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四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
第一百四十五卷目錄
璽印部紀事一
考工典第一百四十五卷
璽印部紀事一
编辑《春秋運斗樞》:「黃帝時,黃龍負圖,中有璽章,文曰『天王 符璽』。」
黃龍五采,負圖而出。舜前白玉檢、黃金柙、黃金繩,芝 為封印,兩端有文曰「天王有玉璽」五字,博袤三寸。 《拾遺記》: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岳,黃龍曳尾于前,元龜 負青泥于後。元龜,河精之使者也。龜頷下有印文,皆 古篆字,作九州山川之字。禹所穿鑿之處,皆以青泥 封記,其所使,元龜印其上。今人聚土為界,此其遺象 也。
《汲冢周書》:湯放桀,大會諸侯,取璽置天子之座。 《拾遺記》:武王伐紂,樵夫牧豎探高鳥之巢,得赤玉璽, 文曰:「水德將滅,木祚方盛。」文皆大篆,紀殷之世曆已 盡,而姬之聖德方隆,是以三分天下而其二歸周。故 蚩蚩之類,嗟殷亡之晚,恨周來之遲矣。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夏四月,葬楚康王。公及陳侯、鄭 伯、許男送葬,至于西門之外。公還,及方城,季武子取 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曰:「聞守卞者將叛,臣帥 徒以討之,既得之矣,敢告。」公冶致使而退。
《史記蘇秦傳》:秦為從約長,并相六國,行過洛陽,昆弟 妻嫂側目不敢仰視。蘇秦喟然嘆曰:「使我有雒陽負 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於是散千金以賜 宗族朋友。
《春秋後語》:秦破魏軍于華陽,走孟卯。王使段干木子 與秦。南陽蘇代謂王曰:「欲璽者段干木子也,欲地者 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璽,欲璽者制地,魏地不盡則 不和也。」
《韓子外儲說》:西門豹為鄴令,清剋潔慤,秋毫之端,無 私利也,而甚簡左右,左右因相與比周而惡之。居期 年上計,君收其璽,豹自請曰:「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鄴, 今臣得矣,願請璽復以治鄴,不當,請伏斧鑕之罪。」文 侯不忍而復與之。豹因重斂百姓,急事左右。期年上 計,文侯迎而拜之,豹對曰:「往年臣為君治鄴,而君奪 臣璽,今臣為左右,治鄴而君拜臣,臣不能治矣。」遂納 璽而去。文侯不受,曰:「寡人曩不知子,今知矣,願子勉 為寡人治之。」遂不受。
《漢書·高祖本紀》:「漢元年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嬰 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枳道旁。」 《史記留侯世家》:「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滎陽。漢王恐 憂,與酈食其謀橈楚權。食其曰:『昔湯伐桀,封其後於 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 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 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 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 楚必斂衽而朝』。」漢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張良從外來謁。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 為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酈生語告於子房曰:「何如?」良 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漢王曰:「何哉?」張 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曰:「昔者湯伐桀而 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 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 後於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 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 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 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發鉅 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散府庫以 賜貧窮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也。