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夔州府志

正德夔州府志

《夔州府志》序 编辑

志記之文,其來尚矣。古者經界之法行,則鄉有善俗;學校之教明,則士有定業。考諸經可見也已。我國家混一海宇,稽古右文,故上自國都,下及閭巷,凡有關於風教者,每事必書于策,藏之秘府,用資睿覽。而其制必始於郡縣,匯次成篇,然後登進士之重加纘述,以昭示乎,天下後世,即《虞書》諮詢《周禮》圖籍之遺意也。夔在蜀為大郡,與荊、襄、漢、沔相接壤,江山聯屬,地廣民稀,然其俗猶為近古,至於上著新附之家漸增於昔,而舊志缺略,君子于此不能無議焉。 正德己巳,臨川吳公潛顯之以冬官郎銜聖天子命,出守於此。甫視事,即慨然以重修郡志為己任,乃延郡中有文學者,各詣所屬十有二縣,窮搜博采,而後考訂正正焉。沿革分野之詳,井灶、租稅之數,他如物產、戶口、名宦、流寓皆無微而不具載,通計若干卷。其筆削大指,則斷自太守,公足成之。公用心可謂勤矣。顧以予有斯文之舊,讬、一言引其端。夫當官之要,談者類能取。所謂清、慎、勸、相與樂道之,以為矜式。然有一焉,地利有肥磽,風俗有美惡,賦役有重輕,其舊規故典可以稽之,于古而驗之於今者,固有在也。按其舊,以布吾維新之政;考其跡,以酌吾時措之宜,則存乎其人耳。是故登高眺遠,則有得乎孔明恢復之志;撫景觸物,則有得乎少陵忠愛之情。二者皆於郡志乎見之。然則文之不可忽也如此。顯之下車之初,時荒盜發,徵調頻繁,公隨事籌畫,眾論翕然,極為都憲林公見素所稱重,又能推其餘力,作興學校,激勵人才,招募鄉勇,賑恤貧乏,其可書殆者,不止於郡志一節,雲是編出向,所謂孔明事業,少陵題詠,宛然在開卷中。俾聽者起敬,胸次悠悠,而顯之之名亦將與二公同垂於不朽矣。況文獻不足,古人所憾,他日太史氏,采四方之言,成一代之典,萬一於此有取焉,其為助,豈少乎哉。遂不辭而為之序。 正德八年,歲在癸酉,夏六月吉 賜進士第、通議大夫、南京禮部右侍郎、前翰林侍讀學士,經筵講讀纂修會典、致仕西充馬廷用書。 夔州府 東西約廣一千六十五裡,南北約長一千六百五十裡,東至湖廣荊州巴東縣界二百二十裡,西至重慶墊江縣界八百四十五裡,南至湖廣施州衛界四百五十裡,北至陝西漢中金州界一千二百里。本府東到巫山縣一百二十裡,東北到大昌縣二百五十裡。西到雲陽縣二百里,到開縣四百里,到新寧縣六百里,西南到萬縣四百里,到梁山縣六百里,西北到東鄉縣八百里,到達州九百里。南到建始縣五百里。北到大寧縣三百五十裡。東北到京師六千九百八十裡,東到南京二千五百三十裡,西到四川一千五百里。 奉節縣 東西約廣一百三十裡,南北約長二百二十裡,東至巫山縣界五十裡,西至雲陽縣界八十八裡,南至建始縣界一百二十裡,北至大寧縣界一百里。雲陽縣 東西約廣一百六十裡,南北約長三百四十裡,東至奉節縣界七十裡,西至萬縣界 九十裡,南至湖廣施州衛界二百四十裡,北至大寧縣界一百里。萬縣 東西約廣二百一十裡,南北約長五百里,東至雲陽縣界九十裡,西至重慶忠州界一百二十裡,南至湖廣施州衛施南宣撫司界三百里,北至新寧縣界二百里。梁山縣 東西約廣一百九十裡,南北約長一百九十裡,東至萬縣界一百一十裡,西至重慶墊江縣界八十裡,南至重慶忠州界九十裡,北至順慶大竹縣界一百里。開縣 東西約廣二百九十裡,南北約長三百一十裡,東至大寧縣界一百七十裡,西至新寧縣界一百二十裡,南至萬縣界一百六十裡,北至東鄉縣界一百五十裡。新寧縣 東西約廣一百二十裡,南北約長一百三十裡,東至開縣界六十裡,西至達州界六十裡,南至梁山縣界七十裡,北至東鄉縣界六十裡。東鄉縣 東西約廣一千二百四十裡,南北約長八百四十裡,東至湖廣竹山縣界一千二百里,西至達州縣界四十裡,南至新寧縣界四十裡,北至陝西西鄉縣界八百里。達州 東西約廣一千四三十裡,南北約長六百二十裡,東至湖廣竹山縣界一千三百里,西至順慶大竹縣界一百三十裡,南至梁山縣界一百七十裡,北至陝西西鄉縣界四百五十裡。巫山縣 東西約廣一百六十裡,南北約長二百四十裡,東至湖廣巴東縣界九十裡,西至奉節縣界七十裡,南至建始縣界一百二十裡,北至大寧縣界一百二十裡。大昌縣 東西約廣三百七十裡,南北約長四百里,東至湖廣巴東縣界二百五十裡,西至大寧縣界一百二十裡,南至巫山縣界一百里,北至陝西房縣界二百里。大寧縣 東西約廣六百七十裡,南北約長三百四十裡,東至湖廣竹山縣界四百二十裡,西至開縣界二百五十裡,南至奉節縣界九十五裡,北至陝西平利縣界二百五十裡。建始縣 東西約廣八百里,南北約長四百里,東至湖廣巴東縣界三百里,西至奉節縣界五百里,南至湖廣施州衛界五十裡,北至巫山縣界三百五十裡。

《夔州府志》 序本府地理總圖附疆域至到  十二縣地理圖附疆域至到目錄  卷之一   沿革 郡縣名   形勝   風俗卷之二   城郭 街坊 附市鎮 郵驛 關梁 附津渡

 山川 附水運 土產卷之四   戶口 田地 賦稅卷之五   祀典 附祠廟寺觀 惠政卷之六   公署 學校 附社學 書院卷之七   宮室 附寺觀 陵墓 古跡卷之八   名宦 職官題名 流寓卷之九   人物 科貢 薦舉 孝節 義勇卷之十   武備 附瞿塘衛 職官題名卷之十一   詩卷之十二 文制

《夔州府志》卷之一 编辑

建置沿革府治 虞 舜即位之後,分天下為十二州,荊梁其二,夔蓋荊梁之間。天文翼、軫分野。或曰帝嚳,封其支庶於蜀,其後稱王,長曰蠶叢,次曰伯雍,三曰魚鳧。蠶叢國在巴、賨之間,夔蓋其封域也。 夏 禹別九州,夔當荊、梁、雍三州之境。商,仍夏之舊。周,為魚複國。春秋,為庸國地,即庸國之魚邑,厥後楚人、秦人、巴人分庸地屬�巴。戰國,楚置扞關。秦惠王使司馬錯伐蜀,有其地,又得楚之交。秦始皇去封建為郡縣,蜀置巴郡,魚複隸焉。西漢因秦舊治,實弘農郡之境。王莽末,公孫述據其地,更魚複曰白帝。東漢,分置永寧郡。建安初,改巴東郡。蜀漢改置固陵郡。尋複改巴東郡,領縣十一,為蜀重鎮,治永安。晉,治魚複,領縣三。宋,置三巴校尉,治白帝城。齊,兼置巴州,尋省。梁,置信州,皆治白帝城。後周置總管府,移治永安宮南,總管王述又移府于白帝城,楊素又複之。隋,郡廢州存。大業初,改州為巴東郡。唐貞觀初,改瀼西為奉節。武德初,複為信州。三年避皇外祖守信諱,改曰夔州,治奉節縣。天寶初,改州為雲安郡。乾元初,複為夔州,蜀山南東道,治臨江,領縣四。梁置鎮江軍,乾化四年,徙軍治於夔。後唐升為甯將軍節度使。孟知祥據蜀仍為夔州。宋複立都督府,徙治瀼西,即今夔州府地,領縣二,尋為夔州。元改州為路,置總管府,隸四川,領開、達、萬、施、雲陽、梁山、大寧七州,奉節、巫山二縣,州各領其縣,偽夏明氏僭據改夔路刺史府。 皇明,洪武四年,僭據歸附,仍為夔州。九年,改夔州隸重慶府。十四年,升州為府,隸四川布政使司,施改建始縣,幾州悉為縣,領縣十一。成化元年,析達州五裡,增置東鄉縣。 郡名:魚複周名,扞關戰國名,永甯、巴東漢名,固陵蜀漢名,夔州、雲安唐名 十二縣 奉節縣(附郭)春秋庸國之魚邑。秦為魚複縣,屬巴郡。漢因之。蜀漢改為永安縣。西魏改曰人複。隋屬信州。唐貞觀中,改奉節縣。宋元仍舊。 皇明,洪武九年,省縣入夔州,十四年複置編戶四裡市郭上、市郭下、永寧、都會。 縣名 人複西魏名 奉節唐名 雲陽縣在府城西一百七十裡,本漢朐 縣,屬巴郡。晉屬巴東郡,後改雲安縣。唐屬夔州,五代唐置雲安監。宋置雲安軍,熙寧中,析置安義縣,尋複為監。元置雲安軍,後升雲安州,雲安縣省入。皇明因之,七年為雲陽縣,改今屬,編戶二鄉九裡:居仁鄉五裡東市、西市、從善、仁慈、仁壽,安義鄉四裡路陽、高陽、雲典、尚溫。 縣名 朐 秦漢名 安義宋名 萬縣在府城西四百五十裡,本漢朐 縣,屬巴郡。蜀漢立南浦縣。後周置安鄉郡,後改縣,曰安鄉,郡曰萬州,屬南州。隋改萬川曰南浦,屬巴東郡。武德二年,置南浦州,尋改浦州。八年,廢,屬夔州。九年,複置浦州。貞觀中,改萬州。天寶初,改南浦郡,屬山南道。乾元初,複為萬州。五代因之。宋割梁山縣置梁山軍,又升為萬州,領南浦、武寧二縣。元以南浦縣省入。皇明洪武七年,改州為縣,及今屬,編戶四裡。成化十八年,知縣龍濟新增一裡大周、三真、市郭、巴南、新豐。 縣名 南浦蜀漢名 安鄉後周名 梁山縣在府城西六百里,本漢朐 縣地。西魏置梁山縣。後周分朐 縣地,置梁山郡。隋屬巴東郡。唐屬浦州,尋屬萬州。宋置梁山軍,縣屬焉,元祐 初,還屬萬州,尋復舊。元改為梁山州,隸夔路。皇明洪武省州入梁山縣,改今屬,編戶一十二裡二鄉:清平鄉五裡桂溪、水西、豐勝、虎城、川西,萬安鄉六裡市郭、樂勝、水東、福德、永安、安樂。 縣名 高粱漢名 都梁唐名 開縣在府城西四百七十裡,本漢巴郡朐 縣地。漢末析置漢豐縣。蜀漢屬巴東郡。晉省。梁複置。西魏改曰永寧。隋改曰盛山,屬信州。義甯初置開州。唐天寶初改盛山郡,乾元初複為開州,廣德初又改曰開江。宋因之。元以縣省入。皇明洪武六年改州為縣,編戶七裡盛山、臨江上、臨江下、新浦上、新浦下、漢高東、漢高西。 縣名 漢豐漢名 盛山隋名 新寧縣在府城西六百四十裡,本漢宕渠縣地。西魏置新寧縣屬新寧郡。隋廢郡以縣省入通川縣。唐初複置,太和中屬開州,後屬通州。宋以三岡縣省入,屬達州。元因之。皇明洪武初,省入梁山縣,十四年,複置縣改今屬,編戶七裡市郭、石月、豐年、福 壽、唐昌、南雲、長樂。 縣名 新安漢名 萬寶唐名 東鄉縣在府城西北八百八十裡,本漢巴郡宕渠縣地。魏分新安縣地,置東鄉縣,石州領之。後周廢,周立三巴郡領之。隋罷三巴郡,隸通州。唐因之。宋隸達州。元改夔州為路,達州領之。皇明洪武初因之,九年改為達縣,成化元年,僉憲汪公浩奏析今縣。編戶五裡峨城、勸化、巴渠、太平、池羊。 縣名 石鼓漢名 達縣在府城西北八百里,本漢巴郡宕渠縣之東界。東漢析置宣漢縣。蜀漢複以宕渠、宣漢、漢昌為宕渠郡,尋省,屬巴西郡。西晉惠帝複置屬梁州。晉立晉昌郡。劉宋複置,屬南宕郡。南齊屬巴渠郡。梁置東關郡及置萬州。西魏改為通州。隋開皇三年改石城縣為通川。唐武德初複為通州,尋為總管府,貞觀初複為州,長安二年升為中州,景雲二年又置都督府,開元間隸山南西道,天寶中複為通州。宋乾德三年,改達州以宣漢縣省入。元仍之。皇明洪武九年,改州為縣,以通川縣省入改今屬,成化元年,又析東鄉縣編戶八裡二鄉:金華鄉市郭、新興、仜豐、蔣池、永豐鄉四裡冠蓋、安仁、長壽、水西。 縣名 宣漢漢名 通川唐名 巫山縣在府城東一百三十裡,本楚巫郡。秦改為巫縣,屬南郡。漢因之。晉于此置建平郡。隋罷郡改縣,曰巫山,屬巴東郡。唐蜀夔州。宋元仍舊。皇明因之,編戶四裡市郭上、市郭下、跳石、新興。縣名歷代同。 大昌縣在府城東二百里,本秦漢巫縣地。蜀漢屬宜都郡。晉置建昌縣,又改曰泰昌,屬建平郡。後周改曰大昌,置永昌郡,尋廢郡及省北井縣入焉。隋屬巴東郡。唐屬夔州。宋置大寧監以大昌為屬縣。元併入大寧州。皇明仍舊縣改今屬,編戶二裡上田、仁善。 縣名 泰昌晉名 大昌周名 大寧縣在府城東北二百里,春秋夔並于楚,屬巫中。秦屬南郡。巫縣,有監官,屬固陵郡,始立北井縣。東漢因之。三國迭有其地:蜀分南郡立宜都,吳以宜都立建平郡。晉置建昌縣,又改為泰康縣,屬建平郡。後周,地屬大昌縣。隋屬巴東郡。唐屬夔州,劉晏為鹽鐵使,立為監。五代因之。宋開寶六年因鹽置大寧監。元設鹽官,至元中升大寧州,領洵陽、平利、石泉、龍化、大昌五縣,屬夔路。皇明為大寧州,九年改大寧縣,撥洵陽、平利、石泉、隆化隸陝西漢中府,大寧改今屬,編戶三裡通城、石門、羊喬。 縣名歷代同 建始縣在府城南五百里,本漢巫地,隸南郡。晉置建始縣屬建平郡。後周置業州。隋廢州郡以縣屬,義甯初複置業州,貞觀以縣屬施州,天寶複為清江郡,隸江南道。元並清江入施州,建始隸焉。皇明,洪武四年,歸附隸施州,二十三年撥隸今屬,編戶五裡大安、景 陽、市郭、長壽、新隆。縣名 清江隋名 形勝 郡城 據荊楚上游歐陽穎《引水記》:夔州控一川、限五溪,據荊楚上游,為巴蜀要郡,當全蜀之口董鉞《制勝樓序》:夔為一路,當左右全蜀之口。堅完兩川間隔三楚宋丁謂《夔城記》,憑高控深,咽喉巴峽同上,鎮以灩澦,扼以瞿塘夔州報恩寺《佛開樓記》,水陸津要吳簡言《禦寇記》:當水陸津要,乃蜀之東門也,鳳山、昌江拱揖環匯大寧《江山堂記》,東有瞿塘,西有縉云云安《鐘秀堂記》:東有瞿塘、灩澦之壯,西有縉雲、塗山之美,居岷嶓之下,據三峽之上唐段文昌《岑公洞記》,山川秀出,冠于峽右宋侯師聖《達州天慶觀記》,山水之國達縣《雙清閣 記》。奉節縣附城雲陽縣 東有瞿塘,西有縉雲《鐘秀堂記》,背崇山,臨大江《舊志》。萬縣 處岷嶓之下,據三峽之上唐段文昌《岑公洞記》。梁山縣 前涪後峽劉煥題名序,介夔梓之間《圖經志》,與萬州表裡《圖經志》,夔子咽喉續題名記。開縣 漢中之郡,盛山所理漢中刺史《新宅記》,水陸所輳,貨殖所萃《隋志》。新甯縣 蟠龍枕江即枕龍橋,嘯虎距南,雞足東蹲,牛山西臥。東鄉縣 三江合流,群山排闥,雲煙相滋,林薄交茂。達州 東瀉巴水陳升翠《玉軒序》,郡居四達《舊志》,其州枕江《寰宇記》,山水之國曹撝《雙清閣記》, 山水秀麗冠于峽右宋侯師《聖天慶觀記》,鳳凰嵯峨,翠屏環拱,竹嶺東列,鐵山西峙,一水縈帶,四 山如城《舊志》。巫山縣 巫峰十二高秀絕蜀,大江抱其南,箜篌屹于左《舊志》。大昌縣 諸山縈繞,峭壁如畫。大寧縣 眾峰巉絕,四面屏列,峽中之桃源。建始縣 萬山之窟,古 之地。 風俗 本府 雪不到地宋肇詩序,其人豪俠,其俗信鬼,其稅易征,其民不偷《都督府記》。人多勁勇《巴郡志》。俗重田神寰宇記。踏 而遊《圖經志》。刀耕火種,女不蠶織《舊志》。士以績文相高《儒學記》。民俗秀野《通川志》,民淳訟稀龜齡詩:夔峽民淳獄訟稀,使君無事只吟詩。 奉節縣附城雲陽縣 鄉舉裡選,得人居多,民風淳厚,不尚浮華《舊志》。萬縣 土地沃饒,冬無苦寒,多崇密大谷,民力農桑,人尚禮讓。梁山縣 閱旬無訟郡守題名記,稻田蕃廡劉煥題名記,吉凶相助,有周恤之風 增。開縣 俗重田神,漁樵耕牧,好唱竹之歌《寰宇記》。新寧縣 土地肥美,風俗淳樸,不事賈敗,唯務農桑《舊志》。東鄉縣 男慕文儒,鮮商賈,女多耕織,喪儉樸《舊志》。達州 地濕墊卑褊《唐詩紀事》,土地肥美《地理志》,任俠尚氣《通川志》,夏秋多瘴白居易詩,三冬 有電,九月無霜元稹詩。巫山縣 士頗慕于文學,民淳簡於訟詞《巫山志》。 大昌縣 刀耕火種,少開桑麻,民性淳樸。 大寧縣 春夏多暖,秋冬少寒,有山嵐氣,辣茶以避之《大寧志》,地近巴夔,有楚遺風《江山堂記》。 建始縣 地僻山深,俗尚樸實,少田畝,伐木燒佘以種五穀,獵漁以供庖廚,外戶不閉,賊盜不防。 夔州府志卷一終

《夔州府志》卷之二 编辑

城郭 府古無城,環立木柵。成化十年,始開築城池,包砌磚石,周圍九百七十五丈,辟門五座。正德七年,知府吳潛新創敵城二座,串樓一百八十間。東門城樓,久毀,辦材重建。上南門曰薰德,下南門曰時阜,東門曰實暘,西門曰來恩,北門曰肅威,俱吳公立額命名。教場演武亭在 實暘門外。 奉節縣附城 雲陽縣 舊有土城,圮塌,正德六年,知府吳潛知縣梅甯始創其城,周圍一千五百丈,門四:東曰朝宗,西曰大壯,南曰南薰,中曰鹹和。教場演武亭北門外。 萬縣 城周圍五裡許。成化二十三年,知縣龍濟甃砌磚石高一丈二尺。正德六年,知縣孫讓增高五尺,門三:東曰會府,南曰江會,西曰會省。教場演武亭在東門外。 梁山縣 舊無城池。成化二十一年,知縣吳玨經度築城,周遭九百五十余丈,高一丈八尺。正德六年,參政曹公祥增高六尺,門四:東曰樂善,南曰安樂,西曰豐勝,北曰永安。教場演武亭在東門外。 開縣 舊有土城,成化二十三年始 □砌磚石,周圍三百六十丈。正德六年署縣事訓導楊文重修構葺串樓,疏浚濠池,環城周匝門四,東曰望仙,西曰留陽,南曰瑞石,北曰盛山。教場演武亭在西門外。 新寧縣 舊無城池,成化間,始築土牆,後知縣 □□甃砌磚石。弘治八年,知縣張琮環構□□。正德六年,知縣王良複增堞浚濠,周匝門四:東曰龍勝,南曰珠明,西曰河清,北曰寶□。教場演武亭在北門外。 東鄉縣 成化十九年知縣吳信始環以城。二十一年,參政謝公士元複增其制。二十三年,知縣倪洪加以樓櫓。正德五年,都憲林公俊、高公崇熙又拓前規,甃砌以石門五:東曰東定,西曰西勝,南曰南寧,北曰北固,東南曰迎薰。門左右各營房三間。教場演武亭在西門外。 達州 舊有土城,成化二十一年,增築四百餘丈。弘治二年,磚石甃砌,仍加樓堞。正德五年,藩臬重臣董兵於此重加後城、浚濠,周匝門五:東曰進賢,上南曰正南,下南曰錦川,西曰夕陽,北曰鳳山。教場演武亭在西門外。 巫山縣 元末,偽夏明氏據重慶,命吳景昭創築土城,歲久圯壞。正德七年,知府吳潛、知縣唐書始開築城池,完固門四:東曰叢秀,南曰巫山,西曰會仙,北曰陽臺,教場演武亭在北門 外。 大昌縣 古無城池,弘治二年,始築土城。正德七年,知府吳潛知縣董忠甃砌磚石,門三

