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二十八卷目錄
教化部彙考一
有虞氏〈帝舜一則〉
周〈總一則〉
選舉典第二十八卷
教化部彙考一
编辑有虞氏
编辑舜命契為司徒敬敷五教以侯明撻記書識懲庶頑讒說者
编辑按《書經舜典》: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 敬敷五教,在寬。」
按《益稷》帝曰:「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欽四鄰, 庶頑讒說,若不在時。侯以明之,撻以記之,書用識哉, 欲並生哉!工以納言,時而颺之,格則承之庸之,否則 威之。」
〈蔡注〉此因上文而慮庶頑讒說之不忠不直也。讒說,即舜所謂「堲者時」是也。在是指忠直為言。侯,射侯也。明者,欲明其果頑愚讒說與否也。蓋射所以觀德,頑愚讒說之人,其心不正則形乎四體,布乎動靜,其容體必不能比於禮,其節奏必不能比於樂,其中必不能多,審如是則其為庶頑讒說也必矣。撻,扑也,即扑作教刑者,蓋懲之使記而不忘也。識,誌也,錄其過惡以識於冊,如周制鄉黨之官,以時書民之孝弟睦婣,有學者也。聖人不忍以頑愚讒說而遽棄之,用此三者之教,使之遷善改過,欲其並生天地之間也。工,掌樂之官也。格,改過也。承,薦也。聖人於庶頑讒說之人,既有以啟發其憤悱遷善之心,而又命掌樂之官,「以其所納之言,時而颺之,以觀其改過與否。如其改也,則進之用之;如其不改,然後刑以威之。」以見聖人之教,無所不極,其至必不得已焉,而後威之,其不忍輕于棄人也如此。
禹曰:「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萬邦黎獻,共 惟帝臣,惟帝時舉,敷納以言,明庶以功,車服以庸,誰 敢不讓?敢不敬應?帝不時敷同,日奏罔功,無若丹朱, 傲惟慢遊是好,傲虐是作,罔晝夜額額,罔水行舟,朋 淫于家,用殄厥世。予創若時,娶于塗山,辛壬癸甲,啟 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州,十有二師,外薄四海。咸建五長,各迪有功。苗頑弗 即工,帝其念哉!帝曰:「迪朕德,時乃功,惟敘。」皋陶方祗 厥敘,方施象刑,惟明。
〈注〉禹之意,欲舜弛其鞭扑之威,益廣其文教之及。而帝以禹之功敘既已如此,而猶有「頑不即工如苗民」者,是豈刑法之所可廢哉?
周
编辑周命大司徒「掌邦教,辨五物以施十有二教,以保息 六養萬民,以本俗六安萬民。正月縣教象之法于象 魏,頒職事十有二,以登萬民,以鄉三物教民賓興之, 以鄉八刑糾之。小司徒為之貳帥,鄉師、鄉老、鄉大夫、 州長、黨正、族師、閭胥、比長皆聽命焉。師氏、保氏則詔 王及教國子。」司諫、司救則亦糾萬民之邪慝而誅罰 之。而在外四方之民,則又設合方氏、訓方氏、匡人、撢 人之屬,以通其道路而道其政事,糾其邪慝,巡天下 而語之。
按《書經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
〈蔡注〉擾,馴也。《地官》卿主國教化,敷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者之教,以馴擾兆民之不順者而使之順也。唐虞司徒之官,固已職掌如此。
按《君牙》:「王若曰:『嗚呼,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篤忠貞,服 勞王家,厥有成績,紀于太常。惟予小子,嗣守文、武、成、 康遺緒。亦惟先王之臣,克左右,亂四方,心之憂危,若 蹈虎尾,涉於春冰。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纘乃舊 服,無忝祖考,弘敷五典,式和民則。爾身克正,罔敢弗 正,民心罔中,惟爾之中。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 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艱哉!思其艱以圖其易,民 乃寧。嗚呼!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啟佑我後 人,咸以正罔缺。爾惟敬明乃訓,用奉若于先王,對揚 文武之光命,追配于前人。」王若曰:「君牙!乃惟由先正 舊典,時式,民之治亂在茲,率乃祖考之攸行,昭乃辟 之有乂。」
〈蔡注〉君牙,臣名。穆王命君牙為大司徒,此其誥命也。
按《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 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 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 津。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宜覈物,其民專 而長。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莢物,其民 晳而瘠;五曰《原隰》,其動物宜;臝物,其植物宜;藂物,其 民豐肉而庳。」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
〈訂義〉按:風土所生,山川所孕,剛柔輕重緩急,隨地之宜,習俗不能不異,性情不能不偏。既曰因其常則不易其俗可也,又曰「施十有二教」,何哉?自昔聖人以吾之教,乘民之俗,以吾之理,濟俗之偏,順其所安而為之節文焉,因其所性而為之導達焉。若陳、楚之信巫重祀,因而教之以祀禮,則俗無淫祀矣。秦之專尚勇力,因而教以陽禮,則俗不鬥狠矣。衛之俗溺于淫,因以陰禮教親,則民自不怨。魏之俗簡于恩,因以樂教和,則民自不乖。侈詐者導之以辨等之儀,輕薄者示之以教安之道,椎剽者裁之以由中,棄背者誓之以相恤。由其有奢褊之風,則以度而教之節;順其有稼穡之風,則以世事而教能,《王制》所謂「一道德以同風」者,推其本實在乎此。
一曰「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苟。
賈氏曰:「祭祀所以追養繼孝,事死如事生,死者尚敬,則生事其親不苟且也。」
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
鄭鍔曰:「《陽禮》,鄉飲酒之禮也,以遜為主,設賓主以象天地,立三賓以象三光,三揖而後至階,三遜而後升,遜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所以致尊遜也。彼知是禮尊其所遜之人,安敢有爭競之心哉?」
