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六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
第一百六十八卷目錄
漕運部彙考十四
皇清一〈總一則〉
食貨典第一百六十八卷
漕運部彙考十四
编辑皇清一
编辑戶部漕運定制
《大清會典》戶部漕運一
國朝定鼎燕京,歲輸東南漕以充軍國之用,有正
《兌米》、改兌米、正兌入京倉,改兌入通倉,每歲運四百萬石為額。如遇陞科荒折,隨時增減。諸凡事例禁令,具列於後
歲額、正兌米、三百三十萬石
「江南一百五十萬石 ,江寧府一十萬石 ,蘇州府六十五萬五千石 ,松江府二十萬三千石 ,常州府一十七萬五千石 ,鎮江府八萬石 ,淮安府二萬五千石 ,揚州府六萬石,徐州三萬石 ,安慶府六萬石 ,寧國府三萬石 ,池州府二萬五千石 ,太平府一萬七千石 ,廬州府一萬石 ,鳳陽府三萬石 。」 以上正兌米內,永折灰石米共一十五萬二千三百八石六斗三升五合
浙江六十萬石 ,杭州府一十萬石 ,嘉興府二十九萬石 ,湖州府二十一萬石 。以上正兌米,內灰石折米一萬二千六百八十九石二斗
江西四十萬石 :南昌府八萬三千四百二十七石七斗四升 。饒州府五萬三百五十石二斗二升 。廣信府二萬三千一百二十石二斗
南康府一萬六千一百九十石 ;建昌府一
萬六千九石一斗一升 ,撫州府三萬四千七十七石六升 ,臨江府四萬一千六百三十六石六斗三升 。吉安府六萬九千九百二十五石八升 ,瑞州府五萬五千一百九十八石一斗 。贛州府一萬六十五石八斗六升。
湖廣二十五萬石 ,武昌府三萬二千二百三十二石八斗 。漢陽府三千八百四十三石七斗四升四合零 。安陸府一萬八千六百石四斗 。德安府六千三百一石八斗 。黃州府四萬九千九百四十二石三斗 。荊州府二萬二千二百二十一石六斗六升九合零 。岳州府二萬三千七百七十石一斗 。長沙府六萬四千三百二十石二斗三升零 。衡州府二萬二千四百五十九石三斗五升五合零 。永州府一千五百七石六斗 。以上正兌米內永折米三萬七千七百三十四石七斗
山東二十八萬石 。濟南府一十一萬三千八百石 ,兗州府六萬三千二百石 。東昌府一十萬三千石 。以上正兌米內、永折米七萬石。河南二十七萬石 。開封府八萬六千九百石。
歸德府一萬二千石 。彰德府四萬一千五
百石 。衛輝府二萬九千石 。懷慶府四萬一千石 。河南府五萬一千石 。汝州八千六百石 以上原改「永折米七萬石。」 康熙二十二年全改折色
改兌米七十萬石
江南二十九萬四千四百石 ,江寧府二萬八千石 ,蘇州府四萬二千石 ,松江府二萬九千九百五十石 ,鎮江府二萬二千石 ,淮安府七萬九千一百五十石 ,揚州府三萬七千石 ,徐州一萬八千石 ,鳳陽府三萬三百石。
廣德州八千石 。以上改兌米。內永折灰石
米、共五萬一千二百六十一石六斗七升三合。浙江三萬石 ,杭州府五千石 ,嘉興府一萬五千石 ,湖州府一萬石 。以上改兌米內灰石折米六百三十四石五斗
江西一十七萬石 :南昌府五萬六千八百四十六石五斗四升 ,饒州府一萬七千六十一石六斗七升 ,廣信府七千四百二十石九斗九升 ,南康府五千四百八十六石一斗九升。
建昌府五千一百三十八石六斗四升 。撫
州府一萬九百三十八石二斗一升 ,臨江府一萬七千九百三十七石六斗六升 ,吉安府二萬八千二百二十二石二斗六升 ,瑞州府一萬七千七百一十七石 ,贛州府三千二百
三十石八斗四升
山東、九萬五千六百石 。濟南府、七萬五千石
東昌府、《二萬六百石》
河南一十一萬石 ,開封府三萬六千三百四十七石五斗 。歸德府三千三百二十八石五斗 。彰德府九千八百九十二石 。衛輝府一萬一千一百八十七石三斗 。懷慶府一萬五十七石八斗 。河南府三萬一千七百二十六石二斗 。汝州七千四百六十石七斗 。以上俱改折
