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六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六十六卷目錄
喪葬部彙考三十
明二〈惠宗建文一則 成祖永樂八則 仁宗洪熙一則 宣宗宣德一則 英宗正統
一則 天順一則 憲宗成化二則〉
禮儀典第六十六卷
喪葬部彙考三十
编辑明二
编辑惠宗建文四年令樂舞生為太常寺官者許回籍守制夏六月文皇帝葬建文帝以天子之禮
编辑按《明會典》:「建文四年,凡太常寺官,雖由樂舞生出身 者,聞父母喪亦許回原籍守制。」
按《明通紀》:建文四年六月乙丑昧爽,靖難將劉保等 攻金川門,克之,遂引兵入城。建文帝縱火焚宮,變服 遁去。京師傳言帝崩,時六月十三日也。是日,燕王按 兵入城清宮三日己巳,王詣孝陵,還御奉天殿,即皇 帝位。壬申,備天子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先是,宮中火起,皇后馬氏亦赴火死,及上清宮詰問 宮人,內侍以建文君所在,皆詣認后屍應焉。乃出屍 於煨燼中,哭之曰:「小子無知,乃至此乎!」召翰林侍讀 王景,問葬禮當何如?景對曰:「當葬以天子之禮。」上從 之。
成祖永樂元年定醫院官士王府官及儀賓奔喪守制令
编辑按《明會典》:「凡太醫院官及醫士,永樂元年令有父母 歿,葬於京城外者,許依墳守制。凡王府官父母歿於 任所者,令回原籍守制。凡王府儀賓遇父母之喪,徑 自啟王,不分原籍遠近,暫令前去奔喪,量程定與假 限,事畢依期回還,仍須各王俱奏。」
永樂五年秋七月,皇后徐氏崩,上輟朝素服,薦齋僧 寺,並定中外臣民哀哭成服及進香致祭之禮。 按《明通紀》,永樂五年七月乙卯,皇后徐氏崩,諡曰「仁 孝皇后。」后疾劇,遺令太子身沒之日,喪祭務從簡約, 無妨臣民。卒時年四十六。
按《明會典》:「永樂五年,文皇后喪禮:一,自次日為始,輟 朝,不鳴鐘鼓。上素服御西角門。文武百官素服烏紗 帽、黑角帶,詣思善門外哭臨畢,行奉慰禮。明日如之。 又明日早,文武官成服,詣思善門外,哭臨畢,易素服, 行奉慰禮。凡三日而止。一,文武百官自次日為始,各 就以署齋宿,至二十七日而止。一,文武官四品以上 命婦,成服日為始,喪服,詣思善門內哭臨,三日而止。 一,聽選辦事等官各喪服。人材、監生、吏典、僧道、坊廂 耆老各素服,自成服日為始,赴應天府舉哀三日。一, 內外宗室皆成服,二十七日而除。一,天下大小衙門, 各遣官進香。」一、成服後祭祀,皇親駙馬共一壇,公侯 伯共一壇,五府同,錦衣衛共一壇,六「部、都察院同,文 職大小衙門共一壇,文武官四品以上命婦共一壇。」 一、百日,上及皇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皇孫親王及妃, 公主以下及在京文武官并命婦,各祭一壇《一》。周年, 祭如百日儀。百官詣西角門行奉慰禮。在京禁音樂, 停屠宰七日。《一》、凡遇時節祭祀,上位一壇。皇妃,東宮、 皇孫,各王長公主、公主、各王妃、各祭一壇。
按《明外史成祖仁孝皇后徐氏傳》:「后,中山王達長女 也。洪武九年,冊為燕王妃,從王之國,居孝慈高皇后 喪三年,疏食如禮。建文四年七月,王即皇帝位,十一 月,冊為皇后。永樂五年七月乙未崩,年四十有六。帝 大悲慟,為后薦大齋於靈谷、天禧二寺,聽群臣致祭, 光祿為具物。甲午,冊諡曰仁孝皇后,葬天壽山。仁宗」 即位,改葬長陵,上尊諡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 齊聖文皇后。」
永樂六年正旦,以文皇后喪,常服御殿,樂設而不作。 按《明會典》:「永樂六年正旦,文皇后喪服,皇帝常服御 殿,錦衣衛設丹陛駕,教坊司陳大樂而不作。百官行 禮,如洪武例。立春,百官俱淺淡服于奉天門行禮。」 永樂七年五月,營山陵於昌平。皇太子以母喪未葬 禫,仍素服,至几筵仍衰服。
按《明通紀》,「永樂七年五月,營山陵於北京昌平縣天 壽山。時仁孝皇后未葬,上命尚書趙羾以江西明地 理人廖均卿等,擇地得吉於昌平縣東黃土山,車駕 臨視,封其山為天壽山,命武毅侯王通督營山陵。」 按《日知錄》:「永樂七年七月甲戌,仁孝皇后喪再期,皇 太子以母喪未葬,禫仍素服視事,至几筵仍衰服。 永樂」八年十月,賢妃權氏薨於臨城,槁葬嶧縣 按《明外史恭獻賢妃權氏傳》:「妃,朝鮮人,永樂七年,冊 為賢妃。姿質穠粹,善吹玉簫。帝愛憐之。八年十月,侍 帝北征,凱還,薨於臨城。賜諡槁葬嶧縣。」
永樂十一年二月。葬仁孝皇后于天壽山按《明外史。成祖仁孝皇后徐氏傳》。「后葬天壽山。」 按《續文獻通考》。長陵帝后下。有十六妃祔。
按《日知錄》:「永樂十一年二月,葬仁孝皇后于長陵。 永樂十八年秋七月,貴妃王氏薨,輟朝五日,禮視太 祖成穆孫妃。」
