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大清㑹典則例 (四庫全書本)/卷126

卷一百二十五 欽定大清㑹典則例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一百二十六
  工部
  營繕清吏司
  宫殿
  一營建
  宫殿順治元年
  定鼎燕京上
  大清門牌額○二年定正中三殿名殿前曰太和門門之左曰昭德門右曰貞度門東廡之中曰協和門西廡之中曰雍和門
  太和門之後曰
  太和殿殿之左曰中左門右曰中右門東廡之中曰體仁閣西廡之中曰𢎞義閣體仁閣之北曰左翼門𢎞義閣之北曰右翼門
  太和殿後曰
  中和殿
  中和殿後曰
  保和殿殿之左曰後左門右曰後右門○四年建午門翼以兩觀中三門東西為左右掖門○八年建
  承天門工成改為
  天安門○十年建
  慈寧宮○十二年重建内宮前曰
  乾清門東垣之中曰景運門西垣之中曰隆宗門乾清門之内曰
  乾清宮宮後曰
  交泰殿殿後曰
  坤寧宮宮後曰
  坤寧門
  坤寧宮之東曰
  景仁宮
  承乾宮
  鍾粹宮西曰
  永壽宮
  翊坤宮
  儲秀宮○十四年建
  奉先殿○康熙六年
  端門○八年重建
  太和殿
  乾清宮○是年迎
  坤寧宮吻安
  交泰殿金頂○十八年重建
  奉先殿○二十一年建
  咸安宮○二十二年建
  文華殿○是年建
  啓祥宮
  長春宮
  咸福宮○二十五年建
  延禧宮
  永和宮
  景陽宮○二十七年建
  寧壽宮○三十四年重建
  太和殿○三十六年重建
  東暖殿
  西暖殿
  承乾宮
  永壽宮○乾隆元年改雍和門曰熙和門○十六年改
  咸安宮為
  壽安宮
  一監修
  宮殿順治十二年覆準凡建造
  宮殿所司先期具工程上請
  勅下工部會同科道估計以防侵冒○又定修造宮殿竪柱上梁合龍懸匾均請
  旨遣大臣祭告需用花紅戸工二部支給迎吻遣官
  一人祭吻於琉璃窰並遣官四人於
  正陽門
  大清門
  午門
  太和門祭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及科道官排班迎吻各
  壇廟等工迎吻及祭經由之門均如之○是年重建乾清宮坤寧宮交泰殿令八旗滿洲䝉古漢軍每佐領下出工匠一名夫四名管押各匠夫滿洲每旗差管工官一人驍騎校一人每㕘領差領催一名䝉古漢軍每旗差驍騎校一人每叅領差領催一名由部委滿司官四人漢軍司官二人漢司官二人筆帖式五人○又題準增委内務府官一人同部委司官筆帖式及内監通事等協同管理○又題準五城匠役各委司坊官一人察管其直隸山東山西解到匠役順天府委佐貳官一人協同本部監督官稽察○康熙十年題準
  内廷應用匠夫物料據内務府印文照數給發其紫禁城
  皇城内一應工程由部確估具題修理如不及千兩由部酌定修理開明物料及需用錢糧行文内務府委官會部監修○十八年
  諭修建宮殿工程緊要每處應差官五人監造工部官員不敷差遣於五部各取賢能官五人及少卿科員開列引見欽此○雍正九年
  旨修理
  紫禁城等工
  欽㸃王大臣督率内務府工部官員監造○乾隆二年
  
  奉先殿○五年覆準修造
  宮殿及
  紫禁城
  皇城其工料銀百兩以上管工官將興工日期知㑹科道開工後將所用物料匠夫數目十日一開單移送陜西道御史不時赴工親勘工完總册報部細册移送陜西道會同工部察驗如物料丈尺不符科道會部題叅科道亦不得徇名失實倘興工之日身不親到工完之後又不據實詳察由部會同都察院叅奏再工程銷算或有不能依限完結縁由照例呈明展限由部移會科道察覈○八年奉
  旨南面皇城並長安左右門上蒿草蔓生瓦片亦有脱損者著委官每年拔草苫補一次其東西北三面皇城著五年苫補一次○十一年奏準一切工程惟
  午門以内
  乾清門以外
  殿宇並
  紫禁城
  皇城内外城垣有應修之處令各該處察勘報部其應急修者會同估計修理稍緩者於伏雨後確估覈修如工程過多一時難竣於冬季備料春融興工工完報部題銷○十八年奏準
  皇城牆垣觀瞻所繫自應修葺完固向來雖間有隨時苫補之處因閱年久遠西南二面尚不甚至剝落東北二面損裂甚多若不加修補將來坍塌益滋糜費應逐段勘估分别修整再永定左安右安等門城牆亦多鹻損雖與城垣根基尚屬無礙但見有鹻入三四進者恐漸至坍塌則費用益多應一幷勘估隨委官詳勘
  皇城四面内外拆裂者二千三百二十三丈三尺剝落者一千三百二十三丈七尺如按尋常修造其應行拆砌者已至三分之二葺補段落僅止三分之一約覈工料銀二十七萬六千九百餘兩但葺補之處終屬新舊參差未能一式堅整猶恐數年後又將有坍塌之虞是應全行拆造約估工料銀三十一萬六千餘兩請於冬令備料分限四五年次第興修所需錢糧陸續由戸部支領工竣據實覈銷至永定左安右安等門城牆竢
  皇城工竣再行奏明辦理
  一工成
  恩賚順治三年
  太和殿告成在事滿漢官員各加職銜在工人員各賞朝衣皮裘鞾帽銀幣有差○十年以
  慈寧宮告成照例叙賞有差○十三年以
  乾清宮
  坤寧宮告成在事滿漢官員各加職銜○康熙九年重修
  太和殿
  乾清宮告成滿漢各官分别在工久暫賞給鞍馬蟒段表裏匠役賞給銀布有差○三十七年重建
  太和殿告成照九年例官員匠役賞給有差○雍正十年修理
  紫禁城工竣監造王大臣官員紀錄有差○乾隆三年重修
  奉先殿告成在工王大小官員加級紀錄各有差匠役
  由内務府工部量加賞給



