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第023卷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二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十三卷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二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

 第二十三卷目錄

 城池部彙考七

  廣東通志廣州府 韶州府 南雄府 惠州府 潮州府 肇慶府 高州府

  廉州府 雷州府 瓊州府 羅定州

  廣西通志桂林府 平樂府 梧州府 潯州府 南寧府 太平府 柳州府

  慶遠府 思恩府 鎮安府 泗城土府

考工典第二十三卷

城池部彙考七 编辑

廣東通志 编辑

廣州府 编辑

廣州府城池: 周赧王初,粵人公師隅為越,相度南 海築城,號曰「東武。」任囂、趙佗相繼增築之,是為越城, 周迴十里。漢築番禺城於郡南五十里,西接牂牁江, 為刺史治。建安十五年,刺史步騭闢番山之北廣故 越城,築而固之,復徙治焉。唐天祐末,靖海軍節度使 劉隱以南城尚隘,鑿平禺山以益之。宋慶曆四年,經 略使魏瓘加築子城,周五里,東、西、南有甕城,門南曰 鎮安,西曰「朝天」,東南曰「步雲」,東曰「行春」,西南曰「素波。」 又改「朝天」為「有年」,「步雲」為「沖霄。」熙寧初,經略使呂居 簡復謀築古越城遺址,上其事。會移滎陽,詔轉運使 王靖成之。袤四里,為三門:南曰迎薰,北曰拱辰,東曰 「震東」,與子城、行春門相接,是為東城。熙寧四年,經略 使程師孟築西城,周十三里,城廣一百八十步,高二 丈四尺,為門七:東南曰「航海」,南曰「朝宗」,曰善利,曰「阜 財」,西曰「金肅」,曰「和豐」,北曰「就日。」後改「就日」為「朝天。」嘉 定三年,經略使陳峴築鴈翅城於州城南,東西長一 百四十丈,上建高樓,東曰「番禺都會」,西曰「南海勝觀」, 聯以敵臺。經略使謝子彊大修城壁,城外築羊馬牆, 高六尺許。鴈翅城下隙壤植木為柵,翼而至海。明洪 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疏請連三城為一,闢東北 山麓以廣之。城周三千七百九十六丈,計一十五萬 一百九十二步。高二丈八尺,上廣二丈,下廣三丈五 尺。為門七:「曰正北,稍東曰小北,曰正東。曰正西。曰正 南。稍東」曰定海,稍西曰歸德。城樓七,敵樓七,警鋪九 十七,雉堞一萬七百。北城上有粵秀山,山左有樓五 層,名「鎮海。」北城外為粵王臺。成化二年,都御史韓雍 築南城、歸德二門、月城。城各延三十八丈,上建層樓, 下闢三門。嘉靖十三年,增築定海門月城。萬曆二十 七年,于正南門迤東闢門一,顏曰「文明。」其池大中祥 符中,邵曄知廣州,始鑿濠為池。慶曆中,魏瓘再知廣 州,環城浚池。熙寧初,王靖成東城,復濠其外。嘉定三 年,經略使陳峴重濬之,長一千六百丈,東西置閘。南 濠在城樓下,限以閘門,與潮上下,古西澳也。景德年 間,經略使高紳所闢,納城中諸渠水以達于海。粵樓 至閘門,長一百丈,闊十丈。自「閘至海,長七十五丈。」清 水濠在行春門,穴城而達諸海,古東澳也。長二百有 四丈,廣十丈。東濠,在郡東。洪武三年,永嘉侯朱亮祖 上疏,請連三城為一,因舊濬濠,周一千三百五十六 丈五尺,惟北一面枕山,未浚。西濠:在郡城西。宋經略 使陳峴浚濠通江,建東西二閘。及元至元中,宣慰使 世傑班始建木橋,跨西壩以通往來,名曰「太平橋。」成 化八年,都御史韓雍改砌以石。按會城古渠,有六脈 渠通濠。濠通海水閘,在舊城東西鴈翅城濠口,嘉定 三年經略使陳峴所創。紹定三年經略使方大琮增 築。兩岸石甃,各長二十餘丈,中為重閘,闊丈餘。洪武 十三年改甃濠南。舊水關,廣六尺,關下鐵石柱閘,凡 用兩重,以嚴防禦。順治四年,總督佟養甲築東西二 翼城,各長二十餘丈,直至海旁,厚一丈五尺,各為門 一。順治七年,塞文明門不行。至康熙八年復開。南海、 番禺二縣俱附郭。

東莞縣城池 舊城磚砌。明洪武三年,南海衛指揮 常懿始築新城,包「缽盂、道家二山于內,砌以石,周迴 二千二百九十九丈,高二丈五尺,上廣二丈,下廣三 丈五尺,雉堞一千三十一,城樓四,敵樓四,警鋪四十, 門四。崇禎十一年,知縣汪運光修北關,以石易木,關 城益固。其池一千二百五十丈,廣三丈,深一丈五尺。」 東莞守禦千戶所城在舊《東莞郡》基地,名「石子岡」,去 縣二百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始築,周迴五百五 十二丈,高一丈八尺,上廣一丈二尺,下廣二丈五尺。 城樓四,敵樓四,警鋪二十五,雉堞一千二百,門四。其 池五百九十二丈,廣二丈,深一丈五尺。

順德縣城池: 「明景泰三年,知縣周亶豎柵為城。天 順八年,縣丞徐勤築土城。成化元年,知縣錢溥易以 磚石,周六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五尺,廣一丈四尺,下 廣三丈五尺,雉堞二千四百五十,城樓四,敵樓四,警 鋪三十,門四:曰鎮東,曰定西,曰阜南,曰拱北。」後定西 門廢。隆慶五年,知縣胡友信「作石城,視舊高七尺,其 池一千七百二十三丈,廣三丈,深一丈,為渠三,以洩城中之水。」

新會縣城池, 古無城,元季主簿徐聞可始築垣。明 洪武十七年,邑人岑得才請置千戶所及城池,是年, 都指揮王榛立柵鎮守。二十四年「始築土城,外環以 池。三十年,千戶宋斌始砌以磚及四門樓櫓。天順六 年,知縣陶魯始築子城,內設馬路,外浚重濠,外又築 竹基重塹,周六百二十八丈,高二丈二尺,上廣一丈, 下」廣二丈。城樓四,敵樓四,警鋪三十一,雉堞二千四 百,門四。萬曆元年,知縣伍睿增築外城,為門三,小門 四,水關四。其池一千六百八十丈,廣三丈,深二丈。子 城濠塹,外濠二千一百二十五丈,深一丈五尺,廣二 丈二尺。竹基二千五百八十七丈。外塹三千一百六 十八丈,深八尺。順治四年,內外城各增高三尺。十一 年,增建砲臺敵樓五座。

廣海衛城池 在新會。「洪武三十年,指揮夏必振包 砌,周圍九百三十二丈九尺,高二丈二尺,上廣一丈, 下廣二丈。城樓四,雉堞二千四百,警鋪四十三,門四。 池九百六十四丈一尺,廣二丈,深一丈。」

香山縣城池, 宋初開設,繚以土垣,號「鐵城」,陳天覺 所築。明洪武二十八年置守禦千戶所。千戶陳豫更 為磚城,周六百三十六丈,高一丈七尺,上廣一丈,下 廣一丈八尺。城樓四,敵樓四,警鋪十二,雉堞三千六 百四十,皆甃以磚,四門以其方名之。弘治中,知縣劉 信環築子城,高七尺,其池五百四十七丈,旱塹一百 四十六丈,濠塹周六百九十三丈,廣四丈五尺,深一 丈三尺。崇禎間,知縣顧其言增高城四尺,又築臺二, 曰「鬱金」,曰「來青」,以廣眺望。原窩鋪一十四座,增造十 一。其縣原行香山門,崇禎十一年知縣劉大垣始改 行南門,今因之。

三水縣城池, 明嘉靖五年創築,周迴六百七十五 丈,廣二百二丈五尺,高一丈五尺。磚甃門四,曰南,曰 北,曰東,曰西。門雖設,不行城樓四,敵樓十二,東西各 有水關。康熙六年,知縣王于宣開熙阜門,與文明門 并行。十年,知縣蘇嵋捐俸建二門樓。今縣城共五門, 窩鋪一十二所。城腳洩竇二,一在文廟右,一在西關 塘右。

增城縣城池, 「古無城池,元季左丞何真始築土城。 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同知花茂奏設守禦千戶 所,調南海衛千戶趙禎立所更築。成化五年,僉事陶 魯請於巡撫陳濂,用磚石包砌,周八百餘丈,高廣踰 舊,廣一丈三尺,上廣二步,下廣四步。城樓四,敵樓、警 鋪四十八,門四,各以方名之。女牆一千六百裡,城亦 甃」以石。成化二十二年,千戶周銘以北門要害,建議 築月城護之。隆慶二年,知縣張孔築馬道。六年,知縣 王良心又於東、西、南三門創築月城,東曰「迎川」,西曰 「通市」,南曰「鎮海」,北曰「環山池。」萬曆二年,知縣王良心 重濬,長二百八十四丈,深一丈五尺,廣三丈。

龍門縣城池, 明弘治九年始築。十六年,知縣張翔 繕治,周四百九十餘丈,高一丈二尺,警鋪十,城樓四, 門四。隆慶二年,增高城四尺。其池南北、西三面俱枕 大溪。

花縣城池 舊名「平嶺」,為番禺慕德里司地。康熙二 十一年,立縣治。二十五年,知縣王永名創築城垣,議 用磚石。城高一丈四尺,厚一丈二尺,周圍四百四十 丈,雉堞六百三十,窩鋪一十二,東、西、南、北四門。外東、 西、北三面皆山,南無濠塹。

從化縣城池, 明弘治七年,自橫潭改徙今治。城周 「五百八十丈五尺。十一年重修,加磚,厚二尺。城樓四, 雉堞九百二十四。其池周圍二百餘丈,廣一丈,深八 尺。」

清遠縣城池, 舊無城池。元至正間,主簿白太平始 築土城。明洪武間,立守禦千戶所。二十二年,指揮花 茂奏置清遠衛。指揮李英築磚城,周一千四百五十 丈,高一丈九尺,雉堞四千四百,城樓五,敵樓五,門五。 成化初,指揮姚英更築城,中包土城四百三十七丈 限之,以便巡守。六年,知縣沈憲、指揮尹鐸仍措磚包 砌,復建串樓七百一十有五,城下旁築攔馬牆。萬曆 間,知縣劉幼學葺治一千四百六十丈八尺,深一丈, 廣二丈。

新寧縣城池, 明弘治十二年,知縣任鉞始為木柵。 正德間,御史周謨命通判朱源改築,周五百三十丈, 高一丈一尺。雉堞一千一百一十二,以磚包砌,外植 竹為子城。穴東、西、南三門,門各有樓。嘉靖間,撫按議 「將廣海衛官軍移駐本城守禦,復於城下周圍起蓋 營房。池廣一丈,深五尺,周五百五十丈。」

