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五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
第一百五十一卷目錄
儀仗部彙考四
宋二〈哲宗元祐二則 紹聖二則 元符一則 徽宗建中靖國一則 崇寧二則 政
和六則 宣和二則〉
考工典第一百五十一卷
儀仗部彙考四
编辑宋二
编辑哲宗元祐元年詔定太皇太后出入儀衛
编辑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儀衛志》:哲宗即位,元祐 元年,「詔太皇太后出入儀衛。並依章獻明肅皇后故 事。其不可考者則依慈聖光獻皇后之例。」既而又詔 太皇太后「出入儀衛,添御龍骨朵子直三十六人,御 龍弓箭直四十五人,御龍弩直四十五人,皇城司禁 衛五十人,馬隊三百五十人,東西班茶酒班殿侍共 一」百人,快行增至二十人,軍頭引見司監官二員,並 將帶、承局等子依隨駕例祇應,鈞容直并動樂,殿侍 則候開樂取旨。仁、英、哲之世,太后臨朝垂簾,儀從亦 不崇侈,止曰儀衛,無鹵簿名也。南渡後尤簡,其車以 輿,不以輦,餘惟繖扇而已。紹興奉迎太母,極意備禮, 然猶曰「太后天性朴素,不敢過飾儀從」器物,惟塗金 輿前用黃羅繖扇二,緋黃繡雉扇六,紅、黃緋金拂扇 二,黃羅暖扇二。朝謁景靈宮、太廟,則用禁衛諸班直, 天武親從五百人,其前引中道圍子,同上皇儀衛而 差省焉。
元祐七年,詳定誕馬之制,紫繖改用青,并改製二十 八宿、五星諸旗。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儀衛志》,誕馬,散馬也,加 金塗銀鬧裝鞍勒。乘輿以紅繡韉,六鞘,王公以下用 紫繡及剜花韉。哲宗元祐七年,太常寺言:「誕馬按鹵 簿圖曰:舊並施鞍韉,景祐五年去之。昨納后,誕馬猶 施鞍韀。今欲乞除去,仍依鹵簿圖,用纓轡緋屜。」 是 年,太常寺言:「《開元禮》,大駕八角紫繖,王公已下四角 青繖。」今《鹵簿圖》但引紫繖而無青繖之文。詔改用。 是年,太常寺言:「二十八宿旗、五星、攝提旗,按《鹵簿圖》, 畫人形及牛、虎頭、婦人、小兒之類,於禮無據。」元豐三 年,禮文所上言:「乞改製,各著其象,以則天文。後有司 循舊儀,未曾改正,今欲改造。」從之。
紹聖元年詔增皇太妃出入儀衛
编辑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儀衛志》:皇太妃出入儀 衛。哲宗紹聖元年,三省樞密院言,「增崇皇太妃出入 儀衛:龍鳳扇二十,侍從官入內省都知或押班一員, 內侍省都知或押班一員,皇城司、御藥院、內東門司 各一員,帶御器械內侍八員,引喝內侍一員,殿前指 揮使三十二人,內人員二人,御龍直三十三人,骨朵 子」直三十三人,弓箭直二十三人,弩直二十三人,天 武官一百五十四人,皇城司禁衛一百人,入內院子 五十人,行宮司一百人,輦官供御六十二人,次供御 四十九人,下都五十八人,燭籠七十,諸司御燎子、茶 床、快行親從四人。禮部、太常寺又言:「元祐三年詔皇 太妃繖用紅黃羅,參議得皇太后出入」兼用紅黃。今 皇太妃若亦用黃,則非差降之意。伏請紅黃兼用,從 太皇后出入,則止用紅。
紹聖二年,詔定車駕行幸儀衛之制。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儀衛志》:哲宗紹聖二年, 詔「車駕行幸,儀衛駕後東西班殿侍馬兩隊,發充駕 前編攔,分兩壁行於前引行門之前,隨身器械各別 給銀骨朵一。駕後馬隊,殿前指揮使馬以百人分四 隊,不足據人數均差,仍別差人員六人。內殿直、散員、 散指揮、散都頭、散祇候並增作一百四人,分四隊,內 人」員各四人,金槍班添一隊作七十八人,內人員三 人,弩手班添兩隊充填。撥過東西班、殿侍馬兩隊,禁 衛、御龍直、弓箭直、弩直、長行,仍各添給銀骨朵。禁衛 外添差編攔天武人員、長行共二百人,揀選有行止 舊人充。出入止於宣德門外,至行在所即止於行宮 門外。
元符三年正月徽宗即位詔增寶符重輪祥光瑞鶴諸旗
编辑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儀衛志》:元符三年,徽宗 即位,兵部侍郎黃裳言:「南郊大駕諸旗名物,除用典 故制號外,餘因時事取名。伏見近者璽授元符,茅山 之上日有重輪,太上老君眉間發紅光,武夷君廟有 仙鶴,臣請制為旗號,曰寶符,曰重輪,曰祥光,曰瑞鶴。」 從之。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太常寺狀具南郊儀仗人兵二萬一千五百七十五人
编辑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儀衛志》云云
崇寧元年定元符皇后儀衛
编辑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儀衛志》:徽宗崇寧元年, 臣僚言:「元符皇后,先帝、皇后也。其典禮宜極褒崇。」於 是酌聖瑞皇太妃之制,出入由宣德正門增龍鳳扇 二十,御龍直十二人,御龍骨朵子直十七人,御龍弓 箭直十二人,御龍弩直二十二人,殿前指揮十三人, 皇城司禁衛二十人,快行親從官四人,執燭皇城司 親「從官、金銅車并棕車,隨時定數供須。行幸藥架一 坐,勾當官、吏人二員,封題一員,藥童三人,抬檠藥架 輦官十一人,秤庫子、親事官量差人數祇應。」從之。 崇寧二年,更定元符皇后儀衛。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儀衛志》。崇寧二年。臣僚 又言,「元符皇后元符末嘗預定策之勳。以承神宗哲 宗之志。」禮部太常寺奏「典禮準聖瑞皇太妃例。侍從 官入內內侍省都知或押班一員。皇城御藥內東門 司官各一員。御輦院輪官隨從諸司御燎子茶床帶 御器械內侍十人。引喝內侍一人。輿用龍鳳繖。紅黃 兼用,出入由宣德東門,今欲出入由宣德正門。」「龍鳳 扇二十柄,今添作三十柄;輦官供御六十二人,次供 御四十九人,都下五十八人;御龍直三十三人,今添 作四十五人;御龍骨朵子直三十三人,今添作五十 人;御龍弓箭直三十三人,今添作四十五人;御龍弩 直二十三人,今添作四十五人;殿前指揮三十二人, 今添作四十五人;內臣二人,皇城司一百人,禁衛今 添作一百二十人;天武官一百五十四人,行宮司一 百人,入內院子五十人,快行親從官四人,今添作八 人」;執燭皇城司親從官金銅車并棕車,隨時內中批 出合要數供,須「行幸藥架一坐,勾當官一員,吏人二 員,封題一員,藥童三人,抬檠藥架,輦官十一人秤庫 子,親事官量差人數祇應。」從之。
政和元年詔皇后受冊儀衛仍舊