  壇廟
  一規制
  圜丘在正陽門外制圓南嚮三成上成面徑五丈九尺高九尺二成面徑九丈高八尺一寸三成面徑十有二丈高八尺一寸每成面甎用一九七五陽數周圍䦨版及柱皆青色琉璃四出陛各九級白石為之内壝周九十七丈七尺五寸高八尺一寸厚二尺七寸五分四面皆三門楔閾皆制以石朱扉有櫺門外各石柱二綠色琉璃燔柴鑪一瘞坎一外壝方二百四丈八尺五寸高九尺一寸厚二尺七寸門制如前高用周尺餘用今尺下同
  皇穹宇在
  圜丘後制圓八柱旋轉重檐上安金頂基周十有三丈七寸高九尺䦨版高三尺六寸東西南三出陛各十有四級左右廡各五間一出陛皆七級殿廡闌檻均青色琉璃圍垣周五十六丈六尺八寸高丈有八寸門三南嚮壇外壝門外東北為
  神庫五間南嚮
  神㕑五間井亭一六角閑以朱櫺均西嚮垣一重間一南嚮祭器庫樂器庫椶薦庫各三門西嚮垣一重間一南嚮宰牲亭三門南嚮井亭一六角閑以朱櫺西嚮垣一重門一南嚮壇内垣東西南皆方正北為圓形設四門東曰泰元南曰昭亨西曰廣利北曰成貞皆三門廣利門南角門一昭亨門外東西石牌坊各一成貞門西大門一左右門各一為
  車駕詣壇宿
  齋宮出入之門
  祈年殿舊名大享殿乾隆十六年改今名
  圜丘北制圓南嚮外柱十有二内柱十有二中龍井柱四圓頂三層上覆青色中黃色下綠色琉璃上安金頂殿基三成衞以白石闌版南北各三出陛東西各一出陛上二成各九級三成各十級東西兩廡二重前各九間後各七間均覆綠琉璃前為
  祈年門舊為大享門乾隆十六年改今名五間亦覆綠琉璃崇基石闌前後三出陛各十有一級門東南綠色琉璃燔柴鑪一瘞坎一南嚮内壝方一百九十丈七尺二寸東西南甎門三各三門北琉璃門三座後為
  皇乾殿南嚮五間上覆青琉璃下衞石闌五出陛各九級東甎門外廊房七十二間聯檐通脊北為
  神庫五間南嚮左右
  神㕑各五間東西嚮井亭一六角閑以朱櫺西嚮垣一重門一東為宰牲亭五間南嚮井亭一六角閑以朱櫺西嚮垣一重門一均南嚮
  齋宮在成貞門外西北東嚮正殿五間崇基石闌三出陛正面十有三級左右各十有五級陛前設齋戒銅人石亭一時辰牌石亭一後殿五間左右配殿各三間内宮牆方一百二十三丈九尺九寸中三門左右各一門宮門前跨三石梁左右各一梁鐘樓一座迴廊一百六十三間外宮牆方一百九十八丈二尺二寸宮門石梁均與内圍同
  祈年殿内垣南接
  圜丘東西環轉至北為圓形東西北壇門各三間西門南角門一壇内垣共周千二百八十六丈一尺五寸髙丈一尺趾厚九尺頂厚七尺壇門七座每座三間
  神樂署舊名神樂觀乾隆二十年改今名東嚮正中凝禧殿五間舊名太和殿康熙十二年改今名崇基三出陛各六級左右歩廊各二間後顯佑殿七間左右各三間殿後袍服庫二十三間典禮署奉祀堂南北各三間左右門各三間左門東通贊房恪恭堂各三間正倫堂候公堂各五間南轉穆佾所三間右門東掌樂房協律堂各三間教師房伶倫堂各五間北轉昭佾所三間前後均聯檐通脊正門三間三出陛各四級圍牆東西四十四丈四尺南北二十丈七尺二寸
  犧牲所南嚮大門三間内花門一座正房十有一間中三間奉
  犧牲之神左右牧夫房各二間牛房各二間後屋十有六間内滿漢所牧房各三間所軍房一間貯草房五間草夫房四間東邊兩重四十八間内貯料房二間貯草房三間牛房十有五間羊房五間鹿房二十間兔房三間西邊一重十有五間内庫房一間泡料房磨房各二間豕房五間牛房五間鹿檻牛枋均分列屋之左右西北隅官廳三間東嚮井一北門一間圍牆東西五十二丈南北五十二丈五尺壇外垣前方後圓周千九百八十七丈五尺髙一丈一尺五寸趾厚八尺頂厚六尺西嚮門一三門角門一
  方澤在安定門外制方澤周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濶六尺祭日貯水水深以過龍口為度澤中方壇北嚮二成上成方六丈髙六尺二成方十丈六尺髙六尺二成壇面均用黄色琉璃合六八隂數外環砌白石每成四出陛各八級二成南左右設五嶽五鎭五山北左右設四海四瀆各石座分刻山形水形均東西嚮水形座周圍鑿池貯水以祭内壝方二十七丈二尺髙六尺厚二尺壝正北三門石柱六東西南各一門石柱二楔閾皆制以石朱扉有櫺壝北門外西北隅瘞坎一東西門外南北瘞坎各二外壝方四十二丈髙八尺厚二尺四寸門制如前
  皇祇室在
  方澤後五間北嚮脊瓦均綠色琉璃圍垣正方周四十
  四丈八尺髙丈一尺正門一間
  神庫樂器庫各五間均北嚮
  神㕑祭器庫各五間東西嚮井亭一東嚮四面閑以朱櫺垣一重門一北嚮宰牲亭三間北嚮井亭一東嚮四面閑以朱櫺垣一重門一北嚮西北為
  齋宮東嚮正殿七門崇基石闌五出陛中九級左右各七級南北一出陛各七級左右配殿各七間侍直房南北各七間宮牆周百有十丈二尺正門一左右門各一均東嚮西北鐘樓一祠祭署三間在内垣西門外東嚮左右各三間垣一重門一壇内垣周五百四十九丈四尺北門三間東西南門各一間東西角門各二間壇外垣周七百六十五丈西壇門三間西北角門一自壇外垣西門南北夾牆各七十一丈二尺直西為廣厚街舊名泰折雍正二年改今名牌坊坊前界以朱柵長二十六丈
  太廟在
  闕左南嚮圍垣一重琉璃甎門三間左右門各一㦸門五間崇基石闌中三間前後均三出陛中九級左右七級門内外列㦸百有二十左右門各三間前後均一出陛各五級
  前殿十有一間重檐階三成繞以石闌五出陛一成均四級二成均五級三成中十有一級左右九級東西廡各十有五間階均八級燎鑪二
  中殿九間
  後殿九間兩廡各十間
  後殿東廡南燎鑪一
  㦸門外石橋五橋北井亭二六角閑以朱櫺橋南神庫五間西嚮
  神㕑五間東嚮
  廟門外之西南奉祠署三間東嚮左右房各三間垣一重門一北嚮東南宰牲亭三間前治牲房五間均西嚮垣一重門一西嚮井亭一六角閑以朱櫺西南為
  太廟街門五間西北為
  太廟右門三間均西嚮
  社稷壇在
  闕右北嚮壇制方二成髙四尺上成方五丈二成方五丈三尺四出陛皆白石各四級上成築五色土中黃東青南赤西白北黑土由涿霸二州房山東安二縣豫辦解部同太常寺驗用内壝四面各一門楔閾皆制以石朱扉有櫺門外各石柱二壝色亦各如其方壝北門内西北瘞坎二北為
  拜殿又北為㦸門各五間㦸門内列㦸七十有二均覆黄琉璃崇基三出陛壝外西南
  神庫五間
  神㕑五間井一均東嚮壇垣周百五十三丈四尺内外丹雘覆黄琉璃北門三間東西南門各一間循垣東北隅東嚮正門一左右門各一相對
  闕右門為
  乘輿躬祭出入之門壇西門外宰牲亭三間東嚮井一垣一重門一北嚮西南奉祀署東西各三間垣一重門一東嚮東遣官房一間南嚮東南為
  社稷街門五間東北為
  社稷左門三間均東嚮
  日壇在朝陽門外制方西嚮一成方五丈髙五尺九寸壇面用紅色琉璃四出陛皆白石各九級圓壝周七十六丈五尺髙八尺一寸厚二尺三寸壝正西三門石柱六東南北各一門石柱二楔閾皆制以石朱扉有櫺燎鑪一西南瘞坎一壝北門外東
  神庫三間西嚮
  神㕑三間井亭一四面閑以朱櫺均南嚮垣一重門一西嚮宰牲亭三間垣一重門一西嚮北祭器庫樂器庫椶薦庫各三間聯檐通脊均南嚮
