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三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
第一百三十三卷目錄
賦役部彙考二十三
明五〈萬曆八則〉
皇清一〈總一則〉
食貨典第一百三十三卷
賦役部彙考二十三
编辑明五
编辑又按明會典萬曆六年起運數目
编辑浙江布政司「夏稅,京庫折銀麥八萬石,每石折銀二 錢五分;絲綿三十二萬兩,絲綿折絹九萬八千一百 七疋一尺三寸。秋糧,京庫折銀米五十九萬八千五 百四十三石六斗五升九合九勺,每石折銀二錢五 分;派剩折銀米三萬八千五百三十石八斗一升八 合零。內一萬九千五百石,每石折銀七錢,餘每石折 銀六錢。供用庫白熟粳米三萬二千石,酒醋麵局白 熟糯米六千二百五十石,光祿寺白熟粳米一萬九 千石,白熟糯米八千五百石。漕運兌軍米六十萬石, 徐州倉改兌米四萬五千石。京庫折銀草六十萬包, 每包折銀三分。戶口鹽鈔銀一千一百五十三兩一 錢七分」
江西布政司「夏稅,京庫折銀麥米六萬石,每石折銀 二錢五分;絲綿折絹八千二十五疋二丈七尺三寸 七分零;農桑絲折絹三千四百八十六疋二丈六寸 一分零;苧布一千三百四十一疋二尺四寸。秋糧,京 庫折銀米九十七萬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派剩折 銀米七萬四千三百五十四石二斗八升九合零。每」 石折銀六錢。苧布五萬疋,准米三萬五千石,漕運兌 軍米四十萬石,淮安倉改兌米一十七萬石
湖廣布政司「夏稅、京庫絲綿折絹二萬二千八百九 十三疋二丈二尺五寸二分零。秋糧京庫折銀米七 萬二千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派剩折銀米三萬八 千九百六十五石,每石折銀六錢;戶口鹽鈔銀八千 五百八十九兩二錢三分零。漕運兌軍米二十五萬 石。」福建布政司「夏稅、京庫絲綿折絹二百八十疋一」 丈九尺五寸五分零。農桑絲折絹三百一十九疋一 丈二尺七寸八分零。秋糧京庫折銀米三十一萬四 千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戶口鹽鈔銀一萬一千二 十七兩六錢七分零
山東布政司夏稅「京倉小麥七千九百二十九石一 升八合六勺。派剩折銀小麥五千九百二石五斗八 升一合四勺每石折銀一兩。光祿寺小麥八千石。酒 醋麪局小麥二千三百五十石。京庫絲綿折絹二萬 二千二十一疋一尺二寸一分零。農桑絲折絹三萬 二千二百三十四疋四尺四寸二分零。闊白綿布二 萬疋准小麥二萬四千石;紅花三萬觔,准小麥七千 五百石。臨、德二倉少麥八萬石。內改撥天津倉五千 八百石。邊倉小麥三萬二千八百石;綿布一十九萬 三千八百九十一疋,准小麥二十三萬二千六百六 十九石二斗;鈔一百八十萬錠准小麥一十八萬石。 通州、通濟庫闊白綿布六千疋,准小麥七千二百石。 河間府滄州靜海等庫闊白綿布三萬四百一十六 疋、准小麥三萬六千四百九十九石二斗。俱每疋折 銀三錢。秋糧,京倉米、豆二萬五千五百一十一石七 斗七升一合二勺,派剩折銀米一萬七千五百七十 八石五斗七升九合八勺。內一萬石、每石折銀七錢, 餘每石折銀六錢。」光祿寺米豆芝麻三萬三千七百 八十石。供用庫,「芝麻豆三千六百二十九石一斗,草 一萬六千束。酒醋麪局黃豆二千二百石。司苑局黑 豆七百石,草一萬束。漕運兌軍米二十八萬石。臨、德 二倉、改兌米九萬五千六百石。」京庫地畝綿花絨五 萬二千四百四十九觔一十兩七錢一分二釐。綿花 絨五萬八千三十五觔。准米五千八百三石五斗,折 銀草一百九十九萬七千一百六十三束一十觔。每 束折銀三分五釐。《戶口》鹽鈔銀一萬三千九百七十 兩三錢八分三釐七毫。京場草一百三十一萬一千 八百三十六束五觔。邊倉米豆四十五萬四千八百 六十七石四升九合。綿布三十四萬九千「六百三十 疋,准米三十四萬九千六百三十石。綿花絨二十七 萬一千五百觔,准米二萬七千一百五十石。」河間府 巨盈倉粟米五千石。每石折銀六錢。通州通濟庫闊 白綿布二千疋,准米二千石。每疋折銀三錢。邊庫戶 口鹽鈔銀四千七百兩三錢九分七釐二毫。「邊場草 四十四萬三千三百四十」一束一十觔二兩。
山西布政司「夏稅:京庫農桑絲折絹四千七百七十 一疋;邊倉小麥九萬一百四十石;綿布四萬八千五 百疋。准小麥五萬八千二百石。撥運三關鎮各倉麥三萬五千八百六十石七斗。秋糧,邊倉米豆四十七 萬一千六百一十七石二斗;綿布二十四萬二千五 百疋、准米二十四萬二千五百石;綿花絨一十萬二」 千五百觔、准米一萬二百五十石。撥運三關鎮米八 萬四千一十七石二斗。邊場草三百五十四萬四千 八百五十束零