凡永折米:江南十四萬九千七百六十三石零,內泗州、安東、興化每石連耗折銀五錢;嘉定每石連耗,正兌米折銀七錢,改兌米折銀六錢;湖廣三萬七千七百三十四石七斗,每石連耗折銀七錢;山東七萬石,內二萬石每石連耗折銀六錢;五萬石每石連耗折銀八錢;河南七萬石,內二萬石每石連耗折銀六錢;五萬石,每石連耗折銀八錢,俱照舊改折徵銀
腳耗輕齎蓆木正兌米江南、江蘇、松、常、鎮、安、寧、池、太、廬十府每石加耗米五斗六升,尖米一斗,共六斗六升,內除四斗隨船作耗餘米二斗六升,折銀一錢三分,名「二六輕齎。」 鳳、淮、揚三府、徐州每石加耗米四斗六升,尖米一斗,共五斗六升,內除三斗隨船作耗餘米二斗六升,折銀一錢三分;浙江、江西、湖廣每石加耗米六斗六升,尖米一斗,共七斗六升;內除四斗隨船作耗餘米三斗六升折銀一錢八分,名「三六輕齎」 ;山東、河南每石加耗米三斗一升,尖米一斗,共四斗一升;內除二斗五升隨船作耗餘米一斗六升,折銀八分,名「一六輕齎。」 其永折米、灰石折米、荒米等項,俱無本色耗米。
改兌米:江南、江蘇、松、鎮四府,廣德州每石加耗米二斗二升,鳳、淮、揚三府耗米二斗七升,浙江、江西耗米四斗二升。以上加耗內,各折米二升易銀一分,名折易輕齎,餘給本色。隨船耗米,徐州每石加耗二斗二升,山東、河南每石加耗一斗七升,俱給本色,無折易銀。
正、改兌米每二石科蓆一領,正兌米每二千石科楞木一根,松板九片,俱三分。本色隨糧給軍,七分折色彙解通庫。其折色蓆每領銀一分;楞木每根,江南、浙江折銀五錢五分或五錢不等,湖廣折銀四錢。松板每片,江南折銀四錢五分或四錢不等,浙江折銀四錢五分,湖廣折銀二錢五分,山東、河南及廬、鳳、淮、揚、徐等府、州,例無板木。其本色蓆木板,江南蘇、松、常、鎮四府,浙江、湖廣俱折銀給領運弁丁辦交本色。至江西省正兌米每石徵蓆木板銀七釐二毫零,改兌米每石徵蓆折銀五釐六毫零,俱三分給運丁,七分解通庫。
督運官員
總理
漕運總督一員
分轄 舊有「河南」 糧道一員,今裁
江安糧道一員 ,蘇松糧道一員。
「浙江糧道一員 ,江西糧道」 一員。
「湖北糧道一員 ,湖南糧道」 一員。
山東糧道一員
監兌 舊有「河南各府廳官」 ,今停監兌。
江南「各府廳官」 一十六員:
江寧同知 ,蘇州同知 ,蘇州通判,松江同知 ,松江通判 ,常州通判,鎮江通判 ,淮安通判 ,揚州通判,徐州同知 ,安慶通判 ,寧國通判,池州通判 ,太平通判 ,廬州通判,鳳陽同知。
浙江「各府廳官」 三員。
杭州通判 、嘉興通判 、湖州通判,江西各府廳官二員。
南昌通判 ,吉安通判,以上二員監兌南昌、廣信、南康、建昌、撫州、臨江、吉安、瑞州八府。臨江通判,監兌饒州
湖廣各府廳官九員
武昌通判 、漢陽通判 、安陸通判、德安通判 、黃州通判 、荊州通判、岳州通判 、長沙通判 、衡州通判,山東各府廳官三員。
濟南通判 、兗州通判 、東昌通判押運 ,「山東係糧道押運」 ,河南舊係糧道押運,今裁。
《江北》通判一員 ,《江南》通判一員。
浙江通判一員 ,江西通判一員。
湖北通判一員 ,湖南通判一員。
儹運
淮南沿江沿河鎮道將領等官:
淮北沿河鎮道將領等官:
運糧官丁
江安糧道屬
興武衛九幇,領運千總十八員。江淮衛九幇,領運千總十八員。淮安衛四幇,領運千總八員。大河衛前幇、二幇、三幇,領運千總六員。揚州衛四幇,領運千總八員。儀真衛江南幇,領運千總二員。徐州衛一幇,領運千總二員。安慶衛領運千總二員。
新安衛池州幇領運千總二員,宣州衛領運千總二員。
建陽衛太平幇,寧國幇,領運千總四員。廬州衛三幇,領運千總六員。滁州衛一幇,領運千總二員。鳳陽衛一幇,領運千總二員。鳳陽右衛二幇,領運千總四員。鳳陽中衛一幇,領運千總二員。長淮衛三幇,領運千總六員。宿州衛二幇,領運千總四員。泗州衛前幇、後幇,領運千總四員。蘇松糧道屬。
