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271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七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七十一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七十一卷目錄

 朝賀部彙考十五

皇清天命二則 天聰一則 崇德三則 順治十一則 康熙十一則

禮儀典第二百七十一卷

朝賀部彙考十五 编辑

皇清 编辑

天命元年 编辑

《大清會典》。

《太祖高皇帝登極儀》天命元年正月﹒,眾貝勒大臣﹒率群

臣集於殿前﹒,按旗序立。

「上御殿陞座﹒。眾貝勒、大臣﹒率群臣跪。」八大臣出班跪﹒。

進表章﹒侍臣接表﹒跪讀於

上前﹒。《尊》

上為。

《覆育列國》。《英明皇帝﹒》建元天命,

上降御座﹒焚香﹒,告

天率貝勒諸臣﹒行「三跪九叩頭禮畢﹒。」

上復陞御座﹒。眾貝勒大臣﹒各率本旗﹒行慶賀禮。

天命十一年

《大清會典》。

《太宗文皇帝登極儀》。天命十一年九月﹒,鹵簿大駕全設﹒。

焚香﹒奏樂

上率諸貝勒群臣﹒、告

天﹒,行九拜禮畢﹒。

上即位﹒,諸貝勒大臣文武官員﹒行三跪九叩頭禮畢﹒, 頒詔大赦。

天聰六年 编辑

《大清會典》:天聰六年元旦﹒。

上率諸貝勒等﹒拜。

《天禮》。

神畢﹒。御

篤恭殿﹒陞座。諸貝勒等﹒行三跪九叩頭禮畢﹒。

賜議政貝勒入殿內﹒左右坐次﹒。外藩蒙古諸貝勒行

禮﹒。次滿洲、蒙古、漢官﹒率各旗官行禮。次朝鮮國使臣行禮畢﹒。

上還宮﹒。眾官皆退。次日﹒行筵宴禮

崇德元年 编辑

《大清會典》。

《太宗文皇帝改元建號儀》崇德元年四月﹒。

上率內外貝勒以下文武百官﹒、出

德盛門﹒詣

天壇﹒、行告祭

天地禮。禮成﹒。文武各官先至

天壇東所築壇下﹒、奉玉璽四顆﹒、陳設壇上﹒。大駕鹵簿、陳

設壇前畢﹒。導引官前引

上由中階陞壇﹒、坐金椅上。諸貝勒大臣左右序列畢﹒。

鳴贊官贊「跪﹒,叩頭。」 眾俱行三跪九叩頭禮﹒。興。又贊「跪。」 眾皆跪。和碩貝勒等﹒捧寶﹒跪獻。

上受寶﹒、授內院官﹒、置寶盝內。諸貝勒等復位。鳴贊官

贊跪﹒、叩頭。眾俱行三跪九叩頭禮﹒。興。又贊跪。眾皆跪。宣讀官捧滿洲蒙古漢字三體表文﹒、立於壇東﹒、以次宣讀﹒。上

尊號曰、

《寬溫仁聖皇帝﹒》。建國號曰「大清﹒。」改元崇德。宣畢﹒。贊叩。

頭。眾俱行三跪九叩頭禮﹒。興。贊「退。」 諸貝勒群臣俱退﹒列儀仗奏樂。

上還宮次日﹒、諸貝勒大臣﹒率文武官員﹒齊集。

殿前﹒分翼排立

上御殿﹒。作樂。鳴贊官贊排班。贊進。贊跪。贊叩頭。貝勒

大臣﹒率滿洲各官﹒行三跪九叩頭禮﹒。興。贊「跪。」 貝勒大臣率滿洲各官俱跪。捧表跪進﹒。侍臣接至。

御前﹒。跪讀畢﹒。贊叩頭。俱行三跪九叩頭禮﹒。興。贊退。各

復原位立。次外藩貝勒大臣﹒進表行禮。次漢官進表行禮﹒。俱如前儀。次執事各官、都察院官、鳴贊官﹒、各行三跪九叩頭禮、畢﹒。

上命諸貝勒大臣文武官員﹒俱序坐。眾各叩頭﹒坐。 賜宴畢﹒。

上還宮﹒。眾皆退。是日﹒、頒

詔大赦。

又定:「元旦節前三日起﹒至第九日止﹒,上元節十四日起﹒至十六日止﹒,俱作樂,各官皆朝服。」 又定:

皇上萬壽節。前期一日﹒、遣官祭

福陵。

太廟。是日﹒、陳設鹵簿儀仗大駕樂器於

崇政殿前﹒。內外諸王、貝勒、貝子公等﹒進獻禮物。朝

鮮國外藩十三旗王等﹒進獻禮物﹒。俱陳列於

大清門前、一應進表慶賀儀注﹒、皆與元旦同。大設

筵宴

又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

皇上御崇政殿聽政。是日﹒、鹵簿大駕全設﹒親王郡王、

貝勒貝子等文武各官﹒、俱朝服於殿前﹒左右兩旁﹒、照品分翼排立。內院官奏請

皇上陞殿﹒、

上具禮服出宮﹒。作樂﹒。御殿、陞座﹒、樂止。

賜諸王及文武各官坐﹒。眾就各班行一叩頭禮﹒列坐

各部院官出班啟奏政事。啟奏畢﹒。

上還宮﹒作樂。王以下文武各官俱退。

崇德八年

《大清會典》。

《世祖章皇帝繼統盛京儀》。崇德八年八月﹒、前期告祭 郊壇。

宗廟。是日﹒、內外諸王貝勒﹒、率文武群臣﹒、具朝服齊集

篤恭殿前﹒兩翼、按旗序立。內院官奏請陞殿。

上陞輿﹒由東掖門出﹒。諸王群臣跪迎﹒。候 駕過﹒、起立。

上降輿﹒御殿﹒。陞座。和碩親王率諸王貝勒、貝子、公、文

武群臣前進。鳴贊官贊「跪﹒、叩頭。」 眾行三跪九叩頭禮﹒。興贊退。俱復原位立。次外藩王以下各官前進﹒。鳴贊官贊「跪﹒叩頭。」 眾行三跪九叩頭禮﹒。興。贊退。俱復原位立。贊排班。贊「進」 贊「跪。」 眾俱跪。贊頒