座:東曰朝陽,西曰永豐,南曰通濟,周圍二裡許,計二百九十九丈。大寧縣 城周圍六百三十七丈,甃砌磚石。門四:東曰陽和,南曰永清,西曰安平,北曰振武。正德五年,複於城外開濠一百餘丈,寬深八尺。教場演武亭在北門外。建始縣 舊無城池,弘治三年,始築土城,周圍五百五十餘丈。正德七年,知府吳潛委官行該縣,甃砌磚石。門四:東曰聳基,南曰添祿,西曰崇碧,北曰望陽。教場演武亭。 街坊市鎮坊牌本府 府前街 中街 前街 後街 南街 積盈坊 阜民坊 仁壽坊 八陣坊前街 善教坊府前街 安和坊後街 鎮安坊 太平坊南街 寂靜市在府城北 新村壩市在府城南 朱家壩市在府城西 龍 街鎖在府城南 迎恩坊在西門內,郡守吳公潛重修激濁坊 揚清坊在按察分司前承流坊 宣化坊在府前街左右 政教坊在府前 進士坊為王彥奇立 京闈高捷為譚宗義立 掇科坊為朱七立 應台坊郡守吳公為王佐重修 鵬程坊為王孜立 登俊坊郡守吳公潛為吳英立 貞節坊為千戶劉宣母楊氏立 中和樂善坊二在遞運所左右,郡守吳公潛重修 奉節縣 承流坊 宣化坊在縣前左右 奉節坊在縣東 雲陽縣 行善坊 文興坊 忠良坊 信實坊 居仁坊 由義坊 立禮坊 秉智坊俱正街 登瀛坊為黃春立 飛黃坊為李坤立 進士坊二為黃以春、王彥奇立 淩霄坊為芉坤立 梯雲坊為王祜立 攀桂坊為黃原立 賓賢坊為王存升立 禹門雙躍坊為鄧顯、鄧嘉立 世科坊為傅汝霖立 登雲坊為傅忠立 毓秀坊為譚紹立 攀龍附鳳坊為黃祐立 奎璧光天坊為王彥奇立 萬縣 縣治街周回旋轉 遞運所街橫街三,長街一 承宣坊在布政分司西 激揚坊 澄清坊在按察司左右 正本清源坊在縣左右 世科坊為魏紀立 肅政坊為張鵬立 梁山縣 虎溪鎮在縣西北四十裡 杏市鎮在縣西南四十裡 銅角鎮在縣北四十裡 羅市鎮在縣北四十裡 迎恩坊 毓賢坊 恤民坊 方明坊 南新坊俱在縣東 承流坊 宣化坊在縣左右 鐘秀坊在縣東南 義和坊在縣北 忠孝坊 通遠坊 錦川坊俱在縣西 北通坊在縣南 文奎坊為劉志才立 沖霄坊為張文筫立 雲梯坊為李文立 飛騰坊為魯希貴立 青雲坊為胡福海立 文壁坊為黃昱立 掇英坊為鄧毅立 鵬程萬里坊為熊必榮立 一鶚橫秋坊為張敬立 步蟾坊為黃政立 雲程坊為周信立 登瀛坊為張勉立 鳴鳳朝陽坊為吳思恭立 攀桂坊為李默立 折桂坊為梅先立 錦幖坊為黃鎔立 拔秀坊為胡高立 開縣 臨江市 治安坊在縣東 迎恩坊在縣南 蟾宮折桂坊 進士坊 少卿坊俱為汪翰立 新寧縣 東街 西街 南街 北街世科坊為周遵立 奪錦坊為朱鵬立 迎恩坊 唾天香坊 承流坊 宣化坊在縣左右 進士坊二為熊希古、趙鼇立 東鄉縣 正街在縣南 東街 西街 南街 北街迎恩坊在縣北 育民坊在縣南 通衢坊在縣西 鳴珂坊在縣東 承流坊 宣化坊在縣左右 儒林坊在學前 卓冠賢科坊 次第秋香坊俱為譚春元立 進士坊為李埜立 達州 雙元坊 登雲坊 恩榮坊 攀桂坊 應奎坊 冊桂坊 惇信坊在縣前 聯桂坊為曆科舉人立 躍龍門坊 進士坊為唐仁立 鯤奮天地坊為唐信立 亞元坊 進士坊為唐錦舟立 進士坊為袁達立 巍科坊為趙堂立 進士坊為王良賓立 澄清坊 撫治坊在撫道左右 承流坊 宣化坊在縣前 巫山縣 縣前街 東街 西街 鎮流嘴市在縣西 攀龍坊為黃禮立 折桂坊為彭興立 步雲坊為羅海立 攀桂坊為向智立 蜚英坊為黃彥民立 梯雲坊為李忠立 騰蛟坊為 興祖立 及第坊為立永忠立 文魁坊為向昂立 月桂坊為曾鐸立 掇科坊為譚剛立 貞節坊為胡氏立 世顯坊 進士坊俱為黃禮立 大昌縣 縣前街 東街 西街 迎恩坊在縣南 大寧縣 縣前街 東街 南街 步蟾坊為冉嵩立 攀桂坊為譚宗立 世榮坊為蹇賢立 世科坊為譚巽立登榮坊為劉斐立 孝感坊為王文義立 迎恩坊在南街 泮宮坊在學前 育民坊 宣化坊在縣左右 建始縣 縣前街 文林坊 泮宮坊 狀元坊為元詹邈立 承流坊 宣化坊在縣左右 郵驛本府 永寧驛在府城西三裡,洪武十年創,弘治庚申,郡守楊公奇重建。安平驛在府城西六十裡,洪武二十五年建。南沱驛在府城西一百二十裡,洪武五年建。龍塘驛在府城西南一百八十裡,洪武間立。馬口驛在府城西南百七十裡,洪武間立。總遞鋪在府前,正德七年,郡守吳公潛重修。 奉節縣附城 大橋鋪在府城東十裡 清漣鋪在府城東二十裡 斫羊鋪在府城東三十裡 鼓風鋪在府城東四十裡 麥塘鋪在府城東五十裡 江春鋪在府城西一十裡 溶沱鋪在府城西二十裡 柘園鋪在府城西三十裡 燕子鋪在府城西四十裡 仙女鋪在府城西五十裡 白水鋪在府城西六十裡 重樓鋪在府城西七十裡 水磨鋪在府城西八十裡 新村鋪在府城西九十裡 杜站鋪在府城西一百二十裡 馬口鋪在府城西南一百四十裡 土產鋪在府城西南一百五十裡 柳池鋪在府城西南二百里山腳鋪在府城西南二百一十裡 石硤鋪在府城西南二百四十裡 龍塘鋪在 府城西南二百五十裡 雲陽縣 五峰驛在縣南 巴陽驛在縣西六十裡 縣門鋪 清水鋪在縣東十裡 東陽鋪縣東二十裡 上元鋪縣東三十裡 磁莊鋪縣東四十裡 龍洞鋪縣東五十裡 踏江鋪縣西十裡 小灘鋪縣西二十裡 橫樑鋪縣西三十裡 羊腸鋪縣西四十裡 上崖鋪縣西五十裡 磨盤鋪縣西六十裡 小江鋪縣西七十裡 巴陽鋪縣西八十裡 

高青鋪縣北三十裡 桐木鋪縣北四十裡 高陽鋪縣北五十裡 大觀鋪縣北六十裡 上蒜鋪縣東北七十裡 五溪鋪縣東北八十裡 萬縣 集賢驛在縣城東 瀼途驛在縣西一百里 周溪驛在縣東五十裡 縣門鋪 雙溪鋪縣東十五裡 紅沙鋪縣東三十裡 羊段鋪縣東四十裡 周溪鋪縣東五十裡 三龍鋪縣東七十裡 七星鋪縣東九十裡 西溪鋪縣西十五裡 高粱鋪縣西三十裡 普庵鋪縣西四十裡 佛寺鋪縣西六十裡 七裡鋪縣西七十五裡 三真鋪縣西九十裡 觀音鋪縣西百里 梁山縣 縣前總鋪 觀音鋪縣東一十裡 楊店鋪縣東二十裡 蟠龍鋪縣東三十裡 書字鋪縣東四十裡 雙廟鋪縣東六十裡 雙池鋪縣東七十裡 曲水鋪縣東八十裡 白羊鋪縣東九十五裡 分水鋪縣東一百一十裡 福德鋪縣西一十五裡 沙河鋪縣西二十五裡 樵村鋪縣西三十五裡 沙龍鋪縣西四十五裡 平井鋪縣西五十五裡 天池鋪縣西七十裡 康村鋪縣西八十裡 高都鋪縣北一十五裡 薑市鋪縣北三十裡 大歇鋪縣西北四十裡 峰門鋪縣西北六十裡 新路鋪縣西北八十裡 碧山鋪縣西北一百里 開縣 縣門鋪 上裡鋪縣西二十裡 竹溪鋪縣西四十裡 臨江鋪縣西六十裡 石盤鋪縣西八十裡 康村鋪縣西一百里 豆山鋪縣西一百二十裡 洪射鋪縣東十裡 渠口鋪縣東三十五裡 龍盤鋪縣東六十裡 大浪鋪縣東四十五裡 馬灘鋪縣東七十五裡 銅鈴鋪縣東九十裡 新寧縣 縣門鋪 流星鋪縣東十裡 飛雲鋪縣東二十裡 曲水鋪縣東三十裡 峻嵐鋪縣東四十裡 飛星鋪縣西十裡 峰烈鋪縣西二十裡 超影鋪縣南十裡 映峰鋪縣南二十裡 甘棠鋪縣南三十裡 出岫鋪縣南四十裡 任市鋪縣南五十裡 平垣鋪縣南六十裡 沙河鋪縣南七十裡 太平鋪縣北十裡 泉水鋪縣北二十裡 東鄉縣 石鼓鋪在縣治左 三灣鋪縣南一十裡 雙河鋪縣南二十裡 七裡鋪縣南三十裡 黃村鋪縣西一十裡重石鋪縣西北二十裡 達州 通川鋪在縣西 竹山鋪縣東一十五裡 臨雲鋪縣東一十五裡 江陽鋪縣東三十五裡 亭子鋪縣東四十五裡 瀘灘鋪縣東五十五裡 左峽鋪縣東六十五裡 梅薪鋪縣東七十五裡 檀水鋪縣東八十五裡 謝康鋪縣東九十五裡 木壩鋪縣南十五裡 觀音鋪縣南一十五裡 東山鋪縣南四十裡 木版鋪縣南五十四裡 江水公館縣南六十裡 亭子鋪縣東一十裡 羅江鋪縣東二十裡 馬郎鋪縣東二十裡 兩水鋪縣東四十裡 閣江鋪縣西一十裡 鐵山鋪縣西二十裡 椒灘鋪縣西二十裡 永睦鋪縣西四十裡 老君鋪縣西五十裡 連山鋪縣北六十裡 河南鋪縣北七十裡 岩門鋪縣北七十裡 蒙溪鋪縣北八十裡 蔣壩公館縣西一十裡  巫山縣 高塘驛在縣西 縣門鋪 烏溪鋪縣西十裡 下坪鋪縣西二十裡 坪田鋪縣西三十裡 赤溪鋪縣西四十裡 天池鋪縣西五十裡 界首鋪縣西六十裡 七宿鋪縣東十裡 漢平鋪縣東二十裡 仙女鋪縣東三十裡 三會鋪縣東四十裡 深譚鋪縣東五十裡 得勝鋪縣東六十裡 三溪鋪縣東七十裡 小橋鋪縣東八十裡 鑼鼓鋪縣東九十裡 

大昌縣 縣門鋪 永田鋪縣西三十五裡 幹峰鋪縣南五十五裡 大寧縣 縣門鋪 坡腳鋪縣東十裡 觀音鋪縣東二十裡 小泉鋪縣東二十裡 沙河鋪縣北十裡 馬塘鋪縣北二十裡 虎徑鋪縣北二十裡 紙連鋪縣西十裡 大路鋪縣西一十裡 分水鋪 建始縣 縣門鋪 關梁津渡本府 鐵鎖關在瞿塘峽口,鐵柱二,在北岸各高六尺四寸,景定甲子,守將徐宗武立。鐵鎖一條,長二百七十七丈 百牢關在府城東十裡 石門關在府城東北六十裡,舊名鬼城關。和豐橋在府城西門左 實峰橋在府城外西坪遞運所東,有亭。龍溪橋在西坪所西

顯泰橋在西坪所大西通前三橋連亭,年久廢壞。正德七年,郡守吳公潛俱重修。陽南渡在府城南 中堆渡在府城北 安陽渡在府城東 奉節縣附城 雲陽縣 普安橋 通濟橋俱在縣西一裡 登龍橋在縣北 善溪橋在縣東 子規橋在縣西 臨江橋在縣西 化龍橋在縣西 遇仙橋在縣西 東瀼渡在縣東 水磨渡在縣西南 安渡在縣北 小江渡在縣東六十裡 萬縣 天生橋在縣西 五梁橋在縣西二十裡 普庵橋在縣西三十五裡 兩渡水橋在縣西三裡 通濟橋在縣西 梁山縣 化龍橋在縣南近學宮 文昌橋在縣南 萬石橋在縣北三裡 通濟橋在縣西 □裡 丁堰橋在縣西五裡 福德橋在縣西十五裡 惠民橋在縣北二十裡 登瀛橋在縣東南 張生橋在縣北二十裡 觀音橋在縣西二十裡 開縣 虎爪關在縣北三裡 金煉關在縣北五十裡 豆山關在縣西一百一十裡 高橋關在縣北一百里 茅坡關在縣西九十裡 水南橋在縣南 大洞橋在縣東 天生橋在縣北五十裡 馬嘶橋在縣西一百二十裡 小水橋在縣西六十裡 官渡在縣前 枇杷渡在縣東十裡 清江渡在縣東 馬轉渡在縣北 新寧縣 三裡橋在縣東三裡 和尚橋在縣東五裡 市中橋在縣中街 澄清橋在縣西 普庵橋在縣西二十裡 世顯橋在縣北二十裡 寶泉橋在縣西北十裡 義和橋在縣南二十裡 映峰橋在縣南二十裡 高板橋在縣南五十裡 東鄉縣 深溪關在縣東八百里 高橋關在縣東四百里 石門關在縣東五十五裡 馬渡關在縣西北二百里 鹽場關在縣北六百里 進賢橋在縣東 廣濟橋在縣西 天生橋 達州 鳳凰關在縣西五裡 呂公關在縣東北二裡 石龍關在縣東十裡 鐵山關在縣西三十裡 閣溪橋在縣西

二十裡 赤蘭橋在縣西城外 巫山縣 會仙橋在縣西 觀音橋在縣東 南林渡在縣南 寧河渡在縣東 大昌縣 西城橋在縣西 縣前渡 大寧縣 觀音橋 大陽橋俱在縣北 龍孔渡在縣南 趙家渡在縣西 四十八渡在縣東二百三十裡 建始縣 石舊驛橋在縣東北四十裡 宣化橋在縣東 南門橋在縣南十裡 下壩橋在縣東十五裡

《夔州府志》卷之三 编辑

山川本府 臥龍山在府城東北五裡,上有諸葛亮祠,因名。山頂有泉。白帝山在府城東五裡,峽中視之,孤特甚峭。公孫述據蜀,殿前井中嘗有白龍出,因稱白帝,山亦以名。赤甲山在府城東十五裡,土石皆赤如人袒臂,故曰赤甲,或雲漢人嘗取巴人為赤甲軍,因名,上有孤城即古魚複縣基。勝已山在府城東九裡,峰密疊秀,巋然獨出眾山之上,宋郡守王十朋名曰勝已山。白鹽山在府城東十七裡,崖壁高峻,色若白鹽,昔張珖嘗書 “白鹽赤甲 ”四大字于上,唐杜甫詩:卓立群峰外,根盤積水遷,池皆任厚地,爾獨近高天。 麝香山在府城東北三十裡,唐杜甫詩:水遷魚複浦,雲暖麝香山。筆架山在府城大江南岸,五山排列。文山即筆架山之中峰,孤特秀出,宛若文字。都憲林公俊、郡守吳公潛故議是名 灩澦堆在瞿塘峽口,江心突兀而出,諺雲:灩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灩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峽人以此為水候。岷江在府城南,一名蜀江,源自岷山,流經本府,入瞿塘峽,過巫山,夏秋水泛,峽流百里。瞿塘峽在府城東,舊山西陵峽。瞿塘乃三峽之門,兩岸對峙,中貫大江,望之如門。南鄉峽在府城西五十裡,《荊州記》:峽西八十裡有巴鄉村,喜釀酒,村旁有溪曰龍門,多靈壽木。大瀼水在府城東自萬頃池發源,經此流入大江。東瀼水在府城東一十裡,公孫述於東濱墾稻田,號東屯。龍洞溪在府城西一百里,溪上產靈壽木。魚複浦即漢之魚複縣基 龍脊灘在府東南三裡,江中有石狀若龍脊,夏沒東見。虎須灘在府城西,杜詩雲:瞿塘漫天虎須怒。 □□井在府城東,江□八陣圖,□□□者鹽冬見春沒。八陣圖在府城東,諸葛亮累石為陣六十四,外列遊兵,當大瀼之沖,大江之濱,千後余載宛然如舊。劉封井在府城西,蜀先主子劉封所鑿,故名。義泉宋郡守王十朋接竹引泉,以濟民用。利民池在城西門偏左。文德池東門右邊傍,城舊府,學□囤地四圍□□□□。武功池在瞿塘衛右 化龍池在北門內,□□傍水,池約十餘畝。漾翠池在北城下獐子溪水洞前 通濟池在北城下偏西南,亦當水洞。注香池在西北傍城 楊清池在按察分司前左 太平池在太平倉內 泮宮池在儒學內 留潤池在府衙內城中苦無井實難得水,郡守吳公潛鑿上十池以備急濟民,前池址間有被人侵 占,今皆清出為池。 奉節縣附城 雲陽縣 飛鳳山在縣南,與縣對峙,山形似鳳。漢成山在縣北一十五裡,扷嘉隱其上。馬鞍山在縣北三十裡,與三牛山相連。石城山在縣北岸二裡 大梁山在縣西北八十裡,山形橫亙有若大樑。新軍山在縣北岸二裡 龍脊在縣前大江中,矯如游龍,夏秋水漲則沒,春冬水落則露,人日官僚樂飲于上,用雞子卜豐凶之兆。龍溪在縣西,接大江。東瀼在縣東,入雲安鹽場。白玉池產玄精石,今絕。寶塔沱、古陵沱俱在縣東 小江在縣西六十裡,源自開縣,會大江。

大水井、小水井俱在縣西一裡瀑布泉在飛鳥山半 鹽井在縣北十五裡,共九口。陂二十一座 堰五十三座 萬縣 都曆山在縣北三裡,為縣之主山。西山在縣西二裡,上有絕塵龕。南山在縣南一裡,縣之案山。獅子山在縣北八裡,形如狻猊。高梁山在縣北四十裡,勢極高峻。魚存山在縣西一十裡,上銳下廣。人存山在縣西四十裡 木櫪山在縣西一百里 太白崖在縣西一裡 岑公岩在縣江南,洞上湯水如簾。古練岩在縣西 魯池在縣西山下,魯有開鑿。龍池在縣東一十五裡 苧溪在縣西一裡,源出梁山。湖灘在縣西六十裡 溪南井、長灘井俱在縣南,百里,水可煮鹽。 包泉、惠泉俱在縣西一裡 梁山縣 高梁山在縣北二十裡 五鬥山在縣西南三十裡 蟠龍山在縣東三十裡孤峙,秀傑突出,環山下有二洞,洞有二石,如龍首尾相蟠。多喜山在縣南五十裡,山有舟光夜現。銅印山在縣西南六十裡 白雲山在縣西一百里,奇峰突出如筆。金鳳山在縣西五十裡 瓦城山在縣西一百二十裡,耕者往往得古銅瓦。書院峽在縣東五十裡,風雨晦冥如讀書聲中有夫子崖。雌雄泉在多喜山上有二泉,春夏左盈右竭,秋冬右盈左竭。噴霧崖在蟠龍山飛瀑噴薄如霧 蟠龍洞在蟠龍山下 寒泉洞在縣西三十裡 堰共六所 開縣 盛山在縣北三裡,突出高聳為縣主山,古詩雲:“柱笏看山尋盛字”,蓋山如盛字。上有盛山堂。熊耳山在縣東北五裡 神仙山在縣東 鯉城山在縣西四十裡 南岡山在縣西南百二十裡 州面山在縣南,即縣之案山。九隴山在縣西二十裡,九峰連峙,勢若相依。射洪山在縣東二十裡 石門山在縣二百里 安樂山在縣北一百四十裡 開江在縣南一百里,源出新寧笄山。清江在縣東北,源出達縣萬頃池。墊江在縣南,源出高梁山。白水溪在縣北五十裡 桃溪在縣西二十五裡,源出東鄉縣。梓水在縣西七十裡 溫井在縣南,其水冬夏常溫。 新寧縣 龍神山在縣東三十裡 豆山在縣東六十裡 聯珠峽在縣南五十裡 澄清河在縣西 青煙洞在縣東南五十裡,兩峰壁立,雲氣上騰。井共十四口 龍泉在縣北三十裡 陂堰共一百七十四所 東鄉縣 印石山在縣西,其狀如印。金榜山在縣正南 流杯港在縣東,水曲河流觴。前江自太平裡,萬頃池發源。文字山在縣東,形如文字。峨城山在縣東南 龍潭在太平裡 中江源發太平裡栢枝山 後江源發陝西金州深山宣漢井在明通溪傍,水鹵可煮鹽,井有十六,今呼明通井。四井在巴渠裡三源合 白龍泉、赤甲泉俱在長樂鎮 官池在巴渠裡 達州 鳳凰山在縣西北三裡,形如飛鳳。翠屏山在縣南 鐵山在縣西二十裡 龍瓜山在縣西五裡 金華山在縣西四十裡,與石城相連。石城山在縣西 虎嘯山在縣東南九十裡 北岩在縣西五裡 寶芝洞在鳳凰山頂 垂虹洞在縣西北五裡 通川江在縣南,發源自萬頃池。中江自縣北,發源自栢枝山。後江在縣北,發源自陝西金州深山。明月潭在縣東七裡 丙穴在縣東北,產嘉魚。張家堰、曹家堰俱在安仁裡 巫山縣 巫山在縣南,形如巫字。十二峰在縣東曰二望霞、翠屏、朝雲、松密、集仙、聚鶴、淨壇、上升、起雲、飛鳳、登龍、聖泉,沿峽首尾一百六十裡。琵琶峰在縣西蜀江之南 驅熊山在縣東二裡 寒山在縣東五十裡 女觀山在縣東北四裡 飛鳥山在縣西南六十裡,言山高飛鳥不能過。陽臺山在縣北,高百丈,上有陽臺遺址。大寧河在縣東,發源於