蘇州衛前幇、後幇,領運千總四員,太倉衛前幇、後幇,領運千總四員。鎮海衛二幇,領運千總四員。金山衛一幇,領運千總二員。鎮江衛前幇、後幇,領運千總四員。浙江糧道屬。
杭州前衛前幇、後幇領運千總四員,杭州右衛前幇、後幇領運千總四員,紹興衛前幇領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後幇領運千總二員。
海寧所領運千總二員
湖州所領運千總二員
嚴州所領運千總二員
嘉興所、領運千總一員。
寧波衛前幇領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後幇領運千總二員。
台州衛前幇、後幇領運千總四員,溫州衛前幇、後幇領運千總四員,處州衛前幇領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後幇領運千總二員。
衢州所領運千總一員
金華所領運千總一員
江西糧道屬
南昌衛前幇領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後幇領運千總二員。
袁州衛領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
贛州衛領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
九江衛前幇領運千總二員,後幇領運千總二員。
吉安所領運千總二員
安福所領運千總二員
永新所、領運千總二員。
撫州所領運千總二員
建昌所領運千總二員
鉛山所領運千總二員
廣信所領運千總二員
饒州所領運千總二員
湖北糧道屬
武昌衛領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
武昌左衛領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
蘄州衛領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
黃州衛領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
襄陽衛領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
沔陽衛領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
德安所領運千總一員
荊州衛領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
荊州左衛領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
荊州右衛領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
湖南糧道屬
岳州衛領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
山東糧道屬
臨清衛山東幇領運千總二員。東昌衛領運千總二員。又濮州所領運千總二員
濟寧衛前幇、後幇領運千總四員:
東平所領運千總二員
德州衛領運千總二員
舊有「河南糧道,屬天津衛領運千總一員,通州所領運千總一員,德州左衛領運千總二員,平山衛前後幇領運千總四員,任城衛領運千總二員。」
行月錢糧
