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日下舊聞考 (四庫全書本)/卷142

卷一百四十一 欽定日下舊聞考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二
  京畿平谷縣
  原平谷縣在薊州城西北八十里明一統志
  等謹按平谷縣元明俱屬薊州
  本朝始改𨽻順天府又考縣志稱在薊州城西北九十
  里與今驛路相符舊志誤
  増平谷縣在順天府東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薊州界三十里西至三河縣界十五里南至三河縣界二十五里北至宻雲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薊州界六十里西南至香河縣治九十里東北至薊州界四十里西北至宻雲縣治九十里 大清一統志
  原漢置平谷縣屬漁陽郡在今通州北晉廢今縣本唐漁陽縣之大王鎮方輿紀要
  増漢置平谷縣屬漁陽郡晉初省後復置後魏太平真君七年省入潞縣後改入漁陽縣 大清一統志
  原平谷金大定二十七年以漁陽縣大王鎮陞金史臣等謹按金史地理志作平峪問竒集云峪讀如裕平谷縣名
  原元至元三年并入漁陽縣十三年復置縣屬薊州明因之清𩔖天文分野之書
  等謹按元史作至元二年
  原縣治在東街洪武初建平谷縣志
  原平谷縣治舊無城永樂二年營州中屯衛自塞北徙入安置平谷縣城始建焉是時草創未甃以磗成化丁亥始以磚石包砌髙二丈五尺兵部尚書淳安商輅作記嘉靖壬子重修河南按察副使邑人王鏜作記嘉靖癸亥撤舊城而新之増崇五尺四門各建以樓東曰挹盤西曰拱辰南曰迎泃北曰威逺翰林院編修蒲坂張四維作記同上
  増隆慶二年濬濠池比舊深丈餘濶半之東西二門添置弔橋同上
  増平谷縣城周三里門四濠廣二丈 大清一統志
  等謹按平谷縣城於乾隆三十三年興修至三十六年告竣
  増乾隆三十四年
  御製平谷道中作 背指岡巒谷就平烟郊靄靄暢新晴村民知我重農意叱犢扶犁不輟耕 春日遲遲喜載陽脱輕毳欲換綿裳六朝來往於何異麥隴綠深苖且長 老㓜扶携出縣城相親到處愛民情圖其安樂無多巧政簡還教官吏清
  等謹按平谷道中
  御製詩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錄
  原文彭平谷道中詩 奉檄趋平谷西風送馬蹄秋深衰栁變日落晩山低荒草平原合黄雲入望迷邊城烽火息野老自提携 文博士集原商輅平谷縣新城記 平谷縣在薊州治西北八十里西連宻雲古北口東接山海道經遼東北臨極邊諸山永樂初置營州中屯衛盖重鎮也縣故有土城嵗乆頺圯巡撫都御史閻本謀諸總兵焦壽叅將劉輔疏請於朝得允爰命衛指揮袁忠督軍夫增築之周衛六百丈城外為塹沿塹植榆栁萬株經始於成化丁亥四月訖工於明年二月 商文毅集補張四維平谷縣修城記 平谷古漁陽地北臨大漠城郭溝池所以為防禦計者視内地為急然介在四山中烽警視諸邊差少是以守土者易焉備禦日疏縣舊有城池嵗乆夷陀攀堞往來不異逵道知縣事任彬思與葺之值嵗䘲財詘未能也癸亥冬被兵君率士民設方略固守得免於危兵既解君乃延縣之巨室閭長黨正喻以將有事城池為扞禦永䇿衆驩然稱便於是諏日戒工城以丈計凡周六百五十撤而修之者過半舊崇二丈二尺増築五尺又於城四門各樹以樓匾其東曰挹盤西曰拱辰南曰迎泃北曰威逺城隅増舖舍四又濬其隍丈餘沿塹悉植以栁當四門之衝置便橋焉經始於甲子閏二月竣於是嵗六月凡五閲月而工成條麓堂集
  原儒學在縣治南建於金増修於元至正間有泃陽逸士納琳布哈記平谷縣志 按納琳布哈納琳蒙古語細也布哈犍牛也舊作納憐不花今譯改
