱士孫登《注》二卷。字公和,魏文、明二帝時人。 晉僕射太山羊祜,《注》四卷。字「叔子。」

沙門鳩摩羅什《注》二卷。本西域人,苻堅時,自「《玉門 關》入中國。」

沙門佛圖澄《注》二卷。後趙時西國僧。

沙門僧肇《注》四卷。晉人。

梁隱居陶弘景《注》二卷。武帝時人。號「貞白先生。」 范陽盧裕。《注》二卷。後魏國子博士一名白頭翁

劉仁會《注》二卷。後魏伊州梁縣人
考證
吳郡徵士顧歡《注》「四卷。」字景怡,南齊博士。

松靈仙人《注》二卷。「隱青溪山。」無名氏年代:

裴楚恩《注》二卷。晉,河東人。

杜弼《注》二卷。秦人,京兆人。

張憑《注》二卷。河南人,字長宗,宋明帝太常博士, 梁武帝注四卷。

梁簡文帝《述義》十卷。

張嗣《注》四卷。清河人,不知年代。

梁道士張元靜《疏》四卷。字道宗。

梁道士孟安排《經義》二卷。號《大孟》。

梁道士孟智周《注》五卷。號《小孟》。

梁道士竇略《注》四卷。與武帝羅什所宗無異。 陳道士諸糅《元覽》六卷。

隋道士劉進喜《疏》六卷。

隋道士李播《注》二卷。

唐太史令傅奕《注》二卷。併作《音義》。

唐《魏徵義》五卷。太宗相:

《法師宗文明義》五卷。

《胡超義》十卷。

《道士安丘指歸》五卷。

道士王元辯《釋義》十卷。釋《河上公》。

道士尹愔《新義》十五卷。諫議大夫肅明觀主 道士徐邈《注》四卷。

道士何思遠《指趣》二卷,《元示》八卷直翰林。

衡嶽道士薛季昌《金繩》十卷,《事數》一卷。

洪源先生《王鞮注》二卷,《元珠》三卷,《口訣》二卷

法師趙堅《講疏》六卷。

太子司議郎楊上善《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高宗 時人。

吏部侍郎賈至《述義》十一卷,《金鈕》一卷

道士《車若弼疏》七卷。

《任真子》李榮《注》二卷。

成都道士黎元興《注義》四卷。

太原少尹王光庭《契源注》二卷。

道士張惠超《志元疏》二卷。

《龔法師集解》四卷。

通義郡道士任太元《注》二卷。

道士沖虛先生殿中監《申甫疏》五卷。

岷山道士張君相《集解》四卷。

道士元英《講疏》六卷。

「漢州刺史《王真論》」二卷。《論兵述義》上下二卷, 「道士符少明《道譜策》二卷。」

元宗皇帝《注》二卷,《講疏》六卷。

宋鄭樵通志 编辑

道家 编辑

《老子道德經》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戰國時河上 丈人注。

又二卷。「漢文帝時」,河上公注。

又二卷。《漢長陵》二卷毋丘望之注。

又二卷。漢處士嚴遵注。

又二卷。《政和御解》。

又二卷。王弼注。

又二卷。鍾會注。

又二卷。《羊祜注》。

又二卷。晉尚書郎孫登注。

又二卷。「晉江州刺史王尚楚」注。

又二卷。劉仲融注。

又二卷。晉中郎將袁真注。

又二卷。張憑注。

又二卷。曹道沖注。

又二卷。盧景裕注。

又四卷。陶弘景注。

又二卷。《陳皋注》。

又二卷。鐘樹山注。按唐書作樹鍾山此作鐘樹山恐俱誤似宜作鍾樹山為是 又二卷。李允愿注。

又二卷。陳嗣古注。按明焦竑作陳象古

又二卷。僧慧琳注。

又二卷。僧惠嚴注。

又二卷。僧鳩摩羅什注。

又二卷。僧義盈注。

又二卷。程韶《集注》。

又四卷。《任真子集注》。

又四卷。道士張道相,集三十家注。

又四卷。《梁曠等注》。

又二卷。《偃松子》注。

又四卷。《李納注》。

又三卷。《道士李榮注》。

又二卷。唐明皇注。

又二卷。《辟閭仁諝》注。

又二卷。傅奕注。

又二卷。楊上善注又二卷。《吳善經注》。

又《小解》二卷。

又二卷。道士成元英注。

又二卷。盧藏用注。

又《新歌注道德經》一卷。李若愚撰。

《老子音》一卷。晉孫登撰。

又一卷。李軌撰。

又一卷。戴逵撰。

又《音解》二卷。《李畋》撰。

《老子義疏》一卷。顧歡撰。

又五卷。孟智周撰。

又四卷。韋處元撰。

又九卷。戴詵撰。

又四卷。趙志堅撰。

又八卷。唐明皇撰。

又二卷。不著名氏。

又四卷。王顧等撰。

又十四卷。《江徵》撰。按明志作江徵

又四卷。賈青夷撰。

《老子古本》二卷。

《老子講疏》四卷。梁武帝撰。

又六卷。梁武帝撰。

又四卷。何晏撰。

《老子章句》二卷。毋丘望之撰。

《老子指趣》三卷。毋丘望之撰。

《老子指歸》十一卷。嚴遵撰。

《老子義綱》一卷。顧歡撰。

元言《新記道德經》二卷。王肅撰。

《道德經品》四卷。梁曠撰。

《老子節解》二卷。

《老子章門》一卷。

《老子指略例》二卷。王弼撰。

《老子指略論》二卷。

《道德問》二卷。何晏撰。

《道德經序訣》二卷。葛洪撰。

《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七卷。成元英撰。

《老子元旨》八卷。韓莊撰。

《道德經元譜》一卷。劉遺民撰。

《道德經譜》二卷。道士扶《少明》撰。

《道德經傳》四卷。陸希聲撰。

《道德經廣聖義》三十卷。唐杜光庭撰。

《老子述義》十卷。賈大隱撰。

《老子道德簡要義》五卷。元景先生撰。

《道德經內解》一卷。

《道德經兵論要義述》四卷。

《道德經雜說》一卷。陸修靜撰。

《道德經契源》一卷。

《道德經纂微》二卷。道士陳景先撰。

《道德經傳授圖》一卷。

《老子猶龍傳》三卷。賈善翊撰。

《老子昌言》二卷。呂氏撰。

《老子心鏡》一卷。崔少元撰。王守愚注。

《老子真義機要》一卷。

右《老子》九十部。二百九十卷。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
编辑

道家 编辑

《老子》。

《隋志》梁有漢長陵三老毋丘望之注《老子》二卷,《志》不著錄。晁氏公武曰:以周平王四十二年授關尹喜,凡五千七百四十有八言,八十一章,言道德之旨,其末云「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蓋三皇之道也。東萊呂氏曰:孔子嘗問禮焉,今載於曾子問者,與五千言殊不類。蓋告孔子者,其所職著於書者,自其所見也。陸德明《序錄》云。「周敬王時。西出關。為關令尹喜說《道德》二篇。尚虛無無為。漢文帝時。河上公作章句四篇。以授帝。言治身治國之要。」注:《志》無河上公章句,鄰氏、傅氏、徐氏、劉向傳說,今皆亡。王禹玉曰:「今資善堂所寫御本,獨無章名,章名疑非老氏之意。」

薛氏曰:《古文老子道德上下經》無八十一章之辨,今文有河上公注,分八十一章。《史記》樂臣公本師河上丈人,教安期,再傳至於臣公,其弟子蓋公為曹相國師,修黃帝、《老子》學,則丈人者乃今所謂河上公也。自晉世已言其教,漢文帝敘述尤怪誕景迂。晁氏曰:「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獨得諸河上公,古本無有也。傅奕能辨之。王弼題曰《道德經》,不析道德而上下之,猶近古與?葉氏曰:「老氏之書,其與孔子異者,皆矯世之辭,而所同者皆合於《易》。」