  具服殿正殿三間左右配殿各三間周衞宮牆宮門三間南嚮西北鐘樓一座祠祭署三間東嚮左右各三間壇西門北門各三間北門西角門一壇垣前方後圓周二百九十丈五尺外圍牆西自坊西抵壇垣西南角長三百八十二丈四尺東自坊東抵壇垣東北角長三百十有二丈四尺直北為景升街舊名禮神雍正二年改今名牌坊坊前界以朱柵長十有五丈
  月壇在阜成門外制方東嚮一成方四丈髙四尺六寸面用白色琉璃四出陛皆白石各六級方壝周九十四丈七尺髙八尺厚二尺二寸八分壝正東三門石柱六西南北各一門石柱二楔閾皆制以石朱扉有櫺燎鑪二東北瘞坎一壝南門外西
  神庫三間東嚮
  神㕑三間井亭一四面閑以朱櫺均北嚮垣一重門一東嚮宰牲亭三間垣一重門一東嚮南祭器庫樂器庫各三間聯檐通脊均北嚮
  具服殿正殿三間左右配殿各三間周衞宮牆宮門三間南嚮祠祭署三間北嚮左右各三門東北鐘樓一座壇東門北門各三間北門東角門一壇垣方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外圍牆東自坊東抵壇垣東南角長二百六十丈西自坊西抵壇垣西北角長二百四十丈四尺直北為光恆街舊名禮神雍正二年改今名牌坊坊前界以朱栅長十有二丈八尺
  帝王廟在阜成門内南嚮
  廟門三間左右門各一前石梁三
  景德門五間崇基石闌前後三出陛中十有一級左右各九級左右門各一
  景德崇聖殿九間重檐崇基石䦨南三出陛中十有三級左右各十有一級東西一出陛各十有二級東西廡各七間一出陛均八級廡前燎鑪各一殿後祭器庫五間南嚮殿西南碑亭一景德門外東
  神庫三間南嚮
  神㕑三間宰牲亭三間均西嚮井亭一四面閑以朱櫺北嚮垣一重門一西嚮西遣官房五間齋宿房前後各五間廟門内東南鐘樓一座圍垣周一百八十六丈三尺八寸廟門外東西下馬牌各一景德街牌坊各一
  先師廟在安定門内太學之左南嚮街門三間西為持敬門一間西嚮
  大成門五間崇基石䦨中三門前後三出陛門内列㦸二十有四石鼔十右石鼓音訓碣一左右門各一東西列舍各十有一間北嚮
  大成殿七間重檐崇基石闌三出陛正面十有二級東西各十有七級東西廡各十有九間東西列舍各十有一間南嚮西南燎鑪一西北瘞坎一殿後圍垣一重門一西嚮
  崇聖祠門三間南嚮
  崇聖殿五間東西廡各三間東南燎鑪一㦸門外東
  神㕑五間宰牲亭三間井亭一西嚮西
  神庫五間致齋所三間更衣亭一間東嚮街門外列木為栅塗以丹東西成賢街牌坊各一下馬牌各一
  先農壇在
  正陽門外西南制方南嚮一成周四丈七尺髙四尺五寸四出陛各八級東南瘞坎一壇北
  神庫五間南嚮
  神㕑五間西嚮樂器庫五間東嚮左右井亭各一六角閑以朱櫺垣一重門一南嚮宰牲亭三間川井一均南嚮壇東南為
  觀耕臺方廣五丈髙五尺東南西三出陛各七級以木為之耕耤時由部安設今改甃甎石臺前為
  耤田一畝三分後為
  具服殿五間南嚮殿臺三出陛南九級東西各七級儀門一間東北為
  神倉中圓廩一座收穀亭一座左右倉前後各三間垣一重門三間南嚮
  旗纛殿五間南嚮後為祭器庫五間左右廡各五間垣一重門三間南嚮北門外東北隅旗竿一今徹去
  太歲殿在
  先農壇之東北南嚮七間三出陛各六級東西廡各十有一間一出陛均四級前為拜殿七間拜殿東南燎鑪一壇内垣門四各三間
  神祇壇在
  先農壇内垣南門外
  神祇壇門三間南嚮繚以周垣東為
  天神壇制方南嚮一成方五丈髙四尺五寸五分四出陛各九級壇北刻雲形青白石龕四座各髙九尺二寸五分方壝周二十四丈髙五尺五寸壝正南三門石柱六東西北各一門石柱二楔閾皆制以石朱扉有櫺東南燎鑪一西為
  地祇壇制方北嚮一成廣十丈縱六丈髙四尺四出陛各六級壇南設青白石龕五刻山形者三均分五門刻水形者二均分四門各髙八尺二寸壇東從位石龕刻山水形各一西如之各髙七尺六寸凡水形龕均周圍鑿池貯水以祭方壝周二十四丈髙五尺五寸壝正北三門石柱六東西南各一門石柱二楔閾皆制以石朱扉有櫺西北瘞坎一
  先農壇内垣東門外北為
  慶成宮乾隆二十年五間南嚮崇基石闌三出陛各九級後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尚茶尚膳房各五間
  正殿前時辰牌亭一殿西輦房五間内宮門三間南嚮東西掖門各一外繚以宮牆正門三間左右門各一宮門東南鐘樓一座垣後祠祭署前後各五間南嚮左右各三間垣一重門一南嚮壇外垣周千三百六十八丈東嚮門二南北並列南入
  先農壇北入
  太歲殿皆三門角門一
  靈明顯佑宮在地安門外日中坊橋之東北南嚮廟甎門三間門内東西鐘鼓樓各一顯佑門三間
  正殿五間崇基石闌三出陛中九級東西各七級東西廡各五間碑亭各一東南燎鑪一後殿五間廟門外元威聖烈牌坊一
  火神廟在地安門外日中坊橋之西南嚮廟門一間左右門各一壽國僊林牌坊門三間均東嚮南北鐘鼔樓各一
  正殿三間南嚮西配殿三間南殿三間左右各三間東西廡各一間燎鑪一殿後閣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閣後羣樓十有五間廟門外離徳昭明牌坊一
  都城隍廟在宣武門内瞻雲坊之西南嚮廟門順德門闡威門三重均三間左右門各一順德門外東西鐘鼓樓各一中為甬道殿東碑亭一西燎鑪一
  正殿五間東西廡各三間迴廊各二十二間後殿五間闡威門外東治牲所三間井亭一西嚮大門外列木為栅塗以丹城隍廟牌坊一
  東嶽廟在朝陽門外南嚮廟門三間前石梁三左右鐵獅二門内東西鐘鼓樓各一進為光聯日觀牌坊門三間左右門各一後為瞻岱門五間左右門各一中為甬道東西
  御碑亭各一燎鑪各一
  正殿七間兩廡各三間東西迴廊各三十六間後殿五間兩廡各三間殿東西迴廊各三間後閣羣樓三十三間廟門南秩祀岱宗琉璃牌坊一東𢎞仁錫福牌坊一西靈嶽崇祠牌坊一
  龍神廟在黑龍潭山頂偏北去西直門三十餘里東嚮山門二重碑亭二牌坊一殿門一間左右
  御書碑亭各一
  正殿三間燎鑪一東北為龍潭潭西殿三間繞潭迴廊三十三間南祝版房三間外治牲所齋室各三間垣一重門一均東嚮循山繚以圍垣
  先醫廟在太醫院署内之左圍垣一重廟門一間咸濟門三間左右更衣室各三間
  景惠殿三間南嚮左右歩廊六間東西廡各五間廟門東西南均列栅塗丹南燎鑪一
  關帝廟在地安門外南嚮廟門一間前石梁一左右門各一正門三間
  前殿三間殿臺中為甬路左右各一出陛均五級東西廡各三間東廡南燎鑪一廡北齋室三間西嚮後殿五間東西廡及燎鑪與前殿同殿後東為祭器庫西為治牲所各三間
  廟門外列木為栅塗以丹○康熙十一年建武壯王祠於廣寧門外圍垣一重大門三間正屋三間兩廡各三間均覆黑琉璃前立石碑一門外列栅塗丹○十二年
  諭神樂觀大殿所懸牌匾繫太和殿三字著改為凝禧殿欽此○十九年建恪僖公祠於安定門外制與武
  壯王祠同○二十五年
  御製
  至聖先師孔子贊勒石於國學
  大成殿甬道之東由部動支正項委官料估監造工竣察覈報銷○二十八年
  御製顔曾思孟贊勒石於國學
  大成殿甬道之西○四十三年以平定朔漠勒石於國學
  大成殿甬道之西○雍正二年
  