殷事已畢,偃革為 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 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 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 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 積。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 矣。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 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 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 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無 彊,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 之謀,陛下事去矣。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 公事令趣銷印。
《漢書張耳、陳餘傳》:「耳餘立趙歇為趙王,居信都。李良 進兵擊餘,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耳數使人召餘,餘自度兵少,不能敵秦,不敢前。數月,耳大 怒,怨餘。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於是趙王歇、張耳 得出鉅鹿,與餘相見,責讓餘。餘怒曰:『不意君之望臣 深也,豈以臣重去將哉』?迺脫解印綬與耳,耳不敢受。」 餘起如廁。客有說耳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今陳將 軍與君印綬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耳乃佩其印,收 其麾下,餘獨與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由此有隙。 《夏侯嬰傳》:嬰與高祖相愛,從擊趙賁軍開封,揚熊軍 曲遇。嬰從捕虜六十八人,降卒八百五十人,得印一 匱。〈注〉師古曰:「時自相署置官之印。」
《周昌傳》:趙堯為符璽御史,趙人方與公謂御史大夫 周昌曰:君之史趙堯,年雖少,然奇士,君必異之,是且 代君之位。昌笑曰:「堯年少,刀筆吏耳,何至是乎?」及昌 為趙相,既行久之,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誰可 以為御史大夫者?孰視堯?曰:「無以易堯。」遂拜堯為御 史大夫。
《史記呂后本紀》:呂后崩,諸呂欲為亂。趙王祿、梁王產 各將兵居南北軍。太尉絳侯勃不得入軍中主兵。曲 周侯酈商老病,其子寄與呂祿善。絳侯乃使人劫酈 商,令其子寄往紿說呂祿曰:「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 趙王印,不急之國守藩,乃為上將,將兵留此,為大臣 諸侯所疑。足下何不歸將印,以兵屬太尉?請梁王歸 相國印,與大臣盟而之國,此萬世之利也。」呂祿信然 其計,欲歸將印,以兵屬太尉,使人報呂產及諸呂老, 人或以為便,或曰不便,計猶豫未有所決。太尉欲入 北軍,不得入。襄平侯通尚符節,乃令持節矯內太尉 北軍。太尉復令酈寄、典客劉揭先說呂祿曰:「帝使太 尉守北軍,欲足下之國,急歸將印辭去,不然禍且起!」 呂祿以為酈兄不欺己,遂解印屬典客,而以兵授太 尉,遂將北軍。
《漢書·文帝本紀》:「代王至渭橋,群臣拜謁稱臣。代王下 拜,太尉勃進曰:『願請間』。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 私,王者無私』。太尉勃乃跪上天子璽。代王謝曰:『至邸 而議之。閏月己酉,入代邸,群臣從至,上議曰:『丞相臣 平,太尉臣勃,大將軍臣武,御史大夫臣蒼,宗正臣郢, 朱虛侯臣章,東牟侯臣興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 足下子弘等皆非孝惠皇帝子,不當奉宗廟。臣謹請 陰安侯頃王后列侯、吏二千石議,大王高皇帝子宜 為嗣,願大王即天子位』』。」代王曰:「奉高帝宗廟,重事也。 寡人不佞,不足以稱。願請楚王計宜者,寡人弗敢當。」 群臣皆伏固請。代王西鄉讓者三,南鄉讓者再。丞相 平等皆曰:「臣伏計之,大王奉高祖宗廟,最宜稱,雖天 下諸侯萬民皆以為宜。臣等為宗廟社稷計,不敢忽, 願大王幸聽臣等,臣謹奉天子璽符,再拜上」代王曰: 「宗室將相,王列侯,以為其宜寡人,寡人不敢辭。」遂即 天子位。
