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第117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一百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十七卷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第一百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一百十七卷目錄

 管部彙考

  書經益稷

  詩經周頌有瞽

  禮記月令 禮運 樂記

  周禮春官

  爾雅釋樂

  後漢書律曆志

  許慎說文

  應劭風俗通

  晉書樂志

  宋陳暘樂書管 篞  都良管 斑管 孤竹管 孫竹管 陰竹管 蘆

  管 雙管 黃鐘管 大呂管 七星管 雙鳳管 太平管 駱駝管 跋膝管 拱辰管;

   簫管 尺八管 中管 豎篴 骨管 牙管

  元史禮樂志

  明會典大樂制度

  荊川稗編律管 制管之法 求元聲法 今之管律中大呂 十二宮去其中管

  為七 頭管即古管

  朱載堉律呂精義管 倍律大管小樣圖說 正律中管小樣圖說 半律

  小管小樣圖說 倍律 外徑 內徑 正律 外徑 內徑 半律 外徑 內徑 古管

  考證 十二律孤竹管小樣圖說 十二律陰竹管小樣圖說 十二律孫竹管小樣圖說

  孤竹管 陰竹管 孫竹管 六律特管小樣圖說 六同特管小樣圖說 六律編管小樣

  圖說 六同編管小樣圖說 古有三等十二管 雙管非管 頭管非管

樂律典第一百十七卷

管部彙考 编辑

《書經》
编辑

《益稷》
编辑

下管《鞀鼓》。

蔡傳下,堂下之樂也。管猶《周禮》所謂「陰竹之管」、孤竹之管,孫竹之管也。

《詩經》
编辑

《周頌有瞽》
编辑

既備乃奏,簫管備舉。

正義「管如笛,併而吹之」,謂並吹兩管也。《小師》注云:「管如笛,形小,併兩而吹之,今大予樂官有之」是也。《釋樂》云:「大管謂之簥。」李巡曰:「聲高大,故曰簥。簥,高也。」郭璞曰:「管長尺,圍寸,併漆之,有底。」賈氏以為如箎,六孔。

《禮記》
编辑

《月令》
编辑

仲夏之月,命樂師「均琴瑟管簫。」

正義《釋樂》云:「大管謂之簥。音驕。」郭景純云:「管長尺,圍寸,併漆之,有底。」賈氏以為「如箎,六孔。」鄭注《周禮》云:「管如篴而小,併兩而吹之。」《釋樂》云:「大簫謂之言。」郭景純云:「編二十二管,長尺四寸。」鄭注:《周禮》:「簫,編小竹管,如今賣飴餳所吹者。」劉熙《釋名》:「簫,肅也。」

《禮運》
编辑

「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

五聲:宮、商、角、徵、羽也。其管,陽曰律,陰曰《呂布》。十二辰始於黃鐘,管長九寸,下生者三分去一,上生者三分益一,終於南呂,更相為宮,凡六十也。

《樂記》
编辑

「《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 則思畜聚之臣。

陳注濫為攬聚之義,故可以會,可以眾。「畜聚之臣」,謂節用愛人,容民畜眾者,非謂聚斂之臣也。

《周禮》
编辑

《春官》
编辑

大司樂,「孤竹之管,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

訂義鄭鍔曰:「管用特生之竹,取陽數之奇。」

《孫竹之管》,「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

鄭康成曰:「孫竹,竹枝根之末生者 。」 《鄭鍔》曰:「取其旁生之枝。」

《陰竹之管》,於宗廟之中奏之。

鄭康成曰:「陰竹,生於山北者 。」 《鄭鍔》曰:「象鬼神之幽陰也。」

《爾雅》
编辑

《釋樂》
编辑

大管謂之簥,其中謂之篞,小者謂之。

管長尺,圍寸,併漆之,有底。賈氏以為「如箎,六孔。」別管,小大之名也。大管名簥。李巡曰:「聲高大,故曰簥。」簥,高也。《小師》注云:「管如笛,形小,併兩管而吹之。今太常樂官有之」是也。

