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熱河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3

全覽2 欽定熱河志 全覽3 全覽4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一
  建置沿革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六十一>
  
  金為北京路大定府利州兼得義州瑞州地興中府建州全州興州兼得臨潢府地及西京路桓州地
  今承德府本境西為興州之興化縣地東境為大定府之神山縣地灤平縣為興州興化縣宜興縣豐寧縣南境為興化縣宜興縣地西北境兼得西京路桓州地平泉州為大定府大定縣長興縣富庶縣金源縣神山縣赤峯縣為大定府之三韓縣松山縣静封縣全州安豐縣兼得臨潢府之臨潢縣盧川縣建昌縣南境為利州阜俗縣龍山縣西南境為大定府之和衆縣東南境兼得瑞州之海濵縣地北境為大定府之恵和縣兼得三韓縣地朝陽縣為興中府興中縣永德縣宜民縣南境為建州永霸縣東境兼得義州宏政縣同昌縣西北境為大定府之武平縣地
  金史地理志大定府北京留守司遼統和二十五年建為中京國初因稱之海陵貞元元年更為北京置留守司都轉運司警巡院縣十一鎮二按金初之北京即遼之上京今赤峯縣北巴林旗地熈宗天眷元年八月以遼上京為北京是也至海陵天德二年改為臨潢府其時大定府尚稱中京至貞元元年三月始改中京為北京大定府治即今平泉州治也
  大定倚遼縣舊名有土河七金山隂凉河鎮一恩化
  按大定縣之恩化鎮即遼之恩州恩化縣元一統志謂廢於金天眷二年金史未詳是金大定縣兼有遼恩州地今自平泉州治至州北境皆大定縣地也
  長興有塗河
  按元一統志金廢勸農縣析其地屬長興金史未詳是金長興縣兼有遼勸農縣地今平泉州西北境皆長興縣地也
  富庶有沁河鎮一文安
  按遼文定升平歸化三縣至金皆廢此富庶縣之文安鎮當即遼時置縣之地縣在今平泉州東北境兼有遼時文定升平歸化三縣地
  金源遼開㤗二年置以地有金甸為名有駱駝山
  按金源縣仍遼舊為平泉州最西北境
  惠和皇統三年以遼恵州惠和縣置
  按遼惠和縣領於惠州元一統志謂金天輔五年罷州金史未詳考惠和本為遼縣而金史謂皇統三年置者當是先廢於天輔五年而復置於皇統三年也在今建昌縣北境
  武平遼築城杏堝初名新州統和間更為武安州皇統三年降為武安縣來屬大定七年更名承安三年𨽻高州泰和四年復來
  按金武平縣即遼武安州沃野縣地在今朝陽縣西北境特初名武安縣後改武平初𨽻高州後改𨽻大定府耳
  和衆遼榆州和衆縣皇統三年罷州來屬
  按縣在今建昌縣南境之西北本與平泉州接壤故罷榆州後即西屬於大定府也
  神山遼澤州神山縣遼太祖俘蔚州之民置章宗承安二年嘗置恵州升孩兒館為灤陽縣以𨽻之泰和四年罷州及灤陽縣
  按遼神山縣領於澤州元一統志謂金天輔元年罷州金史未詳又考遼澤州領神山灤河二縣金之神山縣本仍遼舊在今承德府南境其灤陽一縣乃升孩兒館置疑即為灤河縣故地在今灤平縣東南境也
  三韓遼伐高麗遷馬韓辰韓弁韓三國民為縣置高州太祖天輔七年以高州置節度使皇統三年廢為縣承安三年復升為高州置刺史為全州支郡分武平松山静封三縣𨽻焉泰和四年廢有落馬河塗河
  按三韓為遼舊縣在今赤峯縣南境金志於大定縣下注有土河於長興縣三韓縣下别注有塗河似以土河塗河為二水今以元一統志所載塗河之源流方位考之元一統志内有塗河無土河知塗河即土河今亦稱老河其實一水也又元一統志稱高州東至武平縣東南至惠和縣武平在今朝陽縣西北境恵和在今建昌縣北境金廢高州存三韓縣知縣境跨今建昌縣北境在患和縣之北故能東與武平縣接壤承安三年復升為州時得分武平以𨽻之也
  松山遼松山州勝安軍松山縣開泰中置舊置刺史太祖天輔七年置觀察使皇統三年廢州來屬承安三年𨽻高州太和四年復有隂涼河落馬河
  静封承安二年以胡設務置𨽻全州三年𨽻高州泰和四年來屬
  按金大定府所屬諸縣多為遼之舊縣惟静封縣乃金所新設静封初屬全州又屬高州當在全州之南大定府之北元一統志作静豐謂静豐廢城在松州東五十里是松山静封境界毗連為今赤峯縣屬翁牛特旗境
  利州遼統和十六年置縣二鎮一寨一
  阜俗統和四年置今因之
  龍山遼故潭州廣潤軍縣故名熈宗皇統三年廢州來屬有榆河寨一蘭州鎮一漆河按龍山在今建昌縣西南境本東北與阜俗接壤故金廢潭州後即近屬利州也
  興州寧朔軍本遼北安州興化軍興化縣承安五年升為興州置節度軍名寧朔改利民寨為利民縣撥穆爾堅河舊名梅堅河今改正圖們必罕舊作徒門必罕今改正寧江蘇瑪拉舊作寧江速馬剌今改正三明安舊作猛安今改正𨽻焉貞祐二年四月僑置於宻雲縣縣二
  按金興州以遼北安州地改置遼北安州有利民縣無興化縣詳見前卷北安州條下遼利民縣至金即廢金之興州在遼北安州南境今灤平縣地非即遼之故城也
  興化倚遼舊縣皇統三年降興化軍置𨽻大定府承安五年建興州於縣為倚郭舊有白檀鎮按金興化縣為興州治故城即今喀喇河屯在今灤平縣治西南一里餘其東即承德府南境亦興州地也
  宜興本興化縣白檀鎮泰和三年升為縣來屬
  按金之白檀鎮與漢白檀縣異漢白檀自在邊内特取名偶同猶宻雲戍之非即宻雲縣也宜興故城在灤平縣西北七十五里地名小城子其南與古北口相直又金時興州之西即接桓州桓州故城在今多倫諾爾㕔境開平衛故城之西南别屬西京道今豐寧縣南境尚屬興州地其西北境兼得桓州地
  興中府本唐營州城遼太祖遷漢民以實之曰霸州彰武軍重熈十一年升為府更今名金因之縣四鎮三在今境之縣三其興城一縣本遼嚴州之屬縣在今錦州府界
  興中南有凌河鎮一黔城
  按興中縣之黔城鎮當即遼之黔州蓋廢於金初又考遼興中府領興中營邱象雷閭山四縣元一統志謂金省二縣惟存興中營邱尋又更營邱為洪寧縣知金所省者惟象雷閭山尚有洪寧縣金史未詳是金興中縣實兼有遼黔州及象雷閭山二縣之境今朝陽縣西南境皆興中縣地
  永德遼安徳州化平軍安徳縣世宗大定七年更今名北有凌河鎮一阜安
  按永德即遼安德縣在今朝陽縣東南境遼安德縣本屬德安州金大定中改名永德時當即廢州而後來屬於興中府也金史不言州廢乃記載之踈
  宜民遼川州長寧軍會同中嘗名白川州天祿五年去白字國初因之與同昌縣皆𨽻焉大定六年降為宜民縣𨽻懿州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改徽川寨為徽川縣為懿州支郡奉和四年罷州及徽川縣來屬鎮一咸康遼縣也國初廢為鎮
  按遼史太宗紀㑹同三年八月戊申以安端私城為白川州乙夘置白川州官屬其後去白字但稱川州金志謂在遼天祿五年元一統志亦同然考遼聖宗統和八年七月置白川州宏理縣又遼開泰二年石幢猶稱白川州並在遼世宗天祿之後知天祿五年尚未改稱川州也遼紀載開泰七年四月賑川饒二州饑知白川州之改為川州當在開泰二年之後七年之前金志以為天祿五年者誤又按元一統志金天眷二年川州屬懿州三年廢咸康為鎮入宜民大定初州廢𨽻咸平府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治宜民縣仍升徽川寨為徽川縣以𨽻之復割屬懿州惟存宜民縣蓋遼之宜民縣及宏理縣皆屬於川州而川州自治咸康縣至遼末廢宏理縣金初廢咸康縣惟存宜民一縣承安時改置川州即治宜民縣雖同在今朝陽縣境而金之川州與遼異治至廢州之後宜民一縣實兼有遼時咸康宏理二縣地
  建州保靖軍遼初名軍曰武寧後更金因之縣一永霸
  按遼建州領永霸永康二縣金志惟載永霸縣知永康縣為當時併省是今朝陽縣南境皆永霸縣地元一統志則謂金併省後復置一縣曰建平與金史互異
  瑞州歸德軍縣三鎮一兼得今境之縣一
  海濱本慕容皝集寧縣地遼隰州海平軍故縣皇統三年廢州來屬
  按金瑞州即遼隰州其故地為今寧遠州不屬熱河境惟海濱一縣在今建昌縣東南境又東接寧遠州界
  義州崇義軍縣三鎮一兼得今境之縣二
  宏政有凌河
  同昌遼成州興府軍縣故名國初𨽻川州大定六年罷川州𨽻懿州承安二年復𨽻川州泰和四年來屬
  按金義州即遼宜州其故城在今錦州府屬之義州不𨽻熱河境惟宏政同昌二縣在今朝陽縣東北境宏政為遼宜州屬縣同昌為遼成州屬縣遼志成州互見於上京中京道初𨽻上京道時無屬縣後改𨽻中京始置同昌縣金因之而改𨽻義州耳
  全州盤安軍節度使承安二年置改胡設務為靖封縣黑河舖為盧川縣撥北京三韓賚呼舊對音烈虎今改正等五明安以𨽻焉貞祐二年四月嘗僑置於薊州縣一安豐承元元年十月改豐州鋪為安豐縣𨽻臨潢府三年置全州盤安軍節度使治有潢河黑河
  按三韓縣在赤峯縣境見本卷大定府條下靖封盧川二縣舊與三韓縣同𨽻全州知其境界毗接靖封即静封後改𨽻大定府知其居南盧川改𨽻臨潢知其近北均在今赤峯縣境而安豐縣下亦注有黄河里河是全州故境當在今赤峯縣北巴林旗地也
  臨潢府總管府地名西樓遼為上京國初因稱之天眷元年改為北京天德二年改為臨潢府路大定後罷路併入大定府路貞祐二年四月嘗僑置於平州縣五在今境之縣二
  臨潢倚有金粟河
  盧川承安二年以黑河鋪升𨽻全州後復來屬有潢河
  按金之臨潢府臨潢縣皆仍遼舊為今赤峯縣北巴林旗地其盧川縣以黑河舖升復有潢河亦當在今巴林旗北境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二
  建置沿革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六十二>
  
  元為大寧路大定縣富庶縣金源縣𠅤和縣武平縣和衆縣龍山縣利州惠州髙州興中州川州建州地上都路興州松州兼得開平府地及全寧路魯王分地
  今承徳府西境為上都路興州之興安縣宜興縣地東境兼得大寧路𠅤州地灤平縣為興州興安縣宜興縣豐寧縣為興安縣宜興縣地西北境兼得開平府之開平縣地平泉州為大寜路之大定縣富庶縣金源縣恵州赤峯縣為大寧路之髙州上都路之松州北境為全寧路全寧縣及魯王分地建昌縣為大寧路之和衆縣龍山縣利州北境為恵和縣南境兼得𠅤州地東南境兼得瑞州地朝陽縣為興中州建州川州東境兼得義州及懿州地西北境為大寧路之武平縣兼得魯王分地元史地理志大寧路本奚部唐初其地屬營州貞觀中奚酋可度内附乃置饒樂郡遼為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元初為北京路總管府領興中府及義瑞興利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統三年割興州及松山縣屬上都路至元五年併和州入利州為永和鄉七年興中府降為州仍隸北京改北京為大寧二十二年元一統志作二十四年改為武平路後復為大寧元一統志作二十九年九月改為大寧路領縣七州九在今境之州六元一統志大寧路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九百里東至懿州界驛安站六百里西至上都路界雞嶺一百五十里南至平灤路界䨇峯嶺三百五十里北至上都路界青陽嶺二百里東到懿州七百里西到興州三百五十里南到遷安縣四百二十里北到松州二百二十里東南到撫寧縣七百里東北到古慶州遼置慶州屬上京道今属北京路在臨潢府西一百六十里元時州廢故稱為古慶州九百里西南到遵化縣六百三十里西北到上都路九百里
  按元時大寧路所領之錦州今屬
  盛京其瑞州所屬兼得今境之海濵縣義州所屬兼得今境之宏政縣元時俱經併省又舊屬義州之同昌縣亦省入遼陽路之懿州故諸縣名均不復列
  元史地里志大定中統二年省長興入焉
  元一統志大寧縣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九百里東至金源縣界坌道站九千里西至興州界雞嶺一百五十里南至和衆縣界車家嶺五十里北至髙州界細河一百五十里東至金源縣二百里西至興州三百五十里南到和衆縣九十里北到髙州二百二十里東南到富庶縣一百五十里東北到惠和縣一百五十里西南到恵州二百二十里西北到松州二百二十里
  按元大定縣兼有今長興縣地元一統志謂至元二十九年改為大寧縣金史未詳
  元史地理志富庶至元三年省入興中府後復置金源
  元一統志富庶縣西南至大都一千一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東至建州界弓子嶺十五里西至大寧路界乾澗廟兒嶺一百三十里南至利州界南港嶺五十里北至金源縣界滑河堠子嶺六十里東到建州七十里西到本路一百五十里南到利州七十里北到恵和縣一百八十里東南到錦州三百五十里東北到金源縣一百二十里西南到和衆縣一百二十里西北到本路一百五十里金源縣西南至大都一千一百里西北至上都九百里東至興中州界青山嶺二十里西至大寧縣界坌道跕一百十里南至建州界隆興寺四十里北至武平縣界偏道子嶺七十里東到興中州一百里西到本路二百里南到建州九十里北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東南到錦州二百七十里東北到髙州一百五十里西南到冨庶縣一百七十里西北到恵和縣九十里
  按元富庶縣金源縣仍金舊大寧富庶金源二縣俱屬今平泉州北境
  元史地理志恵和
  元一統志惠和縣西南至大都一千五十里西北至上都八百里東至武平縣界黄栢嶺七十里西至大寧縣界塗河六十里南至富庶縣界趙花谷六十里北至髙州界荆家寨五十里東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西到本路一百五十里南到富庶縣一百八十里北到髙州九十里東南到金源縣九十里東北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西南到本路一百五十里西北到松州二百五十里
  按元惠和縣仍金舊屬今建昌北境
  元史地理志武平
  元一統志武平縣西南至大都一千二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東至川州界欄子嶺七十里西至𠅤和縣界盤道嶺八十里南至興中州界匣口五十里北至䝉古行營界郭松寨二十里東到川州一百五十里西到惠和縣一百五十里南到興中州一百八十里北到臨潢府一千三百里東南到義州三百里東北到懿州四百里西南到金源縣一百五十里西北到髙州一百五十里
  按元武平縣仍金舊屬今朝陽縣西北境
  元史地理志和衆
  元一統志和衆縣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九百里西北至本路九十里東至利州界水峪嶺三十里西至惠州界鵓鴿嶺一百里南至恵州界燕王城嶺六十里北至大寧縣界車家嶺四十里東到利州九十里西到興州三百五十里南到恵州一百六十里北到本路九十里東南到龍山縣一百四十里東北到富庶縣一百二十里西南到惠州一百六十里西北到上都路九百里按元和衆縣仍金舊
  元史地理志龍山初属大定府至元四年属利州後來屬
  元一統志龍山縣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本路二百四十里東至利州界石匣口五十里西至恵州界大嶺一百五里南至撫寧縣界冷口三百里北至利州界白道子嶺四十里東到錦州四百里西到恵州二百二十里南到撫寧縣三百五十里北到利州八十里東南到瑞州二百八十里東北到建州二百里西南到遷安縣三百五十里西北到和衆縣一百四十里
  按元龍山縣仍金舊和衆龍山屬今建昌縣西南境
  元史地里志利州
  元一統志利州西南至大都一千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東至錦州界利園嶺二百三十里西至和衆縣界文山嶺六十里南至龍山縣界白道子嶺四十里北至富庶縣界龎家莊三十五里東到錦州三百五十里西到和衆縣九十里南到龍山縣八十里北到富庶縣七十里東南到瑞州三百里東北到建州一百二十里西南到恵州二百二十里西北到本路一百六十里
  按金利州領阜俗龍山二縣元一統志謂至元二年降州為利城縣併省二縣五月復為州四年二月復領二縣七月割龍山隸大定府阜俗縣併入本州隸大寧路皆元史所未詳屬今建昌縣南境
  元史地理志惠州
  元一統志惠州西南至大都六百六十里西北至上都八百五十里東至利州界長嶺二百十里西至興州界赤嶺六十里南至豐潤縣豐閏至明初始改閏為潤界崖兒口三百十里北至和衆縣界燕王城嶺一百十里東到利州二百六十里西到興州二百二十里南到豐閏縣三百五十里北到和衆縣一百六十里東南到龍山縣二百二十里東北到本路二百二十里西南到遵化縣三百里西北到松州四百五十里
  按元恵州以遼澤州地改置遼澤州本路神山縣而别領灤河縣金廢澤州及灤河縣承安時别置灤陽縣而亦旋罷故金志但有神山縣元之惠州盖在遼澤州之境而非即其故城考元一統志惠州有廢神山縣元罷為神山跕又有廢灤陽縣元亦為站設巡檢司故知恵州為元所改置今承徳府東南境平泉州南境皆元惠州地又建昌縣東南月華山在縣治東南一百八十里有元大徳三年林泉寺地産碑詳見藝文門稱大寧路惠州東錦川鄉知今建昌縣之南境亦在惠州也
  元史地理志髙州
  元一統志髙州西南至大都一千一百二十里西至上都七百里東至武平縣界夾頭部落八十里西至松州界隂凉河七十里南至大定河界細河九十里北至䝉古行營界扢扠河九十里東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西到松州一百五十里南到本路二百二十里北到古慶州七百里東南到恵和縣九十里東北到臨潢府七百里西南到本路二百二十里西北到應昌府七百里
  按元一統志元甲戌嵗時為元太祖九年升髙州為興勝府丙子嵗仍改髙州隸大寧路元史未詳屬今赤峯縣南境
  元史地理志興中州元初因舊為興中府後省至元七年又為州元一統志興中州西南至大都一千二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二百里西北至本路三百里東至義州界喀喇山九十里西至金源縣界青山嶺八十里南至瑞州界油霧嶺一百六十里北至武平縣界匣口一百三十里東到義州一百八十里西到金源縣一百里南到瑞州三百里北到武平縣一百八十里東南到錦州一百八十里東北到川州一百八十里西南到建州八十里西北到惠和縣一百八十里
  按元史順帝紀至正二年正月升懿州為路以大寧路所轄興中州義州屬懿州路今朝陽縣三座塔南六十里道旁有元至正四年重修石木橋碑詳見古蹟門亦稱懿州路興中州元志失載又元一統志謂金興中府領興中縣及洪寧縣元因之至元二年縣皆省降府為興中州尋復為興中府七年復降為州隸大寧路又有永徳縣亦金興中府所屬元省入興中州皆元史所未詳
  元史地里志川州
  元一統志川州西南至大都一千四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西北至本路五百里東至懿州界嶺東山七十里西至武平縣界欄子嶺八十里南至興中州界獨山一百四十里北至䝉古行營界蝦蟆山一百里東到懿州二百二十里西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南到興中州一百八十里北到臨潢府一千五十里東南到義州一百八十里東北到咸平府六百二十里西南到金源縣三百里西北到髙州三百里
  按金川州治宜民縣元時無宜民縣而有川州亦即治宜民故地今據元至正五年川州重修東嶽廟碑詳見古蹟及藝文門則元川州故城當即今朝陽縣屬三座塔北一百六十八里之黒城子也
  元史地理志建州
  元一統志建州西南至大都一千一百七十里西北至上都一千七十里東至興中州界田家嶺四十里西至富庶縣界兩家店五十五里南至瑞州cq=77界油霧嶺一百二十里北至金源縣界隆興寺五十里東到興中州八十里西到富庶縣七十里南到瑞州五百里北到金源縣九十里東南到錦州二百六十里東北到武平縣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利州一百二十里西北到本路二百二十里按元一統志謂金置建平縣元初因之後省建平入州元史未詳興中州川州建州俱屬今朝陽縣境
  元史地里志上郡路上郡故城在 今多倫諾爾㕔領州四在今境之州二
  興州唐為奚地金初為興化軍隸北京後為興州元中統二年屬上都路領二縣興安至元二年
  宜興至元二年
  按元史文宗紀致和元年八月升宜興縣為州又灤平縣境有元天厯中宜興州所建太平王徳勝碑其文云天下既定奏升縣為州與元紀合元志失載又順帝紀至元五年四月革興州興安縣志亦遺之元之興安即金之興化元興州治興安縣而别領宜興縣興州治在今灤平縣即俗所稱大興州宜興治在今灤平縣西北之小城子以元時嘗升為州今土人尚稱其地曰興州也
  又按興州之里至元一統志未詳宜興故城本在灤平縣境而豐寧縣西北之上黄旗汛在縣治西北一百三十里有元至正時石碣為宜興開平分界之所承徳府治東南之五指山在府治東南四十里有元大輪禪師碑稱為興州宜興縣知今灤平縣及承徳府之西境豐寜縣之南境皆宜興故地也元之上都路開平府即今之桓州元上都城在桓州之東今豐寧縣西北境兼得開平府地
  元史地理志松州本松林南境遼置松山州金為松山縣隸北京大定府路元中統三年升為松州仍存縣至元二年省縣入州
  元一統志松州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七百里東到髙州分水嶺八十里西到興州坌土嶺一百四十里南到大寧路二百二十里北到應昌府七百里東南到武平縣三百里東北到古泉州金史作全州属北京路在臨潢府西南二百三十里元時廢故稱為古泉州二百五十里西南到興州三百五十里西北到上都七百里松州之四至八到元一統志未詳今從原文錄之
  按松州為今赤峯縣西境地元史世祖紀中統三年二月以松州隸上都四年五月升開平府為上都升上都路松山縣為松州考元中統元年置開平府至四年始稱為上都又金時廢松山州存松山縣元初仍其舊至中統四年始升為松州是中統三年開平府尚未升為都松山縣亦尚未升為州當云以松山縣隸開平府元紀謂中統三年以松州隸上都元志謂中統三年升為松州者皆誤
  元史地理志全寧路領縣一全寧
  按志于全寧路下未詳建置沿革今考全寧路為魯王分地今赤峯縣北烏丹城中有元魯國大長公主碑是元時全寧路當在今赤峯縣北所轄巴林二旗境内也元史特色辰舊作特禕禪今改正𫝊載特色辰子曰阿禪舊作按陳今改正曰和浩舊作火忽今改正阿禪初封河西王後追封濟寧王阿禪孫曰特木爾舊作帖木兒今改正曰曼濟岱舊作蠻子台今改正俱封濟寜王特木爾子多阿克巴勒舊作琱阿不剌今改正尚大長公主加封魯王傳云太祖諭和浩曰哈拉衮舊作哈老温今改正迤東塗河潢河之間和爾齊諾舊作火兒赤納今改正慶州之地與伊竒喇斯舊作亦乞列思今改正為隣汝則居之又諭阿禪之子蘇嚕克圖舊作唆魯大都今改正曰以爾父子能輸忠於國哈瑪爾温都爾舊作可木兒温都兒今改正遂東絡馬河至於赤山塗河迤南與國民為鄰汝則居之考慶州故城本在今赤峯縣北境巴林旗之西北其所謂塗河即土河亦名老河自喀喇沁右翼旗東北流至敖漢奈曼旗境潢河自翁牛特左翼旗北境東流至喀爾喀右翼旗境會老河之間即今赤峯縣屬翁牛特左翼旗及建昌縣北境敖漢旗朝陽縣西北境奈曼旗之北境也其所謂絡馬河絡馬與落馬同金志松山縣及三韓皆有落馬河至於赤山塗河迤南與國民國民指北京路所屬為鄰即今赤峯縣屬翁牛特右翼之北境也知今赤峯縣北境及建昌朝陽二縣西北境在元時兼有魯王分地𫝊又云元貞元年濟寧王曼濟岱尚囊嘉特舊作囊加真今改正公主請於帝以應昌路東七百里駐冬之地剏建城邑大徳元年名其地為全寧路是全寧路本在魯王分地之中其故城當在今赤峯縣北巴林旗界今巴林左右二旗應屬元全寜路地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三
  建置沿革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六十三>
  
  眀初屬北平府尋改屬北平行都司為大寧衛新城衛富峪衛㑹州衛全寧衛營州衛興州衛地今承徳府本地灤平縣豐寧縣為興州左右中前後五衛及宜興守禦千户所地豐寧縣西北境兼得開平衛地平泉州為大寧新城富峪㑹州四衛及寛河守禦千户所地赤峯縣為全寜衛地南境為大寧衛地建昌縣朝陽縣為營州左右中前後五衛地朝陽縣東兼得大寧衛地後俱廢
  按眀實録洪武三年七月辛夘以古北口山外興州雲州𨽻北平府四年罷山後諸州徒其民於山南眀史未詳乃史家之漏以實録為據知眀初尚仍元時州縣之制也但不乆旋罷其併省之跡遂不可考耳
  明史地理志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本大寧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治大寜衛二十一年七月更名永樂元年三月復故名僑治保定府而其地遂虚西南距北平布政司八百里
  大寧衛元大寧路治大定縣屬遼陽行省洪武十三年為府屬北平布政司尋廢二十年八月置衛九月分置左右中三衛尋又置前後二衛二十八年四月改左右後三衛為營州左右中三䕶衛永樂元年二月省又徙中前二衛於京師直𨽻後軍都督府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寧王府建於此永樂元年遷於江西南昌南有土河東南有大鹻塲東北有惠和縣又有武平縣東有和衆縣元俱屬大寧路洪武中俱廢
  按大寧衛治即元大寧路大定縣治復兼有元時惠和縣武平縣及和衆縣境當為今平泉州屬喀喇沁扎薩克公旗喀喇沁右翼旗及赤峯縣南境地又迤東北至建昌朝陽縣屬敖漢奈曼旗迤東至朝陽縣屬喀喇沁左翼旗地方輿紀要謂大寧衛東至泰寧夷衛七百里南至永平府邊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喜峯口邊四百八十里西至開平衛四百三十里自衛至京師八百里葢營州興州諸衛皆統於大寧都司也
  新城衛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永樂元年廢距行都司六十里
  按新城即今之黒城在大寧城之西南為今平泉州屬喀喇沁扎薩克公旗地
  富峪衛本富峪守禦千户所洪武二十二年二月置二十四年五月改為衛永樂元年二月徙置京師直𨽻後軍都督府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按富峪衛在新城之西南為今平泉州屬喀喇沁扎薩克公旗南境地
  㑹州衛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永樂元年南有冷嶺西北有馬盂山廣袤千里土河之源出焉下流合於潢河又南入於遼水
  按㑹州衛在富峪城之西南為今平泉州境在州治南二十里馬盂山廣袤千里乃史志之誤詳見山門
  全寧衛元全寧路直𨽻中書省洪武中廢二十二年四月置衛永樂元年有潢河又有黒龍江西南距行都司二百原本缺
  按全寧衛在大寧衛之北即元之全寧路在魯王分地中者在今赤峯縣北巴林旗境志稱衛西南距行都司二百里以外地有潢河潢河經流赤峯縣翁牛特旗境方位相合所云黒龍江當即巴林旗境之黒河耳
  營州左屯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永樂元年三月徙治順義縣屬大寧都司南有塔山
  按塔山今在土黙特左翼旗之東南是營州左衛為今朝陽縣屬土黙特左翼旗地
  營州右屯衛元建州屬大寧路洪武中州廢二十六年二月置此衛永樂元年三月徙治薊州屬大寧都司西北距行都司四百里
  按營州右衛即元建州為今朝陽縣屬土黙特右翼旗西南境地
  營州中屯衛元龍山縣屬大寜路洪武中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此衛永樂元年三月徙治平谷縣西屬大寧都司南有榆河
  按營州中衛即元龍山縣為今建昌縣屬喀喇沁左翼旗南境地
  營州前屯衛元興州屬上都路洪武三年七月屬北平府五年七月廢二十六年置此衛永樂元年三月徙治香河縣屬大寧都司西有新開嶺南有老河源出馬盂山流經此又經行都司城東東北入於潢河西南有興安縣元屬興州順帝後至元五年四月廢
  按眀營州諸衛於元時為興中州地屬大寧路其興州五衛則為元興州地屬上都路是興中州之與興州一在今朝陽縣一在今灤平縣相距甚逺眀地理志於營州前衛下注元興州都路者誤也至老河經流之地自當在大寧衛新城衛境與營州無渉而去興州亦甚逺並誤又志於大寧衛㑹州衛下俱注有土河而於營州前衛下别注有老河亦未知土河與老河本為一水耳
  營州後屯衛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永樂元年三月徙治三河縣屬大寧都司
  按明志於營州五衛俱未詳距行都司之道里營州本以興州故城得名而左右中諸衛無即治營州故城者明太祖實録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庚申置營州後屯衛二十六年二月壬辰置營州中前左右四屯衛後衛獨最先置者疑其即治興中州城也
  興州左屯衛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玉田縣直𨽻後軍都督府
  興州右屯衛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遷安縣直𨽻後軍都督府
  興州中屯衛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良鄉縣直𨽻後軍都督府
  興州前屯衛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豐潤縣直𨽻後軍都督府
  興州後屯衛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三河縣直𨽻後軍都督府
  寛河守禦千户所洪武二十二年二月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遵化縣仍屬大寧都司又僑置寛河衛於京師直𨽻後軍都督府東南有寛河一名豹河下流經遷安縣西北又東合於灤河
  按寛河即今之寛城在㑹州城之南今平泉州南境地
  宜興守禦千户所元宜興縣屬興州致和元年八月升為宜興州洪武二年兼置衛屬永平府三年三月屬北平府六月改衛為守禦千户所五年七月州廢存所永樂元年所廢
  按宜興所即宜興州在今灤平縣境其興州五衛道里未詳大約兼有今承徳府本境及灤平縣豐寧縣地其西北為開平衛即元之上都路洪武二年為府屬北平行省尋廢州置衛屬北平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衛治京師直𨽻後軍都督府四年二月還舊治宣徳五年遷治獨石堡改屬萬全都司而令兵分班哨備於此後廢又有開平左右中前後五衛於洪武二十九年永樂元年廢並在今多倫諾爾㕔界今豐寧縣之西北境亦開平衛地也
  後為諾音舊作朶顔今改正衛及泰寧衛地
  今承徳府本境灤平縣豐寧縣平泉州建昌縣為諾音衛地朝陽縣為泰寧衛地
  明史地理志景泰四年明實録作元年泰寧等三衛乞居大寧廢城不許令去塞外二百里居住天順後遂入於三衛外國諾音𫝊諾音福餘泰寧髙皇帝所置三衛地也自大寧前抵喜峯口近宣府曰諾音自錦義厯廣寧至遼河曰泰寧自黄泥窪逾□陽鐵嶺至開原曰福餘獨諾音地險而强乆之皆叛去成祖從燕起靖難厚賂三衛説之來遂擁寧王西入闗成祖復選其三千人為竒兵從戰天下既定徙寧王南昌徙行都司於保定遂盡割大寧地畀三衛以償前勞
  昌平山水記大寧初設未有民人但立一十六衛自燕府拔之而南遂為空城及轉戰三年始下南京而大寧已棄之後不能復置因徙衛於山南而以其地畀烏梁海
  按三衛分界惟諾音泰寧二衛屬今承徳府全境地王世貞三衛志以為分界定於太祖二十二年鄭曉吾學編以為定於永樂元年眀史諾音傳從世貞説然當太祖二十二年正分置大寧諸衛之時諾音三衛安得襍出其地即以為定於永樂元年者亦有未的考眀實録永樂元年十一月命新昌伯唐雲領軍自小興州大興州東接牛嶺㑹州塔山龍山諸處屯種北勿出㑹州西勿過千户寨又永樂十九年十一月命邊將置邏騎營於古北口北神樹之地是其時開平以東興州以北二三百里猶為内地三衛之界安得西近宣府宣徳三年邊將奏烏梁海舊作兀良哈今改正入大寧經㑹州將及寛河景泰元年三衛乞居大寧廢城不許今近邊二百里外住牧曰入曰乞是其時故大寧城猶為邊外隙地三衛之界安得南抵喜峯今以諸書參考之據吾學編方輿紀要載洪武二十二年分烏梁海為三衛於潢河之北曰福餘曰諾音曰泰寧是三衛之治其地皆在潢河北也終洪武之世未嘗内徙洪武時大寧衛北尚有全寧衛自全寧衛北始為諾音三衛其時邊外諸衛總𨽻北平行都司大寧特行都司所治之地耳永樂元年三月始割大寧衛地以畀三衛大約即其近三衛之地割以與之曰割大寧衛地者其故城尚未割特徙衛之後棄為空城故景泰時三衛乞此城而未許也至大寧城南更非其地其建庭處仍在潢河北英宗實録稱正統九年討三衛經大小興州過神樹破之於全寧及虎頭山可証也景泰後令去塞外二百里居住始更徙而南考故大寧城距邊四百五十里新城距邊三百九十里其時已令近邊二百里猶不能居大寧廢城是邊外甌脱地尚逺自中葉以後形勢日蹙邊墻以外視如敵國大寧諸衛始盡為三衛所有吾學編載嘉靖十一年巡撫王大用欲通諾音與厚賂城其霧靈山不果霧靈山在馬蘭闗外遵化州界上是其城南抵長城矣明史據世貞之説以後來之疆域為最初之版圖未為核實因詳辯之如此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巻六十四
  晷度一
  授時齊政肇始虞廷而後世測量之法以起極度晷影每憑地以覘天而總以北極出地高卑度分爲樞紐又以子午線爲中得東西偏度由是分布時刻加入節氣諸線得節氣度分言天文家歴代遞沿而西法尤爲精密承徳府全境居赤道北四十度至四十二度强在地圖東面中線偏東四十三度至四十七度强京師偏東一度至四度强與夫分至日景及晝夜刻候皆可以按地分考蓋天象雖虚而地體則實據表器之器精心以求髙卑贏縮芒忽難淆理固然也我
  皇上學貫天人識超今古闢分野拘墟之舊說而占𠉀
  䜟緯尤灼知其傅㑹難徴臣等仰窺
  御製禹貢指南詩旨固已曠若發䝉茲論次承徳府諸境極度晷景謹爲分屬排纂而於分野星次則畧舉史𫝊遺聞而更詳辨其不可信庶俾管窺槃扣者流恍然幬載之全量益欽惟
  聖知天非星史諸家所得仰希萬一也志晷度第八承徳府即熱河廳 凡測晷極度晷景俱以府州縣治所爲準
  北極出地高四十一度一十分距京師偏東一度三十分
  夏至正午日景三尺一寸九分有竒定表高一丈後倣此晝五十三刻十四分强
  夜四十二刻一分弱
  冬至正午日景二丈一尺一寸一分有竒
  晝四十二刻一分弱
  夜五十三刻十四分强
  春秋分正午日景八尺七寸四分有竒
  晝夜各四十八刻餘州縣同
  灤平縣即喀喇河屯廳
  北極出地高四十度五十八分距京師偏東一度二十分
  夏至正午日景三尺一寸五分有竒
  晝五十三刻十四分
  夜四十二刻一分
  冬至正午日景二丈零九寸二分有竒
  晝四十二刻一分
  夜五十三刻十四分
  春秋分正午日景八尺六寸八寸有竒
  豐寜縣即四旗廳
  北極出地高四十一度三十三分距京師偏東初度二十八分
  夏至正午日景三尺二寸六分有竒
  晝五十四刻一分
  夜四十一刻十四分
  冬至正午日景二丈一尺四寸八分有竒
  晝四十一刻十四分
  夜五十四刻一分
  春秋分正午日景八尺八寸六寸有竒
  平泉州即八溝㕔
  北極出地高四十一度二分距京師偏東二度一十三分
  夏至正午日景三尺一寸六分有竒
  晝五十三刻十四分少强
  夜四十二刻一分少弱
  冬至正午日景二丈零九寸八分有竒
  晝四十二刻一分少弱
  夜五十三刻十四分少强
  春秋分正午日景八尺七寸有竒
  赤峯縣即烏蘭哈逹廳
  北極出地高四十二度二十四分距京師偏東二度五十分
  夏至正午日景三尺四寸三分有竒
  晝五十四刻三分
  夜四十一刻十二分
  冬至正午日景二丈二尺三寸四分
  晝四十一刻十二分
  夜五十四刻三分
  春秋分正午日景九尺一寸三分有竒
  建昌縣即塔子溝廳
  北極出地高四十一度三十八分距京師偏東三度五十分
  夏至正午日景三尺二寸八分有竒
  晝五十四刻一分
  夜四十一刻十四分
  冬至正午日景二丈一尺五寸六分
  晝四十一刻十四分
  夜五十四刻一分
  春秋分正午日景八尺八寸九分有竒
  朝陽縣即三座塔廳
  北極出地高四十一度四十四分距京師偏東四度二十一分
  夏至正午日景三尺三寸有竒
  晝五十四刻一分强
  夜四十一刻十四分强
  冬至正午日景二丈一尺六寸六分有竒
  晝四十一刻十四分弱
  夜五十四刻一分强
  春秋分正午日景八尺九寸二分有竒
  元史天文志北京北極出地四十二度强
  按元授時術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千五百七十五分今法周天三百六十度元史所云四十二度强者當今四十一度半弱元之北京治大寜城在今平泉州治東北一百六十里與今測亦不甚逺蓋地居天中地體渾圓與天度相應中國當赤道之北北極常現南極常隠南行二百里則北極低一度北行二百里則北極高一度東西亦然經緯有常度測有常法推之二分二至日晷晝夜分刻立表見景理可明徴也若列星分野之說肇自周官秦漢以來𫝊述不一在天或以次言或以星舉在地或据州或据國中土之地已盡二十八宿方位推之大地七萬二千里數有所窮是中土星野之分特出於天文家之拘墟沿襲而未足爲據也今承徳府全境當古幽燕東北舊說星分尾箕析木之次今據歴代史書所載而綴以論說如左
  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鄭康成注析木燕也
  爾雅釋天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謂之大辰析木謂之津箕斗之間謂之漢津也
  史記天官書尾箕幽州
  淮南星部地名尾箕燕
  漢書地理志燕地尾箕分野也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雁門皆燕分也樂浪元莵亦宜屬焉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費直周易分野析木起尾九度
  蔡邕月令章句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野
  皇甫謐帝王世紀自尾十度至斗七度百三十五分而終曰析木之次今燕分野
  晋書天文志自尾十度至南木十一度爲析木燕之分野屬幽州漁陽入尾三度右北平入尾七度遼西入尾十度
  魏書律歴志心四至斗一析木
  唐書天文志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餘二千七百五十杪中箕五度終南斗八度自渤海九河之北得漢河間涿郡廣陽及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樂浪元莵古北燕孤竹無終九夷之國宋史律歴志赤道過宫尾宿四度十五分杪五十四入燕分析木之次黄道過宫尾三度八十六分杪六十四入燕分析木之次
  按宋志又載觀天歴黄道過宮尾宿八度入燕分與前說異
  金史歴志太陽黄道十二次入宫宿度尾三度九十七分九十二抄外入燕分析木之次
  元史歴志黄道十二次宿度尾三度一分一十五杪入析木之次
  按承徳府全境在古漁陽右北平遼西郡邊外其入某宿度分史𫝊無明文漢書地理志尾箕分野東抵遼東唐書天文志亦及於遼東北燕則承徳府屬星分以尾箕屬燕之舊說附近推之亦畧可考見然古人分星或以配食或以主祀初未甞以恒星之次第配九州東西南北之方位亦未甞以地之大者星土必廣地之小者星土必狹其附近邊徼之地即縁邊徼所分之星而係屬焉如星紀爲吴越分春秋時未有交趾九真南海日南之地也漢置爲郡亦不過附於星紀之次如鶉首爲秦分春秋時未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之地也漢置爲郡亦不過附於鶉首之次如析木爲燕分春秋時未有元莵樂浪遼東西之地也漢置爲郡亦不過附於析木之次蓋緣三代以下拓地不廣故附諸中土而有餘若以今之道里計之西域新疆逺拓二萬餘里已非秦分井鬼二宿所能該况推之以盡地面一周則中土以外大地尚多又將分以何星屬以何次乎㳟讀
  御製題毛晃禹貢指南詩注史記天官二十八舎主十二州引星經如云角亢鄭之分野之𩔖乃以二十八宿主十二州分配無餘此外更當何屬夫天無不覆星麗乎天亦當無不照今十二州皆中國之地豈中國之外不在此昭昭之内乎且其間有地少而星多亦有地多而星少以天度地輿凖之亦不均如井鬼為雍州陕西甘肅皆是其道里之廣已非兩舎所能該而今拓地逺至伊犂葉爾羌喀什噶爾較禹貢方隅㡬倍蓰其地皆在甘肅以外將以雍州兩星㮣之乎抑别有所分屬乎此又理之難通者盖分野之說本不足信而灾祥則更隣于䜟緯皆非正道仰
  聖論之昭垂誠足以破千古拘墟之見而懸為正的矣且即以舊説論之爾雅以尾属大辰星與次已相違漢代不知嵗差以節氣交宫分十二次之界其交宫又非當時實測後漢賈逵諸人始以史官所注冬夏至日躔所在正之於是十二次紛紛改定晉虞喜始知嵗差宋何承天祖冲之隋劉焯等言之益詳唐初傅仁之始用嵗差朝論不以爲然李淳風復去嵗差不用及一行乃博考廣證分天自爲天嵗自爲嵗更以七宿之中分四象中位而著其分野然觀其區别各次與堯典春秋傳復時有出入明神宗時西法入中國以中氣過宫如日躔冬至即爲星紀宮之𩔖而恒星既有嵗進之差於是宮無定宿宿可以遞居各宫古法因之遞變再以恒星東移嵗差五十杪積算之六千餘年之後南易而東西易而南萬二千餘年之後南易而北西易而東方位更而分野亦易是則分野以屬星分星以屬次即中土十二州之地前後已多參錯况大地之全乎兹故採綴舊說折衷
  聖裁見向來十二州分星之說不過天文家之沿襲傅㑹加以占騐禨祥尤多恍惚非獨事難徴信亦理不能通耳
  又按古分野之法限於中土則大地難周統全局以規大勢當以周天三百六十度配大地七萬二千里毎二百里分應一度盡地面一周而二十八宿之分野始盡說似較爲無𡚁也第欲以周天分屬大地而恒星有東移之差則以某宿屬某處將以何者爲準而後左右推暨乎曰恒星雖嵗差五十秒然二十八宿始初之體原有定位角亢氐房心尾箕爲蒼龍居東斗牛女虚爲元武爲元武居北奎婁胃昴畢參觜爲白虎居西井鬼柳星張翼軫爲朱雀居南是也宿有東西南北地亦有東西南北以二十八宿東西南北之本位分配大地東西南北之定位按諸古志十二州分星之說惟燕爲尾箕之野方位適相符合蓋以中土地偏東北隅京師又居中土之東北於八卦属艮於十干属癸甲之交於十二支属寅於十二次属析木於星属尾箕尾箕二宿之本位亦正在東北隅也以尾箕燕分爲準而後左右推之盡地面之一周皆與各宿本位相合是爲亘古不易之星分而十二次因之至恒星東移嵗差五十杪亦隨大地爲轉易某年属某宿某度若干分杪以各宿本位所属不變者爲體以按年遞值者爲用如是以言分野則數不窮而理猶可據爲附著其說以備考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五
  山一
  承徳府全境北界興安大嶺為陰山之正脈左右層巒叠巘皆其分支形勢之雄甲於紫塞若龍山為慕容氏國都七金馬盂諸山為遼金名勝徴名定位往往而合自
  僊莊肇啓巖巒獻秀錘峯東峙則酈道元水經注之石挺也廣仁西控則王曽行程錄之墨斗嶺也加以
  六飛來往
  睿賞留題翠壁丹崖
  輝新雲日斯則林壑光華山靈望
  幸抑造化神秀顯見有時也爰就各境所属分按道里證以史傳所紀取其翔實可徴信者著之凡蒙古諸名音譯舊多訛蹖兼為校正或名聞在昔而今無可考則約畧方隅彚卷附存不敢以傳㑹失實至於木蘭界内群山合㳫為
  巡蹕秋蒐講武之地别見圍場門兹不複叙志山第九承徳府即熱河㕔
  磬錘峯 在熱河
  行宫東八里承徳府治東北十六里下鋭上豐俗稱棒棰峯
  聖祖仁皇帝賜今名每夕陽欲暝萬壑蒼然一峯秀矗亭
  亭倚天
  御題山莊三十六景中有錘峯落照峰側石幢一鐫㦿□
  □□四字
  酈道元水經注武列水東南厯石挺下挺在層巒之上孤石雲舉臨崖危峻可髙百餘仭牧守所經命選練之士彎張弧矢無能届其崇標者按古武列水即今之熱河詳見水門磬錘峰近在河東撐空聳秀知即石挺是也峰側石幢不知何時所建㦿為古户字見許愼説文□為武瞾所造日字見郭忠恕佩觹餘二字無考
  御製詩
  錘峰歌壬申
  在天有六星開徳宣符贊鴻運在地有崑崙嵥然中峙四維鎮崑崙一支走華區壇曼案衍羣峰都五嶽五鎮列方隅扼吭拊背據其樞神禹行水跡雖遍天秘地鑰無繇見小試僅得及底柱至今䟽𨗳傳㝢縣靈皋奧壤應有待乃廻
  堯顧怡八彩帶河襟巘闢仙莊卓然峰立東岡在東岡峰立初無名象形闡義錫嘉稱宇宙以來便有此惟
  聖人通天地情造物妙在罏錘間奉三要達神明權平施稱物無容意治崇金鑑千秋傳八柱何當一已足馬援標名笑銅沃春來簇簇自為繡雪後晶晶幻成玉穹窿髙矗飛雲流亭亭入望偏宜秋一輪氷鏡正圓滿憑將掛著千山頭
  望錘峰作歌己邜
  晩熱寧不欲尋凉心中却幸農夫慶肩輿西嶺上絶頂錘峰東望遥相當天風吹寒颯衣袂攀陟雖炎爽此際乃知得逸恒於勞玉柱亭亭况佳致亭亭玉柱幾千秋風月與侣鹿豕儔而今遍野田廬稠亦復臺榭供清遊古人曾經到此不錘峰笑道非所求
  羅漢峰 一名彌勒峰在熱河
  行宫東稍南三里承徳府治東南九里岡巒曼衍望之似人趺坐坦腹迤北則磬鍾峰
  紅石巒 在熱河
  行宫東南十里承徳府治東南十六里羅漢峰之東綿亘十餘里其西地勢寛廣土人稱為紅石巒溝天橋山 在熱河
  行宫東南三十五里承徳府治東南三十八里山勢如飛梁跨空縹緲天半與
  宫内四面雲山亭相對
  御製詩
  天橋山歌甲戌
  亭子四靣雲山頂東瞻案衍拖橫嶺嶺上天橋對我亭輿梁誰駕虗無境仙人來往扶欄遊彼岸奚藉一葦浮祖龍鞭石空費力何如天造非人謀武夷長虹事乃幻謝傅永安桑海變恰似嵩山玉女牕中秋月每從中見朝陽洞 在府治東稍南三十七里石竇嵌空橫貫山腹深二十餘丈廣二丈餘其東髙盈丈西半之曉日初生光射石罅隔山可見朝陽義葢取此洞内外小佛祠各一
  㡌盔山 在府治東稍南八十里以形𩔗兠鍪得名其北十里復有㡌盔山土人稱為前㡌盔石後㡌盔石
  筆架山 在府治東稍南九十里以三峰矗立故名
  五指山 在府治東南四十里五峰崷崪儼如僊掌山有古靈峰禪寺寺有僧居實撰五指山大輪禪師碑至元二十四年建知此山舊名五指矣今土人稱雞冠山葢側視五峰纍纍若雞冠云駱駝山 在府治東南五指山之東
  敵樓山 一名觀音山在府治東南一百六十里白馬川之南山有至元二十六年僧顯月撰敵樓山天宫禪院碑稱山在惠州西南巔峰峻拔按元惠州治在今平泉州界敵樓山在承徳府最東南境與惠州西南方位相合碑文稱有古殿宇號曰天宫惟設觀音神像則觀音山之得名有自來矣
  鐡虎山 在府治東南九十里
  滴水厓 一名珍珠厓在府治東南一百三十里灤河流經其下山勢盤旋數十里松栢叢欝積翠成屏臨河石壁削立山腰有洞流泉瑽琤若珠璣迸落故名
  僧冠峰 在府治南稍東二十六里舊名僧官㡌山乾隆三十九年
  賜今名峰形如毘盧覆頂土人以雲氣聚散占晴雨之
  騐輙應
  青雲山 在府治南稍東一百二十里白河之旁林木翳蔚泉響潺然出叢薄中雲峰寺建其上烏龍山 在府治東南二百五十里古盧龍山也盧龍塞當在其地
  酈道元水經注盧龍之險峻阪縈折故有九䋫之名矣
  按盧為黒色烏字義同音屬近似更以盧龍塞証之方位亦合水經注濡水東南逕盧龍塞塞道自無終縣東出渡濡水向林蘭陘東至清陘濡水即今灤河至承徳府之東南境迤折而入邊牆所謂濡水又東南境逕盧龍塞也無終即遵化州在承徳府南境邊内所謂塞道自無終縣東出也塞固以山得名境地自當毗接今烏龍山在承徳府本境西南與灤河入邊處東西相望也况盧龍塞古稱長塹今灤河入邊處當永平府西北之潘家口為盧龍東塞魏志盧龍塞與密雲山綿亘不遠當今密雲縣西北與居庸塞相連為盧龍西塞今烏龍山正當長塹之中附近東塞也又庾杲之注揚都賦言盧龍山在罡城北平罡即平剛漢属右北平郡班書平剛無終二縣接叙則平剛亦應在遵化州境適與烏龍山南北相直庾杲之所言不盡無據酈道元譏其孟浪失實過矣若水經注又載燕景昭元璽二年遣將軍步渾治盧龍塞焚山刋石令通方軌刻石嶺上以紀事功則不必定在烏龍山矣
  青松梁 在府治南五十里
  鳯凰嶺 在府治南二十五里與青松梁相接皆在灤河之南
  尖㡌山 在府治南一百八十里其南接遵化州界
  廣仁嶺 在熱河
  行宫西十四里府治西十一里嶺之西南即灤平縣境自灤平縣治至熱河為
  輦路經行之處康熙五十七年
  聖祖仁皇帝發帑開治徑路平坦
  賜名廣仁嶺勒碑山上東麓建
  萬夀亭三十八年建碑亭一恭鐫
  御製雨中乗輿過廣仁嶺詩凡山莊西境諸山皆與廣
  仁嶺綿亘相接
  王曽行程錄過烏灤河又過墨斗嶺亦名渡雲嶺長二十里許
  曽公亮武經總要北安州有墨㪷嶺在徳勝嶺北百二十里
  按遼北安州城在今豐寧縣東境之波羅河屯詳建置沿革門廣仁嶺在灤河之北正當遼北安州境内應為古墨斗嶺斗與㪷特傳冩不同耳
  御製詩
  雨中乗輿過廣仁嶺癸巳
  雲羃山頭雨復施路經橫嶺引閒思身先策馬恒劼昔年長上聲乘輿亦順時曩時行幸山莊啓蹕日即乗馬至迴鑾始間乗輿然遇天雨及過嶺則仍乗馬兹春秋已逾六旬雨中嶺路泥滑因乗輿以過非尚逸而惡勞順時愼養之道宜如是也瀑響千巖奔渒□烟迷萬樹幻離竒僕臣跋涉胥勤職行賞旌勞例有之
  風雲嶺 在熱河
  行宫西北三里府治西北六里其北即獅子嶺獅子嶺 在熱河
  行宫北五里府治西北九里嶺勢竒偉如狻猊頫聴帖依蓮座故名嶺下獅子園嶺之東地勢閎敞名獅子溝凡普陀宗乗廟諸巨刹多建于此詳見寺廟門金山 在府治西北五十里山勢髙聳東與黒山對峙
  黒山 在府治西北四十五里山脈周圍數十里一峯拔起髙出羣山石色如黳故名
  按凡附近熱河諸山皆金山黒山支派所分
  聖祖御製避暑山莊記所云金山發脈又北枕雙峰詩序
  所云西北金山東北黒山者是也
  大黒山 在府治北一百八十餘里當張三營西北高二十餘丈周百餘里複嶂懸崖烟嵐蒸欝遥望□然伊遜河自北來流繞其足
  按此即古陰山分支也陰山自河套之西北蜿蜒東走經承徳府全境之北其正幹為興安嶺是山在承徳府北境形勢雄峻附属興安自是而北直接圍埸内諸山蓋陰山逺脈經行旁絡之處凡府属迤北諸山視此
  盤道梁 在府治北境唐三營之東北
  象鼻山 在府治北稍東四十四里山勢墮長形如象鼻故名
  湯山 在府治東北八十里山出湯泉流入賽音河
  聖祖嘗駐蹕于此建龍尊王佛廟有
  御製碑記恭載寺廟門
  橫道梁 在府治東北茅溝汛境内窰溝之北茅溝河流經其西
  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
  雙塔山 在喀喇河屯
  行宫東北八里灤平縣治北八里大小二峯矗立百餘丈如窣堵波髙下相亞其一峯中開三孔表裏通明
  御製詩
  雙塔山癸酉
  雙峯聳翠肖浮圖鹿苑當年了不殊入影東西照灤水
  挿雲南北擬明湖
  葦峪嶺 在喀喇河屯
  行宫西南十五里灤平縣治西十里自王家營至喀喇河屯
  輦道必經又巴克什營北亦有葦峪土人稱為西葦峪御製詩
  過葦峪嶺癸巳
  塞外地勢殊山多平原少一嶺界兩溪縈繆相環抱土人刀而耕高低遍巖表美惡雖非齊亦自足溫飽葦峪兹過嶺沿路農功考頗覺遜迤南春膏知霑少近乃陣雨作稚禾始有秒為去聲之復望霖曷惠心黙禱羽林却喜晴云弗致行潦明當至山莊雨不為遲好我意汝當知汝私我亦曉
  葦峪甲午
  葦峪迤北閱田功缺澤去年同一望却因昨夜得𩆩雨迴蘇綠意㸔無恙客嵗黒城始遇霖喀喇河屯即漢語黒城在葦峪北去嵗駐行宫時夜雨早祇一宿那殊狀兹於常山峪即遇雨較去嵗早一日復思今夏啓鑾晩以是較則反遲宕昨嵗以五月初八日啟鑾今年則於五月十六日較遲八日而以距夏至後日期計之反為早五日也設更衡之夏至節日雖為晚時早償較長論短總縁農惟殷䖍祝屢綏貺
  駝峰 在灤平縣治西南一峰聳峙形似槖駝故名
  御製詩
  駝峰歌壬辰
  青山白雲宜目騁一峰遥見峙横嶺問之其名曰駝峯昴首聳背還引領有如此哉造物竒以弗意匠匠肖之誰能翠釡食单列更鮮錦篇掞麗詞此地此名兩相當嶽嶽立向西南望意有未忘用有殊即今沙漠耕桑暢我亦因之繫於訪
  小黃土梁 在灤平縣治西南二十里較常山峪西南之黃土梁形勢稍亞
  三道梁 在灤平縣治西南五十里
  鞍子嶺 在灤平縣治西南六十二里又大水峪口外白河之旁亦有鞍子嶺為灤平縣最西南境常山峪 在灤平縣治西南七十里嶺勢迴環如列屏障
  行宫建於麓正據其勝
  竒山 在灤平縣治西南常山峪北距官道七里峯勢中開狀如擘裂
  黃土梁 在灤平縣治西南八十里常山峪西南十里
  青石梁 在灤平縣治西南九十里與黄土梁形勢相連自兩間房至常山峪群峰綿亘青石梁最峭拔高出諸山之上
  御製詩
  過青石梁甲申
  石棧隆崇雲裏盤北來屈指最髙巒昨朝細雨不成陣今日晴空廻覺寛過嶺東西異流水策驄上下一征鞍剗脩嵗久塗臻坦可復誰歌行路難
  過青石梁丙戌
  塞山過雨曉猶雲隱現諸峯濯黛紋為喜農功益茂實何妨旅景自殷勤近藩已有聯翩至一體曽無内外分
  祖訓聰聴仰深意髙談底更事云云
  青石梁丁亥
  石梁嵗往還佳景稱逰攀馬足若無路雲頭復有山飛流垂振鷺野卉鎻孱顔更喜逢秋霽都㤀行旅艱
  雨中過青石梁戊子
  夜雨連纎曉未収製衣六書正譌雨衣謂製亦復發行騶途中霶霈乃愈甚馬上逍遥那可留荔阪都成千瀑落蘭蹊忽作一川流石梁過不逾十里别館常山稱去聲憩休下青石梁復過一黃土坎即常山峪行宫計里甚近
  雨過青石梁十月初四日辛夘
  徹夜連纎曉未晴輕輿已備御而行自辛酉秋狩以来雖甚雨雪皆乘馬過青石梁而行今晨以值雨所司備輕輿遂御之昨木蘭中曉往獵埸亦有乗輿以行之日雖從衆請自愧不如少年耳順時養體欽
  天道漸石膠車騐物情宜雪雨零候縁暖往年此際闗外已作雪今嵗氣暖故仍雨降髙卑就谷循平披煙南望慰心處潤透冬田麥始萌
  過青石梁壬辰
  曉行塞雲佈四宇意謂靈山或施雨須臾雲歛快開晴濯濯螺峰秀爾許﨑嶇砟硌凡千盤登逈造極眼界寛隆崇大幹東南去亦如瀛海蒼漫漫升覺路長降路短北髙於南信非誕麥尚未収禾黍芃愛此宜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著鞭懶星龕巖 在灤平縣治西稍北五十三里
  聖祖仁皇帝御題巖名巖間鐫石佛像三有寺名星龕巖
  