「江南江寧等衛領運千、百總,各有廩俸,又支行糧三石,運丁每名行糧三石,月糧十二石,俱本折各半。行糧每石折銀一兩二錢,月糧每石折銀七錢。蘇、太、鎮、金、松五衛所千、百總不支行糧,運丁每名行糧三石,月糧九石六斗,俱本折各半。行糧每石折銀一兩二錢,月糧每石折銀一兩。鎮江衛千、百總不支行糧,運」 丁每名行糧二石九斗七升五合,月糧九石五斗四合,本折各半。行糧每石折銀八錢,月糧每石折銀五錢。安徽、寧、太、廬、鳳、淮、揚、滁、徐等衛千百總於廩俸外,照各衛兼支行糧。運丁每名行糧二石、四斗、二石、六斗、二石、八斗不等,月糧八石、九石、九石、六斗、十一石、六斗、十二石不等,本折各半。行糧每石折銀四錢、八錢、一兩、一兩二錢不等,月糧每石折銀三錢、四錢、五錢、八錢、一兩不等。以上行、月本折於各州縣衛南屯銀米及折漕、加漕、新增裁扣工食等項,併淮安、鳳陽、徐州三倉派給浙江各衛千百總廩俸外,兼支行糧三石。運丁每名行糧三石,月糧九石六斗,本折均半。行糧每石折銀一兩二錢,《月糧》每石折銀七錢。其寧、紹等八府本色每石改給折銀一兩二錢。以上行月本折、於各州縣衛屯折銀內派給
「江西各衛千、百總,於廩俸外兼支行糧三石,運丁每名行糧三石,月糧九石六斗,俱給折色。行糧每石折銀六錢,月糧每石折銀五錢。其行糧九江、廣信二衛所於屯糧銀內動支,餘衛所於過江、過湖銀內動支,月糧於屯糧銀內動支。湖廣各衛千、百總於廩俸外兼支行糧三石,運丁每名行糧三石,月糧九石六斗」 ,俱給折色,行月每石俱折銀四錢,於隨漕項下支給。
山東各衛千、百總,於廩俸外兼支行糧二石四斗。運丁每名行糧二石四斗,月糧九石六斗。本折均半,行月每石俱折銀八錢,於山東糧道及臨清倉支給。濮州所以屯地錢糧抵給。
舊有協運船隻,在河南糧道支給,臨清衛河南幇月糧,在臨清倉支給 。又,通津協運河南船隻,領運千總於廩俸外兼支行糧二石四斗。運丁每名行糧二石四斗,月糧九石六斗,本折各半,每石俱折銀八錢。天津衛行、月,通州所行糧,在河南糧道支給。通州所月糧,本色在中南倉,折色在坐糧廳支給。
《漕規 》凡給單,總漕置造全單,每年派某衛所幇官丁船隻應運糧數,赴某府州縣領兌,以糧艘到日為始,限日支領月糧,空船赴次開兌,重船過閘、過壩、到淮計程酌扣守風、阻淺、參謁、較斛等期,逐一定限填單,每幇分給一紙,運官及監兌官查照款目,各於前件項下開註有無違限并官吏姓名,用監兌印鈐記,到淮日查算。如違程限,或罪在有司,或罪在領運官丁,照數參究責懲,仍編幇改限,嚴責如期入閘抵灣,起糧完日全單繳送,照例查比獎薦參罰。如不依式填註及填註不實者,南聽總漕,北聽倉場核參。
總漕發單後,糧道刊發「號單」 ,每單兌米一百
石併贈耗數目分頒各州縣。每交完一單、令運官填註收數。一船兌足、即出給水程、勒令開幇。又頒發各屬每倉號簿、開列丁船兌足註明。如逾期不完、監兌官據簿責比
凡樣米、應運漕米州縣各將倉貯乾圓潔淨樣米四升裝盛二袋。用印鈐封同兌米交付運官、解送倉督查核、轉發坐糧廳及各倉、比對米色驗收。如有違玩不送者參處
凡水次交兌。每年漕糧經徵州縣、限十月開倉。十二月完兌
凡運糧程限,「兌運江北各州縣漕糧,限十二月內過淮,江寧、蘇、松等府限正月內過淮,浙江、江西、湖廣限二月內過淮,山東限正月內盡數開幇。」 又,江北限四月初一日到通,江南限五月初一日到通,浙江、江西、湖廣限六月初一日到通,山東限三月初一日到通。河南舊限,與山東同。凡完糧期限,各省漕船到通後,俱限三箇月內完糧。
凡起糧剝船腳價。原額「天津關剝船六百隻。土壩外河剝船一百五隻。裡河剝船二十五隻。石壩外河剝船二百八十隻。裡河剝船三百三十」
隻,「土壩車戶原額口袋四萬條。石壩經紀原額口袋」 三十四萬條。漕船至楊村以北,遇有淺阻,天津關發河剝接濟。至紅廟以北,遇有淺阻,坐糧廳發條剝接濟。該關查發剝船,動支稅銀,每隻墊給小封銀八錢,運畢,坐糧廳於通庫水腳銀內照數解還補稅。
