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第026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二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十六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二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二十六卷目錄

 學校部紀事二

選舉典第二十六卷

學校部紀事二 编辑

《宋書杜慧度傳》,「慧度封龍編縣侯,崇修學校。」

《孔靖傳》:「靖為會稽內史,修飾學校。」

《周朗傳》:世祖即位,除建平王宏中軍錄事參軍。時普 責百官讜言,朗上書曰:「昔仲尼有言:『治天下若寘諸 掌』。豈徒言哉?方策之政,息舉在人,蓋當世之君不為 之耳。況乃運鍾澆暮,世膺亂餘,重以宮廟遭不更之 酷,江服被未有之痛,千里連死,萬井共泣,而秦漢餘 弊,尚行于今,魏晉遺謬猶布于民,于是而望國安于」 今,化崇于古,卻行及前之言,「積薪待然」之譬,臣不知 所以方然。陛下既基之以孝,申之以仁,民所疾苦,敢 不略薦。凡治者何哉?為教而已。今教衰已久,民不知 則又隨以刑逐之,豈為政之道歟?欲為教者,宜二十 五家選一長,百家置一師。男子十三至十七皆令學 經;十八至二十盡使修武,訓以書記「圖律、忠孝仁義 之禮,廉讓動恭之則,授以兵經戰略、軍部舟騎之容, 挽彊擊刺」之法。官長皆月至學,所以課其能。習經者 五年有立,則言之司徒;用武者三年善藝,亦升之司 馬。若七年而經不明,五年而勇不達,則更求其言政 置謀跡,其心術行履復不足取者,雖公卿子孫,長歸 農畝,終身不得為吏。「其國學則宜詳考古數,部定子 史令,書不煩行,習無糜力,凡學雖凶荒,不宜廢也。」 《臧燾傳》:「燾字德仁,東莞莒人,武敬皇后兄也。少好學, 善《三禮》,貧約自立,操行為鄉里所稱。晉孝武帝太元 中,衛將軍謝安始立國學,徐兗二州刺史謝元舉燾 為助教。義旗建,為太學博士,參右將軍何無忌軍事, 隨府轉」鎮南將軍。高祖鎮京口,與燾書曰:「頃學尚廢 弛,後進頹業,衡門之內,清風輟響。良由戎車屢警,禮 樂中息,浮夫近志,情與事染,豈可不敷崇墳籍,敦厲 風尚。此境人士,子姪如林,明發搜訪,想聞令軌。然荊 玉含寶,要俟開瑩,幽蘭懷馨,事資扇發,獨習寡悟,義 著《周典》。今經師不遠,而赴業無聞,非唯志學者鮮。」或 是勸誘未至,邪想復弘之。

《南齊書豫章王嶷傳》,「嶷為荊、湘二州刺史,于南蠻園 東南開館立學,上表言狀,置生四十人,取舊族父祖 位正佐臺郎年二十五以下、十五以上補之,置儒林 參軍一人,文學祭酒一人,勸學從事二人,行釋菜禮。」 《玉海》:「梁元帝為荊州,起州學,置儒林參軍、勸學從事。」 《魏書南安王楨傳》,「楨子英,以軍功拜吏部尚書,以前」 後軍功,進爵常山侯。英奏:「謹案《學令》,諸州郡學生三 年一校,所通經數,因正使列之,然後遣使就郡練考。 臣伏惟聖明,崇道顯成均之風,蘊義光膠序之美。是 以太學之館,久置於下國;四門之教,方構于京躔。計 習訓淹年,聽受累紀。然儁造之流,應問於魏闕;不革 之輩,宜返于齊民。使就郡練考,覈其」最殿。頃以皇都 遷構,江揚未一,故鄉校之訓,弗遑正試。致使薰蕕之 質均誨學庭,蘭蕭之體等教文。肆令外宰京官,銓考 向訖,求遣四門博士,明通五經者,道別校練,依令黜 陟。詔曰:「學業隳廢,為日已久,非一使能勸,比當別敕。」 《崔孝暐傳》:孝暐除趙郡太守,興立學校,親加勸篤,百 姓賴之。