按《明會典》:「永樂十八年,昭獻貴妃王氏喪禮:一,聞喪, 輟朝五日;一,初喪,上祭一壇,皇后祭一壇,皇妃祭一 壇,皇太子祭一壇,親王共祭一壇,公主共祭一壇;一, 贈諡冊文,行焚黃禮;一,七、七百日,周年、二周年,每次 祭祀,壇數與初喪同;一,開塋域,遣官祀后土;一,行內 外衙門,造辦喪儀、銘旌、冥器等項」;一,發引前期辭靈, 祭祀壇數,與《初喪》同。惟增「六尚司祭一壇,內官內使 祭一壇;一,啟奠、祖奠、遣奠各遣祭一壇。一,發引日,文 武百官素服、烏紗帽、黑角帶,送至路祭處所:皇親駙 馬共一壇,公侯伯文武衙門共一壇,外命婦共一壇。 一,過門祭祀,內門遣內官、外門遣太常寺官行禮;一, 下葬遷奠遣祭一壇;一,掩壙遣官祀」后土。一迎靈轎 至享堂、行安神禮、遣祭一壇。
按《明外史昭獻貴妃王氏傳》:「永樂七年,冊為貴妃。十 八年七月薨,禮視太祖成穆孫妃。」
永樂二十二年秋七月,上崩于榆木川。軍中祕不發 喪,皇太孫迎至《雕鶚堡》,始發喪。八月,梓宮至京師。部 議皇太子以下及中外臣民服制,并哭臨、殯葬諸禮。 十二月,葬長陵,以仁孝皇后合葬。
按《明通紀》:「永樂二十二年四月己酉,車駕發北京,復 親征阿魯台。五月,次清水源,阿魯台遠遁,遣使諭之, 赦其不臣之罪,班師還京。七月十六日己丑,次蒼崖 戍,上不豫。次日,次榆木川。上大漸,遺命傳位皇太子。 十八日辛卯,上崩,享年六十五。司禮太監馬雲、孟驥 等密詔楊榮、金幼孜入御幄議以六師在外,去京師」 尚遠,祕不發喪,亟命工部官括行在及軍中錫器,悉 收入內幄,召匠入,銷錫製為柙,柙成,權斂而錮之,殺 匠以滅口。命光祿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中號令, 人皆莫測。楊榮及中官海壽奉遺命密馳訃於皇太 子,比龍轝入闕,寂無知者。八月,楊榮等奉《大行仙訃》 至京師,皇太子即遣皇太孫赴開平迎梓宮。太孫瀕 行,啟皇太子曰:「出外有封章白事,非印識無以防偽。」 皇太子顧侍臣楊士奇等曰:「渠言良是,但行急,新製 則不及。」士奇對曰:「大行皇帝初授殿下東宮圖書,可 權付太孫,歸即納上。」皇太子從之,即取授太孫曰:「此 大行皇帝初授我者,有啟事,以此封識來此,不久亦 當歸汝,汝就留之。」既行,皇太子謂士奇曰:「汝此說是。 雖出從權,亦事機之會。昔大行臨御,儲位久未定,浮 議喧騰。吾今就以付之,浮議何由興?」皇太孫至雕鶚 堡,遇梓宮哭迎,軍中,始發喪。是月初十日壬子,梓宮 至京師。十五日下巳,皇太子即位。九月癸酉朔,上大 行皇帝諡曰體天弘道光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 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至嘉靖中,改廟號曰成祖。癸未, 禮部尚書呂震言於上曰:「今喪服已踰二十七日,請 如太祖皇帝遺命,倣漢制以日易月,釋服從吉服,烏 紗冠、素服、黑角帶。」臨朝,上命廷臣議,楊士奇以為不 可,黃淮亦與士奇合。震辭色忿然。蹇義從旁解之,請 兼取二說。具奏。上宜服素衣冠,黑角帶,群臣皆從君 服。報可。明旦,上素冠、麻衣、麻絰,出視朝。文臣惟學士, 武臣惟英國公,如上所服。餘文武群臣之服,皆從義 等所定。朝退,上召蹇義、夏原吉及士奇等諭曰:「呂震 昨奏易服,云皆與汝等議定,然後奏聞。時吾已疑其 非,但聽臣下易之。梓宮在殯,吾豈忍易?」後聞士奇有 言,始知其妄,士奇所執是。因歎曰:「張輔知禮,六卿乃 有不及。」又顧義曰:「汝所折衷,亦未當然,不必再以語 人。」群臣聽從其便。十二月,葬長陵。
按《明會典》,永樂二十二年文皇帝喪禮遺詔,「喪服禮 儀,一遵洪武舊制。」部議:「一宮中自皇太子以下,成服 日為始,服斬衰,二十七月而除。親王、世子、郡王及王 妃、世子妃、郡王妃、公主、郡主以下,聞喪皆哭盡哀,行 五拜三叩頭禮。第四日成服斬衰,二十七月而除。凡 王視事,素服烏紗帽、黑角帶,退服衰服。服內並停音」 樂嫁娶,其祭祀止停百日。一、在京文武官初聞喪,素 服,烏紗帽、黑角帶。明日清晨,詣思善門外哭,五拜三 叩頭,退,各置斬衰服于本衙門宿歇,不飲酒食肉。第 四日成服,具衰服詣思善門外,朝夕哭臨三日。又朝 臨十日,各十五舉聲。成服日為始,服衰服二十七日 凡入朝及衙門視事,用布裹紗帽、垂帶,素服腰絰麻 鞋,退服衰服,二十七日之外。素服烏紗帽、黑角帶,二 十七月而除。聽選辦事等官服衰服,監生、吏典、僧道 人等素服,以成服日為始,皆赴順天府朝闕,設香案, 朝夕哭臨三日。又朝臨十日,各十五舉聲,仍各素服, 二十七日而除。文武官命婦聞喪,第四日,各服麻布 大袖圓領長衫,麻布蓋頭。清晨由西華門入,哭臨三 日。仍各去金銀首飾素服二十七日。凡音樂祭祀,官 員軍民人等,並停百日。男女嫁娶,官員停百日。軍民人等停一月。軍民素服,婦人素服不妝飾,俱二十七 日。一在外,俱以聞喪日為始。令到之日,文武官員素 服烏紗帽黑角帶,行四拜禮,跪聽宣讀訖,舉哀,再行 四拜禮畢,各置斬衰服于本衙門宿歇,不飲酒食肉, 第四日成服。