《後漢書》
编辑

《律曆志》
编辑

候氣之法,用竹律六十。

黃鍾之管,長九寸,徑三分,圍九分。其餘皆補短

考證

雖大小圍,數無增減,以度量者,可以文載口傳,與眾共知也。

許慎說文 编辑

编辑

管,如箎,六孔。十二月之音物,貫地而牙,故謂之「管。」

應劭風俗通 编辑

编辑

謹按《詩》云:「嘒嘒管聲,簫管備舉。」《禮樂記》:管,漆竹,長一 尺六孔,十二月之音也。物貫地而牙,故謂之管。《尚書 大傳》:「舜之時,西王母來獻其白玉琯。」昔章帝時,零陵 文學奚景,於冷道舜祠下得笙白玉管,知古以玉為 管,後乃易之以竹耳。夫以玉作音,故神人和,鳳凰儀 也。

《晉書》
编辑

《樂志》
编辑

「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凡有十二,以配十二辰焉。」十一 月之管謂之《黃鐘》;正月之管謂為《太蔟》;三月之管名 為《姑洗》;五月之管名為《蕤賓》;七月之管名為《夷則》;九 月之管名為《無射》;十二月之管名為《大呂》;十月之管 名為《應鍾》;八月之管名為《南呂》;六月之管名為《林鍾》; 四月之管名為《仲呂》,二月之管名為夾鍾。

宋陳暘樂書 编辑

管 篞  编辑

《爾雅》曰:「長尺圍寸,併漆之,有底,大者曰簥,中者曰篞, 小者曰。」古者以玉為管,舜時西王母獻白玉琯是 也。《月令》:「均琴瑟管簫。」蔡邕《章句》曰:「管者,形長尺,圍寸, 有孔無底,其器今亡。」《說文》曰:「管如箎,六孔,十二月之 音。」《詩》云:「嘒嘒管聲。」《周禮》:「孤竹之管,於圜丘奏之。孫竹 之管,於方丘奏之。陰竹之管,於宗廟奏之。」

樂以木為末,竹為本。古者以候氣律管截而吹之,濁 倍其聲,而堂下之樂頭管,所以和眾樂之聲,以其探 本故也。《爾雅》:「大者謂之簥」,以聲大而高也。小者謂之 「以其聲小而深也。其中謂之篞」,則其聲不小不大, 不高不深,如黑土之在水中也。蓋其狀如箎笛而六 竅,又有底焉,長尺圍寸,併兩漆而吹之。漢《太子樂》有 焉。其所主治,相為終始,所以道陰陽之聲,十二月之 音也。女媧始為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為班管,以合 日月星辰之會。帝嚳展管,有虞氏下管,則管為樂器, 其來尚矣。至周而大備,教之於小師,播之於瞽矇,吹 之於笙師。辨其聲用,則孤竹之奇,禮天神;孫竹之眾, 禮地祇;陰竹之幽,禮人鬼。各從其聲類故也。後世為 雙鳳管,以足律音,豈得古制歟?《禮記·文王世子》曰:「登 歌《清廟》,下管象武。」《郊特牲》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仲 尼燕居》曰:「升歌《清廟》,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祭義》 曰:「昔周公有勳勞於天下,成王賜之升歌《清廟》,下而 管象。」《燕禮大射儀》:「升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下管《新 宮》。」周之升歌,不過《清廟》《鹿鳴》《四牡》《皇皇》而下,管不過 《象》《武》《新宮》。則舜升歌下管之詩,雖不經見,要之歌以 示德,管以示事,一也。德成而上歌以詠之於堂上,事 成而下管以吹之於堂下,豈非以無所因者為上,有 所待者為下邪?《廣雅》:「管象簫,長八寸,圍寸,八孔無底。」 豈以後世之制言之與?《周頌》言「磬筦將將」,《商頌》言「嘒 嘒管聲,依我磬聲」,則堂上之磬,堂下之管,其聲未嘗 不相應,然則所依者磬聲而已。

都良管 班管 编辑

昔女媧氏命娥陵氏制都良之管,以一天下之音。又 命聖氏為班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樂。」至於帝嚳,命 咸黑吹笭展管,亦因是也。

