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第034卷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三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三十四卷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

 第三十四卷目錄

 橋梁部紀事

 橋梁部雜錄

 橋梁部外編

考工典第三十四卷

橋梁部紀事

编辑

《拾遺記》:「舜命禹疏川奠嶽,濟巨海黿鼉,以為橋梁。」 《竹書紀年》:「周穆王三十七年,伐楚,大起九師,東至於 九江,架黿鼉以為梁。」

《集仙錄》:「穆王命八駿,吉日甲子,黿鼉魚鱉為梁,以濟 弱水,而賓於王母。」

《水經注》:「霸水,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顯霸功。水上 有橋,謂之霸橋。」

《史記蘇秦傳》:「秦說燕王曰:『信如尾生,與女子期於梁 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刺客列傳》:豫讓者,晉人也,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 趙襄子滅智伯,豫讓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今智伯 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於所 當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 使人問之,果豫讓也。《正義》曰:「汾橋下架水」,在并州 晉陽縣東十里。

《春秋後傳》:趙襄子遊於圃中,至於梁,馬卻不肯進,青 笄為驂乘。襄子曰:「進視梁下,前類有人。青笄進視梁 下,豫讓卻寢,佯為死人。青笄云:『長者,且有大事』。」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河橋。」正義曰:此 橋在同州臨晉縣,東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橋也。 《誠齋雜記》:「燕太子丹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乃求歸。 秦王為機置之橋,欲以陷丹。丹過之,蛟龍捧轝,而機 不發。」

《三輔黃圖》:「秦始皇併天下,都咸陽,宮殿端門四達,以 則紫宮,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 始皇造渭橋,鐵鐓重不能移,乃刻石作力士孟賁像, 祭之鐓乃可移動。」

《述征記》:始皇東巡,弗行舊道,過菏水,率百官以下,人 提一石以填之,俄而梁成。今所累石,無造作之處。 《史記留侯世家》:「良嘗閒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 父,衣褐,至良所,直墜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 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 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徐廣》曰: 「圯,橋也,東楚謂之圯。」音怡。

《滑稽列傳》: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發民鑿十二渠, 引河水灌民田。到漢時,長吏以為十二渠橋絕馳道, 相比近,渠水且至,欲合三渠為一橋。鄴民人父老不 肯聽。長吏以為西門君所為也,賢君法式不可更也, 長吏終聽置之。

《張釋之傳》:「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出,乘輿 馬驚,於是使騎捕屬之廷尉。釋之治問曰:『縣人來聞 蹕,匿橋下久之,以為行已過,即出,見乘輿車騎即走 耳。廷尉奏當,一人犯蹕,當罰金』。」張晏曰:「在渭橋中 路。」臣瓚曰:「中渭橋兩岸之中。」《索隱》曰:「二說皆非也。」案: 今渭橋有三所:一所在城西北咸陽路,曰西渭橋;一 所在東北高陵路,曰東渭橋。其中渭橋在故城之北 也。

《平準書》,「公卿議封禪事,天下郡國皆豫治道橋,繕故 宮。」

《通典》:「漢武帝作長安城西門曰便門橋,與門相對,因 號便門橋。」

《華陽國志》:蜀郡城北十里有昇仙橋。司馬相如初入 長安,題市門曰:「不乘駟馬高車,不復過此橋。」

《漢書趙充國傳》:「充國至金城,奏治湟陿以西道橋七 十所,令可至鮮水。」

《薛廣德傳》:廣德為御史大夫,上酎祭宗廟,出便門,欲 御樓船,廣德當乘輿車,免冠頓首曰:「宜從橋。」詔曰:「大 夫冠。」廣德曰:「陛下不聽臣,臣自刎以血污車輪,陛下 不得入廟矣。」上不說,先請幫助識別此字。光祿大夫張猛進曰:「臣聞 『主聖臣直,乘船危,就橋安,聖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 可聽』。」上曰:「曉人不當如是耶!」乃從橋。

《王莽傳》:地皇三年二月,霸橋災,數千人以水沃救不 滅。莽惡之,下書曰:「夫三皇象春,五帝象夏,三王象秋, 五霸象冬。皇王德運也。霸者繼空續乏,以成歷數,故 其道駁,惟常安。御道多以所近為名。」迺二月癸巳之 夜,甲午之辰,火燒霸橋,從東方西行,至甲午夕,橋盡 火滅。大司空行視考問,或云寒民舍居橋下,疑以火 「自燎為此災也。其明旦,即乙未立春之日也。予以神 明聖祖黃虞遺統,受命至於地皇四年,為十五年,正

以三年終冬,絕滅霸駁之橋,欲以興成新室,統一長
考證
存之道也。又戒此橋空東方之道。今東方歲荒民饑,

道路不通,東岳太師亟科條開東方諸倉,賑貸窮乏, 以施仁道。其更名霸館為長存館。」「霸橋為長存橋。 《吳地記》:『後漢郡人顧訓,家有百口,五世同居,鄉人效 之,共議近宅造百口橋,以彰孝義也』。」

《三國志張飛傳》:曹公入荊州,先主奔江南,使飛將二 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翼,德也, 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吳主傳》:「權征合肥,為魏將張遼所襲,乘駿馬,越津橋 得去。」《江表傳》曰:權乘駿馬上津橋,橋南已徹丈餘, 無版谷。利在馬後,使權持鞍緩控,利於後著鞭,以助 馬勢,遂得超度。

《華陽國志》:萬里橋在成都縣南八十里。蜀使費褘使 吳,諸葛亮送之于此,嘆曰:「萬里之行,始于此橋。」因名 萬里橋。

魚豢《魏略》:「景初中,洛陽城東橋、城西橋、洛水浮橋,三 柱三折。三柱,三公象也。時徭役大興,三公垂頭隱匿 故也。」

《三國志鍾會傳》:「司馬文王欲大舉圖蜀,以會為鎮西 將軍,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入,先命牙門將許 儀在前理道,會在後行,而橋穿馬足陷,於是斬儀。」 《晉書成都王穎傳》:「穎與河間王顒伐京都,進軍屯河 南,阻清水為壘,造浮橋以通河北,以大木函盛石,沈 之以係橋,名曰石鱉。」

《杜預傳》:預以孟津渡險,有覆沒之患,請建河橋於冨 平津。議者以為殷周所都,歷聖賢而不作者,必不可 立故也。預曰:「造舟為梁,則河橋之謂也。」及橋成,帝從 百僚臨會,舉觴屬預曰:「非君,此橋不立也。」對曰:「非陛 下之明,臣亦不得施其微巧。」

《溫嶠傳》:王敦搆逆,加嶠持節都督東安北部諸軍事。 及王含、錢鳳奄至都下,嶠燒朱雀桁以挫其鋒。帝怒 之,嶠曰:「今宿衛寡弱,徵兵未至,若賊豕突,危及社稷, 陛下何惜一橋?」賊果不得渡。

《水經注》:趙建武中,造浮橋於延津上採石為中濟,石 無大小,下輒流去,用功百萬,經年不就。石虎親閱工 作,沈璧於河,明日璧流渚上,波蕩上岸,遂斬將而還。 《襄陽耆舊傳》:「豬蘭橋,其名荻蘭橋。橋之左右,豐蒿荻 於橋東。劉季和大養豬,襄陽太守曰:『此中作豬屎臭, 可易名豬蘭橋』。」初如戲言,而百姓遂以為名矣。 《沙州記》:「吐谷渾於河上作橋,謂之河厲,長一百五十 步,兩岸累石作基陛,節節相次,大木從橫,更鎮壓,兩 邊俱來,相去三丈,並大材以板橫次之,施句欄,甚嚴 飾。」