恩詔。大學士自黃案上﹒、捧

詔書﹒至丹陛上立。宣畢﹒。贊「叩頭。」眾行三跪九叩頭禮﹒

興贊退。俱復原位立。贊禮畢。

上陞輿﹒還宮。諸王以下文武各官﹒跪送﹒。候 駕過﹒起立﹒、各退。是日﹒不陳鹵簿﹒。不作樂﹒、不設筵宴。

崇德 年

《大清會典》:「崇德間﹒定元旦黎明﹒內諸王以下文武群」

臣﹒。俱朝服﹒、齊集於

篤恭殿前﹒鹵簿大駕樂器陳設畢﹒。遣部臣上香燭

太廟、

上具禮服﹒、率諸王以下、副都統侍郎等官以上﹒謁

堂子﹒行禮。還宮﹒、拜

神畢﹒。王以下文武群臣﹒於殿前兩翼序立。禮部官

設表案於

丹陛東﹒。陳設內諸王外藩蒙古王等、朝鮮國王進

表、及年貢禮物畢﹒。捧內親王等所進表文﹒、至

篤恭殿前﹒置於

丹陛東所設案上。贊禮官引外藩王等朝鮮使臣

等﹒俱入殿前序立。內院官奏請

皇上陞殿、

上具禮服﹒御殿﹒。樂作﹒。陞座﹒、樂止。鳴贊官贊排班。贊進

贊跪,王、貝勒、貝子、公就拜位跪。贊「宣表」,內院官捧表,授宣讀官﹒於殿簷下之東,跪。宣畢﹒,鳴贊官贊「叩頭」,樂作。王等行三跪九叩頭禮。畢﹒,樂止。次八旗都統﹒率本旗文武各官﹒,按旗分翼﹒,以次就拜位﹒,行三跪九叩頭禮。次朝鮮國世子﹒率陪臣進表箋。皇后箋文 ,皇太子箋文,隨表進﹒,不宣讀。次外藩王、貝勒等﹒各率所部官員﹒進表箋,內院官以次捧各表﹒授宣讀官跪。宣畢﹒,各行三跪九叩頭禮。行禮時﹒,俱作樂,禮畢﹒、樂止,各復原位立。

賜王以下名官宴畢﹒。

上還宮﹒。樂作。王等各官跪送入宮。樂止。王等各官按

次而出

又定:每年遇冬至﹒,陳設鹵簿、大駕樂器﹒,百官上表慶賀﹒,俱與元旦節同,不設筵宴。

順治元年 编辑

《大清會典》。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儀》順治元年十月﹒前期﹒,太常寺

官掃除壇墠﹒。司設監設金椅於

郊壇之東﹒、南向。設

寶案於金椅前。是日﹒、遣官告祭

太廟、

社稷﹒鹵簿儀仗全設

上由大清門出﹒。作樂前導﹒。詣

南郊﹒告祭。

天地畢﹒。內院大學士率文武各官﹒、跪奏告祭禮成。贊禮

官導

上詣更衣幄次﹒。更黃服﹒、陞金椅坐。諸王以下文武各

官侍立。鳴贊官贊排班。贊「進」 、贊「跪。」 眾俱跪。禮部堂官引大學士一員﹒由東階陞、於正中﹒跪。學士一員﹒自案上捧寶﹒授大學士。大學士高舉﹒奏云。

「皇帝已登大寶﹒。諸王文武群臣不勝歡忭。」奏畢﹒、以寶

授學士﹒、仍置案上。大學士學士退﹒立原班。鳴贊

官贊跪﹒、叩頭。眾俱行三跪九叩頭禮﹒。興。贊退。俱復原位立。

上陞輦﹒。鹵簿儀仗前導﹒。作樂﹒進

大清門﹒還宮。眾俱退。是日﹒、鴻臚寺設

御座於皇極門正中﹒。設表案於門檐之東﹒。王等齊集。

於《金水橋》之北﹒,文武各官齊集於《金水橋》之南﹒,東西相向序立。

上出宮﹒作樂。

上御殿﹒陞座﹒。樂止。鑾儀衛官贊鳴鞭、階下三鳴鞭。內

大臣、侍衛,內院、禮部、都察院及鴻臚寺執事各官﹒,先於階上﹒行三跪九叩頭禮。畢﹒,各司其事。鳴贊官贊「排班。」 贊「進」 ,贊「跪」 ,諸王率文武各官俱跪。贊「進表。」 內院大學士﹒捧諸王等所進三體表文﹒,跪置案上﹒,起立。鳴贊官贊「宣表」 ,內院大學士詣案前﹒取表﹒,以次跪。宣畢﹒,起﹒,捧表仍跪置案上﹒,行三叩頭禮﹒,興﹒,退立原位。鳴贊官贊「跪﹒、叩頭。」 諸王以下文武各官﹒行三跪九叩頭禮﹒。興。贊退。眾俱復原位立。鑾儀衛官贊「鳴鞭。」 階下三鳴鞭。

上還宮﹒。眾官皆退。越九日﹒、頒

詔天下。

順治二年

《大清會典》順治二年﹒,定元旦節前後七日﹒。王以下文。

武各官﹒俱服朝服

順治八年

《大清會典》。順治八年﹒題准元旦黎明﹒

上具禮服﹒、率諸王大臣等﹒謁

堂子﹒行禮﹒。還宮﹒。於

神前行禮畢﹒

上率大臣侍衛等﹒、詣

皇太后宮﹒行禮畢﹒、還宮。鑾儀衛預陳鹵簿儀仗於

太和殿前﹒陳大駕於

午門外﹒。教坊司設《中和韶》樂於

太和殿簷下之東西﹒。設丹陛樂於

太和門內北向。禮部官設黃案於

「太和殿丹陛之東﹒。王貝勒貝子公等﹒、俱朝服﹒齊集太和門。未入《八分公以下文武》各官﹒、俱朝服﹒齊集午門外。禮部官﹒捧王以下在京文武百官﹒」 、及直省

有司併朝鮮所進表﹒、各置表亭內﹒。鑾儀衛校尉舉亭﹒、教坊司鼓樂前導﹒、由禮部起進﹒

東長安門﹒至

午門外﹒東西陳設。禮部官從亭內捧表﹒。由午門東旁門入﹒。至

太和殿前﹒、安設黃案上。鴻臚寺堂官引王等﹒由太和門入﹒。至

丹陛上﹒序立。鳴贊官引文武各官、及直省進表官

朝鮮外藩進貢慶賀《官﹒由》

左右掖門入﹒至

太和殿丹墀內﹒、分翼序立。禮部鴻臚寺堂官、奏請

皇上陞殿、

上具禮服﹒出宮﹒。

御中和殿﹒、陞座。內大臣侍衛、內院、禮部、都察院鴻臚

寺執事各官﹒於殿前排班﹒、行三跪九叩頭禮畢﹒。不贊

駕興﹒、出中和殿﹒。

午門鳴鐘鼓﹒。教坊司作《中和樂》。

上御太和殿﹒、陞座﹒。樂止。鑾儀衛官贊鳴鞭。丹墀內《三》

鳴鞭。鳴贊官贊排班。內外親王以下、公以上、於

丹陛上﹒。未入八分公以下文武群臣、於丹墀內﹒各

就拜位立。贊進、贊「跪。」 諸王率眾官皆跪。贊「宣表。」 內院官從案上捧表﹒、由東階陞、詣殿門外﹒。

御道之左旁﹒。跪。宣畢﹒。贊「跪﹒叩頭。」 教坊司作《丹陛樂﹒》

王以下各官﹒行三跪九叩頭禮畢﹒。樂止。王以下各官俱復原位立。鳴贊官贊排班。鴻臚寺官引朝鮮國使臣、各外藩使臣﹒以次至丹墀內﹒、就拜位立。樂作。贊「進」 、贊「跪﹒,叩頭。」 以次行三跪九叩頭禮畢﹒。樂止﹒。復原位立。