河南布政司夏稅:「京倉小麥六千三百石。派剩折銀 麥二千三百五十二石四斗。每石折銀一兩。光祿寺 小麥六千六百石。酒醋麪局小麥二千石。京庫稅絲 折絹一萬四千一百五十八疋二丈四尺八寸六分 零。農桑絲折絹八千九百六十二疋一丈六尺九寸 二分零。綿布三千八百疋。准小麥四千五百六十石。」 織染局本色絲三萬九千六百一十九兩一錢九分 九毫零。臨、德、鳳陽等倉小麥共八萬八千五十石。邊 倉小麥一十四萬八千四百五十石。綿布六萬九千 五百九疋。准小麥八萬三千四百一十石五升零。農 桑絲折絹一千疋。秋糧,京倉米豆四萬八千三百一 石六斗三升五合一勺。派剩折銀米二萬四千四百 五十八石五斗二升四合六勺零。每石折銀六錢光 祿寺米、豆、芝麻三萬八千七百六十石。供用庫芝麻 豆三千四百石,草一萬七千束。酒醋麪局黃豆二千 四百石。司苑局黑豆八百石,草二萬束。國子監菉豆 三百石。漕運兌軍米二十七萬石。臨、德二倉改兌米 一十一萬石。京庫綿布八萬三千八百三十七疋。准 米八萬一千八百三十七石。綿花絨一十三萬觔。准 米一萬三千石。地畝綿花絨三百四十二觔四錢。折 銀草七十五萬一千二百六十二束七觔。每束、折銀 三分五釐。戶口鹽鈔銀二千九百六十二兩九錢五 分二釐五毫。邊倉米豆四十六萬三千一百七十六 石九斗九升二合;綿布十萬三千七百四疋八尺五 寸,准米十萬三千七百四石二斗五升零。綿花絨一 十五萬一千八百二十六觔八兩,准米一萬五千一 百八十二石六斗五升。邊庫戶口鹽鈔銀四千八百 一十二兩九錢一分二釐;京場草一百一十九萬五 千五百六十二束八觔;邊場草二十二萬束
廣東布政司秋糧,京庫折銀米四十萬石。每石折銀 二錢五分。
順天府夏稅。京倉小麥豆一千五百四十七石五斗。 派剩折銀麥一千五百一石七斗每石折銀「一兩光 祿寺小麥二千四百三十石。酒醋麪局小麥六百五 十石。太常寺小麥五十石。京庫人丁絲折絹一千八 百二十疋一丈六尺六寸。農桑絲折絹一千七百六 十一疋二丈九尺八寸三分零。邊倉小麥四千一百」 七十石,綿布四百五十九疋;准小麥五百五十石八 斗,人丁絲折絹三百五十五疋。秋糧,京倉米、豆五千 六百四十石一升,派剩折銀米三千八百四十六石 一斗四升,每石折銀六錢。供用庫芝麻四百二十三 石一升。光祿寺米、豆六百九十一石;惜薪司白糯米 一十五石一斗。司苑局草一萬二百七十二束。京庫 地畝綿花絨九千四百二十四觔一兩五錢零。綿花 絨三百七觔、准米三十石七斗。折銀草二十九萬一 千七百二十束八分。每束、折銀三分五釐。內良鄉縣、 輕則草五千四百一十五束。每束、折銀一分五釐。戶 口鹽鈔銀一千九百五十九兩九錢六分八釐。邊倉 米豆一萬九千五百六石三斗七升。《綿花絨》一千五 百觔、准米一百五十石。京場草一十四萬一千一百 七十束。邊場草一十五萬五千束
永平府夏稅,太常寺小麥五十石。京庫人丁絲折絹 一百七十四疋一丈五尺。秋糧,邊庫地畝綿花絨三 百四十五觔一十三兩二錢。戶口鹽鈔銀九百一十 一兩一錢六分三釐四毫。寶鈔司稻草一千八百二 十束
保定府「夏稅,京倉小麥三百六十石。京庫人丁絲折 絹一千一百五十六疋,農桑絲折絹一千六百一十 一疋九尺二分零。本色絲二百二十四觔一兩一錢 三分。邊倉小麥四千七百九十石,人丁絲折絹七百 九十三疋七尺一寸五分。秋糧,京庫地畝綿、花絨九 千五百七十四觔八兩五錢六分。折銀草四十七萬」 一千九百四十六束。每束、折銀二分五釐。戶口鹽鈔 銀九百兩四錢六分二釐。供用庫、芝麻五百三十石。 酒醋麪局草一萬一千束。邊倉米三萬一百八十石。 京場草二十七萬六千三百九十六束。十觔。邊場草 三十萬一千九百九十七束
河間府「夏稅,京倉小麥、豆一千三百石,派剩折銀麥 一千五百三石,每石折銀一兩。光祿寺小麥二千一 百七十石,酒醋麪局小麥二百五十石,京庫人丁絲 折絹二千六百一疋二丈六尺五寸六分零。邊倉小 麥四千三百一十石,綿布三百疋。准小麥三百六十 石,人丁絲折絹二千三百疋。秋糧,京倉米、豆七百三」 十一石四升。派剩折銀米二千二百三十四石九斗 五升。內一千六百八十七石九斗九升、每石折銀七錢,餘每石折銀六錢。供用庫芝麻三百五十石。光祿 寺:「芝麻六百石。酒醋麪局稻皮一百五十石、草一萬 一千束。」京庫地畝綿花絨四千六百四十七觔一十 三兩五錢;綿花絨三萬觔、准米三千石,折銀草二十 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束。每束、折銀三分五釐。戶口鹽 鈔銀五百七兩二錢二分九釐。邊倉米豆一萬七千 八百三十四石一升。京場草二十萬六千三百一十 束。邊場草一十二萬九千六十束