《周勃傳》:文帝即位,㠯勃為右丞相,賜金五千斤,邑萬 戶。人或說勃曰:「君威震天下,而受厚賞,處尊位㠯厭 之,則禍及身矣。」勃懼,迺謝,請歸相印,上許之。歲餘,復 用勃為丞相,十餘月,免相就國。其後人有上書告勃 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文帝朝,太后㠯冒絮提文 帝曰:「絳侯綰皇帝璽,將兵於北軍,不以此時反,今居 一小縣,顧欲反邪?」於是使使持節赦勃,復爵邑。 《郊祀志》:天子既誅文成,後悔其方不盡。及見欒大,大 說,大曰:「臣師非有求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則 貴其使者,令為親屬,以客禮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 印,迺可使通言於神人也。」迺拜大為五利將軍。居月 餘,得四印,得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印》制詔 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大為樂通侯,又以衛長公主 妻之。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使使衣羽衣,夜立 白茅上。五利將軍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不 臣也。而佩天道者,且為天子,道天神也。大見數月,佩 六印,貴震天下。
《漢書朱買臣傳》:「上拜買臣會稽太守,買臣衣故衣,懷 其印綬,步歸郡邸,直上計。時會稽吏方相與群飲,不 視買臣。買臣入室中,守邸與共食,食且飽,少見其綬, 守邸怪之,前引其綬,視其印,會稽太守章也。守邸驚 出語上計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誕耳!守邸曰:『試來視 之』。其故人素輕買臣者,入視之,還走疾呼曰:『實然』。坐』」 中驚駭,白守丞。
《汲黯傳》:「黯坐小法,會赦免官,於是黯隱于田園者數 年。會更立五銖錢,民多盜鑄錢者,楚地尤甚。上以為 淮陽,楚地之郊也,召黯拜為淮陽太守,黯伏謝,不受 印綬,詔數強予,然後奉詔。」
《霍光傳》:光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殿 中嘗有怪,一夜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璽郎,郎不肯授 光,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璽不可得也。」光甚 誼之,明日詔增此郎秩二等,眾庶莫不多光。
《昌邑王賀》受皇帝信璽。行璽大行前就次發璽不封。 〈注〉師古曰:「璽既國器,常當緘封,而王于大行前受之,
退還所次,遂爾發漏,更不封之,得令凡人皆見,言不重慎也。」《匈奴傳》:「甘露三年,單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宮,賜以 冠帶衣裳,黃金璽盭綬。」
《王莽傳》:「莽上書言:臣以元壽二年六月戊午倉卒之 夜,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宮,庚申拜為大司馬,充三公 位。元始元年正月丙辰,拜為太傅,賜號安漢公,備四 輔官。今年四月甲子,復拜為宰衡,位上公。」臣莽伏自 惟,爵為新都侯,號為安漢公,官為宰衡、太傅、大司馬。 爵貴號尊,官重一身,蒙大寵者五,誠非鄙臣所能堪。 據元始三年天下歲已復,官屬宜皆置。《穀梁傳》曰:「天 子之宰,通於四海。」臣愚以為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 內為職,而無印信,名實不副。臣莽無兼官之材。今聖 朝既過,誤而用之,臣請御史刻宰衡印章曰:「宰衡太 傅大司馬。」印成,授臣莽,上太傅與大司馬之印。太后 詔曰:「可。韍如相國,朕親臨授焉。」
莽孫功崇公宗坐,自畫容貌,被服天子衣冠,刻印三: 一曰維祉冠存已夏處南山臧薄冰,二曰「肅聖寶繼」, 三曰「德封昌圖。」又宗舅呂寬家前徙合浦,私與宗通, 發覺按驗,宗自殺。莽曰:「宗屬為皇孫,爵為上公,知寬 等叛逆族類,而與交通,刻銅印三,文意甚害,不知厭 足,窺欲非望。《春秋》之義,君親毋將,將而誅焉。迷惑失」 道,自取此辜。嗚呼哀哉!宗本名會宗,以制作去二名, 今復名會宗。貶厥爵,改厥號,賜諡為《功崇繆伯》,以諸 伯之禮葬于故同穀城郡。
