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073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七十三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七十三卷目錄

 喪葬部彙考三十七

  禮記王制 月令 曾子問 文王世子 禮器 內則 玉藻 明堂位 喪服小記

   大傳

禮儀典第七十三卷

喪葬部彙考三十七

编辑

《禮記》

编辑

《王制》

编辑

「《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喪用三 年之仂。

陳注喪凶事,祭吉禮,吉凶異道,不得相干,故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者,不敢以卑廢尊也。未葬以前,常屬紼於輴車,以備火災。喪在內而行祭於外,是踰越喪紼而往也。喪三年而除,中間禮事繁難,故總計三歲經用之數,而用其十之一也。

喪祭用不足曰「暴」,有餘曰「浩。」祭。豐年不奢,凶年不儉。

陳注「暴」者,殘敗之義,言不齊整也。「浩」者,汎濫之義,所謂以美沒禮也。

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 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三年之喪,自天子 達。

陳注諸侯降於天子而五月,大夫降於諸侯而三月,士庶人又降於大夫,故踰月也。今總云「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此固所同,然皆三月而葬,則非也。其以上文降殺俱兩月,在下可知,故略言之。歟!

庶人縣封,葬不為雨止,不封不樹,喪不貳事。

鄭注縣封當為縣窆。縣窆者,至卑,不得引紼下棺。雖雨猶葬,以其禮儀少,不封不樹,至卑無飾也。《周禮》曰:「以其爵等為丘封之度,與其樹數,則士以上乃皆封。」樹貳之言二也。庶人終喪無貳事,不使從政也。《喪大記》曰:「大夫士既葬,公政入於家。既卒哭,弁絰帶金革之事,無辟也。」

「自天子達於庶人」,喪從死者,祭從生者。

陳注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祿。

大夫廢其事,終身不仕,死以士禮葬之。

陳注廢其事,如「戰陳無勇」,而「敗國殄民。」或荒淫失行,而悖常亂俗。生則擯棄,死則貶降。

六十歲制,七十時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絞、紟、衾、 冒,死而后制。

陳注此言漸老,則漸近死期,當豫為送終之備也。歲制,謂棺也。不易可成,故歲制。衣物之難得者,須三月可辦,故云「時制。」衣物之易得者,則一月可就,故云「月制。」至九十,則棺衣皆具,無事於制作,但每日修理之,恐或有不完整也。絞紟衾、冒,須死乃制,以其易成故也。

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齊衰大功之喪,三月不從政。

《月令》

编辑

孟冬之月,飭喪紀,辨衣裳,審棺槨之厚薄,塋丘壟之 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貴賤之等級。

陳注《飭喪紀》者,飭正喪事之紀律也。上衰下裳,以布之精麤為親疏,故曰「辨」,亦謂襲斂之衣數多寡也。棺槨厚薄,有貴賤之等,塋有大小,丘壟有高卑,皆不可踰越。厚薄之度,主禮而言;貴賤之等級,主人而言。朱氏曰:「喪者人之終,冬者歲之終,故於此時而飭喪紀焉。」

《曾子問》

编辑

《曾子問》曰:「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 從。」攝主北面於西階南。大祝裨冕,執束帛,升自西階, 盡等不升堂,命毋哭。

陳注攝主上卿之代主國事者也。「裨冕」者,天子諸侯六服,大裘為上,其餘為裨服。裨衣而著冕,故云「裨冕」也。等即階也。

祝聲三,告曰:「某之子生,敢告。」升,奠幣於殯東几上,哭, 降,眾主人、卿、大夫、士房中皆哭,不踊,盡一哀,反位,遂 朝奠。小宰升,舉幣。

陳注祝為噫歆之聲者三,以警動神聽,乃告之也。噫是歎恨之聲。歆者,欲其歆饗之義也。某夫人之氏也。房中婦人也。升舉幣,舉而埋之兩階之間也。

三日,眾主人、卿、大夫、士如初位,北面。大宰、大宗、大祝 皆裨冕,少師奉子以衰,祝先,子從,宰、宗人從,入門,哭 者止。子升自西階,殯前北面,祝立於殯東南隅,祝聲 三,曰:「某之子某,從執事敢見。」子拜稽顙,哭。祝、宰、宗人、 眾主人、卿、大夫、士哭,踊三者三,降,東反位,皆袒。子踊 房中亦踊三者三,襲,衰,杖,奠,出。大宰命祝、史以名,遍 告於五祀山川。

陳注「如初位」者,如初告子生之位次也,少師主養子

之官,奉子以衰,以衰服承藉而捧之也。告曰:「夫人某氏之子某,從執事、宰、宗人等敢見子名。」則大宰所立也。告訖,捧子之人拜而稽顙,且哭。凡踊,三度為一節,如此者三,故云三者三。「降東反位」者,堂上人皆從西階降而反東,在下者亦皆東,而反其朝夕之哭位也。踊而襲衰杖,成其為子之禮也。奠出,朝奠畢而出也。《大全》。嚴陵方氏曰:「君薨,凶事也;凶事人之所哀;世子生,吉事也;吉事人之所樂。君子行禮於此,可不慎哉!是以裨冕,吉服也;衰杖,則凶服也;毋哭,吉禮也;稽顙,則凶禮也。於是則或裨冕,或衰杖,或命毋哭,或拜稽顙,豈非處之以吉凶之間也?」 山陰陸氏曰:「如初位,則北面可知。又言『北面者,子雖幼,莫不臣也。少師奉子,言師』」者,一日不敢無師傅也。不言「大師」,奉之,以衰嫌褻。

《曾子問》曰:「如已葬而世子生,則如之何?」孔子曰:「大宰、 大宗,從大祝而告于禰。三月,乃名于禰,以名遍告及 社稷、宗廟、山川。」

陳注告於禰,告其主也。此時神主在殯宮,因見禰而立其名,故云「乃名於禰」也。

曾子問曰:「並有喪,如之何?何先何後?」孔子曰:「葬,先輕 而後重;其奠也,先重而後輕;禮也。自啟及葬,不奠,行 葬不哀次;反葬奠,而後辭於殯,遂修葬事。其虞也,先 重而後輕;禮也。」

陳注《曾子問》:「同時有父母或祖父母之喪,先後之次如何?」孔子言:「葬則先母而後父,奠則先父而後母。」自,從也。從啟母殯之後,及至葬柩欲出之前,惟設母啟殯之奠、朝廟之奠,及祖奠、遣奠而已,不於殯宮為父設奠,故云自啟及葬不奠,謂不奠父也。次者,大門外之右,平生待賓客之處。柩至此則孝子悲哀,柩車暫停。今為父喪在殯,故行葬母之時。孝子不得為母伸哀於所次之處,故柩車不暫停也。及葬母而反,即於父殯設奠,告語於賓,以明日啟父殯之期。賓出之後,孝子遂修營葬父之事也。葬是奪情之事,故先輕;奠是奉養之事,故先重也。虞祭「亦奠」之類,故亦先重。大全馬氏曰:「葬者,送終之道也,人子之心所弗忍也,所以先輕而後重。」

孔子曰:「宗子雖七十,無無主婦。非宗子,雖無主婦可 也。」

陳注「宗子領宗男於外,宗婦領宗女於內」,禮不可缺,故雖七十之年,猶必再娶。

《曾子問》曰:「將冠子,冠者至,揖讓而入。聞齊衰大功之 喪,如之何?」孔子曰:「內喪則廢,外喪則冠而不醴,徹饌 而埽,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則廢。」

陳注冠者,賓與贊禮之人也。此人已及門而與主人揖讓以入矣。主人忽聞齊衰大功之喪,何以處之?夫子言若是大門內之喪,則廢而不行。以冠禮行之於廟,廟在大門之內,吉凶不可同處也。若是大門外之喪,喪在他處,可以加冠。但《冠禮》三加之後,設醴以禮新冠之人,今值凶事,止三加而止,不醴之也。初欲迎賓之時,醴及饌具皆陳設,今悉徹去,又埽除冠之舊位,使潔淨更新,乃即位而哭,如賓與贊者未至則廢也。

如將冠子而未及期日,而有齊衰大功小功之喪,則 因喪服而冠,除喪不改冠乎?孔子曰:「天子賜諸侯大 夫冕弁,服於太廟,歸設奠,服賜服」,于斯乎有冠醮,無 冠醴,父沒而冠,則已冠埽地而祭於禰,已祭而見伯 父、叔父,而后饗冠者。