孤竹管 孫竹管 陰竹管 编辑

先王之制管,所以道達陰陽之聲。然陽奇而孤,陰偶 而群,陽大而寡,陰小而眾;陽顯而明,陰幽而晦。孤竹 之管與圜鐘之宮合,以之降天神,取其奇而孤也;孫 竹之管與函鐘之宮合,以之出地示,取其小而眾也; 陰竹之管與黃鐘之宮合,以之禮人鬼,取其幽而晦 也。《易》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於斯見矣。

蘆管 编辑

截蘆為之,大概與「觱篥」相類,出於北國也。

雙管 黃鐘管 大呂管 编辑

《樂法圖》云:「東律主黃鐘,聖人吹管,知律管音調,則律 歷正矣。」然則黃鐘之管九寸,與長尺之制異矣。九寸 之管主黃鐘,則十寸之管應十日可知矣。揚雄曰:「聲 生於口。」言黃鐘如此,則大呂管可知矣。唐李沖謂管 有一定之聲,絃多舒緩之變,故捨旋宮琵琶,制旋宮 雙管。法雖存於簡易,道實究於精微矣。然大呂管通 五均,則是,黃鐘管通七均,非也。

七星管 编辑

《廣雅》曰:「管象箎,長尺,圍寸,有六孔,無底。」《風俗通》《說文》 皆曰:「管,漆竹,長一尺,六孔,十二月之音,象物貫地而 牙故也。」蔡邕《章句》:「管者,形長一尺,圍寸,有孔無底,其 器今亡。以三者推之,管象箎而六孔,長尺,圍寸而無 底,十二月之音也。」唐之七星管,古之長笛也,一定為調,合鐘磬之均,各有短長,應律呂之度。蓋其狀如箎 而長,其數盈尋,而七竅橫以吹之。旁一竅幎以竹膜 而為助聲,唐劉係所作也。用之雅樂,豈非溺於七音 歟?班固曰:「黃帝作律,以玉為管,長尺六孔,為十二月 音。」其言《十二月音》則是。至於論以玉為管,是不考黃 帝取嶰竹之過也。

雙鳳管 编辑

雙鳳管,蓋合兩管以定十二律之音。管端施兩簧,刻 鳳以為首,左右各四竅,左具黃鐘至仲呂之聲,右具 蕤賓至應鐘之聲。古者截候氣律管併而吹之,以達 六陰六陽之聲。其制不過如此,升之雅樂可也。

太平管 编辑

「《太平管》,形如跋膝,而九竅是黃鐘一均,所異者,頭如 觱篥爾,唐天寶中史盛所作也。」然九竅則陽數之窮, 失古人所以道中聲之意也。

駱駝管 编辑

以曲竹為之。其首如橐駝,因以立名。《唐樂圖》有之,非 古制也。

跋膝管 编辑

跋膝管,其形如篴而短,與七星管如箎而長者異矣。 唐清樂部用之,然亦七竅,具黃鐘一均,其實又與七 星管同矣。

拱辰管六孔 编辑

宋乾德中,太常和峴論樂器,中有「叉手笛,其制如雅 笛而小,其長九寸,與黃鐘之管相埒,其竅有六,與雅 聲相應,然四竅在左,兩竅在右,笛工兩手交叉而拱 之,如拱揖之狀,因更名曰拱辰管」,而鼓吹登歌用焉。 與唐呂才歌《白雪》之琴,馬滔進太一之樂等列之宮 懸,旋宮為八十四調,亦可謂進於雅矣。然旋宮之制, 不本於《周官》之三宮八十四調,尚溺於七音之失,未 全乎古樂之法也。幸而太宗造九絃之琴,列之太樂, 而「拱辰」亦自此廢,豈非有意於復古歟?