《崔遊傳》:「遊轉河東太守。太學舊在城內,遊乃移至城 南閒敞之處,親自說經,當時學者,莫不勸慕。」

《裴延儁傳》:「延儁為幽州刺史,命主簿酈惲修起學校, 禮教大行,民歌謠之。」

《劉道斌傳》:「道斌在弘農修立學館,建孔子廟堂,圖畫 形像。去郡之後,民故追思之,乃復畫道斌形于孔子 像之西而拜謁焉。」

《高祐傳》:「祐為西兗州刺史,假東光侯,鎮滑臺。祐以郡 國雖有太學,縣黨宜有黌序,乃縣立講學,黨立教學, 村立小學。」

《周書樊深傳》:「深行下邽縣事,太祖置學東館,教諸將 子弟,以深為博士。深經學通贍,每解書,常多引漢、魏 以來諸家義而說之,儒者推其博物。」

《唐書王義方傳》:「義方貶吉安丞,吉安介蠻夷,梗悍不 馴。義方召首領,稍選生徒,為開陳經書,行釋奠禮,清 歌吹籥,登降跪立,人人悅順。」

《韋弘機傳》:「弘機顯慶中為檀州刺史,以邊人陋僻,不 知文儒貴,乃修學宮,畫孔子七十二子、漢晉名儒像, 自為贊敦勸生徒,繇是大化。」

《韋景駿傳》:「景駿,司農少卿弘機孫。中明經,神龍中歷肥鄉令。縣北瀕漳,連年泛溢,人苦之。舊防迫漕渠,雖 峭岸,隨即壞決。景駿相地勢,益南千步,因高築鄣水 至隄趾輒去其北燥為腴田,又維艚以梁其上,而廢 長橋。功少費約,後遂為法。方河北饑,身巡閭里,勸人 通有無,教導撫循,縣民獨免流散。及去,人立石著其」 功。後為貴鄉令,有母子相訟者,景駿曰:「令少不天常 自痛,爾幸有親而忘孝邪?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嗚 咽流涕,付授《孝經》,使習大義。于是母子感悟,請自新, 遂為孝子。當時治有名者,景駿與清漳令馮元淑、臨 洛令楊茂謙三人。景駿後數年為趙州長史,道出肥 鄉,民喜,爭奉酒食迎犒。有小兒亦在中。景駿曰:「方兒 曹未生而吾去邑,非有舊恩,何故來?」對曰:「耆老為我 言,學廬館舍橋鄣皆公所治,意公為古人,今幸親見, 所以來。」景駿留終日。後遷房州刺史。州窮險,有蠻夷 風,無學校,好祀淫鬼。景駿為諸生貢舉,通隘道,作傳 舍,罷祠房無名者。景駿之治民,求所以便之類如此。 《陳子昂傳》:垂拱初,詔「問群臣調元氣當以何道,子昂 因是勸后興太學,即上言曰:太學者,政教之地也,君 臣上下之取則也,俎豆揖讓之所興也,天子于此得 賢臣焉。今委而不論,雖欲睦人倫,興治綱,失之本而 求之末,不可得也。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 為樂,樂必崩。奈何為天下而輕禮樂哉?願引胄子使 歸太學,國家之大務,不可廢已。」

《韋嗣立傳》:「嗣立拜鳳閣舍人,時學校廢,刑濫及善人, 乃上書極陳:永淳後,庠序隳散,胄子衰缺,儒學之官 輕,章句之選弛,貴閥後生以徼倖升,寒族平流以替 業去。垂拱間,仕入彌多,公行私謁,選補逾濫,經術不 聞,猛暴相夸。陛下誠下明詔,追三館生徒,敕王公以 下子弟一入太學,尊尚師儒,發揚勸獎,海內知嚮。然」 後審𢌿銓總,各程所能,以之臨人,則官無曠,民樂業 矣。

《賈至傳》:「至遷尚書左丞,楊綰建請依古制,縣令舉孝 廉于刺史,刺史升天子禮部詔有司參議,多是綰言。 至議以為自晉後衣冠遷徙,人多僑處,因緣官族,所 在占籍。今鄉舉取人未盡,請廣學校,增國子博士員。 十道大州得置太學館,詔博士領之,召置生徒,使保 桑梓者鄉里舉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議者更附至 議。

《李栖筠傳》:「栖筠為常州刺史,大起學校,堂上圖孝友 傳示諸生,為鄉飲酒禮。登歌降飲人人知,勸人為刻 石頌德。後拜浙西都團練觀察使。又增學廬,表宿儒 河南褚沖、吳何員等,超拜學官為之師,身執經問義, 遠邇趨慕,至徒數百人。」

《羅珦傳》:「珦為廬州刺史,民間病者,捨醫藥,禱淫祠,珦 下令止之。修學宮,政教簡易,有芝草、白雀。」

《常袞傳》:「袞為中書舍人,魚朝恩賴寵兼判國子監,袞 奏成均之任,當用名儒,不宜以宦者領職。」建中初,為 福建觀察使。始,閩人未知學,袞至,為設鄉校,使作為 文章,親加講導,與為客主,鈞禮觀遊宴饗與焉。由是 俗一變,歲貢士與內州等。後閩人春秋配享袞于學 宮。

《張鎰傳》:「大曆初,鎰為濠州刺史。政條清簡,延經術士 講教生徒。比去州,升明經者四十人。」

《鄭餘慶傳》:「餘慶判國子祭酒事,建言,兵興以來,學校 廢,諸生離散。今天下承平,臣願率文吏月俸百取一, 以資完葺。詔可。」

《劉伯芻傳》:「伯芻子允章,改國子祭酒。又建言:群臣輸 光學錢,治庠序。宰相五萬,節度使四萬,刺史萬。」詔可。 《順宗實錄》:令狐峘為禮部侍郎,楊炎為相,有杜封者, 故相鴻漸之子,求補弘文生。炎嘗出杜氏門下,託峘 以封。峘謂使者曰:「『相公欲封成名,乞署封名下一字』。 峘因得以記焉。炎不意峘賣之,署名屬峘。峘明日疏」 言:「宰相炎迫臣以威,臣從之則負陛下,不從即炎當 害臣。」德宗以問炎,炎具道所以。德宗怒曰:「此姦人,不 可奈!」欲杖而流之。炎解救,乃黜為衡州別駕。

