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六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
第六十一卷目錄
田制部藝文二
與留丞相劄子 宋朱熹
與趙帥書 前人
答陳漕書 前人
與趙尚書論舉子田事 前人
答王子合〈二首〉 前人
與張定叟書 前人
約束侵占田業榜 前人
曉示經界差甲頭榜 前人
井田 明何喬新
覈屯田以祿宗室 徐恪
論邊屯 王鏊
答施武陵書 唐順之
裕州均田碑記 前人
淮鳳墾田議 張瀚
論水利圩圖 嚴訥
丈量策 虞淳熙
限田均民議 劉同升
田制部藝文三〈詩〉
詠田 唐李嶠
新田詩〈并序〉 宋王安石
圩丁詞五首〈并引〉 楊萬里
量田謠 吳斌
櫃田 元王禎
梯田 前人
圍田 前人
圃田 前人
巴田 明劉天民
田制部選句
食貨典第六十一卷
田制部藝文二
编辑《與留丞相劄子》宋·朱熹
编辑
「經界,已被漕檄。竊聞此事,丞相極勞經畫,乃得施行, 千里貧民,無不知感。但恨聞命之日,已是正初,農事 方興,不容措手。已申漕司,乞候十月一日下手打量 矣。其合預行措置事件,則目今不住施行講究,令益 精審,以俟及期而行,必不致有誤事。但此事之行,雖 細民之所願欲,而豪家右族倚勢并兼者,惡其害己, 莫不陰謀詭計,思有以動搖。未知此八九月之間,事 體又復如何,更願丞相深察其情,而以天下至公之 理裁之,有以終惠此邦之人,而不墮於騰口間說之 計。則如熹等輩,尚得以奔走于塵坌泥塗之中,上為 國家均愛赤子而徼幸於有成。如其不然,則雖賤軀 自可支吾,亦當別以微罪自劾而歸,不敢遊丞相陶 鈞之內矣。熹以本郡不曾被受省劄,不敢具申。其《回 報漕司狀》檢,謹錄一通,冒浼鈞聽,僭率皇恐,蠲減錢 物。竊知已下漕司,亦當一面條具,申稟彼司,聽候處 分。更望廟堂力賜主張,使不奪於有司出納之吝,則 非熹之幸,乃此邦之幸,非此邦之幸,乃此民之幸也。」 國家愛惜斯人,如護元氣,不忍以毫髮擾之。詔令所 頒,戒飭州縣,未嘗不以嚴禁科罰為言,而其所以取 之州縣者乃如此。是則陽為禁止,而陰實縱之,又從 而驅之,使必出於此。聖主在御,丞相秉鈞,豈忍為是 以欺其民哉?熹前書晉、越冒進所聞,中間伏奉手教, 開納誨諭周至,三復以還,喜懼交集。然逖聽累月,竟 未聞公論之勝,邪說之消,如丞相之言者。顧其當勝 而反消,當消而反勝者,則有之矣。州縣麤官不當議 此,惟丞相深圖之,則天下幸甚,天下幸甚!熹瞻望台 躔,不勝依仰。敢乞上為兩宮益加鼎食之衛,千萬至 懇。
《與趙帥書》前人
编辑
熹適間道左拜違,不勝惘惘。移刻,伏惟台候動止萬 福,所需文字,適方檢得,謹以內呈,復有少稟,乃適間 所忘記者。熹辭免文字,度今已到久矣。台旆到闕日, 若已得請,則無他禱,萬一未遂,則望特為一言及此。 私計未便之實,使早得從鄙願,千萬之幸。經界一事, 將來本欲說破,以昨夕見教之勤,且復隱忍。但此事 「不可不使彼知之,亦幸為詳言之」,則熹雖不言,而義 亦伸矣。蓋此一事,貧民以為利,而并兼豪奪之徒以 為不便,其理甚明。故當時臣僚建請,而朝廷行下諸 司,諸司行下諸郡,泉、汀之言,雖有異同,而諸司察其 無理。幸以熹言為是,反復論難,蓋千百言以聞於朝, 則其慮之已不為不審矣。今雖有此「一人之訴,朝廷 亦合審其虛實,押下諸司,再令審覈,則其教誘資給誣罔之罪,必將可得。如其不然,諸司中必有觀望風 旨,自為前卻者,此謗猶有所分,不專在於朝廷也。今 所施行乃匆匆如此,是朝廷不以臣僚之言為可信, 又不以熹之言為可信,又不以諸司之言為可從,而 偏聽此人之說與其教誘資給者之說也。」丞相相知 甚深,薦引存問,不為不厚。熹雖知不足以堪此,然平 時狂妄,所以傾倒不敢自他者,亦不為不至。故前日 之辭免,不敢決然為不出之計,而於馬貳卿書復露 異時乞郡之請,此意亦可見矣。今以此事觀之,乃知 丞相所以見遇者,乃在漳州進士吳禹圭及諸教誘 資給者之下,今雖無恥,其敢冒此而進哉?熹伉拙奇 蹇,一出而遭唐仲友,再出而遭林黃中,今又遭此吳 禹圭矣。豈非天哉!天實為之,豈敢尤人。然復云云如 此者,猶感丞相相知之意,而懼其以此待天下之士 也。幸侍郎一為誦之,千萬至望!