《後漢書張步傳》:「王閎者,王莽叔父平阿侯譚之子也。 哀帝時為中常侍。時倖臣董賢為大司馬,寵愛貴盛, 閎屢諫忤旨。哀帝臨崩,以璽綬付賢曰:『無妄以與人』。 時國無嗣主,內外恇懼。閎白元后請奪之,即帶劍至 宣德後。闥舉手叱賢曰:『宮車晏駕,國嗣未立,公受恩 深重,當俯伏號泣,何事久持璽綬,以待禍至耶?賢知』」 閎必死,不敢拒之,乃跪授璽綬。閎馳上太后。朝廷壯 之。
《西京雜記》:元后在家,嘗有白燕銜白石大如指,墜后 績筐中。后取之,石自剖為二,其中有文曰:「母天地。」后 乃合之,遂復還合,乃寶錄焉。後為皇后,常并置璽笥 中,謂為天璽也。
《漢書·元后傳》:「王莽以符命自立為真皇帝,先奉諸符 瑞以白太后,太后大驚。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 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 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 未立,璽藏長樂宮。及莽即位,請璽,太后不肯授莽,莽 使安陽侯舜諭指。舜素謹敕,太后雅愛信之。舜既見』」 太后,知其為莽求璽,怒罵之曰:「而屬父子宗族蒙漢 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 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天下豈 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匱符命,為新皇帝變更正 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璽,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祥 璽為而欲求之?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璽 俱葬,終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側長御以下皆 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迺仰謂太后:「臣等已無 可言者,莽必欲得《傳國璽》,太后寧能終不與邪?」太后 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迺出漢傳國璽投之地,以授 舜曰:「我老已死,知而兄弟今族滅也。」舜既得傳國璽, 奏之,莽大說。莽又欲改太后漢家舊號,易其璽綬,恐 不見聽。而莽疏屬王諫欲諂莽,上書言:「皇天廢去漢 而命立新室太皇太后不宜稱尊號,當隨漢廢,以奉 天命。」莽迺車駕至東宮,親以其書白太后。太后曰:「此 言是也。」莽因曰:「此誖德之臣也,罪當誅。」於是冠軍張 永獻符命銅璧,文言「太皇太后當為新室文母太皇 太后。」莽迺下詔曰:「予視群公,咸曰休哉!其文字非刻 非畫,厥性自然。予伏念皇天命予為子,更命太皇太 后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協于新室。故交代之際,信 于漢氏。哀帝之代,世傳行詔籌,為西王母共具之祥, 當為歷代為母,昭然著明。予祗畏天命,敢不欽承!謹 以令月吉日,親率群公、諸侯卿士,奉上皇太后璽紱, 以當順天心,光于四海焉。」太后聽許。莽於是鴆殺王 諫,而封張永為貢符子。
《匈奴傳》:王莽之篡位也,建國元年,遣五威將王駿率 甄阜、王堸、陳饒、帛敞、丁業六人,多齎金帛重遺單于, 諭曉以受命代漢狀。因易單于故印,故印文曰「匈奴 單于璽」,莽更曰「新匈奴單于章。」將率既至,授單于印, 紱詔令上故印。紱單于再拜受詔。譯前欲解取故印, 紱單于舉掖授之。左姑夕侯蘇從旁謂單于曰:「未見 新印文,宜且勿與。」單于止不肯與,請使者坐穹廬。單 于欲前為壽,五威將曰:「故印紱當以時上。」單于曰:「諾。」 復舉掖授譯。蘇復曰:「未見印文,且勿與。」單于曰:「印文 何由變更?」遂解故印。紱奉上將率受著新紱,不解視 印,飲食至夜迺罷。右率陳饒謂諸將率曰:「鄉者姑夕 侯疑印文幾令單于不與人。如令視印,見其變改,必 求故印,此非辭說所能距也。既得而復失之,辱命莫 大焉。不如椎破故印,以絕禍根」,將率猶與,莫有應者饒燕士果悍,即引斧椎壞之。明日,單于果遣右骨都 侯當白將率曰:「漢賜單于印,言璽不言章,又無漢字, 諸王已下迺有漢言章。今印去璽加新,與臣下無別, 願得故印。」將率示以故印,謂曰:「新室順天制作,故印 隨將率所,自為破壞。單于宜承天命,奉新室之制,當 還白。」單于知已無可奈何,又多得賂遺,即遣弟右賢 王輿奉馬牛,隨將率入謝,因上書求故印。後以印文 改易故,怨恨,迺遣右大且渠蒲呼盧訾等十餘人將 兵眾萬騎,勒兵朔方塞下。
《王莽傳》:「更始元年,李松、鄧曄等共攻京師倉,未下,而 長安旁兵四會城下。十月戊申朔,兵從宣平城門入, 城中少年朱弟等趨讙並和,燒作室門斧敬法闥,火 及掖庭。時莽紺袀服,帶璽韍,持虞帝匕首。天文郎按 拭於前日時加某。莽旋席隨斗柄而坐,曰:『天生德於 予,漢兵其如予何』?三日庚戌晨旦明,莽之漸臺,眾兵」 追之,圍數百重。臺上商人杜吳殺莽,取其綬。校尉東 海公賓就故大行治禮,見吳,問:「綬主所在?」曰:「室中西 北陬間。就識斬莽首,軍人分裂莽身。」公賓就持莽首 詣王憲。六日,李松、鄧曄入長安,以王憲得璽綬,不輒 上,收斬之,傳莽首詣更始。