编辑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儀衛志》,皇太后、皇后鹵 簿,皆如禮令。徽宗政和元年,詔皇后受冊,排黃麾仗 及重翟車,陳小駕鹵簿,后謙避,於是詔延福宮受冊 仍舊,而小駕鹵簿,端禮門外黃麾仗、紫宸殿臣僚稱 賀上禮並罷。其景靈宮朝謁則依舊例。
政和三年。議禮局上大慶殿大朝會。文德殿視朝之 制。又上皇后皇太子太子妃及王公以下鹵簿之制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儀衛志》。徽宗政和三年。 「議禮局上大慶殿大朝會。儀衛黃麾大仗五千七十 五人。仗首左右廂各二部。絳引幡十。」
執各一人
第一部,左右領軍衛大將軍各一員;第二部,左右領 軍衛折衝掌鼓一人,帥兵官一十人。次執儀刀,部十 二行,每行持各十人。
後部並仗同
第一行,黃雞四角氅。
凡氅皆持以龍頭竿
第二,儀黃五色幡;第三,青孔雀五角氅,第四,烏戟;第 五,緋鳳六角氅,第六,細弓矢,第七,白鵝四角氅,第八, 朱縢絡盾刀;第九,皂鵝六角氅,第十,細弓矢;第十一, 槊;第十二,綠縢絡盾刀。揭鼓二,掌鼓二人。
後部同
以上排列左右廂。第一部,各于軍員之南為次廂。第 一部稍前,第二部於第一部之後,並相向。次廂左右 各三部:第一,左右屯衛;第二左右武衛,並大將軍;第 三左右衛將軍:各一員。第一,果毅;第二、第三折衝:各 一員。於仗首左右廂第一部之南,相向。持黃麾幡二 人,在當御廂前各立。當御廂左右各一部,左右衛果 毅各一人。於玉輅之前,分左右,並北向。次後廂左右 各三部:第一左右驍衛將軍,第二左右領軍衛折衝, 第三左右領軍衛果毅各一員。第一部,分於當御廂 之左右,差後。第二部,左在金輅之後,西偏,右在象輅 之後,東偏。第三部,左在革輅之後,西偏,右在木輅之 後,東偏,並北向。次左右廂各三部:第一左右武衛將 軍,第二左右屯衛將軍,第三左右領軍衛折衝,各一 員。各在《網子》《鶡雞》貔旗之前,東西相向。左右廂各步 甲十二隊:第一隊左右衛果毅,第二左右衛,第四左 右驍衛,第六左右武衛,第八左右屯衛,第十,第十二 左右領軍衛並折衝,第三左右驍衛,第五左右武衛, 第七左右屯衛,第九,第十一,左右領軍衛並果毅各 一員。每隊旗一,「貔、鶡雞、僊鹿、金鸚鵡、瑞麥、孔雀、野馬、 犛牛、甘露、網子。」
內第十二隊旗同第一隊。
刀盾弓矢相間。分十二隊,每隊三十人五重。第一至 第六隊,在仗首第二部北;第七至第十二隊,在仗首 第二部南,東西相向。左右廂後部各十二隊:第一、第 二左右衛;第五、第七左右武衛;第十、第十二左右領 軍衛,並折衝;第三、第四左右驍衛;第八、第九左右屯 衛,並果毅。每隊旗二,「角𧤗、赤熊、兕、太平馴犀、鵔鸃、騼」 䮷、騶牙、蒼烏、白狼、龍馬、金牛。次弩五人為一列,弓矢十人為二重,槊二十人為四重。以上在大慶殿門外。 第一至第四隊在前,第五至第八隊在後,第九至第 十二隊又在後,東西相向。真武隊:金吾折衝都尉一 員,仙童、真武、《螣蛇》、神龜旗各一。
執各一人
犦槊二人,弩五人為一列,弓矢二十一人為四重,槊 二十五人為五重,以上在大慶門外中道,北向排列。 殿中省尚輦陳孔雀扇四十於簾外。
執各一人
陳輦輿於龍墀,大輦在東部,押執擎人二百二十有 二人;腰輿在南,一十有七人;小輿又在南,二十有五 人,皆西向。平輦在西,逍遙在南,共三十七人,皆東向。 設繖、扇於沙墀,方繖二,分左右。
執繖將校四人
團龍扇四,分左右。
執扇都將四人
方雉扇一百,分繖扇之後為五行。
執扇長行一百人
押當、執掌二人,各立團龍扇之北;金吾引駕官二人, 分立團扇之南。文德殿入閤之制,惟殿中省細仗與 兩省供奉官班於庭。 政和三年,議禮局上文德殿 視朝之制,黃麾半仗供二千二百六十五人,殿內仗 首左右廂各一部,每部一百二十四人,在金吾仗南, 東西相向。絳引旛十。
執各一人
分部之南北為五重,當御廂,左右部同。左部在帥兵 官東,右部在帥兵官西,各為十重。左右領軍衛大將 軍各一員,居部之中。
次廂左右第一、第二、第三部同。
掌鼓一人,次「大將軍後。」
次廂左右第一部,并當御廂左右部,次《果毅》。次廂左右第二、第三部,次折衝。次後廂左右部,次將軍。
帥兵官十人,分部之南北,為五重:北在《絳引旛》之南, 南在絳引旛之北。次廂左右,第一、第二、第三部,在部 之南,北當御廂。次後廂左部在黃氅東,右部在黃氅 西。執儀刀部十行,行十人,每色兩行,為五重。
次廂左右第一、第二、第三部,同當御廂。次後廂左右部,每色一行,為十重,左部以東為首,右部以西為首,並次「帥兵官。」
第一行,龍頭竿,黃雞四角氅。
凡氅皆持以龍頭竿
第二儀鍠,五色幡;第三,青孔雀,五角氅;第四,烏戟;第 五,緋鳳六角氅;第六,細弓矢;第七,白鵝,四角氅;第八, 朱縢絡盾刀;第九,皁鵝,六角氅;第十,槊揭鼓二,掌揭 鼓二人。
分立緋氅烏戟後,當中次廂左右第一、第二、第三部,同當御廂。次後廂,並一在儀鍠青氅間,一在弓矢白氅間,與後行齊。
次廂左右各三部,每部一百一十五人。次左右廂仗 首之南,東西相向。第一部,左右屯衛大將軍及果毅 各一員;第二部,左右武衛大將軍;第三部,左右衛將 軍各一員,折衝各一員;黃麾幡二,分立當御左右廂 前,中間北向。當御廂左右各一部,每部一百二十四 人,在殿門內中道,分東西,並北向。
次後廂左右部同大慶殿,列於樂架之南。
「左右衛果毅」各一員。
左在部西,右在部東。次後左右廂將軍準此。
次後廂左右各一部,每部一百一十四人。次當御廂 南左右驍衛將軍各一員,左右廂各步軍六隊。
第一隊每隊三十三人;第二至第六,每隊各二十七人。
分東西,在仗隊後:第一左右衛,第三左右武衛,第五 左右領軍衛並果毅各一員;第二左右驍衛,第四左 右屯衛,第六左右領軍衛並折衝各一員。每隊旗二, 貔、金鸚鵡、瑞麥、犛牛、甘露、鶡雞。
執各一人
刀盾、弓矢相間,人數行列同前。左右廂步軍殿門外, 左右廂後部各六隊,每隊三十八人,在部下親從後, 東西相向。第一隊左右衛,第三、左右武衛,第四、左右 領軍衛並折衝,各一員;第二、左右驍衛,第四、第六、「左 右屯衛並果毅」,各一員。《角𧤗》《太平》《馴犀》《騶牙》《白狼》《蒼 烏》等旗各二。弩五人為一列,弓矢十人為二重,槊二 十人為四重,真武隊五十七人,在端禮門內中道,北 向。
大慶殿於殿門外
並有金吾折衝都尉一員,仙童、真武、螣蛇、神龜等旗 各一,犦槊二人,弩五人為一列,弓矢二十人為四重, 槊二十五人為五重。排列仗隊,職掌六人。分立仗隊 之間,殿內四人,殿外二人。殿中省尚輦陳扇二十於 簾外,執扇殿侍二十人,陳腰輿小輿於東、西朵殿,腰 輿在東,小輿在西。人員都將各一人,輦官共四十人陳繖扇於殿下。方繖二,團龍扇四,並分左右夾繖。
執扇各一人,將校或節級。