《秦州記》:「枹罕有河夾岸,岸廣四十丈。義熙中,乞佛於 河上作飛橋,橋高五十丈,三年乃就。」

《南史齊和帝紀》:「先是東昏與群小別立帽,騫其口而 舒兩翅,名曰『鳳度三橋』。」梁武帝舊宅在三橋。鳳度之 名,鳳翔之驗也。

《梁書韋叡傳》:「天監五年,魏中山王元英寇北徐州,高 祖詔叡率豫州之眾會焉。魏人先於兩岸為兩橋,樹 柵數百步,跨淮通道。叡裝大艦,使梁郡太守馮道根、 廬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釗等為水軍。值淮水 𣊻長,鬥艦競發,皆臨壘以小船載艸,灌之以膏,從而 焚其橋。風怒火盛,煙塵晦冥,敢死之士拔柵斫橋,水 又漂疾,倏忽之間,橋柵盡壞。元英見橋絕,脫身遁去。」 《南史孝義傳》:「郭世通子原平稟至,行宅上種竹,夜有 盜其筍者,原平遇見之,盜者奔走墜溝,原平乃於所 植竹處,溝上立小橋,令通又採筍置籬外,鄰里慚愧, 無復取者。」

《魏書于栗磾傳》:栗磾遷豫州刺史。洛陽雖歷代所都, 久為邊裔,城闕蕭條,野無煙火。栗磾刊闢榛荒,勞來 安集,德刑既設,甚得百姓之心。太宗南幸盟津,謂栗 磾曰:「河可橋乎?」栗磾曰:「杜預造橋,遺事可想。」乃編次 大船,構橋于治坂。六軍既濟,太宗深嘆美之。 《崔亮傳》:亮除安西將軍,雍州刺史。城北渭水,淺不通 船,行人艱阻。亮謂僚佐曰:「昔杜預乃造河梁,況此有 異長河。且魏晉之日,亦自有橋,吾今決欲營之。」咸曰: 「水淺不可為浮橋,汎長無恆,又不可施柱,恐難成立。」 亮曰:「昔秦居咸陽,橫橋渡渭,以像閣道,此即以柱為 橋,今唯慮長柱不可得耳。」會天大雨,山水𣊻至,浮出 長木數百根,藉此為用,橋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猶 名「崔公橋。」

《諸帝子孫傳》:「艾陵伯萇,世宗時為北中郎將,帶河內 太守。萇以河橋船緪路狹,不便行旅,又秋水汎漲,年 常破壞,乃為船路。遂廣召空車從京出者,率令輸石 一雙,累以為岸,橋闊,往來便利,近橋諸郡無復勞擾, 公私賴之。」

《伽藍記》宣陽門外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橋,所謂永橋 也。神龜中,常景為勒銘,其辭曰:「浩浩大川,泱泱清洛。 道源熊耳,控流巨壑。納穀吐伊,貫周淹亳。近達河宗, 遠朝海若。非惟洛食,實曰土中。上映張柳,下據河嵩寒暑攸葉,日月載融。帝世光宅,函夏同風。前臨少室, 卻負太行。制岩東邑,峭峘西疆。四驗之地,六達之莊。」 恃德則固,失道則亡。詳觀古籍,列見丘墳,乃禪乃革, 或質或文,周餘九裂,漢季三分,魏風衰晚,晉景雕曛, 天地發輝,圖書受命,皇建有極,神功無競。魏籙仰天, 元符握鏡,璽運會昌。龍圖受命,乃睠書軋,永懷保定, 敷茲景跡,流美洪模,襲我冠冕,正我神樞,水陸兼會, 周鄭交衢,爰勒洛汭,敢告中區。南北「兩岸,有華表舉 高二十丈,華表上作鳳皇,似欲沖天勢。」

《隋書何稠傳》:「稠守太府卿,後三歲,兼領少府監。遼東 之役,攝右屯衛將軍,領御營弩手三萬人。時工部尚 書宇文愷造遼水橋不成,師未得濟,右屯衛大將軍 麥鐵杖因而遇害。帝遣稠造橋,二日而就。」

《元和志》:天津橋在河南縣北四里。隋大業元年初造, 以鐵鎖維舟,鉤連南北,夾路對起四樓,其樓為日月 表勝之象。貞觀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為腳。 《唐書劉仁軌傳》:「貞觀十四年,校獵同州,時秋斂未訖, 仁軌諫曰:『今茲澍澤』。」請幫助識別此字。「足,百穀熾茂,收纔十二,常日 贅調,已有所妨。又供獵事,繕橋治道,役雖簡省,猶不 損數萬,少延一旬,使場圃畢勞。陛下六飛徐驅,公私 交泰。」璽書褒納。

《舊唐書韋機傳》:「上元中,機遷司農卿,檢校園苑,造上 陽宮,并移中橋,從立德坊曲徙於長夏門街,時人稱 其省工便事。」

《唐書李昭德傳》:「武后營神都,昭德規創文昌臺。及定 鼎上東諸門,標置華壯。洛有二橋,司農卿韋機徙其 一,直長夏門,民利之。其一橋廢,省巨萬計。然洛水歲 淙齧之,繕者告勞。昭德始累石代柱,銳其前,廝殺暴 濤,水不能怒,自是無患。」

《朝野僉載》:「趙州石橋甚工,磨礱密緻如削焉,望之如 初月出雲,長虹飲澗,上有勾欄,皆石也。勾欄並為石 獅子。龍朔年中,高麗諜者盜二獅子去。後復募匠修 之,莫能相類者。至天后大足年,默啜破趙定州,賊欲 南過,至石橋,馬跪地不進,但見一青龍臥橋上,奮迅 而怒,賊乃遁去。」

《郭弘霸傳》:弘霸遷右臺侍御史,援刀自刳腹死,頃而 蛆腐。是時大旱,弘霸死而雨。又洛陽橋久壞,至是成, 都人喜。后問群臣:「外有佳事邪?」司勳郎中張元一曰: 「比有三慶,旱而雨,洛陽橋成,弘霸死。」

《全唐詩話》:金橋童謠云:「聖人執節度金橋。」橋在潞州 南二里。明皇於景龍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由此橋 朝京師。

《唐會要》:「開元九年十二月九日,增修蒲津橋,緪以竹 葦,引以鐵牛,命兵部尚書張說刻石為頌。」

《圖畫見聞志》:「《金橋圖》者,唐明皇封泰山回,車駕次上 黨,潞之父老負擔壺漿,遠近迎謁,帝皆親加存問,受 其獻饋,賜賚有差。其間有先與帝相識者,悉賜以酒 食,與之話舊。故所過村部,必令詢訪孤老喪疾之家, 加弔恤之。父老欣欣然,莫不瞻叩,乞駐留焉。及車駕 過金橋,御路縈轉,上見數十里間,旗纛鮮華,羽衛齊」 肅遂召吳道子、韋無忝、陳閎,令同製《金橋圖》。御容及 帝所乘照夜白馬,陳閎主之;「橋梁山水、車輿人物、草 木、鷙鳥、器仗帷幕,吳道子主之;狗馬驢騾,牛羊橐駝, 猴兔豬」請幫助識別此字。之屬,韋無忝主之。圖成,時謂三絕焉。 《酉陽雜俎》:天寶末,術士錢知微嘗至洛,遂榜天津橋 柱賣卜,一卦帛十匹。有貴公子讀榜,命取帛如數卜 焉。錢命蓍布卦曰:「予筮可期一生,君何戲為?」其人曰: 「卜事甚切,先生豈誤乎?」錢曰:「請為韻語曰:『兩頭點土, 中心虛懸。人足踏跋,不肯下錢』。」其人本意買天津橋 也。其精如此。