《劉禹錫傳》:「禹錫歎天下學校廢,乃奏記宰相曰:『言者 謂天下少士,而不知養材之道,鬱堙不揚,非天不生 材也。是不耕而歎廩庾之無餘,可乎?貞觀時,學舍千 二百區,生徒三千餘,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國。今室 廬圮廢,生徒衰少,非學官不振,病無貲以給也。凡學 官春秋釋奠于先師,斯止辟雍、頖宮,非及天下。今州』」 縣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廟,其禮不應古,甚非孔 子意。漢初群臣起屠販,故孝惠、高后間置原廟于郡 國。逮元帝時,韋元成遂議罷之。夫子孫尚不敢違禮 饗其祖,況後學師先聖道而欲違之?《傳》曰:「祭不欲數。」 又曰:「祭神如神在。」與其煩於薦饗,孰若行其教。今教 頹靡,而以非禮之祀媚之,儒者所宜疾。竊觀歷代,無 有是事。武德初,詔國學立周公孔子廟,四時祭。貞觀 中,詔修孔子廟兗州後許敬宗等奏天下州縣置三 獻官,其他如立社。元宗與儒臣議罷釋奠牲牢,薦酒

脯。時王孫林甫為宰相,不涉學使,御史中丞王敬從
考證
以明衣牲牢,著為令,遂無有非之者。今夔四縣,歲釋

奠費十六萬,舉天下「州縣歲凡費四千萬,適資三獻 官飾衣裳,飴妻子,於學無補也。請下禮官博士議,罷 天下州縣牲牢衣幣,春秋祭如開元時,籍其資半𢌿 所隸州,使增學校。舉半歸太學,猶不下萬計,可以營 學室,具器用,豐餐食,增掌故,以備使令。儒官各加稍 食,州縣進士皆立程督,則貞觀之風,粲然可復。」當時 不用其言。

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 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於文行,延及齊民,至于 今號稱《易》治。」

獨孤及《福州都督府新學碑銘》:「閩中無儒,學流成公, 至而俗易。家有洙、泗,戶有鄒、魯。」

《十國春秋?後蜀毋昭裔傳》:「自唐末以來,學校廢絕。昭 裔出私財,營學宮,立黌舍,且請後主鏤版印九經,由 是文學復盛。又令門人句中正、孫逢吉書《文選》《初學 記》《白氏六帖》,刻版行之。」

《南漢烈祖世家》:「乾亨四年春三月,帝從兵部侍郎楊 洞潛之請,始立學校,置選部貢舉,放進士明經十餘 人,如唐故事,歲以為常。」

《續文獻通考》:「遼咸雍時,太公鼎為良鄉令,省徭役,務 農桑,建孔子廟學部民服其化。」

太康時,耶律孟簡為高州觀察使,修學校,招生徒以 「《循吏》著。」

《玉海》:「太平興國八年正月,詔以國子監贊九十四首、 武成廟贊七十五首付監鏤板。」即太祖朝所製,判監 陳鄂書。

《宋史孔維傳》:「維嘗建議乞廣太學,上以侵壞民舍,不 許。」

《崔頌傳》:「頌初判國子監,會重修國學及武成王廟,命 頌總領其事。」

《卻掃編》:五代之亂,天下無復學校。皇朝受命,方削平 四方,故於庠序之事亦未暇及。宋城富人曹誠者,獨 首捐私錢,建書院城中,前廟後堂,旁列齋舍凡百餘 區。既成,邀楚丘戚先生主之。先生名同文,生唐天祐 中,歷五代入本朝,皆不仕,以文學行義為學者師。及 是四方之士爭趨之,曹氏益復買田市書以待來者。 先生乃制為《學規》,凡課試講肄、勸督懲賞,莫不有法, 寧親歸沐,與親戚還往,莫不有時,而皆曲盡人情,故 士尢樂從焉,由此書院日以寖盛。事聞京師,有詔賜 名應天府書院。先生沒,門人私諡為「正素先生。」其子 綸,復以儒學顯,歷事太宗、真宗兩朝,官至樞密直學 士。先生之規,後傳于時。及建太學,詔取以參定學制, 予幼時猶及見之。「書院」,即今之國子監也。

《宋史邢昺傳》:昺為國子監丞,專講學之任,後遷工部 侍郎,兼國子祭酒學士。景德二年,上幸國子監,閱庫 書,問昺經版幾何。昺言:「板本大備,士庶家皆有之,斯 乃儒者逢辰之幸也。」上喜曰:「國家雖尚儒術,非四方 無事,何以及此。」上又訪以學館故事,有未振舉者,昺 不能有所建明。先是,印書所裁餘紙,鬻以供監中雜 用。昺請歸之三司,以裨國用。自是監學公費不給,講 官亦厭其寥落。上方興起道術,又令昺與張維、杜鎬、 孫奭舉經術該博、德行端良者,以廣學員。

《謝絳傳》:「絳字希深,判禮院,知鄧州,卒。絳以文學知名 一時,為人修潔醞藉,所至大興學舍。嘗請諸郡立學, 在河南修國子學教諸生,自遠而至者數百人。」 《祖無擇傳》:「無擇知袁州,自慶曆詔天下立學十年間, 其敝徒文」《無命》教之實無擇。首建學官置生徒,郡 國弦誦之風由此始。