  喇嘛洞 在灤平縣治西七十里石洞中虗形如廣厦
  偏嶺 有前後二嶺後偏嶺在灤平縣西一百里當鞍匠屯之南又南為前偏嶺
  王曽行程録過偏槍嶺四十里至卧如來館過烏灤河
  按偏嶺即行程録所載偏槍嶺烏灤河即今灤河偏嶺在喇嘛洞西三十里外疑喇嘛洞即卧如來館之舊也
  十八盤嶺 有大小二嶺大十八盤嶺在灤平縣西南一百十里其南四為小十八盤嶺
  王曽行程録出古北口度徳勝嶺盤道數層俗名思鄉嶺
  按十八盤嶺在古北口外直北境磴道迴盤應即行程録所云徳勝嶺也
  火石嶺 在灤平縣西南二百三十里白馬闗口外
  挿箭嶺 在灤平縣西南二百四十里髙家營北潮河流經其西
  七道嶺 在灤平縣西南二百五十里
  椵樹嶺 在灤平縣西南二百五十餘里潮河流經其麓
  五道梁 在灤平縣西二百三十里
  廟兒梁 在灤平縣西三百里
  豐寧縣即四旗㕔
  元寶山 在鑲白旗土城子即豐寧縣治東稍南十五里山形中凹旁峻以形似得名
  按豐寧縣治在鑲白旗土城子所属四旗分地如前四旗㕔之制兹編次境内諸山仍按四旗所属分載方位道里以期明晰云
  博羅梁 在鑲白旗土城子南六十里其南即灤平縣界
  官兒嶺 在鑲白旗土城子西南二十里其西南即鑲黃旗界
  鐡家伙梁 在鑲白旗土城子西六十里其西即鑲黃旗界
  赫山 在鑲白旗土城子西稍北二十五里錫喇塔拉川之西山峯峭拔林木蔚然為縣西勝境五峰山 在鑲白旗土城子東北九十里五峰環列澗壑深幽山有興隆寺
  白雲山 在鑲白旗土城子東北一百二十里山腹一泉自洞中流出最為清冽
  筆架山 在正藍旗黃姑屯即波羅河屯東稍北十里山正當波羅河屯
  行宫之東三峰列峙中翹旁亞作筆架形
  御製詩
  筆架峰戊寅
  筆架三峯逈出群支天萬古翠嶙峋宣毫湘管難堪倚合付尋常腹藁人
  化工著意玉雕鎪肯使詞人弄筆頭李白若曽經到此不知竒句幾多留
  於波羅河屯詠東山筆架峯戊子
  天開地闢此遺踪未許南人弄藻鋒笑彼珊瑚誇寶重鎮兹鉢捺永提封祗今來往常凝望自古詩文必有宗不是杜韓大手筆誰當佳作倚高峯
  文昌襍録云契丹謂住坐處曰捺鉢按遼之後即今索倫其語與滿洲有相同者國語謂住處曰巴納若作鉢捺尚可云音譯之訛乃并顛倒其文則失之益逺矣總由彼時中國人言語不相通習信手妄書不自知其舛謬即如金遼元三史中𩔗此者難以枚舉將悉為改譯而稗野流𫝊則經用始能辨訂耳𤫩瓏峯 在中闗
  行宫東十五里正藍旗黃姑屯東稍南六十里舊名興隆山山峯嵌空有洞西向深十六丈許隙光穿透非雕鏤所及乾隆十九年七月
  巡蹕經臨其地因
  賜今名
  御製詩
  𤫩瓏峰有序甲戌
  過中闗行宫迤東十餘里有峰拔地㠎嶫崒嵂望若翠屏嵌空虗洞似僊人之所棲止名之曰𤫩瓏而係以詩
  朝催行騎縁谷東新程逐處咨民風沼岡度澗凡幾重路右遥見凌霄峰巍乎氣象廻不同羣山拱伏孰與京倚天拔地超哉雄嵌空洞穴宛轉通嶊崣嶻嶭森巃䓗竒葩真樹那可名幻以雲氣鬱豐隆石户儼開守玉童丹竈碧火其燄紅垂垂鐡鎖懸長空凡骨悵望難尋蹤在昔下風訪崆峒塞垣荒略傳何從欣兹始遇名𤫩瓏飛來奚事艷呉中至今吟咏紛莫窮
  固都爾呼達巴罕 在正藍旗黄姑屯東固都爾呼河經流其旁故名山脈始于官家厰蜿蜒而南至中闗綿亘百餘里
  雲光洞 在正藍旗黃姑屯南四十里山勢阻深其右有泉從石間出東南流㑹入固都爾呼河山麓有洞嵌空康熙六十一年就洞建寺
  聖祖仁皇帝賜額曰雲寶珠光故即以雲光名洞金厰梁 在正藍旗黃姑屯南稍東三十里赤土梁 在正藍旗黃姑屯南十里
  苔山 在波羅河屯
  行宫之西正藍旗黄姑屯西北伊遜河之北有浮屠三級髙矗峯頂東則伊遜河西則伊瑪圖河蜿蜒如帶夾流山下
  平頂山 在正藍旗黃姑屯東北七十五里頂平如砥而石壁劖削每白雲滃然瀰漫峰頂則山雨立至土人以為占候此山綿亘廣逺其北即圍塲界
  按遼史地理志載髙州有平頂山遼髙州為赤峰縣境今豐寧縣為遼北安州地與髙州方位不合盖山名偶同也
  大對山 在正白旗郭家屯東南五十五里灤河
  流經其下
  黒山 在正白旗郭家屯西南二十五里
  沙爾呼山 在正白旗郭家屯西稍南八十里錫喇塔拉川即興州河發源於此其西即鑲黃旗界鳯凰山 在正白旗郭家屯西北灤河之北喇嘛山 在正白旗郭家屯北三里半山石洞一仄徑沿縁盤紆而上林壑幽絶
  湯山 在正白旗郭家屯北三十五里山有温泉東南流入小灤河
  窟窿山 在正白旗郭家屯北三十五里三峯屹立有石穴在三峯間故名
  半壁山 在正白旗郭家屯北六十里石壁陡削形若堵牆小灤河流經其下其北即圍塲界龍泉山 在鑲黄旗大閣兒東稍南五十里有大小龍潭三水從石罅中出三潭𨔛注東南流入潮河
  塔山 在鑲黄旗大閣兒東南六十里山有古塔一
  白雲洞 在鑲黃旗大閣兒東南七十五里亦名朝陽洞洞頂有雙瀑對懸飛流樹杪洞内有神像鐫額曰寶華䑓不知何時書外種山桃百餘株春時霏紅掩映尤増勝致
  㡌山 在鑲黃旗大閣兒南稍西六十里山有石柱髙百尺三巨石叠立其上形若峩冠
  湯山 在鑲黃旗大閣兒西南四十里山出温泉洪湯寺建其側土人稱其地為湯上湯河發源于此
  按此與正白旗之湯山别考水經注沽水東南右合髙峰水又西南流出山沽水即今白河髙峰水即今湯河詳見水門湯河發源于湯山則山即髙峰之舊矣
  平西梁 在鑲黃旗大閣兒西南八十五里其西即獨石口㕔界
  大草坪梁 在鑲黃旗大閣兒西南八十餘里其西即獨石口㕔界
  按舊一統志謂李文忠敗元兵于駱駝山即此然考文忠當日出居庸趨開平為今之多倫諾爾迂道至此恐未必然也
  十八盤嶺 在鑲黃旗大閣兒西一百三十里其西即獨石口㕔界
  按此與灤平縣属之十八盤嶺别又考元周伯琦扈從詩注曰入黒谷過色澤嶺髙峻曲折凡十八盤伯琦所經由今獨石口外迤東而行正厯今豐寧縣西境此十八盤嶺疑即色澤嶺
  伊克達巴罕 在鑲黃旗大閣兒西北一百二十里其西即獨石口㕔界
  喇嘛山 在鑲黃旗大閣兒北稍西六十里羣峯迴合有月珠寺建其上金碧觚稜隱出林杪最為幽勝
  按此與正白旗之喇嘛山别
  巴顔哈達 在鑲黃旗大閣兒北稍西一百三十里
  韭菜梁 在鑲黃旗大閣兒西北一百八十里灤河流經其下
  僧機圖達巴罕 在鑲黃旗大閣兒北二百十里其北即多倫諾爾㕔界
  平頂山 在鑲黃旗大閣兒東北六十里山勢綿亘其東北與正白旗之沙爾呼山相接
  按此與正藍旗之平頂山别
  大黒山 在鑲黃旗大閣兒東北九十里
  青石拉綿山 在鑲黃旗大閣兒東北一百八十里土人亦稱為大山綿亘數十里其北即圍塲界天財梁 在鑲黃旗大閣兒東北一百九十里亦名官道梁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六
  山二
  平泉州即八溝㕔
  鳯凰嶺 在平泉州東五十里複嶂中開為州東境之門戸嶺上山桃極盛春時逺望如紅霞其東即建昌縣界
  映碧山 在平泉州東八里高五里廣三里瑙瓈山 在平泉州東稍南三十里山陽有石洞中搆屋祀泰山神有二泉一自髙巖下注一自山麓湧出流遶山下
  獅山 在平泉州南稍東六里高三里廣二里山勢雄偉作狻猊昻首形其東峭壁石色全赭土人稱為紫霞峰
  象山 在平泉州南五里以山形似象得名其東與獅山相對為州境之形勝豹河流經兩山間冷嶺 在平泉州南八十里
  明史地理志㑹州衛有冷嶺
  按冷嶺在㑹州城南六十里與明史地理志相符又考明宣宗實錄載親征烏梁海丙辰駐寛河明日至冷嶺又明日駐㑹州今冷嶺在寛河城北三十里所載方位亦合應即此山也
  金沙溝山 在平泉州南一百里以沙色如金故名
  紅山 在平泉州西南十里高二里廣一里老姥山 在平泉州西南三十里
  猴山 在平泉州西稍北五里高六里餘廣二里危峰孤峙髙出雲際毎朔雪初晴皚如積玉土人所謂猴山積雪也
  烏勒呼瑪梁 在平泉州北六十里喀喇沁右翼境有山泉滙流南入豹河
  黄土梁 在平泉州東北四十里喀喇沁右翼境烏勒呼瑪梁之東南豹河𤼵源於此
  石佛溝山 在平泉州東北一百二十里喀喇沁右翼境石壁上鑴佛像一
  喀卜齊爾東山 在平泉州東北一百六十里喀喇沁右翼境有洞深三丈餘洞外石筍矗立有泉清鑒毛髮上建龍神祠
  和爾圖崑都楞喀喇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二十里
  畢齊克圖達巴罕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四十里
  烏爾圖納蘓圖波羅山 漢名萬夀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七十里
  額卜特山 漢名秋鷹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八十里
  伊瑪岱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九十五里
  錫納喀喇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一百五里
  和爾博勒津山 漢名七金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一百二十里
  遼史地理志聖宗過七金山土河之濱南望雲氣有郛郭楼闕之狀因議建都又中京大定府有七金山
  金史地理志北京大定府有七金山
  元一統志七金山在大寧縣北十五里東西長十里南北廣五里山有七峯因名遼時嘗建三學寺於中
  按遼金大定府即今平泉州境之大寧故城元大寧縣即遼金大定府属之大定縣詳建置沿革門今和爾博勒津山漢名與古相同在老河即古土河東岸西南距大寧故城不逺知為古七金山矣明一統志稱烏梁海有七金山應亦指此
  超圖喀喇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一百二十餘里
  哈特哈山 漢名妬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一百五十里烏巴河𤼵源於此
  巴顔烏蘭山 漢名大紅螺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一百八十五里
  按明史朶顔傳有紅羅山羅與螺音同疑即此山
  托來圖山 漢名兔兒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南九十五里又右翼東南一百五十里有托來山
  巴圖察罕山 漢名柞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南一百餘里
  喀喇和碩山 亦名大斧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南一百五里伯爾克河𤼵源於此
  巴顔喀喇山 漢名大青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南一百十五里
  蒐克哈達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南一百二十餘里
  摩勒津陀羅海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南一百二十五里
  庫克碩卜和爾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南一百四十里
  錫黙特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南一百八十里圖爾根河發源於此
  博爾多克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南一百八十餘里
  達爾罕陀羅海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南一百九十里
  察罕齊巴噶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南二百里
  圖爾罕陀羅海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南二百三十里
  哈特呼朗台山 亦名雞冠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九十五里山石如雞冠故名
  霍爾霍克巴達罕 亦名霍爾霍克阿圭山以山洞得名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一百二十餘里有二洞皆僧所居依洞架楹搆精舍於其側户牗旁通隨山向背其東則霍爾霍克河出焉其西則賽音河發源於此即熱河之東源
  克依斯庫哈達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一百三十里
  伊瑪圖哈達 漢名羳羊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一百三十五里
  呼察察罕陀羅海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一百四十里呼察河𤼵源於此
  察爾吉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一百四十餘里
  拜察山 漢名神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一百五十里
  遼史地理志中京澤州有神山
  元一統志神山在恵州西南十三里東西長十里南北廣八里中有古廟
  按元惠州即遼澤州在今平泉州南境與此方位相合當即古神山也
  巴顔山 漢名富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一百七十里
  拉克圖爾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一百八十五里
  永安山 漢名馬盂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一百九十里地産鉛砂老河發於此
  遼史地理志中京大定府有馬盂山
  元一統志馬盂山在大寧縣西六十里中有一峰形𩔖馬盂故云
  按遼史元志所載馬盂山與今州属之永安山方位相合且漢名馬盂當即此山宋王曽行程錄稱富谷館東望馬雲山山多禽獸林木國主多於此打圍馬盂與馬雲乃音之轉實一山也歐陽修詩曰馬盂山西看落霞應即指此
  特卜什山 漢名方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一百九十里
  昌吉爾岱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二百里青龍河發源於此
  額林畢老圖達巴罕 在昌吉爾岱山之西南英圖谷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二百餘里都呼喀喇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二百十里
  克勒達巴罕 漢名鴉嶺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二百二十里
  拉克拉哈爾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二百三十里
  台吉喀卜齊爾谷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南二百四十里
  昆都楞喀喇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西南八十里
  察罕齊老圖山 漢名白石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西南一百三十里
  温德根圖喀喇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西南二百里
  䝉克達巴罕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西七十里
  納喇蘓台山 漢名松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西八十里
  遼史地理志中京大定府有松山
  元一統志松山在富庶縣西五十里南北長二十里東西廣五里地多松因名
  按納喇蘓台山與遼史元志所載松山方位相合至遼上京臨潢府有松山饒州有松山又松山州亦以松得名皆非中京道所統地應在今赤峰縣境内與此喀喇沁右翼之松山别
  庫都爾圖山 亦名䧟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西八十餘里
  敖保爾威遜圖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西一百里
  阿魯威遜圖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西一百十里
  察罕陀羅海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西一百餘里形勢髙大北接圍塲諸山南與黙沁達巴罕山脉連亘故亦稱為黙沁察罕陀羅海山其東則錫伯河出焉其北則圍塲内之穆壘喀喇沁河出焉其西則固都爾呼河發源於此即熱河之西源
  黙沁達巴罕 在察罕陀羅海山之南其西則茅溝河發源於此即熱河之中源
  烏赫克圖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北三十里
  卾端台呼喇圖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北四十里
  綽和羅摩林達巴罕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北七十里
  察卜齊爾山 亦名掃林山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北七十里東南麓有古塔一
  額克波羅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北九十里
  阿里衮察克察罕陀羅海山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北一百里
  烏納格圖達巴罕 漢名野狐嶺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北一百餘里
  廟兒嶺 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東北一百二十里廣八里高一里其北有岡徑許里土赤如赭童無草木土人言時有烟氣坌湧彌漫山谷
  赤峰縣即烏蘭哈達㕔
  烏蘭布通山 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右翼東十五里
  烏蘭哈達 在赤峯縣属翁牛特右翼東三十里伊克布祜圖爾山 在赤峯縣属翁牛特右翼東四十里
  巴噶布祜圖爾山 在赤峯縣属翁牛特右翼東東五十里
  布祜圖山 漢名白鹿山在赤峯縣属翁牛特右翼東七十里
  布當華山 亦名大華山在赤峯縣属翁牛特右翼東九十里
  扎喇山 漢名蝟山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右翼東烏納格圖山 漢名屋狐山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右翼東一百二十里
  華和博圖山 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右翼東南四十里
  阿里衮察克察罕陀羅海山 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右翼東南八十里
  按此與平泉州之阿里衮察克察罕陀羅海山别
  齊巴噶山 漢名棗山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右翼東南一百里
  古爾班陀羅海山 在赤峯縣属翁牛特右翼南二十里
  遮盖山 亦名阿圭山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右翼南三十餘里入山十餘里有洞寛不及二丈髙一丈有餘土人稱為大碾子洞中有石佛像及阿難迦葉像其兩厓石壁上亦俱鑿成佛像有金皇統三年劉子初撰遮盖山靈峰院千佛洞碑
  元一統志遮盖山在松州東南二十里有古寺石洞石佛
  按赤峰縣為元松州境志載遮盖山佛洞之蹟亦與今合
  畢齊克圖達巴罕 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右翼南八十里
  按翁牛特右翼之西境西南境西北境諸山凡在圍塲界者俱載圍塲門
  都爾伯勒津山 漢名方山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右翼東北二十里
  按此與平泉州之方山别
  伊瑪圖山 漢名羳羊山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右翼東北三十里又左翼西南一百里有伊瑪圖山亦名羳羊山
  按此與平泉州之羳羊山别
  巴噶喀喇山 漢名小黒山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右翼東北四十里
  拜斯哈勒山 漢名恩德山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右翼東北四十五里
  布爾克爾圖山 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右翼東北五十里伯爾克河流經其下
  特克勒特山 漢名繫輪山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右翼東北六十里
  卾爾綽克山 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右翼東北六十五里又左翼西南八十餘里亦有卾爾綽克山扎喇哈達 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左翼境為左翼貝勒駐處
  巴噶哈勒占山 亦名小華山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左翼東二十里
  阿爾察圖察罕岡 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左翼東南八十里
  伊克納喇蘓台山 漢名大松山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左翼南二十里
  富弼行程錄自中京正北一百九十里至松山館按宋劉敞有寄歐陽修宿松山詩富弼歐陽修之使遼皆由中京今平泉州東北之大寧故城而北至上京今赤峯縣北境巴林旗界是松山當在中京之北此伊克納喇蘓台山方位近之若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西境亦有松山其地在中京之西非至上京所經路也
  扎固圖察罕陀羅海山 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左翼南五十里
  阿多固沁山 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左翼西南八十里
  布敦山 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左翼西三十里巴爾哈岱山 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左翼西四十里
  薩喇納台喀喇山 漢名山丹山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左翼西一百三十里
  古爾班圖勒噶山 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左翼西北七十里又左翼北三十里亦有古爾班圖勒噶山
  翁格綽爾山 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左翼西北一百三十里
  翁衮山 漢名神山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左翼西北一百四十里
  按此與平泉州属之神山别
  蒐濟山 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左翼西北一百五十里
  布爾噶蘓台山 漢名栁山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左翼西北一百五十餘里
  哈達圖山 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左翼北三十里布静克依山 漢名兔麛山在赤峰縣属翁牛特左翼東北四十里
  遼史地理志中京恵州太祖俘漢民数百戸於兔麛山下創城居之
  按遼恵州在中京之東北高州之東當在赤峰縣東北境與此方位相合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七
  山三
  建昌縣即塔子溝㕔
  月華山 在建昌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有石竇東西相通髙一丈五尺廣倍之土人稱窟窿山山有林泉寺存元大徳中僧無際撰月華山林泉寺碑元一統志月華山在惠州東一百九十里
  按元大徳林泉寺碑文稱大寧東南三舍餘有山名月華突然秀出面山之腹有巖竇號曰空峒知是山以洞稱勝由来乆矣又稱山在惠州東錦川鄉知建昌縣東南境為元時惠州東境此山即志稱在州東一百九十里者是也
  長夀山 在建昌縣東北六十里大城子西山有元雲峯真人康太真墓碑又距山四百歩許有玉京觀舊址存元至元二十四年李察撰利州長夀山玉京觀地產碑
  黄金山 在建昌縣東南三十五里□延七十里山石礧砢逺望作黄金色山半有石洞西南半里有泉涌出冬夏不竭
  巴顔濟魯克山 漢名牛心山在建昌縣東南一百十里喀喇沁左翼境為左翼貝子旗駐處鄂倫和固諾克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東十二里
  布祜圖山 漢名白鹿山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東三十里即古白狼山
  漢書地理志白狼縣有白狼山故以名縣
  三國志魏武紀北征烏丸引軍出盧龍塞東指桞城未至二百里登白狼山
  魏書地形志營州建徳郡石城縣有白鹿山祠水經注石城川水東流逕石城縣故城南北屈逕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
  元一統志白狼山在建州南二十五里
  按一統志原本以此為古白狼山引水經注謂白鹿山即白狼山為據考魏書地形志營州建徳郡石城縣有白鹿山祠則白狼山之改稱白鹿山當始於魏時其實一山也考漢書白狼縣縣以山名魏武稱未至桞城二百里登白狼山又田疇𫝊稱登白狼山去桞城二百餘里水經注亦云未至桞城二百里登白狼山望桞城是白狼山當在桞城之西南二百里古桞城與龍城相近詳見建置沿革門今為朝陽縣治三座塔即龍城故地布祜圖山北距三座塔約二百里而遥正當古桞城之西南知為古白狼山也水經注稱石城川水東逕石城縣故城南北屈逕白鹿山即白狼山又東注白狼水是白狼山本與白狼水相近北魏石城縣在今建昌縣南詳見建置沿革門白狼水即今大凌河詳見水門𤼵源于喀喇沁左翼南亦在建昌縣南境而布祜圖山即居其東方位均與相合元一統志謂山在建州南蓋今建昌縣南境本元建州地也
  邁拉蘓台喀喇山 漢名柏樹山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東四十餘里蒐濟河發源於此又左翼西北八十里及左翼北八十里各有邁拉蘓台喀喇山
  香爐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東稍北一百五十餘里
  阿布察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東南五里塔本逹巴罕 漢名五嶺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東南三十里有塔本泉
  噶海圖波羅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東南五十六里
  紗㡌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東南七十里山頂一峯形如岸幘故名
  伯爾克喀喇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東南八十六里
  青石嶺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東南一百六十里其南接寧逺州明水塘門界
  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喇哈逹圖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南五里大凌河河流經其麓
  摩該圖逹巴罕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南三十里摩該圗河發源於此
  翁噶里勒圖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南四十五里
  額里葉逹巴罕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南七十里額里葉河發源於此
  托和多喀喇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南七十里蒐濟河流經其麓
  瑞雲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南七十里山有五洞第一洞廣二丈五尺髙一丈五尺中有佛像石罅玲瓏五色互映雕繪之功所不及旁行一竇竇底石若純漆自壁以上白如堊秉燭視之具種種草木禽獸形第二洞廣五尺髙三尺中隠四竇其二為墜石所塞不得入其二皆深丈許石作黄金色亦具人物形第三洞無他異第四第五洞皆廣七尺髙五尺上下相通狀如重屋洞南坡下有泉水極清冽東流㑹蒐濟河泉南二里又有一洞内生石筍如人背立形變態種種悉出天工山有雲谿觀舊址存元至正七年張道中撰瑞州海濵鄉周家莊雲谿觀碑
  元一統志雲巖洞在瑞州西一百三十里周家莊按元雲谿觀碑稱瑞州北二百里許有山曰瑞雲山洞曰天一大洞今土人但稱為雲山洞元一統志作雲巖洞在瑞州西蓋此地在元時為瑞州西北境也
  鎚子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南九十里塔本陀羅海山 漢名五鳯山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南一百里
  青山嶺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南一百餘里布勒圖喀喇山 漢名寛山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南九十餘里布勒圖河發源於此
  威遜圖山 漢名樺山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南四十里大凌河流經其麓
  柞子嶺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南一百里呼什哈圖山 漢名栗山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南一百餘里
  貴石嶺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南一百十里
  察罕額里葉山 漢名白鷹山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南一百四十里
  托蘓圖喀喇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五里和爾圖河發源於此
  胡圖克圖喀喇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三十里
  僧機圖山 漢名窟窿山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四十里僧機圖河發源於此
  占塔噶爾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五十里
  和爾圖逹巴罕 亦名長嶺又名順山嶺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八十五里
  托津圖喀喇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一百四十里
  額林畢老圖逹巴罕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一百四十里
  固沁喀卜齊爾谷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一百四十餘里
  察喇齊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北三十里
  鴻吉爾岱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北六十里賽音台河發源於此
  巴顔烏蘭山 漢名大赤山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北七十里
  巴顔察罕山 漢名大白山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北八十里
  庫克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西北一百四十里
  逹罕碩隆山 漢名騮山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北十二里
  波羅特爾格山 漢名車輪山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北二十七里
  弩山 亦名弓梢山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北四十里
  齊巴噶圖山 漢名𬃷山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北七十五里
  哈逹圖陀羅海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北九十里
  烏蘭哈逹圖山 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北一百里
  哈勒渾穆克阿瑪爾吉山 漢名温泉北山在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北一百餘里山南有温泉固爾班圖勒噶山 漢名鼎足山在建昌縣北敖漢境為敖漢郡王駐處
  哈逹圖陀羅海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東十五里按此與縣南喀喇沁左翼境之哈逹圖陀羅海山别
  沙爾呼塔蘓爾海額勒蘓岡 在建昌縣属敖漢東六十里
  巴爾斯陀羅海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東南五十里
  察罕齊老台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東南七十里納卜塔遜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東南七十餘里布祜圗山 漢名白鹿山在建昌縣属敖漢東南九十五里
  按此與喀喇沁左翼境之布祜圖山别山當古龍城之北境十六國春秋後燕録慕容熙北登白鹿山北燕録太平初丁零氐楊道獵於白鹿山為契丹所獲或即指此苐其地並非荒逺史稱熙登白鹿山士卒為虎狼所害及凍死者五千餘人則未免失實我
  皇上御批通鑑輯覽以為已甚之辭而未揆事理洵足
  正前史之譌
  哈喇納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東南一百里巴顔布拉克山 漢名富泉山在建昌縣属敖漢東南一百十里
  騰格里山 漢名天山在建昌縣属敖漢南三十里又南五十里復有騰格里山亦名天山
  烘郭爾鄂博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南四十五里鄂博圖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南五十里
  鄂爾吉勒喀喇山 亦名盤道山在建昌縣属敖漢南六十里
  巴噶伊瑪圖山 漢名小羳羊山在建昌縣属敖漢南一百十里
  伊克伊瑪圖山 漢名大羳羊山在建昌縣属敖漢南一百二十里
  庫克徹勒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南一百三十里齊老台逹巴罕 在建昌縣属敖漢南二百里威布爾罕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西南九十五里哈畢爾噶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西南一百二十里
  庫里葉圖山 亦名道塲山在建昌縣属敖漢西南一百三十里
  烏蘭布庫克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西南一百三十餘里
  庫爾竒勒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西南一百五十里
  僧機陀羅海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西七十里山有石洞
  昂噶勒津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西七十里畢樓台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西九十里
  庫徳里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西九十餘里庫楞布哈山 亦名紫陽山在建昌縣属敖漢西九十餘里
  哈卜塔海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西九十五里按此與朝陽縣土黙特左翼之哈卜塔海山别
  巴顔逹頼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西一百里阿噶爾圖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西一百餘里多倫逹巴罕 漢名七嶺在建昌縣属敖漢西一百餘里
  濟魯克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西一百五里齊巴噶山 漢名𬃷山在建昌縣属敖漢西一百十里
  按此與建昌縣南喀喇沁左翼及朝陽縣土黙特右翼境之𬃷山俱别
  巴雅海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西北六十里阿爾齊蘭徳勒蘓岡 在建昌縣属敖漢北三十五里
  鄂逹木波羅山 亦名寛山在建昌縣属敖漢北四十五里
  噶察喀喇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北六十里畢齊克圖烏蘭哈逹 在建昌縣属敖漢北七十里
  碩隆陀羅海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北七十餘里扎固圖察罕陀羅海山 在建昌縣属敖漢北八十里
  逹爾逹額勒蘓岡 在建昌縣属敖漢東北五十里
  阿里瑪圖谷 漢名梨谷在建昌縣属敖漢東北七十里
  庫爾竒勒哈逹 在建昌縣属敖漢東北七十五里老河之中大河夾流此山亭然孤峙
  朝陽縣即三座塔㕔
  固爾班蘓巴爾罕山 漢名三塔山以山有三古塔故名在朝陽縣治西
  雲䝉山 在朝陽縣東南一百七十里山周四十餘里四望陂陀逶迤相属一峯突起數百丈常有雲氣䝉之故名山下一泉炎嘆不竭
  古槐山 在朝陽縣南六十里山有朝陽洞亦名槐樹洞洞髙二丈廣五尺石罅貫穿如蜂窠中有石佛像一
  千佛洞 在朝陽縣南八十里距古槐山朝陽洞二十里石磴盤廻繞山如束躡級而登山半有洞洞口徑二十餘丈入洞内數武徑岐而三各循石隙﨑嶇引入繚曲往復最為幽絶其一東出徑十丈深三丈餘中有大小石佛像今按完好者纔七八十尊鏤刻精巧洞外斷碑鐫大悲陀羅尼咒為遼統和二十三年所造
  五佛洞 在千佛洞南二十里中有石佛像羊山 在朝陽縣南一百二十里髙𡶶矗雲林木蔽翳上建靈祐宫
  黒山 在朝陽縣西二十里有泉出石洞中滙而為潭徑三四尺清深不涸
  昂吉山 在朝陽縣西五十里周三十餘里上有卧佛寺有石佛像一髙八尺餘寺中存遼應歴七年石幢記
  興隆山 在朝陽縣西六十五里其東十餘里與昂吉山相接亦有朝陽洞
  巴顔華山 漢名大華山在朝陽縣東北土黙特右翼境其南為右翼貝子駐處巴圖察罕河發源於此又右翼東四十里及右翼北十五里各有巴顔華山
  遼史地理志興中府有大華山
  按朝陽縣為遼興中府地今巴顔華山即志所稱大華山也又元一統志稱華山在利州東一百六十里形勢孤聳宛若華嶽故名利州属今建昌縣東境建昌縣東界至朝陽縣治一百三十里山在州東一百六十里已當入今朝陽縣界在朝陽縣治東境與今巴顔華山方位亦相合
  宻逹木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東十三里又左翼西十餘里亦有宻逹木山
  塔本陀羅海山 漢名五鳯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東四十里格爾庫爾台河發源於此蓮花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東六十里翁額勒庫山 漢名麝香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東八十餘里翁額勒庫河發源於此
  遼史地理志興中府有麝香厓天授皇帝刻石在焉
  按石刻今不存
  蘓巴爾罕岡 漢名石塔岡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東九十里哈桞圖河發源於此
  華陀羅海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東九十餘里
  鳯凰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東南二十里羣峯連亘周九十餘里山椒一塔聳峙諸峯抱之如翠鳯昂首張翼形故名山亦有朝陽洞洞有卧石佛像又塔旁一里有小洞亦有佛像以銅為之其北麓去朝陽洞二十里山勢伏而復起土人别名曰麒麟山實一山也山半西向有三洞夜半嘗聞木魚聲因名聞仙洞即古龍山也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慕容皝以桞城之北龍山之西福地也使築龍城
  水經注白狼水東北流逕龍山西又北流逕黄龍城東
  元一統志和龍山在興中州東南北長六十里東西廣三十里一峯特聳號曰天柱孤峯
  按前燕慕容皝於桞城之北龍山之西築龍城前燕録稱有黒龍白龍各一見於龍山皝親觀之祭以太牢二龍交首嬉翔觧角而去皝大恱號所居新宫曰和龍宫所云龍山之西水經注及遼史所引或作龍山之南考龍城故地為今之三座塔即固爾班蘓巴爾罕城若以龍城在山之西則龍山當在三座塔城東境若龍城在山之南則龍山又當在三座塔城北境今考水經注載白狼水先東北流逕龍山西然後北流逕黄龍城東則龍山當在龍城之東境迤南可知也又考栢山廢城有遼乾統八年耶律劭撰靈巖寺碑稱北連龍岫前俯郡城則龍山又當在栢山之北也今鳯凰山在三座塔城之東南白狼水即今大凌河正流經其西與水經注相合又在栢山之北五十里與遼碑相合元一統志亦謂和龍山在興中州東是龍山之在三座塔東信而有徴矣且古龍山既為慕容燕所建都必其山勢雄竒足稱巨鎮今鳯凰山綿亘廣逺勝蹟頗多其為即古龍山自無可疑元一統志又稱和龍山南北長六十里東西三十里遼天授皇帝嘗獵其間獲一香麝因命其崖曰麝香崖峪曰駐龍峪泉曰神射泉所稱天柱孤峯乃元時興中八景之一至於麝香崖駐龍峪神射泉之名並見於遼史興中州下麝香崖在今土黙特右翼東八十餘里駐龍峪在今土黙特右翼南三十餘里而元一統志皆繫之於龍山者蓋此山形勢廣逺凡附近之𡶶皆其支脉耳山在元時猶稱龍山其改稱為鳯凰山者當始於近代龍鳯之名古今互異而實即一山葢猶白狼山之改稱白鹿山也
  栢山 亦名𤇺䑓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東七十里山有十六峯盤欎四十餘里山頂有遼安徳州城廢基斷井頺垣猶可辨識山半有遼靈巖寺舊址乾統八年耶律劭碑尚存
  元一統志興中州南三十里綿亘栢山
  按栢山中靈巖寺碑有里人施烽䑓山四靣隙地之語知遼時本名烽䑓山元志稱興中州南綿亘栢山又三座塔城内有元安思道通法寺上下院地產碑稱北至栢山是栢山之名自元始著也
  喀喇竒靈圖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東南八十里
  臺圖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南五里蘓巴爾噶圖山 亦名平山又名神應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南三十里衮齊老河發源於此弩祿拉呼山 亦名駐龍峪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南三十餘里
  遼史地理志興中府有駐龍峪
  哈扎噶爾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南六十里
  阿爾扎噶爾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南七十里
  烏蘭哈逹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南九十里托魯克台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南一百二十里
  庫里葉圖山 亦名道塲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南一百五十里山半有二洞内有石佛像按此與建昌縣属敖漢境之庫里葉圖山别
  卓昌吉爾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南二百餘里斜柔三十餘里山形中斷山南有穆壘河流貫其中夾山麓有泉注之下流為小凌河威遜圖喀喇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南二百里又右翼西北一百九十里亦有威遜圖喀喇山布爾噶蘓台河發源於此
  明安喀喇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南二百二十里山色深黝千峰競秀故名頂有石洞洞旁三泉交流為小凌河之源
  巴顔濟魯克山 漢名牛心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南二百五十里
  按此與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之巴顔濟魯克山别
  盤嶺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南二百八十里
  鄂博圖察罕和碩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南二百九十里
  喀喇脱歡山 漢名釜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六十里有喀喇脱歡泉山有重修金山神廟碑
  按碑稱金山神廟及文内金山之上字蹟分明知舊又名金山金釜互異則字之譌耳
  波羅和碩山 漢名青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九十五里
  卓沁喀喇山 亦名鳯凰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一百里山頂有洞西北有古塔一
  按古龍山在龍城之東為今土黙特右翼東南之鳯凰山詳見前條若一統志原本於外藩統部載龍山在土黙特右翼西一百里又於土黙特部載鳯凰山在右翼西一百里道里相符知即以此鳯凰山為古龍山與十六國春秋水經注及遼靈巖寺碑元一統志諸書所載方位不合未足為據
  博爾竒烏蘭哈逹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一百里上有石洞
  齊巴噶圖喀喇山 漢名棗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一百二十里
  按此與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之棗山别
  察卜齊克散噶察山 亦名妬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一百五十里
  哈卜塔海華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一百六十里察罕河發源於此
  蘓巴爾噶圖和碩山 漢名石塔峰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一百八十里上有三塔
  騰格里䝉克山 漢名天保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二百里
  哈逹圖喀喇和碩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二百餘里
  瑪尼圖山 亦名鐡幡杆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北七十里
  温都爾華山 漢名香髙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北七十里
  遼史地理志興中府有香髙山
  布魯爾喀喇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北一百二十里
  青鸞嶺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北一百八十里嶺北有古塔一嶺上巨石縱横向稱險峻元時曽加開鑿有元統三年興中州平治道塗碑尚存側一名青山嶺
  曽公亮武經總要大定府東至營州界青山嶺一百七十里亦作青巒嶺
  元一統志青巒嶺在興中州西八十里有金巖寺按青鸞即青巒字𫝊寫之異實一山也
  呼什哈圖喀喇山 漢名栗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西北一百八十餘里上有四塔
  按此與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之栗山别
  多倫和爾和山 漢名七寳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北六十里什巴爾台河𤼵源於此
  輝果爾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北一百里卓索河𤼵源於此
  喀爾克沁山 亦名錦屏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北一百餘里
  綽諾圖山 漢名狼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北一百十里山有古塔半圮山麓有金三學寺舊址大定五年韓長嗣撰三學寺碑尚存
  按金三學寺碑文稱北登狼山知山在興中府北境與今方位相合
  烏蘭山 漢名赤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東北六十里
  鍚喇得卜色克山 亦名馬鞍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東北九十里
  鄂斯和爾巴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東北九十餘里
  波羅輝波羅温都爾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東北一百二十里
  烏里雅蘓台山 漢名楊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右翼東北一百三十里
  哈特哈山 亦名旱龍潭山在朝陽縣属東北二百八十里土黙特左翼境為左翼貝勒駐處烏納格圖山 漢名野狐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東南三十里
  蘓巴爾噶圖山 漢名石塔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東南六十里山頂有石塔一山半有石洞按此與土黙特右翼境之蘓巴爾噶圖山别
  和爾博勒津山 漢名七金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東南七十里
  烏拉布爾圖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東南八十里
  庫特古爾多和碩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南十里
  伊瑪圖山 漢名羖羊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西南三十里又左翼西北八十里復有伊瑪圖山亦名羖羊山
  固爾班温都爾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西南四十里
  波羅孟固山 漢名青金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西七十里
  摩該波羅山 漢名青蛇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西北四十八里鍚喇塔拉河發源於此超圖喀喇山 漢名黒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西北五十里
  邁逹里山 漢名彌勒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西北六十里伊瑪圖河𤼵源於此
  齊老圖山 漢名石峰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西北八十里
  喀喇陀羅海山 漢名黒頂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西北一百里鷂鷹河發源於此
  托津圖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北五里布爾罕逹巴罕 亦名盤道嶺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北八里
  伊克翁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北三十五里山麓有古塔一
  巴噶翁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北四十里台吉圖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北四十餘里山西有古塔一
  阿罕里陀羅海山 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北七十里
  哈卜塔海山 亦名馬盂山在朝陽縣属土黙特左翼北七十五里
  固爾班喇呼山 在朝陽縣属奈曼東南五十里巴顔喀喇山 漢名大黒山在朝陽縣属奈曼東南八十里
  烏蘭哈逹 在朝陽縣属奈曼東南一百里按此與土黙特右翼及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境之烏蘭哈逹别
  愽羅輝博羅温都爾山 在朝陽縣属奈曼東南一百四十里
  按此與土黙特右翼境之博羅輝博羅温都爾山别
  塔本陀羅海山 漢名五鳯山在朝陽縣属奈曼南五十五里圖爾根河發源於此
  按此與土黙特右翼境及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境之塔本陀羅海山别
  瑪尼喀喇山 在朝陽縣属奈曼南一百二十里布祜圖山 漢名鹿兒山在朝陽縣属奈曼西南八十里
  按此與敖漢境及建昌縣属喀喇沁左翼境之布祜圖山别
  沙爾呼塔蘓爾海岡 在朝陽縣属奈曼西五十五里
  哈納察罕岡 在朝陽縣属奈曼北一百里哈納岡 在朝陽縣属奈曼東北八十五里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八
  山四
  各属有名無考諸山
  按承徳府属境内名山有載在史𫝊今古殊稱者即往証今雖形勢方位粗有可指而稱名不符未宜牽率亦不便刪略彚編如左以俟審証云
  鮮卑山 後漢書鮮卑𫝊鮮卑者東胡之支别依鮮卑山杜佑通典柳城有鮮卑山在縣東南二百里棘城之東塞外亦有鮮卑山在遼西之北一百里未詳孰是
  按通典于鮮卑山二說並存在杜佑時已莫定所在太平寰宇記諸書皆兩仍其說一統志原本㨿後漢書鮮卑以季春月大會於饒樂水上謂遼之中京大定府在饒樂水南則古鮮卑山當相去不逺饒樂水為今英金河流經赤峰建昌朝陽三縣地則鮮卑山方位究難據以審定
  赤山 後漢書烏桓𫝊漁陽赤山烏桓數㓂上谷按唐張九齡有賀赤山北無賊狀漁陽與今承徳府灤平豐寧縣相直是赤山當在今承徳府本境及灤平豐寧二縣境内而諸處俱無之達昌縣境有赤山及大赤山但其方位不合難以傅會
  牛尾谷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段蘭攻柳城慕容汗及封奕等救之與蘭遇於牛尾谷
  按栁城属今建昌縣牛尾谷當在建昌縣南境
  馬兜山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慕容皝以段遼將復至於栁城左右設伏以待之遣封奕率騎數千伏於馬兜山
  按漢書地理志稱馬首山在栁城西南段氏之伐栁城必從西南而至疑馬首山即馬兜山葢馬首與頭同義頭與兜又音近耳太平寰宇記謂栁城縣有馬首山渡遼之要路據此當在今建昌縣南境
  黄榆谷 十六國春秋後燕録慕容寶宿廣都黄榆谷清河王㑹夜詣寶行十餘里復走赴其軍勒兵攻寶寶帥騎馳二百里晡時至龍城
  按龍城為今朝陽縣治黄榆谷當在今朝陽縣治南二百餘里
  索莫汗陘 十六國春秋後燕録慕容寶自石城還龍城至索莫汗陘去龍城四十里
  按索莫汗陘當在朝陽縣治南四十里
  板陘 十六國春秋後燕録李旱棄軍奔走至板陘復還
  按此當在今建昌縣境
  突門嶺 魏書太宗紀魏主東巡至于濡源及甘松遣精騎襲馮䟦於和龍魏主屯突門嶺待之按方輿紀要謂突門嶺在大寜西南當在今平泉州南境
  鷄鳴山 魏書地形志昌黎郡廣興縣有鷄鳴山按魏昌黎郡廣興縣地属今朝陽縣山當在朝陽縣東南境
  鹿頭山 魏書地形志昌黎郡定荒縣有鹿頭山按水經注謂白鹿山即白狼山元和郡縣志又謂白狼山一名鹿首山是鹿首山白鹿山皆即白狼山之互相稱此鹿頭山與鹿首同義或疑即古白狼山但魏書别載白鹿山祠於石城縣而鹿頭山在定荒縣當非一山以定荒縣方位求之當在今朝陽縣西境
  善玉山 魏書勿吉𫝊自和龍北二百餘里有善玉山
  按和龍即今朝陽縣治其北二百餘里當在今奈曼旗境
  九莊山 水經注鮑邱水出禦夷北塞中南流逕九莊嶺東
  孟廣𡶭 水經注孟廣𡶭水出𡶭下𡶭甚嶒峻峩峩冠衆山之表
  孔山 水經注道人谿水南流逕孔山西又孟廣𡶭水西逕孔山南上有洞穴開明
  按水經注稱九莊嶺孟廣𡶭及孔山皆與鮑邱水即今潮河相近方輿紀要謂九莊嶺在宻雲縣北三十里又以縣東北一百八十里古北口外之霧靈山為古孟廣𡶭然水經注之九莊嶺在鮑邱水初發源之時尚不在邉内至於霧靈山本即水經注之伏凌山以音近而訛水經注於鮑邱水所合之三城水下已詳列之亦不應又指為孟廣𡶭是方輿紀要之説未可為㨿今以水經注所列形勢審之鮑邱水發源塞上即逕九莊嶺東似即指今豐寜縣属上黄旗汎西南諸山而言其所謂孟廣𡶭者疑即今大閣兒東南之龍泉山所謂孔山者疑即今大閣兒東南之白雲洞葢潮河本流經龍泉山及白雲洞之東境而龍溝水亦由此㑹入潮河即以之當左入鮑邱之道人谿水其方位亦相似特古今異名故附識於此
  丁原山 水經注五渡水北出安樂縣丁原山按北魏安州無安樂縣疑即永樂縣之訛詳見建置沿革門山當在今承徳府南境灤平縣東南境
  石城山 水經注石城川水出西南石城山按北魏石城縣属今建昌縣山當在今建昌縣南境
  黄麞谷 唐書武后紀登封元年張元遇曹仁師麻仁節等及契丹戰於黄麞谷
  按此山契丹𫝊亦載之於今方位無攷
  都山 唐書元宗紀開元二十一年幽州副總管郭英傑及契丹戰於都山元一統志都山在恵州東南二百里其上林木暢茂
  按元恵州地属今平泉州山當在平泉州東南境方輿紀要又謂都山在臨潢南境則當在今赤峰縣北境存以備考
  捺禄山 唐書元宗紀開元二十五年張守珪及契丹戰於捺禄山敗之
  按方輿紀要謂捺祿山在朶顔衛境今方位無考
  天門嶺 唐書安祿山𫝊討契丹至吐䕶真河晝夜行三百里次天門嶺
  按唐書契丹𫝊載此事曰大戰潢水南古吐䕶真河即今老河是天門嶺當在老河之北潢河之南赤峰縣境内
  松陘嶺 唐書地理志營州西北百里松陘嶺其西奚東契丹曽公亮武經總要興中府西北至松陘嶺百里
  按唐營州在建昌朝陽二縣境内其奚與契丹分界當在建昌縣興中府為今朝陽縣嶺當在今建昌朝陽二縣間也
  冷陘山 唐書奚傳盛夏必徙保冷陘山契丹傳阻冷陘以自固
  按唐時冷陘為奚契丹兩部接壌處後燕慕容熙襲契丹至陘北即冷陘之北唐顯慶中以阿史徳樞賔為冷陘道行軍總管討叛奚又延和初幽州都督孫佺等及奚戰於冷陘山皆指此當在今平泉州建昌縣之北境方輿紀要謂在潢水之南黄龍之北奚契丹依阻此山以自固者是也唐書又謂冷陘山直媯州西北考唐初契丹之地本在潢水左右距媯州絶逺即奚王牙帳亦附近土河與營州相接而不在媯州至遼初始以别部徙媯州為西奚唐書所稱冷陘直媯州西北者葢兩冷陘也
  摘星嶺 唐書契丹傳契丹入冦幽薊劉仁恭窮師踰摘星嶺討之嵗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馬多死五代史契丹傳劉守光嵗使人踰摘星嶺燒荒契丹馬無所食
  按明史一統志謂摘星嶺在順天府西三百餘里若在内地又隔西奚一部何由得困契丹葢未足為據方輿紀要謂在大寜南境
  雙山 遼史地理志中京大定府有雙山
  按遼中京在今平泉州則雙山應在平泉州地
  九宫嶺 遼史地理志澤州有九宫嶺
  九宫嶺在恵州南一百五十里
  按元之恵州即遼之澤州為今平泉州地則九宫嶺當在平泉州南境唐書地理志漁陽郡下注自古盧龍北經九荆嶺盧龍塞在今潘家口外九荆嶺在盧龍塞北當即遼史之九宫嶺也
  石子嶺 遼史地理志澤州有石子嶺元一統志石子嶺在恵州北八十里
  按此當在今平泉州境又考王曽行程録曰過石子嶺自此漸出山七十里至富谷館八十里至通天館二十里至中京與北方位相合又唐書地理志曰經九荆嶺受米城張洪隘度石嶺至奚王牙帳唐之奚王牙帳即遼之中京度石嶺與奚王牙帳相近當即遼史之石子嶺唐書作石嶺也
  平頂山 遼史地理志髙州有平頂山
  平頂山在髙州北五里
  按遼元時之髙州在今赤峰縣今豐寜縣属之正藍旗鑲黄旗皆有平頂山方位偏西乃遼北安州界非髙州境也
  黄栢嶺 遼史地理志武安州有黄栢嶺
  按遼時武安州地属今朝陽縣嶺當在朝陽縣西境
  雕窠嶺 遼史地理志宋王曽上契丹事曰思鄉嶺八十里至新館過雕窠嶺偏槍嶺
  按思鄉嶺今十八盤嶺偏槍嶺今偏嶺皆在灤平縣雕窠嶺在思鄉嶺之北偏槍嶺之南亦當属灤平縣境
  芹菜嶺 遼史地理志宋王曽上契丹事曰過墨斗嶺度雲嶺芹菜嶺
  按墨斗嶺為今廣仁嶺芹菜嶺當在廣仁嶺北王曾行程録墨斗嶺亦名度雲嶺應是一山故不復列
  牛山 曽公亮武經總要北安州有牛山亦作牛嶺
  按今承徳府本境灤平縣豐寧縣皆北安州地明成宗寔録永樂元年命新昌伯唐雲引軍自小興州大興州東接牛嶺㑹州塔山龍山諸處屯種北勿出㑹州西勿過千户塞則牛嶺當在興州之東㑹州之南為今平泉州南境
  鹿兒峽 遼史地理志宋王曽上契丹事曰牛山館八十里至鹿兒峽館
  按此牛山館當即武經總要所載北安州之牛山鹿兒峽在牛山北八十里亦當在平泉州境又考方輿紀要謂鹿兒峽在遵化州北塞外明初常遇春追元兵出遵化度鹿兒嶺至㑹州即此㑹州故城在今平泉州南二十里則此嶺當更在㑹州之南方輿紀要又謂此嶺一名鹿路嶺或譌為路兒嶺元史順帝紀至正二十四年博羅特穆爾舊作字羅帖木兒今改正遣兵向闕太子率侍衛兵東走古北口趋興松至路兒嶺詔追及之還宫即此地也
  蝦蟆嶺 遼史地理志宋王曽上契丹事曰至鹿兒峽館過蝦蟆嶺
  按此則嶺在鹿兒峽館之北亦當在今平泉州境
  㑹仙石 曽公亮武經總要北安州有㑹仙石按此當在灤平縣豐寧縣境
  器仗山 曽公亮武經總要建州東南至器仗山三十里
  按遼建州為今朝陽縣地山當在今朝陽縣東南境
  唱呌山 契丹國志中京東過小河唱呌山道北奚王避暑莊有亭臺元一統志唱呌山在大寧縣東北三十里
  按明一統志烏梁海下亦載此名當在今平泉州境與大寧故城相近
  奚王嶺 青嶺 瓢嶺 金史完顔宗翰𫝊宗翰至奚王嶺與都統杲㑹杲軍出青嶺宗翰軍出瓢嶺
  按宗翰與杲約于奚王嶺㑹議在既取北安州之後奚王嶺當在豐寧縣西境青嶺瓢嶺亦應相近
  呼碧峪 元史食貨志有龍山呼碧峪
  按呼碧峪與龍山相近當在今朝陽縣境
  盤龍山 元一統志盤龍山在大寧縣東南十里摩雲山 元一統志摩雲山在大寧縣西南三十里相傳常有雲氣覆其巔故名
  香臺峰 元一統志香臺峰在大寧縣西一百里遼建昊天寺金泰和六年杜元撰碑文云萬壑千崖羣峰争出咸不相讓惟香臺峰玉立特秀逈出霄漢之外故以香臺名
  有福山 元一統志有福山在大寧縣西北三十里以其在福徳之地故名
  按元時大寧路大定縣為今平泉州治東北境後改名大寧也盤龍摩雲香臺有福四山均應在今平泉州境
  溜石山 元一統志溜石山在金源縣西南四十里山有二峰其形似駝
  按元史載穆瑚黎舊作木華黎今改正進兵臨興中先遣烏葉爾舊作吾也而今改正攻溜石山葢即此山也當在今平泉州東境
  乾山 元一統志乾山在恵州西南二百五十里遼金採伐林木運入京畿修葢宫殿及梵宇琳宫元置提舉司
  按此當在今平泉州最南境
  聖水山 元一統志聖水山在髙州東南三十里上有一泉
  福徳山 元一統志福徳山在髙州西北三里以其山居福徳位故名舊名五福山遼人謂之榆山金大定間兵亂此山見神兵解危遂名福徳山有石洞號為集賢洞有石環二丈曽有仙逰謂之㑹仙石
  按元髙州地属今赤峰縣聖水山福徳山俱當在赤峰縣境
  望京山 元一統志望京山在松州東八十里上有古寺石佛像又有石洞寶塔
  香臺山 元一統志香臺山在松州南八十里有石洞寺周圍松樹茂林
  按松州属今赤峰縣望京山香臺山俱當在赤峯縣西南境
  五峰山 元一統志五峰山在松州西南九十里有古寺石井周圍松林
  按此亦當在今赤峰縣境又考今豐寧縣属鑲白旗之東北有五峰山為元興州松州交界處或即為松州之五峰山未可定也
  梓木山 元一統志梓木山在和衆縣東南二十里以山多梓木故名
  按元和衆縣地属今建昌縣山當在建昌縣南境
  熊山 元一統志熊山在龍山縣南六十里俗𫝊遼主臨山畋獵獲一白熊因號熊山上有熊山寺石柱山 元一統志石柱山在龍山縣南八十里山中有方圓石柱遼時有僧建寺於此後寺廢柱礎猶存
  按元龍山縣地属今建昌縣熊山石柱山俱當在建昌縣南境
  富山 元一統志富山在龍山縣南一百三十里一水通流内有寺曰龍泉
  按此亦當在今建昌縣境今平泉州境有富山與此方位不合建昌縣境内諸山名為巴顔者頗多亦莫定所在
  龍山 元一統志龍山在龍山縣北八里山如卧龍俗𫝊曽有龍見故名
  按此與前燕慕容皝所築龍城東之龍山别龍城東之龍山在今朝陽縣境此當在建昌縣境
  鞍山 元一統志鞍山在龍山縣北十三里勢若馬鞍故名
  按此亦當在今建昌縣南境
  雲竇山 元一統志雲竇山在利州東四十里山有穴竇天欲隂雨必有雲氣覆其巔故名
  按元利州地属今建昌縣山當在建昌縣南境
  金山 元一統志金山在利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山有金洞因以為名絶頂有古寺曰雲峰
  鳳凰山 元一統志鳳凰山在利州南十三里相𫝊鳳凰嘗止其上故名
  按金山鳳凰山俱當在今建昌縣南境今朝陽縣之鳳凰山即古龍山乃元興中州地與利州方位不合
  競秀山 元一統志競秀山在興中州南三十里金山 元一統志金山在興中州北三十里按元興中州地属今朝陽縣競秀山金山俱當在朝陽縣境
  獨山 元一統志獨山在川州南一百四十里其山屹然一峰故名
  白雲山 元一統志白雲山在川州北十五里時有白雲覆其上故名
  按元川州地属今朝陽縣獨山白雲山俱當在朝陽縣境
  荆山 元一統志荆山在建州東北十里其山多荆故名
  按建州地属今朝陽縣山當在朝陽縣南境
  丁山 元一統志丁山在恵和縣南五十里一峰如丁改名
  按元恵和縣地属今建昌縣山當在建昌縣北境
  大王山 元一統志大王山在武平縣東八里其山髙聳列岫峥嶸
  香爐山 元一統志香爐山在武平縣南三十里其山孤髙形若香爐故名山中有水一泓澄澈可愛名曰聖水池
  按元武平縣地属今朝陽縣大王山香爐山俱當在朝陽縣境
  氊㡌山 明史李文忠𫝊洪武七年帥師攻大寧髙州克之追奔至氊㡌山
  按髙州地属今赤峰縣山應在赤峰縣境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九
  水一
  塞垣以外萬山合㳫而𬓛帶縈絡當以水道証之承徳府屬全境諸水按以水經注名少相合土俗所稱原無準字地居邊徼載籍傳訛故難印証也自
  聖朝剏建
  仙荘川涯河渚半為
  輦道所經我
  皇上駐蹕之暇
  指示源流若武列水濡水之源
  鉅製親裁徴信萬古編摩之臣以今証昔得有禀承其水逕各州縣境難於按属分𨽻則提某大水為綱而以所㑹某某諸小水附入俾源流分合一覽瞭然其經流出各州縣境者則分注云舊某㕔境其經流不出各州縣本境者則云源出某山某境入某州縣境以清界址其有古今異名無從徴騐者則引㨿舊本書以闕疑附之篇末以傋考稽至木蘭境内之水並依諸山之例彚載圍塲巻中志水第十
  熱河 有三源一出圍塲東南界察罕陀羅海之西固都古爾卡倫之南在熱河
  行宫東北二百餘里為西源合平頂山南諸小水南流逕豐寕縣即四旗㕔属察哈爾正南旗境屈曲南流逕固都爾呼達巴罕名固都爾呼河又西南流至中闗
  行宫之東一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西境黙沁達巴罕西之玳瑁溝在喀喇沁右翼西一百餘里當平泉州治西北境為中原初名黙沁河西南流逕承徳府即熱河㕔東北之茅溝汛境名茅溝河至至中闗之東與固都爾呼河合而南流一出喀喇沁右翼西南境霍爾霍克達巴罕西之三道溝在喀喇沁右翼西南一百二十餘里亦當平泉州治西北境為東源名賽音河西南流入承徳府東北境有溫泉注之又西與固都爾呼河㑹三源合而西南流逕黄土坎
  行宫及釣魚臺
  行宫之東又西南流環
  避暑山荘之東
  行宫内又有溫泉流出注之始名熱河南流折而東復折而南至下營子入灤河即古武列水
  水經注武列水三川派合西源右為谿水亦曰西藏水東南流出谿與蟠泉水合西藏水又西南流東藏水注之水出東谿一曰東藏水西南流出谷與中藏水合水導中谿南流出谷南注東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曰三藏水東藏水又南右入西藏水亂流右㑹龍泉水又東南流與龍芻水合又東南流逕列谿謂之武列水東南厯石挺下其水東合流入濡
  按今熱河即武列水固都爾呼河茅溝河賽音河即古三藏水至溫泉會流之後始名熱河臣等恭讀
  御製熱河考於熱河濡水之分源辨証精詳並審晰𮠑注三川先後合流之舛誤源流洞悉曠若發蒙知道元當日未得躬親目覩故言之不精不詳無足徴信也兹仰承
  聖訓垂示永乆爰約舉酈注原文以為緣起云
  御製文
  熱河考戊子
  考水源而不親履其地晰其支派脈絡分合之由雖博綜載籍稽諸故老之流傳不能叅互而訂其踳曩或以熱河為濡水之源余固心疑之而未暇深考夫濡水即灤河自多倫諾爾之北而來其源甚逺又折而東南數百里乃厯喀喇河屯又東南流數十里至鳳凰嶺熱河乃南注㑹之不應其源反出於此盖濡自有源而熱河又别有源是不容紊今秋駐山莊遣喀喇沁郡王拉特納錫第内大臣努三往尋熱河之源則得之于察罕陀羅海蒙古語察罕謂白陀羅海謂首盖以山阜得名其地距熱河二百里而贏流經固都爾呼達巴罕麓蒙古語固都爾呼者伏行達巴罕者嶺也遂名固都爾呼河西南至於中闗東茅溝河水自玳瑁溝出西南流注之又合而南流賽音郭勒河水蒙古謂好為賽音河為郭勒自霍爾霍克蒙古語謂熟食達巴罕之三道溝出南流折而西南與湯泉泉出山荘東北湯山合又西注之三源既滙又西南流沿山荘東北厯錘峯下山荘行宫内亦有溫泉流出滙之於是始有熱河之名南流折而東復折而南入於灤是則熱河乃會濡水而非濡源審矣酈道元水經注云濡水又東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西源曰西藏水西南流東藏水注之東藏水出東谿西南流與中藏水合又南右入西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又東南流逕列谿謂之武列水東南厯石挺下層巒之上孤石雲舉髙可百餘仭其水合流入濡按道元所言石挺即今錘峯其曰三藏即今固都爾呼茅溝賽音郭勒三源則熱河之為武列水無疑第古今異稱今人但知熱河而不知武列耳然所云三川合流之序則不足据今考固都爾呼為西源茅溝為中源賽音郭勒為東源西源自北而來先合中源又南始與東源合道元所謂西藏水又豈能越中藏而先與東藏合哉此其叙述錯綜已足滋惑而以中藏為先合東藏則又其顯然大謬者也又如以濡水為經白檀比夫白檀乃今宻雲實非濡水所經則誤以漢書地理志之洫水亦名鮑邱水即今潮河為濡又從而傅會之矣盖徒尚耳食而未親履其地晰其支派脈絡分合之由毋怪乎其舛也或以為熱河既㑹濡而東入於海則謂之濡源亦無不可何須置辨是大不然夫江淮河濟何一不入於海而皆謂之海可乎昔禹貢載導河自積石或以為亦若江之岷山淮之桐柏矣及今平定回部乃知河源自葱嶺以東之和闐葉爾羗諸水瀦為蒲昌海即鹽澤蒙古語謂之羅布諾爾伏流地中復出為星宿蒙古語謂之鄂敦諾爾即元史誤譯為火敦腦兒者其水在枯爾坤之東昔  皇祖遣使窮河源得之於此御製文以記其時回部未入版圖故止及星宿海也至積石始名黄河則大禹
  所記亦第就目所經見者而言道元又安能以所未經見者而一一詳訂其曲折也耶茍非命使親履其地烏知此之為是而彼之為非乎近勅儒臣輯熱河志故考其源俾知所從事若夫濡水之源則更俟他日詳考之黙沁溫泉 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西一百十五里有二泉一自黙沁河東境西流一自黙沁河西境東南流俱㑹黙沁河下流為茅溝河綽諾河 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西南一百二十里西流㑹賽音河
  溫泉 源出熱河
  行宫東北八十里之湯山見山門泉水湧自山半溫暖適宜康熈年間每
  駕幸山荘多臨御焉有
  聖祖御製湯山龍尊王佛廟碑記恭載寺廟門其水東南流㑹
  賽音河
  按熱河附近多溫泉而湯山所出為最著遼史皇子表載普賢努拜南京留守至北安州浴溫泉今熱河為遼北安州地所稱溫泉或即指此
  石洞溝泉 源出中闗西北三十里豐寕縣即四旗㕔境内石洞溝東合黒水溫泉東南流㑹固都爾呼河
  山荘内溫泉 源出熱河
  行宫内自徳滙門之東流出東南流會固都爾呼河為熱河
  按水經注載蟠泉水東流九十里注西藏水在武列水三源未合之前又有龍泉水出東山下西南流注三藏水又有龍芻水出龍芻谿東流入三藏水皆在武列水三源既合之後皆在今熱河所㑹諸小水之中因古
  今異稱附識于此
  新河 在熱河
  行宫之南境長六百九十餘丈廣七丈乾隆三十六年所開以洩西南諸山夏秋漲水由南山下東歸熱河
  御製文
  開新河記辛卯
  熱河之水有二其自東北來者為固都爾呼河三源滙而為一即水經注所謂武列水也繞山荘東北錘峯下中闗東温泉為一源又山荘行宫内亦有温泉流出滙之遂有熱河之名東南流入於灤其水雖大然向有隄以障之時復培鞏故得循軌而有所歸宿即盛漲不為患其自西來者為廣仁嶺及獅子嶺諸山之水水本無源常時無涓涔跡雨後則循山東赴至西紅橋轉而北又由東紅橋轉而南始縁南山溝流入熱河而溝道紆狹乆復淤墊故宣導不能速向以其無大患亦遂易而忽之己邜夏大雨驟霔西南諸山水一時並集平地漲丈餘經西紅橋趋突北山下石激波轉勢益洶悍自北而南衝擊東紅橋奔湍盪越市㕓廬舍當之者多隨波而圮事聞發内帑賑恤且量漂屋楹數給貲繕復之及庚寅災仍如之其賑恤繕復亦如之夫十年之間兩遭其害警於己事曷可不籌度以善其後顧無源之水不能以有形治惟順其勢而疏之使下流暢達則其上自不復壅潰為害防弭之道無過於此盖是水之致患徒以兩紅橋溝狹而不能容耳若舍此狹溝使縁南山下新濬河寛而能容東赴熱河宜免搏擊之勢廼命内大臣三和御前大臣努三等偕直𨽻提督王進泰熱河道明山保由南山下寛開河道西自同知衙前東至旗營長六百九十餘丈濶皆七丈深隨地形髙下自三尺八寸至一丈二尺有差其河身經流有直民居者令移搆岸旁髙地仍計屋授之值俾各得安處工始於辛卯三月初至六月中告蕆通費内府金一萬三千兩有竒新河既成是秋雨復大漲復盛而水皆循河安行無過無溢其效固已覩矣熱河自
  聖祖締搆山荘以來迄今六十餘年四方之民環集輻輳駢坒殷闐盛若都會朕敬繩
  祖武嵗奉
  聖母駐此承
  志頥和因以順時行蒐習武從官衞士之扈行以逮新舊諸藩之執役者内外咸集以故熱河烟火之盛月益嵗増則計所以保聚而安全之者誠為切要而此新河之利尤大且逺也繼此之脩濬惟勤毋使陻塞實莅斯土者之責可不慎諸惟茲廣仁嶺下為每年恭迓
  安輿所必至爰即疏河起處規隙地樸築數椽以偹憇𠉀其前實臨經涂因植碑為亭記其原始以昭示無斁以上皆入熱河之水茅溝河賽音河皆入固都爾呼河以其並為熱河之源故不復另列
  灤河 自獨石口外東北一百三十里牧厰界内之巴顔屯圗古爾山發源初西北流逕獨石口㕔
  界内一百五十餘里至上都店入多倫諾爾㕔界北流復折而東北流逕舊開平城南亦名上都河又折而東南流至桞條溝共行四百七十餘里始入豐寕縣即四旗㕔属察哈爾鑲黄旗境南流至僧機圗汛之東又南至大廟灣折而東又折而西南復折而東南仍折而東逕韭菜梁又東流逕正白旗境又東逕鳳凰山至郭家屯之東北小灤河自北來㑹之始名灤河折而南流逕大對山之側又折而東仍折而南至北店子逕鑲白旗境南流至興隆荘共行縣境四百十八里入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境南流又折而西南復折而東南至張博灣之北興州河自西來會之折而東流至小營子伊遜河與伊瑪圖河合流自北來會之遂遶喀喇河屯
  行宫之北而東又東南流至石門子共行縣境二百十八里入承徳府即熱河㕔境東流至下營子熱河自東北來㑹之折而南流逕上板城至白河口前白河自西來會之又老牛河自東北來㑹之又東南流逕下板城至桞河口桞河自西來㑹之又車河自西來會之又來南流至門子哨接平泉州即八溝㕔西境共行府境二百二十里入永平府遷安縣邊外界沿平泉州之西復㑹黄花川清河豹河至潘家口入邉即古濡水也
  漢書地理志肥如縣濡水南入海陽
  水經注濡水出禦夷鎮東南其水二源䨇引夾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又北西逕禦夷故城東鎮北百四十里北流左則連淵水注之右則汗水入焉又北逕沙野西又北境箕安山東屈而東北流逕沙野北東北流逕林山北又東北流逕孤山南東北流吕泉水注之又東盤泉入焉又東南水流廻曲謂之曲河鎮東北三百里又東出峽入安州界以下誤入逕白檀要陽之文辨正見建置沿革門又東南索頭水注之又東南流武列水入焉又東南五渡水注之又與髙石水合又東南逕盧龍塞塞道自無終縣東出渡濡水向林蘭陘東至清陘
  按灤河自漢以前皆書為濡漢書地理志肥如縣濡水顔師古音乃官反正讀如灤水經注又稱濡水為難河謂濡難聲相近俗語譌耳亦書作渜唐韻謂水名在遼西肥如縣者是也至灤字本作灓說文但載漏流一訓而不及水名考新唐書地理志漁陽郡下有渡灤河之文舊唐書稱薛訥由檀州出灤河權徳輿劉濟墓碑亦稱飲馬灤河之上則濡字作灤當由唐始王曾行程錄言自偏槍嶺四十里過烏灤河盖遼有是名元人亦名御河元史延祐四年上都城南御河西北岸為水衝嚙命及時修治是也又以屈逕上都之南名上都河土語傳曰商都若明李實奉使録言土人以河水青緑急流呼曰商都者妄也至水經注濡水自發源至入盧龍塞所會之水凢九内大要水一條係誤入今灤河自獨石口外牧厰發源至入潘家口其附入者不下三十餘水以今証古確指為難然濡水始而西北流繼而北流折而東北流又折而東流復折而東南流其水道固至今無異也水經注稱水流廻曲謂之曲河又東出峽今灤河自多倫諾爾之大河口以後羣山環束屈曲奔赴逕豐寜縣即四旗㕔郭家屯之北山勢始稍豁與酈注出峽之父正合古濡水自東南流之後始會索頭水武列五渡水髙石水今灤河自逕郭家屯之後即折而南流自入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境之後始折而東南流則今之伊遜河可當索頭水今之熱河可當武列水今之老牛河可當五渡水今之豹河可當髙石水按其方位考委尋源猶可得故道惟今之前白河桞河車河黄花川諸水無古名可考當是道元時安州諸郡縣後俱淪䧟入庫莫奚故所載未免遺漏或因其小水不載耳等伏讀
  御製灤河濡水源考証敬謹紬繹為疏其大畧如此
  聖祖御製詩
  灤河
  塞邊逺遶至灤河徹底清明不見波駐輦徘徊千萬里石鯨兩岸影嵯峨
  灤河泛舟
  平沙漠漠接長河天際浮雲落照多兩㟁蒼山相竦峙扁舟一櫂任清波
  次上都河
  磧裏水潺潺前旌杳靄間長風吹海月一夜照闗山虎旅嚴宵衛星宫列從班髙峯望縹緲明𤼵欲躋攀
  灤河濡水源考證己丑
  濡水見史傳者凡五說文出安東入漆涑者𣵠郡之濡也廣輿記出易州窮獨山一名聖女水者易州之濡也並音儒左傳出髙陽者河間之濡也音而三水皆由天津入海此獨石口外之濡讀如難
  音與灤近其水自由永平府之樂亭縣入海與畿内三濡逈不相渉又水經注蒼梧之濡水出永豐縣濡山字亦音儒名亦適相同耳而惟灤河之濡水源逺流長䧺於其四酈道元水經注所云出禦夷境者也昨嵗命方觀承考濡源委亦既繪其梗㮣條分縷析而為之說矣然以漢文訓蒙古語未如同文韻統得字音之正而鄂博之𩔖穿鑿更甚蒙古語謂堆砌石以表祭處為鄂博方觀承乃書作峩軷且引鄭氏及詩大雅之言証為軷祭行路神之義鑿而謬矣曽為鄂博說以証其誤他如們綽克之為們催達巴罕之為大埧類此者不可枚舉難以一一為之辨訂也因命嚮道大臣努三挈方觀承所遣同知黄立隆者重循其源以至其委於是二千餘里之灤河曲折分合盡得其實因詳注其地名及諸水之滙流而酈道元歐陽修等並元史河渠志所載相舛誤者都為四條考証如左夫江淮河濟中國之四瀆也其理大物博較之灤河濡水不啻倍蓰而禹貢以數語盡之兹注濡水數千言猶有未盡焉古今相去不可及者如此盖得其簡則足以提要欲其詳反不免致繁抑以塞外中土語言不同人跡罕至斯固難易所由殊然則就同文韻統會中外而傳濡水之實詎不在此時乎哉
  灤河源出獨石口外東北一百餘里巴顔屯圗古爾山山為興安正幹自張家口而東至獨石口外為大山折而西北過上都城入於圍塲之海喇堪與興安大嶺相連属出泉處較興安山梁尤為特出山陽山隂樹木茂宻與他山異信為名山山陽為民人居址山隂皆察哈爾蒙古㳺牧地四泉湧出名都爾本諾爾涓流曲折伏而復現西北經訥克里和洛有小水自東注之又北經哈丹和碩之西噶爾都思台之水自東注之又曲折西北流至茂罕和碩自都爾本諾爾至此計七十餘里三道河自東來滙之其水一出摩霍爾巴逹罕一出伊克達巴罕一出楚庫爾蘇達巴罕各相距十餘里滙為一河河流始暢又西北流復有二小水一自布爾噶蘇台一自克爾哈達先後來注之八十里經察罕格爾俗名西凉亭烏蘭河屯至上都店入多倫諾爾界又北流十餘里經淖海和碩折而東北二百五十餘里經博洛河屯至庫爾圗巴爾噶遜河屯喀喇烏蘇自東注之又三十餘里至上都河屯上都即元開平府藻水經其城南故名上都河察罕諾爾自北注之又六十餘里經都什巴延珠爾克山至察罕鄂博東克綳河自東北來滙之河出興安山梁之陽南流伊克霍爾昆巴罕霍爾昆伊札爾三水自東注之西與海留台河合而為一入於上都河河水倍暢折而東南流十八里至磴口額爾徳尼布拉克自西注之其水經多倫諾爾之北又十二里至大河口圗爾根伊札爾河自東北來滙之其水亦出興安山梁之陽逶迤西南流錫喇札拜自北入之又西南流摩霍爾伊札爾自東南入之滙注於此又南流七里沙岱布拉克自西注之又折而西南流二里霍洛圗布拉克自東注之又九里海拉蘇台河自西注之又一里蒐集布拉克自東注之又南流一里渾齊布拉克亦自東注之又十里察罕郭勒自西注之又十一里什巴爾台河自東北注之其水出伊克空卾洛鄂博西為木蘭圍塲西界又折而西復折而南八里克籌布拉克自西注之又十七里經鷹北灘入四旗㕔界布爾噶蘇台哈丹和碩河自西注之又十七里經半壁山又南經大廟灣折而東復折而西南五十八里頭道河自西注之又二里羅蜜塔子亦自西注之轉而東南流三十二里至木厰又折而東流二十四里經韭菜梁又九十五里經小遼東至𤓰地摩霍爾阿爾善所出cq=78之湯泉自南注之又二十七里經西屯庫爾竒勒河俗名小灤河自北來滙之其水出興安山梁之陽三支分引過托霍隆和洛合為一西南流會瑪尼圗卡倫哈朗圭達巴罕珠爾噶台海拉蘇台諸水折而東南會霍來郭勒哈爾渾諸水又噶拜卓索阿魯布拉克昂阿諸水復先後㑹之合為一河注於此自此遂名灤河又二十七里至郭家屯折而南流四十六里至大對山又折而東復折而南屈曲行八十餘里至興隆荘入喀喇河屯界南流五十九里經五道河折而西南流四十九里至張博灣興州河自西北來滙之其源出沙爾呼山西經土城子東南流曲注於此折而東流七十餘里經喀喇河屯繞行宫東流伊遜河自北來滙之其水𤼵源圍塲内西流經博洛河屯與伊瑪圖河合西南流屈折注此東南流三十四里至石門入熱河㕔界又四十七里經鳳凰嶺固都爾呼河自東北來滙之其源出固爾呼逹巴罕西南流與都茅溝河合又與賽音郭勒河合三源既滙沿避署山荘東北其水會茅溝後即與湯泉合至是行宫内亦有溫泉流水滙之遂名熱河水至此益大折而南流四十三里白河自西注之此與𤼵源瑪尼圖達巴罕經密雲縣㑹潮河之白河異又三十三里老牛河自東北注之又三十三里至滴水崖南二河自東注之又十里桞河自西注之又六里車河自西注之又三十餘里至門子哨入遷安縣界黄花川自西注之又三十二里清河自東注之又九里豹河自東北注之折而西流二十里經灤河灘又南流折而東復折而西經楊枝峪又東南流二十一里入潘家口折而東又折而西十里經走馬哨又二十四里至潵河橋潵河自西注之又曲折東南流七十餘里至白布店恒河自西北注之又折而東流十餘里至煤峪口長河自東北注之又七十三里過平崖子清河自東北注之此與黄花川南之清河異折而南流二十餘里至峽口蛤螺河自東注之又二十九里過遷安縣西經黄臺山又二十三里折而東三里河自東注之其河與二道泉合又南流二十餘里經孤竹城入盧龍縣界又三十五里至合河口青龍河自東北來滙之其源出特布克入桃林口復有一水自冷口來㑹之經永平府城西過虎頭石入於灤河流至此勢益寛大又十一里繞雪峯寺又二十一里過武山西横河自西注之又三里至偏涼汀入灤州界又南東五十六里過定流河入樂亭縣界又三十六里至老河口灤河故道金涸又西南流二十里至小河崖清河自西北注之此與黄花川南及平崖子之清河俱異又七里至石家坨灤自此分支名髙密河常涸大雨時仍分流達海折而西南流五十餘里至新橋口入於海自河源至此約二千餘里
  酈道元水經注云濡水出禦夷鎮東南按禦夷鎮為北魏六鎮之一其建鎮之所雖不可考而魏太祖紀云築長城於長川之西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里又魏世祖破蠕蠕列置䧏人於漠南東至濡源西概五原隂山分六鎮是禦夷居六鎮之東自獨石口外至開平皆其故地以今所上都河源方向核之道元考所言非盡無稽惟云二源䨇引夾山西北流則未能實辨都爾本諾爾為濡水正源而以夾山來㑹之三道河誤為濡源䨇引其云出山合為一川則即今之茂罕和碩耳至云又西北逕禦夷故城東其遺跡無可据惟以鎮北一百四十里計之當在今烏蘭河屯之地其餘諸山水雖與今圗不能悉合然所云又北逕箕安山東屈而東北流似即今之多倫鄂博圗其云逕沙野西又逕沙野北則似指伊克們綽克至喀喇烏蘇一帶沙磧言之其云三泉鷹次合為一水注吕泉水則似今之克綳河合伊克霍爾昆等三源也云逆流水則似今之伊札爾也云木林山水則似今之海留台水也云又東盤泉水自西北東南流注濡河則似今額爾徳尼布拉克也又所云東南水流廻曲謂之曲河鎮以今圖屈折形勢觀之盖即今大河口自此以下道元即䦨入白檀要陽按其地距所云會武列水之熱河境尚七百餘里漢時郡縣安得至此其舛尚何待深辨乎至濡水又東南逕盧龍塞則為今之潘家口無疑其云塞道自無終東出渡濡水向林蘭陘東至清陘無終為今玉田林蘭陘盖今喜峯口清陘即今冷口即此以証不特塞垣疆界了然即田疇引曹操廻軍盧龍塞之處亦可得其大概矣其自潘家口以内至入海處𮠑注所記州邑山水雖名稱今昔不同而以志乘訂之皆約畧可數而未至大舛盖道元於諸水源委詢考綦詳故所言時有相合者惟未嘗親履其地且以漢言誌䝉古山水名目往往傳訛傅會更不免謬以千里則泥古而不知覈實之過也
  歐陽修云灤水出炭山東北胡三省通鑑注因之其後陳組綬職方圖考顧祖禹方輿紀要皆從其說今考獨石口外無所謂炭山者惟巴顔屯圖古爾山㨿努三云土人名其山為黒老山按昔人有謂濡水出黒龍山者龍老音轉承訛黒龍山之言似不為妄今巴顔屯圗古爾山其陽石色黝黒所謂炭山或即此而明一統志乃以萬全縣南之炭山當之其地距獨石三百餘里則更風馬牛不相及矣
  元史河渠志灤水出金蓮川中今獨石口外濡源相近處無所謂金蓮川者按金史地理志云桓州曷里滸東川更名曰金蓮川又元史地理志云世祖命劉秉忠相宅於桓州東灤水北之龍岡中統元年為開平府五年加號上都即今之上都河屯正在灤水之北桓州尚在其西考元周伯琦扈從北行記云至失八兒秃地多泥淖驛路至此相合地多異花有名金蓮花者似荷而黄至察罕腦兒猶漢言白海也厯數驛始至桓州又王惲中堂事記云灤野盖金人駐夏金蓮云云考其地皆與上都河屯相近失八兒秃當為什巴爾台蒙古語泥濘處也在上都西少北察罕腦兒當為察罕諾爾蒙古語白湖也在上都南少西金蓮川當在什巴爾台察罕諾爾之間元陳孚金蓮川詩云茫茫金蓮川日暎山色赭昔人建離宫今但存古瓦盖金時於此建景明宫為避暑之所許安仁疏有金蓮千里之外語以距京師道里計之亦相合又今什巴爾台少西北有和洛和山盖即今史所謂曷里滸者川在其東去獨石口幾五百里其非濡源明甚周伯琦賦得灤河送蘇伯修詩云清灤悠悠北斗北千折縈環䕶邦國直疑銀漢天上來金蓮滿川浄如拭盖灤河先逕金蓮後至上都伯琦詠灤河而兼及金蓮殆指河流所經言之脩元史者直以為灤出金蓮川中誤矣
  御製詩
  灤江癸巳
  今嵗灤江水甚㣲誠以入夏缺雨故深處不過三四寸淺者或至沙觜露河陽原有别墅在小舟牽洩乃可渡前日西北雲容重情知當得山雨遇果然千峽落暴漲衝橋適值狂波怒漲過仍此或淺川其涸立待言可悟其涸立待言可悟故吾不取不虞譽
  𤓰地溫泉 源出豐寧縣即四旗㕔属正白旗郭家屯西北三十里縣治土城子北西一百三十里有浴池在泉側其水東流入灤河
  庫爾竒勒河 俗名小灤河源出圍塲内興安嶺之陽會諸小水初西南流折而南流出海拉蘇台柵逕半壁山入豐寧縣即四旗㕔属正白旗境南流至熱水溝有溫泉注之又南流至郭家屯之東北入灤河
  熱水溝温泉 源出豐寧縣即四旗㕔属正白旗郭家屯北三十五里之湯山在縣治土城子北一百三十里有浴池在泉側其水南流會庫爾竒勒河錫喇塔拉川 一名興州河以在古宜興州地得名源出豐寧縣即四旗㕔属正白旗郭家屯西稍南八十里之沙爾呼山在縣治土城子西北九十里東南流逕花家營之西又屈曲東南流至赫之東逕鑲白旗境又東南流至波羅梁汛之西南入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境東南流復折而東流逕金鈎屯之東入灤河
  伊瑪圖川 源出圍塲内會諸小水屈曲南流出瑪尼圖柵逕什巴爾台入豐寧縣即四旗㕔属鑲白旗境南流逕阿穆呼朗圖
  行宫及濟爾哈朗圗
  行宫之西又南流至少府營之東逕正白旗境又南至四道營與伊遜河會南流入灤河
  伊遜河 一作伊松河俗稱羊膓河源出圍塲内伊遜色欽色欽即源之謂也㑹諸小水屈曲南流出伊遜喀卜齊爾柵逕石片子入承徳府即熱河㕔境南流逕張三營
  行宫之西又南流至坡頼村折而西南流入豐寧縣即四旗㕔属正藍旗境又西南流繞波羅河屯
  行宫之西逕正白旗境伊瑪圖河合而西南流又折而東南入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境復屈曲南流至喀喇河屯
  行宫之北入灤河即古索頭水也
  水經注濡水又東而南索頭水注之水北流南逕廣陽僑郡西今安州治又南流注於濡水
  按水注載索頭水之入濡水在武列入濡水之前今灤河先㑹伊遜河而後㑹熱河所云濡水又東而南亦與今郭家屯汛以下灤河形勢相合知伊遜河即古索頭水惟所云索頭水北流與今不合然既曰北流不應又曰南逕知北流乃自北流來酈道元解漢書地理志侯水北入渝句亦曰盖自北而南知水經注有此例也又按伊遜河舊作伊松河或作衣素河又作宜孫河復儀粟河方輿紀要作以遜川作譯語對音隨呼輕重故字多互異今照本音以伊遜為正
  御製詩
  伊松河癸亥
  伊松河水當秋澄伊松河畔秋風清我來策馬渡河汏但見蒼𤇆羃䍥連沙汀蒹葭采采花欲白中流浴浪無鵁鶄牛輜駝馱入畫意山容樹態皆詩情逝者如斯憶前嵗惟餘長波㶁㶁無停聲
  汲伊遜水烹茶癸酉
  所遇名泉必試品揚子苐一故藉其廬山瀑(⿱𥫗亷)-- 簾雖未悉以此知彼豈虗審玉泉伊遜真巨擘難為伯仲均天禀標名趵突澤皇都澗瀍利永阜豐廪塞蒐此地每經過可無表徳垂終念是時秋煙正霽川鴐鵝翔集魚鮪淰氊廬綆汲煮行鐺清賞作歌乃自朕蟹魚懶舉火𠉀常肘腋慢道風生凛八功徳水宛在盂浮玉湧金盡歛祍詎惟摛𧁑供澆書一時萬幕資烹飪
  𠕂疊前韻
  伊遜之水苐一品其質則輕味甘甚萬古靈脈秘龍沙造物有待斯言審大禹惡㫖戒在酒好茗何妨從性禀罷圍武帳值幾閒聊事松雲烹石廪汲來清冽洵無䨇𠉀中文武須厯稔從獸猶然不廢吟觀魚何用無忘淰消渇兼因消芥□冺象乃至冺兆朕舉杯千嶂正臨牎紫翠絢采秋光凛颯景恍可豁迎眸涼風底慮輕拂衽自怡悅亦何足云大亨還厪水火飪
  前白河 亦名乾白河在承徳府即熱河㕔南境其水無源隨雨消長自莊窠峪東南流上板城之東南白河口入灤河
  柴河 在承徳府即熱河㕔南境源出遵化州馬蘭闗外山中東北流至柴河口會前白河
  老牛河 源出承徳府即熱河㕔東境西南流逕四溝五溝六溝至下板城入灤河即古五渡水也水經注五渡水北出安樂縣丁原山南流逕其縣故城西其水入五渡塘又南流注於濡
  按水經注載五渡水之入濡水在武列水入濡水復今灤河自會熱河以後雖有前白河及桞河車河黄花川諸水來會然皆東流與水經注不合其南流者求惟老牛河故知即古五渡水
  桞河 源出馬蘭闗外霧靈山下東流至板谷嶺逕承徳府即熱河㕔南又東至桞河口境入灤河亦名流河
  方輿紀要流河近蜜雲牆子嶺邊外紅門川各山谷水泉皆流合焉自西南而東北厯遵化諸闗口外近三臺山闗北境合於灤河其水廻環曲折繞渡九次名曰九道河
  按方輿紀要所載流河與今桞河方位相合桞流字音相近則𫝊寫之殊耳
  車河 在承徳府即熱河㕔南境源出遵化州邉外山中東流至桞河口之南入灤河
  黄花川 在承徳府即熱河㕔東南境源出遵化州邊外東流至門子哨之西黄花川口入灤河
  清河 一名嬭兒河亦名白馬川在平泉州即八溝㕔西南境滙近山澗水西南流入遷安縣界至清河口入灤河
  豹河 亦名暴河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東北四十里密雲溝黄土梁下一線蜿蜒貫穿石罅合烏勒呼瑪梁南諸山澗水始滙成川西南流合烏拉林河又西南流逕州境南合濟北格河南流逕會州城之東亦名察罕河屯又南逕寛城之東亦名寛河又西南流至氷窖之西南入遷安縣界共行一百五十餘里入灤河古髙石水也
  水經注髙石水東出安樂縣東山西流厯三會城南下注濡水
  元一統志薄河源出㑹州西北林津山南至冷嶺合為寛河
  明史地理志寛河守禦千户所東南有寛河一名豹河下流逕遷安縣西北又東合於灤河
  按水經注載髙石水之入濡水在濡水将入盧龍塞之前今豹河之㑹灤河正在潘家口外且係西流來會與水經注相合故知即古髙石水寛河之名見於元史明史方位相合元時又名薄河元一統志謂薄河源出惠州西北南至冷嶺合為寛河是也又在遼時則謂之桞河與今承徳府南境之桞河各異盖桞河之名宋人屢言之皆指今平泉州境之豹河而非府境之桞河宋史劉敞傳奉使契丹自古北口至桞河回曲殆千里敞質譯人曰自松亭趋桞河甚徑且易不數日可抵中京何為故道此考松亭故闗在今喜峯口北一百二十里其東北距大寧故城三百六十里若今承徳府之桞河轉在其西不應道出於此反謂之徑易王曽行程録言過烏灤河又過墨斗嶺度雲嶺芹菜嶺至桞河館過松亭嶺甚險峻若今府境之桞河在灤河之南不應先渡灤河乃至桞河知所云桞河實今豹河也遼之中京即今平泉州東北之大寧故城當日所行之道由古北口經今灤平縣承徳府境至平泉州自不如由喜峯口趋松亭至桞河直抵大寧之為徑易矣若今府境之桞河即舊志所稱流河流與栁以音近而訛既稱流河為桞河而豹河所有桞河之名反引二河名同而地異且相近易淆故詳辨之
  托津圗河 即豹河之上流在平泉州即八溝㕔東北境西南流㑹諸小水為豹河
  烏拉林河 原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北境東南流至州治之東㑹托津圖河
  濟伯格河 漢名鏵子河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西境東南流逕州治西之老嶂子亦名老嶂子河又東南流至州南㑹豹河
  錫爾哈河 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西北境南流㑹濟伯格河
  拉克拉哈爾泉 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境之拉克拉哈爾山東南流會豹河
  潵河 亦作撒河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西南境邊城之外東南流至龍井闗入邉下流入灤河
  遼史地理志澤州有潵河
  元一統志潵河源出惠州西南乾山東流至灤陽站東合灤河
  按遼澤州元惠州皆属今平泉州南境與潵河方位適合
  青龍河 蒙古名固沁河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東南二百里之昌吉爾岱山南流至列山梁之南入建昌縣即塔子溝𠫊属喀喇沁左翼西境又逕縣治之南至桃林口入邊下流入灤河元一統志青龍河源出惠州之灰嶺流經龍山縣南二百里入平灤路境
  按元志稱青龍河經龍山縣南属建昌縣境
  湯圖河 源出建昌即塔子溝㕔西南境東南境流逕遷安縣邊外至石柱子㑹青龍河
  什巴爾台河 漢名泥濼亦名涼水泉源出建昌縣即塔子溝㕔東南境西流㑹青龍河
  以上皆入灤河之水熱河亦入灤河已専提為綱故不復附灤河下