新安縣城池, 即隋東官郡舊治。明洪武二十七年, 指揮花茂奏設東莞守禦所于此。隆慶六年,建縣,其 城池因之,周五百七十八丈五尺,高二丈,廣一丈,基 廣二丈,城樓、敵樓各四,警鋪二十五,雉堞一千二百。 萬曆間,知縣曾《孔志》增建東、西南門子城,其池五百 九十二丈,廣二丈,深半之大鵬守禦千戶所城池, 在新安縣東一百二十里。 明洪武二十七年,始置千戶張斌築砌。周圍三百二 十五丈六尺,高一丈八尺,上廣六尺,下廣一丈四尺, 城樓三,敵樓三,警鋪二十二,雉堞一千一百,門三。其 池三百九十八丈,廣一丈五尺,深一丈。

連州城池 「南朝宋元徽間,刺史鄧魯始創城。明洪 武二十八年,調清遠衛千戶劉俊開,設守禦。千戶所 始築包砌,周五百四十八丈,高二丈三尺,上廣一丈, 下廣二丈五尺。城樓三,敵樓三,雉堞二千一百六十, 警鋪二十七」,門三:南曰熙平,東北曰熙仁,西北曰熙 安。又為外城。崇禎間,知州王立準改內城。門南曰迎 薰,東曰「陽春」,西曰「澄清。」外城為門五:西曰「濟川」,西南 曰「龍津」,南曰「漣漪」,東曰「朝天」,北曰「興賢。」

陽山縣城池, 「舊惟木柵。明天順間,巡撫葉盛始命 知縣劉廣築土城,包砌磚石,周四百丈,上廣一丈,下 廣二丈,高一丈七尺。城樓三,敵樓四,雉堞一千六百。 門三:曰東門,曰西門,曰南門,各置橋以通行者。成化 間,知縣李茂修串樓二百六十間,以磚石砌子城四 百五丈,高八尺。正德乙亥,知縣曾顯重修串樓一百 四」十八間,子城八十餘丈,斜城四十七丈。嘉靖二十 四年,知縣陳應龍重修城池四門樓顏東曰「寅賓」,南 曰「柔遠」,西曰「通楚」,北曰「望韓」,建望星樓于其右。三十 四年,知縣葉良儲以東門要衝,捐貲創月城于其外。 連山縣城池, 前代遷建無常。明洪武初建于程山 之陽。天順六年,布政司張瑄等相度雞籠門建立縣 治,知縣孔鏞創築今城,袤四百丈,高一丈七尺;門四, 今存二:曰東,曰西。其池四百八十丈,深一丈。

韶州府 编辑

韶州府城池, 周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基廣 二丈,上廣一丈。吳末,始築于湞水東蓮花嶺下。唐刺 史鄧文進移于武水西南。梁乾化初,郡錄事李光冊 移於武水東南。漢白龍二年,刺史梁裴始築州城。宋 皇祐、紹熙間,增修敵樓九十有八。明洪武三年,知府 徐真復建五門:曰湘江,曰乾,曰東,曰南,曰西西門,即 古望京樓也。天順七年,參政劉煒、都指揮裘忠重作 五門城樓。成化四年,都御史韓雍創串樓一千一百 五十三,敵樓二十六。嘉靖二十年,知府符錫重修串 樓三百五十及五門大樓:東曰「聞韶」,西曰「鎮遠、新開」 曰「望京。」湘江門曰「迎恩」,南曰「阜民。」其池東南六百一 丈,西臨武水,無濠。北二百十六丈,東北「四百四丈。」天 啟四年,知府吳兆元另開新東門。崇禎九年,稍徙去 數十武,令㢲水隱通泮池。曲江縣附郭。 「樂昌縣城池 周迴二里有奇,凡三百六十丈,高二 丈二尺,廣一丈三尺,上廣一丈,垛牆高四尺。明洪武 二年,知縣索彥勝始築土城。弘治元年,通判伍惠、知 縣吳景溫、葉蓁、宋湖輩,相繼甃磚拓五」十丈,置串樓 二百六十八間。正德七年,復作子城。嘉靖十六年,知 縣張堅修四城門:東曰「東川」,西曰「西瀧」,南曰「武江」,北 曰「桂山。」四十一年,知縣王三瞍築西門外子城。其池 西北一百五十丈,闊二丈,深半之,南臨武水,東臨祿 溪。

仁化縣「城池, 周迴二百八十丈,基廣一丈,上七尺。 舊城築于唐垂拱中,在今縣北三里走馬坪。宋開寶 間,縣廢。咸平三年,復置縣。」明成化四年,通判蔡周始 築土城。十一年,知縣李淮清修四城,門以石。十六年, 知府王賓、知縣翁修以磚石建門樓四,串樓二百八 十六。二十三年,知縣丘璥磚砌南濠城腳八十餘丈。 正德十年,知縣李萼修北門子城,其池東南北二百 一十五丈;西七十丈,闊一丈。南臨河,無池

乳源縣城池, 「周迴一里有奇,高一丈二尺。宋乾道 三年,置縣于虞塘。明洪武元年,知縣張安仁遷于今 之洲頭津,築土城守之。天順六年,通判杜宥、知縣李 鑑始易以石。」成化十七年,知縣孔俊復創串樓一百 七十有六,建二樓門。萬曆元年,知縣侯應爵增修三 尺,復撤敵臺及二門而高大之,顏其東曰「拱陽」,南曰 「迎薰。」其池周城深九尺,闊二丈。天順六年,知縣李鑑 浚外濠。康熙二年,知縣裘秉鈁重築東城,并建東、南 二門城樓。

翁源縣「城池, 周圍二里有奇,高一丈五尺。元末始 築土城。明天順六年,通判杜宥、知縣程振易以磚。成 化三年,知縣陶鼎創門樓。三十年,知縣吳政改築敵 樓二十一,串樓四百二十有三。十三年,知縣宋經改 修敵樓為望樓。十三年,典史明彝砌子城。嘉靖二十 六年,知縣侯仁重修三城門,各築月城護之。其池周 於」城,闊二丈,深半之。天順六年,通判杜宥、知縣程振 浚。崇禎間,知縣朱景運重建南城樓一座。順治十年, 知縣李寧和建豎「拱北」、「制勝」二樓。

英德縣「城池, 周迴一里有奇,凡三百四十八丈,高 一丈三尺。肇於宋,廢於元。明初僅存東南八十餘丈。」 天順五年,知縣杜宥始修之,七年,築外城。成化三年, 守備指揮汪寧、知縣傅寧重建西、南門,城樓并串樓一百六十有奇,角樓五,鼓樓一。嘉靖二十五年,知縣 陳惟賢復修東南隅增石女牆,為陽城。三十三年,知 縣湛廷詔設鋪建樓,以便巡警。隆慶三年,兵備副使 許宗鑑始浚濠池於東南。崇禎十一年,知縣吳永澄 加修。順治十八年,知縣楊柱臣捐修西、南二城門敵 樓二座。

南雄府 编辑

南雄府城池 城僅環府治。宋皇祐壬辰,知州蕭渤 闢之,為門三:東曰「春熙」,西曰「淩江」,南曰「政平。」明初,鎮 守指揮王璵修改三門為東、西、南謂之「斗城」,增築外 郭三百四十丈,崇一丈有奇,厚稱之。東、南、北各開小 門。成化丙戌,巡撫都御史韓雍檄知府羅《俊石》甃之。 己丑,僉事陳貴自小北門至牛軛潭,築土城三百餘 丈,沿河固以木柵。正德戊辰,知府江璞請於都御史 林廷選,奏以瓴甋易之。甲戌,知府李吉增女牆六尺, 門其東曰「賓暘」,謂之「新城。」其池廣一丈,深亦如之。保 昌縣附郭。

始興縣城池, 古今三遷,俱無城。明天順中,知府謝 濂「築土為垣。成化間,都御史韓雍廓而大之,甃以瓴 甋,周三百四十八丈,池稱之。高一丈五尺,厚一丈」,東、 西、南三門各有樓。壬寅,知府江璞重建隍橋、串樓。

惠州府 编辑

惠州府城池, 宋、元舊基甚隘。明洪武三年,知府萬 迪率千戶朱永拓之,高一丈八尺,周圍一千二百五 十五丈。門七:曰惠陽,曰「合江,曰東昇,曰西湖,曰朝京, 曰橫岡,曰會源。」上為敵樓。嘉靖三十五年,知府姚良 弼、通判吳晉增築之。軍城自水門起,至小西門都督 坊止,長三百八丈。民城自本坊起,至武安坊止,長三 百五十七丈、各增高三尺

歸善縣城池, 明嘉靖四十四年,庠生劉確、鄉民黎 俸等,請建東平民城。萬曆六年,知縣林民止遷縣,遂 為官城。高一丈六尺,周圍闊一千五十丈,雉堞一千 五百六十五。門四:東曰輔陽,南曰龍興,西曰通海,北 曰娛江關二,便門二,窩鋪九。龍興舊曰「兆禎」,萬曆二 十四年,知府程有守、知縣鄧鑣移改于少東。

平海守禦千戶所城池 在歸善縣內外管海濱。「洪 武二十七年始建,周圍五百二十丈,雉堞八百七十 一。城闢四門,上有敵樓、角樓四,窩鋪七,環城有池。 博羅縣城池 故無城,環治僅土牆。明成化二十三 年,按察使陶魯始建城。弘治九年,僉事王相復即城 西闢地二百五十步,為今城。因榕溪為池,城高一丈 七尺,周」圍七百丈有奇,門五,各有敵樓窩鋪一十六。 嘉靖四十二年,知縣胡郁增高四尺。

海豐縣城池 「舊土城在今城外東一里。元至正末 廢。明洪武二十七年,備倭都指揮花茂始議建城。高 一丈五尺,周圍三百九十丈六尺,雉堞七百八十一, 門四,各有敵樓。嘉靖三十七年,知縣張濟時加築三 尺女牆,高五尺,塞北門外,復築土牆七尺,以便防守。 萬曆十二年,知縣陳汝鳳築偃月城,加以女牆,樓五, 為」門八。其池深廣一丈。《正德》五年重濬。嘉靖中復濬 之,池廣二丈,深七尺。

碣石衛城池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七 年,都指揮花茂「建。高二丈,厚一丈八尺。周圍一千一 百二十丈,雉堞二千二百六十二,敵樓四。樓下闢門 池,深一丈,廣一丈二尺。」

捷勝守禦千戶所城池 在縣南八十里。「明洪武二 十八年築,高一丈,厚一丈五尺,周圍四百七十二丈, 雉堞九百四十,敵樓四。樓下闢門池,深一丈,廣八尺。」 甲子門守禦千戶所城池, 「縣東二百五十里。明洪 武間,千戶盛玉築,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五尺,周圍五 百九十丈,雉堞一千一百八十,敵樓四。樓下闢門池, 深一」丈,廣八尺。