每旦率合屬官僚人等服衰服,就本衙 門朝闕設香案,朝夕哭臨三日,又朝臨十日,各十五 舉聲。成服日為始,衰服。二十七日,衙門視事,用布裹 紗帽,垂帶,素服,腰絰麻鞋,退服衰服。二十七日後素 服,烏紗帽、黑角帶,二十七月而除。文武官命婦聞喪, 素服舉哀三日,各十五舉聲。去金銀首飾,素服,二十 七日而除。軍民男女皆素服一十三日。凡音樂祭祀, 官員軍民人等,並停百日。男女嫁娶官員停百日,軍 民停一月。一在京文武官孝服,每員官給麻布一疋, 自製四彝。使臣工部造與孝服。諸王公主遣官及內 外文武官員人等詣几筵「祭祀者,光祿寺備祭物,翰 林院撰祭文,引赴思善門外行禮。各處進香官辭歸 者,諸王、公主所遣,臨期司禮監請旨給賜。其方面官 與路費鈔二十錠,餘十錠。一,京城聞喪日為始,寺觀 各聲鍾三萬杵,禁屠宰。四十九日一上尊諡一、二十 七日以後,皇帝素冠、麻衣、麻絰,臨朝退仍衰服。」一、發 引。〈儀具後〉一大祥、奉安神主神座儀物于太廟。前一日、 遣官祭告太廟。至日、上祭告几筵殿。皇太后皇后以 下各祭一壇。王府遣官共祭一壇。在京文武官員共 祭一壇。一禫祭、遣親王詣陵行禮。 是年《發引儀》、發 引前三日、行奏告禮。百官預齋戒三日
隆慶初、太常寺先六日奏齋戒、京城內外禁屠宰音樂、敕命大臣一員護喪行禮、敕把總內官、敕入皇堂內官、內使
遣官以葬期告天地、宗廟、社稷,祭品行禮如常儀。皇 帝衰服,告几筵禮如啟奠,皇太子親王以下皆衰服, 隨班行禮。是日後,百官衰服,朝一臨,至發引日止。京 師內外禁樂,至祔祭日止。禁屠宰,至葬畢日止。發引 前一日,遣官祭金水橋、午門、端門、承天門、大明門、德 勝門、并橋、清河橋、沙河、京都應祀神祇并經過去處 應祀神祠。
隆慶初,增祭乾清宮門、「隆宗門」 、「思善門」 、並橋、「歸極門」 、御橋、玉河橋、「沙河」 、安濟橋、朝宗橋。其應祀神祇,關王廟、天將廟、靈濟宮、城隍廟、東嶽廟、真武廟、「內門橋、俱內官行禮。」 玉河橋以下,俱太常寺官行禮。祭用酒果、殽饌、香燭、《祝文》。
是夕,設辭奠。〈隆慶初改辭靈禮如啟奠〉皇帝后妃、皇太子親王以 下,皆衰服,以序致祭。司禮監、禮部、錦衣衛官、提督執 事者。設大昇輿于午門外,依圖式陳葬儀于午門外, 并大明門外。發引日,設啟奠,內侍陳設醴饌、拜位如 常儀。內導引官導皇帝衰服詣拜位。皇太子親王以 下各就拜位。贊禮贊「四拜。」奠帛、獻酒、讀祝、四拜。舉哀, 興。哀止。望瘞,禮畢。
隆慶初,改「望瘞」 為「焚幣、帛、祝文。」 以後祖奠、遣奠、至陵、安神、遷奠、享禮、禮俱同。
內導引官導皇帝詣几筵殿內稍東,西向立。皇太子 親王以下丹陛上稍東,西向立。執事者陞,徹帷幕等 物,拂拭梓宮畢,內侍徹啟奠。內執事官進龍輴于几 筵殿下,設真亭神帛輿、諡冊寶輿于丹陛上。設祖奠 如啟奠儀畢,內導引官導皇帝詣梓宮前稍東,西向 立。導皇太子由殿左門入,立於皇帝之南稍東,西向。 親王以下俱於丹陛上稍東,西向立。內侍於梓宮前 跪奏:「請靈駕進發。」內侍捧諡冊寶,次捧神帛由殿中 門出,各置輿內。次捧銘旌由中門出。執事官陞捧梓 宮,內執事持翣左右蔽。梓宮降殿,內侍官于梓宮前 跪奏:「請梓宮陞龍輴。」執事官奉登龍輴訖,以彩帷飾 梓宮,執翣仍列左右,內侍擎繖扇侍衛如儀,列舊所 御儀仗于前,諡冊寶輿、神帛輿、真亭銘旌以次而行。 內導引官導皇帝由殿左門出,后妃、皇太子親王及 宮眷後隨后妃、宮眷哭于帷中。至午門內,設遣奠,如 祖奠儀。內侍于梓宮前跪奏「請靈駕進發。」司禮監官 率儀衛、諡冊寶輿等前行,皇帝、后妃、皇太子親王以 下皆哭盡哀。內侍于皇帝前跪奏「請還宮。」內侍導引 皇帝還宮,后妃以下俱還宮。〈隆慶初皇子同還〉執事官舁梓 宮由中門出。至午門外。禮官跪奏「請梓宮陞大昇輿。」 執事官奉梓宮陞輿訖。
隆慶初。即午門內、內侍官跪奏「請梓宮陞大昇輿」 、安置訖、始行遣奠禮
禮官跪奏「請靈駕進發。」司禮監禮部錦衣衛整視葬 儀、以次前行。皇太子親王以下哭送。
天順八年、弘治十八年、俱親王護喪行禮。隆慶初、遣駙馬都尉沿途至陵、往返俱遣官行禮。
靈駕出至端門外、行辭祖禮〈後改為朝祖〉執事官預設褥 位于太廟中香案前,太常寺設香燭。梓宮至端門外, 禮官跪奏:「請辭祖。」導引官導皇太子易常服,詣神帛 輿前跪。禮官奉神帛授皇太子,皇太子捧神帛由廟 街左門入
隆慶初,梓宮至端門外少駐。導引官導遣官易淺淡色服詣神帛輿前跪。太常寺官跪於遣官之左、奏「請世宗肅皇帝朝祖。」 太常寺官興、遣官俯伏興。詣輿捧神帛由廟街左門入。
至太廟褥位,跪,置神帛於褥,興,皇太子正立于神帛 後。贊禮贊「跪」,皇太子跪,禮官跪於皇太子之左,奏「太 宗文皇帝謁辭。」禮官興。贊禮贊「俯伏,興。」皇太子俯伏, 興。贊五拜三叩頭。禮畢,皇太子跪,捧神帛興,仍由廟 左門出,至輿前,以神帛授禮官。禮官跪受神帛,安奉 輿中訖。
隆慶初、遣官自奉安訖。太常寺官跪奏「請靈駕進發」
