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第102卷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一百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二卷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一百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

 第一百二卷目錄

 閣部紀事二

 閣部雜錄

 閣部外編

考工典第一百二卷

閣部紀事二 编辑

《禁扁》:金以幽州為中都閣之扁,曰「芳華,曰景福,曰燕 昌,曰光昭,曰清徽,曰翠微,曰蓬萊,曰瓊華。」

《輟耕錄》:「天曆初,建奎章閣於西宮興聖殿之西廊,為 屋三間以藏物,中間諸官入直所。北間南嚮,設御座, 左右列珍玩,命群玉內司掌之。製象齒小牌五十,上 書『奎章閣』三字,一面篆字,一面蒙古字,與『畏吾兒』字, 分散各官,懸佩出入。宮門無禁。命侍讀學士虞集撰 記御書,刻石閣中。」

《研北雜志》:「奎章閣壁有宋徽宗畫《承平殿曲宴圖》,并 書自製曲宴記。」

《元史巙巙傳》:大臣議罷先朝所置奎章閣學士院,巙 巙進曰:「民有千金之產,猶設家塾延館客,豈富有四 海,一學房乃不能容耶!」帝聞而深然之,即日改奎章 閣為宣文閣,存設如初。

禁扁元大都閣之扁。大內後宮正殿曰「延春」,興聖殿 後曰「徽儀」,其北曰「延華」、「宣則」,北門曰「奎章。」

《天都》載至正間,初改奎章閣為宣文,朝臣咸謂必命 巙巙書榜。是時周伯琦雖在館閣精篆書,而未為上 所知。巙巙日令篆書宣文閣榜數十紙,周不識其意。 一日,有旨命巙巙書宣文閣榜,巙巙言:「臣所能者,真 書不古,古莫如篆,朝廷宣文閣用篆書為得體。周伯 琦篆書,今世無過之者。」上如其言,召伯琦書,下筆稱 旨,由是進用。

《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十三年正月,重建穆清閣。 《輟耕錄》:「平江承天寺,初畜大木,將造千佛閣。會浙省 災,責有司籍所在木植,官酬以價。寺一黠僧,於閣木 上皆鑿『萬歲閣』三字,於是有司不敢取。及閣成,其字 固在。諸寺觀凡起造,必作儷語題梁間,其餘則記住 持檀越主名,獨承天諸殿俱否。」至正丙申春,今張大 尉未歸順時,偽稱誠王,國號大周,改元天佑,曆曰「明 時」,由淮渡浙,攻破平江,即承天以居,以僧原鑿字名 其閣,豈亦有定數乎?

開元時,高太素隱商山,起六逍遙館,各製一銘,其三 為冬日初出,銘曰:「折膠墮指,夢想負背。金鑼騰空,映 簷白醉。」見《清異錄》。樓攻媿嘗取「白醉」二字以銘閣。 《明外史倪瓚傳》:「瓚所居有閣曰清閟,幽迥絕塵,藏書 數千卷,皆手自勘定。古鼎法書、名琴奇畫,陳列左右。 四時卉木,榮繞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號雲 林居士」,時與客觴詠其中。

《雲林遺事》:雲林有清閟閣、雲林堂、清閟閣尤勝,客非 佳流不得入。嘗有一人道經無錫,聞瓚名,欲見之,以 沉香百斤為贄紿,云適往惠山。翼日再至。又云出探 梅花,其人以傾慕不得一見,徘徊其家。瓚密令人開 雲林堂使登焉。堂前植碧梧,四周奇石,東設古玉器, 西設古鼎尊,罍法書名畫。其人方驚顧,間謂其家人 曰:「聞有清閟閣,能一觀否?」家人曰:「此閣非人所易入, 且吾主已出,不可得也。」其人望閣再拜而去。