  欽定熱河志卷六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巻七十
  水二
  潮河 源出豐寧縣即四旗𠫊屬鑲黄旗大閣兒北七十里之城根營西南山下在縣治土城子西北一百三十里屈曲南流至大閣兒之東折而東南流復折而西南仍折而南龍潭溝水自西來會之又南流至岡子上共行縣境一百八十里入灤平縣即喀喇河屯𠫊之西北境逕哈什哈汛之東又南至椵樹嶺折而東南流至巴克什營之西復折而西南流共行縣境二百八十里至古北口闗西之潮河川入邊至密雲縣境㑹白河即古洫水也
  漢書地理志白檀縣洫水出縣北蠻夷中亦名鮑邱水
  水經注鮑邱水出禦夷北塞中南流境九荘嶺東俗謂之大榆河又南逕鎮東南九十里西密雲戍西又南左道合人谿水又東南流白楊泉水注之又東南龍芻谿水自坎注之又東南出峽逕安州舊漁陽郡之滑鹽縣南左合縣之北溪水
  按漢志白檀縣洫水經注引以入濡水條下或疑洫字與濡字本相近然師古注肥如縣濡水音乃官反此洫水音呼鵙反不應一字两音一水兩注知非漢書傳寫之誤乃酈氏誤引漢書也潮白二河俱係大川漢書於漁陽郡不應載沽水而遺鮑邱水以今方位考之白檀縣北之水大無過於潮河則洫水之即鮑邱水信矣夫潮河源在今豐寧縣境而漢志謂在蠻夷中桑欽水經謂從塞外來道元注在禦夷謂北塞中則斯地在當時本處邊外而非郡縣所及益可知矣
  又按密雲戍與密雲縣異後魏時已置有密雲縣而水經注但稱戍者其非縣可知密雲戍在禦夷鎮東南九十里與鎮甚近自當在邊外賈耽謂密雲去禦夷鎮幾九百里道元時六鎮已䧟沒或傳聞之誤記載成譌盖未知其本為兩地也
  御製詩
  潮河橋丁卯
  出口風増峭臨橋水㬪波常年度清蹕昔日此潮河荒戍縈烟荔山田茁雨禾名言思守徳觸景畏心多
  潮河甲申
  白河過浮橋厗奚厯迤邐潮河帶城南弗渡遵其涘近郭列市𨞬枕堰非髙峙緩急何所賴尋思盖久矣謀安民自知寧必更張屢洶湧奔新漲竹箭莫喻駛昨晩東北雷聞聲今見爾
  龍潭溝 在豐寧縣即四旗㕔属鑲黄旗大閣兒東南五十里縣治土城子西南一百里龍泉山靈通寺之西南為潭者三第一潭過寺里許形如偃月南北二丈東西斜袤十丈餘過潭東南登山十餘步轉南五十餘步為苐二潭仄徑﨑嶇佝僂攀附乃得上潭徑三丈作菱角形懸崖嶄絶繞潭而南上下百餘步得苐三潭旁哆中狹畧如銀鋌約徑二丈餘四圍林木薈翳俯瞰深碧隔潭南望水從石罅中出岔湧跳踐勢如激矢相傳毎潭入水三尺天霽水澄了然可辨其斯為神虬之所宅也三潭髙下逓注由寺前石澗東南流十餘里入潮河清水河 源出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南境邊城外西南流至墻子峪之北入邊下流入潮河
  按顧祖禹方輿紀要及顧炎武昌平山水記皆以為即古要水漢要陽縣以此得名盖古要水本入鮑邱水即今潮河而不入濡水即今灤河水經注載要水于濡水條下者誤耳詳見建置沿革門
  方輿紀要又謂潮河亦有灤河之名乃因水經注之誤而曲為之說其實潮與灤河河判然二水不相假也
  乾塔河 原出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南境邊城外西南流至黒峪闗入邊下流會清水河
  按水經注鮑邱水自逕滑鹽縣以前皆當在邊外其所㑹諸水以方位計之道人谿水合孟廣硎水㑹鮑邱水當在今豐寧縣境白楊泉水出白楊谿注鮑邱水又龍芻谿水自注鮑邱水當在今灤平縣境今悉無可考惟龍潭溝水東南流入潮河似為左入鮑邱之道人谿然道人谿源流頗逺與龍潭溝亦不甚相𩔖若方輿紀要謂道人谿水在密雲縣東北石𥂟峪源發龍門流徑縣界入潮河又以今之霧靈山為古孟廣硎以今之乾塔河為古孟廣硎水然水經注所載道人谿水距鮑邱水發源之處未甚相逺尚不應在邊城之内一統志原本謂水經注道人谿在禦夷鎮東此在石盤峪者盖密雲縣境之小水而冠以舊名其說為是至霧靈山本即水經注伏凌山之訛霧靈山既不得為孟硎則乾塔河之為孟廣硎水亦未可據且乾塔河本先㑹清水河方輿紀要既以清水河為古要水則今之乾塔河或即水經注所謂要水出塞外三川並導之一源而又别以為孟廣硎水於義兩無當矣
  以上皆入潮河之水
  白河 自獨石口外瑪尼圗達巴罕發源南流入獨石口逕赤城堡東流仍出邊至判官渡入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西境東流四十里至湯河口湯河自北來㑹之折而南流七十里至石塘口闗入邊至密雲縣境又南㑹潮河即古沽水
  漢書地理志漁陽縣沽水出塞外
  水經注沽水出禦夷鎮西北九十里丹花嶺下東南流大谷水注之又南出峽岸有二城世謂之獨固門又南左合乾谿水又西南逕赤城東又東南與鵲谷水合又東南右合髙峯水又西南流出山逕漁陽故城西而南合七度水
  湯河 源出豐寧縣即四旗㕔属鑲黄旗大閣兒西一百二十里十八𥂟嶺東之麻線溝在縣治土城子西北三百六十里南流至湯山有溫泉注之始名湯河又南流至大革坪之東共行縣境百餘里入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境又南流九十里至湯河口入白河
  洪湯寺溫泉 源出豐寧縣即四旗㕔属鑲黄旗大閣兒西南六十里之湯山在縣治土城子西南一百八十里泉上建洪湯寺有浴池在泉側其水南流㑹湯河
  按水經注沽水自合鵲谷水以下始入今灤平平縣境其所載髙峯水髙峯戍東南城在山上其水西南流又屈而東南入沽水今湯河南入白河當即古髙峯水今之湯河口即所謂右合髙峯水之處也
  水峪河 源出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西南二百六十里之道溝峪東南流至黄崖闗外入白河
  白馬闗河 源出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西南二百三十里之火石嶺東南流至白馬闗入邊下流入白河馮家峪河 源出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西南二百九十里之恒梁南流至馮家峪口入邊下流入白河鞍子嶺河 源出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西南二百五十里之鞍子嶺東南流至石塘口入邊下流入白河七度河 俗名依度河源出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西南二百五十里之分水嶺東南流至大水峪口入邊下流入白河
  水經注七度水出北山黄頒谷亦謂之黄頒水東南流注於沽水
  按水經注載沽水之合七度水在漁陽城南今七度河入白河亦在邊城之内方位相合又眀成祖實録載永樂元年命武安侯鄭亨於七度河設烟墩𠉀望警息即指此
  以上皆入白河之水
  英金河 亦名英河源出圍塲内都呼岱山會諸小水東南流出英格柵亦名英格河逕都呼岱山入赤峯縣即烏蘭哈達㕔西北翁牛特境東南流一百四十里㑹錫爾哈河又東流七十里逕縣治之北又東流八十里逕察罕陀羅海溝之東入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北敖漢境與老河會東流入潢河即古饒樂水也
  後漢書鮮卑𫝊季春月大㑹於饒樂水上
  魏書太祖紀北征厙莫奚渡弱洛水班賞將士十六國春秋後燕録慕容寶襲厙莫奚己未北行庚申渡澆洛水距龍城一日程
  杜佑通典厙莫奚理饒樂水北饒洛水一名如洛環水
  遼史地理志中京在饒洛河水之南又髙州有樂河
  按饒樂水魏書作弱洛水十六國春秋作澆洛水通典又作如洛環水稱名雖有稍殊實一水也一統志原本以饒洛水為今潢河在英金河之北詳見後之别名考漢書注但稱饒樂水在營州北而不詳其里至然隨唐諸史皆以潢水為契丹所居而饒樂水别為奚地魏書太祖紀十六國春秋言因征襲厙莫奚而渡此水通典亦謂奚理饒樂水北則饒樂水之為奚所居無可疑矣唐書奚契丹列傳凢契丹奠長内附者皆封松漠府都督以平地松林在其國也奚酋長内附者皆封饒樂府都督以饒樂水在其國也地理志稱營州西北百里松陘嶺其西奚東契丹富弼行程録自中京北二百六十里至崇信館過崇信館即契丹舊境其南皆奚地是奚之疆域北不過崇信館東不過松陘嶺不得逺取契丹境内之水為奚之府名也且舊唐書于契丹傳曰居黄水即潢水之南於奚傳曰自營州西北饒樂水以至其國兩名分見知其必非一水而大寧以北之水源逺流長無如英金河者故知為古饒洛水也大寧為遼中京云在水之南則在水中京北境可知遼史又云髙州有樂河髙州南至中京一百四十里正當中京之北與今英金河之在平泉州即八溝㕔北方位亦合若方輿紀要謂饒樂河在大寧衛北源亦出馬盂山其下流東北入於潢河今以水道論之發源馬盂山者惟有老河詳見後至英金河發源之處去馬盂山絶逺方輿紀要所稱盖未盡可據也
  竒布楚河 源出圍塲北境界海喇堪達巴罕之東在赤峯縣即烏蘭哈達㕔属翁牛特右翼最西北境初名竒布楚色欽東南流沿圍塲之東北界至竒布楚溝柵入英金河
  錫爾哈河 源出圍塲内㑹諸小水北流出納林錫爾哈柵入平泉州即八溝㕔西北喀喇沁右翼境東北流逕赤峯縣即烏蘭哈達㕔屬翁牛特右翼境又東北入英金河
  按此與會入豹河之錫爾哈河别
  烏拉岱河 源出圍塲内㑹諸小水東流出烏拉岱柵入赤峯縣即烏蘭哈逹㕔西北翁牛特右翼境東㑹錫爾哈河
  錫伯河 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西一百餘里察罕陀羅海山之東東流逕右翼旗之南又東北入翁牛特右翼境㑹錫爾哈河
  哈爾吉河 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南四十五里北流㑹錫伯河
  卓索河 源出赤峯縣即烏蘭哈達㕔属翁牛特右翼西境東流㑹錫爾哈河
  以上皆入英金河之水
  老河 亦名土河蒙古名老哈穆楞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南一百九十里之永安山在州治西北境㑹諸小水東北流自大寧故城之西南逕大寧之東北故城又北流入赤峯縣即烏蘭哈達㕔境逕翁牛特左翼南境入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属敖漢西北境㑹英金河又東北流入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属奈曼北境至喀爾喀左翼西北界出朝陽縣境共行五百餘里與潢河㑹下流為遼河即古託紇臣水亦名土䕶真水也
  隋書契丹傳當遼西正北二百里依託紇臣水而居
  唐書地理志長城口北八百里有土䕶真河奚王牙帳也奚𫝊依土䕶真河
  遼史地理志聖宗過七金山土河之濵因議建都又中京大定府有土河
  金史地理志大定府大定縣有土河長興縣三韓縣有塗河
  元一統志塗河源出惠州西北經州界八十里東北流入大寧縣南境至大寧縣東北境二百二十里入髙州境又東北流至行營草地即此
  葉隆禮契丹國志契丹有水曰北乜里没里復名陶猥思没里源出中京馬盂山東北流西華言所謂土河也
  顧祖禹方輿紀要土河自馬盂山發源經大寧衛南又東北流至朶顔衞境之木葉山合于潢水者是也
  米萬春薊門考大寧城北有老花母林即老哈穆楞番云大河也自青山流來遶過大寧城南往東北與捨喇母林即錫喇穆楞為遼水之西源合共入遼東三岔河按老河之為土河至今兩名互稱隋書稱託紇臣水唐書稱土䕶真水土䕶真水即託紇臣譯語之轉音遼金二史謂之土河為䕶真河之省文金史及元一統志又稱塗河則當属轉音耳隋書稱契丹依託紇臣水唐書又稱奚依土䕶真水者盖土河經流五百餘里𤼵源今平泉州即八溝㕔境流入今建昌縣即塔子溝㕔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境當初發源時為奚王牙帳所在及東北流至潢河南則属契丹之地正當隋遼西郡正北也一統志原本以古託紇臣水土䕶真水並為今潢河潢河詳見後之别名並㨿舊唐書安禄山傳討契丹至土䕶真河即北黄亦作潢河之文考舊唐書言契丹在黄水南若土䕶真河即潢河則既至土䕶真河即為契丹牙帳矣何以下文云又倍程三百里奄至契丹牙帳新唐書亦謂至土䕶真河晝夜行三里知所謂即北黄河者乃北即黄河之誤舊唐書契丹傳載此事云舊黄水南契丹衙與之戰新唐書契丹傳云大戰潢水南可為明証隋書稱託紇臣水在遼西隋遼西郡即營州今建昌朝陽縣舊塔子溝三座塔㕔地正北二百里此亦指土河之在敖漢奈曼境者言唐書稱潢水在營州北四百里則託紇臣水尚在潢河之南相距二百里不得強合為一明矣又遼史地理志統和二十四年五帳院進故奚王牙帳地二十五年城之號曰中京府曰大定可見奚王牙帳在中京正今老河流經之地若以潢河為土䕶真河是逺出四百餘里之外與中京無涉唐書地理志漁陽郡下言古盧龍至奚王牙帳六百里又東北行傍吐䕶真河五百餘里至契丹牙帳正與今老河至潢河所厯道里方向相合而土䕶真河之即今老河無可疑矣方輿紀要又謂土河亦名温榆河考遼史地理志稱奚部建牙當饒樂河水之南温榆河水之北下文又稱聖宗土河之濱因議建都是土河過與温榆河明非一水方輿紀要所稱盖未盡可㨿也又按一統志原本謂土河之名始於遼時其前無可考證疑即水經注之白狼水今以水經注大遼水所㑹白狼水考之與今老河水道有難以强合者水經注遼水自塞外東流直遼東之望平縣西望平縣在今錦州府廣平縣東北境屈而西南流逕襄平縣故城西襄平縣在今奉天府遼陽州西北境又東逕遼隊縣故城西遼隊縣在今奉天府海城縣西境又南小遼水即今渾河在海城縣西北合遼河注之又右㑹白狼水至安市在今奉天府盖平縣東北境入於海而於白狼水下復云東南流至房縣在今廣寧縣東南境注於遼是白狼水之入遼河在大遼水既㑹小既㑹小遼水之後将入海之前今老河之會潢河即大遼水之上源在喀爾喀左翼境其去古房縣甚逺且白狼水必當與古白狼山相近水經注稱石城川逕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又東北注白狼水考白狼山在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喀喇沁左翼東三十里其距老河亦甚逺又水經注稱白狼水逕黄龍城東龍城故址在今朝陽縣東北之三座塔境亦非老河所行之道反覆求之無一可通者舊志乃謂老河經古黄龍之北與水經注白狼水合然水經注原文本謂白狼水逕黄龍城東而強改為北可乎至隋書契丹傳有託紇臣水而地理志又有白狼水唐書地理志有吐䕶真河奚傳有土䕶真水而又有白狼河兩河分見必非一水知老河之非即白狼水白狼水為今大凌河詳見後則水經注白狼水條下所逕白狼石城廣城諸縣地其不在今老河左右又不待辨矣
  竒札爾台河 即老河之上流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南一百六十里在州治西北境東流合諸小水為老河
  呼察河 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南一百四十里之呼察察罕陀羅海山在州治西北境東流五十餘里㑹竒札爾台河
  霍爾霍克河 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南一百二十餘里霍爾霍克達巴罕之東在州治北境東南流一百五十餘里入老河
  布爾罕阿蘭善河 漢名上神水河以左翼亦有神水河故稱此為上神水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南一百里在州治北境東流三十餘里入老河
  烏魯斯台河 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東南一百里在州治東北境西北流入老河烏巴河 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東一百五十里之哈特哈山在州治東北境西北流入老河
  伯爾克河 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東南一百五里之喀喇和碩山在州治東北境北流入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属敖漢西南境又北入老河納林崑都楞河 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南九十里在州治北境東北流澆大寧故城之北共行一百五十餘里入老河
  松吉納河 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南八十里在州治北境東流八十餘里㑹納林崑都楞河
  巴蘇台河 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南四十里在州治北境東流㑹納林崑都楞河和爾圖河 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属喀喇沁右翼東南十五里在州治北境東南流㑹納林崑都楞河伯爾克河 漢名落馬河源出赤峯縣即烏蘭哈達㕔属翁牛特右翼北境在縣治西北境東南流逕布爾克爾圗山又東入老河
  金史地理志三韓縣松山縣有落馬河
  元一統志落馬河在松州北八十里發源州界鑼鍋嶺下流入髙州境一百里東入塗河
  按金之三韓松山縣元之松州皆在今赤峯縣境河名與方位俱相合金元史所載落馬河應即指此
  摩該泉 源出赤峯縣即烏蘭哈達㕔属翁牛特左翼東南一百二十里在縣治東北境東流入老河崑都楞喀喇泉 漢名横黒水泉源出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属敖漢東北九十里南流入老河
  玉瀑 在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属敖漢北境縣治北五五百五十里即老河之下流石壁髙聳懸為飛瀑土人名曰響水乾隆八年
  皇上東謁
  祖陵
  鑾輿經此
  賜名玉瀑
  御製詩
  觀敖漢瀑布水
  我聞奥區天所秘疑信向半今信然浩浩萬里沙漠塞乃有瀑水崇岡懸車塵方苦紛堨𭏦豁開壺裏别有天侵尋峰岫羅嘉樹漸潤澗谷無埃𤇆是時仲秋曝晶日忽聞雷聲殷前川坐令林巒失輕籟朗吟清眺萬慮蠲大者明珠小者璣如傾拷㧯投深淵虎狼駭走不敢飲下疑千載蒼龍眠巨石横斷無土壤粤生美箭竒而堅山葉紅緑如錯繡無名野草相新鮮鸛鵠徘徊不忍去鼪鼯時向虬枝穿禹鑿龍門未至此胡乃三級限鱅鰱蒙古相傳瀑水以下鱗𩔖甚夥而以上絶無亦甚竒云吁嘻泉石誠觀止賞咏自我羌誰先匡廬香爐無足喻山靈占此永不遷設置飛觴搦管地混沌竅鑿應難全
  朕恭謁
  祖陵至敖漢覩此巖懸水跳珠琮琤蒙古逰牧地所少也
  因名此水為玉瀑而繫以詩癸亥
  崇椒列巘㸃丹楓樹色煙容緑間紅始信人間無玉闕水晶(⿱𥫗亷)-- 簾内水晶宫
  却笑拘墟李謫仙匡廬當目便茫然飛流詎止三千尺絶勝銀河落九天
  沈沈碧潭毛髪寒琮琤不斷仙珮珊渾如白傅歌中句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渫縈廻受復斟㤀筌對坐可觀音何須隠約求絃指已寫成連山水心
  玉名名瀑玉誰名名相由來總現成逝者如斯來不舍長懷尼父在川情
  寄題敖漢瀑布水
  我愛敖漢瀑布水今來路隔三百里題詩睫眼十一年乾隆八年東巡途經其下題長句大書磨崖今年取道迤東相距三百餘里故賦此寄題其後以紀嵗月飛注東流殊未巳
  以上皆入老河之水英金河亦入老河已提為綱故不復附老河下


  欽定熱河志巻七十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一
  水三
  潢河 亦名湟水䝉古名錫喇穆楞自克什克騰克什克騰在今赤峰縣即烏蘭哈達㕔境外界發源東流入赤峰縣即烏蘭哈達㕔北巴林旗界入赤峰縣屬翁牛特左翼北境在縣治北二百餘里又東南逕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喀爾喀左翼界與老河㑹為大遼水之西一源其下流至奉天府開原邊外㑹東來之赫爾蘇河入邊為遼河
  唐書地理志營州北四百里至潢水契丹傳中部酋比能為幽州刺史王雄所殺衆遂㣲逃潢水之南黄龍之北
  太平寰宇記營州北至契丹界湟水四百里遼史地理志饒州有潢河
  武經總要中京北距潢水惠州北至潢水石橋興中府北至潢水四百里
  富弼行程録自中京北四百八十里度潢水石橋橋在今赤峰縣即烏蘭哈達㕔北境巴林旗界内距翁牛特北境不逺今尚存
  方輿紀要潢河源出平地松林流經臨潢府南至廢水州東木葉山合於土河者是也
  按舊唐書契丹傳及安禄山傳於潢水皆作黄新唐書始作潢字遼金史内因之一統志原本别於西黄河故曰潢遼上京臨潢府在今赤峰縣即烏蘭哈達㕔北巴林旗地以此得名証以武經總要富弼行程録方輿紀要諸書均相符合又一統志原本潢河又名濫真水今考水經注濫真水出西北塞外厯重山東南入白狼河在白狼水流經龍城之後今考老河既不得為白狼則以合老河之潢河為濫真水亦别無據難以徴信舊志又謂古名饒樂水别名託紇臣亦曰吐䕶真河考饒樂水即今英金河詳見前英金河下託紇臣水吐䕶真河即今老河詳見前老河下皆與潢河無涉至方輿紀要於饒樂水下注曰其下流東北入於潢河是明知饒樂水之非即潢河矣下文復注亦謂之黄河亦曰北黄河夷名哈母林即喀喇穆楞或謂之烏龍江似以黄河及北黄河喀喇穆楞及烏龍江皆為饒樂水之别名則舛誤殊甚盖黄河即潢河唐書原兩字通用至今稱潢河為錫喇穆楞䝉古語謂黄為錫喇是仍以潢河為黄河也至於北黄河則因舊唐書土䕶真河北即黄河書作即北黄河之誤若夫喀喇穆楞别為一水在今潢河之北巴林界東南流入於潢河䝉古謂黑為喀喇遼史地理志上京臨潢府有潢河復有黑河周廣順中胡嶠䧟北記謂渡湟水又明日渡黑水宋薛映記及富弼行程禄並謂度潢水石橋五十里至保和館度黑水河沈括夢溪筆談謂黑山在大漠之北有黑水出其下者是也亦謂之烏龍江明人又曰黑龍江口與今奉天東北之黑龍江别以今形勢論之老河發源在今平泉即八溝㕔喀喇沁右翼及扎薩克旗之南迤而東北正環遶遼金大定府境即古託紇臣水吐䕶真河及遼金之土河也其北則為英金河在今赤峰縣即烏蘭哈達㕔屬翁牛特境自西而東流正當遼金大定府之北境即古饒樂水也又北為潢河在今翁牛特北境自西而東流逕諸䝉古地當遼上京臨潢府境及金北京路之北境即古黄水一名湟水也又北則為黑河在今赤峰縣北境巴林界即所謂烏龍江也諸水下流雖俱㑹為一河而其上源相距並數十百里各有經流不容相紊以其處於徼外諸書多互相牽引易於混淆故詳辨之
  布林池 源出赤峰縣即烏蘭哈達㕔屬翁牛特左翼西北四十里東流入潢河
  以上入潢河之水老河亦入潢河已另列為綱故不復附潢河下
  大凌河 䝉古名傲穆楞有三源一出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屬喀喇沁左翼南之土心塔在縣治東南二百二十里北流逕威遜圖山東北流逕錫喇哈達圖山北逕喀喇沁貝子旗又北至三台小營一出喀喇沁左翼西之水泉子在縣治西南境東流至縣治南一出喀喇沁左翼西北之三官營在縣治北境東南流至縣治南二源合而東流至三台小營三源始㑹東北流入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境六十里至土黙特右翼境之木頭城子又一百三十里逕朝陽縣南稍折而東南流又一百八十里至九關臺門出朝陽縣境入錦州府義州界亦名靈河即古白狼水也
  水經注白狼縣東南廣成縣上文東南二字連廣城縣三字為句觀下文白狼水先逕廣成縣後逕白狼縣可見明人刻水經注云東南下當有逕字者非北流西北屈逕廣城縣故城南俗謂之廣城又西北石城川水注之又東北逕昌黎縣故城西髙平川水注之又東北自魯水注之又東北逕龍山西又北逕黄龍城東又東北濫真水出西北塞外東南厯重山入白狼水
  遼史地理志建州在靈河之南
  金史地理志興中縣南有凌河永㕔縣北有凌河元一統志凌水源出龍山縣南六十里師婆寨至縣東南十五里入利州界一云源出龍山縣南八十里紫草務東北流一百里入利州界又北經富庶縣東南三十里又東經建州南四十里又東入興中州界經州東南下流入義州境
  按白狼水為塞外大川今老河既不得為白狼水詳見前老河下求其方位適相當者惟有大凌河以水經注及各史証之白狼水發源古白狼縣東南而流經古龍城東境漢書地理志白狼縣下但注有白狼山而不言白狼水水經注始以白狼縣為白狼水所經又稱白鹿山即白狼山也白狼山在今建昌縣即塔子溝河南喀喇沁左翼東境大凌河正流逕其西此可為白狼水之證也又水經注白狼水北逕黄龍城東魏營州刺史治魏氏土地記黄龍城西南有白狼河東北流附城東北下是也魏書地形志亦謂龍城縣有狼水黄龍城故地即今朝陽縣即三座塔㕔詳見建置沿革及古蹟門大凌河正東北流逕其城東此又可為白狼河之證也若老河在其西北相去絶逺安得强加以白狼之名乎抑又考之隋書地理志營州遼西郡栁城縣下有白狼水而契丹傳謂依遼西正北二百里託紇臣水即老河詳見前而居則白狼河之較近老河二百里可知舊唐書奚傳南距白狼河新唐書奚傳亦曰南白狼河而地理志謂檀州燕樂縣長城口北八百里有土䕶真河即老河詳見前奚王牙帳也老河為其卓帳之地而白狼河乃其南境與唐交界之處則白狼河之在老河南又可知今老河以南之水發源最逺而又東北流者合大凌河别無他水故决為古白狼水也夫隋唐以前諸史有白狼河而不及白狼河盖名雖變易而實一水矣至於水經注白狼水未逕黄龍城以前所合者有石城川水方城川水髙平川自魯水今大凌河所合之水頗多而古今異名未有確証者㮣不敢附㑹又按大凌河之為古白狼水固無可疑矣惟白狼水之下流尚有與古未合者亦有說焉漢書地理志臨渝縣下注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有侯水北入渝交黎縣下注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是即以渝水為白狼水之下流也水經注白狼水東北出東流為二水右水疑即渝水也其水東南入海一水東北出塞為白狼水東南至房縣注於遼是以白狼水一支為渝水而一支入於遼水也漢志所稱臨渝縣交黎縣並當在近海之北漢書武帝紀文穎注碣石在遼西絫縣絫縣今罷入臨渝此石著海旁故知臨渝近海前漢交黎即後漢昌黎晉慕容皝討弟仁乘海自昌黎東餞水而進故知昌黎近海為今臨渝縣及寧逺州境不聞有白狼水之分流而舊說以撫寧縣之獅河當渝水或又以臨渝縣之石河當渝二水皆在古臨渝故地而渝關之稱相傳以關據河為險則石河尤近之然與首受白狼之文亦不合盖水道變遷古今互異水經注於白狼流為渝水之一支曰疑即渝水也又曰疑是臨渝縣之故城又曰疑即地理志所謂𠉀水北入渝者也是道元於後魏時已不能確指其源委矣至於白狼水本從房縣㑹遼水入海而今大凌河自入於海又與水經注異則海水溢侵之說水經注固屢言之即如濡水本從絫縣碣石山南入海酈氏以碣石為淪入海水其說本之漢司空掾王璜漢書溝洫志作王横儒林傳及水經注作王璜謂往者天嘗連雨東北風海水溢出侵數百里則今自盖平以西之海套其亦在溢侵數百里之中明矣水經注於河水條下又曰昔燕齊遼曠分置營州今城届海濱海水北侵城埀淪者半王璜之言信而有徴是遼水左右之地在漢時為海所嚙者已多今大凌河入海處與大遼水入海處相距甚近是海水未淪以前其必合遼水入海可知夫海水溢出之說先儒皆據之以釋禹貢又何疑於白狼之下流乎
  和爾圖河 源出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屬喀喇沁左翼西五里之托蘇圖喀喇山在縣治南境東流入大凌河
  按此與平泉州即八溝㕔境之和爾圖河别
  僧機圖河 源出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屬喀喇沁左翼西四十里之僧機圖山在縣治南境東流逕平房兒入大凌河
  賽音台河 源出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屬喀喇心左翼西北六十里之鴻吉爾岱山在縣治南境東流入大凌河
  蘇巴爾噶河 漢名石塔河源出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屬喀喇沁左翼西北境在縣治西三十里東南流逕五官營入大凌河
  阿蘭善河 漢名神水河源出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屬喀喇沁左翼西北境在縣治北四十里其發源處俗名熱水湯東南流逕濟爾噶朗營入大凌河圖爾根河 漢名土河以其北别有土河流入土黙特時右翼境或稱此為南土河源出平泉州即八溝㕔屬喀喇沁右翼東南一百八十里之錫黙特山在州治東境東流逕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屬喀喇沁左翼西境又東南入大凌河即古榆河
  金史地理志利州龍山縣有榆河
  元一統志榆林河源出和衆縣西三十五里司家店東南流一百餘里入利州境經州東三里霍司空莊入凌河
  按元李察玉京觀碑稱䟦利州之西慿榆河之渡者長壽山也利州故城及長壽山並在今建縣即塔子溝㕔治東北七十里此河正流逕山下知即榆河也元時和衆縣屬今建昌縣境榆林河亦即指此
  波羅台溝河 源出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北境敖漢南之牛膝河屯在縣治北一百八十里東南流入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土黙特右翼境逕波羅台溝共行八十餘里入大凌河
  察罕河 漢名白河源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土黙特右翼西一百六十里之哈卜塔海華山在縣治東境南流入大凌河
  布爾噶蘇台河 漢名栁河亦名黑子城河源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土黙特右翼西北一百九十里之威遜國喀喇山在縣治西北境東南流逕喀喇城入大凌河
  固都河 源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治北一百里自石罅中流出行五里伏入地又六十里仍涌出南流六十里入大凌河
  喀喇托歡泉 漢名釡泉亦名黑鍋泉源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土黙特右翼西六十里之喀喇托歡山在縣治東北境東南流㑹固都河
  凉水河 源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土黙特右翼西北七十里在縣治西北境自小八溝平地出泉約二里許東南流漸成河行四十里伏入地又二十五里仍涌出東南流十五里入大凌河
  奎騰泉 溪名冷泉源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土黙特右翼西北二十五里在縣治東北境南流㑹凉河水
  圖爾根河 亦名土河以其南别有土河或稱此為北土河根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奈曼南五十五里之塔本陀羅海山在縣治北境南流入土黙特右翼北境逕綽諾圖山又南入大凌河
  按此與平泉州即八溝㕔屬之圖爾根河别
  固爾班和爾圖泉 源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柰曼西南六十里在縣治北境三泉涌出合而東南流㑹圖爾根河
  卓索河 漢名紅土河源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土黙特右翼北一百里之輝果爾山在縣治北境東南流㑹圖爾根河
  什巴爾台河 漢名爛泥塘河亦稱為土河源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土黙特右翼北三十五里之多倫和爾和山在縣治東北境東南流㑹圖爾根河按此與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境之什巴爾台河别
  格爾庫爾台河 亦名石雞河源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土黙特右翼東四十里之塔本陀羅海山在縣治東北境西北流㑹什巴爾台河
  巴圖察罕河 漢名柞河源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土黙特右翼北十五里之巴顔華山在縣治東北境東南㑹圖爾根河
  烏里雅蘇台河 漢名楊河源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土黙特右翼東北八十里在縣治東北境西南流㑹圖爾根河
  衮齊老河 源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土黙特右翼南三十里之蘇巴爾噶圖山在縣治東境東南流至九關臺門西南二里入義州境名栁河川又東流入大凌河
  翁格勒庫河 漢名麝香河源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土黙特右翼東八十里之翁格勒庫山在縣治東北境東南流至清河邊門之西入義州境名清河又東南流入大凌河
  伊瑪圖河 漢名羖羊河源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土黙特左翼西北六十里之邁達里山在縣治東北境南流至清河邊門之東入義州境名細河又又東南流㑹清河
  錫喇塔拉河 漢名馬鞍河源出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土黙特左翼西北四十八里之摩該波羅山在縣治東北境西南流㑹伊瑪圖河
  以上皆入大凌河之水







  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卷七十二
  水四
  分𨽻各屬諸水
  承德府即熱河㕔
  黑龍潭  在府北一百八十里唐山營山之下有洞窈然水出洞中深不可測嵐氣迷漫若潛神物故曰黑龍潭
  豐寕縣即四旗㕔
  和爾圖泉 在縣屬察哈爾鑲白旗西北五十五里
  烏蘭池 漢名紅鹽池在縣屬察哈爾鑲白旗西北七十五里
  魁蘇池 在縣屬察哈爾鑲白旗西北一百三十里
  錫爾哈池 在縣屬察哈爾鑲白旗北一百九十里
  呼倫穆索和池 在縣屬察哈爾正藍旗東四十里
  錫勒圖池 在縣屬察哈爾正藍旗東南十二里渾圖池 在縣屬察哈爾正藍旗南三十五里哈希穆克池 在縣屬察哈爾正藍旗西南十五里
  固爾班烏黙赫池 在縣屬察哈爾正藍旗東北二十里
  黑倫木圖池 在縣屬察哈爾正藍旗東北一百里
  翁衮泊 在縣屬察哈爾正白旗西北一百四十里
  喀喇烏蘇 漢名黑水濼在縣屬察哈爾正白旗西北一百四十里
  伊克烏蘭泉 漢名大紅泉在縣屬察哈爾鑲黄旗東南一百三十里
  衮布拉克 在縣屬察哈爾鑲黄旗西南一百二十里噶順泉 漢名苦水泉在縣屬察哈爾鑲黄旗西七十里
  巴噶烏蘭泉 漢名小紅泉在縣屬察哈爾鑲黄旗東一百二十里
  達布遜泉 漢名鹽泉在縣屬察哈爾鑲黄旗東北一百二十里
  平泉州即八溝㕔
  冷水塘 在州治東北三百里八郎官東山土人云浴之已疾
  龍潭溝 在州治西北八十里旁有泉絶清冽温泉 在州治北一百四十里魁得蘇溝口北山上旁有浴池
  石井 在州治北一百二十里二道營山洞中水極甘寒旁有小浮圖一莫詳年代
  䝉克泉 在州屬喀喇沁右翼西七十里
  烘郭爾泉 在州屬喀喇沁右翼南七十里温冷特泉 在州屬喀喇沁右翼南二百里努黑圖泉 在州屬喀喇沁右翼北三十里
  赤峰縣即烏蘭哈達㕔
  博多克圖泉 在縣屬翁牛特右翼西九十五里阿魯布拉克 在縣屬翁牛特右翼東北五十里布魯都池 在縣屬翁牛特左翼西五里
  和爾博勒津泊 漢名七金泊在縣屬翁牛特左翼西南八十里
  建昌縣即塔子溝㕔
  蒐濟河 源出縣屬喀喇沁左翼東南七十里柏樹山之毛頭泊在縣治東南一百七十里南流逕都呼喀喇山至髙臺堡門東十里入錦州府寧逺州境為六州河
  元一統志六州河在利州東南八十里
  按元時利州在今建昌縣即塔子溝㕔東境縣之最東南為元瑞州地方位相合又相傳名六股河盖以摩該圖河呼魯伯楚特河額里葉河布勒圖河四道溝河五水及蒐濟之經流為六也
  摩該圖河 源出縣屬喀喇沁左翼南三十八里之摩該圖山在縣治東南境東南流逕沙㡌山入蒐濟河
  呼魯伯楚特河 源出縣屬喀喇沁左翼南七十里之呼魯伯楚特山在縣治東南境東南流入蒐濟河
  額里葉河 源出縣屬喀喇沁左翼南八十里之額里葉嶺在縣治東南境南流寛至邦門之西入寧逺州境名黑水河又南入蒐濟河
  布勒圗河 漢名寛河源出縣屬喀喇沁左翼南一百十里之布勒圗喀喇山在縣治東南境東流㑹額里葉河
  按一統志原本謂明宣德三年大破三衛之兵於寛河即此今考明宣宗實録宣德三年九月喜峰口守將馳奏烏梁海舊作兀良哈今改正侵邊已入大寧經㑹州將及寛河宣宗决䇿親征乙夘出喜峰口昧爽至寛河則喜峰抵寛河甚近若今㑹灤河之豹河亦名寛河明初嘗置寛河守禦所者别在平泉州境與此寛河方位不同舊志盖以同而誤也
  四道溝河 源出縣屬喀喇沁左翼南一百十五里之四道溝在縣治東南境東流入蒐濟河塔本泉 漢名五泉源出縣屬喀喇沁左翼東南三十五里之塔本嶺東南流入蒐濟河
  巴奚里河 源出縣屬敖漢境之瑪尼罕初東北流折而東流又折而東南流入柰曼境三面環抱下流入於沙地
  齊老白池 在縣屬敖漢東南二十五里下流入沙河
  都木達納林泉 在縣屬敖漢南三十里流入齊老台河
  烏里達扎哈納林泉 在縣屬敖漢東南五十里伊瑪圖泉 在縣屬敖漢南一百二十里下流入沙池
  庫爾竒勒泉 在縣屬敖漢西南一百五十五里尼楚琿泉 在縣屬敖漢西南二百里
  輝圖扎哈納哩特泉 在縣屬敖漢西五十里
  朝陽縣即三座塔㕔
  小凌河 䝉古名明安河源出縣屬土黙特右翼西南二百二十里之明安喀喇山在縣治東南境有三泉滙為一河初名穆壘河東北流為明安河逕土黙特右翼旗之南境至松嶺子門西五里入錦州府錦縣境為錦水亦名小靈河即古參栁水也
  漢書地理志栁城縣參水北入海
  遼史地理志興中府有小靈河
  元一統志小陵河在興中州南一百五十里源出玉泉井溢而成川流入錦州界
  按漢栁城縣在今寧逺州及錦縣之西境所謂北入海者盖自縣北而南流入海地理志臨渝縣侯水北入渝酈道元曰盖自北而南其書法與此同例與今小凌河方位正合遼之興中府元之興中州即今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地靈之與凌則𫝊寫字誤耳
  哈栁圖河 漢名水獺河源出縣屬土黙特右翼南五十里之蘇巴爾噶岡在縣治東境南流逕托羅克台山入小凌河
  卾欽河 漢名女兒河源出縣屬土黙特右翼南境在縣治東境東流至新開門北六十里入錦縣境又東南流入小凌河
  楊檉木河 源出縣屬喀爾喀左翼南境東南流沿柰曼東北境至彰武臺門亦名楊檉木門入錦州府廣寧縣境下流入遼河
  庫崑河 源出縣屬喀爾喀左翼東流入土黙特左翼北境又東流入楊檉木河
  烏訥蘇台河 源出縣屬土黙特左翼北八十里東北流㑹庫崑河
  阿哈里河 源出縣屬土黙特左翼北七十里東流㑹烏訥蘓台河
  蘇爾哲河 漢名大堤河源出縣屬土黙特左翼北三十里東南流入廣寧縣東北境
  烏克爾齊老泉 漢名卧牛石泉源出縣屬土黙特左翼東二十五里西南流㑹蘇爾哲河
  蘇巴爾噶圖河 漢名石塔河源出縣屬土黙特右翼境東南流入土黙特左翼西八十里南流入邊
  按此與喀喇沁左翼境之蘓巴爾噶圖河别
  額里葉河 漢名鷂鷹河源出縣屬土黙特左翼東北八十里東南流入邊
  按此與喀喇沁左翼境之額里葉河别
  湯圖河 源出縣屬土黙特左翼西二十里東南流入邊
  和爾博勒津泉 漢名七金泉在縣屬土黙特左翼東北七十里
  兆布拉克 漢名百湖在縣屬土黙特左翼東六十里
  烏哈爾温泉 在縣屬喀喇沁左翼北一百里查木哈克泉 在縣屬柰曼東五十里
  察罕泉在縣屬奈曼東南六十里
  各屬有名無考諸水
  陽師水 北齊書文宣帝紀北討契丹辛丑至白狼城壬寅經昌黎城癸夘至陽師水後魏置陽師鎮盖以水得名
  按舊唐書謂廢陽師鎮在營州東北當在今朝陽縣即三座塔㕔治東北境
  道人溪水 水經注道人溪水南流厯宻雲戍東此宻雲戍興邊内之宻雲縣别左合孟廣硎水亂流經宻雲戍城南右㑹大榆河即鮑邱水
  孟廣硎水 水經注孟廣硎水出硎下西南至宻雲戍東西注道人溪水
  按大榆河發源即今豐寧縣即四旗㕔境之潮河道人溪水孟廣硎水㑹注大榆河處當在今豐寧縣境
  白楊泉水 水經注白楊泉水北發白楊溪右注大榆河
  龍芻溪水 水經注龍芻溪水自坎注大榆河按今潮河南流經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白楊泉水龍芻溪水注大榆河處當在今灤平縣境
  石城川水 水經注石城川水出西南石城山東流北屈逕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東注白狼水方城川水 水經注在大遼水條下方城川水發川西南山下東入白狼水
  按白狼水即今大凌河發源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南此石城川水方城川水俱當在建昌縣南境
  髙平川水 水經注髙平川水出西北平川東南注白狼水
  自魯水 注經注自魯水導西北逺山東南注白狼水
  按白狼水下流經今朝陽縣即三座塔㕔此髙平川水自魯水東南注白狼水當今朝陽縣境
  隂凉河 遼史天祚紀天慶七年自燕至隂凉河置軍營金史地理志大定縣松山縣皆有隂凉河元一統志隂凉河在松州南四十里發源興州界女嶺經由州境流與髙州塗河即土河今名老河合按此當在今赤峰縣即烏蘭哈達㕔南境發源流經平泉州即八溝㕔屬喀喇心右翼西北境東南流逕大寧故城之北
  琵琶川 曾公亮武經總要奚本匃奴别種居隂凉州後徙居琵琶川在幽州東北數百里古北口之北遼史地理志利州阜俗縣唐末契丹漸熾役使奚人遷居琵琶川統和四年置縣
  按利州為今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南境地則此水當亦不逺
  陷河 遼史地理志澤州太祖俘蔚州民立寨居之採煉陷河銀台
  按澤州為今平泉州即八溝㕔地則陷河亦當在州境
  松山川 遼史地理志松山州松山縣有松山川按金史地理志之松山縣元史地理志及元一統志之松州皆不載松山川以松山州方位考之當亦在赤峰縣即烏蘭哈達㕔
  神射泉 遼史地理志興中府有神射泉
  按元一統志謂天授皇帝嘗獵獲一香麝因名其泉曰神射當在今朝陽縣即三座塔㕔
  麥務川 遼史地理志興中府象雷縣以麥務川置
  按此當在今朝陽縣即三座塔㕔
  霿𩃭河 金史世宗紀右副元帥完顔黙音舊作完顔謀衍今改正敗鄂哈舊作窩斡今改正於霿𩃭河赫舎哩志寧舊作紇石烈志寧今改正傳鄂哈敗於長濼遂西走志寧追及於霿𩃭河大破之
  連魯古淀 金史鄂哈傳鄂哈入奚部時時出兵冦速魯古淀古北口興化之間
  按此當在古北口外與灤平即喀喇河屯㕔豐寧即四旗㕔兩縣為近
  沁河 金史地理志大定府富庻縣有沁河元一統志沁河自富庻縣西四十里小澗流經縣治西南一里許東流四十里合於凌河
  按富庻縣在今平泉州即八溝㕔西北則沁河亦當在州西北境
  撤馬水 元一統志撤馬水在大寧縣西北四十里濶十歩遼太祖時牧馬於此因名源出撤馬哈東流經縣境一百五十里合於塗河
  按此當在今平泉州即八溝㕔屬大寧故城北境
  荆水 元一統志荆水自金源縣界流入建州經州東北荆山下故名下流合於凌河
  按此當發源今平泉州即八溝㕔東北境東南流入朝陽縣即三座塔㕔
  碓觜河 元一統志碓觜河在金源縣西三里源出寺家莊西南三十歩平地涌出溢而成川流經縣西一里許東南流九十里入建州界合於凌河按此當發源平泉州即八溝㕔東北境東南流入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境與荆水形勢畧同
  青龍河 元一統志青龍河發源惠和縣五十里麻塲寨南二里澗流經縣南一百歩又北流五十里入髙州界
  按此當發源建昌縣即塔子溝㕔東北流入赤峰縣即烏蘭哈逹㕔
  虎河 元一統志虎河發源武平縣西南六十里葫蘆山流經縣之霸州舖合於遥剌河
  按此當在朝陽縣即三座塔㕔西北境
  芍藥河 元一統志芍藥河在利州東五十里源自芍藥莊山谷間出東流合於凌河
  按此當在建昌縣即塔子溝㕔東境
  狗水 元一統志狗水在惠州東一百八十里源自指頭山崖出東流一百二十里入利州界合於凌河
  按此當發源平泉州即八溝㕔南境東流入建昌縣即塔子溝㕔
  百里水 元一統志百里水在川州東二十里自迤北三义口經州境沿流一百里故名東流入義州界
  按此當在朝陽縣即三座塔㕔東北境
  清水河 元一統志清水河在川州西北五里源出西北七十里紅土寨
  按此當在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北境
  白羊河 元一統志白羊河源出興州樺皮嶺流入松州與落馬河合流逹高州塗河
  按此當發源承德府即熱河㕔北境東流入赤峰縣即烏蘭哈達㕔
  鋤刀河 元一統志鋤刀河在松州北二十里發源興州界流經州境不與落馬河合
  按此亦當發源承德府即熱河㕔北境東流入赤峰縣即烏蘭哈達㕔境與白羊河形勢畧同
  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三
  學校一
  教化之行建首善自京師始葢以京師王化之基
  聲教所先也熱河自
  聖祖肇建山莊成都成邑我
  皇上率修
  前典嵗時獮狩萬國來同瞻就
  雲日無異
  京輦乃發
  徳音興建學校改設府縣立師儒之官廣選造之額恩綸稠叠規制大備伏讀
  御製碑記及紀事釋奠諸詩於禮樂百年之興三致意
  焉猗歟盛美千載一時也臣等叨奉
  屬車伏覩此邦人士蹈詠
  鴻儀沐浴
  聖化謹次立學縁起志學校第十一其考棚書院亦附
  列焉
  御製文
  熱河
  文廟碑記己亥
  丙申夏駐蹕熱河避暑山莊曹秀先以禮部尚書扈從幾暇召見談及時政秀先云臣春卿也在職言職以為此處宜興學校以造就士朕曰俞哉亦其時矣於是乎有設學之㫖於是乎有加額之恩學校既設則
  文廟亟宜建乃命相地伐材卜吉鳩工宫牆泮水殿廡禮樂一如制越二年己亥夏朕以來廵親
  釋奠而落成之夫熱河固自古闗塞以外荒畧之區也雖金遼有興州之稱然旋舉旋廢建置沿革率不可考而况有臯比之傳絃誦之聲哉是以我
  皇祖每年避暑於此亦不過名之曰山莊故有
  聚民至萬家之句蓋於禮樂之興未免
  存待以百年之意今則耕桑日以闢戸口日以滋以幅員計之不啻數千里而版籍或逾十萬焉此而無學以牖民廸俗豈宣
  祖猷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聖化之道今西域烏魯木齊等處率置郡縣立學校以此較彼為尤近矣則兹
  文廟之建於時於地胥不可緩亦不待人之請而後行稱之曰熱河
  文廟者今雖升之曰承徳府從其朔紀其因也昔蘇軾作韓愈碑記云公之神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予謂韓愈因文見道我
  夫子體道垂文韓愈之所因者即
  夫子之所垂而見猶待乎行體則其本也且水在地中尚待求而得之我
  夫子乃天之經地之義山之峙海之淵無日不在人人心目之中範圍曲成而不遺豈待穿鑿求之而後得然則
  木鐸之音孰謂不可覺斯民於闗外荒畧之區也哉御製詩
  熱河承徳府紀事八韻有序 己亥
  上塞久鍾擅坤輿之勝㮣神臯特闢萃天府之奥區造化既具此山川分野自呈為都㑹溯惟熱河著號因泉温而紀地靈迨乎承徳命名初設州而今置府緬昔
  經營文囿始成避暑之莊及余纘習武功斯佇行秋之典煙井萬家而遞衍盈寜既叶屢豐禮樂百年而後興教化亦徴日盛作廟凖省垣之制熱河先建城隍廟像設祀典悉視保定省城建學崇
  孔子之堂文治甫彰賢書遂薦迺詔銓曹而集議悉依内地之成科首㕔遷郡守之階即資統轄餘屬分牧令之職仍帶原銜人因舊而制則惟新規模於焉大備官不增而事無所廢庶政因之益修顧兩載已隔鳴鑾兹五月復臨駐蹕覽歡迎之士庶愈懷
  祖徳之培貽撫肇錫之班聨恒凛泰符之熙洽用吟長律
  兼識大凡
  皇祖初名避暑莊熱河數典那云忘萬家煙火昔成聚皇祖熱河詩有聚民至萬家之句今不啻數倍矣千里幅員今闢疆承徳
  建州癸丑始丙申陞府繼
  先蘉因之擇地立
  文廟遂以育賢起學庠信是百年興禮樂欣其比戸富農桑漫猜林本鹿豖藪試看家増絃誦場朔定安興軍溯古遠於此置北安州興化軍屬中京大定府金改興州寜朔軍屬北京路豐灤建赤縣分傍熱河陞為承徳府統轄六屬並改八溝㕔為平泉州四旗㕔為豐寜縣喀喇河屯㕔為灤平縣三座塔為朝陽縣塔子溝㕔為建昌縣烏蘭哈逹㕔為赤峯縣仍兼同知通判原銜咸隸承徳府撫兹樂利䝉
  庥者保泰惟殷敬不遑
  文廟釋奠禮成有述
  聖祖於斯避暑曽養恬樂利被黎蒸閭閻此日較前盛禮
  樂百年以後興爰建
  廟堂欣慶落載因釋奠仰
  依憑菁莪雅化㨗影響已有庠間俊秀升丙申夏詔於熱河興建文廟並定各㕔入學額數丁酉秋順天鄉試即有熱河之生員中式者
  謹按
  文廟碑記熱河承徳府紀事八韻詩俱
  御書刻石
  文廟釋奠禮成有述詩刻屏懸挂
  乾隆四十一年八月内閣奉
  上諭朕毎嵗木蘭秋獮先期駐蹕熱河數十年來見該處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農耕蕃殖市肆殷闐儼然成一都㑹惟絃誦之風未盛由於口外人多樸魯無所師承且未另立學額更無以示鼓舞因思熱河各㕔所屬編氓及僑居年久者其子弟應不乏秀良誠能教育而振興之未嘗不足以示造就自宜剏設義
  學延師訓課以勵文風並當建立學宫酌定庠額俾得藉以上進其如何興建籌辦著該督周元理悉心勘議具奏至學校章程並著㑹商學政羅源漢酌議奏聞副朕嘉惠塞民廣學毓材至意欽此
  謹按先是熱河於雍正年間改設承徳州乾隆三年議設學額至七年裁州歸宻雲縣考試詳見部議各條下
  四十二年十二月内閣奉
  上諭前據周元理奏熱河請添建考棚俾七㕔所屬士子生童得以就近應試事屬可行但工程事宜地方官素未諳習辦理恐未能妥協所有熱河考棚工程著𣲖劉浩辦理欽此
  四十三年正月内閣奉
  上諭熱河地方朕毎嵗木蘭秋獮先期駐蹕數十年來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農耕蕃殖市肆殷闐其秀民並知蒸蒸向化絃誦相聞現已興建學宫議定庠額竝命設立考棚將來人文日盛已儼然成一大都㑹而名稱仍熱河之舊殊於體制未協因思熱河從前曽稱為承德州嗣後應改為承德府即以熱河同知改設其廨署并毋庸另建其餘六㕔如八溝較大似應改為知州喀喇河屯等㕔酌量改縣均隸新設之承德府管轄并隸熱河道考核著傳諭周元理將應行酌改各事宜悉心籌畫妥議具奏𠉀朕另降諭㫖將此諭令知之欽此
  四十三年正月内閣奉
  上諭學校人才之聚郡縣户口之系古者教飬並重治化覃敷至於荒畧之地邊漠之區恒有聲教所未及而不𨽻版圖者我朝定鼎以來光宅函夏幅員日廓中外一家京畿東北四百里熱河地方在古北口以北其境於禹貢為兾州邉末而虞及殷周幽州之畫境也秦漢以來越在絶徼未入版圖元魏建安營二州唐時有營州都督府然不過僑治於内地遼金及元始薌其名而厯祚未乆故址旋荒明棄大寜視為别域我國家撫臨寰宇薄海内外咸登版籍况熱河宻邇畿輔自
  皇祖康熙四十二年肇建山莊秋獮經行徃來
  駐蹕
  皇考率修
  前典設立熱河㕔尋改承徳州朕臨御之七年地方大吏建議此地究為闗外仍設為㕔八溝等六處悉如之盖以其時士民尚少風俗椎魯立學建郡之制有未遑焉嗣後獮獵木蘭每嵗駐蹕於兹日見黎庶殷闐户口繁富里巷絃誦人文漸起此實國家積洽累仁休養生息涵濡百餘年之乆方克臻斯夫士為四民之首土著與僑居者乆於其化子弟不乏秀良而學校未興師承無自其何以甄陶而鼓勵之况今西域如烏嚕木齊等處率皆立學校置郡縣以此較彼地既逺近懸殊風土人物亦皆過之按諸古者廣厲學
  官之意其地其時正相協焉爰於丙申秋命冬官量度規模鳩工庀材興建
  文廟朕親
  釋奠而落成之毎年來廵斯土必先展拜廟貌秋仲丁祭遣大學士行禮率以為常所有酌定庠額分年取士並創設書院義學延師訓課悉令督臣與學臣議立章程以行近嵗士氓深被教澤既富方榖益見蕃昌閭閻安堵沐浴太平四方商賈之民駢集輻凑儼然成一都㑹計其地千有餘里而户口或逾十萬焉可以見耕桑日闢版籍日繁成都成邑之盛有明徴矣近者既創立學校樂育人材而其地猶仍熱河㕔之舊凖諸體制未為允協因思向曽設承德州今宜陞為承徳府即以同知改設其餘六㕔如喀喇河屯㕔改為灤平縣四旗㕔改為豊寜縣八溝㕔其地較廣改為平泉州烏蘭哈逹㕔改為赤𡶶縣塔子溝㕔改為建昌縣三座塔㕔改為朝陽縣賦税戸籍之數悉𨽻於知府轄於熱河道以重考核官斯土者所宜悉心經畫措置協宜以副朕嘉惠邊氓教養兼施之意至於考訂舊聞蒐羅掌故輯成熱河全志已命儒臣博採旁徴區分事𩔖纂訂成書仍於山莊内肇建文津閣庋貯四庫全書琅籖秘笈炳耀興桓以示朕崇
  師惇典一道同文至意欽此
  四十四年五月内閣奉
  上諭熱河自
  皇祖建立山莊以來迄今六十餘年户口日滋耕桑益闢儼然一大都㑹禮樂百年而後興此正其時曽於丙申秋降㫖添設學校書院加廣庠額以教育而振興之並相地鳩工建立
  文廟兹鑾輅來廵適届落成親詣行
  釋奠禮宫牆泮水間青袍環列彬雅可觀從此文化益當蒸蒸日盛第現在庠生已有五十餘人均應與順
  天鄉試雖丁酉科曽經中式一人但邉外士子樸魯者多恐尚未能與通省貝字號每卷校藝獲售著加恩照宣化府之例另繕承字號毎科鄉試取中舉人一名俾士子知上進有階愈加鼔舞俟將來文風漸盛人數多至百餘名該督臣學臣再行奏聞増額以示嘉恵上塞士林多方樂育至意該部即遵諭行欽此設學事宜
  乾隆三年議准熱河於雍正年間設立承徳州未經建學今該州遵立義學延師訓課童生至二百五十六名自應量設學額照奉天新設州學例嵗科考各取進文童六名嵗考取進武童四名額設廪増各十名以逐年考試優等生員漸次充補俟廪額補足時三年一貢至八溝四旗同知通判所轄之漢人亦准一體與考其寄居流寓之人不得混冒
  七年承徳州裁生童歸併宻雲縣考試
  乾隆四十一年十月禮部等部議准熱河建立學宫事宜
  
  文廟地基奉
  㫖指定熱河城隍廟之東其工程事務交工程處辦理所有大成殿明倫堂均以仿照内地規制應行相度建造之處統聴管工程大臣辦理
  一每㕔各設義學一處延請品學兼優之士分司訓課其束脩膳金並生童膏火等項銀両俟建設義學後按年報部動支
  一從前承徳州學額取進文童六名武童四名其時祗有熱河喀喇河屯二處童生應試今七㕔地廣人多較前已増數倍自應變通加額俾知奮勉嗣後嵗科二考熱河一㕔每試取進文童四名其餘六㕔各取進二名嵗考武童減半取進將來人丈日盛如應酌議増廣再行請
  㫖辦理
  一熱河生童向係歸併宻雲在通州應考今仍照舊考試將来人數日増應否於熱河地方添建考棚之處再行請
  㫖辦理其鄉試一體編入順天北貝取中
  一七㕔總設道學教授一員額定廪生十六名每逢嵗科二考將優等生員挨次㧞補俟廪額補足照例三年挨貢一次十二年抜貢一次
  一熱河本無土著凡流寓民人身家清白寄籍二十年者俱准考試初考童生之時尚無廪保應令各㕔查明飭取地隣保結收考取定名數申送道考由道轉送學政考取入學將來廪額補足之後照例令廪生保結其有現在口外居住業於宻雲等處入學者准其報明改歸熱河應試
  十一月管工程處尚書英亷等奏准恭查熱河建立
  文廟等遵照奏准燙様按例詳細估計得熱河城隍廟之東新建
  文廟大成殿五間碑亭三間大成門五間崇聖祠五間東西配廡各十一間尊經閣五間犧牲所三間省牲亭一間明倫堂五間東西齋房各七間教授衙署一所泮池一處橋一座欞星門一座東西牌坊二座大成殿前月䑓一座焚帛爐一座門樓四座等項估需銀七萬三千二百二十九兩二錢請在熱河存貯備工銀内支用其應造龕案神牌籩豆供器及樂器舞儀等項應會同禮部太常寺查明另行辦理再查此項工程係在熱河地方修建請派熱河道明山保就近㑹同等派出之司員一同敬謹妥協辦理於彈壓稽查並錢粮工程均有禆益
  十二月禮部奏准熱河地方毎歳夏秋為
  聖駕廵幸之所今
  特興黌序廣勵師儒文物聲名宜從美備現經英亷
  等照
  國學大成殿龕案陳設欵式遵
  㫖辦理所有兩廡及
  崇聖祠龕案並各神牌位次均照
  太學成式製造安設至祭品樂器及一切供器等項除所供
  特頒周時法物外等謹查照
  太學所用各器另偹細冊交英亷等如式制造再查
  太學例用文舞生三十六人樂生五十三人執事生二十八人應㑹熱河道轉飭所屬慎重遴選照
  太學名數充補由太常寺酌量揀派熟諳音律禮儀者前徃教習如恭遇
  皇上駐蹕熱河或
  親臨行禮或
  遣官行禮樂章照
  太學所奏其香帛祭品應請照致祭
  闕里之例由地方官備辦若係該地方官承祭之時所用樂章祭品等項均照直省學宫辦理
  四十三年三月吏部等部遵
  㫖將喀喇河屯㕔改為灤平縣八溝㕔改為平泉州四旗㕔改為豊寜縣塔子溝㕔改為建昌縣烏蘭哈逹㕔改為赤峯縣三座塔㕔改為朝陽縣又議准將熱河道教授學改為承徳府教授又現奉
  諭㫖建造考棚俾生童以就近應試其原定入學名數尙少應再行加増承徳州原額四名加増二名其六州縣原額二名各増二名俱𨽻承徳府學俟將來六州縣入學人數漸多另於各處建學以昭
  聖世同文之化
  七月吏部等部議准承徳府属各州縣童生照例錄送承徳府覆試其府境童生該府考後即送學臣考試毋庸再由道轉送又府州縣增設學額所需貢生旗匾并文武舉人進士盤費坊價等項銀兩在通省額設㽞支銀内撥給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三>
  文廟在承徳府治之東東西牌坊各一座向東額曰教垂萬世曰道洽八埏向西額曰執中含和曰參天兩地中櫺星門牌樓一座額曰化成久道内泮池一大成門一座内碑亭一大成殿五楹正位奉
  至聖先師孔子神位
  御書額曰廣大中和聨曰有開必先冠古今而垂教化無思不服合内外以振文章四配祀復聖顔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十二哲祀先賢閔子冉子冉子宰子端木子冉子仲子言子卜子顓孫子有子朱子東廡十一楹祀先賢蘧瑗澹䑓滅明原憲南宫适商瞿漆雕開司馬耕梁鱣冉儒伯䖍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齊公良儒公肩定鄡單罕父黑榮旗左人郢鄭國原亢亷潔叔仲會公西輿如邽巽陳亢琴張歩叔乘秦非顔噲顔何縣亶樂正克萬章周敦頤程顥卲雍先儒公羊髙伏勝董仲舒后蒼杜子春諸葛亮王通范仲淹歐陽修楊時羅從彦李侗吕祖謙蔡沈陳淳魏了翁王伯趙復許謙吳澄胡居仁王守仁羅欽順西廡十一楹祀先賢林放宓不齊公冶長公晳哀髙柴樊須商澤巫馬施顔辛曹卹公孫龍秦商顔髙壌駟赤石作蜀公夏首后處奚容蒧顔祖句井疆秦祖縣成公祖句兹燕伋樂欬狄黑孔公公西蒧顔之僕施之常申棖左邱明秦冉牧皮公都子公孫丑張載程頤先儒榖梁赤髙堂生孔安國毛萇鄭康成范寗韓愈胡瑗司馬光尹焞胡安國張栻陸九淵黄幹真徳秀何基陳澔金履祥許衡薛瑄陳獻章蔡清陸龍其
  崇聖祠五楹祀
  肇聖王木金父公
  裕聖王祈父公
  詒聖王防叔公
  昌聖王伯夏公
  啟聖王叔梁公先賢顔氏曾氏孔氏孟氏先儒周輔成程珦蔡元定張廸朱松
  文廟東首
  御座一所
  宫門一座垂花門一座尊經閣五楹神厨一座神庫一座犧牲亭一間
  文廟西首學門一座垂花門一座東西齋房各七楹東曰進徳曰日新西曰修業曰時習明倫堂五楹教授署一所
  釋奠儀注
  四十四年五月
  上駐蹕熱河時
  文廟落成丁未
  親詣行釋奠禮
  上御龍袍補服乘輿出
  行宫入大成左門降輿賛引官對引官恭引盥洗由殿中階進典儀官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賛引官奏就位
  上詣拜位立典儀官唱迎
  神司香官捧香盒向上立唱樂官唱迎
  神樂奏昭平之章司香官進至香案傍跪賛引官奏上香
  上詣
  先師孔子香案前上香畢復位立分獻官就四配十二哲位前上香畢各復位立
  上行二跪六拜禮典儀官唱奠帛爵行初獻禮獻帛爵官各捧帛爵向上立唱樂官唱初獻樂奏宣平之章
  上跪讀祝官讀祝文畢
  上行三拜禮典儀官唱行亞獻禮唱樂官唱亞獻樂奏秩平之章典儀官唱行終獻禮唱樂官唱終獻樂奏叙平之章典儀官唱徹饌唱樂官唱徹饌樂奏懿平之章典儀官唱送
  神唱樂官唱送
  神樂奏徳平之章
  上行二跪六拜禮典儀官唱捧祝帛香饌㳟送燎位上轉立東旁望燎復位立賛引官奏禮畢對引官㳟導上升輿還
  宫禮成
  賜順天學政汪廷璵大縀一紗一承徳府教授米天瑛舉人薛聨元生員陸光儒等紗葛有差
  賜太常寺司樂官樂舞生等葛布銀錁有差翌日順天
  學政汪廷璵率教授舉人生員等
  奏謝上言欽惟我
  皇上
  統備君師
  化覃中外
  率俾暨光天之下千百國文徳同昭
  用敷肇建極之原十六字心傳畢貫渉星波以負笈重瀛之紳佩偕來徧月窟而横經逺徼之詩書齊肄惟興州之奥壌當朔野之名區自全輿歸形訓之官遂沃野成甸廛之㑹駐
  軒皇之華蓋豫逰常奉鳴鑾築
  堯帝之茨宫會極歡臚合瑞乘六龍而時莅
  廵行垂法
  祖之猷屯七校以從蒐肆覲展朝宗之典塞田留熟慶數
  千里匝隴桑麻
  仙館那居看十萬户環闉烟火班初升於赤縣彌覘地産殷繁志已蕆於黄圖尚軫人文朴畧
  念序庠其有制聿遵太學之成模
  謂富庶其何加宜廸
  聖人之至教因誕敷夫
  恩綍俾特建夫新黌度爽塏而初營泮水則半規浮碧峙桷楹以並作宫墻則萬仭飛翬爰嚴栗主之隆
  儀仍凖㦸門之令式禮崇
  文廟掲日月以升東號冠熱河紀山川而從朔秀鍾武列知衆𣲖之同歸瑞拱興安仰髙山之在望當採芹而思樂
  躬臨甫迓
  鸞旗乃
  釋菜而觀成展謁還紆
  玉輅盈階吉佾儀比圜橋列几嘉籩輝分
  闕里辨𢷎協竒褒之節啟
  萬乘以尊
  師陪禋偕奔走之司鏘六成而洽禮勒擘窠之鉅牓墨海蟠虬
  摛紀事之鴻篇文園翥鳳嚮學而員稱弟子集舒雁之青衿分齋而職領師儒擁銜鱣之絳帳東西矗舍風廊列號争排科歳分期棘院重垣初築席羅廣厦抽毫之晷刻添長榜展藝林鼓箧之姓名增置臣等班隨扈從獲與趨蹌會際鼓徴肅齊觀聼萃名都而陶淑欣依風雨之大和瞻
  盛典以軒鼚長頌星雲之丕焕
  又學政汪廷璵
  奏謝另編鄉試字號中額上言洪惟温源衍脈㴠濡化溯於豐詒仁嶺鍾英環拱象符乎斗運萃神臯之廬井人服先疇沃奥壤之耕桑戸敦古處由耕而讀蒸然聞一邑絃歌既富且安久矣待百年禮樂往者畿闈籲俊曽徴擢秀於此邦今兹黌舍增員叠荷
  推仁於多士固已
  鴻慈髙厚合中外而甄陶
  文治光華遍膠庠而抃舞復以
  翠華莅止迎
  鑾輸傾藿之忱丹殿觀成鼓箧引採芹之彦
  顧青衿之禮讓
  深嘉佩服雍嫺期紫塞之書升猶
  厪藝文弇樸敷
  作人之教化同文咸會車書定編號之章程
  加惠特宣綸綍沛
  新㤙於省試一鳴争獲雋之竒凖舊例於邊庠七屬與觀光之選企賢書而自奮入闗皆歌鹿而來佇
  慶榜之旋開𤼵軔即登龍而上日新月盛將聨翩更叶茅茹霞蔚雲蒸庶藹吉盡成桐菶幸逢
  盛際備荷
  隆施頌雲漢於
  中天鼓春風於
  大造朂肄三之始業願諸生勉副旁求仰
  御六之時行慶全郡遹臻
  郅治