簫管 尺八管 中管 豎篴 编辑

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足黃鐘一均聲,或 謂之「尺八管」,或謂之「豎篴」,或謂之「中管。」尺八,其長數 也,後世宮懸用之。豎篴,其植如篴也,中管居長篴短 篴之中也。今民謂之簫管,非古之簫與管也。

骨管 牙管 编辑

哀笳,以羊骨為管而無孔,惟《恤禮》用之。今鼓吹備而 不用,以觱篥代之。鹵簿與熊羆十二案,工員尚存焉。 宋朝更以紅象牙管竅而吹之,其聲與律隔,八相吹, 仍存羊骨舊制焉。

《元史》
编辑

《禮樂志》
编辑

頭管,制以竹為管,卷蘆葉為首,竅七。

《明會典》
编辑

《大樂制度》
编辑

頭管十二管以烏木為之,長六寸八分,九孔,前七後 二,兩末以牙管,束以蘆為梢。

《荊川稗編》
编辑

律管 编辑

候氣之法,「十有二月,每月為管,置於地中,氣之來至, 有深有淺,而管之入地者,有短有長。十二月之氣至, 各驗其當月之管,氣至則灰飛也,其為管之長短,與 其氣至之淺深,或不相當則不驗。上古之聖制為十 二管,以候十二辰之氣,而十二辰之音亦因而出焉。 以十二管較之,則黃鐘之管最長,應鐘之管至短。以 林鐘比於黃鐘,則短其三分之一;以太蔟比之林鐘, 則長其三分之一。」其餘或長或短,皆上下於三分之 一之數。其默符於聲氣自然之應者如此也。

制管之法 编辑

「元不師古,無足道者。惟太史院景表尺乃郭守敬所 造,守敬精於律曆,決非苟作,今欽天監表尺是也,比 市尺止得八寸強。」愚嘗取黑黍,揀其中者一千二百 粒,日乾之,秤重五錢者,以九十粒橫累之,命為九寸, 與表尺合。又截竹為管,長同黍寸,其竅上下均容一 千二百黍者,吹之,其聲與人之最下一聲合,是為黃 「鐘之聲」,制管之法,可謂簡易而無難矣。

求元聲法 编辑

《律書》曰:「黃鐘之實,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管長九 寸。」是十二律之管,惟黃鐘之宮為最長,故謂之元聲, 猶言頭一聲也。然所謂九寸者,非度之以凡尺,本乎 人聲而得之也。其法:令歌者作聲,取其最下一聲,而 以竹長九寸、上下空、圍九方分者為管,吹其體中翕 聲以效之。視管聲比人聲稍高,則增管令長,比人聲 稍下,則減管令短,上下游移以裁之,必其與人聲合 一而無差,乃以此管命為九寸黃鐘之宮也。次以子 穀秬黍中者一千二百粒實管中,視黍不足則易管 令小,有餘則易管令大,以此管命為黃鐘徑圍,是謂 以聲生律,以律生尺,而元聲在是矣。此管體中翕聲 謂之「合」字,以「合」字寫之,琴瑟第一絃鐘磬第一板,箎笛第一孔,笙竽第一簧,則八音皆正。以此管上下相 生,即得已後十一律,而律呂皆正。宋儒程顥曰:「清者 極吹盡清,濁者極吹盡濁,嚮中閒折取一聲,即口中 聲。」蓋以黃鐘之半律為中聲也。其法與此同。

今之管律中大呂 编辑

頭管六寸八分,以古尺計之,實八寸四分大呂管也。 管體中翕聲,乃四字,非合字。宋儒沈括云:「教坊樂高 二均弱,合字比太蔟微下,謂近大呂也。」可謂審於聆 音矣。蓋琴家先挑武絃散聲,按第四絃九徽取聲應 之;次挑第四絃散聲,按第一絃九徽取聲應之,遂以 第一絃散聲為黃鐘宮。不知武絃既非黃鐘所主,則 第一絃之散聲,特謂其合乎六寸八分之管,而呼為 黃鐘,宜其以四字為「合」字,而莫之或知也。