《松窗雜記》:元宗幸東都,因秋霽與一行師共登天宮 寺閣,臨眺久之,上遐顧悽然,長嘆數四,謂一行曰:「吾 身得終無患乎?」一行曰:「陛下行幸萬里,聖祚無疆。」及 西狩初至成都,前望大橋,上舉鞭問左右曰:「是橋何 名?」節度使崔圓躍馬前進曰:「萬里橋也。」上因追嘆曰: 「一行之言今果符之,吾無憂矣。」

《舊唐書王佖傳》:「先是,吐蕃欲成烏蘭橋于河壖,先貯 材木,朔方節度每遣人潛載之,委於河流,終莫能成。 至是,蕃人知佖貪而無謀,先厚遺之,然後併役成橋, 仍築月城圍守之。自是朔方禦寇不暇。」

顏真卿《張志和碑》:「志和結廬會稽東郭,門牆流水,十 年無橋。觀察使陳少游為建造,行者謂之大夫橋。」 《明一統志》:「宜春人彭伉登第,其妻與郡吏湛賁姊妹 也。妻族賀伉,坐上皆名士,獨飯賁于後閣。賁自是力 學,一舉遂登上第。伉過橋,聞之失聲墜驢,故名湛郎 橋,又名落駝橋。」

《劉無雙傳》:「王仙客者,建中中朝臣劉震之甥。震有女 曰無雙,涇原兵反,震召仙客謂與我勾當家事,我嫁 與爾。」無雙後震受偽命,無雙入掖庭,仙客以前銜為 富平縣尹,知長樂驛,累月,忽報有使押領內家三十 人往園陵,以備灑掃,宿長樂驛。仙客今蒼頭塞鴻,假驛吏烹茗于簾外,至夜深,忽聞簾下語曰:「塞鴻塞鴻, 爾爭得知我在此,乃無雙也。」塞鴻告仙客,仙客曰:「我 何得一見?」塞鴻曰:「方今修渭橋,郎假作理橋官。車子 過橋時,近車子立,無雙必開簾子,當得瞥見耳。」仙客 如其言,至第三車子,果窺見,真無雙也。

《圖畫見聞志》:「保壽寺本高力士宅,天寶九載捨為寺。 文宗朝,有河陽從事李涿者,性好奇古,與寺僧善。嘗 與之同觀寺庫中舊物。忽於破甕內得物,如被幅裂 汙坌,觸而塵起,涿徐視之,乃畫也。因以州縣圖三及 絹三十匹換之,令家人裝治,幅長丈餘。因持訪於常 侍柳公權,乃知張萱所畫《石橋圖》,明皇賜力士,因留」 寺中也。

《唐舊史》:王周歷四鎮,皆有善政。定州橋壞,覆民租車。 周曰:「橋梁不修,刺史過也。」乃償民租,治其梁。

《玉泉子》「鄭昌圖,登第歲,居長安。夜後納涼於庭,夢為 人毆擊,擒出春明門,至合大路處石橋上乃得解,遺 其紫羅履一隻,奔及居而寤甚困,言於兄弟床前,果 失一隻履。旦令人於石橋上追尋得之。」

《三餘帖》。「草鞋」橋者,豫章胡文早喪其婦年少守節甚 苦,身自織布以給食,頭面恆不梳洗,足著草鞋,鄰里 從其夫姓,呼為胡草鞋。每令人持布至橋,橋上人爭 買之,曰:「此胡草鞋,夫人布,不二價者也。」因以名橋。 《五代史義兒傳》:「李存進遷振武軍節度使。是時晉軍 德勝為南北寨,每以舟兵來往,頗以為勞。而河北無 竹」石存,進乃以葦笮維大艦為浮梁。

《遼史聖宗本紀》:統和三年「秋七月丙寅,駐蹕土河,以 暴漲,命造船橋。」

《宋史李煜傳》:「初將有事江表,江南進士樊若水詣闕 獻策,請造浮梁以濟師。太祖遣高品石全振往荊湖, 造黃黑龍船數千艘,又以大艦載巨竹緪,自荊渚而 下。及命曹彬等出師,乃遣八作使郝守濬等率丁匠 營之。議者以為古未有作浮梁渡大江者,恐不能就, 乃先試於石脾口移置采石,三日而成,渡江若履平」 地。煜初聞朝廷作浮梁,語其臣張洎,洎對曰:「《載籍》以 來,長江無為梁之事。」煜曰:「吾亦以為兒戲耳。」王師渡 江,煜召朱令贇於上江,令連巨筏,載甲士數萬人,順 流而下,將斷浮梁,未至,為劉遇所破。

《河渠志》:「洛水貫西京,多暴漲,漂壞橋梁。建隆二年,留 守向拱重修天津橋成,甃巨石為腳,高數丈,銳其前 以疏水勢。石縱縫,以鐵鼓絡之,其制甚固。四月,具圖 來上,降詔褒美。」

《宋史陳希亮傳》:「希亮知宿州。州跨汴為橋,水與橋爭, 嘗壞舟。希亮始作飛橋,無柱,以便往來。詔賜縑以褒 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於泗州,皆為飛橋。」

《謝德權傳》:德權遷陝西巡檢,以勞就改右侍禁。咸陽 浮橋壞,轉運使宋大初,命德權規畫,乃築土實岸,聚 石為倉,用河中鐵牛之制,纜以竹索,由是無患。 《陝西通志》:朝邑倉頭林,故有土神祠。宋真宗祀華嶽, 渡渭阻風,夜夢老父出迎曰:「旦日助一冰橋。」帝感其 靈,物色之,知為土神,賜冕旒,封為城隍神。

《澠水燕談錄》:「青州城四面皆山,中貫洋水,限為二城。 先時跨水植柱為橋,每至六七月間,山水暴漲,水與 柱鬥,率常壞橋,州以為患。明道中,夏英公守青,思有 以捍之。會得牢城廢卒,有智思,疊巨石固其岸,取大 木數十相貫架為飛橋,無柱,至今五十餘年,橋不壞。 慶曆中,陳希亮守宿,以汴橋壞,率常損官舟,害人命」, 乃法青州所作飛橋,至今汾、汴皆飛橋為往來之利, 俗曰「虹橋。」

《宋史蔡襄傳》:「襄知泉州,距州二十里萬安渡,絕海而 濟,往來畏其險。襄立石為梁,其長三百六十丈,種蠣 於礎以為固,至今賴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閩 人刻碑紀德。」

《避暑錄話》:丁仙現自言,及見前朝老樂工間有優諢 及人所不敢言者,不徒為諧謔,往往因以達下情,故 仙現亦時時效之,非為優戲,則容貌儼然如士大夫。 紹聖初修天津橋,以右司員外郎賈種民董役,種民 時以朝服坐道旁,持撾親指麾,役工見者多非笑。一 日橋成,尚未通行,仙現適至,素識種民,即訶止之曰: 「吾橋成,未有敢過者,能打一善諢,當使先眾人仙現。」 應聲云:「好橋,好橋!」即上馬急趨過種。民以為非,諢使 人亟追之,已不及,久,方悟其譏己也。

