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第043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四十三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四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四十三卷目錄

 徵聘部彙考二

  後唐明宗長興二則

  後晉高祖天福三則

  後漢高祖乾祐一則

  後周太祖廣順一則 世宗顯德一則

  宋太宗淳化一則 真宗咸平一則 仁宗慶曆一則 神宗熙寧一則 徽宗崇寧一則

   政和一則 高宗建炎一則 紹興三則 孝宗隆興一則 乾道一則 寧宗慶元一則

   理宗寶慶一則 嘉熙一則 淳祐一則 恭帝德祐一則

  金宣宗貞祐一則

  元世祖中統三則 至元八則 成宗大德二則 武宗至大一則 仁宗延祐三則 英

  宗至治一則 泰定帝泰定二則 順帝至正四則

  明太祖洪武十二則 惠宗建文一則 成祖永樂一則 英宗天順三則 憲宗成化一

  則 孝宗弘治一則

選舉典第四十三卷

徵聘部彙考二 编辑

後唐 编辑

明宗長興二年令諸道藩侯搜訪隱逸 编辑

按《五代史明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長興二年 七月敕:「朝臣相次敷陳,請搜沈滯。簪纓之內,甚有美 賢;山澤之中,非無俊彥。若令終老,乃是遺才。」鄭雲叟 頃自亂離,久從隱逸。近頒特敕,除授拾遺,不來赴京, 自緣抱病,非朝廷之不錄,在遐邇以皆知。宜令諸道 藩侯,專切搜訪,如有隱逸之士,藝行可稱者,當具奏 聞。必宜量才任使。

長興四年,詔「所在長吏採訪山林草澤之士。」

按《五代史明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四年八月 戊申,上尊號畢,下制曰:「山林草澤之中,雖頻命搜羅, 而尚慮沈滯,委所在長吏切加採訪,的有才器藝行 者,具以名聞,必議量才任使。」

後晉 编辑

高祖天福元年令逐處長吏搜訪山林草萊之士 编辑

按《五代史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晉高祖初 即位制曰:「弓旌聘士,巖穴徵賢,式光振鷺之班,將起 維駒之詠。應山林草萊賢良方正隱逸之士,委逐處 長吏切加搜訪,咸以名聞,當議量才敘用。」

天福六年,再申「搜訪之令。」

按《五代史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六年八月 壬寅,詔曰:「擢文武之才,今之急務,旌孝義之行,古有 明文,贊治道以克隆,致人倫之式,序山林草澤內,文 才武藝為眾所推者,委長吏切加搜訪,具以名聞,當 議量才敘用。」

天福七年出帝即位詔搜訪山林逸士。

按《五代史出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少帝天福 七年六月即位,七月庚子制:「山林逸士,草澤遺賢,將 裨教化之風,且廣搜羅之道。應有懷才抱器,隱遁丘 園者,委隨處長吏切加搜訪,具以名聞。」

後漢 编辑

高祖乾祐元年詔所在尋訪高尚之士以待徵用 编辑

按《五代史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乾祐元年 正月詔:「徵聘丘園逸遺材彥,恢張名教,俾厚人倫。應 有蘊蓄器能,精通理道,文理該博,武略縱橫,而退遁 於家,高尚其事者,委所在訪尋,當候徵用。」

後周 编辑

太祖廣順元年詔搜訪遺賢 编辑

按《五代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周太祖即 位制曰:「山林草澤之間,懷才抱器之士,切加搜訪,免 致遺賢。」

世宗顯德元年詔搜訪山林隱逸 编辑

按《五代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顯德元年 正月丙子,祀圜丘,禮畢,制「應山林隱逸、草澤才能所 屬長吏搜訪,具以名聞。」

编辑

太宗淳化三年八月壬申召終南山隱士种放不至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按种放傳放與母俱隱終南豹林谷之東明峰陝西轉運宋惟幹言其才行詔 编辑

使召之,其母恚曰:「身既隱矣,何用文為!果為人知而 不得安處,我將棄汝,深入窮山矣。」放稱疾不起。其母 與放轉居窮僻,人跡罕至。太宗嘉其節,詔京兆賜以 緡錢,使養母不奪其志,有司歲時存問。

