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日下舊聞考 (四庫全書本)/卷126

卷一百二十五 欽定日下舊聞考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六
  京畿東安縣
  原東安縣在府南一百五十里明一統志
  等謹按東安縣明洪武初州降為縣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
  増東安縣東西距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武清縣界十八里西至永清縣界十二里南至天津府静海縣界六十里北至大興縣界九十里東南至小直沽海口一百十里西南至霸州治一百里東北至通州治一百里西北至固安縣治八十里 大清一統志
  原東安古安墟黄帝制天下以立萬國始經安墟合符釡山即此長安客話
  原安次漢舊縣縣東枕永濟渠漢武帝以屬燕國王旦有罪削以屬渤海郡續漢書郡國志安次屬漁陽郡太平寰宇記
  原晉屬燕國後魏仍屬燕郡隋屬涿郡方輿紀要
  原唐武徳四年徙置東南五十里石梁城貞觀八年又徙今縣西五里常道城開元二十三年又徙耿就橋行市南遼史
  等謹按縣志常道城在耿就橋今縣城西北五十里常道郷即其故址至遼史所謂今縣乃開元中所徙在耿就橋行市南者今謂之舊州頭以元時曽改稱東安州也
  原遼金並因之元初屬大興府後屬霸州中統四年升東安州屬大都路洪武二年降為縣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原縣治舊在常道城東耿就橋行市南經渾河衝決洪武三年十一月主簿華徳芳移治於常伯鄉張李店即今治也天順間始創土城𢎞治中始劵城東門正徳六年流賊猖獗知縣事周義急築垣浚濠補建西南北三城門嘉靖十六年知縣劉繼先名其門北曰迎恩東曰曙海南曰通津西曰宗山二十八年知縣成印僧修之次年甃以磚建角樓四天啓五年知縣鄭之城復修之給事中沈應時為作記東安縣志
  増東安縣舊城週圍七里二百四十步髙二丈七尺廣一丈五尺池深八尺濶一丈二尺
  本朝康熈三十五年修葺乾隆九年勘估改築土城十四年興工十九年完竣同上
  原縣門譙樓鐘太安二年同上
  等謹按據明李光昭鐘説為太安二年而原書引縣志誤加一金字又太訛作大直為金之大安矣今謹於卷内改正
  增明李光昭鐘説 譙門曉鐘為東安八景之一俗傳前明農婦餉耕早起聞地下鐘聲隠隠乃掘得之懸於譙樓之上嘉靖間不撃自鳴邑令怪其不祥而棄之其鳴如故後令復建樓以懸之遂止不鳴山海經云豊山有鐘九耳是知霜鳴應𠉀而鐘自鳴也然則物之相感理誠有之不足為怪自明迄今又數百年未嘗復嗚每日司閽者掌之暮撃晨撞其聲清越而不殺順風可聞二十餘里蓋器之精良者也欵鑴太安二年造考北魏文成帝與遼道宋時俱有太安年號玩其形製色澤亦不甚古疑為遼時物 東安縣志
  原儒學在縣治西學之南有泮池池南有髙壘同上原元東安州廟學記國子監祭酒孔克堅撰文至正二十四年六月立石又州北邵家莊鄉學記翰林檢討李繼本撰文同上