  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𤍠河志卷七十四
  學校二
  順治九年二月禮部題奉
  欽依刋立卧碑曉示生員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廪膳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以禮相待全要飬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皆當上報國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條開列於後
  一生員之家父母賢智者子當受教父母愚魯或有非為者子既讀書眀理當再三懇告使父母不䧟於危亡一生員立志當學為忠臣清官書史所載忠清事蹟務須互相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
  一生員居心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術邪刻讀書必無成就為官必取禍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宜思省
  一生員不可干求官長交結勢要希圗進身若果心善徳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一生員當愛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許家人代告不許干與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生員作證
  一為學當尊敬先生若講説皆須誠心聼受如有未明從容再問毋妄行辨難為師者亦當盡心教訓勿致怠惰
  一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
  一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把持官府武斷鄉曲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刋刻違者聼提調官治罪
  康熈四十一年正月奉
  上諭國家建立學校原以興行教化作育人才典至渥也朕臨馭以來隆重師儒加意庠序近復慎簡學使釐剔𡚁端務期風教修明賢才蔚起庶幾棫樸作人之意乃比來士習未端儒教罕著雖因内外臣工奉行未能盡
  善亦由爾諸生積錮已久猝難改易之故也兹特親製訓言再加警飭爾諸生其敬聼之從來學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學學術事功源委有叙爾諸生幼聞庭訓長立宫牆朝夕誦讀寜無講究必也躬修實踐砥礪亷隅敦孝順以事親秉忠貞以立志窮經考義勿雜荒誕之談取友親師悉化憍盈之氣文章歸於醇雅毋事浮華軌度式於䂓䋲最防蕩軼子衿佻逹自昔所譏茍行止有虧雖讀書何益若夫宅心弗淑行已多愆或蜚語流言脇制官長或隠糧包訟出入公門或唆撥奸猾欺孤凌弱或招呼朋𩔖結社要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鄉黨弗齒縱倖逃褫扑濫竊章縫返之於𠂻寜無愧乎况乎鄉會科名乃掄才大典闗係尤鉅士子果有真才實學何患困不逢年顧乃標榜虗名暗通聲氣夤縁詭遇罔顧身家又或改竄鄉貫希圗進取囂陵騰沸網利營私種種𡚁情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貴以正若兹厥初拜獻便已作奸犯科則異時敗檢踰閑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為國家宣猷樹績膺後先疏附之選哉朕用嘉惠爾等故不禁反復惓惓兹訓言頒到爾等務共體朕心恪遵明訓一切痛加改省争自濯磨積行勤學以圖上進國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爾身有榮即爾祖父亦增光寵矣逢時得志寜俟他求哉若仍視為具文玩愒勿儆毁方躍冶暴棄自甘則是爾等㝠頑無知終不能率教也既負栽培復干咎戾王章具在朕亦不能為爾等寛矣自兹以往内而國學外而直省鄉校凡學臣師長皆有司鐸之責者並宜傳集諸生多方董勸以副朕懷否則職業弗修咎亦難逭勿謂朕言之不預也爾多士尚敬聼之哉
  雍正五年三月禮部奏㑹試舉人叨荷
  特恩合詞陳謝奉
  上諭朕視天下萬民皆為一體况讀書鄉薦之人異日俱可作朕股肱耳目是以朕心待之實有一體聨屬愛養培䕶即如自厚其身此皆出於中心之自然並非欲邀
  天下士子之感頌也今舉子等以㑹試叨何特恩合詞陳謝是尚不能深悉朕一體相闗之意而存上下彼此之形跡矣朕待天下惟有一誠而崇儒重道之心尤為篤切但所崇者皆真儒所重者皆正道若徒尚虛文邀取名譽致貽世道人心之害朕不忍為也爾等讀書之人實四民之所觀瞻風俗之所維繫果能誦法聖賢躬修實踐宅心正直行己端方則通籍於朝必能為國家宣猷樹績膺棟梁之選即退處鄉閭亦必能教孝勸忠為衆人之坊表故士習既端而人心尚有不正風俗尚有不淳者無是理也爾等既感朕恩即當仰體朕心恪遵朕訓争自濯磨或出或處皆端人正士為國家所倚頼如此方為實心報效不在感恩奏謝之儀文也
  乾隆五年十一月奉
  上諭士為四民之首而太學者教化所先四方於是觀型焉比者聚生徒而教育之董以師儒舉古人之成法䂓條亦既詳備矣獨是科名聲利之習深入人心積重難返士子所為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嘗有志於聖賢之道不知國家以經義取士使多士由聖賢之言體聖賢之心正欲使之為聖賢之徒而豈沾沾焉文藝之末哉朱子同安縣諭學者云學以為已今之世父所以詔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師所以教其弟子弟子之所以學舍科舉之業則無為也使古人之學止於如此則凡可以得志於科舉斯已爾所以孜孜焉愛日不倦以至於死而後已者果何為而然哉今之士惟不知此以為茍足以應有司之求矣則無事於汲汲為也是以至於惰遊而不知反終身不能有志於學而君子以為非士之罪也使教素明於上而學素講於下則士者固將有以用其力而豈有不勉之患哉諸君茍能致思於科舉之外而知古人之所以為學則將有欲罷不能者矣觀朱子此言洵古今通患夫為已二字乃入聖之門知為已則所讀之書一一有益於身心而日用事物之間存養省察闇然自修世俗之紛華靡麗無足動念何患詞章聲譽之能奪志哉况即為科舉亦無礙於聖賢之學朱子云非是科舉累人人累科舉若髙見逺識之士讀聖賢之書據吾所見為文以應之得失置之度外雖日日應舉亦不累也居今之世雖孔子復生也不免應舉然豈能累孔子耶朱子此言即是科舉中為己之學誠能為己則四書五經皆聖賢之精藴體而行之為聖賢而有餘不能為己則雖舉經義治事而督課之亦糟粕陳言無禆實用浮偽與時文等耳故學者莫先於辨志志於為己者聖賢之徒也志於科名者世俗之陋也國家養育人材將用以致君澤民治國平天下而囿於積習不能奮然求至於聖賢豈不謬哉朕膺君師之任有厚望於諸生適讀朱子書見其言切中士習流𡚁故親切為諸生言之俾司教者知所以教而學者知所以學
  謹按
  訓飭士子
  諭㫖四通俱刻石㳟列
  文廟太成門内
  四十四年五月
  上以熱河
  文廟成
  特頒内府所藏周時法物十件用光爼豆依
  太學例也謹具圖說如左並附以祭噐樂噐云文王鼎一 寶尊一  䕫鳳卣一
  素洗一  雷紋爵一 叔朕簠一
  蟠䕫壺一 蟠䕫罍一 雷紋觚一
  蟬紋簋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四>
  祭噐
  籩一百八十六豆一百八十六簠四十六簋四十六鉶二十四燈一䑕頭罇一十八爵一百三十二皆笵銅為之
  樂噐
  鎛鐘一特磬一編鐘一編磬一應鼓一琴六瑟四笙四簫六笛六箎四壎二排簫二柷一敔一搏拊二麾旛一旌節二籥羽三十六
  四十四年六月禮部尚書曹秀先
  奏請熱河
  文廟落成頒發
  聖祖詩文全集
  世宗詩文全集
  皇上御製文初集
  御製詩初二三集並
  武英殿刋刻
  御纂
  欽定書籍詩賦時義各編奉
  㫖交戸部侍郎内務府總管金簡辦理貯熱河文廟内之尊經閣
  聖祖仁皇帝文集一部八函
  世宗憲皇帝文集一部二函
  聖諭廣訓一部一函
  硃批諭㫖一部十八函
  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一部二函
  御製文初集一部二函
  御製詩初集一部四函
  御製詩二集一部八函
  御製詩三集一部八函
  日知薈說一部一函
  評鑑闡要一部一函
  御製薩爾滸之戰書事一部一函
  御纂周易折中一部一函
  欽定書經傳說彚纂一部四函
  欽定詩經傳說彚纂一部四函
  欽定春秋傳說彚纂一部四函
  日講易經解義一部一函
  日講書經解義一部一函
  日講春秋解義一部二函
  日講禮記解義一部一函
  日講四書解義一部一函
  御注孝經一部一函
  御定孝經集注一部一函
  御定孝經衍義一部三函
  御定音韻闡㣲一部一函
  御定康熙字典一部四函
  御批資治通鑑綱目一部八函
  御纂性理精義一部一函
  御纂朱子全書一部四函
  御定子史精華一部四函
  御定淵鑑𩔖函一部二十四函
  御定佩文韻府一部二十函
  御定韻府拾遺一部二函
  御定全唐詩一部十二函
  御選古文淵鑑一部四函
  御纂周易述義一部一函
  御纂詩義折中一部一凾
  御纂春秋直解一部一函
  欽定周官義疏一部七函
  欽定儀禮義疏一部八函
  欽定禮記義疏一部十函
  御製增訂清文鑑一部八函
  欽定滿洲䝉古文鑑一部四函
  欽定同文韻統一部一函
  欽定清漢對音字式一部一函
  欽定大清會典一部四函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一部十四函
  欽定大清律例一部六函
  欽定大清通禮一部一函
  皇朝禮噐圖一部四函
  御選唐宋詩醇一部二函
  欽定四書文一部三函
  周易注疏一部一函
  尚書注疏一部一函
  毛詩注疏一部二函
  左傳注疏一部二函
  公羊注疏一部一函
  榖梁注疏一部二函
  周禮注疏一部二函
  儀禮注疏一部二函
  禮記注疏一部二函
  論語注疏一部一函
  孟子注疏一部一函
  孝經注疏一部一函
  爾雅注疏一部一函
  史記一部四函
  前漢書一部四函
  後漢書一部四函
  三國志一部二函
  晉書一部三函
  宋書一部二函
  南齊書一部一函
  梁書一部一函
  陳書一部一函
  隋書一部二函
  魏書一部三函
  北周書一部一函
  北齊書一部一函
  南史一部二函
  北史一部三函
  舊唐書一部六函
  唐書一部五函
  五代史一部一函
  宋史一部十函
  遼史一部一函
  金史一部三函
  元史一部五函
  欽定明史一部十二函
  通典一部六函
  通志一部二十函
  文獻通考一部十六函
  以上共九十二部計三百七十六函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四>
  考棚在承徳府治之西大門一座東西聼事房各五楹二門一座東西官𠫊各三楹龍門一座東西考舍各七楹考堂五楹東西辦事房各六楹後堂五楹東西廂房各三楹照房五楹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四>
  秀峯書院在承徳府治之東大門一座東西班房各二楹二門一座五楹東西廂房各三楹講堂五楹












  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五
  藩衛一
  國家奄甸萬方䝉古全部編名典屬皆藩衛也志熱河藩衛葢五十一旗迤東南諸部而内外扎薩克全部不𨽻熱河境者弗與焉在平泉州境為喀喇沁右翼在赤峯縣境為翁牛特左右翼其北兼及巴林在建昌縣境為土黙特左右翼奈曼其東北兼及喀爾喀左翼諸藩部依邇塞垣宣勤奉職百餘年來濡沐
  皇化板屋農田略同内地恭讀
  聖祖御製諸詠我
  皇上睿什賡吟於塞外土風周諏爰度至
  聖祖行圍詩所載之扎魯特部
  皇上御製䝉古土風詩序所載之科爾沁部雖地居熱河北境而壤界毗連實與内外諸扎薩克同暢
  皇風其豐寧縣境之察哈爾四旗不建渠長籍同編戸則附見兵防門不更列云志藩衛第十二
  聖祖御製詩
  經喀喇沁
  古木蒼山路不窮霜林颯踏響秋風臨流駐蹕歸營晩坐㸔旌門落照紅
  行圍敖漢奈曼扎魯特諸部落
  農暇巡侯甸揚旌歴逺途軍容陳七萃武事講三驅永罷防秋戍咸為首路趨晩來圍獵罷羽衛集平蕪御製詩
  過䝉古諸部辛酉
  岩華峰葉雜丹黄塞上那知道路長霜滿寒林山柿冷煙生毳帳酪酥香伊歌度曲聞駝背羽箭翻弓射雁行諸部賢王顒首望隨行爭羡羽林郎
  風來谷口捲雲晴沙漠霜華射眼明冷逼叢林鹿聲壯寒侵淺草馬蹄輕圍成馳射皆驍騎宴罷歡呼達網城
  服食舊稱方物貢酪漿乳餅總輸誠
  過䝉古諸部落癸亥
  葦室氊廬儘可居羊膏酥粥美何如生來未解機闗巧渾噩猶存太古初
  識路牛羊不用牽下來羣飲碧溪泉兒童騎馬尋亡牯只在東溝西谷邊
  咿啞知是過牛車學種嘉禾蔓不鋤㸔牧獨迴歌勅勒射生雙獲笑軒渠
  白草黄榆雁塞寒最欣初日上槍竿坂蔞原芷紛含露名目嵇含欲狀難
  三冬九夏一身裘遊牧常隨清淺流羊胛馬通生意好緩歌獨漉不知愁
  小兒五歳會騎駝乳餅為糧樂則那忽落輕莎翻得意揶揄學父舞天魔
  獵罷歸來婦子圍露沾秋草鹿初肥折楊共炙傾渾脫醉趂孤鴻馬上飛
  經翁牛特部落己巳
  分界司林囿木蘭據各部落之中凡近逰牧之地各岀人巡察入圍塲伐木及盗獸者適以行圍欲至興安大嶺乃翁牛特所司之地云行圍便一過同民誠有愧為穽底教訛塞外之地豈可計里然行時習武⿺辶商同靈囿上林而已獨是伐木盗獸有禁而亦未如殺人之罪云耳部落輸誠久屏藩効力多相於禁翦伐更且謹誰何除道心猶悚近光肩欲摩善為安畜牧永久沐恩波
  經喀爾沁部落甲戌
  列帳沿岡道左迎羊羣馬酪各將誠親藩衆建堪同例外域覊縻豈近情漫擬星辰環北極也知稼穡望西成百年化育皆
  先徳繼緒心殷惕捧盈
  板升有序
  䝉古語音以氊廬為格爾以土瓦屋為拜甡板升者葢拜甡之訛也氊廬其舊俗而土瓦屋則近代始有之内地流民至此率仍屋處明季因以是為苦葢視板升儼如畏甌脫矣
  韋韝毳幕禦風雨那識上棟及下宇天津啼鳥風自南荒略漸開知室處逺漠仍少近塞多居然村落連岡阿肉食酪漿易舊俗刀耕火種期嘉禾貧民無業利遷徙山田易藝資生理茍勤畊鑿戒潢池到處孰非吾赤子⿺辶段 -- 遐想明季非承平畏胡不已畏板升帑餉未逮持㦸士邊將邀功猶請兵邱富趙全資敵用烽火連營蹙提封惟因日引以月長安在馭輕而居重板升今日猶昔年阡陌滋闢皆良田諸部左右屬櫜鞬黎民瞻就蹕路邊詰戎咨穡愷澤宣慎兹大寶萬葉傳
  入敖漢境
  據嶺分疆異清塵灑道同後先咸奉職誠敬自由衷漸見牛羊牧仍欣禾黍豐時巡慎侯度繼序念
  戎功
  敖漢台吉彭蘇克拉錫能詩書以賜之
  岀守黄沙塞入趨白玊墀命在乾清門侍直㡬曾金翕叔入侍解吟詩
  土黙忒
  部名雖異族類同犬牙相入分提封執役鞠𦜕皆䖍恭百年休息鬯皇風致兹豈易凛予衷
  䝉古土風雜詠十二首有序
  甲戍東巡由熱河岀中闗即入喀爾沁境經敖漢柰曼土黙忒科爾沁諸部匝月廼至吉林所見塞外土風多有可紀隨事命題各疏小序得七言律詩十二首亦周爰諏度之義也
  乳筩
  以皮為之平底豐下而稍銳其上捋乳盛之於取擕為便
  形似罌缾製以皮渾侖不慮漏巵遺牛羊幸過春艱後塞地春寒青草未岀牲畜乏食疲瘦惟春𠉀為最艱婦子羣欣夏挏時何必雲漿需玉斧也憐龍種紲金覊牛馬羊乳皆資飲食而挏酒惟馬乳為佳覊其駒方可捋其牝也本來原是其中物彼此胡然判轉移
  荒田
  農作非䝉古本業今承平日久所至多依山為田既播種則四岀游牧射獵秋穫乃歸耘耨之術皆所不講俗云靠天田
  本是射生游牧地即今漸亦重農田耨耘未識各勤力豐歉惟云總頼天岀逐草泉長夏裏歸臨銍艾九秋前耕而鹵莾報鹵莽塞穡觀餘始信然
  鄂博
  䝉古不建祠廟山川神示著靈應者纍石象山冡懸帛以致禱報賽則植木為表謂之鄂博過者無敢犯
  路口山頭壘石磷心常依處地常神雨查逹復晴查逹凡祈雨祈晴皆在此𫎇古謂之查逹土偶人嗤木偶人引馬折旋嗔莫犯從禽屢獲福還申春秋報賽雖荒略依約猶存土鼓豳
  革囊
  以革為之用代筐筥罌盎食用鉅細無所不納行汲或以貯水渉川則挾之肘間亂流以濟或謂之皮餛飩葢俗呼也
  紉革為囊號庫奴岀䝉古語精麄器用此中俱豈須錦緣去聲還絲綰無過茶鐺及飯盂詩句清新記耶律辯言詼謔幸侏儒經繙四十二章過乍可因之悟幻軀
  柴車
  取材於山不加刻斵輪轅略具以牛駕之行則鴉軋有聲如小舟欵乃
  斵木椎輪雖太質服牛引重利偏多似機鴉軋纔鳴室疑橧伊吾旋渡河自是驅馳輸駿馬未教負載讓明駝沿岡銜尾徐徐進可號山中鼓吹過
  骨占
  炙羊肩骨視其兆以覘吉凶猶古龜卜
  爛頭爛胃蹴蔬羊取骨為占以火揚額祝便因㸔墨拆心䖍率可定災祥古方略異太人卜紛議非闗待詔郎不用何妨識其事至平易裏至竒藏
  馬竿
  生駒未就羈勒放逸不可致以長竿繫繩縻致之䝉古最熟其技
  八尺高竿繫以繩提擕最制馬犇騰轡銜詭去無端逸駒駣牽來有獨能詎祗空羣誇伯樂恰如把釣遇嚴陵龍媒莫怨生覊絡不爾安從駿𩦸稱
  兒版
  兒生在襁褓中令卧版上韋束其兩臂倚氊廬壁間啼則揺之徙居則懸之駞裝之後
  毳幕生兒亦可憐背眠木版革提肩倒綳縱免身狼籍卓立因成足鶻拳氊𦋺便為衣去聲裳具乳酥即是洗盆錢移居那慮風霜冐襁褓𫩜𫩜駞上懸
  灰簡
  木削兩簡編韋聮之稍刳其中塗油而布以灰作字畢則拭去而更布之有古漆簡之風
  約束從來祗語言右行文字肇興元既成旋拭新書便刳木塗油古質存漬竹揮非蒼頡字韋編絶豈仲尼門分明汗簡遺風在儒士徒觀不解論
  竹筆
  䝉古産毫頴而未得縛筆之法削竹木漬墨作書
  削竹成尖漬墨揮殊塗漆簡却同歸儘饒毛頴誰封管恰似䝉恬未合圍荒略粗分今與昨魯魚孰辨是耶非穹廬筆䇿赤書就國語筆帖式即䝉古語筆䇿赤謂能書文字者驛傳每用之郵逓還從馬上飛
  口琴
  製如鐵鉗貫鐡絲其中銜齒牙間以指撥絲成聲宛轉頓挫有箏琶韻
  絃皮手撥管蘆吹口上彈琴乃鐵為宛合宫商憑兩葉亦堪攫醳祗單絲髙山流水分明在鳳尾龍唇非所知綽爾濟歌天魔舞毳廬馬挏醉閼氐
  轉經
  䝉古奉佛惟謹木輪中貫鐵樞可轉動集梵經於輪間大者支木架以手推之小者持而揺之旋轉如風謂一轉功徳與持誦一過等
  印成十二部真文轉法輪稱佛所欣孰半字還孰滿字即熏聞已即成聞隨風旋轉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黄教䝉古謂喇嘛為黄教見必膜拜度世娑婆遍塞垠如此翻經誠甚易釋迦何用雪山勤
  冐頓行
  冐頓讀墨毒其義不可曉馬遷及班顔撰注徒紛擾内扎薩克中一旗曰土黙特音近之今部落即古部落字謬千里差毫釐年年供役來隨圍勤劬効力一月歸亦居拜甡亦耕耦爾老爾老幼爾幼平城之事夢亦無安知漢劚城墻走
  䝉古田壬寅
  䝉古昔種田撒種委之去謂曰靠天收秋成返刈穫其去非無因或獵或考牧而今則不然均習耘耨務課雨與量晴不殊三農慮然實廢牧獵斯亦忘其故青海更甚兹飲酒安眠豫田獵牧俱懈窮番攘且懼黑帳房番人本畏䝉古今青海䝉古耽樂圖安轉有被番人刼掠之事而畏之經駐劄西寧大臣留保住奏聞因訓飭令莫忘舊俗喀爾喀地冷無可事耕作牧獵尚所勤古風猶未除新附者知耕都爾伯特和碩特及土爾扈特皆厄魯特習耕種因撥地氣較暖地居之俾事耕牧地道不齊固却類内扎薩衣食漸富庶版升圖安居何異齊民趣隐思茍用彼豈彼先民素䝉古語以氊廬為格爾以土瓦為拜甡板升葢拜甡之訛明時朶顔三衛即有此語朶顔者諾音之訛向王會汾有版升宜加防範之奏此相沿明季畏葸陋習不直一哂時即笑諭彼曰兹侍從之扎拉豐阿即板升汝亦懼之乎因將原奏擲還且明洪武初分封寧王鎮守三衛永樂靖難時尚藉其力因割地以償前勞後世不能駕馭致導額森入邊遂有土木之變我朝則中外一家所謂三衛之人皆勤耕力作與編戸齊民無異是今之䝉古實非漢唐宋明所畏者比然向之䝉古尚有隨征伐之事兹翻恐不得其力耳然而鮮横去聲行得在失間寓中外計胥厪逹者不言諭





  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六
  藩衞二
  藩衞以熱河諸部為尤近我
  皇上歳舉秋田依
  光咫尺乃者
  特詔國史館㑹同理藩院採輯各䝉古王公部落事蹟編列表傳追闡成勞俾垂簡冊矧兹熱河近部千里同風謹稽原始列為表志云爾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六>
  喀喇沁
  喀喇沁在平泉州即八溝㕔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境内明初以元海烏梁海舊作兀良哈今改正置外衞自全寧歴喜峯近宣府曰朶顔衞地在大寧衞北永樂初以大寧地賜三衞部長遂内徙此為朶顔衞所據後併於察哈爾以地予其塔布囊是為喀喇沁我
  朝天聰二年塔布囊蘇布地偕色楞等舉部歸誠編為左右翼二旗康熈四十四年又增設扎薩克一旗凡三旗右翼旗在平泉州即八溝㕔西北境東至土黙特右翼及敖漢界西至熱河及圍場界南至平泉州及左翼旗界北至翁牛特右翼界增設之扎薩克一旗即在右翼之中左翼旗在建昌縣即塔子溝南境東至錦州府邊門界西至平泉州界南至永平府邊墻界北至右翼旗界其封爵則有多羅郡王多羅貝勒鎮國公輔國公頭等塔布囊公品級諸號cq=79
  多羅郡王 崇徳元年始封蘇布地之子古魯思竒布為貝子賜號多羅杜稜世襲掌右翼扎薩克事順治七年晉封為多羅貝勒康熈七年晉封其子班逹爾沙為多羅郡王
  多羅貝勒 順治五年始封色楞為鎮國公世襲掌左翼扎薩克事康熈五十五年晉封其孫善穆巴喇什為固山貝子雍正九年晉封善穆巴喇什之子僧衮扎布為多羅貝勒
  又乾隆七年僧衮扎布之子扎拉豐阿封為輔國公二十年晉封郡王以罪削爵二十四年復封固山貝子四十四年晉封貝勒
  鎮國公 乾隆七年封僧衮扎布之子呼圖靈阿為固山貝子十四年降鎮國公四十四年呼圖靈阿之子濟克濟逹扎布襲鎮國公
  又乾隆八年封右翼旗之敏珠爾拉布坦為輔國公二十四年晉封固山貝子二十五年敏珠爾拉布坦之子丹怎達爾扎降襲鎮國公
  輔國公 雍正八年封右翼旗之羅布藏車布登為輔國公雍正九年以扎薩克旗之頭等塔布囊達穆巴陣亡追封輔國公世襲
  扎薩克頭等塔布囊公品級 康熈四十四年以格勒爾所部繁盛增至三十八佐領别置一旗封為頭等塔布囊掌本旗扎薩克事五十九年格勒爾所飬伊弟之子喀寧阿襲乾隆十九年賞給喀寧阿之子齊齊克公品級
  按雍正十年别封喀喇沁旗屬額爾徳尼為輔國公後無襲附識於此
  翁牛特
  翁牛特在赤峯縣即烏蘭哈逹㕔境明初為烏梁海地後自稱翁牛特我
  朝天聰七年其濟農索音偕貝勒東等舉部歸誠編為左右翼二旗右翼旗東至敖漢及左翼旗界西至圍場界南至喀喇沁右翼界北至左翼旗及克什克騰界左翼旗東至阿祿科爾沁及奈曼界西至右翼旗及克什克騰界南至敖漢界北至巴林界其封爵則有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諸號
  多羅郡王 崇徳元年始封索音為多羅杜稜郡王世襲掌右翼扎薩克事雍正五年索音之四世孫倉津以罪削爵以其叔鄂齊爾襲鄂齊爾於康熈六十一年封輔國公尋晉封固山貝子至是襲郡王其子羅布藏於雍正五年襲爵為固山貝子十年晉封多羅貝勒至十一年襲郡王
  多羅貝勒 崇徳元年始封東為多羅逹爾罕岱青貝子世襲掌左翼扎薩克事康熈元年晉封其叟色為貝勒
  固山貝子 雍正十一年封右翼旗之額爾徳尼為固山貝子
  鎮國公 國初有噶爾瑪率屬來歸且立軍功封為鎮國公入右翼旗世襲
  土黙特
  土黙特在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境明初以元後烏梁海置外衞自義州歴廣寧至遼河曰泰寧衞即以其部長掌衞事其地本在營州衞北永樂初徙衞於内地此為泰寧衞所據嘉靖以後小王子之裔居此者號曰土蠻是為土黙特我
  朝天聰三年台吉俄木布偕塔布囊善巴等舉部歸誠後編為左右翼二旗右翼旗東至錦州府邊門及左翼旗西至喀喇沁右翼旗界南至喀喇沁左翼界北至敖漢及奈曼界左翼旗東至楊檉木牧厰界西至右翼旗界南至義州邊門界北至喀爾喀左翼界其封爵則有多羅貝勒固山貝子諸號其喀爾喀多羅貝勒附焉
  多羅貝勒 崇徳元年始封善巴為鎮國公賜號多羅逹爾罕世襲掌左翼扎薩克事康熈元年晉封其子卓里克圖為多羅貝勒
  固山貝子 順治五年封古穆為鎮國公世襲掌右翼扎薩克事康熈元年晉封為固山貝子喀爾喀多羅貝勒 康熈四年有喀爾喀台吉巴爾布氷圖因喀爾喀内亂率屬來歸附入土黙特旗内封為多羅貝勒世襲
  敖漢
  敖漢在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北境明代為喀爾喀所據後分與其弟號曰敖漢素屬於察哈爾我
  朝天聰元年其貝勒塞臣卓里克圖舉部歸誠編為一旗其地東至奈曼界西至喀喇沁右翼界南至土黙特右翼界北至翁牛特左翼界其封爵則有多羅郡王固山貝子輔國公諸號
  多羅郡王 崇徳元年始封塞臣卓里克圖之子班第為多羅郡王世襲掌本旗扎薩克事
  又國初有索諾木杜稜因察哈爾之亂率屬來歸且立軍功順治五年始封其子宻濟克為多羅郡王世襲
  固山貝子 雍正七年封固山額駙羅布藏為輔國公十年以軍功晉封固山貝子乾隆八年晉封多羅貝勒十八年羅布藏之子垂濟扎爾降襲貝子
  又乾隆二十四年封羅布藏什拉布為輔國公三十七年晉鎮國公四十年晉封貝子
  輔國公 乾隆十八年封桑濟扎爾為輔國公
  奈曼
  奈曼在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北境明時為喀爾喀所據後分與其弟號曰奈曼素屬於察哈爾我
  朝天聰元年其台吉衮楚克舉部歸誠編為一旗其地東至喀爾喀左翼界西至敖漢界南至土黙特界北至翁牛特界其封爵則有多羅郡王
  多羅郡王 崇徳元年始封衮楚克為多羅達罕郡王世襲掌本旗扎薩克事
  按康熈十四年别封奈曼旗屬烏魯木濟為固山貝子格勒爾為輔國公並於三十七年削爵無襲附識於此
  巴林
  巴林在赤峯縣即烏蘭哈逹㕔北境明初為烏梁海地後為巴林部所據與喀爾喀為兄弟行素屬於察哈爾我
  朝天聰二年其貝勒塞特里偕滿珠習禮舉部歸誠編為左右翼二旗其地東至阿祿科爾沁界西至克什克騰界北至烏朱穆秦界南至翁牛特界其封爵則有多羅郡王固山貝子輔國公諸號多羅郡王 順治五年始封塞特里之子塞布騰為輔國公七年以額駙晉封多羅郡王世襲雍正元年其四世孫里木布以罪削爵八年以里木布之叔輔國公桑里逹襲封郡王乾隆十九年桑里逹之子林沁
  恩加親王品級二十一年林沁之子巴圖仍襲郡王固山貝子 順治五年始封滿珠習里為固山貝子世襲
  又封塞稜為固山貝子年代無考並世襲
  輔國公 乾隆八年封林沁為輔國公後晉郡王見前郡王條下二十一年林沁之子徳勒克襲輔國公
  喀爾喀左翼
  喀爾喀左翼在朝陽縣即三座塔㕔東北境明時為喀爾喀貝勒古木布伊勒登所居素屬西北扎薩克圖汗我
  朝康熈三年舉部歸誠編為一旗稱喀爾喀左翼其地東至科爾沁界西至奈曼界南至土黙特界北至扎魯特界其封爵則有多羅貝勒
  多羅貝勒 康熈三年始封古木布伊勒登為多羅貝勒世襲















  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七
  寺廟一
  寺廟之在
  山莊内者靈山寳地
  聖蹟留貽如永佑寺所以推
  恩薦福水月菴諸寺廟所以垂示勝因也其在
  山莊外者覲揚
  祖烈輪奐如新諸藩䖍搆精廬延洪錫羨則溥仁溥善之
  建自康熈癸巳始我
  皇上繼
  武延祺武成再告絶徼歸誠則有普寧安逺諸刹之建而
  普陀宗乘尤為莊嚴鉅麗當秋獮
  駐蹕諸部臚歡瞻禮咸仰
  光華乃者班禪額爾德尼来
  覲祝
  釐特建須彌福夀之廟琳宫屹峙勝㮣益増洵乎㑹八部龍天而讚誦遍百神河嶽以皈依矣至於叢祠名刹祀典猶存碑篆未冺其在承德府境内者如前燕之龍翔寺北魏之堯祠白鹿山祠遼之卧佛金之三學元之鎮國林泉諸寺稽之史册足資攷證者今並載於篇志寺廟第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七
  寺廟一
  永佑寺
  水月菴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七>
  永佑寺 在山莊内萬樹園乾隆十六年建南嚮聯額皆
  御書門外樹坊三中曰仁夀世界曰慈悲法門東曰法瞻龍象曰錫振雷音西曰優曇耀采曰簷蔔霏香門三楹額曰永佑寺入門前殿五楹供彌陀佛額曰住世慈緣聯曰得現一切色身善應常修智方便成就甚深慧力普明獨證法圓通丹墀刻碑二㳟鐫
  御製碑文左一通前清文後蒙古文右一通前漢文後西畨文後為寳輪殿五楹供三世佛八大菩薩額曰法雲真際聯曰松磴雲開宛呈真實相蓮池月朗長印妙明心配殿東曰妙覺西曰慧昭又後殿五楹供無量夀佛額曰身心平等配殿東曰普惠西曰廣仁其東為能仁殿額曰無畏清涼聯曰凡有為中皆幻相到無心處是真禪後殿之北㧞地窣天為舍利㙮額曰妙蓮湧座八方各有聯南曰佛幢結鬘安禪竟僧帽披雲禮梵初東南曰觚稜日上槃承露鈴鐸風迴座散花東曰屹峙錘峯標窣堵分流濡水指神州東北曰浮圖彩煥神明舍塞苑祥開納鉢天北曰户外七星羅玉宇園中萬樹拱珠標西北曰積雪全消横逺嶺浮雲淨卷俯髙樓西曰夕靄明邉雁臺出晨霞起處鷲峯来西南曰挂簷新月㕘三㸃射角明河映九層㙮凢九層層各有額曰初禪精進曰二諦超宗曰三乘臻上曰四花寳積曰五智㑹因曰六通普證曰七果圓成曰八部䕶持曰九天香界第一層東北壁㳟刻
  御製詩㙮後豐碑屹立靣南鐫
  御製永佑寺舍利㙮記靣北鐫
  御製避暑山莊百韻詩并序靣㙮殿三楹聯曰軒庭懸
  舜日岩壑蔚龍光上有樓正中恭奉
  聖祖仁皇帝御容
  上毎至山莊必先詣展拜乾隆二十七年秋八月二十
  三日恭遇
  世宗憲皇帝諱辰
  上思慕齋居情殷懓愾爰奉
  御容於樓之東楹至日
  躬親瞻仰用申依戀樓西偏精藍三楹為寫心精舍額曰日就月將聯曰今昔感頻増綣兹風露寸分隂並惜寄彼縹緗為恭謁
  神御時臨憇之所寺基在甫田叢樾之東左傍
  宮牆後環列水樂成閣峙其東北春好軒敞其東南松牖雲扄花香鳥語誠龍象之福徵也
  御製文
  永佑寺碑文辛未
  昔如来以法王御世宏濟人天徧現十方虛空不住顧其安立道場必在靈山寳地鷲峯鹿苑精舍莊嚴盖聖蹟所留尤福佑之所聚矣我
  皇祖聖祖仁皇帝以無量夀佛示現轉輪聖王福慧威神超軼無上
  省方覽勝乃睠熱河建山莊為清暑地因岩壑自然之勢示茆茨不翦之規
  養性怡神從容綜理而風雷之所鼓動雨露之所𣹢濡神化周通不疾而速猶佛之林間燕坐灑落安禪而説法則聲震大千度生則施洽羣有也予小子蚤年隨侍仰見我
  皇祖清晏娱遊無逸乃逸對時育物天地同流至於今彈指三十餘年秋獮之餘時復税駕於此松雲如舊榱桷翹瞻感
  陟降之在庭思報
  恩而薦福遂即山内萬樹園之地創立精藍爰名永佑固不特鐘魚梵唄足令三十六景借證聲聞我
  皇祖聖日所照千秋萬歳後子孫臣庶無不永如在之思是即釋迦之耆闍崛山金剛法座天龍擁䕶相好依然而朕之繩
  武寧
  親祝
  釐養
  志者於是乎託庶其無沗
  前志云爾
  永佑寺舍利㙮記甲申
  自辛未奉
  慈輦南巡於夫招提蘭若轉輪祝
  釐無不䖍奉
  金根隨喜檀界乃識所謂金陵之報恩武林之六和歸而欲肖之以延
  鴻筭無何而一不戒於火其一將成而圮龜玉毁於櫝有司者不能辭其責也雖然予豈肯以工作㣲過而責人於是一無所問且或者如形家之言北方其誠不可如南方之為㙮乎則有誌過之作永罷㙮而弗為然同時之建於熱河之永佑寺者不可中止恐其蹈轍乃命拆其弗堅及築不如式者而概易之石越十歳甲申窣堵乃成巋然峙於避暑山莊較京師為尤北則堪輿風水之論固不足憑此亦黙有以啟予之心不必信八㑹地節之濫陳禍福以聳聴乎若夫工匠於未經試繩墨者棘手瞠目亦人情之常不必畏難塗廢而棄前功於無用也然是㙮經營之初實為四衛拉特来歸西師籌畫之始至自今大功告成伊犁耕牧日以開闢而堵坡法輪舍利𮞉煥所謂有志者事必成儒釋雖殊途其理則一也兹故詳誌其事而於刹工僧祗化城福田之説則略之抑以金剛六如雖調御相好有所弗屑何有於㙮也㙮隂勒避暑山莊百韻詩敬闡
  皇祖巡狩之義欲以垂範永世乃予本意後人讀是碑者當以繼
  武詰戎為兢兢正不必以闡象教期利益為亟亟則思過半矣
  御製詩
  永佑寺瞻禮
  皇祖神御感成長句己卯
  靈臺經始庶民攻逐處
  奎章仰
  聖蹤
  神御肇禋思
  所喜
  祖恩如昨報何從恬文嬉武戒常凛揚
  烈覲光志益恭三十七年舂鼓夢凉風白日感重重
  永佑寺瞻拜
  神御作癸未
  永佑義從恩佑建
  考容敬奉
  祖容旁山莊以  皇祖素喜遊憇之地於甲戌年即恭奉  神御毎来必展拜去歲始敬擬並奉皇考御容兹至山莊祇謁行禮維欽
  雲日心無斁益勵繼繩志不遑樂利男耕將女織昭囘水態與山光年年萬樹宴新附敢曰能承少謝蘉
  永佑寺瞻拜
  神御作甲申
  下馬先瞻
  神御宮覲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惟切一心中砌蟲仍是向来韻庭樹又披今度風穹㙮傑碑落巍煥是年舍利㙮初落成碑以誌事
  祖功
  宗德並髙崇幸逢秋穡將登稔待歳殷懷
  昔日同千畆山田待歳豐皇祖御製詩句也
  永佑寺瞻拜
  神御作乙酉
  上塞如中禁奉尊
  神御同䖍瞻又隔歳翹想切㣲衷砌浥秋花露簾掀古樹風
  勲華垂萬禩佑唘賴無窮
  永佑寺瞻禮
  神御紀事丙戌
  祖功
  宗德萬年垂毎至欽瞻有所思問已庶幾未隕越勤民詎曰致雍熈於今率土猶懷
  惠自昔為君重繼
  貽堂額紀
  恩御園創合將事例述於斯康熈壬寅春  皇考奉皇祖於圓明園之牡丹臺觀花侍宴以予名奏聞遂蒙  眷顧育之宫中其年即扈侍山莊  賜居於萬壑松風日承  提命歴夏閲秋為時最久今歳於御園顔堂曰紀  恩并為記以述承  恩所自始  付託所洊重而誌予兢業勉副之意兹拜瞻  神御𮞉溯昔蹤將於舊所居室亦仿御園題額用申感慕
  永佑寺瞻禮
  神御有述丁亥
  羮牆猶想像
  雲日近昭臨毎至先瞻謁無遑善繼心秋風今古颯庭樹歳年侵䝉
  業安惟永持盈敬益深
  詣永佑寺瞻禮
  神御戊子
  神御欽如在山莊况
  所欣萬年
  家法示永衣去聲
  德言聞過雨山容淨拂風花氣芬樓前呈色相依舊似歌薰
  永佑寺瞻禮庚寅
  神御崇居雲日懸到来謁必致誠䖍萬方樂利恒貽後百世繼繩可忘
  前遊豫倍思稚齡日春秋閲忽六旬年明朝更值重讀詔毎逢  皇考忌辰必敬讀 遺詔三十五年恒如一日也撫己追懷倍黯然
  永佑寺瞻禮辛卯
  一年一度仰
  如雲是日秋風豁霽氛綠水青山恒悦
  聖繩
  前啓後示為君幼齡
  恩育那能忘望歳䖍求祗益勤將撫新来行慶賞庶幾昭鑒有餘欣
  永佑寺瞻禮作壬辰
  層樓
  神御仰
  雲天午日當庭㙮影懸
  祖徳
  宗功誠浩浩肯堂矧構益乾乾壁題幸有柔遐句去歳瞻禮有將撫新来行慶賞庶幾  昭鑒有餘欣之句謂土爾扈特歸順也去歳未来者將以今秋宴賞之途况欣成穫麥篇新附更畨逮朝覲優恩三接例依前
  永佑寺瞻禮
  神御敬成長句癸巳
  大田膏雨喜優霑至止山莊景倍添永佑拜㕘攄悃愫重樓傑峙聳清嚴承
  先示後惟存敬保泰持盈在守謙黙祝
  慈寜
  錫康健年年欣慶奉
  来瞻
  永佑寺瞻禮甲午
  禮固從来由義行到斯瞻仰敬攄誠僾然見矣欽
  神御久以化之慙
  顧成水鏡雲紳昔
  聖蹟田耕井鑿此民情承庥蒙業惟勤亹遑敢云云望郅平
  漢史顧成之名師古已斥服䖍之非即應劭所云制度卑狹若顧望而成於義亦無所取卑宫室則可卑宗廟則不可也獨如淳謂若尚書之顧命為近之盖顧命者顧子孫而命之顧成者顧子孫之守成耳然身存而為廟漢諸帝遂以為家法斯實不經因用此字並申其説如右
  永佑寺瞻禮乙未
  繼繩何處不欽思
  知遇偏深此地悲四十年哉以即位言之有成愧六旬歳矣故吾嗤雖云旰食還宵衣去聲未致民安與物熈永佑即今祈
  佑者軍營早晚逓紅旗
  永佑寺瞻禮丙申
  下馬先攄瞻禮誠
  層樓神御曉曦晶屢申此日養
  親志敬法
  當年避暑情夕惕朝乾敢或懈勑幾律已戒其盈紅旗三捷歌耆定祈
  佑叨
  恩幸武成昨歳瞻禮句云永佑即今祈  佑者軍營早晩逓紅旗自去秋及春紅旗三㨗逆黨全俘武成耆定兹展謁之下彌感  神御垂庥惟益凛持盈敬承  嘉貺於無斁耳
  永佑寺瞻禮己亥
  至止先兹瞻禮䖍
  祖功
  宗德日中天惟欽
  巍蕩垂萬世不覺光隂閲兩年頗幸雨暘以時若正愁隄堰未工堅自去歳七月河決儀封之十六堡屢築屢衝至今尚未合龍深以為慮今朝肅𢷎申誠處為憶前畨益淚漣
  永佑寺瞻禮庚子
  功祖
  德宗垂萬𱵲年年謁必於初来以云無沗惟欽爾設曰有恢實愧哉此際拜茵多感慨前巡掖
  輦異追陪敢増
  神御蹈豐昵松鶴齋名  聖母昔時所御惟應一寫哀
  永佑寺瞻禮辛丑
  皇祖當年喜此居自應
  神御奉如初禮因義起言思彼
  仁以
  憲章事剏予至必先瞻欽繼述念惟切已敢舒徐不期梗化囘猖亂復此有征盼捷書撒拉爾畨囘肆逆一案已屢有詩紀事昨阿桂奏川省屯練土兵等到齊欲令預悉華林山勢及進兵路徑先於閏五月初三日派海蘭察明亮等帶領阿拉山馬兵及屯練兵由龍尾山繞至華林山西南斜撲賊卡又派舒亮等帶滿漢奮勇兵過溝由山南直壓賊卡額森特及伍彌泰等在山坡山梁分路䇿應除鎗砲殲賊不計數外三次攪戰約殺賊六七十名現擬於初九初十雨日尅期大舉四路攻圍以期一舉殄滅晝夜惟望㨗音速至耳
  永佑寺瞻禮壬寅
  山莊
  皇祖創垂崇到必䖍瞻申緬衷詎祗
  几筵欽舊蹟益思宵旰朂㣲躬渴懐傅説霖為雨漫擬重華薰鼓風塞外行宫奉
  神御皇清威德古誰同
  登永佑寺舍利㙮作歌甲申
  玲瓏九層㙮江南則夥江北無我因南巡忽欲肖傑搆曾倣六和報恩之㙮於京都一圮一燬終弗蕆厥事亦吟誌過之作語出於衷實非誣同時建於此者乃無恙鑒前轍命改築為以徐閲十年斯巍然成窣堵秋巡拾級乃得暢意觀宏模八窓洞達琉璃道曽非枝撐蔽虧之處尋幽途上造天門通顥氣其下惟有青雲扶列水咫尺細似帶塞山遥拱圍如郛䜿窮萬古横遍十方界到此一彈指頃皆空諸何况形家之言本誕幻區分南北為拘墟是㙮與京師所建同時經始或因二㙮適然中輟惑於形家南北異宜之説不知山莊更在京師之北又何以稱記中已詳及之試看舍利光煥永佑矗林閭因之詰戎馭遠懐久圖
  登舍利㙮乙酉
  千仭俯瑶林九層聳玉臺金輪昨初就石闕此重去聲開八𥦗朗洞達萬級拾崔嵬西户齊山縈東欄馮水𮞉栱積出雲霞鈴響驚風雷雨足忘㣲勞一心無㸃埃於以冺色相乃復愛徘徊欲待夜深時應有神燈来
  聖母登舍利㙮恭紀壬辰
  永佑寺中舍利㙮
  聖慈毎到必斯登
  八旬有一如常健
  億萬斯年信可徵
  天與夀因
  德與夀歡無勝更望無勝九層窣堵夫何幸
  視履恒瞻
  福履増
  六月朔日紀事甲午
  昨晩霖霑曉霽兮爽風落宇曙光䨑良時敬以掖
  慈輦朔旦因之
  禮拓提即招提也見増輝記
  大德躬應五福備
  髙年㙮復九層躋永佑寺内舍利㙮髙九層  皇太后毎至必登其巔  聖夀八旬有三躋陟如常實萬年  福夀之徵益深額慶一層祇祝増十歳
  聖夀當同窣堵齊
  恭侍
  聖母登舍利塔喜而成什丙申
  山莊朝爽了無炎
  慈輦梵宫奉
  拜瞻
  曼夀已登八十五堵波猶陟九層尖似兹
  健步佛仙佑益切衷心愛慶兼
  大德自應具四得千秋彤史孰曾覘
  寫心精舍作癸酉
  樷樾建蕭寺甫田樷樾三十六景之一地既平敞爰建精藍名曰永佑以誌  皇祖之恩於無窮精舍構其側名寺曰永佑寫心舍之額一時此徘徊千秋誌
  恩澤流水與行雲夫何有無迹
  寫心精舍乙亥
  欲因山水覔知音精舍居然向碧林大塊何曾鎮韜藴髙秋常自効深沉翠烟低處巖鳴鹿白浪衝開渚下禽觸緒由来成靜觀去聲不知寫者更何心
  寫心精舍丁丑
  精舍傍花宫面勢向平楚構室就喬柯結宇依淨土不聞清梵音雅愛幽禽語閒者有餘樂予惟無逸所宵旰念民瘼拮据繩
  祖武偶藉詠卷阿寫心良可覩
  寫心精舍戊寅
  層樓奉
  神御精舍構其右寫心則不無繼
  武誠奚有言念甫齠齡何以䝉
  恩厚
  聖顧直注今敢不朂授受勤政勵渺躬籌治惠黔首安内逮厥外慎始要以久惟是
  羮牆瞻瞠乎益覺後
  寫心精舍庚辰
  毎到瞻
  神御因教憩寫心𬻂年忽成古
  一念注於今敢不益黽勉安能忘敬欽怡情曰山水末矣詎知音
  寫心精舍辛巳
  毎至思
  皇祖今朝
  皇考思益深悲
  序繼實恐負
  謀貽武幸臻耆定豐惟祈屢綏向誰寫心是無我息肩時
  八月廿三日
  皇考忌辰題寫心精舍壬午
  去歳圍前駐去歳此日亦駐此曽有詩今年圍後来永思歎時迅𮞉憶輙神摧
  祖德貽遊豫
  宗功仰擴恢並當奉
  神御恒此寫心哀
  寫心精舍癸未
  精舍永佑旁向曽名寫心問心於何寫繼述予日欽
  勤民視如傷畏
  天凛難諶崇文慮文恬詰武戒武淫
  祖功與
  宗德如日月照臨遊巡貴有事寧在盤山林
  寫心精舍得句癸巳
  永佑寺中此精舍瞻拜禮畢恒憇臨愾如聞悲僾如見
  顯以昔愧承以今空空色祗山月照謖謖庭逓松風吟把筆不知何所道付之風月寫予心
  寫心精舍甲午
  此而懐
  昔此居今心寫𨙻更平聲曰寫心逝水光隂無喻速如天承顯祇生欽庭曦仍是
  恩暉照林籟寧非
  解愠音少小惟知侍
  色笑何期鬢髪亦霜侵
  寫心精舍乙未
  精舍永佑寺之傍寺之為言義可詳詎止祗圍修象教試看大理與太常古人定名原有以乆假不歸屬緇黄祈佑在此豈在彼紹庭陟降思時蘉我欲寫心弗忍寫中心藏之何日忘
  寫心精舍丙申
  萬事及萬物無不由心者心為一切本則皆心寫也而此曰寫心殊覺風牛馬然亦有可説義或出般若色空即空色寫心仍心寫過者是去年来者為今夏而皆不可得孰真復孰假
  寫心精舍作己亥
  神御樓之側精舍幽而雅毎因成小憩近率逢仲夏山靜日方長景合子西也槐隂及松籟别我兩年者胡為如是乎撫心不能寫
  寫心精舍作辛丑
  神御樓側置精舍我向題額名寫心瞻拜之餘此小憇憇思紬繹昔至今曰悲曰慕曰繩繼恐致隕越臨難諶適百里半九十里慎終如始惕益深寸田尺宅萬幾藴
  家法一字無逾欽
  寫心精舍壬寅
  書屋曰寫心問心如何寫繩繼固瞠乎安阜縂茫也即如河之决瓠子歌愁惹屢望屢僨事絶望益沒把豫省堵築青龍岡漫口屢敗於垂成因命于上游南岸履看地勢為改絃更張之計嗣據阿桂奏請于蘭陽三堡至商邱添築南隄一道開挑引河𨗳水下注商邱歸入正河大溜勢必全掣約於秋冬間竣事絃别成河成在秋冬者此際豈真恝我豈民誠捨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七>
  水月菴 在山莊内西北隅東嚮門外石坊一
  御書額曰光涵上下聯曰印不即離間是相非相悟最澄明處内空外空後額曰圓徹中邉聯曰山靜塵清水𠫵如是觀天髙雲淨月喻本来心門額石為水月菴内殿三楹供水月大士相額曰普陀善現聯曰雲岫無心㕘自在石泉不垢見真如菴當西嶺深處山之半曰山心精舍由精舍後達西嶺山巔一笠登陟愈髙為放鶴亭云
  御製詩
  水月庵壬午
  一嶺迥隔西東竺庵石徑曲通如是花宫林下何殊寳月水中真機不藉僧梵清華亦有松風空翠庭隂忽落問誰習寂義公
  水月庵
  水月竺庵如是住山心精舍適於旁欲因動靜標仁智不向異同論幻常
  水月庵癸未
  一區竺宇萬山中無路其間有路通是水何妨皆是月如如大士坐觀空
  過嶺遂至水月庵甲申
  一障隔東西陟髙易降低因乘功倍局遂步熟由蹊石棧曽非遠竺廣宛若徯夕陽别嶺上滿谷晩凉凄
  水月菴乙酉
  飛来懸宇駐㟹嶆大似廣寒霄漢髙試看崖枝將磵葉也如碧海舞波濤
  水月菴丙戌
  梵區本在萬山中達觀去聲原如水月同下界毎因翹絶頂廣寒何異麗虛空不生波處心恒定大寂光天相去聲總融未可於斯便止步栴檀林有路還通
  下東嶺遂至水月菴丁亥
  自西降東謂之下自東升西謂之上東西升降本何常由人謂之遂成象日之夕矣降東宜步步隂鋪就涼爽竺菴水月碧山凹恰似氷輪呈漭沆適纔較量胥戯談大士如如不動想
  水月菴戊子
  樹色千峯翠浪流花宫懸是廣寒秋於中大士如如坐問爾起心分别不
  水月菴己丑
  逕似虹橋有路登月天天水暎空澄来瞻恰值中元節燃百千燈祗一燈
  過東嶺遂至水月菴辛卯
  自東而升嶺謂西自西而升嶺謂東崇岡横拖豈有改以人分别致不同適坐夕佳樓名攬山氣爓爓葉影翻丹翠秋暄未免意向凉圖就峯隂皜曦避巖樓已自髙近天畧陟數武嶺造巔由斯就下乃甚易峯隂步步隨人遷熱則喜凉寒喜暖誰恒其情誰知滿水月菴中大士云如来轉物物物轉
  水月菴壬辰
  波翻萬樹碧瀛同如是中間梵宇通水月漫言虛想像琉璃界本廣寒宫
  水月菴癸巳
  憇息既已久陟降亦言歸山棧下盤旋林光鎖翠㣲竹庵當路中依岩闢禪扉屏營禮大士水月相去聲依稀是室豈維摩不希花雨飛
  水月菴甲午
  盤磴下崇椒岞崿更幾曲就平得小菴弗莊嚴尚樸白衣坐大士如月水中浴言一猶不可何况以二目解者曰千江真成狗尾續
  過東嶺至水月菴乙未
  自西而東謂之東自東而西謂之西彼嶺何曽有分别人自東西强謂之所以蒙莊真達者著論欲使物物齊今朝適從剏得陟背夕陽指錘峯錘卓立當水月菴户如如大士蓮座徯我来屏息一瞻禮向所謂者擬啓咨是第一諦抑二諦無言之示含天倪
  水月菴丙申
  盤旋仄棧落斜深路便歸途竺宇尋大士蓮花鬚上坐如如常聽海潮音
  山心精舍辛巳
  山心有招提恰似水中月大士坐如如清淨衆香馞返聞得真寂孰髓孰為骨蔚翠自有常受虛總無竭適從西嶺下聊就北齋歇即目與題名匪云學禪悅
  山心精舍壬午
  信步入山深窈窕延幽賞攅簇羅諸峯變幻𠲒萬象風吹林葉多秋肅鹿聲響白泉細愈颯丹楓踈益朗精舍竺菴旁計地纔盈丈披𥦗數衆竒歴若指諸掌
  山心精舍
  洒然精舍築山陲小憇雲𥦗攬衆竒雙嶺𮞉環作閽闥一峯孤柱是鑪錘化工真閲煙霞表道筦非從色相窺不約而来朅爾去普門水月證無為
  山心精舍癸未
  舍搆半山腰如月水中養暑熱不屢登為在雲間仰今朝隂而風巖扉覺颯爽因之命筍輿數入聲息夤緣上歴險欣得夷入狹攬益廣種松纔拱把期以凌霄長
  山心精舍甲申
  四鄰青障護一逕白雲穿精舍花宫側虚𥦗月宇懸種松期合抱放鶴任昂肩憇坐觀元化錘峯正靣前
  山心精舍乙酉
  精舍普門傍趣佳委宛藏鹿聲隔林聴鶴羽向峯翔東澗落漲水西巖隱夕陽攀躋原覺熱憇坐頓生凉
  山心精舍丙戌
  水月菴邉搆精舍秋山四靣此為心向東一綫開虗白正映錘峯返照臨
  山心精舍丁亥
  菴傍精舍衆山心翠展屏風具四臨觸目何曾勞應接興懐惟是契深沉收雲萬樹生新色過雨千谿吐細音著句便成成便去所欣芥□了無侵
  山心精舍戊子
  林嵐窅暎處精舍搆其間到此意為寂偶然幾值閒空青淨秋氣潑黛沐峯鬟安得長居是佺喬與往還
  山心精舍辛卯
  菴旁精舍號山心繚曲因之復窈深庭有香泥鹿留跡樹多嘉䕃鳥耽吟一𥦗風月偶来往四壁詩書自古今瞥眼不知幾閲歳種松枝榦已森森
  山心精舍壬辰
  菴旁精舍在久矣號山心地靜宜成憇徑通不藉尋峯猶落伽境樹是海潮音願力知無分隨緣且獨吟
  山心精舍癸巳
  子輿氏有言心之官則思是舍山之心其思當属誰𥦗色納山光新題鄰舊詞是即其思否精舍曰不知
  山心精舍甲午
  水月菴傍精舍山心自我名之彼水固為假彼斯山豈是真斯昨去今来偶爾花香鳥語不移足識安心竟矣㑹麽慧可大師
  山心精舍乙未
  陟降就畆平精舍仍山心菁蔥雖四圍隙處具俯臨假借以為名其義原可尋取象艮為山其德止則諶在止於至善正心聖經箴豈徒緣賞佳吾將勉自今
  山心精舍丙申
  竺宇邉傍精舍搆坐欣九夏似深秋不因儒墨尋陳迹已忘去聲筌蹄此偶遊忽遇来親林下鹿可呼相狎海中鷗山門正與東峯對謂錘峯鑪錘去聲之間看舉頭
  山心精舍庚子
  精舍搆山心悠然靜且深以遥不常到偶暇一相尋𥦗納縈青態庭饒空翠隂鹿聲聞弗見叠樹鎖林岑
  山心精舍壬寅
  仄逕盤𮞉下輿人亦已勞憇言有精舍遊目值秋髙閟始豁隨現放彌卷宻韜山心我心得無物此中撓
  放鶴亭壬午
  或有貢鶴者綵籠巧莊校曳尾塗中龜笥藏非本好艱飛羽已翦仰食喉空呌憐其類乘軒榮不存所樂深山叢樾間放去任騰掉一歳養翼成二歳和子效原在山莊中施亦有佳報林家明聖致張氏雲龍調於我何有焉我意其明告既以遂煙霞亦以省粱稻貴適生物性非學幽人操
  放鶴亭對鶴作歌癸未
  去年放鶴因名亭今年鶴在如有情棲松友鹿頗適性餐風飲露已養翎四柱何曽與為檻鶴自不去生吾感豈伊猶憶稻粱恩此而放之翻覺慊嗟哉物𩔖有若斯掉頭去者誠何為
  放鶴亭放歌
  山心已陟半山髙案衍西嶺實不遥過嶺即可造創得事半功倍難辭勞適百里者半九十自畫未可中路抛因之賈勇復前進或輿或步為清遨小亭又在嶺之半去年放鶴因名標鶴去不知向何處中鋗拍手徒呼招爾又非張氏之僮林氏僕翩然羽客豈能俛首逐逐隨爾曹
  戲題放鶴亭用今春雲龍山放鶴亭韻乙酉
  相如一笠搆山巔放鶴亭兹第四傳前詩雲龍瀛𡁎虎邱巔都有亭因放鶴傳盖彼三處皆有之笑我題詩亦已屢幾曽髙致似坡仙










  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八
  寺廟二
  碧峯寺
  栴檀林
  彚萬縂春廟
  鷲雲寺
  珠源寺
  斗姥閣
  靈澤龍王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八>
  碧峯寺 在山荘内碧峯門之左東嚮
  御書額曰碧峯寺前為天王殿内為正殿前楹額曰法華寶殿殿中牓曰雲鷲香䑓聫曰紺宇初開現四禪天寶花積碧峯常静証三摩地吉雲扶配殿左曰松風右曰水月更内為經樓額曰宗乗閣閣下聫曰山色不遮螺湧出佛光無量鷲飛来閣上額曰法輪最上聫曰檀身隨現清涼窟雲岫宜尋歡喜園寺後有書屋南嚮疏泉引流𠉀火試沸瀹茗為宜顔曰味甘其右偏為叢碧樓飛檐層檻上出木末前為池作亭臨之曰迴溪亭
  御製詩
  碧峯寺甲申
  碧峯門裏碧峯寺法界慈雲此日開殿倚喬松如古刹階圍流水作香臺佛無色相何需爾山有清真亦幻哉為去聲是徑尋西峪路不妨過往輙留陪
  碧峰寺乙酉
  招提門對碧崚増峪路從茲步步登上界本来清浄界一燈燃得百千燈並無暮鼓常逰鹿雖有雲房不着僧好景奚妨逐時異隨緣摘句我猶能
  碧峯寺丙戌
  寺門常對碧峯開鎮日無僧有鹿来借問為同抑為異果然彌勒笑咍咍
  碧峯寺丁亥
  山寺猶然對碧峯曽無白足寺前逢箇中那是全提句相照光光證月容
  碧峯寺戊子
  山寺寥寥不着僧青松蒼鹿自相應何須更藉金繩度已是諸天㝡上層
  碧峯寺己丑
  門對碧峯開籠隂松與槐真堪稱鹿苑遂以禮蜂臺至此誰為此如来無去来一聲清磬響遮莫不言該
  碧峯寺庚寅
  梵宇招提對碧峯六時常寂寺樓鐘不安僧侣談宗教祇許空巖䕶象龍
  碧峯寺辛夘
  調御中間坐丈夫飛来花雨着僧無門前正與碧峯對試問於斯同也殊
  碧峯寺壬辰
  山寺巍然向碧峯龍鱗作是種成松何妨鹿有千羣迓却喜僧無一個逢
  碧峯寺癸巳
  梵宇門常對碧峯堂堂蓮座現金容焚修不藉僧雛濫苑戸六時自撞鐘
  碧峯寺甲午
  翠滴嶤峯螺黛紋招提門對與平分無僧日日閒貝帙祇有鐘聲報曉聞寺不設僧惟園吏司灑掃毎晨鳴鐘而已
  碧峯寺乙未
  碧峯實乃肖祗園㸃綴園姿畫意存亦弗着僧守門戸常看有鹿到庭軒雲開色濯山容翠雨過聲添澗響湲即色即聲誰所設不知何以悟三幡
  碧峯寺丙申
  門對碧峯因額寺寺而曽弗著僧徒禪枝忍草自佛法鶴下鹿逰任物娱偶到不知今與昔忘言那論有和無道塲亦自松引路何至誇多曰萬株黄梅道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有引路松萬株見圖經夫萬株列路其長應數十里語渉⿰⾔𭑃誕是寺路傍亦種松不過數百株耳
  碧峯寺辛丑
  石徑兩傍松山門對碧峯漫云屈玉食便以禮金容祗樹動風静禪花過雨濃不教白足守南北那尋宗
  碧峯寺壬寅
  門對碧峯寺以名有松蒼翠有泉清不教僧往汚浄域儘許鹿来守化城到此即空還即色邇時宜雨亦宜晴心閒那更禪心悟觸目消閒七字成
  味甘書屋甲申
  書屋臨清泉可以安茶銚取用乃不竭奚慮缾罍誚泉甘茶自甘那繋龍團貌展書待爾澆頗復從吾好是中亦有甘誰能味其調
  味甘書屋乙酉
  書屋秋風滿意涼筠鑪瓷椀趣偏長□茶斯可於言否善□猶然憶趙良
  味甘書屋丙戍
  寺後有書屋偶然題味甘山泉堪煮茗犀液正𠲒嵐不擬喫茶偈原非計椀貧小停旋命駕西峪待幽探
  味甘書屋丁亥
  石髄巖邊潔且芳便教竹鼎試烹嘗苦言藥也甘言疾我却因之緬趙良
  味甘書屋戊子
  寺後有隙地可構房三間竹鑪置其中乃復學恵山石泉甘且潔就近聊烹煎中人熟伺𠉀到即呈茶盤我本無閒人亦不容我閒
  味甘書屋口號己丑
  山泉将謂瀹飛淙嘗是收来荷露缸伺𠉀慣經聊聴爾以言甘實此無雙
  味甘書屋庚寅
  精藍之後搆書廬啜茗泉甘得味餘一晌南華悟口徹緩烹細瀹兩成虚
  味甘書屋辛夘
  寺後蕭然精舎宜浮香漉雪試聊為設如每事耽甘者語有之乎亦可思
  味甘書屋壬辰
  書屋清依古佛庵越甌吳鼎稱幽探今朝又異其中味半是泉甘半雨甘
  味甘書屋癸巳
  汲泉煮茗武夷尖口為去聲生津心為恬却笑回甘蘇氏帖還稱崖蜜十分甜
  味甘書屋甲午
  向汲山泉飲而甘書屋味甘名以此竹鑪茗椀設妥帖試而烹斯偶一耳偶一之故室三間露臺十家産愧矣雖然乃更有進焉味甘敢忘味苦彼
  味甘書屋乙未
  几浄甌香早瀹煎頓消諸慮祇如然譬人飲水知冷暖甘否由来豈在泉
  味甘書屋丙申
  書屋綴景為灑然蕭寺左隔嵗此初来有暇便小坐茗甌及竹罏安設原貼妥石泉汲以烹略試文武火既非竟陵癖更殊趙州果擎杯吟五字爽然有會我味泉或偶宜味言殊未可
  味甘書屋口號辛丑
  寺後三間精舎幽竹爐茗椀味相投東坡却道輸崕蜜試問為同為異不
  味甘書屋口號壬寅
  竹爐到處學江南書屋因之號味甘泉固尚甘茶尚苦其間調劑義應探
  叢碧樓甲申
  下臨無地上虚空拾級心将顥氣通若問寺樓絶勝處徘徊祇在碧雲叢
  叢碧樓在碧峯寺
  松梢遙見刹竿雙寺後書樓樸且龎行亦不辭延逺徑坐惟喜近向陽窓葉疎林杪全呈嶺水退崕根祇剰矼猶是昨来題句處碧雲倐為去聲綘霞降
  題叢碧樓乙酉
  書樓枕坦岡畫樹四鄰張本是愛叢碧何来綴㸃黄聴惟增籟謖坐喜近曦光猶記前畨到開窓此納涼
  叢碧樓
  葉落歸根紫緑鋪叢間縱目那糢糊山樓有問如何答碧意其中亦豈無
  叢碧樓丙戌
  今嵗未登樓初登如昨秋四山碧雨洗一瞬景川流風過涼猶嫩日臨隂尚稠年来頻有句歴厯閲從頭
  叢碧樓丁亥
  寺後有書樓緑雲樓上頭覆隂猶宻葉作籟恰新秋今嵗仍初到輕涼合少留小哉彼王粲咄咄祇言愁
  叢碧樓口號戊子
  底事逰眸不覺寛四圍山樹碧雲攢拈吟聊復酬風景欲棄陳言戛戛難
  叢碧樓己丑
  曲轉有廊通髙樓衆碧叢林中猶隠鹿鹿於八月始出林相哨天畔未歸鴻暎日色流麗𠲒雲氣鬱蔥漫斯誇張王二字皆去聲樹上已金風
  叢碧樓庚寅
  乗閒聊拾級樓在碧雲叢孰謂全依緑居然半是紅越教牖增色可據座觀空去嵗拈毫况偶思同不同
  叢碧樓壬辰
  昨朝陣雨頗驅炎山路易乾濘不嫌便與輕輿尋窈窕因之層閣暢吟拈萬叢恰合真空界一碧寧容他色添襟袖飄然訝何也徐看風爽落林尖
  題叢碧樓癸巳
  寺後書樓萬碧叢登樓縦目四隣通乗桴乍可喻浮海掛布何妨便趂風伯仲底須頻較緑艶濃端識絶勝紅壁粘舊作如昨日電影流光想像中
  叢碧樓甲午
  髙枝低葉總一碧萬頃都呈目前在山閣設若擬樓船是謂泛乎大青海何来㡬㸃紅於中恰似星沈李句乃李商隠句星洗碧海當窓見
  叢碧樓乙未
  山樓八窓敞山峯四隣納葉態與枝姿一碧萬叢合然疑岳陽記奚必烟波挹縱目擬雲鋪披襟喜風颯據座略生慙斯豈陳蕃榻
  叢碧樓丙申
  樓出萬樹叢俯瞰連一碧恰似泛滄波洞庭與震澤而無風浪憂饒有烟霞癖凴窗偶㑹心可以喚浮宅却笑五湖人未免餘形迹
  叢碧樓辛丑
  山中所長去聲物曰惟髙下林一碧亦萬頃蔽峰還羃岑而樓于其中如泛綠海潯天籟落雲間飽聆⿲氵身攵抮音設如撫絲桐成連或可尋
  𮞉溪亭
  山凡一轉必𮞉溪溪上有亭翼若棲今日吾心頗悦豫不妨觸處與留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八>
  栴檀林 在山荘内水月菴之後殿三楹南嚮喬林彌望岩葩洞卉風過皆馨
  御書額曰衆香勝處聫曰佛國土三千花霏衆妙鼻功徳八百林藹恒薫又聨曰巖秀蔚摩黎祥風逓馥林香薈薝蔔花雨交芬旁曰天籟書屋岩頂天池渟涵湛澈者曰澹軒堂㘭咫尺勢若滄溟者曰滄洲趣松蟠雲蔚者曰松雲樓東為澄霽樓更東為超然宇境路幽夐上有樓額曰雲潤觸石浮空縈青繚白與天無際也
  御製詩
  題栴檀林乙酉
  竺菴過水月香林入栴檀颯然来天風鼻根清淨官静室坐調御相好青蓮端綴景則不無而非心所安
  栴檀林丙戌
  馥郁天香石逕穿入流忘所得聞詮漫言薝蔔方堪並澗葉崖葩一體全
  栴檀林八詠
  風
  卉翕何来奏夏鈞聲聞總以静為因了知室是維摩室吹去天花不著人
  