陳注未及期日,在期日之前也。「因喪服而冠」者,因著喪之成服,而加喪冠也。此是孔子之言。曾子又問:「他日除喪之後,不更改易,而行吉冠之禮乎?」孔子答云:「諸侯及大夫,有幼弱未冠,總角從事,至當冠之年,因朝天子,天子於太廟中,賜冕服弁服,其受賜者,榮君之命,歸即設奠告廟,服所賜之服矣。於此之時,惟有冠之」醮,無冠之醴。醮是以酒為燕飲,醴則獨禮受服之人也。其禮如此,安得有除喪改冠之禮乎?「父沒而冠」,謂除喪之後,以吉禮禮冠者。蓋齊衰以下,可因喪服而冠,斬衰不可。

曾子問曰:「祭如之何?則不行旅酬之事矣?」孔子曰:「聞 之小祥者,主人練祭而不旅,奠酬於賓,賓弗舉,禮也。 昔者魯昭公練而舉酬,行旅,非禮也。孝公大祥,奠酬 弗舉,亦非禮也。」

陳注曾子問:「祭而不行旅酬之禮,何祭為然?」孔子言:惟小祥練祭為然。不旅者,不旅酬也。奠酬於賓,奠其酬爵於賓前也。「賓弗舉」者,賓不舉以旅也。言此祭主人得致爵於賓,賓不可舉此爵而行旅酬。此禮也,大祥則可旅酬矣。

曾子問曰:「大功之喪,可以與於饋奠之事乎?」孔子曰: 「豈大功耳!自斬衰以下皆可,禮也。」曾子曰:「不以輕服 而重相為乎?」孔子曰:「非此之謂也。天子諸侯之喪,斬 衰者奠;大夫,齊衰者奠;士則朋友奠;不足,則取於大 功以下者,不足則反之

陳注饋奠奠於殯也。大夫朔朢皆有殷奠,士惟月朔,其禮盛,故執事者眾。曾子問己有大功之喪,可與他人饋奠之事乎,孔子將謂曾子問己有大功之喪,得為大功者饋奠否,故答云,豈但大功,自斬衰以下皆可禮也。言身有斬衰,所為者斬衰,身有齊衰,所為者齊衰,皆可與其饋奠。孔子是據所服者言之。曾子不悟此旨,將謂言他人,乃曰:「不太輕己之服,而重於相為乎?」孔子乃答云:「非此為他人之謂也,謂於所為服者也。」凡喪奠,主人以悲哀,不暇執事,故不親奠。天子諸侯之喪,諸臣皆斬衰,故云「斬衰者奠。」大夫則兄弟之服。齊衰者奠,士不以齊衰者奠,避大夫也。故朋友奠人,不充數則取大功以下,又不足則反取大功以上也。疏曰:「反之者,反取前人執事者充之。」

《曾子問》曰:「小功可以與於祭乎?」孔子曰:「何必小功耳! 自斬衰以下與祭,禮也。」曾子曰:「不以輕喪而重祭乎?」 孔子曰:「天子諸侯之喪祭也,不斬衰者不與祭;大夫 齊衰者與祭。士祭不足,則取於兄弟大功以下者。」

陳注大旨與上章同。但此問「與於祭」,則是虞與卒哭之祭。大全方氏曰:「此與祭,蓋喪祭爾,非吉祭也。故自斬衰以下皆與以服重者,與祭乃所以重其祭也。曾子反以為輕喪,蓋失之矣。」

《曾子問》曰:「相識有喪服。可以與於祭乎?」孔子曰:「緦不 祭,又何助於人。」

陳注所知識之人有祭事而己有喪服,可以助為之執事否?夫子言己有緦麻之服,服之輕者也,尚不得自祭己之宗廟,何得助他人之祭乎?大全方氏曰:「此所謂祭,蓋吉祭也,故雖緦麻之輕亦不與。」 張子曰:「喪不貳事,則祭雖至重而有所不可行。蓋祭而誠至,則哀亡矣;祭而誠不至,不如不祭之為愈。」

《曾子問》曰:「廢喪服,可以與於饋奠之事乎?」孔子曰:「說 衰與奠,非禮也,以擯相可也。」

陳注廢猶除也。饋奠,在殯之奠也。不問吉祭而問喪奠,曾子之意,謂方除喪服,決不可與吉禮,疑可與饋奠也。夫子言方說衰即與奠,是忘哀太速,故言非禮也。擯相事輕,亦或可耳。大全臨川吳氏曰:「曾子初問自大功之喪始者,蓋以斬衰服重,決不可為人執事。疑大功之服稍輕,或可與他人饋奠,而孔子答以有服之人但可為所為服者奠,則知不可為他人矣。曾子乃疑小功之服又輕於大功,或可與他人喪祭,孔子又答以有服之人止可為所為服者祭,則知小功亦不可為他人執事矣。曾子」又疑緦服尢輕於小功,或可與所識者之吉祭,而孔子又答以不可。以上曾子三問。於喪服則先大功,次小功,次緦麻,由重以漸而輕也;於為人則先殯奠,次喪祭,次吉祭,由凶以漸而吉也。曾子既知此,遂疑新除喪服之後,或可與人饋奠,孔子亦以為不可,而但許其可以擯相可也者。略許之而不深許之,則不若并擯相亦不為之為得。

《曾子問》曰:「『昏禮既納幣,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則如之 何』?孔子曰:『婿使人弔,如婿之父母死,則女之家亦使 人弔。父喪稱父,母喪稱母,父母不在,則稱伯父伯母。 婿已葬,婿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喪, 不得嗣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許諾,而弗敢嫁,禮也。 婿免喪,女之父母使人請,婿弗取,而后嫁之,禮也。女 之父母死,婿亦如之』。」

陳注有吉日者,期日已定也。彼是父喪,則此稱父之名弔之,彼是母喪,則此稱母之名弔之。父母或在他所,則稱伯父伯母名。如無伯父母,則用叔父母名可知。婿雖已葬其親,而喪期尚遠,不欲使彼女失嘉禮之時,故使人致命,使之別嫁他人。某之子,此某字是伯父之名。「不得嗣為兄弟」者,言繼此不得為夫婦也。夫婦同等,有兄弟之義,亦親之之辭。不曰「夫婦」者,未成昏嫌也。「使某致命」,此「某」字是使者之名。致如致仕之「致」,謂致還其許昏之命也。女氏雖許諾,而不敢以女嫁於他人,禮也。及婿祥禫之後,女之父母使人請婿成昏,婿終守前說而不取,而后此女嫁於他族,禮也。

《曾子問》曰:「親迎女在途,而婿之父母死,如之何?」孔子 曰:「女改服布深衣縞總以趨喪,而女之父母死,則女 反。」

陳注嫁服:「士妻褖衣,大夫妻展衣,卿妻鞠衣。」改服,更其嫁服也。衣與裳相連而前後深邃,故曰「深衣。」縞生白絹也。總,束髮也。長八寸,布為深衣,縞為總,婦人始喪未成服之服也,故服此以奔舅姑之喪。女子在室,為父三年;父卒亦為母三年。已嫁則期,今既在途,非在室矣,則止用奔喪之禮而服期。改服亦布深衣縞總也。

如婿親迎,女未至,而有齊衰大功之喪,則如之何?孔 子曰:「男不入,改服於外次,女入,改服於內次,然後即 位而哭。」曾子問曰:「除喪則不復昏禮乎?」孔子曰:「祭過時不祭,禮也。又何反於初?」

陳注此齊衰大功之喪,謂婿家也。改服,改其親迎之服,而服深衣於門外之次也。女,謂婦也。入門內之次,而以深衣更其嫁服也。此特問齊衰大功之喪者,以小功及緦輕,不廢昏禮,禮畢乃哭耳。若女家有齊衰大功之喪,女亦不反歸也。曾子又問:除喪之後,豈不復更為昏禮乎?孔子言:祭重而昏輕,重者過時尚廢,輕者豈可復行乎?然此亦止謂四時常祭耳。「禘祫大祭」,過時猶追也。