《西京雜記》:「中書以武都紫泥為璽室,加綠綈其上。」 《後漢書世祖本紀》:「建武三年,赤眉遣使乞降。丙午,赤 眉君臣面縛,奉高皇帝璽綬。己酉,詔曰:『盆子竊尊號, 亂惑天下。朕奮兵討擊,應時崩解,十餘萬眾束手降 服。先帝璽綬,歸之王府。斯皆祖宗之靈,士人之力,朕 曷足以享斯哉?其擇吉日祠高廟。二月己未,祠高廟, 受』」傳國璽。
《祭遵傳》:涿郡太守張豐反,遵擊之,豐功曹孟厷執豐 降。初,豐好方術,有道士言豐當為天子,以五綵囊裹 石繫豐肘,云石中有玉璽。豐信之,遂反。既執當斬,猶 曰:「肘石有玉璽。」遵為椎破之,豐乃知被詐。
《馬援傳》:「建武十七年,拜援伏波將軍。」〈注〉《東觀記》曰:援 上書:「臣所假伏波將軍印書,伏字犬外嚮,城皋令印, 皋字為白下羊,承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羊,即 一縣長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為 信也。所宜齊同,薦曉古文字者。」事下大司空,正郡國 印章。奏可。
《東平憲王蒼傳》:「永平十一年,蒼與諸王朝京師,月餘 還國,帝臨送歸宮,悽然懷思,乃遣使手詔國中傅曰: 辭別之後,獨坐不樂,因就車歸,伏軾而吟,瞻望永懷, 實勞我心,誦及《采菽》,以增嘆息,日者問東平王處家 何等最樂,王言為善最樂。其言甚大,副是要腹矣。今 送列侯印十九枚,諸王子年五歲已上能趨拜者,皆」 令帶之。
《桓帝本紀》:「延熹七年,勃海妖賊蓋登等稱太上皇帝, 有玉印珪璧鐵券相署置,皆伏誅。」
延熹九年,沛國戴異得黃金印,無文字,遂與廣陵人 龍尚等共祭井作符書,稱「太上皇」,伏誅。
《三國吳志·孫堅傳》註:《吳書》曰:「堅入洛,埽除漢宗廟,祠 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 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于 天,既壽永昌』。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 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 井中。」
《後漢書徐璆傳》:璆為汝南太守。獻帝遷許,以廷尉徵, 當詣京師,道為袁術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璆乃歎 曰:「龔勝、鮑宣獨何人哉?守之必死!」術不敢逼。術死,軍 破,璆得其盜國璽。及還許,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東 海二郡印綬。司徒趙溫謂璆曰:「『君遭大難,猶存此耶』? 璆曰:『昔蘇武困於匈奴,不墜七尺之節,況此方寸印』」 乎。後拜太常。
《三國魏志太祖本紀》:「初平元年,袁紹與韓馥謀立幽 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 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
《魏武帝集設官令》:「魏諸官印各以官為名,印如漢法, 斷二千石者章。」
《後漢書袁術傳》:「術在南陽,有僭逆之謀,聞孫堅得傳 國璽,遂拘堅妻奪之。」
《劉焉傳》:張魯字公旗。初,魯自號師君,其來學者,初名 為鬼卒,後號祭酒。時人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 魯為漢寧王。魯功曹閻圃諫曰:「漢川之民,戶出十萬, 四面險固,財富土沃,上匡天子,則為桓文,次方寶融, 不失富貴。今承制署置,勢足斬斷,遽稱王號,必為禍 先。」魯從之。
《三國張魯傳》:「魯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漢末力不能征, 遂就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民有地中得 玉印者,群下欲尊魯為漢寧王。魯功曹巴西閻圃諫 魯曰:『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上匡 天子則為桓文,次及竇融,不失富貴。今承制置署,勢 足斬斷,不煩於王。願且不稱,勿為禍先』。魯從之。」 《魏略》:「司馬景王廢齊王芳,使郭芝入白太后取璽綬太后取璽綬置坐側。及迎高貴鄉公,又請璽綬,太后 曰:『我見高貴鄉公小時識之明白,我欲自以璽綬手 付之』。」
《後漢書。曹皇后紀》:諱節,魏公曹操之中女也。伏皇后 被弒,立節為皇后。魏受禪,遣使求璽綬,后怒不與,如 此數輩。后乃呼使者入,親數讓之,以璽綬抵軒下,因 涕泣橫流曰:「天不祚爾!」左右皆莫能仰視。