方雉扇六十,作三重,在繖扇之後。輦官長行各一人, 金吾左右將軍各一員,在繖扇之南。稍前。四色官四 人,二人立於將軍之南,與繖扇一列。宣敕放仗二人, 在引駕官南。執儀刀引駕官二人,在親從官後。長行 二十四人,在四色官之南;排列官二人,在長行之南。 次金甲天武官二人,在長行南。以上並分東西相向 立。設旗於殿門之外。「青龍旗一在左,五嶽神旗各一 次之,五方色龍旗各一次之,五方色龍旗各一又次 之;白虎旗一在右,五星神旗各一次之,五方色鳳旗 各一次之,五方色鳳旗各一又次之。」詔頒行之。
大慶殿冊命諸王、大臣,黃麾仗準文德殿視朝。
政和三年,議禮局上皇后鹵簿之制:清游隊旗一:
執一人,引二人,夾二人,並騎。
金吾衛折衝都尉一員,「騎。」
執犦槊二人夾
領四十騎,執槊二十人,弩四人,橫刀一十六人。次虞 候、佽飛二十八騎。次內僕、內僕丞各一員。
各書令史二人並騎
次正道黃麾一。
執一人,夾二人,並騎。
次左右廂黃麾仗。廂各三行,行一百人:第一行,短戟 五色氅;第二行,戈五色氅;第三行,儀鍠五色幡。左右 領軍衛、左右威衛、左右武衛、左右驍衛、左右衛等各 三行,行二十人,各帥兵官六人領內左右領軍衛帥 兵官各三人,各果毅都尉一員檢校。
各一人步從
左右領軍衛《絳引旗》,引前、掩後,各六次。內謁者監四 人,給事內常侍、內侍各二人,並騎。
內給使各一人步從
次內給使一百二十人。次偏扇、團扇、方扇各二十四。 次香鐙一。次執擎內給使四人。
在重翟車前
次重翟車,駕青馬六,駕士二十四人,行障六,坐障三, 夾車,並宮人執。次內寺伯二人,騎,領寺人六人,分左 右,夾重翟車。次腰輿一。
輿士八人
團雉尾扇二,夾輿。次大繖四,大雉尾扇八,錦花蓋二, 小雉尾扇、朱畫團扇各十二,錦曲蓋二十,錦六柱八 扇。
自腰輿以下,並內給使執。
次《宮人車》。次絳麾二。
各一人執
次正道後黃麾一。
執一人,夾二人,並騎。
次「供奉宮人。」次「厭翟車」,駕赤騮;翟車駕黃騮;安車駕 赤騮,各四,駕士各二十四人;四望車、《耕根車》,各駕牛 三,駕士各一十二人。次左右廂各置牙門二。
每門執二人,夾四人,一在前黃麾前,一在後黃麾後。
次左右領軍衛,每廂各一百五十人執殳,帥兵官四 人檢校。次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員,檢校殳仗。
各一人騎後
次後殳仗。內正道置牙門一,每門監門檢校二人,騎, 每廂各巡檢校尉一員,騎。來往檢校。前後部鼓吹、金 鉦、掆鼓、大鼓、《長鳴》、中鳴鐃吹、羽葆鼓吹、節鼓、御馬,並 減大駕之半。 政和三年,議禮局上皇太子鹵簿之 制,「家令、率更令、詹事各乘輅車,太保、太傅、太師乘輅, 各正道,威儀、鹵簿依本品。」次清游隊旗。
執一人,引二人,夾二人。
並正道清道率府折衝都尉一員,領二十騎,執槊一 十八人,弓矢九人,弩三人,二人騎從折衝。次左右清 道率、府率各一員,領清道直盪及檢校清游隊龍旗 等,執犦槊各二人。次外清道直盪二十四人,騎。次正 道龍旗各六。
執一人,前二人引,後二人護。
副竿二。
執各一人騎
次正道細仗引為六重,每重二人,自龍旗後均布至 細仗,槊與弓箭相間,並騎。每廂各果毅都尉一員領。 次率更丞一員。次正道前部鼓吹,府史二人領鼓吹, 並騎。掆鼓、金鉦各二。
「執各一人,夾二人」 ,以下準此。
帥兵官二人。次大鼓三十六,橫行。
長鳴以下準此
帥兵官八人,長鳴三十六,帥兵官二人,鐃吹一部,鐃 鼓二。
「各執一人,夾二人。」 後部鐃節鼓準此。
簫、笳各六,帥兵官二人;掆鼓、金鉦各二,帥兵官二人; 次小鼓三十六,帥兵官四人;中鳴三十六,帥兵官二人。以上並騎。次誕馬十。
每匹二人控餘準此
廄牧令、丞各一員。
各府史二人騎從
次左右翊府郎將各一員,領班劍。左右翊衛執班劍 二十四人,通事舍人四人,司直二人,文學四人,洗馬, 司議郎,太子舍人,中允、中舍、左右諭德各二人,左右 庶子四人,並騎。
自通事舍人以後,各步從一人。
次左右衛率府副率各一員,步從,親、勳、翊衛每廂各 中郎將、郎將一員,並領六行儀刀:第一行,親衛二十 三人,曲折三人;第二行,親衛二十五人,曲折四人;第 三行,勳衛二十七人,曲折五人;第四行,勳衛二十九 人,曲折六人;第五行,翊衛三十一人,曲折七人;第六 行,翊衛三十三人,曲折八人。
曲折人並部後門
以上三衛,並騎。次三衛一十八人,騎。中郎將二人,夾 輅,在六行儀刀仗內。金輅,駕馬。四僕寺僕馭。左右率 府率一員,駕士二十二人,夾輅,左右衛率府率各一 員。
各步從一人
次左右內率府率各一員,副率各一員,並騎。
各步從一人
次千騎,執細刀、弓矢,三衛儀刀仗,後開牙門。次左右 監門率府直長各六人,監後門。
並騎
次左右衛率府,每廂各翊衛二隊。
並騎
次《厭角隊》各三十人,執旗二人。
引二人夾二人
執槊一十五人,弓矢七人,弩三人,每隊各郎將一員 領。次正道繖二,雉尾扇四,夾繖。次腰輿一,輿士八人, 團雉尾扇二,小方雉尾扇八。
夾執各一人
次內直郎、令史各二人,騎從檢校。次誕馬十,典乘二 人,府史二人騎從。次左右司禦率府校尉各一人。
並騎從
領團扇,曲蓋。次朱團扇、紫曲蓋,各六。
執各一人
次諸司供奉官八。次左右清道率府校尉各一人。
並騎
領大角三十六,鐃鼓二,簫、笳各六,帥兵官二人;橫吹 十,節鼓一,笛、簫、觱篥五,帥兵官二人。
並騎
次管轄指揮使二人檢校。次副輅,駕四馬,駕士二十 人;「軺車」,駕一馬,駕士十四人;「四望車」,駕一馬,駕士一 十人。次左右廂步隊,凡十六,每隊各果毅都尉一人 領。
並騎
隊三十人,執旗一人。
引二人,夾二人,並帶弓矢,騎。
步二十五人,前一隊執槊,一隊帶弓矢,以次相間。
左右司禦率府、左右衛率府廂各四隊,二在前,二在後。
次左右司禦率府副率各二員,檢校步隊,各二人執 犦槊騎從。次儀仗左右廂各六色,色九行,行六人。前 第一行戟,赤氅;第二行弓矢;第三行儀鋋并眊;第四 行刀盾;第五行儀鍠,五色幡;第六行油戟。次前仗首, 左右廂各六色,色三行,行六人,左右司禦率府各一 員,果毅都尉各一員,帥兵官各六人領。次左右廂各 六色,色三行,行六人,左右衛率府副率各一員,果毅 都尉各一員,帥兵官各六人領。次《盡後鹵簿》,左右廂 各六色,色三行,行六人,左右司禦率府副率各一員。
各一人步從
果毅都尉各一人,帥兵官各六人,領左右司禦率府 率兵官各六人,護後,並騎。每廂各絳引幡十二。
執各一人引前旗六,引後旗六。
揭鼓十二,
揭鼓,左右司禦率府、四重,左右衛率府二重。
次左右廂殳各一百五十人。
左、右司禦率府各八十六人,左、右衛率府各六十四人。
並分前後,在步隊儀仗外,馬隊內,前接六旗,後盡鹵 簿,曲折。至門。每廂各司禦率府果毅都尉一員、檢校, 各一人從,每廂各帥兵官七人。
並騎。左右司禦率府各四人,左右率府各三人。
次馬隊。左右廂各十隊,每隊帥兵官以下三十一人, 旗一。
執一人,引一人,夾二人。