真宗咸平五年召終南隱士种放授左司諫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咸平五年秋七月乙巳,召終南隱 士种放。九月戊申,种放對於便殿,授左司諫,直昭文 館。乙卯,賜种放第宅。 按《种放傳》:四年兵部尚書張 齊賢言,「放隱居三十年,不遊城市十五載,孝行純至, 可勵風俗,簡朴退靜,無謝古人。」復詔本府遣官詣山, 以禮發遣赴闕,賚裝錢五萬。放辭不起。明年,齊賢出守京兆,復條陳放操行,請加旌賁。即賜詔曰:「汝隱居 丘園,博通今古,孝悌之行,鄉里所推。慕古人之遺榮, 挹君子之常道,屢覽守藩之奏,彌彰遁世之風,載渴 來儀,副予延佇。今遣供奉官周旺齎詔召汝赴闕。」賜 帛百匹、錢十萬。九月,放至,對崇政殿,以幅巾見。命坐 與語,詢以民政邊事,放曰:「明王之治,愛民而已,惟徐 而化之。」餘皆謙讓不對。即日授左司諫、直昭文館,賜 巾服簡帶,館於都亭驛,大官供膳。翌日,表辭恩命。上 知放舊與陳堯叟游,令堯叟諭意。又謂宰相曰:「朕求 茂異以廣視聽,資治道,如放終未樂仕,亦可遂其請 也。」中書傳詔放曰:「病居山林,天恩屢加禮聘,巖猿溪 鳥之性,固不敢以祿仕為意。然主上虛懷待士,旰食 憂人之心,亦不敢以羈束為念。」遂詔不聽其讓。數日, 復召見,賜緋衣、象簡、犀帶、銀魚,御製五言詩寵之,賜 昭慶坊第一區,加帷帳什物、銀器五百兩、錢三十萬。 中謝日,賜食學士院。自是屢得召對。

仁宗慶曆二年十一月甲申以泰山處士孫復為國子監直講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神宗熙寧三年訪行義推於鄉里者二十九人試得二十二人賜官有差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三年十一月己丑,官節行之 士二十一人。 按《選舉志》:科目既設,猶慮不能盡致 天下之才,或韜晦而不屑就也,往往命州郡搜羅,而 公卿得以薦言。若治平之黃君俞,熙寧之王安國,元 豐則程頤,元祐則陳師道,元符則徐積,皆卓然較著 者也。熙寧三年,諸路搜訪行義為鄉里推重者,凡二 十有九人,至則館之太學,而劉蒙以下二十二人試 舍人院,賜官有差。亦足以見幽隱必達,治世之盛也。 其後應詔者多失實,而朝廷亦厭薄之。

徽宗崇寧五年詔求隱逸之士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崇寧五年六月甲子,詔求隱逸之 士,令監司審覈保奏,其緣私者,御史察之。」

政和六年詔搜訪巖谷之士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六年八月「壬午,詔天下監司 郡守,搜訪巖谷之士,雖恢詭譎怪自晦者,悉以名聞。」

高宗建炎元年聘布衣譙定處士尹焞 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建炎元年八月壬申,召布衣譙定 赴行在。」 按《選舉志》:高宗垂意遺逸,首召布衣譙定, 而尹焞以處士入講筵。其後束帛之聘,若王忠民之 忠節,張志行之高尚,劉勉之、胡憲之力學,則賜出身, 俾教授本郡,或賜處士號以寵之。所以振清節,厲頹 俗。如徐庭筠之不出,蘇雲卿之晦跡,世尤稱焉。 按 《尹焞傳》,靖康初,种師道薦焞德行可備勸講,召至京 師,不欲留,賜號和靖處士。戶部尚書梅執禮、御史中 丞呂好問、戶部侍郎邵溥、中書舍人胡安國合奏:「河 南布衣尹焞,學窮根本,德備中和,言動可以師法,器 識可以任大,近世招延之士,無出其右者。朝廷宣召 而命處士以歸,使焞韜藏國器,不為時用,未副陛下 側席求賢之意。望特加識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報。 次年,金人陷洛焞,闔門被害,焞死復甦,門人舁置山 谷中而免。劉豫命偽帥趙斌以禮聘焞,不從則以兵 恐之,焞自商州奔蜀。 按《譙定傳》,定字天授,涪陵人。 靖康初,呂好問薦之,欽宗召為崇政殿說書,以論弗 合,辭不就。高宗即位,右丞許翰又薦之,詔宗澤津遣 詣行在。至維揚,寓邸舍窶甚,一中貴人偶與鄰,餽之 食不受,與之衣亦不受,委金而去,定袖而歸之。其自 立之操類此。上將用之,會金兵至,失定所在。