《答陳漕書》前人
编辑
「近因使還,已具經界,乞候將來農隙施行利害申稟, 伏想已塵台鑒,未奉回降,但增悚惕。」今準使牒,便令 差官。熹前此準擬外州一二待闕官,近聞朝論大以 為不然,此亦小事,不欲固爭,勢須別行踏逐外州一 二官員相添,乃可集事。蓋此四縣,龍溪縣官皆可委 仗,不須差人。龍巖山多田少,只一劉尉,永嘉士人嘗 「從王亞夫遊,頗知經界利病,足當一縣,或更助以一 人亦得。長泰縣小地狹,或更須一人。但漳浦地廣而 荒,尤費區處,而宰、丞、簿或老或繆,皆不堪使,只有一 尉曉事,然亦是巡捕官,已擬用一《龍巖簿》貼之,然更 須得兩人或三人乃足用。州官中亦未見能曉事,有 可差者,容更踏逐,別得具申。」但既未「即施行,即且小 候詳細差撥,庶得其人,乃為有補。不審台意以為如 何?已具公狀申述,拱俟回降,即當遵稟。」
《與趙尚書論舉子田事》前人
编辑
熹拜書將遣,而周宰見訪,說及近降指揮,出賣絕戶 官田,此間舉子義莊絕院二十五所田,收米四百八 十餘石。或云史公所買,而無明文可考。只有淳熙三 年陳公政內劄子,催督義莊租課,開列二十五院,與 今一同。又有八年梁公政內劄下丞廳,亦云,「拖照淳 熙元年買建陽縣絕產田充義莊」,即是當時已買分 「明,今自不合隨例出賣,唯是兩縣絕戶江驥、江大受 作故人程如岡三家田,收米七百三十餘石,即係元 不曾買,今日難以拘占。然今倉司施行甚峻,縣吏奉 承唯謹,固不容辨其當賣與否矣。若不及早整理,則 此田日下便為他人之有,而舉子之政遂成中輟,甚 可惜也。欲望詳酌,特為申明,乘此機會,別降指揮,依 贍學田與免出賣,則不惟已買者不為奪去,而未買 者亦可因而撥正,無復動搖。其元降指揮恐隨行無 本,今并錄呈。」其間所引淳熙三年指揮,本路絕產不 許出賣,通融以充一路養子之費者,或恐亦可再與 拈出,且只免賣上四州絕院,使朝廷易於聽從,而其 他未舉行處,亦可漸「次接續措置,誠為永久之利。周 宰亦已有書,懇丘侍郎言之,但須自尚書發之,彼乃 有据而行爾。此事甚急切,幸早賜留念。」熹惶恐上覆 《吏部尚書》。
《答王子合》前人
编辑
示喻,曲折具曉。所謂但區區之意,初見彼間風俗鄙 陋汙濁,上不知有禮法,下不知有條禁,其細民無知, 猶或可憐,而號為士子者恃彊挾詐,靡所不為,其可 疾為尤甚。故於此輩,苟得其情,則必痛治之,蓋惟恐 其不嚴,而無以警動於愚俗。至於廉退好修之士,柔 良鰥寡之民,則未嘗以此加之也。細民籍籍,不知此 意,妄生恐懼,而彼為士者,亦何遽至畏縮而不敢來 相見乎?若果有之,即是其見識不高,趨向凡下,無以 異於愚民,為政者亦安能每人而悅之哉!至如經界 一事,固知不能無小擾,蓋驅田里之民,使之隨官荷 畚持鍤,揭竿引繩,以奔走於山林田畝之間,豈若其 杜門安坐,飽食而嬉之為逸哉?但以為若不為此,則 貧民受害無有已時,故忍而為之,庶其一勞而永逸 耳。若一一恤此,必待其人人情願而後行之,則無時 而可行矣。且如此間紹興年間正施行時,人人嗟怨, 如在湯火之中。是時固目見之,亦以為非所當行,但 訖事之後,田稅均齊,里閭安靖,公私皆享其利,遂無 一人以為非者。凡事「亦要其久遠如何耳。但惜乎此 事未及下手,而上下共以私意壞之,使人預憂其擾 而不見其利,此則非熹之罪,而當世自有任其責者, 尚何言哉!然當時若更施行,則其擾不但土封而已, 不知噂沓又復如何也。若便指土封為擾,而謂經界 之不善,則如子合者亦未究此利害也。」桂林之行,亦 引此自列,然後得免,後世當有知此心者耳。新學既 成,氣象開豁,但願自今以往游其間者,亦各放開心 胸,莫作舊時卑污暗昧見識,乃為佳耳。
又
所喻土封事,當時卻無人來論訴,亦無人子細說及熹又尋即去郡,故其事不及露,而失於究治耳。但如 來喻所云,所費不多,不能與之訟於官府,則其為害, 應亦不至太甚。但今已不行,無可得說,便且借此為 話端而興謗議耳。若果盡行,則熹自料雖使更用嚴 刑峻法,此等小擾,亦恐終不能免,其謗必有大於此 者,而如子合者,亦將有番悔青苗之議矣。此可付一 笑也。少時見所在立土封,皆為人題作《李椿年墓》,豈 不知人之常情,惡勞喜逸,顧以為利害之實,有不得 而避者耳。如禹治水,益焚山,周公驅猛獸,豈能不役 人徒而坐致成功?想見當時亦必須有不樂者,但有 見識人,須自見得利害之實,知其勞「我者乃所以逸 我,自不怨耳。子合議漢事甚熟,亦曾看漢高初定天 下,蕭何大治宮室,又從婁敬說,徙齊、楚大姓數十萬 於長安,不知當時是費幾箇土封底功夫,而不聞天 下之不安,其於今日事勢何如也?」子餘留此久,適熹 病,不得朝夕相聚。又見渠長上,不欲痛下鈐鎚。後來 自覺如此含糊,恐誤朋友。方著力催儧功夫,則渠已 有行日矣。其有尚宿留者。用新法課程,近日卻頗長 進。信乎小仁者大仁之賊,而無面目者乃長久人情 也。
《與張定叟書》前人
编辑