《葉清臣傳》:「清臣改鹽鐵判官,上言請興太學,選置博 士,許公卿大臣子弟補學生。」

《晏殊傳》:「殊知宣州數月,改應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 徒。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

《滕宗諒傳》:「宗諒歷左司諫,坐言宮禁事不實,降尚書 祠部員外郎,知信州。後徙知湖州,復徙岳州,稍遷蘇 州,卒。宗諒尚氣,倜儻自任,好施與,及卒,無餘財。所莅 州喜建學,而湖州最盛,學者傾江淮間。」

《畢士安傳》:「士安子仲衍,以蔭為陽翟主簿。」張昇,縣人 也,方鎮許請于朝,欲興鄉校,既具材計工,又聽民自 以其力輸助。邑子馬宏以口舌橫閭里,謾謂諸豪曰: 「張公興學,而縣令乃因以取諸民,由十百而至千萬 未已也,君將不堪。誠捐百金予我,我能止役。」豪信其 能,予百金。宏即詣府宣言,縣吏盡私為學之費,又將 賦于民。昇果疑焉,敕縣且止,又揭其事于道。令欲上 疏辯,仲衍曰:「無益也。不如取宏治之,不辯自直矣。」會 攝縣事,即逮捕驗治,五日得其奸,言于昇,流宏鄧州, 一縣相賀。

《范純祐傳》:「純祐字天成,性英悟自得,尚節行,方十歲, 能讀諸書,為文章籍籍有名稱。父仲淹守蘇州,首建 郡學,聘胡瑗為師。瑗立學規良密,生徒數百,多不率 教,仲淹患之。純祐尚未冠,輒自入學,齒諸生之末,盡行其規,諸生隨之,遂不敢犯。自是蘇學為諸郡倡。」 《洪興祖傳》:「興祖知廣德軍,視水原為陂塘六百餘所, 民無早憂。一新學舍,因定從祀。自十哲曾子而下七 十有一人,又列先儒左丘明而下二十有六人。」 《陳襄傳》:「襄知河陽縣,始教民種稻。富弼為郡守,一見 即禮遇之。襄留意教化,進縣子弟於學,或讒之於弼, 謂其誘邑子以資過客,弼疑焉。人勸毀學舍以塞謗, 不聽。久之,弼以語襄,襄曰:『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往矣。 公苟有惑志,何名知己』?」益講說,不少懈。弼由是愈益 奇之。及入相,薦為祕閣校理、判祠部。

《忠義傳》:尹穀初處郡學,士友皆嚴憚之。潭城受兵自 焚,闔門少長皆死。初,潭士以居學肄業為重,州學生 月試積分高等,升湘西嶽麓書院生。又積分高等,升 嶽麓精舍生。潭人號為「三學生。」兵興時,三學生聚居 州學,猶不廢業。穀死,諸生數百人往哭之。城破,多感 激死義者。

《龔原傳》:「原歷寶文閣待制,知廬州。初,王安石改學校 法,引原自助,原亦為盡力。其後司馬光召與語,譏切 王氏,原反覆辨捄不少衰。光嘆曰:『王氏習氣尚爾邪! 為司業時,請以安石所撰《字說》《洪範傳》及子雩《論語》 《孟子義》刊板傳學者。故一時學校舉子之文,靡然從 之,其敝自原始』。」

《孫復傳》:「復與胡瑗不合,在太學常相避。瑗治經不如 復,而教養諸生過之。」

《石介傳》:「介以《易》教授于家,魯人號介徂徠先生。入為 國子監直講,學者從之甚眾,太學由此益盛。」

《何涉傳》:「涉所至多建學館,訓誨諸生,從之游者甚眾。」 《魏了翁傳》:「了翁知眉州,簡拔俊秀,朔望詣學宮,親為 講說,誘掖指授,增貢士以振文風。進寶章閣待制,潼 州路安撫使,知瀘州。興學校。後權禮部尚書並直學 士院,入對,又請建內小學。」

《胡瑗傳》:范仲淹經略陝西,辟瑗丹州推官,以保寧節 度推官教授湖州。瑗教人有法,科條纖悉備具,以身 先之,雖盛暑必公服坐堂上,嚴師弟子之禮。視諸生 如其子弟,諸生亦信愛如其父兄,從之遊者常數百 人。慶曆中,興太學下湖州,取其法,著為令。皇祐中,授 光祿寺丞、國子監直講,遷太常丞,賜緋衣銀魚。瑗既 居太學,其徒益眾,太學至不能容,取旁宮舍處之。禮 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常居四五,隨材高下,喜自修飾, 衣服容止,種種相類。人遇之,雖不識,皆知其瑗弟子 也。

《俞栗傳》:「栗拜給事中,上言學校,三代之學也。然崇寧 四年以前,議者以為是,五年則非之。大觀三年以前, 議者以為是,四年則非之。豈學校固若是哉?觀望者 無定說爾。必使士有成才,人無異論,事之不美者不 出於學校,然後為得。」言頗見行。