  増元孔克堅東安廟學記 郡有程式者好義之士也至正乙酉間出貲創義學一區贍地一頃一十畝延師教其鄉人泊四方之來學者一日慨然而興曰義學建而聖廟未建是溯流而忘源也壬辰嵗復捐貲若干立廟塑像並香案祭器咸備春秋二祀無缺州故有廟學地為渾河所衝而程君所建者迄無恙昔范文正公貴為參政捨宅為學割義田以䘏貧族而式布衣耳其所設施亦能如是又其難焉者是宜書其事以勸式親喪築廬墓側朝夕泣奠翰林承㫖康里公扁曰慕親時有慈烏百餘巢於塚樹渾河為之迴瀾人咸異之又分田以給婣族婚䘮之貧乏者前太守牛徳裕聞於朝旌其門薦除本州文學 同上增元李繼本東安縣邵家莊鄉學記 鄉學古也四代之制家有塾州有序以教其子弟材成則賔興其賢能而官之於是内之輔相外之岳牧與凡小大臣工胥此焉出則鄉之有學所係蓋不細矣記曰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况齊民之子其可以不學乎東安古名邑風氣渾厚民俗質直治得其道則妥順以安非其道亦强忍懾服而不敢肆邑之北鄉曰邵家莊邑長王侯建學於其地延李宗昭為之師宗昭前代衣冠家而能遵教條嚴訓誨藹然有鄒魯文學之風夫師之於弟教之以正自童䝉始蓋所以謹夫始入之途而不為他岐所惑此朱子所以補訂小學一書也小學既成由是而進於大學則内體外用税駕乎高明光大之域而可以兼善一世矣 同上
  原易水出涿郡故安縣閻郷西山東過范陽縣南又東過容城縣又東過安次縣南水經
  原易水在縣南舊過安次縣界為固安河今與扼馬河同為一川矣東安縣志
  原聖水又東逕渤海安次縣故城南漢桓帝中平二年封荆州刺史王敏為侯國又東南流注於拒馬河水經注原白祀溝水出廣陽縣之婁城東東南流左合婁城水水出平地導泉東南流右注白祀水亂流東南逕常道城西故鄉亭也西去長鄉城四十里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同上
  原枯溝自安次西北東逕常道城東安次縣故城西晉司空劉琨所守以拒石勒也同上
  原盧溝河在縣西自固安縣流入境元皇慶初渾河水溢決東安境内黄堝堤一十七所是也又東南合霸州之拒馬河方輿紀要
  原盧溝水至東安過耿就橋一分東至界河入土樓東南一分西至界河入左奕西南今自盧溝橋下流從固安縣經永清縣北東注自孫家垡一分𣲖永清之南一分𣲖東安之西至隆慶末年分𣲖於東安者又分為二一由韓村至管家屯迤東似有奔縣之勢然離縣二十里即停不行止在本屯前後左右為害一從韓村東南下厯衡亭左奕朱村馬子莊至桃河頭萬厯二年積雨水溢人畜漂沒知縣洪一謨力請築堤堤成賴以無患萬厯六年馬子莊堤口決渰駱駝灣知縣韓景閔塞之九年舊口復決知縣張汝藴修之自是屢修屢決至二十三年七月河徙於霸州泥河舊址盡成沃壤矣東安縣志增明萬厯乙未間渾河南徙固永文霸一帯常被沖突東安河患頓息嗣後下口日於壅遏清流
  本朝雍正三年東行由氷窖武家莊經東安之狼城宋流口東沽港至王慶坨歸淀乾隆四年河北出一趨武清之蕭家西南等莊歸沙家淀一西折逆流至東安之淘河復東折經葛漁城穆家口亦歸沙家淀二三年後亦漸淤墊同上
  等謹按縣治南十里乾隆二十八年建築越埝西接永清縣辛立村東抵武清縣八里橋村長二十三里一分乾隆三十八年
  皇上閲視永定河下口改越埝為北堤其修防之要恭
  
  御製閲視永定河記並
  御製往閲永定河下口詩具詳原委恭載卷内
  
  聖祖御製察永定河詩 源從自馬邑溜轉入桑乾渾流推濁浪平野變沙灘廿載為民害一時奏效難豈辭宵旰苦須治此河安
  