真定府:「夏稅:京倉小麥九百九十一石二斗,京庫人 丁絲折絹七千五百九十八疋六尺五寸,農桑絲折 絹六千六百三十二疋一丈七尺八寸五分零。邊倉 小麥一萬五千八百八石八斗,綿布一千六百疋;准 小麥一千九百二十石,人丁絲折絹五百疋。秋糧供 用庫,芝麻八百二十石,草一萬二千九百七十束。酒」 醋麪局草一萬一千束。司苑局草一萬五千束。京庫 地畝綿花絨三萬五千三十三觔一兩四錢八分零。 折銀草七十一萬八千七十一束十觔。每束、折銀三 分五釐。戶口鹽鈔銀一千二百三十八兩六錢八分 四釐。邊倉米四萬四千五百九十八石四斗六升。京 場草三十萬八千七百六十四束五觔邊場、草二十 二萬七千七百二十束
順德府夏稅京倉小麥豆六百五十石。派剩折銀米 七百五石。每石折銀「一兩。光祿寺麥、豆二千七百七 十五石。酒醋麪局小麥五百五十石。京庫人丁絲折 絹一千五百四十八疋二丈九尺。農桑絲折絹三百 五十一疋一丈二尺六寸八分零。邊倉小麥五千二 百四十石。綿布一千三百疋。准小麥一千五百六十」 石秋糧,京倉豆二百九十三石三斗一升。派剩折銀 米二千一百七十六石二升。內一千九百一十二石 一升、每石折銀七錢,餘每石折銀六錢。供用庫芝麻 四百五十石。光祿寺芝麻米豆一千七百七十五石。 司苑局黑豆四百五十石。京庫地畝綿花絨五千五 觔四兩。綿花絨三百五十觔、准米三十五石,折銀草 二十五萬二千九十八束七觔八兩,每束折銀三分 五釐。《戶口》鹽鈔銀七百二十二兩八錢二分八釐。真 定府庫闊白綿布一千二百疋。准米一千二百石。邊 倉米豆一萬八千五百五十五石六斗七升;京場草 一十五萬一千九百四十二束二觔八兩;邊場草一 十一萬九千九百六十束。
廣平府夏稅:京倉小麥三百五十石,派剩折銀麥三 百四十六石,每石折銀一兩。光祿寺小麥、豆七百七 十七石,酒醋麪局小麥四百一十石。國子監「小麥二 百石。京庫人丁絲折絹二千四百九十九疋二丈七 尺五寸,農桑絲折絹六百五十四疋二丈三寸四分。」 邊倉小麥四千七百石、綿布七千疋。准小麥八千四 「百石,人丁絲折絹四百疋。秋糧,京倉米六百石,供用 庫芝麻三百五十石,光祿寺芝麻四百石,神樂觀黃 豆三百四十六石一斗二升七合二勺。內官監草二 百六十六束。京庫地畝綿花絨一萬四千五百八十 四觔一十五兩八錢一分,折銀草四十八萬二千八 百三十三束五觔,每束折銀三分五」釐。戶口鹽鈔銀 一千三百三十五兩七錢八釐。邊倉米、豆二萬三千 四百三石八斗七升二合八勺。綿布八千疋。准米八 千石。京場草二十一萬一千一百六十六束十觔。邊 場草七萬束
大名府「夏稅:京倉麥、豆二千三百八十二石五斗,派 剩拆銀麥六千四百四十石七斗,每石折銀一兩。光 祿寺小麥六千二百二十石,酒醋麪局小麥一千九 十石,太常寺小麥一百石。京庫人丁絲折絹六千八 百九十三疋一丈四尺一寸,農桑絲折絹八百一十 疋二丈七尺九寸四分零。邊倉小麥一萬三千三百」 八十六石七斗;綿布三千五百一十九疋,准小麥四 千二百二十二石。真定府庫闊白綿布一千六百疋, 准小麥一千九百二十石。秋糧,京倉米、豆三千三百 四十二石六斗六升,派剩折銀米四千四百二十二 石四斗七升三合。內一千八百石每石折銀七錢,餘 每石折銀六錢。供用庫,芝麻豆一千九百五十八石 三升、草一萬二千束。光祿寺、芝麻豆四千七百一十 石。酒醋麪局、菉黑豆二千五百石。草一萬一千束。司 苑局、草一萬五千束。京庫、地畝綿花絨二萬五千一 百二十五觔六兩。折銀草一百四十一萬八千八百 六十七束一十觔五分。每束、折銀三分五釐。戶口鹽 鈔銀三千六百一十一兩一錢五分四釐三毫零。邊 倉米豆七萬三百六十六石九斗三升七合;綿布二 千九百疋,准米二千九百石;綿花絨一千四百九十 九觔,准米一百四十九石九斗。真定府庫,綿布九百 疋,准米九百石;京場草三十二萬三千九百七十三 束包零;邊場草八萬三千九百四十束。
應天府夏稅,京庫派剩折銀小麥四百四十九石六 斗八升,每石折銀一兩。光祿寺小麥四百八石秋糧, 京庫派剩折銀米二萬二千五百一十六石六斗,內三千七百石每石折銀七錢,餘每石折銀六錢,折銀 草三十萬七千九百包,每包折銀三分。漕運兌軍米 一十萬石,淮安倉改兌米二萬八千石