《曾子問》曰:「女未廟見而死,則如之何?」孔子曰:「不遷於 祖,不祔於皇姑。婿不杖,不菲,不次,歸葬於女氏之黨, 示未成婦也。」

陳注不遷於祖,不遷柩而朝於婿之祖廟也。「不祔於皇姑」,以未廟見,故主不得祔姑之廟也。婿齊衰期,但不杖、不草屨,不別處哀次耳。女之父母自降服大功。

《曾子問》曰:「娶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婿齊 衰而弔,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

陳注若夫死,女以斬衰往弔,既葬而除也。

《曾子問》曰:「喪有二孤,廟有二主,禮與?」孔子曰:「天無二 日,土無二王,嘗禘郊社,尊無二上。未知其為禮也?」

陳注「嘗、禘、郊、社,祭之重者,各有所尊,不可混拜而祭之。」喪可得有二孤,廟可得有二主乎?非禮明矣。

昔者齊桓公亟舉兵,作偽主以行,及反,藏諸祖廟。廟 有二主,自桓公始也。

陳注《師》行而載遷廟之主於齊車,示有所尊奉也。既作偽主,又藏於廟,是二失矣。

《喪之二孤》,則昔者衛靈公適魯,遭季桓子之喪,衛君 請弔,哀公辭,不得命,公為主。客入弔,康子立於門右, 北面。公揖讓升自東階,西鄉;客升自西階,弔。公拜,興 哭,康子拜稽顙於位,有司弗辯也。今之二孤,自季康 子之過也。

陳注國君,弔鄰國之臣,尊卑不等。衛君弔而哀公為主,禮也。禮:大夫既殯而君來弔,主人門右北面哭拜稽顙。今既哀公為主,主則拜賓,康子但當哭踊而已,乃拜而稽顙於位,是二孤矣。當時有司不能論而正之,遂至循襲為常。變禮之失,由於康子。上章言自桓公始,此不言始而言「過」者,孔子、康子同時也。靈公先桓子卒,《經》訛為「靈公」,實出公也。大全嚴陵方氏曰:「喪有孤則哀之所主,廟有主則神之所依。喪有二孤則莫適為主,廟有二主則莫適為依,是豈禮之意哉?然後世行之者,蓋自桓公始之,季康子之過也。」

曾子問曰:「古者師行,必以遷廟主行乎?」孔子曰:「天子 巡守,以遷廟主行,載於齊車,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 廟之主以行,則失之矣。當七廟、五廟無虛主。虛主者, 惟天子崩,諸侯薨,與去其國,與祫祭於祖,為無主耳。 吾聞諸老聃曰:『天子崩,國君薨,則祝取群廟之主而 藏諸祖廟,禮也。卒哭成事,而後主各反其廟』。」

陳注崩薨而群主皆聚祖廟,以喪三年不祭,且象生者為凶事而聚焦也。馮氏曰:「鄭注老聃,古壽考者之稱。」

子游問曰:「喪慈母如母,禮與?」孔子曰:「非禮也。古者,男 子外有傅,內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

陳注妾之無子者,養妾子之無母者,謂之「慈母。」然天子諸侯不為庶母服,大夫妾子,父在為其母大功;士之妾子,父在為其母期,是與己母同也。何服之有?謂天子諸侯也,故下文舉國君之事證之。大全臨川吳氏曰:「『『按《禮經》傳記所言慈母有二:其一,大夫士之子有服之慈母者,《儀禮喪服》篇『齊衰三年』章云『慈母如母』者』是也;其一,國君子生,擇諸母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母』者是也。子游所問,蓋指《禮經》『如母之慈母言。夫子所答,則以《內則》如傅之慈母言也』。」

昔者魯昭公少喪其母,有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 也,欲喪之。有司以聞,曰:「古之禮,慈母無服。今也君為 之服,是逆古之禮而亂國法也。若終行之,則有司將 書之以遺後世,無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練冠以 燕居。」公弗忍也,遂練冠以喪慈母。喪慈母,自魯昭公 始也。

陳注良,善也。古者,周以前也。天子諸侯之庶子,為天子諸侯者,為其母緦。《春秋》有以小君之禮服之者,以子貴而伸也。然必適小君沒,若適小君在,則其母厭屈,故練冠也。此言「練冠以燕居」,謂庶子之為王者,為其母耳。

《曾子問》曰:「諸侯旅見天子,入門不得終禮,廢者幾?」孔 子曰:「四。」請問之曰:「大廟火,日食后之喪,雨霑服失容, 則廢。如諸侯皆在,而日食,則從天子救日,各以其方 色與其兵。大廟火,則從天子救火,不以方色與兵。」《曾 子問》曰:「諸侯相見,揖讓,入門不得終禮,廢者幾?」孔子 曰:「六。」請問之曰:「天子崩,大廟火,日食后,夫人之喪,雨霑服失容則廢。」《曾子問》曰:「天子嘗禘,郊社,五祀之祭, 簠簋既陳,天子崩,后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廢。」曾子問 曰:「當祭而日食,大廟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接祭 而已矣。如牲至未殺則廢。天子崩,未殯,五祀之祭不 行;既殯而祭,其祭也,尸入,三飯不侑,酳不酢而已矣。 自啟至於反哭,五祀之祭不行。已葬而祭,祝畢獻而 已。」

陳注天子諸侯之祭,禮亡不可聞其詳矣。先儒以大夫士祭禮推之,「士祭尸九飯,大夫祭尸十一飯」,則知諸侯十三飯,天子十五飯也。五祀外神,不可以己私喪久廢其祭。若當祭之時而天子崩,則止而不行,俟殯訖乃祭,然其禮則殺矣。侑,勸也。尸入,迎尸而入坐也。「三飯不侑」者,尸三飯告飽則止,祝更不勸侑其食,使滿足當飯之數也。酳,食畢而以酒漱口也。按《特牲禮》,「尸九飯畢,主人酌酒酳尸,尸飲卒爵,酢主人,主人受酢,飲畢,酌獻祝,祝飲畢,主人又酌獻佐食。」今云「酳不酢」者,無酢主人以下等事也。此是言殯後祭五祀之禮。又言自啟殯往葬,及葬畢反哭,其間亦不祭五祀,直待葬後乃祭,其禮又不同。蓋葬後哀稍殺,漸向吉,故祝侑尸食至十五飯,攝主酳尸,尸飲卒爵而酢攝主,攝主飲畢,酌而獻祝,祝受,而飲畢則止,無獻佐食以下之事,故云「祝畢獻而已。」已,止也。

《曾子問》曰:「諸侯之祭社稷,俎豆既陳。聞天子崩,后之 喪,君薨,夫人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廢,自薨比至於殯, 自啟至於反哭,奉帥天子。」

陳注《曾子所問》如此,孔子曰:「廢」,又言自薨至殯,自啟至反哭,皆帥循天子之禮者,謂諸侯既殯而祭社稷或五祀者,亦如天子殯後祭五祀之禮也。其葬後而祭社稷五祀者,亦如天子葬後祭五祀之禮也。

《曾子問》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陳,籩豆既設,不得成禮, 廢者幾?」孔子曰:「九。」請問之,曰:「天子崩,后之喪,君薨,夫 人之喪,君之大廟,火,日食,三年之喪,齊衰,大功,皆廢。 外喪,自齊衰以下,行也。其齊衰之祭也,尸入,三飯不 侑,酳不酢而已矣。大功,酢而已矣。小功緦,室中之事 而已矣。士之所以異者,緦不祭,所祭於死者無服則 祭。」

陳注此言大夫宗廟之祭,外喪在大門之外也。「三飯不侑,酳不酢」,說見上章。「大功酢而已」者,大功服輕,祭禮稍備。十一飯之後,主人酌酒酳尸,尸酢主人即止也。「室中之事」者,凡尸在室之奧,祝在室中北廂南面,佐食在室中戶西北面,但主人、主婦及賓獻尸及祝、佐食等三人畢則止也。若平常之祭,十一飯畢,主人酳尸,尸卒爵,酢主人。主人獻祝及佐食畢,次主婦獻尸。尸酢主婦,主婦又獻祝及佐食畢,次賓長獻尸。尸得賓長獻爵,則止不舉,蓋奠其爵於薦之左也。待致爵之後,尸乃舉爵。今以《喪服》殺禮,故止於賓之獻也。士卑於大夫,雖緦服亦不祭,所祭於死者無服,謂如妻之父母、母之兄弟姊妹。己雖有服而己所祭者與之,無服則可祭也。

曾子問曰:「三年之喪,弔乎?」孔子曰:「三年之喪,練不群 立,不旅行。君子禮以飾情,三年之喪而弔哭,不亦虛 乎?」

陳注《練》,小祥也。《旅》,眾也。群立旅行,言及他事,則為忘哀,況於弔乎?