賜王以下各官坐﹒。諸王、貝勒、貝子、公及內大臣、侍衛。

在殿內﹒。《未入八分公》以下文武各官在丹墀內﹒。《各外藩》使臣《朝鮮》使臣在丹墀內西班末﹒、俱行「一跪一叩頭禮﹒。」 分翼序坐。

賜茶﹒。各就坐﹒一叩頭。飲茶畢﹒。大設筵宴。宴畢﹒。行謝 恩禮﹒。各復原位立。贊鳴鞭。丹墀內三鳴鞭﹒。《中和樂》作。 上還宮﹒、樂止。王以下眾官皆退。

又題准﹒、每年冬至節﹒、

上躬詣

南郊祀。

天畢﹒、還宮。次日﹒行慶賀禮

皇上率

皇后﹒詣

皇太后宮﹒行禮畢﹒。還宮。諸王以下、文武群臣﹒上表慶賀

行禮、及直省文武官進表慶賀、一應儀注﹒。俱與

元旦節同﹒。不設筵宴。

又題准﹒冬至郊

天。次日早﹒,

皇太后儀仗樂器全設宮前﹒。

皇上率

皇后﹒詣

皇太后宮﹒、行慶賀禮畢﹒。公主王妃以下、郡君輔國公夫

人都統、尚書、精奇尼哈番、命婦以上﹒、赴

皇太后宮﹒行慶賀禮。其儀俱與元旦同。

又題准

皇上萬壽節﹒、鹵簿大駕全設﹒

上先詣

太廟行禮。還宮﹒。隨詣

皇太后宮行禮畢﹒。

上御中和殿﹒。內大臣等官行禮畢﹒。

上御太和殿﹒。鳴鐘﹒鼓作樂。諸王文武百官行慶賀禮。

一應進表宣表等儀﹒,俱與元旦同。其直省文官知州以上﹒、武官守備以上﹒、各差官進慶賀表。又題准、元旦日﹒

皇太后儀仗樂器全設宮前﹒。

上具禮服﹒陞輿﹒。內大臣侍衛後隨。

上至。

皇太后宮前﹒降。與﹒入宮﹒奏請

皇太后陞座。

皇太后御宮﹒、樂作﹒。陞座﹒、樂止。

上由中階詣丹陛立﹒。鳴贊官贊「行三跪九叩頭禮。」內

大臣侍衛後隨

上行禮﹒。樂作﹒。禮畢﹒、樂止。

上還宮﹒。次公主王妃以下、郡君、輔國公夫人都統、尚

書精奇尼哈番等官命婦以上﹒、於

皇太后前﹒行六拜三跪三叩頭禮﹒。樂作﹒。禮畢﹒、樂止。大設

筵宴宴畢﹒

皇太后還宮﹒。樂作﹒。入宮﹒。樂止。公主王妃等俱出

順治九年

《大清會典》:「順治九年﹒題准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 皇上陞殿﹒,文武各官上朝﹒,先一日﹒教坊司設中和樂。」