三曰「以陰禮教親,則民不怨。」
王昭禹曰:「《陰禮》則昏姻之類,以其為內事,故謂之《陰禮》。男子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先王之教使民樂所願而已。男女以正,昏姻以時,孰有怨哉?」
四曰「以樂禮教和,則民不乖」;
楊氏曰:「律,大小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于樂,則樂自有其禮矣。無相奪倫,所以教和也。故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鄉黨族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
五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
劉執中曰:「五禮之儀所以辨上下、定民志也,故尊卑之儀立則臣不敢僭于其君,親疏之儀立,則子不敢違于其父,長幼之儀立則弟不敢陵于其兄,夫婦之儀立則男女不敢亂于其守。」
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愉。」
鄭康成曰:「俗謂土地所生習也,愉謂朝不謀夕。」 王昭禹曰:「生于陵者安于陵,長于水者安于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凡習而安焉之謂俗,先王亦各因其所宜而教之使安焉,則民各從其所願而無苟且幸免之意,偷薄之患無自作矣。」
七曰「以刑教中,則民不虣。」
鄭鍔曰:「民之所以肆其凶暴以災害其里閭、親族之間者,以其不知自歸乎中道也。以刑而教之,示以五刑之禁,以警其所行之不中,則安敢為凶虣之行哉?」
八曰「以誓教恤」,則民不怠。
黃氏曰:「祭祀有誓,軍旅有誓。恤,憂也,使憂其事也。」 鄭鍔曰:「民之所以倦怠不勤,視人危難,不趨赴而救之者,以不知恤困之道也。必以誓而教之,設為誓戒之辭,訓以鄉黨之義,使之患難必相救,疾病必相扶持,出入必相友,守望必相助,死生不背負,彼時患難之際,被髮纓冠而往救之矣,安敢有怠惰之心哉?」
九曰「以度教節,則民知足。」
鄭康成曰:「度謂宮室、車服之制。」 王昭禹曰:「以度教節則衣服有制,械用有宜,貴有常,尊賤有等威,民皆安分而無覬覦之患,所以知足也。」
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
鄭康成曰:「世事謂士、農、工、商之事 。」 賈氏曰:「《齊語》管仲云:『士之子常為士,工之子常為工,商之子常為商,農之子常為農,少而習焉,其心安焉』。是世事也。父祖所為之業,子孫述而行之,不失本職。」
十有一曰「以賢制爵」,則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祿」, 則民興功。
鄭康成曰:「庸,功也 。」 鄭鍔曰:「賢有大小,爵有尊卑。以賢而制爵,則賢之大者其爵尊,賢之小者其爵卑。爵當乎賢,民知以賢而得爵,豈不謹修厥德歟?庸有大小,祿有厚薄。以庸而制祿,則庸之大者其祿厚,庸之小者其祿薄。祿當乎庸。民知以庸而得祿,豈不勉興厥功歟?制之得宜,則在上之人而已。」 十事皆言教,二者不言教,蓋示以教之之意,非教而實教之也。說者謂《司士》以德詔爵,以功詔祿,此以制為言,何也?蓋詔,告也。群臣已有是德是功,宜得是爵是祿,以言詔上而已。若夫教民之道,隨宜。
輕重以示勸誘,故皆言「制」 ,則權歸于上矣。《十二教》之序,先祭祀而次以禮樂,所謂「先之以敬遜,導之以禮樂」 也。終之以爵祿,則教成而用其賢能,使民知為善之報歟。
又
以《保息六》養萬民。
一曰「慈幼。」
鄭鍔曰:「保息之道莫先於慈幼,人方幼稚,如木初萌,偶搔而絕之,可以絕其類,將以養民宜自幼者始。《王制》十四以下不從征役。後世之法亦有生子三人則與之母者,慈而愛之也。」
二曰「養老。」
鄭康成曰:「七十養于鄉,五十異粻之屬。」
三曰「振窮。」
《鄭鍔》曰:「鰥寡孤獨謂之窮,民皆有常,餼乃所以振之也。」
四曰「恤貧。」
《鄭康成》曰:「貧無財業,廩貸之。」
五曰「寬疾。」
鄭鍔曰:「人有疾者,苟遲而俟之,使得以調治,或有能生之理,見其疾也,又從而勞役之,不少寬假,則以小疾而斃者多矣,故特以寬為言。」
六曰《安富》,
鄭鍔曰:「富家巨室,小民之所依賴,資其有餘以補其不足,苟謂其富厚而賦取無藝,富者不安,小民亦失所依,非國家之福。漢武因豪富算緡錢,中人之家大抵皆破而海內蕭然,蓋不知安富之道。」
以本俗六安萬民。
鄭康成曰:「本,猶舊也 。」 項氏曰:「本其俗之所習,則民心乃安。」
一曰《媺宮室》。
鄭康成曰:「媺謂約椓攻堅。風雨攸除,各有攸宇。」
二曰「族墳墓。」
劉執中曰:「考妣祖先族而葬之,萃于一處,則子孫之心有所依慕,不忍舍之以適他邦,故一其志,安于里閭也。」
三曰「聯兄弟。」
鄭康成曰:「聯,合也 。」 鄭鍔曰:「自一世二世之後,分房析族,寖以疏遠,相視如路人者,以兄弟之不聯也 。」 劉執中曰:「井田之法,民受一夫而兄弟眾多者,必使受田同井,則手足相應,衣食相資,父母相接,子孫相親,亦所以安之而使不能去。」
四曰《聯師儒》。
劉執中曰:「百家為族,則同其族室,有儒以教之;《五族為黨》,則同其黨庠,有師以範之。少小同其師儒,長立同其道藝,情親義合,亦有以安之而不忍去。」
五曰「聯朋友。」
劉執中曰:道合為朋,志合為友,交相琢磨,成其德行,則其義益不可忘,亦足以安之而不可去也。
六曰「同衣服。」
鄭康成曰:「同猶齊也。民雖有富者,衣服不得異。」 劉執中曰:「『蠶桑機織之事,非一婦可成,同井之家更相為助,然後衣服得以同時而成。《詩》曰:『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八月載績,載元載黃』。為公子裳』。則婦女所以聯其衣服之道也。」
「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國都鄙」,乃縣教象之法于 象魏,使萬民觀教象,挾日而斂之。
鄭康成曰:「正月之吉,周正月朔日也。司徒以布五教,至正歲又書教法而縣焉 。」 鄭鍔曰:「教象之法,謂六德、六行、六藝,與夫書攷賓興之法,皆國之舊章,非每歲更變其舊,蓋因歲首示更新之意而已。必垂而示之,使之熟觀洞曉,至于十日,然後收而藏之,仁民之意深矣。」
乃施教法于邦國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 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 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 賙,《五州為鄉》使之相賓。」