紹興五年徵尹焞為崇政殿說書 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五年十一月「乙亥,徵和靖處 士尹焞于涪州,命為崇政殿說書。」 按《尹焞傳》:「焞至 閬,得程頤《易傳》,拜而受之。紹興四年,止於涪。侍讀范 仲舉焞自代,授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說書,以疾辭。范 仲奏給五百金為行資,遣漕臣奉詔至涪親遣,六年 始就道。」

紹興九年二月,命周聿、方廷實蒐訪隱士。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十年二月壬戌,詔「新復州軍蒐舉隱逸。」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孝宗隆興元年三月乙巳詔求遺逸 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乾道四年召布衣林彖魏掞之赴行在 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乾道四年六月丁巳,召興化軍布 衣林彖赴行在,秋七月,召建寧府布衣魏掞之赴行 在。 按《魏掞之傳》,掞之築室讀書,牓以「艮齋」,自是人 稱曰「艮齋先生。」閩帥汪應辰、建守陳正同知其賢,薦 于朝,時相尼之,不果召。乾道中,詔舉遺逸,部刺史芮 煜與帥守共表其行誼,特詔召之,掞之力辭。時宰相 陳俊卿雅知掞之招之甚力,乃以布衣入見,極陳當 時之務,大要勸上以「修德業、正人心、養士氣,為恢復 之本。」上嘉納之,賜同進士出身,守太學錄

寧宗慶元 年召蔡元定以疾辭 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寧宗慶元間,蔡 元定以高明之資,講明一代正學,以尢袤、楊萬里之 薦,召之,固以疾辭,竟以偽學貶死,眾咸惜之。理度以 後,國勢日迫,賢者肥遯,迄無聞焉。」 按《蔡元定傳》:「元 定聞朱熹名,往師之。熹與論諸經奧義,四方來學者, 熹必俾先從元定質正焉。」太常少卿尢袤、祕書少監 楊萬里聯疏薦於朝,召之,堅以疾辭。

理宗寶慶二年春正月召布衣李心傳赴闕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云云。

嘉熙二年以錢時吳如愚為祕閣校勘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嘉熙二年五月,「詔嚴州布衣錢時、 成忠郎吳如愚以隱居著書,並選為祕閣校勘。」

淳祐十一年詔有司以禮津遣林光世赴闕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淳祐十一年九月「辛亥,詔比覽林 光世《易》、範、《明易推星配象演義》,有司其以禮津遣赴 闕。」

恭帝德祐元年冬十月徵紹興府處士陸應月為史館編校文字 编辑

按:《宋史恭帝本紀》云云。

编辑

宣宗貞祐二年正月乙酉徵處士王澮不至 编辑

按《金史宣宗本紀》云云。

编辑

世祖中統 年徵許衡李冶劉因蕭㪺等授官有差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舉遺逸以求隱跡之士擢茂異以待非常之人世祖中統間徵許衡 编辑

「授懷孟路教官,詔於懷孟等處選子弟之俊秀者教 育之。是年,又詔徵金進士李冶,授翰林學士,徵劉因 為集賢學士,不至。又用平章咸寧王野仙薦,徵蕭㪺, 不起,即授陝西儒學提舉。」 按《許衡傳》,「世祖出王秦 中,以姚樞為勸農使,教民畊植,又思所以化秦人,乃 召衡為京兆提學。秦人新脫於兵,欲學無師,聞衡來, 人」人莫不喜幸來學。郡縣皆建學校,民大化之。世祖 南征,乃還,懷學者,攀留之,不得從,送之臨潼而歸。 中統元年,召許衡為太子太保。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許衡傳》:衡從姚樞及竇 默相講習,慨然以道為己任。中統元年,世祖即皇帝 位,召至京師。時王文統以言利進為平章政事,衡、樞 輩入侍,言「治亂休戚,必以義為本。」文統患之,且竇默 日於帝前排其學術,疑衡與之為表裏,乃奏以樞為 太子太師,默為太子太傅,衡為太子太保。陽為尊用 之,實不使數侍上也。默以屢攻文統不中,欲因東宮 以避禍,與樞拜命,將入謝,衡曰:「此不安於義也,姑勿 論。《禮》,師傅與太子位東西鄉,師傅坐,太子乃坐。公等 度能復此乎?不能,則師道自我廢也。」樞以為然,乃相 與懷制立殿下,五辭乃免。改命樞大司農,默翰林侍 講學士,衡國子祭酒。未幾,衡亦謝病歸。