龍川縣城池, 原古循州。洪武初,都指揮花茂請立 守禦所。後千戶李賢至,始建城。弘治元年,按察使陶 魯復築今城,高一丈八尺,周七百二丈三尺,雉堞九 百八十四,門,上有敵樓,外有月城。嘉靖四十四年,副 使王化闢北門。萬曆六年,參議李盛春「增高城垣三 尺,擴馬路八尺,其池深八尺,廣如之。萬曆中,復濬之。 康」熙六年,知縣彭峻齡捐修城樓三座,整砌周圍雉 堞。

長樂縣城池, 明洪武二十年,知縣陳堅如築「城,周 圍六百三十四丈,高二丈,闢四門,門各有樓。嘉靖元 年,僉事施儒闢地城南,廣四百二十五丈。三十一年, 僉事尤瑛增築敵樓二十九座,四門各易以磚。池深 七尺,廣二丈。」

興寧縣城池, 明成化三年,知縣秦宏始建。城。高一 丈八尺有奇,周圍六百二十六丈有奇,闢四門,門有 敵樓。東曰「平遠」,南曰「迎薰」,西曰「阜民」,北曰「拱辰。」門內 有兵馬司,跨濠為梁。嘉靖四十年,知縣陳其箴修城 垣,加建重門,其池深七尺,廣三丈。

長寧縣城池 在君子嶂下。明隆慶三年,立縣治鴻鴈洲。萬曆初,知縣陳立中始即今所城之,周四百八 十丈,高二丈有奇,厚稱之。門三,上各建樓。北臨山,有 樓無門。

永安縣城池, 明隆慶四年,以陽江縣主簿林天賜 署縣築城,周六百四十丈,高二丈,雉堞一千三百一 十七,門四,上各建樓。水關二,北為上關,西南為下關。 黃花溝水入上關注城中,從下關出城外。

連平州城池 在府治東北四百里。明崇禎六年,割 河源、和平、長寧及翁源四邑地立州,始建城。周圍六 百三十五丈,高二丈一尺,厚一丈六尺,雉堞一千一 百五十九。門四:東曰鎮連,西曰鎮英,南曰玉驄,北曰 彩鳳,每門加甕。城橫十九丈,高二丈一尺,旁開兩門, 上各建樓。

河源縣城池, 唐、宋俱據桂榦為城,而枝布為三郭 環之。元末廢。明初即中、下二郭間。濱江為城,民苦水 患。隆慶五年,兵憲王化從民議,復建古城。知縣曾守 愚循舊基更築,廣七百丈,門四,俱有樓。塞南門,開中 東門,移南樓於上。萬曆十年,水患尤甚,邑人參政李 燾請於制府,就下埠築基蓄水,城賴以固。

和平縣城池: 明正德十四年,南贛都御史王守仁 建城高 丈八尺,周圍四百五十丈,雉堞九百九十 二,門三:東曰迎流,西曰通津,南曰南薰,各有敵樓。北 負高嶺,不設門,建樓曰「拱極。」嘉靖三十七年,通判洪 章拓城垣四百餘丈,雉堞三百有餘,開躍龍、永和二 門,敵樓二座。知縣陳文彬易新舊城樓以磚,池深七 尺。嘉靖十年,知縣梁檙復侵地,益濬之。

潮州府 编辑

潮州府城池, 舊有子城。宋紹興十四年,知州李廣 文循舊址甃砌為門十一。元大德間,總管大中恰里 修。東城之濱溪者,謂之「堤城。」明洪武三年,指揮俞良 輔闢其西南,築砌以石,改門為七,謂之「鳳城。」城高二 丈五尺,基闊二丈五尺,城面一丈五尺,周圍一千七 百六十三丈。東距溪曰廣濟,曰上水;門左有涵洞,曰 竹木,曰「下水。」南曰南門,前有涵溝;西曰安定門,左有 水關一座;北曰北門,門各有樓。內有兵馬司,東、西南 北四門,今增為義倉。外羅以月城,城有敵臺四十四 座,窩鋪六十七間,雉堞二千九百三十二。萬曆二十 四年,兵備王一乾修砌外城馬路,其池廣七丈有奇, 延袤一千二百餘丈,環西南北,三面合西湖,通三利 溪,有水關、石橋二所,惟東枕韓江。「豐順鎮城,隆慶初 築,設通判一員駐鎮。後通判仍居郡城,改設把總一 員,募兵汛守。」海陽縣附郭。

潮陽縣城池, 元至正十二年,縣尹熊按《攤不》花築。 明天順四年,知縣陳宣甃石增高,周圍九百七十四 丈,高二丈。門七:東曰泰和,南曰南薰,西曰淳化,北曰 阜成,水門曰「通衢」,舊水門曰「太平」,小南門曰「泰安。」五 年,知縣姜森鑿東城外壕為溪,以通舟楫。其池深一 丈,廣二丈。嘉靖間,增高城四尺。崇禎間增高三尺,池 濬深一丈,廣三丈。

海門守禦千戶所城池, 縣東招收都。洪武二十七 年建,天順六年知縣陳宣修,高二丈,周圍九百七十 丈,門四。

揭陽縣城池: 「宋宣和三年,割海陽縣永寧、延德、崇 義三都地置縣。元至正十二年,達魯花赤荅不歹因 海患,始砌內城二百丈,築外城八百餘丈。明天順間, 知縣陳侯爵於城之東北、西北各增修一百丈,闊三 百丈,周圍一千六百丈,高一丈五尺,廣一丈四尺,砌 以石門四。成化二十三年,按察司陶魯命增築之,甃 石為址,上累以甓。」弘治十一年,知縣敖公輔易甓以 石,門樓警鋪俱備。嘉靖二十四年築四門月城。萬曆 十八「年重修,增高城五尺,其池周圍七百五丈,深一 丈,廣二丈。天啟間,知縣曾應瑞增進賢門為五門。」 程鄉縣城池, 「舊有土城,宋皇祐間始增築。明洪武 十八年,拆西城垣以廣其基,築石為址,壘以甓,周圍 九百八十五丈,高二丈四尺,厚二丈。東西南北各有 門而樓其上。惟南有子城,周十丈有奇,門三,窩鋪一 十有六,垛,牆九百八十有五。池自東抵北轉而西,共 五百七十八丈,深一丈有奇,闊三丈,其南臨溪水。 饒平縣城池 舊無城,明成化十四年始創築,內外 皆甃以磚。城高一丈八尺,周圍七」百二十一丈。嘉靖 十八年,知縣羅徹重建四樓,雉堞環拱,置灰甓一新 之。嘉靖戊午,知縣林叢槐又於城北建樓,曰「鎮北樓。」 嘉靖三十三年,城東北隅立新門,名曰「便通」,今塞。順 治年間,饒鎮吳六奇修築,高二丈,馬路廣三尺,增置 尊君樓、銃樓、敵樓共十七座。其池嘉靖戊午,知縣林 叢槐濬廣二丈,深丈餘。

大城守禦千戶所城池 在饒平縣東宣化都。明洪 武二十七年,百戶顧實築。圍「六百四十三丈,高一丈 六尺八寸,建門四,各覆以屋。其池加城之數五十三 丈。」

黃岡鎮城池 在饒平縣東宣化都。嘉靖間,知府郭春震建,圍一千二百餘丈,門四。順治十七年,饒鎮總 兵吳六奇重建,圍六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二尺。 南澳城池, 縣信寧都海島中。明萬曆四年,副將晏 繼芳建,高二丈二尺,圍五百丈,門四。

惠來縣城池, 明嘉靖四年,守備指揮程鑒、通判陳 碩始建。周圍七百丈,高一丈七尺,門四,上各有樓。嘉 靖間,塞北門,通判諸燮拓南城四十四丈,合舊城七 百七十四丈。隆慶己巳,知縣施冔增設敵臺一十四 座,其池廣一丈五尺,東西水關二。

靖海守禦千戶所城池, 縣南大圯都。明洪武二十 七年建,高二丈一尺,圍五百六十丈,門四。

神泉澳城池 縣南十里。嘉靖三十三年,知縣林春 秀建。圍三百丈,高一丈三尺,東西二門。

大埔縣城池, 明嘉靖五年,始立縣築城據茶山之 麓,前臨大溪,周圍五百一十九丈四尺,高一丈七尺, 廣一丈二尺,上廣九尺,內外甃以磚石,門三,東朝陽, 北拱辰,西通津。後知縣曾廣翰、吳思丘繼修,重建窩 鋪。

三河鎮城池 縣西,灤州都。嘉靖間,知縣張冕建。周 圍一百九十丈,高一丈三尺,門四。

平遠縣城池, 明嘉靖四十一年建,周圍五百二十 丈,高一丈二尺。門四:正南曰南門,正西曰西門,東南 曰東門。萬曆二十五年,知縣王文雷改正東曰東門, 北曰「北門」,建鎮山樓,設警鋪一十二間。城北依山,其 池東西、南三面皆阻水。

澄海縣城池, 明嘉靖四十二年,始置縣建城。周圍 九百二十五丈四尺,基廣一丈八尺,垣高一丈一尺, 腰城三尺,雉堞三尺,共高一丈七尺。萬曆三年,知縣 顧奕增高三尺五寸。垛垣一千二百一十三,門五:東、 西、南、北門四,小北門一,樓四:東曰常春,南曰承明,西 曰保義,北曰拱辰。樓前為過道城。北垣設水關窩鋪 二十有六。其池東北未鑿,西南鑿未竣。