《曾子問》曰:「大夫、士有私喪,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 其除之也如之何?」孔子曰:「有君喪,服於身,不敢私服, 又何除焉?」於是乎有過時而弗除也。君之喪服除而 後殷祭,禮也。

陳注君重親輕,以義斷恩也。若君服在身,以遭親喪,則不敢為親制服,初死尚不得成服,終可行除服之禮乎?此所以雖過時而不除也。殷祭,盛祭也。君服除,乃得為親行二祥之祭,以伸孝心,以其禮大,故曰「殷」也。假如此月除君服,即次月行小祥之祭,又次月行大祥之祭。若親喪小祥後方遭君喪,則他時君服除後,惟行大祥祭也。然此皆謂適子主祭而居官者。若庶子居官而行君服,適子在家,自依時行親喪之禮。他日庶子雖除君服,無追祭矣。

《曾子問》曰:「父母之喪弗除,可乎?」孔子曰:「先王制禮,過 時弗舉,禮也。非弗能勿除也,患其過於制也。故君子 過時不祭,禮也。」

陳注曾子之意,以為適子仕者,除君服後,猶得追祭二祥;庶子仕者,雖除君服,不復追祭,是終身不除父母之喪矣,可乎?孔子言:先王制禮,各有時節,過時不復追舉,禮也。今不追除服者,不是不能除也,患其踰越聖人之禮制也。且如四時之祭,當春祭時,或以事故阻廢,至夏則惟行夏時之祭,不復追補春祭矣。故過時不祭,禮之常也。惟禘祫大事則不然。

《曾子問》曰:「君薨既殯,而臣有父母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歸居於家,有殷事則之君所,朝夕否。」

陳注「殷盛之事」,謂朔望及薦新之奠也。君有此事,則往適君所,朝夕則不往哭。

曰:「君既啟,而臣有父母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歸哭 而反送君。」

陳注此二節皆對言君親之喪。若臣有父母之喪,既殯而後有君喪,則歸君所。父母喪有殷事則來歸家,朝夕亦恆在君所也。若父母之喪既啟而有君之喪,則亦往哭於君所而反送父母之喪也。下文「君未殯而臣有父母之喪」,亦與「父母之喪未殯而有君喪」互推之。

曰:「君未殯,而臣有父母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歸殯, 反於君所,有殷事則歸,朝夕否。大夫室老行事;士則 子孫行事。大夫內子有殷事,亦之君所,朝夕否。」

陳注室老,家相之長也。「室老,子孫行事」者,以大夫、士在君所,殷事之時,或朝夕恆在君所,則親喪朝夕之奠有缺,然奠不可廢也。大夫尊,故使室老攝行其事;士卑,則子孫攝也。內子,卿大夫之適妻也。為夫之君,如為舅姑服齊衰,故殷事亦之君所。大全盧氏曰:「人君五日而殯,故可歸殯父母而往殯君也。若臨君殯,則歸哭父母而來殯君,殯君訖乃歸殯父母也。」

《曾子問》曰:「君出疆,以三年之戒,以椑從。君薨,其入如 之何?」孔子曰:「共殯服,則子麻弁絰,疏衰、菲杖,入自闕, 升自西階。如小斂,則子免而從柩,入自門,升自阼階。 君、大夫、士,一節也。」

陳注《曾子問》:「國君以事出疆,必為三年之戒備,恐未得即返也。」於是以親身之棺隨行,慮或死於外也。若死於外,則入之禮如何?孔子言:於時大斂之後,主人從柩而歸,則其國有司供主人殯時所著之服,謂布深衣、苴絰,散帶垂也。此時主人從柩在路,未成服,惟著麻弁絰疏衰而藨屨,菲杖也。麻弁,布弁也。布弁之上加環絰也。柩入之時,毀殯宮門西邊牆而入,其處空缺,故謂之闕,非門闕之闕也。「升自西階」者,以柩從外來,有似賓客,故就客階而升也。如小斂而歸,則子首不麻弁,身不疏衰,惟首著免布,身著布深衣也。「入自門,升自阼階」者,以親未在棺,猶以事生之禮事之也。凡君與大夫及士之卒於外者,其禮皆一等,無異制,故云一節也。

《曾子問》曰:「君之喪既引,聞父母之喪,如之何?」孔子曰: 「遂既封而歸,不俟子。」

陳注遂,遂送君柩也。既窆而歸,下棺即歸也。「不俟子」,不待孝子返而己先返也。

《曾子問》曰:「父母之喪既引,及塗,聞君薨,如之何?」孔子 曰:「遂。既封,改服而往。」

陳注遂,遂送親柩也。既窆之後,改服而往者。《雜記》云:「非從柩與反哭,無免於堩。」此時孝子首著免,乃去免而括髮徒跣布深衣而往,不敢以私喪之服喪君也。

曾子問曰:「『葬引至於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堩,日有食之。 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反而后行, 曰:『禮也』。反葬而丘問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 食之,不知其已之遲數,則豈如行哉』?老聃曰:『諸侯朝 天子,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見日而行,逮日』』』」 而舍。夫柩不蚤出,不莫宿,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 父母之喪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見星也?且君子 行禮,不以人之親痁患?吾聞諸《老聃》云:

陳注「堩,道也,有變,變常禮乎?且不乎?」不變常禮乎?柩北向而出道右,則道之東也。「聽變」,聽日食之變動也。明,反日光復常也。「舍奠」,晚止舍而設奠於行主也。日食既而星見,昏暗中恐有姦慝也。痁,病也。不可使人之親病於危亡之患也。

《曾子問》曰:「為君使而卒於舍,《禮》曰『公館復,私館不復』。 凡所使之國,有司所授舍,則公館已,何謂私館不復 也?」孔子曰:「善乎問之也!自卿大夫士之家曰私館,公 館與公所為曰公館。公館復,此之謂也。」

陳注復死而招魂復魄也。公館,公家所造之館也。與,及也。「公所為」,謂公所命停客之處,即是卿大夫之館,但有公命,故謂之公館也。一說「公所為」,謂君所作離宮別館也。大全嚴陵方氏曰:「公館之禮宜隆,故復;私館之禮宜殺,故不復也。」

《曾子問》曰:「下殤土周,葬于園,遂輿機而往,塗邇故也。 今墓遠,則其葬也如之何?」

陳注八歲至十一為下殤。土周,堲周也。成人則葬於墓,此葬於園圃之中。輿猶抗也。機者,輿尸之具,木為之,狀如床而無腳,以繩橫直維繫之,抗舉而往堲周之所,棺斂而葬之,塗近故也。《曾子》言:今世禮變,皆棺斂下殤於家,而葬之於墓,則塗遠矣。其葬也如之何?問:既不用輿機,則當用人舉棺以往乎?為當用車載棺而「往乎?」然此謂大夫之下殤及士

庶人之中、下殤耳,若大夫之適長殤、中殤,有遣車者,亦不輿機而葬也。

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殤也 墓遠』。召公謂之曰:『何以不棺斂於宮中』?史佚曰:『吾敢 乎哉』?召公言於周公,周公曰:『豈不可?史佚行之。下殤 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陳注《史佚》,周初良史也。墓遠,不葬於園也。言於周公,言猶問也。周公曰:「豈不可」者,謂何為不可也。召公述周公之言告佚,佚於是用棺衣而棺斂於宮中。是此禮之變,始於史佚也。大全陸氏曰:「下殤雖不棺斂于宮中,即塗遠而欲拘墓近之制,是膠也。故召公權之,周公與之。」

《曾子問》曰:「卿大夫將為尸于公,受宿矣,而有齊衰內 喪,則如之何?」孔子曰:「出舍於公館以待事,禮也。」

陳注「受宿」,受君命而宿,齊戒也。「齊衰」,內喪,大門內齊衰服之喪也。「待事」,待祭事畢,然後歸哭也。

《文王世子》

编辑

其公大事,則以其喪服之精麤為序,雖于公族之喪 亦如之,以次主人。

陳注此謂君喪而庶子治其禮事。大事,喪事也。臣為君皆斬衰,然衰制雖同,而升數之多寡則各依本親。庶子序列位次,則辨其本服之精麤,使衰麤者在前,衰精者在後。非但公喪如此,公族之內有相為服者亦然,蓋亦是庶子序其精麤先後之次也。「以次主人」者,謂雖有庶長,父兄尊於主人,亦必次於主人之下,使主人在上,為喪主也。