中統三年。十一月丙午。詔特徵人員。宜令乘傳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一年詔遣使特召楊恭懿入京師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楊恭懿傳》:「恭懿字元甫, 奉元人。力學強記,日數千言,雖從親逃亂,未嘗廢業。 年十七西還,家貧,服勞為養,暇則就學,書無不讀,尤 深於《易》《禮》《春秋》。後得朱熹集註四書,歎曰:『人倫日用 之常,天道性命之妙,皆萃此書矣』。」父沒,水漿不入口 者五日,居喪盡禮。宣撫使行省以掌書記辟,不就。至 元七年,與許衡俱被召,恭懿不至。衡拜中書左丞日 於右相安童前稱譽恭懿之賢,丞相以聞。十年,詔遣 使召之,以疾不起。十一年,太子下教中書,俾如漢惠 聘四皓者,以聘恭懿。丞相遣郎中張元智為書致命, 乃至京師。既入見,世祖遣國王和童勞其遠來,繼又 親詢其鄉里族氏,師承子姓,無不周悉。

至元十五年。十一月壬辰。徵宋相馬廷鸞。章鑑赴闕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八年,詔求隱逸之士。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至元十八年。詔 求前代聖賢之後。儒醫卜筮。通曉天文曆數。并山林 隱逸之士。

至元十九年,徵劉因,為右贊善大夫。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劉因傳》:「不忽木以因學 行薦於朝,十九年有詔徵,因擢承德郎、右贊善大夫。 至元二十年,復召拜劉因右贊善大夫。」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二十年復召拜。 劉因右贊善大夫辭不允。未幾以親老乞終養,俸給 一無所受。後遣使授命於家,辭疾不起。」

至元二十三年。召陳儼。蕭㪺。虞應龍赴京師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三年二月丙寅。以編地里書。 召曲阜教授陳儼。京兆蕭㪺。蜀人虞應龍。唯應龍赴 京師。

至元二十五年。二月。詔徵葛洪山隱士劉彥深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八年。詔求隱晦之士。徵劉因為嘉議大夫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八年五月辛亥。徵太子贊善 劉因。因前為太子贊善。以繼母病去。至是母亡。以集 賢學士徵之不起 按《選舉志》。二十八年。復詔求隱 晦之士。俾有司具以名聞。 按《劉因傳》。二十八年,「詔 復遣使者以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徵。因以疾固辭。」

成宗大德六年徵吳澄為翰林應奉 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大德六年,徵臨 川布衣吳澄,擢應奉翰林文字,拜命即歸。」

大德九年。徵蕭㪺赴闕 按《元史成宗本紀》。九年五月戊申。徵陝西儒學提舉 蕭㪺赴闕。命有司給以安車 按《選舉志》。九年。詔求 山林間有德行文學識治道者。遣使徵蕭㪺。且曰:「或 不樂於仕。可試一來。與朕語而遣歸。」

武宗至大三年召拜吳澄國子司業 编辑

按《元史武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至大三年。復召 吳澄。拜國子司業。以病還。」

仁宗延祐元年詔各省訪求遺逸 编辑

按《元史仁宗本紀》:「延祐元年春正月庚子,敕各省平 章為首者及漢人省臣一員,專意訪求遺逸,苟得其 人,先以名聞而後致之。」

延祐三年,召拜吳澄集賢直學士。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延祐三年。「召吳 澄拜集賢直學士。以疾不赴。」

延祐七年,詔:「各道廉訪司察訪不求聞達之士,具姓 名以聞。」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延祐七年十一 月詔曰:「比歲設立科舉,以取人材,尚慮高尚之士,晦 跡丘園,無從可致。各處其有隱居行義,才德高邁,深 明治道,不求聞達者,所在官司具姓名牒報本道廉 訪司覆奏察聞,以備錄用,著為常式云。」

英宗至治三年徵趙居信為翰林學士承旨吳澄為學士蕭㪺為集賢學士按元史英宗本紀至治三年正月拜住言前集賢侍 编辑

講學士趙居信、直學士吳澄,皆有德老儒,請徵用之。 帝喜曰:「卿言適副朕心,更當搜訪山林隱逸之士。」遂 以居信為翰林學士承旨,澄為學士。 按《選舉志》:至 治三年,召吳澄拜翰林學士。武宗、仁宗累徵蕭㪺,授 集賢學士、國子司業,未赴,改集賢侍講學士。又以太 子右諭德徵,始至京師,授集賢學士、國子祭酒,諭德 如故。