《游宦紀聞》:「宜興長橋,元豐元年火。四年,邑宰褚理復 立榜曰『欣濟』。東坡過之,為書曰:『晉周孝侯斬蛟之橋』。」 刻石道旁。崇寧禁錮,沈石水中,不知所在。

《行程錄》:「盧溝河水極湍激,每候水淺深,置小橋以渡, 歲以為常。」近年于此河兩岸造浮梁,建龍祠,彷彿如 黎陽三山制度。

《宋史河渠志》:「大觀元年七月,詔自京至八角鎮積水 妨行旅,轉運司選官疏導,修治橋梁,毋使病涉。」 《宗室傳》:「政和八年,嘉王楷改王鄆仍提舉皇城司,出 入禁省,不復限朝暮,於外第作飛橋複道,以通往來《姦臣傳》:「蔡京任孟昌齡為都水使者,鑿大伾三山,創 天成、聖功二橋,大興工役,無慮四十萬。兩河之民,愁 困不聊生,而京僴然,自以為稷、契、周、召也。」 《方技傳》:「僧懷丙,真定人,巧思出天性。趙州洨河,鑿石 為橋,鎔鐵貫其中,自唐以來相傳數百年,大水不能 壞。歲久,鄉民多盜鑿鐵,橋遂攲倒,計千夫不能正。懷 丙不役眾工,以術正之,使復故河。中府浮梁,用鐵牛 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後水𣊻漲絕梁,牽牛沒于河」, 募能出之者。懷丙以一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 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六帖》:「康承訓屯海州,作機橋,維以長緪。賊半渡,緪絕, 多溺死。」

《貴耳集》吳江長橋,焚于庚戌之變。紹興四年,新橋復 成。縣令楊同者謀新之始未嘗委一吏,未嘗科一夫, 但命十僧分幹一橋之利,可支百年。始謀興工,亦俾 諸僧分諭上戶,往往出貲為助。

《宋史劉錡傳》:兀朮圍順昌,錡遣耿訓以書約戰。兀朮 怒,訓曰:「太尉非但請與太子戰,且謂太子必不敢濟 河,願獻浮橋五所,濟而大戰。」兀朮乃下令,明日府治 會食。遲明,錡果為五浮橋於潁河上,敵由之以濟。 《王十朋傳》:十朋知饒州,丞相洪适請故學基益其圃, 十朋曰:「先聖所居,十朋何敢予人。」移知夔州,饒民走 諸司,乞留不得,至斷其橋,乃以車從間道去,眾葺《斷 橋》,以「王公」名之。

《延平府志》:吳武陵未遇時,嘗往田坑索助役錢,夜臥 於橋上。其主人夜夢一黑龍𦆑柱,覺,命僕往視之,報 曰:「今日索助役錢人也。」亟往延入,嚴待之出,題於橋 云:「一水長流出澗溪,眾山綿密與雲齊。武陵橋上觀 春色,自笑劉郎去路迷。」

《癸辛雜識》:德壽宮有橋,乃中秋賞月之所。橋用吳璘 所進階石甃之,瑩徹如玉。以金釘校橋下皆千葉白 蓮花,御几御榻至於瓶爐酒器,皆用水精為之。 《老學庵筆記》:陰平在今文州,有橋曰陰平。淳熙初,為 郡守者,大書立石於橋下曰:「鄧艾取蜀路。」過者笑之。 《游宦紀聞》:永福下鄉有農家子姓張,以採薪鬻鋤柄 為業,鄉人目為張鋤柄,因度為僧,人號為張聖者。游 邑中,募緣造高蓋石橋富屋,揮金相先,人曰:「聖者作 大功德,豈可無一頌語?」僧笑云:「只兩好事,石橋半出 通判,石橋全出狀元,無庸頌也。」及侍講蕭公國梁魁 天下,乃生于橋成之月,橋方半時,實生通判吳公。 《嘉善縣志》:張巨山,元至正間,貲雄一鄉,生子巨森,年 十八,喑不能言。一日有僧募緣建橋,巨山紿曰:「問吾 子。」僧即扣之,巨森忽應曰:「此橋吾家當獨成。」巨山喜, 乃捐資建橋,下為三環,名曰吉祥,森自是能言。 《輟耕錄》:吳江長橋七十二間,作橋者僧從雅師立總 其役,崇敬率眾以給其費,居士姚行獨任勞以終事。 經始于泰定乙丑二月,期年而成。後九年。州守「《的斤 海牙》作鉅閣。」奉《觀音像》于上。

《元氏掖庭記》:「癸巳秋,順帝乘龍舟,泛月池上。池起浮 橋三處,每處分三洞,洞上結綵為飛樓,樓上置女樂 橋,以木為質,飾以錦繡,九洞不相直達。」

《故宮遺錄》:「紅門內數十步許有河,河上建白石橋三 座,名周橋。皆琢龍鳳祥雲,明瑩如玉。橋下有四白石 龍,擎戴水中,甚壯。」

《明外史康茂才傳》:「陳友諒既破太平,將窺應天。太祖 知茂才與友諒舊,密令紿之。茂才遣老閽舊事友諒 者,齎書偽降,約為內應。友諒得書,果大喜,問:『康公安 在』?」曰:「見守江東橋。」曰:「橋何如?」曰:「『木橋也』。乃遣還,謂康 公:『吾即至。至則呼老康閽歸。茂才白太祖,太祖曰:『賊 入吾彀中矣。一夕易橋以鐵石,友諒至,見橋愕然,連』』」 呼「老康」莫應,大驚曰:「老賊紿我!」卻至龍灣,伏兵四起。 茂才令諸將奮擊,大破之。

《雲南山川志》:「瀾滄江經司城東北八十五里羅岷山 下,渡瀘處以竹索為橋,後廢。本朝洪武末,鎮撫華岳 鑄三鐵柱于岸以維舟。」

《宣宗實錄》,宣德三年七月,命通州修白河、富河橋梁。 上謂行在工部尚書吳中等曰:「天氣向寒,白河等處 人難徒涉,當治橋梁。」中奏:「惟白河水深沙溜,橋梁難 成,宜用官船為梁以濟,餘皆用民修治。」從之。

《蕪史》:「南城飛虹橋以石為之,鑿龍魚水族於石,傳自 西域得之。」

《孝宗實錄》,弘治三年五月,修築盧溝橋成,內官監太 監李興乞陞文思院副使潘俊等官。吏部尚書王恕 謂:「官匠營造,乃其職分,自成化初年以前,修河築堤, 並無陞官事例。比者營先帝山陵,所役軍匠至四萬 人,亦未有陞職者。此役較之山陵不及三之一,顧欲 妄濫陞官,甚失輕重之序。」上從其言,命給賞有差。 《玉堂叢語》:固安縣大水崩岸斷,橋邊出一碑,題曰:「橋 崩天子過,碑出狀元來。」其年武宗南幸過其邑,次年 邑人楊維聰狀元及第。

《西湖志》:「宋元祐間,蘇子瞻既濬湖,取葑泥積湖中,自南新路屬之。北新路徑五六里,夾植花柳為長堤,中 有六橋,橋各有亭覆之。其詩云:『六橋橫截天漢上,北 山始與南屏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卷蒼煙空』。」 章子厚詩云:「天向長虯一鑑痕,直通南北兩三春。」自 是湖分為兩,西曰裏湖,東曰外湖。南渡後,隄橋成市, 歌舞叢之,走馬遊船,達旦不息。歲久弗治,裏湖盡為 民業,六橋水流如線。正德間,楊孟暎又重濬之,西抵 北新堤為界,增益蘇隄,高二丈,闊五丈,列插萬柳,頓 復舊觀。久之柳敗,隄復就圮。嘉靖間,縣令王鉞令犯 人小罪可宥者,得雜植桃柳為贖。真治湖一良法也。 隄南第一橋曰「映波」,與西岸第六橋對。舊有旌德觀、 先賢堂。觀本定香寺,今止存定香橋。寶慶間,京尹袁 韶改建為觀,有「虛舟」、「雪錦」二亭。堂名「仰高」,祠祀許由 而下四十人。寶慶初,去潘閬及節孝婦孫夫人凡五 人,中有「振衣」、「清風」二亭,尋併入旌德觀。第二橋曰「鎖 瀾」,與西岸第五橋對。舊有湖山堂,京尹洪燾建;三賢 堂,袁公所建,以祀白、蘇、林三公者。後有三堂,扁曰「水 西、雲北」、「月香、水影」、「晴光、雨色。」第三橋曰「望山」,與西岸 第四橋斜對,水名「花港」,所謂「花港觀魚」者是也。舊有 雪江講堂。淳祐中,婺州布衣胡侊充三賢堂,堂長,號 「雪江」,有《錦囊集》。第四橋曰「壓隄」,與西岸第三橋對。舊 有崇真道院,俗稱「施水庵」,賈似道建庵。旁有石臺,籠 燈以照夜船。水仙王廟亦名龍王祠,先是以樂天、和 靖、子瞻附祀。兩廡有井,曰「薦菊」,蓋取蘇詩「不然配食 水仙王,一盞寒泉薦秋菊」之義也。後廢。嘉靖二十二 年,郡守陳仕賢構亭其上。第五橋曰東浦,與西岸第 二橋對。第六橋曰跨虹,與西岸第一橋斜對。稍北則 為西陵橋矣。