大寧縣。萬流溪在縣南一百五十裡,發源自施州界。巫峽在縣東五十裡,與西陵、歸峽並稱三峽。東井、西井俱在縣內 聖泉在線東 暖水渦 搪堰 大昌縣 金頭山在縣東北三十裡 筆架山在縣南五裡 聚奎山在縣西南三裡 唐帽山在縣北十五裡 九水坪在縣東北一百五十裡 大寧河在縣南 羊溪在縣東四十裡 龍池在縣南三裡 陂堰 大寧縣 鳳山在縣東,上有石塔。寶山在縣北二十五裡,半山石穴出泉如瀑,即鹹泉。石柱山在縣北二十裡 永隆山在縣北 □百里 石鐘山在縣北二十裡 三潮水在縣西,日三潮。馬連溪在縣西 珍珠簾在縣南二十五裡 白鹿井在縣北二十五裡寶山下,即鹽井。孝感泉王久義廬墓旁出一泉 建始縣 祿山在縣南二十裡 石乳山在縣西一百里 州基山在縣東三十裡,隋建業州舊基。當陽山在縣北五十裡 石柱山在縣東三十裡 大石嶺在縣北一百里 清江河在縣南一百五十裡 土產夔之封域雖廣,風上不異,所產之物多同,間有不同者別注於物類之下。 穀類 黍、稷、稻、粱、麥、豆、菽、粟、蕎、芝麻。 貨類 鹽奉節、雲陽、萬、開、東鄉、大寧六縣出。鐵雲陽、東鄉、巫山、大寧、建始五縣出。絲綢雲陽、梁山、開縣、新寧、大昌、建始六縣出。葛布雲陽、梁山、建始三縣出。漆雲、開、建始三縣出。棕毛 桐油達縣、建始二縣出。紙梁山縣出 麩金萬縣、建始俱舊曾有之,今絕。太乙玄精石雲陽縣舊曾有之,今絕。 黃蠟 白蠟 花椒 鹿皮 麂皮 茶各縣皆出 果類 梅 棗 栗 菱 銀杏 橙 橘 桃 李 梨 柿 柑 枇杷 木瓜 蔬類 青 芹 筍 韭 油 芥 木耳 瓜 茄 蔥 蒜 莧 扁豆 蕨 胡蘿蔔 藥類 黃連 茱萸 芍藥 大黃 香附 五棓子 麝香 厚樸 楓香 麥門冬 木類 楠 松 麻柳 青岡 楮 楸 白蠟樹 竹類 筋 水 斑 慈 畜類 牛 馬 豬 羊 雞 鵝 鴨  鳥類 杜宇 山雞 白鷳 竹雞 斑鳩 畫眉 黃雀 獸類 虎 熊 鹿 麈 野豬 刺豬 狐狸 猿猴 蟲類 白蠟蟲


《夔州府志》卷之四 编辑

戶口本府 舊冊計九千二百八十戶,共十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口。正德七年冊計九千三百七戶,共十萬二千七百一十口。 奉節縣附城 舊冊計四百九十八戶,共二千三百七十六口。正德七年冊計四百九十九戶,共二千三百七十六口。 雲陽縣 舊冊計一千一百六十九戶,共一萬二千九百五十三口。正德七年冊計一千一百七十三戶,共一萬二千六百二十八口。 萬縣 舊冊計六百五十六戶,共一萬三千九百三十三口。正德七年冊計六百六十戶,共一萬五千六百二十一口。 梁山縣 舊冊計一千五百三十四戶,共一萬九千八十四口。正德七年冊計一千五百三十八戶,共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三口。 開縣 舊冊計八百三十戶,共五千九百三十二口。正德七年冊計八百四十二戶,共六千四百五十七口。 新寧縣 舊冊計一千七戶,共一萬四千四十二口。正德七年冊計一千九戶,共一萬二百七十四口。 東鄉縣 舊冊計六百三十五戶,共七千三百一十六口。正德七年冊計六百三十七戶,共七千七百一口。 達州 舊冊計九百八十七戶,共一萬四千一十二口。正德七年冊計九百八十八戶,共一萬四千五百三十五口。 巫山縣 舊冊計六百八十八戶,共五千一百八十四口。正德七年冊計六百九十六戶,共五千二百五十二口。 大昌縣 舊冊計二百四十四戶,共一千二百八十八口。正德七年冊計二百三十七戶,共一千三百二十六口。 大寧縣 舊冊計四百二十一戶,共二千一百四十三口。正德七年冊計四百一十七戶,共一千八百 六十二口。 建始縣 舊冊計六百一十一戶,共三千五百八十九口。正德七年冊計六百一十一戶,共三千六百八十六口。 田地本府 舊冊計三千七百二十二頃五畝七分三厘二毫。正德七年冊計八千七百三十四頃一畝三分四厘五毫。 奉節縣 舊冊計二百四十三頃五十八畝九分四厘一毫。正德七年冊計一百四十三頃九十四畝四分四厘一毫。 雲陽縣 舊冊計二百五十九頃七十三畝三分八厘一毫。正德七年冊計二百六十頃八十六畝七分五厘一毫。 萬縣 舊冊計二百八十三頃二畝七分三厘。正德七年冊計二百八十四頃六十三畝六分八厘。 梁山縣 舊冊計六百七十六頃七十八畝四分二厘五毫。正德七年冊計六百七十八頃六十七畝三分七厘三毫。 開縣 舊冊計五千一十四頃七十三畝五厘。正德七年冊計五千一十五頃三十七畝五分三厘。 新寧縣 舊冊計四百一十八頃四十一畝九分八厘。正德七年冊計四百一十八頃五十七畝四分八厘五毫。 東鄉縣 舊冊計二百零一頃七十八畝七分一厘五毫。正德七年冊計二百二頃五畝四分七厘五毫。 達州 舊冊計四百二十頃三十九畝三分二厘五毫。正德七年冊計四百二十頃三十二畝四分二厘五毫。 巫山縣 舊冊計一百八十九頃三十九畝六分七厘五毫。正德七年冊計一百八十九頃三十九畝六分七厘五毫。 大昌縣 舊冊計六十六頃六十四畝六分。正德七年冊計六十六頃七十八畝六分。 大寧縣 舊冊計一百八十九頃一十四畝八分一厘。正德七年冊計一百八十九頃一十四畝八分一厘。 建始縣 舊冊計一百六十四頃四十畝一分。正德七年冊計二百六十四頃四十畝一分。 賦稅本府 舊冊,夏稅:小麥計七百一十三石九鬥八升八合三勺五抄八撮八圭,稅絲計一千九百二十六斤八兩四錢五分二厘一毫,桑絲計二百二十九斤九兩,茶計五萬四千一百八十二斤八兩六錢二分四厘八毫,川椒計一千九百八十七斤十四兩,秋糧計二萬一千八百五十石九鬥二升五合八勺三抄四撮四圭,麻地改科米計五石二鬥七升二合九勺二抄,片麻計七十四斤三兩四錢,棉花計一千二百五十四斤十二兩八錢八分四厘。正德七年冊,夏稅:小麥計七百二十六石五鬥二升四合八勺三抄八撮,稅絲計一千九百二十六斤六兩二錢六分二厘四毫,桑絲計二百四十六斤三兩三錢,茶計四千一百八十二斤八兩六錢二分四厘八毫,川椒計二千三百一十九斤十兩。秋糧計二萬一千八百八十一石八鬥七升三合六勺九撮九圭。麻地改科米計五石一鬥七升二合九勺六抄,片麻計七十四斤三兩四錢,棉花計一千二百五十五斤十兩八錢八分四厘。 奉節縣 舊冊,夏稅:小麥計二百二十四石六鬥四升三合五勺八撮八圭,稅絲計一百一十六斤三錢七分四厘九毫,桑絲計二十一斤三兩五錢,川椒計一百八十一斤十二兩,秋糧米計一千二十一石一鬥三升六合八勺九抄二撮八圭。正德七年冊,夏稅:小麥計二百二十四石六鬥四升三合五勺五抄八撮八圭,稅絲計一百一十六斤三兩九錢二分四厘九毫,桑絲計二十六斤三兩五錢,茶計一千九百一十斤七兩,秋糧米計一千三十三石六合一勺四抄三撮八圭。 雲陽縣 舊冊夏稅:小麥計一百七石七鬥二合九勺九抄,稅絲計一百四十六斤五兩二錢四分二毫,桑絲計二十四斤三兩,川椒計三百五十斤,秋糧計一千四百一十三石八鬥五升一合八勺二抄九撮五圭。正德七年冊,夏稅:小麥計一百八石八升七合三勺三抄四撮,稅絲計一百四十六斤十五兩六錢七分九厘二毫,桑絲計二十四斤五兩七錢,川椒計三百五十斤。秋糧計一千四百一十九石七鬥二升三合一勺一抄四撮五圭。 萬縣 舊冊,夏稅:小麥計一石九鬥一升三合一勺六抄,稅絲計一百七十六斤二兩八錢三厘,桑絲計一十三斤十二兩八錢,秋糧計一千七百九十七石七鬥五升七勺二抄一圭。正德七年冊,夏稅:小麥計一石九鬥一升三合一勺六抄,稅絲計一百七十七斤二兩七錢四分二厘,桑絲計一十三斤一十五兩,秋糧米計一千八百六石三鬥三升二合一勺二抄二圭。 梁山縣 舊冊,夏稅:稅絲計四百一十斤一十兩四錢八分,桑絲計二十三斤六兩五錢,秋糧米計四千六百七十七石四鬥七升一勺一抄八撮,棉花計四百三十八斤十四兩。正德七年冊,夏稅:稅絲計四百一十一斤十三兩三錢二分二厘三毫,桑絲計二十三斤六兩五錢,秋糧米計四千六百八十七石八鬥四升一合七勺八抄八撮五圭,棉花計四百三十九斤八兩。 開縣 舊冊,夏稅:小麥計六十五石九升三合四勺五抄,稅絲計二百九十五斤四兩二錢三分,桑絲計二十三錢,茶計二萬四十二斤一十三兩七錢九分九厘八毫,川椒計一百八十一斤,秋糧米 計二千九百十一九石六鬥 □升九勺八抄八撮,棉花六百五十五斤一十二兩四錢。正德七年冊,夏稅:小麥計六十六石五升六合四勺五抄,稅絲計二百九十五斤八兩三錢二分八厘,桑絲計二十斤二錢,茶計二萬四十二斤一十三兩七錢九分九厘八毫,川椒計一百八十一斤。秋糧計二千九百二十一石八鬥三合四勺一抄八撮,棉花計六百五十六斤一兩四錢。 新寧縣 舊冊,夏稅:小麥計二十石六鬥九升六合五勺三抄九撮二圭,稅絲計二百五十四斤十五兩六錢一厘,桑絲計一十五斤六兩四錢,秋糧米計二千七百三十五石四鬥八升六合九勺六抄九圭,片麻地計三十九斤六兩四錢,棉花計九十九斤六兩二錢八分四厘。正德七年冊,夏稅:小麥計二十石七鬥八升二合一勺三抄九撮二圭,稅絲計二百五十五斤九錢五分一厘,桑絲計一十五斤五兩四錢,秋糧計一千七百三十六石二鬥九合二勺一抄九圭。片麻計三十八斤六兩六錢,棉花計九十九斤六兩二錢八分四厘。 東鄉縣 舊冊,夏稅:小麥計一十三石八鬥七合三勺八抄,稅絲計一百二十三斤六兩四錢一分,桑絲計九斤八兩三錢,茶計二萬九千八百四斤五兩五分,川椒計八十四斤十二兩,秋糧計一千一百三十五石八十六升八合一勺三抄,片麻計六斤八兩,棉花計一十二斤六兩。正德七年冊,夏稅:小麥計一十三石八鬥二升合六勺八抄,稅絲計一百三十三斤九兩二分,桑絲計九斤八兩二錢,茶計二萬九千八百四斤五兩五分,川椒計八十四斤一十二兩。秋糧計一千一百三十七石二鬥六升七合六勺九抄。片麻計六斤八兩,棉花計一十二斤六兩。 達州 舊冊,夏稅:小麥計七鬥一升九合四抄,稅絲計一百六十斤十一兩三分,桑絲計一十七斤十五兩三錢,秋糧計二千五百八十二石五鬥二升一勺一抄四撮,片麻計二十九斤四兩八錢,棉花計二十七斤五兩二錢,合九勺七抄六撮。正德七年冊,夏稅:計一百二十一石一鬥六升五合七勺五抄二撮,稅絲計一百斤六兩二錢五分四厘,桑絲計一十斤一十兩九錢,秋糧計八百八十八石七鬥五升九合九勺七抄六撮。 大昌縣 舊冊,夏稅:小麥計一十八石二鬥二升四合二勺四抄,稅絲計三十八斤十四兩二錢九分,桑絲計三斤一十五兩六錢,秋糧計一百六十四石七鬥五升一合三勺二抄。正德七年冊,夏稅:小麥計一十八石六鬥九合四勺四抄,稅絲計三十八斤一十四兩七錢九分,桑絲計三斤十五兩六錢,秋糧計三百六十五石一鬥八合七勺三抄。 大寧縣 舊冊,夏稅:小麥計五十石四鬥五升九合四勺八抄八撮,稅絲計一百一十斤一十兩七錢一分,桑絲計五斤七兩,茶計二千四百二十五斤一兩二錢五分,川椒計一百九十四斤十二兩,秋糧計一千二十四石一鬥二升五勺四抄。正德七年冊,夏稅:小麥計五十石四鬥五升九合四勺八抄八撮,稅絲計一百一十一斤十一兩七錢一分,桑絲計五斤七兩,茶計二千四百二十五斤一兩二錢五分,川椒計一百九十四斤一十二兩,秋糧計一千二十四石一鬥十二升五勺四抄。 建始縣 舊冊,夏稅:小麥計八十九石二鬥五升九合四勺,稅絲計一百四十七斤十五兩五錢三分,桑絲計七十九斤二兩八錢,茶計一千九百一十斤七兩,川椒計一千二百二十七斤六兩,秋糧計 一千二百七十九石五鬥九升八合二勺一抄四撮,麻地改科米計五石二鬥七升二合九勺六秒,棉花計二十一斤。正德七年冊夏稅:小麥計八十九石二鬥五升合七勺九抄六撮,稅絲計一百四十八斤十五兩五錢三分,桑絲計七十九斤二兩八錢,茶計一千九百一十斤七兩,川椒計一千二百二十七斤六兩。秋糧計一千二百七十九石五鬥九升八合二勺二抄四撮。麻地改科米計五石二鬥七升二合九勺六抄,棉花計二十一斤。

《夔州府志》卷之五 编辑

祀典本府 文廟詳見學校 風雲雷雨山川壇、社稷壇俱在府城西,二壇相連,舊在大江之南,成化間,郡守吳公英遷於此,正德七年,郡守吳公潛重新圍築台榭,廚庫寢室俱備。 城隍廟在府西縣學舊基,弘治間郡守楊公奇重建,正德七年郡守吳公潛重加修葺,仍建鐘、鼓二亭。郡厲壇在北城外,舊在安陽溪北,成化間郡守吳公英遷於此。崇忠祠在府治東南,以祀諸葛武侯、關壯繆侯、張桓侯,舊濱江崩損,郡守吳公潛移於此,塑像建閣,扁曰崇忠,提學王公崇文為記,定以每歲三月清明、九月霜降日致祭,儀物、祭文俱從較定。三功祠舊白帝廟,都憲林公俊謂公孫述乃漢賊,義不當祀,故毀其像以祀漢馬援及川土神,故曰三功。正德十年,郡守吳公潛 重修葺加扁。 奉節縣附城 雲陽縣 文廟見學校 風雲雷雨山川壇、社稷壇俱在縣西城外 邑厲壇在縣東城外 城隍廟在縣西,主簿傅灌重修 漢高祖廟在縣北,高祖過湯溪遇扶嘉,後人立廟祀之。侯廟在縣南岸 漢扶嘉廟在縣北,雲安場烏牛山下。 萬縣 文廟見學校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城外 社稷壇在縣西城外,二壇俱縣劉成建,徐熙重修。城隍廟在縣西北 邑厲壇在縣北城外 梁山縣 文廟見學校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城外 社稷壇在縣西城外 邑厲壇在縣北城外 城隍廟在縣南 武安王廟在縣東南 開縣 文廟見學校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東城外 社稷壇在縣西城外,二壇俱知縣郭仕傑立 城隍廟在縣東 邑厲壇在縣東 新寧縣 文廟見學校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東城外 社稷壇在縣西城外 城隍廟在縣西 邑厲壇在縣北城外 東鄉縣 文廟見學校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東城外 社稷壇在縣西城外 城隍廟在縣西 邑厲壇在縣西城外 景林珠祠在縣東北 達州 文廟見學校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西城外 社稷壇在縣西城外 城隍廟在縣東南 邑厲壇在縣北城外

巫山縣 文廟見學校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東城外 社稷壇在縣北城外 邑厲壇在縣東城外 城隍廟在縣西北 大昌縣 文廟見學校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東城外 社稷壇在縣西城外 邑厲壇在縣北城外 城隍廟在縣西 褒桖祠在縣東,本府通判王慎遇賊陣亡,朝廷命立祠祀之。 大寧縣 文廟見學校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河南 社稷壇在縣西,二壇俱同知吳孟銘立,知縣彭錫重修。城隍廟在縣西,知縣夏子謙立。邑厲壇在縣北城外 寶源廟在縣北,祀鹹泉之神 古洞龍王廟在縣北門洞灘下 建始縣 文廟見學校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西城外 社稷壇在縣南城外 邑厲壇在縣北城外 城隍廟在縣西 惠政本府 預備倉在府西 惠民藥局在府西中街稅課司之左。正德七年,郡守吳公潛改為惠民藥局,新立牌扁。養濟院在府西南,正德七年郡守吳公潛重修、立匾。漏澤園在開元寺東北 桑棗園在江南,舊山川社稷壇地。 奉節縣附城 預備倉在縣西 雲陽縣 預備倉 養濟院 漏澤園在縣東,桑棗園相連 萬縣 惠民倉在縣東,知縣徐熙重立。際留倉在縣西,知縣徐熙重立。預備倉在縣儒學之後,弘治八年知縣竇祥立 養濟院在縣北一裡,正德元年知縣夏扇重立。漏澤園 梁山縣 便民倉、濟民倉俱在縣東南 永豐倉在縣東 養濟院在縣治東城外 漏澤園 開縣 預備倉、際留倉俱在縣儀門外 養濟院在縣東,與社學相連 漏澤園 新寧縣 盈豐倉在縣治儀門外 恤民倉在縣西門內,知縣王良創 儒學倉在儒學文廟前 養濟院 漏澤園 東鄉縣 盈豐倉 預備倉 養濟院 漏澤園 達州 預備倉、豐濟倉、饑民倉八裡俱有 養濟院 漏澤園 巫山縣 際留倉 預備倉 養濟院在縣東南半裡。弘治九年,知縣李鎮遷立會仙橋北。 大昌縣 豐濟倉 □間 預備倉一十六間 養濟院 漏澤園 大寧縣 預備倉 養濟院原設在縣東門外,臨河。弘治五年,主簿吳賓,典史雷貴於西門掘出古墓孝感泉。薪、水俱便,更立房屋三間。漏澤園 建始縣 養濟院 漏澤園