跪奏:「請靈駕進發。」皇太子仍喪服。〈遣官易衰服〉及親王以 下隨行。梓宮由承天門《大明》中門出。皇太子親王以 下俱由左門出、步送至德勝門外、騎送至陵
《隆慶》初,遣官及各衙門分定送葬官,俱步送至德勝門外、騎送至天壽山紅門外、仍步送至陵。是日,《俱免辭、還》、仍朝見。
「在途,并至陵,俱朝夕奠哭臨。諸王、皇親、駙馬公侯伯 及文武百官軍民耆老四品以上命婦,以序沿途設 次致祭。皇親命婦及文武官三品以上命婦共祭一 壇于順天府前,公侯伯及文武官員耆老人等共祭 一壇于土城外,禪師僧道共祭一壇于清河;皇親及 駙馬共祭一壇于沙河。祭畢,文武官不係山陵執事」 及分送者,并命婦、耆老悉還。大昇輿行,沿途每程預 設校尉舁送,選委內官同錦衣衛官專一提督,務在 起止有節,行步安徐。沿途宿頓之處,預先搭蓋席殿, 仍量搭席房以貯儀仗等物。至陵,執事官先陳龍輴 于獻殿門外,候大昇輿至。禮官詣大昇輿前跪奏「請 靈駕降輿,升龍輴詣獻殿。」執事官奉梓宮陞龍輴、由 中門入。皇太子親王俱由左門入。〈遣官亦由左門入〉詣獻殿 安奉。訖,諡冊寶等輿仍陳于前。行《安神禮》。執事官陳 醴饌如常儀。設皇太子拜位于梓宮前。內侍導皇太 子詣拜位。贊四拜、興。贊跪。奠酒讀祝。俯伏興。贊四拜。 舉哀興。哀止。贊「禮畢。」親王以下陪拜如常儀。百官俱 于獻殿前。《鴻臚官》傳贊同遣官祀后土并天壽山。各 陳酒饌。贊再拜、興。酹酒、讀祝再拜興。禮畢。
洪熙以後、俱同日別遣官祭各陵。儀同前。但前後各四拜。
俟掩元宮時至,設遷奠執事官陳醴饌如常儀。設皇 太子拜位於梓宮前,內侍導皇太子詣拜位。贊四拜, 興。贊跪,奠帛、奠酒、讀祝訖,俯伏,興,四拜,舉哀,興,哀止。 望瘞,親王以下陪拜如常儀。百官俱于獻殿前,鴻臚 官傳贊同,退。將掩元宮,內侍導皇太子、親王以下詣 梓宮前跪。內侍跪奏:「請靈駕赴元宮。」俯伏,興。執事官 陞,奉遷梓宮入皇堂安奉訖,內侍捧諡冊寶置于前, 陳列冥器等畢,行贈禮。內侍官仍設靈座于獻殿上, 候安神主。執事官陳醴饌於皇堂門外,奉玉帛安置 于香案前。設皇太子拜位於前。內侍導皇太子詣拜 位。贊:「四拜,興。」贊「跪」,贊「奠酒。」贊「進贈」,執事官捧玉帛跪 進于皇太子之右。皇太子受玉帛,獻畢,以授內執事, 捧入皇堂安置訖。贊「俯伏,興」,皇太子俯伏,興。贊四拜, 舉哀,興,哀止。贊「贈事畢」,內侍出,遂掩元宮。掩畢,行享 禮于元宮前,如遷奠儀。遣官祀后土及祭《天壽山》。〈後稱 告謝〉掩元宮。將畢,內侍設香案于元宮門外,陳醴饌如 儀。設題主案於香案前,西向。設皇太子拜位于前,北 向。內侍盥手,出主于案上,題主官盥手西向。題主畢, 內侍奉主置于神座,藏神帛于箱中置其後。內侍跪 奏「請太宗文皇帝神靈上神主。」奏訖,贊四拜,興。贊跪, 獻酒,讀祝,俯伏,興。贊四拜。舉哀,興,哀止,焚祝文。內侍 啟櫝受主訖。跪奏「請神主降座陞輿。奉神主陞靈輿。 至獻殿上。」內侍跪奏「請神主降輿陞座。奉神主即座 訖。」
隆慶初、神主即座訖、先行安神禮、如前儀。將回京、別遣官以葬畢、告各陵
行初虞禮。執事官陳醴饌于神主前,設皇太子拜位 于香案前,內侍引皇太子就拜位,贊「四拜,興。」贊「行初 獻禮。」贊「跪」,皇太子跪,奠帛、奠酒、讀祝畢,俯伏,興。亞獻、 終獻贊四拜,舉哀,興,哀止。望瘞。禮畢,內侍捧神帛箱 埋于殿前屏處潔地,焚凶器于野。葬日初虞,柔日再 虞,剛日三虞,後間日一虞,至九虞止。在途皇太子行 禮。還京、皇帝親行禮。
隆慶初,自初虞至《七虞》在途、八虞在城外,俱護喪官行禮。《九虞》還京,上親行禮。
神主啟行。將還,內侍于神主前跪奏:「請神主降座,升 輿還京。」奏訖,俯伏,興,于靈座上奏:「神主升,靈輿進行」, 儀仗侍衛如儀。皇太子後隨在途,仍朝夕奠。神主還 京,先于城外置幄次,錦衣衛備儀衛,教坊司備鼓吹, 不作,百官衰服奉候城外神主至,入幄次,百官序列 于前,行五拜三叩頭禮。畢,候神主進行,百官後從,至 午門外。儀衛等退。導引官導皇帝衰服、奉迎于午門內。神主至、「舉哀」、步導
隆慶初,世廟妃、皇后、皇子、王妃、公主及宮眷等,俱迎神主于宮門內,舉哀,以次後隨。
神主升几筵殿內皇帝立于殿上稍東、西向。內侍于 靈輿前跪奏「請神主降輿陞座。」奏訖、捧神主安奉于 靈座訖。〈隆慶初上親捧〉行安神禮。執事官陳設如常儀。內導 引官導皇帝詣拜位、奏四拜、興。奏「跪、奠酒、讀祝、俯伏 跪。」奏四拜、舉哀、興、哀止。焚祝文。奏禮畢。皇太子親王 以下陪拜如常儀。百官于思善門外、隨班行禮、傳唱 如儀。
隆慶初安神畢。世廟妃、皇后皇子以下、以次如拜位、舉哀、各行謁見四拜禮