《凡漂流定例》,「江洋黃河漂流為大患,勘實具題,准與豁免。如未經題報,即於本丁名下追賠不足,將本幇餘米、䉡羨等銀扣抵足數。裡河漂流為小患,不准豁免。若二百石以上,總漕該撫查明具題,准免曬颺,仍令處補 。」 凡應運納京倉糧米,如漂流十石,減除一百石改納通倉,每石省腳米一斗,以補缺額。如漂流一百二十石,免曬一千石,每石省曬折米五升,并耗米七升,以補缺額。如數多抵補不敷,扣除該幇羨餘銀兩。該幇不足,將該衛該總扣除,務足原數 。凡官員境內,有漕船沉溺情由不申報者,降一級調用 。凡押運官員失於防範,以致失風漂沒者,罰俸一年。巡查不謹,以致失火燒燬漕船者,降一級調用。地方官不行協救,致延燒別船者,罰俸一年。
戶部:「漕運二漕船 ,原額漕船一萬一百七十隻:江寧等衛一千六百一十六隻,安徽等衛四百八十三隻,廬鳳等衛二千七百八十八隻,蘇松等衛六百四十八隻,浙江一千九百九十九隻。又協運船四十一隻,江西一千三隻,湖廣八百二十六隻,山東七百二十七隻,通津等衛三十九隻。內抽運白糧船,江南三百」 隻,浙江一百隻。歷年漕船,或遇陞科增造,或遇永折灰石減荒及裁併灑帶缺額,歲無定數。
凡修造,每年照見運船隻修理十分之一,名為「歲造」,其陞科積缺漂沒者,名為「補造,十年限滿,方准改造。江寧省衛,原赴淮安清江廠,後改江寧龍江廠修造。安徽松鎮等衛,俱運丁領銀,於本地設廠修造。蘇太鎮海三衛,於蘇州廠修造。廬鳳淮揚等衛,於淮安清江廠修造。山東各衛,於淮安山東廠修造。浙江各衛,於仁和、錢塘二廠修造,江西各衛,於本地設廠修造,湖廣各衛,於武昌、漢陽二廠修造,應給銀兩,各衛官丁於回空過淮時,按年造報,總漕批給 。」江南通省漕船,每隻原給料價銀二百八十三兩二錢七分零,今給銀一百七十七兩一錢五分零。舊船聽作裡料,如無底板到廠,廬、鳳、淮、揚、滁、徐等衛,追運丁底料銀五十一兩,蘇、太等衛追銀三十八兩一錢一分二釐。三修銀兩,初年新造漕船給銀五錢四分,嗣後第一年〈除初運之年算起。〉「給銀二兩二錢九分,第二年給銀二兩八錢九分,第三年給銀五兩五錢二分,第四年給銀四兩七錢九分,第五年給銀九兩六錢九分,第六年給銀六兩五錢二分,第七年給銀九兩五錢九分,第八年給銀十兩二錢九分,第九年給銀十一兩三錢二分。限滿之船,如尚堅固,照九年例再給。」三年, 浙江漕船,每隻原給料價銀二百八十三兩二錢七分零,今給銀一百七十七兩一錢五分零。三修銀兩,第二年始給銀三兩一錢五分,第三年給銀五兩三錢八分,第四年給銀八兩三錢,第五年給銀九兩三錢八分,第六年給銀十三兩五錢五分,第七年給銀十三兩八分,第八年給銀十二兩一錢五分,第九年給「銀十四兩八錢三分,第十年給銀十四兩一錢五分,限滿堪運者,照十年例給發。 江西漕船,每隻原給料價銀二百八十三兩二錢七分零,今給銀一百七十七兩一錢五分零。三修銀兩,第二年給銀三兩,第三四年各給銀五兩,第五年至第六年各給銀七兩。」 湖廣漕船,如係新造,每隻原給料價銀二百五十兩,今給一百七十七兩一錢五分零。如舊船配造,扣底板銀二十七兩。「三修銀兩,第一年止給公費銀五錢四分,第二年給銀二兩四錢九分,第三年給銀二兩二錢九分,第四年給銀四兩九分,第五年給銀四兩八錢九分,第六年給銀五兩六錢九分,第七年給銀十一兩一錢二分,第八年給銀十兩九錢九分,第九年給銀十一兩九分,第十年給銀十三兩五錢七分。限滿堪運者,每年給銀十一兩八錢九分。」 「山東漕船料價銀,照江南淮安廠給發。如運丁無底板到廠者,追銀五十一兩。三修銀兩,第一年給銀六錢,第二年給銀二兩三錢五分,第三年給銀四兩六錢三分,第四年給」銀四兩二錢五分;第五年給銀五兩三錢八分,第六年給銀八兩一錢五分,第七年給銀七兩二錢八分;第八年給銀五兩九錢五分;第九