「契勘汀州在閩郡最為窮僻,從來監司巡歷,多不曾 到州縣,官吏無所忌憚,科敷刻剝,民不聊生,以致逃 移,拋荒田土。其良田則為富家侵耕冒占,其瘠土則 官司攤配親鄰,是致稅役不均,小民愈見狼狽,逃亡 日眾,盜賊日多。每三四年一次發作,殺傷性命,破費 財物,不可勝計。雖為王土,實未嘗得少霑惠澤,殆與 化外羈縻州軍無異,甚可痛也。」近因戶部王郎中申 請乞行《經界》,得旨施行,千里細民,鼓舞相慶,其已逃 亡在漳、潮、梅州界內者,亦皆相率而歸,投狀復業。然 此一事,豪家大姓不以為便,縣吏鄉司不以為便,官 員之無見識、樂苟簡者不以為便,往往皆能造為浮 語,扇惑上下。獨有貧民下戶,欲行此「事,有同饑渴,而 其冤苦之情,無路上通。是致前任監司妄有申述,沮 格成命,使昔之歌舞者,今變而為咨嗟;昔之投狀歸 業者,今復相與狼狽而去。有識之士深痛惜之,而在 位者未之知也。所幸元降指揮,猶有秋成取旨之文, 今既及期,而汀州歲實大稔。且其守臣學道愛人,有 風力可以倚辦,失今不為。竊恐向後難得似此機會。 欲望檢舉元降指揮,詳陳前項利害,申述取旨,只委 本路監司及本州守倅趁此農隙,疾速推行,庶幾永 為一方久遠之利。」
《約束侵占田業榜》前人
编辑
本司簽廳申,「照對,本司見行下諸縣,根刷沒官田產, 有下項事件,申乞指揮,須至曉示。」
「一、今來根刷諸司沒官戶絕等田產,并新漲海塗溪漲淤成田地等,多是豪勢等第,并官戶公吏等人,不曾經官請佃,擅收侵占,暗收花利,不納官租。其間雖有經官請佃,止量立些少租課,計囑主行人吏,又且不曾催納入常平倉。上下蒙庇,官司無緣得知。今出榜遍於縣鎮鄉村,張掛曉示,限一月經官陳首,與免」 罪,從公紐立租課,就行給佃,更與免追日前冒占花利。如犯人尚敢恃其豪勢,仍前坐占,限滿不首。如官司覺察得知,或因諸色人告首,定當送所司根究,從條斷罪,追日前花利入官,仍盡給告人租佃。
一、「諸司沒官田產,多是本縣公吏與有蔭人詭名請佃,或與出名人分受花利,上下蒙庇,不曾納租。如有此積弊,何緣得知?今來出榜曉示諸色人,如有似此之人,仰經官陳首,當與將所首出田產,不拘多寡,盡給告人租契。如詭名人并出名人,能在一月內赴官首說,當與免罪」 ,從公紐立租課,就令租賃,仍免追日前花利。如限滿不首,被人陳告,或「官司覺察得知,當送所司根勘,依條施行。」
《曉示經界差甲頭榜》〈漳州〉前人
编辑
「契勘本縣日前經界未及均稅,遽行住罷,後來一向 不復舉行,是以豪家大姓,有力之家,包併民田而不 受產,則其產虛樁;在無業之家,冒占官地而紐租,則 其租俵寄於不佃之戶。姦胥猾吏,夤夜作弊,走弄出 入,不可稽考,貧民下戶枉被追呼,監繫箠楚,無所告 訴。至於官司財計,因此失陷,則又巧為名色,以取於 民,雖有慈惠之長,明察之官,欲革舊弊而一新之,亦 復無所措手,如是者蓋已有年矣。乃者,聖明灼知其 弊,深加憐憫,特詔守臣相度經界利害,蓋欲仰遵紹 興已行之故典,加惠此邦重困之痍民,務使田稅均 平,貧富得實,免致貧民下戶困於兼并豪猾之手。雖 知應役之人不無少擾,然欲革百年深錮之弊,為斯 民久遠之計,勢有不得已者。本州謹已仰體聖意,條 具奏聞去訖。竊恐旦夕或蒙行下,便當舉行,而遠近 士民,傳聞不審,過有疑慮,合行曉諭,及有預行撥置 事件,亦須先次遍行告報曉示」下項
一、「今來經界,乃是紹興年中已行之法,當時諸路州縣並皆舉行。始初傳聞,人亦驚恐,扇搖眩惑,怨謗紛然。及至打量田土,攢造圖帳,一都不過二十餘人,遠者不過數月之久,即便結局。應役之戶雖不免有勞費,然結局之後,田土狹闊,產錢重輕,條理粲然,各有歸著。在民無業去產存之弊,在官無逃亡倚閣之欠,豪家大姓不容僥倖隱瞞,貧民下戶不至偏受苦楚。至今四五十年,人無智愚,皆知經界之為利,而不以為害,只是本州推行未畢,遽行住罷。所以民間但知其害,而未知其利之如此。奸民猾吏又皆知其利於貧民而不利於己,往往互相驚恐,妄說事端。欲使聖朝仁政實惠不得下流,而千里之內,貧弱之民依前受弊,無有窮極,實可憐悼。今仰人戶詳此事理,仰體聖朝寬恤之意,莫聽浮言,妄有驚擾。」
「一、經界之法,當依紹興年例,別差大小正副甲頭,專一打量,每都大約不過二三十戶。本州諸縣,從來逐都不曾分十大保,無以得見都分闊狹,合差小甲頭之數。今且行下諸縣,仰各告報見役保正副等,先納逐都四至之內圍徑幾里、約計田園大概頃畝,具狀申縣,以憑分畫方界,定差大小甲頭。」 將來定差之後,「打量攢造,並委甲頭管幹。其見役保正若非合充甲頭之人,即依舊只管煙火,不預經界事務。」
一、打量紐算,置立土封樁標界至分方造帳畫《魚鱗圖》砧基簿及供報官司文字應干式樣,見已講究見得次第,旦夕當行鏤版散下諸縣,庶幾將來經界大小甲頭等人各通曉,免至臨時雇募他人,重有所費。
右今榜先次曉諭本州人戶,「各仰知悉,如將來所奏 事理,得蒙聖恩,即賜開允,即當別行措置,子細曉諭, 務要不擾而辦,以副朝廷綏靖遠方、蠲除民瘼之意。 如所措置有未穩便,亦仰及早前來陳說,切待別行 講究改正施行。」紹熙元年八月日。
《井田》明·何喬新
编辑