執槊十六人,弓矢七人,弩三人。前第一隊,「左右清道 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員領;第二、第三、第四隊,左右司禦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員領;第五、第六、第七隊,左右 衛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員領;第八、第九、第十隊,左右 司禦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員領;次後拒隊」旗一。
執一人,引二人,夾二人。
清道率府果毅都尉一員,領四十騎,執槊二十人,弓 矢十六人,弩四人,義二人,騎從。次後拒隊前當正道 殳仗,行內開牙門。次左右廂各開牙門三:前第一門, 左右司禦率府步隊後,左右率府步隊前;第二門,左 右衛率府步隊後,司禦率府儀仗前;第三門,左右司 禦率府儀仗後,左右衛率府步隊前。
每開牙門,執旗二人,夾四人,並騎。
監門率府直長各二人,並騎;次左右監門率府副率 各一員,騎。來往檢校諸門,各一人騎從;次左右清道 率府副率各三人,仗內檢校并糾察,各一人騎從。次 少師、少傅、少保,正道乘輅,威儀、鹵簿各依本品,次文 武官以次陪從。 皇太子妃鹵簿之制,政和三年,議 禮局上清道率府校尉六人,騎;次青衣十人,次導客 舍人四人,內給使六十人,偏扇、團扇、方扇各十八。
並宮人執
行障四,坐障二,夾車。
宮人執
典內二人,騎厭翟車,駕三馬,駕士十四人。次閤帥二 人,領內給使十八人,夾車六柱二扇,內給使執。次供 奉內人乘犢車。次繖一,正道雉尾扇二,團扇四,曲蓋 二。
執繖扇各內給使二人
次㦸九十。宋制,臣子無鹵簿名,遇升儲則草具儀注。 《政和禮》雖創具鹵簿,然未及行也。南渡後,雖嘗討論, 然皇太子皆沖挹不受,朝謁宮廟及陪祀及常朝,皆 乘馬,止以宮僚導從。有繖、扇而無圍子,用三接青羅 繖一,紫羅障扇四人從,指使二人,直省官二人,客司 四人,親事官二十人,輦官二十人,翰林司四人,儀鸞 「司四人,廚子六人,教駿四人,背印二人,步軍司宣效 一十人,步司兵級七十八人,防警兵士四人。」朝位在 三公上,扈從在駕後方圍子內。 皇太子妃,政和亦 有鹵簿,南渡後亦省之。妃出入惟乘襜子三,接青羅 繖一,黃紅羅障扇四人從。以皇太子府親事官充。輦 官前執從物,襜子前小殿侍一人,抱塗金香毬,先驅 則教駿兵士呵止。 政和三年,議禮局上《王公鹵簿》 之制:中道清道六人。次幰弩一,騎。次大晟府前部鼓 吹令及職掌、局長、院官各一人,掆鼓、金鉦各一,大鼓 長鳴各一十八,掆鼓、金鉦各一。次引樂官二人,小鼓 中鳴各一十。次麾、幢各一,節一,夾槊二,誕馬八。
每匹控馬各二人
「革車一乘,駕赤馬四,駕士二十五人。」散扇十,方繖二, 朱團扇四,夾方繖、曲蓋各二。次大角八。次後部鼓吹。 丞一員,錄事一人。次鐃鼓一,簫四,笳四,大橫吹六,節 鼓一,夾色二,笛、簫、觱、篥、笳各四。次外仗。青衣十二,車 輻棒十二,戟九十,絳引幡六,刀盾、槊、弓矢各八十,儀 刀十八,信幡八,告止幡、傳教幡各四,儀鋋二,儀鍠、斧 挂五色幡六,油㦸十八,儀槊十二,細槊十二。次左右 衛尉寺押當職掌一十一人,騎部轄部、兵部轄騎兵, 太僕寺部押人員各一人,教馬官各一人,押當職掌 四人,騎。 公主鹵簿惟葬日給之。秦國成聖、繼明夫 人葬日,亦給外命婦一品鹵簿,其餘未嘗用 一品 鹵簿。
命婦同
中道清道四人,幰弩一,騎。大晟府前部鼓吹令職掌 一人,局長、院官各一人,掆鼓、金鉦各一,大鼓、長鳴各 一十六,麾、幢、節各一,槊二,誕馬六。次革車一乘,駕赤 馬四,駕士二十五人。
命婦厭翟車,駕士二十三人,二品、三品準此。
散扇八:
二品減四,三品減六。《命婦散扇》五《十行障》五行於車。前二品,三品準此。
方繖二,朱團扇四,曲蓋二,大角八。
命婦屬車六,駕黃牛十八,駕士五十九人,行《大角》。前二品、三品準此。
次後部鼓吹。丞一員,錄事一人,引樂官二員。鐃鼓一, 簫、笳、大橫吹各四,節鼓一,笛、簫、觱、篥、笳各四。外仗。青 衣十人,車輻棒十,戟九十,刀、盾、槊各八十,弓矢六十, 儀刀三十,信幡八,告止幡、傳教幡、《儀鍠》《斧挂》五色幡 各四。次衛尉寺排列押當職掌一十一人,部轄人員、 太僕寺部押人員、教馬官各一人,押當職掌四人。
命婦加二人
二品鹵簿。
命婦同
中道,清道二人,幰弩一。大晟府前部鼓吹:令一,及職 掌、局長、院官各一人,掆鼓、金鉦各一,大鼓十四,麾、幢、 節各一,夾槊二,誕馬四。次革車一乘,駕赤馬四,駕士 二十五人。散扇四,方織朱團扇、曲蓋各二。次大角八次後部鼓吹。丞一,錄事引樂官各一人,鐃鼓一,簫、笳 各二。大橫吹四,笛、簫、觱、篥、笳各二。外仗。青衣八人,車 輻棒八,戟七十,刀、盾、槊、弓矢各六十,儀刀十四,信幡 四,告止、傳教幡各二。次衛尉排列。押當職掌九人,部 轄人員、太僕寺部押人員、教馬軍各一人,押當職掌 四人。
命婦加二人
三品鹵簿。
命婦同
中道清道二,幰弩一,麾、幢各一,節一,夾槊二,誕馬四。 次革車一乘,駕赤馬四,駕士二十五人。散扇二,方繖 二,曲蓋一,大角四。外仗。青衣八人,車輻棒六,戟六十, 刀盾、槊、弓矢各五十,儀刀十二,信幡四,《告止》、傳教幡 各二。次衛尉排列。押當職掌七人,部轄人員、太僕寺 部押人員、教馬官各一人,押當職掌四人。
命婦加二人
以上皆政和所定也。
政和四年,禮制局請釐正鹵簿六引,并製大黃《龍負 圖》等旗。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儀衛志》:政和四年,禮制 局言,鹵簿六引儀仗,信幡承以雙龍,大角黑漆畫龍, 紫繡龍袋。長鳴、次鳴、大小橫吹,五色衣旛緋,掌畫交 龍。按樂令,三品以上緋,掌畫蹲豹。蓋唯乘輿器用並 飾以龍。今六引內係群臣鹵簿,而旗物通畫交龍,非 便,合釐正。 政和四年,禮制局言,「鹵簿大黃龍負圖, 旗畫八卦,乞改畫九、一、三、七、二、四、六、八、五之數,仙童、 網子、大神三旗,無所經見,乞除去。」從之。 大觀三年, 西京潁陽縣大慶觀聖祖殿東有嘉禾、芝草並生,其 嘉禾一本四穗,芝草葉圓而重起。至是,詔製《芝禾並 秀旗》。又以是年二月,日上生青、赤、黃戴氣,後,日下生 青、赤、黃承氣,詔製日有戴承旗。又以元符二年,武夷 廟有仙鶴迎詔。政和二年,延福宮宴輔臣,有群鶴自 西北來,盤旋於睿謨殿上。及奏《大晟樂》,而翔鶴屢至, 詔製瑞鶴旗。
政和七年,詔令考正《天聖鹵簿圖記》。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儀衛志》,政和七年,兵部 尚書蔣猷請令有司取天聖鹵簿圖記更加考正可 否而因革之。詔如其請。