楊公隄,俗稱「裏六橋。」知府楊孟暎既開西湖,遂築此 隄。然近北山三橋,宋時已有之。楊公所築,特南三橋 耳。第一橋曰「環璧」,近淨空院,玉泉之水出焉。第二橋 曰「流金」,金沙灘之水出焉。西為天澤廟。第三橋曰「臥 龍」,自此而西,可通茅家埠。第四橋曰「隱秀」,遶丁家山 而東,沿隄屈曲,蒼翠掩映。西可通花家山,又名花家 園。第五橋曰景行,舊有三賢祠在焉。從此而西,可通 麥嶺路。第六橋曰「濬源」,從定香橋而入,近發祥寺。 《明實錄》:「京師九門,舊有木橋,今悉易之以石。兩橋之 間,各有水閘濠水自城西北隅環城而東,歷九橋。九 閘從城東南流出大通而去。」

《鎮江府志》:「賀觀察邦泰幼時,其父鎬建亭水中,令讀 書而撤其圯。觀察戲以一木支岸徑行,往來甚熟。後 令莆田,率民兵擊倭,馬逸,反馳倭所。倭逼之,前臨大 河,廣踰丈,橋毀,獨一木渡,觀察棄其騎,趨過而撤之, 追者驚以為神。」

《莆田縣志》:漁滄溪,常泰里要道也。原有橋,長三十六 丈,歲久圮壞,架木僅存,尚可容足。舟人鄭廷魁者,乘 而規利,潛毀架木,曳艇以渡,恣其需索。有樵子無雇 值,不得渡,哭於溪次。老父陳志旺偶見之,勸予之渡, 鄭詬之。志旺往,踰溪,負樵者中流幾溺,幸而濟,憤謂 人曰:「吾誓造此橋,汝尚得因為利乎?」鄭反脣曰:「汝窶 人,救死不贍,能造此橋耶?橋成,我願為守橋鬼。」志旺 乃盡捐家資以鳩工,無何,力詘而輟。鄭鼓掌笑曰:「汝 尚能阻吾覓利乎?」越三年,黃啟憲捐金百餘倡建,不 數月橋成。鄭乘夜壞橋址忽顛墜,溺死。守橋之語果 驗。而志旺樂觀厥成,優游天年以終。

《長沙府志》:「劉奇,湘陰人。為刀筆吏而心存濟物,往往 節衣食為施與地。念施與祇及一時,而橋梁之濟可 以及遠,於是修石橋六,因以為號。」

橋梁部雜錄

编辑

《詩經曹風》:「維鵜在梁,不濡其翼。」

《小雅》:「鴛鴦在梁,戢其左翼。」

有鶖在梁,有鶴在林。

《禮記·月令》:「獺祭魚,然後漁人入澤梁。」

孟冬之月謹《關梁》,

《莊子馬蹄》篇:「至治之世,山無蹊遂,澤無舟梁。」

《淮南子》:「若行獨梁,不為無人,不兢其容。」「獨梁」,一木 之水橋也,行其上常兢兢恐陷。

《易林》:「山水暴怒,壞梁折柱。」

《論衡太平瑞應》。「關梁不閉,道無擄掠。」

《風土記》:「陽羨縣前有大橋,南北七十二丈,橋中高起, 有似虹形。」

《華陽國志》:李冰造七橋,上應七星。故光武謂吳漢曰: 「安軍宜在七星橋間也。」

《世說》:庾公嘗入佛國,見臥佛曰:「此子疲於津梁。」於時 以為名言。

《水經注》:「建春門石梁不高大,治石工密舊。橋首夾建兩石柱,螭短趺勒甚佳。乘輿南幸,以其作制華妙,致 之。平城東側西屈,北對射堂,淥水平潭,碧林浦側,可 遊意矣。」

介休縣之西南,俗謂之雀鼠谷。數十里間道隘水,左 右悉結偏梁閣道,累石就路,縈帶岩側,或去一丈,或 高六丈,上戴山阜,下臨絕澗,俗謂之為「魯般橋。」蓋通 古之津隘,又在今之地嶮也。

《伽藍記》:「洛陽出閶闔門城外七里長分橋。中朝時以 穀水浚急,注於城下,多壞民家,立石橋以限之,長則 分流入洛,故名曰長分橋。」或云:晉河間王在長安,遣 張方征長沙王,營軍於此,因為張方橋也。未知孰是。 今民間語訛,號為張夫人橋,朝士迎送,多在此處。長 分橋西首有千金堰,計其水利,日益千金,因以為名。 昔都水使者陳勰所造,令備夫一千歲恆修之。 《吳地記》:「織里橋在麗娃鄉,俗呼失履橋」,「利娃鄉」訛也。 《初學記》:凡橋有木梁、石梁。舟梁謂浮橋,即《詩》所謂造 舟為梁者也。周文王造舟於渭。秦公子鍼奔晉,造舟 於河。秦都咸陽,渭水貫都,造渭橋及橫橋,南渡長樂 宮。漢作便橋以趨茂陵,並跨渭,以木為梁。「漢又作霸 橋,以石為梁。」長安又有飲馬橋。洛陽魏晉以前,跨洛 有浮橋。洛北富平津跨河有浮橋,即杜預所建。又有 車馬橋。鄂坂有黃橋。吳有朱雀橋,歷晉逮王敦反後, 改為乘雀橋。又有枝橋、羅洛橋、張侯橋,張昭所造,故 名之。又有赤欄橋、白虎橋、雞鳴橋。蜀有七橋:一沖里 橋;二市橋;三江橋;四萬里橋五,夷里橋六,笇橋七,長 升橋,云李冰造,上應七星。又有鴈橋、漢安橋,廣一里 半。又有陰平橋、昇仙橋,相如題者。襄陽有木蘭橋,一 名豬蘭橋,鼠雀谷有魯班橋,上方有鬼橋,陝城有鴨 橋,清河有呂母橋,章安有赤蘭橋,上虞有百官橋,仇 池有博山橋、覆津橋、鹿角橋,泗水有石橋,張良遇黃 石公處也。東海有石橋,秦始皇造過海也。後涼有「通 順橋」,在燉煌。後燕有「五丈橋。」此皆魏晉以前昭昭尤 著也。