  薈蔚朝隮每潤樓傍楹閒寫傍林浮霑衣何礙循溪步即是黄山暢逺逰
  
  山腰半畝貯澄渟印入金輪冺色形丈室端然調御坐月天子聴法王經
  
  就松築室松為幄資益常聴謖籟吹設使移来新子種童童若此定需時
  
  塞未飛霜葉未丹濃青猶復鎻林端問斯可是栴檀否八辨看来祗一般
  
  潑黛秋山若沐鬟野芳紅紫淺深間釋迦大地胥拈起迦葉作麽笑破顔
  鹿
  命侣出林了弗藏印渥有篆不成章月明如水諸天静鹿苑羣来謁鹿王
  
  夕瑟晨簫伴玉塞草間石底韻金風五香薰體都清浄慈力何曾遺小蟲
  栴檀林
  水月菴傍入逕紆言尋精舎暢清娱一牕暖日遲予坐四面秋山得爾殊法苑依然来鹿友梵居曽不著僧芻天香恒自林間噴豈繫尋常菀與枯
  栴檀林丁亥
  盤旋陟林巘清浄結花宫枝葉霏天香栴檀将毋同早是鼻根寂何有眼界逢應真左右圍調御坐居中室中供墨刻如来及十六應真像不以装嚴飾内空内外空彈指視昨年猶為塵念䝉
  栴檀林戊子
  壘㠑更盤上雲棧殊嶔崟夹徑霏衆香是為栴檀林結宇雖不多廓落凌千尋聞復翳根除那覔去来今調御及應真室中奉如来及十六應真畫像坐證以無心
  栴檀林己丑
  岰㠡攀援上芬芳逓襲聞有聲皆静寂無色亦氤氲調御恒如是應真迥不羣設云示真相真相落功勲
  栴檀林八詠
  霜坂
  白露為霜耀日鮮玉鋪谷底復山巔印来鹿跡疑人跡神向飛卿句裏𫝊
  氷池
  小小山池淳且澄塞寒九月早凝冰漫言稀見淪漣趣心向不波處可徵
  蜃窓
  山中朝暮䪺增寒暖席坐来久益安却喜蜃窓無障礙煙霞變態儘人看
  毳幔
  到處精廬書幔施𢅡𢃀禦冷代為之午暄縱望還因捲愧異仲舒久下帷
  落葉
  蔌蔌蕭蕭㸃砌陲落来初不藉風吹六章憶得曽研練詞費而今弗爾為
  緑蕪
  塞外誰云朔氣寒向陽原有緑蕪攅坐来獨惜濓溪老曾未於斯生意觀
  鶴磴
  龕鬖羽客唳崇椒不放何須更説招却笑丹臺伴仙子恐應輸此恣逍遙
  雀簷
  麻雀恒隨屋處安有屋處必有雀無屋處則無相闗樂意啅簷端即今玉塞為靈囿微物應忘紇那干
  栴檀林辛夘
  跬步峰形有萬千浄香披處忘塵縁何須兠率天中覔澗葉巖枝豈不然
  栴檀林壬辰
  遵岡復少降精舍得夷𡽀林入栴檀境味参㣲妙風荘嚴謝願海清浄契禪叢萬壑鳴天籟不空真是空
  過東嶺遂至栴檀林癸巳
  創得齋依東嶺近奈因事半陟嶔崟旋從隂巘清涼境降嶺⿱兆目 -- 脊則太陽落西為隂巘矣遂至栴檀功徳林月宇延山千叠處天池貯水一泓深箇間衹合忘諸慮何事居然又敲去聲
  過東嶺復至栴檀林
  自西而升嶺為東自東而登嶺為西乃知東西非定物借問荘生何以齊山齋創得已嶺半再進殊不勞攀躋遂由西升向東降栴檀林浄如我徯調御丈夫坐静室一切分别忘筌蹄斯而詹詹仍有詠其于道也誠醯雞
  過東嶺至栴檀林甲午
  創得齋已居山腰東嶺非遙望中在趁爽肩輿便可登事半固知功有倍鯉脊卓立隂陽分陽暄那似隂涼塏過嶺清風滿襟袖林近栴檀所以乃調御應真儼同堂無去来今此誰待
  題栴檀林乙未
  風日今朝佳筍輿信所往谿邊泉落清樾下籟来爽棧道縱崎嶇亦可夤縁上遙見栴檀林已自生浄想衆香之所稡無聞以為賞精舍臨諸天豁然而開朗調御祗堂堂應真各儀像聖賢所従殊儒釋豈有兩題壁去年辭陳迹瞥俯仰
  過東嶺至栴檀林丙申
  横嶺分東西東則栴檀林水月菴亦近向每留清吟巖齋謂剏得躋嶺半言返𩔖畫今事半而功倍進也語良諶水月兹姑舍檀林適可尋數武事已到坐我虚堂深一以息衆力一以暢逺𬓛巖枝及澗葉浮碧萬頃臨䔍耨底須燒是香非世音反嗅得聞思調御證愔愔
  再題栴檀林八詠
  風
  林號栴檀非梵宫每來書屋坐秋風清機發處聞天籟仿彿東川寄瑩
  
  山雲來去本無心我亦無心巖谷尋小坐却仍命輿返祇饒嵐氣濕衣襟
  
  一燈朗朗戸前懸萬古光明玉塞天圎亦非盈半非缺法王面相印如然
  
  秦家羞與大夫儔世外烟霞本色留欲問童童赤松子應真隊裏可曾逰
  
  萬緑叢間㡬㸃紅髙枝低葉總難同若論楓可通人性應在如来化度中
  
  然否維摩居士居天花苒苒落空虚聲求色見都成舛著不著間可聴渠
  鹿
  庭前濯濯復呦呦聴法無殊鵓鴿儔此匪搆山是真境伊尼何不可來逰搆山不逰麋鹿出金樓子
  
  鼓脇弗殊彈舌響金仙髙座應真陪箇中了具無生義聲賦歐陽却小哉
  過東嶺至栴檀林己亥
  自西而往東西升東降兮設使自東來西下東乃躋髙嶺鎮横亘何曽分别斯因悟一切名由人所强為創得齋之東栴檀林在茲調御坐如如過未現等齊而我猶饒舌把筆為新題
  栴檀林八詠己亥
  霜板
  遲較木蘭早較京漸南而暖逓相更天時粤宛堪因悟印得門前鹿跡明
  冰池
  天半從来艱有池雨盈暫弗雨而虧一冰翻得不致涸蠖屈求伸理在茲
  蜃窓
  夏日疏櫺全徹去寒来例合蜃窓施面前似看玻璃畫却訝無端活畫移
  毳幔
  塞苑秋疑冬月同𣰽毺為幔禦寒風楣間忽訝施絳帳愽學原来愧馬融
  落葉
  孰與為留孰為摧何曽枝葉自相猜杜家詩意蕭蕭下山幻長江滚滚来
  緑蕪
  向陽仍有緑蕪存治理堪因絜矩言察察與其似秋肅恢恢寧可作春温
  鶴磴
  衆鳥中斯大不凡羽衣道士署頭銜本来坡老𬨨舟者却早逢之於履巖
  雀簷
  夏曉早鳴冬曉遲總之不舛質明時雀鳴冬月以辰時夏月以寅時其早晩率以天明為𠉀無知雀尚有靈性性善子輿言莫疑
  栴檀林庚子
  不事荘嚴事浄供山荘内梵宇皆肖衹園荘嚴之例此獨以朴素缾缽為供養具如居士精舍之𩔖内侍遂称為文供佛云栴檀得號以斯從縈青繚翠都禪味鳥語花香闡正宗隔嵗仍兹小年閲今秋訝似昨臨逢可恒耽静旋言去林外惟瞻雲鎻重
  栴檀林辛丑
  一嶺東西隔翠岑西為創得東檀林踰焉事半功斯倍創得齋在山之西腰栴檀林在山之東腰幻矣右陽左乃隂日至未則山右為陽左為隂矣去嵗題詩已成昔新秋即景又從今堂中調御如如相笑我猶然今昔心
  栴檀林壬寅
  一嶺横拖處平分東與西無端試升降便覺别髙低大士相常淨栴檀林昔題由来有為法不出六如提
  天籟書屋乙酉
  逕出菁蔥巔境猶峭蒨藪蕭然来長風其音無不有絲竹早則降松篁亦弗取天樂奏天人寧借伶倫手可聞不可見繪事真成後擬詢項子京活畫曽收否用項元汴天籟閣事
  天籟書屋在栴 丙戍檀林
  窅暎嵐壑間威紆亦得路微聞栴檀香遂自石橋度書屋憩予體閒庭散予步天籟空中飄不識来何處或云自林間是即牛頭樹
  天籟書屋己丑
  松栢隂森處悠然天籟翻笙簧寧足比琴瑟尚嫌喧静攬都無色清聴平聲欲忘去聲言問誰為伴侣麀鹿到樊門
  天籟書屋癸巳
  匆匆且慢行書屋面前迎坐可聞天籟悠然非俗聲暢懷惟至静謀目足研精萬古山林畫真饒項子京
  天籟書屋
  階前大壑深牕外萬峰森紫翠渾難定倪黄孰解臨秋光真有脚天籟不凡音畫景収無盡奚稱項墨林
  天籟書屋甲午
  書軒據迴巘萬景座前披蘇軾詩中畫王維畫裏詩收来豈卷冊賞處合希夷早識非衆竅何勞問子綦
  天籟書屋乙未
  天籟顔書屋名因檇李彰豎峯及横嶺緩范更癡黄九夏青将緑三秋丹與蒼所收皆活畫那數項家蔵
  天籟書屋櫽括南華語丙申
  子游問籟答南綦語固荒唐義可思莫適為天誰主役咸其自取怒其誰嘗謂韓昌黎物不得其平則鳴語出南華此論
  天籟書屋己亥
  額簷借檇李天籟發天香詎祗欣説項兼因寓達荘亦将真蹟檢便置箇中蔵項元汴喜蓄名人字畫毎以天籟閣印記鈴之今書屋既仿其因於續石渠寳笈書畫内曽經元汴印識鑒蔵者檢數種貯此亦循名責實意也設以北南較髙他千里强
  天籟書屋壬寅
  書屋支牕納衆皴悠然天籟爽心神四家畫卷収檀匣書屋内弆蔵米芾吴鎮徐賁唐寅四家畫卷皆經項元汴鑒蔵有天籟閣印識者笑我重擡特認真
  驛致項子京所蔵畫卷四種弆之栴檀林之天籟書屋因成長歌紀事庚子
  栴檀林是古佛場荘嚴弗事事浄常亦有書屋築于旁偶然名同昔子京因思檇李稱鑒蔵石渠多有其重装四美具例董香光董其昌所䟦顧愷之李公麟四卷題曰四美具而弆之建福宫之静怡軒茲栴檀林之天籟書屋既與元汴閣名相同因思石渠寳笈所有畫卷曽經元汴鑒蔵識以天籟閣印記者甚多乃驛致米芾吴鎮徐賁唐寅四卷合弆書屋中從四美具貯其昌鑒蔵畫卷例也亦撿四種弆此堂宋元各一明則雙雲山烟樹米襄陽真偽疑之未甚詳米芾雲山烟樹卷閲其筆法似小米而非大米曽經䟦識及于幀中書之則竟非宋帋或贗作亦未可知耳元則吴鎮四友良眠雲冩自徐平江江鄉採蓮圖出唐同珍為去聲製檀屏方項家舊物閲凡荆至今散失半存亡四卷何幸聨豐城天籟誠有水還鄉相傳嘉興有還鄉河凡仕宦者多得歸老元汴嘉興人而天籟閣所蔵之畫仍得貯于天籟書屋亦有還鄉之意因戲及之更欣佳話増山荘
  題天籟書屋畫卷四種辛丑
  米芾雲山烟樹叠己亥舊題韻
  四卷同蔵合不分貯香光物述前聞向于盡禪室蔵董其昌所賞書畫名蹟兹天籟書屋亦仿其例弆是圖與吴鎮徐賁唐寅四卷均有項元汴天籟閣印記審觀墨戯入神處檇李似失精鑒云庚子題句䟦云詩成題于畫卷乃知紙非宋牋的是贗鼎元汴盖失精鑒矣
  昊鎮梅竹松蘭叠辛丑舊題韻
  辛巳曽留詠在前致来天籟驛途𫝊辛巳年曽題此卷庚子夏自京驛致與項元汴所蔵米芾等畫卷同貯天籟書屋松蒼梅冷竹瀟洒友契蘭芳豈不然
  徐賁眠雲軒圖叠壬申舊題韻
  展圖那得安眠穏目共閒雲為卷舒髙啟楊基詩記在是圖有髙啟題詩楊基為記丙寅秋亦曽和髙啟原韻書于卷中云重吟祇合作鈔胥
  唐寅採蓮圖叠己亥舊題韻
  天籟閣中四妙圖山荘説項那宜無我為意採非人採葉嶼花潭任滿湖
  澹軒乙酉
  山巔艱致水有水山斯靈半畝貯天池太古此清泠文軒弗求飾澹泊志以寧一勺乃不測澄懐託滄溟
  澹軒丙戌
  一泓貯天池山雨之所積了知底無泉靈氣蒸為液披風亦有瀾印月亦有璧可以泛虛舟可以對文席總不離澹然是謂適其適
  澹軒
  天半滄洲趣波瀾近砌坳雲霞勢若吐荇藻影常捎乍可鬚眉鑑何曽竿綫抛慿觀澹然際君子悟相交
  澹軒壬辰
  一泓岩嶺似天池却近軒階澹照披半借人工半借雨亦㴠雲影亦涵曦鷗眠夜月從来穏魚樂春波未許知儻爾慿觀儻爾去底須芳餌弄竿絲
  澹軒口號甲午
  一泓天半即天池人力天工兩借之山腰雖有㣲泉得雨則水益壮不然亦借𣂏水添之今日慿臨經雨後澹然恰喜鏡光披
  澹軒口號乙未
  天池雖小大於鏡徹底無風不作瀾寓義由来取其淡寧須江海較深寛
  澹軒丙申
  山巔艱致水一泓呈鑑池寧須波瀾寛所愛縠紈漪小軒搆其上毎喜澄光披漫議石泉細半藉人力資夏雨滿陂塘亦有微漲時盈科縱無進濯清還有期
  賦得滄洲趣乙酉
  絶頂得天池滄洲趣正宜底須論大小常此貯瀾漪潤與雲為脚印呈月是眉牆圍防鹿友階俯數魚兒湛浄恒無竭渟澄詎有涯泉林緬遐想夫子在川時
  滄洲趣己亥
  天池原艱致窪樽戽以水頗具溶瀁勢趣寓滄洲耳究費人力勞薄賞每於此毎當無雨時憩此所司必汲水注池為㸃綴因酌量賞之今来乃弗藉雨足水存裏亦復梳荇藻亦復成沼沚小許無待多濯清有所喜
  滄洲趣叠己亥舊作韻辛丑
  在水毎憶山於山復思水人情欲兩全斯即可知耳岩齋偶逰目俯清恰得此其源不可窮其流弗離裏雲衣與浮沈天池為渚沚得句亦超然秋晴值心喜
  詠滄洲趣壬寅
  塞上艱致水成湖自早年嶺巔塘半畝則因鑿蓄然旱亦若井眢雨亦如池淵𮦵後偶来對滄洲趣澄鮮觸景悟為學遑論枯于前
  松雲樓丙戍
  松倚雲為侣雲依松作巢濃青相暎帶淡白有含包層構潤無盡虚䟽望若交便當致秋雨優渥利山郊
  松雲樓甲午
  雲與松為友松将雲作衣髙樓恰相值據座似来依響愛披風颯潤疑作雨㵟我非𢎞景逸祇仰
  五絃揮
  松雲樓乙未
  山中多古松不辨何年種自是虞夏物老於右丞弄就此築為樓四鄰蒼雲控濤翻嘉䕃活簧奏謖音送塵心息以浄那更云入夢
  松雲樓丙申
  雲來每依松雲去松還在固知雲無定而松恒不改雖然有轉語松雲詎他待試看緑容容豈非碧霞綵是則貫四時是其所以乃
  澄霽樓己巳
  戸牖平臨霽景䨑偶來登眺衆峰低山中草木霑
  堯澤樓上雲霞葆
  御題
  澄霽樓甲戌
  浮雲斂盡霽光披叠樹重巒靣靣奇不一層梯騁遙目安知物色此閒宜
  澄霽樓癸未
  昨宵枕上聞雷雨曉起登樓納翠寒霽景澄鮮故宜望錘峰猶在片雲端
  澄霽樓即景乙酉
  快霽髙秋景㝡宜颯涼濕潤凭欄披昨朝驟雨飛千壑宫在水晶正爾為
  澄霽樓丁亥
  傑峙山樓樹杪懸千峰近逺矗晴烟坐来無際長空朗恰與吾心共廓然
  澄霽樓即目戊子
  一天霽景朗新秋千里金風滿谷流趙嘏不同携長笛也飛逸興倚髙樓
  澄霽樓作歌誌懷己丑
  昨宵細雨曉快晴早收晚種均資利驅炎恰致人情欣不𭰖更喜馬蹄遂偶因餘暇一登樓騁目四鄰翻濕翠庭前種樹亦已長上聲有如是哉都順意都順意乃意易矜故弗敢康惕弗置
  澄霽樓即目書懷辛夘
  邇日秋山每作雲䕶霜緑樹惜殷勤霜遲斯葉緑雲佈則無霜偶登樓級澄逢霽恰對檐題望特欣映旭枝頭翠猶滴翻風葉背紫微分林巒趣易知詳悉物理民情較此紛
  澄霽樓壬辰
  擇向各從宜山樓枕迥陂聊因秋爽陟恰喜霽光披漸覺生衣叠猶欣彩筆摛徘徊閲檐額即景信諧時
  澄霽樓口號癸巳
  山田望雨雨云霑晴亦佳哉爽却炎試上層樓俯霽景平看坐底逺峰尖
  澄霽樓己亥
  秋日何所宜所宜曰澄霽禾黍苗而秀秀而都吐穂晶陽以曝之結實乃飽致拾級偶登樓兩字額簷際萬里無片雲天水光含翠俯仰一縦目惬然適滿志在彼不在斯樂同彼農意
  澄霽樓言懷庚子
  孟秋之月屢作雲幸而小霔霖未遂山谿勃發無暴漲其来雖速退亦易無過行旅畧遲滯山田好在潦弗致即今秋仲晴實定碧空萬里浄雲翳乗涼⿸尸牃 -- 𡳙步一登樓欣懷澄霽真澄霽然亦欣懷豈誠欣南望低田猶繾意昨據馳問畿輔况已報窪區間去聲被沴昨因熱河一帶雨水頗勤南望雲氣更濃口内雨水必大低田不無被淹随馳問袁守侗據奏詳查直属州縣低田被水者計有十分之二而此二分中髙地仍属有收統俟查明己未成災頃畝分數酌量籌賑等語因此殊深繾念
  澄霽樓壬寅
  天淡雲間時素宇宜澄霽霽景加以澄秋光羙鮮上聲儷而更宜登樓萬里無纎翳乃知謝重誤奚必資㸃綴農功慶時暘茂實結榖穗
  題超然宇乙酉
  遙望雲中迥莫齊到来惟覺衆山低㝡欣倚檻逰目豁遂與揮毫信手題下士那曽知塞上東坡不異記膠西何當諸慮都蠲浄一卷南華悟筦倪
  超然宇丙戌
  有宇曰超然恢恢樹杪懸秋清目愈豁霞舉意如仚夕照千峯落空山一逕連問誰送歸路蒼鹿與周旋
  超然宇丁亥
  因地既以髙得趣自以超然則資境乎子輿言非誵翹然企廣居寜祇圖遊遨
  超然宇戊子
  構宇雲霞表天風颯四筵暢觀無障礙結習總除蠲玉局見稱獨我心𫉬實天逰於物之外所遇自超然
  超然宇壬辰
  崇椒髙出萬峯螺結宇虚宜暢逺睋但得超然塵外趣底須作記倩東坡
  超然宇癸巳
  豁開敞宇衆山巔百里宛看在目前却笑御風詡旬七千秋一瞬總超然
  超然宇甲午
  地據衆峯巔泬寥空宇懸一心㑹倪筦萬象冺蹄筌祇有虚為合却無塵可捐青雲表逰目得句亦超然
  超然宇乙未
  結宇層明崇嶺巔宇超然意亦超然居髙乃易卑視物戒在茲懐謙牧䖍
  超然宇口號丙申
  與天為盖與雲齊南望千山眼底低設論逰乎物之外子瞻未得詡膠西
  超然宇作歌己亥
  山已髙哉臺更髙因之名曰超然宇詎云津逮彼兩蘇覺勝膠西難計數徂雲片片無流連天光山氣相澄鮮一塵不到萬縁静吾意亦與同超然雖然吾意更有説髙則無物不照徹古之帝王蔽冕旒水至清亦愁魚竭
  超然宇辛丑
  玉塞已絶塵塞山更逈宇至宇心超然寥景宜清睹爽風來有縁閒雲去無所偶此暢余心亦復興别緒居髙可恃髙近民戒貽古
  超然宇壬寅
  地勢北髙南向卑膠西那足並肩斯須教蘓句重提意亦在于心自得之
  雲潤樓乙酉
  山雲本無定来去信誰羈能沃筆花潤疑霏墨雨滋寫楹愛斜帶出岫任横披分付摛詞者休稱糺縵為
  雲潤樓
  山谷通靈氣英英羃翠饒吐時隠巖岫浮或入𥦗寮常覺衣衫潤渾堪坐起招歌卿
  當日事不舜却於
  堯
  雲潤樓丁亥
  豈必豐隆有所司英英靄靄吐無時坐来不覺衣裳濕始晤巖樓能爾為
  雲潤樓戊子
  雲以潤而生既雲復生潤相需相得彰氣求聲應迅層樓枕翠微寫楹時亦縉自下而觀者蜃閣猶疑信
  雲潤樓乙未
  縁廊進有屋拾級下為樓位置真稱巧餘閒適可逰生雲潤靉靅度籟爽颼飂漫惜衣裳濕尋常易遇不
  雲潤樓丙申
  夏日易生雲山更生雲處層樓倚山架出楹恒寫霧天衣潤人衣任来亦任去作雨惟片時旋復曦光露名實信兩收農桑庶不誤
  雲潤樓口號己亥
  恒喜英英雲潤樓今来雨足望雲收一天霽景供和墨硯瓦却餘珠露留
  雲潤樓辛丑
  佳處縁何此到稀恐防深入致霑衣今朝得句真殊勝爽籟千林耀朗暉
  雲潤樓壬寅
  玉塞遍霑雨自今嵗至山莊承徳府属及蒙古札薩克地方雖屢得雨澤究未霑足至六月望前始得𮦵雨各属及蒙古地方俱十分深透田禾暢𤼵秋收可期豐稔山莊正喜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巘原都蔚緑草木摠含芳拾級髙樓迥抒懐夏景長何非雲所潤今日不孤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八>
  彚萬縂春之廟 熱河水泉饒沃嘉植茂生自建置
  山荘以来人居稠宻地氣早暄芳菲特盛每逢
  鑾輅駐臨夏卉秋英爛然盈目爰於
  御園内建廟以妥花神
  榜曰彚萬縂春之廟廟門南向正殿五楹左右配殿各三楹廟傍為書舍曰華敷塢其東為峻秀樓廟基在烟波致爽東北戒得堂之後伏繹
  御書題額四時之氣賅備于春春之徳普矣豈特為司
  花數典已乎
  御製詩
  彚萬縂春之廟成因題句壬寅
  物具形斯神具司司花塞外豈無之新祠建置成不日示像因縁定有時水陸芳菲胥藉佑北南氣𠉀漫嫌遲興州禮樂侵尋盛鼓吹應知是女夷
  題華敷塢
  彚萬縂春之廟傍書舍名以華敷塢塞外花信固云遲桃李亦必春暮吐我来每值夏之仲華敷時節恒弗覩循名責實似不當雖然我亦有轉語夏卉秋葩豈不然何必拘墟執時序稽含草木䟽稱博勝地靈根恐漏譜
  峻秀樓
  樓對東山稱峻秀朝陽暉暎滿園芳芳隣華也秀隣實酌劑劉言此合當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八>
  鷲雲寺 在山荘内西峪秀起堂之側東嚮
  御書門額曰鷲雲寺内為正殿三楹供諸佛菩薩前檐額曰福因殿殿中額曰法鏡同圓聫曰上塞湧花宫全荘七寳西峰開鹿苑合證三輪殿後崇樓三層前檐額曰香界閣最上額曰須彌春滿次曰蓮峰甘露下曰普門妙現雕甍挿漢寳鐸韻風俯視羣山若蓮䑓層湧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八>
  珠源寺 在水月精舍西南東嚮聫額皆
  御書門外石橋跨坊二前曰恒河普渡曰徳水通津後曰彼岸同登曰法流喻筏門前石坊面北額曰披雲演梵聨曰香界現金銀無量無邉荘嚴最勝法琉滙珠琲不離不即感㑹真常西南額曰聴雪超塵聫曰優鉢光中證十二因縁金剛常住摩尼圓際叅八百功徳水觀同澄寺門額曰珠源寺門内三楹額曰定慧門前為天王殿中為佛閣上額曰宗鏡閣下額曰海蔵持輪聨曰梵天閣湧金光聚香水瀾迴珠顆圓後殿為大須彌山供一切諸佛菩薩最後飛樓十三楹曰衆香樓寺據瀑源来處故曰珠源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八>
  斗姥閣 在山莊内青楓緑嶼之上南嚮殿三楹前檐額曰慈䕃天樞殿内額曰巨光普潤聨曰獻夀千年外來朝數月間並
  聖祖御筆西配殿
  皇上御題額曰蓬山飛秀閣冠崖巔雲霄尺五萬象皆
  呈如依
  斗極而拱北辰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八>
  靈澤龍王廟 在山莊内湖北岸東嚮恭祀龍神上懸
  聖祖御書額曰靈澤
  皇上御書額曰潤沃濡源湖水從東北入
  宫牆滙為
  太液澄流衍澤潤被塞堧盖龍之靈昭昭云









  欽定熱河志卷七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巻七十九
  寺廟三
  溥仁寺
  溥善寺
  普寧寺
  普佑寺
  安逺廟
  普樂寺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九>
  溥仁寺 在熱河
  行宫東三里許康熈五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六旬萬壽䝉古諸藩恭建祝
  釐寺南嚮門額曰溥仁寺兼清漢䝉古文門内天王殿三
  楹恭懸
  聖祖御書寺額又内正殿七楹供三世佛
  聖祖御書額曰慈雲普蔭
  皇上御書額曰具大自在聨曰以清淨果證因䕶持斯萬現廣長舌説法震動大千殿廡立碑二恭鐫
  聖祖御製溥仁寺碑文左清文左漢文碑隂及碑左方恭
  
  御製詩又内後殿九楹供無量壽佛
  御書額曰寳相長新聨曰虚無梵唄空中唱縹緲天花
  坐上飄寺屏山帶水刹影干雲恭繹
  聖製繼繩紹述慕切
  羮牆所由大千世界咸躋
  仁壽之域也
  聖祖御製文
  溥仁寺碑文四集
  康熈五十二年朕六旬誕辰衆䝉古部落咸至闕廷奉行朝賀不謀同辭具䟽陳懇願建刹宇為朕祝釐朕思治天下之道非奉一己之福合天下之福為福非私一己之安徧天下之安為安柔逺能邇自古難之我朝
  祖功
  宗徳逺服要荒深仁厚澤淪及骨髓䝉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無别矣論風俗人情剛直好勇自百年以來敬奉釋教並無二法謹守國典㒺敢隕越不識不知太和有象朕每嘉焉鑒其悃誠重違所請念熱河之地為中外之交朕駐蹕清暑嵗以為常而諸藩來覲瞻禮亦便因指山莊之東無關于耕種之荒地特許營度為佛寺陶甓于冶取材于山工用無輸輓之勞金錢無踰侈之費經始訖功告成不日歴觀徃史遹遡前朝版籍有區幅員未廣兹熱河之奥壤迺紫塞之神臯名號不掌于職方形勝無聞于地志朕以凉徳撫育萬方邉牆之外悉為畿甸諸藩于此建寺介福率先恐後無小無大罔不來同觀我觀民思維此理特題額曰溥仁將欲汪濊之澤均霑率土升恒之慶廣洽普天徧覆含宏民胞物與咸躋夀考各遂生成藉諸藩祝朕之忠誠為萬方祈純嘏之錫爰紀斯文勒諸貞石康熈五十三年三月十八日
  御製詩
  詣溥仁寺甲戌
  祇園山館東佳氣鬱蘢蔥帶水塵凡隔屏山秀色融度橋尋浄地指樹識禪叢五日宜人霽一天華黍風占年惟此樂禱久更何衷拱讀
  穹碑罷是寺建於康熈五十二年中有  皇祖御製碑文
  天襟想像中
  溥仁寺癸未
  朔日禮蘭若渡言武列濵松門瞻
  玉篆蓮座現金身忍草衆香國禪枝大法輪敬窺當日意溥願物歸仁
  過武列水詣溥仁寺瞻禮甲申
  武列潦全退柴槁宛易搘過河路非逺筞馬意為怡香界梵聲出⿳宀羽尒 -- 𡪹天霽色披早粱有穫者按轡看移時
  出山莊詣溥仁寺瞻禮丙戌
  梵宇建多年毎來展謁䖍過河無盛潦滿谷有良田即㸔西成近稍紓午夜懸
  仁皇貽樂利溥被浹垓埏
  詣溥仁寺瞻禮己丑
  河畔多年建梵宫寺建於康熈癸巳年雖以時修葺兹奉  皇太后慈諭復飭莊嚴鼎新瞻禮策青驄顧名緬
  昔期民樂寺名  皇祖所賜額也祈實斯今祝嵗豐有相莊嚴亦真諦惟檀徳業自
  慈躬瓣香心願於何結
  無量夀希與佛同
  溥仁寺瞻禮庚寅
  渡河策馬謁花宫聳倚峯青垣繚去聲紅兩字溥仁含覆遍千秋
  聖日照臨中誰云佛教異儒敎試看不同有大同詎止山莊孳萬户九州
  恩澤被無窮
  溥仁寺瞻禮壬辰
  渡河梵寺禮金容結搆猶堪仰
  舊蹤真是虞書見
  唐帝奚稱宋史賛仁宗民情樂利芃青稼
  聖日光華朗碧峯無作率由尚瞠若亹予惟益勵寅恭
  六月朢日溥仁寺瞻禮因閲稼癸巳
  過河禮梵寺便以閲山田華黍翻風秀錦蔬帶露鮮法門入不二月相映同圓敬識
  當年意溥仁遍大千
  溥仁寺瞻禮甲午
  興州最古寺每到禮應親筞馬河橋度垂鞭農務詢即看優澤霈實勝小霑頻熱河一帶近毎霑三四寸之陣雨然不似此畨十分透足也屏息法雲地溥仁真溥仁
  過河詣溥仁寺瞻禮乙未
  祇園底事定瞻禮為有
  奎章楣梠懸六十餘年
  旉厚澤百千禩世
  示乗乾能仁仁亦謂斯耳曰溥⿰氵専 -- 溥誰得並焉烟火萬家民樂利萬家烟火隨民便山莊中皇祖御書聨句也
  山莊小試已如然
  過河詣溥仁寺瞻禮丙申
  穹碑一拱讀康熈癸巳恭遇  皇祖六旬萬夀諸䝉古王公懇搆梵剥祝釐  皇祖鑒其誠悃遂允於山莊東建此寺額曰溥仁  御製文紀其事立碑寺中猶見衆藩誠懐畏至
  今切河山奕世盟伊余守
  家法逺域奉朝正自平定準噶爾以後新附諸藩俱以毎嵗八月間至山莊隨内札薩克諸䝉古王公慶祝及土爾扈特全部歸順其汗渥巴錫等復率衆朝覲宴賚於此隕越庶免議惕乾益凜情
  過河詣溥仁寺瞻禮己亥
  清曉鳴鞭過武列詣溥仁寺必須過橋此河為固都爾呼即古之武列水也乗涼減從謁祇園祝
  釐昔日諸藩部此寺係康熙癸巳年蒙古王公等捐建以祝  皇祖六旬萬壽考蹟此時古法門熱河所有諸寺以此為最古試看度生藉慈力詎殊畫象注乾元循名責實扵斯切佛道中原世道存
  溥仁寺庚子
  最久招提武列東此寺康熈癸巳年蒙古王公建為皇祖六旬萬壽祝釐于諸寺中為最久
  奎章題額企思中溥仁原寓止仁意梵教由來儒敎通樂利仍看今自昔人天底論色分空施檀供養留
  慈蹟瞻禮無端感切衷
  溥仁寺瞻禮作辛丑
  初地真初地是寺為康熈年間衆䝉古扎薩克恭祝皇祖萬壽而建為熱河剏有佛宇溥仁緬
  溥仁萬方
  貽樂利百世仰
  尊親慧樹三天古禪花四季春教為神道設縂為去聲牖斯民
  溥仁寺瞻禮壬寅
  祇園歴六十年陳肯搆於斯合鼎新溥仁寺自康熈癸巳䝉古王公等為皇祖恭祝六旬萬夀所建計今又逾週甲爰勅所司重新丹艧亦志堂搆之意恰值丹青兹
  慶落因來瞻禮至誠申渡河多稼迎眸潤過雨千峯着意皴免賦以三蠲漕二  皇祖時曽特頒  恩諭將天下額賦三年輪免一周其各省漕米並  加恩分作三年輪免一次實亘古未有之曠典余御極以來于丙寅庚寅丁酉三次蠲免天下正賦丙戌庚子兩次蠲免各省漕粮亦惟仰承  皇祖仁愛之心敬承無斁云爾繼繩亦曰溥
  前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九>
  溥善寺 在熱河
  行宫東溥仁寺後百步許康熈五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六旬萬夀䝉古諸藩恭建祝
  釐寺南嚮門内天王殿又内前殿三楹左右配殿各三楹
  又内正殿七楹
  御書聨曰縂攝三摩資善果普函萬象䕶祥輪左右配
  殿各三楹又内佛樓七楹僧一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九>
  普寧寺 在熱河
  行宫東北五里獅子溝乾隆二十年平定準噶爾
  上幸避暑山莊四衛拉特部落來覲
  賜宴封賚
  敕建普寧寺以昭
  武成仿西藏三摩耶廟制寺南嚮聨額皆
  御書門外樹坊三中額曰勝縁曰法䕶東額曰金界曰寳林西額曰福田曰覺海門額曰普寧寺門内正中碑亭植碑三恭鐫
  御製碑文左右鐘鼓樓中天王殿五楹又内正殿七楹供三世佛前楹額曰金輪法界聨曰鎮留嵐氣閒庭貯時落鍾聲下界聞殿内額曰大雄寳殿聨曰福溥人天阿耨耆闍開紫闕妙涵空有栴檀薝蔔擁金繩殿内佛背光上額曰仁佑大千後楹聨曰震旦教宏宣廣刹曇霏普資福䕃朔陲功未定新藩鱗集長慶寧居殿後從盤道上閣供諸佛菩薩額曰大乗之閣月臺左右五色浮屠四列四大部洲四小部洲閣三層各七楹下層額曰鴻庥普䕃前楹聨曰耆崛天開金碧輝煌香界朗精藍雲䕶栴檀馣𩡣梵林深閣内聨曰具大神通完十行是真清浄現三身二層聨曰廣大真言參不漏色空妙諦證無遮上層額曰真如圓滿聨曰傳大千法寳闡第一宗風閣東精舍五楹為
  臨憩之所額曰妙嚴室聨曰對物共春臺豳風入詠願人登福地王㑹成圖閣西為講經堂洪維我
  皇上以無量願力創開福地俾西域萬象億載普寧入
  寺瞻仰者合掌頂禮頌
  神功而祝
  聖夀真如普賢震旦湧現皈依也
  御製文
  普寜寺碑文乙亥
  乾隆二十年夏五月平定準噶爾冬十月大宴賚四衛拉特部落舊附新歸之衆于避暑山莊曰綽羅斯曰都爾伯特曰輝特曰和碩特四族台吉各封以汗王貝勒貝子公若而人其無隷屬之宰桑則歸之公如内八旗外四十九旗喀爾喀四部之例至是而内外一家遐邇同風之言允符昔我
  皇祖之定喀爾喀也建彚宗寺于多倫諾爾以一衆志式循
  舊章建普寧寺于山莊之北麓而為之記曰
  皇天有輔徳之私
  至聖有越世之度君子有見幾之作兆人有可格之誠我國家撫有衆䝉古詎準噶爾一部終外王化雖庸衆有威之不知畏惠之不知懐地不可耕民不可臣之言其然豈其然哉以我
  皇祖
  皇考聖徳神功經文緯武其于奠伊勒銘格登山朝四部落之衆而錫之爵賜之幣式宴陳舞可汗起奉酒稱萬夀如今日者何難黙契
  大造意有待是以遵養時晦垂成弗為予小子敬承乾佑以為不可失者時遲徊觀望寧
  二聖付託藐躬之意且此山莊即
  皇祖嵗時巡覲諸䝉古賓客之所也越三十年而克見準噶爾之衆咸覲于此豈非
  皇天無私惟徳是輔
  至聖之度越世先知而見幾君子之作予亦不敢不勉衛拉特之衆豈終不可格以誠哉䝉古向敬佛興黄教故寺之式即依西藏三摩耶廟之式為之名之曰普寧者盖自是而雪山蔥嶺以逮西海恒河沙數臣庶咸願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云爾復依普賢世界品而述偈言
  抖贊轉輪王  功徳甚深大  造寺於西域其名三摩耶  逮今千嵗餘  願海裝嚴就肖彼須彌山  巍閣凡三層  日月在兩肩地金風水輪  其内小鐵圍 大鹹海水滿持地障碍山  馬耳及善見 擔木並持軸持雙凡七山  其中乃香水 其上堅手天持鬘及恒憍  四天王所住 復有四方天其數各以八  中乃忉利天 善見帝釋宫欲界四天子  色界無色界 次第居其上東曰勝神洲  小勝及勝勝 左右以次住南曰瞻部洲  妙拂並小拂 左右以次住西曰牛賀洲  行道將小行 左右以次住北曰俱盧洲  最勝復謟勝 左右以次住供養物無數  如普賢願海 復為四色㙮義出陀羅尼  四智標功用 懿此避暑莊
  古佛所游歴  較彼衛藏地  佛土無差别有來衆䝉古  及新衛拉特 咸敬黄敎人爰作大利益  肖彼三摩耶 為奉天人師作此曼挐羅  嚴㓗身口意 依法香泥塗一切皆清浄  香花供養具  法螺法音聲轉無量法輪  聚無量法衆  誦無量法寳作無量法事  我聞普賢言  華藏莊嚴海是毘盧遮那  徃刼修行處  種種寳光明大雲徧一切  捨身䓁塵刹  以昔願力住徧十方國土  出苦向菩提  方便示調伏世界所有塵  一一見法界  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刹  大願周法界  一切化羣生莊嚴從此出  西土及震旦  究竟無同異衆生皆安稳  暨蠕動肖翹  遂生明佛性稽首天人師  普賢行如是
  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乙亥
  
  天盡所覆俾我皇清罔不在宥惟清奉
  昊天撫薄海兆庶悉主悉臣
  太祖
  太宗
  世祖肇基宅中皇耆其武
  聖祖
  世宗覲光揚烈克臻郅隆逮予藐躬思日孜孜期四海同風咨汝準噶爾亦䝉古同𩔖何自外攜數世梗化簒奪相仍碩仇其下厥達瓦齊甚毒于酲衆心疷疷如苖斯蟊如虺斯螫衆口嗷嗷視爾嗷止予焦勞止期救不崇朝止視爾疷止予噫嘻止亟出汝塗泥止迺命新附爾為先鋒熟悉其路乃命勁旅攜數月粮毋或掠擄師行時雨王旅嘽嘽亦無潦阻左旋右抽王旅渾渾既遐以休烏魯木齊及五集賽度之折折台吉宰桑迎降恐後奚事斧吭波羅㙮拉闥爾奇嶺險如關闔倒戈反攻達瓦齊走旦夕途窮回部遮獲彼鼠斯喙地入無隙露布飛至受俘午門爰貸其罪自今伊始囬部我臣伊犁我宇曰綽羅斯及都爾伯特和碩特輝特封四可汗衆建王公游牧各安宰桑公臣屬我旗籍誰爾苦辛爾恭爾長爾孳爾幼徐以敎養爾駝爾牛爾羊爾馬畜牧優游分疆各守毋相侵陵以干大咎齊禦外域曰布魯特越哈薩克醉飽食敬興黄教福自天錫伊犁平矣勒貞珉矣於萬斯年矣
  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
  天之所培者人雖傾之不可殛也
  天之所覆者人雖栽之不可殖也嗟汝準噶爾何狙詐相延以世而為賊也强食弱衆凌寡血人于牙而蔑知悛易也云興黄教敬佛菩薩其心乃如夜义羅刹之以人為食也故罪深惡極自作之孽難逭活也先是分封四部衆建宰桑四圖什墨廿一昻吉盖欲繼絶舉廢以休以息也而何煽亂不已焦爛為期終于淪亡胥盡伊犁延袤萬里寂如無人之域也是非我佳兵不戢以殺為徳也有弗得已耳西師之什實紀其詳悉也以其反覆無常遲益久而害益深則其叛亂之速未嘗非因禍而致福也是盖
  天佑我皇清究非人力也伊犁既歸版章乆安善後之圖要焉已定者詎宜復失也然屯種萬里之外又未可謂計之得也其潜移黙運惟
  上蒼鑒之予惟奉時相機今日之下亦不敢料以逆也是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所由作也
  御製詩
  妙嚴室有序 丁丑
  乾隆乙亥平定四衛拉忒諸部落皆尊敬黄教故肖西藏三摩耶式建普寧寺於山莊之北置室其旁以為憩息之所名曰妙嚴而係以詩
  疆拓因來四衛拉寺營爰肖三去聲摩耶花宫具見嚴而妙别室還饒清且嘉彈梵禽音出松架疊屏山翠入𥦗紗即聲即色皆香氣童子當年悟未差用楞嚴經語
  普寧寺觀佛事己夘
  䝉古等皆敬宗喀巴黄教故於山莊之北建此梵刹聚黄衣者流而唪梵唄且達什達瓦餘衆歸降者嚮風慕化咸使安居樂業兹令演步蹈法事俾衆觀之並成是什
  塞垣筏寳煥林珠大聚衣黄偏袒徒宗喀巴傳慧燈燿三摩耶式梵宫圖是寺肖西藏三摩耶寺為之象龍步蹈惟天力老幼駢觀與衆娛神道何妨權設教若論佛法本來無
  妙嚴室六韻辛巳
  梵寺肖三摩文軒别一窩當秋常至止值暇聴波羅䅶水帶峯鷲香林襟嶺螺憑𥦗參妙偈摛管得新哦那有寒山入堪招玉局過天花都不著幽籟拂雲和
  普寧寺癸未
  厄魯胥平定因之建普寧敢云識耆武惟是藉
  蒼靈新戸遷來衛達什達瓦部下餘衆遷居寺旁授室給食休養日久遂成一大聚落名經轉處聴八年事已過是寺建於乙亥年贔屓永亭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九>
  普佑寺 在熱河
  行宫東北六里許乾隆二十五年
  勅建寺南嚮門三楹
  御書額曰普佑寺内為正殿額曰大方廣殿聨曰妙相現莊嚴仁敷華梵慧因資福徳喜洽人天殿内額曰大千功徳聨曰法演大乗妙因宗海藏福覃諸界慈願溥恒沙更内為天王殿後為法輪殿最後為經樓寺中諸佛皆倣西藏塑像地較諸寺最東漸近錘峯倚山麓而開道塲最為幽勝慈雲慧日廣䕃大千當有八部天龍䕶持寳界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九>
  安逺廟 在熱河
  行宫東北山麓距普寧寺東南二里許乾隆二十四年以降人達什達瓦部遷居山下二十九年
  敕建安逺廟倣伊犁固爾札廟式廟西南嚮門額曰安逺廟繚垣正方四面各有門中為普度殿三層週以迴廊六十有四楹所謂都綱也迴廊前立石鐫
  御製詩具清漢䝉古唐古忒四體書殿内
  御書聨曰竺乾雲䕶三摩峙朔塞風同萬里綏殿壁週繪佛國源流各識佛號於其旁亦四體書殿最上層恭藏
  御用甲伏昭
  鴻勲也每嵗藩部入
  覲咸集廟下莫不歡喜膜拜讃嘆佛力涵濡
  聖恩安逺之義大矣
  御製詩
  安逺廟瞻禮書事有序 乙酉
  伊犂河北舊有廟曰固爾扎都綱三層繚垣周一里許當噶爾丹筞凌時以五集賽更畨居此誦經每嵗首盛夏準噶爾之衆膜拜頂禮者逺近咸集其俗素奉黄教往往捐珍寳施金銀以事𧚌嚴廟之閎贍遂甲於漠北阿逆之叛賊黨肆掠焚刦廟乃燬廢曽用韓愈陸渾山火詩韻以紀其事及我師再平伊犂其地並建城堡而梵宇之僅存煨燼之餘者已不可復整亦不必為之復整也因思山莊為秋蒐肆覲之所舊蕃新附絡繹鱗集爰規東北岡阜肖固爾扎之制營建斯廟名之曰安逺集梵僧演步蹈以慶蕆事惟時都爾伯特郡王筞凌烏巴什等適以朝賀至與達什達瓦部衆之𨽻居兹土者歡喜額手僉謂琳宫晃曜妙相莊嚴不常曩時在固爾扎禮都綱聞唄讃也然余之所以為此者非惟闡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黄敎之謂盖以綏靖荒服柔懐逺人俾之長享樂利永永無極云因系十韻以識縁起如此
  伊犂兵燹後梵宇為去聲重為縮地齊近逺歸宗何改移今朝初慶落戎索永延釐聳峙輝山麓來瞻渡水涯制仍固爾扎境一毘耶離唱唄格隆侣喇嘛中之格隆如僧中之受五戒者歸其達瓦貽達什達瓦舊屬歸旗者居於此其願為喇嘛者聴之維新同致敬憶舊孰含悲羣訝胡寛市予懐范燮辭藉無示敗彼詎有覩成斯置器厪安處恢綱靖逺陲
  安逺廟丙申
  東嶺琳宫接題門各有名匪尊不二法縁繫衆藩情䝉古素奉黄教而伊犂之固爾札廟莊嚴特盛尢其所尊禮者仿其制建安逺廟於此毎嵗駐蹕山莊舊藩新附絡繹鱗集俾之瞻仰斯廟益増歡喜以示柔懐逺人之意非衹闡揚象教也佛日迎薫朗慧雲收雨征金川兹武定安逺永銷兵
  安逺廟辛丑
  新疆底定後安逺建衹林是廟肖準噶爾固爾扎之式為之萬里夜來往自平定新疆後伊犂駐以將軍回部各駐欽差大臣烏魯木齊則設都統興屯耕驛跕相通百姓來徃貿易者夜行無恐較之内地尤為安貼也廿年久静愔衆生資庇䕃一己致䖍欽回逆偏猖近阿桂奏閏五月初九日分派官兵四路攻勦賊營搶得賊卡四座殺賊百餘名乃賊人尚敢傾穴出迎拚死抵拒現在另籌進取于賊營迤心嚴宻圍困令其無路覔食等語連日切盼佳音又未能即刻擒獲殊增憤懣陳師却愧心
  安逺廟壬寅
  始自逺人徠先是癸酉冬都爾伯特台吉䇿楞等率衆來歸甲戌秋輝特台吉阿睦爾撒納和碩特台吉班珠爾又各率數萬人來歸若而人不可使占居喀爾喀地于是始議兩路進師既而定伊犁闢新疆嵗乙酉遂仿伊犁固爾扎都綱建廟額曰安逺非期疆宇恢蹟乖成事順功就賴
  天培西師之役自乙亥春兩路進兵遂摛逹瓦齊定準噶爾諸部無何阿睦爾撒納叛逃逆黨煽附丙子春我師追討阿逆竄跡哈薩克嗣哈薩克稔其反復請擒賊自効阿逆隻身竄入俄羅斯竟㐲𡨋誅又回部大小和卓木久為準噶爾所居我師既定伊犁擇其囚㤙撫之乃二酋孤恩助惡屢抗官軍賴  天㤙助順狡謀莫逞二酋逺遁入㧞達克山其汗素爾坦沙殺賊函首以獻回部悉平西陲底定盖屢變屢安適成我事詳見所著開惑論責實誠幸耳循名豈易哉伊犁耕作圖保泰慎籌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九>
  普樂寺 在熱河
  行宫東北二里許西陲平定後既建普寧寺安逺廟以示綏懐廟南地勢寛廣三十一年復
  勅建兹寺東嚮
  御書門額曰普樂寺前殿額曰宗印殿左右配殿各一北為勝因殿南為慧力殿皆兼清漢䝉古唐古忒四體書正殿供上藥王佛額曰福慧圎成聨二一曰龍象䕶諸天毫相瞻時妙嚴普覺漠瀛㑹初地法輪轉處安樂常臻一曰三摩印證喻恒河人天皆大歡喜七寳莊嚴現香界廣輪遍諸吉祥西有門達經壇門内植碑一恭鐫
  御製碑記壇上四面有門東額曰須彌増勝西額曰舎衛現祥上有圓亭二層前檐額曰旭光閣皆兼四體書亭中四面有聨東曰竺乾法示西來意震旦光圓東嚮因西曰化成層拱通乾闥屬國環歸過月氐南曰花凝寳葢皈真相雲擁祥林現化身北曰妙演梵城超最上廣臻法㑹樂無遮又東山門一座額曰通梵門亦兼四體書毎嵗
  秋巡諸藩入
  覲瞻禮金容如上春臺同逰
  化宇也
  御製文
  普樂寺碑記丁亥
  避暑山莊當興桓隩區直北地亘獅溝西南官廨民廬聚落殷羡獨其東偏列嶂邈綿周原案衍則諸經所稱廣長清浄于佛土宜乾隆乙亥西陲大功告成衛拉特各部長來㑹時事嘗肖西域三摩耶建寺曰普寧嗣是達什達瓦屬人内徙即次旅居環匝山麓越嵗乙酉復于迤左仿伊犂固爾扎都綱建廟曰安逺然自廟南延望錘峯式塏式閎厥壤猶隙惟大濛之俗素崇黄敎將欲因其教不易其俗縁初搆而踵成之且每嵗山莊秋巡内外扎薩克覲光以來者肩摩踵接而新附之都爾伯特及左右哈薩克東西布魯特亦宜有以遂其仰瞻興其肅恭俾滿所欲無二心焉咨之章嘉國師云大藏所載有上藥王佛乃持輪王佛化身居常東嚮洪濟羣品必若外闢重闉疏三塗中翼廣殿後規闍城内叠磴懸折而上置龕正與峯對者則人天咸遂皈仰將作如置以丙戌正月經始洎丁亥八月訖工爰取普樂顔寺額而為之記曰自西人之瀕於塗炭也湫隘阽危不能終日朕則為之求寧也既寕之後奔走偕徠室家還定朕則為之計安焉既寧且安其樂斯在譬如佛影覆于鴿身四大得所離怖畏想生歡喜心蘄自刹那以逮億刼同逰春臺化宇樂其樂而不能名其樂真上樂耳雖然曷易此臻哉語曰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又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朕所由繼普寧安逺而命之為普樂者既以自慰且重以自朂而匪直梵文勝因福利之云云也記成并系以讃
  善哉大能仁  無去亦無住  以何因縁故現此説法身  人天咸䕶持  功徳甚希有云何稱上樂  自小千中千  暨三千大千法界無究竟  爾時兩足尊  甘露為灌頂一切諸衆生  若有情無情  念彼佛力者受持陀羅尼  三世諸如來  神力並加汝第一具根性  即身得證佛  其次小乗人得八大成就  靈丹浄眼方  徹地智慧劔空行遍周厯  延年無疾病  自洛义俱胝無量僧祇刼  萬行齊完滿  求福不唐捐普種福徳田  普䕃如意樹  普覆大慈雲普渡大願船  震旦閻浮提  清寧共安隠而彼狼荒俗  永脱修羅天  合十白佛言此是法王力  要知大自在  本分元自足無苦强言樂  即墮分别相  樂故無名名上亦無等等  東峯開妙鬘  寳閣照旭光舉似日出處  了了正知見  光與日無盡誰識所本來  八寳莊嚴成  香華天樂偹大㑹啓無遮  同證無上道
  御製詩
  渡河詣普樂寺瞻禮乙未
  野彴砌石架木為漲來易圮亦易就月前經雨兹重搘便以渡河禮耆囿彼岸平原多種田低禾髙𥞫如錯繡纔十餘日未曽觀則已吐穗碩且茂或垂禾穗或仰柔穂總殊致芃緑釀黄各爭𠉀西成可望為額慶時尚遥虞望難副普樂之意原在斯六波羅蜜非所究






  欽定熱河志卷七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
  寺廟四
  普陀宗乘廟
  殊像寺
  廣安寺
  羅漢堂
  須彌福夀廟
  熱河城隍廟
  廣元宫
  穹覽寺
  琳霄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八十>
  普陀宗乘廟 在
  行宫北里許乾隆三十五年舊藩新附溥慶臚歡
  命倣西藏布達刺都綱法式創建茲宇
  御書額曰普陀宗乘之廟東西二門額曰威嚴縂持曰寳光普耀門内額曰廣圓妙覺寳坊前額曰普門應現後額曰蓮界莊嚴前殿八楹額曰無量福海又十六楹額曰千佛之閣皆兼四體書殿内聮曰妙相合瞻千利資諸福繁釐同祝萬歡洽羣藩中殿二十楹又十八楹後殿二十五楹殿外檐額曰落伽勝境曰文殊勝境曰萬法歸一皆兼四體書殿内額曰妙徳圓成曰浄性超乘曰萬縁普應聫曰獅座具神威咸欽奮𨑙鷲峰瞻相好普現莊嚴曰法界⿰氵𦍤 -- 溯中臺臻大歡喜化身現上塞䕶妙吉祥曰縂持初地法輪資福勝因延上塞廣演恒沙梵乘能仁宏願洽新藩殿樓上聮曰梵教流傳宗遞演化身應現慧常融八方亭外額曰權衡三教六方亭外額曰慈航普渡皆兼四體書亭内額一曰精嚴具足一曰示大自在聮曰法界現神威即空即色梵天增大力非住非行又曰水鏡喻西來妙觀如是月輪悟南指合相云何樓額曰普勝三界四面羣樓額南曰秘密勝境北曰極樂世界東曰度經之閣東樓上曰阿閦鞞佛壇城曰觀世音菩薩壇城曰無量夀佛壇城曰釋迦佛壇城曰雅曼達噶壇城曰喜金剛壇城西曰大乘妙峯皆兼四體書聨十三一曰纓鬘垂䕶花龕彩獅象馴依鷲嶺輝一曰佛刹現乾城法資喻筏禪宗開震旦教演傳燈一曰以此無量慈同㕘不二喻彼有為法普渡大千一曰統須彌界天䕶持常住遍華嚴海㑹應現隨方一曰秘印妙持超四果圓光正覺示三乘一曰現法化報身曇霏遍䕃統先中後際象教同持一曰初地相光全縂持一化諸天梵香聚共演三摩一曰般若相常融具五福徳菩提心並證増八吉祥一曰覺觀印圓通能仁普示識田悟清浄妙智同修一曰功徳示經文香薫薝蔔莊嚴瞻相好光暎琉璃一曰持法利身心衆生並濟隨縁施願力一切常圓一曰佛光普䕶三千界夀域常開萬億春一曰寳樹交輝香不斷祥輪常轉法無邊廟謨輪奐
  天𦸼輝煌真佛國之化城人間之福地矣
  御製文
  普陀宗乘之廟碑文辛夘
  山莊迤北普陀宗乘之廟之建仿西藏非仿南海也南海普陀在浙東定海縣境朝山之舶嵗嵗凌越洪濤瀾涆間擎香頂禮惟謹曰大士道塲舍茲奚屬是獨震旦緇流方隅所見故然攷之貝夾普陀有三一居額訥特珂克一居圖伯特一居南海蓋南海特大士行教至此偶一示現云耳庸可以此為是而彼為非乎額訥特珂克即印度是由此以證西來因縁自印度而西藏自西藏而南海了了可識第印度金剛座遼逺難稽詎若西藏都綱法式具偹為天人攝受之閎規藩服皈依之縂滙也哉乃者嵗庚寅為朕六□慶辰辛夘恭遇
  聖母皇太后八旬萬夀自舊𨽻蒙古喀爾喀青海王公台吉等暨新附準部回城衆蕃長聫軫偕徠臚歡祝
  嘏念所以昭褒答示惠懐者前期咨將作營搆斯廟以乾隆三十二年三月經始至三十六年八月訖工廣殿重臺穹亭翼廡爰逮陶笵斤鑿金碧髹堊之用莫不嚴浄如制夫羣蕃信心迴向厥惟大慈氏之教而熱河尤我
  皇祖聖祖仁皇帝撫綏列服嵗時肆覲之區嚮也西陲内面景從朕勤思纉述普寧安逺普樂諸刹所為嗣溥仁溥善而作也今也逢
  國大慶延洪曼羨而斯廟聿成三乘之宗實其統㑹於焉宣寳鐸演金輪闗禽流梵樂之音塞樹種菩提之果一切國土善信膜拜歡喜以為得未曽有而久入俄羅斯之土爾扈特以其為外道非黄教所概舍久牧之額濟
  勒率全部數萬人歴半年餘行萬有數千里傾心歸順適於是時莅止瞻仰善因福果誠有不可思議者是則山莊之普陀與西藏之普陀一如與印度之普陀亦一如與南海之普陀亦何必不一如然一推⿰氵𦍤 -- 溯夫建廟所由來而如不如又均可毋論即如如之本義豈外是乎豈外是乎先是羣藩合辭請進千佛像懇欵弗可却因命就廟中度閣奉之别有記不復詳綴為説偈曰我聞瞻部洲  古德有道場  天龍各䕶持名四大結聚  九華及二峩  五臺亦初地普陀南海南  觀自在所住  其言限方所不出邊邪見  譬如一搩手  眯萬億由旬若人證三摩  要令不失故  衛藏妙莊嚴竺乾祖庭意  興桓足香界  成此大勝因百部諸賢王  合十聆唄讚  塞土黄金色是處菩薩面  其前羅漢峯  磬石為揵椎舉似象王巖  非離亦非即  其下獅子溝武列功徳水  舉似鐵蓮洋  無垢亦無浄能具等正覺  皆作如是觀  五十三㕘竟還叩兩足尊  長現調御相  為説無生法御製詩
  普陁宗乗廟落成拈香得句辛夘
  遞肖何妨屢普陁普陁有三一居額訥特珂克即印度一居圖伯特即西蔵一居南海而西來因縁則始自印度而西蔵而南海南海特大士行教示現之所印度又逺不可稽惟西蔵都綱法式具偹因於山莊北麓仿其制為之金剛四句括無多層樓金瓦輝香象偏袒黄衣演法螺䖍為祝
  釐開八秩㑹逢歸極仰三摩今嵗恭遇  皇太后八旬萬夀因建此廟慶迓  慈禧茲屆蕆工慶落㑹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等適至以其素重黄教命往瞻禮俾益深感悦撰良慶落欣瞻禮曰罪曰知且付他
  普陀宗乘廟即景壬辰
  震旦惟南海山莊䕶北峯莊嚴猶緒事清浄是真宗優鉢含風燦貝多帶露濃盤旋清蹕返聴逺隔林鐘普陀宗乘廟即事癸巳
  普陀本以撫遐為蒙古皆重黄教庚寅辛夘疊逢國慶舊藩新附諸部落咸集山莊臚歡祝  嘏因仿西藏布達拉都綱法式建廟於此以迓  慈夀而洽柔懐梵語布達喇即華言普陀也神道誠看有相之遂致逺徠土爾扈廟工將蕆而土爾扈特台吉渥巴錫等率屬歸順朝覲山莊之日適屆落成大慈氏廣大因縁不可思議如此即命至廟瞻禮俾益感忭土爾扈特急讀之則為土爾扈云因教羣禮縂持尼即今法雨滋忍草萬古宗風振慧枝若論三乘皈一字謂猶一字屬多詞
  瞻禮普陀宗乘之廟因題丙申
  梵語布達拉震旦謂普陀南海本中華西域實倣摹叶普陀有三詳見碑記蓋西域布達拉本以山似普陀而屋宇則仍依藏式茲廟規制悉倣西藏為之
  乃肖藏式搆築無差訛土爾扈特來慶落演梵那辛夘秋廟工落成適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等朝覲於此因命詣廟瞻禮俾益深感悦去嵗雨致頽根基未固羅重砌塊石堅僨事弗深訶昨嵗夏秋多雨廟之南面紅牆頽阤牽引地面上層樓閣亦有傾者即遣大臣勘驗知係原工築土未堅雨水渗入致牆基鼔裂層卸而下皆由前此承辦各員不諳作法尚非侵冒誤工故不加深譴因命易大塊石為基層層甃築經樓佛閣重加葺治未踰年而蕆工閔整如前而鞏固較勝於舊通計費用四十餘萬金例當工員賠補念各員力不能償止令其中數人亷俸最厚者酌賠什之一餘悉豁免其工員初時僅禠頂帶今於工竣之日仍加恩給還兹臨重瞻禮舊貫仍巍峩不有敗者相焉覩成者嘉成敗總六如如是觀如何
  布達拉廟瞻禮有作己亥
  布達拉原肖前蔵落成土爾扈來賓土爾扈特急呼之則為土爾扈猶厄魯特急呼之為厄魯也無心招致彼殊域有意懐柔此近人蒙古素重黄教况此寺倣前蔵之式尤為壯麗諸札薩克王公等毎扈從瞻禮無不歡喜踴躍即此亦懐柔之一端也松樹種將嘉䕃滿山花開遍法雲彬更今札什煥倫布札什倫布華言須彌福夀也以班禪額爾德呢欲來京為余祝七旬萬夀特倣後蔵式班禪所居廟建於此俾居之欣在觀光輻輳頻
  布達拉廟瞻禮用去嵗韻庚子
  普陀於右須彌左布達拉華言普陀宗乘札什倫布華言須彌福夀也揖讓無殊主與賔閲稼之餘臨梵地祈年莫匪為去聲農人落來雙樹風聲爽斂去寥天雲彩彬祝嘏欣逢聖僧駐班禪額爾徳呢自後藏跋涉二萬里來此祝余七旬萬夀因為建札什倫布以資安禪亦時到布達拉廟講經放參諸番膜拜看填頻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八十>
  殊像寺 在普陀宗乘廟西名因臺𪋤制倣香山縁起偹詳
  御製詩序寺門三楹南嚮恭刻
  御書殊像寺額寺額多具四體書左右有鐘鼓樓内為天王殿東西配殿各五楹東曰饌香堂西曰演梵堂内為㑹乘殿殿七楹額曰㑹通三際聫曰發心為衆生縁深入善權菩薩果現相如三世佛了分身住曼殊牀又東西配殿各三楹東曰指峯殿西曰面月殿其後建八方亭額曰寳香閣又曰浄名普現聫曰佛説是本師宏宣象教天開此初地示現獅峯又東西配殿各三楹東曰雲來殿西曰雪浄殿更内為樓十八楹額曰清涼樓又曰相合臺懐聫曰地上拈將一莖草樓頭現出五臺山樓下額曰妙五福徳聫曰地分臺𪋤示居國座挹錘峯供養雲又東西配殿各五楹東曰吉暉殿西曰慧喜殿寺旁築室三楹額曰香林室又樓三楹額曰倚雲樓恭繹
  聖製清涼五峯香山塞山非彼非此所謂一而二二而
  一無分别見作平等觀
  曼殊闡義得未曽有也
  御製詩
  殊像寺落成瞻禮即事成什有序乙未
  五臺山為文殊師利道塲梵語謂之曼殊師利山麓有寺曰殊像𫝊是文殊示現處妙相端嚴瞻仰生敬辛巳春奉
  聖母幸五臺祝
  釐瓣香頂禮黙識其像以歸既歸摹勒諸石遂乃搆寺於香山肖碑模而像設之顔曰寳相兹於山莊普陀宗乘廟西營搆蘭若莊校金容一如香山之制而堂殿樓閣略倣臺山亦名以殊像從其朔也夫佛法無分别見清涼五峯固文殊初地香山塞山非彼非此矧以竺乾視之固同為震旦中菩薩示現之境乎是則闡宗風延
  曼夀功徳利益又皆一合相之推廣平等者也工始於乾隆甲午夏逾年落成以詩代頌並誌縁起如右
  殊像全規臺廟模撰辰慶落禮曼殊曼殊師利梵帙讀作平聲其音近滿珠故西蔵達賴喇嘛等進丹書借稱曼殊師利大皇帝今俗訛滿珠為滿洲非也金經蒙古猶常有寳帙皇朝可獨無佛經本出厄訥特訶克是為梵帙一譯而為唐古特之畨再譯而為震旦之漢其蒙古經則康熈及乾隆年陸續譯成者朕以當我朝全盛之時不可無國書之佛經因命開館譯定譯以國書宣白業習之修士翊浮圖是寺之喇嘛皆令習清字經即闡曼殊師利之義雖然名實期相稱去聲師利應嗤謂是乎
  殊像寺丙申
  殊像亦非殊堂堂如是乎雙峯恒並峙與普陀宗乘之廟各據一峯相去半里半里弗多紆法爾現童子巍然具丈夫丹書過情頌西藏毎於新嵗獻丹書稱曼殊師利大皇帝云云蓋以曼殊音近滿珠也笑豈是真吾
  殊像寺疊丙申韻己亥
  殊像像文殊豈云異貌乎濶違忽兩載瞻禮此重紆法演三千界心𫝊調御夫無生祇二字行處目瞠吾香林室乙未
  室築花宫側檀林擁浄香最宜引呼吸可以悟真常庭樹有嘉䕃砌葩無俗芳如云皆是藥識者大醫王
  香林室丙申
  塞上富者林兹以近佛地異衆獨名香而室幸斯置俯仰栴檀叢饜飫薝蔔味滿志惟清淨謀目足蔥翠何當屏萬慮從脩入聞思
  香林室己亥
  是林無不香是處香之最室築梵宫旁自應餘津逮潤以沆瀣精吹以薝蔔籟耳根及鼻觀合相成静㑹五木與都梁火氣直宜汰
  倚雲樓乙未
  寺傍隙地一區分倚巘為樓亦可欣虚牖却無來去相容容常挹徳山雲
  倚雲樓丙申
  倚雲雲亦倚其樓正可羲經悟氣求若論山田霑渥雨cq=80豐隆祇合此間收
  倚雲樓口號己亥
  山樓兩架倚晴暉莫謂無雲便擬歸試㸔青蔥峭蒨者蔚林詭石豈其非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八十>
  廣安寺 在普陀宗乘廟之西南嚮乾隆三十七年
  御書門額曰持勝門又内樓六十二楹額曰浄香室曰定慧樓皆兼四體書面西聫曰香界擁諸天妙鬘普䕶塞山現初地浄土同持面南聨曰浄域頂光融莊嚴普現妙香鼻觀㑹功德常増樓上聫曰現法化報身總持浄業㕘誡定慧諦永駐祥輪寺中有戒臺恭懸
  御筆四體書額毎嵗蒙古諸部鱗集式瞻寳相普結勝
  