  方澤壇外牌坊舊名泰折街著改為廣厚街
  日壇外牌坊舊名禮神街著改為景升街
  月壇外牌坊舊名禮神街著改為光恆街○又奏準日壇西南
  月壇東北二面地方均屬空濶應各建照牆三座○
  是年
  駕詣國學致祭
  至聖先師
  御製詩文奉
  旨勒石於國學
  大成殿甬道之西○是年建
  昭忠祠於崇文門内就日坊之西南嚮圍垣一重大門五間中三門三階前石獅二左右門各一二門三間左右碑亭各一正殿七間七龕東西角門各一左右序各七間七龕東西樓各五間五龕樓南東西廡各三間三龕殿前為露臺三面設階中為甬道東燎鑪一西嚮殿後正屋五間五龕東西屋各三間三龕正屋之左右五間五龕東西屋之左右三間三龕均南嚮東南燎鑪一二門外橋東門一内齋戒亭一齋室三間南嚮東祭器庫三間西嚮東北宰牲房三間西嚮西北治牲所五間井亭一均南嚮東西門各一門南遣官房七間左右官㕔各五間○又建勤襄公祠於朝陽門外文襄公祠於德勝門外制皆如武壯王祠○三年以平定青海勒石於國學
  大成殿甬道之東由部監造題銷○五年議準京師為首善之地八旗忠孝節義應入祠者不少應分别位次以彰典禮察王府大街官房一所二十三間為左翼忠孝祠理藩院署後官房一所二十二間為左翼節孝祠武定侯衚衕官房一所二十五間為右翼忠孝祠按院衚衕官房一所二十三間為右翼節孝祠皆於二門外立石碑一大門外建牌坊一祠内正屋旁屋每間各設一龕○七年議準
  帝王廟
  關帝廟
  都城隍廟均經修建請
  御製碑文各立豐碑一○八年建
  賢良祠於地安門外之西南嚮大門三間二門三間左右門各一正殿三間東西廡各三間燎鑪一後正屋五間兩廡及燎鑪如前制左右門各一内東治牲房三間西宰牲房三間均南嚮二門外左右
  御碑亭各一大門以外列木為栅塗以丹○十三年議
  