十二宮去其中管為七 编辑

臣按:十二宮用七,去其中管而言也。自子黃鐘至亥 應鐘,十二宮各具七聲,共八十四聲,內寅太蔟七聲, 與丑大呂七聲同,字譜宮聲同四字、商聲同一字、角 聲同上勾徵、聲同工字、羽聲同「凡」字,辰姑洗七聲,與 卯夾鐘七聲同,字譜宮聲同一字、商聲同上勾徵、聲 同「凡」字,惟角羽二聲有尺、工、六五之異。酉南呂七聲, 與申夷則七聲同。《字譜》宮聲同工字,商聲同凡字,徵 聲同一字,羽聲同上勾,惟角聲有六五之異。午蕤賓、 亥應鐘,亦各七聲,雖與前位不同,然黃鐘均內,以蕤 賓為變徵,應鐘為變宮,二變名曰「和」,謬不可為調。已 上五宮共五七三十五調,皆以中管名之。中管云者, 謂其聲在前後二律之閒,而與前律同出一孔,以之 製調,音韻重。雖強易其名,終無所表異。視前律為不 逮,故不用也。十二宮除此外七宮而已。唐祖孝孫參 定《雅樂》,古鐘十二,近代惟用其七,餘五鐘仍號「啞鐘」, 莫能通者。張文收吹律調之五鐘,皆響徹。蓋鐘無不 響者,以不用故以「啞」名之。隨管擊之,寧得不應?當時 蓋未考中管之說耳。

頭管即古管 编辑

頭管九孔,自下而上,管體中翕然為「合」字,第一孔「四」 字,第二孔「一」字,第三孔「上」字,第四孔後出「勾」字,第五 孔「尺」字,第六孔「工」字,第七孔「凡」字,第八孔後出「六」字, 第九孔「五」字,大樂以此先諸樂,謂之頭管,其來久矣。 《經》曰:「嘒嘒管聲,下管象武」之類是也。後世以其似,呼 其名,名之曰觱篥。

管色字譜五,凡工尺上四六一勾,合管九孔六勾二 字,並後出「合」字,在管體中。自下而上「合」字為黃鐘正 聲下四,大呂高四,太蔟共第一孔下一,夾鐘高一,姑 洗共第二孔上字,仲呂第三孔「勾」字,蕤賓後出第四 孔「尺」字,林鐘第五孔下工,夷則高工南呂共第六孔 下凡,無射高凡,應鐘共第七孔六字,黃鐘清後出第 八孔,下五;大呂清,高五;太蔟清,緊五;夾鐘清,共第九 孔,九孔,內四一工。凡皆有高下二聲五字,有高下、緊 三聲,惟上勾尺無高下。蓋仲、蕤、林三律,不分清濁,自 然應律也。

朱載堉律呂精義 编辑

编辑

謹按八音之內,當以竹音為首;竹音之內,當以律管 為首。律管之為器,吹之以候氣,奏之以和聲,《舜典》所 謂「律和聲」,《月令》所謂「律中某」之類,皆指律管而言。是 知管即律,律即管,一物而二名也。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律者其道也,管者其器也。《書》曰:「下 管𩊠鼓。」《詩》曰:「磬管將將,嘒嘒管聲。」《禮》曰:「下管新宮,下」 而管象,與夫孤竹、孫竹、陰竹之管,皆是物也。然則先 王雅樂,何嘗不用管哉?近代雅樂廢之,何也?蓋由前 儒不識管者,謂管長尺、圍寸,併兩而吹,此漢《大予樂 官》之雙管,非古所謂管也。後儒不識管者,謂管除嘂 子外,長六寸餘,此係教坊俗樂之頭管,亦非所謂管 也。所謂管者無孔,凡有孔者非也。惟管端開豁,口狀 如簫,口形似洞門。俗名「洞簫」以此。