  慈宇洪寧不特花龕蓮筏已也
  御製詩
  廣安寺瞻禮六韻癸巳
  蒙古尊黄教其來已久時以神道而設因俗習為治用接宗乘右是寺在普陀宗乘廟之西俾修摩竭儀金容輝法相玉律示毘尼寺中有戒臺是日䖍瞻禮
  萬年兼祝釐廣安寧詎此土扈即土爾扈特急呼之或兩字或三字皆可如厄魯特亦呼厄魯列藩維
  廣安寺乙未
  北山一帶佛宫羅居選畨僧演梵那殊像西鄰原不逺良辰餘暇遂相過雖云
  慈夀祝無量也覺莊嚴漸已多設以廣安喻治理儒宗釋典豈殊科
  廣安寺丙申
  蓮宫及鹿苑迤邐接北山一以祝
  慈夀一以示外藩相去弗其遥逰乘片時閒未能空五藴那足悟三幡獨因歌耆定差云副廣安
  廣安寺疊乙未詩韻己亥
  亘山疊樹盡娑羅勝地真宜創舍那瞥眼誰期閱兩載散懐偶爾得重過
  昔年祝願成三幻寺本為  聖母祝  釐而建曽於乙未詩紀及之孰意竟成虚願此日虚無説六多柔逺詎惟宣梵教此寺居普陀宗乘廟之西與羅漢堂殊像
  寺俱在北山一帶地當塞苑之後琳宇駢羅益增勝㮣不僅宣揚黄教令蒙古王公等瞻仰生欽也即今棫樸作儒科今升熱河㕔為承徳府建立試院定以學額並度地創建 文廟期塞外士子户習絃歌振興文教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八十>
  羅漢堂 在
  行宫北里許乾隆三十九年建殿額皆
  御書左右有鐘鼔樓門内天王殿又内大殿額曰應真普現皆兼四體書大殿内額曰㑹乘證果東西配殿各六楹堂中應真像悉仿海寧安國寺制伏讀
  御製江南塞北妙相同觀而十六非少五百非多益證
  妙諦圓融也
  御製詩
  題羅漢堂癸巳
  潔治山堂據漫坡應真冩像各婆娑江南彼豈塞北此是間應真像肖海寧安國寺為之十六少非五百多色現聲求總邪道水流雲住契襌那知然是復何為者獅子峯髙借問他
  羅漢堂
  五百應真此休夏香筵列坐貌堂堂杯從何處同鷗渡錫駐於斯聚雁行一切有為法皆幻六如無著偈猶詳佛居浄土居塵世度世婆心正未央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八十>
  須彌福夀廟 嵗在庚子恭逢
  皇上七旬萬夀時則班禪額爾徳呢祝
  釐來自後藏
  上嘉其逺至於山莊建札什倫布廟居之唐古特語札什為福夀倫布謂須彌山也廟門南嚮恭刻
  御書額曰須彌福夀之廟廟額多具四體書東西二山門有題額一曰梵香遍滿一曰法界圓成碑亭一額曰智光普照寳坊一額曰搃持佛境都綱殿樓三重額曰妙髙莊嚴殿内面南額曰寳地祥輪聫曰開大般若臺朗照宗鏡具妙莊嚴相深䕶法雲又曰證三摩菩提圓裝七寳超六波羅密座湧千花又曰圓鏡照三千是空是色妙香聞二六即佛即心又曰妙曼擁珠城莊嚴具足芬陀承寳蓋福慧圓成面北額曰福縁恒演聫曰現象香國身増五福德説最上乘法證八吉祥又曰仙露浄塵根花垂薝蔔香風翔法界樂送迦陵又曰證最勝因光華開七寳溥無量夀安樂演三乘東為
  御座樓聫曰風鈴常轉蓮花藏貝葉閒披金字經更内佛樓二重額曰生歡喜心聫曰龍象莊嚴妙不可思議人天歡喜普如是吉祥又曰見性悟真源參聖如意定心觀妙諦示佛因縁殿上層額曰吉祥法喜殿内聫曰寳閣䕶香雲静資禮梵靈峯呈夀相妙悦安禪下層額曰芬陀普湧殿内聫曰初地總持超梵乘恒沙普演䕶祥輪又
  御座樓南北殿各二重北殿懸南無阿彌陀佛額聫曰到來佛相原如是静處塵心那更生又曰功徳無邊復無量因縁非色亦非空南殿東楹聫曰現法化報身共依圓覺攝聞思修教遍示妙明西楹聫曰象法湧祥輪西方震旦智光騰寳炬海藏天宫客堂額曰萬法宗源聫曰便有香風吹左右似聞了義示縁因仰惟
  夀宇宏開
  皇風普鬯西方妙法同我太平伏誦
  御製記文仰見我
  朝聲教恢紘卓越千古非獨耆崛闍山阿耨達水頌無量功徳已也
  御製文
  須彌福夀之廟碑記庚子
  黄教之興以宗喀巴為鼻祖有二大弟子一曰根敦珠巴八轉世而為今達賴喇嘛一曰凱珠布格埒克巴勒藏六轉世而為今班禪額爾徳尼喇嘛是二喇嘛蓋遞相為師以闡宗風而興梵教則今之班禪額爾徳尼喇嘛實達賴喇嘛之師也達賴喇嘛居布達拉譯華言為普陀宗乗之廟班禪額爾德尼居扎什倫布譯華言為須彌福夀之廟是前衛後藏所由分也辛夘年曽建普陀宗乗之廟於避暑山莊之北山以祝
  釐也亦以土爾扈特之歸順也今之建須彌福夀之廟於普陀宗乗之左岡者以班禪額爾徳尼欲來覲而肖其所居以資安禪且遵我
  世祖章皇帝建北黄寺於京師以居第五達賴喇嘛之例也然昔達賴喇嘛之來實以敦請茲班禪額爾徳尼之來覲則不因招致而出於喇嘛之自願來京以觀華夏之振興黄教撫育羣生海宇清晏民物籹寧之景象適値朕七旬初度之年並為慶祝之舉也夫朕七旬不欲為慶賀繁文已預頒諭㫖而茲喇嘛之來則有不宜阻者蓋國家百餘年昇平累洽中外一家自昔達賴喇嘛之來至今亦百餘年矣且昔為開創之初如喀爾喀厄魯特尚有梗化者今則重熙休和喀爾喀久為世臣厄魯特亦無不歸順而一聞班禪額爾徳尼之來其歡欣舞蹈欲執役供奉出於至誠有不待教而然者則此須彌福夀之廟之建上以揚
  厯代致治保邦之謨烈下以答列蕃傾心向化之悃忱庸可已乎既為記復作讚言
  印度既迴遥  佛教亦式㣲  梵僧捨天竺
  多臨衛藏地  自唐代已然  是為法源處一譯猶云近  三乗無舛訛  宗乗向東昌誠如佛所記  衛藏雖徼外  實在震旦中達賴及班禪  宗喀巴髙第  前後燃智燈三車之綱領  真文與滿字  於是溯軌躅䝉古衆林林  莫不傾心向  皈依三寳門神道易設教  茲聞班禪來  如嬰兒遇母觀化闡宗風  誠為吉祥事  布達拉既建倫布不可少  擇向興工作  亦以不日成都綱及寢室  一如後藏式  金瓦映日輝玉幢揚風舞  自成動静偈  朗標色空喻以是善因縁  資無碍法喜  祝嘏猶其小所欣象教宏  舉似西域居  無來亦無去上人演法輪  蠢蠢普超度  佐我無為治雨順與風調  衆生登夀世  慧炬永光眀合十作讚言  初非為一已  如懸大圓鏡徧照於十方  而鏡本無心  迴向亦如是御製詩
  札什倫布廟落成紀事庚子
  華言福夀等須彌唐古特語倫布者須彌山札什者福夀也建以班禪來祝釐今年班禪額爾徳尼來熱河為余祝七旬萬夀因仿後藏班禪所居廟式特建此寺舊例已遥遵
  順治謂北黄寺因五輩逹賴喇嘛於順治年間來京  特勅建寺居之新工猶近比去聲康熙溥仁寺康熙五十二年建為熱河最古寺層樓初聳輝佛日萬樹分栽蔚慧枝一語欲詢駐錫者有無法也抑無為
  再題札什倫布廟
  曉趁輕涼出苑門札什讀作平聲倫布煥崇垣班禪輜重先云至班禪額爾徳尼昨遣喇穆占巴四人並喇穆隨從五十餘人賫送輜重先至熱河因即以札什倫布旁舍居之夏季生衣預沛恩喇穆占巴及喇嘛等來自後藏尚服氊毳因各頒賜紗葛銀兩藥物有差彼以敬來酬以惠識其委欲⿰氵𦍤 -- 溯其源莊嚴每謂非斯謂那待他人有後言
  札什倫布廟疊去嵗韻辛巳
  寺圖後藏奉阿彌福夀如山自兆釐札什為唐古特之福夀倫布為須彌之語本擬來宗闡法教那期入寂示恬熈班禪額爾徳尼於庚子七月來覲山莊擬以次年春送還後藏不期於十一月示寂於黄寺滅生原不拘三乗規律猶然貽一枝上年班禪額爾徳尼住此曽留其髙弟羅卜藏敦珠布帶領班第二十人在廟住持傳習後藏經律因派此地喇嘛百八十名隨從學習今嵗臨幸札什倫布見學習經律諸喇嘛漸次嫺熟雖班禪示寂而宣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黄教規律常存寔亦去來如一也如是去年對談處笑茲搆築信何為
  札什倫布廟再疊庚子韻壬寅
  由來芥子納須彌底論仰荒與俯釐見説福資三乗力祇圖茲濟萬靈熙堂中貝葉翻宗教階下禪林長慧枝舊果前縁一相證有為法豈及無為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八十>
  熱河城隍廟 熱河自
  聖祖仁皇帝締搆山莊六十餘年為
  畿輔東北一大都會乾隆三十七年允督臣周元理請恭建茲廟四十三年奉
  㫖設立承徳府神皋鞏固秩禮攸宜
  御書殿額曰福䕃巖疆聫曰和會視畿封妥斯苞茂阜寧徵版籍報以馨香左右配殿各一楹又内後殿五楹東西配殿各一楹廟碑恭勒
  御製詩序嵗時
  展敬靈貺惟昭矣
  御製詩
  熱河初建
  城隍廟拈香瞻禮八韻有序
  城隍之神莫詳所自或謂始於唐李徳裕之立於成都而李陽氷縉雲城隍神碑則謂惟呉越有之然張説在荆州張九齡在洪州並有祭城隍文可見不始於成都亦不獨行於呉越且蕪湖城隍建於呉赤烏二年則又不自唐始而攷城隍名義寔權輿於八蜡水庸則并不得謂自呉始矣迨宋以後天下通祀明初雖改從山川壇尋亦復舊今則省府州縣同之熱河向未有
  神廟壬辰秋督臣周元理以為請即發帑庀材飭治之或以為熱河故無城池於名毋乃不稱余曰否否
  神之號為城隍方隅是保甿庶是依熱河自
  皇祖締搆山莊以來迄今六十餘年民物恬熈井里殷富五㕔𨽻屬咸臻阜寧儼然一大都會必有黙相之者記不云乎有功於民能捍災患則祀之則熱河
  城隍之宜偹祀典於禮誠不可闕且行宫石城崇墉屹峙武列三源安流𨗳和何不可以循名徵實又詎在列雉重闉環濠曲塹方足以當斯義哉越癸巳夏五月工蕆余適臨幸山莊親致瓣香以落之作詩紀成並序縁起俾掲諸麗牲之石且告所司慎厥事焉
  八蜡分眀紀水庸謂由唐始見猶壅興州久矣民人聚新廟於焉鍳饗供佐
  帝佑氓宜有祀禦災錫祉頋無封燕公椒奠曽攄悃洪武泥塗或不恭避暑石城
  皇祖建廣仁雲嶺
  聖慈從昭靈助順萬年賴薦禮申誠此日逢猛獸毒蟲消百戾春祈秋報走三農七言用代豐碑勒土吏欽哉奉秩宗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八十>
  廣元宫 廟制昉自岱宗盛於京輦東方徳主生物列在祀典所以致精禋昭
  靈貺為民祈福之至意也熱河升為承徳府人民蕃育神祀聿修於山莊内
  勅建茲廟以偹制度廟門南嚮恭刻
  御書廣元宫額東西山門各三楹左右有鐘鼔樓内為仁育門更内為香亭重簷複起額曰馨徳亭又曰靈昭長養聫曰廣化佑天齊無逺弗屆元功叶仁育有感斯通東西配殿各三楹東曰邀山室西曰藴竒齋正殿五楹額曰仁育殿又曰普佑資生聫曰岱頂仰神庥功宣長育塞園崇廟祀福䕃蕃昌後山門外有亭一額曰古俱亭
  御製詩
  廣元宫六韻己亥
  元為善之長上聲生物主東方因肖岱宫式碧霞元君廟在泰山頂北方祠祀極廣屢著靈應京師建廟城外有五頂之稱而中頂南頂西頂尢著皆官為葺治茲倣其制為之落成靈宇慶萬家烟火庶兆姓息男昌承徳今升府興文並設庠祈年協暘雨希
  佑富耕桑惟以民情願無非
  祖蹟□
  藴竒齋己亥
  峯層復嶺重嵐秀䕶階濃鎻徑多詭石羃檐著古松起思無定趣引睇鮮常容恰似青雲士諸竒藴一胷
  藴竒齋庚子
  玻璃窻對簇攅峯朝靄暮嵐無定蹤可識萬竒此中出而齋不識以為容
  藴竒齋庚子
  竒正由來兩勢分兼之誰似碧山云而齋藴以無窮趣顯露應嗤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雲中説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子雲古之振奇士也
  藴竒齋口號辛丑
  竒者平之對合知齋中所藴乃多竒老來諸事喜平易即景聊因一詠斯
  藴竒齋偶爾有會口號因成壬寅
  牕前萬景納無遺即景因之額藴竒竒正自應殊甲乙竒惟宜藴正宜施
  邀山室己亥
  山本静無動無動無去來而室顔曰邀其義何居哉諸峯自畫展一牖惟虚開朝暮恒與俱嵐靄恒與陪去亦弗遮留來亦弗拒推是謂不速客敬之終吉該
  邀山室有會庚子
  山豈有動理而室邀以來室亦寧鮮邀則因人至哉是三實假合闕一乃殊乖令假成一真知真原幻諧
  邀山室辛丑
  山之徳為静其實弗解動韻會凡物自動則上聲彼不動而我動之則去聲晰理頗精作室額曰邀斯乃有迎送而山常在室何曽待延羾是非彼自然乃由我所弄即室亦勿知支辭過誰訟
  古俱亭己亥
  喬松足有千載古峻嶺今㸔一竺俱小坐消摇得竒會忘年之友定無殊
  古俱亭作歌壬寅
  山實太古有喬松亦如之境雖荒略亦自有人居於茲其人何徃而惟松及山也恒如斯亭實搆乎今山兮松兮與之俱古夫何疑吾欲泯名象忘今古漠然坐對謐神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八十>
  穹覽寺 在喀喇河屯
  行宫東南里許南嚮康熙四十三年
  聖祖駐蹕喀喇河屯隨侍人員恭建此寺以祝
  萬夀門額曰
  勅建穹覽寺門内左右為鐘鼓樓中植碑一恭鐫聖祖御製碑文内為正殿前楹恭懸
  御書寺額殿内
  題額曰清音貝葉又
  御書額曰性澄覺海東西為配殿又内為後殿
  御題額曰天半香林東西有配殿寺基為坡陀小阜門俯灤河如練如帶隔岸諸山螺髻湧現有俯視層霄之㮣云
  聖祖御製文
  穹覽寺碑文三集
  哈喇河屯者䝉古名色釋之即烏城也乃古興州之所轄因世久事殊前朝未及設官分職皇輿等書編察難
  攷朕避暑出塞因土肥水甘泉清峯秀故駐蹕於此未甞不飲食倍加精神爽健所以鳩工此地建離宫數十間茒茨土階不彩不畫但取其容坐避暑之計也日理萬㡬未甞少輟與宫中無異萬㡬偶暇即窮經史性理諸書臨池揮翰膳後即較射觀德以安不忘危之念此其大略也因有離宫隨侍人員共祝萬夀而建寺不日即成又求匾額以垂永久朕賜書云穹覽取沈約驤首覽層穹之意在行宫之巽位寺勢雖㣲蓮社梵音鈴鐸經聲巨細皆偹内有三大士相仙衣飄颺瑞園涵漾以空寂為本慈悲為教汲引四生津梁三界清鐘夜聞逺近罔弗皈依月殿朗輝中外靡不瞻仰况右倚層巖左帶大河口外諸蕃來往進貢皆由經過三庚無暑六月生風地脈宜穀氣清少病誠為佳景前朝以戍邊不暇何得駐蹕今四海為一八表同風自京北至萬里如同家人父子豈有他術哉以誠而已今臣下歸福於朕朕曰天下皆福朕之福也先憂後樂朕之職也所願者年豐嵗稔烟塵永息余之念茲在茲之意足矣無以妄求佛有所知自有保䕶康熙四十三年嵗次甲申秋八月中秋日
  聖祖御製詩
  穹覽寺偶成三集
  塞北鐘聲久不聞梵宫列刹共氤氲雨花柏樹同僧老𨳩世瞿曇永法雲
  御製詩
  窮覽寺辛酉
  招提鈴鐸午風吹罨畫山川入望竒徙倚試思廿年事苔封碑字紀康熙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卷八十>
  琳霄觀 在喀喇河屯
  行宫東南三里許康𤋮四十九年建南嚮門外樹坊二前曰興州勝境後曰紫塞春臺門額曰琳霄觀門内左右為鐘鼓樓内為靈官殿又内為聖母殿額曰資生保赤東西為配殿又内為火神殿額曰徳炳南離皆
  聖祖御書門左植碑一工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揆
  敘奉
  勅撰誠親王允祉奉
  勅書觀與穹覽寺相望浄界梵天鐘魚互答瑞靄吉雲真
  去天尺五矣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一
  寺廟五
  龍尊王佛廟 在熱河東北八十里湯山温泉出焉
  聖祖敕建廟其上
  御製碑記
  聖祖御製文
  湯山龍尊王佛廟記四集
  塞外山脈自西北來至熱河岡巒迴合形勢鬱盤環左右百里間多名泉而山莊之東北有湯山其泉湧出山腰自然而温浴之蠲煩除疴導和怡性朕始經其地謂水𠉀㣲涼更得暄暖乃宜於體比再往則加燠矣記稱坵陵川谷能出雲為風雨者皆有神況是山藴金砂之氣蒸為醴液又應𠉀如意豈非有神靈黙相者歟爰於泉上繚以周垣搆行宫數椽為避暑沐浴之所而于其中建龍尊王佛廟以奉香火焉考湯泉著於史傳者驤山天都最為古蹟其他亦散見於山經雜志而此地自古未入版圖故川原之勝蔽翳于荆榛沙磧間幸今中外一家兹泉始得呈其靈異古人謂地脈之興亦有待而然非虛語也夫君子澡身浴徳如沃盥以去垢朕于此竊附湯盤之警期與天下日新而所以膏澤吾民以及䝉古諸部落使咸夀考康寧者則不能無望于佛之庇佑焉是為記
  火神廟 在大街康熈五十年建
  闗帝廟 在二道街康熈五十四年建
  聖祖賜額曰開仁寺乾隆二十八年
  敕重修前殿供闗帝額曰忠義北嚮供觀音額曰妙觀後殿供如來文殊普賢額曰雪山正覺皆
  聖祖御書寺有石碑一詹事府少詹事蔣廷錫撰文誠親
  王允祉書
  觀音大士廟 在廣仁嶺北康熈五十七年建
  聖祖御書額曰妙徳慈
  闗帝廟 在西南街雍正十年
  御題額曰忠義伏魔每歲春秋及五月十三日官為致祭又闗帝廟四一在粮食街康熈五十年建有碑一在獅子溝一在二道河並乾隆二十年
  敕修一在河東乾隆二十五年
  敕修
  藥王廟 在獅子溝乾隆二十年
  敕修
  龍王廟 在獅子溝乾隆二十年
  敕建
  礟神廟 在右哨汎
  靈峯寺 在五指山元敕建有碑額曰興州宜興縣五指山大靈峯禪寺大輪禪師碑銘下書北京大定高守寶同男高誼高諟刋大都大奉福禪寺傳法住持嗣祖沙門居實撰提㸃小師沙門廣純
  書丹功徳主敕授進義校尉虎賁軍百户王琮敕授將士佐郎冝興縣尹兼管諸軍王文祐授武義將軍虎賁軍千户王瑢光禄大夫中書右丞相安童至元二十四年立碑上截完整近趺處刓缺殆盡云
  竹林寺 在白馬川之敵樓山康熈四十三年修有僧照安撰碑言竹林寺建于元致和間寺内又有元至元間重修敵樓山天宫禪院碑記元僧顯月撰碑稱僧慧靄止于敵樓山之抱有古殿宇址號曰天宫惟設觀音神像乃結廬于山未逾三年復完紺殿及鐘樓方丈僧舎山門香積雲居廩庫賔館皆創搆之是天宫禪院始建在元以前僧慧靄又僧新之今竹林寺殆即天宫禪院故址謹按竹林寺内僧照安碑謂元致和間建今所存元碑為至元二十六年重修立石元代世祖順帝皆以至元紀年致和乃泰定帝年號在世祖至元後則竹林寺改額或當在其時云清泉寺 在上板城村未詳創建年月康熈四十九年修刑部右侍郎張睿撰碑
  雲峯寺 在青雲山未詳創建年月康熈五十二年修僧普臨撰碣
  天平寺 在青雲山距雲峯寺南五里
  以上在今承徳府境
  星龕巖寺 在喀喇河屯西稍北五十三里康熈年間
  敕建就巖鐫三石佛梵相奇古大殿奉
  聖祖御書星龕額
  峭壁寺 在喀喇河屯東南樺榆溝康熈年間建
  聖祖御書殿額曰天半香林亭額曰森萬象
  静妙寺 在喀喇河屯西藍旗營康熈年間建有
  聖祖賜静妙寺額
  闗帝廟 在喀喇河屯東南康熈年間建每歲春秋及五月十三日官為致祭又闗帝廟五一在喀喇河屯營西康熈五十四年建一在金沙灘康熈五十七年一在靳家溝一在青石梁官道側並乾隆二十三年
  敕修一在巴克什營
  以上在灤平縣境
  雲光洞廟 在中闗西北三十里石洞溝康熈六十一年建
  聖祖御書額曰雲寶珠光遂以名洞洞中供三世佛旁室奉紫㣲斗極及釋利大士有碑一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蔣廷錫撰文翰林院侍讀學士陳邦彦書安禪寺 在中闗北三十七里什巴爾台康熈四十二年建有
  聖祖賜安禪寺額
  闗帝廟 在土城子西雍正十年建每歲春秋及五月十三日官為致祭又闗帝廟七一在黄姑屯
  一在郭家屯北五十里湯泉上一在大閣兒東南七十里鑲黄旂營一在大閣兒東南九十里頭道營一在大閣兒北八十里上黄旂一在大閣北一二十里牛圈子一在大閣兒西北一百四十里四岔山
  金雲寺 在土城子南二十里乾隆元年建河神廟 在土城子萬載橋南乾隆十年建觀音寺 一在土城子南二十里一在土城子東北一百二十里
  龍王廟 一在土城子西北二十五里赫山一在大閣兒東北
  千佛寺 一在土城子北八里一在大閣兒東北四十三里
  興隆寺 在土城子東北九十里五峰山
  釋迦佛廟 在五峰山
  蘓武祠 在大閣兒東二十五里
  謹按顧炎武昌平山水記稱塞外有蘓武洞或即此祠之訛今土人呼為蘓公廟考武奉使匈奴徙北海上不應在此葢古人遺跡人豔稱之故為立祠耳
  靈通寺 在大閣兒東南五十里龍泉山過寺里許有龍潭三遶寺前石澗東南流入潮河
  洪湯寺 在大閣兒西南六十里湯山山有温泉康熈二十二年僧明林建寺甃浴池於泉側普濟寺 在大閣兒西
  月珠寺 在大閣兒北六十里喇嘛山寺有石佛鐫鏤絶工
  以上在今豐寧縣境
  闗帝廟 在八溝河南雍正十二年建每歲春秋及五月十三日官為致祭又闗帝廟六在北二道河者二一為康熈五十五年建一為乾隆二年建一在扎薩克旂茶棚雍正五年建一在小子溝雍正八年建一在七家茶棚乾隆二年建一在八溝南乾隆三年
  礟神廟 在八溝南大吉口乾隆五年
  火神廟 在八溝西街乾隆六年
  龍王廟 一在八溝西街乾隆六年建一在八溝東北喀卜齊爾山廟側有泉
  靈峰院 在八溝北翁牛特境内遮葢山山有千佛洞今名大碾子洞有金皇統三年靈峰院千佛洞碑奉議大夫驍騎尉劉子初撰中京大定府長興縣鄉貢進士杜彦臣書前列都綱沙門曉和匡主沙門恵學千佛化主沙門遵説等名後列衆僧名及都提㸃趙孝慈邑政趙壤舉事趙璶邑判陳彦副判趙倫以下八人副提㸃劉忠信邑長孫公彦監造邑録梁國寧以下十人名姓碑稱縣東南有山曰遮葢背山嚮溪有道場焉遼乾統三年有天台法師鑿山構殿殿後環洞名靈峰院後遭兵火至皇統辛酉歲僧遵説成千佛石像碑在今大碾子洞外又有明萬厯四十五年重修碑在洞内其文襲皇統碑荒陋無足採元一統志曰松州東南二十里遮葢山有古寺即指此
  以上在今平泉州及赤峰縣境
  佑順寺 在塔子溝東北二百八十里三座塔康熈三十七年
  敕建四十六年落成
  聖祖賜佑順寺額并檀香佛像前天王殿西闗帝殿左右鐘皷樓中為大殿東西配殿左右為藏經閣石碑二並康熈五十四年辨理土黙特貝子旂事務户部主事諾岷撰文
  佑安寺 在三座塔東北二百四十里康熈四十四年建
  聖祖賜佑安寺額寺内有碑
  承禧寺 在塔子溝西九十里北宫康熈五十年
  聖祖駐蹕其地發帑建立
  賜承禧寺額
  𢎞慈寺 在塔子溝北四百二十里敖漢界内康熈四十六年敖漢郡王扎木蘓建
  聖祖賜𢎞慈寺額
  闗帝廟 在塔子溝東街乾隆七年建每歲春秋及五月十三日官為致祭又闗帝廟四一在三座塔城内東塔舊墓之右乾隆十三年建一在太鹿溝一在五道溝東南一在莊頭營
  清安寺 在塔子溝東北七十里大城子康熈二年建
  天成觀 在大城子東康熈六年建
  降魔寺 在塔子溝西北二十五里小子城之東三里寺北有石洞一中供佛像土人呼曰喇嘛洞朝陽寺 在三座塔東八十里康熈九年建又木頭城子東北八里有朝陽寺康熈中建有塔在山
  頂䝉古稱納林塔又塔子溝西南四十里亦有朝陽寺
  彌陀庵 在三座塔東北一百六十里康熈十六年建
  興隆寺 在三座塔大板上康熈四十一年建天仙廟 在三座塔東鳯凰山聞仙洞下三里許康熈中建
  盛水寺 在三座塔東南雲䝉山下康熈中建山下有泉
  靈佑宫 在三座塔南羊山雍正十二年建卧佛寺 在三座塔西昻吉山山周三十餘里寺基當其巔廣袤可六七十丈遼應厯七年石幢記尚存今寺為蒙古改建寺有石佛高八尺圍四尺天慶寺 在卧佛寺下四里遼時建康熈十七年修寺有石胎觀音立像高七尺圍五尺有奇遼夀昌五年沙門智等唱和詩石刻尚存碑高五尺跌半沒土中字跡㣲泐篆額横鐫玉石觀音像唱和詩碑九字詩以次列分四截書前署銜名有崇禄大夫檢校太師行鴻臚卿辦大師賜紫沙門智兵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鄭若愚左僕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韓資讓兵部尚書興中尹趙廷睦諸行宫都部署尚書左僕射梁特進禮部尚書㕘知政事趙長敬觀書殿學士行尚書禮部侍郎知制誥焉俊中大夫昭文館直學士知御史中丞開國侯劉瓌度支使金紫崇禄大夫行尚書禮部郎史仲愛乾文閣待制史館修撰曲正夫朝請大夫充秘書監開國伯賜紫金魚袋王執中南面統制闕十一字員外郎闕二字光前樞密院吏房承㫖行殿中少監王仲朝議大夫知制誥開國子孟初朝散大夫司農少卿知大定少尹賜紫金魚袋張識司農少卿知度支副使楊滌瑕守殿中少監知析津縣事李師範闕四字侍御闕二字賜紫金魚袋李提㸃宏法寺守將作監張内藏庫都㸃朝散大夫尚書虞部郎中借紫㓂殿中丞直史館張嶠左承制閤門祇𠉀韓汝礪崇禄大夫檢校司徒闕三字正大師賜紫沙門善共二十二人碑右側鐫講經法姪性門資講僧性覺二人和直書分上下層詩不甚工書頗古勁有法
  報恩寺 在天慶寺東北大路下康熈五十一年重建
  華雲寺 在天慶寺東北雍正十三年建有塔三學寺 在三座塔北狼山舊為祥巒院金大定五年重修改額有興中府尹改建三學寺碑里人韓長嗣撰文并書將仕郎興中府都孔目官白霫王祁篆額後刻都維那銀青榮禄大夫興中尹上柱國廣陵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寔封二百户高思亷妻廣陵郡夫人高氏二夫人高氏長男雲堂次男三學奴遼金舊制以經律論為三學擇僧行清高者為綱首舉諸郡内經律論學優者為三法師凡取經律論師差官考試於各宗出題答義中選者取三人命為三宗法師葢最重之三學之名取諸此韓長嗣碑中稱遼建三學寺於府西兵興以來殿堂廊廡俱無寺廢久矣大尹出遊狼山其上有院曰祥巒廢為荆榛基址頗有制度廼改修為三學寺是遼於興中府建三學寺金始改建於狼山也元一統志興中州狼山上有三學寺即指此
  林泉禪寺 在塔子溝東南月華山有元僧無際撰碑額曰大寧路恵州東錦川鄉月華山林泉禪寺剏建地産四至碑字完好碑稱僧祥盤剏立林泉寺正殿三楹壁繪毘盧聖像右觀音寶宫左威光堂歲至乙巳百廢具舉則寺落成于元成宗大徳九年也元一統志月華山寺在恵州東一百九十里即指此後寺廢雍正十一年即碑側舊址重建此山有石竇東西相通故俗呼窟窿山廟以上在今建昌縣朝陽縣境
  謹按舊五㕔圖册喀喇河屯有菩薩廟龍母廟財神廟四旂土城子北有七神廟黄姑屯有藥王廟黄姑屯及少府營各有玉皇廟黄姑屯東興龍山有吕仙廟郭家屯湯泉有真武廟郭家屯西北鳯凰山有天仙廟八溝河南有觀音廟八溝河南及龍鬚門各有藥王廟八溝東市有財神廟大吉口有真武廟二道河有大王廟八溝東瑙瓈山有泰山神廟八溝南湯頭溝有喇嘛廟二八溝東北喀卜齊爾山及八溝西北一百四十里各有喇嘛廟塔子溝北有地藏廟藥王廟塔子溝南市有財神大城子天成觀西南有觀音堂三座塔西五佛洞有韋䭾廟大板上有明聖寺波羅台溝有喇嘛廟大抵土人所建其規模無足紀録皆附載於此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二
  寺廟六
  天靈寺 在青雲山距天平寺東五里今存舊址禪林寺 在青雲山距天平寺西五里今存舊址静安寺 在大寧故城南十家兒村遼咸雍間蘭陵郡蕭夫人建碑字漫漶不可讀寺址尚存資聖院 金劉子初靈峰院千佛洞碑稱靈峰院遭兵火後於皇統辛酉歲請中京資聖院僧遵説嗣興之遼中京大定府至金為北京皇統時尚未改故碑文仍稱中京也院當與大寧故城相近今遺址無考
  會禪寺 金趙秉文有重九登會禪寺冷翠軒詩云明朝却望登眺處城中惟見白雲封知此寺當在大寧故城外今遺址無考
  大定府文廟 元一統志曰宣聖廟在大定府東南隅虎臣坊
  謹按遼金之大定府即元大寧路今八溝東北有大寧故城凡大定府諸寺廟當在八溝東北境今屬赤峰縣
  玉清觀 元一統志玉清觀在大定府東南隅致用坊遼統和二年
  興聖寺 元一統志興聖寺在大定府致用坊金明昌六年
  頭陀禪院 元一統志頭陀禪院即永安禪院在大定府致用坊萬頭陀所建翰林學士李磐撰碑圓宗寺 元一統志圓宗寺在大定府東北隅豐實坊遼統和二年
  華陽宫 元一統志華陽宫在大定府豐實坊遼統和二年
  感聖寺 元一統志感聖寺在大定府豐實坊有佛舎利塔遼統和四年
  咸聖寺 元一統志咸聖寺在大定府豐實坊有甎塔金皇統二年
  崇寶寺 元一統志崇寶寺在大定府豐實坊金皇統二年
  太子寺 元一統志太子寺在大定府豐實坊金貞元二年
  楞嚴寺 元一統志楞嚴寺在大定府豐實坊金大定二年
  大覺禪寺 元一統志大覺禪寺在大定府豐實坊金大定二年建翰林學士鄭子𣅧撰碑
  䕶國寺 元一統志䕶國寺在大定府豐實坊金泰和元年
  三皇廟 元一統志三皇廟在大定府西南隅貨遷坊
  報聖寺 元一統志報聖寺在大定府貨遷坊遼統和八年
  五嶽觀 元一統志五嶽觀在大定府西南隅利通坊
  浄安寺 元一統志浄安寺在大定府利通坊金皇統八年
  城隍廟 元一統志城隍廟在大定府西北隅世恩坊甲申歲建
  崔府君廟 元一統志崔府君廟在大定府世恩坊甲申歳建
  東嶽廟 元一統志東嶽廟在大定府世恩坊丁酉嵗建
  白鶴宫 元一統志白鶴宫在大定府世恩坊庚子歳建
  𫝊教寺 元一統志𫝊教寺在大定府西北隅勸善坊金皇統七年
  白蓮寺 元一統志白蓮寺在大定府南闗金明昌六年
  三靈侯廟 元一統志三靈侯廟在大定府南闗乙酉歲建
  龍王廟 元一統志龍王廟在大定府南闗外塗河即土河之濵乙酉歲建遇旱禱雨即應
  鎮國寺 元一統志鎮國寺在大定府西闗有鐵塔遼統和三年
  義勇武安王廟 元一統志義勇武安王廟在大定府西闗壬子歳建
  翠㣲寺 元一統志翠㣲寺在大寧縣西
  謹按元大寧縣即大寧路治凡大寧縣諸寺廟當在八溝屬喀喇沁境内今為平泉州赤峰縣地
  㒺極寺 元一統志罔極寺在大寧縣西
  靈感寺 元一統志靈感寺在大寧縣西二里金趙秉文詩塗河岸北白蓮東法鼓驚飛碣石鴻知寺在土河之北又金承安五年精嚴禪寺圓葢和尚墓銘為北京靈感禪寺沙門崇顯立石則此寺在金承安前
  三學寺與狼山之三學寺别 元一統志三學寺在大寧縣北十五里七金山遼咸雍元年建有碑後罹兵火碑字剥落難辨金趙秉文詩刳簷篆額蠧蝸涎象教塵埃閲百年知寺在金時已毁明一統志烏梁海七金山下亦載此寺名
  昊天寺 元一統志昊天寺在大寧縣西一百里香臺山遼乾統七年建金泰和六年杜元撰碑華嚴寺 元一統志華嚴寺在富庶縣
  謹按元富庶縣在大寧東南境富庶縣之寺廟當在八溝屬喀喇沁東南境即今平泉州地
  玉清觀與大定府之玉清觀别 元一統志玉清觀在金源縣西北隅
  謹按元金源縣在大寧東境金源縣之寺廟當在八溝屬喀喇沁東境内
  恵州文廟 元一統志文廟在恵州西北隅謹按元恵州在大寧南今為八溝接塔子溝南境凡恵州城内及西境南境當在八溝今屬平泉州
  東林寺 元一統志東林寺在恵州東南隅開祐寺 元一統志開祐寺在恵州西南隅興福寺 元一統志興福寺在恵州西南隅大清觀 元一統志大清觀在恵州西北隅神山廟 元一統志神山廟在恵州西南十五里黄崖寺 元一統志黄崖寺在恵州南一百三十里
  高州文廟 元一統志高州文廟至元二十年郡侯楊僧喜創建
  謹按元高州在大寧北境凡高州諸寺廟當在八溝喀喇沁北接翁牛特境内今屬赤峰縣
  紫㣲宫 元一統志紫㣲宫在高州辛酉嵗道士士李清風建
  感聖寺與大定府之感聖寺别 元一統志感聖寺在高州癸夘嵗僧性聰建
  東華宫 元一統志東華宫在高州甲寅歳王崇貞建
  元都觀 元一統志元都觀在高州丁巳歳建福田寺 元一統志福田寺在松州南闗有古佛大像
  謹按元松州在大寧西北境凡松州諸寺廟當在八溝喀喇沁西北接翁牛特境今屬赤峰縣
  廣濟寺 元一統志廣濟寺在松州南闗外有塔二座
  望京山寺 元一統志松州東八十里望京山有寺石佛像
  香臺山寺 元一統志松州南八十里香臺山有石井
  五峰山寺 元一統志松州西南九十里五峰山有古寺
  龍翔寺 慕容燕建十六國春秋前燕録有黑龍白龍各一見於龍山慕容皝親率羣僚觀之立龍翔佛寺水經注作龍翔祠龍山在今塔子溝㕔屬土黙特右翼東南境今寺址無考
  堯祠 北魏建魏書地形志昌黎郡龍城縣有堯祠龍城縣為今三座塔地今祠址無考
  白鹿山祠 北魏建魏書地形志建徳郡石城縣有白鹿山祠白鹿山在今塔子溝㕔屬喀喇沁左翼東境今祠址無考
  精嚴禪寺 在塔子溝東北大城子土人掘地得金碑一為利州精嚴禪寺第一代葢公和尚墓銘承直郎北京路轉運度支判官趙秉文撰并書承安五年八月望北京靈感禪寺住持𫝊法嗣祖沙門小師崇顯立石文稱僧圓葢於大定六年始開堂於精嚴禪寺為第一代知精嚴寺為金世宗時剏建元一統志精嚴寺在利州西闗金大定間建與此合今廢
  玉京觀 在塔子溝東北長夀山有元至元二十四年玉京觀地産弭訟碑記尚存白霫李察撰白霫張洪禮書丹住持李守淨明元大師王志端張志定同立石元一統志玉京觀在利州西十里此地在大城子西元時正為利州西境觀距長夀山四百歩許今惟存舊址
  謹按玉京觀地産碑所載尚有龍清觀及瑞雲庵亦當於大城子相近今遺址無考
  雲谿觀 在塔子溝東南瑞雲山有洞曰天一大洞有元至正七年碑額曰大元遼陽等處大寧縣路瑞州海濵鄉周家莊雲谿觀碑前大都大長春宫提舉冲和葆素明一大師大寧路道通門提㸃張道中撰純素安然大師松陽白道客書并篆碑稱黄冠李元久於庚戌來遊斯洞鑿石興功庚辰剏建三清寳殿雲房齋厨煥然一新則觀實落成於元順帝至元六年今碑在山洞側觀已廢圓明寺 在塔子溝喀喇沁左翼西七十里元時建有碑今惟存舊址
  靈感寺 在三座塔城内土人耕地得遼碑一為靈感寺釋迦佛舎利塔銘遼天慶六年丙申新授尚書都官員外郎遼西路錢帛判官張嗣初字闕二字撰文和龍僧悟照字育物書丹碑稱寺為太平九年僧守奇道隣所建作塔十三級以貯舎利大安中僧通教重修碑中凡光字皆不全書葢避太宗諱也又土人嘗掘地丈餘見地宫一所周遭嵌列碑文中有釋迦定光二佛的身舎利塔記遼天慶二年講經律論師慧材撰葢遼時藏佛舎利於此寺今廢
  大通法寺 在三座塔城内土人掘地得元碑一額書大元國懿州路興中州大通法寺常住上下院地産碑記鄉曲後進東巖樵隠安思道撰并書文云詢厥創始罔克周知𫝊聞祖師琛公和尚棲息於兹厥後生徒接續代不乏人則此寺創建當在元以前其碑瓦備列常住田畆寺院知元時最為巨刹今廢
  謹按大通法寺地産碑尾所列諸寺曰靈感寺曰西靈山寺曰北靈山寺曰華嚴寺曰松巖寺曰歸山院曰増福寺曰玉泉寺曰崇國寺曰西山寺曰重修寺曰深井寺曰靈峰寺曰雲巖寺曰黄闕一字寺曰洪福寺曰清修院曰石門山寺曰龍泉寺曰寧國寺曰三教院曰華犁寺曰觀音堂曰段 -- 𠭊 or 叚 ?禪院曰何家講院皆大通法寺之下院並當與興中府相近其中惟靈感寺今存遼天慶時碑又元碑稱西靈山寺地産東至白崖子南至井兒澗西至分水嶺北至柏山今柏山在三座塔東南而西靈山寺已不存其餘諸寺遺址亦俱無考
  靈巖寺 在三座塔東南柏山上遼統和中僧可觀始卜地結庵太平五年邑人趙廷貞等施四面隙地重熈初郡人雄武軍節度使王育與邑人尹節高聳等重建二十二年僧潛奥悟開等購經一藏二十四年增建九聖殿清寧四年賜名浄覺寺咸雍六年賜名靈巖寺復有僧志福奏請鑄鐘増構鐘樓夀昌初復建大殿今惟乾統八年戊子碑尚存碑文為朝請大夫守殿中少監知安徳州軍州事上騎都尉淶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户賜紫金魚袋邪律劭撰僧恒劬書并篆額碑陰有小篆末題劬述劭書字畫遒勁文云余兄文學之外尤工小篆則恒劬殆亦邪律氏子入道者碑在今山上廢安徳州城基之側寺已廢
  㕔峪道院 在三座塔東北台頭溝有金皇統八年宜州㕔峪道院復建藏經千人邑碑記東海徐卓撰字體完善碑稱道院為遼耶律賽音温舊作詳穏今改正家之墳建以藏經金皇統六年火災忠顯校尉顔夀與郡人馬祐等重建今山下石佛半損壞院基周一里許惟存舊址
  東嶽廟 在三座塔之黒城子北八里有元至正五年川州重修東嶽廟碑記前嚅學正徐潛撰醫學正張質書丹碑稱東嶽祠嵗逺殘毁泰定丙寅全真劉徳寧新之今惟存舊址
  雲峯觀 元張道中雲谿觀碑稱黄冠李元久㓜而多疾父母捨入建州大王山雲峰觀禮曺大師為引度之師當在三座塔南境今遺址無考興聖寺 元大徳中千户王姓為林泉寺僧祥盤建於郭家寨見元僧無際月華山林泉禪寺碑今遺址無考
  聖水院 元大徳中總管劉姓為林泉寺僧祥盤建於仇家莊亦見林泉禪寺碑今遺址無考謹按林泉禪寺地産碑所載尚有馬家寨寺興勝寺及馬峪之文殊院皆林泉寺之下院今遺址俱無考
  興教寺 元一統志興教寺在和衆縣
  謹按元和衆縣為塔子溝西壯之小城子凡和衆縣諸寺廟當在塔子溝喀喇沁左翼西北境今屬建昌縣
  浴室寺 元一統志浴室寺在和衆縣
  重陽觀 元一統志重陽觀在和衆縣
  大清觀 元一統志大清寺在和衆縣
  浄修寺 元一統志淨修寺在龍山縣東南隅謹按元龍山縣為今塔子溝㕔南之喀喇城凡龍山縣諸寺廟當在塔子溝喀喇沁左翼西境内今屬建昌縣
  聖峰寺 元一統志聖峰寺在龍山縣東南隅崇教寺 元一統志崇教寺在龍山縣東南隅隆祥觀 元一統志隆祥觀在龍山縣東南隅極樂寺 元一統志極樂寺在龍山縣西南十三里遼時建内有劉鑾塑像
  龍泉寺 元一統志龍泉寺在龍山縣南一百三十里富
  熊山寺 元一統志龍山縣南六十里熊山上有熊山寺
  石柱山寺 元一統志龍山縣南八十里石柱山中遼僧白羊大師建寺於此
  利州文廟 元一統志文廟在利州西南隅謹按元利州為今塔子溝東北之大城子凡利州諸寺廟當在塔子溝㕔屬喀喇沁左翼北境内
  䕶國西齊王廟 元一統志䕶國西齊王廟在利州西闗
  祥靈寺 元一統志祥雲寺在利州西闗
  棲貞觀 元一統志棲貞觀在利州東孫家莊洪廣寺 元一統志洪廣寺在利州東九十里昌國寺 元一統志昌國寺在利州東一百六十里
  雲峰寺 元一統志雲峰寺在利州東南一百二十里金山之巔中有瀑布
  龍山廟 元一統志龍山廟在利州南二里石將軍廟 元一統志石將軍廟在利州西南二十里祈禱多應
  昭恵靈顯真君廟 元一統志昭恵靈顯真君廟在利州西北二里
  慶雲寺 元一統志慶雲寺在利州北九十里古城寺 元一統志古城寺在恵州東一百八十里
  謹按恵州東南境為今塔子溝南境地恵州東南之寺廟當在塔子溝喀喇沁左翼南境今建昌朝陽縣地
  龍門寺 元一統志龍門寺在恵州東南一百七十里
  興中州文廟 元一統志宣聖廟在興中州東北隅
  謹按元興中州為今塔子溝東北之三座塔也凡興中州諸寺廟當在塔子溝土黙特右翼境今建昌朝陽縣地
  大觀音閣 元一統志大觀音閣在興中州市心遼清寧四年
  崇福寺 元一統志崇福寺在興中州西南隅遼乾統二年
  金巖寺 元一統志金巖寺在興中州西八十里青巒山
  華嚴寺 元一統志遼天授皇帝常獵和龍山建華嚴寺元安思道大通法寺地産碑亦載和龍山華嚴寺之名
  川州文廟 元一統志川州文廟遼時嘗創廟學於川州治西南金承安五年重修泰和初趙秉文為記
  謹按元川州為今三座塔東北境地川州寺廟當在塔子溝土黙特右翼北境今建昌朝陽縣地
  建州文廟 元一統志文廟在建州西北隅謹按元建州為今三座塔西南境地凡建州諸寺廟當在塔子溝㕔屬土黙特右翼西南境内
  興隆寺 元一統志興隆寺在建州西南隅紫㣲宫 元一統志紫㣲宫在建州東北隅十方講院 元一統志十方講院在恵和縣東北隅遼夀隆二年建
  謹按元恵和縣為今塔子溝北敖漢地凡恵和縣諸寺廟當在敖漢境今建昌朝陽地
  觀音閣 元一統志觀音閣在恵和縣市心崇法寺 元一統志崇法寺在恵和縣
  仁王閣 元一統志仁王閣在武平縣市心謹按元武平縣為今塔子溝東北奈曼地凡武平縣諸寺廟當在奈曼境内今建昌朝陽縣地
  福嚴寺 元一統志福嚴寺在武平縣
  寶貞觀 元一統志寶貞觀在武平縣東南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三
  文秩
  熱河自秦漢以來越在外徼諸部錯居未有官守之設也元魏建安營二州分置守令唐時有營州都督府不過僑治於内地遼金及元始全有其境官制之見於史志者綦詳明初𨽻北平布政司僅屬遥領未幾即棄於三衛無復有王官矣我
  國家光宅區夏薄海内外咸𨽻版圖而熱河尤宻邇畿輔置道分㕔吏治賅備近復改設府州縣規制與内地等守土之臣嵗奉
  時廵親承
  訓示整飭紀綱勤宣厥職下逮庶司奔走匪懈故兆民登祍席之安而衆務收臂指之效法立政成犁然盡善謹次先後建置之由志文秩第十四
  承德府即熱河㕔
  分廵熱河等處地方兵備道一貟 乾隆五年設轄承德府并所屬一州五縣兼轄武弁駐承德府知府一員 先是雍正元年於熱河等處設理事同知一員掌旗民事務十一年設承德州以知州専理民務以同知専理旗務遇有旗民交關之事則彼此會同辦理乾隆七年裁承德州知州即以熱河同知移駐州署仍統理旗民四十三年改為承德府知府其喀喇河屯㕔改為灤平縣四旗㕔改為豐寜縣八溝㕔改為平泉州塔子溝㕔改為建昌縣烏蘭哈逹㕔改為赤峰縣三座塔㕔改為朝陽縣俱𨽻府治
  教授一員 先是乾隆四十二年設熱河道學教授四十三年改承德府學教授
  經歴一員 先是乾隆七年設熱河廵檢一員専管道㕔監獄及熱河之左哨右哨中關等汛廵緝事冝四十三年改為承德府經歴仍攝廵檢兼管司獄事
  張三營廵檢一員 乾隆七年設管理唐三營茅溝石片子等汛廵緝事冝
  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
  理事通判管知縣事一員 先是乾隆七年設喀喇河屯㕔理事通判一員管旗民事務四十三年改為灤平縣仍以通判管知縣事屬承德府廵檢兼管典史事一員 乾隆七年設管理監獄及喀喇河屯馬圈子司馬臺潮河川等汛廵緝事宜四十三年兼管灤平縣典史事
  鞍匠屯廵檢一員 乾隆元年以西河司廵檢移駐管理鞍匠屯卯正喇嘛洞大店子虎什哈等汛廵緝事宜屬承德州七年裁州改屬喀喇河屯㕔今屬灤平縣
  豐寜縣即四旗㕔
  理事通判管知縣事一員 先是雍正十三年以東河通判移駐於四旗適中土城子地方管理䝉古鑲黄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命盗事件四十三年改為豐寜縣仍以通判管知縣事屬承德府土城子廵檢兼管典史事一員 乾隆元年設廵緝鑲白旗土城子地方及管四旗㕔監獄事宜四十三年兼管豐寜縣典史事
  黄姑屯廵檢一員 乾隆元年設廵緝正藍旗黄姑屯地方
  郭家屯廵檢一員 乾隆元年設廵緝正白旗郭家屯地方
  大閣兒廵檢一員 乾隆元年設廵緝鑲黄旗大閣兒地方
  平泉州即八溝㕔
  理事同知管知州事一員 先是雍正十年設八溝㕔理事同知一員與管理藩院章京分管喀喇沁䝉古民人緝捕盗賊等事以八溝東街之鋼义㡌烏勒瑚瑪梁南嶺等處地方𨽻之十三年東河通判移駐土城子其所轄八溝西街之雅圖溝龍鬚門等汛併歸㕔治凡旗民命盗錢榖専歸八溝同知管轄四十三年改為平泉州仍以同知管知州事屬承德府
  廵檢兼管吏目事一員 雍正十年乾隆四十三年兼管平泉州吏目事
  赤峰縣即烏蘭哈逹㕔
  理事通判管知縣事一員 乾隆三十九年析八溝㕔北境置烏蘭哈逹㕔設理事通判一員四十三年改為赤峰縣仍以通判管知縣事屬承德府廵檢兼管典史事一員 乾隆二十年設𨽻八溝㕔同知三十九年改𨽻烏蘭哈逹㕔通判四十三年兼管赤峰縣典史事
  建昌縣即塔子溝㕔
  理事通判管知縣事一員 先是乾隆四年設塔子溝㕔理事通判一員管理喀喇沁貝勒扎薩克塔布嚢兩旗䝉古民人事件十三年令兼轄土黙特兩旗事務十七年復以奈曼一旗𨽻之四十三年改為建昌縣仍以通判管知縣事屬承德府廵檢兼管典史事一員 乾隆五年設四十三年兼管建昌縣典史事
  朝陽縣即三座塔㕔
  理事通判管知縣事一員 乾隆三十九年析塔子溝㕔東境置三座塔㕔設理事通判一員四十三年改為朝陽縣仍以通判管知縣事屬承德府廵檢兼管典史事一員 乾隆十六年設𨽻塔子溝㕔通判三十九年改𨽻三座塔㕔通判四十三年兼管朝陽縣典史事
  理藩院差員
  管理平泉州即八溝㕔地方䝉古民人事務兼理税務司官一員 乾隆十七年
  管理赤峰縣即烏蘭哈逹㕔地方䝉古民人事務兼理税務司官一員 乾隆十三年
  管理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地方䝉古民人事務兼理税務司官一員 乾隆十三年
  協理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地方税務筆帖式一員 乾隆十八年
  謹按熱河創建府州縣為
  畿輔上郡自道府以及庻司以次臚列至前代官制廣稽史書所戴凡𨽻兹土者附録於左以備舊聞
  北魏
  州二安州營州 天賜二年制諸州置三刺史宗室一人異姓二人太和二十三年制上州刺史第三品中州刺史從第三品下州刺史第四品安州郡一廣陽營州郡一昌黎 天賜二年制郡置三太守太和二十三年制上郡太守第四品中郡太守第五品下郡太守第六品
  廣陽郡縣三廣興燕樂方城昌黎郡縣三龍城廣興定荒 天賜二年制縣置三令長太和二十三年制上縣令第六品中縣令第七品下縣令第八品
  北齊
  縣一龍城 齊制上上縣令屬官有丞中正光迎功曹光迎主簿功曹主簿録事及西曹户曹金曹租曹兵曹等掾市長等員合屬官佐史五十四人上中縣減上上縣五人上下縣減上中縣五人中上縣減上下縣六人中中縣減中上縣五人中下縣減中中縣一人下上縣減中下縣一人下中縣減下上縣一人下下縣減下中縣一人
  
  郡一遼西縣一柳城 隋制郡置太守丞尉正光迎功曹光迎主簿縣正功曹主簿西曹金户兵法士等曹市長等員併佐史合一百四十六人縣置令丞尉正光迎功曹光迎主簿西曹金户兵法士等曹佐及市長等員合九十九人
  
  中京宰相府左相右相左平章政事右平章政事中京度支使司中京度支使知中京度支使中京度支副使同知中京度支使事中京度支使判官中京留守司中京留守行大定府尹事中京副留守知中京留守事大定府少尹同知中京留守事同簽中京留守事中京留守判官中京留守推官中京都總管府都總管知大定府事同知中京事中京都虞𠉀司都虞𠉀
  中京警廵院警廵使警廵副使
  中京處置司處置使
  中京學博士助教
  中京國子監祭酒司業監丞主簿
  中京文思院文思使
  中京路按問使司按問使
  中京廵邏使司廵邏使
  中京大内都部署司大内都部署大内副署興中府知興中府事同知興中府事興中府判官府學博士助教
  中京節度使軍州三興中府彰武軍川州長寜軍建州保静軍置節度使節度副使同知節度使事行軍司馬軍事判官掌書記衙官
  中京觀察使司州三高州武安州利州置觀察使觀察副使觀察判官
  中京大定府刺史州七恩州惠州榆州澤州北安州潭州松山州興中府刺史州一安德州來州府刺史州一隰州州置刺史同知州事録事叅軍州學博士助教
  中京大定府縣八大定長安富庶勸農文定升平金源歸化恩州縣一恩化高州縣一三韓利州縣一阜俗惠州縣一惠和武安州縣一沃野潭州縣一龍山松山州縣一松江榆州縣二和衆永和澤州縣二神山灤河北安州縣一利民興中府縣四興中營邱象雷閭山安德州縣一安德川州縣三宏理咸康宜民建州縣二永霸永康隰州縣一海陽縣置令丞主簿尉縣學博士助教
  
  北京留守司留守一員同知留守事一員副留守一員留守判官一員都總管判官一員推官一員司獄一員女直知法一員漢人知法一員北京宫苑使一員
  北京警廵院警廵使一員判官二員
  北京轉運司轉運使一員同知一員副使一員都勾判官一員户籍判官一員支度判官二員鹽鐵判官一員都孔目官二員女直知法一員漢人知法一員
  府一興中尹一員同知一員少尹一員府判一員推官一員府教授一員知法一員
  軍州一興州寜朔軍節度使一員同知節度使一員副使一員節度判官一員觀察判官一員知法一員州教授一員司獄一員
  州二利州建州州置刺史一員同知一員判官一員司軍一員知法一員軍轄兼廵捕使一員大定府縣十大定長興冨庻金源三韓松山武平惠和和衆神山興中府縣三興中永德宜民利州縣二阜俗龍山建州縣一永霸興州縣二興化宜興縣置令一員丞一員主簿一員尉一員
  謹按金制凡諸京倚郭者為京縣京縣而下以萬户以上為上縣三千户以上為中縣不滿三千户為下縣縣置令丞主簿尉下縣不置尉以主簿兼之
  
  山北遼東道肅政亷訪司治大寜路亷訪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四員經歴一員知事一員照磨兼管勾一員
  大寜路總管府達嚕噶齊舊作達魯花赤今改正一員總管一員同知治中判官各一員推官二員經歴一員知事一員照磨兼磨兼承發架閣一員儒學教授一員學正一員學録一員䝉古教授一員醫學教授一員隂陽教授一員司獄司司獄一員丞一員平凖行用庫提領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織染局局使一員副使一員雜造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府倉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惠民藥局提領一員税務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録事司達嚕噶齊一員判官一員典史一員
  謹按元史各路並有録事司中統二年設録事司𠉀判官各一員至元二十年省司𠉀置達嚕噶齊一員又各總管府之達嚕噶齊亦俱至元二十年
  上都路州二興州松州大寜路州六興中州高州惠州川州利州建州州置達嚕噶齊一員知州一員同知一員判官一員吏目一員
  上都路興州縣二興安宜興大寜路縣七大定富庻金源武平惠和和衆龍山縣置達嚕噶齊一員尹一員薄一員尉一員典史一員廵檢司廵檢一員
  大寜路管民提領所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相副官一員典史一員
  管領大寜等處打捕鷹房納綿等户提領所提領一員副提領一員
  大寜海陽等處屯田打捕所達嚕噶齊一員長官一員䝉古教授一員儒學教授一員
  大寜路軍噐人匠提舉司達嚕噶齊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
  大寜路織染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照畧案牘一員
  興中州等處油户提領所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上都甲匠提舉司興州白局子甲局院長一員興州千户寨甲局院長一員松州五指崖甲局院長一員松州勝安甲局院長一員
  謹按元史百官志上都甲匠提舉司條下祇載𨽻興松二州者他非熱河境内不具列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四
  兵防驛遞附
  熱河北界興安東接遼左漢魏以來諸部分爭罕有寧宇控禦之道無聞焉唐平盧道設東軍北口等守捉遼金及元畧具兵防明則棄大寧徙衛所諸軍於内地遂視同外域矣我
  朝幅員無外
  威德遐暢塞垣之地不異腹裏於熱河編立營伍分置戍邏以駐防八旗官兵隸於副都統以内府三旗漢軍官兵隸於總管以河屯協官兵隸於提標以捕盗官兵隸於督標肄練以法徼巡以時經制周密可埀久遠志兵防第十五若夫郵𫝊之設或隸古北口站員或隸承德府州縣每届
  翠華巡莅閣部章奏咸三日一達
  行在晷刻不稽至於諸部朝貢奏報兼設䝉古驛站用
  彰同軌之
  盛治並以次附列于左云
  熱河等處駐防八旗官兵
  鎭守熱河等處地方副都統一員駐防熱河
  滿洲鑲黄正白二旗協領一員駐防熱河
  正黄正紅二旗協領一員駐防熱河
  鑲白正藍二旗協領一員駐防熱河
  鑲紅鑲藍二旗協領一員駐防喀喇河屯
  䝉古右翼正黄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協領一員駐防樺榆溝
  滿洲鑲黄旗佐領二員防禦二員驍騎校二員駐防熱河
  正黄旗佐領二員防禦二員驍騎校二員駐防熱河正白旗佐領二員防禦二員驍騎校二員駐防熱河正紅旗佐領二員防禦二員驍騎校二員駐防熱河鑲白旗佐領二員防禦二員驍騎校二員駐防熱河正藍旗佐領二員防禦二員驍騎校二員駐防熱河鑲紅旗佐領二員防禦二員驍騎校二員駐防喀喇河屯鑲藍旗佐領二員防禦二員驍騎校二員駐防喀喇河屯䝉古鑲黄正白二旗佐領一員防禦一員驍騎校一員駐防樺榆溝
  鑲白正藍二旗佐領一員防禦一員驍騎校一員駐防樺榆溝
  正黄正紅二旗佐領一員防禦一員驍騎校一員駐防熱河
  鑲紅鑲藍二旗佐領一員防禦一員驍騎校一員駐防熱河
  筆帖式二員初隸總管衙門今隸副都統衙門
  駐防兵二千名一千四百名駐防熱河四百名駐防喀喇河屯二百名駐防樺榆溝右熱河等處駐防雍正二年初設總管一員副總管二員佐領十六員驍騎校十六員筆帖式二員兵八百名分駐熱河喀喇河屯樺榆溝三處乾隆三年裁總管副總管改設副都統一員增置協領六員三十八年裁䝉古左翼四旗協領一員防禦二十員又增佐領四員驍騎校四員兵一千二百名今現額副都統一員協領五員佐領二十員内五員係協領兼管防禦二十員驍騎校二十員筆帖式二員兵二千名俱隸熱河副都統
  熱河總管所轄内府三旗漢軍官兵
  熱河總管二員
  苑副三員
  熱河
  行宮守衞千總十一員副千總二十二員
  喀喇河屯
  行宮守衞千總一員副千總一員
  王家營
  行宮守衞副千總一員
  長山峪
  行宮守衞千總一員副千總一員
  兩間房
  行宮守衛千總一員副千總一員
  古北口
  行宮守衞千總一員副千總一員
  釣魚臺
  行宮守衞千總一員
  黄土坎
  行宮守衞副千總一員
  中闗
  行宮守衞千總一員副千總一員
  什巴爾台
  行宮守衞副千總一員
  博羅河屯
  行宮守衞千總一員副千總一員
  濟爾哈朗圖
  行宮守衞千總一員副千總一員
  阿穆呼朗圖
  行宮守衞千總一員副千總一員
  張三營
  行宮守衞千總一員副千總一員
  熱河溥仁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陀宗乘廟殊像寺廣安寺羅漢堂八處守衞千總五員副千總六員把總四員
  守衞兵九百九名
  右熱河總管所轄漢軍掌守衞口外
  行宮康熙四十二年初設總管先後簽移奉天黑龍江吉林烏喇茅溝等處人户安置熱河分衛
  行宮雍正二年準總管尚書赫奕奏改設兵六百十一名舊制守備二員千總十四員雍正十年改守備缺亦為千總共千總十六員副千總二十六員乾隆三十五年增置苑副三員嗣因各處添建
  行宮寺廟先後添設千總九員副千總十五員把總四員兵二百九十八名今現額總管二員苑副三員千總二十五員副千總四十一員把總四員兵九百九名俱隸熱河總管
  直隸提督標所轄河屯協各營官兵
  河屯協副將一員駐劄熱河
  河屯協中軍兼管左營事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駐劄熱河分防喀喇河屯汛千總一員馬圈子汛把總一員中關汛把總一員下板城汛把總一員新嶂子汛外委一員七間房外委把總一員三道梁外委把總一員
  河屯協右營土城子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分防僧機圖汛千總一員郭家屯把總一員上黄旗汛把總一員大閣汛把總一員虎什哈汛把總一員博羅淖爾汛外委把總一員四坌口汛外委把總一員
  河屯協八溝營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分防龍鬚門汛千總一員雅圖溝汛把總一員中六溝汛把總一員二溝汛把總一員茅溝汛把總一員七溝汛外委千總一員暖泉汛外委把總一員博羅樹汛外委把總一員
  河屯協唐三營守備一員千總一員分防黄姑屯汛千總一員白虎溝汛把總一員喇嘛洞汛把總一員大店子汛把總一員紅旗汛外委把總一員荒地汛外委把總一員
  河屯協四營馬歩守兵一千一百九十九名右河屯協四營康熙四十五年初設河屯營守備駐劄喀喇河屯四十八年移駐熱河雍正元年添設河屯營叅將九年改原設守備為中軍守備十年設八溝營守備唐三營守備各一員增置弁兵乾隆二年準直隸提督瞻桂奏改河屯營叅將為叅將添設左右二營改中軍守備為中軍都司兼管左營事設左右土城子守備一員改八溝營守備為八溝營都司仍與原設之唐三營守備統歸河屯協管轄自副將以下並聽熱河駐防大臣調遣其巡哨之制千總把總外委每月與鄰汛會哨一次都司守備每季會哨一次副將每年春冬巡查一次今現額河屯協副將一員都司二員守備二員千總八員外委千總三員把總十九員外委把總七員實操馬歩兵一千一百九十九名俱隸直隸提督標
  直隸總督標所轄捕盗官兵
  承德府即熱河㕔屬熱河捕盗把總一員額外外委一員
  平泉州即八溝㕔屬喀爾沁捕盗千總一員臥佛寺把總一員黄土梁外委把總一員
  建昌縣即塔子溝㕔屬塔子溝汛捕盗千總一員外委把總一員
  赤峰縣即烏蘭哈達㕔屬烏蘭哈達汛千總一員
  朝陽縣即三座塔㕔屬三座塔汛把總一員鄂爾土板外委把總一員
  捕盗馬歩兵一百三十七名
  右熱河等處捕盗營乾隆元年準直隸總督李衞奏設喀爾沁捕盗千總一員聽八溝同知差遣偵捕仍隸河屯協五年設塔子溝千總一員外委把總一員十五年於八溝所屬之黄土梁添設額外外委一員十八年復於八溝所屬之臥佛寺添設把總一員並以八溝塔子溝額設千總弁兵改隸督標二十一年設烏蘭哈達千總一員二十九年設熱河捕盗把總一員三十七年添設額外外委一員三十九年設三座塔捕盗把總一員鄂爾土板外委把總一員並隸督標管轄專聽熱河道府等差遣偵捕今現額千總三員把總三員外委把總三員額外外委一員馬歩兵一百三十七名俱隸直隸總督標
  察哈爾官兵
  察哈爾本元裔小王子之後明嘉靖間其部長名卜赤者駐牧察哈爾之地遂以名部四傳至林丹汗侵擾諸部
  本朝天聰六年
  太宗文皇帝親征察哈爾林丹汗走死其子孔果爾額哲來降封為親王即其部編旗駐義州康熙十四年布爾尼兄弟謀叛討平之遷其衆分處於宣化大同邊牆外編設佐領後復以來降之喀爾喀額魯特部人隸焉其八旗分左右二翼鑲黄正白鑲白正藍為東四旗即熱河西北之四旗㕔今豐寧縣境也其部衆習於遊牧與扎薩克䝉古同俗旗務則掌之張家口都統制與内八旗相等故附兵防之末
  察哈爾東四旗曰鑲黄旗曰正白旗曰鑲白旗曰
  正藍旗每旗各設總管一員叅領一員副叅領一員佐領隨人户編置無定員䕶軍校驍騎校隨佐領分設亦無定員每佐領下設親軍二名前鋒二名䕶軍二十五名領催六名驍騎三十五名謹按熱河滿漢官兵守衞巡防規制嚴密謹次第臚載以資省覽其前代兵衞依文秩之例亦附列云
  後魏
  和龍鎭都大將 魏制縁邊皆置鎭都大將統兵備禦與刺史同城隍倉庫皆鎭將主之魏書樂陵王思譽為鎭東大將軍和龍鎭都大將營州刺史又安定王休為使持節都督諸軍事和龍鎭將謹按和龍鎮都大將魏書或作和龍鎮將蓋史文詳畧之異所載鎮將自樂陵王思譽外有安豐王猛于洛抜等皆兼營州刺史疑即如唐時都督兼刺史不檢校州事者然
  
  營州總管 隋書高祖紀開皇十五年韋沖為營州總管
  營州都督 唐書列傳有隋營州都督裴世節
  
  營州都督治柳城 唐書百官志都督掌督諸州兵馬甲械城隍鎮戍糧廩總判府事
  謹按唐時營州都督所領鎮戍有平盧軍鎮安軍榆關守捉城汝羅守捉城懷遠守捉城巫閭守捉城襄平守捉城其地不盡在今熱河境内而中葉以後境壤淪于契丹史志所載亦僅存其名而已並附錄於此
  
  五州都總管府 遼史百官志耶律速撒穆宗初為義霸祥順聖五州都總管
  五州制置使司 遼史百官志聖宗開泰九年有霸建宜泉錦五州制置使
  霸州處置使司 遼史百官志統和二十七年廢中京延昌宮提轄司
  中京文忠王府提轄司大丞相耶律隆運擬諸宮例建文忠王府 遼史兵衞志遼世建宮衞入則居守出則扈從有兵事則各提轄司傳檄而集十萬騎軍立具矣凡十二宮一府自上京至南京總要之地各置提轄司重地每宮皆置内地一二而已
  
  北京路都統副都統 金史右宣徽使亨為北京路都統吏部郎中完顔達吉為副都統
  北京兵馬都指揮使 見金史完顔蒲剌都傳
  
  北京都元帥 元史有北京總管都元帥右副北京等七路兵馬都元帥
  北京路萬户 元史王珣傳子榮祖授北京等路征行萬户
  興中府千户 元史石天應傳弟子佐中授興中府千户
  大寧屯田千户所 至正二年八月發五衞漢軍二千人於大寧等處剏立屯田分置兩翼屯田千户
  謹按元史兵志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所轄屯田有大寧路海陽等處打捕屯田所即百官志屯田打捕所也
  