  原納琳布哈明倫堂記 元列聖相承百務俱興尤加意者詔令國都州縣設立學校平谷薊郡之屬邑京師之僻徑也己巳年監察御史鄭立建加號碑設學田丙子嵗主簿范恕教諭張貴恊謀搆明倫堂泊學官居舍戊寅教諭胡從先鑄尊鼎飭籩豆九經史藉煥然一新上供釋奠下資諸生講習此數君子創作於前可謂能矣迨甲申劉元皓建學門屏増廣田𤱈立故金國張侯建廟記以表首剏之功吁㣲元皓不能明數君子之功㣲數君子不能伸元皓之志可謂克盡其行所當為者予故書之匪特叙二三子之功抑以為來今之勸時至正七年丁亥三月丁巳也 同上
  増嘉靖二年増拓縣學兵備副使臺峰熊相作記嘉靖四十年重修巡按御史上海秦嘉楫作記同上
  等謹按平谷縣學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重修
  増平谷東横大嶺西峙兔山北倚瑞屏南瀕泃水畿輔疆域志
  原平谷縣在盤山西故稱盤隂四周皆山中則平地因以平谷名長安客話
  原瑞屏山在縣北二十里連峰秀列如屏上有石臺下有興隆寺元大徳元年建明𢎞治中重修俗呼蕭家院平谷縣志
  原妙峰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峰巒秀拔下有九沽泉同上
  等謹按畿輔山川志云妙峰山在縣東北二十
  
  原雞足山在縣東北三十里下有三泉寺金承安二年平谷縣志
  等謹按平谷縣志三泉寺在馬家莊東北寺東西北三面環山南則有三泉各相去數丈品列於前寺居其中故名
  増泉水山在縣南八里山下有泉逆流河發源處也灌田數十頃 大清一統志
  増峨嵋山在縣北二十二里同上
  原嵑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峯巒峭峻林谷深䆳有雙泉寺金明昌中建平谷縣志
  等謹按畿輔山川志云嵑山在縣東五十里
  原城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四山髙聳中平如城有石室止容一人栖卧平谷縣志
  等謹按畿輔山川志城山在縣東六十里又今嵑城兩山隸薊州境
  増氣鼓嶺在縣南十五里山形如鼓上有雲氣 大清一統志増分水嶺在縣西北五十里同上
  増牛心陀在縣北十五里同上
  原泃河在縣東南自薊州流入界又南入三河方輿紀要臣等謹按唐書地理志三河縣北十二里有渠河塘盖即泃河之譌俗亦名洳河又名草橋河至寳坻縣又名龍港皆泃河異名也
  原泃河源出口外入縣境之黄崕口廣漢川自東迤邐遶縣城西南流經三河縣北至寳坻縣入白龍江名勝志原洳河在縣東南五里源出宻雲縣石峨山流經縣境又西南流入三河縣界方輿紀要
  増洳河水又東南流逕平谷故城西而東南流注於泃河水經注
  原周邨河在縣西十里源出口外流入洳河方輿紀要臣等謹按平谷縣志作入泃河今考周邨河源出三河縣念頭村流入縣境自北而南入泃河
  大清一統志云入泃之處曰洳口在三河縣北五十里據此則洳泃二水合流處亦相沿互稱矣
  原逆流河在縣東南八里一名小碾河源出縣南泉水山西北流凡九十九曲而入泃河方輿紀要
  原馬莊河源出縣東北海子與縣東北獨樂河及五百溝水俱合流入於泃河同上
  增馬莊河在平谷縣東三里源出縣東北海子莊南流入泃河 大清一統志
  増五百溝水出匕山北東逕平谷縣之紻城南東入於泃河水經注
  原獨樂水出北抱犢固南逕平谷縣故城東同上
  増獨樂河在平谷縣東北二十里或伏或見㫁續無常西流入泃河水經注作南入泃即此 大清一統志
  等謹按獨樂河一名獨漏河其水自口外由薊州境至北獨樂河莊漏入地中不見故稱獨漏河相距八里許至瀝津莊東南復泛溢而出故名瀝律又自瀝津遶縣城東順流入泃河與志所云伏見無常符合
  原龍泉在縣東南十里明成祖嘗駐蹕於此飲其水甘因錫以今名名勝志