《老子指歸》。不著錄

《隋志》十一卷嚴遵撰。《列子釋文》云:「遵字君平,作指。」

考證

《歸》十四篇。《演解》五千文。

馬端臨文獻通考 编辑

道家考 编辑

《老子道德經》二卷。

晁氏曰:李耳撰。以周平王四十二年授關尹喜。凡五千七百四十有八言,八十一章,言道德之旨。予嘗學焉,通其大旨而悲之,蓋不幸居亂世,憂懼者所為之書乎?不然,何其求全之甚也!古之君子應世也,或知,或愚,或勇,或怯,惟其當之為貴,初不滯於一曲也。至於成敗死生,則以為有命,非人力所能及。不用智於「其間以求全,特隨其所遇而處之以道耳,是以臨禍福得喪而未嘗有憂懼之心焉。《今耳》之書不然,畏明之易暗,故守之以昏;畏寵之必失,故不辭辱;畏剛之折則致柔;畏直之挫則致曲;畏厚亡也,則不敢多藏;畏盈溢也,則不如其已。既貴矣,畏其咎,故退;功成矣,畏其去,故不居。凡所以知雄守雌,知」 白守黑,以懦弱謙下為道者,其意蓋曰「不如是則將不免於咎矣。」 用此觀之,豈非所謂求全也哉?嗟夫!人惟有意於求全,故中懷憂懼,先事以謀,而有所不敢為。有所不敢為,則其蔽大矣。此老子之學所以雖深約博大,不免卒列於百家,而不為天下達道與?以諸家本參校,其不同者近二百字,互有得失,乙者五字,注者五十五字,塗者三十八字,其間徽宗《御注》最異,諸本云:「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能易之。」 而《御注》作:「天下莫柔弱於本,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 諸本云:「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 右。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以喪禮處之。《御注》作「恬淡為上」 ,故不美也。若美必樂之,樂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居上,則以喪禮處之,其不同如此。

《朱子語錄》曰:「老子之術,須自家占得十分穩便,方肯做;纔有一毫於己不便,便不肯做 。老子術沖嗇,不肯役精神 。」 問:「先儒論老子,多為之出脫,云『老子乃矯時之說。以某觀之,不是矯時,只是不見實理,故不知禮樂刑政之所出,而欲去之』。」 曰:「使渠識得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自不應如此。他本不知下一節欲」 占一簡徑言之。然上節無實見,故亦不脫灑 。老子之學,只要退步柔伏,不與你爭,纔有一毫主張計較思慮之心,這氣便粗了。故曰:「致虛極,守靜篤」 ,又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又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谷。」 所謂谿,所謂谷,只是低下處,讓爾在高處,它只要在卑下處,全不與爾爭。他這工夫極難,常見畫本《老子》便是這般氣象,笑嘻嘻地便是箇退步占便宜底人,雖未必肖它,然亦是它氣象。也只是它放出無狀來,便不可當。如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它取天下,便是用此道。如子房之術,全是如此。嶢關之戰,啗秦將以利,與之連和,即回兵殺之。與項羽約和,已講解了,即勸高祖追之。漢家始終治天下,全是得此術。至武帝盡發出來,便即當子房閑時不做聲氣,莫教它說一話,更不可當少年也。任俠殺人,後來因黃石公教得來較細,只是都使人不疑它,此其所以乖也。老子說話,只是欲退步占姦,不要與事物接。如治人事天,莫若嗇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 ,皆是這意思。故為其學者多流於術數,如申、韓之徒是也。其後則兵家亦祖其說,如《陰符經》之類是也。

陳氏曰:昔人言諡曰「聃」 ,故世稱老聃。然「聃」 之為訓,耳漫無輪也,似不得為諡。

河上公注。《老子》二卷。

晁氏曰:太史公、河上丈人,通《老子》再傳而至蓋公。蓋公即齊相曹參師也。而晉葛洪曰: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漢孝文時,居河之濱,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孝文詣問之,即授《素書》《道經章句》。兩說不同,當從太史公也。其書頗言吐故納新,按摩導引之術,近神仙家。劉子元稱其非真,殆以此與?傅奕謂「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四句古本無有,獨得於公耳。