《吳師禮傳》:師禮游太學時,兄師仁為正,守《春秋》學。他 學官有惡之者,條其疑問諸生,師禮即以兄說對。學 官怒,鳴鼓坐堂上,眾質之,師禮引据三傳,意氣自如。 《名臣奏議》:「博士周行己上言,經國用之說有六,其四 曰修學校之法」云:「所謂修學校之法者,誠謂前日之 法太煩而難守,費廣而難久。官有一歲四科場之勞, 士有五歲一應舉之患,春季一試,夏季一試,秋季一 試,冬季一試,官吏之勞,紙札之費,悉如貢舉之法。是 一歲而有四科場也,豈非官以為弊乎?一試入縣學 一年然後赴歲升,再試入州學一年然後補內舍,三 試升內舍一年然後補上舍者,歲終然後入辟雍,入 辟雍者,遇大比然後得推恩。凡此數者,每試必得,必 有考察,必遇大比,已五年矣。而況試未必得,得未必 有考察,貢未必遇大比,是又有七年之久者,有終身 不得進者,豈非士以為患乎?臣欲廣陛下教養之意 而覈其實,簡有司選試之法而省其費。謂宜州置州 學教授一員,命官充之,選有學行者,視其資秩為請 給。」人從之。數縣置縣學教授一員,舉人充之,月給職 錢五千。學生之入縣學者,不試不給食。「學生之入州 學者,初歲一試外舍,取文理通者,不限以數。比歲再 試內舍,取外舍十之一;三歲再試上舍,取外舍十之 一。于是貢于太學。太學總天下所貢之數而大比焉, 又取十之一,乃奏名而官之。應三舍生願在學與遊 學于外者,聽其自便。內舍以上官給食。若在外犯公 罪徒、私罪杖,雖贖,及在學犯第三等以上罰者,各不 得預試。」每大比之後,一再試如初法,嘗預貢者免試 外舍。至于試士之法,其弊亦久。人守一經,無不出之 題;文為一格,無甚高之論。以博學好古為迂闊,以綴 緝時文為捷徑。是以老成久學之士未必「得,而後生 淺聞之徒多預選。臣謂宜革選試之法,使人試《五經》 大義各一條為第一場,子史時務策各一道為第二 場,宏詞為第三場。如此則高才實學者無不遇之歎, 而新進寡學者無濫得之幸。是為今日學校之所養 者,必為他日三舍之所選;今日三舍之所選者,必為 他日朝廷之所用。學校益廣,一利也;考選益精,二利也;士得自便,三利也;所費至省,《四利也》。」

吳氏《能改齋漫錄》:政和四年,臣僚上言:「欲望應見任 教官,不得為人撰書啟簡牒樂語之類,庶幾日力有 餘,辦舉職事,以副陛下責任師儒之意。」奉聖旨依。嘗 聞陳瑩中初任潁昌教授官,時韓持國為守,開宴用 樂語,左右以舊例必教授為之,公因命陳,陳曰:「朝廷 師儒之官,不當撰俳優之文。」持國遂薦諸朝,不以為 忤。

《燕翼貽謀錄》:國初凡事草創,學校教養,未甚加意。皇 祐三年七月壬子,詔:「太學生舊制二百人,如不足,止 百人為限,其簡如此。」元豐二年十二月乙巳,神宗始 命畢仲衍、蔡京、范鏜、張璪詳定,於太學刱八十齋三 十人為額,通計二千四百人。內上舍生百人,內舍生 三百人,外舍生二千人。崇寧元年,徽宗刱立辟雍,增 生徒共三千八百人。內上舍生二百人;內舍生六百 人,教養於太學;外舍生三千人,教養于辟廱。廢太學 「自訟齋」,太學之不率教者,移之辟廱。以祭酒總治兩 學,辟雍別置司業、丞各一人,博士十人,正、錄各五人, 分為百齋,講堂凡四所。其後王黼反蔡京之政,奏廢 之,而辟廱之士,太學無所容矣。