明日,百官行奉慰禮。〈隆慶初無〉虞祭。內侍陳醴饌拜位于 几筵前,如常祭儀。內導引官導皇帝衰服詣拜位,皇 太子親王以下衰服,各就拜位,行四拜禮。初獻奠帛、 獻酒、讀祝,亞獻、終獻,贊四拜,舉哀興,哀止。望瘞。禮畢, 卒哭,用虞祭。後剛日禮同《虞祭》。自是罷朝夕奠。至卒 哭之明日,奉神主祔享於太廟。祭畢,太常卿于神主 前跪奏「請太宗文皇帝神」主還几筵。奏訖,導引官導 皇帝捧神主由廟左門出,至門外,安奉於御輦。儀衛 繖扇導從如來儀。皇帝陞輅後,隨至午門外,儀衛止。 皇帝至思善門降輅,釋祭服,易衰服,隨御輦至几筵 殿前。內侍于輦前跪奏:「請神主降輦升座。」內侍奉神 主升座訖,內導引官導皇帝由殿左門入,行安神禮 如前儀。禮畢。皇帝釋服還宮。明日、百官素服烏紗帽 黑角帶、行奉慰禮
按《續文獻通考》:成祖永樂二十二年九月癸未,禮部 尚書呂震奏,「太宗皇帝遺命,喪禮一如太祖,倣漢制 以日易月。今已踰二十七日,請上釋衰服烏紗冠、素 服黑角帶,臨朝。」上命六部都察院詳議以聞。震與部 院共奏宜素服烏紗冠、黑角帶,群臣皆從吉服。上曰: 「梓宮在殯,朕何忍遽易。」自是臨朝素帶,麻衣麻絰,朝 退仍衰服。初,太宗班師,疾作頓劇,已而崩于榆木川。 中官馬雲等皆倉惶莫措,密召榮、幼孜入幕中。榮等 循古制,用衣衾殯斂,或有欲以他事寫敕用寶,遣人 馳報者。榮曰:「先帝在即稱敕,賓天而稱,獲罪非輕。」乃 令中官以先帝崩逝月日并遺命傳位之意,具啟馳 報。榮初抵京,上哀慟,未及訪問。至是有以為言者,遂 降敕獎諭之。
仁宗洪熙元年五月上崩六月皇太子至自南京始發喪頒遺詔九月葬獻陵
编辑按《明通紀》:「洪熙元年五月十一日,上不豫,召蹇義、楊 士奇、黃淮、楊榮至思善門,命士奇書敕,遣中官海壽 馳召皇太子於南京。次日,上疾大漸,遺詔天下,傳位 皇太子,遂崩,壽四十八。時以皇太子未至,未發喪,群 臣請鄭、襄二王監國。六月初三日,皇太子還自南京, 宮中始發喪。」是月十二日,皇太子即位。七月,上大行 皇帝尊諡曰《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 孝昭皇帝》,廟號仁宗。九月壬寅,葬獻陵。
按《續文獻通考》:「洪熙元年五月辛巳,上崩于欽安殿 宮中。以皇太子未至,未發喪,沐浴襲奠,飯含如禮。六 月辛丑,皇太子至自南京,頒遺詔于天下。 遺詔:山 陵制度,務從儉約,喪制用日易月,皆以二十七日釋 服,毋禁嫁娶音樂。在外親王,藩屏為重,不可輒離本 國。各處總兵、鎮守、備禦重臣及文武大小官員,亦毋 擅離職守。聞喪之日,止於本處,朝夕哭臨三日,悉免 赴闕行禮。其本部奏議事宜,自聞喪日為始,不鳴鐘 鼓,在京禁屠宰十三日。」諸王、世子、郡王及王妃、郡主 以下,並遵遺詔,喪服二十七日而除。既上尊諡,禮畢 乃頒詔。是日,百官素服、烏紗帽、黑角帶,先俟于承天 門外。上翼善冠、素服、黑角帶,御奉天門。執事官入,行 五拜三叩頭禮。鴻臚寺官奏請陞殿。鳴鞭訖,序班設 詔案。尚寶司用寶畢,鳴贊唱「請頒詔。」以詔授禮部官, 置于案。序班舉案由左門出,用傘導至承天門。文武 百官先行四拜禮,平身。贊禮稱「有制。」百官跪聽。開讀 訖,再行四拜禮畢,百官以次出。祔廟後,上仍素服御 西角門視朝。遇時享等禮。太常寺奏「祭祀。」其日早鳴 鐘鼓、上始服黃袍御奉天門視朝。時享畢、仍素服御 西角門視朝。至禫祭後、始釋素服〈又〉仁宗昭皇帝陵 曰「獻陵。」昭皇后張氏合葬獻陵。七妃、三葬金山。餘俱 從葬。
按《春明夢餘錄》:「明初大喪禮,今所遵者,皆仁宗之遺 詔,非二祖之遺詔也。太祖則皇太子、親王、世子、郡王 及王妃、世子妃、郡王妃、公主、郡主、內宮人等,俱斬衰 二十七日。臨朝視事則素服、烏紗帽、黑角帶。在京官 員,日朝晡哭臨,至葬畢而止。仍自成服日為始,服二 十七日而除。成祖則宮中自皇太子以下,成服日為」 始,服斬衰二十七日而除。親王以下,如洪武。在京官 員,朝夕哭臨七日,又朝臨十日。自成服日為始,服衰 服二十七日。凡入朝及衙門視事,用布裹紗帽,垂帶, 素服,腰絰、麻鞋。退服衰服,二十七日之外,素服,烏紗帽、黑角帶,二十七月而除。命婦,二十七日而除。聽選 辦事等官,服衰服。監生吏典、僧道人等素服,以成服 日為始,各二十七日而除。軍民素服,婦人素服,不妝 飾,俱二十七日。凡音樂祭祀官員軍民人等並停百 日。男女婚嫁官員,停一百日。軍民人等並一月。寺觀 各聲鐘三萬杵,禁屠宰四十九日。仁宗則皆二十七 日釋服。諸王、世子、郡王及王妃、郡主以下,並服二十 七日而除。朝臨十日者,皆為七日,在外則哭臨三日 之外,更不朝臨。無禁嫁娶音樂。自聞喪日為始,不鳴 鐘鼓,在京禁屠宰一十三日。然歷朝皆無嗣皇上用 以日易月之文,唯正統七年《皇太后遺誥》,以日易月, 哭臨三日止,君臣皆同。故神宗于慈寧之喪,服素者 三年,所以為至孝與?顧起元《論喪制》曰:「前代服制,未 有定」式。聖祖謂其君牽制文義,優游不斷,于是作《孝 慈錄》,立為定制。子為父母、庶子為其母,皆斬衰三年。 嫡子眾子為庶母齊衰杖期。大哉王言。自是人子得 申其罔極之情,而從來短喪之謬論,與拘儒之曲說, 可廢而不談矣。《服制圖》:「子為繼母、為慈母、為養母,皆 斬衰三年;為嫁母、出母、為父卒繼母改嫁」而己從之 者,皆齊衰杖期。為繼父同居兩無大功之親者,服齊 衰不杖期。為繼父先曾同居今不同居者,為繼父雖 同居而兩有大功以上親者,皆齊衰三月。于是以恩 服,以義服,以名服,三者曲到周盡,無毫髮遺憾。此所 以明天倫,正人紀,順人情,為萬世不易之經也。