倍律大管小樣圖

倍律大管小樣圖

圖說 编辑

自「黃鐘倍律至應鐘倍律」,各照格式細書,刻於管上。

正律中管小樣圖

正律中管小樣圖

圖說 编辑

自「黃鐘正律」至應鐘正律,照倍律書,但改「倍」字為正。

半律小管小樣圖

半律小管小樣圖

圖說 编辑

自黃鐘半律至應鐘半律,照《正律》書,但改「正」字為「半。」

倍律 编辑

黃鐘長二尺,樂器皆用夏尺造

大呂,長一尺八寸八分七釐七毫。

太蔟、長一尺七寸八分一釐七毫。

夾鐘長一尺六寸八分一釐七毫,

姑洗長一尺五寸八分七釐四毫,

仲呂長一尺四寸九分八釐三毫。

《蕤賓》長一尺四寸一分四釐二毫。

《林鐘》長一尺三寸三分四釐八毫,

《夷則》長一尺二寸五分九釐九毫,

南呂長一尺一寸八分九釐二毫。

無射,長一尺一寸二分二釐四毫。

應鐘長一尺零五分九釐四毫,

外徑        內徑 编辑

黃鐘長七分零七毫,  黃鐘長五分,

大呂長六分八釐六毫, 大呂長四分八釐五毫太蔟長六分六釐七毫, 太蔟長四分七釐一毫, 夾鐘長六分四釐八毫, 夾鐘長四分五釐八毫, 姑洗長六分二釐九毫, 姑洗長四分四釐五毫, 仲呂長六分一釐二毫, 仲呂長四分三釐二毫, 蕤賓長五分九釐四毫, 蕤賓長四分二釐零, 林鐘長五分七釐七毫, 林鐘長四分零八毫, 夷則長五分六釐一毫, 夷則長三分九釐六毫, 南呂長五分四釐五毫, 南呂長三分八釐五毫, 無射長五分二釐九毫, 無射長三分七釐四毫, 應鐘長五分一釐四毫, 應鐘長三分六釐三毫。

正律 编辑

黃鐘長一尺,

大呂,長九寸四分三釐八毫。

《太蔟》長八寸九分零八毫,

夾鐘長八寸四分零八毫,

姑洗長七寸九分三釐七毫,

仲呂長七寸四分九釐一毫,

《蕤賓》長七寸零七釐一毫,

《林鐘》長六寸六分七釐四毫,

《夷則》長六寸二分九釐九毫,

南呂長五寸九分四釐六毫。

無射,長五寸六分一釐二毫。

應鐘長五寸二分九釐七毫。

外徑        內徑 编辑

黃鐘長五分,     黃鐘長三分五釐三毫; 大呂長四分八釐五毫, 大呂長三分四釐三毫, 太蔟長四分七釐一毫, 太蔟長三分三釐三毫, 夾鐘長四分五釐八毫, 夾鐘長三分二釐四毫, 姑洗長四分四釐五毫, 姑洗長三分一釐四毫; 仲呂長四分三釐二毫, 仲呂長三分零六毫, 蕤賓長四分二釐零,  蕤賓長二分九釐七毫, 林鐘長四分零八毫  ;林鐘長二分八釐八毫, 夷則長三分九釐六毫, 夷則長二分八釐零。 南呂長三分八釐五毫, 南呂長二分七釐二毫, 無射長三分七釐四毫, 無射長二分六釐四毫, 應鐘長三分六釐三毫, 應鐘長二分五釐七毫。

半律 编辑

黃鐘長五寸,

大呂,長四寸七分一釐九毫。

太蔟長四寸四分五釐四毫,

夾鐘長四寸二分零四毫,

姑洗,長三寸九分六釐八毫,

仲呂長三寸七分四釐五毫,

《蕤賓》長三寸五分三釐五毫,

《林鐘》長三寸三分三釐七毫,

《夷則》長三寸一分四釐九毫,

南呂長二寸九分七釐三毫。

無射,長二寸八分零六毫。

應鐘長二寸六分四釐八毫,

外徑        內徑 编辑

黃鐘長三分五釐三毫, 黃鐘長二分五釐,

大呂長三分四釐三毫, 大呂長二分四釐二毫, 太蔟長三分三釐三毫, 太蔟長二分三釐五毫, 夾鐘長三分二釐四毫, 夾鐘長二分二釐九毫, 姑洗長三分一釐四毫, 姑洗長二分二釐二毫, 仲呂長三分零六毫,  仲呂長二分一釐六毫, 蕤賓長二分九釐七毫, 蕤賓長二分一釐零; 林鐘長二分八釐八毫, 林鐘長二分零四毫, 《夷則》長二分八釐零,  《夷則》長一分九釐八毫, 南呂長二分七釐二毫, 南呂長一分九釐二毫, 無射長二分六釐四毫, 無射長一分八釐七毫, 應鐘長二分五釐七毫, 應鐘長一分八釐一毫。