族之相為也,宜弔不弔,宜免不免,有司罰之。至于「賵 賻承含」,皆有正焉。

陳注「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親盡,袒免而已;六世以往弔而已矣。賵賻含襚,隨其親疏,各有正禮。庶子,官治之有司」,即庶子也。

《禮器》

编辑

「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 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為貴也。

陳注「五重」,謂抗木與茵也。茵以藉棺,用淺色緇布夾為之,以茅秀及香草著其中,如今褥子中用絮然。縮者二,橫者三,為一重。抗木,所以抗載於土。下棺之後,置抗木於槨之上,亦橫者三,縮者二,上加抗席三,此為一重。如是者五,則為五重也。

《內則》

编辑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陳注故謂父母喪。

《玉藻》

编辑

《縞冠》,元武子姓之冠也。縞冠,素紕,既祥之冠也。

陳注縞,生絹也。武,冠卷也。以縞為冠,凶服也。武則元色吉也。所以吉凶相半者,蓋父有喪服,子不可用純吉,故曰「子姓之冠。」姓,生也。孫是子之所生,故謂之子姓。素,熟絹也。紕,冠兩邊及卷下畔之緣也。縞冠素紕,謂冠與卷身皆用縞,但以素緣之耳。《既祥之冠》者,祥祭後所服也。

喪容纍纍,《色容》顛顛,視容瞿瞿梅梅,《言容》繭繭。

陳注此皆居喪之容。「纍纍」,羸憊失意之貌。「顛顛」,憂思不舒之貌。「瞿瞿」,驚遽之貌。「梅梅」,猶昧昧,瞻視不審,故「瞿瞿梅梅」然也。「繭繭」,猶綿綿,聲氣低微之貌也。

《明堂位》

编辑

有虞氏之《綏》,「夏后氏之綢練,殷之崇牙,周之璧翣。」

陳注此皆喪葬之飾。

《喪服小記》

编辑

斬衰括髮,以麻為母。「括髮以麻」,免而以布。

陳注《斬衰》,主人為父之服也。親始死,子服布深衣,去吉冠而猶有笄。請幫助識別此字。徒跣,扱深衣前衽於帶。將小斂,乃去笄。請幫助識別此字。著素冠,斂訖,去素冠,而以麻自項而前交於額上,卻而繞於紒,如著幓頭然。幓頭,今人名掠髮,此謂「括髮以麻」也。母死亦然,故云「為母括髮以麻」,言此禮與喪父同也。「免而以布」,專言為母也。蓋父喪小斂後,拜賓竟,子即堂下之位,猶括髮而踊。母喪則此時不復括髮而著布,免以踊,故云「免而以布」也。

齊衰惡笄以終喪。

陳注婦人居齊衰之喪,以榛木為笄,以卷髮,謂之「惡笄。」中間更無變易,服竟一并除之。

「男子冠而婦人笄,男子免而婦人髽。」其義:為男子則 免,為婦人則髽。

陳注吉時,男子首有吉冠,婦人首有吉笄。若親始死,男去冠,女則去笄。父喪成服也。男以六升布為冠,女則箭篠為笄。若喪母,男則七升布為冠,女則榛木為笄。故云「男子冠而婦人笄」也。「男子免而婦人髽」者,言今遭齊衰之喪,當男子著免之時,婦人則髽其首也。髽有二:斬衰則麻髽,齊衰則布髽,皆名露紒。其義,為男子則免,為婦人則髽者,言其義不過以此分別男女而已

苴,杖竹也。削杖,桐也。

陳注竹杖圓以象天,削杖方以象地,父母之別也。苴者,黯也。必用竹者,以其體圓性貞,四時不改,明子為父禮伸痛極,自然圓足,有終身之痛也。削者,殺也。「桐隨時凋落」,謂母喪,外雖削殺,服從時除,而終身之心與父同也。

祖父卒,而後為祖母後者三年。

陳注適孫無父,既為祖三年矣,今祖母又死,亦終三年之制。蓋祖在而喪祖母,則如父在而為母期也。子死則孫為後,故以為後者言之。

為父母、長子稽顙。大夫弔之,雖緦必稽顙。

陳注服重者,先稽顙而後拜賓,服輕者,先拜賓而後稽顙。父母尊也,長子正體也,故從重。大夫弔於士,是以尊臨卑。雖是緦服之喪,亦必稽顙而後拜,蓋尊大夫,不敢以輕待之也。

婦人為夫與長子稽顙,其餘則否。

陳注「婦人受重於他族,其餘謂父母也。」降服移天,其禮殺矣。

男主必使同姓,婦主必使異姓。

陳注「喪必有男主以接男賓,必有女主以接女賓。」若父母之喪,則適子為男主,適婦為女主。今無男主而使人攝主,則必使喪家同姓之男。無女主而使人攝主,則必使喪家異姓之女。謂同宗之婦也。

「為父後者,為出母無服。」

陳注出母,母為父所遣者也。適子為父後者不服之,蓋尊祖敬宗,家無二主之義也,非為後者服期。

親親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上殺、下殺、旁殺,而親畢矣。

陳注由己身言之,上有父,下有子,宜言「以一為三」而不言者,父子一體,無可分之義,故惟言「以三為五」,謂因此三者而由父以親祖,由子以親孫,是以三為五也。又不言以五為七者,蓋由祖以親曾高二祖,由孫而親曾孫元孫,其恩皆已疏略,故惟言「以五為九」也。由父而上殺之至高祖,由子而下殺之至元孫,是上殺下殺也。同父則期,同祖則大功,同曾祖則小功,同高祖則緦麻,是旁殺也。高祖外無服,故曰「畢矣。」

「庶子不為長子斬」,不繼祖與禰故也。

陳注以「己非繼祖之宗」,又非繼禰之宗。

「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

陳注疏曰:此論服之降殺。「親親」,謂父母也;「尊尊」,謂祖及曾祖、高祖也;「長長」,謂兄及旁親也。不言卑幼,舉尊長則卑幼可知也。男女之有別者,「若為父斬、為母齊衰、姑姊妹在室期、出嫁大功」、「為夫斬、為妻期」之屬是也。此四者於人之道為最大。

《從服》者,所從亡則已。《屬從》者,所從雖沒也。《服》。

陳注疏曰:服術有六:其一是徒從徒空也,與彼非親屬,空從此而服彼。有四者:一是妾為女君之黨,二是子從母服於母之君母,三是妾子為君母之黨,四是臣從君而服君之黨。此四徒之中,惟女君雖沒,妾猶服女君之黨,餘三徒所從,既亡,則止而不服,已止也。屬者,骨血連續以為親也。亦有三:一是子從母服母之黨,二是「妾從夫服」,夫之黨;三是「夫從妻服」,妻之黨。此三從,雖沒猶從之,服其親也。

妾從女君而出,則不為女君之子服。

陳注妾,謂女君之姪娣也。其來也,與女君同入,故服女君之子與女君同。若女君犯七出而出,則此姪娣亦從之出。子死,則母自服其子,姪娣不服,義絕故也。

《世子》不降妻之父母,其為妻也,與大夫之適子同。

陳注《世子》,天子諸侯之適子,傳世者也。不降殺其妻父母之服者,以妻故親之也。大夫適子死,服齊衰不杖。今世子既不降其妻之父母,則其為妻服與大夫服適子之服同也。

父為士,子為天子諸侯,則祭以天子諸侯,其尸服以 士服。父為天子諸侯,子為士,祭以士,其尸服以士服。

陳注《禮》有「曲而殺」者,此類是也。

婦當喪而出,則除之。

陳注「婦當舅姑之喪而為夫所出,則即除其服」,恩義絕故也。

為父母喪,未練而出則三年。既練而出則已。

陳注若當父母之喪未期而為夫所出,則終父母三年之制。為已與夫族絕,故其情復隆於父母也。若在父母小祥後被出,則是己之期服已除,不可更同兄弟為三年服矣,故已也。

未練而反,則期;既練而反,則遂之。

陳注若被出後,遇父母之喪未及期,而夫命之反,則但終期服。反在期後,則遂終三年。蓋緣已隨兄弟小祥,服三年之喪,不可中廢也。

再期之喪,三年也。期之喪,二年也。九月七月之喪,三 時也。五月之喪,二時也。三月之喪,一時也。故期而祭, 禮也。期而除喪,道也。祭不為除喪也

陳注《儀禮大功」章》有「中殤七月之文,即此七月之喪也。「期而祭」,謂再期之喪,致小祥之祭也。「期而除喪」,謂除衰絰,易練服也。小祥之祭,乃孝子因時以伸其思親之禮也。練時,男子除首絰,婦人除腰帶,乃生者隨時降殺之道也。祭與練雖同時並舉,然祭非為練而設也。