宣宗宣德十年正月上崩六月葬景陵
编辑按《明通紀》:「宣德十年正月,上不豫,初三日上崩,壽三 十七。時皇太子方九歲,內議頗有欲立長君之說,于 是浮言籍籍。楊士奇、楊榮與英國公張輔入哭臨畢, 請見皇太子,即叩頭呼萬歲,浮議乃息。」初十日,皇太 子即位,恭上大行皇帝尊諡曰憲天崇道英明神聖 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六月戊申,葬 《景陵》。
按《續文獻通考》:宣宗章皇帝陵曰景陵,在天壽山。章 皇后孫氏合葬景陵。八妃一葬金山,餘俱從葬。 按《明外史》,正統元年八月追贈皇庶母冊文曰:「茲委 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蓋宣 廟殉葬宮妃也。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 時,相繼優恤。歷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景帝以郕 王薨,猶用其制,蓋當時皆然,至英宗遺詔,始罷之。
英宗正統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張氏崩遵遺詔定中外喪服儀制合葬獻陵是年定官吏匿喪令
编辑按《明通紀》:「正統七年冬十月,太皇太后張氏崩,諡曰 誠孝昭皇后。」
按《明會典》:「正統七年誠孝皇太后喪禮,遺詔:喪服以 日易月,二十七日而除,哭臨三日即止,君臣皆同。皇 帝成服三日後即聽政。天地宗廟社稷及百神之祀 皆勿停。宗室諸王但遣官進香,不必送喪;在外大小 文武衙門,並免進香。臣民之家,勿禁音樂嫁娶。」部議: 「一、自聞喪日為始,不鳴鐘鼓;一、諸王、世子、郡王及王」 妃、郡主以下,聞訃,皆哭盡哀,行「五拜三叩頭」禮畢,易 素服。第四日始衰服,二十七日而除。一、在京文武官 聞喪,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自明日始至第三日,每旦 詣思善門外哭退,於本衙門宿歇,不飲酒食肉。第四 日,具斬衰服,至思善門外,朝夕哭臨,三日,各十五舉 聲止。凡入朝及在外衙門視事,用布裹紗帽,素服,腰 絰麻鞋,「退即服衰服,通前二十七日而除。一、文武官 一品至四品命婦,麻布大袖、圓領、長衫蓋頭。清晨由 西華門入,至思善門外,哭臨三日,悉去金銀首飾,仍 素服二十七日而除。一、在京以聞喪日為始,禁屠宰 十三日。一、軍民素服,婦人素服,不妝飾。俱以聞喪日 為始,二十七日而除。一,外國四彝使臣行哭臨禮,工 部造與孝服,隨朝宦哭臨及行祭禮。一,在京文武官、 非朝參官及聽選辦事官、監生、吏典、耆老、僧道,聞喪 即易素服。自次日至第三日,每旦赴順天府朝闕,設 香案哭臨。至第四日,各官具斬衰服,監生人等素服, 朝夕哭臨。三日各十五舉聲止,仍各素服,通前二十 七日而除。一、《遺詔》至日,在外文武官員人等素服烏 紗帽、黑角帶,行四拜禮,跪聽宣讀訖,舉哀。再行四拜 禮畢,各置斬衰服于衙門內,望闕設香案,朝夕哭臨, 三日各十五舉聲止。」自是素服,通計二十七日而除。 一、在外官員命婦聞喪,素服舉哀,三日各十五舉聲 素服,通前二十七日而除。軍民男女各素服十三日。 一南京文職二品、武職三品以上衙門、在外中都留 守司、布政司、按察司、及總兵官、差人進香。其餘衙門 皆免〈又〉凡官吏匿喪者,正統七年令俱發原籍為民。 按《續文獻通考》:仁宗昭皇帝陵曰獻陵,在天壽山,昭 皇后張氏合葬。
天順八年正月上崩遺命止殉葬二月葬裕陵
编辑按《明通紀》:天順八年正月,上不豫,既而大漸,乃處分 後事。太監牛玉執筆口占使書,其一東宮即位百日 成婚,其二定后妃名分,其三命勿以嬪御殉葬,其四言殯殮器服。書畢,命牛玉曰:「將去閣下看,令為朕潤 色。」玉至閣,李賢、陳文彭時驚愴捧誦,歎曰:「所言關大 體,非上英明不能及此,而止殉一事。」尢高出古今,真 盛德事也。是月十七日,上崩。二十二日,皇太子即位。 三月,上大行皇帝尊諡曰法天行道仁明誠敬昭文 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廟號英宗,葬裕陵。三月,翰林 院編脩張元禎上疏勸行三年喪,不報。元禎引疾乞 歸。時禮部奉遺詔,百日外請行大婚禮。南京吏部侍 郎章綸上言:「先王制禮,三年之喪達乎天子。陛下臨 御之初,當以孝治天下,以道率臣民。今山陵尚新,元 朔未改,諒闇之中,遽講婚禮,臣竊以為不可。伏望降 敕,待來春行之。」亦不報。
按:《續文獻通考》,「裕陵以後無從葬者,以憲宗遺命,罷 殉葬也。」
憲宗成化四年六月慈懿皇太后錢氏崩九月合葬裕陵