蓬州守禦千戶所城池, 洪武三十一年,百戶董興 建。周圍六百四十丈,高一丈五尺。門四。原屬揭陽,嘉 靖四十二年,改隸「澄海。」

水寨城池 在澄海縣西蘇灣都。明洪武三年,指揮 俞良輔創築,圍「二百一十三丈八尺,立四門,鑿池置 水關,西北隅通海港,可泊戰船。池圍二百一十丈,深 一丈。」

普寧縣城池 明嘉靖四十三年始建縣。萬曆十四 年城成,其池亦萬曆十四年浚。

鎮平縣城池, 明崇禎六年,析程鄉之松源、龜漿下 半圖,并平遠之石窟一、二圖,共四里置。今縣城圍八 百丈,高一丈九尺,崇禎間增高三尺,為四門。

肇慶府 编辑

肇慶府城池, 宋皇祐中,始築子城。政和癸巳,郡守 鄭「敦義築石城,周八百七十一丈,高二丈,闊一丈。南 臨大江,西南隅至東南隅,三面遶以壕,壕深闊各一 丈,周四百五十八丈,四門。東宋崇西鎮,西南端溪。北 朝天明。洪武初,千戶郭純以城南濱江,甃涯以石,高 平城址。天順間,知府黃瑜浚壕立柵,外樹刺竹,內環 敵」樓。成化元年,增城上串樓八百一十間。三年建披 雲樓於城上西北舊址。四年建南門樓。五年建東西 二門樓及四隅角樓。參將楊廣建北門樓。十年,知府 李璲以披雲樓近壕,增城七十餘丈,厚一丈,高並舊 城,改四門:「東慶雲,西景星,南南薰,北朝天。」嘉靖七年, 兵備僉事李香、知府鄭璋撤串樓,修雉堞。其池自西 門城外遶而北,各深一丈,闊十丈,周四百八十丈,過 北門橋至東門,謂之「外壕。」自西門城內起小水通竇, 過南門街至清軍館後,謂之「上壕」;復通竇過塘基頭 街下注,謂之「下壕。」下壕通竇出城,接外壕達江,自西 門石嘴引江而入,謂之「西壕。」《舟楫避濤》:古澳在東門 外,自東門水埠頭起,至天寧寺前,接內壕達江,乃其 故址,亦謂之「外壕。」城北外壕,舊從西門外遶披雲樓 後轉東,萬曆三十七年,知府陳濂以府治龍脈自西 來,命工築塞,分北壕為兩截。城北、內壕原有監軍道 左渠,日久淤塞。三十八年,知府江中楠修濬。崇禎二 年,知縣張明熙復濬之。高要縣附郭。

四會縣城池, 故無城。明洪武二十四年,設千戶所, 始立木柵為城。天順三年,知府黃瑜請於巡撫葉盛, 奏築磚城,周五百七十六丈八尺,高二丈,厚一丈四 尺六寸,串樓五百四十有八,四門:東陽和,西德澤,南 清寧,北鎮安。萬曆十七年,知縣黃應元改蔭室之半 為陽城,池闊三丈,深九尺。正德九年,巡撫丁階濬之。 萬「曆間,因西門瀕河,屢遭衝齧,復架木疊石以障之。」 新興縣城池, 「宋建炎四年,州守王敦仁始用磚石 修築,周一千二百七十八步,即古新州舊址。紹興二 十年,州守王濟以城隘,于城外植刺竹遶之,周一千 四百八十丈。明洪武十三年,增土城于刺竹之內,高 八尺,厚五尺,周一千一百八十丈。」四門:東曰「朝陽」,西 曰「德勝」,南曰「長生」,北曰「拱辰。」天順七年,都御史葉盛奏于土垣內築磚城六百四十九丈,高丈五尺,厚一 丈四尺,設警鋪五十五。四門外各環月城,鑿池,改東 門曰「陽和」,西曰「捷勝。」弘治十二年,僉憲徐禮檄城內 外各闢馬路,廣一丈,修敵樓、串樓及月城。嘉靖十年, 僉憲王澄檄撤串樓,修雉堞。三十七年,僉憲殷從儉、 經彥寀謂城蔽學宮,移南門于學宮前,曰「南征得路」 池深一丈有奇,闊二丈五尺,周七百餘丈。

陽春縣城池, 「唐武德四年,始築春州城,高一丈,厚 六尺,周四百二十丈。明洪武三十年,知縣趙清以陽 春地接瀧水、七寮、紅荳等山,奏調神電衛後千戶所 官軍鎮守。是年冬,千戶鍾良加築,高二丈,厚一丈,周 五百六十丈。上建敵樓三十,門四:東曰迎暉,西曰靖 江,南曰鎮蠻,北曰『仰京』。」天順間,守備指揮李盛、知縣 李福海重修,立雉堞,設弔橋,環植刺竹。八年,按察使 陶魯去雉堞,為串樓。正德十年,都指揮卜玉增高四 門月城,築攔馬牆。嘉靖三十四年,知縣謝復生去串 樓,仍立雉堞。萬曆九年,知縣鄭憲清建角樓,修四門 樓,易其名曰「東和、西靖、南鎮、北拱池。」宋皇祐二年築 城所鑿,洪武三年重濬,深一丈,周六百「九十丈。」 陽江縣城池: 「宋紹聖五年,知州丁璉始築城,高一 丈五尺,厚一丈,周五里。明洪武三年,千戶張均德甃 以磚石,高二丈,厚一丈五尺,周八百九十二丈,上設 周廬四十四,開四門,東曰『承宣』」,西曰「威肅」,南曰「寧海」, 北曰「鎮安。」正德八年,參政黃顒「設望樓四十八。隆慶 四年,知縣王仲增高城五尺,池深一丈,闊三丈。宋紹 聖五年,築城所鑿,周九百七十丈。洪武三年重濬,闊 三丈五尺。」正德八年,參政黃顒築南北二堰以蓄水。 嘉靖二十五年,堰決,知縣吳煥章重修,以石為楗。 高明縣城池, 舊為高明巡司,無城。成化十年,知府 黃瑜奏設縣治。成化十六年,知府李璲始築磚城,周 六百六十丈,高二丈四尺,厚一丈五尺。建窩鋪十八, 開三門,東「寅賓,南阜財,北迎恩」,外植刺竹。正德初,知 府黃顒增串樓五百餘間。嘉靖年間改作雉堞。萬曆 十年,知縣張佐治開西門。崇禎二年,知縣鄒應期建 東門,護城池。成化十六年,鑿深一丈,廣三丈,外植刺 竹。惟南門臨河七十餘丈,無池。

恩平縣城池, 「成化三年,僉事陶魯立恩平堡巡司, 驛俱在此。乃築磚城,周二百二十五丈,高一丈八尺, 厚一丈二尺,門四,東陽和,西鎮彝,南永通,北承恩。城 上環置敵樓窩鋪。十六年開設縣治,復築高四尺。正 德七年,知縣鄒級重加高三尺。嘉靖四十二年,知縣 李河圖修四樓,加築馬路,高三尺。池,成化二年,浚壕 樹」柵。正德七年重濬,周圍各廣二丈,深一丈。崇禎十 二年,知縣王扉請建新城于黃河萌,築磚城,周四百 丈,高一丈八尺。四城樓各高二丈三尺,廣三丈五尺。 開三門:東曰「拱日」,南曰「陽明」,西曰「成慶」,正北為文昌 樓。

廣寧縣城池, 嘉靖三十八年立縣。初奏縣治,設於 譚圃,後採士民議,乃於大圃建城,周三百三十九丈, 高一丈六尺,東方又高三尺,雉堞四百八十四,門三: 東曰「長會,西曰艮成,南曰來會。」上有樓,北無門,建敵 樓一,東加望樓一,窩鋪十一。萬曆七年,巡按御史龔 懋賢命推官羅應台增築南門月城,拓東城四十丈。 德慶州城池: 「宋皇祐六年,始築子城,高一丈,厚八 尺,周二百三十丈。明洪武元年,守禦千戶邵成奏改 立城址,甃以磚石,高三丈,厚一丈五尺,周一千一百 丈。上置串樓七百二十,敵樓三十九,門五,俱有樓,後 撤串樓。景泰七年,都御史馬昂命周城增高三尺。嘉 靖五年,始築香山門月城。隆慶五年,知州」楊士中修 復,益增雉堞。以「忠順門僻在東北,塞之。六年,創建東 勝門月城。萬曆元年,創南門月城池。宋皇祐六年浚。 明洪武元年加浚,深一丈,闊三丈,周一千一百五十 丈。隆慶五年,知州楊士中濬深,仍引香山泉水而環 注之。」

封川縣城池: 舊城一百七十步,塹山為之。明正統 十四年,典史陳順因故址復築雉堞城樓。天順五年, 守備指揮王英展外城環柵樹,植刺竹,以磚。甃北城 三十一丈,周四百六十二丈。內城門樓、角樓、更鋪三 十有七,門三:東曰「遵化」,南曰「長清」,西曰「鎮寧。」成化五 年,都御史韓雍仍舊城基培築,環以串樓,建門樓二: 北曰「鎮北」,南曰「鞏南。」弘治十七年,知縣李煦復於四 城建四門:東曰「文興」,東南曰「遵化」,南曰「永清」,西曰「長 寧。池。」成化五年,浚深一丈五尺,闊四丈。

「開建縣城池, 故無城。明洪武間,築土城,僅高七尺。 天順三年,指揮王芳、千戶胡清樹木柵為守禦。八年, 都御史葉盛奏築磚城,周二百二十丈,高一丈九尺, 廣一丈,基厚一丈八尺,串樓二百二十二,敵樓五。嘉 靖十四年,知縣呂賓始塞北門,并撤串樓,作雉堞。萬 曆元年,知縣胡希寅築南門子城二十餘丈,開門三, 築」西門子城十餘丈,即禦戎臺基。開門二門皆有樓。 十一年,知縣葉之盛開東門,塞西門池,闊二丈五尺深半之。于縣北鴈山,濬源至五里,鑿塘瀦水,引溝灌 壕。天順八年,濬之,壕闊四丈,深丈餘,環北而南,西臨 開江。

開平縣城池, 舊開平屯堡,周三百五十丈,高八尺, 厚二尺,止東、南二門。順治七年,城守張瑞漢各建城 樓于二門,敵樓五。康熙四年,知縣高子翼修,高三尺, 建雉、堞、顏二門,東曰「紫來」,南曰「常平。」

高州府 编辑

高州府城池, 唐始築土城,宋、元因之。明洪武初,千 戶陳富、張真俱拓以磚,周六百十四丈,高「丈四尺。門 五,上有樓,東近陽,南廣濟,西通川,北北門、小西門。」成 化間,指揮李信增四尺,千戶潘英創串樓六百。嘉靖 初,知府莊科始廓東城,包邑庠,入城中,周圍築子城。 十三年,僉事黃澄廢子城為敵樓二十七所。萬曆間, 知府熊廷相於小西門外建樓一座,加重門,池深一 丈二尺,闊八尺,東南北及小西門俱如之,獨大西門 以長江為壕塹。成化三年,知府孔鏞、守備指揮歐磐 復濬之,廣三丈,深一丈六尺。茂名縣附郭。

電白縣城池 舊城即古高涼郡土城。大德八年,郡 徙茂名,因甃以磚石,遂為縣城。計六百四十步,周圍 一千一百丈,高一丈二尺,堞高五尺,共高一丈七尺。 為門四,門上各有樓,敵樓四十,角樓四,窩鋪三十有 二。萬曆間,增高三尺,取壕土以實之,壕因以深。順治 九年,城守遊擊汪宗弘「每城一面建瞭樓一十二座。 十」四年,知縣相斗南重修城垣四腳,易磚以石,建東 西瞭樓,池周一千一百六十四丈,闊三丈九尺,深一 丈七尺。

信宜縣城池 舊土牆,周圍一百八十五步。明正統 五年,副使賀敬、都指揮張演築磚城,周圍二百五十 五丈,高一丈八尺。天順三年,創串樓五百四十八。正 德五年,千戶丁川於城外築子城。嘉靖間,僉事黃澄 設敵樓十三,池深一丈三尺。