鄭康成曰:「此所以勸民使之者,皆謂立其長而教令使之 。」 呂氏曰:「五家為比,其居甚近,非特同其休戚,亦可察其奇衺,故使之相保。保有二義:有保民而王之保,有不保其往之保。」 此蓋兼言 。鄭氏曰:「閭二十五家,受者,宅舍有故,相受寄託也 。」 鄭康成曰:「族是百家 。」 陳君舉曰:「百家中不幸有死者,相與辦其葬事,不使五家與二十五家供之者,以百家,然後眾輕易舉也 。」 呂氏曰:「族獨以四為數,欲湊成百人故也 。」 鄭康成曰:「黨五百家。救,救凶災也 。」 陳君舉曰:「大利害、大患難,非百家所可禦,必五百家,然後足以相救 。」 鄭康成曰:「州二千五百家,賙,謂禮物不備相給足也 。」 陳君舉曰:「水旱凶荒,欲以相賙,又非五百家所能辦」 ,惟二千五百家,則其地必闊,必無皆水皆旱之理,庶幾有無
可以相通 。鄭康成曰:「鄉萬二千五百家賓,賓客其賢者 。」 鄭鍔曰:「三歲賓興之時,彼賢彼能,我從而賓之。我賢我能,彼亦賓乎我,故使之相賓。」
頒職事十有二于邦國都鄙,使以登萬民。
一曰稼穡,二曰樹藝,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飭材, 六曰通財,七曰化材,八曰斂材,九曰生材,十曰學藝, 十有一曰世事,十有二曰服事。
鄭司農曰:「稼穡謂三農生九穀也。樹藝謂園圃育草木,作材謂虞衡作山澤之財,阜蕃謂藪牧養蕃鳥獸,飭材謂百工飭化八材,通財謂商賈阜通貨賄,化材謂嬪婦化治絲。」斂材,謂臣妾聚斂。疏材;生材,謂閒民無常職,轉移執事。「學藝」,謂學道藝。「世事」,謂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服事」,謂為公家服事者。 孫氏曰:「九職之外加以三焉,則以三者與九職之民共之,使民心服上之教而保其職業者也。」學藝,民材所由興;世事,民志所由定;服事、軍旅、田、役、追胥所由習。若夫閭師所任者,國中四郊之民,因以征斂其材賦,所謂九功之貨賄也。
「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
愚按:《三物》《八刑》皆言鄉者,蓋教法始於六鄉故也。史氏曰:「無形無名者道也,有形有名者物也。得之於心為六德,行之於身為六行,習之于事為六藝,是三者有形有名矣,故謂之三物 。」 鄭康成曰:「興猶舉也。民三事教成,鄉大夫舉其賢者能者以飲酒之禮賓客之,既則獻其書于王矣。」
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
鄭鍔曰:「成於性者德也。德則有知、仁、聖、義、忠、和之別,臨事不惑,先事而知者,知也;自博愛而兼愛者仁也。通睿而能化者聖也;能制事變使各得其宜者,義也。教人以善推誠不欺者忠也。喜怒中節不為崖異、斬絕之行者,和也。凡此皆成於性而自得者,故名之為德。」
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
鄭康成曰:「善於父母為孝,善於兄弟為友,睦親于九族,婣親于外親,任信于友道恤振憂貧者 。」 《鄭鍔》曰:「凡此皆見于所行,故名之曰行。」
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鄭鍔曰:「禮者知揖遜之威儀,樂者達節奏之高下,射則明五射之法,御則熟五御之節,書則明六書之品,數則知九數之計,是皆才之所長,故命之為藝。說者曰射、御、書、數曰藝可也。禮樂之妙與天地同流,古之所謂聖賢,亦由通於此而已。名為一藝用以教人何也?通乎天地者禮樂之理也;可以教人者禮樂之法」 也。《六藝》之禮樂,如此而已。
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 曰不婣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 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亂民之刑。
鄭康成曰:「造言,訛言惑眾,亂民,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也。」
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 而教之和。
鄭司農曰:「五禮謂吉、凶、軍、賓、嘉,六樂謂《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 賈氏曰:「獨申禮、樂二事者,化民以禮樂為急 。」 鄭鍔曰:「禮樂之制,雖掌於春官,用以教民,則在司徒而已。」
凡萬民之不服教而有獄訟者,與有地治者,聽而斷 之。其附于刑者,歸于士。
鄭康成曰:「不服教,不厭服於十二教,貪冒者也。有地治者,謂鄉州及治都鄙者也 。」 賈氏曰:「將斷割之時,恐其不審,故與治民之官共聽而斷之 。」 史氏曰:「《王制》:『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之意,論輕重之序,謹測淺深之量以別之;悉其聰明,致其忠愛以盡之。此非大司徒不能也』。」 及夫成獄辭,史以獄成告于正,正聽之。正以獄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然後告王而制刑。則歸之士者,豈得已哉!
歲終,則令教官正治而致事。正歲,令于教官曰:「各共 爾職,脩乃事,以聽王命。其有不正,則國有常刑。」
《鄭鍔》曰:「歲終,周之季冬,今之十月;正歲,夏之正月,今之建寅也。歲終令致事,所以終時王之事,正歲聽命則施教自建寅始也。」
《小司徒》之職,「掌建邦之教灋。」
鄭鍔曰:「或謂周之教典建於大宰,大司徒則施其教法,小司徒、地官之貳於教法亦掌建之,何也?蓋設教而無灋則教不行,有法而不建則法不立,教官之長推其法,教官之貳掌建其法,所以相成焉。大宰則建於朝廷之上以示百官,小司徒則建于教官之府,使其法不廢,不以建為嫌也。」
以稽「國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九比之數,以辨其貴 賤、老幼、廢疾,凡征役之施舍,與其祭祀、飲食、喪紀之 禁令。」乃頒《比法》于六鄉之大夫,使各登其鄉之眾寡六畜、車輦,辨其物。以歲時入其數,以施政教,行徵令。 及三年,則大比。大比則受邦國之比要。