  京師於北郊擇地建
  先蠶祠每歲以季春己日遣官承祭○乾隆二年
  至聖先師孔子天縱聖神師表萬世尊崇之典至我朝而極盛
  皇考世宗憲皇帝尊師重道禮敬尤隆闕里
  聖廟
  特命易以黃瓦鴻儀炳煥超越前模朕祗紹先猷羹牆念切思國子監為首善觀瞻之地辟廱規制宜加崇飾
  大成殿大成門著用黄瓦
  崇聖祠著用綠瓦以昭展敬至意欽此遵
  旨議準太學
  大成門前之街門外照牆均改用黃瓦
  崇聖祠前之中門均改為綠瓦其工程事宜照例交與太常寺衙門委官料估監修工竣報部覈銷○是年建宏毅公祠於安定門外制如恪僖公祠○三年奏準
  先師廟大成殿大成門更用黃瓦
  崇聖祠更用綠瓦應建立石碑於
  大成殿甬道之東交太常寺料估監造工竣報部覈銷○七年
  
  日壇具服殿舊制建於壇南臨祭時必經過神路始至殿所似於誠敬之儀未協著將具服殿移建壇之西北隅其西北隅見有奉祀衙署即移於具服殿地基蓋造欽此○又議準古制天子親耕南郊以供粢盛后親蠶北郊以供祭服親蠶之禮原與親耕並重是以前代舉行具載史册明嘉靖九年作先蠶壇於北郊在安定門外以出入道遠親涖未便且其地水源不通無浴蠶所遺址久廢考唐宋后妃親蠶多在宮苑之中明代亦改建於西苑伏讀
  聖祖仁皇帝御製耕織圖序於豐澤園北治田數畦環以溪水隴畔樹桑旁列蠶舍育蠶之事已詳悉繪圖今相度蠶地建立蠶壇桑田蠶宮從室之處内務府會同工部等衙門辦理○八年奉
  
  天壇燎鑪五座樣式不齊著交太常寺畫一辦理○又
  
  旨神樂觀改為神樂所○九年建
  先蠶壇於西苑之東北隅制方南嚮一成方四丈髙四尺四出陛各十級西北瘞坎一東南
  先蠶神殿三間西嚮左右宰牲亭井亭各一
  神庫三間
  神㕑三間東為採桑臺方廣三丈二尺髙四尺東西南三出陛各十級東北正殿五間為具服殿為蠒館殿基三出陛各五級東西配殿各三間後殿五間為織室東西配殿各三間迴廊二十間衞以宮牆南門一間東西門各一間浴蠶河在宮牆東自外圍北牆流入由南牆出各設水關啟閉直宮牆東門木橋一又迤南木橋一橋東蠶室二十七間西嚮外圍垣周一百六十丈西南隅正門三間左右門各一西北隅角門一圍垣南陪祀公主福晉室五間命婦室五間外垣一重門一西嚮○十四年
  諭稽古明禋肇祀
  郊壇各以其色
  地壇方色尚黃今
  皇祇室乃用綠瓦蓋仍前明舊制未及致詳
  兩郊大饗殿在勝國時合祀
  天
  地山川故其上覆以青陽玉葉次黃次綠具有深意且南郊用青而
  地壇用綠於義無取其議更之欽此遵
  旨議準制禮從類辨色從方原屬不易之道況棟宇
  榱桷乃以藏
  神祇而昭妥侑其義尤謹明代南北兩郊分祀而皇祇室編次綠瓦詳考禮經並無證據按綠乃青黃間
  色誠如
  聖諭於義無取坤卦天𤣥地黃考工記天謂之𤣥地
  謂之黃二者實乾坤正色今
  北郊壇甎壝瓦及牲幣帷幄色皆用黃乾隆十三年遵旨議定籩豆成式
  地壇祭器色亦用黃契合古制寧神與歆神不當有異皇祇室舊用綠瓦應遵
  旨易蓋黃琉璃瓦○又
  諭
  圜丘壇上張幄次及陳祭品處過窄可將
  圜丘三層壇面仍九五之數量加展寛則執事者得以
  從容進退益昭誠敬欽此遵
  旨議準展寛壇面請依
  聖祖仁皇帝御制律呂正義所載古尺上成徑九丈取九數二成徑十有五丈取五數三成徑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數上成為一九二成為三五三成為三七以全一三五七九天數且合九丈十五丈二十一丈共成四十五丈以符九五之義至
  壇面甎數原制上成九重二成七重三成五重上成面甎取陽數之極自一九起遞至環砌以至九九二成三成圍甎不拘未免參差今
  壇面既加展寛二成三成亦應用九重遞加環砌二成自九十至百六十二三成自百七十一至二百四十三四周䦨版原制上成每面用九二成每面十有七取除十用七之義三成每面積五用二十五雖各成均屬陽數而合計三成數目並無取義今
  壇面展寛請三成䦨版共用三百六十應周天度數上成每面十有八四面計七十二各長二尺三寸有竒二成每面二十七四面計百有八各長二尺六寸有竒三成每面四十五四面計百八十各長二尺二寸有竒每成每面亦皆與九數相合總計三百六十取義尤明再三成徑數均繫古尺而所定中心圓面周圍壓面及九重之長則皆繫今尺至三成臺髙見今上成髙五尺七寸二成髙五尺二寸三成髙五尺並䦨柱長濶髙厚階級濶深亦繫今尺再
  壇面甃砌及䦨版䦨柱舊皆青色琉璃今改用艾葉青石樸素渾堅堪垂永久飭令管工官於直隸房山縣開採選用○又奏準
  地壇神庫宰牲亭之右有井無亭應照左旁增設井亭
  一○是年以平定金川勒石於國學
  大成殿甬道之西如雍正三年例○又建恪僖公祠於東安門内制與武壯王祠同○十五年奏準
  皇穹宇舊制臺面前檐瓖砌青白石周圍接墁天青色琉璃甎一路每甎長二尺濶一尺二寸五分今
  圜丘業經議改青石此處似宜一例改用青白石鋪墁
  