  御製閲視永定河記 永定河之本無定也此氣數之可以授權於人事者也無定河之求永定也此人事之不可以諉其柄於氣數者也自前嵗夏秋瀕河田廬被潦特命高晉裘曰修周元理等會勘利病所由發帑五十餘萬金大加疏築浹嵗訖功農臻倍稔遂俞所請以今春省成事而詔之曰河之工茲式集矣雖然朕能遽信為一勞永逸計乎昔之河故無工也惟我
  皇祖聖祖仁皇帝蒿目民艱為畿甸東南勤求保惠之政莫若興建堤工溯自康熈三十七年始事迄今億兆䝉庥淪浹肌髓中間偶值水旱不齊此濫彼淤遷流遞易自安瀾城而栁坌口而王慶坨而氷窖草壩而賀老營而今之條河頭或北或復南凡六徙皆審時度勢善為相導惟務順小變以歸大常而於
  成謨㒺敢稍斁斯誠
  皇考世宗憲皇帝以暨朕躬數十年來繼
  志繩
  武之苦心不容自已者何者在河固無一勞永逸之方在治河實有後樂先憂之責也或者耳食漢田蚡天事非人力及晉杜預請決諸陂之膚見謂棄地與水可聽無定者之所之嘻何其戾耶夫以水故棄地猶可并地故棄人可乎子輿氏稱神禹行所無事無事而曰行則必有無事之事所謂疏瀹決排者非耶以黄河證之積石龍門故蹟可按而商患五遷周移千乗即已世近而事殊厥後赴海南趨殆更燕齊與吴之境雖神禹復生亦難力挽以從其朔苐更一境即治一境仍與當年導源之績等耳豈竟以不治治之耶桑乾流經近圻勢若建瓴非挾沙將一洩而無餘惟挾沙又四出而莫遏運道民生無堤曷賴前此督臣孫嘉淦建議試開金門閘上游中亭河遂不能容所至村莊漫溢幸急飭堵閉民獲安居尤近事之足為炯戒者且朕匪直為愛䕶已成之工起見也假令是河在今者尚無堤工而籌運道策民生朕亦必自為始事之舉易地以觀益知我
  皇祖
  皇考黙鑒今日之發帑疏築有
  深許為後
  先克紹者矣不然者惡勞惜費朕必大矯乎人情而甘為汲汲也哉是行也往復周諮既嘉大吏能體朕意猶慮其不克堅持定識勉繼前功爰特揭大指鍥之河上其他條具規制存乎神而明之者皆不書
  增乾隆十八年
  御製乘舟觀永定河下口之作 夜雪忽已収朝霧未云歛䇿馬遵遥隄永定全勢覽下口欲其暢渾流利泛濫前者歎行檣一綫奚歸坎無已籌下䇿讓地稍避險中處徙流移向南聴如漸乾隆十五年春閲永定河以下口冝畧更移令其易於趋下且於流涸時濬中泓引河而流民占居河中淤地者亦勸導徙就隄外年來次苐修舉下口益暢爰取道重閲倐已三載餘矣今來閲尾閭三歲驚荏苒舎陸命進舟恬波春淰淰雖遜洪澤濶㣲山已不減蕩𣻌有餘地巨浸乃澄澹慰兹憂即兹積髙車鑒儼補偏斯不無永逸則豈敢
  増乾隆三十八年
  御製往閲永定河下口輿中作 下河南北任流遷永定河自康熙三十七年築堤之始下口由安瀾城後因原道漸淤至三十九年改由栁岔口雍正四年改由王□坨乾隆十六年改由氷窖草壩二十年改由賀老營三十七年改由條河頭計前後遷流六度以氷窖草壩而論康熙間之北堤轉為南堤雍正間之南堤轉為北堤以今條河頭而論凡康熙雍正間之南北堤又均在河之南矣壅則傷多導使宣絜矩邱明别知懼防民之口慎防川
  増又
  御製閲永定河下口詩以示裘曰修周元理何煟 七十年間六度移永定河下口初由安瀾城復改栁岔口而王慶坨而氷窖草壩而賀老營及今之條河頭或北或南凡六徙即今下口實權冝便㣲盈酌虛劑者不過補偏救敝斯煟則扈輿資博採何煟素習河務于行水機冝具有見解兹以河南巡撫至天津迎鑾即命其扈隨閲視下口以資詢訪禹之行水在無為委源源委勘一再此次初閲頭工二工今復視其下口於全河首尾情形略悉梗概兹命裘曰修周元理何煟三人由此尋源而上至頭工沿河再加講求斟酌具議以聞同事諸人共朂其