  原夏謙澤在縣東北百餘里晉隆安初後燕慕容寳為拓䟦珪所迫自中山至薊盡徙府庫北趨龍城珪將石河頭時屯漁陽引兵追之及於夏謙澤為慕容㑹所敗胡氏曰澤去薊北二百餘里今縣東北有海子或以為即故澤也方輿紀要
  等謹按水經注鮑邱水又東南入夏澤南紆曲渚一十餘里北佩謙澤渺望無垠据此是夏謙為兩澤不得混為一水顧炎武日知錄云三河縣西有夏店疑因古夏澤為名此夏謙為兩澤之一証也
  増平谷故城在今潞縣北後漢光武紀注
  増故城在今平谷縣東北漢置 大清一統志
  増古縣城在今縣城東北十二里今名城子莊舊縣志原營州中屯衛在縣治東永樂二年移建於此方輿紀要増黄松峪闗在平谷縣又東與宻雲縣將軍石闗相接闗北為熊兒峪闗又西為熊兒營今邊界分屬宻雲而其地則逼近縣境 大清一統志
  原㸔花臺在城南五里逆流河之西相傳金章宗玩花於此遺阜尚存又有望馬臺在縣東二十里發箭臺在縣西北二十里皆章宗游獵處也名勝志
  原世傳黄帝陵在漁子山今平谷縣東北十五里岡阜窿然形如大冡即漁子山也其下有軒轅廟長安客話元封元年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黄帝冡橋山釋兵須如帝曰吾聞黄帝不死今有冡何也公孫卿曰黄帝已仙上天羣臣思慕葬其衣冠漢武以上二條原在故事邊障門今移改朱彛尊原按史記黄帝崩葬橋山魏王象繆襲等撰皇覽云在上郡地理志謂是上郡同陽縣括地志謂在寜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今平谷之陵人多疑流傳之誤然帝既都涿鹿則葬於此理亦有之抑衣冠之葬或者非一處也
  等謹按據
  大清㑹典告祭軒轅陵
  本朝仍舊制在今陜西鄜州之中部縣境
  補軒轅陵在橋山載紀所同特橋山匪一上郡媯州皆有之漢武帝元封元年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黄帝冡橋山此上郡之橋山也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六月丁卯南次石亭幸上谷壬申幸涿鹿登橋山觀温泉使使者以大牢祀黄帝遂至廣寧泰常七年九月幸灅南遂如廣寧幸橋山遣使者祀黄帝因東幸幽州太武帝神䴥元年八月東幸廣寧臨觀温泉以太牢祭黄帝此媯州之橋山也郭景純注山經云帝王冡墓皆有定處而山經往往複見葢聖人乆於其位仁化廣及絶域殊俗之人各自立位而祭起土為冡是以所在有焉景純之論可謂善言古者矣後之讀史偏執成見以史記為是必以魏書為非然黄帝既都涿鹿安在媯州之不可營葬乎讀史 此條原在邊折衷 障門今移改
  原金花公主俗傳金章宗女也墓在縣東北三十里馬家莊兩山相抱自崕口鑿石穴施四銅環棺木懸空引海子水流入於内其深莫測至今捕魚者或見之同上増漢全椒侯馬成墓在縣二里有碑平谷縣志
  原臨泉寺在縣南八里遼建俗名髙村寺同上
  原净寜寺去縣八里在西鹿角莊金大定二十年建俗名鹿角寺同上
  原浄嚴寺在大新砦去縣八里遼天慶十年同上原石佛寺在縣北十里元至正二年同上
  原慈福寺在縣東北十五里正統九年建邑人金純撰碑同上
  増覺雄寺在平谷縣治西遼重熙十三年嘉靖八年重修置僧㑹司於内 畿輔寺觀志
  原香嵐寺在漁子山砦南二里至平谷縣二十里金明昌三年建俗稱波谷寺平谷 此條原在邊縣志 障門今移改
  原縣有水峪寺龍家務莊舊為耕屯處屯政考
  増白雲寺在黑豆峪塞北至縣二十五里金皇統四年建明𢎞治十三年重修俗稱繼廣寺平谷縣志
  原延祥觀在縣東北二十里北獨樂河莊初名元寶觀至元間邱長春過此觀有枯柏捫之復榮有南塘老人張天度為作詩玉谿老人趙鑄為作記盤隂雜志