《壟起雜事》:「張士信守湖州,妝二美姬以進。士誠起香 桐」、「芳蕙二館居之。又選三吳良家女八十餘人充內 使。時宮闕未備,就於府後起邃閣數十間,以為閨闈 之所。」

《陝西通志》:「褒城縣棧閣,在褒斜谷中,即漢張良說高 祖燒絕之處,有棧閣二千九百八十九間,板閣二千 八百九十二間。明洪武二十五年,遣普定侯監督軍 夫,增損歷代舊路,雞頭棧閣八十五間,雞頭關北橋 棧閣三間,七盤棧閣九十二間,又河底七盤下橋棧 閣一十五間,獨架橋棧閣一百四十二間,倚雲棧閣 五十一間,石佛灣棧閣八十五間,堡子鋪棧閣六十 間,飛石崖棧閣二百八十間,閻王碥棧閣二百二十 間,東雲棧閣九十二間,石碑口棧閣十間,十二眼棧 閣八十間,青橋鋪棧閣三間,曲欖橋棧閣六十間,馬 道鋪棧閣十間,順平棧閣三十四間,逍遙棧閣五間, 登空棧閣八十六間,三坌鋪橋棧閣三間,河底棧閣 二十六間,長亭鋪棧閣三十八間,半坡棧閣五十八 間,燕子碥棧閣六十一間,滴水橋棧閣一百二十二 間,武曲鋪棧閣二間,馬玉棧閣二十六間,虎頭關棧 閣三十八間,盤虎棧閣一百一十五間,青雲棧閣三 十六間,碧霄棧閣四十五間,焦崖鋪棧閣四間,黑龍 灣棧閣七十一間,飛」仙關棧閣二十三間,「黑龍棧閣 十間,小灣棧閣二十三間,雲門棧閣十二間,登坡棧閣五十間,轉灣邊山崖子棧閣八十五間,青陽棧閣 一十五間,緣側徑於危崖,綴古棧於絕壁。」《宣公狀》「棧 閣」云云,殊覺未盡。

宙載,「暖閣在乾清宮後,凡九間,中一間置床三張於 房下。即以天橋上左一間之下,置床三張於上;又以 天橋下左二間之下間,置床三張於下;又以天橋上 左三間之上間,又置床三張於上;又以天橋下左四 間之下間,置床三張於下;右四間亦如之。天橋即人 家樓梯也。凡九間,有上有下,上下共置床二十七張」, 天子隨時居寢,制度殊異。

《可齋筆記》:「文淵閣在午門之內,迤東文華殿南,磚城 凡十間,皆覆以黃瓦。西五間,中揭文淵閣牌,牌下置 紅匱,藏實錄副本。儘前楹設凳,東西坐,餘五間皆後 列書匱,隔前楹為退休所。」

《東湖集》中:祕書在文淵之署,約二萬餘部,近百萬卷。 閣凡五楹,中一楹當梁栱間豎一金龍柱,宣廟常幸 其地,與閣臣繙閱諮詢,故史臣不得中立設坐, 故家遺澤。永樂初,胡忠安以都諫奉命巡歷湖湘,意 在建文君也,而以訪張三丰為名。三丰一名邋遢,張 忠安故與善,嘗躔跡於滇黔,時建文亦傳往滇黔,故 以為名。忠安至湖南,窮山邃谷,無不身歷。嘗遇三丰 於山中,話良久,謂三丰曰:「盍從我歸朝乎?」三丰睨視 不應,忠安亦不復言。將別去,忽謂忠安曰:「吾從子起。」 潑墨振襟,舉手騰擲,忠安不解所以。既畢,則自圖其 像也。神貌洋溢,非摹繪家所有。卷以遺忠安曰:「吾善 子,子攜此歸,吾食息與子偕矣。」歸就小閣「中設之,焚 香烹茗,吾兩人不失晤對也。」忠安歸從成祖北京,正 統中,賜第西長安門外。第中有閣,忠安取像張其上。 正景之交,國家多故,忠安默叩三丰,輒降閣中,微示 其兆。忠安當君父危疑,一以鎮定處之,卒無纖芥虞 者,三丰有默相之力焉,因名其閣曰降真閣。先是,宣 德初,元忠安從征漢庶人,暨歸朝,論功,以叛者田宅 賜忠安,故毘陵亦有賜第。天順初,致政歸,仍即第中 閣,以奉其像,亦名之曰「降真閣。」今錦衣君世為忠安 冢子,居賜第勿替。其子弟有文者,予皆與之遊。嘗以 暇日登降真閣,四壁頹垣,且有漂搖風雨之慮。三丰 像獨完好如故,故絹一幅,乃能與金石爭功耶?抑三 丰誠仙矣,故人之子孫不克振,竟不能手援耶? 《春明夢餘錄》:「大學士直舍,所謂內閣也,在午門內東 南隅。外門西向,閣南向,入門一小坊,上懸聖諭過坊 即閣也。初制規模甚狹小。嘉靖十六年,命工匠相度, 以文淵閣中一間,恭設孔聖暨四配像,旁四間隅而 開戶於南,以為閣臣辦事之所。閣東誥敕房裝為小」 樓。以貯書籍。閣西「制敕房」南向隙地添造捲柵三間。 以處各官書辦。而閣制始備。