太和殿簷下之東西﹒。設丹陛樂於

太和門內﹒、俱北向。是日黎明﹒、鑾儀衛官設鹵簿儀

仗於

太和殿前﹒設大駕於

午門外﹒。設馴象於大駕之南﹒。陳仗馬於丹墀中道。

之左右﹒。俱東西相向。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俱朝服於

太和門齊集。未入八分公以下文武各官﹒、俱朝服

午門外齊集。鴻臚寺官東西各一員﹒、照翼﹒引王等

入至

太和殿丹陛上﹒排班。又東西各四員﹒、引文武各官

午門。左右掖門﹒。由昭德門貞度門進

太和殿前、丹墀﹒左右排班侍立班齊﹒。禮部鴻臚寺

官奏請

皇上陞殿、

上具禮服﹒出宮﹒。

午門鳴鐘鼓﹒殿陛作《中和樂﹒》。奏《隆平之章》

上御太和殿﹒、陞座﹒。樂止。內大臣侍衛序立如常。《儀鑾》

儀衛官贊「鳴鞭。」 階下三鳴鞭。鴻臚寺官引謝。

恩。各官出班。贊排班。贊進。贊跪﹒。叩頭。作丹陛樂﹒。奏《慶》

《平之章﹒》、行三跪九叩頭禮畢﹒。樂止。贊退。各復原位立。

賜諸王以下各官坐﹒。郡王以上進

殿內﹒貝勒以下在

殿外丹陛上﹒。文武各官在丹墀內﹒、俱照班次﹒行。一

叩頭禮﹒坐

上進茶﹒。王以下文武各官俱就坐。次﹒行一叩頭禮﹒畢﹒。

光祿寺執事人員﹒遞賜各官茶。各官就坐次行一叩頭禮﹒。飲畢﹒。再行一叩頭禮。鑾儀衛官贊「鳴鞭。」 階下三鳴鞭﹒。作《中和樂﹒》、奏《顯平之章》。

上還宮﹒。樂止。眾官依次出

凡八旗武職官員﹒、大節及常朝日上朝外﹒。每月初一初十二十日﹒、具補服於

午門外﹒、分翼坐班。如遇

皇上巡幸﹒、除朝期外﹒。每日於

午門外、分翼坐班﹒。止用便服

國初﹒定、凡王以下各官陞賞﹒、或緣事者﹒、俱於每月

常朝日行謝

恩禮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謝。

恩﹒。俱啟奏進。內行禮官員、為有功陞賞、謝

恩者﹒、亦啟奏進內行禮。其緣事謝恩者﹒、於

大清門外行禮。如革職官員﹒、不許具朝服行禮外

藩王、貝勒、貝子等、及外藩官員、謝

恩﹒。俱候常朝日行禮。如遇急務﹒。即啟奏候 旨行禮。至王以下文武各官﹒陞遷謝

恩者﹒、行三跪九叩頭禮、賞賜財物。謝

恩者﹒。行二跪六叩頭禮。賞賜食物。謝

恩者﹒、行一跪三叩頭禮。凡賞賜、謝

恩﹒止用便服行禮﹒。不用朝服行禮時﹒、不贊

又題准:王、貝勒、貝子、公等、及大臣﹒、凡遇

恩賞﹒。俱於每月常朝日﹒、進內行禮。在京文武各官辭

朝見。朝者﹒、俱於殿前丹墀內行禮。如

上不陞殿﹒。見辭等官﹒、不論品級大小﹒、俱在

午門外行禮。外藩王公台吉等來朝﹒、及喀爾喀等

進貢人員﹒、俱於常朝日行禮。一應陞賞、謝

恩﹒、及辭朝見朝等官﹒、俱預期報名﹒、禮部具題﹒、遵 旨行禮。今由鴻臚寺題

順治十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年﹒題准凡常朝日,謝」

恩見辭文武官員﹒四品以上﹒、在

太和殿前行禮。五品以下﹒、在

午門外行禮。俱詳開職名、及行禮緣由﹒、預期報鴻

臚寺﹒開呈,禮部﹒一併奏。

聞。

又定、「凡外藩來朝﹒,王以下公、台吉等進貢人員內﹒有應令速去者﹒,不拘常朝日期﹒,即引至。」

午門前行禮

順治十一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一年﹒題准上元節前後三日﹒。王以

下文武各官﹒。俱朝服﹒不理刑名﹒、不辦事。遇有要務﹒仍辦理。

順治十二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二年﹒題准凡遇常朝日﹒,王以下公」、

以上﹒俱在

午門內朝房齊集

皇上陞太和殿﹒。俱進

殿內兩旁序坐

又題准、凡在京官員﹒、有應謝

恩行禮者﹒、如遇

上行幸時﹒。俱候

駕回日補行。其吏兵二部、推選﹒、及以公務來京官員﹒、

不必守候﹒俱在

天安門外橋南行禮

順治十四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四年﹒題准

皇太后聖旦﹒。是日﹒、

皇太后儀仗樂器、全設於

慈寧宮前

上具禮服﹒乘輿﹒。率內大臣侍衛、內院禮部官、至 皇太后宮門﹒降輿﹒入宮﹒。奏請

皇太后陞座。

皇太后具禮服﹒御宮﹒。《作樂﹒》、陞座﹒。樂止。 皇上由中階詣丹陛上立﹒。內大臣大學士在門內立﹒。

侍衛學士等在門外立。鳴贊官贊「行三跪九叩頭禮。」 作樂﹒。禮畢﹒、樂止。

上出﹒還宮。次公主王妃以下、都統、尚書、精奇尼哈番

命婦以上﹒俱赴

皇太后前﹒行六拜三跪九叩頭禮﹒、作樂﹒。禮畢﹒。樂止。大設

筵宴宴畢﹒

皇太后還宮﹒。作樂﹒入宮﹒。樂止。眾皆出

又題准﹒:凡遇常朝日﹒,各官有真正患病者﹒,本衙門知會鴻臚寺。如假托偷安﹒,鴻臚寺參處。入班後﹒,有越次拱揖聚談﹒、慢易不恭者﹒,糾儀官題參各官班次﹒,俱照品級序坐﹒,違者參處。又題准﹒:凡急選、大選并推陞文武官員﹒,於該衙門領憑後﹒,隨赴鴻臚寺投遞報單,遇常朝日﹒即准謝。

恩辭朝。如遇免朝之日﹒、即引至

午門前﹒或

天安門外行禮。有應速赴任者﹒、不拘朝期﹒。鴻臚寺

官即引至

午門前﹒或

天安門外﹒行禮。遂令赴任。如該寺官不收報單﹒、致

赴任愆期者﹒、各官赴禮部呈明題參

順治十五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五年﹒題准朝班各官﹒,有言語喧嘩﹒。」

「附耳交談﹒」 ,或背面坐立﹒,及無故走越。

御道者﹒、糾儀御史、鴻臚寺官、指名題參

又題准﹒凡頒

詔遣封官﹒於

命下日﹒、親赴鴻臚寺投遞報單。遇常朝日﹒、該寺引入

行辭朝禮。如不遇朝期﹒。該寺即引至

午門前行禮隨令起程

順治 年

《大清會典》:「順治間﹒定,凡元旦、冬至。」

萬壽節﹒。在外直省文武大小各官﹒俱設香案﹒朝服。望 闕﹒行三跪九叩頭禮

順治十八年

《大清會典》。

皇上登極儀、順治十八年正月﹒前期﹒、司設監設 御座於

太和殿。宣徽院設寶案於

御座之南。鴻臚寺設表案於殿簷下之東﹒。設詔案於

殿內之東。是日﹒、遣官各一員告﹒祭

《天地》、

太廟、

社稷﹒。鑾儀衛陳鹵簿儀仗於

太和殿前﹒陳大駕於

午門外﹒。陳黃蓋雲盤於丹墀內﹒。陳龍亭香亭於午門外。教坊司陳《中和》韶樂於

丹陛上之東西﹒。陳丹陛樂於

太和門之東西﹒。俱設而不作。內閣官捧

詔置於

太和殿內之東案上﹒。尚寶司捧寶置於

御座之南案上、

上具孝服﹒、詣

大行皇帝几筵前﹒、行三跪九叩頭禮、祗告受 命。禮畢﹒。

上具禮服﹒、詣

皇太后宮﹒、行三跪九叩頭禮。禮部堂官奏請 皇上御

中和殿﹒陞座。鴻臚寺官引內大臣侍衛。內閣、禮部

都察院執事各官﹒行三跪九叩頭禮畢﹒。不贊禮部堂官奏請

皇上御

太和殿

上由中門出﹒、陞座﹒。鳴鐘鼓﹒不作樂。王以下、公以上﹒、齊

丹陛上。文武百官齊集丹墀內﹒。俱朝服、序班排立。

鑾儀衛官贊鳴鞭。丹墀內三鳴鞭、鳴贊官贊排班。贊進、贊「跪。」 諸王以下各官俱跪。贊上表稱賀。

上命免宣賀表。鳴贊官贊「跪﹒、叩頭。」諸王以下各官﹒行

三跪九叩頭禮﹒。興。贊退。俱復原位立。內閣官捧

詔至

寶案前﹒。用寶訖﹒。大學士捧

詔出

太和殿﹒、授禮部堂官。禮部堂官跪受﹒。由中階降﹒安

設雲盤。內﹒張黃蓋﹒、由中道出﹒。行禮﹒開讀﹒如常儀。王以下、公以上﹒、進殿內、一跪一叩頭﹒、坐﹒。

賜茶畢﹒。鳴鞭。

上還宮﹒。王等皆出。

又題准﹒、凡遇典禮﹒上朝、及常朝日﹒、和碩親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在

丹陛上行禮。禮畢﹒。進

殿﹒、依次序坐。未入《八分公》以下﹒、於各該旗齊集處

行禮﹒序坐。凡常朝日﹒、有陞級賞賜、及京官陞外任、外官來京、應行禮者﹒、遇

上陞殿﹒、不論品級﹒、俱令殿前行禮。如

上不陞殿﹒。於

午門外行禮

康熙元年 编辑

《大清會典》。「康熙元年﹒題准凡遇典禮﹒上朝及常朝日﹒」,

《齊集﹒》,公、侯、伯、都統、精奇尼哈番尚書﹒,在頭班坐。護軍統領、副都統、前鋒統領、侍郎、阿思哈尼哈番、步軍總尉,大九卿,在二班坐。一等侍衛、護衛參領、阿達哈哈番步軍副尉、小九卿、郎中﹒,在三班坐。二等侍衛、護衛、拜他喇布勒哈番佐領、員外郎、科道官﹒,在四班坐。三等侍衛、護衛、拖沙喇哈番鳴贊官、主事、步軍校﹒,在五班坐,護軍校、驍騎校、他赤哈哈番、筆帖式哈番﹒在六班坐。其坐次﹒各照職銜﹒、不論加級。違者﹒察出﹒送部議處。康熙八年