蘇州府「夏稅,京庫折銀麥一萬九千九百二十六石 八斗四合八勺,每石折銀二錢五分;稅絲折絹一萬 二千五百五十五疋。秋糧,京庫折銀米七十六萬四 千八百二十六石八斗八升五合七勺,每石折銀二 錢五分;派剩折銀米三萬五千九百九石三升零,每 石折銀七錢。綿布一十九萬疋,准米一十九萬石,折」 銀草三十五萬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鹽鈔銀五千 五百九十八兩七錢二分五毫。供用庫白熟粳米一 萬五千九百石。內官鹽白熟粳米四千二百五十石。 光祿寺白熟粳米一萬五千石。白熟糯米二千五百 石。酒醋麪局白熟糯米三千一百五十石。涇府養贍 白粳米五百石。汝府養贍白粳米一千石。景府養贍 白粳米七百五十石。德府祿米一千石。公、侯、駙馬、伯 祿米八千五百一十六石。府部等衙門俸米遞年增 減不一。約該米二萬四千四百九十一石。漕運充軍 米六十五萬五千石。淮安倉改兌米四萬二千石。鳳 陽、揚州二倉米二萬一百八十五石。
松江府夏稅,京庫折銀麥六萬石,每石折銀二錢五 分,鳳陽府倉小麥一萬二千石,秋糧,京庫折銀米二 十七萬四千六百八十七「石二斗六升二合,每石折 銀二錢五分,派剩折銀米二萬六千八百五十三石 三斗八升零,每石折銀七錢。」闊白綿布三十三萬二 千疋,准米三十三萬二千石,闊白三梭布三萬三千 疋。准米六萬六千石。折銀草二十二萬包。每包、折銀 三分。戶口鹽鈔銀七百七十四兩五分二釐四毫七 絲。供用庫白熟粳米一萬七千三百五十二石四升 七合。光祿寺白熟粳米一萬三千六百石。白熟糯米 二千二百石。酒醋麪局白熟糯米二千一百石。公、侯、 駙馬、伯祿米八千五百三十五石。府部等衙門俸米 一萬七千八百五十七石。漕運兌軍米二十萬三千 石。淮安倉改兌米二萬九千九百五十石。揚州、徐州 倉米三萬石
「常州府夏稅,京庫折銀麥九萬石,每石折銀二錢五 分;絲綿折絹一千五百七十三疋一丈一尺一分零。 農桑絲折絹三百二十四疋二丈四尺六寸。」鳳陽、揚 州、淮安、鎮江、壽、亳州倉小麥、共五萬一千五百石。秋 糧京庫折銀米二十五萬三千九百三十四石五斗, 每石折銀二錢五分。派剩折銀米二萬四千九百一 十八石六升零。每石折銀七錢。闊白綿布五萬疋,准 米五萬石,折銀草五十三萬一千八十包。每包折銀 三分。戶口鹽鈔銀三千四百六十五兩三錢五分。供 用庫白熟粳米一萬七千二百石。內官監白熟細粳 米一千七百石。白熟粳米六千八百七十五石。光祿 寺白熟粳米五千四百石。白熟糯米八百石。景府養 贍白熟粳米七百五十石。涇府養贍白熟粳米五百 石。公侯、駙馬、伯祿米七千一百一十九石。府部等衙 門俸米八千二百三十石。犧牲所糯稻穀二百五十 石。准米一百二十五石。漕運兌軍米一十七萬五千 石。揚州府倉米一萬石
鎮江府夏稅,京庫派剩折銀麥「三百九十五石,每石 折銀一兩;農桑絲折絹一十三疋二丈七尺六寸三 分,絲綿折絹二百五疋二丈八尺六寸二分零。」淮安、 鳳陽倉「小麥一萬三千九百五十五石。秋糧,京庫派 剩折銀米七十五石,每石折銀六錢,折銀草七萬一 千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鹽鈔銀三百五兩五分八 釐。漕運兌軍米八萬石,徐、淮二倉改兌米二萬二千 石,揚州倉米一萬石
廬州府夏稅,京庫派剩折銀麥二百九石,每石折銀 一兩。農桑絲折絹六百八十七疋一丈三尺三寸一 分零。光祿寺小麥一千三百九十石,鳳陽、揚州倉小 麥二千四百一石。秋糧,京庫折銀草五萬包,每包折 銀三分。戶口鹽鈔銀七百四十兩七錢九分九毫。漕 運兌軍米一萬石,鳳陽倉米二萬五千石
鳳陽府「夏稅,京庫派剩折銀麥七百二十石,每石折 銀一兩。農桑絲折絹一千三十五疋四尺一寸五分。 稅絲折絹一千三百八十疋一丈八尺七寸五分零。 光祿寺小麥一千六百八十石,徐州倉小麥一萬石。 秋糧,京庫折銀草一十一萬八千包,每包折銀三分。」 《戶口》鹽鈔銀一千八百六十八兩三錢九分二毫。漕 「運兌軍米三萬石,徐州倉改兌米三萬三百石, 淮安府夏稅,京庫派剩折銀麥五百六十二石三斗 二升,每石折銀一兩;農桑絲折絹一千四百六十一 疋一丈九尺七寸七分零;鳳陽等倉小麥四萬二千 五百八十九石,秋糧,京庫派剩折銀米五百二十五 石,每石折銀六錢,折銀草二十三萬七千」包。每包、折 銀三分。《戶口》鹽鈔銀一千九百九十兩七錢九分四 釐。光祿寺稻穀二千石。准米一千石。漕運兌軍米二 萬五千石。徐、淮二倉、改兌米七萬九千一百五十石鳳陽倉米二萬八千石
揚州府夏稅,京庫農桑絲折絹八百四十二疋二丈 四尺,淮安等倉小麥一萬三百九十石。秋糧,京庫折 銀草二十萬六千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鹽鈔銀一 千四百六十五兩三錢一分一釐一毫。漕運兌軍米 六萬石,徐州倉改兌米三萬七千石,鳳陽倉米五萬 四千石。