  北平行都司所屬衞十三 大寧衞新城衞富峪衞會州衞營州左屯衞營州中屯衞營州前屯衞營州後屯衞興州左屯衞興州右屯衞興州中屯衞興州前屯衞興州後屯衞衞置指揮使一員同知二員僉事四員鎮撫二員經歴一員知事一員吏目一員倉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北平行都司所屬所二 寛河守禦千户所宜興守禦千户所所置正千户一員副千户二員鎮撫二員吏目一員百户十員總旗二十人小旗百人
  驛遞
  古北口部員所司驛站
  鞍匠屯站 把總二員馬四十匹
  紅旗營站 把總二員馬三十匹
  什巴爾台站 千總把總各一員馬三十匹坡賴村站 把總二員馬三十匹
  王家營站 把總二員馬三十匹
  右古北口外五站凡應付夫馬奏銷錢糧並古北口管站員外郎掌之
  承德府即熱河㕔
  熱河站 馬二十匹
  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站 馬十二匹
  豐寧縣即四旂㕔站 馬八匹
  平泉州即八溝㕔站 馬八匹
  赤峰縣即烏蘭哈達㕔站 馬八匹
  建昌縣即塔子溝㕔站 馬八匹
  朝陽縣即三座塔㕔站 馬八匹
  右承德府即熱河㕔屬七站凡應付夫馬奏銷錢糧並熱河道府州縣掌之
  䝉古驛站
  康熙三十一年定各䝉古地方皆安設驛站每站相距百里惟科爾沁左翼前旂左翼後旗等由山海關外路行走郭爾羅斯前後二旗杜爾伯特由黑龍江路行走不必另置驛站外餘均擇水草形勢之地安設自古北口外至烏珠穆沁等旂為一路計九百餘里除近邊三百里舊有站外添設站六自喜峰口外至扎賚特等旗為一路計一千六百餘里除近邊二百里舊有站外添設站十四每路設營站䝉古員外郎一員筆帖式二員雍正七年各裁一員每驛設馬五十匹古北口一路設驛丁三百名喜峰口一路設驛丁六百名三十二年每驛增設驛車乾隆十四年以䝉古驛站穿行圍塲不無驚擾奉
  㫖移於圍塲界外墨爾嶺東溝安設今定制䝉古驛站由古北口者十曰美爾溝站曰錫爾哈站曰阿梅溝站曰卓索站曰陳都布站曰來色呼都克站曰西拉木倫站曰噶察克站曰海拉察克站曰阿魯噶木爾站由喜峰口者十六曰五十家站曰克斯呼站曰拖和圖站曰百爾克站曰轟郭圖站曰沙拉諾爾站曰庫庫車爾站曰賽音哈克站曰西納郭爾站曰䕫蘇布拉克站曰博羅額爾几站曰諾穆齊站曰哈沙圖站曰阿爾坦克勒蘇特站曰鍾對站曰海代罕站凡口外驛站自古北口至烏珠穆沁等旂自喜峰口至扎賚特等旂按烏珠穆沁扎賚特本在承德府即熱河㕔境外但由古北口者則經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豐寧縣即四旂㕔等境由喜峰口者則經平泉州即八溝㕔建昌縣即塔子溝㕔等境所有設站地方多在熱河所屬各䝉古之内謹詳列於篇謹按乾隆十九年
  駕自熱河
  幸盛京以向例軍營事件進張家口出古北口行走
  紆迴
  命於張家口外第三四站起酌量安設臺站直抵熱河以便馳送隨宜改設不為定例謹附識云
  
  古北口外各驛
  謹按宋史劉敞傳敞奉使契丹自古北口至柳河囘曲殆千里譯人曰通好以來置驛如是不敢變也知古北口以外遼時皆置有驛自中京以南則有王曾行程錄所載之新館臥如來館柳河館打造部落館牛山館鹿兒館峽館鐵漿館富谷館通天館自中京以北則有富弼行程錄所載之臨都館官窰館松山館崇信館廣寧館姚家寨館咸寧館保和館宣化館長泰館蓋皆當時之驛也金時於口外諸州縣多仍遼舊則置驛亦當如遼而史無可考
  
  花道驛 元史世祖中統二年諸王塔察爾舊作塔察兒今改正使臣庫庫楚舊作濶濶出今改正至北京花道驛手殺驛吏郝用郭和尚花道之地在大寧故城東其驛當在今平泉州即八溝㕔東境
  高州二驛 元史世祖至元五年立高州北二驛高州為今翁牛特地其驛當在今平泉州即八溝㕔北境
  建州四驛 元史至元二十五年復立咸平置建州四驛建州為今土黙特右翼地其驛當在今建昌縣即塔子溝㕔
  灤陽寛河二驛 元史仁宗皇慶元年遼陽省增置灤陽寛河驛當在今承德府即熱河㕔南境
  
  古北口外至開平衞各驛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於開平衞置馬驛接大寧古北口自開平南五十里曰東凉亭又四十里曰沈河又五十里曰扒八又六十里曰黄崖又五十里曰灤河又五十里曰灰嶺又六十里曰古城又五十里曰青松又南五十六里至古北口宣德時廢
  謹按開平衞為今之多倫諾爾㕔其東為豐寧縣即四旂㕔界所云黄崖灤河灰嶺古城青松諸驛皆當在今豐寧縣灤平縣即喀喇河屯㕔等境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五
  職官題名
  紀職官者例有題名所以稽嵗時重官守也熱河近聨畿輔自
  山莊肇啓郡縣改設數十年來規制賅備官斯土者犂然可考今載文職自教授以上武職自佐領守備以上次其任事先後志職官題名第十六其前代職官姓氏間𫝊而嵗月無考謹稽史𫝊事實可采者别為宦蹟一門云
  分廵熱河等處地方兵備道乾隆五年
  陶正中 江蘇金匱人乾隆五年
  八十 滿洲正白旂人乾隆七年
  富勒赫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十年
  安寧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五年
  明徳 滿洲鑲藍旂人乾隆十七年
  富勒渾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七年
  常亮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年
  良卿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二年
  富貴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四年
  揆義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九年
  増福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十一年
  明山保 䝉古鑲紅旗人乾隆三十四年任伊桑阿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六年任當保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四十七年
  熱河理事同知雍正元年
  葛森 滿洲正白旗人雍正二年
  洪同 滿洲正黄旗人雍正五年
  明亮 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六年
  陳肇魁 福建順昌人雍正七年
  瞻㤗 滿洲鑲黄旗人雍正十年
  八十 滿洲正白旗人雍正十一年
  齊格 滿洲鑲黄旂人雍正十三年
  碩岱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元年
  同徳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七年
  常㤗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九年
  德克精額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四年任三音布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任明山保 䝉古鑲紅旗人乾隆二十三年任福順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五年
  明興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
  穆靖安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一年任伊桑阿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二年
  承徳府知府乾隆四十三年改熱河理事同知為承德府知府
  伊桑阿 乾隆四十三年
  當保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四十四年
  清格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四十七年
  託倫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四十八年
  承徳府學教授乾隆四十二年設熱河道學教授四十三年改承徳府學教授米天瑛 順天宛平人乾隆四十三年
  權天鑑 直𨽻宣化府人乾隆四十五年任楊國麟 順天寳坻人乾隆四十五年
  喀喇河屯理事通判乾隆七年
  徳克精額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八年
  索銘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十四年
  保寧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十五年
  觀音保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十五年
  富成善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十九年
  觀音保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十九年復任保寧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二十一年復任寳福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二年
  文禄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八年
  徳禄 䝉古正白旗人乾隆三十一年
  慶善 䝉古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三年
  福慶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十七年
  常徳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三十九年
  誠安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二年
  理事通判管灤平縣事乾隆四十三年
  誠安 乾隆四十三年
  海成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四年
  瑚嵩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四十五年
  清格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四十六年
  舒明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七年
  四旗理事通判雍正十三年
  常永 䝉古正白旗人乾隆元年
  陳卜禄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七年
  誠和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十四年
  陳卜祿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十五年復任法明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十六年
  誠和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十八年復任
  永熙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一年
  科靈阿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六年任穆靖安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八年任覺羅嵩阿禮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一年
  理事同知管平泉州事乾隆四十三年
  覺羅嵩阿禮 乾隆四十三年
  當保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徳克精額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四年任珠隆阿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六年任清格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四十七年
  託倫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四十七年
  烏蘭哈達理事通判乾隆三十九年
  福崇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九年
  清格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四十一年
  理事通判管赤峰縣事乾隆四十三年
  清格 乾隆四十三年
  那穆塔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五年任慶章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六年
  塔子溝理事通判乾隆四年
  阿延泰 䝉古正藍旗人乾隆五年
  碩岱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五年
  文岱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六年
  阿延泰 䝉古正藍旗人乾隆九年復任
  徳克精額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年
  温平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十一年
  雅爾布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十一年
  法明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十二年
  明徳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五年
  巴延福 䝉古正黄旗人乾隆十八年
  通古 䝉古正白旗人乾隆十八年
  納濟圖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二十三年任圖爾彬阿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清格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十六年
  僧保住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四十一年任那穆塔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一年
  理事通判管建昌縣事乾隆四十三年
  福勒琿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四十三年任五靈安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四十六年任託銘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四十七年
  三座塔理事通判乾隆三十九年
  福慶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十九年
  福崇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二年
  理事通判管朝陽縣事乾隆四十三年
  福崇 乾隆四十三年
  英常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二年
  福崇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三年復任誠安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四年
  那穆塔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六年
  熱河副都統乾隆三年
  那蘇泰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年
  達爾當阿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五年
  馬爾拜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九年
  索拜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年
  巴爾品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一年
  那蘭保 䝉古正藍旗人乾隆十二年
  馬爾泰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二年
  滿福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十三年
  海常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三年
  李侍堯 漢軍正藍旗人乾隆十七年
  明安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年
  富當阿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任額爾登額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六年任新柱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二年
  瑪昌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二年
  呼什圖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三年任三全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三十四年
  多鼐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年
  恒秀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恒瑞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七年
  滿洲鑲藍正白二旗恊領乾隆三年
  莫爾泰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年
  富當阿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十六年
  善住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年
  三全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六年
  三徳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八年
  巴哈納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一年任敖海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滿洲正黄正紅二旗恊領乾隆三年
  額勒琿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年
  圖克禪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七年
  英艾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九年
  二格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三年
  常紹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九年
  六十六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三十五年任韓保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一年
  滿洲鑲白正紅二旗恊領乾隆三年
  黒黒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年
  葛思忒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五年
  玉福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六年
  多鼐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八年
  保住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十八年
  徳保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滿洲鑲紅鑲藍二旗恊領乾隆三年
  塞合臣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年
  塞成額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十七年
  聖保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二十九年
  布占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三十一年
  䝉古左翼四旗恊領乾隆三年設三十八年裁
  明徳 䝉古鑲黄旗人乾隆三年
  達春 䝉古鑲白旗人乾隆二十年
  闗保住 䝉古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任五林太 䝉古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九年
  䝉古右翼四旗恊領乾隆三年
  阿穆呼朗 䝉古鑲黄旗人乾隆三年
  佛敏保 䝉古正紅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黒霄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二年
  滿洲鑲黄旗佐領一雍正二年
  貢太 滿洲鑲黄旗人雍正二年
  玉福 滿洲鑲黄旗人雍正十二年
  善住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六年
  伏楞額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年
  常徳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三年
  青住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九年
  智善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罕保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佐領二雍正二年
  斑達爾什 䝉古鑲黄旗人雍正二年
  索諾 䝉古鑲黄旗人雍正四年
  喜哥 滿洲鑲黄旗人雍正九年
  七十二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七年
  三德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五年
  敖海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八年
  金伍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滿洲正黄旗佐領一雍正二年
  阿爾圖 滿洲正黄旗人雍正二年
  密思哈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年
  海亮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年
  宣富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八年
  趙山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九年
  佐領二雍正二年
  阿爾雅 䝉古正黄旗人雍正二年
  葯色 滿洲鑲藍旗人雍正九年
  喀爾堪 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十三年
  金陞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五年
  二格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八年
  塞成額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十三年
  舒昌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八年
  三全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九年
  六達色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六年任和成額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常柱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五年
  徳保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滿洲正白旗佐領一雍正二年
  阿爾太 滿洲正白旗人雍正二年
  阿海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七年
  二達色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十七年
  八格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一年
  竒郎阿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三徳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年
  巴哈納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一年任富明阿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四十三年任慶舒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佐領二雍正二年
  位圖 䝉古正白旗人雍正二年
  阿爾那 滿洲正白旗人雍正二年
  占太 滿洲正白旗人雍正九年
  海亮 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十二年
  花色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年
  阿住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十四年
  多鼐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四年
  泰明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八年
  徳保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常柱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滿洲正紅旗佐領一雍正二年
  三格 滿洲正紅旗人雍正二年
  邁圖 滿洲正紅旗人雍正十二年
  分布禄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四年
  常徳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八年
  十五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二年
  六十六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七十一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三十五年
  佐領二雍正二年
  噶爾圖 滿洲正紅旗人雍正二年
  六十六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三年
  艾三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五年
  常紹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九年
  布霑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九年
  舒住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三十一年
  六十六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四十年
  韓保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一年
  智山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滿洲鑲白旗佐領一雍正二年
  愛必善 滿洲鑲白旗人雍正二年
  七十 滿洲鑲白旗人雍正九年
  富昌 滿洲鑲白旗人雍正十一年
  亮柱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十一年
  靈寳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十四年
  保住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十年
  敖海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徳格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佐領二乾隆三年
  白達色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三年
  五達色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七年
  八虎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八年
  滿成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二十九年
  趙徳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四年
  滿洲鑲紅旗佐領一雍正二年
  富勒 滿洲鑲紅旗人雍正二年
  他郎阿 滿洲鑲紅旗人雍正六年
  達賴 滿洲鑲紅旗人雍正八年
  八雅爾 滿洲鑲紅旗人雍正十一年
  圖克禪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元年
  英艾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七年
  大達色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九年
  富合徳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六年
  佈霑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三十一年
  佐領二雍正二年
  巴雅爾 䝉古鑲紅旗人雍正二年
  達賴 䝉古鑲紅旗人雍正八年
  明徳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三年
  觀音保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四年
  三全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八年
  舒昌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八年
  四大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二十三年
  寳劍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二十九年
  韓保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年
  六十六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四十一年任富明阿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滿洲正藍 佐領一雍正二年
  三達色 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二年
  葛思忒 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五年
  五十三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五年
  富當阿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八年
  常保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十六年
  多鼐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十七年
  白靈阿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十八年任五十六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佐領二雍正二年
  保住 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二年
  三達色 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九年
  黒黒 滿洲正藍旗人雍正十一年
  安太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年
  蘇令阿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六年
  巴哈納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任三徳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一年
  徳格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敖海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三年
  滿洲鑲藍旗佐領一雍正年設
  樂色 滿洲正黄旗人雍正二年
  常夀 滿洲鑲藍旗人雍正九年
  額勒琿 滿洲鑲藍旗人雍正十一年
  僧格圖 滿洲鑲藍旗人雍正十二年
  依理佈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一年
  佐領二乾隆三年
  巴太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年
  保格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三年
  珠龍阿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官徳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十五年
  䝉古鑲黄正白二旗佐領雍正二年
  斑達爾什 䝉古鑲黄旗人雍正二年
  索奈 䝉古鑲黄旗人雍正四年
  喜哥 滿洲鑲黄旗人雍正九年
  西藍太 䝉古正白旗人乾隆三年
  七十四 䝉古正白旗人乾隆十七年
  五十七 䝉古鑲白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任胡圖克 䝉古鑲白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石禄 䝉古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九年
  䝉古鑲白正藍二旗佐領雍正二年
  西拉布 䝉古鑲白旗人雍正二年
  花色 䝉古鑲白旗人雍正九年
  富昌 滿洲鑲白旗人雍正十年
  白達色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元年
  達春 䝉古鑲白旗人乾隆三年
  白達色 䝉古鑲黄旗人乾隆二十年
  穆忒布 䝉古正藍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官成 䝉古鑲白旗人乾隆三十九年
  䝉古正黄正紅二旗佐領乾隆三年
  達賴 䝉古鑲紅旗人乾隆三年
  克式格忒 䝉古正紅旗人乾隆五年
  佛敏保 䝉古正紅旗人乾隆十五年
  富明阿 䝉古正紅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佛敏保 乾隆三十八年復任
  富明阿 乾隆四十二年復任
  䝉古鑲紅鑲藍二旗佐領雍正二年
  七十 䝉古鑲藍旗人雍正二年
  和尚 䝉古鑲藍旗人乾隆二年
  保住 䝉古鑲紅旗人乾隆五年
  定住 䝉古鑲紅旗人乾隆十七年
  玖格 䝉古正紅旗人乾隆二十一年
  二達色 䝉古正紅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阿明阿 䝉古鑲紅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黒霄 䝉古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一年
  熱河總管康熈四十二年設
  赫奕 滿洲正黄旗人康熈四十二年任
  孫扎齊 滿洲鑲紅旗人康熈四十二年任佛保 滿洲正黄旗人康熈四十二年任
  赫奕 雍正元年復任
  巴什 滿洲鑲黄旗人雍正九年
  巴圖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元年
  七十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九年
  實圖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三年
  阿敏爾圖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五年任富貴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年
  海保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一年
  永和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六年
  李永標 漢軍正白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三格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八年
  圖爾禪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寅著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年
  全徳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五年
  福海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十七年
  姚良 漢軍正白旗人乾隆四十年
  福海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五年復任
  苑副乾隆三十五年
  石勇 漢軍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五年
  盛禧 漢軍正白旗人乾隆三十五年
  李茂 漢軍正白旗人乾隆三十五年
  李本沅 漢軍正白旗人乾隆四十年
  王世傑 漢軍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五年任江本臣 漢軍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七年
  河屯協副將乾隆二年
  恵延祖 山東濟寧人乾隆三年
  王之琳 福建同安人乾隆四年
  富海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十年
  蘇保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七年
  安泰 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九年
  四十八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二十年
  恒徳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七年
  百神保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十年
  永亮 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年
  普吉保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六年
  河屯協中軍都司兼左營事乾隆二年
  喜桑阿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二年
  傅魁 浙江錢塘人乾隆四年
  何天相 浙江仁和人乾隆十年
  伍爾親 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十六年
  佟保住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二十年
  徳魁 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三年
  薩爾布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二十六年任全福 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二十九年
  何徵 山西大同縣人乾隆三十二年
  馬肇言 漢軍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二年
  河屯協右營土城子守備乾隆二年
  苟思賢 四川灌縣人乾隆二年
  李良 山東即墨人乾隆四年
  張報功 山西洪洞人乾隆十三年
  徳慶 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十九年
  王延春 直𨽻宣化人乾隆二十五年
  安成功 直𨽻唐縣人乾隆三十二年
  張洸 直𨽻宣化人乾隆四十年
  舒蘭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四十七年
  河屯協八溝營都司乾隆二年
  王鍚 山西太谷人乾隆二年
  黄景運 福建興化人乾隆六年
  那明阿 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年
  馮廷魁 甘肅寧夏人乾隆二十二年
  周士旺 直𨽻河間人乾隆二十六年
  馬成龍 直𨽻昌平人乾隆三十四年
  王國英 直𨽻宛平人乾隆三十八年
  李肇祥 漢軍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九年任趙國鼎 直𨽻萬全人乾隆四十一年
  河屯協唐三營守備雍正十年
  王松年 漢軍正白旗人雍正十年
  梁光𤇍 漢軍鑲藍旗人乾隆二年
  姚宏度 湖南湘潭人乾隆四年
  顧起鳯 直𨽻天津人乾隆六年
  沙爾漢 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十四年
  榮士傑 順天通州人乾隆十六年
  周士旺 直𨽻河間人乾隆二十一年
  馬成龍 直𨽻昌平人乾隆二十六年
  王國英 直𨽻宛平人乾隆三十四年
  許威然 直𨽻静海人乾隆三十九年
  李明徳 直𨽻密雲人乾隆四十年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六
  宦蹟
  熱河職官先後蒞兹土者詳志題名以紀官守矣而前代職官自北魏以迄遼金元英聲茂實代不乏人雖事蹟散見史傳而歳月無可考據難以編次謹採各本傳次第臚列用備舊聞志宦蹟第十七其官本州郡者繫之人物云
  北魏
  安豐王猛 魏書安豐王猛傳猛字季烈太和五年封加侍中出為和龍鎮都大將營州刺史寛仁雄毅甚有威畧薨于州
  張度 魏書張衮傳張衮上谷漁陽人子度襲爵臨渭侯上谷太守除使持節都督幽州廣陽安樂二郡諸軍事轉和龍鎮都大將所在著稱
  于洛拔 魏書于栗磾傳于栗磾代人子洛拔以功臣子拜侍御中散擢領監御曹事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寜東將軍和龍鎮都大將營州刺史以治有能名進號安東將軍
  封囘 魏書封懿傳封懿渤海蓨人以族子叔念為後髙祖賜名囘皇興初襲爵富城子世宗即位尋除鎮逺將軍安州刺史山民愿樸父子賓旅同寢一室囘下車勒令别處其俗遂改
  江文遥 魏書江悦之傳江悦之濟陽考城人子文遥少有大度肅宗初平原太守遷後將軍之安州刺史善于綏納甚得物情時杜洛周葛榮等相繼叛逆自幽燕以南悉皆淪陷惟文遥在介羣賊之外孤城獨守鳩集荒餘且耕且戰百姓皆樂為用建義元年卒于州長史許思祖等以文遥遺愛在民復推其子果行州事莊帝除果通直散騎侍郎假節龍驤將軍行安州事當州都督既而賊勢轉盛臺援不接果以阻隔强㓂内徙無由乃攜諸弟并率城民東奔髙麗天保中詔髙麗送果等元象中還朝
  北齊
  王峻 北齊書王峻傳王峻靈邱人明悟有幹畧累遷恒州大中正隨諸軍平淮陰賜爵北平縣男除營州刺史州地接邊城賊數為患峻逺設斥𠉀廣置疑兵常出其不意要擊之賊不敢發合境獲安先是刺史陸士茂詐殺室韋八百餘人朝貢遂絶至是峻分命將士要其行路室韋果至大破之虜其首帥而還因厚加恩禮放遣之室韋遂納誠欵初茹茹主人羅辰率其餘黨東徙峻度其必來預為之備未幾菴羅辰頓軍城西峻設奇伏大破之獲其名王郁乆閭豆拔提等數十人送京師菴羅辰遁走天統二年授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尋加開府武平初除侍中四年卒贈司空公
  髙保寧 北齊書髙保寧𫝊髙保寧代人武平末為營州刺史鎮黄龍周師將至鄴幽州行臺潘子晃徴黄龍兵保寧率驍鋭并契丹靺鞨萬餘騎赴救至北平聞鄴都不守歸周帝遣使招慰不受敕書范陽王紹信在突厥中上表勸進范陽署保寧為丞相及盧昌期據范陽城起兵保寧紹信引集兵數萬騎救之至潞河知周將宇文神舉已屠范陽還據黄龍竟不臣周
  
  陰夀成道昻 隋書陰夀傳陰夀武威人周世屢以軍功拜儀同從武帝平齊進位開府拜幽州總管封趙國公開皇初髙寶寧引突厥攻圍北平夀率歩騎數萬出盧龍塞討之保寧求救于突厥突厥不能援保寧棄城奔于磧北黄龍諸縣悉平夀班師留開府成道昻鎮之保寧遣其子僧伽率廣騎掠城下而去尋引契丹靺鞨之衆來攻道昻苦戰乃退夀患之遣人陰間其所親任趙世模等月餘世模率其衆降寶寜復走契丹為其麾下所殺北邊遂安
  謹按寶寧北齊書作保寧
  韋雲起 舊唐書韋雲起傳韋雲起雍州萬年人大業初為通事謁者會契丹入抄營州詔雲起䕶突厥兵往討契丹部落啟明可汗發騎二萬受其處分雲起分為二十四營四道俱引營相去各一里不得交雜聞鼓聲而行聞角聲而止自非公使勿得走馬三令五申之後擊鼓而發軍中有犯約者斬紇干一人以狥于是突厥將帥來入謁之皆膝行股戰莫敢仰視契丹本事突厥情無猜忌雲起既入其界使突厥詐云向栁城郡欲共髙麗交易勿言營中有隋使敢漏泄者斬契丹不備去賊營百里詐引南度夜復退還去營五十里結陣而宿契丹弗之知既明俱發馳騎襲之盡獲其男女四萬口女子及畜産以半賜突厥餘將入朝男子皆殺之煬(「旦」改為「𠀇」)帝大喜集百官曰雲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師奇譎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諤朕今親自舉之擢為治書御史
  謹按紇干新唐書為紇斤
  韋冲 隋書韋世康傳韋世康京兆杜陵人弟冲拜營州總管容貌都雅寛厚能得衆心懐撫靺鞨契丹皆能致其死力奚霫畏懼朝貢相續
  
  張儉 唐書張儉傳張儉京兆新豐人以功除右衛郎將累遷營州都督兼䕶東夷校尉坐事免詔白衣領職營州部與契丹奚霫靺鞨諸蕃接畛髙麗引衆入寇儉率兵破之俘斬畧盡復拜營州都督太宗將征遼東遣儉率蕃兵先進畧地至遼西川漲久未度召還見洛陽宫陳水草美惡山川險易并久不進狀帝悦拜行軍總管使領諸蕃騎為六軍前鋒趨建安城破賊斬數千級封皖城郡公程名振 唐書程務挺傳程務挺洺州平恩人父名振髙祖詔授永寧令使率兵經畧河北劉黑闥陷洺州母妻為賊所得名振率衆邀擊糧道悉毁賊水陸餉具黒闥怒殺其母妻賊平請手斬黒闥以其首祭母拜營州刺史封東平郡公轉洺州刺史太宗征遼東拜右驍騎將軍平壤道行軍總管遷營州都督兼東夷都䕶擊髙麗于貴端水焚其新城厯晉蒲二州刺史鏤方道總管
  李晦 新唐書河間元王孝恭傳子晦乾封中為營州都督以治狀聞璽書勞賜遷右金吾將軍檢檢雍州長史摧擿奸伏無留隱吏下畏之髙宗將幸洛晦居守謂曰闗中事一以屬公故晦治有異績
  宋慶禮 舊唐書宋慶禮傳宋慶禮洺州永年人開元初為貝州刺史河北度支營田使元宗欲復營州于栁城慶禮盛陳其利詔慶禮等築城興役三旬而畢拜慶禮御史中丞兼檢校營州都督開屯田八十餘所數年間倉廩頗實居人漸殷慶禮為政清嚴勤于聽理所厯之處人吏不敢犯卒贈工部尚書諡曰敬
  姜師度 唐書姜師度傳姜師度魏州魏人元宗徙營州治栁城拜營田支度修築使
  李謹行 唐書李謹行傳李謹行靺鞨人偉容貌勇葢軍中累遷營州都督家童至數千以貲自雄夷人畏之
  
  牛温舒 遼史牛温舒𫝊牛温舒范陽人剛正尚節義夀隆中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宻院事攝中京留守部民詣闕請真拜從之召為三司使耶律富勒敦舊作耶律僕里篤今改正 遼史耶律富勒敦傳耶律富勒敦六院林牙圖魯下舊作突吕不也今改正四世孫太平十六年和興中府以獄空聞清寧初厯長寜匡義二軍節度使致仕
  耶律古昱 遼史耶律古昱傳耶律古昱北院林牙圖魯卜四世孫有膂力工馳射開泰間詔鎮撫西北部中京盜起命古昱為巡邏使悉擒之以功厯開逺軍天成軍節度使卒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耶律孟簡 遼史耶律孟簡傳耶律孟簡裕悦烏珍舊作於越屋質今改正之五世孫乾統中遷六院部太保改髙州觀察使修學校招生徒遷昭徳軍節度使以中京饑詔與學士劉嗣昌減價糶粟
  馬人望遼史馬人望𫝊馬人望以才學稱咸雍中第進士為松山縣令歳運澤州官炭獨役松山人望請於中京留守蕭托歡舊作吐渾今改正均役他邑托歡怒下吏繫幾百日復引詰之不屈蕭喜曰君為民如此後必大用以事聞于朝悉從所請擢中京度支司鹽鐵判官公私兼裕遷警巡判官公私兼裕遷警巡使京城獄訟填委人望處决無一寃者遷南京諸宫提轄制置歳中為保静軍節度使有二吏兇暴民畏如虎人望假以辭色陰令發其事黥配之是歳諸處饑惟人望所治粒食不闕路不鳴桴遥授彰義軍節度使遷中京度支使始至府廪皆空視事半歳積粟十五萬斛錢二十萬繦累遷樞宻直學士拜參知政事判南京三司使事以守司徒兼侍中致仕卒諡曰文獻
  
  完顔宗翰 金史完顔宗翰傳完顔宗翰本名粘沒喝漢語訛為粘罕國相薩該舊作撒改今改正之長子也年十七軍中服其勇及議伐遼宗翰與太祖意合太祖敗遼師于境上獲耶律色什舊作謝十今改正薩該使宗翰及完顔希尹來賀捷即稱帝為賀及太宗以下宗室羣臣皆勸進太祖猶謙讓宗翰與阿里罕懣舊作阿离合懣今改正普嘉努舊作蒲家奴今改正等進曰若不以時建號無以繫天下心太祖意乃決天輔五年四月宗翰奏曰遼主失徳中外離心我朝興師大業既定而根本弗除後必為患今乘其釁可襲取之天時人事不可失也太祖然之即命諸路戒備軍事十一月宗翰復請曰諸軍久駐人思自奮馬亦壯健宜乘此時進取中原羣臣言時方寒太祖竟用宗翰䇿於是烏赫哩貝勒杲舊作忽魯勃極烈呆今改正都統内外諸軍普嘉努宗翰魯宗翰疑有誤宗磐副之宗峻領哈濟明安舊作合札猛安今改正皆授金牌伊都舊作余都今改正為嚮導取中京實北京既克中京宗翰率偏師趨北安州與羅索舊作婁室今改正圖克坦綽囉舊作徒單綽里今改正合兵大敗奚王哈瑪爾舊作霞末今改正北安遂降熈宗即位拜太保尚書令領三省事封晉國王乞致仕不許天會十四年薨追封周宋國王正隆二年例封金源縣王大定間改贈秦王諡桓忠配享太祖廟廷
  完顔阿喜 金史完顔阿喜傳完顔阿喜宗室子好學問襲父北京路筈柏山明安聽訟明決人信愛之察廉能除彰國軍節度使副改上京留守判官
  布色舊作僕散今改正忠義 金史布色忠義傳布色忠義本名烏哲舊作烏者今改正上京博勒和舊作拔盧古河今改正人魁偉長髯喜談兵有大畧年十六領本穆琨舊作謀克今改正兵從宗輔定陜西世宗立拜尚書右丞伊喇鄂斡舊作移剌窩斡今改正僭號兵久不決右副元帥完顔黙音舊作謀衍今改正既敗之于霿𩃭河乃擁衆貪鹵掠不追討而縱其子色克舊作斜哥今改正暴橫軍中士卒不用命賊得水草善地官軍踵其遺餘水草乏馬益弱賊軼出山西久無功忠義請曰契丹小寇不時殄滅致煩聖慮臣聞主憂臣辱願効死力除之世宗大悦即召還黙音勒歸色克本貫拜忠義平章政事兼右副元帥封榮國公賜以御府貂裘賓鐵吐鶻弓矢大刀具裝對馬及安山鐵甲金牌忠義至軍賊陷靈山同昌惠和等縣陣而西行忠義追之及于花道宗亨為左翼宗叙為右翼與賊而陣賊渡河先攻左翼偏敗右翼救之賊引去鄂斡乃以精鋭自隨以嬴兵䕶其母女輜重由别道西走期於山後會集追復及於梟嶺西陷泉與賊遇時昏霧四塞跬歩莫覩物色忠義禱曰狂冦肆暴殺戮無辜天不助惡當為開霽奠已昏霧廓然
  及戰忠義左據南岡為偃                陣右迤而北大敗之獲其弟紐舊作裊今改正俘生口三十萬獲襍畜十餘萬車帳金珍以鉅萬計悉分諸軍賊走趨奚地遣將追躡至七渡河又敗之既踰渾嶺復進軍襲之望風奔潰遁入奚中降者相屬於路契丹平忠義朝京師拜尚書左丞相封沂國公大定六年薨諡武莊㤗和元年配享世宗廟廷
  赫舎哩舊作紇石烈今改正志寜 金史赫舎哩志寜𫝊赫舎哩志寜本名薩哈連舊作撒曷輦今改正上京和坦舊作胡塔今改正安人沉毅有大畧世宗使完顔黙音征鄂斡志寜以臨海節度使都統右翼軍鄂斡敗于長濼西走志寜追及于霿𩃭河大破之於是元帥黙音右監軍福夀不急擊賊久無功右丞布色忠義親自討賊而志寜擊賊有功上以忠義代黙音志寜代福夀封定國公賊畧懿州界陷靈山同昌慶和三縣睥睨北京會土河水漲賊不得渡乃西趨三韓縣志寜方追躡之不敢乘勝遂西走是時大軍馬瘦弱諸將欲止勿追志寜獲賊𠉀人知賊自選精鋭與老小輜重分道期山後會集可擊其輜重忠義以為然遂過移馬嶺進及裊西陷泉擊之賊衆大敗渉水走鄂斡母徐輦舉營由羅和舊作落括今改正岡西去追及之盡獲其輜重俘五萬餘人襍畜不可勝計偽節度使六及其部族皆降鄂斡走奚中至七渡河復敗之賊過渾嶺入于奚中志寜獲賊將碩和卓舊作稍合住今改正釋弗殺許以官賞縱之歸約以捕鄂斡自効碩和卓去見鄂斡秘不言見獲事乃反間奚人于鄂斡曰陷泉失利奚人有貳志不可不察是時鄂斡屢敗其下亦覺有心碩和卓乃與賊帥舎圖肯舊作神獨斡今改正執鄂斡詣右都監完顔思敬降志寜與萬户清臣宗寜蘇格舊作連哥今改正等追捕餘黨至燕子城盡得所畜善馬因至茂巴勒舊作抺拔里今改正達之地悉獲之逆黨既平入朝為左副元帥賜以玉帶經畧宋事駐軍雎陽拜平章政事封鹿平郡王薨明昌五年配享世宗廟廷
  努延温騰烏達舊作耨盌温敦兀帶今改正金史努延温騰烏達傳努延温騰烏達太師思忠侄也學問通達累官同知太興尹京師盜賊止息事無留滯再遷尚書正隆伐宋為武定軍都總管世宗即位授咸平尹為北邊行軍都統改會寜尹都統如故是時初定鄂斡人心未安烏達為治寛簡多備禦謹斥𠉀邊郡以寧改北京留守以㢘察舉烏達所在有能名無私過入拜參知政事
  梁肅 金史梁肅傳梁肅字孟客奉聖州人天眷二年擢進士第調平遥縣主簿遷望都絳縣主以㢘入為尚書省令使除定海節度副使改中都警巡使遷山東西路轉運副使宛平趙植上書曰前中都警巡使梁肅勤恪清㢘願加進擢改大興少尹坐捕蝗不如期貶川州刺史削官一階解職上御史便召左諫議大夫奚籲等訪問古今事少間籲從容請曰梁肅材可惜解職太重上曰卿言是也乃除河北東路轉運副使致仕薨諡正憲伊喇舊作移喇今改正子敬 金史伊喇子敬傳伊喇子敬本名烏克徳哷舊作屋骨朶魯今改正遼五院人讀書好學轉簽書樞宻院事同修國史出為河中尹請老河中地熱上恐子敬不耐暑改興中尹子敬女自懿州來興中省謁遇盜途中剽掠其行李且盡既而還之謝曰我輩初不知為府尹家也尹有徳于民忍侵犯耶徙咸平廣寜尹致仕
  髙徳基 金史髙德基傳髙徳基遼陽渤海人皇統二年進士大定三年以察㢘治狀不善下遷同知北京路都轉運使事是年秋土河泛濫水入京城德基遽命開長樂門疏分使入御溝以殺其勢水不能為害
  賈少冲 金史賈少冲傳賈少冲通州人天眷二年進士調營州軍事判官遷定安令大定二年調御史臺典事累遷刑部郎中往北京決獄奏誅首惡牽連者皆釋不問全活千人以本職攝右司員外郎改順天節度使卒
  伊喇鄂爾多舊作移剌幹里朶今改正 金史伊喇鄂爾多傳伊喇鄂爾多一名巴沁舊作八斤今改正系出遼五院使通契丹字正隆間轉同知北京留守事會伊庫舊作遊古今改正河闌子山等明安契丹謀亂時方發兵討之别遣鄂爾多揮軍南下至松山縣為賊黨江哥所執推為主盟要以契約鄂爾多怒曰我受國厚恩豈能從汝反耶寜殺我契約不可得也賊知不可屈乃困辱之使布衣草履逐馬而行且欲害之鄂爾多説其監奴因得脱還六年九月改北京路轉運使大定初為博州防禦使改通逺軍節度使卒
  大懐貞 金史大懐貞𫝊大懷貞字子正遼陽人皇統五年除閤門祇侯大定二年遷彰國安武軍節度使改興中尹錦州富民蕭鶴夀殺人匿府少尹家有司捕不得懐貞以計取之寘於法改彰徳軍節度使卒
  伊喇富森舊作多剌福僧今改正 金史伊喇富森傳伊喇富森東北路烏楞古舊作烏連苦今改正河猛安人以蔭補吏部令使簽北路臨潢按察興中治中莫州刺史上言沿邊軍官私役軍人邊防不治及擾動等事按察司專一體究各路宣差提控嚴勒禁治詔尚書省行之大安初改沃州同知興中府事督民治城郭浚濠為禦守備百姓頗怨頃之兵果至攻其北城富森戰其北使備其西薄暮果攻其西以有備解去盧克忠 金史盧克忠傳盧克忠貴徳州鳳集人大定二年除北京副留守會民艱食克忠下令凡有蓄積者計留一歳悉平其價糶之由是無捐瘠之患轉陳州防禦使後以靖難軍節度使致仕卒劉煥 金史劉煥傳劉煥中山人天徳元年進士累遷北京警巡使捕二惡少杖扵庭中戒之曰孝弟敬慎則為君子暴戾隱賊則為小人自今以往毋狃于故習國有明罰吾不得私也自是無敢犯者召為監察御史父老數百人或卧車下挽靴鐙曰我欲復留使君期年不可得也尋遷同知北京留守事世宗幸上京所過州郡大發民夫治橋梁馳道以希恩賞煥所部惟平治端好而已上嘉其cq=81意遷遼東路轉運使卒
  傅慎微 金史傅慎㣲𫝊傅慎微其先秦州沙漠人遷居長安宋末登進士累官河東路經制使宗翰已克汴京使羅索定陜西慎㣲率衆迎戰兵敗被獲元帥宗翰愛其才學起為陜西經畧使尋轉中京副留守累遷太常卿除定武軍節度使移靖難軍大定初復為太常卿遷禮部尚書卒
  
  穆呼里舊作木華黎今改正 元史穆呼里傳穆呼哩札剌兒氏世居阿難水東太祖即位命統諸軍征遼東次髙州盧琮金朴以城降禆將蕭額森舊作也先今改正以計平定東京進攻北京金人殺守將銀青推音達渾舊作寅塔虎今改正為帥遂舉城降穆呼哩怒其降緩欲坑之蕭額森曰北京為遼西重鎮既降而坑之後豈有降者乎從之奏音達渾留守北京以烏葉爾舊作吾也而今改正權兵馬都元帥鎮之遣髙徳玉劉布色鄂爾舊作蒲速窩兒今改正招諭興中府同知烏里布舊作兀里卜今改正不從殺布色鄂爾徳玉走免未幾吏民殺烏里布推土豪石天應為帥舉城降奏為興中尹兵馬都提控錦州張鯨聚衆十餘萬殺節度使稱臨海郡王至是來降詔穆呼哩以鯨總北京十提控兵從呼蘭舊作忽闌今改正南征未附州郡穆呼哩宻察鯨有反側意請以蕭額森監其軍至平州鯨稱疾逗留復謀遁去蕭額森執送行在誅之鯨弟致憤兄被誅據錦州叛略平灤瑞利義懿廣寜等州穆呼哩率䝉古巴哈舊作不花今改正等軍數萬討之進逼紅羅山主將杜秀䧏奏為錦州節度使致陷興中府進兵臨興中先遣烏葉爾等攻溜石山諭之曰今若急攻賊必遣兵來援我㫁其歸路致可擒也又遣䝉古巴哈屯永徳縣東𠉀之致果遣鯨子東平將騎兵八千歩卒三萬援溜石䝉古巴哈引兵趨之馳報穆呼哩夜半引兵疾馳遇于神水縣東夾擊之分麾下兵之半下馬歩戰選善射者數千令曰我歩兵無甲疾射之乃麾騎兵齊進大敗之拔開義縣進圍錦州致遣張太平髙益出戰又敗之圍守月餘致憤將校不戮力殺敗將二十餘人髙益懼縛致出降伏誅詔封太師國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薨至治元年詔封魯國王諡忠武子博囉舊作孛魯今改正
  烏葉爾舊作吾也而今改正 元史烏葉爾傳烏葉爾沙卜珠舊作珊竹今改正氏狀貌甚偉腰大十圍父曰圖魯噶察舊作圖魯華察今改正以武勇稱太祖九年從太師穆呼哩取北京領兵為先驅下之捷聞授金紫光禄大夫北京總管都元師留撫其人綏懷有方自京以南相繼來降金將塔倫舊作撻魯今改正以惠州漁河口為隘有衆數萬圖復北疆烏葉爾以鋭兵千人擊摧其鋒殺數千人獲其旗鼓羊馬斬塔倫于軍中趙守王據興州烏葉爾討平之張致以錦州叛又攻破之穆呼哩大喜以馬十匹甲五事賞其功十二年充北京東京廣寧葢州平州泰州開元府七路征行兵馬都元師佩虎符卒塔本 元史塔本傳塔本伊拉古爾舊作伊吾廬今改正人初從太祖討諸部屢阨艱危復從圍燕征遼西下平灤白霫諸城軍士有妄殺人者塔本戒之曰國之本民也殺人得地何益于國且畏無罪以堅敵心非上意太祖聞而喜之賜金虎符俾鎮撫白霫諸郡號行省都元帥管内得承制除縣吏死因得専決久之徙治興平卒封營國公諡忠武
  史秉直子天倪天安侄天祥 元史史天倪𫝊史天倪燕之永清人父秉直讀書尚氣義太師國王穆呼哩統兵南伐所向殘破秉直聚族謀所以自全知降者皆得免乃率里中老稚數千人詣涿州軍問降穆呼哩欲用秉直秉直辭而薦其子乃以天倪為萬户而命秉直管領降人家屬屯霸州秉直拊循有方逺近聞而附者十餘萬家尋遷之漠北降人道飢秉直得所賜牛羊悉分食之多所全活從穆呼哩攻北京北京降穆呼哩承制以秉直行尚書六部事主饋餉軍中未嘗乏絶以老謝事歸鄉里卒三子長天倪次天安次天澤天澤自有傳天倪始生之夕白氣貫庭成童姿貌魁傑穆呼哩見而竒之既以萬户統諸降卒從穆呼哩略地三闗已南至于東海所過城邑皆下因言于穆呼哩曰金棄幽燕遷都于汴已失䇿矣遼水東西諸郡金之腹心也我若得大寧以㧖其喉襟則金雖有遼陽終不能保矣穆呼哩善之從攻髙州又從攻北京皆不戰而克授右副都元帥改賜金虎符武仙降穆呼哩承制以天倪為金紫光禄大夫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行府事仙副之仙之黨據西山腰水鐵壁二砦以叛天倪直搗其巢穴盡掩殺之仙怒謀作亂乃設宴邀天倪有知者止毋往天倪不從遂為仙所殺天倪之赴真定也秉直宻戒之曰觀武仙辭氣終不為用宜備之天倪曰我以赤心待人人或相負天必不容願無慮秉直乃攜其孫楫權還北京至是人服其先識先是天倪擊鞠夜歸大星隕馬前有聲心惡之果及禍天倪死時年三十九妻程氏聞亂恐汚于賊乃自殺子五人其三人尚幼俱死于難惟楫權在天倪弟天安字甫全秉直仲子也秉直降太師穆呼哩以其兄天倪為萬户而質天安軍中從討錦州叛人張致平之從略地闗右生擒鄜州驍將張資禄號鐵鎗者武仙殺天倪於真定天安率衆來會天澤併力攻仙敗走之以功授行北京元帥府事撫治真定
  謹按史天澤傳天澤秉直季子從其兄天倪帥真定天倪遣䕶送其母歸北京什訥台舊作肖乃台今改正傳云天澤送母還白霫副帥武仙殺天倪王守道傳云天澤攻仙天安在白霫聞變率其兵亦至葢秉直雖永清人以其為北京元帥故有歸北京還白霫之文初非流寓今以秉直天倪天安入宦蹟而天澤不録
  秉直侄天祥父懷徳尚書秉直之弟也太師國王穆呼哩從太祖伐金天祥隨秉直迎降於涿穆呼哩命懷徳就領其黒軍𨽻帳下署天祥都鎮撫選降卒身長武勇者二百人使領之招徠丁壯得衆萬餘從取霸州文安大成滄濵長山等二十餘城東下淄沂宻三州所至皆先登詔賜以銀符從大軍攻燕不克略地髙州拔惠和金源和衆龍山利建富庶等十五城惟大寧固守不下天祥獲金將完顔和斯舊作胡速今改正穆呼哩欲殺之天祥曰殺一人無損于敵適驅天下之人為吾敵也且其降時嘗許以不死今殺之無以取信于後不若從而用之乃以為千户復合衆攻其城懷徳先登擒其二將為流矢所中歿于軍乃以所統黒軍命天祥領之天祥憤痛父死攻之愈急與大帥烏葉爾舊作野兒今改正降其北京留守伊徳呼舊作銀荅忽今改正同知烏庫哩舊作烏古倫今改正進攻北京傍近諸寨磨雲山王都統首詣軍門降天祥命入列崖擒都統布拉克舊作不剌今改正釋其縳曉以大義布拉克感泣願效死天祥察其誠許與王都統往説降城子崖旺嘉努舊作王家奴今改正乃命三人各將舊卒付空名告身使諭樓子崖等二十餘寨悉降西乾河達魯舊作荅魯今改正五指山揚兆努舊作楊趙奴今改正固守不下天祥擊之大小百餘戰兆努死達魯敗走復聚衆攻龍山復大敗之達魯戰死進克興中府張致盜據錦州從穆呼哩討平之會契丹漢軍擒闗肅復利州殺劉祿於銀冶遷鎮國上將軍利州節度黎許部降民都總管監軍兵馬元帥徇西夏破賀蘭山還遇賊射傷額出血目為之昏歸北京授右副北京等七路兵馬都元帥朝太宗于臚朐河乞致仕不允太宗用兵河南强之從行轉漕河上給餉諸軍命領汴京百工數千屯霸州之益津行元帥府事賜錦衣一襲初天祥夜中流矢鏃入頰骨不能出至是金瘡再𤼵族自口出睿宗聞而閔之授海濵和衆利州等處總管兼領霸州御衣局人匠都達魯噶齊舊作達魯花赤今改正行北京七路兵馬都元帥府事憲宗即位俾仍舊職以疾卒
  舒穆魯額森舊作石抹也先今改正 元史舒穆額嚕森傳舒穆嚕額森者遼人也其先嘗從蕭后舉族入突厥及后還而族留至遼為舒嚕舊作述律今改正氏號稱后族遼亡改舒嚕氏為石抹氏勇力過人善騎射多智畧豪服諸部聞太祖起朔方匹馬來歸首言東京為金開基之地蕩其根本中原可傳檄而定也太祖悦命從太師國王穆呼哩取東京師過臨潢次髙州穆呼哩令額森率千騎為先鋒額森曰兵貴竒勝何以多為謀知金人新易東京留守將至額森獨與數騎邀而殺之懐其所受誥命至東京易置其將佐部伍三日呼穆哩至移師圍北京城久不下及城破將屠之額森曰王師拯人水火彼既降而復屠之則未下者人將死守天下何時定乎因以上聞赦之授御史大夫領北京達嚕噶齊舊作達嚕花赤今改正時石天應與豪酋數十據興中府額森分兵降之奏以為興中尹又命額森副托和倫舊作脱忽闌今改正色勒舊作闍里今改正必監張鯨等軍征燕南未下州郡至平州鯨稱疾不進額森執鯨送行在所帝責之曰朕何負汝鯨對曰臣實病非敢叛帝曰今呼汝弟致為質當活汝鯨諾而宵遁額森追殺之致已殺使者應其兄矣致既伏誅額森藉其私養敢死之士萬二千人號黒軍者上于朝賜虎符進上將軍以御史大夫提控諸路元帥府事舉遼水之西灤水之東悉以付之後從國王穆呼哩攻蠡州北城先豋中石死子察喇舊作查喇今改正亦善射襲御史大夫領黒軍從穆呼哩攻平陽太原隰吉岢嵐闗西諸郡下之從國王塔斯舊作塔思今改正征金帥宣撫萬奴于遼東之南京先豋衆軍乘之而進遂克之王解錦衣以賜太宗嘉其功授真定北京兩路達嚕噶齊卒于栁城
  舒穆嚕拜達勒舊作石抹孛迭兒今改正 元史舒穆嚕拜達勒傳舒穆嚕拜達勒契丹人仕金為霸州平曲水寨管民官太師國王穆呼哩率師至霸州拜達勒迎降穆呼哩察其智勇竒之擢為千户從覲太祖于雄州佩以銀符充漢軍都統帝次牛闌山欲盡戮漢軍穆呼哩以拜達勒可用奏釋之因請𨽻麾下從平髙州授左監軍佩虎符以北京都元帥烏葉爾分領錦州紅羅山北京東路漢軍二萬始從征伐及後為將大小百戰所至有功以疾卒于官姚天福 元史姚天福傳姚天福綘州人父居實避兵徙鴈門天福幼讀春秋通大義及長以材辟懷仁丞至元五年詔立御史臺以天福為架閣管勾尋拜監察御史遷山北道按察使其民鮮知稼穡天福教以樹藝皆致蕃富民為建祠刻石紀之大徳二年授江西行省㕘政以疾辭四年拜㕘知政事大都路總管兼大興府尹以疾卒
  王忱 元史王忱𫝊王忱讀書明敏有才識平章趙璧引見裕宗潛邸語稱㫖命宿衞掌錢穀計簿授山北遼東道提刑按察司副使駙馬博和哩舊作伯忽里今改正數馳獵蹂民田忱以法繩之憲吏耿熈言徵北京宣慰司積年逋負計可得鈔二十萬錠帝遣使覈實熈懼事露擅増制語有并打算大小一切諸衙門等事凡十二字追繫官吏至數百人忱騐問知其詐熈乃欵伏裕宗薨于潛邸忱建言陛下春秋髙當早建儲嗣平章布呼宻舊作不忽木今改正以聞帝嘉納焉至大三年拜中奉大夫雲南行省㕘知政事未行卒
  伊蘇舊作也速今改正 元史伊蘇傳伊蘇䝉古人倜儻有能名拜中書平章政事改行省淮南賊陷大寧詔伊蘇往討之至侯家店遇賊即前與戰自昏抵曙散而復合伊蘇遣别騎繞出賊後賊腹背受敵大敗之遂拔大寜擒首賊湯通周成等三十五人磔于都市召入覲賞賚優渥進階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宻院事既而賊雷特穆爾巴哈舊作帖木兒不花今改正程思忠等陷永平詔伊蘇出師遂復灤州及遷安縣時遼東郡縣惟永平不被兵儲粟十萬芻藁山積居民殷富賊乘間竊入増土築城因河為塹堅守不可下伊蘇乃外築大營絶其樵採數與賊戰獲其偽師二百餘人平山寨數十又復昌黎撫寜二縣擒雷特穆爾巴哈送京師賊急乃乞降于㕘政徹爾特穆爾舊作徹力帖木爾今改正為請命于朝詔許之命伊蘇退師伊蘇度賊必以計怠我師乃嚴備以偵之程思忠果棄城遁去亟追至瑞州殺獲萬計賊遂東走金復州詔還京師拜遼陽行省左丞相知行樞宻院事撫安迤東兵農委以便宜開省于永平總兵如故金復海葢乾王等賊並起西侵興中州陰由海道趨永平聞伊蘇開省乃止伊蘇分兵防其衝突賊乃轉攻大寜為守將王聚所敗斬其渠魁衆潰西走伊蘇慮賊上窺都即調右丞和哩台舊作忽林台今改正擊破之賊衆又大潰永平大寜于是始平乃分命官屬勞來安集其民使什伍相保以事耕種民為立石頌勲德博囉特穆爾舊作孛羅帖木兒今改正伏誅詔以伊蘇為中書右丞相分省山東明兵取山東伊蘇禦於莫州衆敗潰乃盡掠莫州殘民北遁
  達爾瑪實哩舊作達禮麻識理今改正 元史達爾瑪實哩𫝊達爾瑪實哩怯列台氏其先北方大族幼穎敏至正五年經筵充選譯史累遷至上都留守兼開平府尹加榮祿大夫分司土嶺東鎮三州以督轉輸二十四年朝廷以前中書平章政事達實特穆爾舊作塔失帖木兒今改正來為留守時博囉特穆爾擁兵京師而皇太子出居于外達爾瑪實哩與逹實特穆爾皆以忠義許國相與結人心以觀時變未幾改授達實特穆爾為大司徒達實特穆爾謂達爾瑪實哩曰我至京師則制于强臣未易圖也因留不行適都濟爾舊作脱吉兒今改正以博囉特穆爾命屯兵噶爾舊作葢里今改正泊託腹心于宗王伊蘇也不堅授以金印俾駐上都東郊而以留守善安集兵于幹齊爾舊作瓦吉剌今改正部落達爾瑪實哩遇之有禮善安辭去博囉特穆爾復調特穆爾托和舊作託忽今改正蘇克舊作速哥今改正至上都以守禦為名事益矛盾達爾瑪實哩與之周旋畧無幾㣲見于外而宻遣前宗正札爾古齊舊作札魯忽赤今改正伊埒特穆爾舊作月魯帖木兒今改正潛通音問于抗呼哈拉海舊作罕哈哈剌海今改正行樞宻知院伊勒塔拉舊作益老塔兒今改正請亟調兵南行又遣留守司照磨陳恭取兵興州訪求在閑官吏之有才者約束東西手巴勒噶齊舊作八喇哈赤今改正虎賁司糺集丁壯苗軍火銃什伍相聯一旦布列鐵旛竿山下揚言四方勤王之師皆至特穆爾等大駭一夕東走其所將兵盡潰由是達爾瑪哩増修武備備城守益嚴二十五年皇太子在冀寜命立上都分省達實舊作達世今改正特穆爾為平章政事達爾瑪實哩為右丞便宜行事以固䕶根本圖沁舊作禿堅今改正特穆爾用博囉特穆爾命以兵犯上都先遣利用少監特爾格齊舊作帖里哥赤今改正至上都令廣備糧餼逺近大軍達爾瑪實哩開陳大義戮之于市民情乃定已而圖沁特穆爾率鐵甲馬歩軍蔽野而至呼聲動天達爾瑪實哩申明順逆之理以安人心巡視城壁晝夜不息夜遣死士縋城下焚其攻具而調副留守圖嚕黙色哈雅舊作秃魯迷失侮牙今改正引兵由小東門出與之戰大卧龍岡敗之未幾博囉特穆爾伏誅圖沁特穆爾皆奔潰上都以安拜中書右丞兼上都留守提調虎賁司加光祿大夫賜黄金繫腰仍命提調東西手巴勒噶齊既而上都分省罷遥授中書平章政事上都留守位居第一力辭不允召為大宗正府伊克札爾固齊舊作也可扎魯忽赤今改正遷翰林學士承㫖除知樞宻院事大撫軍院事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七
  人物一 列女 流寓 方外并附
  熱河山川雄秀英傑鍾靈方今改設郡縣建立學校人材由是蔚興而前代自魏晉以還生其地者代有賢豪遼金及元為中京北京上都大寧地文武軰出亦炳然可觀焉兹特綜成事具録於篇至於列女貞操足風時俗與夫名賢流寓釋道棲真託跡靈區者並採附簡末俾來者觀感興起志人物第十八
  
  孫泳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咸康四年趙率衆來伐朝鮮令昌黎孫泳帥衆拒趙大姓王清等宻謀内應泳収斬之同謀数百人惶懼請罪泳皆赦之與同拒守儁二年伐趙趙征東將軍鄧恒焚倉庫棄安樂遁去都尉泳急入安樂撲滅餘火藉其穀帛儁以泳為廣甯太守
  謹按慕容氏時昌黎有二咸康三年以前昌黎郡當渝水下流海口在今錦州府境與熱河所属無闗至前燕録稱徙昌黎郡築好城以逼乙連事在咸康三年後其地已移属龍城以西為今八溝東境卷 --卷(⿵龹⿱一龴)中孫泳以下諸人事蹟皆在咸康四年以後例得載入至廬副鳩為昌黎徒河人徒河本漢縣在前燕時亦𨽻錦州府境至慕容垂遣驃騎將軍農出𧕪螉塞攻令支討餘巖置幽州牧後已属熱河境内詳見建置沿革故亦仍編
  載焉
  劉斌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廆以昌黎劉斌典機要咸康二年皝遣斌送王齊等於建康儁二年伐趙留世子守龍城以内史斌為大司農與典書令皇甫真留統後事
  韓宰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韓宰昌黎人仕儁為謁者僕射揚威將軍子昞降於魏
  谷衮 十六國春秋後燕録谷衮昌黎人也膂力兼人彎弓三百斤勇冠當時仕垂至廣武將軍盧副鳩 十六國春秋後燕録盧副鳩昌黎徒河人也仕垂為尚書令臨澤公
  北魏
  屈遵孫恒曽孫道賜 魏書屈遵𫝊屈遵字子皮昌黎徒河人也魏書太平真君八年併徒河属昌黎郡廣興縣名著當時慕容垂以為博陵令太祖南伐属城長吏多逃竄遵獨告其吏民曰往年寳師大敗今兹垂征不還天之棄燕人弗支也魏帝神武命世寛仁善納御衆百萬號令若一此湯武之師吾欲歸命爾等勉之遂歸太祖素聞其名厚加禮焉拜中書令出納王言兼總文誥中原既平賜爵下蔡子從駕還京師卒遵子須須長子恒字長生沈深有局量少纂家業尤善書計給事諸曹遷將作監世祖即位稍遷尚書右僕射加侍中以破平凉功賜爵濟北公加平南將軍督諸軍東伐進號鎮東大將軍師次和龍馮文通致牛酒犒軍獻甲三千恒責其不送侍子數之以王命遂掠男女六千口而還世祖信任之委以大政車駕出征常居中留鎮與襄城公盧魯元俱賜甲第真君四年墜馬卒時世祖幸隂山恭宗遣使乘傳奏狀世祖悼惜謂使人曰汝等殺朕良臣何用乘馬遂令歩歸 恒子道賜襲祖爵進為尚書加散騎常侍善騎射機辯有辭氣世祖甚器之
  谷渾 魏書谷渾傳谷渾字元沖昌黎人也父衮勇冠一時渾少有父風任俠好氣以父母在常自退抑晩乃折節受經業被服𩔖儒者以善𨽻書為内侍左右遷前鋒將軍世祖即位從征赫連昌遷侍中安南將軍領儀曹尚書賜爵濮陽公渾正直有操行性不茍合趨舍不與已同者視之𦹋如然不以富貴驕人時以此稱之卒諡文宣
  盧魯元 魏書盧魯元傳盧魯元昌黎徒河人也曽祖副鳩祖父並至大官魯元敏而好學寛和有雅度太宗時選為通直郎以忠謹給侍東宫恭儉盡節世祖親愛之及即位以為中書侍郎拾遺左右寵待彌深魯元益加謹肅内外大臣莫不敬憚焉性多容納善與人交好掩過揚美由是公卿咸親附之工書有文才累遷中書監領秘書事賜爵襄城公從征赫連昌世祖親追擊之入其城門魯元隨世祖出入是日㣲魯元幾至危殆真君三年車駕幸隂山魯元以疾不從及薨世祖臨其喪贈襄城王諡曰孝葬於崞山為建碑闕自魏興貴臣恩寵無與為比子統襲爵
  韓秀 魏書韓秀傳韓秀字白虎昌黎人也祖宰父昞秀歴遷尚書郎賜爵遂昌子拜廣武將軍髙宗稱秀聰敏清辯才任喉舌命掌機宻延興中尚書奏以敦煌一鎮界逺西北欲移就涼州秀獨謂徙就姑臧慮人懐異意乃從秀議太和初遷内侍長後為平東將軍青州刺史假漁陽公在州數年卒子務襲爵
  韓麒麟子興宗顯宗孫子熈 魏書韓麒麟傳韓麒麟昌黎棘城人也魏書太平真君八年併棘城属昌黎郡自云漢太司馬増之後父瑚麒麟幼而好學美姿容善騎射恭宗監國為東曹主書髙宗即位賜爵魯陽男加伏波將軍父亡在喪有禮後參征南慕容白曜軍事進攻升城師人多傷及城潰白曜將坑之麒麟諫曰勍敵在前便坑其衆恐自此以東人各為守三齊未易圖也白曜從之皆令復業齊人大悦髙祖時除冠軍將軍齊州刺史假魏昌侯在官寡於刑罰以新附之人未階臺宦士人沈抑宜推用豪望從之京都大飢復表陳時務卒於官遺勅殯以素棺事從儉約麒麟立性恭慎恒置律令坐傍臨終之日唯有俸絹數十疋其清貧如此贈散騎常侍安東將軍燕郡公諡曰康 長子興宗字茂先好學有文才官秘書中散 興宗弟顯宗字茂親性剛直能面折廷諍亦有才學法門法撫三齊稱其聰悟嘗與顯宗校試抄百餘人名各讀一遍隨即覆呼法撫猶有一二舛謬顯宗了無誤錯太和初舉秀才對策甲科除著作佐郎車駕南討兼中書侍郎既定遷都顯宗上書其一願輿駕早還北京省諸州供帳其二北都富室競以第宅相尚今因遷徙宜申禁約令貴賤有檢無得踰制其三輿駕還洛陽輕將數千騎銜橛或失願少垂省察其四願垂拱司契委下員成髙祖頗納之又上言進賢求才朝廷但檢門望不復彈坐當校其有寸長銖重者即先叙之又止姦在於防檢不在嚴刑又代京宜建畿置尹崇本重舊以光萬葉又伎作不可襍居士人不宜異處又僑置中州郡縣名數甚衆疑惑書記錯亂區宇非所以疆域物土可依地理舊名釐革又賜賚太過不可以親近之昵猥損天府之儲又諸宿衛内直者宜令武官習弓矢文官諷書傳今給蒱博之具徒損朝儀一宜禁止髙祖善之後為本州中正車駕南伐軍次赭陽蕭鸞戍主成公期遣髙法援等來撃顯宗親率拒戰斬法援首髙祖詔曰卿破賊斬帥何為不作露布顯宗曰臣頃聞鎮南將軍王肅獲賊二三驢馬數匹皆為露布臣在東觀私每哂之近雖仰憑威靈擒斬不多所以斂毫卷帛觧上而已新野平以為鎮南廣陽王嘉諮議參軍後上表訴前征勲詔以白衣守諮議卒顯宗撰馮氏燕志孝友傳各十卷傳於世景明初追赭陽勲賜爵章武男 興宗子子熈字元雍少自修整有學識侍中崔光舉為清河王懌常侍遷郎中令初興宗以爵讓弟顯宗不受子熈緣父素懐卒亦不襲及顯宗卒子熈别䝉賜爵乃以先爵讓弟仲穆父亡居喪有禮子熈為懌所眷元又害懌久不得葬每言王若不得復封以禮遷葬誓終身不仕靈太后返政以元又為尚書令觧其領軍子熈伏闕上書靈太后義之乃引子熈為中書舍人後遂賜元又死子熈清白自守不交人事少孤為叔顯宗撫養及顯宗卒子伯華幼子熈友愛等同生長猶共居車馬資財隨其費用又上書求析階與伯華於是除伯華東太原太守興和中為侍講卒遺戒不求贈諡
  孫紹 魏書孫紹傳孫紹字世慶昌黎人世仕慕容氏祖志入國父協字文和紹少好學隂陽術數多所貫渉初為校書郎稍遷給事中朝廷大事好言得失遂為世知與常景等共修律令性抗直每上封事懇切不憚犯忤兄世元早卒善彈筝紹後聞筝聲便涕泗鳴咽世以此尚之曽與百僚赴朝東掖未開紹於衆中引吏部郎中辛雄竊謂之曰此中諸人唯吾與卿猶享富貴雄甚駭愕未幾有河隂之難紹善推禄命事驗甚多遷左衛將軍右光禄大夫卒諡曰宣
  盧醜 魏書盧醜傳盧醜昌黎徒河人魯元之族世祖為監國醜以篤學博聞入授經後以師傳舊恩賜爵濟隂公除鎮軍將軍拜尚書加散騎常侍出為河内太守延和二年
  北周
  怡峰 周書怡峰傳怡峰字景阜遼西人也本姓黙台因避難改焉髙祖寛燕遼西郡守魏道武時率戸歸朝曽祖文峰少從征役以驍勇聞永安中為都將討万俟醜奴以㓛授給事中明威將軍轉征虜將軍都督齊神武與魏孝武搆隙太祖令峰率輕騎赴洛陽至潼關值魏西遷即從太祖囬洛復潼關拜安東將軍華州刺史尋轉大都督討曹泥進爵華陽郡公從破竇泰威名轉盛授開府儀同三司拜夏州刺史討劉平伏有㓛東魏圍頴川赴援至南陽疾卒峰沈毅有膽畧得士心太祖嗟悼久之諡曰襄威子昻光春
  謹按北周時無遼西郡號自隋書地理志始稱遼西郡舊置營州統桞城周書成於隋代當時為怡峰立傳或即現在所置地書之亦未可知故仍載入
  豆盧寧弟永恩 周書豆盧寧傳豆盧寧字永安昌黎徒河人本慕容氏前燕之支庶也髙祖勝燕皇始初歸魏授長樂郡守賜姓豆盧或云避難改焉父長柔元鎮將有威重見稱於時寧少驍果有志氣身長八尺美容儀善騎射永安中以别將授都督破万俟醜奴嘗與梁企定遇於平涼相與肄射懸莎草百歩射之七發五中定服其能侯莫陳悦反率衆歸大祖從擒竇泰破劉平伏羗帥武興氐反叛討平之武成初為同州刺史封楚國公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大軍東討輿疾從薨於同州諡曰昭初寧未有子養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讚親属請為嗣寧曰兄弟之子猶子也以勣為世子永恩少有識度與寧俱歸授殄㓂將軍屢逢征討皆有功封沃縣公卒諡曰敬子通
  庾信豆盧公神道碑君諱永恩字某皝之後也尚書府君改姓豆盧筮仕於魏祖代左右將軍魏文皇帝直寢父長少以雄畧知名
  謹按北魏之昌黎郡在今塔子溝東境北齊時為龍城縣地周承北齊之業則昌黎郡人例得編載至豆盧恩碑顧炎武金石文字記云今在咸陽縣碑云恩字永恩北史附見其兄豆盧寧傳但言永恩而闕其名據此則永恩本名恩後乃以字行耳庾信集諱字不同應以碑為正
  
  豆盧勣子毓兄通 隋書豆盧勣傳豆盧勣字定東昌黎徒河人也本姓慕容燕北地王精之後也中山敗歸魏北人謂歸義為豆盧因氏焉祖萇父寧勣生時周太祖親幸寧家時新破齊師因字曰定東聰悟有器局少受業國子學畧渉文藝魏封義安縣侯周改丹陽郡公明帝時勣自以經業未通請觧職勑以本官就學拜卭州刺史未之官渭源燒當羗因飢作亂以勣有才畧轉渭州刺史甚有惠政徳澤流行宣帝大象二年拜利州總管進位上大將軍月餘拜柱國髙祖為丞相益州總管王謙作亂勣嬰城固守經四旬勢漸廹出竒兵撃之斬數千級䧏二千人使持節上柱國賜一子爵中山縣公開皇二年突厥犯塞以勣為北道行軍元帥備邉嵗餘拜夏州總管以疾徵還卒諡曰襄子賢嗣 賢弟毓字道生少英果有氣節漢王諒出鎮并州毓以妃兄為王府主簿征突厥以功授儀同三司煬帝即位徴諒入朝諒納諮議王頍之謀𤼵兵作亂毓苦諫不從因謂弟懿曰吾匹馬歸朝自得免禍此乃身計非為國也今且偽從以思後計毓兄顯州刺吏賢言於帝曰臣弟毓素懐志節必不從亂但逼兇威不能克遂臣請從軍與毓為表裏諒不足圖也許之賢宻遣家人齎勅書至毓所諒出城將往介州令毓與總管属朱濤留守毓謂濤曰漢王構逆敗不旋踵當與卿出兵拒之濤驚曰王以大事相付何得有是語拂衣去毓追斬之閉城拒諒部分未定諒襲撃之遂見害時年二十八及諒平贈大將軍封正儀縣公諡曰愍子願師嗣 通字平東勣之兄也一名會有器局入朝官典宿衛出拜定州刺史轉相州刺史遷夏洪二州總管所在並稱寛惠卒諡曰安有子寛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豆盧氏本姓慕容氏燕王廆弟西平王運生尚書令臨澤敬侯制制生右衛將軍北地愍王精䧏後魏北人謂歸義為豆盧因賜以為氏居昌黎棘城二子醜勝
  又考證沈炳震曰後燕録慕容寶𫝊精為慕容麟所殺未嘗降後魏南燕録慕容鍾𫝊鍾封北地王降後秦封歸義侯是北地王之封歸義侯者乃南燕之北地王鍾非後燕之北地王精且降後秦非後魏也
  謹按新唐書表沿隋書之誤但隋書歸魏無主名表則直指精耳十六國春秋運孫慕容永有𫝊所謂西燕者也制無考北地王精亦未知為何人後又周書首列勝合觀隋書及庾信二碑惟勝之子失名次曰代次曰長次曰寧曰永恩寧子曰勣曰讃勣子曰賢曰毓毓之子曰願師永恩子曰通通一名會子曰寛歴歴可考新唐書表萇子永恩永恩子通通子寛亦同長即萇也自萇以下皆系醜而不系勝盖誤又豆盧得氏之始周書以為勝庾信碑以為勝之子而舊唐書豆盧欽望𫝊又以為萇俱不同大扺鍾降後秦為歸義侯而凡慕容氏皆從之改豆盧氏不必定在魏且鍾於皝為從子不得為運孫據庾信碑寧兄弟為皝後亦不得系之於廆弟運姑缺疑焉
  