  等謹按永定河
  御製詩謹繹有關紀述之篇恭載卷内餘不備録増桃河泊在東安縣南五十里渾河水所滙也流入三角淀 大清一統志
  等謹按桃河泊亦名桃花泊即淘泊河今淤
  原八丈溝水出安次縣東北平地泉東南逕安次城東水經注
  原鳳河水一渠從西北流至鳳窩村雖隆冬沍寒水亦不氷名勝志
  原蓮花泊在縣治南三十里甄家莊南東流經葛城入武清東安縣志
  原白溝河在縣治西八十里其源自栲栳園流入縣境東南抵武清直沽港同上
  等謹按縣志巨馬河易水沙水合流於定興之河陽渡為白溝河故道久淤今河流經新城容城雄縣入穿兒灣達王帶河其分流亦自雄縣西折入新安合四角河俱不入縣境
  增文天祥過白溝河詩 昔時張叔夜統兵赴勤王東都一不守羸馬遷就荒適過白溝河裂眦鬚欲張絶粒不遄死仰天扼其吭羣臣總奄奄一士垂天光讀史識其地撫卷為凄凉我生何不辰異世忽相望皇闕遘陽九天塹漏飛艎引軍詣闕下捧土障瀾狂出使義不屈持節還中𭅺六飛狩南海金鉞將遑遑武侯空感心出師驚四方吾屬竟為羈世事吁彼蒼思公有竒節一死何慨慷江淮我分地我欲投滄浪滄浪却不受中原行路長初登項羽館次覽劉季邦涉足河與濟回首嵩與邙下車撫梁門上馬指樓桑戴星渡易水惨淡天㣲茫行人為我言宋遼此分疆懸知公死處為公出涕滂恨不持束芻徘徊官道旁我死還在燕烈烈痛肝膓今我為公痛我死誰為傷天地垂日月斯人未云亡文武道不墜我軰終堂堂 吟歗集
  原東沽港在縣南五十八里水自縣西渾河分流而東入武清縣三角淀方輿紀要
  原垂楊渡在東沽港之北下通静海縣夾岸垂楊凡數里名勝志
  等謹按縣志垂楊渡今淤
  原張繼恕詩 栁色凝青曙鶯聲㪚曉霞㣲茫連水國迢遞見村家緑滿平田草紅開斷岸花流亡冝早復此地足魚鰕名勝志
  原泥姑口昔人講水戰之具於此同上
  原咸平二年詔聴邊民越拒馬河塞北市何承矩上言曰縁邊戰櫂司自淘河至泥姑口屈曲九百餘里此天險也太宗置砦一十六舖百二十五廷臣十一人戍卒三千餘部舟百艘往來巡警以屏奸詐緩急之備大為要害今聽公私貿市則人馬交度深非便冝且砦舖皆為虛設矣疏奏即停前詔宋史本傳
  原自邊吳淀至泥姑海口緜亘七州軍屈曲九百里深不可以舟行淺不可以徒涉雖有勁兵不能渡也宋史河渠志
  原咸平五年三月西京左藏庫使舒知白請於泥姑海口復置海作務造舟令民入海捕魚因偵平州機事異日王師征討亦可由此進兵以分敵勢先是置船務以近海之民與遼人往還遼人汎舟直入千乘縣疑有鄉導之者故廢務至是令轉運使條上利害既而以為非便罷之同上
  原飛虹橋在故安次縣南跨界河州相傳漢元狩二年建晉劉琨留飲於此名勝志
  原大石橋之流為東川西浮橋之流為西川八里迤西之流為南川晉劉琨守此以拒石勒東安縣志
  増通濟橋在縣西左奕堤之東亦跨渾河上 大清一統志
  臣
等謹按通濟橋今地屬大興縣
  増濟公橋在縣北七十里東沽港 大清一統志
  増安次故城在東安縣西北漢置後魏改置安城縣魏書地形志安城縣有安次城蓋已非故治也後漢書注安次故城在今縣東樂史太平寰宇記縣在幽州東南一百里本漢舊城東枕永濟渠同上
  等謹按後漢廢益昌為安次縣唐又析安次為永清縣周世宗顯徳六年取益津關置霸州仍治永清蓋東至安次南至霸州皆益昌故地
  又按永濟渠在霸州東顧祖禹方輿紀要云信安軍有永濟渠宋咸平中置塘濼以為邊備今廢
  原土樓在縣治東六里宋時為土兒衛臺髙丈二尺盤一百六十步東安縣志