化州城池, 宋紹興三十一年創,甃以甎石,北際江, 東、西、南各環以池。門四:東曰開泰,西曰羅山,南曰南 薰,北曰「臨江。」明正統十三年,知州鄧敏砌磚,周圍八 百七十丈,高一丈六尺。又沿城開鑿壕塹。成化四年, 復增高之。十年,又改砌入內,止開二門,東曰賓陽,南 曰南薰門。各建樓窩鋪三十,敵樓、角樓各四,清風樓 一。嘉靖間,州同知周光禮築南門月城。四十四年,更 築東門月城。萬曆年間,復加修浚,城高一丈九尺,壕 周五百五十七丈。又知州丘宗文重建東、南門樓二 座。

吳川縣城池, 明洪武二十七年築土城,永樂元年, 千戶李忠甃以磚石,周五百八十丈,高一丈八尺。門 四:東曰「鎮海」,西曰「通川」,南曰「永和」,北曰「朝天。」門上有 樓,窩鋪十六,瞭樓四,大小水關五。池深一丈五尺,廣 如深數。

石城縣城池, 舊無城池,明洪武二年,縣丞倪望築 土牆。正統五年,通判馬文饒甃以磚石,周五百三十 七丈,高二丈一尺,厚半之。闢門三:東曰「望恩」,西曰「鎮 夷」,南曰威武門。上建樓角樓三,敵樓倍之,窩鋪又倍 之,中軍窩鋪一。隆慶六年,知縣韋俊民增高三尺。萬 曆三十三年,又于原增處隨設羊橋、女橋、垛子敵樓。 崇「禎十三年,增修甕城。城下壕塹深數尺,廣一丈,惟 北嶺無壕。順治十三年,增高一尺五寸,易以平頭。重 建二大銃臺于東西之北隅。池深一丈五尺,廣加深 一丈。」

廉州府 编辑

廉州府城池 在廉江東。宋紹聖間修。明洪武三年, 百戶劉春增築西城六百九丈五尺,是為舊城。二十 八年,指揮孫全復移東城百五十丈,增廣土城四百 十八丈。宣德間,指揮王斌磚甃之,是為新城。門三:東 曰朝天,西曰「金肅」,南曰「定海。」列兵馬司廳,其外浚壕 一千五十一丈。成化二年,知府林錦增拓舊城百四 十「六丈,敵樓、串樓八百九十有六,南北樓、譙樓各五, 築西門月城。」嘉靖二年,知府韓鸞復增高三尺。二十 一年,知府詹文光去串樓,築雉堞為陽城。三十四年, 知府何御「增設東南二門月城。」隆慶二年,同知昌應 會建敵臺九。萬曆己卯,知府周宗武補敝增高,置窩 鋪一百零六。至康熙初年,知府徐化民捐修府後城 樓及門樓四座,東、西、南月城小樓三座,串樓二十四 間,窩鋪六十三間,墩臺四間,府後樓一間,望墩一百 箇,筆架垛一千六百六十九箇。攷「舊制,城垣周圍八 百零二丈,高三丈二尺,厚一丈五尺,池周圍一道,長 一千零五十一丈,闊二丈五尺,深六七尺不等。」合浦 縣附郭。

欽州城池 舊在靈山縣思林都,今舊州墟,其故址 也。宋天聖元年,推官徐的遷於白沙之東,即今州治。 明洪武二十八年,增築,周城五百九十四丈五尺,高 二丈四尺,門三:東曰朝陽,南曰觀海,西曰「鎮遠。」城外 浚池,周七百八十一丈五尺,闊二丈七尺。景泰七年增高三尺。成化六年,知州傅鑑檜築一帶周城,串樓、 門樓、敵樓及兵馬司廳。城外遍植刺木。弘治四年塞 西門。正德十四年,知州李純浚池築堤瀦水。嘉靖十 七年,知州林希元開西門,建橋設墟。并東門各蓋兵 馬房六間,十字街設鐘鼓樓。三十三年,知州鄧以和 復塞西門。

靈山縣城池 在石峰東一里。明正統五年,兵備副 使甘澤築城,廣五百一十丈,高一丈八尺。窩鋪二十, 門四:東曰朝陽,西曰「鎮遠,南曰『振南,北曰『拱北』』。」成化 八年,副使林錦增蓋門樓四,敵樓十八,串樓三百五 十。又增擴東南城四百五丈,為門二:東曰「長春,西曰 六峰」,敵樓二十四,串樓二百五十五。嘉靖八年,僉事 劉道周增高城三尺,以雉堞易串樓為「陽城。」三十年, 僉事經彥寀於朝陽門外建「勇兵營房,池塹二道,闊 一丈九尺,周圍五百一十四丈。」成化間,都指揮徐寧、 歐磐鑿。

永安所城池 在合浦縣海岸鄉,舊所石康安仁里。 明洪武二十七年,始遷今地。永樂十年,始建城。城周 迴四百六十一丈,高一丈八尺,闊一丈五尺,窩鋪十 八,城樓四座,其壕周環五百丈零。成化五年,僉事林 錦始鑿外池,又置串樓四百十五間,其四門各建敵 樓二座,八角樓四座,月城樓四座。

雷州府 编辑

雷州府城池 築於南漢乾亨間。初,漢建武中,伏波 將軍馬援始置徐聞縣。梁改南合州。唐又改雷州,遷 徙未定,至南漢始建於此。宋至道二年,郡守楊維新 始築子城,周圍一里。紹興四年,郡守王趯復築外城, 作女牆,闢四門,後黃勳改為磚甓。明洪武七年,指揮 張秉彝、朱永、周淵,通判李希祖協謀修築,仍開四門: 東曰「鎮洋」,西曰「中和」,南曰「廣運」,北曰「朝天」,各建重樓 警鋪。池廣六丈五尺,深一丈。外自城東,環於西南隅。 惟城南舊無開浚。海康縣附郭。

海康守禦千戶所城池 「海康縣灣蓬村,洪武二十 七年,安陸侯吳傑創築。成化間,千戶姚麟重建。」 遂溪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七年,知縣元太初始 築土牆。正統間,知縣蘇觀砌石開東、南北三門,周四 百七十丈,高一丈五尺,垛眼聯絡,凡二百四十,瞭墩 四十座,窩鋪一十有六。隆慶六年,推官鄭國賓增城 三尺。萬曆」二十年,知縣陳廷詩「建三門月城、池塹。」嘉 靖十年,知縣張惠重濬。

樂民守禦千戶所城池 遂溪縣蠶村,明洪武二十 七年,吳傑創立。

徐聞縣城池, 舊在十六都討網村。元至元二十八 年,遷於賓樸村。明正統間,知縣李鷲築土城。弘治十 四年,始築石城,周圍六百丈,高一丈四尺,門四:東曰 寅賓,西曰振武,南曰「太平,北曰永定。」萬曆元年,知縣 張師益增高三尺,闊八尺。萬曆十一年,知縣蔡宗周 增高城一尺五寸。《池》,嘉靖十九年,縣丞彭瀾濬 海安守禦千戶所城池。 徐聞縣張村,明洪武二十 七年,吳傑創立。弘治間千戶徐真重建。

錦囊守禦千戶所城池: 徐聞縣新安村,洪武二十 七年,吳傑創立。

瓊州府 编辑

瓊州府城池: 漢珠崖郡城在東潭都,唐瓊州城在 白石都。宋開寶五年徙今治,築土城僅三里。紹興間, 築外城。明洪武間,指揮孫安、張榮拓西北隅至東南 隅,廣六百丈,高二丈五尺,門三:東曰朝陽,南曰靖南, 北曰順化,各置敵樓。北城樓名「望海」,甲寅,拓北城,由 東而南,共三百四十四丈,高廣如前。改朝陽門為永 泰,上各建層樓,四隅建角樓。戊午,復拓西南隅至西 北隅,廣四百餘丈,通計周城一千二百五十三丈,高 二丈七尺,廣一丈八尺,雉堞一千八百四十三,窩鋪 五十七,壕塹周迴一千二百八十七丈,深三丈二尺, 廣四丈八尺。甲子,指揮桑昭於城西增築土城三百 八丈,設西南北三門,上建敵樓,謂之「子城。」成化癸巳, 副使涂棐易三門石扁,東曰「體仁」,西曰「歸義」,南曰「定 海。」丁酉,僉事陳昭增築馬牆。嘉靖間,知府李慎、參議 曹天祐、知縣曾仕隆、參政鄭廷鵠易子城以石,周圍 三百十二丈,高一丈四尺,廣一丈二尺,上殺三之一。 雉堞六百四十二,門如舊。崇禎辛巳,知府蔣一鴻創 建東門、南門月城,周圍寬八丈,高並堞一丈四尺,闊 八尺,雉四十二個。《瓊山縣》附郭。

海口城池 「在郡北十里。明洪武甲戌,都指揮花茂 奏築。周五百五十丈,高一丈七尺,廣一丈五尺,雉堞 六百五十三,窩鋪十九,門四,各建敵樓。東北臨海,砌 石岸九十丈,自東南至西北,浚壕四百六十五丈,廣 一丈五尺,深五尺。成化丁酉,僉事陳昭增築攔馬牆。」 澄邁縣城池, 「古無城,明正統十二年始創築。弘治 戊申,知縣韋裘甃砌以石,周四百餘丈,高一丈有奇, 開三門,上各建樓,東迎恩,南歸仁,西通潮,北建望海 樓,因河為池。」崇禎十三年,於東、西、南三門,各築子城臨高縣城池。 明正統癸亥,按察使郭智、知縣徐瑄 建石垣,周六百丈,高一丈。正德間,知縣周讓梁高砌 石壕,高二丈三尺,窩鋪八。通判楊表增東、西門月城, 東曰「東安」,西曰「西阜」,及建東、南二關。隆慶間,知縣李 棟增高雉堞一尺,廣馬路一尺。壬申,通判阮琳濬壕。 萬曆庚辰,縣丞黃思懷移北門於西巷,立市以鎮之。 定安縣城池, 明成化丙戌都御史韓雍築。正德庚 午「後砌石,周五百九十三丈,高一丈四尺,雉堞一千 一百九十二。東、西、南三門,上各建樓,城北近江,不塹, 餘三面皆浚壕三百丈。」

文昌縣城池, 明隆慶壬申建,周三百五十丈,廣一 丈,高一丈五尺,雉堞七百,啟南北二門。東為小門,今 塞門樓三,窩鋪十,西南濱溪,東北以田為壕。萬曆壬 辰,縣丞蔣悌增高城垛、馬道、門樓、窩鋪。己卯,縣令周 廷鳳增設月城。