  祈穀壇
  大享殿外三層壇面從前屢經修補甎色不一請改用
  金甎墁砌○又奏準
  方澤壇二成壇面甎舊用黃琉璃惟中含六六隂數其
  外悉繫小甎湊合並無成法今遵
  旨照依
  圜丘壇改墁石塊仍就壇面鑿成榫眼安設幄次請將石塊數目上成正中仍照原制六六三十六外八方均以八八積成縱橫各二十四路二成倍上成八方八八之數半徑各八路以符地偶之義至
  方澤壇正位幄次舊制進深一丈六尺五寸面濶一丈二尺配位幄次舊制進深一丈五尺面濶一丈一尺較之
  天壇幄次過大而
  方澤壇正位牲匣設於幄内配位牲匣又繫半在幄内半在幄外體制未免參差執事官員趨蹌未便請將正幄配幄面濶尺寸照舊無庸酌減其進深尺寸均改為一丈二尺照
  圜丘之制均於幄次之中安設牲匣以昭畫一再皇祇室正殿覆瓦已奉
  旨改用黃琉璃其門樓圍垣亦應請改黃色琉璃以
  昭畫一○又奏準
  天壇
  皇穹宇
  祈穀壇
  皇乾殿門樓圍垣亦皆綠色並請改為青琉璃以符體
  制至
  皇穹宇扇面牆上身抹飾青灰今請改天青色琉璃甎
  成砌○又奏準
  兩郊大祀陪祀官行禮處嵌設品級拜石百官屆時按
  班就次行禮○十六年建
  雙忠祠於崇文門内就日坊之東北南嚮大門三間左右門各一二門一間正屋三間東西廡各三間燎鑪一二門外正中碑亭一繚以朱垣○是年奏準
  祈穀壇牌匾舊書
  大享二字殿與門同名義未協蓋緣前明初建大祀殿合祀天地至嘉靖九年定南北郊二至分祀罷大祀殿不用十七年議舉明堂秋饗遂改大祀為大享殿
  國朝即於其地舉行
  祈穀之禮舊有題額襲用未改考大享之名與孟春祈
  穀異義應請别薦嘉名奉
  旨改為
  祈年殿○十七年奏準
  祈年殿舊制三覆檐成造上層青瓦中層黃瓦下層綠瓦考明初合祀天神地祇前代帝王是以瓦片分用三色嗣舉季秋饗帝之禮易為大享殿瓦色仍用初制
  國朝改為祈穀於
  上帝之所瓦片仍用三色今改為
  祈年殿所有殿及大門兩廡均請改用青色琉璃再圜丘壇内外壝垣舊制皆覆綠瓦應均換青色琉璃其
  東西南北壇門四座以及
  祈穀壇門三座及隨門圍垣離壇稍遠仍照舊制蓋覆
  綠瓦○又奉
  旨
  圜丘壇青白石仰覆蓮座安螭頭成造
  皇穹宇單檐式成造地面用青石鋪墁牆身檻牆用臨清城甎金柱準照轉枝蓮油飾○十八年
  
  先農壇外壖隙地老圃於彼灌園殊為䙝凟應多植松栢榆槐俾成陰鬱翠以昭虔妥
  靈著該部會同該衙門繪圖具奏欽此○又奉旨
  先農壇舊有旗纛殿可徹去將神倉移建於此○又
  
  旨
  先農壇牆外隙地前經降旨令栽種樹木今
  天壇工竣其北面隙地亦應一例栽種交與工部妥協
  辦理○十九年奉
  旨觀耕臺著改用甎石製造隨遵
  旨議準臺座用琉璃仰覆蓮式成造前左右三出陛砌青白石闌版用白石臺面鋪墁金甎○二十年以平定準噶爾勒石於國學
  大成殿甬道之西○又奏準
  日壇應行興修詳細確估計
  日壇一座内壝門六神庫神㕑各一井亭一祭器庫宰牲亭各一鐘樓一西北壇門各一牌坊一地面海墁散水甬路月臺燎鑪各垣牆等項均應照舊制修理完整至内垣原繫土牆應照
  天壇之式用甎兩面瓖砌以資鞏固外垣原髙七尺六寸今應增髙三尺並增砌大甬路二道○二十一年奏準
  社稷壇年久應行重飾見新並於南門外左右增蓋看守房各三間街門内左右增蓋看守房各三間瘞坎舊在壇壝之内今移建於壇壝外西北隅○又奏準
  社稷壇四面壝垣向以五色土隨方堊色請改為四
  色琉璃甎瓦成砌○又奏準
  月壇應行興修詳細確估計
  月壇一座内壝門六瘞坎一神庫神㕑各一井亭一祭器庫宰牲亭各一鐘樓一東北壇門各一牌坊一均照舊修理壝垣地面海墁散水甬路月臺燎鑪亦應拆砌完整至内垣亦應兩面砌甎二進外垣增髙三尺增砌大甬路四道
  一修葺
  壇廟順治十四年發帑金三萬兩修理
  京師
  先師廟○十五年覆準各
  壇廟每屆祭祀太常寺先期移文工部酌量修理○康
  熙二十三年重修黒龍潭
  龍神廟宇
  御製碑文勒石○二十九年議準順天府學
  先師廟遇有傾圮之處著該府丞動用大宛二縣庫貯正項修葺工完報部題銷○雍正元年
  