编辑按《明通紀》:成化四年夏六月,慈懿皇太后錢氏崩。太 后,上嫡母也。司禮傳旨,命大臣議葬所,眾相視,莫敢 先發。大學士彭時曰:「此一定禮,無可議者。梓宮當合 葬裕陵,神主當祔廟。」禮部尚書姚夔贊之曰:「此正禮 也。」太監夏時曰:「不可。慈懿無子,且有疾,不宜入山陵, 只宜別葬。」彭時曰:「太后母儀天下近三十年,為臣子 者豈忍議別葬?此事關係非小,一或乖禮,何以示天 下?」後世內臣不以為然。彭時謂同列曰:「此事當爭,不 可使上有失德。」已而,上御文華殿,召內閣與諸內臣 至前面議。上曰:「慈懿太后葬當如何?」彭時對曰:「只依 正禮行,庶全聖孝。」上曰:「朕豈不知依正禮行是好?但 與周太后有礙,故令爾等合議,務要合宜。」商輅曰:「外 議洶洶,若不合葬,則人心不服,且於聖德有損。」劉定 之曰:「孝子從義不從令,雖聖母有言,亦不可從也。」上 默然良久曰:「合葬固是孝,若因此失聖母心,亦豈得 為孝乎?」時曰:「皇上、太后當以先帝之心為心。先帝待 慈懿太后,始終如一。今若安厝於左,而虛其右,以待 後來,則兩全其美矣。」後來指周太后也。上雖未允,而 玉色甚和,無怒容。時因曰:「臣等意未盡,乞皇上再三 申勸聖母,以終大事。」上頷之。即日晚時等具疏進,備 言「祔葬、祔廟,所以體先皇篤夫婦之懿,昭今上全子 母之情,斷不可有異議。」又謂:「夫有出妻之理,子無棄 母之道。此事關係綱常,不可有失,貽萬世譏議。」言甚 懇切。有旨令百官會議,皆云時等言是。內批猶未允, 仍欲別擇地。於是時等及姚夔帥百官伏文華門號 哭不起,聲聞於內,上感動母后亦悟,即傳旨諭曰:「卿 等昨者會議大行慈懿皇太后合祔陵廟,固朕素志, 但於聖母有礙,事有相妨,未即俞允,朕心終不自安, 再三據禮祈請,聖意開諭,特賜允諾。卿等其如前議 施行,勿有所疑。故諭。」百官聞命咸呼萬歲而退。七月, 上大行慈懿皇太后尊諡曰孝莊皇后。
按《續文獻通考》:「英宗睿皇帝曰裕陵,在天壽山,睿皇 后錢氏合葬。」
按《明外史英宗孝莊皇后錢氏傳》:「后海州人。正統八 年,立為后。英宗北狩,傾中宮貲佐迎駕,夜哀泣籲天, 倦即臥地,損一股,以哭泣復損一目。英宗在南宮不 自得,后曲慰解。后無子,周貴妃有子,立為皇太子。英 宗臨崩,遺命曰:『錢皇后千秋萬歲後,與我同葬』。大學 士李賢退而書之冊。憲宗立,上兩宮徽號,而稱后為」 慈懿皇太后,以別于周太后。及營裕陵,彭時告賢穴 宜三,遂具疏言之。詔下廷議,太監夏時言不可,事竟 寢。成化四年,太后崩,周太后不欲后合葬。帝使夏時、 懷恩召大臣議。彭時首對曰:「合葬裕陵,主祔廟,定禮 也。」禮部尚書姚夔贊時言。翼日,帝召問,時仍力請合 葬。帝曰:「朕豈不知?慮他日妨母后耳。」時曰:「皇上孝事 兩宮,聖德彰聞,禮之所合,孝之所歸也。」商輅亦言:「不 祔葬,損聖德。」劉定之曰:「孝從義,不從命。」帝默然久之, 曰:「不從命,尚得為孝乎?」時力請合葬裕陵,左而虛右, 以待周太后。已,復與大臣疏爭,帝再下廷議。吏部尚 書李秉、禮部尚書夔集廷臣九十九人議,皆請如時 言合葬同祔。帝曰:「卿等言是。顧朕屢請太后未得命。 乖禮非孝,違親亦非孝。」明日,詹事柯潛、給事中魏元 等疏上。又明日,尚書夔等合疏上,皆執議如初。中旨 猶諭別擇葬地,于是百官伏哭文華門外。帝諭群臣 退。眾叩頭,不得旨,不敢退。自巳至申,乃得俞允。眾呼 萬歲出。事詳《時、夔傳》中。是年七月上尊諡孝莊獻穆 弘惠顯仁恭天欽聖睿皇后。九月,合葬裕陵。異隧距 英宗穴數丈許,中窒之,虛右壙,以待周太后,其隧獨 與英宗穴通。 按《彭時傳》,成化四年,慈懿太后崩,詔 議山陵時及。商輅、劉定之言:「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 宮。陛下尊為太后,詔示天下。先帝全夫婦之倫,陛下 盡母子之愛,於義俱得。今梓宮當合葬裕陵,主當祔 廟,此不易之理,無可議者。」比聞欲別卜葬地,臣等實 懷疑懼。竊謂皇上所以遲疑者,必以今皇太后萬壽 後當與先帝同尊,自嫌二后並配,非祖宗制。考之於古,漢文帝尊所生母薄太后,而呂后仍祔長陵;宋仁 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劉后仍祔太廟。今若陵廟之 制稍有未合,則有乖前美,貽「譏來葉。」帝復猶豫,時偕 朝臣伏文華門泣請,帝與太后皆感動,始從時議。 按《姚夔傳》,慈懿太后崩,中旨議別葬,閣臣持不可,下 廷議。夔等言:「太后配先帝二十餘年,合葬升祔,典禮 具在。一有不慎,違先帝之心,損母后之德。他日有據 禮議改者,如陛下孝德何?」疏三上。又率群臣伏哭文 華門,聲徹大內。「帝為感動,固請周太后,竟得如禮。」 按《柯潛傳》,潛字孟時,莆田人。宣宗即位,以舊宮僚擢 翰林學士,進少詹事。慈懿太后之喪,潛率僚屬羅璟 上章,請祔葬裕陵,廷臣相繼爭,未報。潛曰:「『朝廷大事, 臣子大節,舍是奚所用心』。再疏爭,竟得如禮。璟字仲 明,泰和人,天順末,進士及第,授編脩。《英宗實錄》成,進 脩」撰。慈懿太后喪,璟與諸學士公請合葬,又特疏言 之。 按《魏元傳》,成化四年,慈懿太后崩,將別葬。元偕 同官三十九人抗章極諫。御史康永韶亦偕同官四 十一人爭之,伏哭文華門,竟得如禮。 按《毛弘傳》,慈 懿太后崩,詔別葬。弘偕魏元等疏諫,未得請。朝罷,弘 倡言曰:「此大事,吾輩當以死諫。」請合。大小臣工伏闕 固爭,眾許諾。有退卻者,給事張賓呼曰:「君輩獨不受 國恩乎?何為首鼠兩端!」乃伏哭文華門,竟得如禮。 成化二十三年春,貴妃萬氏薨。輟朝七日,葬天壽山。 秋八月上崩。冬十月葬茂陵,以孝穆皇后祔。