年給銀九兩二錢三分,第十年給銀七兩一錢五分。限滿再運,每年量加修艌銀兩。《漕禁 》:「凡監兌漕糧未完,捏報兌完;漕船未開,捏報開行者,各降二級調用。」
凡收兌漕糧,攙和糠粞砂土,及私自改折漕糧者,該管官俱革職,監兌官降一級調用。其抵通交兌漕糧,有糠粞砂土者,押運官革職,糧道降一級調用。如無糠粞砂土,經收官勒掯不收者,降二級調用。
凡河漕總督專管督率運糧。如各官不預行挑淺疏通,以致糧艘遲誤者,該督題參議處。如回空船隻、該督不行力催、又不題參各官者,降二級留任。
凡官員不速催儹漕船、及無故容先後越幇者、各罰俸九箇月。該管官漕船入境日期、不查明轉報者、罰俸六箇月
凡官員解送舊斛,遲延及損失者,罰俸六箇月。凡監兌官任蠹惡包攬,橫行水次,侵蝕漕糧者,降二級調用。或旗丁生事,不能禁止者,該管官降一級調用。
凡押運官、不候交兌漕糧、未經掣批、私自回任者、罰俸一年
白糧 白糧解運
京師所以供
上用。及頒給俸祿。其《徵兌考成》、概同《漕糧則例》詳列
於後
原額正米二十一萬七千四百七十二石五斗八升七合二勺
耗米、一萬一千二百二十石六斗二升六合一勺
內倉、白熟稉、白熟細稉、正米一萬二千八百二十五石。每石加耗米五升
供用庫、白熟稉正米、八萬二千四百五十二石四升七合。每石加耗米五升
光祿寺、白熟稉糯正米、六萬六千九百八十石二斗八升九合。每石、耗米三升
酒醋局、白熟糯正米一萬二千二百石。每石加耗米五升
王祿上白稉、糙白稉正米一萬石。上白稉每石加耗米五升。糙白稉每石加耗米一斗。府部院衙門糙白稉正米三萬二千八百九十石二斗五升一合二勺。每石加耗米一斗。犧牲所糯稻、准糙正米一百二十五石。每石加耗米一斗
江南正米一十五萬一千二百七十二石五斗八升七合二勺蘇州府熟稉糯正米四萬五千二百三十三石二斗,糙白稉正米一萬五千三百一十九石七斗三升六合。松江府熟稉糯正米三萬七千三百五十二石四升七合,糙白稉正米一萬三千一百二十七石七斗九升五合二勺。常州府熟稉糯正米三萬三千二百五十五石二斗八升九合,熟細稉正米一千七百石,糙白稉正米五千二百八十四石五斗二升。以上除荒陞墾,按年增減
耗米七萬二千二百六十三石八升八合四勺熟白米每石加耗五斗,糙白米每石加耗四斗,交倉耗米在內支辦。
舂辦米三萬六千三百五十石一斗六升八勺熟白糙白正耗米、每石俱加舂辦米二斗常州府熟細正米、每石加舂辦米九斗四升
《經費》銀二十三萬五千八百五十八兩三錢六分三釐三毫。米一萬八百九十一石六斗二升六合二勺。
浙江正米六萬六千二百石,嘉興府白稉糯正米四萬一千三十四石六斗九升一合八勺;湖州府白稉糯正米二萬五千一百六十五石三斗八合一勺。浙江無除荒陞墾之例。
耗米二萬九千七百九十石正米每石原徵糙耗米五斗五升,康熙十一年改徵白耗米四斗五升,交倉耗米在內支辦。
《經費》銀七萬六千六百九十一兩四錢四分四釐。米一萬二千二百五十九石八斗。
《工部河渠一運道》
编辑
國家定鼎燕京,歲漕東南四百萬石,由江涉淮,入
黃河、進董口,由徐堂口經泇河、會通河、衛河、愬大通河、以達
京師。康熙七年「董口淤。」 運道改由駱馬湖。十八年
駱馬湖淺、挑皂河口接溫家溝達徐堂口,遞年修築挑濬,所有《職掌事宜備載於後》。至支河及湖泉閘壩有裨運道者亦附載焉。
大通河,即潞河,舊為通惠河,其源出昌平州白
浮村神山泉過榆河,會一畝、馬眼諸泉,匯為七里濼,東貫都城,由大通橋而下,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凡一百六十餘里。自大通橋至通州石壩四十里,中設六閘,蓄水以濟輓運,設閘夫一百二名。康熙十九年
遣官挑濬通州至天津河道。天津以南。仍令總河
挑濬