《大清會典》:「康熙八年﹒題准元旦節﹒。」

上具禮服﹒乘輦﹒、率諸王以下、都統、尚書、精奇尼哈番、

及內大臣侍衛等﹒俱朝服、詣

堂子行禮畢﹒還宮。宗室王貝勒貝子隨從神位前﹒行三跪九叩頭禮畢﹒。諸王以下、侍衛以上﹒、

先赴

隆宗門外﹒隨

駕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宮﹒行禮畢﹒、還宮。鑾儀衛官預陳鹵簿儀仗」於

太和殿前﹒陳步輦於

太和門外﹒陳大駕於

午門外﹒。陳馴象於大駕之南﹒。陳仗馬於丹墀中道。

之左右﹒。俱東西相向。教坊司設《中和韶》樂於

太和殿簷下之東西﹒。設丹陛樂於

太和門內﹒北向。禮部官設黃案於

太和殿東簷下諸王貝勒貝子公等﹒俱朝服齊集太和門。未入八分公以下文武各官﹒、俱朝服齊集午門外。禮部官捧王以下在京文武各官﹒、及直省

府州縣衛﹒、併朝鮮所進表﹒、各置表亭內。鑾儀衛校尉舉亭﹒。教坊司鼓樂前導﹒。自禮部起﹒進

東長安門﹒由

天安東門至

午門外﹒兩旁陳設畢﹒。禮部官從亭內捧表﹒、由午門東旁門入﹒。至

太和殿前﹒、置黃案上。鴻臚寺官引王貝勒、貝子、公

等﹒於

太和殿前丹陛上立。引文武各官﹒由東西兩掖門

入﹒至

太和殿前丹墀內﹒、分翼排立。引朝鮮蒙古諸使臣﹒

由西掖門入、於西班末立。「糾儀御史二員﹒於殿西簷下﹒東向立、又四員﹒於丹陛上立、又四員﹒於丹墀內立﹒俱東西相向、又八員﹒於東西班末立。鴻臚寺鳴贊官四員﹒於殿簷下立、又四員﹒於丹陛上立、又四員﹒於丹墀內立俱東西相向。鑾儀衛鳴鞭官於丹陛南﹒三層階之西﹒每層各二員﹒、俱東向立。」 欽天監官於

乾清門報時﹒。禮部鴻臚寺堂官奏請

皇上陞殿、

上具禮服﹒出宮﹒。

御中和殿。內大臣侍衛、內院、禮部、理藩院、都察院、鴻

臚寺執事各官﹒於殿前排班﹒。行三跪九叩頭禮畢﹒。不贊各趨赴外朝執事。

駕興出

中和殿﹒。內大臣十員﹒、兩翼前導。內大臣二員執兵

器侍衛等後護

午門鳴鐘鼓﹒。教坊司作中和韶樂﹒。奏《元平之章》

上御太和殿﹒陞座﹒。樂止。內大臣十員於

御座前﹒、東西相向序立。後護二員於

御座後﹒。僉立。執兵器侍衛於

御座後﹒衛立。大學士學士於殿簷下之東﹒、西向立。左

都御史、副都御史於殿簷下之西﹒、東向立。鑾儀衛官贊「鳴鞭。」 丹墀內三鳴鞭。鳴贊官贊「排班。」 內外諸王﹒率文武百官﹒各就拜位立。贊「進」 、贊「跪。」 王以下各官俱跪。贊「宣表」 ,宣讀官從案上捧表﹒詣殿簷下御道之中﹒,北向﹒跪。宣畢﹒,教坊司作丹陛樂﹒,奏《慶平之章》。鳴贊官贊「跪﹒、叩頭。」 王以下各官﹒行三跪九叩頭禮﹒。畢﹒。樂止。贊「退」 ,王以下各官﹒俱復原班立。鳴贊官贊「排班。」 贊「進」 ,贊「跪﹒,叩頭。」 鴻臚寺官引朝鮮等國使臣﹒、理藩院官引蒙古使臣﹒,以次就拜位立﹒,行三跪九叩頭禮。教坊司作丹陛大樂﹒,奏《治平之章》。禮畢﹒樂止。贊退,各復原班立。鑾儀衛官贊「鳴鞭。」 丹墀內三鳴鞭。

駕興﹒。作《中和韶》樂﹒、奏《和平》之章。還宮﹒。樂止。王以下各

官以次出

又題准元旦日﹒

太皇太后儀仗樂器、陳設宮門前﹒。

上具禮服﹒陞輿﹒、率諸王內大臣侍衛﹒、及都統尚書、精

奇尼哈番以上﹒、俱朝服﹒至

太皇太后宮門外。

上降輿﹒入。

慈寧門﹒。陞東階﹒、至丹陛上東旁立。奏請

太皇太后陞座。

太皇太后御宮﹒。樂作﹒。陞座﹒、樂止。執事官設 上拜褥於丹陛上﹒正中。禮部堂官引

上就位立﹒。王以下、公以上在門內﹒。大臣侍衛等在門。

外排立。鳴贊官贊「行禮。樂作。」

上率諸王大臣等﹒行三跪九叩頭禮。禮畢﹒。樂止。 上復原位立﹒奏請

「太皇太后還宮」樂作﹒。

太皇太后入宮﹒、樂止。

上陞輿出。次日﹒、

太皇太后儀仗樂器、照前陳設宮門前﹒。和碩公主親王

妃以下、縣君、鎮國將軍夫人以上,民公、侯、伯、都統、內大臣、大學士、尚書、精奇尼哈番、命婦以上﹒、俱朝服﹒、至

太皇太后宮門外﹒西旁齊集﹒。隨從大臣命婦﹒俱朝服於

太和殿旁右翼門齊集。禮部堂官奏請

皇后具禮服陞輿﹒、由右翼門出。大臣命婦八員在前。

導引﹒,餘俱後隨﹒至。

太皇太后宮門外﹒皇后降輿﹒入。

慈寧門﹒。陞西階﹒、至丹陛上西旁立﹒。奏請

太皇太后陞座。

太皇太后御宮﹒、樂作﹒。陞座﹒、樂止。執事女官設 皇后拜褥於丹陛上正中﹒。引禮大臣命婦八員﹒兩旁

排班﹒引

皇后就位,立和碩公主、親王、妃以下「縣君、鎮國將軍。」

夫人、民公、侯、伯、都統、內大臣、大學士、尚書、精奇尼哈番、命婦以上﹒、俱於門內分班排立﹒、「行六拜三跪三叩頭禮。」 樂作。禮畢﹒、樂止。

皇后復就原位立﹒奏、請

「太皇太后還宮」樂作﹒。

太皇太后入宮﹒、樂止。

皇后率公主王妃等俱出

又題准冬至節﹒

皇上躬祀。

「南郊禮成﹒。」次日﹒、

皇上率諸王大臣等﹒、詣

太皇太后宮﹒行禮。次

皇后率公主王妃以下大臣命婦﹒、詣

太皇太后宮行禮。一應儀注﹒。俱與元旦同。不設筵宴

又題准冬至郊

天﹒。次日早﹒,

皇太后儀仗樂器全設﹒

皇上率諸王大臣詣

皇太后宮﹒行禮。次

皇后率公主王妃以下大臣命婦﹒、詣

皇太后宮行禮。一應儀注﹒。俱與

慈寧宮同

又題准元旦日﹒

皇太后儀仗樂器全設﹒

上率諸王大臣、於

慈寧宮﹒行禮畢﹒。隨詣

皇太后宮行禮。王以下、公以上、在

乾清門內﹒。大臣侍衛等在門外行禮。一應儀注﹒俱

太皇太后宮中行禮同。惟

皇太后御宮﹒,作丹陛樂﹒,奏《豫平之章》:

皇上行禮﹒。作丹陛樂﹒、奏《益平之章》

皇太后還宮﹒。作丹陛樂﹒、奏《履平之章》。行禮時﹒、贊禮官不

唱贊次日﹒

皇后率公主王妃命婦等朝賀﹒。一應儀注﹒。俱與 太皇太后宮中行禮同。

又題准:元旦節次日﹒。

皇后儀仗、設

太和殿前﹒設樂於

中和殿前﹒

皇后詣

兩宮﹒行禮後。

皇后御宮陞座﹒。公主王妃以下、大臣命婦以上﹒、俱照

次排列於

皇后前﹒行禮。其禮與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宮中禮同。

又定:「冬至節行禮﹒與元旦同。」

康熙九年

《大清會典》。康熙九年﹒題准:

「皇太后聖旦﹒。」是日早﹒、

皇太后儀仗樂器。全設﹒王以下、民、公、侯、伯都統、內大臣

大學士尚書精奇尼哈番以上﹒、俱朝服於

隆宗門外齊集。禮部堂官奏請

皇上詣

皇太后宮行禮。與元旦節同。禮畢﹒。

上出﹒還宮。公主王妃以下、縣君、鎮國將軍夫人以上、

「民公、侯伯、都統、內大臣、大學士、尚書、精奇尼哈番命婦以上﹒、俱朝服﹒於宮門外齊集。其引禮大臣命婦等﹒」 、俱在

太和殿旁右翼門齊集。禮部堂官傳令太監﹒奏請

皇后詣

皇太后宮行禮。大臣命婦前引﹒後隨﹒。一應禮儀﹒與元旦。

同不設宴

康熙十一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一年﹒題准

皇后千秋令節﹒。是日早﹒。

太皇太后、

皇太后儀仗樂器、照常陳設。公主王妃以下、縣君、鎮國

將軍夫人、及民公侯伯都統、內大臣、大學士、尚書、精奇尼哈番等官命婦以上﹒、俱朝服﹒於

太皇太后宮西旁門齊集。引禮八大臣命婦﹒、及隨從二

十二、大臣命婦﹒俱朝服於

太和殿旁右翼門齊集。禮部堂官奏請

皇后率公主王妃及大臣命婦等﹒、詣

太皇太后宮:

皇太后宮﹒、照常行禮畢﹒。

皇后還宮﹒陞座。公主王妃及大臣命婦等﹒、俱照次排。

列於

皇后前﹒行禮。其禮亦與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宮中行禮同。是日﹒或設宴﹒、或不設宴、具題請 旨遵行

康熙十二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二年﹒題准

「太皇太后聖旦﹒。」是日早﹒

太皇太后儀仗樂器、全設於宮門前。王以下、民公侯伯

內大臣、侍衛、都統、大學士、尚書、精奇尼哈番以上﹒,俱朝服﹒齊集。

隆宗門外。禮部堂官奏請

皇上具禮服陞輿﹒、率諸王大臣詣

太皇太后宮門外。

上降輿﹒入。

慈寧宮丹陛上東旁立。禮部堂官傳令太監﹒奏請

太皇太后御宮﹒、陞座﹒、作樂﹒行禮﹒與元旦同。禮畢﹒。 上出﹒陞輿﹒還宮次

皇后率公主王妃以下大臣命婦﹒、赴

太皇太后宮行禮。引禮大臣命婦傳令太監﹒奏請 太皇太后陞座﹒。作樂﹒行禮﹒與元旦同。

又題准、凡朝賀、常朝﹒、及接

駕送。

駕日﹒、官員無故不到者﹒、俱罰俸一個月。詐稱上朝者﹒

罰俸一年。捏供同上朝之官,罰俸兩個月。其已注病不在家者﹒,查出﹒罰俸一年。

又定:官員應用鑲貂朝服﹒及應具朝服日期﹒,不遵例服用者﹒,俱罰俸一個月。

康熙十四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四年﹒題准外官不辭朝赴任者﹒罰。」

俸一年

又題准、每月常朝日﹒、如

皇上陞殿﹒。諸王百官朝服行禮後﹒。諸臣入內啟奏﹒止

具補服如

皇上不陞殿﹒、諸臣仍具朝服﹒。其應具補服之日﹒、俱具

補服

康熙十六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六年﹒題准每月常朝期及大節﹒齊」

集「公、侯、伯、都統、尚書、左都御史、精奇尼哈番及凡一品官﹒,在頭班坐」 ;「護軍統領、前鋒統領、步軍統領、副都統、侍郎、學士、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阿思哈尼哈番及凡二品官﹒,在二班坐。」 「步軍總尉、長史、參領、一等侍衛、護衛,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祭酒、左右通政,大理寺少卿、少詹,督捕理事官」 ,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庶子、諭德、洗馬,鴻臚寺卿,郎中、給事中,監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阿達哈哈番﹒及凡三品官﹒,在三班坐。步軍副尉,佐領、司儀長,二等侍衛、護衛,欽天監監正,內閣侍讀、司業,光祿寺少卿,鴻臚寺少卿,通政使司參議、中允、員外郎、拜他喇布勒哈番及凡四品官﹒,在四班坐。三等侍衛、護衛、拖沙喇哈番、步軍校、贊善,欽天監監副,太常寺寺丞、主事,大理寺寺正、光祿寺署正、都察院經歷及凡五品官﹒,在五班坐。護軍校、驍騎校、通政使司知事,大理寺評事、鳴贊官、司務、司庫等各職掌官﹒及凡六品官、六品筆帖式﹒,在六班坐。七品官、七品筆帖式﹒,在七班坐。八品官、八品筆帖式在八班坐,九品官在九班坐。

漢尚書,左都御史,在頭班坐。侍郎、學士,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在二班坐。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太僕寺卿,光祿寺卿,僉都御史,左右通政,大理寺少卿,少詹,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祭酒,庶子,侍讀、侍講,諭德,洗馬,督捕、理事官,太常寺少卿,四譯館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順天府府丞﹒,在三班坐。通政使司參議,大理寺寺丞,中允,贊善,司業,光祿寺少卿,鴻臚寺少卿,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給事中,御史,吏部司官,五部郎中﹒,在四班坐。五部員外郎,宗人府經歷,順天府治中,欽天監監正,太醫院院使,光祿寺寺丞﹒,在「五班坐。」 五部主事,都察院經歷,理藩院院判,大理寺寺正,欽天監監副,太醫院院判,太常寺寺丞,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兵馬司指揮,欽天監五官正,鴻臚寺寺丞,大理寺寺副,光祿寺署正﹒,在六班坐。行人司司正,大理寺評事,太常寺博士,行人司司副、行人,中書科中書,內閣典籍、撰文,中書辦事,中書,各部司務。