《夔州府志》卷之六 编辑

公署本府 布政分司在前街南,弘治庚申郡守楊公奇重修。按察分司在前街北。正德七年,郡守吳公潛督委奉節知縣尚繼先重建,及其壯麗。府治洪武四年開設,郡守盛公南金創立。後雖相繼修葺,規模狹隘。弘治庚申,郡守楊公奇重新修建,四圍垣牆,規制悉備。正德六年,郡守吳公潛通加修葺。本衙內西一軒前新鑿一池,扁為留潤,東一軒前植竹百本,扁為益清。新創捕盜通判宅一所,榜房並總鋪門樓凡八間。府前街南屏牆一座,繪案山獨麟,題為文山瑞彩,亦因周年之間疊有異事,人人以為瑞。正堂五間 後堂五間 經歷司三間 照磨所三間 戒石亭一座 東西吏房共一十八間 架閣庫三間 永安庫二間 儀門五間 譙樓五間 知府宅在正堂後 同知宅、撫民通判宅俱在正堂東 通判宅在正堂西 推官宅在儀門左 經歷宅、知事宅、檢校宅俱在儀門外右 照磨宅在儀門外左 司獄司在譙樓內北 司獄宅在司獄司後 清軍館在譙樓門外右 東吏舍十間 西吏舍五十間。俱郡守楊公奇修建。陰陽學在府西南 醫學在府西 太平倉在前街南。正德六年郡守吳公潛通加修葺。遞運所在府城西。僧綱司前咸平後開立 道紀司在府城西顯道觀 稅課司在中街 奉節縣附城 縣治在府西南,洪武間建。正德七年知縣尚繼先重修。正廳五間 幕廳一間。在正廳右。戒石亭一座。東西吏房各六間 儀門五間 譙樓三間 知縣宅在正廳左 主簿宅在儀門外左 典史宅在儀門外右 吏舍一十間 申明亭在稅課司後 旌善亭與申明亭對。前侵于居人。正德七年郡守吳公潛清出重立。 雲陽縣 布政分司、按察分司俱在縣西 府館在縣西北 縣治洪武七年建。正德五年知縣衛甯重修,即古雲安州舊址。戒石亭一座 鐵檠巡檢司在縣北三十裡 陰陽學、醫學俱在縣西 鹽課司在縣北三十裡,與巡檢司相對。申明亭、旌善亭俱在縣南 僧會司、道會司俱在縣西 成寧倉在縣西二裡 縣倉在縣西 學倉在儒學西 萬縣 布政分司、按察分司俱在縣西。成化六年,知縣徐熙建。縣治洪武五年建。成化七年,知縣徐熙重建,即萬州故址。戒石亭一座 增益庫、遞運所在縣西一裡 武甯巡檢司在縣西一百三裡 陰陽學、醫學俱在縣左 僧會司在縣西一裡 申明亭、旌善亭俱在縣右 鹽廠在縣東一裡。弘治五年建。佛寺公館在縣西五十裡,俱弘治十年建。分水公館在縣西百里,弘治十年建。 梁山縣 布政分司、按察分司俱在縣東。成化十二年,知縣吳玨建。府館在縣西 縣治,正廳、穿堂、後堂、儀門、譙樓各三間。戒石亭一座 架閣庫三間 陰陽學在縣東南 醫學在縣南 申明亭、旌善亭在縣東南 僧會司在縣西 開縣 布政分司、府館俱在縣西 縣治即古州治。洪武七年建。正廳、穿堂、後堂、儀門、譙樓各三間。戒石亭一座 申明亭、旌善亭在譙樓外左右 榜房在申明亭西 陰陽學、醫學俱在縣南 僧會司在縣北 新寧縣 布政分司、按察分司、府館俱在縣西 縣治洪武四年建。正廳、後廳、幕廳、儀門各二間。戒石亭、譙樓、哨樓、敵樓各一座。榜房二十間 陰陽學在縣西 醫學在縣南 僧會司在縣西 盈豐倉在儀門左 東鄉縣 布政分司在縣西 按察分司在縣西南 府館在縣西 縣治、正廳三間 後廳前後六間,兩廈。幕廳一間 戒石亭一座 儀門、譙樓各三間 陰陽學、醫學、申明亭、旌善亭俱在縣東西 僧會司 道會司 盈豐倉 達州 撫治分司在縣東,成化十九年,副憲翟公遷蕙建。布政分司在撫治分司右 府館在縣右 縣治洪武四年建 正廳五間。幕廳、譙樓、中門、儀門各三間。戒石亭一座 明通巡檢司在縣東北一千里,洪武五年建。陰陽學、醫學、申明亭在縣南 旌善亭、僧會司在縣東 道會司在縣西 縣倉 巫山縣 布政分司、按察分司俱在縣西 府館在縣西 縣治洪武四年建。正廳、後廳、幕廳、儀門、譙樓各三間。戒石亭一座 陰陽學在縣西北 醫學、申明亭、旌善亭俱在縣前 僧會司 道會司 縣倉 大昌縣 布政分司、按察分司俱在縣東。縣治正廳、幕廳、儀門、譙樓各三間。戒石亭一座 巡檢司 僧會司 道會司 縣倉 大寧縣 布政分司、按察分司俱在縣西 縣治洪武八年建。正廳、幕廳、儀門、譙樓各三間。 戒石亭一座 陰陽學在縣西南 醫學在譙樓前 袁溪巡檢司在縣東北二百里。成化十八年建。鹽課司在縣北十一裡。永樂一年建。申明亭 旌善亭 僧會司 道會司 縣倉 建始縣 府館在縣西 縣治正廳、幕廳、譙樓各三間,俱在正德六年知縣陳允諧重建。戒石亭一座 縣倉 學校本府 儒學在府東南。洪武四年建。成化十年,郡守呂公晟因城隍廟逼學,西遷廟於奉節縣學舊址。弘治十三年,郡守楊公奇又拓其地,重新創建,規模制度,洪敞高明,冠於別郡,詳載廟學記。 大成殿五間,正德七年,郡守吳公潛立匾。東西廡各七間 禮庫二間。在東廡上。樂庫二間。在西廡上。左掖門在東廡下 右掖門在西廡下 大成門七間。正德七年,郡守吳公潛立匾。欞星門三間。俱石柱,冒以琉璃。泮池石橋三洞,並四圍餘地。正德七年,郡守吳公潛砌築,極其工致。碑亭二座在大成門左右。正德七年,郡守吳公潛豎立鐫刻。神廚、宰牲所、□坎、學倉俱在東廡後。正德七年,郡守吳公潛創置。 尊經閣二間,在明倫堂東北。正德七年,郡守吳公潛加匾。景忠祠在大成殿左 去思祠在大成殿右 明倫堂五間 四齋在明倫堂左右,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共十四間。禮門三間 正門三間 饌堂五間,在明倫堂左。博文門、約禮門在明倫堂左右 遵義門、遵道門在東西齋下 興賢坊、育才坊在儒學左右。自明倫堂至育才坊,俱郡守吳公潛修葺加匾。教授宅在明倫堂西 訓導宅三在禮門東南。正德六年,郡守吳公潛立匾。前號房在明倫堂左右,各八間。後號房在大成殿后,十三間。吏舍在禮門右 射圃在府東城下,內約三分之一鑿為文德池,餘多曠地。社學

奉節縣附城 儒學在府西,成化十年省革,改為城隍廟。社學 雲陽縣 儒學在縣東北。國初,因舊基重建。文廟三間。東西廡各五間 戟門、欞星門、明倫堂各三間。二齋存心、養性。儀門、饌堂、神廚、神庫各三間 學倉、教諭宅、訓導宅二俱在明倫堂右 射圃在儒學北 社學九裡各置一所  萬縣 儒學在縣北,洪武十五年建。景泰四年,遷於縣西。成化六年,知縣徐熙複移舊址,重新再建。文廟五間 東西廡各五間 戟門 欞星門 明倫堂各三間 二齋居仁、由義 道義門、儒學門、饌堂、神庫、宰牲房、祭器庫各□□間 教諭宅、訓導宅二各三間 學倉六間 射圃 社學 梁山縣 儒學在縣南。洪武七年建。成化十九年,知縣吳玨重修。文廟三間 東西廡各三間 戟門、欞星門各三間 泮池三間 明倫堂三間 二齊進德修業 儒學門一間 饌堂三間 神廚 宰牲房各三間 培忠倉學宮之西 教諭宅、訓導宅二各前後三間 射圃在學宮南 學田三段一段在學宮南,今為射圃;一段在學宮東,東至山嶺,南至城隍廟,北至永豐倉,西至南街;一段亦在學宮東,東南抵城西河岸北山脊。社學二間,在縣東。 開縣 儒學在縣東城外。洪武七年建 文廟五間 東西廡各五間 戟門三間 明倫堂五間。在文廟後。一齋博文、約禮。儒學門一間 神廚三間 教諭宅、訓導宅二俱在學宮西 射圃儒學相近 社學在城外東隅  新寧縣 儒學在縣東北。洪武十五年,知縣陳秉彝建,弘治八年,訓導聶韶重修。文廟五間 東西廡各八間 戟門、欞星門各三間 明倫堂五間 二齊進德修業 儒學門三間 教諭宅、訓導宅二各三間 東鄉縣 儒學在縣東,成化十一年,知縣吳新建,未備。弘治五年,憲副董公齒始畢其事。文廟五間 東西廡十二間 戟門、欞星門各三間 明倫堂五間 二齊志道據德 儒學門、饌堂、庫房各二間 教諭宅、訓導宅二前後各三間 射圃在西齊後 宰牲房在西齊南 達州 儒學在縣東南,洪武四年,知縣魏子忠建。永樂十八年,知縣瞿銳重修。文廟三間 東西廡二十四間 戟門 欞星門各三間 尊經閣五間 明倫堂五間 二齊明善誠身 儒學門三間 饌堂、神廚、學倉各三間 教諭宅、訓導宅二前後各三間 射圃在學西北 社學在縣南 巫山縣 儒學在縣東。洪武十八年,知縣許耿建。文廟五間 東西廡各五間 戟門、欞星門各三間 明倫堂三間二齋博文、約禮。儀門、儒學門、饌堂、神庫各三間 教諭宅、訓導宅二前後各三間 射圃在學南 社學在縣左 大昌縣 儒學在縣西。成化七年,知縣魏進建 文廟三間 東西廡各五間 戟門、欞星門各三間。正德四年,知縣董忠重建 明倫堂三間 二齋居仁、由義。儒學門三間 教諭宅 訓導宅二前後各三間 射圃在縣東 社學在儒學西 大寧縣 儒學在縣南,洪武九年建。文廟五間 東西廡各五間 戟門 欞星門各三間 明倫堂五間,正德二年知 縣李穆重修。二齋崇德廣業 儀門 儒學門各三間 教諭宅 訓導宅二前後各二間 射圃在縣東街 社學在縣西 建始縣 儒學洪武六年建。文廟五間 東西廡 戟門 欞星門正德五年,知縣陳允諧建。明倫堂三間,弘治間推官薊恒建。二齋誠意、正心。儀門三間 儒學門三間 教諭宅 訓導宅二前後各三間 射圃基存 社學 書院 少陵書院在府治東十一裡,即杜少陵草堂。鳳山書院在大寧縣鳳凰山上

《夔州府志》卷之七 编辑

宮寺寺觀附 本府 永安宮在臥龍山下,昭烈征吳,為陸遜所敗,還至白帝,改魚複為永安宮,居之。明年,昭烈崩,諸葛亮於此受遺詔。白帝樓在府治東,杜少陵有詩。最高樓在府治東,杜少陵有詩。靜暉樓在府治,王十朋有詩。白雲樓在府治,有三層,登覽之勝,甲於一郡。五桂樓在府學前。宋太觀中,郡人李裳及弟襲,裳之子公京,襲之子公奭、公奕,父子叔侄五人相繼登科,因名。范仲黼為記。萬丈樓在府治東十裡。杜甫故居,後人建樓,取“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之義為名。制勝樓在府治。王延禧有詩:“夔子城新築,長江便作濠。百蠻歸指掌,三峽見秋毫。” 會勝樓在社壇東隅。正德七年,郡守吳公潛建。整暇堂在府治,又名易治。王十朋有詩。越公堂在府治東瞿塘關內。隋越公楊素建,杜少陵有詩。瑞白堂在府治,宋楊海有記。詩史堂在府治內,昔有唐杜甫畫像。景賢堂昔在府治,名歲寒,宋慶曆中建。後 取宦寓此者:屈原、諸葛亮、嚴(撻)撻之、杜甫、陸贄、常貽範、白居易、柳鎮、寇准、唐介凡十人繪象堂中,後移學宮。弘治戊申,方伯刑公按夔,又增劉禹錫、王十朋。弘治甲子,郡守楊公奇,以宋濂嘗寓於夔,亦象祀之。在今文廟左。正德七年,郡守吳公潛立匾更今名。開濟堂在府治武侯廟,下瞰八陣磧,名取杜甫詩 “兩朝開濟老臣心 ”之義。三峽堂在府治東瞿塘關。宋肇記。望華亭在府治後,成化間,郡守呂公晟築土為台。弘治辛酉,郡守楊公奇為亭,立匾於上。去思堂在文廟右,土民思前守楊公奇,德澤入人,故肖像祀之。後虛其位,以俟後之宦跡者。江月亭在府治內。王十朋有詩。公會亭在府治內。宋時漕台袁倚有記,又有李貽孫《都督府記》 挹翠亭在麝香山。白居易遊息之所。八陣台在武侯廟前。下瞰八陣石磧。霽月館在府治內古計台,故老雲渝州趙稔之居也,後遷於此。草閣在府治內,杜甫立。清風閣在白帝城中,即今之譙樓。臨江閣在府西坪,即蕭公廟之東閣。同春閣在府前,正德八年郡守吳公潛建。益清軒在府正衙東,郡守吳公潛前種竹百本,故名之。留潤軒在府正衙西。郡守吳公潛前鑿池 □泓,故名之。咸平寺在府城內東北。宋咸平間建,因名。魏了翁為記。開元寺在府城西 隆興寺在府城西北七十裡 臥龍寺在府城東二十裡 聖水寺在府城東八裡 香山寺在府城東北四十裡 白帝寺在下關城內 顯道觀在府城西三裡 奉節縣附城 雲陽縣 德輝堂在縣,宋晁公溯有記。橘官堂在縣南五峰驛前。李亳有記。杜鵑亭在縣。唐杜甫詩 “雲安有杜鵑”,因名。水閣在縣南 慧日寺在縣西。洪武九年建。集靈觀在縣西四十裡。有碑雲:“象山福地,玉華仙館”。唐商貞君飛升之所。棲霞宮在縣北十五裡,元太德初建,皇明永樂中重建。 萬縣 四望樓在縣南。唐白居易詩:“江山新樓名四望,東西南北水茫茫。” 江會樓在縣西 桂華樓在縣南,宋郡守侯賓以郡士二人同年登科,故名。七賢堂在縣東,取宋魯有聞、張俞、范鎮、蘇洵、蘇軾、蘇轍、黃庭堅先後經行於此者,詩翰刻置堂上,仍繪七賢像,宋陳損作記。二詠亭在縣。宋張俞、範鎮嘗相倡酬于此,太守趙希混以名亭。白鶴寺在縣

西一百三十裡,一蘇有題詠。集靈觀在縣北。內有唐垂拱時鐘。廣濟寺在縣西 北山觀在縣北 梁山縣 垂雲樓在縣北。左瞰萬石,右倚東山,景物奇麗,峽中所未有。翔雲樓在縣東。橫跨通衢,四山環合。瑞豐亭在縣。宋陸遊詩:“峽中地偏常苦貧,政令愈簡民愈淳。本來無事只畏擾,擾者才吏非庸人。都梁之民獨無苦,須晴得晴雨得雨。父老羅拜豐年賜,從產芝房非上瑞。” 飛練亭在蟠龍山,瀑布之下。萬壽寺、貞慶宮俱在縣西 開縣 玩金閣在縣舊水南寺。宋何麟有詩。四拜堂在縣北三十裡 裕民堂在縣舊州治。又有惠養雙相一堂。宋盧德皆有詩。盛山堂在縣後圃,太守柳公綽建。遺愛堂在縣西圃,太守王正甫建。懷古堂在縣東圃,太守陳公璟建。雲鴻亭在縣,宋賈偉有詩。宿雲亭在盛山。唐溫造有記。韋居厚詩:“薺平聯柳郭,帶繞抱江城。”張籍詩:“卷蕪無俗客,應只見雲來。” 翠薌亭在縣北。宋夏侯字先記雲:“盛山風物,冠冕峽郡,其間十二景,唐宋钜公史酬送唱雲。”正德六年訓導楊文重建。大覺寺在縣西北 玄妙觀在縣西,永樂六年重修。 新寧縣 廣福寺在縣西 雞山寺在縣東六十裡 文昌觀在縣西 天師觀在縣東北 東鄉縣近自達州分析,故宮室類少。 樊噲廟在縣城西北三十裡。峨城絕頂。 達縣 雙清閣在縣南,涉江舊有水陸院,宋政和中,郡守王蕃建。取杜甫詩 “心跡喜雙清 ”之句為名。六相樓在縣,唐李嶠、劉晏、元稹、李適之、韓滉,宋張商英,皆嘗曆官於此,後登相位,因名是樓。清風堂在縣,舊州治。中和堂在舊州治。宋建,後更名為疑香。戛雲亭在縣南。下瞰江流,周覽城邑。唐元禎為司馬時建。勝江亭在縣西二裡。郡守王蕃建。垂楊台在縣。宋時所築。台之下鮮游池、業石山、修竹園、躑躅園。丁溪館在縣。唐《元徽之集》有“通川丁溪館,夜別李景信 ”詩。清風軒在府治分司後 黃龍寺在縣東南。洪武中建。 巫山縣 古楚宮在縣西北。楚襄王所遊之地,遺址尚存,宋黃庭堅石刻所謂 “細腰宮 ”是也。峰崇寺在陽臺山東。寺與山峰並崇,因名。神女廟在縣西北。舊傳楚襄王游于高唐,夢一婦人雲:“我帝之女,名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台。”及辭去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朝為行雲,暮為行雨。”比旦視之如其言,遂立廟,匾曰 “朝雲”。 大昌縣 普濟寺在縣東二裡 雲台觀、松林觀、玄天觀俱在縣南 大寧縣 朝陽樓在縣南。太守孔嗣宗建。絕雲樓在縣 泳飛亭在縣。舊鹽治。宋時建。 拂雲館在縣。宋時刑曹廨舍之西。天寧寺在縣西 寶源寺在縣北十五裡 藥爐觀在縣北七裡 北山觀在縣北四十裡 建始縣 永興縣在縣南 興雲觀在縣南二百二十裡,永樂二年建。北山觀 陵墓本府 昭烈皇后墓在府治內,鎮峽堂後。即先主甘夫人,後主追崇為後。餘公文墓在府城西,劉封井之北。國初,以侍御史謫寓於此,號竹坡。 雲陽縣 尚書李應鳳墓在縣治西南。宋紹興二年進士,曆徐州教授、太學博士,遷秘書,官至尚書。

萬縣 冉仁才墓在縣西,廢武寧縣之東十二裡。仁才,唐浦州刺史。墓有龍朔間所立表。 達州 處士墓在縣北十五裡。處士莫詳姓名,有碑,唐景隆二年刻,字畫如歐陽詢書,剝落不可錄。 古跡本府 白帝城在府城東。公孫述據蜀,自稱白帝,更號魚複,曰白帝城。先主廟在府城東。杜甫有詩。忠顯王廟在府城東南。以祀蜀漢將張飛,久圯。八陣圖在府城南。其陣聚細石為之,布列相當,作八八六十四堆,外複列二十四堆,謂之遊兵,堆高五尺,相去約七八尺許,廣如其高。石或為人所亂,及夏水所沒,退複如故。柏柱在白帝城西。大十圍,高三丈,世傳為公孫述時樓柱,斫之出血,枯而不朽。杜甫宅在府東北。即古之東屯,今草堂是也。十朋有詩。魚複城赤甲山上有赤甲城,相傳公孫述築,即漢魚複縣基也。信州城在府新城。梁,隋信州治於此。石鼓與八陣圖相對。世傳諸葛武侯教戰之鼓。兵書匣在瞿塘峽半岩。遠視若露一匣,高懸不能至。粉壁堂在瞿塘峽口,白鹽山下。昔人磨岩刻《中興頌》於上。蓮花池在府治西北高原頂上。周茂叔判夔,鑿以種蓮清泉下,池約有十餘畝,郡之勝概,蓮今猶生。鐵柱即鐵索關之鐵柱 孟良梯與粉壁堂相連。俗傳孟良欲夜過關,故設此梯。 奉節縣附城雲陽縣 朐忍城在縣西六十裡。漢置縣,屬巴郡。晉改曰朐忍,屬巴東郡。廢雲安縣在縣。本漢朐忍縣,後周改曰雲安。宋雲安軍治此。元省入雲陽州。演易台在縣北三十裡,西林寺左。流杯池在縣東五裡,下渠溪內,有泉曲折,古人流杯於此。崖端題詠見存。 萬縣 廢南浦縣在縣。蜀漢置。後周改曰安鄉,屬萬川郡,隋複曰南浦。元省入萬州。廢武寧縣在縣西一百六十裡。本漢臨江縣,後周改曰武甯,宋、元屬萬州。天自城在縣西,其山四面旋繞,自然如城。萬戶城在縣西,其狀如城,可容萬戶。 梁山縣 萬川城在縣西。魏平蜀,置萬川郡於此。呂保藏家在縣。絕崖半腹有一穴,人跡所不到。漢赤眉之亂,邑人呂保藏家貲巨萬,齎金寶,緣木而上,鑿崖以居,盡伐崖木,寇不能近,舉家終焉。今藏所尚存。 開縣 廢新浦縣在縣,劉宋置,後周以縣置周安郡,隋郡廢,唐屬開州,宋省入開江縣。廢清水縣在縣東六十五裡。本後周萬世縣,唐改萬歲,宋始改清水,元省。 新寧縣 李靖埡在縣。唐武德初,蠻酋冉肇冠信州,李靖擊斬於此。東關城在縣西北一十裡,梁於石城縣置東關郡,隋初廢。 東鄉縣 廢宣漢縣在縣東。漢置,西魏、隋、唐因之,宋省入東鄉。 達縣 廢巴渠縣在縣東二百一十八裡。本西魏石鼓縣地,唐置巴渠縣屬通川,元省。廢三岡縣在縣界。梁置,屬新安郡,隋屬通川郡,宋廢,入通川縣。廢通川縣在縣西一十裡。隋置,元省,入達州。廢閬英縣在縣。舊石鼓縣西二百里。唐置,宋省,入石鼓。廢永睦縣在縣西一百里。本梁永康縣,隋改永穆,屬巴州,唐屬通州,宋始改永睦,元省。廢

明通縣在縣東北一千里。本唐宣漢地,蜀置明通院,宋崇甯初升為縣。 巫山縣 巫山城在縣。即漢南郡,巫縣治此城。廢南陵縣在縣治,南與陽臺對。晉置,劉宋廢。廢江陰縣在縣西六十裡。後周天和初置,建寧中廢。 大昌縣 藏春塢在縣 大寧縣 永安城在縣舊監之側 永昌城在縣。後周置永昌郡,尋廢。廢北井縣在縣。晉屬建平郡。後周省,入大昌。 建始縣 石通洞在縣西三裡。黃太史嘗遊,壁刻 “涪翁 ”二字,有詩。舊業州縣東。

《夔州府志》卷之八 编辑

名宦本府 漢 鮑陋鎮白帝城,為譙道福所圍。城中無水,鑿石開道以汲引。道福不悟,謂陋渴欲降之。陋令人于江測得生魚,以遺道福弓,解圍去,開鑿之跡尚存。諸葛亮昭烈聞孫權襲關羽,至秭歸,留亮鎮白帝城,布八陣圖。後昭烈為陸遜所破,間道還魚複,改曰永安,亮受遺詔於此。羅憲蜀漢時,守永安城。吳人襲之、憲拒守經年不屈,吳人乃退。 南北朝 李遷哲後周以大將軍鎮白帝,信州先無倉儲,遷哲取葛根造粉兼米以給軍,侍有異膳,即分賜軍士,軍中感之,人思效命。 唐 李孝恭高祖為 □山南招討大使,徇巴蜀三十餘州,拜□州總管。射蕭銑據江陵,孝恭討平之。源幹曜夔州參軍,修《圖經》言風俗甚備。貞節大曆中鎮夔州,杜甫詩雲:“ 公鎮夔門,帶霧茲一掃。” 劉禹錫為刺史,有《別夔州官吏》。時二年,楚國巴城守,一去揚州楊予津。吽有九歌詞數首,裡中留與賽蠻神。黃太史書之,號聽絕唱。 宋 慕容德琛淳化中,知夔州。值李小波、李順之亂,以孤城抗賊,大破賊眾,乘勢克取一十郡。秦傅序淳化中,為夔峽巡檢使。賊李順黨犯夔州,傅序督士卒晝夜拒戰,城中乏食,傅序盡出囊 市酒肉以親士,眾皆感泣力戰。城陷,投火死。 袁逢吉知夔州。會遣使川峽採訪,因條一知州、通判有治跡者七人,逢吉與朱協、李虛巳、薛顏、邵曄、査道、劉檢預焉,皆賜詔褒諭。丁謂咸平中為夔州轉運使,有威惠。時溪洞蠻作亂,謂自入溪洞,諭以禍福,蠻酋感泣,作誓刻石境上,還所掠萬餘人。陳安石嘉祐中為夔峽轉運判官。民蓄蠱毒殺人,捕誅其魁,並得良藥圖,由是遇毒者得不死。史方知夔州,時富順州蠻寇施州,方領兵直抵富順,蕩其巢穴,窮追至七女柵,降其眾。周執羔知夔兼安撫使。秦播夷叛,羔責豪帥曰:“朝廷用爾為長,今一方繹騷責將焉往?”豪懼,斬叛者以獻,夷患息。張震曾言馬綱。王十朋知夔州,宣上恩,恤民隱。民輸租,稞自既量。聞者相告,宿逋亦願償。去之日,老稚攀留涕泣,越境送之,思如父母。周惇頤熙寧中,判夔州。素性愛蓮,于郡之東北山頂鑿池種蓮,今猶存。陸遊通判夔州。睿陳進取之策于宣撫王炎父。謂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嘗積眾練兵以俟募。 元 孟珙夔州路制直大使兼屯田大使。大興屯田,調夫築堰,募農給種,上屯田始末與所減券食之數,降詔獎諭。彭來夔路轉運使。會土賊田忠霸誘下溪蠻將內寇,乘適按郡至境大集邊吏,勒兵山下以備,賊遁去。因遣人問之其黨,斬忠霸,夷其家。周湛夔路轉運使。雲安鹽井,歲賦民薪茅,至破產齎不已。湛為蠲鹽課而省輸薪茅。曹穎叔夔路轉運判官。夔峽尚 祠,人有疾,不事醫而專事神。頴叔悉禁絕之,教以醫藥。張詵夔路轉運使。時渝州蠻反,詵討平之。程之邵夔路轉運判官。大寧井鹽為利博,前議者輒儲其半供公,上余鬻於民,使先輸錢,鹽不足給。民以病告之,邵盡發所儲與之,商賈既通,關征增數倍。李浩夔路安撫使。夔有羈縻思州世襲守田氏,與其猶子不協,將起兵相攻。浩草