安慶府夏稅,京庫「農桑絲折絹三百五十三疋二丈 九尺,鳳陽等倉小麥一萬五千石。秋糧,京庫派剩折 銀米二百一十石,每石折銀六錢、折銀草一十二萬 六千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鹽鈔銀五百五十兩四 錢四分一釐六毫。漕運兌軍米六萬石
徽州府「夏稅,京庫折銀麥二萬二千石,每石折銀二 錢五分;派剩折銀麥六百石,每石折銀一兩;秋糧,京 庫折銀米七萬一千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派剩折 銀米二千一十六石,每石折銀六」錢。戶口鹽鈔銀七 百八十五兩五錢四分三釐安慶倉米二千三百石 寧國府夏稅,撥運廬、鳳等倉小麥一萬八千石,秋糧, 京庫派剩折銀米三千三百四十三石,每石折銀六 錢,折銀草五十七萬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鹽鈔銀 一千一百四十兩五錢三分六釐。漕運兌軍米三萬 石,滁州倉米一萬石
池州府夏稅,京庫派剩折銀「麥八百三十石,每石折 銀一兩;農桑絲折絹一百九十九疋,稅絲折絹一十 六疋,揚州倉小麥四千石。秋糧,京庫派剩折銀米四 千六百六十八石,內三千石每石折銀七錢,餘每石 折銀六錢,折銀草六萬二千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 鹽鈔銀二百二十七兩九錢四分八釐一毫。漕運兌 軍米二萬五千石
太平府夏稅,京庫派剩折銀麥五百五十石,每石折 銀一兩;絲綿折絹一百二疋九尺六寸四分零。揚州、 鳳陽倉小麥一萬二千石。秋糧,京庫派剩折銀米六 百八石五斗,每石折銀六錢,折銀草二十三萬包,每 包折銀三分。《戶口》鹽鈔銀三百八兩六錢九分一釐。 漕運兌軍米一萬七千石
廣德州夏稅,揚州府倉小麥一千石秋糧,京庫派剩 折銀米一百五十九石四斗,每石折銀六錢,折銀草 二十三萬一千二百九十五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 鹽鈔銀一千六百八十二兩七錢四分八釐淮安倉 改兌米八千石
滁州夏稅,京庫農桑絲折絹二百一十七疋五尺四 寸四分零。鳳陽府倉小麥二千石。秋糧,京庫折銀草 一萬一千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鹽鈔銀一百二十 五兩三錢九分二釐
徐州夏稅,京庫派剩折銀麥一千五十九石,每石折 銀一兩;稅絹一萬三千二十五疋二丈四尺五寸二 分零,農桑絲折絹二千五百三十八疋二尺六寸九 分零。揚州、亳州等倉,小麥三萬二千四十一石。秋糧, 京庫折銀草五萬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鹽鈔銀一 千二十九兩九錢二分五釐八毫。漕運兌軍米三萬 石,本州倉改兌一萬八千石。
和州夏稅,京庫農桑絲折絹九十九疋二丈七尺二 寸六分。秋糧,京庫折銀草一萬一千包。每包、折銀三 分。戶口鹽鈔銀一百九兩一分四釐。滁州倉米八千 石
又按《會典》:六年,各司府州實徵馬草數:
浙江布政司、馬草、八十七萬四千四百九十一包一 十一觔一十四兩三錢
山東布政司、馬草、三百八十一萬九千四百六十九 束六觔一十五兩三錢零
山西布政司、馬草、三百六十萬二千九百九十一束 零
河南布政司、馬草、二百二十八萬一千五百三十八 束一十一觔一十三兩六錢零
陝西布政司、馬草、一百三十七萬五千六百三十四 束零
順天府、馬草、一百九十五萬八千八百四十五束三 觔一十三兩零
永平府、馬草、三十萬三千七百四十二束零
保定府、馬草一百一十一萬七千五百二十束零。 河間府馬草六十七萬八百六十三束零
真定府、馬草、一百三十七萬四千一百五十七束一 十觔零
順德府馬草五十四萬五千四百八十一束零。 廣平府馬草七十九萬四千九十三束零
大名府、馬草一百八十六萬九千八百三十八束零。 延慶州、馬草七萬三千四百四十一束零
保安州、馬草、一萬八千六百九十九束零
應天府、馬草、三十七萬六千四百五十八包二觔九 兩四錢零
蘇州府馬草、五十二萬八千四百一十四包六觔八兩七錢零
松江府、馬草、三十一萬六千二百五十一包五觔二 兩五錢零
常州府、馬草、七十一萬四千三百六十九包五觔一 十兩七錢零
鎮江府、馬草、一十二萬七百八十四包四觔一十兩 二錢零
廬州府、馬草、九萬八千三百三十七包一十二觔一 十三兩零
鳳陽府、馬草、二十三萬四千二百九十三包四觔二 兩八錢零
淮安府、馬草、四十五萬四千七百二十包三觔三兩 四錢零