泰定帝泰定二年詔諸道有晦跡丘園者具以名聞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二年九月戊申朔分天下為十八道遣使宣撫詔晦跡丘園才堪輔治者具以 编辑

名聞:

泰定三年正月,徵前翰林學士吳澄,不起。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云云。

順帝至正三年徵遺逸脫因伯顏等 编辑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三年,徵遺逸脫因、伯顏、張瑾、 杜本,本辭不至。 按《杜本傳》:「至正三年,右丞相脫脫 以隱士薦,詔遣使賜以金織文幣,上尊酒,召為翰林 待制、奉議大夫,兼國史院編修官。使者致君相意,趣 之行,至杭州,稱疾固辭。」

至正七年,召隱士完者圖、執禮、哈琅等。

按《元史順帝本紀》,「七年秋七月甲寅,召隱士完者圖、 執禮、哈琅為翰林待制,張樞、董立為翰林修撰,李孝 先為著作郎。」張樞不至 按杜本傳,張樞子長者,婺 之金華人,亦屢徵不起,浙東部使者交薦之,前後章 凡九上。至正三年,命儒臣纂修遼、金、宋三史,右丞相 脫脫以監修國史領都總裁,辟樞本府長史,力辭不 拜。七年,申命史臣纂修《本朝后妃功臣傳》,復以翰林 修撰、儒林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召樞,俾與討 論,復避不就。使者強之行,至杭州,固辭而歸。

至正十一年,徵處士彭炳,不至。

按《元史順帝本紀》:「十一年三月壬戌,徵建寧處士彭 炳為端本堂說書,不至。」

至正十五年,徵隱士鄭玉。

按《元史順帝本紀》:十五年六月「庚辰,徵徽州隱士鄭 玉為翰林待制,不至。」

编辑

太祖洪武元年徵訪遺賢 编辑

按《明會典》:「洪武元年,詔懷才抱德之士,所在官司用 心詢訪,具實申達,以憑禮聘。蒙古色目人,果有才能, 一體擢用。」

按《明通紀》:元年八月,命學士詹同等十人分行十道, 旁求賢哲隱逸之士,徵天下賢才至京,授以守令,厚 賜而遣之。上語中書省臣曰:治國以得賢為先,賢者, 天下之望也。然布衣之士,新授以政,必有以養其廉 恥,而後可責其成功。「《洪範》曰:『凡厥正人,既富方榖』。」此 古人美意也按:「大政記」:元年五月,徵天下賢才為守令。九月,遣儒 臣詹同等訪求賢哲,十一月,遣儒臣魏觀等訪求賢 材。

按《明外史魏觀傳》:「觀為起居注,命偕吳琳以幣帛求 遺賢於四方。洪武元年,又命偕文原吉、詹同、吳輔、趙 壽等分行天下,訪求遺才,所舉多擢用。」

洪武二年,徵汪克寬、鍾磐等。

按:《明通紀》:二年二月,「詔修《元史》,徵山林隱逸之士汪 克寬等十六人同纂修。」

按《贛州府志》:「二午己酉三月,徵江西贛州府興國縣 逸士鍾磐,敕諭曰:『朕承上帝閎休,戢定大統,不切於 求賢,何以成無為之治?非樂於忘勢,不能致難進之 賢。聞爾鍾磐,潛心經史,博洽古今,蘊經國之遠猷,抱 致君之宏略,顧乃嘉遯丘園,不求聞達。朕懷高誼,思 訪嘉言,渴望來儀,以資啟沃。夫古之君子,隱居以求 其志,行義以達其道』。」當今開國之初,而獨善自安,豈 其本心?諒爾於行藏之宜,處之審矣。特遣行人趙彥 可往詣所居,徵爾赴闕,仍賜禮幣,以表至懷。爾其惠 然就道,以副朕翹待之意。故諭。

洪武四年,徵山林隱士,召永豐劉于。

按《大政記》:「四年四月,徵山林隱士。」

按《續文獻通考》:四年閏三月,召永豐劉于至。初,于嘗 以賢良徵,因病謝歸,及是復召至便殿,諭曰:「君子為 學,當見於世用,朕將官之。」于曰:「臣在前朝,嘗應進士 舉,試南宮,不利。今幸逢有道之朝,凡有氣血者,咸思 效用,但臣年齒已衰,恐負天恩,敢辭,特賜還山。」 洪武五年八月,遣儒臣詹同等訪求賢哲。