《宋史職官志》:「嘉定九年,詔以宗學改隸宗正寺,自此 寺官又預校試。」

《齊東野語》:「杭學自昔多四方之士,淳祐辛亥,鄭丞相 清之當國,朝議以游士多無檢束,群居率以私喜怒 軒輊人,甚者以植黨撓官府之政,叩閽攬黜陟之權, 或受賂醜詆朝紳,或設局騙脅民庶,風俗寖壞。」遂行 下各州,自試于學,仍照舊比分數,以待類申,將以是 歲七月引試為始。會教官林經德對士子上請語微 失,于是大鬨肆罵。時趙京尹與眾教官調停一時,但 欲求靜,遂許以三百名內一半取土著,一半取游士, 于是乃息。越數日,宰執奏事,上面諭曰:「近行諸州各 試之法,正欲散游學之士,不知臨安府憑何指揮復 放外方之人?」趙尹聞之恐甚,乃移牒俾游士限日出 齋,其計始窮。乃為檄文相率而去,云:「天之將喪斯文, 實係興衰之運;士亦何負于國,遽罹斥逐之辜。靜言 思之,良可醜也!慨祖宗之立法,廣學校以儲材;非惟 衍豐𦬊以貽後人,蓋亦隆漢都而尊上國。肆惟皇上 克廣前猷,炳炳宸奎,釐為四學。戔戔束帛,例及諸生。 蒙教育之如天,恨補報之無地。但思粉骨,何畏觸喉。 直指安石之姦,共惜元城之去,實為公議,不利小人, 始陰諷其三緘,終盡打于一網;不任其咎,移過于君, 是誠何心,空人之國。昔鄭僑猶謂毀校不可,而李斯 尚知逐客為非。今彼不顧行之,使我,何顏居此厄哉! 吾道告爾同盟,毋見義以不為,宜行己而有恥。苟為 溫飽,可勝周粟之羞;相與提㩦,莫蹈秦坑之禍。」斯言 既出,明日遂行,八月朔乃相率而出。復作文告先聖 曰:「斯文將喪。嗚呼天乎!吏議逐客。嗚呼人乎!乘桴浮 海。嗚呼聖乎!遯世無悶。嗚呼士乎!敢告。」又作絕句詩 云:「塞翁何必恨失馬,城火可憐殃及魚。一笑出門天 萬里,擔頭猶有斥姦書。」又五言云:「鄭五不去國,金陵 深懼君。校存知必毀,書在已如焚。自是清流禍,非干 北黨分。歸歟雖幸矣,恨未效朱雲。」又《古詩》云:「上書如 啜盧仝茶,直論國體寧無譁。依然茅葦縱橫斜,鍾山 老柏休槎牙。嗚呼時事如絲麻,食肉者口徒吚哇。鬼 蜮空含射影沙,逐客令下堪吁嗟。識者將謂秦得邪, 淳祐寖不知瑞嘉。邪人剛指正人邪。時有引喙鳴靈 鴉。失腳奇禍遭羅罝。尼山草木枯無華,奄奄山鬼相 揄揶。我今束書歸天涯,不惜一去惜國家。」于是京尹 待罪,兩教官各降一資。而陳顯伯、鄭雄飛方以公道 自任,且欲收譽士林,乃相繼上疏,欲復其舊。而賈似 道居淮閫,至以游士欲渡淮以脅上必從,而理宗以 周粟秦坑等語怒未解,深不然之。至開慶己未,吳丞 相潛再登揆席,首欲收士心,復舊法,會去不果。戴慶 炣以參《樞輪》筆竟作指揮,許「京庠有籍無分人引試 一次」,于是漸復雲集矣。

《續文獻通考》:「淳祐元年,王泌知睦州,修州學,行鄉飲, 新釣臺書院,次第備舉。」

《浙江通志》:「宋時臨安三學之橫,乃與人主抗衡,或少 見施行,則必借秦為諭,動以坑儒惡聲。加之招權納 賂,豪奪庇奸,動搖國法,作為無名之謗。叩閽上書,經 臺投卷,人畏之如狼虎。市井商賈被害而無所赴愬, 雖京尹不敢過問。一時權相如史嵩之、丁大全,極力 與之為敵。其後諸生協力合黨以攻大全,大全終於」 得罪而去。至賈似道作相,度其不可以力勝,遂以術 籠絡,重其恩數,豐其饋給,增撥膳田,種種加厚。於是 諸生啖其利,畏其威,目擊似道之罪,而噤不敢發一 語。及似道要君去國,則上書贊美,極意挽留。今日曰 「師相」,明日曰「元老」,今日曰「周公」,明日曰「魏公」,無一人 敢少指其非者。

《金史赤盞暉傳》:「暉遷歸德軍節度使。宋州舊無學,暉 為營建學舍,勸督生徒,肄業者復其身,人勸趨之《丁暐仁傳》:「暐仁,皇統二年登進士第,調武清縣丞。縣 經兵革之後,無學校,暐仁召邑中俊秀子弟教之學, 百姓欣然從之。」

《徒單鎰傳》:「鎰拜平章政事,封濟國公,論為政之術曰: 『導學者之志,教化之行,興於學校。今學者失其本真, 經史雅奧,委而不習,藻飾虛詞,釣取祿利。乞令取士 兼問經史故實,使學者皆守經學,不惑于近習之靡, 則善矣』。」

《元史許國禎傳》:「國禎為禮部尚書,嘗上疏言建學校。」 《續文獻通考》:「任天寵為威戎縣令,縣故堡寨,無文廟 學舍,天寵以廢署建之。」

月魯不花為台州錄事司達魯花赤。縣未有學,乃首 建孔子廟,既又延儒士為師以教後進。

《元史王楫傳》:「楫判三司副使時,都城廟學既燬于兵, 楫取舊樞密院地復創立之,春秋率諸生行釋菜禮, 仍取舊岐陽石鼓列廡下。」

《宋子貞傳》:「嚴實卒,子忠濟襲爵,尤敬子貞,請於朝,授 參議東平路事,兼提舉太常禮樂。子貞作新廟學,舉 前進士康曄、王磐為教官,招致生徒幾百人,出粟贍 之,俾習經藝。每季程試必親臨之,齊魯儒風,為之一 變。」

《商挺傳》:「嚴實卒,子忠濟嗣,辟挺為經歷,出為曹州判 官。未幾,復為經歷。贊忠濟興學養士。」

《許衡傳》:「世祖出王秦中,以姚樞為勸農使,教民畊植, 又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為京兆提學。秦人新脫于 兵,欲學無師,聞衡來,人人莫不喜幸,來學郡縣皆建 學校,民大化之。世祖南行乃還懷,學者攀留之,不得 從,送之臨潼而歸。」

《王磐傳》:「國子祭酒許衡將告歸,帝遣近臣問磐,磐言: 衡素廉介,意其所以求退者,得非生員數少,坐縻廩 祿有所不安邪?宜增益生員,使之施教,則庶幾人材 有成,衡之受祿,亦可少安矣。詔從之。」