《列朝詩集》:何元朗少篤學,以歲貢入胄監。時宰用蔡 九逵例,授南京翰林院孔目。元朗好談兵,以經世自 負,浮湛冗長,鬱鬱不得志。每喟然嘆曰:「吾有清森閣 在東海上,藏書四萬卷,名畫百籤,古法帖鼎彝數十 種。棄此不居而僕僕牛馬走,不亦愚而可笑乎?」居三 年,遂移疾歸。

《湖廣通志》:「萬曆二年,築孝感縣城,董工官於城邊掘 土得一鼎,傳是周宣王賜仲山甫者,上有款識六十 字,守巡二道,遂建一閣貯之,乞王中丞世貞為之記。」 記曰:「鼎何以閣也?以庋鼎也。何以庋之?志神鼎也。何 以稱神鼎?」蓋萬曆之甲戌九月,御史中丞趙公撫楚, 議城孝感,其明年乙亥正月城成。而少參王君議城 「當據險」,因拓其西北垂,即湖隍焉。方就築,而地中鏗 然鳴,眾怪而掘之,若干丈,得一函而古鼎出,蟠腹奓 口,三足兩耳,周圓端嚴,體被五色,空青結綠,與天並 瑩,中有識,皆《古頡籀文》,大小六十字。鼎甫出,而有紫 雲蓋之,三青鳥時時回翔其上,夜所置處輒有光,光 上屬天。於是僉憲鄧君德安、馬守相顧異之,乃為閣 以庋其鼎,而吾為之記之。

《江南通志》:「萬曆間,金山僧深公重築妙高臺,得銅比 丘像於土中。入城見市中有高冠長髯銅像,與比丘 等尺寸對坐,知為東坡佛印也。又於揚州得二銅像, 一為童子奉帶,一為小沙彌挾禪裾,又知為東坡佛 印贈答事也,建留玉閣奉之。」

宮殿額名「南城。」中有「澄輝閣」,萬曆中更名「湧福閣」, 萬曆三十三年八月,更「乾德殿」為「乾德閣。」

《金鰲退食筆記》:「乾佑閣建自明萬曆年間,在太液池 之北,高八丈一尺,廣十七丈,磴道三分三合而上,倒 影入水,波光蕩漾,如水晶宮闕。」

《三朝野史》:崇禎十五年八月,上登文昭閣。閣在皇極 殿東,上下閣,御德政殿,召五閣臣,言:「文昭閣兩旁可 建直房,朕不時召對及講讀,有疑問,先生往來亦便。」 翌日,遂於閣左右各設直房。

《烈皇小識》:「東閣五間,夾為前後十間,中一間供先聖 位,為諸輔臣分本公敘之所。閣輔第四員以下則居 後房,雖白晝亦秉燭票擬。」薛韓城當國,特鑿一牖,復開門,構數椽以通日色。及韓城賜死,說者謂破壞風 水。