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 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以起軍旅,以作 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貢賦。」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 周知其數:「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 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 人。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餘為羨,唯田與追胥 竭作。」凡用眾庶,則掌其政教與其戒禁,聽其辭訟,施 其賞罰,誅其犯命者。凡國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 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 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 貢賦。凡稅斂之事,乃分地域而辨其守,施其職而平 其政。凡小祭祀,奉牛牲,羞其肆。小賓客,令野脩道委 積。大軍旅,帥其眾庶;小軍旅,巡役,治其政令。大喪,帥 邦役,治其政教。凡建邦國,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 凡民訟,以地比正之,地訟,以圖正之。歲終,則攷其屬 官之治成而誅賞,令群吏正要會而致事。正歲,則帥 其屬而觀教灋之象,徇以木鐸,曰:「不用灋者,國有常 刑。」令群吏憲禁令,修「灋糾職,以待邦治。及大比六鄉、 四郊之吏,平教治,正政事,攷夫屋及其眾寡、六畜、兵 器,以待政令。」
陳君舉曰:「小司徒既掌建邦之教法矣,自此以下,不聞設教之意,大抵皆是校登民數,整頓軍賦。何也?先王之世寓兵於農,養男以禮,以井邑丘甸易部伍之名,以蒐苗獮狩更戰陣之習,教之之意正在於是。晉文公入教其民,出定襄王以示義,伐原以示信,大蒐以示禮,故城濮之役,少長有禮,其可用也?衛靈公問」 陳,孔子答以俎豆。諸葛孔明出入行陣間,《文中子》以為「可興禮樂」 ,殆是意歟。若將教民之事作清談看了,最害事。
《鄉師》之職,「各掌其所治鄉之教,而聽其治。」
鄭康成曰:「聽謂平察之 。」 劉執中曰:「六鄉大夫既專其鄉之治矣,此又聽其治者,大事,非鄉大夫之可斷者,《鄉師》受而聽其治,大司徒審而聽其斷。」
以《國比》之法。以時稽其夫家眾寡,辨其老幼、貴賤、廢 疾、馬牛之物,辨其可任者與其施舍者,掌其戒令糾 禁,聽其獄訟。大役,則帥民徒而至,治其政令。既役,則 受州里之役要,以攷司空之辟,以逆其役事。凡邦事, 令作秩敘。大祭祀,羞牛牲,共茅蒩。大軍旅、會同,正治 其徒役與其輂輦,戮其犯命者。大喪用役,則帥其民 「而至,遂治之。」及葬,執纛以與匠師御。「而治役;及窆, 執斧,以涖匠師。」凡四時之田,前期出《田灋》於州里,簡 其鼓鐸、旗物、兵器,脩其卒伍。及期,以《司徒》之大旗致 眾庶而陳之以旗物。辨鄉邑,而治其政令、刑禁。巡其 前後之屯,而戮其犯命者,斷其爭禽之訟。凡四時之 徵,令有常者,以木鐸徇於市朝,以歲時巡國及野,而 賙萬民之囏阨,以王命施惠。歲終,則攷六鄉之治,以 詔廢置。「正歲稽其鄉器,比共吉凶二服,閭共祭器,族 共喪器,黨共射器,州共賓器,鄉共吉凶禮樂之器。」
鄭鍔曰:「先王之世,宮室車輿以為居,衣裳冕弁以為服,尊爵俎豆以為器,金石絲竹以為樂,非特用之朝廷,又用之閭里,民日從事於其間,耳聞而目見之,所以知禮樂之意而成粹美之俗,竊疑閭里之間何從有是器而用之?及攷《鄉師》,然後知六鄉之民俱合眾財以為之,人眾則財用足,財用足則器用備,故觀其」 人所聚之眾寡,各因其財力使制其器。「比五家耳,財適足以制吉凶弔祭之二服,故比集財為之,而一比共用焉。器則未能備也。閭二十五家,財適足以制簠簋鼎俎之器,故閭集財以為之,而一閭共用焉。族之百家,財適足以制夷槃輁軸之器,故族集財以為之,而一族共用焉。至于射器,則定其位,有物,課其功有算,詔之有旌,節之有鼓,有弓,有矢,有侯,有布,用財多,故合五百家之財而為之。賓器則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有爵、有罍,有笙、有瑟,其用尤多,故合二千五百家之財而為之,然後共用也。吉凶禮樂之器,即閭、族、黨、州所共者是已 。」 王昭禹曰:「吉器非必祭器」 ,凡飲食冠昏之屬皆是;凶器非必喪器,凡干戈戚揚之屬皆是。禮樂之器,非必賓射之器,凡有其具於禮樂者皆是。吉凶禮樂之器眾矣,故集一鄉之財為之,然後足以供也。
若國大比,則攷教、察辭、稽器、展事,以詔誅賞。
王昭禹曰:「六鄉之吏,各主教其所屬之民,或書其敬敏、任恤,或書其孝友、睦婣、有學者,或書其德行、道藝,或攷其德行、道藝而勸之,若此之屬,無非教矣。然教之不明也,常起于辭之不正,辭苟不正,則言偽而辨,順非而澤,飾智以驚愚,訛言以惑眾,將至於不可禦矣 。」 賈氏曰:「稽器,謂考鄉中禮、樂、兵器等。」
《鄉老》,二鄉則公一人。「《鄉大夫》,每鄉卿一人
王氏曰:「鄉老,公也。尊之於鄉,憲其言行,不累以事,故稱『老』。」 鄉老于司徒之官,非屬而無職 。黃氏曰:「鄉大夫猶有職掌。鄉老惟大比,興賢能獻書於王,則與焉,所謂師也、父、兄也 。」 陳君舉曰:「鄉大夫,卿也,謂之大夫。卿知進止之義,大夫以智帥人者也。進止所以事人,帥人所以臨下。列職於朝,名之曰卿,正其位也;分治六」 鄉,名之曰「大夫」 ,非卑之也。蓋掌鄉之政教禁令,非以智帥人不可。鄉大夫之職所以異於他官者以此。
鄉大夫之職,「各掌其鄉之政教禁令。」
鄭司農曰:「萬二千五百家為鄉。」
「正月之吉,受教灋于司徒」,退而頒之于其鄉吏,使各 以教其所治,「以攷其德行,察其道藝。以歲時登其夫 家之眾寡,辨其可任者。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 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其舍者,國中貴者、賢者、 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以歲時入其書。三年 則大比,攷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
王氏《詳說》曰:「周家作成人材之法,何其詳且悉耶?五家之比,比有長,初無可書之事,不過防其奇衺而已。五比之閭,則書其敬敏任恤,是於六行之中可書者二;四閭之族,則書其孝悌、睦婣,是於六行之中可書者四,其於德行道藝,有所未備矣。五族之黨,書其德行道藝,然書之而未能攷之;五黨之州,又從而攷之」 ,攷之而未能賓興之,五州之鄉於是而賓興之,以見其人材之成也。