《劉秉忠傳》:「秉忠被召上書,略曰:古者庠序學校未嘗 廢,今郡縣雖有學,並非官置,宜從舊制,修建三學,設 教授,開選擇才,以經義為上,詞賦論策次之。兼科舉 之設,已奉合罕皇帝聖旨,因而言之,易行也。開設學 校,宜擇開國功臣子孫受教,選達才任用之。」

《續文獻通考》:「至元初,王遵為彰德路總管,重修廟學, 訓飭生徒,褒勤黜怠,賢才輩興。」

十三年,賽典赤為雲南行省平章。雲南俗無禮義,男 女往往自相配偶,親死則火之,不為喪祭,子弟不知 讀書。賽典赤教以拜跪之節,婚姻行媒,死者為棺槨 奠祭,教民播種,為陂池以蓄水濟旱。創建孔子廟明 倫堂,購經史,授學田,由是文風稍興。

《元史段直傳》:「直佩金符,為澤州長官,大修孔子廟,割 田千畝,置書萬卷,迎儒士李俊民為師,以招延四方 來學者。不五六年,學之,士子以通經被選者,百二十 有二人。」

《竇默傳》:「默以翰林學士承旨兼修起居注和禮霍孫 主之。帝可其奏。默又言:三代所以風俗淳厚,曆數長 久者,皆設學養士所致。今宜建學立師,博選貴族子 弟教之,以示風化之本。帝嘉納之。」

《續文獻通考》:「至元十五年,張立道除忠慶路總管。先 是雲南未知尊孔子,祀王逸少為先師。立道首建孔 子廟,置學舍,勸士人子弟以學,擇蜀士之賢者,迎以 為子弟師,歲時率諸生行釋菜禮。人習禮讓,風俗稍 變矣。」

《元史張䇓傳》:「至元中,行臺中丞吳曼慶聞其名,延至 江寧學官,俾子弟受業。中州士大夫欲淑子弟以朱 子《四書》者,皆遣從䇓游,或闢私塾迎之。其在維揚,來 學者尢眾,遠近翕然,尊為碩師,不敢字呼,而稱曰『導 江先生。大臣薦諸朝,特命為孔、顏、孟三氏教授。鄒、魯 之人服誦遺訓,久而不忘。䇓氣宇端重,音吐洪亮,講』」 說特精詳,子弟從之者,詵詵如也。

《胡長孺傳》:「長孺誘引不倦,一時學者慕之,有如饑渴 之於食飲。方嶽大臣與郡二千石,聘致庠序,敷繹經 義,環聽者數百人。」

《熊朋來傳》:「時朝廷遣治書侍御史王構銓外選於江 西,於是參政徐琰、李世安列薦朋來為閩海提舉儒 學官,使者報聞。而朝廷以東南儒學之士,唯福建廬 陵最盛,特起朋來為兩郡教授。所至考古篆,籀文字, 調律呂,協歌詩,以興雅樂。制器定辭,必則古式,學者 化焉。」

《葉李傳》: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程文海奉命搜賢江 南,世祖諭之曰:「此行必致葉李來。」李既至京師,敕集 賢大學士阿魯渾撒里館于院中,它日召見披香殿, 勞問:「卿遠來良苦。且曰:『卿嚮時訟似道書,朕嘗識之, 更詢以治道安出』。」李歷陳古帝王得失成敗之由,世 祖首肯,賜坐錫宴,更命五日一入議事。時各道儒司 悉以曠官罷,李因奏曰:「臣欽睹先帝詔書,當創業時, 軍務繁夥,尚招致士類。今陛下混一區宇,偃武修文可不作養人才,以弘治道。各道儒學提舉及郡教授, 實風化所係,不宜罷。請復立提舉司,專提調學官,課 諸生講明治道,而上其成才者于太學,以備錄用。凡 儒戶徭役,乞一切蠲免。」可其奏。又請立國子學,一日 從至柳林,奏曰:「善政不可以徒行,人才不可以驟進。 必訓以德義,摩以《詩》《書》,使知古聖賢行事方略,然後 賢良輩出,膏澤下流。唐、虞三代咸有胄學。漢、唐明主 數幸辟雍,匪為觀美也。」乃薦周砥等十人為祭酒等 官,凡廟學規制,條具以聞。帝皆從之。

《虞集傳》:集曾祖剛簡,為利州路提刑,有治績,嘗與臨 邛魏了翁、成都范仲黼、李心傳輩講學蜀東都門外, 得程朱氏微旨,著《易》《詩》《書》《論語統》以發明其義,蜀人 師尊之矣。大德初,始至京師,以大臣薦,授大都路儒 學教授。朝廷方以科舉取士,說者謂治平可力致,集 獨以為當治其源。遷集賢修撰,因會議學校,乃上議 曰:「師道立則善人多。學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致於成 德達材者也。今天下學官,猥以資格授彊,加之諸生 之上,而名之曰師爾,有司弗信之,生徒弗信之,於學 校無益也。如此而望師道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 無所見聞,父兄所以導其子弟,初無必為學問之實 意,師友之游從,亦莫辨其邪正。然則所謂賢材者,非 自天降地出,安有可望之理哉!」為今之計,莫若使守 令求經明行修成德者,身師尊之,至誠懇惻以求之, 其德化之及,庶乎有所觀感也。其次則求夫操履近 正而不為詭異駭俗者,確守先儒經義師說,而不敢 妄為奇論者,眾所敬服而非鄉愿之徒者,延致之日, 諷誦其書,使學者習之,入耳著心,以正其本,則他日 亦當有所發也。其次則取鄉貢至京師罷歸者。其議 論文藝,猶足以聳動其人,非若泛泛莫知根底者矣。 《康里脫脫傳》:脫脫嘗即宣德別墅延師以訓子,鄉人 化之,皆向學。朝廷賜其精舍額曰「景賢書院」,為設學 官。其沒也,即其中祠焉。