閣部雜錄 编辑

《丹陽記》:「漢魏宮殿觀多以複道相通,故洛陽宮之閣 七百餘間。」

《水經注》:益昌有小劍城,去大劍城三十里,連山絕險, 飛閣通衢,故謂之「劍閣」也。

《李白集》:「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如瓦官閣。」瓦官 寺古碑云:「昔有僧誦《法華經》,以瓦棺葬於此,棺上生 蓮花。」又云:「晉武時建以陶官地,故名瓦官,誤而為棺。」 寺有閣,高三十五丈。

《墨客揮犀》:「古者三公開閣,郡守比之古侯伯亦有閣, 所以世之書題有閣下之稱。」

《夢溪筆談》:內諸司舍屋,惟祕閣最宏壯。閣下穹窿高 敞,相傳謂之「木天。」

學士院第三廳學士閤子當前有一巨槐,素號「槐廳。」 舊傳居此閤者,多至入相。學士爭槐廳,至有抵撤前 人行李而強據之者。

《唐故事》:中書省中植紫薇花,何異坊州貢杜?若然,歷 世循之,不以為非。至今舍人紫微閣前植紫薇花,用 唐故事也。

《青箱雜記》:臨潼縣華清宮朝元閣,題者亦多,惟陳文 惠公二韻尤為絕唱,曰:「朝元高閣迥,秋毫無隱情。浮 雲忽以蔽,不見漁陽城。」

《緗素雜記》:「天子曰黃闥,三公曰黃閣,給事舍人曰黃 扉,太守曰黃堂。」凡天子禁門曰黃闥,以中人主之,故 號曰黃門令。天子之與三公,禮秩相亞,故黃其閣以 示謙。

《漢舊儀》云:「丞相廳事門曰黃閣。」

又《王瑩傳》云:「既為公,須開黃閣。」張敬兒謂其妻嫂曰: 「我拜後府開黃閣」是也。黃門郎,給事於黃闥之內,入 侍禁中。唐郭承嘏為給事中,文宗謂宰臣曰:「承嘏久 在黃扉」是也。黃堂者,太守廳事之堂也,亦謂之雌堂。 漢杜詩為南陽太守,請郭丹為功曹,敕以丹事編署 黃堂為法是也。或以太拜為身到黃扉,余所未諭。杜 少陵《與嚴閣老》詩云:「扈聖登黃閣,明公獨妙年。」宋子 京《與王相公》云:「薰琴潤署,雌閣偃藩。」則三公為黃閣 明矣。

《石林燕語》:「梁遷都汴,正明中,始於右長慶門東北設 屋十餘間,謂之三館,蓋昭文、集賢史館也。初極卑隘, 端拱中,始分三館書萬餘卷,別為祕閣,命李至兼祕 書監,宋泌兼直閣,杜鎬兼校理,三館與祕閣始合為 一,故謂之館閣。」

太宗留意字書,淳化中,嘗出內府及士大夫家所藏 漢、晉以下古帖,集為十卷,刻石於祕閣,世傳為《閣帖》 是也。

祥符中,始建龍圖閣以藏太宗御集。天禧初,因建天 章、壽昌兩閣於後,而以「天章」藏《御集》,虛壽昌閣未用。 慶曆初,改「壽昌」為「寶文」,仁宗亦以藏御集。二閣皆二 帝時所自命也。神宗顯謨閣、哲宗徽猷閣,皆後追建 之,惟太祖、英宗無集,不為閣。

《能改齋漫錄》:唐太宗貞觀十七年,以功臣圖形凌煙 閣。閣名凌煙,世以始於太宗。然宋鮑照亦有《凌煙樓 銘》曰:「瞰江列楹,望景延除。積清風路,含綵煙塗。俯窺 淮海,仰眺荊吳。我王結駕,藻思神居。宜此萬春,修靈 所扶。」則凌煙之名,六朝已有矣。