《因話錄》:尚書省東南隅通衢有小橋,相承目為「拗項 橋。」言侍御史及殿中諸郎久次者至此,必拗項而望 南宮也。

《白帖》:「烏鵲填河成橋,而度織女。」

《六一詩話》:「松江新作長橋,制度宏麗,前世所未有。蘇 子美《新橋對月》詩所謂『雲頭灔灔開金餅,水面沈沈 臥彩虹』者是也。時謂此橋非此句雄偉不能稱也。」 《避暑錄話》:「李育字仲蒙,吳人,馮當世榜第四人登第。 能為詩,性高簡,故官不甚顯,亦少知之者。與外大父 晁公善,尤愛其詩。先君嘗得其親書《飛騎橋》一篇於 晁」公字畫亦清麗,以為珍玩。《吳志》:「孫權征合肥,為魏 將張遼所襲,乘駿馬上津橋,橋板撤丈餘,超度得免, 故以名橋。」今在廬州境中。詩本後亡去,略追記之,附 於此:魏人野戰如鷹揚,吳人水戰如龍驤。氣吞魏王 惟吳王,建旗敢到新城旁。霸主心當萬夫敵,麾下倉 皇無羽翼。途窮事變接短兵,生死之間「不容息。馬奔 津橋橋半撤,洶洶有聲如地裂。蛟怒橫飛秋水空,鶚 驚徑度秋雲缺。奮迅金羈汗霑臆,濟主艱難天借力。 艱難始是報主時,平日主君須愛惜。」此詩五七歲時 先君口授,小兒識之。

《吳船錄》:石湖居士以淳熙丁酉歲五月二十九日戊 辰離成都,泊舟合江亭下。亭之上曰芳華樓,前後植 梅甚多。蜀人入吳者皆自此登舟。其左則萬里橋,諸 葛孔明送費禕使吳曰:「萬里之行始於此。」後人因以 名橋。杜子美詩曰:「門泊東吳萬里船。」正為吳人設。余 在郡時,每出東都,過此橋,輒為慨然。

《容齋隨筆》:樂天《新居》詩云:「橋憑州守造,樹倩府僚栽。」 唐世風俗,尚為可喜。今人居閒,而郡守為之造橋,府 僚為之栽樹,必遭譏議,又肯形之篇詠哉!

《容齋三筆》:英州小市,江水貫其中,舊架木作橋,每不 過數年,輒為湍潦所壞。郡守建安何智甫始疊石為 之,方成而東坡還自海外,何求文以紀坡,作四言詩 一首,凡五十六句。今載於後集第八卷,所謂「天壤之 間,水居其多,人之往來,如鵜在河」是也。予侍親居英, 與僧希賜遊南山,步過橋上,讀詩碑。希賜云:「真本藏 於何氏,此有石刻,經黨禁亦不存,今以板刻之。」乃希 賜所書也。賜因言:「何公初請記,坡為賦此詩,既大書 矣,而未遣送郡。候兵執役者見之,以告何。何又來謁, 坡曰:『軾未到橋所,難以想像落筆』。」何即命具食,拉坡 偕往。坡曰:「使君是地主,宜先升車。」何謝不敢,乃並轎 而行。既至,坡曰:「正堪作詩,晚當奉戒。」抵暮送與之。蓋 詩中云我來與公,同載而出,讙呼填道,抱其馬足,故 欲同行,以印此語耳。坡公作詩時建中靖國元年辛 巳。予聞希賜語,時紹興十七年丁卯,相去四十六年。 今追憶前事,乃紹熙五年甲寅,又四十七年矣。 《容齋五筆》:饒州學,非范文正公所建,予既書之矣。城 內慶善橋之說亦然。比因郡人修橋,拆去舊石,見其

上鑴云:「康定庚辰。」案范公以景祐乙亥為待制,丙子
考證
知開封府,黜知饒州,後徙潤越,至庚辰歲乃復職帥

長安,既去此久矣。

《會稽志》:春波橋在會稽縣東南五里。賀知章詩云:「離 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鑑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故取此名橋。

《野客叢談》:杜牧之詩曰:「長洲茂苑草蕭蕭,暮煙秋雨 過楓橋。」近時孫尚書仲益、尤侍郎延之作《楓橋修造 記》,與夫《楓橋植楓記》,皆引唐人張繼、張祜詩為證,以 為楓橋之名著天下者,由二公之詩而不及牧之。按 牧與祜,正同時也。又怪白樂天、韋應物嘗典吳郡,又 以詩名。皮日休、陸魯望與吳中士大夫賡詠景物,如 皋橋、烏鵲橋之屬,亦班班見錄,顧不及「楓橋」二字,何 也?崔信明詩「楓落吳江冷」,江淹詩:「吳江泛丘墟,饒桂 復多楓。」又知吳中自來多植楓樹。

《癸辛雜識》:「完顏亮窺江之時,步帥李捧建謀欲斷吳 江長橋以扼奔突。時洪景伯知平江,以為無益,奏止 之。既而又有建策於常熟、福山一帶,多鑿坑穽,以陷 虜馬者。德祐之際,朝臣亦建議斷橋于吳江者,又斷 北關之板橋者。嗚呼!疾已入於膏肓,且投膚革之劑, 亦祇取識者之笑耳,尚忍言哉!」

《西溪叢語》:「世傳《樊川別集》為杜牧之詩,乃許渾詩。渾 有丁卯集烏絲欄上本者,唐彥猷家有數十首,皆樊 川外集中詩也。丁卯乃潤州城南橋名,渾居此橋,謂 之丁卯莊,故基尚存。」

世範鄉人有糾率錢物以造橋修路及打造渡船者, 宜隨力助之,不可謂捨財不見獲福而不為。且如道 路既成,吾之晨出暮歸,僕馬無疏虞,及乘輿馬過橋 渡而不至惴慄者,皆所獲之福也。

元文類「都城初建,庶事草創,其內外橋梁,皆架木為 之,而覆以土,凡一百五十六。至大德間,年深木朽,有 司以為言,改修用石」,都水監計料,工部應付工物,委 官董工修理,然後人無病涉之患。

《瑯嬛記》:姑蘇城中皮日休市有小橋名鶴舞。父老相 傳,吳時有二鶴在其地對舞,已而飛集金昌門外青 楓橋東,化為鳳凰,飛入雲際。今鳳凰橋是也。沈學士 詩曰:「不如雙白鶴,對舞石橋邊。」謝侍郎詩曰:「願作江 頭雙鳳凰,奮飛直向青雲裏。」是一事。

《奚囊橘柚》:袁伯文七月六日過高唐,遇雨,宿於山家。 夜夢女子甚都,自稱神女,伯文欲留之,神女曰:「明日 當為織女造橋,違命之辱。」伯文驚覺,天已辨色,啟窗 視之,有群鵲東飛,有一稍小者,從窗中飛去,是以名 鵲為神女也。

《中吳紀聞》:皋橋,漢皋伯通所居之地,有橋。梁鴻娶孟 光同至吳,居伯通廡下,為人舂役,伯通察而異之,舍 於家。皮日休詩:「皋橋依舊綠楊中,閭里猶存隱士風。 唯我到來居上館,不知何處勝梁鴻。」

《內觀日疏》:瑤卿月夜過此橋,翛然朗吟,其聲清亮,字 字動人。居民但記其兩句云:「遙隔美人家,數竿修竹 處。」自此橋名竹隔。

《一統志》:「西渭橋在舊長安西,亦曰平橋,唐時名咸陽 橋。」

順天府玉河橋在府南玉河之上,一跨長安東街,一 跨文德坊街,一近城垣。

寶帶橋在蘇州府城西南,跨澹臺湖,舊有石橋,南北 百丈,下為圜洞,通舟楫者凡五十三。歲久圮壞。正統 間重建。

鎮江丁卯橋在府城南。晉元帝子裒鎮廣陵,運糧出 京口,因水涸,奏請立埭,用丁卯日。後人建橋,遂名。唐 許渾築別墅於橋側,有《夜歸丁卯橋村舍》詩。

戴司成集:「盧溝本桑乾河,俗曰渾河。在都城西南四 十里,有石橋,橫跨二百餘步,橋上兩旁皆石欄,雕刻 石獅,形狀奇巧。金明昌間所造,兩崖多旅舍,以其密 邇京師,驛通四海,行人使客,往來絡繹,疏星曉月,曙 景蒼然,亦一奇也。」