「鋪前營上城池 明嘉靖間,知府張子弘始立土城, 參將邵曾和另築於舊城之左,周一百八十五丈,廣 一丈,高一丈有奇,啟南北二門浚壕,深廣各三尺。」 清瀾所城池 「舊在文昌縣青藍都,明洪武壬申,千 戶陳良築,周五百三十五丈,高一丈八尺,雉堞五百 二十五,窩鋪八,東西南三門各建敵樓。西門築月城, 自北而南,浚壕二百一十七丈,廣二丈,深四尺。萬曆 甲戌,改遷南咤都,石砌周三百五十丈,廣一丈,高一 丈八尺,雉堞九百。啟東西二門,上建敵樓,下設水關 二,窩鋪八。」

會同縣城池 明嘉靖庚戌,督撫歐陽必進命知縣 陳儒築門三,架樓置扁,北「拱辰,南萃和,東賓陽」,周四 百丈,高一丈五尺,廣一丈。萬曆乙酉,知縣徐應麟重 修,增窩鋪十。

樂會縣城池, 明隆慶壬申,副使陳復升始建,周三 百八十丈,啟南北二門。丁丑,知縣彭大化環鑿以壕。 崇禎年間,知縣李時興開縣前正南門,榜曰「來薰」,今 塞。

儋州城池: 「漢儋耳舊城,在今高麻都湳灘南,樓船 將軍楊僕所築。唐初始徙今治。宋、元因之。明洪武間, 指揮周旺用石砌,周四百七十二丈,廣一丈八尺,高 二丈五尺,雉堞八百十四,窩鋪十七,門四。東德化,南 柔遠,西鎮海,北武定,各有敵樓。外築月城壕,周四百 七十七丈,廣五丈,深八尺。後帥守徐真、徐春增飭門 垣」、更樓、窩鋪、壕塹、弔橋。

昌化縣城池, 明洪武辛未,指揮桑昭築。丁丑,千戶 王雋磚甃之,周五百八十四丈,高一丈八尺,廣一丈 五尺,雉堞五百五十五,窩鋪十八,門三:東拱辰,南寧 和,西鎮海,北建城樓。永樂間,指揮徐茂增設敵樓四。 正統間,千戶管成浚壕,深五尺,廣二丈。

「萬州城池, 宋大觀間築,紹定間砌磚。元攝州事鄭 寬拓西北隅至南隅,加石錮之,周三百三十二丈,高 一丈八尺,設東西南三門。明洪武間,千戶劉才復拓 之,周四百三十六丈,高二丈,廣一丈五尺。雉堞六百 六十,窩鋪十二,門四:東朝陽,南鎮南,西德化,北拱北, 各建敵樓。外濬池,周四百九十七丈。成化辛卯,指揮 李」泰築月城,門外各設弔橋。崇禎十五年,知州曾光 祖復築月城及敵樓三。

陵水縣城池, 「明洪武間于南山港西立柵。永樂間, 指揮張恕遷今所,砌以磚石,周三百四十四丈,高二 丈八尺,廣一丈五尺。雉堞三百九十九,窩鋪八,門四, 各建樓池,周四百九十七丈,廣二丈五尺,深一丈。成 化間,塞西門。」

崖州城池, 「宋初土城,慶元間始砌以磚,創女牆。紹 定癸巳,增拓沿東門至海南道止,周二百四十二丈, 高一丈六尺,開東西南三門。元元統癸酉,判官李祕 建譙樓。明洪武甲子,儋州千戶李遷復拓沿海南道 至今西門,共周五百一十三丈五尺,高二丈,廣九尺。 乙丑,千戶李興復砌磚石,仍設門三,各建敵樓、雉堞 一千一十七,窩鋪二十。外浚壕,周五百五十七丈,深 一丈五尺。」己卯,千戶周崇禮築月城。正統丙辰,千戶 陳政、洪瑜立弔橋。成化戊戌,千戶王栥築馬牆。 郎勇城池 州東北八里。「正德己卯,知州陳堯恩就 高阜城之,甃以磚石,高八尺,廣四尺,周圍二百四十 餘丈,門三。」

安樂所城池 州北,去州城百五十里,地名爛紅溝。 明萬曆丙辰建磚城。周圍四百丈,高一丈二尺。東西 南城門三:南順昌,東綏定,西鎮安。又設南靖遠樓、北 鎮武樓。南門月城小樓一座,城門敵臺四座。

感恩縣城池, 明正統間土築。萬曆丙申,知縣朱景 和依舊址築城,周「三百九十四丈,廣一丈,高一丈五 尺。為門三:東賓曦,南平政,西延照,雉堞七百五十,窩 鋪四,壕周其城,闊一丈,深四尺。」

水會所城池: 瓊山、林灣都。去城三百里。明萬曆二 十八年,按察使林如楚題建。周圍三百七十五丈,闊 七十二丈。門三:「東東安;南南平,西西安。」上建樓四

羅定州 编辑

羅定州城池, 舊為瀧水,初無城池。明正統十三年 立土城。景泰四年,都御史馬昂始築磚城,周六百六 十丈有奇,高二丈六尺,厚一丈三尺,雉堞三百有三, 串樓五百七十,敵樓二十五月。城三,門三:東曰順德, 南曰永安,北曰「武成」,各建層樓于上。隆慶三年,知縣 譚文達增設敵樓,池闊二丈有奇,深一丈五尺。萬曆 二十八年,兵備徐榜、知州趙仕際,改築陰城為「陽城。」 是年,小南門至西門,新擴城七十五丈二尺,雉堞改 作一千一百。又開西門曰「安慶」,小南門曰「迎曦」,又創 西樓。崇禎十七年,知州包爾庚修城,加西門月城一。 順治十年,兵憲鄔象鼎、知州慎俶引增高城垣三尺, 增小南門月城。

東安縣城池, 明萬曆五年,知縣蕭元岡築,高二丈, 厚八尺,周三百八十四丈。外環以壕,門三,東洪文,西 永祿,南瞻明,俱設譙樓。北有鎮遠樓,鋪二十四,雉堞 七百六十八,兵馬司六。崇禎十三年,知縣李和鼎增 建南門、小南門、西門各甕城,并增高一丈。康熙元年, 知縣呂檙重建。城四隅角樓。濬北城壕,闊一丈三尺, 周東西北三面。

西寧縣城池, 「明萬曆五年,如縣朱寬築,高一丈九 尺,厚一丈,周三百八十三丈五尺。東、西、南三門,各建 層樓。東門月城一座,窩鋪二十三,雉堞八百四十七, 兵馬司六,角樓三,北譙樓一。萬曆十四年,知縣朱謀 堡增作三門甕城。」康熙六年,知縣趙震陽重修。東西 二城樓,周城樓鋪,惟東樓低三尺于縣左,不稱。後東 樓復被火燬,知縣王鉞復修。

廣西通志 编辑

桂林府 编辑

桂林府城池: 初,唐武德中,桂州總管李靖築子城, 在灕江西滸,周三里十八步,高一丈二尺。宋皇祐間, 經略使余靖築外城。元至正十六年,廉訪使也兒吉 尼始甃石,謂之「新城。」明洪武八年,增築南城。九年,塞 西壩,開城壕,導陽江,經于新城西門外,通寧遠橋。分 二泒:一南注,合雉山舊江;一東注,經馬王閣後,出象 鼻山,與灕江合。為門十二:曰「東鎮」,曰「就日」,曰「癸水,曰 行春,曰東江,曰武勝,曰定西」,曰「麗澤,曰寶賢,曰西清, 曰寧遠,曰安定。」臨桂縣附郭。

靈川縣城池 「舊土城,明成化六年,都御史韓雍命 僉事袁凱、都指揮馬義砌石,周圍七百一十四丈有 奇,闊一丈五尺,高二尋。越三年,巡撫張鵬、巡按袁凱, 搆串樓九百餘間以覆之。」

興安縣城池, 「唐李靖築,舊城在今治西。景泰間,更 築土城。成化三年,增築之,高二尋,周五百四十餘丈, 池深二仞。」

陽朔縣城池, 舊無城。元至正「七年,邑令明安依山 建城,前枕江,後倚山,南撫壽陽,北憑天鵝,東建敵樓, 闢四門。明景泰三年,邑令吳洪宇於治東沿水一帶, 繼築城百餘丈。成化三年,巡撫韓雍於治西築城數 百丈。弘治四年,僉事王本儉增高東城。嘉靖四十五 年,僉事張命、縣令李果修葺東城,增高四尺餘。自東 城」一帶,南接壽陽山麓,為門四。西城為門三。俱建樓。 順治十年封閉三門,僅存其四。

永福縣城池, 舊無城,明天順六年,知縣鄭勝始築 土垣。弘治九年,知縣羅子房砌以磚,高三尋有咫,袤 三里有奇,闢四門:曰東嶺,曰「西江,曰龍溪,曰鳳山。」 永寧州城池, 舊惟土城。成化十八年,巡撫都御史 朱英始易以石,闢四門,有樓,南曰鎮寧,北曰迎恩,東 曰水東,西曰定安。壕環四面,深八尺,寬丈餘。

全州城池, 舊無城,宋始築土城,為門九:曰合江,曰 廣安,曰湘春,曰朝京,曰登道,曰華陽,曰厚德,曰善俗, 曰「宣化。」元至正元年,總管王文幹改築土城,北據山 麓,南瞰湘江。乙未,總管石亨祖始砌以磚。明洪武元 年,千戶喬用重加修築,為門五:曰合江,曰達道,曰鎮 湘,曰廣安,曰「朝京。」

灌陽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二十八年建守禦千 戶所,始築土城。景泰元年,復砌以磚。正德間,參政彭 夔重修。

義寧縣城池, 舊無城。明天順六年,縣令鄭勝始築 土城。弘治乙丑,參議林璿、僉事熊祥拓城基,復砌以 磚,闊五百一十二丈。西南以義江為池,東、北皆有塘 壕,門仍舊,上冠以樓。

平樂府 编辑

平樂府城池: 「宋治平元年,太守汪齊始築城,高二 丈一尺,周四百一十六步。明洪武十三年,設守禦千 戶所。千戶劉源等拓加三尺,包砌以石,高二丈四尺, 周五百四十一丈。東跨山巔,南瞰大江,西臨池塘,北 俯壕塹,為門三,有樓,曰安定,曰寧遠」,曰「鎮彝」,冷鋪一 十七。萬曆間,知府歐陽東鳳增高城垛,開馬道。至康 熙六年,督、撫、司、道、府、縣官捐修北門城樓一座,敵樓 二座。九年,知府楊榮蔭、知縣陳光龍捐資修「鳳凰樓後城垣西北一帶馬道。」十年,又修南門城樓一座。平 樂縣附郭。