「井田行於三代之上,而天下無貧民;井田廢於三代 之下,而天下無善治。夫井田者,王政之本也。井田之 法行,則經界可正,而穀祿可平矣。井田之法廢,則貧 富不均,教養無法,雖欲善治,其可得哉?」請詳陳之。井 田之制,黃唐肇啟於前,夏商稍定於後。夏時一夫受 田五十畝,每夫計其五畝之入以為貢。商人始為井 田之制,以六百三十畝之地畫為九區,區七十畝,中 為公田,外為私田,八家各受私田一區,但借其力助 耕公田,而不復稅其私田,故謂之「助。」周時一夫受田 百畝,鄉遂用貢法,十夫有溝,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 耕則通力而作,收則計畝而分,故謂之徹。夏商之制 其詳不可得而聞矣,成周之制則可得而考焉。《大司 徒》「自五家為比,五比為閭,積而為鄉;五家為鄰,五鄰 為里,積而為遂。故遂人之治田野,則夫間有遂,十夫 有溝,百夫有洫,千夫有澮,萬夫有川,其上有徑畛道 塗,以達於王畿。」此鄉、遂、公邑之所寓,軍賦之所出,而 在遠郊近郊之地者也。《小司徒》之均土地,「九夫為井, 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故《匠人》之 為溝洫,方里為井,方十里為成,方百里為同,其間為 洫者十,為澮者百,為溝者萬,此公卿采地之所入,車 乘之所出,而在大都小都之間者也。《遂人》之造都鄙, 辨其一易再易之差。《匠人》之治田野,分其上中下地 之等。其受田,則田百畝而差之,至於二百畝;其列等 則自「上農夫而等之至於下農夫。」疆理有常度,分畫 有常制,地力足以食人,人力足以闢地,信良法也迨 夫李悝盡地力於魏,商鞅開阡陌於秦,而井田之法 蕩然無遺矣。自是以來,董仲舒、師丹建限田之說,以 為井田之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先王之法而限民田, 庶塞兼并之路而贍不足,此其有得於裁抑豪強之 意也,而時不能用。趙過立代田之法,一畝三甽,歲代 其處。善田者令學養苗之狀,無牛者教以人耕之法。 此其有得於一易再易之意也,而行於武帝之時。占 田之議,出於石苞。謂王公以國為家,京城不宜復有 田宅,今可限之,自國王公侯以至丁男丁女,皆有降 差而行,晉武之時也。均田之法,出於李安世,「男子露 田四十畝,婦人桑田二十畝,戶絕者以為公田,刺史 十五頃,縣令以上六頃。」其田則更代相付,而行於後 魏孝文之時也。司均之官,置於後周,視戶口之眾寡 而有五畝、四畝、三畝之宅。有家者田百四十畝,有丁 者田止百畝,而行於伯政之初也。永業之制,出於北 齊,男十八「以上皆授口田,婦十八以上皆授口業,沒 得以為子孫長久之計」,而行於河清之時也。唐太宗 因貞觀之盛,而損益數代之制,以二百四十步為畝, 百畝為頃。「民年十八受田一頃,八十畝為口,分二十 畝為世業。田多可以足其人者為寬鄉,田少不足給 者為狹鄉。凡徙鄉及貧無以葬者,得賣世業,自狹鄉徙寬鄉者得賣口分,已賣者不復授。」此其最為精密, 若可行者。然比之《周制》,其不合者多矣。嗟夫,仁政必 自經界始,經界不正,則田無定分而豪強得以兼并, 賦無定法而貪暴得以多取,雖欲言治,皆苟而已。誠 能採張子講求之意,朱子經界之說,擇廉幹之吏以 重其選,申久任之法以責其成,抑商賈,禁遊惰,使野 無荒頓之土,民無遊惰之夫,則庶乎不失先王之遺 意矣。
《覈屯田以祿宗室》徐恪
编辑
竊惟「田以出賦,而欺隱者法不可容;祿以親親,而有 田者租亦可抵。」是故漢有覈田之詔,唐有祿田之制。 而況弊生於先年之因循,食乏於今日之支用。苟無 善處之術,何以增國稅而厚親親哉?伏睹《皇明祖訓》, 親王、郡王、將軍、中尉皆有常祿,無給賜莊田之制。其 護衛屯田與各衛所屯田事體相同,亦所以廣儲蓄, 「省轉輸,足兵食之計,非為藩國之私。比年以來,宗室 日繁,供億日多,而田賦有限,支用歲增,故戶、兵二部 以軍餉為慮,相繼奏陳要將衛所及親王改調護衛 屯田清查還官,正欲覈實遺漏,以補不足。今河南、彰 德等衛所被人盜賣侵佔屯田俱已清查明白,撥給 旗軍舍餘種納。惟原設安吉、寧國二」衛,河南等三護 衛於永樂年間改調別處,遺下屯田俱無撥給卷冊 可查。今周府并原武、遂平、胙城、永寧、汝陽、鎮平各王 所奏,則稱「護衛屯田,先已撥給附近軍民領種納糧。 封丘王所奏,則稱本府莊田即是護衛屯田。」以臣觀 之,各郡王皆出周府。當其分封之初,祿米定於朝廷, 而莊田之名猶未有也,周王憑何給授,而能分與各 府若是其多,其為占隱屯地無疑。封丘王所奏,頗以 首實。但歷年已久,傳及子孫,享有歲收,似乎世業。一 聞清查如失,固有節弔卷查,又無一字憑據。及至乞 恩分豁,卻又彼此矛盾。況王府祿米官軍月糧,俱在 存留稅糧及屯田子粒內支用,若不隨宜處置,未免 積弊「難革,歲用難繼。查得徽府莊田,包占魯山縣民 人土地,該納稅糧,准作本府祿米。今照各府占種屯 田,與徽府前項莊田,事體相同。若以輕則起科,准算 祿米,揆諸人情,似亦頗便。乞敕該部計議,合無仍行 各處按察司管屯僉事,督同長史等官,將各王府占 種屯田,從實踏勘明白,仍令照舊管業,每畝三升起 科,俱照徽府莊田事例,准作本府祿米正數。若有多 餘,分給本府鎮國等將軍、中尉、郡主等儀賓,餘下歲 派存留糧,卻備官軍支用。」勘有不實,罪坐各官。若糧 有增益,仍照該部原擬,量加陞擢。如此則王府不失 所有而無分擾之請,國賦又得加增而無不足之憂。 朝廷於覈實之典,親親之恩,又兩得而無遺矣。