  原趙鑄元寶觀柏記 嵗丁亥京東諸紳請長春真人醮於田盤山之栖雲觀過平谷飯於城東獨樂村元寳觀中有柏枯瘁已人師歎曰可惜起而摩之明年春其杪葉復生鬱茂如故見者竒之予一日托宿於州之通元觀道人李志平示予南塘老人譽長春子活死柏之詩所謂非異人不能成異事非異書不能表異蹟也志平欲永其傳乃書其事於石 平谷縣志原張天度詩 山村老翁鬚眉白根撥和雲移小柏殷勤擁䕶數十年直榦亭亭髙百尺明堂大厦搆良材正恐工師求選擇奈何亂世生不辰翻有飢民斧斤厄半身寂寞被戕殘顔色枝條頓狼籍朅來枯槁已三年不忍風催并日炙長春仙子偶經過兩手摩挲言可惜明年太嵗在元枵秀葉參差如舊碧異事那免時俗疑至人得道良不測 長安客話
  増梁恵成王十六年齊師及燕師戰於泃水齊師遁竹書紀年
  増建武元年光武遣吴漢率耿弇等十二将追銅馬五幡及平谷大破之後漢光武紀
  原平谷耕民得一釡水沃則沸飯炊則熟釡下有漢諸葛行𮄑字碎之其複層中有水火二字 獅山掌録臣等謹按以上各係平谷縣以下附僑治各條又按朱彛尊原書京畿門後附僑治一門乃幽營州界隋唐間所置覊縻州郡以處東北降蕃者但有州名無所役屬存之亦足以見當時安撫外蕃之制今仍其舊附京畿卷末
  原唐太宗平突厥諸蕃稍稍内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藉不上户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䕶所領著於令式其後或臣或叛經制不詳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麗𨽻河北者為府十四州四十六號為覊縻云唐書
  原隋於營州之境汝羅故城置遼西郡以處粟末靺鞨降人唐書
  原隋開皇中粟末靺鞨與髙麗戰不勝有厥稽部渠長突地稽率忽賜來部窟突始部悦稽蒙部越羽部歩䕶賴部破奚部步括利部凡八部勝兵數千人自扶餘城西北舉部落向闗内附處之栁城乃燕郡之北焬帝大業八年為置遼西郡并遼西懐逺瀘河三縣以統之隋北蕃風俗記
  原武徳元年省瀘河唐書志
  原武徳五年靺鞨渠長阿固即始來唐書列傳
  原六年自營州遷於幽州城中以首領世襲刺史貞觀元年省懐逺唐書志
  原二年靺鞨乃臣附所獻有常以其地為燕州唐書列傳原開元三十五年徙治幽州北桃谷山唐書志
  朱彛尊原按突地稽隋書作度地稽粟末作栗末考粟末水名或作速末則栗字疑誤又唐書地理志注云武徳元年曰燕州而列傳貞觀二年靺鞨始來附以其地為燕州當從列傳為正
  原燕州東至檀州八十里西至幽州九十里南至昌平縣五十里北至大山五里西南至芹河五里東南至廢易京城四十里西北至乾河山五里東北至宋城鎮二十五里太平寰宇記
  原燕州領縣一遼西州寄理幽州縣亦遷於今所同上建中二年州為朱滔所滅因廢為幽都縣唐書
  原真州武徳初以洓沬烏素固部落置同上
  原慎州唐武徳初置𨽻營州萬嵗通天二年移於淄青州安置神龍初復𨽻幽州領縣一逢龍契丹䧟營州後南遷寄治良鄉縣之故都鄉城太平寰宇記
  原夷賓州乾封中以愁思嶺部落置唐書志
  原夷賓州唐乾封中於營州界内置處靺鞨愁思嶺部落𨽻營州都督萬嵗通天元年遷於徐州神龍初還𨽻幽州都督領縣一來蘇寄治於良鄉縣之古廣陽城太平寰宇記
  原黎州載初二年析慎州置僑治良鄉之故都鄉城唐書志
  原黎州以處浮渝靺鞨為素固部落𨽻營州都督萬嵗通天元年遷於宋州安置神龍初還𨽻幽州都督領縣一新黎寄治於良鄉之故都鄉城太平寰宇記
  原元州貞觀二十年以辱紇主曲據部落置僑治范陽之魯泊村唐書志
  原元州隋開皇初置萬嵗通天二年移於徐宋州安置神龍元年復舊今𨽻幽州領縣一静蕃太平寰宇記
  原威州本遼州武徳元年以内稽部落置初治燕支城後僑治營州城中貞觀元年更名唐書