恭城縣城池, 舊土城在鳳凰山下,明成化間,知府 楊冠改遷今治。正德十六年,兵備張祐建鼓樓於東 門上。萬曆十年,署縣通判宋應良見城址逼近黌宮, 移城開築。萬曆三十年,知縣陳朝策拓西城,闢西門, 上蓋串樓。未竟,知縣陳豸續完之。門三:南曰迎薰,東 曰朝陽,西曰「文昌。」

富川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二十九年,都督韓觀 請設守禦千戶所,始築土城。周圍六百三十四丈,高 一丈八尺。為門四:東曰「向日」,南曰「迎薰」,西曰「昇平」,北 曰「泰定。」門各有樓。

荔浦縣城池 舊土城,明成化十四年,總督都御史 朱英命官督砌以石。

昭平縣城池, 「舊縣原在西岸,明成化間,總督朱英 所築。正德三年,副使鄭岳遷於東岸,置守備。萬曆四 年,復建於西岸下石上,磚高一丈七尺,廣輪二百四 十丈。為門」三,樓四,窩鋪八間。南臨府江,東、西、北皆山 石沙礫,無池。

賀縣城池, 舊為土城,高二丈,周七里。宋因舊址,以 磚增築三尺,為門三,為樓四。明洪武二十九年,設守 禦千戶所。千戶王奎用《形家》言,塞西門,今止存鎮遠、 寧遠、東南二門,壕深七尺,闊二丈五尺。角樓四,守城 窩鋪一十七間。

修仁縣城池 「土城,明成化十九年,總督朱英命官 督砌以石,築東、西、南門樓三座,周圍二百零九丈,高 一丈八尺,闊八尺。女牆二百七十五垛,窩鋪四間,無 壕。」

永安州城池, 始自成化十三年建築,周圍八百九 十步,高二丈。城樓、角樓各四座,四面無壕,惟橫一溝, 自東決西,各設柵引水由溝入城,名官河,復從西出 灌田。設門三:東曰宣化,西曰鎮遠,南曰「永定。」

梧州府 编辑

梧州府城池 舊城在大雲山麓,東北跨山,西臨桂 水,南遶大江。宋開寶元年,重砌以磚,周三里二百三 十七丈,闢四門。明洪武十二年展築,周八百六十丈, 為門五,有樓:東曰正東,西曰西江,北曰大雲,南曰南 薰,西南曰「德政。」覆串樓一百九十六間,壕環城東、西、 南三面,北因山為險。正統十一年,知府朱忠置刻漏 於德政門上。成化二年,總督都御史韓雍「增高一丈, 造串樓五百六十九間,遍覆之。城下設窩鋪三十六 間,宿守夜軍士。壕深三丈,闊五尺,壕內外皆樹木柵, 長三千三百五十丈。」四年作東、南、北門甕城,重建五 門樓、鐘鼓樓,規制大備。萬曆四十六年,添設西門甕 城。天啟三年,知縣梁子璠改為陽城,設城上窩鋪八 間。蒼梧縣附郭。

滕縣城池 城在大江之南,繡江之東。元至順三年, 知州文魁「重砌,周三百三十丈,高一丈二尺。明宣德 間,築土城,東北樹柵。成化二年,都御史韓雍用磚包 砌,周三百六十丈,高二丈,闢四門,東通津,西永安,北 拱辰,南迎恩。門樓四座,敵樓十八間,串樓三百七十 五間。西南以民塘為壕,北以江為壕,環植木柵,重以 閘」門。

容縣城池 在繡江上。唐容管經略使韋丹所築。內 為子城,周二里二百六十步。外城周十三里。明洪武 三年,容州同知王清因故址修築,闢三門,東曰「日新」, 西曰「永安」,南曰「繡水。」十年,改縣。二十二年,設守禦千 戶所於城西展築,周四里一十八步。改南門曰「鎮遠」, 北曰「拱辰」,西曰「寧遠。」永安門在城中,更為譙樓,造串 樓三百八十七間。成化四年,府同知毛贊請於都御 史韓雍,截去東南隅一角,周五百二十丈,高三丈,蓋 串樓一百三間。成化七年,又蓋串樓四百一十五間。 設東門曰「日新」,共為四門,池環於外。

岑溪縣城池 舊土城,明洪武三年,劉鎮修築。成化 十年,都御史韓雍砌為磚城。正德十五年,知縣石希 介築夾城。萬曆二十六年,知縣曾莘「拓東、西、南三門, 外加甕門,設六敵臺,上俱有樓。城周三百六十丈,高 一丈八尺。」

懷集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三十年,設守禦千戶 所,乃築土城,高一丈二尺,闢四門:曰永安,曰臨江,曰 定懷,曰「保集。」成化四年,都御史韓雍復砌以磚,高二 丈二尺,周三百三十九丈,蓋串樓三百二十間,壕深 三丈,闊稱之。七年,建四門譙樓。

鬱林州城池: 舊無城,宋至道二年,始築子城。淳熙 六年,郡守黃齡築外城。七年,郡守施埤重修子城,蓋 串樓三百二十七間,敵樓四,譙樓一。又繕水城,增築 甕門。明洪武十九年,設守禦所。知州鄧文俊、千「戶費 忠創築新城,周圍四百四十丈,高一丈五尺,蓋串樓 六百間,闢四門:曰近陽,曰西鎮,曰永寧,曰武安。」二十 九年,千戶姚壽浚壕。成化二年,都御史韓雍重修築 攔馬牆,立瞭望樓博白縣城池: 唐武德五年立南州,始創土城。元至 正十三年,以磚包砌,周二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立 東南二門。明成化二年,都御史韓雍撤新之,為門樓 二,串樓二百一十間,壕廣二丈,深三丈,外設攔馬垣。 萬曆四年,知縣林瑄擴城西南一百八十丈,創南門 曰「廣化」,敵樓三間,串樓三百六十間。

北流縣城池, 舊有土城。明景泰元年,知縣林懋修 城池,立門禁。成化七年,以縣西舊學地高曠可城,更 築以磚,周三百三十丈,高二丈,為門三,有樓。城上凡 串樓二百八十間,壕深三丈,闊一丈,外置木柵,築攔 馬垣。嘉靖四十一年,同知施宗誼增築三尺,設敵樓 五。

陸川縣城池, 舊有土垣。明永樂間,始築土城。景泰 三年重修,闢三門。成化三十一年,都御史秦紘拓之, 砌以磚石,建四樓,闢二門,曰「長安」,曰「拱辰。」周二百六 十丈,高一丈八尺,蓋串樓三百六十間。弘治十八年, 知縣郎珍增修月城,甃以磚石,又蓋串樓二十四間, 壕深一丈,廣一丈四尺。康熙四年,知縣方鼎捐資買 木料鐵塊,堅包南北兩門。

興業縣城池, 「舊以木柵為城。明洪武三年,始築土 城。宣德五年,知縣胡綱增雉堞,蓋串樓三百間。天順 二年,知縣向珍築攔馬垣,浚壕池,立敵樓二十一間。 正德二年,砌以磚,增高三尺。」

潯州府 编辑

潯州府城池: 舊有城,宋嘉祐七年拓之,始增築子 城。嘉泰元年,知府周禧、知縣廖德明繼築土垣。元至 元庚辰,推官范埜撤而新之。明洪武六年,百戶吳勝 復廣舊城,周三百七十四丈。十五年,千戶陶成西展 百餘丈。二十九年,知府沈忠復東,展數百丈,周一千 三百二十丈。東西開壕立柵,南北際江,闢六門,南二 曰迎恩、寧遠,北二曰宣武、威武,東拱辰,西安遠。成化 三年,知府孫晫因砌以磚,高二丈,闊一丈二尺,樓六 座,角樓、懸樓共五座,砲臺、窩鋪共二十二座。改拱辰 門曰「潯陽。」桂平縣附郭。

平南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初,知縣齊遜始築土 城,闢《通濟》一門。天順間,始築磚城,周三百一十二丈, 高二丈四尺,立鼓樓、串樓。門外有月城,壕闊二丈,深 八尺。後填南壕,止開南北二門。弘治七年,因舊築立 羅城,牆高八尺,闊四尺,計五百丈,蓋以土茅。

貴縣城池 舊無城,唐元和間,剌史謝鵬始築。元至 正間修築,周圍五十八丈,窩鋪二十四間,面江為池。

南寧府 编辑

南寧府城池, 宋皇祐間始築城,歷代修葺,廣闊周 圍一千三十步,高一丈九尺。闢五門,有樓,曰東門,曰 迎恩,曰鎮江,曰倉西,曰「安塞。」明萬曆壬寅年,知府薛 藩增開南門,並前共城樓六座。崇禎九年,知府吳紹 志增高城垣三尺,東西有壕繞城。宣化縣附郭。 新寧州城池 土城,創自隆慶六年立。門四,有樓。東 賓陽,南和「薰,西含暉,北拱辰。」萬曆元年,知州趙宗鳳 用火磚包垣,高一丈五尺,垛高五尺,廣輪七百六十 七丈,警鋪一十七間。萬曆十三年,知州張思中四角 建煙樓四座,又每城門左右,各建兵房二十間。 隆安縣城池, 舊無城,明嘉靖七年,都御史王守仁 置縣築城。十四年繼築,甃以磚。周圍三百二十丈,高 一丈三尺。建四門,有樓,東曰「隆興」,西曰「望仙」,南曰「廂 泉」,北曰《廂江》。

橫州城池 舊土城。至正丙戌,州判倪思敬築磚城。 明洪武二十二年,指揮徐復擴大之。周圍方十里,一 千二百一十步,高二丈,上廣一丈二尺。串樓二百一 十間。南距大江,東、西、北有壕,闊一丈二尺,長九百九 十五丈。城門六:東涵春,西肅清,南鎮南,北清遠,東北 迎宣、州前月江,俱有樓,窩鋪三十一間。景泰二年,分 巡道蕭鸞、指揮鄧凱,增建登高嶺敵樓一座。嘉靖三 十一年,府判韓紹奕易串樓以「垛堞。」

永淳縣城池, 「明正統十四年,始築土城。成化八年, 曾鼐包砌以磚,開壕環之。周圍四百二十丈,高一丈 五尺,門四,有樓,東朝陽,西永寧,南迎恩,北拱辰。」 上思州城池, 「舊土城,明弘治十八年改流,州同曾 昺始建。嘉靖十五年,知州黎磐遷學入城,增包數十 丈。二十三年,知州周璞拓南二百丈,門,甃以磚石。周 圍四百三」十八丈,高一丈三尺。四面環壕俱廣一丈, 深七尺。門樓四座,曰「興賢、靖邊、阜民、拱辰。」

太平府 编辑

太平府城池 明洪武五年築磚城,周六百四十二 丈,高一丈五尺,廣一丈三尺。為門五:東曰長春,南曰 鎮安,西南曰安遠,西曰鎮邊,北曰拱辰,各建樓於上, 敵樓八座,串樓五百六十四間。正德十四年,知府鄧 炳「塞安遠門東、西、南三面據河為險,又東西并取居 民魚塘為壕。」崇善縣附郭。