政和八年,詔有司增製旗物。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儀衛志》:政和八年,禮部 侍郎張邦昌奏,「太祖時,甘露降於江陵者十日,瑞麥 秀於濮陽者六岐,獲金鸚鵡於壟坻,得三玉兔於鄆 封,馴象至而五嶺平,瓊管族而白鹿出,皆命製為旗 章陳之。望詔有司取自崇觀至今,凡中外所上瑞應, 悉掇其尤殊者增製旗物,上以丕承天貺,下以聳動 民」瞻。從之。
政和 年,定大駕、小駕鹵簿,其大祀饗文德殿、發冊 及遼使朝紫宸殿,俱各有儀衛。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儀衛志》:政和大駕鹵簿, 象六,分左右,次六引「開封令:開封牧、大司樂、少傅、御 史大夫、兵部尚書。」
各用本部鹵簿
次金吾纛槊,左右皁纛各六。
執、托各一人,𥿊四人。
押衙四人。
並騎
《犦》:槊《八》。
執各一人
「《本衛上將軍將軍》各四人,《本衛大將軍》」二人。
並騎
犦槊四夾大將軍。
執各一人,夾二人,並騎。
法駕,犦槊減二,本衛上將軍、將軍各減二人。次朱雀 旗隊。
並騎
金吾衛折衝都尉一人引隊,犦槊二,夾都尉。
執旗一人,引、夾各二人。凡仗內引、夾、執人數準此。
弩四,弓矢十六,槊二十,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二人 押隊。《法駕》,弩減二,弓矢減六,槊減八。《宣和》,引隊改天 武都指揮使,押隊改天武指揮使。次龍旗隊:大將軍 一員檢校,騎,引旗十二人。
並騎
風伯、雨師、雷公、電母旗各一,五星旗五,左、右攝提旗 二,北斗旗一,護旗十二人,副竿二。
執人並騎
法駕,引旗、護旗人各減四。宣和,檢校,改左右衛大將 軍。《雷公》、電母旗,去「公母」二字。次《指南》、記里鼓車各一, 駕馬各四,駕士各三十人;白鷺、鸞旗、《崇德》、皮軒車各 一,駕士各十八人。法駕,無《白鷺》、崇德車。宣和,有青旌、 《青雀》《鳴鳶》《飛鴻》《虎皮》、貔貅六車,在《記里鼓》之下、《崇德》 之前;減白鷺、鸞旗、皮軒三車,駕士之數如前。次金吾引駕,騎。本衛果毅都尉二人,儀刀、弩、弓矢、槊各減二。 宣和,改都尉為「神勇都指揮使。」次大晟府前部鼓吹, 令二人,府史四人,管押指揮使一人,掆、鼓、金鉦各十 二。
帥兵官八人領
大鼓一百二十,
帥兵官二十人領
《長鳴》一百二十。
帥兵官六人領
鐃鼓十二,
帥兵官四人領
歌工拱宸管、簫、笳各二十四,大橫吹一百二十。
帥兵官十人領
節鼓二,笛、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二十四,掆鼓、金鉦 各十二。
帥兵官四人領
小鼓、「中鳴各一百二十。」
帥兵官八人領
羽葆鼓十二,
帥兵官四人領
歌工、拱宸管、簫、笳各二十四。法駕,前後掆鼓、金鉦各 減四,大鼓減四十,長鳴減四十,鐃鼓減四,拱宸管後 簫笳各減八,大橫吹減四十,節鼓後笛、簫、觱篥笳、桃 皮觱篥各減八,小鼓、中鳴各減四十,羽葆鼓減四,最 後簫笳各減八,帥兵共減十八人。次太史、相風、行漏 等輿,太史令及令史各一人。
並騎
「相風烏」輿一。
輿士四人
交龍鉦鼓各一。
輿士各六人
司辰、典士各一人。
並騎
漏刻生四人,鼓樓、鐘樓、行漏輿各一。
輿士各一百人
太史,正一人,清道二人,十二神輿一。
輿士十四人
法駕行漏輿一。
輿士各十四人
神輿《一》:
輿士多大駕二人
宣和鼓、鐘樓並改為輿。太史正前有「捧日副指揮使 二人,捧日節級十人,神輿輿士增十次。持鈒前隊左 右武衛果毅都尉二人,引隊左右武衛校尉二人,絳 引幡一。」
𥿊二人
左右有金節十二。
執人並騎
䍐、罼各一,朱雀幢,《義導》蓋,青龍、白虎幢各一,義三。
執人並騎
稱長一人,鈒戟二百八十八,左右武衛將軍二人檢 校,左右武衛校尉四人押隊。法駕,金節減四,鈒戟減 七十二。宣和,引隊改驍騎都指揮使,武衛校尉改驍 騎軍使。增「《朱雀旗》後之義一,去《龍虎旗》後之義三,檢 校改用左右驍騎將軍。」次黃麾幡一。
執一人,騎。𥿊二人。
法駕前有殿中侍御史二員。次《六軍儀仗》。「左右神武 軍」、「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各有統軍二員,都頭二 人。
羽林又有節級二人
押仗本軍旗各一,排闌旗各二十,合有吏、兵、力士旗 各五,掩尾天馬旗二。
羽林有赤豹黃熊旗,《龍武》有龍君、虎君旗各一。
白柯槍五十,哥舒棒十,鐙仗八。法駕,神武軍減排闌 旗十,羽林、龍武軍各減四,吏兵、力士旗減一。宣和,統 軍改《軍將》,神武軍旗改熊虎,排闌旗改平列,哥舒棒 改戈戟,鐙杖改羽戟,羽林隊無節級;黃熊旗改黃羆, 龍武旗改熊虎。次引駕旗,天王旗二,排仗通直官二 人押旗,十二辰旗各一。法駕,同。次龍墀旗,「天下太平」 旗一,排仗大將二人,夾旗、五方龍旗各一,金鸞、金鳳 旗各一,獅子旗二,「君王萬歲」旗二,日、月旗各一。法駕, 減龍、鳳、獅子旗。次御馬二十四,控馬每匹天武二人, 御馬直二人,為十二重。法駕,減八,為八重。宣和,御馬 直改為習馭。次中道隊,大將軍一員檢校。法駕,同。宣 和,大將軍改為左右驍衛大將軍。次日月合璧旗一, 苣文旗二,五星連珠旗一,祥雲旗二,長壽旗二。《宣和》, 《苣文》改《慶雲》,《祥雲》改「祥光。」次金吾細仗。青龍、白虎旗 各一,五嶽神旗、五方神旗、五方龍旗、五方鳳旗各五。
已上「執各一人,𥿊各三人。」
法駕,五方龍鳳旗各減二。宣和,改校尉為「使臣」,五嶽 神旗去「神」字。次八寶:鎮國神寶、皇帝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在左;受命寶、天子之寶、天子行寶、天子信 寶在右,為四重香案八,各以二列於寶輿之前。碧襴 二十四人,符寶郎行於碧襴之間。法駕,減碧襴八人。 宣和,增引職掌二人,香案職掌六人,援衛傳喝親從 「一百人」,奉寶輦官每寶二十八人,節級一人,奉寶一 十二人,舁香案、行馬、執燭籠各四人,持席褥、油衣共 三人,香案、寶輿各九,燭籠二十六,碧襴之數同前。次 方繖二,大雉尾扇四夾。
執繖扇各一人,以下準此。
法駕,同。次金吾四色官六人,押仗二人。法駕,減押仗。 次金甲二人。《宣和》,改為銅甲。次太僕寺進馬四人。
並騎
次引駕,千牛衛上將軍一員,千牛八人,中郎將二人。
並乘珂馬
千牛二人。
並騎
宣和,引駕,改為「千牛衛大將軍」,中郎將改為「捧日都 虞候」,次長史二人。
並騎
宣和,無次金吾引駕官四人。
並騎
次導駕官。
執政以上人,從六人。待制、諫議,防禦使以上五人。監察御史,刺史,諸衛將軍以上四人。
次繖、扇輿輦。大繖二,中雉尾扇四夾,腰輿一,小雉尾 扇四夾。應奉人員一人,十將,將虞候節級二人,長行 十六人,排列官二人。中雉尾扇十二,華蓋二。
執各二人
香鐙一。
執擎八人
小輿一。
應奉人「逍遙平」 ,輦下人長行二十四人。