按:《大政記》云云。

洪武六年,上諭「採舉山林之士。」

按《春明夢餘錄》六年諭曰:「世有賢才,國之寶也。古之 聖王恆汲汲於求賢,若高宗之於傅說,文王之於呂 尚二君者,豈其智之不足也,而皇皇於版築鼓刀之 徒?蓋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鴻鵠之能遠舉者,為其 有羽翼也;蛟龍之能騰躍者,為其有鱗鬣也;人君之 能致治者,為其有賢人為之輔也。今山林之士,豈無 德行文藝之有稱者?宜令有司採舉,備禮遣送至京。 朕將用之,以圖至治。」

洪武十一年,詔有司盡心詢訪真材,以禮敦遣。 按《春明夢餘錄》:十一年諭曰:「天下之務,非賢不治。求 賢之道,非禮不行。故湯致伊尹,由於三聘,漢徵申公, 安車束帛。近朝臣為朕舉賢,朕皆徵用之。所舉者多, 名實不稱,徒應故事而已。夫披沙將以求金,掘井在 於求泉,薦士期於得賢。今所舉皆非,豈昧於識人耶? 抑賢才之果難得也?爾吏部其以朕意再諭天下有 司,盡心詢訪,必求真材,以禮敦遣。」其諄切如此。當時 下鎮江,聞元御史隱居秦從龍之賢,命兄子文子以 銀幣往聘。將至,上親迎至龍關,訪以時事,乃即元故 御史臺改為府以居之。每有咨問,以華書漆簡甚密, 左右無知者。又以賢良聘至者,劉于也;以文學聘者, 王褘也。聘至而留為後日用者,方孝孺也。聘至修《禮 書》成而不受官者,梁寅也。聘至修史書成而不受官 者,楊維禎、陶宗儀、趙汸也。聘至衡文典試而不受官 者,沈夢麟、滕克恭也。一時名碩,盡在弓旌中。孰謂晚 季乏才哉?

洪武十二年,詔「徵天下博學老成之士。」

按《續文獻通考》:十二年十二月,詔徵天下博學老成 之士。先是,上謂禮部曰:「為國得賢不如薦賢。朕自臨 御以來,十有二年,思得賢士,以熙庶績。然博學老成 之士匿德藏光,甘于窮餓,不肯輕出。宜下有司,悉心 推訪,禮送於朝,朕將顯用之。」至是皆至京師。

洪武十三年,徵儒士王本等。

按《名山藏典謨記》:「十三年九月,徵儒士王本等至京, 敕曰:『朕興艱難,朝無良佐,道乖政靡弗獲泰安四凶 雖誅,賢士未至。今得爾諸儒,旬有餘日,厥志未知,特 爾敕問,果志秉忠誠,可交神明,與朕同遊,以康天下』。」 洪武十五年,聘文學汪叔瑜、董倫等。

按《明通紀》:十五年二月,左春坊正字魏德壽舉文學 汪叔瑜等,詔有司各以楮幣聘之。又吏部以經明行 修之士鄭韜等三千七百餘人入見,上諭之曰:「朕自 即位以來,側席賢士,與圖至治,故敕天下徵聘遺逸。 卿等固皆賢人君子,山林之下豈無如卿者?其悉舉 以為朕用。」於是濟寧單縣儒士張寧,以董倫等薦,後 遣使徵之,仍賜韜等鈔,人一錠。

洪武十六年,徵耆儒鮑珣等。

按《明通紀》:十六年二月,徵耆儒崇德鮑恂、上海全思 誠、安吉余詮、高郵張長年入見。恂等年皆七十餘。上 喜,賜坐顧問者久之,並命為文華殿大學士,輔導皇 太子及皇太孫。恂等固辭,上曰:「朕以卿等年老,故授 此職,以輔導太子耳。免卿早朝,日晏而入,不久當從 其志,庶不負卿等平生所學,而鄉里亦有光矣,卿何」 辭焉。恂等復固辭,翌日賜敕放還按《安吉州志殿閣詞林記》曰:粵自商山茹芝,冥鴻寥 落,上下千載,數人而已。詮恂被寵,思誠賜敕,龐眉皓 首,安車蒲輪。雖竹帛所書,圖畫所傳,何以加焉。 按洪武二十二年,徵陳迪、梁寅等。