《老子指歸》十三卷。

晁氏曰:漢嚴遵君平撰。谷神子注。其章句頗與諸本不同,如以「曲則全」 章末十七字為後章首之類。按《唐志》有嚴遵《指歸》十四卷,馮廓注《指歸》十三卷。此本卷數與廓注題《谷神子》,而不顯名姓,疑即廓也。

《老子略論》一卷。

晁氏曰:魏王弼撰。凡十有八章。景迂云:「弼有得於《老子》,而無得於《易》。注《易》資於《老子》,而《老子》論無資於《易》,則其淺深之效可見矣。」

陳氏曰:魏、晉之世,元學盛行,弼之談元,冠於流輩,故其注《易》亦多元義。晁以道言「弼注《易》亦假《老子》之旨。」 世所行《老子》,分《道德經》為上、下卷。此本《道德經》且無章目,當是古本。

明皇《老子注》二卷,疏一卷。

晁氏曰:唐元宗撰。天寶中加號元邁《道德經》,世不稱焉。又頗增其詞,如「而貴食母」 作「兒,貴求合於母」 之類。「貴食母」 者,嬰兒未孩之義。諸侯之子以大夫妻為食母,增之贅矣。

《三十家注老子》八卷。

晁氏曰:唐蜀郡岷山道士張君相集。河上公嚴遵、王弼、何晏、郭象、鍾會、孫登、羊祜、羅什、盧裕、劉仁會、顧歡、陶隱居、松靈仙人、裴處思、杜弼《節解》、張憑、張嗣、臧元靜、大孟、小孟、竇略、宋文明、褚糅、劉進喜、蔡子晃、成元英、車惠弼等注。君相稱三十家」 ,而列其名止二十有九。蓋君相自以為一家言,井數之耳。君相不知何時人,而謂成元英為皇朝道士,則唐天寶後人也。以「絕學無憂」 一句附「《絕聖棄知章》,末以「惟之與阿」 別為一章,與諸本不同。

《道德經傳》四卷。

《崇文總目》:唐陸希聲撰。傳疏、《道》《德》二經義。

《道德經廣聖義》三十卷。

《崇文總目》:唐杜光庭撰。以明皇《注疏》演其義。

《道德經疏》二卷。

《崇文總目》:「不著撰人名氏。」 集河上公、葛仙翁、鄭思遠、唐睿宗、明皇諸家注,序其自疏。

《道德經疏節解》上下各二卷。

《崇文總目》:偽蜀喬諷撰。諷仕偽蜀為諫議大夫、知制誥,奉詔以唐明皇注疏,杜光庭義綴其要,附以己意解釋之。

《道德經小解》二卷。

《崇文總目》:「不著撰人名氏。注解《道德經義》。」

《道德經譜》二卷。

《崇文總目》:「道士扶小明撰,不詳何代人。」 以《道德經章句》略為義訓。

《老子道德經》論著二卷。

晁氏曰:皇朝司馬光撰。光意謂太史公曰:老子著書言道德之意。後人以其篇首之文,名上篇曰道,下篇曰「德。」 夫「道」 「德」 連體,不可偏舉,故廢《道經》《德經》之名,而曰《道德論》。墓誌載其目:「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皆於無與「有」 下斷句,不與先儒同。

王介甫注《老子》二卷,《王雩注》二卷,《呂惠卿注》二卷,《陸 佃注》二卷,《劉仲平注》二卷

晁氏曰:王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釋最所致意。首章皆斷「有」 、「無」 作一讀,與溫公同。後其子雩及其徒呂惠卿、陸佃、劉仲平皆有《老子注》。

呂氏《老子注》二卷。

晁氏曰:皇朝呂大臨撰。其意以老氏之學合有無謂之「元」 ,以為道之所由出,蓋至於命矣。其言「道體」 ,非獨智之見,孰能臻此?求之終篇,膠於聖人者蓋寡,但不當以聖智仁義為可絕棄耳。