《論邊屯》王鏊
编辑
「國家供三邊之費最大,歲用銀至四五十萬。愚以為 欲省轉運之費,莫若興屯田。兵法取敵一鍾當吾二 十鍾,屯田一石可當二十石。今三邊之地固在也,而 人以為不可行,何哉?」按趙充國《屯田之奏》曰:「計度臨 羌東至浩亹,羌虜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墾,可二十頃。」 又言:「北邊自燉煌至遼東一萬一千五百餘里,故有 吏卒數千人,虜不能攻。今留步士萬人屯田,地勢平 易,多高山遠望之便,部曲相保,以為屯田,內有亡費 之利,外有守禦之備。」唐元和中,振武軍饑,宰相李絳 請開營田,乃使韓重華為水陸運使,使給耒耜與牛 耕。傍近地方,連歲大熟,軍不復饑,又益募人為十五 屯,屯置百三十人,而種百頃,各就高「為堡,東起振武, 西過雲州極界於中受降城,秋果倍收,歲省度支錢 千三百萬緡。此又近事之效也,今獨不可行乎?」
《答施武陵書》唐·順之
编辑
方田一法,不難於量田,而最難於覈田。蓋田有肥瘠, 難以一概論畝,須於未丈量之前,先覈一縣之田,定 為三等,必得其實,然後丈量,乃可用折算法定畝。如 《周禮》「一易之田家百畝,再易之田家二百畝,三易家 三百畝。」此為定畝起賦之準。亦嘗觀國初折畝定稅 之法,腴鄉田必窄,瘠鄉田必寬,亦甚得古意。今茲不 先核田,便行丈量,則腴鄉之重則必減,瘠鄉之輕則 必加,非均平之道也。量田之難,全在乎此。至於丈量 法,其簡易者具之《九章算法》中,須兄自明此意,乃可 付之下人為之,庶無弊也。
《裕州均田碑記》前人
编辑
裕州於《春秋》隸楚,蓋楚屈完對齊桓公之言曰「方城 為城。」今方城山在裕州境,山旁有楚壁壘斥堠云,地 故阻險,然四衝西脅武關,東挾江、淮,北綰河、洛,南隙 宛、鄧,四方輻輳。其民平居則奔走,送往,迎來諸費,轇 轕百出,天下有難,則往往首先受兵。野多陂陀磽确, 土雜砂石,不純可田種,以故俗罕土著,苦窳寡畜藏, 「輕剽。數徙無錫,安侯來牧。」裕既剔宿蠹,拊循疲瘵, 與裕人更始。先是,主計之臣議括天下田。檄至裕,安 侯矍然曰:「此吾治裕首務哉!且夫平瘠沃,清錢穀,息
訟爭,在此舉矣。」未幾,檄復下,止之。安侯曰:「人苟利矣吾專焉可也。」亟請於參政劉君、副使傅君,各是之。於是經土畫野,則耆艾董其役;縱橫廣袤,則量人展其 能;方弓勾股,則算人竭其思;跡阡「驗畛,則區長程其 事。因區制畝,因畝準稅。區為綱,畝為目,綱以麗目,則 無漏畝。畝為母,稅為子。母以權子,則無逋稅以衍原 隰膏腴之田,一而當一;平石岡田,二而當一;岡石山 田,三而當一;山石陡陂,四而當一。陂池林麓、廨宇、鋪 舍、廛市之稅,例蠲除出。溢稅則從增,稅溢田則從減。」 咨詢遍故,人無遁情;版籍明,故上有定徵;疆土別,故 下有定輸;計田凡一萬三千二百四十頃有畸,計稅 凡九千二百六十石有奇。侯規畫精密,動中肯綮,此 其大凡也。史氏曰:「孟軻有言,仁政必經界始。」自衛鞅 首禍,壞井田,開阡陌,以迄於今。其間經國之臣,憂時 之士,曷嘗不言經界,然卒莫能行,何也?蓋亦難焉。守 令歲月更改,各懷一切,無慮經久,一難也。《語》曰:「天降 雨澤,農夫悅而行旅怨。」豪強兼并,率不以均田為便, 謗讟朋興,多口可畏,二難也。守令不能履畝而較之, 則必寄於吏胥,則有上下其手者矣。豪右售賕,得為 蔽匿,貧弱抑勒,無以自明,名曰均田,實滋一弊。孔此 三難也。夫安侯可不謂明察深慮者哉?安侯初舉事 時,裕人亦多訿。訿者曰:「將無擾我。」安侯不為動。既訖 事,迺人人樂業矣。民可與觀成,難與圖始,顧不信哉? 安侯名如山,己丑進士,其為裕多善政,茲不書,重均 田也。
《淮鳳墾田議》張瀚
编辑
臣愚伏見皇上留心吏治,加志窮民,獎賞來朝官員, 則親發玉音,諭以「愛養百姓;慮有司催科稍急,則敕 下戶部,蠲免閭閻宿逋」,孜孜講求,惟欲康阜兆民,永 固國本,甚盛心也。臣智識淺陋,不能仰贊萬分之一。 思得往年出守廬陽,嘗巡行阡陌,勸民開塘蓄水,招 集流移,開墾荒蕪,頗覺有益。又嘗往來鄰境鳳、淮兩 「府之間,習見地廣人稀,一望數十里,皆紅蓼黃茅,大 抵多不耕之地,間有耕者。又苦天澤不時,非旱則澇。 蓋雨多則橫潦瀰漫,無處歸束,無雨則任其焦萎,救 濟無所取資。以是饑饉頻仍,窘迫逃亡,人煙日稀,曠 土益廣。此地界連蕭、碭、汝、潁,皆多盜之區,逋逃之藪 積久不無隱憂。宜得專官教民稼穡,招撫流移。在世 廟中業曾專設都御史王璣,時值大水浸淫,功不及 施,輒復報罷。臣為督撫時,因潁州僉事陞任,具本奏 薦。原任知州姚篚,或註原缺,或另添設,專理開荒」,議 亦未行。然臣切以關係地方安危,時時念之不置。近 復有以此意白臣者。臣謹以昔時之見,參以今日所 聞,竊意必設專官,以「重責成。」蓋潁州僉事、淮陽副使 兩道,各有兵餉錢糧、問理詞訟之責,勢不能兼。各該 有司,非得監司督責,人無畏憚。合於淮、鳳二府特設 一僉事,擇實心幹濟者,畀之專敕,給以關防,住劄適 中。州縣撫按同心重其事,各道不得侵其權,有司勢 豪不得撓其法。假以歲月,不責近功。開一頃即一頃 之利,「招一民即一民之安。