檄遣官為勸解,二人感悟,盡釋前憾,邊境以寧。 皇明 盛南金洪武四年知本府,廉介有為,政先學校。季亨天順間知本府,有守有為,修舉廢墜。王謙天順庚辰知本府,政事文章,綽有聲稱。呂晟江西永豐人,成化七年進士,南京禮部郎中,升知本府。慈祥有為,九年致政歸田,多有遺愛。劉觀湖廣江夏人,監生,成化十四年知本府。質實清介,越四年致政。吳英字邦俊,江西崇仁人,進士,工部郎中,成化十八年升知本府。法令嚴明,政教兼舉。王珣直隸鹽山人,舉人,成化二十三年升知本府。正大光明,吏民悅服。高鑒字克明,河南信陽人,進士,弘治十三年升知本府。以文章政事稱于時。楊奇 □□山西壺關人,進士,弘治年間知本府。有守有為,百廢俱舉。吳潛顯之,江西臨川人。王禎成化初判本府,行志果毅,死於敵難。葉永芳江西永豐人,監生,成化間判本府。治官清謹,切于愛民。楊祥陝西寶雞人,舉人,成化十七年同知本府。廉介有為,剛毅不阿,人稱清菜楊。汪奎字文燦,直隸婺源人,由禦史成化二十二年左遷通判。砥礪名節,籍籍有聲,升成都知府,夔有去思碑。張翱廣東高要人,由舉人弘治間判本府。和易近民,廉介持身,升廣西太平府同知。胡准江西安福人,由舉人正德改元判本府。優於學問,政亦有聲 謝文奎字拱宸,湖廣華容人,由舉人任府學訓導,學問優長,樂成士類。劉顒字時望,湖廣永興人,由監生弘治四年任訓導,剛毅方正,善誘後人。黃澄府通判,永樂八年任。重修府治。 奉節縣附城 宋唐介仁宗時知奉節,有政績。 皇明 戴儒湖廣巴陵人,知本縣。政善民服,多有遺愛。 雲陽縣 宋 薛顏知雲安軍,後為夔路轉運使。始孟氏據蜀, 夔州於東山,據峽以拒王師,而居民不便,顏為複其故城。楊壽孫知雲安軍主簿。元兵至中江縣,壽孫與將官利庚、文唯臣、田廣澤、多坤等連戰一日,俱死之。 元 李敦武雲安州同知,修學勸工,見《舊志》。馮旺雲安州判官。興修學校,見《舊志》。 皇明 趙壁陝西西安人。永樂一十二年知本縣。政平訟理,吏服民懷。謝文彬廣西羅城人,正統四年知本縣。守廉愛民,檮神 □虎,邑立有碑,尚存。柳複湖廣黃岡人,景泰元年知本縣。存心公直,勸興學校 侯文北直隸長垣人,天順元年知本縣。有幹濟之才。劉顯江西新淦人,正德六年教諭。有學行,學者宗之。劉志良湖廣監利人,天順四年教諭,訓迪有方。 萬縣 唐 苗拯上黨人。哨直有學術,以諫議大夫漏省中語,貶萬州。 宋 嚴挺之萬州司戶。魯有開皇佑中為州守,有惠政。馮時行紹興間知萬州,有操略,治聲藉藉,百姓愛之,立祠以祀。束莊知萬州,州舊多火災,莊乃籍羨緡市林,具屋通衢而瓦之,築水防,表火道,其害始息。上官夔萬州守將。元兵圍城,夔戰守甚力,招之降,不從,城陷巷戰而死。 皇明 郭子廬江西泰和人,洪武三十年知本縣。政甚有聲,邑人稱頌。後擢廣西僉事。高溥直隸歙縣人,永樂中知本縣。心存豈弟,政尚平恕。徐熙直隸霍丘人,成化初,知本縣。蒞政公勤,處己廉能。龍濟臨江人,由舉人成化二十一年知本縣。廉介自持,愛民有方,邑人至今德之。 梁山縣 宋 鄭修知軍事。仁惠簡靜,所得俸祿,奉養之外,悉為民代輸,至則民愛,去則民思。何 字公長,寶慶間刺史。嘗捐俸完民逋稅。教授任元季記其事。 皇明 劉聲遠湖廣長沙人,洪武間知本縣。廉能有聲,擢戶部郎中。李政河南光山人,正統間知本縣。抑強扶,修舉廢墜。毛榮江西新淦人,成化間知本縣。律己剛正,愛人惠恕。程璲湖廣靳州人,正統初任教諭,學優行檢,教有成法。吳玨浙江臨海人,成化間左遷知本縣。廉能有為,百廢俱舉。時植河南通許人,正德五年任本縣主簿。越次 年,流賊圍城,對敵三日,矢石俱盡,力莫能支,城陷遂死。其妻貫氏義亦不辱,自縊死。

開縣 唐 溫造敬宗初,以侍御史貶開州司馬。柳公綽開州刺史,劉禹錫授尚書屯田員外郎,舉公綽以自代。韋處厚字德卿,憲宗朝為開州刺史,有《盛山十二詩》,韓愈為之序,郡守仲世材為之傳。唐次開州刺史,積十年不遷。次為《辯謗略三篇》上之,改夔州刺史。憲宗立,召還。宋申錫太和中以謀誅宦官,事泄貶開州司馬,卒於開。蕭宗之大曆初為開州刺史 唐文編貞元中為開州刺史。敷宣化條,簡易廉平,居者胥悅,流者自占。期日有成,三年大穰。 宋 劉源嘉祐中開州萬歲令。縣有灘,為舟楫患,源火石淬之以醯,遂易灘為通流。民立祠灘側,號 “開灘長官祠”。虞公著知開州。有盜數千至境,郡人大震,公著不為動,徐遣兵禦之,不勝。又募茶商百餘人,逐之出境,賊遂敗 張堯佐開州太守,體悉民隱,樂成土類。陳公澋慶元初開州太守。有善政碑。王正輔紹熙初開州太守。有善政碑。韓明開州守將。元兵破開州,軍潰散,守趙章被擒,明父子猶率所部兵巷戰,力屈始就擒。 元 納補化至元中開州達魯花赤。有善政碑。趙壽開州刺史 皇明 璩鎮海浙江常山人,本縣典史。律己以廉,撫民有道,邑人奏留。遂升本縣知縣。丘瑩湖廣麻城人,由舉人弘治三年知本縣。平易剛毅,履任初,扁其門曰 “愛百姓如子,要一錢非官”,卒如其言以疾致仕。士民慕之不忘。 新寧縣 皇明 葉銘江西德化人,宣德八年到任。廉能著聲,民多懷惠。田信山東濮州人,弘治元年到任。剛毅有為,取予不苟。蕭鵬陝西朝邑縣人,弘治十六年到任。刑清訟簡,民感慕之。後升瀘州知州。 達州 南北朝辛昂後周通州刺史。推誠布信,甚得夷獠歡心。 唐 李桐客貞觀初為通州刺史。治尚清平,民呼為慈父。李嶠趙州人,神龍初通州刺史,尋以吏部侍郎召還。李適之通州刺史,以治辯聞,累遷河南尹。韓滉至德初為通州長史,遷鎮海節度使。劉晏曹州上元人。通州刺史,代宗立召為戶部侍郎。元禛河南人,通州司馬。韋召范以龍門刺史遷通州。昭宗幸鳳翔,召範奔行在,遷給事中。 宋 陳式永嘉人,淳熙中知達州。以禮為教,民心感悅,立祠以祀,仍刻碑以記其實。張商英新津人,熙寧三年調通州主簿,討平渝州蠻。韓廣叔宋守黃大史贈曰:“唯勤能辦公家,唯清能律貪吏,嚴而信則吏不病民,簡而敏則民多在野。” 陳弁以上書斥蔡京之黨,謫監本州。余應求宋欽宗時,以禦史出鹽茶場。皇明曹嗣宗湖廣郴州人,授縣丞。廉能有聲,至今邑民稱之。知府嚴俊德薦,升陝西按察僉事。李麟江西餘幹人,施教有方,多所造就。滿去,升廣東高州府學教授。嚴毅江西新淦人,訓迪諸生,成就多士。 巫山縣 皇明 嚴升直隸繁昌人,永樂十五年知本縣。公勤有守,百姓稱頌。升江西僉事。周慰江西德化人,成化中知本縣。興學愛民,後更重慶府巴縣。柴肅洪武四年任縣丞。廉明有為,民懷其德,吏畏其威。 大寧縣 宋 雷說淳化中,知大寧監。有鹽井,汲者強弱相淩,多抵於訟。乃于井傍鑿石池以瀦之,外設橫板,穿三十竅,承以修竹,謂之筧筒,令各取之,爭競遂息。孔嗣宗嘉定中以榮州資官令,措置大寧監。事有不便於民者悉除去,民以為便,立祠祀之。 皇明 羅綱湖廣巴陵人,成化元年知本縣。平易臨民,秩滿再任三年。去後民思善政,立碑以紀之。何珖廣東順德人,成化一十年由禦史左遷知縣事,心存愷悌,政尚寬平。後升梧州知府,有去思碑。 建始縣 宋 李庭芝權知縣事。訓農治兵,期年民皆知戰,善馳逐。無事則植戈而耕,兵至則悉出而戰。李樗宣和中知巴渠縣。有虎白晝入市,樗為之檄諸社廟,越五日,虎斃於郊。

職官題名 皇明 知府

陳坦湖廣應城人。正統年間任。盛南金見《名宦》 崔榮洪武間升任 許譽永樂間升任 季亨見《名宦》 項倬天順間升任。壬謙見《名宦》 胡軫見《名宦》 呂晟 劉觀見《名宦》 吳英見《名宦》 陳仕寶廣東揭陽人,由進士成化十九年到任。王詢見《名宦》 劉讓陝西朝邑人,由進士弘治三年到任。楊維湖廣武陵人,由進士弘治四年升任。吳玨浙江臨海人,由進士弘治九年到任。高鑒見《名宦》 楊奇見《名宦》 王用山東安丘人,由進士弘治十八年升任,以考察去。熊達江西南昌人,由進士正德三年左遷,一年考察去。吳潛字顯之,江西臨川 人,由進士前工部郎中,正德四年升,十二月到任。 同知 王蘭成化元年到任 王輈成化六年到任 黎永明成化九年到任 明顯成化五年到任,後以考察去。陸清直隸無錫人,由舉人,成化十一年升任。楊祥見《名宦》 陳渭浙江余姚人,由舉人成化二十三年到任。張綬浙江秀水人,由舉人弘治七年到任,十三年致仕。吳淑直隸宜興人,由進士前禦史調任德陽知縣,弘治三年升任。宋福直隸合肥人,由監生先任四川都司,經歷弘治十七年升任,正德二年致仕。楊臬直隸東元人,由舉人正德二年到任,四年致仕。周翰直隸上海人,由舉人正德四年升任。徐 貴州龍裡衛人,由舉人正德七年升任。 通判

尋思煦湖廣蒲圻人,正統年間任。羅璟成化八年到任 於顯□□□□,由監生成化十年到任。葉永芳見《名宦》 汪奎見《名宦》 王禎見《名宦》 戴琚廣西柳州衛人,弘治二年到任。張翱見《名宦》 虞富湖廣江陵人,由監生,弘治十四年到任,以考察去。胡准見《名宦》 文賢湖廣巴陵人,由舉人,正德四年到任,未閱兩月疾終於官。李相字汝誨,湖廣石首人,由監生正德五年升任,七年升合州知州。第五德字宗元,陝西三水人。由監生正德五年升任。傅汝舟字濟川,湖廣清浪衛人,由舉人正德七年十一月升任。 推官 張顯宗雲南人,正統間任。彭昌黃陂人,成化年間任。陳苗福建人,成化年間任。楊清雲南太和人,成化年間任。朱瑤直隸德州衛舉人,成化二十三年到任。李塤福建候官人。嵇恒浙江歸安人,由監生弘治五年到任。王訓貴州思南人,由監生。弘治十年到任。王忠湖廣黃梅人,由舉人,弘治十三年到任。王珙陝西階州人,由監生,弘治十七年到任,正德五年致仕。吳文遠陝西沔陽人,由監生,正德六年到任,憂制回。 經歷 談文江西瑞昌人,由監生成化七年到任。蔡錫江西樂平人,由監生成化十八年到任。牟暹陝西西和人,由監生成化二十三年到任。陳剛湖廣永明人,由監生弘治五年到任。施容雲南曲靖衛人,由監生弘治九年到任。孫鑒湖廣盧奚人,由監生弘治九年到任。亥愷陝西真寧人,由監生正德二年到任。 知事 張順成化二年到任 李魁山東曹州人,由監生成化十七年到任。孫瓚河南孟津人,由監生成化十六年到任。鄭禎湖廣永安人,由監生成化二十年到任。黃琳廣西靈川人,由監生弘治四年到任。馬翔陝西人,由監生弘治十年到任。王翔山東安丘人,由監生弘治五年到任。楊茂陝西綏德衛人,由監生正德三年到任。 照磨 朱瑄陝西漢陰人,由監生成化十三年到任。朱盛直隸東流人,由監生成化二十一年到任。冉紳貴州水德人,監生,弘治三年到任。劉楨湖廣寧鄉人,監生,弘治七年到任。趙文昂陝西合水人,監生。常寅貴州平鎮衛人,監生,弘治十年到任。魏璧陝西蒲城人,由監生弘治十五年到任。羅紋廣西賀縣人,由監生弘治十七年到任。江深陝西靜寧

人,由監生正德三年到任致仕。 檢校 龔智湖廣善化人,由監生成化七年到任。孟義陝西華陰人,由監生成化十一年到任。李祿雲南河西人,由監生弘治二年到任。謝賢廣西陸川人,由監生弘治五年到任。郭亨雲南鶴慶軍民府人,由監生弘治十一年到任 陳良山東平山衛人,由監生正德七年到任。 本府儒學教授 (遺)李景江西豐城人,正統年間任。范珠 甯賓直隸蘇州人,成化間到任。王道直隸順天府人,成化間到任 羅滋江西泰和人,弘治十四年到任。李時暢浙江余姚人,正德五年升任。劉永雲南衛人,由舉人正德六年升任。 訓導 譚瑀湖廣茶陵人,天順間到任。周進江西人 張誠雲南徵江人,成化間到任。謝文奎見《名宦》 何敏湖廣永明人,由監生弘治四年到任。劉顒見《名宦》 任佐湖廣京山人,由監生弘治六年到任。周本昂貴州永甯衛人,由舉人弘治十三年到任。周淳江西上饒人,由監生弘治十四年到任。丘昂湖廣永興人,由監生弘治十三年到任。謝傑貴州普定人,由監生正德元年到任。徐祿浙江壽昌人,由監生正德二年到任。李文正雲南徵江人,由監生正德四年到任。王仕學雲南昆明人,由監生正德七年到任。 奉節縣知縣 戴倫見《名宦》 元良浙江平陽人 沈文直隸揚州人,洪武初新建縣治。向文直隸泗州人 張世肅陝西長安人 楊茂湖廣連城人 齊正陝西人 鄧鳳江西南昌人 阮孟升浙江人 丁釗直隸府徒人 古鏞江西靖安人 鄧俊湖廣寒陵人 蔡辛江西大臾人 鄧昭陝西延安人 朱允降江西星子人 劉才江西安福人,由進士升南京工部主事。高廣雲安鶴慶軍民府人,由舉人。尚繼先山東東平人,由監生正德七年到任。 主簿 楊偉江西南昌人 謝諮湖廣江夏人 李隆福建建甯人 朱振才江西人 高繪山西人 趙鑒宿州人 韓富陝西人 王純陝西隴西人,由監生。 典史 侯聰陝西同州人 繆永禛江西九江人 何源湖廣道州人 劉清湖廣銅鼓衛人 劉韜湖廣藍山人 黃苓江西南昌人 成璽湖廣藍山人 陳經湖廣武陵人 教諭 李福陝西人 徐鑒貴州赤水衛人 訓導 江孟霖江西上饒人 王璧湖廣蒲圻人 雲陽縣知縣 王璧湖廣蒲圻人,成化十六年到任。胡珠河南光州人,弘治二年到任。游汝昌河南通許人,弘治二年到任。張濂湖廣新化人,弘治十六年到任。方山湖廣巴陵人,正德二年到任。梅甯南直隸歸德衛人,正德五年到任。 主簿 熊偉江西新建人,成化十二年到任。傅灌江西廬陵人,弘治十年到任。趙淮

典史 宋常江西新喻人,弘治三年到任。吉允中湖廣瀏陽人,弘治十一年到任。許景隆湖廣衡山人,正德四年到任。胡應鐘湖廣隨州人,正德七年到任。 教諭 黃琦湖廣麻城人,成化十一年到任。劉徽典江西吉水人,成化十八年到任。梅海春湖廣黃岡人,成化二十二年到任。趙瑞江西南城人,弘治十三年到任。謝榮湖廣臨湘人,正德七年到任。 訓導 李茂湖廣夷陵人,弘治八年到任。崔輔湖廣江陵人,弘治十一年到任。晏乾江西上高人,正德二年到任。李敔河南湯陰人,正德三年到任。 萬縣 知縣 郭子盧見《名宦》 高溥見《名宦》 周文河南鞏縣人,永樂九年到任。屈伸江西豐城人,宣德五年到任。許斌直隸懷寧人,正德十年到任。徐熙見《名宦》 駱傑浙江人,成化十八年到任。龍濟見《名宦》 竇祥河南鞏縣人,弘治六年到任。 郝輔陝西綏德州人,弘治八年到任。高翀之陝西榆林衛人,弘治十六年到任。夏扇直隸廬江人,弘治十七年到任。陶儒江西南城人,正德五年到任。孫讓陝西城固人,正德六年到任。 主簿 婁清湖廣人,成化十三年到任。易讓湖廣人,成化二十年到任。楊瑞湖廣沔陽人,弘治初到任。張欽湖廣人,弘治間到任。馬鐸湖廣人,正德初到任。譚倫湖廣歸州人,正德六年到任。 典史 傅以源湖廣保慶人,景泰間到任。吳海陝西平涼人,天順間到任。程懋湖廣宜城人,成化間到任。謝謹廣西人,弘治間到任。計旺南直隸人,弘治間到任。徐紹武江西人,弘治間到任。李鑒陝西人,正德初到任。楊棟陝西西安人,正德三年到任。費軫湖廣人,正德七年到任。 教諭 李鐸湖廣人,永樂間到任。歐陽迥江西太和人,成化間到任。石鈞湖廣蒲圻人,成化間到任。嚴容雲南宜良人,弘治元年到任。田朝用陝西長安人,弘治十一年到任。魏升陝西秦州人,正德六年到任。 訓導 曾輝江西人,景泰間到任。周孟經湖廣常德人,成化初到任。李英湖廣靖州人,成化間到任。唐綱湖廣靖州人,弘治元年到任。鄧壁直隸宿松人,弘治元年到任。席正湖廣孝感人,弘治八年到任。殷勤江西高安人,弘治七年到任。余禛江西鄱陽人,弘治十四年到任。周永濟湖廣永興人,弘治十八年到任。張季顏雲南寧州人,正德二年到任。楊文宗雲南阿迷州人,正德內年到任。 梁山縣知縣 劉聲遠見《名宦》 李政見《名宦》 花馨成化二年到任 毛榮見《名宦》 吳玨見《名宦》 李冠廣西馴象衛人,弘治間到任。賀遷弼湖廣安化人,正德間到任。王遷曦河南人,正德間到任。蕭文湖廣人,正德七年到任。 主簿 時植見《名宦》 何瀾