  尚可孤 唐書尚可孤𫝊尚可孤字可孤東部鮮卑宇文之别種世處松漠間天寶末𨽻安禄山復事史思明上元中自賊所歸累授左右威衛大將軍封白水縣伯為神䇿大将以功試太常卿徙封馮翊郡王魚朝恩主衛兵器其勇飬為子名智徳使將兵三千屯扶風武功歴十餘年隊伍閑整朝恩死賜氏李名嘉勲李希烈叛擢為招討復本姓名累戰有功朱泚之難召可孤可孤率兵三千道㐮鄧而西遂収藍田徳宗将遷梁州命引兵守灞上拜神䇿京畿渭南啇州莭度招討使進軍與李晟収長安為先鋒以功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又會諸軍進討李懐光次沙苑卒於軍可孤性謹審沈壮既有勲勞嘗自論功御衆公嚴晟數稱之侯希逸 新唐書侯希逸𫝊侯希逸營州人長七尺豐下鋭上天寶末為州禆将守保定城安禄山反使中人韓朝𫾻𫝊命希逸斬以徇祿山又以親将徐歸道為節度使希逸率兵與安東都䕶王元志斬之遣使上聞詔拜元志平盧節度使元志卒共推希逸數有功然孤軍無援又為奚侵掠乃拔其軍二萬浮海入青州據之平盧遂陷肅宗因以為平盧淄青節度使自是淄青常以平盧冠使寶應初與諸軍討平史朝義加檢校工部尚書圖形凌烟閣希逸始得青治軍務農有狀後召還檢校右僕射封淮陽郡王遷司空未及拜卒
  謹按平盧軍属營州都督故舊唐書希逸本𫝊稱平盧人其實一也後李恵登亦然
  張孝忠 新唐書張孝忠𫝊張孝忠字孝忠本奚種世為乙失活酋長父謐納欵授鴻臚卿孝忠始名阿勞以勇聞燕趙間共推張阿勞王没諾干齊名没諾干王武俊也孝忠魁偉長六尺性寛裕事親孝天寶末以善射供奉仗内安祿山奏為偏将祿山史思明陷河洛常為賊前鋒朝義敗自歸以兵属李寶臣易州諸屯委以統制十餘年威恵流聞田承嗣冦兾州寶臣付兵四千使出上谷屯貝邱承嗣見其軍整嚴歎曰阿勞在冀未可圖也寳臣晚節稍忌刻殺大将李獻誠等召孝忠不往寳臣死子岳擅立詔朱滔討之孝忠遣易州録事參軍董真入朝徳宗嘉之朱滔與武俊叛遣蔡雄説之啖以金帛皆不受滔悉兵攻之詔李晟率師援孝忠遂全其軍天子出奉天遣将楊荣國佐晟収京師貞元二年河北蝗民多餓死孝忠與其下同粗淡日膳裁豆䜺而已人推為賢将子茂昭茂宗茂和
  謹按權徳輿撰碑稱諱孝字達忠不同為易州時封符陽郡王𫝊與碑同獨舊唐書本𫝊作范陽今易州有唐時石刻張公山亭再葺記其文云光祿大夫試太子賔客使持節易州諸軍事兼易州刺史充髙陽軍使兼御史中丞符陽郡王張公與權碑合則知以符陽為范陽者舊史之誤也
  李恵登 唐書李恵登𫝊李恵登營州栁城人為平盧軍禆将安祿山亂從董秦泛海畧定滄棣等州輕軍逺鬬賊戰輒北史思明反恵登䧟賊以計挺身走山南依來瑱表試金吾衛将軍李希烈反属以兵二千使屯隋州恵登挈州以歸即拜刺史州數被亂野如爇火人無處業恵登雖朴素無學術而視人所謂利者行之所謂害者去之率心所安暗與古合政清靜居二十年田畆闢户口日増人歌舞之於是節度使于頔狀其績詔加御史大夫升隋為上州俄檢校國子祭酒卒贈洪州都督謹按恵登在循吏𫝊又舊唐書韓愈𫝊昌黎人唐李翺作行状宋程俱作年譜並同今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韓頽當裔孫尋始遷潁川此愈所自出遷昌黎者尋之先與愈支别離愈亦自稱昌黎但以當日族望言耳新唐書愈𫝊鄧州南陽人據韓文考異辨宋洪興祖所作年譜以為河内之南陽鄧州𫝊盖附會世系表頽當始居赭陽之説洪氏亦誤從之二地同名南陽然遷徙屢更不可逺引也今從考異定愈為河内南陽人兹不録
  謹按唐書地理志營州栁城郡縣一栁城西北接奚北接契丹其地當在今塔子溝三座塔境内詳見建置沿革至唐時營州都督府於萬嵗通天二年曽為契丹李萬榮所陷神龍二年移於幽州開元四年移還栁城八年又往就漁陽其地雖佹得佹失但尚可孤諸人事蹟在開元天寶間去武后未逺計其生時在營州未遷以前故仍從舊志載入至李光弼唐書本𫝊雖稱營州栁城人但其父楷洛於武后時入朝已属内地故不附載云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八
  人物二
  
  姚景行 遼史姚景行𫝊姚景行始名景禧祖漢英本周將應厯初來聘用敵國禮帝怒留之及景行既貴始出籍貫興中縣景行博學重熙五年擢進士乙科為將作監改燕趙國王教授不數年至翰林學士樞宻副使叅知政事性敦厚亷直人望歸之道宗即位多被顧問為北府宰相九年秋告歸道聞重元亂集行旅三百餘騎勤王比至賊已平帝嘉其忠咸雍元年出為武定軍節度使明年驛召拜南院樞宻使上從容問治道引入内殿出御書及太子書示之賜什器車仗帝有意伐宋召景行問曰宋人好生邊事如何對曰自聖宗皇帝以威徳懐逺宋修職貢迨今幾六十年若以細故用兵恐違先帝成約上然其言而止致仕不踰月復舊職丁家艱起復兼中書令大康初鎮遼興以上京多滯獄命為留守不數月以獄空聞累乞致仕許之加守大師卒遣使弔祭追封栁城郡王諡文憲夀隆五年詔為立祠
  竇景庸 遼史竇景庸𫝊竇景庸中京人中書令振之子聰敏好學清寧中第進士授祕書省校書郎累遷少府少監樞宻直學士大安初遷南院樞宻副使監修國史知樞宻院事賜同徳功臣封陳國公有疾表請致仕不從加太子太保授武定軍節度使審决寃滯以獄空聞拜中京留守薨諡曰肅憲子瑜三司副使
  大公鼎 遼史大公鼎𫝊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遼陽率賔縣統和間徙遼東豪右以實中京因家於大定曾祖忠禮賔使父信興中主簿公鼎幼莊愿長而好學咸雍十年登進士弟調瀋州觀察判官時遼東雨水傷稼北樞宻院大發瀕河丁壯完隄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以大興役事非利國便農之道疏請罷役從之水亦不為災改良鄉令奏禁鷹坊羅畢之擾省徭役務農桑建孔子廟學部民服化累遷興國軍節度副使徙長春州錢帛都提㸃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天祚即位歴長寧軍節度使南京副留守改東京户部使恃盗殺留守蕭保先公鼎單騎行郡陳以禍福安輯如故拜中京留守乗𫝊赴官境内肅清時人心反側公鼎請布恩惠為肆赦以安之累表乞歸不許會奴賊張撒八率無頼嘯聚公鼎欲擊而勢有不能嘆曰吾欲謝事久矣為世故所牽不幸至此豈命也夫憂憤成疾卒子昌齡左承制昌嗣洺州刺史昌朝鎮寧軍節度
  馬保忠 契丹國志馬保忠營州人也疏眉目豐下謹重寡欲斤斤自修人賢其行讀書不謁州縣往往節用以給親里大饑則振其餘於鄉黨太平年間授洗馬改著作郎殿中丞興宗朝樞宻使尚父守太師兼政事令封燕國公
  
  田灝 金史田灝𫝊田灝字黙之興中人遼天慶八年進士歴官金部員外郎擢歸徳節度使太祖定燕灝舉四川版圖歸朝加都官郎中權節度使事四遷知真定府事招降齊博㳺貴等賊衆五千餘人三遷行臺左丞彰徳軍節度使是時新定力役灝蠲籍之半而上之故相之繇賦比他州獨輕改同簽燕京留守民遮留不得出易服夜去入為刑部尚書居三月請老卒於家
  裕爾伯特舊作瑶里孛迭今改正 金史裕爾伯特𫝊裕爾伯特北京路庫本明安舊作窟白猛安今改正托囉舊作陀囉今改正山穆琨舊作謀克今改正人也以軍功歴海濱令遷徐王府掾以稱職再任御史臺察亷升同知震武軍節度使事明昌初為唐州刺史尋授西北路招討副使改東北路六年正月北兵圍慶州急伯特率本路軍往救敵解去州境無患承安元年丞相襄北伐伯特為先鋒副統後授鎮寧軍節度使以六羣牧人叛改寧昌軍伯特為都統領歩騎萬次懿州敵數萬逆戰勢甚張伯特親陷陣奮擊却之身中二創㨗聞遷一官二年乣軍千餘出没剽掠錦懿間伯特追敗之復獲所掠悉還本户改東北路招討使以捍邊有功賜詔褒諭三遷為崇義軍節度使卒遣官致祭賜銀五百兩贈金紫光祿大夫伯特勇决善戰任兵鎮十餘年所向克㨗凡再遷官賜金幣甚為上倚注云
  鄧儼 金史鄧儼𫝊鄧儼字子威懿州宜民人也天徳三年擢進士第大定中為左司員外郎右司郎中尋轉左司掌機務者數年世宗嘗謂宰臣曰人言鄧儼用心不正朕視儼奏事心識甚明在太府監心亦向公宰臣因奏儼明事機有心力於是擢户部侍郎翌日復謂宰臣曰吏部掌銓選當得通練人因改命焉累遷中都路都轉運使明昌初為户部尚書上命尚書省集百官議如何使民棄末務本以廣儲蓄儼言今風俗競為侈靡莫若定立制度使貴賤上下衣冠車馬室宇器用各有等差裁抑婚姻䘮葬過度之禮罷去鄉社追逐無名之費用度有節則蓄積日廣矣尋知歸徳府事致仕卒
  完顔博恰舊作伯嘉今改正 金史完顔博恰𫝊完顔博恰字輔之北京路額爾袞必喇舊作訛魯古必喇今改正明安人明昌二年進士調中都左警巡判官豪右屏迹除監察御史劾奏平章政事布色舊作僕散今改正揆累官莒州刺史讞屬縣盗博恰曰饑寒為盗得錢二千經月不使一錢云何此必官兵捕他盗不獲誣以凖罪耳詰之果然貞祐四年三月博恰奏西京副統程琢智勇過人以私財募集壯士二萬復取渾源白登有恢復西山之志盡忠于國百戰不挫臣恐失機會輒擬琢昭勇大將軍同知西京留事兼領一路義軍制可兵部尚書籖樞宻院事富察阿爾布色舊作蒲察阿里不孫今改正為右副元帥備禦潼關陜州次沔池土濠村兵不戰而潰逸去博恰劾之宣宗憂旱博恰奏曰今日之旱聖主自用宰相謟諛百司失職實此之由髙琪汝礪深怨之以御史中丞行尚書省元帥府於河中控制河東南北路便宜從事奏曰本路衝要不可闕官凡召辟者每以艱險為辭乞凡檄召無故不至者宜令降罰悉心幹當者視所歴陞遷詔召不至者决杖一百餘如所請廷議欲棄河東徙其民以實陜西博恰上書諫曰中原之有河東如人之有肩背古人云不得河東不雄萬一失之恐未易取也大忤宰執意罷為中丞河南大水充宣慰副使按行京東奏曰亳州災最重合免三十餘萬石三司止奏除十萬石民將重困詔治三司奏災不以實罪博恰純直不能與時低昻嘗曰生為男子當益國澤民其他不可學也髙汝礪方希寵固位博恰論事輒與之忤由是毁之者衆元光元年坐言事過切降遥授同知歸徳府事二年三月遥授集慶軍節度使權叅知政事行尚書省於河中率陜西精鋭與平陽公史詠共復河東頃之有疾薨
  富察舊作蒲察今改正阿里 金史富察阿里𫝊富察阿里興州路人以廕補官充䕶衛十人長武器署令遷右衛副將軍宋兵犯分道鋪馳驛赴邊伺其入以伏兵掩之改提㸃器物局泰和伐宋從右副元匡為副統攻宜城縣取之以功遷武衛軍副都指揮使崇慶初遷元帥左都監都城被圍道路梗塞移駐大名軍變遇害
  珠嘉舊作术甲今改正臣嘉 金史珠嘉臣嘉𫝊珠嘉臣嘉北京明安人襲父穆琨泰和伐宋𨽻陜西完顔綱麾下歴通州海州同知軍州事貞祐二年除武器署丞救集寧有功遷河南統軍判官興平元年行樞宻院於壽州由壽泗渡淮伐宋破宋兵三千於漸湖灘有詔蹂踐宋境上毋深入臣嘉駐霍邱楂岡村縱輕騎鈔掠焚毁積聚宋兵屯髙柳橋老幼甚衆其寨兩城環之以水臣嘉獲宋諜者張聰遣持牒招之不從先令水軍徑渡攻之軍士牛青操戈刺門卒皆披靡散去遂登陴大軍繼之夷其寨還遇宋兵數千於梅景村臣嘉伏兵林間以歩卒誘致之伏發宋兵潰追奔十餘里生擒其將阮世安等五人獲器仗甚衆二年賞征南功陞職一等遷元帥右都監充陜西行省叅議官兼金安軍節度使改知延安府事轉左都監駐兵京兆元光元年
  郭俁 金史郭俁𫝊郭俁字伯有潭州人大定二十二年進士調長子主簿萊州觀察判官萊陽縣令補尚書省令使知管差除除大理寺司直太常博士左司都事御史臺舉俁才幹可用詔陞一等除平縣府治中久之召為同知登聞鼓院兼祕書丞遷禮部郎中滕州刺史同知真定府事上言每季合注廵尉官吏刑兩部斟酌盜賊多寡處選注詔議行之大安元年遷遼東按察轉運使改中都路都轉運使泰定軍節度使陜西東路按察轉運使貞祐三年罷按察司仍充本路轉運使行六部尚書改河北西路轉運致仕卒
  王維翰 金史王維翰傳王維翰字之翰利州龍山人父庭遼季率縣人保縣東山後以衆降維翰好學不倦中大定二十八年進士調貴徳州軍判官察亷遷永覇令縣豪設事陳訴維翰窮竟其詐杖殺之健訟衰息佐胥持國治河決有勞遷一階改北京轉運户籍判官補尚書省令史除同知保静軍節度使事檢括户籍一郡稱平屬縣有奴殺主人誣主人弟殺者維翰㣲行物色得其状奴遂引服攝侍御史奏事殿中章宗曰佳御史就除侍御史布色揆伐宋維翰行省左右司郎中泰和七年河南旱蝗詔維翰體究田禾分數以聞八年宋人受盟上問復背盟否維翰對曰宋主怠於政事兩淮千里蕭條其臣無敢執咎者不足憂也惟北方當勞聖慮耳大安初權右諫議大夫三司欲税間架維翰諫不聽轉御史中丞遷工部尚書兼大理卿改刑部尚書拜叅知政事貞祐初罷為定海軍節度使鎮無兵備鄰郡皆望風奔潰維翰謂吏民曰孤城不可守此州阻山浮海當有生地無俱為魚肉也乃縱百姓避難維翰率吏民願從者奔東北山結營堡自守力窮被執不屈死詔贈中奉大夫
  鄭子𣆀 金史鄭子聃𫝊鄭子聃字景純大定府人父宏遼金源令二子子京子聃楊邱行嘗謂人曰金源二子鳯毛也小者尤特達後必名世子聃及冠有能賦聲天徳二年廷試明日海陵以子聃程文示邱行對曰可入甲乙及拆卷果中第一甲第三人調翼城丞遷賛皇令名為書畫直長子聃頗以才望自負常慊不得為第一甲第一人正隆二年會試畢海陵示以第一人程文子聃少之問作賦如何對曰甚易因自矜且謂人莫己若也海陵不悅使與翰林修撰綦戬楊伯仁宣徽判官張汝霖應奉翰林文字李希顔同進士襍試七月癸未御寳昌門臨軒觀試以不貴異物民乃足為賦題忠臣猶孝子為詩題憂國如飢渴為論題上謂讀卷官翟永固曰朕出賦題能言之或能行之未可知也詩論題庶戒臣下丁亥御便殿親覽試卷中第者七十三人子聃果第一海陵竒之有頃進官三階除翰林修撰改侍御史京畿旱詔子聃决囚遂澍雨人以比顔直卿顯宗深器重之以疾求補外為沂州防禦使皇太子幣贐甚厚命以安輿之官召還改吏部侍郎遷侍講兼修國史上曰修海陵實録知其詳無如子聃者盖以史事専責之也卒年五十五子聃英俊有直氣其為文亦然生平所著詩文二千餘篇
  中州集小𫝊鄭子聃字景純大定人少日有賦聲時輩莫與為敵天徳三年第三人登科士論以為屈而海陵不之許也正隆二年詔景純再試擇能賦者八人先以題付之以困景純且將視其中與否罪賞之御題天錫智勇正萬邦海陵謂侍臣漢髙祖諱不避之可乎乃改作萬國及開卷景純果第一海陵終不以為工與被黜者兩罷之趙獻之賀啟云丹桂一枝不失舊物青錢萬選無愧古人其為名流所稱道如此累官吏部侍郎改侍講學士卒其賦酴醿有玉斧無人解修月珠裙有意欲留仙之句甚為詩家所稱
  謹按子聃事史本傳與中州集有三異一第三人登第史係天徳二年中州集係三年一史𠕂試時有賦詩論三題中州集秪一賦題又不同一子聃中第一人後史有進官三階文中州集則云與被斥者兩罷之皆不可强合姑兩存之以備考
  劉昻 金史劉昻傳劉昻字之昻興州人大定十九年進士曾高而下七世登科昻天資警悟律賦自成一家詩得晚唐體尤工絶句李純甫故人外傳云昻早得仕年三十三為尚書省掾調平涼路轉運副使術士有言昻官正五品昻不信俄以母憂去職連蹇十年卜居洛陽有終焉之志有薦其才於章宗者泰和初自國子司業擢為左司郎中會掌書大中與賈鉉漏言除授事為言者所劾獄辭連昻章宗震怒一時聞人皆遣逐之鉉罷政昻降上京留守判官道卒竟如術者之言
  李經 金史李經𫝊李經字天英錦州人作詩極刻苦喜出竒語不蹈襲前人李龍甫見其詩曰真今世太白也由是名大震再舉不第拂衣去南渡後其鄉帥有表至朝廷士大夫識之曰此天英筆也朝議以武功就命倅其州後不知所終
  中州集小𫝊李經作詩極刻苦如欲絶去翰墨蹊逕間者李趙諸人頗稱道之嘗有詩云雁奴失寒更拍拍呌秋水天長夢已盡秋思紛難理最為得意其餘或有不可曉者累舉不第卒
  謹按金史地理志錦州舊屬興中後屬大定其地當有與今境相錯者故李經本𫝊及歸潛志並以為錦州人
  孫徳淵 金史孫徳淵傳孫徳淵字資深興中州人也大定十六年進士調石州軍事判官淶水丞察亷遷沙河令有盗秋桑者主逐捕之盗以义自刺其足面曰秋桑例不禁採汝何得刺我主懼賂而求免盗不從訴之縣徳淵曰若逐捕而傷瘡必在後今在前乃自刺也盗遂引服選尚書省令史不就丁父憂去官民為刻石祠之累官大理丞兼左拾遺審官院奏徳淵剛正幹能可任繁劇遂再任大安初遷盤安軍節度使改河北西路按察轉運使改昭義軍節度使潞州破被執俄有拜於前者皆沙河舊民也密䕶徳淵由是得脱貞祐二年拜工部尚書攝御史中丞是時山東乏兵食有司請鬻恩例舉人居喪者亦許納錢就試徳淵奏此大傷名敎事遂寢尋致仕監察御史許古論徳淵忠亮明敏可大用士大夫望朝廷起復必能建明以利國家宣宗嘉納未及用而卒
  趙子翼 中州集小𫝊趙子翼字士美大定人正隆二年進士性剛果與物多忤用是仕宦不進以同知臨海軍節度使事致仕居真定有詩樂府傳於世父仲尹子叔獻三世皆仕至四品職名亦相近士美詩有筆力如賦臨海乳山萬松堂為可見矣
  趙之傑 中州集小傳趙之傑字伯英大定人本名宗傑避諱改大定十六年進士歴西京提刑副使棣州防禦使終於太常卿使宋還言事云宋人文敝之極且脆弱不足為慮邊部為可慮也其前識如此子繪名進士早卒孫季卿在燕中
  冀禹鍚 中州集小𫝊冀禹錫字京父龍山人崇慶二年進士調沈邱簿與令不相能令以贓敗疑京父發之賂權貴誣京父以賓客依託之事坐廢十年朝臣薦其才者數十人終為銓曹所礙居襄邑部使者起之攝旁近諸縣所至有父母之愛農司治許昌又為主事區處餽餉上下千餘里不露聲迹而條畫次第皆具雖鱗雜米鹽若不足經意者問之應如指掌時人多自以為不及也正大中當路諸公力辯其被誣乃得以常調守扶風丞召補省掾不就歸徳奏充知事及城被攻京父為經歴官守禦之策一府倚重之車駕至授左右司都事兼應奉翰林文字官奴之變家人勸京父羸服免禍不從有自外至者曰禁中賊滿矣乃自投水中
  歸潛志冀禹鍚京父惠州龍山人㓜聰明絶倫年十九擢大興魁入太學有聲弱冠登高第時號得人入仕以能稱遇事風生老吏莫及初任沈邱簿以年少喜交逰飲酒遂為令所乗坐廢再調考柘二城皆主簿又以治聞由前過終不得京官朝士累薦為當途所沮得扶風丞因客睢陽為行樞密院辟為都事末帝東遷擢為應奉翰林文字充尚書省都事富察官奴之變與宰相李蹊同見殺年四十三京父詩鍜鍊甚工冩畫亦勁健可喜散文亦精緻
  謹按金史地理志無惠州遼金二史地理志惠州下並無龍山縣歸潛志言惠州當是利州之悞
  劉海 元史劉濬𫝊劉濬字濟川其先興州人曽祖海金進士第一人仕至河南府尹死國難子孫遂家河南
  侯金鼎 元好問詩集贈利州侯神童詩注兒字金鼎生十四月識字予見時生二十一月識字無算詩見藝文
  謹按神童之名無考始以字列之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熱河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九
  人物三
  
  巴圖爾舊作㧞都兒今改正 元史巴圖爾𫝊巴圖爾額依蘇舊作阿速今改正氏世居上都宜興憲宗在潛邸與兄鄂齊爾巴罕舊作兀作兒不罕今改正及馬特爾斯舊作馬塔兒沙今改正帥衆來歸巴圖爾從征李璮圍濟南身二十餘戰世祖嘉其能常居左右㝷於阿克塔布台舊作塔不台今改正南征又以功受賞師還言於帝曰臣願從軍為國效死世祖留之仍命充巴克實舊作孛可孫今改正兼領阿克蘇舊作阿速今改正軍御馬必令鞚引授廣威將軍後衛親軍副都指揮使賜虎符從征納延舊作乃顔今改正於伊綿舊作亦迷今改正河擒僉嘉努舊作僉家奴今改正塔布台以歸賞鈔及衣段加定逺大將軍卒子巴濟拉舊作别吉連今改正至大四年河東陜西鞏昌延安燕南河北遼陽河南山東諸翼衛特黙齊舊作探馬赤今改正争草地訟者二百餘起命徃䆒之悉正其罪積官懐逺大將軍從丞相燕特穆爾舊作鐵木兒今改正擒道拉實舊作倒剌沙今改正黨額卜徳哷勒舊作烏伯都剌今改正等領諸衛軍守居庸關及諸要害地天歴元年十月王禪兵掩至羊頭山攻破隘口勢甚張巴濟拉從丞相擁衆奮擊之突入其軍王禪敗走文宗賜御衣二襲三珠虎符及弓矢甲胄金帛等物旌其功尋以疾辭子伊蘇岱舊作也速的今改正
  石天應子佐中 元史石天應𫝊石天應字瑞之興中永德人善騎射豪爽不羈頗知讀書鄉里人多歸之太祖時太師國王穆呼哩舊作木華黎今改正南下天應率衆迎謁軍門造戰攻之具臨機應變㨗出如神以功拜龍虎衛上將軍元帥右監軍戍燕都旗色用黑人目之曰黑軍屢從穆呼哩大小二百餘戰常以身先士卒累功遷右副元帥征陜右假道西夏自東勝濟河南攻葭州㧞之以勁兵五千留守葭蘆遂造舟楫建浮橋分兵四出悉定葭綏之地移軍河中金軍潛入中條襲河中天應知之先遣驍將呉澤伏兵要路澤勇而嗜酒是夕方醉卧林中金兵由間道已直抵城下時兵燼後守具未完新附者争縋而出敵乘隙入天應奮身角戰從者四十餘騎或勸西渡河天應曰先時人諫我南遷吾違衆而來此事急棄去是不武也縱太師不罪我何面目見同列乎今日惟死而已汝等勉之少頃敵兵四合天應飲血力戰至日午死之穆呼哩聞而痛惜焉子焕中知興中府事執中行軍千户受中興中府相副官 初天應死事時弟天禹子佐中在軍中伺敵少懈倒抽其斧反斫之突城而出趨穆呼哩行營求得䝉古軍數千回與敵戰敗之穆呼哩嘉其勇奏授金符行元帥尋詔將官各就本城授興中府千户子阿旺舊作安琬今改正襲職符從征大理討李璮皆有功隆興之分寧叛行省檄阿旺討擒之累功至右衞親軍副都指揮使後授大同等處萬户領江左新附卒萬人屯田紅城大徳三年李萬户當戍和寧親老且病阿旺請代其行及還以疾卒子居謙襲職後改忠翊侍衞親軍都指揮使
  謹按元史穆呼哩𫝊天應戰死以天應子烏克舊作幹可今改正襲領其衆其即煥中耶
  伊喇鼐爾舊作移剌揑兒今改正子瑪努勒舊作買努今改正元臣 元史伊喇鼐爾𫝊伊喇鼐爾契丹人也幼有大志膂力過人沉毅多畧遼亡金以為叅議留守等官皆辭不受聞太祖舉兵私語所親曰為國復讎此其時也率其黨百餘人詣軍門獻十䇿帝召見與語竒之賜名賽音筆且齊舊作賽因必闍赤今改正問生何地對曰霸州因號為霸州元帥拜兵馬都元帥佐太師穆呼哩取北京下髙利興松義錦等二十六城破五十四寨平利州賊劉四祿及錦州賊張致遷龍虎衛上將軍兵馬都提控元帥繼取遼東西廣寧金復海蓋等十五城興州監州重兒反復討平之帝遣使者詔曰自汝效順戰功日多今賜汝金虎符居則理民有事則將從攻東平延安圍鳳翔先登手殺數十人左臂中流矢創甚裹創進攻迪延舊作丹延今改正穆呼哩止之曰創未至死敢自愛耶穆呼哩壯之與所乘白馬明日飾以朱纓馳突萬衆中穆呼哩乗髙見之曰此霸州元帥也諸軍繼進金兵敗走迪延十餘城皆降遷軍民都達嚕噶齊舊作達魯花赤今改正都提控元帥兼興勝府尹從帝征河西取甘合辛蛇等州師還復從穆呼哩攻益都下莱膠淄等三十二城以疾歸髙州卒贈推忠宣力保徳功臣太尉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興國公諡武毅 鼐爾子瑪努勒早從父習戰初入見太祖問曰汝年小能襲父爵乎對曰臣年雖小國法不小帝異其對顧左右曰此兒甚肖乃父以為髙州等處達嚕噶齊兼征行萬户命攻髙麗花凉城監軍張翼劉霸都殞於敵馬努勒怒曰兩將䧟賊義不獨生趨出戰破之誅首將撫安其民進攻開州州將金沙宻逆戰擒之城中人出童男女及金玉器以獻郤不受遂下龍宣雲㤗等十四城興州趙祚反土豪楊買驢等附之命從親王察罕台舊作察合台今改正帥師討之斬賊將董蠻等圍買驢於險樹寨三月不下買奴令健卒劉五兒即寨北小徑上大樹以䋲潛引百人登寨直前却之買驢投崖死餘黨悉平太宗即位錄功賜金鞍良馬從征髙麗入王京取其西京而還賜金銷甲加鎮國上將軍征東大元帥佩金符復命出師髙麗將行以疾卒贈推誠效義功臣榮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興國公諡顯懿 瑪努勒子元臣别名哈喇哈斯舊作哈剌哈孫今改正年十六入宿衛應對進止有度世祖謂丞相和爾和舊作和魯火今改正孫曰此勲臣子非凡器也以為集賽筆且齊襲千户將其父軍從伐宋攻淮西戍清口取𤓰州下通㤗累有功至元十二年從丞相巴延舊作伯顔今改正平宋進階武毅將軍中衛親軍總管佩金虎符珠爾噶台舊作只兒瓦台今改正叛圍應昌府時皇女魯國公主在圍中元臣以所部軍馳撃珠爾噶台敗走追至魚兒濼擒之公主賜賚甚厚奏請暫留鎮應昌以安反側居一嵗召至京師遷明威將軍後衛親軍副軍副都指揮使還鎮應昌又三嵗召還加昭勇大將軍帝以所籍入權臣家婦賜之元臣辭曰臣家世清素不敢自汚帝嘉歎不已進昭毅大將軍同僉江淮行樞宻院事罷歸髙州帝親征納延元臣率家僮五十人見行在所願效前驅移僉湖廣行樞宻院時溪洞施容等州蠻獠作亂元臣親入其境喻以禍福賊首魯萬丑降卒官贈安逺功臣龍虎衛上將軍同知樞宻院事追封興國公諡忠靖子迪中奉大夫湖廣宣慰使都元帥
  謹按金之霸州屬中都元之霸州屬大都皆燕地而𫝊於鼐爾稱得疾歸髙州於元臣亦稱罷歸髙州髙州元屬興中遼金俱有霸州彰武軍之名其為興中之霸州無疑
  何實 元史何實𫝊何實字誠卿其先北京人曾祖搏霄雄於貲好施與鄉里稱善人祖鼎敬父道忠仕金為北京留守實少孤依叔父居氣節不凡家人常入卧内見一青蛇蜿蜒衣被中駴視乃實也及長通諸國譯語驍勇善騎射倜黨不羈逺近慕其雄畧咸歸心焉中原盗起錦州張鯨自立為臨海郡王遣使納欵以叛伏誅鯨弟致初以叛謀於實實厲聲叱曰天之運數在朔方汝等恣為不軌徒自斃耳乃籍户口一萬募兵三千來歸大將穆呼哩與論兵事竒變百出欣躍稱賞遂引見太祖獻軍民之數帝大悦命從穆呼哩選充前鋒以功為帳前軍馬都彈壓穆呼哩東下齊數郡使實帥師四千取燕南齊西之地遷兵馬都鎮撫從取大同鴈門石隰等州悉平之引兵掠太原平陽河中京兆諸城所向欵附録功為元帥左監軍穆呼哩卒子博囉舊作孛魯今改正嗣武仙復叛據邢實帥師五千破之軍令嚴肅博囉命戍邢多善政邢民敬如神明博囉征西夏以實分兵攻汴陳蔡唐鄧許鈞睢鄭亳潁所至有功復命駐兵邢州分織匠五百户置局課織賜金虎符便宜行元帥府事邢因武仙之亂嵗屢饑請移匠局於博博囉從之太宗數召入見賜坐與論軍中故事良久曰思卿效力有年朕欲授以征行元帥後當重任實叩頭願辭監軍之職幸得元佩金符督治工匠嵗獻職幣優㳺以終身帝不悦令射不能宻使人覘之實臂果不能舉始可其奏取金符親賜之授以漢字宣命充御用局人匠達嚕噶齊子孫世其爵遣歸卒於博子九人孫十七人子崇禮授應奉翰林文字從仕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
  劉亨安 元史劉亨安𫝊劉亨安其先范陽人後遷遼東川州初太師國王穆呼哩經略遼東兄世英率宗族鄉人𨽻麾下分兵收燕趙雲朔河東以功充行軍副總管平陽諸郡被兵之餘民物空竭世英言於王曰自古建國以民為本今河東殺掠殆盡異日我師復來孰給轉輸收存卹亡此時也王善之以綘州邊地難其人奏授世英綘州節度使兼行帥府事卒於師無子博囉命其族兄徳仁襲職金將伊喇副樞功綘州城䧟死之穆呼哩承制命亨安領其衆奏賜金虎符授鎮國上將軍綘州節度使行元帥府事兼觀察使從王師渡河入關會大軍於鈞州敗金人於三綘山既而宋兵二十萬攻汴將趨洛都亨安往拒之宋師奔潰追擊百餘都元帥塔海征巴蜀出竒制勝戰功居多進圍成都亨安為先鋒大破之於城西生擒宋將陳侍郎有喬長官與亨安争功未㡬攻城喬為砲所傷亨安負之以出喬感愧從軍十年累著勲伐所獲金帛悉推與將佐士卒咸樂為用卒子貞嗣職孫三人宏彊弴
  田雄 元史田雄𫝊田雄字毅英北京人也㓜孤能樹立以驍勇善騎射知名金末署軍都統太祖至北京率衆出降𨽻太師國王穆呼哩麾下從征興中廣寧諸郡有功穆呼哩承制授雄隰吉州刺史兼鎮戎軍節度使行都元帥府事平汾西霍山諸柵以穆呼哩命授河中帥聴石天應節制太宗時從攻西河興元䕫萬諸州論功尤最賜金符授行軍千户召為御前先鋒項之使攻破楨州雷家堡奉㫖招納河南降附得户十三萬七千有竒民皆安堵而别部將校縱兵虜掠民惶懼悔降雄力為救䕶至出已財與之民得免害授鎮撫陜西總管京兆等路事時關中苦於兵革郡縣蕭然雄披荆棘立官府開陳禍福招徠四山堡砦之未降者獲其人皆慰遣之由是來附者日衆雄乃教民力田京兆大治事聞賜金符定宗時入覲於和林以疾卒後追封西秦王子八人大明襲職知京兆等路都總管府事
  姚樞 元史姚樞𫝊姚樞字公茂栁城人後遷洛陽少力學楊惟中與之偕覲太宗世祖在潛邸遣趙璧召至大喜待以客禮詢治道樞為書數千言陳治平大經及救時之弊即位立十道宣撫使以樞使東平拜太子太師樞曰皇太子未立安可先有太師改大司農拜中書左丞昭文館大學士翰林學士承㫖卒謚曰文獻子煒仕為平章政事從子燧官至翰林學士承㫖以文章大家知名卒謚曰從
  謹按元無栁城縣盖元史成于倉卒偶沿志狀用古地名又樞兄子燧元史亦有𫝊因生長在洛陽故未采入他如金之圖克坦舊作徒單今改正克寧其先金源縣人元圖圖爾噶舊作吐吐哈今改正其先居武平北折連州劉濬其先興州人皆占籍他處已乆如斯𩔗者概不泛列
  趙炳 元史趙炳𫝊趙炳字彦明惠州灤陽人父宏有勇畧國初為征行兵馬都元帥積階奉國上將軍炳㓜失怙恃鞠於從兄嵗饑往平州就食遇盗欲殺之兄解衣就縛炳年十二泣請代兄盗驚異舍去甫冠以勲閥之子侍世祖於潛邸恪勤不怠遂䝉眷遇世祖次桓撫間以炳為撫州長中統元年命判北京宣撫司事北京控制遼東畨夷雜處號稱難治時叅知政事楊果為宣撫使聞炳至喜曰吾屬無憂矣李璮叛㨿濟南炳請討之將千人獨當北面所俘獲即縱遣去曰脅從之徒不足治也入為刑部侍郎兼中書省斷事官濟南妖民作亂賜金虎符加昭勇大將軍濟南路總管炳至止罪首惡餘黨解散嵗凶發廪賑民而後以聞遷遼東提刑按察使豪猾屏迹帝念關中重地思得剛鯁舊臣以臨之授炳京兆路總管兼府尹皇子安西王開府於秦詔治宮室悉聼炳裁制府吏卒横慕擾民者即繩以法王命曰後有犯者勿復啟請若自處之由是悉斂迹關民以安加鎮國上將軍安西王相秋被㫖入見便殿勞之曰卿去數載衰白若此關中事煩可知己詢及民間利病炳悉陳之因言王薨後運使郭琮郎中郭叔雲竊弄威柄改中奉大夫安西王相兼陜西五路西蜀四川課程屯田事餘軄如故即令乗𫝊往按琮等琮假嗣王㫖囚之炳子仁榮訢於上詔近待二人馳驛脫炳且械琮黨偕來琮等留使者醉以酒先遣人毒炳於平凉獄中其夜星隕冇聲如雷帝聞之撫髀歎曰失我良臣琮等至帝親鞫問盡得其情命仁榮手刃琮叔雲於東城籍其家以付仁榮對曰不共戴天之人所蓄物皆取於民何忍受之别賜鈔二萬二千五百緡為治䘮具舊制無賻臣下禮盖殊恩也六月詔雪炳寃特贈中書左丞謚曰忠愍子六人仁顯早亡次仁表仁榮仁旭仁舉仁軌仁榮仕至中書平章政事餘俱登顯仕
  張庭珍弟庭瑞 元史張庭珍𫝊張庭珍字國寳臨潢全州人父楫金商州南倉使降太宗命監𣙜北京等路賦課改北京都轉運使因家北京憲宗即位以庭珍為筆且齊髙麗擅徙居海中江筆島遣庭珍往問答言大軍嵗入侵掠避而走險不得已也賂以金銀數千兩却之歸以狀聞帝為禁戍兵無擅入其地髙麗以安伐宋至閬州授安撫使世祖即位自將北伐以庭珍熟知西京入漠南路遣立沙井諸驛兼給糧運授同僉土蕃經畧使安南入貢不時以為朝列大夫安南國達嚕噶齊佩金符由吐蕃大理諸蠻至安南世子光昞立受詔庭珍責之光昞惶恐下拜既曰汝官朝列我王也相與抗禮古有之乎庭珍曰王人雖微序於諸侯之上光昞曰既稱大國何索吾犀象庭珍曰貢獻方物藩臣職也光昞無以對益慚憒使衛兵露刃環立庭珍解所佩弓刀坦卧室中曰聼汝何為光昞及羣下皆服明年遣使随入貢帝大悦授襄陽行省郎中從數騎抵南門呼宋將吕文焕語曰孤城路絶欲以死守求空名如闔郡之人何文焕降以功遷中順大夫宋平拜大司農卿南京路總管兼開封府尹卒於官庭珍性清慎丞相巴延嘗語人曰諸將渡江無不荒貪惟我與國寳始終自守聞者以為知言弟庭瑞 庭瑞字天表㓜以功業自許兵法地志星歴卜筮無不推究以宿衛從憲宗伐蜀為先鋒中統二年授帥府叅議留戍青居諸軍攻開州建州庭瑞將兵築城虎嘯山扼二州路宋將夏貴以師數萬圍之堅守踰月援兵不敢進庭瑞度宋兵稍懈三分其兵夜刼貴營宋兵驚潰以功授奉議大夫兵圍重慶以庭瑞練習軍事改成都總管佩符虎舟楫兵仗糧儲皆倚以辦蜀平陞諸蠻夷部宣慰使甚得蠻夷心授叙州等處蠻夷部宣撫使改潭州路總管辭歸關中三年思成都遂從漢中分家奴往居焉以疾卒
  王克敬 元史王克敬𫝊王克敬字叔能大寧人㓜竒頴常戯道旁丞相旺扎勒舊作完澤今改正見之曰令器也大寧朔土習尚少文克敬獨孜孜為儒者事既仕累遷江浙行省照磨監四明倭人互市先是往監者懼夷情叵測嚴兵衛如待大敵克敬悉去之撫以恩意帖然無敢譁畨陽大饑總管王都中出廪粟賑之行省欲罪其擅發克敬曰畨陽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為仁而吾屬顧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監察御史尋遷左司都事時英宗勵精圗治丞相拜住請更前政不便者會議中書堂克敬首言江南包糧民貧有不能輸當罷之兩浙煎鹽户當免其他役悉從之擢江西道亷訪司副使轉兩浙鹽運司使首減紹興民食鹽五千引入為吏部尚書乗𫝊至淮安墜馬居呉中養疾元統初起為浙江行省叅知政事請罷富民承佃江淮田從之視事五月請老年甫五十九謂人曰穴趾而峻墉必危再實之木必傷其根無功徳而忝富貴何以異此又曰世俗喜言勿認真臨事勿認真豈盡忠之道乎讀書有所得者輒抄為書所著詩文奏議𫝊於世卒贈中奉大夫陜西等處行省叅知政事追封梁郡公謚文肅子時以文學顯歴仕中書叅知政事至左丞以翰林學士承㫖致仕
  崔敬 元史崔敬𫝊崔敬字伯恭大寧之惠州人通刑法名律之學天歴初辟御史臺察院書吏歴刑部令史徽政院掾史遂陞中書掾用累考及格授刑部主事遷樞宻院都事拜監察御史上疏請迎歸太后太子全母子之情又諫巡幸上都宜御内殿出兼山北亷訪司事按部全寧獄有李秀以坐造偽鈔連數十人而皆與秀不相識敬疑而讞之詢知始謀者乃大同王濁十餘年事不泄而有司誤以秀為濁捶楚之下秀自誣服耳移文至大同果得濁至正初遷河南又遷江東所至抑豪强惠下窮洗寃滯興學勸農百廢具舉同知大都路總管府事直沽河淤數年中書省委敬浚治之給鈔數萬錠募工萬人不三月告成除刑部侍郎歴兵部尚書尋拜叅知政事行省河南復為兵部尚書兼濟軍軍民屯田使朝廷給以鈔十萬錠㪚於有司招致居民軍士立營屯種嵗收得百萬斛以給邊防居嵗餘其法井井召為大司農少卿遂拜中書叅知政事盗據齊魯敬與平章政事達蘭舊作答蘭今改正叅知政事阿普爾舊作俺普今改正分省陵州州乃南北要衝無城郭居民㪚處敬兼領兵刑户工四部事供給諸軍事無不集丞相以其能上聞賜之上尊仍命便冝行事山東郡邑之復敬之䇿居多敬以軍馬供給浩繁民力日疲請行納粟之令積粟百萬以給軍費民力稍蘇除山東行樞宻院副使遷江浙行省左丞卒贈資善大夫江浙行省左丞如故諡曰忠敏
  孫秀實 元史孝友傳孫秀實大寧人性剛毅喜周人急里人王仲和嘗托秀實貸富人鈔二千錠貧不能償棄親逃去數年其親思之疾秀實日饋薪米存問終不樂悉為代償取劵還其親復令奴控馬齎金訪仲和使歸父子歡聚聞者莫不嗟美又李懐玉等貸秀實鈔一千五百錠度無以償盡還其劵不徴事聞詔旌之
  劉廷讓 元史孝友𫝊劉廷讓大寧武平人至順初北方兵起民被殺掠廷讓挈家避山中有㓜弟方乳母王氏置之於懐兵急廷讓乃棄己子一手抱㓜弟一手扶母疾驅得免事聞旌之
  張洪範 石抹昌齡 元史孝友𫝊居喪廬墓者有北京張洪範興中石抹昌齡
  列女
  
  宜芳公主楊氏 舊唐書元宗紀天寳四載三月封外孫獨孤氏女為静樂公主出降契丹松漠都督李懐節封外孫楊氏女為宜芳公主出降奚饒樂都督李延寵九月契丹及奚酋長各殺公主舉部落叛
  謹按宜芳公主全唐詩小𫝊作宜芬公主云公主本豆盧氏有才色天寳四載奚霫無主安禄山請立其質子以公主妻之上遣中使䕶送至滹池驛哀怨作詩一首題屏風曰出嫁辭鄉國由來行路難聖恩愁遠道行路泣相㸔沙塞容顔盡邊隅粉黛殘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其事蹟皆在天寳四載疑冝芬即冝芳也特一作楊氏一作豆盧氏未可解耳至静樂公主雖見唐書以無事實不録又舊唐書紀内李懐節新唐書契丹傳作李懐秀
  
  陳氏 遼史列女傳邢簡妻陳氏營州人父陘五代時累官司徒陳氏甫笄渉通經義詩賦一覽輒誦尤好唫咏時以女秀才名之年二十歸於簡孝舅姑閨門和睦親黨推重有六子陳氏親教以經後二子抱朴抱質皆以賢位宰相統和十二年卒睿智皇后聞之嗟悼贈魯國夫人刻石以表其行及遷祔遣使以祭論者謂貞静柔順婦道母儀始終無歉云
  
  姚氏 金史王維翰傳王維翰利州龍山人為定海軍節度使避難率吏民結營堡自守力窮被執妻姚氏亦不屈與維翰俱死詔贈芮國夫人諡貞潔
  
  栢都賽兒 元史文宗紀至順二年大寧和衆縣何千妻栢都賽兒夫亡以身徇葬旌其門
  趙哇兒安氏 張氏 劉氏 謝氏 蕭氏魏氏 白氏元史列女傳趙氏名哇兒大寧人年二十嵗夫蕭氏病劇謂哇兒曰我死汝年少若之何哇兒曰君幸自寛脫有不諱妾必從君地下遂命匠制巨棺夫殁自經死家人同棺斂葬焉又有大寧趙𦞦兒妻安氏陳恭妻張氏武夀妻劉氏宋敬先妻謝氏薩里舊作撒里今改正妻蕭氏興州某氏妻魏氏利州髙托卜嘉舊作髙塔必也今改正妻白氏並以早寡不忍獨生以死從夫事聞悉命褒表或賜錢贈䘏云
  段氏 張羽七姫墓權厝志七姫皆良家子事浙江省左丞滎陽潘公皆為側室及敵抵境公日臨戰一日歸召七姫謂曰我授國重寄義不顧家脫有不宿戒若等毋為人嗤也一姫跪而前曰主君遇妾厚請及君時死以報遂趨入室以帨自經死於户六人者亦相繼經死段氏大寧人年十八其先死者也
  謹按七姫墓在蘇州府城内以段氏為大寧人故録之
  額森呼圖克舊作也先忽都今改正 玉蓮 元史列女傳額森呼圖克䝉古欽氏大寧路達魯噶齊特穆爾巴哈舊作鐵木兒不花今改正之妻以夫恩封雲中郡君夫坐事免官居大寧至正十八年紅巾賦至與妾玉蓮走泥寺中為賊所得令與衆婦縫衣罵曰我達魯噶齊妻也汝曹賊也我不能為針工以從賊賊怒殺之玉蓮因自縊者三賊併殺之先是其子旺扎勒特穆爾舊作完者帖木兒今譯改年十四與父出城見執於賊拜請以身代父死賊愛其姿秀遂挈以從乆之乃脫歸訪母屍並玉蓮葬焉
  謹按特穆爾巴哈以免官居大寧則額森呼圖克與玉蓮皆為流寓人不得屬之大寧以他無可附故録於此









  欽定熱河志卷八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熱河志卷九十
  人物四
  流寓
  
  封奕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封奕字子專渤海蓚人也祖釋疾屬於慕容廆釋卒廆以為軍諮祭酒軍國機要悉委之討鮮卑木提於白狼全栁城遷右司馬尋擊宇文逸豆歸大獲而還進鎮軍左長史遂與諸將佐勸皝稱燕王奕進位相國封武平侯討平冉閔在相位十五年政務之暇留心講論接引後進如不及喜怒不形於色儁即帝位進為太尉領中書監復十餘年遂為定䇿元勲及暐之世欲徙龍城宗廟社稷及所留百官家屬必得耆徳大臣迎之乃遣奕與侍中慕輿龍往既至暐親率羣臣謁於道左奕以暐建熈六年卒謚曰匡公謹按晉永嘉末中州士族咸往依慕容氏故流寓為多其時所居尚在今境外兹但就皝都龍城以後見於史者録之他若宋王富歐陽諸人通使於遼特為經過其境五代漢時胡嶠居契丹七年宋時洪皓亦留金十五年可謂流寓矣然觀嶠所著陷北記先至上京後至福州皆不在中京境内皓所著松漠紀聞載上京至燕之道里亦經由榆關而不至北京金北京即遼中京故不列入
  陽騖弟裕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陽騖字士秋古北平無終人也父躭為遼西太守母李氏博學有母儀皝常升堂拜之騖少好學器識沉逺起家為平州别駕屢獻安時强國之䇿及皝即位遷左長史東西征伐㕘謀帷幄封建寧公皝臨終謂儁曰陽士秋志行髙潔忠幹貞固可託大事汝善待之儁將圖中原騖制勝之功亞於太原王恪暐既嗣立申師傅之禮親遇日隆及為太尉固求罷職不許歴事四朝年耆望重自太原王恪以下皆禮拜之而謙恭謹厚過於少時子孫朱紫羅列無敢違犯其法度者性尤儉約好施無倦常乗𡚁車瘠牛卒無殮財人士莫不痛惜之諡曰敬 弟裕字士倫少孤兄弟皆早亡宗族無能識者惟叔父躭竒之曰此兒非惟吾門之標秀乃佐時之良器也石勒克薊城欲任之裕微服潛遁令支歴事段氏五主甚見親重其後段遼與皝相攻裕諫不從出為燕郡太守北平相及石虎攻遼長驅入薊裕率其民數千家登燕山自固諸將急欲攻之虎曰裕儒生矜惜名莭恥於迎降耳無能為也既克令支裕詣軍門降拜北平太守徵為尚書左丞段遼之請迎於虎也裕以左丞為征東將軍麻秋司馬秋敗裕為皝軍所執皝素聞裕名命釋其囚拜郎中令遷大將軍左司馬東破髙句驪北滅宇文歸皆預其謀及遷都龍城城池宫閣規模皆裕制性謙恭清儉剛簡慈篤歴居朝端有若布衣士大夫流亡覊絶者莫不經營收𦵏存卹遺孤士無賢不肖皆傾身以待之是以所在推仰范陽盧諶每曰吾及晉之清平歴觀朝士如陽士倫者實亦未㡬也及死皝甚悼之比𦵏三臨時年六十一
  髙詡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髙詡遼東人也永嘉末避地隠居建武初廆自稱大單于詡杖䇿見之曰霸王之資非義不濟今晉室雖微人心猶附宜遣使江東示有所尊然後仗大義以征諸部誰敢不從廆善之拜為郎中令皝嗣立遷元莵太守以平征虜仁功封汝隂侯轉左長史詡善天文及謀伐宇文逸豆歸詡進曰宇文强盛今不取必為國患伐之必克然不利於將出而吿人曰吾往必不返然忠臣不避也將發不見其妻使人語以家事而行逸豆歸果大敗身為流矢所中卒
  黄泓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黄泓字始長盧江人也一作魏郡斥邱人父沉善天文秘術泓受父業精妙逾深博覽經史尤明禮易性甚忠勤永嘉末避地於薊率宗族歸廆廆待以客禮引為㕘軍軍國之務輒咨之泓止説成敗事皆如言廆常曰黄㕘軍國之仲翔也及皝嗣位遷左常侍領史官石虎率衆來攻皝將走遼東泓曰賊有敗氣無憂也不過二日必奔潰宜嚴勒士馬為追擊之偹及期果退皝益竒之儁即王位遷從事中郎及僭偽號署為進謀將軍太史令關内侯尋加奉車都尉西海太守領太史令開楊亭侯進封平舒縣五等伯常從左右諮决大事靈䑓令許敦害其寵泓待敦彌厚不以毁已易心暐敗以老歸家歎曰燕必中興其在吳矣恨吾年過不及見耳年九十七卒後三年吳王垂果以興焉
  韓恒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韓恒字景山灌津人也一作安平人父黙以學行顯名恒年十嵗能屬文同郡張載竒之曰王佐才也身長八尺一寸博覧經籍無所不通永嘉末避地遼東依於崔毖廆既逐毖恒徙於棘城召見與語悅之拜㕘軍事咸和中宋該等表請廆為大將軍燕王之號下羣僚博議咸以為宜恒駁曰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髙且要君以求寵爵者非為臣之義也廆頗不平之出為新昌令遷營邱太守政化大行儁既僭號將定五行次羣議以為燕宜承晉為水徳恒時疾在龍城乃召决之既至言於儁曰大燕王迹始於震於易震為青龍受命之初有龍見於都邑城龍為木徳幽契之符也秘書監聶熊聞恒言歎曰不有君子國何以興其韓令君之謂乎
  鮮于亮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鮮于亮范陽人也初仕石虎為别將與麻秋帥衆迎段遼太原王恪擊敗之亮失馬步縁山不能進因止端坐恪兵環之叱令起亮曰汝曹能殺亟殺不能則去儀觀豐偉聲氣壯厲燕兵憚之不敢殺以白皝皝命以馬迎之與語大悅拜為左常侍後皝自率大衆征髙句驪亮言於皝曰臣以俘虜䝉王國士之恩不可以不報今日願效前驅遂與數十騎先犯髙句驪陣所向摧潰儁既嗣立復以前鋒將軍伐趙攻拔薊城陷陣先登威名顯著以功遷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威將軍歴章武齊郡二郡太守
  乙逸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乙逸平原人也仕為東夷䕶軍慕容仁之叛棄城奔還轉元莵太守儁建留臺於龍城遷尚書専委留務徵為左光祿大夫夫婦共載鹿車子璋隨從常數十騎服飾甚麗奉迎道左逸大怒閉車不與言到城乃深責之常憂其必敗而璋更被擢用頻歴顯位至中書令御史中丞乃歎曰璋専為奢縱而位居清要此豈惟璋之忝幸實時世之陵夷也
  皇甫真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皇甫真自楚季安定朝那人也兄岌晉東夷校尉崔毖請為長史終莫能致廆招之即至與真並任居樞要真更弱冠髙才皝嗣立遷平州别駕時百姓勞瘁真議欲寛減賦稅休養力役不合㫖免官後以破麻秋功拜奉車都尉守遼東營邱二郡皆有善政及儁即位入為典書令從恪等討擒冉閔南拔鄴都城内珍寳充溢真一無所取惟存恤人物收斂圖籍而已儁臨終真與恪等俱受顧命累遷太尉侍中苻堅宻謀併燕命西戎主簿郭辦潛結匈奴左賢王遣使朝貢辦因為之副還為堅言燕朝政無綱紀實可圖也鑒機識變惟皇甫真耳真性清儉寡慾不營産業飲酒至石餘不亂雅好為文凡著詩賦四十餘篇王猛入鄴真從堅入關為奉車都尉奉朝請數嵗卒
  李洪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李洪平陽人也初受王浚假署為雍州刺史後歸皝仕為大理歴内史右司馬石虎攻棘城洪弟普勸洪出避禍洪曰天道幽逺人事難知且當委任勿輕動以取悔普固請不已洪曰卿意見明審當自行之吾受慕容氏恩當効死於此耳與普流涕而訣普遂降虎從虎南歸死於喪亂洪由是以忠篤著名從儁攻鄧恒于魯口出屯髙冡慕輿根擊恒部將鹿勃早洪徐整騎隊助之俘斬甚衆暐立轉龍驤將軍進位司空王猛克鄴随暐入長安拜駙馬都尉奉朝請卒髙開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髙開渤海蓚人也父瞻永嘉末北依崔毖毖宻謀伐廆瞻固諫不從及毖奔敗瞻隨衆降廆署為將軍稱疾不赴卒開仕儁為昌黎太守時土豪封放與趙故太尉劉凖聚衆自守儁遣開討之至渤海凖放迎降遂署為幕府㕘軍從太原王恪征冉閔於襄國閔多步卒說恪以誘致平地擊之閔遂敗走開被重創而卒弟商剛毅嚴重好學有事幹為儁范陽太守兄開戰沒悲哭嘔血扶杖乃行儁召見之商涕泣不勝儁顧謂左右曰自古友于之愛未有如商者也即日拜昌黎太守商泣辭曰臣兄亡於此郡臣故不忍為之儁愍而改授遼西
  公孫鳯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公孫鳯字子鸞上谷人也隠居昌黎之九城山谷冬衣單布寢處土床夏每并食於一器蛆臭乃食彈琴吟咏陶然自得人莫能測也暐以安車徵至鄴見暐不言不拜衣食舉動如在九城賓客造請少得與言數年病卒
  謹按自封奕以下或以避地或以歸降多為燕之將相列卿于十六國春秋有傳皆在皝儁時曽居龍城故得列入惟公孫鳯以上谷人而隠居昌黎則以地而存其人也
  封裕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慕容廆以渤海封抽子裕典機要皝即王位以為記室永和元年皝以牧牛給貧家使佃苑中公收其八二分入私自有牛而無地者公收其七三分入私記室叅軍裕諫皝乃下令賜錢五萬宣示中外
  韓夀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大興二年宇文悉獨官率衆逼城遼東韓夀言於廆曰悉獨官將驕卒肆若竒兵猝起掎其無備必破之䇿也乃出兵大戰遂敗之四年廆備置僚屬以夀為别駕皝即王位以為司馬復兼左長史八年伐髙句驪夀斬其將阿佛和度加諸軍乗勝追之遂入丸都
  劉佩 十六國春秋前燕錄咸康四年趙王虎率衆至棘城皝懼形於色元菟太守河間劉佩曰強冦在外衆心恟懼事之安危係于一人大王此際當自強以勵將士今事急矣臣請出擊之縱無大捷足以安衆乃將敢死士數百騎出衝趙兵斬獲而還于是士氣百倍建元二年伐宇文逸豆歸為副前鋒克其都城中流矢卒
  常煒 十六國春秋前燕録慕容儁三年二月冉閔潛稱大號攻圍襄國趙主石祗危迫遣故太尉張舉乞師許送傳國璽姚弋仲亦遣來吿儁以悅綰為禦難將軍帥兵三萬往會之閔聞儁欲救趙遣大司馬從事中郎廣𡩋常煒來聘儁使記室封裕詰以僭稱大號張舉云璽在襄國其言信否又聞冉閔初立鑄金為已象以卜成敗壞而不成柰何言有天命煒曰天之神璽實在寡君鑄形之事所未聞也儁既銳信舉言又欣于閔鑄形之不成也必欲審之乃積薪置火其旁使裕以私誘之煒神色自若抗言就死遂赦之使出就館夜遣其隣人趙瞻往勞之且謂不以實言王將處君于遼碣之表煒曰吾尚不欺布衣况人主乎直情盡言雖處東海不敢避也遂卧向壁不復與瞻言儁怒囚之龍城八月悅綰還自襄國儁知張舉之妄而殺之常煒有四男二女在山中儁釋煒囚使諸子就見之煒上疏謝恩儁手令敕曰卿本不為生計孤以州里相存耳今大亂之中諸子盡至豈非天所念耶賜妾一人榖三百斛使居凡城
  謹按自封裕以下十六國春秋皆未立傳然其事具見前燕録内故亦登之此外寓燕之人逮事皝儁兩世者尚多事蹟或不甚著故不㮣録
  許謙 十六國春秋前秦録許謙字元遜代人也少有文才善天文圖䜟之學符堅從弟行唐公洛鎮和龍請謙之鎮未㡬以繼母老辭還鄉里後仕於魏太祖
  北魏
  奚兜 魏書奚兜傳奚兜烏侯子世祖時親侍左右隨從征討常持御劒後以罪徙龍城尋徵為知臣監出為薄骨律鎮將假鎮逺將軍賜爵富城侯時髙車叛圍鎮城兜撃破之延興中卒
  于什門 魏書于什門傳于簡字什門代人也太宗時為謁者使喻馮跋往復聲氣厲然初不撓屈既而跋止什門歴二十四年後馮文通上表稱臣乃送什門歸拜治書侍御史世祖下詔曰什門奉使和龍值狂豎肆虐勇志壯厲不為屈節雖昔蘇武何以加之賜羊千口帛千疋進為上大夫䇿吿宗廟頒示天下咸使聞也十六國春秋北燕録魏太宗使謁者于什門來聘至和龍跋遣黄門郎常陋迎之為不稱臣怒而不見及至跋又遣勞之什門忿而不入曰大魏皇帝有詔須馮主出受然後敢入跋使人牽逼令入見跋不拜跋使人按其項什門曰馮主拜受詔吾自以賓主致敬何苦見逼也乃幽執欲降之什門於衆中回身背跋披褲後襠以辱之終不肯降跋遂留之不遣久之隨身衣冠𡚁壞畧盡蟣蝨流溢跋遺以衣服拒而不受和龍人歎曰雖古烈士無以過也
  謹按于什門之在和龍魏書謂歴二十四年十六國春秋作二十一年考什門以魏神瑞元年至燕延和三年還魏實止二十一年故兼取北燕録馮跋傳又于什門晉書作耿貳與魏書及十六國春秋互異疑晉書之譌
  
  李景 隋書李景傳李景字道興天水休官人也容貌竒偉驍勇善射平齊之役頗有力焉授儀同三司進爵滑國公帝令營遼東戰具於北平後為髙開道所圍獨守孤城外無聲援嵗餘士卒患脚腫死者十將六七景撫循之一無離叛遼西太守鄧嵩率兵救之遂歸栁城後將還幽州在道遇賊見害契丹靺鞨素感其恩聞之流涕幽燕人士傷惜之
  
  王思禮 唐書王思禮傳王思禮髙麗人入居營州父為朔方將軍思禮習戰鬭從王忠嗣至河西以功授右衛將軍關西兵馬使安祿山反哥舒翰為元帥奏思禮充元帥府馬軍都將委以軍事宻勸翰表誅楊國忠翰不應潼關失守思禮走行在肅宗責不堅守引至纛下將斬之宰相房綰諫以為可收後效遂赦之更為關内行營節度河西隴右伊西行營兵馬使守武功長安平思禮先入清宫收東京戰數有功遷兵部尚書封霍國公乾元元年與子儀圍賊相州軍潰惟李光弼思禮完軍還尋破史思明别將萬餘衆于直千嶺上元元年加司空自武徳以來三公不居宰輔唯思禮而已薨贈太尉諡曰武烈
  謹按舊唐書思禮傳云營州城傍髙麗人也葢其先為髙麗人後雖徙居猶以族地自别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營州王氏本髙麗之族是也
  
  趙興祥 金史趙興祥傳平州盧龍人父瑾遼静江軍節度使興祥以父任閤門祇侯謁告省親於白霫會遼李土賊季郡作亂興祥擕母及弟妹奔燕京不能進乃自栁城涉砂磧夜視星斗而行僅逹遼軍而不知遼主所向遂還栁城及羅索舊作婁室今改正獲遼主興祥乃歸國
  史蕭 中州集小傳史蕭字舜元京兆人僑居北京之和衆幼孤飬於外家天資挺特髙才博學作詩精緻有理尤善用字古賦亦竒峭工字畫業科舉為名進士立朝為才大夫政事嚴而不苛所至有聲吏畏而安之鐫降同知汾州事卒官舜元素尚理性之學屏山學佛自舜元發之
  
  王珣 元史王珣傳王珣字君寳本姓耶律氏金王隆末祖成從母氏避難遼西更姓王氏遂為義州開義人珣武力絶人善騎射河朔兵動召諸鄉人諭以保親族之計衆推珣為長旬月之間招集至十餘萬太師穆呼哩畧地奚霫承制以珣為元帥兼領義州二州事張致僭號錦州隂結開義楊伯傑等來掠義州珣出戰伯傑引去致兄子以千騎來衝珣選十八騎突其前復令左右犄角之其衆潰走時興中亦叛穆呼哩圍之召珣以全軍來會致窺覘其虗夜襲之家人皆遇害及興中平珣無所歸穆呼哩留之興中遣其子榮祖馳奏其事帝諭之曰汝父子宣力我家不意為張致所襲歸語汝父善撫其軍自今以往當忍恥蓄銳俟逆黨平彼之族屬城邑人民一以付汝吾不吝也仍免徭賦五年使汝父子世為大官珣以穆呼哩兵復開義擒伯傑等殺之進攻錦州致部將髙益縛致妻子及其黨千餘人以獻穆呼哩悉以付珣珣但誅致家其餘皆釋之始還義州入朝帝嘉其功賜金虎符加金紫光祿大夫兵馬都元帥鎮遼東便宜行事兼我川等州節度使珣貌黒人呼哈喇舊作哈喇今改正元帥哈喇中國言黑也卒年四十八
  方外
  北燕
  曇無竭 法苑珠林宋元嘉初有黄龍沙門曇無竭者誦觀世音經净修苦行與屬徒二十五人往尋佛國備經艱險既達天竺舍衛路逢山象一羣竭賫經念誦稱名歸命有獅子從林中出象驚奔走後有野牛一羣鳴吼而來將欲加害竭又如初歸命有大鷲飛來牛便驚散遂得免
  謹按宋書元嘉十二年封黄龍國主馮文通為燕王十六國春秋北燕録亦曰江南謂之黄龍國葢是時燕通于宋傳聞此事故記載者繋之宋元嘉實北燕人也
  
  法度 太平廣記釋法度黄龍人也南齊初遊于金陵髙士明僧紹隠居攝山挹度清真待以師友及亡捨所居山為棲霞寺先是有道士欲以寺地為觀住者輒多恐懼自度居之羣妖皆息嵗餘忽見一人投刺曰靳尚形甚閒雅羽衛亦衆致敬畢乃言弟子主有此山七百餘年矣前後栖托或非真實法師道徳所歸謹捨以奉給并願受五戒明旦一人送錢一萬并香燭等疏云弟子靳上奉供度為設會尚又來同衆禮拜行道受戒而去既而攝山廟巫夢神吿曰吾已受戒於度法師矣今後祠祭者勿得殺戮由是廟中薦獻菜飯而已謹按是時黄龍屬魏法度當為魏人
  
  可觀 法頥 恵敬 遼耶律劭安徳州靈巖寺碑統和中有山主僧可觀卜築給菴專精戒律守太師通圓輔國大師法頥者久靄人天之譽蔚為帝王之師精選道行得長老惠敬付以寺事提綜不倦
  守竒 道隣 遼張嗣初靈感寺釋迦佛舍利塔碑銘此㙮自太平九年栁城人梁氏之所建氏兄弟二人長曰守竒次曰道隣自童子時有聚沙之戯後果志於出家大通宋乘先隠於龍岫之一蘭若後為城中人請居此土一日鉢中忽出異光不散者久之得舍利二粒玉采晶燦不可正視乃特興㙮像凡一十三級復常有光數見或五色氣覆之因上聞以精誠有感故靈應必通勅其寺曰靈感
  恒劬 靈巖寺碑僧恒劬書并篆額其碑隂復有文一首末題劬述劭書葢即恒劬所撰之文而耶律劭所書也
  慧材 釋迦定光二佛舍利塔記僧慧材撰謹按二僧無行事可考然恒劬書法可觀慧材駢體頗有詞采故並録之据靈巖寺碑隂則恒劬即彼寺之僧至於慧材舍利塔記中自稱狼山冗學知亦即興中府境内人碑稱講經律論師慧材撰遼時以經律論為三學考試境内之僧取經律論優者為三法師慧材葢即三學之師也
  
  圓葢 金趙秉文利州精嚴禪寺葢公和尚墓銘師張姓諱圓葢永昌阜俗人十九棄俗而僧叅玉泉名公安寳公以機縁不契退居靈巖佛髻山結茅棲隠者數載詣北京謁微公求印證公初不之許既而不叅而㕘無得而得大定六年始開堂於精嚴繼席松林靈感師行峻而方故學者尊其道而憚其律
  謹按碑稱四明逵公為北京松林北遷第一祖圓葢為四明之孫微公之子則逵公與微公皆北京之髙僧也以行事無考故不專列附識於此又元雲峰真人康泰真墓碑稱金鼎之地至人竒士比比而出如鄭狀元曹尚書葢頭堂乃儒釋中之魁俊所謂葢頭堂即指圓葢也
  
  顯月 慧靄 元僧顯月重修敵樓山天宫禪院記師諱慧靄江淮楚地人也幼嵗投師出家後聞夾山順公長老道風孤潔繼而師之師天姿敏逹洞曉五經硏窮三藏嵗在辛酉憩止惠州覩其西南巔峰峻拔率道友躡躋而登止於敵樓山之抱有古址殿宇額曰天宫惟設觀音神像于是面奉慈顔益加精謹乃結廬而止未逾半載四衆雲臻丙戌間不逺千里扣予之丈室懇求咨訣見其機鋒峻利知是法器謂曰獅子窟中無異獸象王行處絶狐踪遂左提右挈痛鉗鎚深獲契悟以印證衣頌付之
  謹按碑文所稱慧靄實受法於顯月顯月稱白霫沙門則亦今境内人也
  鳩巢 大輪 元僧居實五指山大輪禪師碑大輪禪師闕十一字行大輪號也海山名家吳氏子幼頗讀書海州陷師甫十嵗興中元帥王樸得師觀其風儀氣宇非常兵刃下問對不㤤師異之師鳩巢薙髪服勤左右嵗丙申受具已而行脚遍㕘諸方迅機若電莫之當夐出倫輩衲子翕然
  謹按此碑磨滅不完碑文所云大輪從師鳩巢受具則鳩巢亦靈峰古徳也因並列之
  祥盤 元僧無際月華山林泉禪寺地産碑大寧之東南三舍餘有山名號月華有禪者祥盤届此剏立茅茨緇素聞之雲棲而輳伐除荆棘去其燼壞師之行酒不濡齒過中不食非戒不履
  康泰真 元李闕二字雲峰真人康泰真墓銘公俗姓康氏道諱泰真利州花務村人也母感異夢娠二十四月而生長而敦厚美髯過腹自仙風道骨明昌元年耕於州西長夀山遇至人盤石而坐公異之稽首而拜感至人口傳道于公心印元妙神識爽然拜謝間忽失所在石上履跡迄今存焉棄家入道於長夀山懸壁半石窟之中下志修真數年里人敦請下山披木葉衣過舅氏之舍其姈氏竊焚公葉衣火艷飛身神亦無懼體亦無傷丁丑夏間徙居霫都有長春觀住持道人髙煉真少所許予一見公貌竒之曰殆非鍾離之後乎時夏甚旱太師烏庫哩公率衆請至雩壇下公於赫日中跏趺而坐良久曰來辰正當有甘澍果依期有一犂之足是年仲冬凛冽霫之朝爽樓者最為傑觀四壁曠然千山叠雪公裸袒而居及十旬餘樓下瞻仰者雲集真寒暑不能侵者也其後利州節度使任公帥官屬稽首於公曰金鼎郡師之鄉也願建道院一區冀鶴駕賁臨公憫其感誠俯而允諾不數載間剏建琳宇名曰玉京後于長夀山作十笏丈室命曰葆光書遺世頌云平生活計得優游寄托人間九十秋撤手這囘歸去也杖挑明月赴瀛洲
  李元久 元張道中雲谿觀碑瑞州之北二百里許有洞曰天一大洞觀曰雲谿自古黄冠修煉所李元久先生錦州坊市人也幼多疾父母捨入建州雲峰觀禮曹大師為引度師實邱神仙之法孫庚辰郡人大寧路總管崔履謙因暇訪師談元論道見其㝠功實行樂清虛之活計甘淡泊之家風愛之敬之





  欽定熱河志巻九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