大理寺司務,通政司經歷,太常寺典簿,上林苑監監丞,京縣縣丞,兵馬司副指揮,鑾儀衛經歷,光祿寺典簿,京府經歷,詹事府主簿,正字、錄事,翰林院典簿,待詔,京衛經歷,欽天監五官,靈臺郎,祠祭署奉祀等官﹒,在七班坐。《五經》博士,國子監監丞,博士,典簿,助教,學正、學錄、典籍,理藩院知事,上林苑監知事,欽天監主簿、五官、保章正,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等八品官﹒,在八班坐;理藩院副使、太常寺贊禮郎、鴻臚寺鳴贊等九品官﹒,在九班坐。武職﹒參將、遊擊﹒,在三班坐,守備等官,在四班坐﹒,千總等官,在五班坐。隨旗上朝官員﹒,照原在部院衙門職掌品級坐;其降級上朝官員﹒,照所降職品坐。部院衙門官員﹒有兼銜者﹒,照銜大處坐。倘有不遵所定序次者﹒,聽吏部禮部、科道題參議處。旗下官員﹒,聽該都統副都統查出﹒指名送部參處。如該管官徇情﹒不查送者﹒,一併議處。

康熙二十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年﹒題准

皇上陞殿日﹒、於殿右簷下、設滿御史二員﹒。諸王行禮

處,兩旁﹒設滿御史各二員。各官行禮處,兩旁﹒設滿御史各二員﹒、漢御史各二員﹒,侍立糾儀。其常朝日﹒及八旗官員上朝日﹒,各官左右兩班排坐處﹒,班首泒滿漢御史各一員﹒,班末泒滿漢御史各一員﹒。吏禮二部亦泒滿漢官﹒公同監視。如有越次私語﹒,或互相背坐﹒及先行越散者﹒,指名題參。如監視官知而不糾者﹒,一併議處。

康熙二十一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一年﹒

太皇太后七旬聖旦﹒、行慶祝禮。前期﹒、王以下內大臣滿

漢大學士、尚書、都御史、侍郎、阿思哈尼哈番以上﹒、及在外將軍、總督、提督、巡撫、總兵等官﹒、進獻禮物於

午門外陳設﹒。轉交內務府。是日﹒、

太皇太后儀仗樂器、全設王以下內大臣、侍衛都統、滿

漢大學士、尚書精奇尼哈番以上﹒、俱朝服﹒在

隆宗門外齊集。二品官以下、有頂帶官員﹒、并直省

進表官員﹒俱朝服﹒於

午門外齊集。禮部堂官﹒奏請

皇上具禮服﹒陞輿。禮部堂官前導﹒。由

隆宗門出﹒。諸王大臣後隨至。

永康左門﹒

上降輿﹒入。

慈寧門丹陛上﹒東旁立。禮部堂官傳令太監﹒奏請

太皇太后陞

慈寧宮座。凡行禮﹒作樂﹒、及接傳侍儀﹒、俱與元旦同。

禮畢﹒

上復原位立。禮部堂官傳令太監﹒奏請

太皇太后還宮﹒,《作樂﹒》。入宮﹒,樂止。

上出﹒陞輿﹒還宮。是日﹒、公主王妃以下、縣君、鎮國將軍、

夫人以上、民公、侯伯都統、內大臣、大學士、尚書、精奇尼哈番命婦以上﹒、俱朝服﹒於

太皇太后宮西旁門、齊集﹒、候

皇貴妃

貴妃

諸妃﹒具禮服﹒陞輿﹒出。

隆宗門﹒大臣命婦前引﹒。公主王妃以下、俱隨至慈寧宮﹒行禮。與元旦禮同﹒。不設筵宴。

康熙二十二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二年﹒題准冬至﹒。」

上躬詣

南郊﹒祀。

天禮畢﹒還宮。次日早﹒行慶賀禮。一應儀注﹒與元旦節同。

上御太和殿﹒,《中和韶》樂作﹒。奏《遂平之章》。

上還宮﹒。《中和韶》樂作﹒。奏《允平》之章。不設筵宴。

又題准

皇上萬壽節﹒、鹵簿儀仗大駕樂器全設﹒。內外所進表

文捧至黃案上﹒、如常儀。

太皇太后、

皇太后儀仗樂器﹒、陳設於各宮門前。王以下、《入八分公》

以上內大臣侍衛。滿漢大學士等﹒、俱朝服於

隆宗門外集齊。未入《八分公》以下文武各官﹒、於午門外齊集。禮部堂官奏請

皇上具禮服﹒陞輿。禮部堂官前導﹒出

隆宗門﹒。諸王大臣俱隨後至。

太皇太后慈寧宮:

皇太后寧壽宮﹒行禮。一應禮儀﹒俱與元旦同。禮畢﹒、 上還宮。禮部堂官奏請

皇上陞中和殿﹒、

上御殿﹒、陞座。內大臣以下各執事官﹒行禮如常儀駕興﹒。

午門鳴鐘鼓

上御太和門﹒。《中和韶》樂作﹒。奏《乾平之章》。陞座﹒。樂止。鳴

鞭。王以下率文武各官﹒進表﹒行慶賀禮。次外藩進貢使臣行禮﹒俱與元旦同。禮畢﹒。諸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進

太和門內。坐未入《八分》公以下文武各官﹒於丹墀

內坐

賜茶畢﹒。鳴鞭﹒。中和韶樂﹒作。奏《太平之章》。 上還宮﹒。樂止。王以下眾官皆出。

又題准﹒凡遇

《萬壽節﹒》前後七日﹒。王以下文武百官﹒俱朝服﹒不理刑

名﹒照常辦事

又題准﹒:「直省行慶賀禮﹒,將軍、總督加將軍銜,提督為一班,副都統、提督、巡撫加左右都督銜,總兵官﹒為二班,加都督同知以下總兵官﹒,協領、參領、巡鹽御史、織造郎中、督關郎中、布政使、按察使為三班,佐領、督關員外郎,各道員;副將、參將、掌印都司﹒為四班,防禦、督關主事、知府、司庫同知、通判、遊擊都司為五班,驍騎」 校、知州、知縣、守備,為六班。有品級;筆帖式,有品級;烏林人;經歷、州同、州判、縣丞、千總等官﹒,為七班。滿洲、蒙古、漢軍官﹒分兩翼﹒,漢官分文東武西。