典史 陳禧廣東鄉山人 教諭 程璲見《名宦》 顏篪直隸太倉衛人,成化初到任。劉來哲江西廬陵人,成化間到任。宋塤湖廣夷陵人,正德間到任。 訓導 華岳江西樂平人,弘治間到任。何通江西豐城人,弘治間到任。胥謹雲南景東人,正德四年到任。 開縣知縣 曹昌江西人,天順中到任。盧麟江西鄱陽人,成化間到任。張鏞浙江鄞縣人,成化間到任。謝錠雲南金齒人,成化間到任。丘瑩見《名宦》 潘諫湖廣道州人,弘治七年到任。李夔陝西朝邑人,弘治九年到任。龔銓貴州普安衛人,弘治十五年到任。譚升山東人,弘治十八年到任。周鬱湖廣善化人,由舉人,正德一年到任。趙珂山西太 原人,正德六年到任。 主簿 劉澄成化間到任 秦英成化間到任 李玨湖廣荊門州人,成化間到任。羅志貴州人,弘治間到任。許玘南直隸人,弘治八年到任。戴慶貴州石阡人,弘治十四年到任。楊富順天府寶坻人,弘治間到任。孟鐸陝西真寧人,正德六年到任。 典史 蔡衍成化間到任。朱聰湖廣襄陽人,成化間到任。駱尚信湖廣雲慶人,成化間到任。張明賢江西余江人,成化間到任。姚渂湖廣漢陽人,弘治間到任。張仁陝西華州人,弘治間到任。李昌順天府人,弘治間到任。塗友玘湖廣黃岡人,正德三年到任。張洪湖廣人,正德六年到任。 教諭 陳綱湖廣人,天順間到任。鄭玉福建莆田人,天順間到任。張頊湖廣靳州人,成化間到任。王臣雲南鎮南人,成化間到任。黃丕江西石城人,弘治間到任。湯相湖廣巴東人,弘治間到任。 訓導 黎安湖廣平江人,由監生成化間到任。歐陽僕江西廬陵人,由監生弘治八年到任。楊文貴州人,由監生弘治十八年到任。周鼎陝西寧夏人,由監生正德六年到任。 新甯縣知縣 陳秉彝洪武十四年到任 陳洪洪武十九年到任 牛仲禮洪武二十八年到任 王維山東招遠人,洪武三十年到任。葉銘見《名宦》 閻徽山東蓬萊人,正統間到任。尹剛湖廣大治人,景泰六年到任。劉魁湖廣武昌人,正統間到任。張奎江西新淦人,天順八年到任。施章浙江人,成化間到任。趙勖成化都昌人,成化間到任。周倫江西湖口人,成化十五年到任。茹玉直隸無錫人,成化二十年到任。田信見《名宦》 張琮湖廣寧鄉人,弘治七年到任。蕭鵬見名宦 吳愷湖廣武陵人,正德一年到任。張欽陝西乾州人,正德五年升任。王良雲南大理人,正德六年 到任。 縣丞 魏訓洪武四年到任

主簿 徐宗洪武十四年到任 甘雨江西大兩人,成化十七年到任。劉江湖廣禮州人,弘治元年到任。陳紀廣西永淳人,弘治三年到任。趙憲陝西褒城人,弘治十四年到任。彭端湖廣雲夢人,弘治十五年到任。王臣山西汶水人,正德七年到任。 典史 鄭忠浙江永嘉人,洪武十四年到任。龍應祥湖廣金山人,天順六年到任。江廷秀湖廣常德人,成化六年到任 羅釗湖廣零陵人,成化十六年到任。杜思甯湖廣荊門州人,成化二十二年到任。 汪銘湖廣宜城人,弘治五年到任 張維紀陝西麟遊人,弘治十五年到任。李斐湖廣孝感人,正德元年到任。雍清貴州人,正德五年到任。成子富 湖廣江陵人,正德六年到任。 教諭 范英湖廣潛江人,景泰三年到任。黃瓚湖廣巴陵人,天順三年到任。楊毓江西饒州人,成化十二年到任。廖訓湖廣景陵人,成化十五年到任。易東湖廣漢陽人,成化十五年到任。 張伯洪湖廣黃岡人,弘治八年到任。鄒福江西南城人,弘治十二年到任。李顯湖廣孝感人,弘治十八年到任。熊彪貴州安壯衛人,正德七年到任。 訓導 田瑨江西人,正德七年到任。胡靖湖廣阮州人,天順二年到任。徐諒湖廣嘉魚人,成化十三年到任。雷通湖廣藍山人,弘治元年到任。聶□四川漢州人,弘治三年到任。李崇雲南廣南衛人,弘治十年到任。李瑞江西臨川人,正德元年到任。 東鄉縣知縣 童誠福建連城人,成化間到任。吳新江西玉山人,成化間到任。吳信南直隸祈門人,成化間到任。倪洪江西安仁人,成化間到任。高福湖廣瀏陽人,弘治間到任。胡定湖廣桂陽人,弘治間到任。羅錦陝西鄜州人,弘治間到任。傅汝楫山東恩縣人,正德間到任。 主簿 張綱陝西靈璧人,成化間到任。米琦湖廣辰溪人,成化間到任。李斌雲南鶴慶軍民府人,弘治間到任。馮縉山西寶德人,正德間到任。鄭文林陝西河川人,正德間到任。 典史 曹忠饒州人,成化間到任。劉寬湖廣零陵人,成化間到任。唐慎湖廣零陵人,成化間到任。康文顯湖廣襄陽人,成化間到任。楊琓揚州江都人,弘治間到任。詹釗湖廣德安人,正德間到任。陳旭湖廣蒲圻人,正德間到任。 教諭 彭彝江西萬安人,成化間到任。董廷器江西樂平人,成化間到任。溫敬陝西雩縣人,弘治間到任。楊獻雲南大和人,弘治間到任。李艮湖廣宜都人,正德間到任。 訓導 袁吉湖廣襄陽人,成化間到任。黃旭江西南昌人,成化間到任。張燮 李貴湖廣石首人,正德間到任。 達州知縣 張清陝西 □元人 李寅雲南人 陳智鳳陽人 王宣 郝政雲南何錫人 張通湖廣望江人 危堅江西臨川人 楊翀陝西寶雞人 鄭祥湖廣湘鄉人 陳鈺 蔣齡 陳昺廣西馬平人 王本甯國人 董升陝西龍德人 姜源湖廣安化人 邢元亨陝西咸寧人

主簿 李可正浙江金華人 李冕 駱漢湖廣璧山人 安邦河南唐縣人 郝茂湖廣棗陽人 樊汝賢陝西西安右衛人 典史 余斌湖廣人 張俊陝西人 刁翥揚洲高郵人 陳升南陽鄧洲人 夏忠 徐彰湖廣人 亢奇貴州人 劉淳 莫鑒湖廣桃源人 許顥江西吉水人 教諭 曾勝湖廣瀏陽人 周善浙江錢塘人 艾志學江西人 汪鑒江西人 鄒鑒江西臨川人 嚴教見《名宦》 戴祥雲南中衛人 訓導 陳端南京儀真人 李正綱湖廣華容人 段正譽湖廣茶陵人 孫顯湖廣零陵人 何韺湖廣辰州人 楊鳳陝西富平人 王聞山西修州人 巫山縣知縣 許耿洪武十四年到任 楊秦永樂二年到任 嚴升見名宦 範亨永樂間到任 楊安宣德間到任 印孟和 龐崇誼松滋人,正德間到任。鄒易高安人,景泰間到任。蔣興灌陽人,天順間到任。饒淳 張隆直隸人,成化間到任。周慰見《名宦》 劉進紹陽人,成化間到任。李鎮廬陵人,弘治間到任。彭瀛淑浦人,弘治十二年到任。陳詵新建人,正德元年到任。唐書麻城人,由舉人正德五年到任。 縣丞 柴肅見《名宦》 主簿 張升 韓達陝西玉雞人,由監生弘治初到任。鄒禮漢陽人,由監生,弘治間到任。馬乾 顧源直隸蘇州人,正德六年到任。 典史 陳得良 王安 朱黻 李韜 李泰 許禛 劉清 羅銓 周彬 劉景榮 文林 李隆趙彪 教諭 譚維 王縉 李九思 程琳江西德興人,成化間到任。余勳江西星子人,成化中到任。沈縉德化人,由監生,弘治初到任。周彬崇仁人,由監生,弘治間到任。桑格貴州永寧人,由舉人,正德元年到任。 訓導 楊源 趙岳 阮順江西鄱陽人,天順中到任。戴森浙江人,由舉人成化初到任。鄭綸石首人,由監生成化間到任。劉金湖廣黃岡人,由監生成化間到任。曹珙湖廣黃岡人,由監生弘治初到任。易俊華容人,由監生弘治間到任。李魁湖廣黃陂人,由監生弘治初到任。黃端棗陽人,由監生弘治間到任。左遷選永新人,由監生弘治間到任。易春巴陵人,由監生弘治間到任。李舉富平人,由監生正德二年到任。冠時照乾州人,由監生正德六年到任。 大昌縣知縣 邢端 趙誠 易良 徐哲 魏璡 吳裕直隸當塗人 鄧相江西泰和人 伍聰湖廣武昌人 洪益浙江嚴州人 錢閏浙江慈溪人 季英浙江青田人 董忠直隸無極人

主簿 鐘鉞湖廣興國人 任敦直隸宣城人 余永成江西鉛山人 程鵬陝西涇陽人 張文逮貴州印江人 曹瓚陝西綏德衛人 典史 史垣 雷仕通 江世祿 王宣 漆昶 張楚郁 李芳 李瑤 謝能 鄧必源 高貴 劉洪 蔣傑 王貴 王瓚江西德化人 馬綱直隸鳳陽人 黎正章湖廣孝感人 教諭 何源湖廣沔陽人 杜鎮湖廣房縣人 王寧浙江定海人 胡淳廣西馴象衛人 聶崇江西樂安人 舒倬江西奉新人 梁材江西永豐人 宗遷惠 苗實雲南宜良人 訓導 諱彥章湖廣光州人 劉理江西南城人 李瑢湖廣衡陽人 姚永清湖廣麻城人 劉玠湖廣黃陂人 楊時春貴州平越衛人 廖文紳湖廣常寧人 大寧縣同知 吳孟銘洪武中大寧州同知,後立縣治、壇廟,遷學校,政績顯著,士民仰之。 知縣 羅綱見《名宦》 何珖見《名宦》 夏子謙洪武二十七年到任 徐璘湖廣沔陽人,宣德九年到任。陳清湖廣黃陂人 吳安鳳翔人 楊賓直隸寶應人,成化十四年到任。梁梅陝西鄜州人,弘治間到任,平易愛民。韓俊陝西醴泉人,弘治間到任。彭錫江西宜春人,弘治間到任。李穆萬泉都司人,正德元年到任。吳紀懷寧人,正德六年到任。 主簿 鄭達湖廣善化人,成化十七年到任。吳鑌湖廣酃縣人,弘治間到任。韋泰陝西隴州人,弘治間到任。郭慶陝西綏德州人,正德六年到任。 典史 楊文 胡存信 張本 王希 布福 谷迪 雷貴 李仁 徐彰 徐仁 教諭 諶必敬 吳宗鼎見《名宦》 翁文忠 何英 郭燦江西太和人,成化中到任。李振 余本湖廣麻城人,弘治中到任。詹淵湖廣常寧人,正德五年升任。 訓導 任勵 劉慶 張洪貴州人 呂諒饒州浮梁人 詹易湖廣靳水人,弘治中到任。歐陽祿江西太和人,弘治間到任。李謨桂陽川人,正德元年到任。 建始縣知縣 史善真定人,永樂間到任。厲世宗浙江青田人,宣德初到任。張禮江陵人,正統間到任。熊珣新淦人,景泰初到任。雷段贛州人,天順八年到任。段顯雲南昆明人,成化二年到任。熊元吉巴陵人,成化七年到任。陳本 章度常熟人,成化中到任。崇智長天人,弘治二年到任。宋清宣山人,弘治六年到任。伍文震忪滋人,弘治中到任。裴思聰遼州人,弘治間到任。陳允諧莆田人,正德四年到任。梁寶湖廣醴州人,正德七年到任。 主簿 廖俊萬安人,成化中到任。陳英處州人,成化間到任。汪榮應山人,弘治二年到任。 楊森賓州人,弘治六年

到任。潘沖確山人,弘治中到任。 典史 張疑 艾清 瞿鑒 羅俊 陳全 徐英 聞俊 教諭 葉芳興國人,天順間到任。葉榮樂平人,成化中到任。曹霖思南人,成化間到任。 周顯禮安福人,成化間到任。趙璋武岡人,正德五年到任。 訓導 王輪湖廣監利人,成化中到任。盧璟湘陰人,弘治初到任。李朝陽陝西西安人,由監生,正德五年到任。 流寓 唐 杜甫襄陽人,初入蜀,卜居成都。嚴武鎮蜀,辟為參謀,大曆初,蜀亂,甫乃泛江遊嘉、戎,次雲安,移居夔之東屯,有草堂,前廢壞。正德癸酉,郡守吳公重修。《秋興》等詩見《詩類》。 宋 謝升資州人,父立為達州推官,因家焉。以上書救正言鄒浩,斥為邪黨。邵堯夫名雍,河南洛陽人,遊蜀寓雲安,築台名 “演易”,台址猶存。雲安至今有邵氏子孫。 皇明 宋濂浙江金葉人,洪武初累官至翰林學士,丞旨文學,冠於當時,後居夔,終焉。

《夔州府志》卷之九 编辑

人物 奉節縣附城 宋龍景昭少有武勇,初事蜀,為施州刺史。宋平蜀,授永州刺史,秩滿入朝,改右千牛衛將軍。初,景昭弟處塘等四人隨孟昶入朝,卒于道,太祖憫之,以其子補殿直。宗晏為都押衙。乾德中有寇犯州境,晏捍禦甚力,民賴以安,以功補右班殿直、達州招安巡檢,後直西頭供奉官,卒於京。廖彥正為南平司錄參軍。徽宗求直言,彥正上封事,論時政缺失,由是被詔。會修大河,除都水使者,中人有與爭者,彥正欲立正其罪,遂被斥,後與黨籍。 皇明 陳恭天資明敏鯁介。正統間任安慶府知府,愛民如子,當道以循良目之。陳思聰字聖功。洪武間戶部郎中,升福建副使。精於吏治,操持清謹。 雲陽縣 漢 扶嘉初,嘉母于湯溪水側遇龍,後生嘉。長占吉凶,巧發奇中。高祖為漢王時,與嘉相遇,嘉勸定三秦,高祖以嘉志在扶翊,賜姓扶氏,官至遷尉,食邑朐忍。 宋 袁師奭紹興中進士,師奭、父孝純、兄師允、師文,父子兄弟四人相繼登科,鄉人榮之。 萬縣 宋 王珪築室南溪西,號“志堂居士”,左右松竹,逍遙其下,一時名流喜其高尚,傍其居曰 “竹隱”。 達州 宋 杜仁偉為馬步軍都指揮。淳化中李順作亂,仁偉罄家貲給官軍討賊,斬獲甚眾,以功授檢校太子賓客,行達州別駕。景林洙咸平間王均叛,州有賊應之,林洙將鄉兵拒戰於州北,為賊所戕,首隕而身不僕,跨馬奔歸州城東北隅,人訝而呼之曰 “公無首矣”,於是始墜,邦人即其地立祠祀之。王汲嘉祐中,嘗作《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賦》,以為矜式,因呼王木鐸, 後舉進士,官至梓州通判,多政聲。弟昌,熙甯間舉進士,任黔江縣令,元豐中景靈宮成,昌作賦獻之,辭極雅麗,又有《七平讜議》《三江集》。羅戩以剛直聞鄉里,由大學進《孫》《吳》二書,徽宗特命武學諭,上幸學,百官先集,蔡京于坐談兵,戩心哂之,昂視屋角,不聽其語,觸怒奪官,自號觀光山人。袁沔未冠游大學,靖康之難虜騎再至,慨然上書言當東據成 ,西臨沔地,以銳士搗虜巢穴,複條十一事,力詆諛 ,用事者忌之,沔度不見用,拂衣而歸。樂嘉聞築草廬於城西,家貧,聚徒取

費以養母,授諸生經,口誦百篇,未嘗有倦意。 大昌縣 宋 姚邦基政和間舉進士,為開封尉氏令,以劉豫僭竊,遂匿山林,聚徒以食。及豫廢,朝廷尋訪隱逸,既至,高宗嘉之,華以京秩。 大寧縣 宋 王文義景德中其母疾篤,剔股進藥,疾愈。後母卒廬墓,鄉人憫其貧,日給之食,墳土水遠,無以資洗滌祭奠器用,感夢得泉,時人稱曰孝感泉,事聞賜以衣襖。 科貢 進士 奉節縣 宋 李裳 李襲 李公京 李公奕李裳之子 李茂李公京之子,父子、叔侄五人相繼登科,時號五桂。 雲陽縣 宋 袁師奭見人物 袁師爽師奭之弟,元祐八年進士,徐州觀察副使。袁友純師奭之子,政和三年進士,雍州刺史。李常政和六年進士,平江路昆山知州。袁道鳴師奭之子,建炎元年進士,光澤知縣。李應鳳紹興二年進士,徐州教諭,遷太學博士,累官秘書。李石慶元祐三年進士,浙江廉訪僉事。 元 幸與之淳祐四年進士,甘肅行省參政。李順嘉定三年進士,翰林院編修。 皇明 黃以春字顯仁,直德壬子舉人,正統丙辰進士,升刑部郎中。王彥奇字廷簡,成化丙午舉人,弘治庚戌進士,官至右僉都禦史,巡撫遼東。 萬縣 皇明 冉通登洪武辛未進士,任兵科都給事中。郭道源登永樂甲辰進士 開縣 皇明 汪翰盛山裡人,以《易》中成化丁酉鄉試,登成化辛醜王華榜進士,河南修武知縣,複知扶漢縣,政教愈著,升南京太僕寺,又升光祿少卿,遂請老歸田。 新寧縣 宋 鄭子發淳祐十年,方逢辰榜進士。李仲達寶祐四年,文天祥榜進士 皇明 周福景泰間戶部郎中 熊希古成化癸卯鄉試,弘治癸醜進士,刑郎主事曆升九江知府。趙鏊弘治戊午鄉試,正德戊辰進士,大理評事。 東鄉縣 皇明 李 成化二十三年費宏榜進士,直隸博野縣知縣。 達州 宋 黃覺達州通川人,治平二年彭汝礪榜進士,著作郎,知巴縣。王其昌通州人,熙甯九年徐鐸榜進士,宣教郎,知黔江縣。李傳元豐五年太子侍講。鄧坤元祐二年李常甯榜進士,儒林郎,知資州內江縣。李遷諤紹興四年何昌榜進士,通直郎,知內江縣。張勤元符元年李釜榜進士,文林郎,知忠州豐都縣。勾龍諤崇甯五年蔡薿榜進士,宣教郎,知清水縣。楊呆政和五年莫傳榜進士,琪之子,從政郎,知樂溫縣。楊晨宣和二年進士,荊南府教授,辟遂寧府節度推官,進宣教郎。楊早呆之弟,宣和六年沈晦榜進士,從仕郎,大寧監教授。張大中宣和六年沈晦榜進士,中州刑曹,調萬州南浦令,果州通判。彭起宣和六年沈晦榜進士,從政郎,施州通判。馬楫建炎三年張九成榜進士,授迪功郎。董天成建炎二年張九成榜進士,左從政郎,開州錄事參軍。王拱紹興元年徐複榜進士 黃堯賓紹興元年徐複榜進士,奉議郎,知涪州。張三畏紹興元年徐複榜進士,朝奉郎,知涪州。郁處厚紹興八年黃公度榜進士,迪功郎,萬州司戶。程伯通紹興十五年劉璋榜進士,左從政郎,廣安軍岳池令。王賓紹興十八年王佐榜進士,從政郎,大安軍教授。黃汝舟紹

興一十一年趙達榜進士,從仕郎,黔州教授。張叔約紹興十年梁克家榜進士,承議郎,軍器監利路轉運判官。楊曄淳熙二年詹騤榜進士,通直郎,渠州教授。劉甲淳熙二年詹騤榜進士,寶謨閣直學士、大中大夫,尚舞尉侍郎兼太子侍講國史。楊榮祖淳熙五年姚穎榜進士,迪功郎,監四川總領所大軍庫。史元淳熙八年黃由榜進士,知州。米先開禧元年毛自榜進士 任兀癸嘉定十二年劉渭榜進士,通判。仲寅寶慶二年王會龍榜進士,教授。王撫端平二年吳叔告榜進士,縣令。張應夢寶祐元年姚僥榜進士 皇明 楊彝永樂二年曾鶴齡榜進士,任刑科給事中,改直隸廬州府六安州判,調湖廣郴州判官。唐仁天順甲申彭教榜進士,吏科左給事中,以子錦舟贈奉直大夫,工部員外郎。唐錦舟仁之子,寅化甲辰李旻榜進士,戶部主事,曆至陝西布政司參政。袁達成化丁未費宏榜進士,翰林庶吉士,禮科給事中。呂鵬成化丁未費宏榜進士,刑部主事。王良賓弘治己未倫文釵榜進士,江西萬安知縣。 巫山縣 皇明 黃翔黃從禮孫,中成化癸卯鄉試,登弘治己未進士,曆升雲南臨安知府。 大昌縣 宋 姚邦基見《名宦》 皇明袁原少登永樂甲申進士,任湖廣黃梅知縣。 大寧縣 宋王文義見《人物》 建始縣 宋詹邈第一名進士及第  本府舉人 皇明朱玉中景泰丙子鄉試,任江西鄠都縣知縣。王佐中景泰庚午鄉試 王孜中弘治巳酉鄉試,任教諭,升教授,轉鶴慶軍民府通判。吳英中正德庚午鄉試 奉節縣附城 皇明 陳斌中洪武間鄉試,任崇信教諭。康炳中永樂辛卯鄉試,任懷遠知縣。盧源中永樂六年鄉試,任華亭主簿。何清中永樂丁酉鄉試 譚禎中永樂六年鄉試 張綱中永樂六年鄉試 楊杲中永樂丁酉鄉試 王福中宣德六年鄉試 譚宗義中弘治壬子順天府鄉試,任湖廣永興知縣。 雲陽縣 元 周道濟中至正二年鄉試,任成都石泉知縣。宋澤夫中至正八年鄉試,任安祿州教授。 皇明 李坤中洪武乙卯鄉試,任刑部主中。牟坤中洪武乙卯鄉試,任陝西金州同知。王祐中洪武壬子鄉試,任陝西王府教諭。王存升中永樂戊子鄉試,任湖廣當陽縣教諭。黃原中永樂戊子鄉試,任龍江右衛經歷。傅忠中永樂辛卯鄉試,任北京中城兵馬。鄧顯中永樂甲子鄉試,雲南閬穹知縣。鄧嘉中永樂甲午鄉試 傅汝林忠之子,中景泰庚午鄉試,任河南彰德府通判。黃祐以春之子,中成化丁酉鄉試,任湖廣善化知縣。 萬縣 皇明 黃希賢中永樂乙酉鄉試 宋信中永樂戊子鄉試 李景行中永樂戊子鄉試 周思聰中永樂鄉試 許志敏中永樂戊子鄉試,任雲南降州同知。 梁山縣 皇明劉志才中鄉試,任工部主事。張文質 李文中鄉試,任平山知縣。魯希貴中鄉試,任雲南祿豐知縣。胡伏海 黃昱中鄉試,任山東益都知縣。郭毅 熊必榮中鄉試,任山東青州府推官。張敬中鄉試,任江西宜黃縣丞。黃政 周信 張勉中鄉試,任浙江布政司理問。徐文斌中鄉試,任武城衛經歷。吳思恭 李默中鄉