《野客叢談》:三公黃閣,前史無其義,人往往不得其說。 案《禮記》:「士鞞與天子同,公侯大夫則異。」鄭元注:「士賤 與君同,不嫌也。朱門洞啟,當陽正色。」三公與天子,禮 秩相亞,故黃其閣以示謙。蓋是漢制張超與陳公牋: 「拜黃閣將有日」是也。此見沈約《宋志》。而衛宏《漢儀》亦 謂丞相廳事曰黃閣。或者不曉,謂三公近於君,故謂 黃閣。然名「黃閣」,初非用黃。又考《南史》,「何尚之與婢共 洗黃閣」,益信黃閣非虛名也。

《方輿紀勝》:「石欄橋在綿谷縣北一里,自城北至大安 軍界,營橋欄閣共一萬五千三百一十六間,其著名 者為石櫃閣、龍門閣。」

《震澤長語》:「文淵閣在奉文門東廡之東,文華殿之前, 前對皇城,深嚴禁密,百官莫敢望焉。吏人無敢至其 地。閣中趨侍使令,惟廚役耳,防漏泄也。」

《瑣綴錄》:「文淵閣本翰林內署,非衙門名。」故朝廷之宣 召諸事之文移,雖事關機務,亦止稱「翰林院」,或稱「會 同翰林堂上官,初不以內閣名。」

《玉堂漫筆》:王文端直題梁用之詩後,謂:「內閣在東角門內,常人所不能到,其外為文淵閣,則翰林諸公所 處也。」今內閣傍文淵,而不在東角門之內,諸學士所 處則在左順門之南廊,而旁為東閣云。

《識餘錄》:「成化年間,中書與閣下如同僚然。蓋一堂共 處,今之西房即文淵閣也。閣臣居中,中書居東西兩 房各辦其事。已撤內庫十間,以西五間居閣下,謂之 文淵閣。以東五間藏書籍,而東房中書亦遷居之。」故 今以閣下稱中堂,而東西非房矣,猶稱兩房者,沿舊 名爾。

《願豐堂漫書》:「周文襄公忱巡撫江南日,巨璫王振當 國,慮其異己也。時振新作居第,今之京衛武學是已。 公乃令人度其齋閣,使松江作剪絨毯遺之,覆地不 失尺寸。振極喜,以為有才。公在江南,凡上利便事,振 悉從中贊之。宋秦檜格天閣成,鄭仲為蜀宣撫,遺錦 地衣一鋪。檜命鋪閣上,廣袤無尺寸差。檜默然不樂」, 鄭竟得罪。二事極相類,一以見疑,一以見厚,豈心術 之微有不同耶?

《五雜俎》:內府祕閣所藏書甚寥寥,然宋人諸集,十九 皆宋板也。但文淵閣制既庳狹,而牖復暗黑,抽閱者 必秉炬以登。內閣老臣無暇留心及此,徒付筦鑰於 中翰涓人之手,漸以汨沒,良可嘆也。

《識餘纂》:人家居室,自門而庭,自庭而堂,自堂而室,基 址必取寬,體勢必取整,考工自有制度,大略如此。或 有宅中隙地,必為之藝花蒔竹,壘石疏沼。又於隙地 之據勝者,則構重閣以為賓朋遊息之所。樊川賦所 云「五步一樓,十步一閣」者,此也。有角落之義,故名曰 閣。

又人家居止,門戶為出入往來之路,堂為賓客會集 之所,又有正室,有燕室,飲食作息於是乎在。其有服 物器皿,非日用所需,或重器奇玩,恐招慢藏誨盜之 譏,則必於曲房邃室中構小閣,架重屋以處之。或什 襲,或封緘,非時非地,不出示人,是閣又有庋置之義 也。至貧賤家與富貴家,事勢迥然不同,環堵一室,會 集於此,飲食於此,作息於此,然即醜妻蠢子,亦必有 破衲數事,擔之腳頭,未可卒歲。且必取椽數根,板數 片,繩縛釘鉸,使可庋置,舉敝籠負置於上。又力不能 為梯,或土磚數圾,稍藉足以為上下之具,亦強名之 曰「閣。」是貧賤家一家之產,盡一閣可舉置無餘矣。閣 之切於民用如此。