《三國蜀志先主傳》: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 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太傳 許靖、軍師將軍諸葛亮等上言:「今群下上書者八百 餘人,咸稱述符瑞圖讖,大王當龍升登帝位也。前關 羽圍樊襄陽,襄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璽潛漢水, 伏於淵泉,暉景燭燿,靈光徹天。夫漢者,高祖本所起 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襲先帝軌跡,亦興於漢中也。 今天子玉璽,神光先見,璽出襄陽漢水之末,明大王 承其下流,授與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應,非人力 所致。宜即帝位,以纂二祖,紹嗣昭穆,天下幸甚!」 《魏志管輅傳》:「平原太守劉邠取印囊及山雞毛著器 中,使筮輅曰:內方外圓,五色成文,含寶守信,出則有 章」,此《印囊》也。「高岳巖巖,有鳥朱身,羽翼元黃,鳴不失 晨」,此《山雞毛》也。
《吳志陸遜傳》:「諸葛亮秉政,與權連和,時事所宜,權輒 令遜語亮,并刻權印,以置遜所。權每與禪亮書,常過 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蜀志向朗傳》註:《襄陽記》曰:「魏咸熙元年六月,鎮南將 軍衛瓘至於成都,得璧玉印各一枚,文似成信字。魏 人宣示百官,藏於相國府。充聞之曰:『吾聞譙周之言, 先帝諱備,其訓具也;後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 具矣,當授與人也。今中撫軍名炎,而漢年極於炎興, 瑞出成都,而藏之於相國府,此殆天意也』。」是歲,拜充 為梓潼太守。明年十二月,而晉武帝即尊位,炎興於 是乎徵焉。
《拾遺記》:瑯琊王溥家貧,穿井得鐵印,銘曰:「傭力得富, 錢至億庾,一土三田,軍門主簿。」後以一億錢輸官,得 中壘校尉。「三田一土」,壘字也。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 故曰軍門主簿。積善降福,明神報焉。
《嫏嬛記》:王豐為穀城令,治民有法,民多暴富,歌之曰: 「天厚穀城生王公,為宰三月恩澤通,室如懸磬今擊 鐘。」豐印一日墮地,損其鼻鈕,明日視之則覆斗也。豐 異之,問功曹張齊,齊對曰:「自昔君印多用覆斗,以臣 料之,君當封乎?」後果封中山君。
《拾遺記》:晉太康元年,孫皓送六金璽,云「時無玉工,故 以金為印璽。」
《晉書河間平王洪傳》:洪子威,元康末為散騎常侍。趙 王倫將篡,使威與黃門郎駱休逼帝奪璽綬,倫以威 為中書令。倫敗,惠帝反正,曰:「阿皮捩吾指,奪吾璽綬, 不可不殺。」阿皮,威小字也。於是誅威。
《周顗傳》:劉隗勸帝盡除諸王司空,導率群從詣闕請 罪,值顗將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 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 酒,致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 「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繫肘。既出,又上表明 導,言甚切至,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
《異苑》:陶侃曾如廁,見數十人悉持大印,有一人朱衣, 平上幘,自稱後帝,云「以君長者,故來相報,三載勿言, 富貴至極。」侃便起,旋失所在,有大印作公字。當其穢 處,雜五行書,曰「廁神」,曰「後帝。」
《晉書劉元海載記》:永嘉二年,元海僭即皇帝位,大赦 境內,改元永鳳,遷都平陽,汾水中得玉璽,文曰:「有新 保之」,蓋王莽時璽也。得者因增「泉海光」三字,元海以 為己瑞,大赦境內,改年河瑞。
《孔愉傳》:「愉以討華軼功,封餘不亭侯。愉嘗行經餘不 亭,見籠龜於路者,愉買而放之溪中,龜中流左顧者 數四,及是鑄侯印而印龜左顧三鑄如初。印工以告, 愉乃悟,遂佩焉。」
《宋書符瑞志》:「晉愍帝建興二年十月,大將軍劉琨掘 地得玉璽,使參軍郎碩奉之歸於京師。十二月,涼州 刺史張寔遣使獻行璽一鈕,封送璽使。關內侯。」 《前涼錄》:「建興三年冬十月,蘭池長趙嬰上言:軍士張 冰於青澗水中得一玉璽鉗鈕,光照水外,文曰『皇帝 行璽』。張寔曰:『是非人臣所得留』。遣使送於京師。」 《晉書·元帝本紀》:「愍帝即位,進位丞相大都督中外諸 軍事。時有玉冊見於臨安,白玉麒麟神璽出於江寧, 其文曰『長壽萬年,日有重暈,皆以為中興之象焉。 太興四年春二月,鮮卑末波奉送皇帝信璽,庚戌,告 於太廟,乃受之』。」