鄉老及鄉大夫帥其吏與其眾寡,以禮禮賓之。
王昭禹曰:「『《周官》無三公之職,以坐而論道,異乎作而行之,此所以惟鄉大夫興賢能而三公與之矣。蓋務引其君以當道者,大人所以事君也;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者,大人所以治民者也。吏謂鄉官,眾寡謂鄉民,鄉官與民皆在,明非出於上之私意,所謂使民興賢能也 』。鄭氏曰:『以鄉飲酒之禮禮而賓之』。」
厥明,鄉老及鄉大夫、群吏獻《賢能之書》于王,王再拜 受之,登于天府,內史貳之。
鄭康成曰:「厥,其也,其賓興之明日也 。」 王氏《詳說》曰:「『鄉舉里選之法,在三代已不同夏商進士之制,自鄉而升之司徒,自司徒而升之學,自學而升之司馬,皆以遞推而以身。至于天子畿內成周,賓興之法,初不過賓之于鄉而用之于鄉耳,是未嘗遞推也。又不過獻其書耳,是其身未嘗至于天子之畿內也 』。鄭康成曰:『王上其書于天府』。」 天府,掌祖廟之寶藏者 。賈氏曰:「賢能之書亦是寶物,故藏于天府 。」 鄭康成曰:「內史副寫其書者,當詔王爵祿之時 。」 朱氏曰:「內史掌冊命諸侯群臣於賢能之書,內史貳之,謂副本也。」 古者封建諸侯,內史讀冊命之,非特命諸侯,亦命在廷,詢其可否。
退而以《鄉射之禮》五物詢眾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 主皮,四曰和容,五曰興舞。」
賈氏曰:「謂獻賢能之書于王,退來鄉內 。」 鄭康成曰:「以,用也。行鄉射之禮,而以五物詢于眾民,當射之時,民必觀焉,因詢之也。」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射至于司馬,使子路執弓矢出誓射者,又使公罔之裘序點揚觶而語,詢眾庶之儀若是乎 ?鄭司農曰:「詢,謀也。問於眾庶,以寧復有賢能者 。」 黃氏曰:「和內,志正也;容外,體直也。主皮」 ,中也。《復》曰:「和容中不驕,不中不懾也。興舞其節,比于樂也 。」 《易》氏曰:「射以觀德。」 古者諸侯貢士於天子,天子試之于射宮,大射猶然,則鄉射可知。今以其禮推之,凡射之儀,天子與諸侯卿、大夫,尊卑雖異,而皆發乘矢。乘矢,四矢也,皆有樂以為之節,《射義》所謂「何以射,何以聽」 是已。蓋天子《騶虞》九節,則四節以射,五節以聽;諸侯《貍首》七節,則四節以射,三節以聽;卿、大夫士采蘋、《采蘩》五節,則四節以射,一節以聽。方其未射,其聽審矣。內志正而其節比于樂,是之謂和;外體直而其容比于禮,是之謂容。及其射也,持弓矢審固而以中鵠為主,鵠以皮為之,是之謂主皮。乘矢皆循聲而發,發而不失正鵠,禮樂交作,而前之和容備焉,是之謂「和容。」 及其已射,皆有舞以為發揚蹈厲之舉,是之謂「興舞。」 且射之物有五,而其節有三:曰「和」 ,曰「容」 ,見于未射之時;曰「主皮」 ,曰「和容」 ,見于射侯之際;曰「興舞」 ,特見于既射之後。此射之序。以此推《鄉射》,其禮可攷矣。
此謂「使民興賢,出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
易氏曰:「賢者在位,則服休足以長民;居於本所則分勢不足以相臨,故出於其鄉以長之,所以任其教也。能者在職,則服采足以治乎民;居於他所則事情必至于不相諳,故入於其鄉以治之,所以任其事。成周賓興賢能,出於鄉不過賓之於鄉,而亦用之於鄉,此正所謂『出使長之,入使治之者也』。」 《禮庫》曰:「『此意甚好』。大抵一鄉利病風俗善惡惟一。」
「鄉知之」 ,今一鄉之中有可推者,因民興之而因以治民,必能興利除害,與民周旋于比、閭族黨之間,可謂公天下之心。自後世鄉舉里選之法壞,如天下之官吏悉總於吏部,至吏部而受任者,其為人賢不肖,何自知之?
歲終,則令六鄉之吏皆會政致事。正歲,令群吏「攷灋 于司徒,以退,各憲之于其所治之國。大詢于眾庶,則 各帥其鄉之眾寡而致于朝。國有大故,則令民各守 其閭,以待政令,以旌節輔令,則達之。」
州長,「每州中大夫一人,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灋。 正月之吉,各屬其州之民而讀灋,以攷其德行道藝 而勸之,以糾其過惡而戒之。若以歲時祭祀州社,則 屬其民而讀灋亦如之。春秋以禮會民而射于《州序》。」 凡州之大祭祀、大喪,皆涖其事。若國作民而師田行 役之事,則帥而致之,掌其戒令與其賞罰。歲終,則會 「其州之政令。正歲則讀教灋如初。」
鄭康成曰:「雖以正月讀之,至正歲復讀之,因此四時之正重申之 。」 愚按:《鄉大夫》每鄉卿一人,往往是六卿兼為之,只在朝廷。所謂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及正歲令群吏攷法于司徒以退。此兩日想若吏若民,但聚聽于司徒之府,其餘處則不讀。鄉吏之首既是州長,亦有正月之吉、正歲讀法之事者,乃是受法于鄉大夫,以退而讀之于州。鄉是五州之積,想其地亦不甚相遠。又次而黨正,則四孟之吉,與夫正歲,想除正月之吉,正歲兩日就聽于鄉州。其三孟之吉,則讀之於黨。又次而族師,則月吉屬民,想又除四孟之外,其餘八個月吉,則讀之于族。又次而閭胥,既比讀法,除月吉讀之外,其他無時不讀之於「閭,遠于民者,其讀彌疏;近于民者,其讀彌數。」 此則先王建置鄉黨,分布教條之本旨,若讀法日分,可以類推。
三年大比,則「大攷州里,以贊鄉大夫廢興。」
鄭康成曰:「廢興,所廢退,所興進也 。」 史氏曰:「不曰誅賞而曰廢興者,鄉大夫之教民興賢能、廢愚不肖而已。至於誅賞,則《大司徒》王之事也。」
《黨正》,「每黨下大夫一人,各掌其黨之政令教治。及四 時之孟月吉日,則屬民而讀邦法,以糾戒之。春秋祭 禜亦如之。國索鬼神而祭祀,則以禮屬民而飲酒于 序,以正齒位。」
陸佃曰:「其屬飲則于鄉學,其主人則以鄉官,其賓介則處士賢者,其謀介則就先生,坐主人於東南,𠊨于東北,坐賓于西北,坐介于西南,此正位也。一命齒于鄉里,再命齒于父族,三命而不齒,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此正齒也 。」 王氏《詳說》曰:「鄉大夫三年一行鄉飲酒禮,黨正一年行鄉飲」 《酒禮》,鄉大夫行此禮以賓興,黨正行此禮以正齒位。
壹命齒於鄉里,再命齒于父族,三命而不齒。
陳君舉曰:「一命者,天子之下士、公侯伯之上士、子男之大夫而與鄉里齒焉。再命者,天子之中士、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而又與族齒焉。三命者,天子之上士、公侯伯之卿雖云不齒,亦異席而已,非敢居其上。」