  圜丘
  方澤日月社稷先農各壇及
  太廟前代帝王廟眞武廟等處著差給事中御史共九人部院賢能司官工部司官共九人敬謹堅固修理仍令大臣九人分工監修再各
  壇廟工程從前修過者甚多並未年久即至傾圮皆浮冒錢糧之所致一并嚴加確察欽此○三年議準
  天壇舊有望鐙臺三座鐙杆三根因年久杆木朽爛應
  行修建又
  方澤壇東北望鐙臺一座亦應一并修建其鐙杆四根每根長九丈大徑二尺七寸小徑一尺二寸朱紅油飾祭時懸鐙○又奏準
  月壇外牌坊兩邊牆垣雖傾頺已久基址猶存交部
  照舊修整○五年奉
  旨修理
  先農壇牆垣嗣後著動正項○又
  諭各處修理
  壇廟從前皆交與工部修理嗣後不必交與工部如有應行修理處或令太常寺會同工部官估計交與太常寺修理或即交與太常寺估計具題修理其動用何處錢糧並用過錢糧應於何處奏銷著大學士會同太常寺議奏欽此遵
  旨議準
  壇廟地方繫太常寺經管嗣後應大修者由太常寺會同工部估計具題交太常寺委官修理該管官不時稽察倘工程不堅冒銷錢糧即指名題叅如有徇隱經科道察出將堂官一并議處其應用錢糧均由部支取工竣即繕黃册具題至每歲祭祀前期小修交太常寺詳計一年需用錢糧若干先期題請由戸部給發年終亦繕黃册具題○又奏準
  月壇牌坊兩邊牆垣已於雍正二年
  旨修理
  日壇牌坊兩邊牆垣亦應照
  月壇增造仍會部詳估具奏興工○乾隆五年奏準
  
  壇廟臨祭時糊飾及歲修工程銀千兩以下者仍由太常寺照例修理年終彙銷若千兩以上者太常寺將應修理之處奏請交部估計奏
  聞由部委官會同太常寺委官公同修理該堂官仍不時察看如工程草率錢糧不清即指名題叅交部議處再太常寺工程不拘大小均令該堂官一人督率該寺匠頭亦由部於見在工役内選老成諳練一人承役如有違慢侵欺各弊交部治罪換役○七年
  諭朕惟
  郊壇祭祀必致誠敬以薦明禋歴來前期齋戒悉遵舊
  制住宿别殿今
  郊壇建有齋宮年久傾圮未經繕修其應如何修建之處爾等即前往敬謹相視繪圖呈覽至興修之時著委内務府熟悉工程之官會同工部太常寺委官一同監修所需錢糧由工部行文戸部支取欽此○又奉
  