《張軌傳》:軌子寔,寔子駿。自軌據涼州,屬天下之亂,所 在征伐,軍無寧歲。至駿,境內漸平。使其將楊宣率眾 越流沙,伐龜茲鄯善,於是西域並降。鄯善王元孟獻 女號曰美人,立賓遐觀以處之。焉耆前部于窴王並 遣使貢方物,得玉璽於河,其文曰:「執萬國,建無極《石季龍載記》:「長城徙人韓彊獲元玉璽,方四寸七分, 龜」鈕金文,詣鄴獻之,拜彊騎都尉,復其一門。夔安等 又勸進曰:「臣等謹按《大趙水德》元龜者,水之精也;玉 者石之寶也。分之數以象七政,寸之紀以準四極。昊 天成命,不可久違。輒下史官,擇吉日,具禮儀,謹昧死 上皇帝尊號。」季龍下書曰:「過相褒美,猥見推逼,覽增 恧然,非所望也。其亟止茲議。今東作告」始,自非京城 內外,皆不得表慶。中書令王波上《元璽頌》以美之。季 龍以石弘時造此璽彊,遇而獻之。
《謝尚傳》:「尚使建武將軍濮陽太守戴施據枋頭,會冉 閔之子智與其大將蔣幹來附,復遣行人劉猗詣尚 請救。施止猗求傳國璽。猗歸以告幹,幹謂尚已敗,慮 不能救己,猶豫不許。施遣參軍何融率壯士百人入 鄴,登三臺助戍,譎之曰:『今且可出璽付我,凶寇在外, 道路梗澀,亦未敢送璽,當遣單使馳白天子,聞璽已 在吾許,知卿等至誠,必遣重軍相救,并厚相餉幹』。」乃 出璽付融,融齎璽馳還枋頭。尚遣振武將軍胡彬率 騎三百迎璽,致諸京師。
《穆帝本紀》:永和八年「秋八月,冉閔子智以鄴降督護 戴施,獲其傳國璽送之,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百 僚畢賀。
《慕容儁載記》:先是,蔣幹以傳國璽送於建鄴,儁欲神 其事業,言歷運在己,乃詐云閔妻,得之以獻,賜號曰 奉璽君。因以永和八年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內,建元 曰「元璽。」
《禮志》:「太和元年二月,立廟於鄴。四月,洛邑初營宗廟, 掘地得玉璽,方一寸九分,其文曰:『天子羨思慈親』。明 帝為之改容,以太牢告廟。」
《石勒載記》:「石季龍剋上邽,遣主簿趙封送傳國玉璽、 金璽、太子玉璽各一於勒。季龍進攻集木且羌於河 西,剋之,俘獲數萬,秦、隴悉平。涼州牧張駿大懼,遣使 稱藩,貢方物於勒,徙氐羌十五萬落於司、冀州。勒群 臣議,以勒功業既隆,祥符並萃,宜時革徽號,以荅乾 坤之望。」於是石季龍等奉皇帝璽綬,上尊號於勒。 前《秦錄》太子宏尋將母妻宗室男女數千騎出奔沖, 入據長安。堅至五將山,姚萇遣將軍吳忠圍之,堅眾 奔散,獨侍御十數人而已,神色自若,坐而待之,召宰 人進食。俄而忠至,執堅以歸新平縣,幽之別室。萇求 傳國璽於堅,堅瞋目叱之曰:「小羌乃敢於逼天子,豈 以傳國璽授汝羌乎!五胡次序,無汝羌」名,違天不祥, 其能久乎?璽已送晉,不可得也。
《晉書桓元傳》:「元矯詔使王謐兼太保,領司徒,奉皇帝 璽禪位於己。又諷帝以禪位告廟,出居永安宮,移晉 神主於瑯邪廟。初,元恐帝不肯為手詔,又慮璽不可 得,逼臨川王寶請帝自為手詔,因奪取璽。比臨軒,璽 已久出,元甚喜。」
《宋書符瑞志》:「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六月,左衛兵陳陽 於東府前淮水中得玉璽一枚。」
《涼州記》:「呂光時,州人陳沖得玉璽,廣三寸,長四寸,直 看無文字,向日視之,字在腹裏,言光當王。」
《南史孔琳之傳》:「琳之累遷尚書左丞,揚州中從事史。 所居著績,時責眾官獻便宜。議者以為宜修庠序,卹 典刑,審官方,明黜陟,舉逸拔才,務農簡調。琳之於眾 議之外別建言曰:『夫璽印者,所以辨章官爵,立契符 信。官莫大於皇帝,爵莫尊於公侯。而傳國之璽,歷代 遞用;襲封之印,奕世相傳,貴在仍舊,無取改作。今世 唯尉一職,獨用一印,至於內外群官,每遷悉改』」,討尋 其義,私所未達。若謂官各異姓,與傳襲不同,則未若 異代之為殊也。若論其名器,雖有公卿之貴,未若帝 王之重;若以或有誅夷之臣,忌其凶穢,則漢用秦璽, 延祚四百,未聞以子嬰身戮國亡而棄不佩。帝王公 侯之尊,不疑於傳璽;人臣眾僚之卑,何嫌於即印?載 籍未聞其說,推別自乖其準,而終年刻鑄,喪功消實, 金銀銅炭之費,不可稱言,非所以因循舊貫,易簡之 道。愚請眾官,即用一印,無煩改作。若新置官,又官多 印少,文或零失,然後乃鑄,則仰裨天府,非唯小益。 《齊高帝紀》:「昇明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滎陽郡人尹千, 於嵩山東南隅,見天雨」石,墜地石開,有玉璽在其中, 璽方三寸,文曰:「戊丁之人與道俱,肅然入草與天符, 掃平河洛清魏都。」又曰:「皇帝運興千。」奉璽詣雍州刺 史蕭赤斧,《赤斧》以獻。
《謝弘微傳》:弘微孫朏為侍中,領祕書監。齊高帝受禪, 朏當日在直,百僚陪位,侍中當解璽,朏佯不知曰:有 何公事?傳詔云:解璽授齊王。朏曰:「齊自應有侍中。」乃 引枕臥,傳詔懼,乃使稱疾,欲取兼人。朏曰:「我無疾,何 所道?」遂朝服出東掖門,乃得車,仍還宅。是日遂以王 儉為侍中,解璽。既而武帝請誅朏,高帝曰:「殺之則成 其名,正應容之度外。」
《南齊書祥瑞志》:「永明二年正月,冠軍將軍周普孫於 石頭北廂將堂,見地有異光照城,堞往獲玉璽一鈕, 方七分,文曰『明元君十一月,外國民齊祥歸入靈丘關,聞殷然有聲,仰視 之,見山側有紫氣如雲,眾鳥回翔其間。祥往氣所,獲 璽,方寸四分,獸鈕,文曰『坤維聖帝永昌』。」送與其太后 師道人惠度,欲獻其主。惠度睹其文,竊謂「當今衣冠 正朔,在於齊國。」遂附道人惠藏,送京師,因羽林監崔 士亮獻之。