三年而後葬者,必再祭。其祭之間,不同時而除喪。

陳注孝子以事故,不得及時治葬,中間練祥時月,以尸柩尚存,不可除服。今葬畢必舉練祥兩祭,故云「必再祭」也。但此二祭,仍作兩次舉行,不可同在一時。如此月練祭,則男子除首絰,婦人除腰帶。次月祥祭,乃除衰服,故云「其祭之間,不同時而除喪」也。

大功者,主人之喪有三年者,則必為之再祭,朋友虞 祔而已。

陳注「大功者,主人之喪」,謂從父兄弟來主此死者之喪也。「三年」者,謂死者之妻與子也。妻既不可為主,而子又幼小,別無近親,故從父兄弟主之,必為之主行練祥二祭,朋友但可為之虞祭、祔祭而已。大全金華應氏曰:「死生之相收卹,人道之當然。今其身死而又妻子惸弱,適無父母兄弟之至親者,則大功當任其責而至於終喪;或其適無小功之親也,則朋友當任其責而至於適葬。使其不幸而無大功以為之依,則小功以下其可以坐視乎?又不幸而無朋友以為之助,則為鄰者倘與之舊者,其可以恝然乎?是以」體「朋友死無所歸於我殯」之義,則練、祥不必大功,而親黨皆不可得而辭;推行有死,人尚或墐之之心,則虞、練不必朋友,而凡相識者皆不得而拒。特其情有厚薄,則處之各不同。自其篤於義者言之,則各有加焉,無害也。凡遇夫人之急難而處事之變者,不可以不知。

士妾有子而為之緦,無子則已。

陳注《喪服》云:「大夫為貴妾緦,士卑,故妾之有子者為之緦,無子則不服也。」

「生不及祖父母、諸父昆弟」,而父稅喪己則否。

陳注「稅者,日月已過,始聞其死,追而為之服也。」此言生於他國,而祖父母、諸父昆弟皆在本國,己皆不及識之。今聞其死而日月已過,父則追而服之,己則不服也。

為君之父母、妻、長子,君已除喪而后聞喪,則不稅。

陳注卿大夫為君之父母、妻、長子皆有服。今以出使他國,或以事久留,君除喪之後,己始聞喪,不追服也。

降而在《緦》小功者,則稅之。

陳注此句承「父稅喪己則否」之下,誤在此。降者,殺其正服也。如叔父及適孫正服,皆不杖期死在下殤,則皆降服小功。如庶孫之中殤,以大功降而為緦也。從祖昆弟之長殤,以小功降而為緦也。如此者,皆追服之。《檀弓》曾子所言小功不稅,是正服小功,非謂降也。凡降服,重於正服。

近臣君服斯服矣,其餘從而服,不從而稅。

陳注近臣,卑賤之臣也。此言小臣有從君往他國,既返而君之親喪已過,服之日月,君稅之,此臣亦從君而服。「其餘」,謂卿大夫之從君出為介、為行人、宰、史者。返而君服限未滿,亦從君而服。若在限外而君稅,則不從君而稅也。

君雖未知喪,臣服已。

陳注此言君在他國,而本國有喪,君雖未知,而諸臣之留國者,自依禮成服,不待君返也。

《虞》杖不入於室,祔杖不升於堂。

陳注「《虞》祭在寢,祭後不以杖入室;祔祭在祖廟,祭後不以杖升堂」:皆殺哀之節也。

「為君母後」者:君母卒,則不為君母之黨服。

陳注此言無適子而庶子為後者,即上章「從服者所從亡則已」之義也。

絰殺,五分而去一,杖大如絰。

陳注《喪服傳》曰:「苴絰、大搹,左本在下,去五分一,以為帶。絰大搹者,謂首絰也。五分減一分,則腰絰之大也。遞減之,則齊衰之絰大如斬衰之帶,去五分一,以為齊衰之帶。大功之絰大如齊衰之帶,去五分一,以為大功之帶。小功之絰大如大功之帶,去五分一,以為小功之帶。緦麻之絰大如小功之帶,去五分一,以為緦麻」之帶,麻在首在腰皆曰絰。分言之,則首曰絰,腰曰帶,所以五分者,象五服之數也。杖大如絰,如腰絰也,搹者搤也。《朱子》曰:「首絰大一搤,只是拇指與第二指一圍。」

「妾為君之長子」,與女君同。

陳注「女君為長子三年」,妾亦同服三年,以正統故重也。

除喪者先重者,易服者易輕者。

陳注「男子重在首,婦人重在腰。」凡所重者,有除無變故,雖卒哭,不受輕服,直至小祥,而男子除首絰婦

人除腰絰,此之謂除喪者先重者也。「易服」 者,謂先遭重喪,後遭輕喪,而變易其服也。輕謂男子腰,婦人首也。此言先是斬衰,虞而卒哭,已變葛絰,葛絰之大小如齊衰之麻絰。今忽又遭齊衰之喪,齊衰腰首絰皆牡麻,牡麻重於葛也。服宜從重,故男不變首,女不變腰,以其所重也,但以麻易男腰女首而已,故云易服者,易輕者也。若未虞卒哭,則後喪不能變。

無事不辟廟門,哭皆於其次。

陳注辟,開也。廟門,殯宮之門也。鬼神尚幽闇,故有事則辟,無事不辟也。次,倚廬也。朝夕之哭與受弔之哭,皆即門內之位。若或晝或夜無時之哭,則皆於倚廬也。

《復與書銘》,自天子達於士,其辭一也。男子稱「名』,婦人 書姓與伯仲,如不知姓則書「氏。」

陳注復,招魂以復魄也。書銘,書死者名字於明旌也。為銘各以其物。士長三尺,大夫五尺,諸侯七尺,天子九尺。若不命之士,以緇長半幅,長一尺,䞓末長終幅,長二尺,總長三尺。《周禮》:「天子之復曰『皋天子復』」,諸侯則曰「皋某甫復。」此言天子達於士,其辭一者,殷以上質,不諱名,故臣可以名君歟。男子稱名,謂復與銘皆名之也。婦人銘則書姓及伯仲,此或亦是殷以上之制,如周則必稱夫人也。姓如魯,是姬姓後三家各自稱氏,所謂氏也。殷以前,六世之外,則相與為昏,故婦人有不知姓者。周不然矣。

斬衰之葛與齊衰之麻同,齊衰之葛與大功之麻同, 麻同,皆兼服之。

陳注上章言絰殺,皆是五分去一。此言斬衰卒哭後所受葛絰,與齊衰初死之麻絰大小同;齊衰變服之葛絰,與大功初死之麻絰大小同。麻同皆兼服之者,謂居重喪而遭輕喪,服麻又服葛也。上章言男子易腰絰,不易首絰,故首仍重喪之葛,腰乃輕服之麻也。婦人卒哭後無變,上下皆麻,此言麻葛兼服者,止謂男子耳。

報葬者「報虞,三月而後卒哭。」

陳注「報」,讀為赴急疾之義。謂家貧或以他故,不得待三月死而即葬者。既疾葬亦疾虞,虞以安神,不可後也。惟卒哭則必俟三月耳。

父母之喪偕,先葬者不虞祔,待後事,其葬服斬衰。

陳注父母之喪偕,即《曾子問》並有喪,言父母同時死也。葬先輕而後重。先葬,葬母也,不虞祔,不為母設虞祭,祔,祭也。蓋葬母之明日,即治父葬,葬父畢,虞祔,然後為母虞祔,故云「待後事」,祭則先重而後輕也。其葬母亦服斬衰者,從重也,以父未葬,不敢變服也。