試,任戶部照磨。梅先中鄉試,任浙江磐石衛經歷。黃鎔中鄉試,任貴州都司斷事。胡高中鄉試,任陝西德州判官。 開縣 皇明 陳子哲中戊子鄉試 陳彥通中辛卯鄉試 彭遠中甲午鄉試 向學中甲午鄉試 黎複中庚子鄉試嚴琥中癸卯鄉試,任廣東高州府同知。 新寧縣 皇明 袁天祿中洪武壬午鄉試,任教諭。楊敬中洪武壬午鄉試 袁真中永樂乙酉鄉試,任僉事。戴榮中永樂戊子鄉試,任同知。余喜中永樂辛卯鄉試 羅觀中永樂辛卯鄉試,任教諭。陳英中永樂甲午鄉試 田頤中永樂甲午鄉試,任教諭。張亨中永樂癸卯鄉試,任縣丞。汪海中永樂癸卯鄉試 王佐中景泰庚午鄉試,任訓導。周泰中景泰丙子鄉試,任同知。周定中天順鄉試,任提舉。朱鵬中成化甲午鄉試,任知縣。鄧晟中弘治乙酉鄉試,任知縣。周遵中弘治乙卯鄉試,任知縣。 東鄉縣 皇明 譚書元中成化丁酉鄉試,任雲南廣西府通判致仕。譚春元中成化庚子鄉試 廖瓊中弘治壬子鄉試 柳政中弘治乙卯鄉試 達州 皇明 馬徽中洪武壬午鄉試,任訓導。周鼎中永樂乙酉鄉試,任主事。陳衷中永樂乙酉鄉試,任推官。劉綱中永樂乙酉鄉試,任教諭。唐鯤中永樂戊子鄉試,卒。馮燦中永樂辛卯鄉試,任雲南楚雄知縣。楊寬中永樂辛卯鄉試,任知縣。何暹中永樂甲午鄉試,任州判。趙勝中永樂甲午鄉試,任知縣。孫琳中永樂甲午鄉試 譚政中永樂丁酉鄉試 任廣中永樂庚子鄉試,任教諭。瞿顥中永樂癸卯鄉試 趙琳中宣德乙卯鄉試,任教諭。李敏中宣德乙卯鄉試,任教諭。唐佶中成化甲午鄉試,任保定府推官,升通判。王玫中成化癸卯鄉試,任知縣。萬景福中成化丙午鄉試,任通判。何雲霄中成化丙午鄉試,任知縣。趙鏜中弘治己酉鄉試 巫山縣 皇明 蘭興祖 黃從禮中永樂戊子鄉試 彭興 羅海 魯鐸 向智 李忠 向昂 黃彥民中宣德壬子鄉試 嶽永中中正統甲子鄉試 譚剛中景泰癸酉鄉試 楊鎡中弘治甲子鄉試 王鳴鳳中正德庚午鄉試 大昌縣 皇明 黃端中景泰七年鄉試 大寧縣 皇明 胡祐中洪武二十五年鄉試 冉嵩中洪武二十八年鄉試 劉斐中永樂十二年鄉試 譚宗中永樂十五年鄉試 孫顯中永樂十八年鄉試 蹇貴中永樂二十一年鄉試 譚巽中景泰庚午順天府鄉試 歲貢本府 皇明 陳思聰按察副使 王文魁苑馬監丞 王天祥主事 苟才昌同知 魏端知縣 陳善知縣牟節經歷 陳潔吏目 須震縣丞 李思賢縣丞 陳寬經歷 牟忠吏目 鄒泝主簿 廖琮經歷 王璣照磨 徐泰判官 龐賢巡檢 陳祥縣丞 王源主簿 楊春訓導 黃升訓導 薛寬吏目 陳章吏目 魏亮巡檢 華斌主簿 魯升訓導 龍躍吏目 譚忠 魏昂兵馬 余朋 高僢主簿 孫洪 鐘富訓導 楊瑁向正主簿 江潤吏目 楊庸吏目 任彥俊典寶 黃純 瞿政主簿 王俊 唐繹縣丞 毛鳳義縣丞 李定經歷 賀慶吏目 李唯善 鄧哲吏目 杜泰 王貴 趙寬 朱鸞 李茂主簿 冉旭 趙純 楊通訓導 邵鎮經歷 向興訓導 欒晃 王演 趙智吏目 趙珊 彭文 鄧俊 周浩教諭 梅英 廖經 傅弼 王彥升 田翱訓導 張漢 梅茂 黃憲 須冠 牟秉元 張遷輔 王經 餘倫

 曹昂 鄧哲訓導 羅  王弼 江文英 馮翱 牟賓 江文煥 奉節縣 皇明 周浩石阡知府 王執中曲靖軍民府推官 王綸通判 趙成祖 楊崇清州府照磨 魏端知縣陳善知縣 錢清州判 任泰會同縣丞 苟純縣丞 苟文富縣丞 梅清斷事 周文鬱照磨 田凱州判 陳思恭縣丞 張誠照磨 王綱知事 陳傑吏目 任志明縣丞 陳祥縣丞 向禎主簿 牟讓主簿 曾思明檢校 盧方知事 鄒濟 俞貴主簿 向迪經歷 王貢良縣丞 方宗謨教授 吳懋典寶 雲陽縣 皇明 李斌知縣 黃伯川推官 牟傑主簿 蒲子均典史 胡敏兵馬 曾壽知縣 冉克良知縣 向春明縣丞 黃友直 苟義縣丞 譚亨經歷 鐘英知縣 趙彥亨知縣 李唯善州判 龔進推官 黎珙都事向友諒兵馬 向瓚教諭 冉良吏目 李傑理問 蒲儼推官 牟景全 李  蘇進奉祠副 向昭縣丞 賀方檢校 熊夢祥 龍潮海 譚政主簿 鐘瓊吏目 黃以幹縣丞 向春吏目 曾周 訾鼎 吳昕主簿 王冠經歷 黃瑄 冉暉教授 李材 李瓚 陳進主簿 譚縉紳經歷 冉成冠帶王翱 王相 鄧元訓導 郭顯榮 趙祥 向琰 黃玉 冉瑞 王袞 黃文宣 幸文 冉鉞 龍騰訓導 王  李芳鐘和 苟用檢校 向 主簿 唐主簿 唐震 李鬱照磨 楊平知事 馮仲旻知事 刁有貴 譚濟 萬縣 皇明 向恭 陳坤同知 譚試新 譚輝巡檢 魏文昭知府 趙廉通判 劉彬 毛汝安經歷 高崇 黃勉同知 王通縣丞 何淵 胡簡 程先吏目 向景星經歷 向賢 傅傑 毛哲 易寬 朱紀學正 冉麟 陶惇經歷 傅貴 趙旻 易暹知事 李敬 駱貴判官 魏震提舉 王潤 向通知事 李全 廖誠縣丞 張昶 楊忠 吳稚卒 劉洪 傅瑄 譚溫卒 趙俊 譚岐鳳 王遷庡訓導 夏時 張本 姜服 冉政巡檢 趙璧主簿 吳誠大使 魏智 毛倫 牟添禎縣丞 毛壽 崔瓊吏目 張紳主簿 萬春大吏 任志道主簿 萬政大使 余敬經歷 張敏 駱浩經歷 傅友諒 何哲經歷 陳善縣丞 余慶 郭用 譚複初 姜望 牟穎知縣 譚衍知縣 句真 郎思平縣丞 譚浩知州 李綱主簿 譚憲 譚惠 李瓊主簿 張鶚縣丞 張鵬序班 陶琰兵馬 王臣 向山 向景 孫光 張韶 趙洋 陶金 陶鵬 易汝霖 夏仁 向國臣 梁山縣 皇明 楊添郁 宋榮縣丞 李泰 李克成 陳志斌 禇禛 雷煥 周貴 劉泰 張敬中同知 陳則知府 余源深 楊添琳 盧庸經歷 蒲生 李俊縣丞 張紳 陳文敏 吳佐 張政匡文舉 廖時 梁衡 陳如珪 吳聰 方茂主簿 張端 王忠 蘇炯 劉瓛 徐昶經歷 王宣同知 羅浩經歷 趙達 謝智知縣 謝璧知縣 趙璧知縣 趙碧訓導 莫顯 謝敏學 莫政縣丞 葉方夏降斷事 許瓚經歷 郭能訓導 余鵬 何明 熊俊 張訚經歷 黃本仁主簿 向倫縣丞 許俊 胡悅縣丞 彭升訓導 馮忠主簿 杜昭主簿 范廣 唐繹主簿 吳高訓導 謝廉縣丞 郭杲縣丞 許傑 徐仁 賀慶吏目 來尚和 謝宏通判 丁尚學 伍希 □訓導 許瑚 張景 開縣 皇明 孫和府同知 魏守信戶部主事 具義知縣 譚源知縣 黎子才衛經歷 寇忠主簿 胡添祿主簿 向彬主簿 冉麟照磨 稅銘教授 鄧秋潭訓導 王正推官 譚遜判官 向質知縣 陳義主簿 彭彬衛經歷 關義知事 祝贊知縣 徐禎河泊 何濟奉祀 李敏吏目 王紀理問 葉貴提舉 李鵬吏目 康貴知事 鄧廉吏目 何璋主簿 徐誠引禮 馮昌縣丞 龔源訓導 嚴旻判官 丁甯判官 李仁經歷 鄧文經歷周禮訓導 張憲訓導 徐友訓導 陳麟訓導 羅文訓導 鄧鐸 熊英 陳彬 譚松 曾政 謝英 

魏常 魏謹 向善 向森 魯宣 吳添祿 熊邦祥 李裕 新寧縣 皇明 徐宣錦衣衛經歷 唐弘量知縣 杜敏縣丞 帥廉經歷 高才州同知 張福琳照磨 未顒州同知 陳均祥知縣 林敏縣丞 趙榮知縣 楊宏知縣 駱興知縣 劉謙縣丞 魏剛縣丞 汪嵩知縣胡俊主簿吳能州判 劉聚 盧龍主簿 趙琛府經歷 李文亮木祀 胡升 傅林檢校 楊浩 張瓚 袁旭 曾鼎 李實 奚穆 陳英 楊世寬 朱儼縣丞 徐賢主簿 李應本縣丞 陳韶 但能 熊侃縣丞趙經主簿 吳瑞訓導 詹徽訓導 胡驥訓導 劉文衛經歷 任貴訓導 林寬 黃道趙孟亨 雷震訓導 張洙教諭 張泗 陳恩訓導 戴旒訓導 馮春 郭臣 高憲主簿 胡淵主簿 陳鶚 東鄉縣 皇明 于賢禦史 牟興知州 趙仲春 彭崇 李恭 蒙得 呂英 趙永通判 趙琳 劉唐憲給事中 符節 杜銘剛州判 唐倌訓導 陳鼎主簿 唐翼知縣 柳溥知縣 胡鵬檢校 唐錦星州判楊芳經歷 李仕傑 何鳳 唐景章 吳鼇 唐詩 趙和 李仕詢 向秉陽 牟璲序班楊交恭 譚易元 趙景星 向宸經歷 冉大謨 李本

達州 皇明 王弼 羅棐州判 李海知縣 向瑛知縣 劉忠 趙銘立光祿署丞 秦文質通判 冉鵬訓導柳祖祐 趙義 袁弘 張庸 趙仲春 謝宣 劉珪 孫捷 邵敏 陳以文 朱旻 申燁 李達 程勝 鄭思清知縣 高厚吏目 趙充 劉泰 胡浩 王懋敬知縣 唐顯縣丞 熊勉樂成 杜裕 王維綱 夏淵通判 陳力訓導 王璣檢校 鄧璉 曹如禮知縣 陳翔學正 朱安推官 劉恭 高憲 杜文富 呂塘州判 李祝知縣 趙錠訓導 李俸經歷 覃添祿主簿 文同照磨 趙翱訓導 彭志 王經訓導 趙雲霄 郎偉 蕭紀 瞿舜訓導 李春 馮遷珠 王周南訓導 郝朝元 鄭友仁 李慶雲 廖文經 曹冠 瞿甯 周讓 王冕 馮湘 李斯文 許昂 趙愷 覃懷 文翰 陳嘉慶照磨 張玉 侯憲 孫伋 馮富經歷 陳嘉懋主簿 黎密 趙恢 杜寬 楊瓊 譚仕翔 羅慨主簿 夏俊 趙鑾 劉彤照磨 楊琰 巫山縣 皇明 王思 □吏部主事 向子蘭 王縉 向壽 江性善知縣 幸複 譚暹 柳春 馮源 李永中 李友 向善典史 譚儉 冉晟訓導 向天祿 向端 譚讓 張澄 秦旺 宋文綬 龔鎬 王綸州判 秦恭 王郁 黃思誠 馮晟 陳寅 黃鐸州判 馮啟 譚克良 江漢檢校 冉綸 趙信 李翔 向伯通 譚溥 馬驥 陳春 譚資 龔仲禮 張秉洪 宋景華 李尚素訓導 陳仲賢 馮志道 王璽 譚淙 黃銘 柳琳 王璉 韓宏訓導 向珪 大昌縣 皇明 易達 楊明 譚義 蹇信 杜安縣丞 黃彥清 餘煥訓導 梅清州判 王哲 袁俊河伯 楊景降訓導 王佐經歷 謝敬 杜貴巡檢譚華 石玉璋吏目 張明 石潤 徐安 喻義 晏複初 黃鐘吏目 黃裳照磨 吳瓊檢校 奐安 宋志道 劉鈞 徐甯經歷 何深 蔡福 田仲銘 譚傑 餘俊教諭 石壽 易朝儉 李餘懋州判 馬春海吏目 謝肇明知事 沈應清 鄧志綱 謝良秀 李應紀 吳守義 聶九霄 奐永清李金南 大寧縣 皇明 張忠 于友賢 劉添祥 楊瓚 青文勝 廖榮 譚源 何寬 楊榮 楊文忠鄧庸 楊森 冉文 冉通 龍友亮 向忠 田廣 田春 田清 劉珪刑部員外 譚春 蹇貴王義 蹇旭 冉必榮 洪昌 洪斌 鄧廣 田疇 趙思敬 冉闌 胡秉 魯錡 劉甯 向複初 張忠 翁淵 譚暘 譚璋 朱彥清 曾厫 李興 杜斌 冉瓚 鄧子清 譚本 楊章 冉銘 王相訓導 鄭鳳山 冉鉞 冉寬 冉傑 朱山 鄧鳳書 趙讓訓導 楊鐸 建始縣 皇明 曾文 輔祥 黃信 黃淮 譚忠 仲必達 于智 黃福 冉通 趙智 向延壽譚清 向敬 龍騰 向凱 蔡德明 向賢 劉亨 黃銘 于冕 譚萬宗 龍文 于升 杜楫 李輈 劉志道 曾儉 薦舉 宋 李俊達縣通川人,宗吉之子,以文學知漢州。李偉俊之弟,補國子,學官。甘甯禹州武寧人,佐賢為折衝將軍。 皇明 向善雲陽人,洪武初由才學卓巽,授兵部員外郎。鐘文遠雲陽人,洪武二十四年由經明行修,授福建莆田縣知縣。楊彬東鄉人,洪武中舉,授山東登州知府,尋調大明府。程仲德大寧人,洪武中以人才授豫州長史。胡淵大寧人,以經明行修舉保,繼父胡祐教授。 隱逸 皇明 蔡福大昌人,學優不第,貢入太學,歸省遂不起,事親法古人溫靖之節,終無倦志。汪安宅開縣人,字仁夫,少攻舉業,不屑名利,隱于盛山,號盛山居士,家裕周急□,善醫以濟人之危,有古人風度。 孝節 宋 王文義見《人物》 趙節婦達州人,初節婦娶居,有凶人欲犯之,脅以白刃,節婦不為動。既而誘以百端,終不可,遂刺殺之。時皇祐二年,知州薛俅茂其節,為立碑於州之西北山上,後邑令薛仲泥創祠祀焉。 皇明 袁輛大昌人,十歲能文,日記數千言。父疾篤,旬日絕飲食,雖湯藥不能入,後得其醫而愈,尋出不見,眾訝為神,亦以為孝所感。永樂間中應天府鄉試,登進士為黃梅知縣。何應宣梁山人,庠生,行檢淳謹,素以孝聞,正德六年流賊壓縣入宣家,母老不能移趾,賊欲刃之,宣叩頭願以身代,遂受其害,母賴以存。楊氏瞿塘衛千戶楊武女,適千戶劉本。本于天順丁醜從征清浪陣亡。楊年方十八歲,止生一子,艱苦不勝,誓不再適。未幾姑捐世,喪葬禮教子有成,襲父職,閨門嚴肅,可為婦范,所司狀聞于朝,成化丙午旌表其門,享壽七十而終。胡氏巫山人,年十八,適邑人向文質,越五載夫亡,貞潔自守,事舅姑唯勤,止遺一子,隨亦繼亡,堅誓不復事人,有司具實以聞,永樂六年旌表其門。程氏新寧人,年二十二適邑人張璘,璘卒,遺孩在娠,越月方產,百狀難辛,親鄰勸其再適,程以死自誓,唯孝養舅姑撫育其子,年六十餘卒,有司具聞。黎氏雲陽人,王存曄妻,年十八歸存曄生子軫,甫一歲,存曄卒。黎氏屏斥膏沐,親操井臼,養舅姑,撫幼子,誓不事他姓,六十餘年終始一節,成化二十三年知縣王璧具實上聞,旌表其門。葉氏蕪湖人,父清任瀼途驛丞,隨任年十亡,適萬縣三真裡譚桂林,甫五年而夫亡,生一子,家甚窘,織社以奉公姑,公姑憐其年少欲嫁之,葉以死自誓,年七十而終,知縣郝輔具實以不易初志聞。隆氏萬縣人,適邑人冉應海,甫二年生一子,未彌月夫卒,年二十一,誓不再適,孝姑慈幼,勤事女紅,子成立為納婦,始終不變其節,正德二年知縣夏扇聞其節,欲具實以聞,淬礪風俗,未行而已。陳氏開縣人,年十八歸盛山裡周綸。綸卒,陳年二十三,子禮甫二歲,撫至弱冠,遣入邑庠,後貢任江西瑞昌訓導,禮以母老,陳情歸養,母已七十餘,卒年八十七。屈氏新甯人,屈俊之女,年十六,適邑人李茂,孝養公姑,承順夫子,人多賢之。流賊猝至,夫遇害,欲脅以去。屈曰:汝賊無狀,吾夫既死於汝,恨不能噬汝肉,肯就汝求生乎。賊怒殺之,罵不絕口。任氏瞿塘衛都指揮任忠女,適衛人曹鶚,鶚死,任年二十,撫幼守節,壽六十六,有司上之當道勘實未聞。曾氏奉節人,曾守清之女,適瞿塘總旗王瑜。瑜死,曾年二十,撫幼守節,壽七二,有司上之當道勘實待聞。舒氏重慶府長壽縣舒源女,年十七適達縣給事中唐仁,越四年仁卒,遺腹一女,堅守其節,終始無玷。華氏本府華泰之女,適瞿塘衛左所陳佐。佐死,華方二十一歲,夫家世儒,姑亦孀居,不勝其貧。父兄欲奪而嫁之,華曰:吾夫既亡,吾姑無恃,若昔而去之,是禽獸也。斷發自誓,不易初志,遂撫孤成人,以補庠

生。正德六年有司上於當道核實待聞。 義勇 皇明 何定達縣人,充奉節縣吏,有膽略。正德五年間藍鄢倡亂,巡撫林公奉命討之,郡守吳公以定舉,遂見用。既而累樹奇功,得授重慶衛千戶。 孫添舟達縣人,素剛用尚義,正德中藍鄢猖獗,添舟率敢死士百戰,立奇功,賊畏如虎。勞瘁成疾,卒於家。巡撫林公遷官祭之,有文。 李清開縣義民,正德中方賊壓境縣,承郡守吳公檄委清守隘,巳而方賊逋誅,間道出黃土 ,清詰其奸狀獲之,事□聞以功授萬縣武寧巡檢。

《夔州府志》卷之十 编辑

武備 瞿塘衛在府東,洪武四年建瞿塘守禦千戶所,十二年改為衛,屬湖廣。 公署 衛志正廳五間,後廳、儀門各三間,東西廂房各六間。經歷司在正廳左 照磨所在正廳右,各三間。鎮撫司在衛東南,正廳、儀門各三間。左所 中所在衛左 前所 後所在衛右,正廳各三間 石所在下關,正廳、後廳各三間,儀門五間 兵馬司在五門內左右 旗纛廟在衛後,三間 軍器庫二各三間 軍器局在化龍池北 教場 演武廳三間 演武坊、將台俱在實陽門外 右所教場 演武廳俱下關東門外一裡許 職官題名指揮使 葛瑄直隸高郵州人,祖貴,由龍慶左衛調本衛前所副千戶,父旺,曆升指揮使。任輔山東濟陽人,曾祖得由羽林前衛調本衛,曆升指揮使。祖忠曆升都指揮同知,鎮守施州武岡,俱有政聲,父傑。李輔直隸婺源人,高祖成由邛州衛調本衛副千戶。曾祖剛曆升都指揮同知,有惠政,父忠。杜堅湖廣衡陽人,曾祖政由茂州千戶調本衛指揮僉事。祖暹、父和曆升指揮使。曹文直隸江甯人,父清正統間由小旗累功曆升指揮使,多力有謀,故多克捷。高翔四川南克人,曾祖安由千戶升指揮僉事,祖榮升指揮同知,父旭升指揮使。許奎直隸同安人,高祖忠由涼州調本衛副千戶,曾祖安升指揮同知,祖 通指揮使。 指揮同知 華鸞湖廣宜城人,高祖錫,由臨洮調本衛指揮同知,曾祖芳、祖玉、父晟。方銳直隸桐城人,曾祖信由安慶衛調本衛指揮僉事,祖能升指揮同知,父英。聶恩直隸蒙城人,高祖榮升本衛千戶,曾祖震升指揮同知,祖工,父能。王瑤湖廣監利人,祖祐調升本衛指揮同知,父傑。 指揮僉事 丁高直隸定遠人,曾祖健調本衛指揮僉事,祖鳳,父昂。施仁直隸陸安州人,曾祖能由金吾在衛調本衛指揮僉事,祖海,父德。史鑒直隸江都人,高祖忠調本衛千戶,曾祖俊升本衛指揮僉事,祖達,父宣。鐘璽直隸儀真人,曾祖政升本衛指揮僉事,祖信,父鈺。吳起直隸烏江人,曾祖嶧升本衛副千戶,祖寬升指揮僉事,父京。張翰直隸新河人,祖 升調本衛僉事,父恩。胡山直隸合肥人,祖瑾升調本衛指揮僉事,父鋼。巒章直隸上元人,祖義升本衛正千戶,父景升指揮僉事。王臣湖廣襄陽人,曾祖興升本衛正千戶,祖崇升指揮僉事,父英剛毅有文,正德五年征討藍鄢,率眾爭先,死於敵難。劉潮直隸定遠人,祖通升本衛正千戶,父顥升指揮僉事。柳嶨直隸定遠人,曾祖成調本衛副千戶,祖深,父聰升指揮僉事。鄭紀山西隰州人,祖銘升調本衛副千戶,父全升指揮僉事。