又題准元旦節﹒

太皇太后儀仗樂器﹒、照常陳設。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

及內大臣侍衛。滿漢大學士等﹒、俱朝服﹒於

隆宗門外齊集。未入八分公等文武各官﹒、俱朝服﹒

午門外齊集。禮部堂官奏請

皇上具禮服出宮﹒陞輿。內大臣等前引﹒後護﹒如常儀。

禮部堂官前導﹒由

隆宗門出﹒。諸王大臣侍衛俱隨至

永康左門外﹒、兩翼序立。

上降輿﹒入。

慈寧門丹陛上。東旁立。諸王大臣侍衛於門外排

立。禮部堂官傳令內監﹒奏請

太皇太后陞座。

太皇太后御宮﹒,作《中和樂﹒》,奏《升平之章》。陞座﹒,樂止。執事

官設

上拜褥於丹陛上正中﹒。禮部堂官引

上就位立。鴻臚寺官引王以下、公以上在門內﹒內大

臣、大學士一等侍衛、在

慈寧門外﹒。「二等侍衛」 、三等侍衛、在

永康左門外﹒。俱照次排立。鳴贊官贊「行三跪九叩。」

頭禮作丹陛樂﹒、奏《晉平》之章時。

午門外。文武各官﹒聽鴻臚寺官接傳﹒。亦同行禮設

侍儀御史二員於

《慈寧門外﹒》、二員於

《永康左門外﹒》。二員於

午門外﹒。俱相向立。鳴贊官贊「禮畢。樂止。」

上就原位立。禮部堂官傳令內監﹒奏請

太皇太后還宮。作中和樂﹒、奏《恆平之章》。入宮﹒、樂止。 上陞輿出﹒。王等俱隨後出。次公主王妃以下縣君鎮

國將軍、夫人、民公、侯、伯、內大臣、都統、大學士、尚書、精奇尼哈番、命婦以上﹒、俱朝服﹒在

太皇太后宮西旁門、齊集﹒、候

皇貴妃

貴妃

妃﹒各具禮服﹒陞輿﹒出

隆宗門﹒。大臣命婦前引﹒。公主王妃以下後隨﹒。詣永康左門﹒

皇貴妃等降輿﹒入

慈寧門內丹陛上﹒、西旁立。引禮大臣命婦﹒傳令內

監奏請

太皇太后陞座。

太皇太后御宮﹒,《作樂﹒》。陞座﹒、樂止。

皇貴妃等於丹陛上序列﹒。

皇貴妃在左﹒

貴妃在右﹒

妃等分左右立﹒。稍後。公主王妃以下、大臣命婦等﹒。

在後排立﹒。俱行「六拜三跪三叩頭禮」 、作樂。禮畢﹒、樂止。

皇貴妃等退﹒立原位。引禮大臣命婦﹒傳令內監奏

太皇太后還宮,《作樂﹒》。入宮﹒,樂止。

皇貴妃等俱出

又題准元旦日﹒

皇太后儀仗樂器﹒、照常陳設。

皇上率諸王大臣侍衛等﹒、詣

皇太后寧壽宮﹒行禮。諸王大臣在

寧壽門外﹒。侍衛等在儀仗末﹒行禮。

午門外。文武各官﹒聽鴻臚寺官接傳﹒。亦同行禮設

侍儀御史二員於

寧壽宮門外﹒。二員於儀仗末﹒。二員於

午門外一應儀注﹒、俱與

太皇太后宮中行禮同次

皇貴妃等﹒率公主王妃命婦等、行朝賀禮。一應儀。

注﹒亦與

太皇太后宮中行禮同。

康熙二十四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四年﹒議准﹒、凡遇

慈寧宮行禮﹒。一等侍衛在

永康左門外行禮

諭:「大朝期﹒,各部院本章交送內閣。雨雪日期﹒,仍請 旨交送內閣。」

凡御門聽政﹒每日﹒

皇上御

乾清門聽政設

御榻於門之正中﹒。設章奏案於

御榻之前。部院大小官員﹒、每日早﹒赴

午門外齊集。春夏於卯正一刻﹒、秋冬於辰初一刻。

進至中左門﹒、候。春夏於辰初初刻﹒。秋冬於辰正初刻﹒、進至後左門﹒。該直侍衛轉奏﹒、候傳

諭「進奏直日侍衛隨諸臣俱至。」

乾清門、丹墀東旁﹒、西向排立

起居注滿漢官﹒於丹墀西旁東向立。

皇上御門陞座﹒。侍衛從丹陛下石欄旁﹒、東西排立。

起居注官由西階﹒陞至簷下,侍立部院大小官員﹒。

按日輪班﹒、依次由東階陞﹒。堂官捧舉奏章﹒、先詣案前跪置畢﹒、轉至東旁﹒、西向跪奏。如應用綠頭牌啟奏事﹒宜、亦由堂官捧至。

御榻前﹒、西向跪奏。各官俱照品次﹒跪於堂官之後。每

一衙門奏事畢﹒,各官仍由東階﹒照品序退次一衙門,進奏如前儀。其啟奏序次﹒,吏、戶、禮、兵、工五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輪班先後啟奏。若宗人府奏事﹒,在各衙門之先。若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守、國子監、欽天監奏事﹒,在禮部之後。督捕、太僕寺奏事﹒,在兵部之後。五城奏事﹒,在都察院之後。若內閣、翰林院、詹事府奏事﹒,在各衙門之後。九卿有會奏公本﹒,科道官有條陳事宜﹒,亦在各衙門之後。若刑部奏事﹒,每日在第三班,各衙門官於奏畢時﹒,各依次第﹒,隨侍衛﹒由後左門出。內閣學士每日收所奏本章﹒,如有折本事宜﹒,大學士、學士面奏﹒,請

旨畢﹒。退。

皇上還宮。

凡直省朝覲﹒,司、道、府、廳各官﹒,俱於十二月到京﹒,齎「賢否」 各冊﹒,呈遞部院科道衙門﹒,暫宿郊外﹒,不許進城。部院先行申飭﹒,至歲除日﹒,吏部先期傳令赴部﹒,歇宿於鴻臚寺﹒,具報職名。元旦早﹒齊集。

午門外鴻臚寺官引至

太和門前﹒、隨班行慶賀禮畢﹒。各退。部院科道封門

閱冊畢﹒、具題後﹒、吏部榜示。朝覲官入城﹒赴部﹒投遞職名。候過堂考察畢﹒、吏部請

旨引見。前期一日﹒、仍赴吏部歇宿。次日早﹒齊集

午門外鴻臚寺官引至

保和殿前﹒。東西兩班排立。內閣官傳奉

上諭﹒、「交與鴻臚寺官、禮部堂官奏請。」

皇上陞保和殿座﹒。鴻臚寺官引朝覲各官﹒排班﹒北向。

立鳴贊官贊有

旨。各官俱跪。鴻臚寺官捧

《諭旨》。宣讀畢﹒。各官行三跪九叩頭禮﹒、退立原班。禮部

堂官由

殿左門進﹒奏禮畢

上還宮。吏部、禮部、鴻臚寺官、引朝覲各官﹒至

太和門東丹墀內﹒排坐。光祿寺備茶﹒

賜茶畢﹒,各退。如布按及代覲道官﹒有條奏,本章﹒吏

部題請定期﹒

上御乾清門﹒。通政司堂官分班引見科道掌印官左

右侍儀吏部、都察院堂官﹒侍立階下﹒。啟奏畢﹒。

上回宮﹒。各退。朝覲各官﹒于常朝日﹒謝

恩辭。

朝﹒各回。其卓異官員﹒、給賞補服緞袍各一件﹒。由工部

備辦﹒交與禮部分給。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