按《續文獻通考》:「二十二年十二月,詔徵寧國府訓導 陳迪為翰林編修。梁寅字孟敬,臨江新喻人,世業農, 家貧力學,通《六經》之旨,累舉於鄉不第,遂棄舉業,一 時名士多與之交。元為集慶路儒學訓導,以親老辭 歸。時天下兵起,遂隱居教授。」及我明興,徵天下名儒, 修述禮樂,寅就徵,已六十餘矣。時以禮樂制度分為 三局。寅在禮局中,討論精審,諸儒推服。書成,將授以 官,寅以老病辭歸,結屋石門山,四方士多從之,學者 稱為「梁五經。」

洪武三十一年,惠宗即位,舉「山林巖穴之士」楊士奇、 唐愚士等。

按《大政記》:三十一年十一月,「舉山林巖穴懷材抱德 之士。」

按:《續文獻通考》:三十一年「十二月,建文帝詔舉優通 文學之士,以處士唐愚士為翰林侍讀。」

按《正氣紀》:三十一年五月「辛卯,皇太孫即皇帝位。八 月,徵江西處士楊士奇,授齊府審理副,尋留翰林,充 編纂官。」

惠宗建文四年成祖即位詔詢訪隱逸以儒士軒伯昂為山東布政司 编辑

按《明會典》:「洪武三十五年,詔有司詢訪隱逸,以禮敦 請赴京,量才擢用。其有志尚閒逸,不願出仕者,具名 來奏。」

按《明通紀》:「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上初即位,詔求山 林隱逸之士,懷才抱德之人。江西首以軒伯昂應詔, 故召用之。」

按《名山藏典謨記》:「建文四年六月丙寅,成祖即天子 位,稱今年為洪武三十五年,詔求懷才抱德之士。江 西以儒士軒伯昂應詔,即擢為山東布政司左參議。」

成祖永樂五年六月徵用交趾人材 编辑

按:《大政記》云云。

英宗天順元年詔有司奏聞處士之不求聞達者聘江西處士吳與弼 编辑

按《明會典》:「天順元年詔:處士中有學貫天人,材堪經 濟,隱居高蹈,不求聞達者,所司具實奏聞。」

按《大政記》:「天順元年冬十月,遣行人曹隆聘江西處 士吳與弼。」

按《明通紀》:元年八月,李賢入內閣辦事。九月,忠國公 石亨因在內閣議事,見李賢說。山林隱士有撫州吳 與弼者,乃司業吳溥之子,累薦不起,實淹貫經書,動 遵古禮。亨慨然曰:「吾薦之。」乃託賢代為草奏,即日上 之。數日,上召賢問曰:「『吳與弼何如』?賢對曰:『與弼儒者 之高蹈,自古聖帝明王莫不好賢下士,徵聘隱逸。若 陛下行此一事,實本朝盛舉』。」上從之,遂命行人聘焉。 按《吳康齋文集》:元年十月十三日,皇帝敕諭江西撫 州府崇仁縣處士吳與弼:朕奉祖宗丕緒,求賢圖治, 亦有年矣。亦惟勞於求賢,然後成無為之治;樂於忘 勢,乃能致難進之賢。聞爾與弼,潛心經史,博洽古今, 蘊經國之遠猷,抱致君之宏略。顧乃「嘉遯丘園,不求 聞達。朕眷懷高誼,思訪嘉言,望爾來儀,以咨啟沃。夫 古之君子,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而獨善自 安,豈其本心?諒爾於行藏之宜,處之審矣。今特遣行 人曹隆,詣爾所居,徵爾赴闕,仍賜禮幣,以表至懷。爾 其惠然就道,以副朕翹望之意。故諭。」