養利州城池, 舊無城,明宣德六年改流。弘治十四 年,知州羅爵營築土城。萬曆十一年,知州葉朝榮作石城。十九年,知州許時謙改建北城,減十之三。周圍 三百七十九丈,外環以江,架溝排攔木七丈。城樓、水 門共六座,城上窩鋪二十間。

左州城池, 舊無城,明天順間,改土設流。正德十五 年,知州李欽承築土城。

永康州城池, 舊無城,明成化八年改流。萬曆三十 年創土城。崇禎十一年,知州李喬春詳建磚城。周圍 二百丈,高一丈五尺,城門樓各四。

柳州府 编辑

柳州府城池 「舊無城,宋元祐間,知州畢君卿始修 築。明改府。洪武四年,築土城,十二年,指揮蘇銓等拓 之,易以磚,高一丈八尺,廣二丈六尺,延袤九百餘丈。 為門五:曰東門、西門、鎮南門、靖南門、北門。」外環以壕。 馬平縣附郭。

羅城縣城池, 舊無城,明成化十七年,府同知劉頖、 知縣艾俊始砌石城,高一丈二尺,闊四尺餘,周圍三 百六十丈。正德七年,知縣黃裳建東、南、西門樓三座, 池多未鑿。

雒容縣城池 「舊土城,明成化間,僉事何漢宗奏改 砌以石,上覆串樓。嘉靖二年,巡撫御史汪淵重修,周 圍二百六十丈,高一丈二尺。東、西、南」建門三,惟北城 倚山不設門。

柳城縣城池 在龍江西。舊無城。成化間,都御史韓 雍始築磚城,高一丈五尺,厚一丈餘,周三百五十丈, 無池。西南以大江為塹,為門三:南曰石城,西曰「西江, 北曰北門。」樓三座,窩鋪五間。

懷遠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十四年置縣。萬曆十 九年,知縣蘇朝陽築城,周三百三十九丈,高一丈七 尺。闢四門:東曰觀霄,南曰「丹陽」,西曰「新良」,北曰「治定」, 建南、北月城二座。

來賓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間,設守禦所,始築磚 城。高一丈八尺,厚丈餘,橫方一百六十丈。西南逼河, 東北依山,為門四:曰東安,曰西寧,曰鎮南,曰迎恩門。 各建譙樓並串樓。

融縣城池, 築自唐、宋。安撫使譚壽昌廢舊城,拓東 南北三面,創外城,周圍九里,為門三,曰通濟,曰鎮遠, 曰威武。為樓三,曰朝陽,曰清遠,曰雄邊。明初,於城西 拓地二十五丈,復加營建,周四百八十五丈,環之以 壕,增建城門一,曰「廣潤。」康熙十三年,知縣熊飛渭捐 資重新西、南二門城樓,又立窩鋪九間,規制視昔為 備。

象州城池, 舊土城。明洪武間,設守禦千戶所,始築 磚城。高二丈,厚一丈餘,周六百四十餘丈,壕闊二丈 五尺,深一丈五尺。為門五:東曰賓陽,南曰「鎮南」,西曰 朝江,北曰象臺,小南門曰「進賢。」成化十四年,守禦都 指揮楊觀於西、北門各建樓一座。

武宣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三年,始築土城。三十 年設守禦千戶所,又拓之。成化間,易砌以磚,高二丈 五尺,厚一丈餘,周三百六十五丈,壕闊一丈五尺,深 二丈,為門四。」

賓州城池, 舊無「城,宋開寶中,知州楊居政築城,高 二丈,厚一丈二尺,周一千二百二十步,後廢。明洪武 初,設守禦千戶所,復築。正德八年,副使陳陽重新之, 環城四門,池壕深廣。」

遷江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二十五年開設屯田 千戶所。千戶朱真修立城垣,高一丈五尺,周一百一 十七丈。為門四:曰永安,曰太和,曰平彝,曰鎮江。東北 臨江,西南開壕,闊三丈,深一丈五尺。去城三十里,有 石零堡城。

上林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三十一年,立「屯田千 戶所,始築土垣,僅容縣治倉庫。」天順元年,復築土城 三百餘丈。成化八年,都指揮岑瑛重修,易砌以磚,外 環以壕,覆以串樓。

慶遠府 编辑

慶遠府城池: 「漢築土城,唐天寶元年,刺史吳懷忠 易以磚石,周四百五十三步,為門四,是為舊城。明洪 武二十九年,開設慶遠衛,拓東門外地築城以廣之, 計五里五十八步,是為新城。中通為一,共周圍一千 二百二十九丈。」總新舊城門有六:東曰永安,西曰永 定,舊南曰鎮安,新曰武定,舊北曰拱辰,新曰泰和。弘 治元年,知府汪溥以北城附江,東、西、南三關平曠受 敵,乃傭工鑿壕,深二丈,闊一丈五尺,延袤凡三千丈, 引官陂水注之。宜山縣附郭。

天河縣城「池, 舊無城,東南依山為固,西北築土垣 圍之。有壕,為門三,覆以磚茅。」明正德十二年,知縣尚 汝弼補築土垣,增高三尺,掘壕深一丈,又增築外垣 以護之。

河池州城池, 舊惟土垣,頂覆以茅。明嘉靖五年,知 州周釴遷州於四一山,增築土垣,高一丈五尺,闊七 尺,周圍三百八十丈,為門四,曰「迎恩、定遠、鎮遠、歸仁、 後塞。北門建樓三座思恩縣城池, 舊有土垣。順治十五年,依歐家山址, 築牆蓋草,周圍二百丈,高一丈二尺。康熙五年,知縣 翁世庸闢四門,有樓。

荔波縣城池, 宋、明未建城郭。順治十六年,知縣王 家禎請遷縣治於今所居焉。始築土城一百八十二 丈,高五尺,厚一尺五寸,開西、南、北三門,南、北門建有 草樓。

思恩府 编辑

思恩府城池, 舊在寨城山內,土官岑瑛築。明新建 伯王守仁再遷於荒田築之。周圍三百一十二丈五 尺,高二丈二尺。為門三:東鳴鳳,南思正,西悅化,北無 門。東、西、南三門各有甕城。城樓四座,四隅角樓四座。 東西兩河夾流,至南門交合,儼然壕塹。北面依山麓, 無水。

武緣縣城池, 明洪武二十四年建。萬曆八年,知縣 黃約重修。闢四門,有樓,曰演武,曰麗澤,曰「隅和」,曰「阜 民。」康熙三年,知縣莊振徽重修。周圍五百九十丈,高 一丈二尺。為門四:東陽和,西麗澤,南阜民,北威武。樓 四座,窩鋪一十七間。周圍壕六百七十丈,廣一丈,深 七尺。

《西隆州》城池, 新改《流官城》,未建。

西林縣城池, 康熙六年,王傑始築城,周圍二百八 十五丈,高八尺,厚二尺五寸,門四,各有樓,無雉堞、壕 塹。

白山土司城池 舊有城池,在喬利憑山,壘石頭城 一座,周圍六十丈五尺。明末移住隴兔村,即以隴兔 為司治。

興隆土司城池, 原卜築喬利,有石牆,周七十丈,高 六尺,牆北一門曰「順義。」明末,移蘆何城頭。何村為 司治。

定羅土司城池, 舊石城,相傳岑瑛所築,即名岑瑛 城。周二百餘丈,東西二門。今去城二十里木城頭,為 司治。

舊城土司城池, 以山為城,南北東西各徑一里。山 石壘築,連接障密,四山口開四門,無城樓雉堞。明永 樂間,土官岑瑛所築。「東南關口石牆長二十丈,高一 丈二尺;西關口石牆長八十丈,高一丈二尺。西北關 口石牆長五丈,高一丈三尺。各掘深塹,向背各如牆 勢。」

下旺土司城池 石城一座,建自明正統間。相傳思 恩土州官岑瑛有神術,行兵屯營所築。正南倚山為 城,惟築東西北三面,共一百五十丈,高六尺,無垛子。 城樓開三門:東曰「古麗」,西曰「律門」,北曰「紹興。」

那馬土司城池 石城周圍七十丈,高五尺,南北二 鞏,門無雉堞。城樓壕塹,名曰「周鹿城。」後倚砦崇高嶺, 前遶小川。相傳明正統年間,為思恩土州官岑瑛神 術建築。

都陽土司城池, 以邑皂村為司治。土屬原無城,惟 土築牆,圍闊六十丈,高五尺,居之。

古零土司城池, 自建置以來,並未修築。惟於紗帽 山前建立司治。

安定土司城池, 先卜築於舊洲,今移地六村為司 治。

鎮安府 编辑

鎮安府城池, 自宋時有土城,無雉堞。高一丈五尺, 闊三尺,馬道五尺。周圍二百二十五丈。設東西南三 門,各有城樓一座。北面倚後山作牆垣。今仍舊制。

泗城土府 编辑

泗城土府城池, 舊無城,府治後枕東山,西、北、南三 面小石,築砌圍牆,高三四尺,周圍長三百六十丈。開 門三:曰西,曰南,曰北。西門澗水橫流,南、北二門無壕。 奉議:土州城池, 舊有土牆。康熙九年,依前址築牆, 圍於南、西、北三方,高五尺,長三百五十丈。東阻河,豎 立木柵為障,四面開門,茅蓋門樓。

土田州城池, 築自「明嘉靖年間。四面皆土牆,無雉 堞壕塹。東西南北四門各有城樓。周圍五百二十丈, 厚四尺。」

都康土州城池, 原築土垣,在把部村後。宋祥興年 間,始遷治於隆蒲,以亂石壘築,高八尺,周圍二百一 十三丈。有東、西、南三門,無壕,惟小溪曲流於南、北兩 門。

向武土州城池 舊土城築自宋皇祐間,在州甲。明 萬曆四十五年,遷州治於乃甲,復築土城,周圍一百 五十丈,高七尺,無雉堞、壕塹,正北開一門,有樓。 歸順土州城池 舊州治在今州治南十里,明弘治 年間築,周圍一里,分四門,無雉堞、壕塹。天啟七年,移 計甲作州治,築土為牆,僅圍衙署。

「上映土州城池。 舊無城郭,四圍山峰陡峭,儼若城 垣,惟北面谷口平衍。宋皇祐間,土知州許公順築建 石牆一面,內有土築小牆,周圍里許,正北開一門,無 雉堞壕塹,左右兩小溪夾遶州前,合流而南上林土縣城池。 舊土城築自宋皇祐年間,在余甲 對岸。順治十八年,始遷建縣治於那料村,復築土牆, 高六尺,周圍」二百零五丈。東南二門,無城樓雉堞。牆 外有壕、廣四丈、深三丈。

小鎮安城池 舊治在音峒,明弘治六年築。天啟年 間移今治,為土垣,僅圍衙宇。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