《理潯暇筆》:滕王閣自子安賦詩後,無人不知有滕王 閣者。予司李江州,往來會城,每至輒艤舟閣下,時同 一二賓幕登閣徙倚,相與綜是閣之興廢以記之。於 左閣自唐顯慶四年滕王元嬰建,至元和中太原王 仲舒任觀察,復加修葺,屬袁州刺史韓愈為記。記稱 「三王文辭」,蓋勃與仲舒併王緒俱作賦也。緒、仲舒文 俱不傳。大中間,閣燬,觀察使紇于眾重建,韋慤記。宋 大觀、元至元、元統間累修,前撰《記》者左丞范致虛、直 學士姚燧、學士虞集。明初,壬寅春正月,太祖至隆興, 開宴於滕王閣,命諸儒臣咸賦詩,縱觀燈火,水色山 光,懽遊連日夕。景泰三年,巡撫韓雍築而廣之,周砌 以石,建重屋,扁曰「江天第一樓。」廣信李奎、泰和蕭鎡、 吉水劉儼俱為記。萬曆二十七年,巡撫夏良心、巡按 方大美創新閣於其右而直西山,扁曰「高閣臨江。」近 年,巡撫解學龍拓其臨江者而新之,曰「環漪閣。」按:閣 自始建迄今不過千年,而滄桑已不知幾度矣。想滕 王創閣之始,不過選勝登高,假此以舒吟嘯,非有翬 飛鳥革,若今之高閣摩空也。豈非省會之區,舟車往 來,官司送迎,而西江又衣冠之藪,詩酒留連,晨夕無 間,胥以是閣為之所歟?且秋水長天,章江如帶,西山 爽氣,攝我襟袖,山川名勝,又足以留之歟?考《唐史滕 王本傳》,與江、蔣、虢三王俱以貪暴著稱,是滕王非有 德澤在人,若叔子征南之可以不朽者一閣乃為人 所係戀如此,豈非興廢亦有數存乎其間歟?

《陝西通志》:「邠州西二十里,石崖壁立百餘仞,無階可 陟,石佛嵌空而坐,其崇八丈,前起飛閣,止露一乳及 其半掌,閣底竅通,中有寒泉,冽徹肌骨,上鐫『貞觀二 年開鑿,其餘孔洞皆在閣東,板欄比比,笑語出於石 中,雞犬鳴於天半,居民汔繘,梯門而登,如捷猱之懸 度也』。」明范文光有題詠。

郿縣懷賢閣原名邸閣,在斜谷口。諸葛亮欲大舉伐 魏,用木牛流馬轉運谷中,故先治邸閣於此。後人因 倣遺蹟作閣,名曰「懷賢。」宋嘉祐七年,蘇子瞻宿此,《自 敘》云:「是日至下馬磧,憩於此山。僧舍有閣曰懷賢,南 直斜谷口,西臨五丈原。」正此。

略陽縣飛仙閣,在縣東南四十里。相傳徐佐卿化鶴 跧泊之地。上有閣道百餘間,為入蜀路。杜甫過此,有 詩云:「土門山行窄,微徑緣秋毫。棧雲欄杆峻,梯石結 搆牢。」

《江南通志》:「江寧昇元閣,一名瓦棺閣,即瓦棺寺也。西 晉長興年,陸地生蓮,因掘得一瓦棺,開見一僧儼然, 蓮從舌根出,云此僧誦《法華經》萬部。歸寂。命以瓦棺葬,遂始建寺。」閣高二百四十尺,梁時造,南唐時猶存。 今在城之西南角。楊吳末改築新城,正與越臺相近, 長干之西北也。唐以前,江水逼石頭城。李白詩云:「白 浪高於瓦棺閣。」以此。