  原奕臺在縣西八里宋為左奕衛其西有倉如土樓制名勝志
  等謹按縣志今縣西十二里有左奕村
  原安次廢縣在縣治西北四十里今名古縣東安縣志増縣北四十里有古縣村即安次廢縣同上
  原舊東安州在縣西北四十里安次舊縣之西渾河水次居民輳集名舊州頭名勝志
  原常道城在舊州頭西五里三國魏燕王宇之子璜封常道鄉公甘露五年司馬昭迎立之北魏主宏封宇文英為常道鄉公皆此城也方輿紀要
  原安次縣有故萇道城魏書志
  原石梁城在舊州頭東南五十里或云南北朝時所置戍守城也其地又有菘州城相傳遼古拉王所置方輿紀要按古唐古特語身也拉神也舊作古喇今譯改
  等謹按縣志石梁城在古縣東南五十里按其道里即今灰城也菘州城在縣治西北七十里今地有稽察王村
  原盧王屯在常道鄉東南二十五里漢盧綰屯兵在此與劉賈夾攻取燕今名盧村東安縣志
  等謹按縣治西北十二里有民盧村軍盧村當即盧王屯舊地
  原葛城在縣治南三十五里宋建屯守於此東安縣志臣等謹按葛城在縣南四十里今名葛漁城
  原狼城在縣治南四十五里亦宋時所建東安縣志
  等謹按狼城即信安軍之狼城寨為永定河經由之地今名安瀾城
  原長慶宫舊在廣平淀金天㑹三年移安次南五十里東接巴納南通畨漢有大石橋以受諸國之禮今次平屯乃其舊址也東安縣志 按巴納滿州語地方也舊作捺鉢今譯改
  増元庫庫長慶宫留題 岧嶤宫殿凌天表一脉洪濤入檻流勢壓曉山千澗落寒隨野水半楓秋㣲才空抱長卿志滯跡還同王粲遊北望燕臺何處是五雲縹緲鳯城樓 同上
  原省抑宫在安次南遼㑹同中建同上
  原留犢村在縣西北六十里魏鉅鹿時苖為夀春令及歸留犢而行回經於此因以名里名勝志
  原劉琨墓在東安縣東二十里明一統志
  等謹按劉琨墓在古縣東二十里樓桑村今其地有南桑園北桑園
  原遼中丞韓澤墓在縣西北五十里更生村東安縣志原廣嚴寺始建於縣西之郭外燬於兵英宗朝邑人孟士中捨己宅改創於縣西之郭内同上
  原常道鄉定覺寺唐垂拱三年建五代燬於兵遼天慶間承直郎張銑復為建立至金天㑹四年成正隆間韓承彦重修大定元年奉直大夫楊俊卿復新之又有古營寺金明昌五年建團城寺明昌六年建俱有碑存同上
  臣
等謹按古營團城二寺今俱廢
  原大悲禪院在安次縣西閻家垡金天㑹六年僧行進募民韓福林修有碑存東安縣志
  等謹按縣志大悲禪院在閻家莊今地屬大興縣不𨽻縣界
  原寧國寺在留犢里金大定三年村民曹瑛建有碑存東安縣志
  原廣福寺元建在東安縣治西北四十里明一統志
  等謹按廣福寺今地屬大興縣
  原廣福寺在故縣西北五十里金天㑹中建大定三年僧會頥請賜額東安縣志
  原廣善寺在徐村里固城莊唐之靈應寺也洪熈元年太監何至淵重修景泰三年立碑同上
  原净安寺在固城里恵化鄉宣德三年太監張盛建正統四年賜額碑存同上
  原靈巖寺在鳯河南金大定五年僧洪寳建同上
  原至正十八年三月東安漷州栁林日有警報京師備禦四隅俱立大都分府元史百官志
  原任風子成化中雲遊東安自謂得養生術而衣服垢敝又無容止人多不信頗以善奕為士大夫所邀一日在廣嚴寺看奕又有人於城外見其西行未幾人𫝊其尸解西山巖中䆒其日則分身之日也平日無他異獨冬月單衣體常沾汗而已燕山叢録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