永明三年,始興郡民龔元宣稱神人授皇帝璽,龜形 長五寸,廣二寸,厚二寸五分,上有「天地」字,中央「蕭」字, 下萬「世」字。
永明九年,寧蜀廣漢縣於陶所瓦間見有白光,窺尋 無物,自後夜夜輒復有光。既經旬日,村民張慶宣瓦 作屋,又於屋間見光照內外。慶宣疑之,以告孔休先, 乃共發視,獲玉璽一鈕,璧方八分,上有鼻,文曰「帝真。」 曲阿縣民黃慶宅左有園,園東南廣袤四丈,每種菜 輒鮮異,雖加採拔,隨復更生。夜中恆有白光,皎質屬 天,狀似縣絹。私疑非常,請師卜候,道士傅德占,使掘 之,深三尺,獲玉印一鈕,文曰「長承萬福。」
永明十年,蘭陵民齊伯生於六合山獲金璽一鈕,文 曰「年予主。」
《沈文季傳》:富陽人唐㝢之僑居桐廬,父祖相傳,圖墓 為業。㝢之自云其家墓有王氣,山中得金印,轉相誑 惑。㝢之聚黨四百人於新城水斷商旅,黨與分布近 縣。
《梁書何思澄傳》,「思澄遷治書侍御史。宋、齊以來,此職 稍輕。天監初,始重其選,車前依尚書,二丞,給三騶,執 盛印青囊。舊事,糾彈官印綬在前故也。」
《王瑩傳》:「瑩天監十五年,遷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 司,丹陽尹,侍中如故。瑩將拜,印工鑄其印,六鑄而龜 六毀。既成,頸空不實,補而用之。居職六日,暴疾卒。」 《陳書高祖本紀》,「紹泰二年八月癸卯,太府卿何敳、新 州刺史華志各上玉璽一,高祖表以送臺,詔歸之高 祖。」
《魏書靈徵志》:世祖延和三年三月,樂安王範獲玉璽 一,文曰「皇帝璽」,以獻。
太延元年自三月不雨至六月使有司遍請群神數 日大雨。是日有婦人持一玉印至潞縣侯孫家賣之 孫家得印奇之,求訪婦人莫知所在,其文曰:「旱疫平 寇。」《天師》曰:龍文鈕書云:「此神中三字印也。」
《世祖本紀》:「太平真君七年夏四月甲申,車駕至自長 安。戊子,鄴城毀五層佛圖,於泥像中得玉璽二,其文 皆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漢 傳國璽』。」
《高宗本紀》:興安二年「八月戊戌,詔曰:朕以眇身,纂承 大業,懼不能宣慈惠和,寧濟方㝢,夙夜兢兢,若臨淵 谷。然即位以來,百姓晏安,風雨順序,邊方無事,眾瑞 兼呈,不可稱數。又於苑內獲方寸玉印,其文曰『子孫 長壽』。群公卿士,咸曰『休哉』。豈朕一人克臻斯應,實由 天地祖宗降祐之所致也。思與兆庶共玆嘉慶,其令」 民大酺三日,諸殊死已下,各降罪一等。
《靈徵志》:高宗和平三年四月,河內人張超於壞樓所 城北故佛圖處獲玉印以獻。印方二寸,其文曰:「富樂 日昌,永保無疆,福祿日臻,長享萬年。」玉色光潤,模制 精巧,百寮咸曰:「神明所授,非人為也。」詔天下大酺三 日。
高祖承明元年八月,上谷郡民獻玉印,上有蛟龍文。 太和元年三月,武川鎮獻玉印,青質素文,其文曰「太 早。」六月,雍州獻玉印。長安鎮獻玉印一,上有龜鈕,下 有文字,色甚鮮白,有殊常玉。
三年七月,定州鉅鹿民獻玉印一,方七分,上有文字。 《魏書高祐傳》:「祐拜博士侍郎。高宗時,有人于零丘得 玉印一以獻,詔以示祐。祐曰:『印上有籀書二字,文曰 『宋壽』。壽者,命也。我獲其命,亦是歸我之徵』。」顯祖初,劉 義隆子義陽王昶來奔,薛安都等以五州降附。時謂 祐言有驗。
《靈徵志》:「世宗永平元年四月,瀛州民獲玉璧、玉印各 一以獻。」
肅宗熙平二年十一月,京師仍獲玉璽二。
《魏書祖瑩傳》:「瑩為散騎侍郎,孝昌中,於廣平主第掘 得古玉印,敕召瑩與黃門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 物。瑩云:『此是于闐國王晉太康中所獻』。乃以墨塗字 觀之,果如瑩言,時人稱為博物。」
《靈徵志》:「孝靜興和三年二月,東郡白馬縣民獻玉印 一。」
《北齊書。辛術傳》,「術移鎮廣陵,獲傳國璽送鄴,文宣以 璽告於太廟。此璽即秦所制,方四寸,上鈕交盤龍,其 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二漢相傳。又傳魏、晉懷帝 敗,沒於劉聰。聰敗,沒于石氏。石氏敗,晉穆帝永和中, 濮陽太守戴僧施得之,遣督護何融送于建鄴。歷宋、 齊、梁。梁敗,侯景得之。景敗,侍中趙思賢以璽投景,南」 兗州刺史郭元建送于術,故術以進焉。
《周書。文帝紀》:「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 遯居朔野。有葛烏菟者,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 為主,遂總十二部落,世為大人。其後曰普回,因狩得 玉璽三鈕,有文曰『皇帝璽』。普回心異之,以為天授。其 俗謂天曰宇,謂君曰文,因號宇文國,并以為氏焉。」 《顏之儀傳》:宣帝即位,之儀遷上儀同大將軍御正中 大夫。隋文帝後索符璽,之儀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 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於是文帝大怒,命引出,將戮 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