大夫降其庶子,其孫不降其服。

陳注大夫為庶子服大功,而庶子之子則為父三年也。「大夫不服其妾」,故妾子為其母大功。

大夫不主士之喪。

陳注謂士死,無主後,其親屬有為大夫者不得主其喪,尊故也。

為慈母之父母無服。

陳注恩所不及故也。

夫為人後者,其妻為舅姑大功;

陳注此舅姑謂夫之所生父母。

士「祔於大夫則易牲。」

陳注「祖為大夫,孫為士。」孫死,祔祖,則用大夫牲。士牲卑,不可祭於尊者也。此與葬以大夫,祭以士者不同。如妾無妾,祖姑可祔,則易牲而祔於女。君。

「繼父不同居也」者,必嘗同居,皆無主後,同財而祭其 祖禰為同居,有主後者為異居。

陳注母再嫁而子不隨往,則此子與母之繼夫猶路人也,故自無服矣。今此子無大功之親,隨母以往,其人亦無大功之親,故云「同居皆無主後」也。於是以其貨財為此子同築宮廟,使之祭祀其先,如此則是繼父同居,其服期也。異居有三:一是昔同今異,二是今雖同居,卻不同財,三是繼父自有子,即為異居。異居者服齊衰三月而已。此云「有主後者為異居」,則此子有子亦為異居也。

「哭朋友」者,於門外之右,南面。

陳注《檀弓》曰:「朋友,吾哭諸寢門之外,南面者為主,以待弔賓也。」

《祔葬》者,不筮宅。

陳注《宅》謂塋壙也。前人之葬,已筮而吉,故祔葬則不必再筮也。

「士大夫不得祔於諸侯,祔於諸祖父之為士大夫者。 其妻祔於諸祖姑,妾祔於妾祖姑。」亡則中一以上而 祔,祔必以其昭穆。

陳注公子、公孫之為士、為大夫者,不得祔於先君之廟也。諸祖父,其祖為國君者之兄弟也。諸祖姑,諸祖父之妻也。若祖為國君而無兄弟,可祔亦祔宗

考證

「族之疏」者,上言士易牲而祔於大夫,而大夫不得易牲而祔諸侯者,諸侯之貴絕宗,故大夫士不得親之也。「妾祔於妾祖姑」,言妾死則祔於祖之妾也。亡,無也。中,間也。若祖無妾,則又間曾祖一位,而祔高祖之妾,故云「亡則中一以上而祔」也。所以間曾祖者,以昭穆之次不同列,祔必以昭穆也。《大全》。方氏曰:「祔葬與祔廟,皆謂之祔。凡祔以廟為正,故言祔廟則不言廟,祔葬則必言葬。」

諸侯不得祔於天子,天子諸侯大夫可以祔於士。

陳注卑孫不可祔於尊祖。孫貴而不祔其祖之為士者,是自尊而卑其祖不可也,故可以祔於士。

為母之君母,母卒則不服。

陳注「母之君母」者,母之適母也,非母所生之母。故母在而為之服,則己亦從而服,是徒從也。徒從者,所從亡則已,故母卒不服。

宗子,母在為妻禫。

陳注父在則適子為妻,不杖。不杖則不禫。父沒母存,則杖且禫矣。此宗子百世不遷者也。恐疑於宗子之尊,厭其妻,故明言「雖母在,亦當為妻禫」也。然則非宗子而母在者不禫矣。

「為慈母後者」,為庶母可也,為祖庶母可也。

陳注《傳》曰:「妾之無子者,妾子之無母者,父命之為子母」,此謂為慈母後者也。若庶母嘗有子而子已死,命他妾之子為其後,故云為庶母可也。若父之妾有子而子死,命己之妾子後之亦可,故云「為祖庶母可也。」石梁王氏曰:「為慈母後者,為庶母,為祖庶母後,皆可。」謂既是妾子,此三母皆妾,皆可以妾生之子為後。

為父母妻長子禫。

陳注此言當禫之喪,有此四者。然妻為夫亦禫,又慈母之喪,無父在亦禫,記者略耳。

慈母與妾母,不世祭也。

陳注不世祭者,謂子祭之而孫不祭也。上章言「妾祔於妾祖姑」者,《疏》云「妾無廟」,今乃云祔及高祖,當是為壇以祔之耳。

丈夫冠而不為殤,婦人笄而不為殤。為殤後者以其 服服之。

陳注男子死在殤年,則無為父之道。然亦有不俟二十而冠者,冠則成人也。此章舉不為殤者言之,則此當立後者,乃是已冠之子,不可以殤禮處之。其族人為之後者,即為之子也。「以其服服之」者,子為父之服也。舊說為殤者父之子,而依兄弟之服服此殤,非也。其女子已笄而死,則亦依在室之服服之,不降而從殤服也。

久而不葬者,唯主喪者不除,其餘以麻終。月數者,除 喪則已。

陳注「主喪者不除」,謂子於父,妻於夫、孤孫於祖父母,臣於君,未葬不得除衰絰也。「麻終月數」者,期以下至緦之親,以主人未葬,不得變葛服,故服麻以至月數足而除,不待主人葬後之除也。然其服猶必收藏以俟送葬也。

箭笄終喪三年,齊衰三月,與大功同者繩屨。

陳注前章言「齊衰惡笄」,以終喪為母也。此言「箭笄」,三年女子在室為父也,箭篠也。齊衰為尊,大功為卑,然三月者恩之輕,九月者恩稍重,故可以同用繩屨,此制禮者淺深之宜也。繩屨,麻繩為屨也。

練筮日筮尸,視濯皆要絰。杖繩屨,有司告具而後去 杖,筮日筮尸,有司告事畢而後杖拜送。賓大祥,吉服 而筮尸。

陳注練,小祥也。筮日筮祥,祭之日也。筮尸,筮為尸之人也。視濯,視祭器之滌濯也。小祥除首絰,而腰之葛絰未除,將欲小祥,則預著此小祥之服以臨此三事。不言衰與冠者,則亦必同小祥之制矣。《有司》謂執事者,向者變服猶杖,今執事者告三事辦具,將欲臨事,故孝子即去杖而致敬。此三事者,惟筮日筮尸,有賓來,今執事者告筮占之事畢,則孝子復執杖以拜送於賓,視濯,無賓,故不言。至大祥時則吉服行事矣。吉服,朝服也。不言「筮日視濯」,與《小祥》同可知也。

庶子在父之室,則為其母不禫。

陳注此言「不命之士,父子同宮」者。

庶子不以杖即位。

陳注此言適庶俱有父母之喪者,適子得執杖進阼階哭位,庶子至中門外則去之矣。

父不主庶子之喪,則孫以杖即位可也。

陳注父主適子喪而有杖,故適子之子不得以杖即位,避祖之尊故然,非厭之也。今父既不主庶子之喪,故庶子之子得以杖即位。祖不厭孫,孫得伸也。父皆厭子,故舅主適婦喪,而適子不杖。大夫不服賤妾,故妾子亦以厭而降服,以服其母。祖雖尊貴,不厭其孫,故大夫降庶子,而孫不降其父也

父在,庶子為妻以杖,即位可也。

陳注舅主適婦,故適子不得杖。舅不主庶婦,故庶子為妻可以杖即位。此以即位言者,蓋庶子厭於父母,雖有杖,不得持以即位,故明言之也。

諸侯弔於異國之臣,則其君為主。

陳注君無弔外臣之禮,若來在此國,而適遇其卿大夫之喪,則弔之,以主君之故耳,故主君代其臣之子為主。

諸侯弔,必「皮弁錫衰。」所弔雖己葬,主人必免。主人未 喪服,則君亦不錫衰。

陳注錫者,治其布,使之滑易也。國君自弔其臣,則素弁環絰,錫衰。弔異國臣,則皮弁錫衰也。凡免之節,大功以上為重服,自始死至葬卒哭後乃不復免;小功以下為輕服,自始死至殯,殯後不復免,至葬啟殯之後而免,以至卒哭如始死。今人君來弔,雖非服免之時,必為之免,以尊重人君故也。《禮》,「既殯而成服」,此言「未喪服」,謂未成服也。