白河去通州二百里,源出關外,經密雲縣南流過通州,合通、惠、榆、渾諸河,至直沽會衛河入海。衛河舊名「御河」 ,源出河南輝縣蘇門山,東北會淇、漳諸水,過臨漳,分流為二。其一北出,經大名至武邑以入滹沱。其一東流經大名,東北出臨清,合會通河,至直沽會白河入海。此水既濟北河運道,兼溉輝安、河內三縣民田,故於源頭建仁、義、禮、智、信五閘,隨時啟閉,漕運民田均有利焉。
會通河自臨清迤南至濟寧州。元初由任城。〈即「濟寧。」 〉開渠至安民山。〈即安山〉「一百五十里。」復自安民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東昌,又西北至臨清,凡二百五十里,引汶絕濟,直歸漳衛。明洪武間,河決原武縣黑陽山,由舊曹州鄆城縣兩河口漫過安山湖,而會通漸淤。永樂初,遣官疏鑿元人故道,乃於東平州戴村築壩,遏汶水使西流盡出南旺,至分水龍王廟分為二,四分南流以接徐、「沛,六分北流以達臨清。相地勢高下增修閘座,以時啟閉。」
國朝時加修濬,運道利焉。
泇河明初運道經徐州,呂梁二洪,懸流三十丈,水險害運。後開泇河,自夏鎮達董口,共二百六十餘里,避黃河之險三百三十里,建良城臺莊、侯遷頓莊、丁家廟、萬年莊、張家莊、德勝等閘。
國朝於「韓莊閘西岸增築石隄,漕運安行。」
黃河發源崑崙山,合山、陜諸水而始。大歷開、歸、徐、邳,達清口,匯淮合流,至安東縣入海。水性湍急,衝決靡常。順治元年,河決小宋口。二年,工成,復決流通口。
遣官修築。又決汴口。時以流通工急,至四年工竣。
始塞汴口,逾年告成。七年,決荊隆朱源寨口,八年塞。九年,決大王廟,越二載,工垂成而潰,十二年報竣。康熙元年,決石香爐口,本年工成。六年,決煙墩口,逾年塞。七年,董口淤,運道改由駱馬湖。是年決黃家觜,工成復決。八年竣,又決蔡家樓。九年,塞牛市屯,又決,隨塞之。是年大修黃河隄岸,歷二載竣工。十年,決桃源七里溝,築而復決,逾二年塞。十二年,決新村,三築三決,越三載始竣。十四年,蔡家樓漫塌,隨加修築。十六年,大修河道,河身兩傍,各挑引河,築兩岸遙隄。南岸自白洋河至雲梯關,約長三百三十里。北岸自清河縣至雲梯關,約長二百里。並塞桃源、清河、安東三縣新舊決口。又於碭山、宿遷、桃源一帶地方,建減水壩十三座。是年河決于家岡、武官營、張家堡等處。十七年,決蕭縣碭山等處。十八年,決虞城縣韓家樓等處,皆次第堵築。而楊家莊隄又決,大溜北瀉,駱馬湖漸涸。因挑皂河接溫家溝,於河口建雙金門石閘一座,自溫家溝至徐塘口兩岸築長隄二萬六千丈,東隄建減水石涵洞十座。又築徐、蕭、豐、碭四州縣大格隄四千餘丈,縷隄三萬餘丈。二十年,桃源縣煙墩、上渡口、雞觜壩、李家口各挑引河一道,築攔黃土壩。又劉家莊、毛兒窩等處漫決,黃河倒灌,皂河淤墊。隨令挑浚毛兒窩以西至唐宋山,另築高陽三千餘丈,將涵洞改建減水壩二座。二十一年,各工告成。
命大臣科道查勘。仍令《河道大小》各官、勒限修築。次
年報竣
淮、揚運河,由瓜洲、儀真迤北至清江浦天妃閘,皆運道所經。明永樂間,通淮河為運道,於淮安府東南高家堰上築隄,以防淮水東注。又自府北鑿河,蓄諸湖水,南接清口,凡六十里,曰「清江浦」 ,乃漕運由江入淮要道。建清江等閘,遞相啟閉。
本朝康熙九年,大修淮揚隄岸,並高郵州東西二
隄決口。十年,挑濬淮揚裡河。十一年,大修高家堰並歸仁隄。十四年,邵伯隄決。次年工成而淮揚兩岸隄潰,田舍皆沒。
遣官查勘。又山東廠等處、沖決《歸仁隄》七堡、八堡
漫溢,歲餘工竣。十六年,大修江南河道,於洪澤湖下流高家堰以西至清口一帶河身兩傍,各挑引水河一道。自運河西岸歷七里墩,至周橋閘北,共築隄一萬二千八百餘丈。自周橋閘至翟家壩,築隄三十二里,並堵高良澗決口三十