《蘇州府志》:「解元唐寅宅,在閶門內桃花塢中,有學圃 堂,今尚存六如古閣。」

《漳州府志》:「齊雲閣在開元寺西。宋蔡襄詩云:『紫閣青 梯壓翠岑,春情秋思共登臨』者此也。淳祐間,郡守黃 朴新之,扁其門曰『紫閣青梯』,取襄詩中語也。」

《陽江縣志》:「房屋多架小閣,貯頓衣服篢箱,以避潮濕。」 《雲南通志》:「大理府城西南有占文閣,每星回節,似有 火炬出焉,土人以占科目之多寡。」

閣部外編 编辑

《太平御覽》:「元始天尊居紫雲之閣,碧霞為城。」

《洞冥記》:「釣影山去昭河三萬里,有雲氣望之如山影, 丹藿生於影中,葉浮水上,有紫河萬里,深十丈,中有 寒荷,霜下方香盛。有望蟾閣十二丈,上有金鐘,廣四 尺。」

《法苑珠林》:隋天台山瀑布寺釋慧達,姓王氏,襄陽人。 晚為沙門惠雲邀請,遂上廬岳造西林寺。重閣七間, 欒櫨重疊,光耀鮮華。初造之日,誓用黃楠。合境推求, 了無一樹,皆欲改用餘木。達曰:「誠心在此,豈用他求。 必其有徵,松變為楠。若也無感,閣成無日。」眾懼其言, 四出追求。乃於境內下巢山,感得一谷,並是黃楠。但 窮澗幽深,無由可出達。尋行崖壁,忽見一處,晃有光 明。窺見其中,可得通道,惟有五尺餘,遂牽曳木石,至 於江首。途中灘覆,𥱼筏盡壞。及至廬阜,不失一株,閣 遂得成,宏冠前構後,忽偏斜向南三尺。工匠設計,取 正無方,忽有猛風,北吹還正,於今尚存。

《柳毅傳》:毅將還湘濱,見婦人牧羊於道畔,曰:洞庭君 少女也。欲以尺書寄託。毅到家,乃訪於洞庭之陰,有 武夫揭水指路,引毅以進,遂至其宮,始見臺閣相向, 門戶千萬,乃止毅於大室之隅,毅曰:「洞庭君安在?」曰: 「君方幸元珠閣,與太陽道士講火經,少選君至。」遂宿 毅於凝光殿。明日又宴毅於凝碧宮,翌日又宴毅於 清光閣。