揚州府、馬草、三十四萬九千二百三十六包六觔七 兩三錢零
寧國府馬草七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二包七兩零。 池州府馬草九萬八千三百六包七觔一兩零。 太平府馬草三十五萬五千四百四十九包五觔一 十五兩五錢零
安慶府、馬草、一十九萬一千九百七十三包五觔八 兩六錢零
廣德州、馬草、三十萬三千四十五包九觔五兩七錢 零
徐州、馬草、一十萬包
滁州、馬草、五萬六千四百四十一包九觔一十四兩 零
和州、馬草、二萬六千二百三十八包五觔一十三兩 一錢零
又按《會典》六年題准,湖廣協濟貴州糧銀以後照四 川類解則例,改歸該省布政司及糧儲道徵完,總解 貴州交納,年終冊報戶部。只照協濟未完分數查參, 不必京邊總算。 又按《會典》六年回報,各馬房徵銀 地二萬二千四百八十頃五十五畝三分一釐零,戶 部徵銀地一萬九千七百九頃五十畝零,徵銀四萬 六千八百七十九兩一錢四分三釐零。御馬監修理 公廨地二千七百七十頃四畝零,《徑自》徵銀八千三 百一十三兩一錢三分零。
按《續文獻通考》:「六年,閣臣張居正以田賦失額,小戶 多存虛糧,致累里甲賠貱。從言官疏,奉旨,令二直隸 十三布政司府州縣通行丈量,限三年之內完丈,造 冊繳報。於是失額田糧,一切掃除,至今民賴其利。 萬曆八年,令各省浮糧州縣履畝丈量。」
按:《明會典》八年題准行令各省撫按委官查將浮糧 州縣,逐一沿坵履畝丈量。如有歷年詭寄隱漏,及開 墾未經報官,許令自首改正免罪,仍給本主領種納 糧。如首報不實,查出問罪,田產入官。有能訐告得實, 即以其地給賞丈量完日,將查出隱匿田地抵補浮 糧。
萬曆九年議准、「勳戚莊田,五服遞減。」
按:《明會典》九年議准,「勳戚莊田,五服遞減,勳臣止於 二百頃,已無容議。惟戚臣如始封本身為一世,子為 二世,孫為三世,曾孫為四世,曾孫之子為五世,以今 見在官品為始,以今見留地數為准。係二世者分為 三次遞減,係三世者分為二次遞減,至五世,止留一 百頃為世業。如正派已絕,爵級已革,不論地畝多寡」, 止留地五頃,給旁枝看守墳塋之人。又題准:勳戚莊 田,有司照例每畝徵銀三分,解部驗給。如有縱容家 人下鄉占種民地,及私自徵收多勒租銀者,聽屯田 御史參究。
萬曆十一年議准、「陝西丈出荒田,永不起科。」
按《續文獻通考》:「十一年議准:陝西延、寧二鎮丈出荒 田,但不在屯田舊額之內者,俱聽軍民隨便領種,永 不起科。各邊但有屯餘荒地堪墾者,俱照例行。 萬曆十二年,減草束折銀,准災傷地方,不論有田無 田之民,並蒙蠲恤。」
「按《明會典》十二年題准,順天府壩上等倉共草七萬 九千六十一束,每束原折銀三分五釐。今量減五釐。 又太倉銀庫草二十七萬八千五百八十四束,每束 原折銀三分五釐。今量減一分。通共減銀三千一百 八十一兩一錢四分五釐。自萬曆十三年為始,照減 數徵解。」 又按「《會典》十二年議准,以後地方災傷,撫 按從實勘奏,不論有田無田之民,通行議恤。如有田 者,免其稅糧;無糧免者,免其丁口鹽鈔。務使貧富一 體,並蒙蠲恤。」
萬曆二十四年,戶部奏:「江浙被災州縣,改折緩徵有 差。」
按《續文獻通考》:二十四年戶部奏覆直隸巡按秦懋 義、應天巡撫趙可懷題稱,「蘇松常鎮四府,旱潦交加, 今秋七月以後,八月望前,颶風暴雨,浹旬不止,低鄉 禾稻被淹於水,高鄉花豆被損於風。將蘇松四府正
改每石徵銀五錢」,以後原照題徵解。至於四府帶徵各年錢糧,除金花漕折內庫本色絹布等項逐年帶徵。十一月,戶部奏:「浙江巡按御史唐一鵬、巡撫劉元 霖題報,杭、嘉、湖府屬先經亢旱,繼多霪雨,且值暴風 時作,稻穗搖落,兼之海波泛溢,田壤淹沒,真屬異等 之災,似應寬恤。將被災九分,烏程至嘉善等六縣被 災八分,安吉至錢塘等六州縣漕糧,准改五分,每石 折銀五錢;被災七分;海鹽至桐鄉等四縣被災六分, 富陽至新城等三縣被災五分,海寧至昌化等四縣 漕糧准改三分,每石折銀六錢,連席板耗腳輕齎在 內,其改項下行糧亦准免徵。湖州府所屬本年屯糧, 每石折銀三錢,抵石納軍。」至於被災九分,歸安、烏程、 長興、秀水等四縣,南糧俱准改折五分,被災七分,海 鹽、平湖、崇德、桐鄉等「四縣被災六分,富陽、餘杭二縣 被災五分,海寧、臨安二縣南糧俱准折三分。」以上改 折之數每石折銀五錢與同本色一齊徵解南京戶 部查收。其寧波府被災八分本年見徵本色軍儲照 災分數改折每石徵銀五錢抵充各軍月糧。所據各 府屬帶徵錢糧除袍服價銀與金花兵餉絲綿絹疋 仍舊帶徵。其餘暫緩一年、俟明歲秋成、照數徵解。 《萬曆》二十八年、詔《徵逋賦》