按《聖學格物通》天順間,英宗皇帝一日召學士李賢 曰:「吳與弼如何?」對曰:「與弼儒者之高蹈,自古聖君莫 不好賢下士,徵聘隱逸。」乃命行人賫敕帛造其廬,與 弼接見,即謂蒙朝廷厚意,當赴闕謝恩。但本意不受 官職,數月乃至,入見命為左春坊左諭德,朝士皆悚 然驚異,以為布衣召至,一旦至此,次日引至上前,問 曰:「久聞高誼,特聘爾來。」對云:「臣草茅賤士,年二十嬰 疾,虛怯不能出仕,不敢有高世之心。不意聲聞過情, 為當道論薦。蒙皇上以天書幣帛來聘。天使到門,不 勝感愧,因而動作,老疾復發,數月方能起程。況年六 十有八,衰朽之人,實不堪供職。」上曰:「宮僚亦從容閒 暇,且宮僚甚眾,不專勞先生。」不允所辭。於是賞文帛 四表裏,羊酒柴米,遣太監牛玉送至館。上顧謂賢曰: 「此老非迂闊者,務令就職。」與弼終不就。三辭間日,上 謂賢曰:「與弼既來,如何不就職?若受職,亦不相拘,聽 其自在。」賢曰:「與弼亦願就職,第以老疾不愈,進退狼 狽。」上曰:「果然,亦難留也。」既以行人聘來,還以行人送 歸,再與敕,令有司供月糧以終其身。於是與弼感激, 條陳十事上之,復上表謝恩而去。

天順二年,以處士吳與弼為「左春坊。」

按《吳康齋文集》:「二年五月十六日,臣吳與弼謹奏,為 薦賢事。於天順元年十二月初四日,欽蒙差行人曹 隆齎捧敕書禮幣,降臨衡茅,以臣為才,而徵聘赴闕聞命驚惶,恍然自失,罔知攸措。竊緣臣雖幼承父師 之訓,粗涉書史,而弱冠沾疾,加以立志不堅,是以虛 名雖出,實學全無。迨夫暮年,疾病愈深,夙志彌怠。自 愧虛度此生,付之長歎;螻蟻微軀,何意復蒙聖明齒 錄。夫卑辭厚幣,惟賢可以當之,而臣何人,敢膺曠古 所稀之盛典哉!恭惟皇帝陛下,睿知聰明,聖神文武, 四方風動,萬國歸仁。而崇儒重道之盛心,圖治濟時 之美意,實與天地同大,日月齊明。凡有血氣者,莫不 欣忭,況在於臣,敢不踴躍恭命。」謹於當日望闕謝恩。 祗受訖,日陪鄉鄰老稚,謳歌舞蹈,伏惟大得民之盛, 何幸逄於今日,而負且乘之譏,實難免於輿論。於是 肅將敕幣,謹用緘封,俟春氣和暖,扶疾隨使齎赴闕 廷,以圖辭免。臣於三月十六日上道,五月十五日至 京,十六日引見,蒙聖恩授臣左春坊左諭德。臣以菲 才,既未經辭免禮幣「之榮,又安敢冒昧以受寵擢之 重。謹以原賜禮幣進上。伏望聖慈矜臣愚戅,憐臣見 患,兩足風痺,大施曠蕩之恩,特回所命,放臣歸田,少 全微分,日歌頌雍熙於水邊林下,以畢餘齡,不勝萬 幸。」八月初七日,皇帝敕諭:「朕惟自古英君義辟,莫不 好賢求士,以臻治理。故復位以來,深思先務,莫急於 此。聞爾與弼懷抱道德,嘉遯林泉,特遣行人齎捧書 幣,造廬徵聘,爾乃惠然肯來,深慰朕懷。欲煩輔導東 宮,特授春坊諭德。爾以衰老固辭,朕堅意不允。留之 數月,果然病勢弗已,乃知本心非不欲仕,第以不能 供職故耳。」於是特允所辭,且以嘉猷勖朕,足見忠愛 之誠。仍遣行人送還故里,賜以銀幣,用表至懷。復命 有司月給廩米二石、以資供贍。爾其優游桑梓,安身 樂道,以度遐齡。倘精力未衰,尚其無忘《纂述》,以繼前 賢輔教垂世之意。故敕。

天順五年,令有司奏聞學行兼優之士,以憑徵用。 按《明會典》五年,令天下有才兼文武,或學行異等,或 謀勇出眾者,許所在官司具奏,以憑徵用。

憲宗成化二十年徵處士吳居仁 编辑

按《續文獻通考》:「成化二十年三月,徵處士吳居仁,尋 卒。居仁字叔心,江西餘干人。自幼穎異有大志,嚴毅 清苦,涵養體驗,慨然以斯道自任。」

孝宗弘治十一年令保奏山林隱逸之士 编辑

按《明會典》:「弘治十一年,令府州縣正官保舉山林隱 逸之士,懷才抱德,經明行修,眾所推服者。從巡按及 布按二司官覈實,奏送吏部,量才擢用。如所舉不當, 保勘官員一體參究。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