三年果有成績,進秩而不 遷,再考再進秩,久且超遷之。」其所轄有司,即以開墾 地土、招來人民多寡為殿最,亦各久任超遷。如是十 年,不臻庶富之效,無是理也。專官之責,其效在廣開 溝洫。夫水土不平,耕作無以施力,必先度量地勢高 下,跟尋水所歸宿,濬河以受溝之水,開溝「渠以受橫 潦之水。官道之衝,設大堤以通行,偏小之村,亦增卑 以成徑。惟欲於道傍多開溝洫,使接續通流,水由地 中行,不占平地,又度低窪處所,多開塘堰以瀦畜之。 夏潦之時,水歸溝塘,亢旱之日,可資灌溉。高者麥,低 者稻,平衍地多,則木綿桑枲皆得隨宜樹藝,土本膏 腴,地無遺利,遍野皆衣食」之資矣。其次則招「流移。 夫良民忍棄鄉土,止為無食耕種,多荒年,宿逋苦追 併,其勢必不能安其居也。今地既開闢,夏秋有收,不 愁無食,鼓動其懷歸之心,將受廛為氓之恐後。各該 有司寬慰而安插之,量撥地土,處給牛種,不得責其 逋負,量寬二三年,俟其志定業熟,然後起科。又或招 致江南客戶,或勸諭本土地鄰,或審擬徒夫,無力者 令供役開濬,有力者出貲給食,皆僉事可得專行。其 餘未盡事宜,悉聽其酌量區畫。或有窒礙難行,事干 題奏者,議擬停當,徑自請旨施行。既無掣肘之虞,民 心莫不歸向而展布無難矣。臣芹曝微忱,冒昧瀆聞, 伏乞敕下該部,再加詳議,見諸施行。庶幾開無窮之 利於根本之地,消意外之虞於未萌之先。皇上厚生 育物,至仁誕敷於窮簷曠土,鼓動四方務本力田之 風,實化導民生之一機也。」臣不任戰慄祈懇之至。
《論水利圩圖》嚴訥
编辑
今天下以墾田當司農鉅供者,蘇、松為最。蘇、松介在 湖海,厥土塗泥,利害以水。圩岸者,所以隄水,而田即 《周禮》稻人、匠人所掌塗防者也。田甚下濕,岸則陡立 如城,河循其外而中田焉。禾在田,雖芃芃起矣,而河 流猶出其上,舟行者蓋俯而窺也。岸或咫隙莫禦,而 田且沛澤矣。其田之最高阜去水遠而水不及溉者則又終古舄鹵。田在上下壤之間,土厚而水深,則號 「膏腴。」以其得水蓄洩,可為旱澇備。而所為能蓄洩者, 以有圩岸耳。歲苦旱,則河之水續桔槔而上以入於 田,河不龜坼,田不乏溉。歲苦澇,則戽水出於河而岸 障之,雖勞人力,不盡待命於天。自三江道湮,疏濬失 宜,恆雨注積,而無從尾閭也。水襄於岸寸許,而膏腴 汨為巨浸,不能與下濕者論,良瘠矣。廟堂深惟國計, 軫念民瘼,枚擇憲臣,專董水政,而閩之林公實來。公 承簡書之重,躬橇載之勤,周爰咨諏,尋源徹委,決壅 導積,滌洳存匯。塘之浦之,涇之,港之溪之閘之,以為 宣節之大計者,既殫厥心矣。條縷其目,知圩岸為切 務而修築焉。卑令高,缺令補,廢令興,薄令培而厚,浮 令杵而堅。規畫既定,先有司而躬督察之,東馳西顧, 不遑寧處。自庚辰歲農隙始事,凡閱歲而次第告成。 方歲之澇也,故老相傳說,以為「正德庚午、嘉靖辛酉, 纔淫雨匝旦,漂沒無算。」今浹旬彌月,而民幸不悉魚 者,伊誰力耶?先見之預圖,而成勞之陰賜也。且圩岸 之有「無,其利害彰彰也。農民櫛沐藨蔉,罄室竭力於 田,而婦子懸命焉。寧束手於一朝之患,號呼奔走其 傍,痛莫之救,而獨不為先事之備?」余怪而究其說矣, 每圩田畝姑以千計,田其中者姑以百計。百家之中, 有十不協力而九十家者,修築之無益也。農雖值有 年,僅給俯仰,困於澇而轉徙者眾矣,宜未暇為圩岸 計。「岸土取於田,岸寬則田窄小,民愚不察其損小而 利大也。」今令出於官,何力不協,遠近風行,咸德上佚。 道之使誰不子來,誰復惜小。況公誠意感孚,一時司 牧者競矢公心,勸相多方,視民之私計者功相萬矣。 故圩岸之利不難知,難在公之悉民隱而為之任之 也。公績不磨,而有紹之者,民其永賴哉。
《丈量策》虞淳熙
编辑
大哉王言乎!所為區四宇者,即軒轅氏有過之無不 及也;所為正經界者,即子輿氏若潤之非崖略也。蓋 皇仁在十曆而不為始,何則?慎慮終矣。皇仁在萬曆 而不為終,何則?如其始矣。《聖諭》曰:「丈量以厚下安民, 殆《易》之益乎?」求羨於畦畛之外,而填庾廩之內,何厚 何安?故仁政必自安厚始也,在循法之吏也。《聖諭》曰: 「丈量欲安靜不擾」,殆書之無為乎?假藉乎胥徒之名, 而當蛇虎之實,何安何靜?故仁政必自安靜始也,在 長厚之吏也。故得其人之為貴。大哉王言乎!今夫平 天下者均天下,王人執矩,司空執度,以為均也。跬步 而無矩,則爭於步;立錐而無度,則爭於立。察后英辟, 割污暴而食良奧,必有矩度。曰區,曰「界,曰井,曰廬,曰 封植溝塗,曰阪險原隰,曰公私中外,曰阡陌表畷」,皆 均也。濬澮若帶,而視如江河,崇塍若域而喻如山岳, 故天下鮮極富極貧之家,而無患寡患貧之意。居無 何,學校興,賢矣。禮耕義種,不祈土地,以為富者起而 讓路於畔,則仁政之終哉!是以虞芮冥心於周路,商 畯代耕於葛郊,亦言安厚寧靜之極而已。自商鞅、李 悝裂其地紀,呂政、李斯恣其剖析,新室不足美,新法 不足變,周文公《太平之書》幾為千人鵠,而洞壞已甚, 則有請限田者矣,其人江都之逐臣也;請均田者矣, 其人疏逖之賤吏也;自井而自分之名一家之三代 者矣,其人關中之廢儒也。彼其量而入,量而出,君臣 之間,淺深長短,猶然未測,而謂遽能均平天下乎?若 均平天下,則無如此時也。