蘇子由注《老子》二卷。

晁氏曰:皇朝蘇轍子由注。子由謪官筠州,頗與學浮屠者游,而有所得焉,於是解《老子》。嘗曰:「《中庸》云:『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此蓋佛法也。六祖謂:不思善,不思惡,則喜怒哀樂之未發也。蓋中者,佛法之異名,而和者六度萬行之總目。致中極和,而天地萬物生於其間,非佛法何以當之?天下無二道,而所以治人則異。古之聖人,忠信行道,而不毀世法,以此耳。故解《老子》亦時有與佛法合者,其《自序》云耳。其解是謂襲明,以為《釋氏傳燈》之類。

陳氏曰:東坡跋曰:「使戰國有此書,則無商鞅、韓非;使漢初有此書,則孔、老為一;使晉、宋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

《朱子雜學辨》曰:「蘇侍郎晚著此書,合吾儒於《老子》以為未足,又并釋氏而彌縫之,可謂舛矣。然其自許甚高,至謂當世無一人可與語此者,而其兄東坡公亦以為不意晚年見此奇特。以予觀之,其可謂無忌憚者與!」 因與之辨。而或者謂蘇氏兄弟以文義贊佛乘,蓋未得其所謂,如《傳燈錄解》之屬,其失又有甚焉。不但此書為可辨也。應之曰:「予之所病,病其學儒之失,而流於異端;不病其學佛未至,而溺於文義也。其不得已而論此,豈好辨哉?誠懼其亂吾學之傳,而失人心之正爾。若求諸彼而不得其說,則予又何暇知焉?」

御注《老子》二卷。

晁氏曰:徽宗御撰。或曰「鄭居中視草。」 未詳。

劉巨濟注《老子》二卷。

晁氏曰:皇朝劉涇巨濟注。涇,蜀人,篤志於學,《文詞》。

奇偉早登蘇子瞻之門,晚受知蔡京除太學博士。

《老子解》二卷。

陳氏曰:葉夢得撰。其說曰:孔子稱「竊比於我老、彭」 ,孟子闢楊、墨,而不及老氏,老氏之書,孔、孟所不廢也。所解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以為四支九竅,本《韓非子》解老之說。

《易老通言》十卷。

陳氏曰:程大昌撰。其序言多為訓老而實該,故曰《易老通言》。《易》在而《六經》皆在矣,蓋以《易》為《六經》之首也。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
编辑

道家考 编辑

《老子疏》 卷。

陳庭玉著

《老子》解 卷。

葉夢得著

《老子解》十卷。

趙善湘著

《老子道德經》注 卷。

晉江陳權著

《老莊列口義》 卷。

林希逸著

《道德經》解 卷。

湯建著

《老子集解》 卷,《約言》 卷。

俱薛惠著

《道德陰符經》注 卷。

黃潤玉著

焦竑經籍志 编辑

道家按前諸書已載者不重錄 编辑

呂大臨注《老子》二卷。

葉夢得注。《老子》二卷。

劉涇注「《老子》二卷。」

王安石,注《老子》二卷。

王雱注《老子》二卷。

呂惠卿注《老子》二卷。

陸佃注《老子》二卷。

劉仲平注。「《老子》二卷。」

李息齋《老子解》二卷。

趙學士《老子集解》四卷,又全經二卷

王純甫:「《老子億》二卷。」

李贄解《老子》二卷。

戴逵《老子音》一卷。

李畋「《老子音解》二卷。」

賈青「夷《老子疏》四卷。」

《老子古本》二卷。

元言《新記道德》二卷。王肅:

《道德經集注》十八卷。彭相纂。

《道德經纂疏》二十卷。

《道德經集義》十卷,又《集義》十七卷

《道德經集解》四卷。董思靖:

《道德經藏寶纂微》十卷。陳景元:

《道德經三十家注》八卷。張君相:

《老子通義》二卷。朱得之。

《道德經雜說》一卷。《陸修靜》:

《老子猶龍傳》三卷。賈善翊:

《老子昌言》二卷。《呂氏》。

《老子通言》十卷。程大昌:

《老子心鏡》一卷。崔少元撰。王守愚注。

《老子真義機要》一卷。

《道德會元》二卷。李道純。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