  原威州唐武徳元年置遼州總管自燕支城徙寄治營州七年廢總管府貞觀元年改為威州𨽻幽州大都督領縣一威化契丹䧟營州後乃南遷寄治於良鄉縣石窟堡太平寰宇記
  原昌州貞觀二年以松漠部落置僑治營州之静蕃戌七年徙於三合鎮後治安次之故常道城唐書志
  原昌州始𨽻營州都督萬嵗通天二年遷於青州安置神龍初還𨽻幽州領縣一龍山太平寰宇記
  原師州貞觀三年以契丹室韋部落置僑治昌平之清水店縣一孤竹唐書志
  原師州貞觀三年置州于營州東北廢陽師鎮故號師州𨽻營州都督萬嵗通天元年遷于青州安置神龍初還𨽻幽州都督領縣一陽師寄治于良鄉之故東閭城太平寰宇記
  朱彛尊原按師州所領縣唐志則為孤竹寰宇記則為陽師孤竹則帶州所領縣也又唐志覊縻不録帶州而昌師帶鮮信五州皆遷於青州之境則又及之其同異之故所未喻也
  原帶州唐貞觀十九年於營州界内置處契丹乙失活部落𨽻營州都督萬嵗通天元年遷于青州安置神龍初還𨽻幽州都督領縣一孤竹舊治營州界契丹䧟營州後寄治于昌平縣之清水店為州治也太平寰宇記原沃州載初中析昌州置萬嵗通天元年没于李盡忠開元二年後置唐書志
  原沃州以處契丹松漠部落𨽻營州改𨽻幽州領縣一濱海本寄治營州城内州䧟于契丹乃遷于薊州東南迴城為治所太平寰宇記
  原信州萬嵗通天元年以乙失活部落置僑治范陽境唐書志
  原信州初𨽻營州都督萬嵗通天二年遷于青州安置神龍初還𨽻幽州都督領縣一黄龍寄治范陽縣太平寰宇記
  原青山州景雲元年析元州置唐書志
  原青山州𨽻幽州都督領縣一青山寄治于范陽縣界水門村太平寰宇記
  原鮮州武徳五年析饒樂郡督府置唐書志
  原鮮州分奚部落置𨽻營州都督萬嵗通天元年遷于青州安置改置幽州領縣一賓徒初治營州自青州還寄治潞縣之古縣城太平寰宇記
  朱彛尊原按後漢志幽州刺史部有賓徒屬遼西
  原崇州武徳五年析饒樂都督府之可汗部落置貞觀三年更名北黎州唐書志
  原崇州唐武徳五年置𨽻營州都督領縣一昌黎貞觀二年置北黎州寄治營州東北廢陽師鎮八年仍改為崇州置昌黎縣契丹䧟營州徙治于潞縣之古縣城太平寰宇記
  原歸義州歸徳郡總章中以新羅户置僑治良鄉之廣陽城縣一歸義後廢開元中信安王褘降契丹李詩部落五千帳以其衆復置唐書志
  原歸義州總章中置以處海外新羅𨽻幽州都中領縣一歸義良鄉縣之故廣陽城州所理也太平寰宇記
  原順州順義郡貞觀四年平突厥以其部落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于幽靈之境唐書志
  原思順州唐貞觀六年置寄治營州南五栁城天寳元年改為順義郡乾元元年復為順州領縣一賓義郡所治在幽州城内太平寰宇記
  朱彛尊原按新舊唐書地理志俱作順州而寰宇記作思順州疑衍
  原瑞州本威州貞觀十年以烏突汗干部落置在營州之境咸亨中更名唐書志
  原瑞州初𨽻營州都督萬嵗通天二年遷于宋州安置神龍初還𨽻幽州都督領縣一來逺舊治在營州界州䧟于契丹移治于良鄉縣之故廣陽城太平寰宇記
  原凛州天寳初置𨽻幽州都督府僑治范陽境唐書志原自燕州以下諸州皆東北降蕃散處幽營州界以州名覊縻之無所役屬安禄山之亂一切驅之為冦至徳之後入據河朔其部落之名無存者今記唐天寳之故跡地理焉太平寰宇記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二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二舉正
  乾封原書訛作乾符今據唐書志夷賓州條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二舉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