《丹鉛總錄》:揚雄《蜀記》云:「星橋上應七星。」李膺《益州記》 云:「一長星橋,今名萬里;二員星橋,今名安樂;三機星 橋,今名建昌;四夷星橋,今名窄橋;五尾星橋,今名禪 尼;六沖星橋,今名永平;七曲星橋,今名升仙。」《水經注》 云:「兩江有七橋:直西門、郫江、沖里橋,西南石牛門曰 市橋,大城南門曰江橋,橋南萬里橋,西上曰夷橋,北」 折曰長升橋,十里曰升僊橋,李冰浴水造橋,上應七 宿,故世祖謂吳漢曰:「安軍宜在七橋連星間」是也。《蜀 記》與《水經注》所載小異,并錄之以補地制之缺云。 《西湖志》:斷橋本名寶祐橋,自唐時呼為斷橋。張祜詩 云「斷橋荒蘚合」是也。豈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斷,故名 之歟?元時錢惟善《竹枝詞》有段家橋之名,聞者哂為 杜撰,然楊、薩諸詩,往往亦稱段橋,似未可謂無証也。 《閩部疏》:福州以南,橋皆不亭,但以巨石壓之,雖重不 殺亭,亦由水性不卞也。不然洛陽晉江,詎能施南北 二虹。

閩中橋梁甲天下,雖山坳細澗,皆以巨石梁之。上施榱棟,都極壯麗。初謂山間木石易辦,已乃知非得已。 蓋閩水怒而善崩,故以數十重重木壓之。中多設神 佛像,香火甚嚴,亦壓鎮意也。然無如泉州萬安橋,蔡 端明幾與此橋不朽矣。

《荊溪疏》。城中長橋。直瞰縣門。甃石堅好。非孝侯斬蛟 處。斬蛟橋在西請幫助識別此字。宋蘇文忠公《題梁》,「好事者摹刻廟 中。」

未至荊溪三十里,曰河橋,豈詩人所云「酒幔青」者,即 其地與?

《泉南雜志》:萬安橋乃宋蔡忠惠公所造,世謂洛陽橋 是也。落成,公自為記曰:「泉州萬安渡石橋,始造于皇 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訖功,案 址於淵釃水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 尺,廣丈有五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而兩之,糜金 錢一千四百萬。諸施者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以」 安民,莫不利職其事者,盧錫、王寔、許忠、浮圖義波、宗 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陽蔡襄為之合樂,讌飲 而落之。明年秋,蒙召還京,道繇是出,因記所作,勒于 岸左。公自書,大方尺,分勒二石,今在公祠。蓋公之功 在百世大矣,而《記》僅一百五十三言,可見古人不肯 擅美如此。又聞之父老云:「先時二石」,為倭載去,後見 江間發光,探之得後一石,其前一石乃後人復模,故 前石不如後石之瑩潤,打碑聲時與江濤競響也。俗 傳公造此橋,限以濤勢,不能案址,乃檄江神,得一「醋」 字,公云二十一日酉時為之。今《公記》中無是說也。王 遵巖曰:豈其駕長江之洪流,馮虛以搆實,其役有足 駭人者?昧者驚焉而言之異,亦以賢者之所為,興事 起利,人樂其成而賴其功,故托於神以美之耶。又宋 釋太初謂前《記》多三字,至今傳其言也。

盤光橋自洛陽橋東接鳳嶼,嶼在江中央,上多腴田, 稠民居。舊有石路,潮落路出,行者病之。宋寶祐中,僧 道詢募貲作石橋,長四百餘丈,廣一丈六尺,比蔡端 明所造《洛陽橋》長多四百餘尺,闊多一尺。世知「洛陽」 而不知「盤光」者,蓋以人重也。

《入蜀紀見》:「天生橋在萬縣路中,一巨石跨溪而過,自 然成橋,形如玉虹,青碧光瑩,山橫兩旁,水潺潺,橋下 過者神怡心爽。」

《半塘小志》:「彩雲橋在寺左,跨山塘,自天禧四年始建, 後以官舫過虎丘,僧起舊址,別建石橋,名曰『彩雲』,從 里號也。」

《客窗偶譚》:「中官初入選,進東華門。門內有橋曰『皇恩 橋』,謂從此即受皇恩也,俗呼曰『忘恩橋』,以中官既富 貴,必讎其所生,蓋恥之也。」

《日知錄》:《唐六典》:「凡天下造舟之梁四,河則蒲津、太陽、 河陽,雒則孝義,石柱之梁四,雒則天津、永濟、中橋,灞 則灞橋。木柱之梁三,皆渭水便橋,中渭橋、東渭橋,巨 梁十有一,皆國工修之。此舉京都之衝要也。其餘所 管州縣,隨時營葺,其大津無梁,皆給船人,量其大小 難易以定其差等。今畿甸荒蕪,橋梁廢壞,雄、莫之間」, 秋水時至,年年陷絕。曳輪招舟,無賴之徒,藉以為利。 潞河渡子,勒索客錢,至煩章劾,司空不修,長吏不問, 亦已久矣。況於邊陲之遠,能望如趙充國治湟、陿以 西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從枕席上過師哉?《五代 史》:王周為義武節度使,定州橋壞,覆民租車。周曰:「橋 梁不修,刺史過也。」乃償民粟,為治其橋。此又當今有 司之所媿也。

《徐州志》:「豐縣天津橋,未審創自何代。橋有石欄,欄有 石魚,七上八下,自上數之,有八自下數之,止見其七。 諺有『七上八下』」之謠,莫測其故。

《武進縣志》:「橫林橋上有石,四週青黯中一片皚白,長 可六七寸,闊二寸許,曲前方後,儼然鞋側影也。相傳 貞女孟姜以尋夫經此,弛囊坐囊有履以遺其夫,因 而留跡。其說似未足據。又傳姜女至此,露坐達旦,蚊 蟲為之屏跡,至今橋上無蚊。」

橋梁部外編

编辑

《述異記》:「秦始皇作石橋于海上,欲過觀海,日出處有 神人驅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橋其色猶 赤。」

《山東通志》:始皇造橋觀日,海神為之驅石豎柱。始皇 感其惠,求見神曰:「我醜,莫圖我形,當與帝會。」始皇從 橋入海四十里,與神相見。左右有巧者,潛畫其像,神 怒曰:「帝負約,可速去。」始皇轉馬,前腳纔立,後腳遂崩, 僅得登岸。今見成山東海水中有豎石,往往相望似石橋。又有石柱二,乍出乍沒。或云始皇渡海立此石 以為記。

《句容縣志》:「茅山,形如己字,亦名己山。漢永元間,茅氏 兄弟三人乘鶴至此。今縣東三里有白鶴橋,大茅君 以嘉平月二日駕白鶴會群仙處。」

《論衡吉驗篇》:「橐離國王侍婢有娠,後產子,名東明。東 明善射,王恐奪其國也,欲殺之。東明走,南至掩淲水, 以弓擊水,魚鱉浮為橋,東明得渡,因都王夫餘。」 《隋書高麗傳》:「高麗出自夫餘。夫餘王嘗得河伯女,因 閉於室內,日光隨而照之,遂孕,生一大卵。有男子破 卵而出,名曰朱蒙。及壯,朱蒙棄夫餘,東南走,遇一大 水,深」不可越。朱蒙曰:「我是河伯外孫日之子也。」於是 魚鱉積而成橋。朱蒙遂度