凡其黨之祭祀、喪紀、昏冠、飲酒,教其禮事,掌其戒禁。 凡作民而師田、行役,則以其灋治其政事。歲終,則會 其黨政,帥其吏而致事。「正歲,屬民讀灋,而書其德行 道藝。」
鄭鍔曰:「或謂黨正,四時孟月之吉,與夫《春秋》之禜有糾戒之讀法,歲十二月又有正齒位之飲酒,於是時也,不書其民德行道藝,至于正歲讀法則一書之,何也?蓋讀法而糾戒之,特以勉勵其修為之始,大蜡而正齒位,特以變革其田野之習。正歲始一書者,見德行道藝之難,能使人終歲修之,以俟一朝之見錄,非」 正歲則《黨正》不書;非修習之已成,則《正歲》不書。聚民讀法以書之,重難其事如此,彼見書之人,豈一朝而幸得之哉 ?王昭禹曰:「黨正之所書,固非一日之積。州長所以攷而勸之者,亦因黨正之所書而已。鄉大夫所以攷而興之者,又因州長之所攷而已。」
以歲時涖校比。
鄭司農曰:「校比,《族師職》所謂以時屬民,而校登其族之夫家之眾寡,辨其貴賤、老幼、廢疾、可任者及其六畜、車輦,如今小案比。」
及《大比》,亦如之。
賈氏曰:「族師至三年大案比黨正亦涖之。」
《族師》,「每族上士一人。」
鄭鍔曰:「六鄉之官無非掌教,獨於族以師名官何也?蓋先王之制鄉也,合四閭而為一族,環一族而聚百家,其意以為治民者猶治家,一家之中受姓為氏、受氏為族,合族既眾,儻不率馴教訓,則卑陵尊、幼犯長而家道不正,況百家之聚詎可不先有?」
「以教之乎?」 以師為名,乃是合族而教之之意。
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
鄭鍔曰:「《族師》之官以掌教為主,乃使之各掌其戒令政事,不及于教,何也?嘗以州長、黨正攷之,長以表率為義,正以董正為義,故二官皆言掌其教治。師者人之模範,名官曰師,則不待言而知其所掌者教矣。然設教之道能使人畏服於不言之表,則其教必不肅而成,是故官以師為名而專命以掌其戒令政事,戒」 以使人勿犯,令以使人必從。大有政,小有事,則事為之制,曲為之防,人人皆有所畏,則師嚴而道尊,教化不行者無有也。
月吉則屬民,而讀邦灋,書其孝弟睦婣有學者。
賈氏曰:此云「孝弟、睦婣」 ,惟據《六行》之四事。
「春秋祭酺亦如之。」以邦比之灋帥四閭之吏,以時屬 民,而校登其族之夫家眾寡,辨其貴賤、老幼、廢疾、可 任者,及其六畜、車輦。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五人為伍, 十人為聯,四閭為族,八閭為聯。使之相保相受,刑罰 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若作 民而師田行役,則合其卒伍,簡其兵器,以鼓鐸旗物 帥而至,掌其治令、戒禁、刑罰。歲終,則會政致事。 閭胥,「每閭中士一人,各掌其閭之徵令。以歲時各數 其閭之眾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喪紀之 數。聚眾庶。」既比,則讀《灋》,書其敬敏任恤者。
鄭鍔曰:「六行之教,曰孝、友、睦、婣、任、恤而已,初未嘗教以敬敏也,今乃書其敬敏、任恤者,蓋世有好名之人以任恤為能者,臨事或慢侮而待人不敬,赴事或遲緩而應機不速,必視其能敬敏于任恤之事,然後書之,皆不足以為高行。此與《族師》書其睦婣有學者意同 。」 王昭禹曰:「敬敏任恤,其事易見,其行易知,閭胥之」 賢不足於族師,故書其敬敏任恤而已。任恤與「孝友」 、睦婣同為六行,任恤為末,孝友睦婣為本,故族師書其孝友、睦婣,閭胥書其任恤而已。
凡事,掌其比觥撻罰之事。
比長五家,下士一人。各掌其比之治。五家相受,相和 親,有辠奇衺則相及,徙于國中及郊,則從而授之。若 徙于他,則為之旌節而行之。若無授無節,則惟《圜土》 內之。
《劉迎》曰:「居鄉無授,出鄉無節,此無根著之人,故以圜土內之。」
又
師氏。
楊謹仲曰:「『《書》太師、太傅、太保曰三公』,蓋周公之所位者也。冢宰,卿之職也,以其為百官之長,是以周公或謂冢宰以公任卿之職。今師氏、保氏乃中大夫、下大夫之職、司徒之屬官,雖職兼詔王媺、諫王惡,實以教國子為事。其徒至百二十人,則職至煩冗矣,安得以為周、召之師、保哉?」
掌以《媺》詔王以三德教國子。
呂氏曰:「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教國子,此又以從容和緩,以媺詔王之師氏教國子。」 古人教國子之意如此 。鄭康成曰:「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師氏教之,而世子亦齒焉。學君、臣、父子、長幼之道。」
一曰「至德以為道本。」
鄭康成曰:「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 黃氏曰:「《孟子》曰:『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微纇纖疵,非其至也』。」 德至而後可以盡道,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二曰《敏德》,以為行本。
呂氏曰:既有至德以為道本,又須見之于所行方可。《敏》者,不息之謂。
三曰「《孝德》,以知逆惡」;
朱氏曰:「孝德」 云者,強志力行,不忘其所由生之事。知逆惡,則以得於己者,篤實深固,有以真知彼之逆惡,而自不忍為也 。呂氏曰:前言道本行本,此言知逆惡,自非實有孝德于己,則犯上陵節之事,必有習而不察者,惟實有行德能免此。
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
呂氏曰:「前言孝德,此又言孝行。實有諸己謂之德,見之行事謂之行。既實有孝德於己矣,須見於行事之間,而後吾之孝德愈進,親意愈洽矣。」
二曰「《友行》,以尊賢良。」
呂氏曰:「必盡子弟之職,以供洒掃應對之事,而後先生長者,方肯開發我。」
三曰「順行」,以事師長。
呂氏曰:「所謂賢良者,國中之先生長者也。所謂師長者,朝夕與吾處者也 。」 王昭禹曰:「師以德行教人者也,長以齒位臨我者也。」
居《虎門》之左,司王朝。
李景齊曰:「虎門,路寢也,畫虎以示威武之象。至於中門為雉門,亦畫雉以象文明,外文明而內威武。」
「高明柔克」 ,沉潛剛克之意。文明著于外,威武潛乎內,則王之威亦德威而已。
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子弟。
鄭康成曰:「中中禮者失,失禮者教之者使識舊事。」 《鄭鍔》曰:「國朝典故,人有所不知者,必以是而教之焉 。」 陳君舉曰:「教以三德三行,以立其根本,又須教以國政,使之通達治體。故國政之中者教之以為法,不中者教之以為戒,使之洞曉國家之本末源流,則他日皆良公卿也。」