說淵,會昌中進士,顏濬下第,遊廣陵,遂之建業,賃小 舟抵白沙。同載有青衣年二十許,服飾古朴,言辭清 麗。濬揖之,問其姓氏,對曰:「幼芳姓趙。」問其所適,曰:「亦 之建業。」濬甚喜,每住舟,即買酒果與宴飲,多說陳隋 間事,濬頗異之。或諧謔,即正色斂衽不對。及抵白沙, 各遷舟航,青衣謝濬曰:「數日承君深顧,某陋拙,不足 奉歡笑。然亦有一事奉酬,中元必遊瓦棺閣,此時當 為君會一神仙中人。況君風儀才調,亦甚相稱,望不 渝此約。至時某候於彼。」言訖,各登舟而去。濬志其言, 中元日決遊瓦棺閣,士女闐咽。及登閣,果有美人從 二,女僕,皆雙鬟而有媚態。美人倚欄獨語,悲歎久之。 濬注視不易。美人亦訝之曰:「幼芳之言不謬耳。」使雙 鬟傳語曰:「西廊有惠監闍黎院,某舊門徒,君可至彼, 幼芳亦在此。」濬深喜,躡其蹤而去。果見同舟青衣出 而微笑。濬遂逐美人敘寒暄,言話竟日,僧進茶果。至 暮,謂濬曰:「今日偶此登眺,為惜高閣,痛玆用功,不久 毀除。故來一別,幸接歡笑。某家在青溪,頗多松月,某 前往,可與幼芳後來。」遂乘軒而去。及夜,幼芳引濬前 行,可數里而至。遂延入內室,與幼芳環坐,曰:「孔家娘 子相鄰。」使邀之。少頃而至,遂延入,亦多說陳朝故事。 濬因起白:不審夫人復何姓第頗貯疑訝,答曰:「某即 陳朝張貴妃,彼即孔貴嬪。居世之時,謬當後主眷顧, 寵幸之禮,有過嬪嬙。不幸國亡,為楊廣所殺。」幼芳曰: 「某本江令家嬖者,後為貴妃侍兒。國亡之後,為隋宮 侍女。煬帝幸江都,為侍湯膳者宇文化及。亂兵入,某 以身蔽帝,遂為所殺。蕭皇后憐其盡忠,因使殉葬。後 改葬於雷塘側,不得從焉。時至此謁貴妃耳。」孔貴嬪 曰:「前說盡是閒事,不如命酒,略延曩日之歡耳。」遂命 雙鬟持樂器洽飲久之,貴妃題詩一章曰:「秋草荒臺 響夜蟲,白楊凋盡減悲風。彩牋曾擘欺江總,綺閣塵 消玉樹空。」孔貴嬪曰:「寶閣排雲稱望仙,五雲高豔擁 朝天。青溪猶有當時月,應照瓊花綻綺筵。」幼芳曰:「皓 魄初圓恨翠娥,繁華濃豔昔如何?兩朝惟有長江水, 依舊行人作逝波。」濬亦和曰:「簫管清吟怨《麗華》,秋江 寒月綺窗斜。慚非後主題牋客,得見臨春閣上花。」俄 聞扣門曰:「江修容、何婕妤來謁。」入見四篇,捧而泣曰: 「今夕不意再逢三閣之會,又與新狎客題詩耳。」頃之, 聞雞鳴,孔貴嬪等俱起去。貴妃贈辟塵犀簪一枚,嗚 咽而別。翌日,懵然若有所失。信宿,更尋曩日地,則松桂丘墟。詢之於人,乃陳朝宮人墓也。愴惻而返。數月, 閣因寺廢而毀。

《道教靈驗記》:「饒州開元觀舊在湖水之北,其後道流 既少,廊廡摧損,惟上清閣大殿、齋堂三門,自餘壇殿 之外,盡為墟墓矣。大中二年夜中聞千萬人聲,及明, 見殿閣門堂四十餘間,移在湖水之北,平地之內,其 布列形勢,與舊不殊。太守上聞,請易其名額,以旌神 異。詔改上清閣為神運閣。」

《鴈門野說》:「建康瓦棺寺閣,晉哀帝時造,逶迤精巧,甲 於江左,年代寖遠,南角久已攲側。唐明皇開元九年 七月十一日,江淮大風拔木,是夜因風雨自正。宋開 寶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剋復之際,為兵火所焚,時 已五百八十餘載矣。明年,有客自東海來,言是夕雪 中天上有光,自西南引,一閣由東北去,聞鐘梵鼓樂」 之音云:

《浙江通志》:「寧波有甲嫁女於乙,抵乙門揭幕,乃空輿 也。乙謂甲欺己,訴之縣。甲又謂乙戕其女,互訟無驗。 令逮媒從諸人訊之,皆云女實升輿,不知所亡,卒不 能決。後新令至,以鉛山稅額過溢,民不堪命,欲勘實, 奏省之。」行至邑界,有大樹蔭二十餘畝,不可田,欲伐 去之。從者咸以神叢諫,不聽。翊日命戎服鼓吹,執斧 斤往樹所,見三人衣冠伏道左乞宥。令叱之,不見,即 命斧之,樹流血,眾懼,令手斧之,眾始盡力斷其樹。樹 顛有巢,巢中墜一婦人,昏瞶欲絕,以湯灌之始甦。問 其狀,婦曰:「昔為狂風吹至一處,但見高閣凌空,下臨 無地,綺窗繡戶,殆非人工。與三少年往來,率自空中 騰躍,不知是樹巢也。」訪其家,即甲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