君臣之心,靡尺寸之隔也; 君民之心,又靡尺寸之間也。聖諭出於朝而臣為綸, 《聖諭》宣於野而民為綍,則又足引繩而齊一世也。然 而猶未盡均者,將無吏之弊哉?夫民得尺,則曰「我之 尺匿不欲人議修短」;得寸,則曰「我之寸閔不畏人行 侵奪。有田於此,欺以薄賦乃售,而求售者歸賦於所 已賦之田;有田於此,詒以不賦乃售,而求售者影賦 於所不賦之戶。棄疾嫁禍,惟是之繇。」吏從而按之,因 疾之禍之,於是目為鷙、為苛,為不安不厚、不靜而擾, 則所謂難與慮始也。吾之始以始,仁也。無以易慮,若 何乎吏,無以承諭,若何乎?慮,則當承聖諭而徐徐焉。 「營四海於目。厥田惟官,官若干畝,無以交於民。厥田 惟寺,寺若干畝,無以交於民。厥田惟莊,莊若干畝,無 以交於民。厥田惟屯,屯若干畝,無以交於民。厥田惟 蒙古土酋若干畝,蒙古土酋無以交於民。天下田多 在民耳,先其不在民,而民之蜮其心者,不能射也。厥 土肥惟上」,上從其上於賦而則重。厥土良,惟中,中從 其中於賦而則減。厥土磽,惟下,下從其下於賦而則 輕。天下田用成賦耳。分其田為三則,而數之浮於籍 者,可盡去也。厥民巧,計弓而畝則武之便。厥民殷,計 區而畝則畫之便。厥民淳,計日計種而畝則景移黍 積之便。天下田,隨土風耳,因其俗之利而法之,局於 古者罔足程也。嗟乎!軒轅之立算後世,命曰《圓測》,當 其迎隨之靡定,而膠者苑者執以疾民禍民無巳時, 況率屬而據其奧,使婦子坐行膳橐,短井落田是用 增,彼靜耶?抑為擾耶?孟軻之經界,於時猶曰「潤澤」,當 其通變以不倦,而刻者文者執以疾民禍民無巳時況同并而割其界,使比鄰誇得「志,抑首短氣,賦是用 增,彼靜耶,抑為擾耶?聞之,《丈量諭》下,諸王孫遮道而 噪,諸酋長抗疏而陳,諸軍士荷戈而鬨。此何故哉?彼 之田,猶之乎海,民之田,猶之乎流。民之所藏疾而避 禍者,彼之所居亭而受寄者也。民無由藏疾而得棄 疾之疾,無由避禍而衷嫁禍之禍」,於是真定等四十 九郡求免焉。蓋一二豪右捍罔者為之渠,彼之擾,民 之靜,彼之不安,不厚,民之安,民之厚耳。然而力能鼓 民以逆命,是故貴先治矣。先治之令,不賦之田,加賦 之田,昭昭乎其籍,而始總會天下之民田,又總會府 州縣之民田,引戶記里,必取盈其所總會者,妙簡監 司之吏,又妙簡府州縣之吏,里胥卒史,必皆得於妙 簡者,夫奚慮於下不可厚,民不可安,仁不可始,詔不 可行哉?或有道曰:「李龜年《丈量十法》,可倣也乎?其畫 石,其見超其人,非逐臣賤吏廢儒也,安勿倣也。」然則 胡仁政之靡終歟?曰:「吾未聞孟氏之王滕也者。」
《限田均民議》劉同升
编辑
「古者制民之產,足以仰事俯給。民有恆產,衣食不乏, 何樂為盜以速死亡?」今天下民窮極矣,縱不能分田 授宅,而坐視貪紳豪民、富商大賈,求田問舍而無所 底止乎?則限田之法可以倣而行之也。夫一縣之田 有限也,詭祕而寄之他縣;一府之田有限也,恣橫而 廓之它府。小民之田與勢家連畝,誘致其佃,田主不 「得收租,不得已而歸之勢家。勢家既欲其田,復捐其 直,又遺其糧,勢家日富,小民日蹙。傷哉!民不聊生,至 此極也!」夫貪官污吏,取盡錙銖;富商大賈,算及纖毫, 穴金則有竊發之虞,懷璧則有戕身之累。唯是買田 廣土,無水火盜賊之憂,至於子孫之敗,不暇計耳。若 有定限,不得買田違制,則一人一家,「所用幾何?貪官 污吏,剝民致富而無所用之。富商大賈,累積多藏而 無所用之。以至居室有制,衣服有度,飲食有節,僮婢 有數,一如《會典》品官平民之制,違者加以僭越之罪。 庶幾儉德可風,豪華可裁。」節儉之俗漸返,則輸納之 念急公。田宅不能恣意,起居不能縱欲,金玉珠寶不 能私御,錦繡紈綺不能飾觀,則貪官污吏、富商大賈, 其術窮矣。夫豪者約之使儉,亦不肯儉,唯制於無所 逞,則不約而自儉,必然之勢也。而自此小民亦得有 田以給朝夕,亦得有宅以樹桑麻,亦得有布素以充 衣服,亦得有妻子以養耇老。富者不至於極富,貧者 不至於極貧。天能生民,不能養民。王道補偏救弊,參 天地而贊化育。豈無術以處此。政在養民。必自限田 始矣。
田制部藝文三〈詩〉
编辑《詠田》唐·李嶠
编辑
貢禹《懷書》日,張衡作賦辰。杏花開鳳軫,菖葉布龍鱗。 瑞麥兩岐秀,嘉禾同穎新。寧知帝王力,擊壤自安貧。
《新田詩》〈并序〉宋·王安石
编辑
唐治四縣,田之入於草莽者十九,民如寄客,雖簡其賦,緩其徭,而不可以必留。尚書比部郎中趙君尚寬之來,問敝於民而知其故。乃委推官張君恂,以兵士「興大渠之廢者一,大陂之廢者四,諸小渠陂教民自為者數十一年流民作而相告以歸,二年而淮之南、湖之北,操囊耜以率其妻子者,其來如雨,三年而唐之土不可賤,取昔之菽粟者,多化而為稌。環唐皆水矣,唐獨得歲焉。船漕車輓負擔,出於四境,一日之間,不可為數。唐之私廩固有餘,循吏之無稱於世久矣。」 予聞趙君如此,故為作詩。詩曰:
離離新田,其下流水。孰知其初,灌莽千里。其南背江, 其北逾淮。父抱子扶,十百其來。「其來僕僕,鏝我新屋, 趙侯劬之,作者不饑。歲仍大熟,飽及雞鶩。僦船與車, 四鄙出穀。今游者處,昔止者流。維昔牧我,不如今侯。 侯來適野,不有觀者。稅於水濱,問我鰥寡。侯其歸矣, 三歲於茲。誰能止侯,我往求之。」