凡國之貴游子弟學焉。
又
《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 禮,二曰六樂。」
鄭康成曰:「五禮,吉、凶、軍、賓、《嘉》;六樂:《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三曰「五射。」
鄭司農曰:「《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 賈氏曰:「先鄭云『五射以下無正文,或別有所見。白矢者,矢在侯而貫侯,過見其鏃。白。參連者,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剡注者,謂羽頭高鏃低而去剡剡然。襄尺者,臣與君射,不與君並立,襄君一尺而退。《井儀》者,四矢貫侯,如井之容儀』。」
四曰「五馭。」
鄭司農曰:「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賈氏曰:「五馭者,御車有五種。鳴和鸞者,和在武,鸞在衡。《韓詩》云:『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先鄭依此而言。水曲者,謂御車隨逐水勢之屈曲,而不墮水也。『過君表』」者,若《毛詩傳》云:「褐纏旃以為門,裘纏質以為」閒容握驅而入,轚則不得入。《穀梁》亦云:「艾蘭以為防,置旃以為轅門,以葛覆質以為槷,流旁握,御轚者不得入。」是其過君表,即褐纏旃也。「舞交衢」者,衢,道也,謂御車在交道,車旋應于舞節。「逐禽左」者,謂御驅逆之車,逆驅禽獸,使左當人君射之,人君自左射,故《毛傳》云:「自左膘而射之,達於右腢為上殺。」《禮記》云:「佐車止,則百姓田獵是也。」
五曰《六書》。
鄭司農曰:「《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 賈氏曰:「《六書》象形之等,皆依許氏《說文》。象形者,日月之類是也,象日月形體而為之。會意者,武信之類是也。人言為信,止戈為武,會合人意,故曰會意。轉注者,考老之類是也。連類一首,文意相受,左右相注,故名轉注。處事者,上下之類是也。人在一上為上,人在一下為下」 ,各有其處,事得其宜,故曰「處事。」 《借假》者,《令長》之類是也;一字兩用,故名曰假借。「諧聲」 者,即形聲一也,江河之類是也。皆以水為形,以可工為聲。但《書》有六體,形聲實多:江河之類;左形右聲,鳩鴿之類;右形左聲,草藻之類;上形下聲,婆娑之類;上聲下形,圃國之類;外形內聲,闤闠衡銜之類;外聲、「內形。」
六曰「九數」,
鄭司農曰:「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句股 。」 賈氏曰:「皆依《九章算術》而言。云今有重差夕桀句股者,此漢法增之。」
乃教之六儀:「一曰祭祀之容,二曰賓客之容,三曰朝 廷之容,四曰喪紀之容,五曰軍旅之容,六曰車馬之 容。」
鄭鍔曰:「祭祀有祼獻、薦徹之儀,其容欲穆穆皇皇;賓客有拜迎、揖遜之儀,其容欲嚴恪矜莊。朝廷則踧踖如也、鞠躬如也,其容欲其濟濟蹌蹌。喪紀則有臨喪之容,軍旅則有介胄不拜之容,車馬則有不內顧、不親指之容,國子異時從事宗廟朝廷之上,詎可不素教之哉?」
又
《司諫》,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鄭康成曰:「諫猶正也,以道正人行。」
掌糾萬民之德而勸之朋友,正其行而強之道藝。
鄭鍔曰:「掌糾萬民之德,知其所修者,德則勸之,使親近朋友以自輔。蓋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脩德于內,行見於外,慮其矯偽怪奇,則正其行,使歸於中庸,又強以道藝,使不至於鄙樸。」
巡問而觀察之,以時書其德行道藝,辨其能而可任 於國事者。
鄭康成曰:「巡問,行問民間也,可任於國事,任吏職。」
以攷鄉里之治,以詔廢置,以行赦宥。
鄭景望曰:「司諫以萬民德行道藝之能否,攷鄉里之治而詔廢置。凡曰鄉、州、族、黨、閭比之吏,孰敢罔民而欺上?」
又
司救
鄭康成曰:「救猶禁也,以禮防禁人之過者也。」
掌萬民之衺惡過失而誅讓之,以禮防禁而救之。
項氏曰:「邪與正反,惡與善反,過則非改,失則非悔。邪惡雖未麗于法,然作於其心,害於其事,故不可以不救;過失雖麗于法,然猶未盡刑焉,故亦救之而已。誅責之以法,使之知悔而不為;防;禁之以禮,使之自克而不犯;皆所以救之於未甚。」
凡民之有衺惡者,三讓而罰,三罰而士加明刑,恥諸 嘉石,役諸司空。
史氏曰:「讓者,切責之;罰者撻擊之。士,司寇之屬。」 鄭康成曰:「嘉石朝士所掌,在外朝之門左,使坐焉,以恥辱之,既而役之司空,使事官之作也。坐役之數,存於《司寇》。」
其有過失者,「三讓而罰」,三罰而歸于圜土。
鄭康成曰:「圜土獄城 。」 鄭鍔曰:「過失雖非,故為原其過誤,讓之可也。安有至三皆誤耶?故亦三讓而罰不悛,晝則任以事,夜則歸以圜土,視為囚徒也。」
凡歲時有天患民病,則以節巡國中及郊野,而以王 命施惠。
史氏曰:「天患菑眚,民病札瘥也。以旌節表之,使民知施惠出於王命也。」
《合方氏》: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鄭鍔曰:「王者之心未嘗不欲四海無異俗,九州皆共貫,然道路或陷絕,財利或不相通,器用或不齊,人各私其所好而異其所惡,故命官曰《合方氏》,以合其不合者焉。《質人》云『同其度量,壹其淳制』,則所同者一市之中。《行人》云『同度量、同數器』,則同於十一歲也。《合方氏》舉天下而皆同之,王者大一統于天下,實本諸此。」
掌達天下之道路。
鄭康成曰:「津梁相湊,不得陷絕 。」 王昭禹曰:「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道路所以通往來,達之則往來有不窮之通。」
通其財利,
王昭禹曰:「財利出於土地所生,而有無多寡常不能以相資通之,則有無懋遷而多寡相濟矣。」
同其數器。
鄭康成曰:「權衡不得有輕重 。」 王昭禹曰:「十、百千萬之所計謂之數,吉凶禮樂之所用謂之器 。」 鄭鍔曰:「數同則以九、以七、以五為節者,舉天下皆同而不敢過。器同則曰樽、曰爵、曰俎、曰豆者,舉天下皆同而不敢變。」
壹其度量。
《鄭鍔》曰:「分、寸、尺、丈、仞之度皆使之一,則無長短之差;龠、合、升、斗、斛之量皆使之一,則無多少之異。」
除其怨惡。
王昭禹曰:「生於心而有所憚者,怨也;人之所醜而有餘者,惡也。有以除之則惡將有所改而遷善,怨不妄作而當理矣 。」 《鄭鍔》曰:「怨惡除,使無積怨以生亂。」
同其好善,