右倍正半三十六律,吹口形類洞門,故名「洞簫。」 《洞門》縱橫皆廣一分七釐六毫,乃黃鐘正律內徑之半也。律有長短廣狹,惟吹口則無異,俱依此數,勿過不及,不及則濁,過則清矣。造律既成而後刻口,故口在正數內,乃自然之理也。李文察謂黃鐘吹口在九寸正數外,其說非是。

古管考證 编辑

《書》曰:「下管。」《詩》曰:「嘒嘒管聲。」《周禮》曰:「大師掌六律六同, 以合陰陽之聲。」如是之類,皆指律管而言之也。蓋管 與律大同小異,特吹者謂之律,編聯而吹者謂之管, 猶磬之有特磬、編磬也。先王雅樂,該吹何律,左手吹 畢,置於右手,復取一律吹之,務期聲韻悠長,禁止節 奏急促。近代俗樂,節奏急促,是以無所用管,而管由 是廢矣。苟知此理。則知管之所以為貴

十二律孤竹管小樣圖

十二律孤竹管小樣圖

圖說 编辑

自黃鐘倍律至應鐘倍律,照前格式造畢,細繩編之。

十二律陰竹管小樣圖

十二律陰竹管小樣圖

圖說 编辑

自「黃鐘正律」至應鐘正律,照前格式造畢,細繩編之。

十二律孫竹管小樣圖

十二律孫竹管小樣圖

圖說 编辑

「自黃鐘半律至應鐘半律」,照前格式造畢,細繩編之。

孤竹管 编辑

先儒舊解:「孤者,特生之竹」,謂若嶧陽孤桐之類。然孤 亦尊稱,公侯稱孤,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或曰:「孤竹, 國名。」

陰竹管 编辑

先儒舊解:竹生山北者曰陰竹。按《前漢志》:「黃帝使伶 倫,自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竹之嶰谷,生其竅厚均 者,斷兩節,閒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是為律本。」竊疑 孤竹之管,倍律是也,孫竹之管,半律是也。然則陰竹 之管,其正律之謂歟?

孫竹管 编辑

《竹譜》謂:「前歲之竹為翁,今歲之竹為孫。」竊疑孤竹即 隔竹也,孫竹即筍竹也。隔竹宜造倍律之管,故與圜 鐘相宜;筍竹宜造半律之管,故與函鐘相宜。蓋圜鐘 管大,函鐘管小也。

六律特管小樣圖

六律特管小樣圖

圖說 编辑

《孤竹》等管,古人所重,然非常用,常用者惟此耳

六同特管小樣圖

六同特管小樣圖

圖說 编辑

自黃鐘至應鐘,通長周徑之數,皆與倍律數同。

六律編管小樣圖

六律編管小樣圖

圖說 编辑

「某律之管」四字,各照前式刻之。

六同編管小樣圖

六同編管小樣圖

圖說 编辑

管即倍律。長短廣狹,已見上文。

古有三等十二管 编辑

謹按《爾雅》:「管有三等,大者謂之簥,中者謂之篞,小者 謂之」《禮運》載孔子之言曰:「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 為宮。」據此明言管有十二,而世儒止知雙管、頭管,何 哉?

雙管非管 编辑

先儒舊說,謂管如篴而小,併兩而吹之,漢《大予樂官》 有焉。疏引《廣雅》云:「管長尺圍寸,八孔,無底。或云六孔。」 今按:八孔雙管,聲如頭管,俚俗有之,不入雅樂。舊說 非是。

頭管非管 编辑

正德閒有張敔,嘉靖有劉濂,二家言樂皆指管,即今 之頭管。夫頭管乃胡笳、觱篥之類也,而以為雅樂,非 誤。歟。雙管、頭管,其制皆陋,不可為法。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