《圩丁詞五首》〈并引〉楊萬里
编辑
江東水鄉隄河兩岸,而田其中,謂之圩。農家云:「圩者,圍也,內以圍田,外以圍水。」 蓋河高而田反在水下,沿隄通斗門,每門疏港以溉田,故有豐年而無水患。余自溧水縣南一舍所登蒲塘河,小舟至鎮,水行十二里,備見水之曲折。上自池陽,下至當塗,圩河皆通大江。而蒲塘河之下十里所,有湖曰石臼,廣八十里,河入湖,湖入江。鄉有圩長,歲晏水落,則集圩丁,日具土石楗枝以修圩。余因作詞以擬劉夢得《竹枝》《柳枝》之聲,以授圩丁之修圩者,歌之以相其勞云。
上通建德下當塗,千里江湖繚一圩。本是陽侯水精 國,天公敕賜上農夫。
南望雙峰抹綠明,一峰起立一峰橫。不知圩裡田多少,直到峰根不見塍。
兩岸沿堤有水門,萬波隨吐復隨吞。君看紅蓼花邊 腳,補出修來無水痕。
兒郎辛苦莫呼天,一歲修圩一歲眠。六七月頭無滴 雨,試登高處望圩田。
圩上人牽水上航,從頭檢點萬農桑。即非「使者秋行 部」,乃是圩翁《曉按莊》。
《量田謠》吳斌
编辑
朝量水田雪,暮量山田月。青山白水人如雲,朝暮量 田幾時歇。尺田寸地須盡量,絲毫增入無留藏。時暘 時雨欣時康,我民欲報心未央。年年增賦輸太倉,安 得長風天外起。吹倒崑崙填海木,更出桑田千萬里。
《櫃田》元·王禎
编辑
江邊有田以櫃稱,四起封圍皆力成。有時捲地風濤 生,外禦衝盪如嚴城。大至連頃或百畝,內少塍埂殊 寬平。牛犁展用易為力,不妨陸耕與水耕。長彈一引 徹兩際,秧壟依約無斜橫。旁置瀽穴供吐納,水旱不 得為虧盈。素號常熟有定數,寄收粒食猶囷京。庸田 有例召民佃,三年稅額方全徵。便當從此事修築,永 護《稼地》非徒名。吾生口腹有成計,終焉願作「江鄉氓。」
《梯田》前人
编辑
世間田制多等夷,有田世外誰名題。非水非陸何所 兮,危顛峻麓無田蹊。層磴橫削高為梯,舉手捫之足 始躋。傴僂前向防顛擠,佃作有具仍兼攜。隨宜墾劚 或東西,知時種早無噬臍。穉苗亟耨同高低,十九畏 旱思雲霓。凌昌風日面且黧,四體臞瘁肌若刲。冀有 薄穫勝稗稊,力田至此嗟欲啼。田家貧富如雲泥,貧 無錐置富望迷。古稱井地富可稽,一夫百畝容安棲。 餘夫田數猶半圭。我今豈獨非黔黎,可無片壤充耕 犁。佃業今欲青雲齊,一飽纔足及孥妻。輸租有例將 何齎,慚愧平地田千畦。
《圍田》前人
编辑
「度地置圍田,相將水陸全。萬夫興力役,千頃入周旋。 俯納環池地,穹懸覆幕天。中藏仙洞祕,外遶月宮圓。 蟠亙參淮甸,紆回際海壖。官民皆紀號,遠近不相緣。 守望將同井,寬平卻類川。隰桑宜葉沃,隄柳要根駢。 交往無多逕,高居各一廛。偶因成土著,元不畏民編。 生業團鄉社,囂塵隔市廛。溝渠通灌溉,塍埂互連延。」 俱樂耕耘便,猶防水旱偏。翻車能沃槁,瀽穴可抽泉。 擁綠秧鋤後,均黃刈穫前。總治新稅籍,素表屢豐年。 稌黍及億秭,倉箱累萬千。折償依市直,輸納帶逋懸。 歲計仍餘羨,牙商許懋遷。補添他郡食,販入外江船。 課最司農績,治優都水權。富民茲有要,陸海豈無邊。 祈奏載芟詠,報歌《良耜篇》。降穰今若「此,蒙利敢安然。 壤土常增築,風濤每慮穿。積儲趨日用,防禦廢宵眠。 擊鼓供惟急,苫廬守獨專。本為憑禦護,或未免災愆。 誰念農工苦,惟知粒食鮮。并將農譜事,編紀作詩傳。」
《圃田》前人
编辑
「二頃負郭田,人工寧易取。數口仰成家,片產足為圃。 遠即加倍蓰,多仍防莽鹵。雖云絕里閭,終得並城府。 幽可尋山隈,潤宜臨水滸。未始外犁鋤,或亦事斤斧。 中可居一廛,外或興百堵。請學擬樊須,不如聞孔父。 業作灌園翁,籍古輸稅戶,作計務勤劬,傭工贍貧窶。 水種要漸濡,糞滋饒朽腐。蔬茹間甘辛,瓠瓜無苦窳。 芃芃黍稷苗,蔚蔚桑果樹。鬻利達市廛,植木入邨塢, 界展陣圖橫,區分僧衲補,隨分了朝昏,無心富囷庾。 高臥儘元龍,信誣從市虎。閒看穴蟻爭,靜聽井蛙怒。 偶爾閱物情,居然為地主。進退綽有餘,奔競恥為伍。 寸壤思康莊,眾流獨砥柱,自我結蓬茅,從渠愛簪組, 畎畝著吾身,乾坤留此土,陵谷幾變」遷,畊鑿一今古。 四序轉軒楹,八表際庭宇。造境到羲炎,逢時知舜禹。 柴荊敞昏夜,桔槔憩煙雨。俱同動植甦,忝與膏澤溥。 斗酒一醉勸,盤餐眾美聚。口腹麤能甘,身形不知苦。 養生誠足嘉,報本非敢侮。五土既有神,百穀豈無祖。 齋祭奏豳詩,歲時鳴土鼓。不務農務中,是用記圖譜。
《巴田》明·劉天民
编辑
巴田不成井,逐壟細開塍。灌水分山溜,燒畬去野艿。 三時勤不輟,八口飽方能。寄謝當塗子,民心未有恆。
田制部選句
编辑漢班固《西都賦》:「提封五萬,疆埸綺紛。溝塍刻鏤,原隰 龍鱗。決渠降雨,荷鍤成雲。五穀垂穎,桑麻鋪芬。」 唐柳宗元《夢歸賦》:「原田蕪穢兮崢嶸榛棘。」
《李覿射田判》:「三秦奧壤,陸海良田。原隰條分,溝塍脈 散。秔稻漠漠,黍稷油油。無爽蟬鳴之期,有至鳳冠之 稔。其地則上,厥價惟高;準丁而請,則無妨廢。據勳來 射,交爽事宜。」
魏曹植詩:「東西度七陌,南北越九阡晉陸機詩:「迴渠繞曲陌,通波扶直阡。」唐杜甫《夔州歌》:「東屯稻畦一百頃,北有澗水通青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