王昭禹曰:「情之所樂謂之好,性之所欲謂之善,苟役物以為好則好失之僻,離道以為善則善失之奇,故必有以同之。先王不貴異物,不寶遠物,是以教而同其好也。作奇技者誅,被異服者禁,此以法而同其好也。聯之以朋友,此以教同其善也。不孝、不悌、不信不治,則糾之以八刑,此以法而同其善也。同之如是,道」 德奚患其不一?風俗奚患其不同?《易氏》曰:「道路達,財利通」 ,此合方之事也,未及夫政焉。同數器而九儀之命皆有定守,一度量而五則之制亦有定用,此合方之政也,未及夫教焉。至于除其怨惡,同其好善,則講信脩睦,無有異志,合方之為教也大矣 。陳及之曰:「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則封內諸侯」 津梁相通,聘好往來,有無相補,患難相救,無有壅蔽之患矣。然先王恐其私相連衡以叛上,及姦人往來而莫之禁,於是為之溝池樹渠之固以防之,為之節制以謹之。所謂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門關用符節,道路用旌節。凡通達於天下必有節,無節者有幾則不達,所以禁絕姦人之往來也。每歲相問,每世相朝,告終易代,有送葬之禮,有慶賀之禮,凶荒災患,有弔恤之禮,有致禬之禮,此諸侯之邦交也。非是而私相連結,附下罔上,恃強并小,則《大司馬》有九伐之法,方伯連帥奉辭伐罪,所以絕其萌芽,杜其吞併也。春秋以來,姦人不得志于中國,則如意而往,無所疑忌,雖弒君之賊,往往藏慝以為己用,則關梁呵問之法不行矣。喜則朝聘無虛月,怒則爭戰歷歲年而不已,則方伯連帥之職不修,大司馬九伐之法不行矣。若是而曰「達天下之道路」 ,是啟姦詐而長背叛耳。
《訓方氏》,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鄭康成曰:「訓,道也,主教導四方之民 。」 鄭鍔曰:「設教者,聖人神道,教化密運,使民俗自移,無待于訓方氏之官。設官曰訓方氏者,取其事之可以言傳者則訓四方 。」 《易氏》曰:「合方氏之同好善,因人心之善還以道之而已。」 至此一職,專以訓方為事,亦非於人心好善之外別有所謂訓也。道四方之政事,則政事固有良而平者矣,與其上下之志,則志固有醇而正者矣。誦四方之傳,道今之事,亦有格言大訓,可以為法者矣。此皆人心自有之善訓方,從而訓道之也 。王氏《詳說》曰:「地官有土訓誦訓,此又有訓方氏。」 蓋土訓所掌,在於道地圖,詔地事;誦訓所掌,在於道方志,詔觀事。四方志與上下之志又異矣。
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
鄭康成曰:「道猶言也,為王說之四方諸侯也。上下君臣也 。」 鄭鍔曰:「政事謂諸侯之所施設也。志謂諸侯君民上下之趨向也。」
誦「四方之傳道。」
王昭禹曰:「誦與《孟子》『為王誦之』同意,訓方氏所誦,皆以告之也 。」 鄭鍔曰:「傳道,謂四方之人口之所傳說稱道者 。」 鄭康成曰:「傳道,世世所傳,說往古之事,為王誦之,若今論聖德堯舜之道矣 。」 王昭禹曰:「傳則或出于眾人之所傳,道則或出于一人之所道,誦四方之傳道則將以來之,至于推而行之,然後可以為道矣。」
《正歲》則布而訓四方,而觀新物。
鄭鍔曰:「道其政事與其上下之志,則達其說於王,使王知之。誦其傳道,非特誦之而已。取其可以為訓者作為戒書,於建寅之月,布之以誦四方,使知其善者可行、惡者可改也。布於正歲,則順時之始,與之更新矣。又觀四方之新物,則因夫一歲之始,察民之所好時新者如何,道之訓之以時,他時之布 。」 項氏曰:「物即事也,即上所誦道之三物也。新歲觀之,又將以為來歲之訓 。」 王昭禹曰:「新物謂新所用之物。觀新物,將以觀民之好惡者。正歲者,民物之所尚,以一歲之始而觀民情之所尚,將以訓其志淫、好辟也 。」 陳蘊之曰:「新物如舊染,汙俗咸與維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作新民,亦以新子之國。先知覺後知,先覺」 覺後覺,易昏為明,易惡為善,化變氣質,如螟蛉之肖蜾臝 。黃氏曰:「布而訓四方,使述其舊美也;觀新物,察風俗之變也。」
又
《匡人》,中士四人、史四人、徒八人。
鄭康成曰:「匡,正也。主正諸侯以法則 。」 薛平仲曰:「職方之屬,自合方氏至邍師,所以防閑邦國者可謂密矣。然邦國之土地,諸侯之所世守,邦國之人民,諸侯之所世治,王官之所制者能幾,而彼則帖然退聽者何哉?亦惟其服天下者有以並行而不悖也。匡人達法則以匡諸侯反側之私,撢人誦王志以動邦民面王」 之意。諸侯知有王而不私于一國,斯民知有王而不私于諸侯,天下孰不環向而固結哉?《九伐》之法,《司馬》蓋具之而不設矣。
掌達灋則,匡邦國而觀其慝,使無敢反側,以聽王命。
鄭鍔曰:「諸侯擅壤土之大,恃甲兵之強,有違法度而不正,設匡人之官,以法則而正之。法則者,王之所以治官府、都鄙也,內外雖有異勢,然王者之心初無異治,故用其治官府、都鄙之法則而正其不正者,從而觀其慝正人見其為慝,必繩之以法則,使人無敢反而不順、側而不正,惟王命是聽焉,茲其所以名官曰匡人也。此既達之矣,行人十有一歲則修法則焉。修其所達者,使浸多歷年而法則不廢墜也 。」 劉執中曰:「如是則諸侯之犯政陵令者,暴內陵外者,不陷于九伐矣 。」 鄭康成曰:「法則,八法、八則也。邦國之官府都鄙亦用焉 。」 王昭禹曰:「大司馬制畿封國,以正邦國,所以正其地之大小也。以九伐之法正邦」 國,所以正其惡之輕重也。若夫使之攷禮正刑,一德以尊天子,必有法則以正之 。《易氏》曰:「人之不善,隱微而未露者謂之慝。如土訓之道地慝,誦訓之道方慝」 ,皆隱微之謂。使其邪慝未革,雖有八法八則,將何所正?此所以先觀其慝。
《撢人》,「中士四人,史四人、徒八人。」
劉執中曰:「撢與『探』」 同。言探王之志及道國之政事,以語于諸侯及四方之人 。李氏曰:「天下之情欲上達,故訓方氏之職設;人主之志欲下通,故撢人之職設。古者君民一體,上下交孚,而無壅遏之患如此。」
《掌誦》《王志》道國之政事,以巡天下之邦國而語之。
鄭康成曰:「道猶言也 。」 鄭鍔曰:「王者處九重之中,志雖在民,民何自知哉?國之政事行于王國天下。」
邦國在王畿之外,遠而不聞。撢人巡行天下,誦之道之,以告語乎其民。言王志如此,王之政事如此,使民間聞吾君之志與其政事之善。
使萬民和說,而正王面。
鄭鍔曰:「民皆心悅誠服,延領舉首嚮仰乎王。不敢背違,謂之正王面。面者,嚮也。王之所在,皆仰而嚮之也。蓋民未嘗無嚮君之心,其所以有背違者,以其萬里之遠不及知耳。撢人能言其所以然,彼安得而不和悅乎 ?」 愚按:《撢人》誦王志,道政事,則王之作于心而見于治者,明白洞達,安得不使民和悅而內嚮?威公圖伯,恐諸侯不從,令管仲以游士八千游揚說,談齊氏之美,布于諸侯,豈撢人誦道之意?。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