《逍遙子》一:
應奉人,十將,將、虞候、節級共九人,長行二十六人。
平輦一:
應奉人員七人,餘同上。
法駕排列官。後中雉尾扇減四。宣和,去小雉尾扇四, 腰輿一。
添管押人員二人,都尉四人,僉押小輿排列官二人。
小輿一。
奉輿二十四人,都將九人。
《逍遙子》改為《逍遙輦》。
奉輦一十六人
平輦一:
奉輦人同上。後有「上輦」 奉御二人,騎。
小輿前又有大輅一。
駕馬六:太僕卿,御駕士一百二十人。
次駕前東第五班開道旗一,皁纛旗十二,引駕六十 二人,《鈞容》直三百人。
引駕同作樂
「五,方色龍旗五,門旗四十,御龍四,直步執門旗六十。 天武駕頭下一十二人,茶酒班執從物一十一人,御 龍直仗劍六人,天武把行門八人,麋旗一,殿前班擊 鞭一十人,簇輦龍旗八,日、月、麟鳳旗四,青、白、赤黑龍 旗各一,御龍直四十人,踏路馬二,夾輅大將軍二員, 進輅職掌二員,部押二人,教馬官二員。」法駕,同。《宣和》, 無鈞容直。開道旗內增押班一人,殿侍二人,皁纛旗 十二。
殿侍十二人執
引駕人員二人,長行六十人。五方色吉字旗,殿侍三 人,管押十人。門旗,殿侍二人,管押四十人。義八門旗 六十,御龍直一十二人,骨朵直十二人,御龍弓箭直、 弩直各十八人,御龍直仗劍六人。執麋旗殿侍二人, 管押龍旗人員二人,都知、副都知各一人,執骨朵殿 侍十六人。內大將軍改為千牛衛大將軍。
朝服步從
將軍二人。
朝服陪乘
「掌輦四人。皇帝乘玉輅,駕青馬六,駕士一百二十八 人,扶駕八人,骨朵直一百三十四人,行門三十五人, 分左右,陪乘將軍二員。」法駕,同。宣和,駕士增為二百 三十四人。次奉宸隊,御龍直,左廂骨朵子直,右廂弓 箭直、弩直、御龍四直,並以逐班直所管人數列為五 重,天武骨朵、大劍三百一十人。次駕後東第五班,大 「黃龍旗一,鈞容直三十一人,扇筤下天武二十人,茶 酒班、簇輦三十一人,招箭班三十三人。」法駕,同。宣和, 止用黃龍旗,餘並無。次副。玉輅一,駕青馬六,駕士四 十人。法駕,無。宣和,駕士一百人,內人員二人。次大輦 一,掌輦四人,應奉人員十二人,十將、將虞候、節級共 十人,長行三百五十五人,尚輦奉御二人,殿中少監供奉職官二員,令史四人,書令史四人。法駕,同。宣和, 增奉輦為九十人。次太僕,御馬二十四,為十二重。法 駕,減八,為八重。宣和,無太僕。次持鈒後隊,左右武衛 旅帥二人。法駕,同。宣和,改為「神勇都指揮使。」次重輪 旗二,大繖二,大雉尾扇四,小雉尾扇、朱團扇各十二, 華蓋二,義二,睥睨十二,御刀六。真武幢一,絳麾二,義 一,細槊十二。法駕,小雉尾扇、朱團扇、睥睨槊各減四, 華蓋減一,御刀減二。宣和,真武幢改為「元武」,次左右 金吾衛果毅都尉二人。
並騎
總領大角一百二十,法駕,減四十。宣和,改都尉為驍 騎都指揮使。次大晟府後部鼓吹。丞二人,典事四人, 管轄指揮使一人,羽葆鼓十二。
帥兵官四人領
歌工、拱宸簫管、笳各二十四。
帥兵官二人領
鐃鼓十二,
帥兵官四人領
歌工、簫、笳各二十四,小橫吹一百二十。
帥兵官八人領
笛、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二十四。法駕,羽葆鼓減四, 簫、笳、笛、觱篥、桃皮觱篥各減八,鐃鼓減四,小橫吹減 四十。
帥兵官並減二人
宣和,帥兵官改為「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四都頭」,次黃 麾一。
執𥿊人數同前部,法駕亦同。有殿中侍御史二員,在黃麾前。
芳亭輦一。
奉輦六十人
鳳輦一:
奉輦五十人
「法駕,去鳳輦。」宣和,芳亭奉輦六十二人。次金、象、革、木 四輅,並有副輅。金輅踏路,赤馬二,正副各駕赤馬六, 駕士六十人。餘輅正副駕馬數同而色異,象輅以赭 白,革輅以騮,木輅以黑,駕士各四十人。法駕,前副輅。 宣和,駕馬之色又異,金以騮,象以赤,革以赭白,木以 烏。駕士五百五十人,副一百人。管押人員各二人。「耕 根」車一,駕青馬六,駕士四十人。法駕,同。宣和,無。「進賢」 車一,駕士二十四人。「明遠」車一,駕士四人。法駕,無。宣 和,各增駕馬四。次屬車十二乘,每乘駕牛三,駕士十 人。法駕,減四乘。宣和,增衙官二人,管押節級一人。次 門下、中書、祕書、殿中四省局官各二員。法駕,同。次「黃 鉞車」、豹尾車各一,各駕赤馬二,駕士十五人。法駕,除 《進賢》、明遠車外,並同。宣和,有黃鉞、天武副都頭及神 勇副都頭各一。次掩後隊,左右威衛折衝都尉二人 領隊;大戟、刀盾、弓矢、槊各五十。法駕,各減十六。宣和, 押隊改用宣武,都指揮使二人。次《真武》隊。金吾衛折 衝都尉一人,犦槊二,仙童旗一,真武旗一,螣蛇、神龜 旗各一,槊二十五,弓矢二十,弩五。法駕,槊減六,弓矢 減五,弩減一。宣和,改為元武隊,改《真武》為元武,又去 仙童、龜蛇旗,改都尉為虎翼都指揮使。政和,大駕外 仗,清游隊,次第六,引外仗,白澤旗二。左右金吾衛折 衝都尉二人,弩八,弓矢三十二,槊四十。法駕,次第三, 引外弩減二,弓矢減八,槊減十。宣和,改都尉為捧日 都指揮使,左右金吾各十六,騎,帥兵官二人,弩八,弓 矢槊各十二。法駕,金吾騎及弓矢槊各減四。宣和,改 金吾為「天武都頭。」次佽飛隊,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 二人分領。
並騎
虞候佽飛四十八人:
並騎
鐵甲佽飛二十四人。
並甲騎
法駕,前減十八人,後減八人。宣和,改「金吾衛為拱聖 都指揮使」,改都尉為都指揮使。次前隊殳仗,左右領 軍衛將軍二人檢校。
並騎
犦槊四。《殳義》分五隊:第一,一百六十人;第二,八十人; 第三,一百人;第四、第五各八十人。逐隊有帥兵官左 右領軍衛、左右威衛、左右武衛、左右驍衛、左右衛各 四人。法駕,《殳義》第一隊減六十,第二、第三各減三十, 第四、第五各減二十。宣和,改「檢校為左右衛將軍,領 軍衛為天武都頭,威衛為神勇都頭,武衛為宣武都 頭,驍衛為虎翼都頭。」《殳義》第一隊減六十,增第二隊 至第五隊,為一百次。後隊《殳仗》,《殳義》分五隊:第一、第 二,八十人;第三,一百人;第四,八十人;第五,一百六十 人。帥兵官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 右領軍衛。凡前後隊殳仗,前接中道北斗旗,後盡鹵 簿後隊。《法駕》,《殳義》第一、第二隊各減「二十四,第三、第 四各減三十,第五減六十。」《宣和》,《殳義》各一百。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廣勇都頭。次前部馬隊凡二十,皆以都 尉二人分領。第一,前、左右金吾衛折衝領。角、亢、斗、牛 宿旗四,弩十,弓矢二十,槊四十;第二,氐、房、女、虛宿旗 四;第三,心、危宿旗;第四,尾、室宿旗各二。以上四隊,各 以左右領軍衛果毅「領;第五箕、壁宿旗;第六奎、井宿 旗各二,各以左右威衛折衝領」;第七婁、鬼宿旗;第八 胃、柳宿旗;第九昴、星宿旗各二,各以左右武衛果毅 領;第十畢、張宿旗;第十一觜、翼宿旗;第十二參、軫宿 旗各二,各以左右驍衛折衝領;弩、弓矢、槊,人數同第 一隊。法駕,分二十八宿旗為十隊,逐隊弩減四,弓矢 減六,「槊減二十。」宣和、捧日、拱聖、神勇、驍衛、宣武四都 指揮使分領上十隊,以虎翼、廣勇都指揮使分領下 二隊。次步甲前隊,凡十二,左右領軍衛將軍二人檢 校。