按:《續文獻通考》二十八年正月,傳奉聖諭:「連年以來, 典禮陸續,軍旅煩興,經費頗多,以致帑藏匱竭。朕心 日夜勞思,加意節省。前已有旨,此財不在于官,又不 在于民,盡歸贓官污吏之私囊,致使國用不敷,生民 日乏,且不忍加派小民。故准官氏所奏,稽諸祖宗舊 規,各處添設開礦抽稅,乃取天生自然之利,及經紀 牙行之餘利,權宜以濟時艱,少候足用,自有處分。」何 乃撫按有司,全無為國急公之心,各懷要譽阻撓之 術,意圖遮飾弊端,職守安在?故令年例常賦,遲延怠 玩,坐視觀望,致誤國計,好生可惡!本都當拿問治罪, 姑且罰俸一年。爾該部職司國計,不能任勞任怨,及 至缺乏,乃推委支吾,其干大臣之義「奚存?便查照舊 例,各省直內有見年并拖欠未完、應徵年例帶徵錢 糧的,即便行文立限上緊催徵解部,以濟急用。其數 目還指名具奏來看。」又諭:「近來計帑空虛,無可那借, 這各省直未完係國家正賦,如有任意拖欠,國用邊 餉從何處給?已徵報完未解到的,著各撫按嚴查何 人遷延,有無侵欺,分別參處。仍作速催令依期解部, 未完的分別新舊徵解。仍查其欠多者住俸催徵,務 要如數報完。如再怠玩違限,該撫按官與伱部裡及 該科不時參處,毋得朦朧庇護,以誤國計。」又諭這:「國 用匱乏,固戶部之責,天下臣子亦宜同心共濟,豈得 坐視?因連年用兵,原無經制錢糧,遍摉曲處,應用者 盡。今每年正賦係是額供,小民豈不輸納?只因貪官 污吏巧肆漁獵,受私賣法,致令收頭攬戶侵欺,展轉 沈埋,容隱不舉,拖欠安得不多撫按司道食祿忘君, 養資待遷,以催徵為苛刻,縱姦為寬大,相煽成風,通 不參劾。及至催討,又推礦稅擾民,圖遮飾弊,職守何 在?」伱部既指名開具明白,擬依通行各撫「按及管糧 司道官,都住了俸,姑著策勵供職。嚴督有司,將在庫 的,立時解發,限次年三月內到部。未徵在民的,限六 月內盡數解完,方與奏請開支帶徵的,照數起解。有 違慢的,該部從重參處。其貪官污吏,乘機攫取,致令 小民納一費二,徒實私囊,無資國計的,著撫按官嚴 訪的實,即拿發追贓,照例」盡法處治具奏《不饒戶部 查催拖欠上供錢糧》。上曰:「這廚料等銀係上供錢糧, 豈容拖欠著各該撫按官嚴檄司府州縣,備查二十 六年分已徵在官者,勒限起解。未完的設法督徵。務 要依限催徵完解。仍查有無豪猾侵攬等項情弊,從 實查明參處。以後各官,但有未完錢糧的,不許給由 陞遷,著為例。如有用賄鑽求,及朦朧不遵的,著該科 指名參處。」二月,戶科李應策奏儆積玩,上曰:「錢糧大 事,豈容漫無稽考?奏報奏來的又多潦草,致使戶部 無憑查覆,豈成政體?以後著通行各省,將歷年正額 及帶徵等項完欠略節總數,并經管官員姓名,每各 省總送冊一部進來,備朕親覽。仍照樣開造,送」該部 科查覆,永為定例。如有怠玩不遵,仍前肆意違慢的, 該科參奏處治。
萬曆四十八年,增《田賦》。
按《明外史李汝華傳》:「汝華進戶部尚書。四十六年,鄭 繼之去,兼攝吏部事。時遼東巡撫周永春請益兵加 賦。汝華議:天下田賦,自貴州外,畝增銀三釐五毫,得 餉二百萬。明年復議益兵,從閱視給事中姚宗文言, 增賦如前。」又「明年,兵部以募兵市馬,工部以制器,再 議增賦。於是畝增二釐,為銀百二十萬。先後三增賦」, 凡五百二十萬有奇,遂為歲額。自是海內騷然,公私 困敝,盜賊亦漸起
皇清一
编辑各色錢糧定制
《大清會典》戶部賦役一奏報。凡攢造黃冊。順治初、每
十年一次舉行
凡造報文冊,順治年間定,「官員造報各項文冊,遺漏重開,數目舛錯、或多開少造、遺漏職名者,俱罰俸三個月。」 該管官未經查出,據冊轉報、罰俸一個月。
徵收凡優免丁糧
國初定、滿漢官員、及看守
郊壇、
陵廟人員、及舉人生員、官學生、吏員甲兵、各優免丁
徭有差
起運凡劫失順治初年,定解銀中途被劫,解官與失事地方官均賠。
戶部庫藏本色錢糧凡解納。順治初定直省起解本折物料,守道布政司差委廉幹官填付勘合。水陸撥夫,限程押運到京。先將批迴赴京畿道掛號、方投戶部各司查驗收貯印判批迴、給原解官回銷。本部立案,以備查核
禮部精膳司四司錢糧,凡牲口、藥材、曆日等項錢糧,順治初,屬戶部職掌。八年,移交禮部管理。康熙三年,仍歸戶部。今存其舊額,以備參考:江南省,三萬三千九百四十四兩七錢一分;浙江省,七千六百五十兩二錢七分。
山東省,五萬九千七兩六錢九分。
山西省,五千五十二兩二錢五分。
河南省,五萬六千三百三兩二錢六分。
湖廣省,二千三百六兩七錢六分。
江西省,七千一百八十六兩八錢二分。
陝西省,二千三百六兩七錢二分。
福建省,八千七百兩二錢三分。
順天府、七千九百四十二兩六錢