「養有疾者不喪服」,遂以主其喪,非養者入主人之喪, 則不易己之喪服。養尊者必易服,養卑者否。

陳注親屬無近親而遇疾者,己往養之,而身有喪服,則釋去其服,惡其凶也,故云「養有疾者不喪服。」若此疾者遂死,既無主後,己既養之,當遂主其喪。蓋養者於死者有親也,然亦不著己之喪服,故云「遂以主其喪。」非養者入主人之喪,謂疾時不曾釋服,來致其養,今死乃入,來主其喪,則亦不易去己之喪服也。尊謂父兄,卑謂子弟。

「妾無妾祖姑」者,易牲而祔於女君可也。

陳注妾當祔於妾祖姑。上章言「亡則中一以上而祔」,是祔高祖之妾。今又無高祖妾,則當易妾之牲,而祔於適祖姑。「女君」,謂適祖姑也。

婦之喪,虞、卒哭,其夫若子主之;祔,則舅主之。

陳注「《虞》卒哭在寢,祭婦也。祔於廟,祭舅之母也。」尊卑異,故所主不同。

「士不攝大夫。」「士攝大夫」,唯宗子。

陳注士喪無主,不敢使大夫兼攝為主。若士是宗子,則主喪之任,可使大夫攝之,以宗子尊故也。一說大夫之喪無主,士不敢攝而主之,若士是宗子則可。

主人未除喪,有兄弟自他國至,則主人不免而為主。

陳注葬後而君弔之,則非時,亦免以敬君,故新其事也。兄弟,親屬也,親則尚質,故不免而為主也。

陳器之道,「多陳之而省納之,可也,省陳之而盡納之, 可也。」

陳注陳器,陳列,從葬之明器也。凡朋友賓客所贈遺之明器,皆當陳列,所謂多陳之也。而所納於壙者有定數,故云「省納之可也。」省,減殺也。若主人所作者,依禮有限,故云「省陳之而盡納之可也。」

奔兄弟之喪,先之墓而後之家,為位而哭。所知之喪, 則哭於宮而後之墓。

陳注兄弟,天倫也;所知,人情也。係於天者,情急於禮;由於人者,禮勝於情。宮,故殯宮也。

父不為眾子次於外。

陳注適長子死,父為之居喪,次於中門外。「庶子否」,

與諸侯為兄弟者,服斬。

陳注卿大夫於君,自應服斬。若不為卿大夫而有五屬之親者,亦皆服斬衰。此記者恐疑服本親兄弟之服,故特明之。蓋謂國君之兄弟先為本國卿大夫,今居他國,未仕,而本國君卒,以有兄弟之親,又是舊君,必當反而服斬也。不言「與君為兄弟」,而言「與諸侯為兄弟」,明在異國也。大全嚴陵方氏曰:「兄弟期喪爾,而與之服斬衰者,以其為君而有父道故也。」

下殤小功,帶澡麻,不絕本詘,而反以報之。

陳注本是期服之親,以死在下殤,降為小功,故云「下殤小功」也。其帶以澡麻為之,謂戞治其麻,使之潔白也。不絕本,不斷去其根也。報猶合也。垂麻向下,又屈之而反向上,以合而糾之,故云「詘而反以報之」也。凡殤服之麻皆散垂,此則不散首。絰麻無根,而腰帶猶有根,皆示其重也。

「為父後者,為出母無服。」無服也者,喪者不祭故也。

陳注出母,父所棄絕,為他姓之母以死,則有他姓之子服之。蓋居喪者不祭,若喪他姓之母,而廢已宗廟之祭,豈禮也哉?故為父後者不喪出母,重宗祀也。然雖不服,猶以心喪自居為恩也,非為後者期而不禫。

「婦人不為主而杖」者,姑在為夫杖;母為長子,削杖;女 子子在室為父母。其主喪者不杖,則子一人杖。

陳注此明婦與女當杖之禮。女子在室而為父母杖者,以無男昆弟,而使同姓為攝主也。

《緦》、「小功,虞卒哭則免。」

陳注「緦與小功」,服之輕者也。殯之後,啟之前,雖有事

「不免」 ,及虞與卒哭,則必免,不以恩輕而略於後也。

既葬而不報虞,則雖主人皆冠,及虞則皆免。

陳注前章言「赴葬」者赴虞,今言「不赴虞」,謂以事故阻之也。既未得虞,故且冠以飾首。及虞,則主人至緦,小功者皆免也。

《為兄弟》既除喪已,及其葬也,反服其服,報虞卒哭則 免,如不報虞則除之。

陳注此言「為兄弟除服」及當免之節。

遠葬者比反哭者皆冠,及郊而後免反哭。

陳注「遠葬」,謂葬地在四郊之外也。葬訖而反,主人以下皆冠,道路不可無飾也。及至郊,乃去冠著免而反哭於廟焉。

君弔,雖不當免時也,主人必免,不散麻,雖異國之君, 免也,親者皆免。

陳注《君弔》,本國之君來弔也。「不散麻」,謂糾其要絰,不使散垂也。「親者皆免」,謂大功以上之親,皆從主人而免,所以敬異國之君也。

除殤之喪者,其祭也必元。除成喪者,其祭也,朝服,縞 冠。

陳注元謂元冠、元端也。殤無虞、卒哭及練之變服,其除服之祭,用元冠、元端、黃裳,此於成人為釋禫之服,所以異於成人之喪也。若除成人之喪,則祥祭用朝服、縞冠、朝服、元冠、緇衣、素裳。今不用元冠而用縞冠,是未純吉之祭服也。又按:「元端黃裳」者,若素裳則與朝服純吉同,若元裳又與上士「吉服元端」同,故知此為黃裳也。

奔父之喪,「括髮於堂上,袒,降踊,襲絰於東方。」奔母之 喪,不括髮,袒於堂上,降踊,襲免於東方。絰即位,成踊, 出門哭止。三日而五哭三袒。

陳注不言笄纚者,異於始死時也。至即以麻括髮於殯宮之堂上,袒去上衣,降阼階之東而踊,踊而升堂,襲掩所袒之衣,而著腰絰於東方。東方者,東序之東也。此奔父喪之禮如此。若奔母喪,初時括髮,至又哭,以後至於成服,皆不括髮。其袒於堂上降踊者,與父同。父則括髮而加絰,母則不括髮而加免,此所異也。著免加腰絰,而即位於阼階之東而更踊,故云「絰即位成踊」也。其即位成踊,父母皆然。出門,出殯宮之門而就廬次也。故哭者止,初至一哭,明日朝夕哭,又明日朝夕哭,所謂三日而五哭也。三袒者,初至袒,明日朝袒,又明日朝袒也。

適婦不為舅姑後者,則姑為之小功。

陳注《禮》:舅姑為適婦大功,為庶婦小功。今此言「不為後」者,以其夫有廢疾,或他故不可傳重,或死而無子不受重者,故舅姑以庶婦之服服之也。

《大傳》

编辑

服術有六:一曰「親親」,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 曰「長幼,六曰從服。」

陳注疏曰:「親親」者,父母為首;次妻、子、伯叔。「尊尊」者,君為首;次公、卿大夫名者,若伯叔母及子婦、弟婦、兄嫂之屬。「出入」者,女在室為入,適人為出,及為人後者。「長幼」者,長謂成人,幼謂諸殤。「從服」者,下文六等是也。

從服有六:有屬從,有徒從。有從有服而無服,有從無 服而有服。有從重而輕,有從輕而重。

陳注「屬,新屬也。子從母而服母黨,妻從夫而服夫黨,夫從妻而服妻黨」,是「屬從也。徒空也,非親屬而空從之。服其黨,如臣從君而服君之黨,妻從夫而服夫之君,妾服女君之黨;庶子服君母之父母,子服母之君母」,是「徒從也。」如公子之妻為父母期,而公子為君所厭,不得服外舅外姑,是妻有服而公子無服,如兄有服而「嫂無服」,是從有服而無服也。公子為君所厭,不得為外兄弟服,而公子之妻則服之。妻為夫之昆弟無服而服娣姒,是從無服而有服也。妻為其父母期,重也。夫從妻而服之三月則為輕;母為其兄弟之子,大功重也,子從母而服之三月則為輕,此從重而輕也。公子為君所厭,自為其母練冠,輕矣,而公子之妻為之服期,此從輕而重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