並騎
犦槊四,逐隊皆有都尉二人分領:第一、第三各以左 右領軍衛,第五以左右威衛,第七以左右武衛,第九 以左右驍衛,第十一以左右衛,並折衝;第二、第四各 以左右領軍衛,第六以左右威衛,第八以左右武衛, 第十以左右驍衛,第十二以左右衛,並果毅。內有鶡、 貔、玉馬、三角獸、黃鹿、飛麟、駃騠、鸞麟、馴象、玉兔、辟邪 等旗各二,以序居都尉之後。逐隊有弓矢、刀盾相間, 各六十人,居旗之後。法駕,止十隊,每隊弓矢各減二 十。宣和,檢校,改用左右衛將軍,又去犦槊分領,並改 為都指揮使。第一、第二並捧日,第三、第四並《天武》,第 五、第六並《拱聖》,第七、第八並《神勇》,第九驍騎,第十《宣 武》,第十一虎翼,第十二《廣勇》。次前部。黃麾仗。絳引幡 二十,下分六部:第一左右威衛,第二左右領軍衛,第 三左右威衛,第四左右武衛,第五左右驍衛,第六左 右衛。諸部各有殿中侍御史兩員,本衛大將軍二人 檢校,本衛折衝都尉二人分領,又各有帥兵官二十 人。龍頭竿六重,重各二十;揭鼓三重,重各二;儀鍠五 色幡、小㦸槊各一重,重各二十;弓矢二重,重各二十; 朱綠縢絡盾并刀二重,重各二十。法駕,止五部:絳引 幡,帥兵官、龍頭竿、幡、戟、弓矢、盾、刀、槊並減六。宣和,六 部:驍衛、武衛、屯衛、領軍衛、監門衛、千牛衛,皆左右上 將軍;《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廣勇,皆都指揮、都頭,逐部 上將軍、都頭各一人。次青龍、白虎旗各一,左右衛果 毅都尉二人,分押旗及領後七十,騎弩八,弓矢二十 二,槊四十。《法駕》,減後騎三十,弩減二,弓矢減八,槊減 二十。宣和,改都尉為「虎翼都指揮使。」次班劍、儀刀隊。 並騎。左右衛將軍二人,分領郎將二十四人,左右親 衛、勳衛各四人,每衛班劍二百二十人。《諸翊衛》,左右 衛六人,領儀刀四百八人;左右驍衛二人,領儀刀一 百三十六人,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 金吾衛各二人。法駕,親勳衛班劍減八十四人,翊衛 儀刀減一百三十二人,增左右驍衛四人,班劍、儀刀 九十二人。宣和,分領,改左右武衛將軍及捧日、天武 指揮四人,拱聖六人,神勇、驍騎、驍勝、宣武、虎翼指揮 使各二人。次親、勳、散手、驍衛、翊衛隊。
並騎
「左右衛供奉中郎將四人,分領親勳翊衛四十八人, 左右衛郎將二人,分領散手翊衛六十人,左右驍衛 郎將二人,分領驍衛、翊衛五十六人。」法駕,親勳減十 六人,散手、驍衛各減二十人。宣和,改為「中衛翊衛。」親 衛隊,中衛郎四人,分領衛兵四十八人;翊衛郎二人, 分領衛兵六十人;親衛郎二人,分領衛兵五十六人。 次左右驍衛、翊衛三隊:
並騎
各有二人分領:第一本衛大將軍,第二本衛將軍,第 三本衛郎將,花鳳飛黃、吉利旗各二,分為三隊:逐隊 弩十,弓矢二十,槊四十。法駕,減四,弓矢、槊各減半。宣 和,分領第一、第二隊,左右驍衛大將軍、將軍,第三廣 勇指揮使,改「花鳳」旗為「雙蓮旗。」次夾轂隊,凡六,逐隊 都尉二人檢校;第一、第四,左右折衝;第二、第三、第五、 第六,並左右衛果毅,逐隊刀盾各六十人。內第一、第 四有寶符旗二,法駕,各減刀盾二十。宣和檢校,改為 捧日、天武、拱聖三指揮使。次捧日隊。逐隊引一人,押 二人,長行殿侍二十八人,旗頭三人,槍手五人,弓箭 手二十人,左右廂天武約攔各一百五十五人。法駕, 同。次後部黃麾仗分六部: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 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武衛。部內殿中侍御 史、大將軍、都尉、帥兵官、絳引幡、龍頭竿等,並同前部。 法駕,減第六部,絳引幡減六。宣和,六部:第一改為左 右驍衛大將軍,自三至六改為天武、神勇、宣武、虎翼、 廣勇五指揮。次步甲後隊凡十二,皆有都尉二人分 領:第一以左右衛,第三以左右驍衛,第五以左右武 衛,第七以左右威衛,第九、第十一各以左右領軍衛, 以上並果毅;第二以左右衛,第四以左右驍衛,第六 以左右武衛,第八以左右威衛,第十、第十二各以左 右領軍衛,以上並折衝。內有貔、鶡雞、仙鹿、金鸚鵡、瑞麥、孔雀、野馬、犛牛、《甘露》、網子、《祥光》《翔鶴》等旗各二,以 序居都尉之後。逐隊有弓矢刀盾相間,各六十人居 旗之後。法駕,止十隊。宣和,自第七隊以下,分領改用 都指揮使,七、八並《神勇》,九驍騎,十《宣武》,十一虎翼,十 二廣勇。旗亦改其半,七「《天正》《堯瑞》,八《日有戴承》」,十《翔 鶴》,十一《紅光》,十二《文石》。次後部馬隊凡十二,皆以都 尉二人分領。第一、第二各以左右衛;第五、第六、第七 各以左右武衛;第十至十一、十二各以左右領軍衛 並折衝;第三、第四各以左右驍衛;第八、第九各以左 右威衛並果毅。內有角𧤗、赤熊兕、《天下太平》、馴犀、鵔 鸃、騼䮷、騶牙、蒼烏、白狼、龍虎、金牛等旗各二,以序居 都尉之後。每隊弩十,弓矢二十,槊四十。法駕,止十隊, 弩減四,弓矢減六,槊減十二。宣和,改都尉為指揮使, 一二並以捧日,三四並以天武,五六並以拱聖,七八 並以神勇,九以驍騎,十以宣武,十一以虎翼,十二以 廣勇,內六以芝禾,並秀旗七,有萬年連理木旗。以上 鹵簿,凡門有六:中道之門二:第一門居《日月合璧》等 旗之後;法駕,居龍墀旗之後;第二門居掩後隊之後。 法駕,同。各有金吾衙門旗四,監門校尉六人。左右道 之門四:第一,居步甲前隊第六隊之後;第二,居第十 二隊之後;第三,居夾轂隊之後;第四,居步甲後隊第 六隊之後。法駕,同。各有監門校尉四人。宣和,改校尉 為「使臣。」 政和,小駕,減大駕六引及象、木革輅、五副 輅、小輿、小輦,又減指南、記里、白鷺、鸞旗、崇德、皮軒、「《耕 根》《進賢》《明遠》、黃鉞、豹尾屬車等十一,餘並減大駕之 半。」 政和中,大祀饗立仗,大黃龍負圖旗一,執𥿊二 百人陳於闕庭,赤龍旗南少西,大黃龍旗之北。 政 和中,遼使朝紫宸殿,用黃麾角仗各一千五十六人。 殿內黃麾幡二,次四色官之南,分左右。仗首。左右廂 各一部,每部一百四十人。朵殿下稍南,絳引幡十,分 部之南北,各為五重。左右領軍衛大將軍各一員,在 部中稍南。