四處,自清口至清水潭大加挑濬。十七年,增築高家堰隄,又從文華寺挑濬至七里閘以為運口,並大修清江浦大小閘座。十八年,大修歸仁隄,塞清水潭決口,更挑新河一道,改名「永安。」 又塞翟家壩決口。十九年,山清、高寶、江都漫決五十餘處,加築山陽潘家窪遙隄,挑永安新河并高郵城南淺工,又加挑南岸大引河及改建運口大石閘,令糧船由七里、新莊二閘出口。二十一年大修工竣。
「命大臣科道查勘。仍令河道大小各官修築。」《二十五》
年
特發帑金,遣大臣修濬下河海口。
支河榆河,源出昌平州南月兒灣,下流為沙河,會清河,經順義縣入白河。
盧溝河,源出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發為渾泉。〈即「渾河。」 〉會桑乾河。〈河源出馬邑之金龍池百湖湧泉東下會盧溝河〉及雲中諸水,經太行山入宛平縣界,東南至看舟口分為二派,一東流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一南流至霸州合易水至丁字沽入運河。
滹沱河源出山西繁峙縣泰戲山,歷代、崞等州縣,東流經真定府,南至武邑縣合漳水,又東北流至坌河口入運河。
胡良河在涿州,自拒馬河分流至通州,東入渾河。
琉璃河在良鄉縣。自磁家務發源,潛流地下,至良鄉東入渾河。
汶河一出新泰縣宮山之下,曰「小汶河。」 一出泰安州仙臺嶺,一出萊蕪縣原山,一出縣寨子村,俱至靜封鎮合流,曰「大汶河。」 遶出徂徠山之陽,而小汶來會。經寧陽縣北堽城,歷汶上、東平、東阿,又東北五百里入海。元時於堽城之左築壩,遏汶入洸,南流至濟寧,合泗、沂以達於淮。明築壩戴村,遏汶水盡出南旺。南北分流以濟運道,而汶之為利,直與江淮黃河埒矣。
洸河出寧陽縣堽城,遶縣南流三十里,會寧陽諸泉。又六十里經濟寧城東,與泗合,出天井閘河。
沂河源出曲阜縣尼山,西南分流為二,俱與泗合,由港里河出師家莊閘河,又有出沂水縣艾山者,會蒙陰沂水諸泉,與沂山之汶合流,至邳州入淮。
泗河源出泗水縣陪尾山,四泉並發,故名。「泗水」 西流至兗州府城東,又南流經橫河,與沂水合。元時於兗州東門外五里金口作壩建閘,遏水南流。明時,增修閘洞。夏秋水漲,啟閘使南流出師家莊閘。冬春水微,則閉閘遏水入城,出濟寧天井閘。
濟河,即沇水也。發源河東垣曲縣王屋山下,既見而伏。東出河南濟源縣,東西分流,至溫縣而合,歷虢公亭西南入於河,復溢而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北會於汶,一名大清河,元人作「金口壩」 ,傍有河曰「黑風口」 ,西通濟流,並入會通河。沁河,出山西沁源縣綿山東谷,遶太行山麓,至河南原武縣黑陽山,與河、汴合流,至徐州入運河,共長一百三十五里,堤岸八十一里。
「丹河」 發源自白姑山,由河內縣境直入衛河,共長四十里。
按江南通志
皇清順治十四年,巡按御史秦世禎始題《定官收官》。
兌,令各府、州、縣印官照派定區,啚貯收在倉,驗依准單交兌。每正糧百石,除正耗外,加米五石,銀五兩交與旗弁。而州縣陽奉陰違,猶僉民戶承值。十六年,巡按御史馬騰陞疏言:「悍軍刁弁,積習相沿,蠹役奸徒,表裡滋弊。以致縱軍巧立名色。每米一石,除贈耗外,雜費濫觴,幾不可問。請自今民戶各照應納糧米并贈耗及五兩五石,儘數交納收糧官。糧官隨收給串,即發歸農,不許停留時刻,額外多需。俟旗船到次,衛官竟與印官、糧官交兌,軍民兩不相見,則五兩五石之外無苛求,而官收官兌之法為至便也。」 後科臣朱紹鳳以蘇、松、常、鎮四府糧多路遠,領運旗丁不無常例雜費,請於五兩之外再加五兩。其江、安、寧、池、太、廬、鳳、淮、揚、廣、徐十一府、州,俱仍係五米五銀。前後部覆,皆蒙
俞允遵行在案。此我
皇清愛民恤軍至意。《江南百萬戶世世頂祝》。
洪恩於勿替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