按《明通紀》:「成化二十三年八月,上不豫。是月二十二 日,上崩。九月初六日,皇太子即位,上皇考大行皇帝 尊諡曰『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至孝純 皇帝』」,號憲宗。十月,葬茂陵。
按《明會典》,「憲宗喪服既除,上仍素翼善冠、麻布袍,腰 絰視朝,不鳴鐘鼓。文武百官素服烏紗帽、黑角帶,皂 靴朝參。至百日後,始變服如常。是年冬至節,詔免行 賀。」
按《續文獻通考》:「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庚辰,上不 豫。甲申,命皇太子暫視朝於文華殿,文武百官朝皇 太子如常儀。戊子,上大漸,召皇太子至,命早即帝位, 敬天法祖,勤政愛民,與凡國事之切要者,誨諭備至, 太子頓首受命。己丑,上崩,壽四十一。遺詔諭文武群 臣,是年大祥以後儀,前期三日齋戒,前一日遣官詣」 太廟行祭告禮,用祝文。至日侵晨,設酒果於几筵殿, 設神主輦一、冊寶亭二于殿前丹陛上。上服淺淡服, 行祭告禮畢,司禮監官詣几筵殿前跪奏「請神主陞 輦詣太廟。」奏訖,內侍捧神主、冊寶,俱由殿中門出,安 奉于輦及冊寶亭,內侍擎執繖扇侍衛如儀。上隨行 至右順門,上易祭服陞輅後,隨至午門外,儀衛繖扇 導至廟街門內,儀衛繖扇分列于太廟南門外之右。 上降輅,司禮監官導上詣神主輦前。贊跪,上跪,司禮 監官于上左跪,于神主輦前奏「請神主奉安太廟。」奏 訖,贊「俯伏,興。」上俯伏興。導引官前導,內侍捧神主冊 寶前行,上後,隨由中門入,至寢廟奉安訖,上叩頭、興。 導引官導上由殿東門轉至丹陛上。祭祀如時祭儀, 樂設而不作。用祝文。文武官具祭服隨班行禮。祭畢, 上仍祭服陞輅。詣武英殿前。降輅。陞几筵殿奉迎神 位。內侍舉神位亭前行,由中門出。上陞輅後,隨由思 善門外入。至奉先殿門外,上降輅。司禮監官導上詣 神位亭前。贊「跪。」上跪。司禮監官於上左跪,于神主亭 前奏「請神位奉安奉先殿。」奏訖。贊「俯伏、興。」上俯伏、興。 導引官前導。內侍於亭內捧神位前行、上後從。由中 門入至奉先殿奉安訖、上叩頭、興、就位。行祭告禮。用 酒果、用樂、用祝文。至禫祭免朝一日、擇日遣官詣陵 致祭〈又〉憲宗純皇帝,陵曰茂陵,在天壽山。孝穆皇后 紀氏合葬茂陵。十四妃一,葬陵之西南,餘俱金山。 按《明外史孝穆紀·太后傳》,「太后,憲宗妃,孝宗母也。成 化十一年六月暴薨,賜諡恭恪莊僖淑妃。」孝宗即位, 追封淑妃皇太后,諡孝穆慈慧恭恪莊僖崇天承聖 純皇后,遷葬茂陵。 按《貴妃萬氏傳》,「妃小字貞兒,生 四歲,選入掖」庭,為孫太后宮女。及長,侍憲宗於東宮。 憲宗年十六即位,妃已三十有五矣。成化二年正月, 生皇第一子。帝大喜,冊封貴妃。皇子未期薨,貴妃亦 自是不復娠矣。掖庭御幸有身,飲藥傷墮者無數。孝 宗之生,頂寸許無髮者,藥所中也。孝宗母紀淑妃之 死,實妃為之。二十三年春,貴妃薨,輟朝七日,諡曰恭 肅端慎榮端。葬天壽山。弘治初,御史曹璘請削貴妃 諡號,魚臺縣丞徐頊請逮治診視紀太后諸醫捕萬 氏家屬,究問當時暴薨狀。孝宗仁厚,恐重違先帝意, 已之。 按《曹璘傳》:璘字廷暉,選授御史。孝宗嗣位,疏 言「梓宮發引,陛下宜衰絰杖履送至大明門外,拜哭 而別,率宮中行三年喪。貴妃萬氏有罪,宜告於先帝, 削其諡,還葬他所。」帝納其奏,而戒勿言貴妃事。 按 《潘府傳》:「府字孔修,上虞人。成化末舉進士。值憲宗崩, 孝宗踐祚,甫二十日,禮官請衰服御西角門視事。明 日,釋衰易素翼善冠,麻衣腰絰。帝不許,命俟二十七日後行之。至百日,帝以大行未葬,麻衣衰絰如故。府 見帝可與有為,因上疏」請行三年喪,略言:「子為父,臣 為君,皆斬衰三年,仁之至,義之盡也。漢文帝遺詔短 喪,止欲便天下臣民,景帝遂自行之,使千古綱常一 墜不振。晉武帝欲行而不能,魏孝文行之而不盡。宋 孝宗銳志復古,易月之外,猶執通喪,然不能推之于 下,未足為聖王大孝也。先帝奄棄四海,臣庶銜哀。陛 下惻怛由衷。麻衣視朝,百日未改。望排群議,斷自聖 心。執喪三年,一如三代舊制。詔禮官參考載籍,使喪 不廢禮,朝不廢政,勒為彝典,傳之子孫,豈不偉哉!」疏 入,衰絰待罪。詔輔臣會禮官詳議,並持成制寢不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