次廂左右第一、第二部同。
掌鼓一人,次「大將軍後。」
次廂左右第一部次《果毅》,第二部次《折衝》。
帥兵官十人分部之南北。
北在絳引幡之南,南在絳引幡之北。次廂左右第一第二部,在部之南北。
各為五重,執儀刀部九行,每行持各十人。第一,龍頭 竿,黃雞四角氅。
皆持以龍頭竿
第二儀鍠,五色幡;第三青孔雀,五角氅;第四烏戟,第 五緋鳳,六角氅;第六細刀矢;第七白鵝,四角氅;第八 槊;第九皁鵝,六角氅。掌揭鼓一人,在緋氅、烏㦸之後。
次廂左右第一、第二部同。
次廂左右各二部,每部一百五人。次左右廂。仗首之 南:第一部,左右屯衛大將軍、果毅各一員;第二部,左 右武衛大將軍、折衝各一員,掌鼓以下至掌揭鼓人 數,並同《仗首》。殿外左右廂各步甲三隊,每隊三十三 人:第一左右衛,第三左右武衛並果毅,第二左右驍 衛、折衝並各一員。貔、《金鸚鵡》《瑞麥》旗各二,以次分在 三隊,刀盾三十人為五重。
內第三隊弓矢
左右廂後部各三隊。
第一隊每隊三十八人,第二隊每隊三十三人;
第一左右衛,第三左右武衛,並《折衝》;第二左右驍衛, 《果毅》《角𧤗》《太平馴象》旗各二,以次分在三隊,弩五人 為一列,弓矢十人為二重。
第二第三隊為一列
槊二十人,為四重,排列仗隊職掌二人,次廂第二部 之南,分左右。以上殿內仗隊,東西相向,排列殿中省 尚輦陳輿輦於東西朵殿,平輦在東,西向;逍遙輦在 西,東向。設繖扇於殿下。方繖二,分左右;團龍扇四,分 左右;夾方繖。方雉扇二十四,分左右。各二重,在繖扇 之後。金吾四色官一人。 政和中,文德殿發冊,用黃 麾細仗,共一千四百二人。設日旗、「君王萬歲旗」、獅子 旗、金鸞旗、青龍旗、赤龍旗各一,在殿東階之東,以西 為上;月旗、天下太平旗、獅子旗、金鳳旗、白龍旗、黑龍 旗各一,在西階之西,以東為上。
每旗執撦四人
俱北向立。押當職掌二人,分左右立於日月旗南。次 「方繖二,團龍扇四,夾方繖。次金吾上將軍二人,將軍 四人,引駕官四人。」次金甲二人。次四色官六人,內二 人執笏,餘執金銅儀刀。次碧襴二十四人,內執金銅 儀刀,左右各六人,在北。次都押衙二人,立於碧襴之 南,少退。次皁纛旗一十二。
每旗執撦五人
左右金吾仗司員僚各一人押纛,立於旗南。次「青龍」 旗一,在東,白虎旗一,在西。
每旗執撦六人
員僚二人押旗在旗之北,以上並分左右,東西向。次五方龍旗在東,五方鳳旗在西,各二十五,每五旗相 間,各依方色排列。次《五嶽》神旗五在東,《五星》神旗五 在西,各依方位排列。
每旗執撦三人
次朱雀旗一,在東,《真武》旗一,在西。
每旗執撦六人
以上並北向,員僚二人押旗,在旗之南,分左右。次紅 門旗二十八,分左右。
每旗執撦二人
次寅、卯、辰、巳、午、未旗六,在東;申、酉、戌、亥、子、丑旗六,在 西。天王旗四,分左右,夾辰旗。次龍君赤豹吏兵旗各 五,每旗各為一列,在東,每列掩尾天馬旗一,以次在 東。次《虎君黃熊力士》旗各五,每旗各為一列,每列掩 尾天馬旗一,以次在西。
每旗執撦三人
員僚六人押仗,各分立旗前。次員僚四人押旗,分左 右、東西為一列。
每列一員
左廂第一隊,「《鶡雞》《白澤》《玉馬》、貔旗」、四瀆旗各一,為一 列。
下至第九隊旗,行列準此。
第二隊,角、亢、氐、房、心宿旗各一;第三隊,虛、危、室、壁、奎 宿旗各一;第四隊,參、井、鬼、柳宿駃騠旗各一;第五隊, 《三角獸》、黃鹿、《苣文》、馴象、飛麟旗各一;第六隊,《辟邪》《玉 兔》《吉利》、仙鹿、祥雲旗各一;第七隊,花鳳、飛黃、野馬、《金 鸚鵡》《瑞麥》旗各一;第八隊,《孔雀兕》《甘露、網子》《角𧤗》旗 各一,並各為一列;第九隊,犛牛旗一,設於孔雀旗後。 右廂第一隊同左廂;第一、第二隊,尾、箕、斗、牛、女宿旗 各一;第三隊,婁、胃、昴、畢、觜宿旗各一;第四隊,星、張、翼、 軫、駃、騠旗各一;第五至第八隊,並同左廂;第五至第 八、第九隊,騶牙旗、蒼烏旗各二,相間為一列。
每旗執撦三人
俱北向。員僚二人押黃麾,立於龍鳳旗之北,左右廂 五色龍鳳旗之東西,各設黃麾幡二,次告止幡、傳教 幡、信幡各五,次絳麾幡二,次絳引幡五,員僚五人押 黃麾,立於龍鳳旗北少東。排襴旗三十,自黃麾幡東 西排列,以次於南。
每旗執撦三人
俱北向。鐙杖、哥舒各三十,於殿東西兩廂排列。鐙杖 起北,哥舒間之,俱東西相向。左右廂執白柯槍各七 十五人,東西相向。又於騶牙旗南設大黃龍旗一,在 殿門裡,少西,執撦二十人。小黃龍旗一,在大黃龍旗 後,少西,執撦三人。次大神旗六,分左右,衛尉寺押當 儀仗職掌四人排列:通直官二人,大將二人,節級二 人,檢察六人。左右金吾仗司押當執掌排列,各官一 人執掌,大將檢察。凡大朝會儀衛,有司皆依令式陳 設。
宣和元年改鼓吹令丞冠為委貌冠詔蔡攸改修鹵簿圖記
编辑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儀衛志》:宣和元年,禮制 局言,鼓吹令丞冠又名褲褶冠,今鹵簿既除褲褶冠 名,不當仍舊,請依舊記,如《三禮圖》,委貌冠製。從之。 宣和元年,蔡攸被旨改修《天聖鹵簿圖記》,凡人物器 服盡從古制,飾以丹采,三十有三卷。
按《玉海》,三駕之制,詳見於政和禮局所上,迄宣和而 大備。先是,政和七年二月九日,兵部尚書蔣猷言:「陛 下稽古制禮,大輅之乘,元戎之旗,六引之名與車,導 駕之官與服,革而新之多矣。宜命有司取天聖圖記 考正。」詔改修,宣和元年書成。凡人物器服,盡從古制, 飾以丹采,三十有三卷,目錄二卷。
宣和 年,定郊祀儀衛: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儀衛志》:「宣和冬祀,陳於 大內前,大黃龍旗一,執𥿊六十人,陳於遂頓宮門外 之南。」宣和,此旗之下又有日月、五星、連珠、北斗、招搖、 蒼龍、白虎、朱雀、元武、君王、萬歲、獅子、金鸞、金鳳、五方 龍、天下太平等旗,凡二十一。正至受朝賀同。龍墀旗, 陳於殿庭。太廟在西櫺星門外路南,次赤龍旗少北。 青城在泰禋門外。夏祭大禮在明禋門外,赤龍旗之 南。
宗祀祫饗大禮。不設「大黃龍負圖旗、《大黃龍旗》。」
大神旗六,執𥿊各九十人。宣德門、泰禋門並陳於大 黃龍旗之南,東西相望。太廟陳於西櫺星門外大黃 龍旗之西,少南,視赤龍旗為列,南北相望。龍墀旗,執 𥿊各十二人,左右有日、月旗各一。次「君王萬歲旗一」, 宣德門、泰禋門在路東,太廟在門外路南。次獅子旗 二,左右有金鸞、金鳳旗各一。次五方龍旗各一,青、黃、 赤龍旗,宣德泰禋門在東,太廟在南。黑、白龍旗,宣德 泰禋門在西,太廟在北。次《天下太平》旗一,《宣德》泰禋 門在路西,太廟在路北。以上旗皆在車駕前發仗,內 執𥿊人並錦帽五色。繡寶相花衫、錦臂鞴、革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