永平府,二千七百二十七兩
保定府、二千八百八十五兩七錢五分
河間府五千四百五十兩七錢
真定府、三千九百七十兩七錢五分
順德府六千三百九十四兩三錢
廣平府,三千一百三十二兩五錢
大名府一萬三千二百八十五兩四錢五分,上林苑監四千四百六十五兩七錢一分。通共額銀二十三萬二千七百一十三兩四錢七分。其收數及支用細數,俱屬精膳司備造清冊。每年兩季,於季終題明完欠,收管大數,謂之「奏報。」 年終開銷,支用細數,謂之「奏銷。」
兵部車駕司驛站錢糧直隸各省驛站,俱有額設錢糧,康熙十五年,議裁十分之四。二十年,
恩詔,於裁四之中仍復二分。二十四年《後》,各省巡撫
題請裁減不一、今備載額數於後
通計原額銀三百七萬七千八百一十三兩五錢二分,除「《廣西》報荒銀」 七千七百五十三兩一錢八分,裁銀九十四萬六千一百二兩九錢五分零,現存銀二百一十二萬三千九百五十七兩三錢四分零。原額米一萬九千四百四十石,裁米四千八百四十八石四斗八升,存米一萬四千五百九十一石五斗二升。
直隸原額銀五十萬三百五十八兩四錢一分。存銀三十七萬五千六百六十二兩五錢五分零
山西、原額銀一十六萬九千二百一兩五錢九分零。存銀一十三萬五千二百四兩六錢八分零
陝西、原額銀二十四萬八千三百三十四兩二錢零。存銀一十五萬四千四百七十六兩七錢零。
《甘肅》原額銀一十二萬二千五百八十三兩二錢零。存銀七萬三千五百四十九兩九錢二分零。
四川。原額銀五萬五千二十九兩六錢。存銀二萬八千五百五十兩八錢八分。
雲南,原額銀四萬五千九百三十九兩四錢一分,存銀二萬八千七百六十三兩六錢四分零。貴州,原額銀五萬二千六百六十四兩六錢零,存銀三萬七千九百五十七兩零 。原額米一萬九千四百四十石,存米一萬四千五百九十一石五斗二升。
廣西、原額銀三萬五百四十五兩二分零。存銀一萬三千六百七十五兩一錢零。
湖北原額銀一十七萬四千七百二十六兩零。存銀一十三萬七千三百三十兩零。
湖南、原額銀、一十二萬六千七百五十八兩一
錢零,存銀八萬五千六百三兩八錢七分零;廣東原額銀三萬四千五百五十三兩一錢二分,存銀二萬七百三十一兩八錢七分零;江寧原額銀二十八萬一千四百九十三兩零,存銀二十一萬三千二百八十八兩二錢零;「安徽原額銀二十六萬四千三百三十八兩零,存銀一十三萬五千九十五兩零。」
「浙江原額銀一十一萬九百九十七兩二錢五分零,存銀六萬六千五百九十八兩三錢五分;江西原額銀一十八萬二百八十五兩二分零,存銀一十萬八千一百七十一兩一分零;福建原額銀六萬五千六百五兩六錢五分零,存銀三萬四千四百四十五兩五錢五分零;山東原額銀三十萬三千六百四十四」 兩五錢七分零,存銀二十三萬四千三百五十五兩一錢七分零。
河南、原額銀三十一萬七百五十六兩七錢八分零。存銀二十四萬四百九十七兩八錢五分零
凡奏銷驛站錢糧順治初題准直省驛站錢糧支銷數目、令各該撫於每年終造冊報部查核工部都水司河道錢糧、黃運兩河需用錢糧、由直省徵解河道總督及各分司支用年終稽核完欠分別奏銷其額數與歸併事宜考成定例具載於後
直省徵解直隸所屬河銀、一萬一千五百七十七兩六錢七分零
江南安徽布政司所屬河、銀、二萬三千四百四十六兩九分零。
江南、江蘇布政司所屬河銀八萬二千一百四十八兩五錢五分零。
浙江布政司所屬河、銀、一萬五百二十五兩二錢四分零。
山東布政司所屬河、銀、四萬五百三十八兩二錢四分零。
河南布政司所屬河、銀九萬九百八十三兩一錢八分零。
分司徵收通惠河分司所轄通州、武清等州縣衛河道錢糧,額徵銀八千三百一兩三錢五分零。又木稅銀七千一百兩
北河分司所轄兗州、東昌、河間三府河道錢糧,額徵銀一萬五千八百九十八兩五錢七分零。檾麻一萬二千八百七十八觔八兩;南旺分司所轄濟南、兗州二府河道錢糧,額徵銀二千九百三十六兩八錢七分零。
「夏鎮分司所轄廬州、鳳陽、揚州、兗州、徐州河道錢糧,額徵銀一千五百一十四兩三錢五分零。」 「中河分司所轄淮安、廬州、鳳陽、徐州、和州、滁州河道錢糧,額徵銀二萬八千一百三十八兩九錢八釐零,兼徵鈔銀五千二百五十兩。又石價銀六百五十兩,遇閏月加徵銀五十四兩二錢,順治十五年加徵六百兩。康熙」 五年歸淮海道徵收,七年歸徐屬河務同知徵收,八年仍歸本司。十一年兼徵徐州稅契銀三千六百兩。二十年加三千兩。
南河分司所轄揚州、廬州、鳳陽、江寧、徐州并江防廳河道錢糧,額徵銀三萬四千五百三十一兩四錢二分零。又由閘稅銀六千六百六十六兩零。康熙二十年增銀一千兩。
凡經徵河銀,順治間定三百兩以上,歲內全完者,紀錄一次。。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