《洪福源傳》:「福源子君祥,大德十年,改遼陽右丞,請于 朝,宜新省治,增巡兵,設儒學提舉官、都鎮撫等員,以 興文化,修武備。」

《賽典赤贍思丁傳》:「贍思丁子忽辛,為雲南行省右丞。 先是,贍思丁為雲南平章時,建孔子廟為學校,撥田 五頃,以供祭祀教養。贍思丁卒,田為大德寺所有,忽 辛按廟學舊籍奪歸之。乃復下諸郡邑,遍立廟學,選 文學之士為之教官,文風大興。」

《續文獻通考》:「成宗大德時,李仲彬為武安尹。擇師教 子弟,必以孝弟忠信為本,春秋修行釋菜禮,以易風 俗為己任。」

《元史吳澄傳》:「澄九歲,從群弟子試鄉校,每中前列。既 長,於經傳皆通之,著《孝經章句》,校定《易》《詩》《書》《春秋》《儀 禮》及《大、小戴記》。程鉅夫請置澄所著書于國子監,以 資學者,朝廷命有司即其家錄上。元貞初,游龍興,按 察司經歷郝文迎至郡學,日聽講論,錄其問答,凡數 千言。至大元年,召為國子監丞。先是,許文正公衡為」 祭酒,始以朱子《小學》等書授弟子,久之漸失其舊。澄 至,旦燃燭堂上,諸生以次受業。日昃,退燕居之室,執 經問難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質,反覆訓誘之,每 至夜分,雖寒暑不易也。皇慶元年,陞司業,用程純公 《學校奏疏》、胡文定公《六學教法》、朱文公《學校貢舉私 議》,約之為教法四條:一曰經學,二曰「《行實》,三曰《文藝》, 四曰《治事》。」未及行後,澄一夕謝去,諸生有不謁告而 從之南者,

《卜天璋傳》「皇慶初,天璋為歸德知府,興學。」

《續文獻通考》:「皇慶元年,敬儼為浙江道廉訪使,取憲 司廢堂材木及諸路學廩之羨者,建孔子廟,民無勞 費。」

仁宗延祐二年,楊景行以進士授贛州路會昌州判 官。創學舍,禮師儒,勸民出腴田以膳士,弦誦之聲遂 盛。

史壎為常州路總教,興教勸學,即郡庠建尊經閣以 儲書籍,俾學者得以觀覽。

《元史拜住傳》:「拜住每以學校政化大源,似緩實急,而 主者不務盡心,遂致廢弛,請令內外官議拯治之。」 《續文獻通考》:「英宗至治間,趙鳳儀為台溫路總管,諭 民喪祭婚嫁,以禮刱廟學,延明師,以淑後進。」

「泰定帝五年,王由義為彰德路總管,割俸修學。」 《元史韓性傳》:「當性時,慶元有程端禮者,學者及門甚 眾。所著有《讀書工程》,國子監以頒示郡邑校官為學 者式。弟端學為國子助教,動有師法,學者以其剛嚴 方正,咸嚴憚之。」

《宇文公諒傳》:「公諒除國子助教,日與諸生辨析諸經。 六館之士,資其陶甄者,往往出為名臣。」

《諳都剌傳》:「元統二年,除益都路總管,俗頗悍黠,而諳 都剌務興學校,以平易治之。」

《白景亮傳》:「景亮授衢州路總管,郡學之政久弛,從祀 諸賢無塑像,諸生無廩膳,祭服樂器有缺,景亮皆為備之,儒風大振,縉紳稱頌焉。」

《盧琦傳》:「琦遷永春縣尹,新學宮,延師儒課子弟,月書 季攷,文風翕然。」

《續文獻通考》:「至正七年,韓鏞為饒州路總管,選民俊 秀入學,求耆宿有學行者為五經師,朔朢幅巾深衣 以謁先聖,每月考課,以示勸勉。」

文珠「海涯監尢溪縣,興學政,增置弟子員及鄉社,俱 令立學,擇師儒以主教事。」

李起巖為淦主簿,勸民興學,諭以「孝弟廉恥。」

夏思忠為杭州路總管。杭學兵火之後,前守帖木烈 思興造甫畢,後被火燼。思忠以興復為己任,因烈思 舊緒,盡購禮拜寺地,以廣學基,廟宇嚴整,杭學遂為 浙右冠。

至正間,蒲理翰知鄭州,下車首事廟學,範銅為祭器, 製革帛為禮服。

至元間,司仁知輝州,增飭學舍,敦禮師儒,選秀民充 弟子員,復設鄉學以教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