  日
  月壇舊有之具服殿爾等亦前往相視應如何修理詳議具奏○八年遵
  旨修理完竣
  天壇齋宮新建正殿五間左右配殿六間内宮門一座廻廊六間修理劵殿一座方亭一座宮門六座石橋十座鐘樓一座外圍廊房一百六十三間拆墁月臺修理河道牆垣
  地壇齋宮改建正殿七間修理左右配殿十有四間宮門一座增建内宮門三間守衞房十有二間
  日壇移建具服殿三間左右配殿六間宮門一座拆
  移衙署十有三間
  月壇修理具服殿三間左右配殿六間宮門一座鐘樓一座並各處拆建守衞房成砌牆垣鋪墁地面甬路○九年奏準凡
  壇廟工程千兩以上者仍照舊例具奏交部會同太常寺修理未及千兩以上之土工木作均咨部委官會同監修仍將工程丈尺造册咨部覈實奏銷其糊飾及歲修祭品各工照例由太常寺委官修理報部覈銷○十年奏準
  天壇等處齋宮遇有應行修理之處由太常寺移咨内
  務府辦理○又奏準
  先農壇内外牆垣坍塌損壞處甚多請將應行修理之處交部會同太常寺計費興修○十二年奏準
  天壇内垣長一千二百八十六丈一尺五寸髙丈一尺趾厚九尺頂厚七尺外垣長一千九百八十七丈五尺髙丈一尺五寸趾厚八尺頂厚六尺四圍牆頂牆身皆年久損壞完固整齊者甚少應將牆頂坍塌椽題望版朽爛者更新牆身劈裂者用甎包砌其微覺完整者量加插補句抿但如此修理未能周遍閒有剝落損壞仍須隨時苫補且損壞之處包砌城甎見在完整處依舊土牆觀瞻不一應請一律拆修外垣兩掖出檐各四尺四寸酌收一尺二寸牆身内外均鏟去浮土上包城甎二進下包城甎三進舊有泊岸坍塌處用灰土築打内垣裏外出廊外濶六尺八寸舊有檐柱因出檐較濶不能負重以致頭頂沉垂雨水淋濕檐柱朽爛酌將裏外檐均改進四尺八寸不用檐柱牆身内外鏟去浮土上包城甎二進下包城甎三進共需物料工價銀十萬兩有竒○又奏準
  天壇内外垣至泰元門之東見有廢垣一座僅存甎石詢知為崇雩壇乃前明嘉靖年閒建置歲旱則祀
  上帝以禱雨壇成未經行禮而罷
  國朝祈雨既祀於
  圜丘又於每歲孟夏龍見行常雩禮大祀
  天於
  圜丘是崇雩壇洵屬無用請交部拆卸亦可為見今修
  理内外圍垣之用○十四年
  諭
  兩郊壇宇雖歲加塗塈而經閱久遠應勅所司省視所
  當修整者敬謹從事欽此遵
  旨詳勘
  圜丘壇天青色琉璃闌版門柱甎塊
  方澤壇黃色琉璃瓦料均有脫釉門柱椽題望版門有應換金碧采章殘舊不鮮階級甎甓閒有損闕堊赤亦多漫漶月臺甬路海墁泊岸水溝等處甎瓦酥鹻均應依式修整請交部委官逐欵詳細估計覈定錢糧數目奏
  聞及時備辦物料會同太常寺依次敬謹興修○十
  五年
  諭
  大享殿前兩廡繫前後兩重乃前明時祫祭所建今祫祭之禮既不舉行而前後兩廡又屬參差竢興修時将後一層拆去再
  兩郊壇宇工程所用物料皆令各省辦解所需銅亦應著雲南省辦解即酌定數目奏聞行令該省辦解應用欽此○十六年
  諭京師玉泉靈源濬發為德水之樞紐畿甸衆流環匯皆從此瀠注朕品歴名泉實為天下第一其澤流潤廣惠濟者博而遠矣泉上有龍神祠已命所司鳩工崇飾宜列之祀典其品式一視黑龍潭該部具儀以聞欽此遵
  旨議準維兹玉河欽䝉
  諭旨業經飭令所司就泉上舊有
  龍神祠鳩工崇飾聿新廟貌妥侑
  神靈並請
  勅賜鴻文勒石祠左用以昭紀
  神功○十七年奏準
  地壇工程業已告竣各處殿宇牆垣皆新建整齊惟從前舊有洩水溝渠年久湮塞無存一經雨水無從宣洩積潦難消請交欽天監官詳加相度於外垣之内四面開土溝一道使内外諸處雨水各順地勢流入溝内統於東南外垣下洩出歸入䕶城河中庶免雨水積聚之患計溝長七百四十八丈又各處甬路下增揠過水小溝地面起髙平墊出水總匯處成砌劵門嗣後交與太常寺於每年未雨之先飭令壇官董率壇戸先期疏濬毋使壅積淤塞○十八年
  諭朕每歲親耕耤田而
  先農壇年久未加崇飾不足稱祗肅明禋之意今
  兩郊大工告竣應將
  先農壇修繕鼎新即令原督工大臣敬謹將事欽此○十九年奏準犧牲所房宇經年久遠閒有傾圮滲漏交與修理
  兩壇工程處覈估修理○又奉
  旨
  天壇西面外垣之南相對
  先農門處增建門一座垣内增建鐘樓一座門外甬路一律成造嗣後遇祭
  天壇即進新建之南門祭
  祈年殿仍進北門○二十年奉
  旨神樂所改為神樂署
  一
  壇廟禁令順治十四年覆準
  天壇牆垣外壅積沙土由部委官修治完日交兵部令該營兵丁同守門軍役每年春秋二季平治○康熙五年議準各
  壇廟遇有損壞該管官即行具報如遲延不報以致盜失甎石木植等物將該管官題叅議處○又題準各
  壇廟十有五步之内不許埋葬開溝栽種其附近墳塋令該城御史察勘有力者自行遷葬無力者報部酌量給銀遷𦵏○二十四年奏準犧牲所牧管理畜牧準於
  天壇附近處給房居住○三十三年遵
  旨議準
  天壇風沙淤壅之處於大路旁栽種柳樹禦風所栽之
  樹交廵捕三營看守
  一直省
  壇廟康熙二十三年
  詔直隸各省修理
  文廟銀照舊存畱以供修葺其
  五嶽五鎭四海四瀆廟宇傾頺者令該地方官修理
  以昭誠敬○二十八年奉
  旨泰山祠宇舊有儲備修葺工銀嗣後著每歲分給東嶽廟
  岱頂祠各二百兩令守祠廟祝時加修葺仍令山東廵撫稽察毋使有司剋扣虛冒○二十九年奉
  旨修理闕里
  聖廟所有物料工價不必動支戸部庫銀著照數發内庫銀採辦其物料著囘空糧船載運○三十四年
  諭凡
  五嶽五鎭四海四瀆神廟有傾頺者該地方官估計價直具奏修葺欽此○四十二年
  詔修
  嶽鎭海瀆廟宇如前
  諭○四十六年重修醫巫閭山
  北鎭廟
  御製碑文勒石○四十七年重修衡山
  南嶽廟
  御書匾額並勒碑文○雍正元年重修醫巫閭山北鎭廟○二年重建闕里
  先師大成殿令山東廵撫動用藩庫銀庀材鳩工擇日興修務期規制復舊廟貌重新凡殿廡門垣
  特命易以黃色琉璃瓦○又奉
  旨直省府州縣學宮
  先師廟及祭器等項如應行修葺凡本籍科甲出身之人及居家之進士舉人生監等平時讀聖賢之書有飲水思源不忘所自情願捐修者聽不必限數亦不必勉强○四年覆準各直省督撫飭各府州縣衞所於各該地方擇潔浄之地置耤田四畝九分内設立
  先農壇壇髙二尺一寸方二丈五尺並建
  神倉
  神庫
  神㕑○七年奉
  旨曲阜
  聖廟應建碑亭二座著欽差等動支正項鳩工興造
  ○乾隆元年
  諭聞山西霍州
  中鎭廟殿宇年久未修漸就傾圯著該撫委官確估修葺知會工部欽此○二年議準各直省督撫轉飭各地方官將境内各壇應行修理之處詳估工料數目報明督撫咨部動用正項錢糧如式修理工竣報銷至各壇祭器或製造未備以及歲久損壞應行修理者亦轉飭各地方官照依會典開載數目如式修造以備祭饗○十年議準各直省
  先農壇宇如有傾圯及器具不備之州縣即勒限地方官賠補逾限題叅倘因循怠忽除地方官照例議處外該管道府照例降二級調用撫司罰俸一年○十五年奏準廣寧醫巫閭山之
  北鎭廟正殿後殿神庫神㕑鐘鼔樓石牌坊等處滲漏朽折殿宇牆垣采畫塗飾多有剝落委官確估動用
  盛京户部庫貯備用銀及時興修












  欽定大清㑹典則例卷一百二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