《潯陽記》:「廬山有三石梁,長數十丈,廣不盈尺,杳然無 底。吳猛將弟子登山,過此梁,見一翁坐桂樹下,以玉 杯承甘露漿與猛。又至一處,見數人為猛設玉膏,猛 弟子竊一寶,欲以來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還寶, 其梁復如故。」

《述征記》:「方輿縣鬼橋,忽一夜聞人呼喚聲,車行雷駭, 曉而石橋自成,家家牛皆喘息未定。」

《逸史》:「崔生入山,遇仙女為妻,還家得隱形符,潛遊宮 禁,為術士所知,追捕甚急,生逃還山中,隔洞見其妻, 告之,妻擲其領巾成五色虹橋,度崔追者不及。 羅公遠,鄂州人,開元中,中秋夜侍明皇於宮中翫月, 公遠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擲之, 化為大橋,其色如銀,請明皇同登,約行數十里,精光 奪目,寒氣侵人,遂至大城闕。公遠曰:「此月宮也。」見仙 女數百,皆素練寬衣,舞於廣庭。明皇問曰:「此何曲也?」 曰:「《霓裳羽衣》曲也。」明皇密記其聲調,遂回,卻顧其橋, 隨步而滅。旦召伶官,依其聲作《霓裳羽衣》之曲。 《幽怪錄》:唐元宗謂葉法師曰:「四方元夕,何處極麗,無 踰廣陵。」俄而虹橋起於殿前,師言但無回顧。帝步而 上,《高力士》等從俄頃到廣陵,陳設之盛,燈火之光,皆 仰望仙人,見於五色雲中。帝大悅。

《全唐詩話》:長慶中,裴航下第,遊鄂渚,偶與樊夫人同 載。航見其有國色,慕之,賂侍妾裊煙,以詩達意。夫人 得航詩,若不聞,使裊煙持詩答航詩云:「一飲瓊漿百 感生,元霜擣盡見雲英。藍橋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 上玉清。」航亦未達詩之旨趣。後經藍橋驛,渴甚,向老 嫗求漿。嫗呼女雲英,擎漿與航,英色芳麗,航憶夫人 詩句異之,願納聘焉。嫗言已有靈丹,須玉杵臼擣之, 有此當相與。航購得之,嫗仍令航擣藥百日,嫗吞之。 先入洞,告姻戚來迎。航及女就禮,引見諸賓,一仙嫗 謂航「應相識否?」航不省。曰:「不憶鄂渚同舟事乎?」航驚 怛陳謝,始知夫人即雲英之姊。後航及妻入玉峰洞 為上仙。

《續神仙傳》:「馬湘治道術,能指橋令斷復續。」

《集仙錄》:「元徹、柳貫二人同志訪道,將越海而濟。俄爾 颶風斷纜,漂舟幾覆,忽泊一孤島,風浪亦定。二子登 岸,見白玉天尊像,瑩然在石室之內,前有金爐香燼。 俄爾紫雲湧於海面,瀰漫三四里,中有大蓮花高百 餘尺,葉葉旋舒,內有帳幄,綺繡錯雜,虹橋闊數十尺, 直抵島上。有侍女捧香,於天尊像前炷香未已,一道」 士乘彩雲白鹿而至。二子以告。道士曰:「可謁南溟夫 人。」二子隨侍女登橋,至帳前再拜。夫人即命侍女示 二子歸路,曰:「從百花橋去。」遂辭夫人登橋。橋長且廣, 欄干上皆異花。二子花間窺見,千虯萬龍,互相繳結 而為橋矣。須臾橋盡,與使者相別,已達合浦之岸。問 其代,已十二年矣。

《稽神錄》:「江南內臣張瑗,日暮過建康新橋,忽見一美 婦人袒衣猖獗而走。瑗甚訝,諦視之,婦人忽爾迴顧, 化為旋風撲瑗,瑗馬倒傷面,月餘乃復初。馬既起,乃 提一足跛行而歸。自是每過此橋,馬輒提一足而行, 竟亦無他怪禍。」

《廣皇輿考》:南詔蒙氏有女,王欲為擇配,女請倒坐牛 背,任牛所之,牛入之家即嫁。乃至一委巷,牛側角而 入,見一樵者,女曰:「此吾婿也。」王怒絕女。一日,婿問女 釵釧何物,曰:「金也。」婿曰:「吾樵處此物甚多。」頃之載歸, 皆金磚也。王難之曰:「汝能作金橋,吾來訪。」果作以迎 王。王歎曰:「信天婚也。」後名其地曰轆角莊。

《廣輿記》:泉州府城東北跨洛陽江,一名萬安橋,郡守 蔡襄建,長三百六十丈,廣丈有五尺。先是,海渡歲溺 死者無筭。襄欲壘石為梁,慮潮漫不可以人力勝,乃 遺檄海神,遣一吏往。吏酣飲,睡於海厓。半日潮落而 醒,則文書已易封矣。歸呈襄,啟之,惟一「醋」字。襄悟曰: 「神其令我二十一日酉時興工乎!」至期,潮果退舍。凡 八日夕而工成,費金錢一千四百萬。

東坡《志林》:書吏陳昱者,暴死,三日而蘇。云初見壁有 孔,有人自孔擲一物,至地化為人,乃其亡姊也。攜其 手自孔出,曰:「冥吏追汝,使我先見。」吏在旁,昏黑如夜, 極望有明處,空有橋,榜曰「會明」,人皆用泥錢。橋極高有行橋上者,姊曰:「此生天也。」昱行橋下,然猶有在下 者,或為鳥鵲所啅,曰:「此網捕者也。」又見一橋曰陽明, 「人,皆用紙錢,有吏曹十餘人,以狀及紙錢至者,吏輒 刻除之,如抽貫然。已而見冥官,則陳襄述古也。問昱 何故殺乳母,昱曰:『無之』。呼乳母至,血被面,抱嬰兒,熟 視昱曰:『非此人也,乃門下吏陳周官。遂放昱還』。」 《延平府志》:「宋吳武陵汪應辰榜進士,累官至煥文閣 學士、吏部尚書。未遇時,嘗夜寢於吉昌橋」樂肆人聞 有鬼至橋,橋之神叱曰:「學士在此。」鬼乃涉水而過。其 人明燭視之,乃武陵醉臥也。邦人相謂曰:「鬼亦畏讀 書人。」

《幽怪錄》:紹興八年八月十八日觀潮,前期二夕,江干 民聞空中語曰:「當死於橋者數百,皆兇淫不孝之人, 其有名未果來者,當分促之,不預此籍者宜斥去。」又 聞應聲者甚眾,民皆駭怪。次夜,跨浦橋畔人夢有一 人來,戒之曰:「來日弗登橋。鄰橋數家夢皆同。」次日觀 潮,橋上人皆滿,得夢者見有親戚在橋,急勸使去,人 以為妖妄,不信。須臾潮至,驚濤壞橋,壓溺死數百人。 既而訪其死者,平昔皆不逞輩也。

《閒窗括異志》:嘉禾北門有孩兒橋,橋欄四角皆石刻 「孩兒」,因名之,不知何時所建,歲時既久,遂出為怪。或 夜出叩人門戶求食,或於月夜遊戲於市,人多見之。 一夕,有膽勇者至夜密伺,果見其二三石孩兒徐徐 自橋而下,遂大呼有鬼。以刀逐至其處,斫去其頭,怪 遂絕。

《廣東通志》:「惠州白沙觀音堂,尼媼偕婦輩登飛雲頂 上寓目,有一女徒步而來,離伴稍遠,忽見堂堂大路, 花木夾道。信步而行,絕處見懸崖萬丈,跨一小橋,非 木石所作,如鐵狀,險不敢渡。回首招伴,不見前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