鎮撫 仝璽直隸清苑人,高祖山調升本衛鎮撫,祖英,父富。 左所正千戶 吳漢直隸鳳陽人,曾祖斌升正千戶,祖斌,父銳。劉鐸河南陝州人,祖斌升正千戶,父俊。 副千戶 張銳直隸宿遷人,曾祖全調百戶,祖任,父奐升副千戶。楊智江西清江人,祖佑升副千戶,父釗。魏玉直隸滁州人,伯祖岩授百戶,伯高升副千戶,父亨。施仁湖廣巴陵人,高祖得授百戶,曾祖清,祖璟升副千戶,父恩。張起河南武陽人,祖敬升副千戶,父修。丁文直隸恭州人,曾祖志授百戶,祖鎬、父能升副千戶。王斌湖廣景陵人,高祖貴調百戶, 曾祖英,祖能,父翔升副千戶。 右所正千戶 朱昊直隸固安人,曾祖能授副千戶,祖輝升正千戶,父勝。歐浩湖廣衡山人,曾祖文授百戶,祖□升副千戶,父鑒正。韓鈺直隸人,祖瑄升正千戶,父品。蔡浩直隸楊州人,祖偉、父鑒。 副千戶 韓銳浙江仁和人,曾祖旺授百戶,祖起升副千戶,父榮。餘 湖廣沔陽人,曾祖禎授副千戶,祖鳳、父文。林奎福建長樂人,祖升副千戶,父鳳。王鳳福建連江人,父通升副千戶。胡榮直隸當塗人 劉俊福建羅源人,祖華升副千戶,父英。劉瑄浙江仁和人,祖貴升副千戶,父能。 中所正千戶 楊偉江西南昌人,曾祖忠升正千戶,祖英、伯璽。朱恩湖廣當陽人,曾祖 □□升百戶,祖亮升正千戶,父鑒。畢瑄直隸合肥人,祖榮升正千戶,父忠。張鑒直隸上元人,祖俞升正千戶,父偉。 副千戶 楊鵬浙江龍遊人,曾祖真福升副千戶,祖璟,父亮。戴侑直隸定遠人,祖斌升副千戶,父琮。王裕直隸高郵人,父清升副千戶。 前所正千戶 張尤直隸肖縣人,祖林調正千戶,父高。張春河南尉氏人,祖鑒升正千戶。文玉山西石榷人,祖景升百戶,父琳升正千戶。楊武直隸合肥人,曾祖榮升百戶,祖升升副千戶,父震升正千戶。梁松山西澤州人,曾祖太升百戶,祖實升正千戶,父瑞。 副千戶 方鑾直隸盱眙人,祖正升副千戶,父升。張銳直隸合肥人,祖複升副千戶,父琰。孟春直隸太州人,祖騰授百戶,父玉升副千戶。金榮直隸六合人,祖勝升副千戶,父鎮。徐寬直隸江都人,祖堅升副千戶,父玉。王宣直隸合州人,祖彝升本衛指揮僉事,父威。 後所正千戶 曹政直隸太州人,曾祖煥升正千戶,祖能升指揮使,父鶚。張璿直隸光山人,祖伯信調百戶,父清升正千戶。張文福建長樂人,祖銘授百戶,父福升署正千戶。徐勝直隸臨淮人,曾祖興升百戶,祖麟升正千戶,父鸞。周瑛直隸無為人,曾祖 □授百戶,父清升正千戶。 副千戶 周政直隸定遠人,曾祖忠升副千戶,祖金、父易。杜高浙江瑞安人,曾祖恭升副千戶,祖英,父能。劉勇直隸頴上人,高祖敏升副千戶,曾祖起,祖本,父瑄。詹鸞湖廣蘄州人,曾祖文授百戶,祖升副千戶,父瑊。姚鎮湖廣江陵人,祖春升副千戶。

左所百戶 周鐸福建閩人,祖封、父王。葉恭福建長樂人 黃鑒福建連江人,祖順,父瑄。葉鵬福建連江人,祖清,父鑒。杜金直隸泗州人,祖順,父萱。邵武直隸和州人,祖福,父□。陳瑄福建羅源人,祖海父□。王銳直隸素州人,祖弼,父通。江通山東安丘人,祖安,父政。邵吉直隸泰興人,祖譚,父望。劉珍直隸合肥人,祖全,父福。王輔湖廣江陵人,父義。葉福直隸江甯人,祖清,父真。李□山東蓬萊人 林鸞湖廣歸州人,祖海,父斌。吳仁直隸儀真人,祖鐸,父廷玉。董山浙江慈溪人,父安。 右所百戶 嚴鑒直隸句容人,祖榮,父准。于驥福建連江人,祖浩,父□。王鸞福建長樂人,祖陰,父秀。楊通福建長樂人,祖信,父英。沈俊福建興化人,父庸。蕭溥福建連江人,父成。高鑾福建長樂人,祖真,父洪。江浩福建閩縣人 王鎮福建人,祖英,父淳。彭章福建福清人,父榮。劉珍直隸當塗人,祖晟,父勉。吳榮福建侯官人 郭賓福建 閩縣人,父富。 中所百戶 司吉直隸江陰人,祖清,父經。宮憲湖廣漢陽人,祖進,父信。呂鳳直隸合肥人,祖振。王寅直隸江都人,祖斌,父禎。沈俊湖廣巴陵人,祖亨。沈鈺直隸吳江人,祖縉,父紹。楊俊湖廣巴陵人,祖亨。蘇鐸河南濟源人 陳昱直隸五河人,祖忠,父尚。李英直隸寶雞人,祖貴,父鸞。趙山山東莒州人,祖靖,父榮。章釗直隸昆山人 胡寅 直隸高郵人,父旻。 前所百戶 于瑤河南沈丘人,祖福,父傑。劉璿直隸清流人,祖信,父成。李玉直隸合肥人,祖英,父浩。余章直隸楊州人,祖慶,父政。徐憲直隸歙縣人,祖亨,父清。董相直隸宜興人,祖瑗,父山。朱起直隸合肥人,祖榮,父健。張瑜直隸上元人,祖本,父清。火忠河南上蔡人,父永。張翔直隸高郵州人,祖銘,父安。田成遼東山後人,父真。張高湖廣桂陽州人,祖福,父英。孫璿直隸臨淮人,父禎。曹傑直隸丹陽人,祖勝,父聰。趙鸞直隸興濟人,祖璉,父旺。林春直隸陸安州人,祖旺,父鎮。高京直隸天長人,祖敏,父鐸。吳經河南洛陽人,祖宣,父玘。王鈺直隸含山人,父玘。文翰湖廣靳永人,祖瑉,父詳。 後所百戶 張英湖廣江陵人,祖禮,父升。趙奎河南上蔡人,祖貴,父瑜。張綸湖廣江陵人,祖銘,父玉。明佐湖廣靳水人,祖鑒,父玉。郭政湖廣江陵人,祖瑄,父鳳。楊銳湖廣監利人,父明。陳恩河南泥水人,父玉。周聰河南永甯人,父斌。劉清湖廣江陵人,父經。

《夔州府志》卷之十一 编辑

詩 白鹽山 杜甫唐人 卓立群峰外,蟠根積水邊。他皆任厚地,而獨近高天。白榜千家邑,清秋萬里船。詞人取佳句,刻畫竟誰傳。 長江 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孤石隱如馬,高蘿乘飲猿。歸心異波浪,何事即飛翻。 灩澦堆 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長。沉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天意存傾覆,神功歸混茫。干戈連 解纜,行止憶垂堂。灩澦既沒孤根深,西來水多愁太陰。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舟人漁子歌回首,估客胡商淚滿襟。寄語舟航惡年少,休翻鹽井橫黃金。 張祐唐人 不遠夔州路,層波灩澦連。下來千里峽,入去一條天。樹色秋帆上,灘聲夜枕前。何堪正危側,百丈半山巔。 白居易唐人 見說瞿塘峽,橫斜灩澦根。難於尋鳥道,險過上龍門。瞿塘峽 杜甫三峽傳何處,雙崖壯此門。入天猶石色,穿水忽雲根。猱玃須髯古,蛟龍窟宅尊。羲和冬 馭近,愁畏日車翻。 白帝城 城峻連天壁,樓高更女牆。江流思夏後,風至憶襄王。老去聞悲角,人扶報夕陽。公孫初恃險,躍馬意向長! 先主祠 蜀王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劉禹錫唐人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複五銖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淒涼蜀 故妓,來舞漢宮前。武侯祠 杜甫諸葛大名垂宇宙,功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空留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 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複,志決身殲軍務勞。夔門關 □□□兩山夾抱如門闕,一穴大風從中出。栗烈風寒盛夏時,草木吹動無停息。百牢關 杜甫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闢流其間。白帝高為三峽鎮,夔州險過百牢關。 義泉 月峽瞿塘雲作頂,亂石穿雲俗無井。雲安沽水奴僕悲,魚複移居心力省。白帝城西萬竹竿,接洞引水喉不幹。人生留滯生理難,鬥水何直百憂寬。 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霄。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塚聞戰伐,夷歌幾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劉禹錫 軒皇傳上略,蜀相運神機。水落龍蛇出,沙平鳶鶴飛。雲 杜甫龍以瞿塘會,江依白帝深。終年常起峽,每夜必通林。收穫辭霜渚,分明在夕岑。高齋非

一處,秀氣豁煩襟。 夔州歌 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斤之舟行若風。長年三老長歌裡,白晝攤錢高浪中。 鹽泉 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汲井歲滑滑,出車日連連。白公鬥三百,轉致斤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我何長嗟歎,物理固自然。 白帝 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 峽口二首 峽口大江間,西南控百蠻。城欹連粉堞,岸斷更青山。開闢當天險,防隅一水關。亂離聞鼓角,秋氣動衰顏。時清關失險,世亂戟如林。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據心。蘆花留客晚,楓樹坐猿深。疲苶煩親故,諸侯數賜金。 西閣二首 巫山小搖落,碧色見松林。百鳥各相命,孤雲無自心。層軒俯江壁,要路亦高深。朱紱猶紗帽,新詩近玉琴。功名不早立,衰疾謝知音。哀世非王粲,終然學越吟。懶心似江水,日夜向滄州。不道含香賤,其如鑷白休。經過調碧柳,蕭瑟倚朱樓。畢娶何時竟,消中得自由。豪華看古往,服食寄冥搜。詩盡人間意,兼須入海求。 秋興八首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搓。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盾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遲。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花萼夾城通禦氣,芙蓉小苑入邊愁。珠簾繡柱圍黃鶴,錦纜開檣起白鷗。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波漂菇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昆吾禦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羨陂。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彩筆昔曾幹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入宅三首 奔峭背赤甲,斷崖當白鹽。客居愧遷次,春酒漸多添。花亞欲移竹,鳥窺新捲簾。衰年不 敢恨,勝概欲相兼。亂後居難定,春歸客未還。水生魚複浦,雲暖麝香山。半頂梳頭白,過眉拄杖斑。相者多使者,一一問函關。宋玉歸州宅,雲通白帝城。吾人淹老病,旅食豈才名。峽口風常急,江流氣不平。只應與兒子,飄轉任浮生。 返照 楚王宮北正黃昏,白帝城西過雨痕。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衰年肺病唯高枕,絕塞愁時早閉門。不可久留豺虎亂,南方實有未招魂。 自瀼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四首 白鹽危峭北,赤甲古城東。平地一川穩,高山四面同。煙霜淒野日,粳稻熟天風。人事傷蓬轉,吾將守桂叢。東屯複瀼西,一種住青溪。來往兼茅屋,淹留為稻畦。市喧宜近利,林僻此無蹊。若訪衰翁語,須令剩客迷。道北馮都事,高齋見一川。子能渠細石,吾亦沼清泉。枕帶還相似,柴荊即有焉。斫佘應費日,解纜不知年。牢落西江外,參差北戶間。久游巴子國,臥病楚人山。幽獨移佳境,清深隔遠關。寒空見鴛鷺,回首想朝班。 從驛次草堂複至東屯二首 峽裡歸田客,江邊借馬騎。非尋戴安道,似向習家池。山險風煙合,天寒橘柚垂。築場看斂積,一學楚人為。短景難高臥,衰年強此身。山家蒸栗暖,野飯射麋新。世路知交薄,門庭畏客頻。牧童斯在眼,田父實為鄰。 暫住白帝複還東屯 複作歸田去,猶殘獲稻功。築場憐穴蟻,拾穗許村童。落杵光輝白,除芒子粒紅。加食可扶老,倉廩慰飄蓬。 白帝樓 漠漠虛無裡,連連睥睨侵。樓光去日遠,峽影入江深。臘破思端綺,春歸待一金。去年梅柳意,還欲攪邊心。 白帝城最高樓 城尖逕亥旌斾愁,獨立縹緲之飛樓。峽坼雲霾龍虎睡,江清日抱黿鼉遊。扶桑西枝封斷 石,弱水東影隨長流。杖藜歎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回白頭。楚宮 劉禹錫十二山晴花畫開,楚宮雙闕對陽臺。細腰爭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上來。萬州四望樓 白居易江上新樓名四望,東西南北水茫茫。無由得與君攜手,同憑闌幹一望鄉。流杯渠 韋處厚繳曲縈飛箭,浮溝泛滿 。將來山太守,莫向習家池。初到夔州 王十朋宋人分甘易守不勞麾,夢巳先予到古夔。讖語端符楚東韻,忠懷雅合杜陵詩。

登燕子坡前有一岩,在江之旁,如天臺赤城,名鳥飛岩坡名燕子燕思歸,岩號鳥飛鳥倦飛。雲本無心聊出岫,風綠有口故衣吹(風口、行雲,昔巫山地名)。 呈同官 樽前記得少陵詩,好向江頭盡醉歸。此日風光真可惜,古來樂事巧相違。細看八陣圖猶在,欲問三分跡巳非。唯有年年古夔國,竹枝聲裡日暉暉。 買山夔山皆童,予買山植木以庇之,懼芻牧之不禁,作詩以告後人。 書生為郡亦迂哉,剩買童山買木栽。但遣牛羊勿踐履,它年定出棟樑材。 給水夔以竹筒引水,見於杜詩,以義泉名門,則知昔之為州者,亦 水而取錢也,予始至聞公庫歲收賣水錢千餘緡,鈐轄司亦如之,予以水給民,懼後人廢之,故作是詩。 接筒引水下山陬,端為夔民解百憂。長使義泉名不斷,莫教人費一錢求。 修壘 莫將逆旅視居官,直作吾家活計看。牆壁時時為修葺,要知勞苦是平安。 種柳東至瞿塘,西過社壇九十餘裡,種柳二千根,後人或不斬伐,則垂陰聳幹,當如柳子厚詩,但愧無惠化傳耳。 瀼水東西十裡餘,新栽楊柳二千株。會看聳幹參天去,能似甘棠勿剪無。 登真武山 籃輿曉上小琳宮,夔子江山指顧中。道士手栽山上柏,身猶未老幹淩空。 上元山中百姓出遊作三章諭之 鄰里相呼入郡城,巴歌楚舞沸歡聲。三宵遊罷同歸去,勉力耕桑事父母。三日嬉遊喜遇晴,還家又見麥青青。但須及早輸租稅,莫要勾呼到訟庭。好去耕耘隴上田,但能勤苦有豐年。家家飽暖身康健,更向明年看月圓。 題諸葛武侯祠 八陣圖旁丞相祠,風雲慘淡會當時。功成豈止三分漢,才大非唯十倍丕。渭上忽傳司馬走,蜀中長起臥龍思。我來再拜瞻遺像,淚滿襟如老杜詩。 登詩史堂觀少陵畫像 萬丈光芒筆有神,兩眉猶帶舊酸辛。殘杯不復隨肥馬,剩馥端能丐後人。夔子江頭吟居景,杜鵑聲裡拜時身。敬瞻遺像觀詩史,一酌雲安曲米春。夔州祀社稷於州之西五裡,地不盈畝,壇宇庳陋,垣牆頹圯,非所以崇明祀也。買地易路,築屋增壇,命同僚董其事,不逾月告成。二月戊子,祀事既畢,詩以記 天下通祀唯社稷,次則曰雨曰雷風。勾龍與棄配土穀,是皆于民有大功。古夔子國今會府,其於明祀可不崇。西郊壇宇何太陋,我忝守土責在躬。廣而新之繄誰力,蓮幕花縣謀僉同。築垣旁近丹荔圃,辟路下厭黃冠宮。地幽松柏兼可植,時和忝稌行將豐。夔門社稷宋社稷,顧與天地同無窮。 游臥龍山呈行可元章 我輩逢山眼即青,臥龍頂上喜同登。圖留沙磧懷諸葛,詩誦江 憶少陵。巫峽雲飛天一 握,瞿唐魚化浪三層俗為瞿唐峽為龍門。籃與又向人間去,回首林泉愧老僧。聞詩得男名之曰夔夔,乙酉十二月十九日生,詩以二月二十四日作。巫邑初傳鯉是日巫山送雙鯉,吾家遂得夔。遙來如馬地,卻應夢熊詩。聞詩在番,是日夢熊入書院。

官忝一千石,孫看第一枝。欣同君子抱,祝汝似吾兒。 甘露降於宅堂竹間九半月三經雨,乃止州宅,有甘露堂,昔周侍郎為郡露降焉,易見山堂以名之,予無善政,懼其為災,記以二絕。 湛湛下修竹,味如飴蜜甘。人言此為瑞,無德可能堪。 竹間甘露日瀼瀼,飴蜜珠璣帶細香。天閔夔民歲饑饉,雨暘時若乃嘉祥。 臥龍山有武侯新祠再用前韻 山藏古寺柏青青,地重端因蜀相登。沙上不聞江轉石,人間幾見穀為陵。龍蛇樹影搖千 尺,玉雪花枝吐萬層。堪歎草廬誰複顧,淒然香火卻依僧。五月四日與同僚南樓觀競渡,因成小詩四首。明日,同行可元章登樓又成五首蜀江險居是夔州,灩澦堆邊看競舟。為報番易相識道,去年人在此登樓。去五月四日,會僚友 于番江樓,酒中分韻得月字,雲:“明年何時更登樓,遙望番易江上月。”台前八陣已陳跡,水底三間何居招。手把菖蒲對佳節,興來呼酒勸同僚。番易夔子兩端午,去歲人如今歲人兩年皆十六人。直是吳頭來蜀尾,子規聲裡吊靈均。榴花照眼對佳客,荷葉傳杯懷故鄉。想見明年話夔子,又如今歲念番易。黍遇今朝盡生角,艾從何居忽為神。荷香十裡一鉤月,定有扁舟歸去人。舟人鼓楫呼何在?聲似湘沅江上聲。更聽劉郎竹枝曲,不論南北總傷情。細葛含風羅疊雪,近臣初拜賜衣時。顧因角黍詢遺俗,學士甯無六一詞。競渡本來緣救溺,淩波初不為爭標。今人不解古人意,得勝歸來笑語囂。彩舟兩兩鼓冬冬,勝已山陰瀼水東。父老相逢話良苦,兒郎多在馬船中。 十八坊詩宣化 聖主有美化,丁寧戒守臣。毋令挨牆壁,宣以及吾民。 刑清 昔日循良吏,獄空無怨聲。刑清本無術,心地要先清。 介福 茲地有神宇,人人來薦羞。神雖能介福,福亦自須求。 彌節 川峽天下險,幾人持節過。好來平居彌,莫起險中波。 皇華 夔府皇華地,乘軺都幾人。誰如二使者,實惠活斯民海陵查元章、少城周行可同為夔漕,措置偃折。以寬民力,蠲一路積負,凡十余萬緡。 興儒 刀笠燒佘俗,舟航撇旋鄉。五經誰教子?儒術破天荒。 崇化 西接鄉雲裡,東連屈宋鄉。如風吹峽水,盡作魯芹者。 懋遷 相與勿言利,要令通有無。家家香一瓣,心慕舜之徒。 興龍欽宗皇帝母王皇后所生之地,寺額曰 “龍興”。

世仰欽宗聖,人知太母賢。千秋龍已化,香火蜀江邊。 臥龍 非長陳壽贊,無首杜陵詩。廟貌並公論,如今勝昔時。 慶豐 誰道夔門陋,茲坊號慶豐。守臣尤國願,端似杜陵翁。 禮賓 前山名勝巳,夔子有嘉賓。館辟自予始,愧非賢主人。 郡城深僻居,車馬罕經過。中有人多少,人和風自和。 制勝樓 絕色依天險,高城瞰陣圖。公孫曾帝蜀,諸葛欲吞吳。樽俎沖千里,關山敵萬夫。人謀兼地利,端坐靜邊隅。 甘露堂 昔日賢太守,堂前零露甘。我來無善政,露下亦何堪。 萬卷堂 書讀萬卷破,少陵觀國初。登堂吾有愧,頭白複空虛。 瑞白堂 昔日曾夔州,茲堂見三白。為瑞不嫌多,年豐最宜麥。 詩史堂 誰鐫堂上石,光豔少陵章。莫作詩人看,斯文似子長。 易治堂舊名整暇 風俗無難易,治之端在人。古夔尤易治,風俗本來淳。唐李貽孫記夔州風俗雲:“其賦易征,其民不偷,長吏得其道笠之若反掌耳。” 細香堂舊名愚堂 官舍誰為友,青青只此君。細香來燕寢,奚用炷爐薰。 靜暉樓 占得高明地,長聞燕寢香。江流匹練白,竹日萬金黃。 制勝樓 形勝據天險,金湯無以過。英雄多失守,制勝在人和。 穿楊亭 七月重來白帝城,勞生遠宦厭將迎,翟塘莫下今宜下,興逐值舟一葉輕。 灩澦 水漲瞿唐勢更危,舟人貪進只嫌遲。天將此石垂深戒,看取形如象馬時。 白帝祠 火德重興六合同,金行數止一星終。鼎分雖愧劉元德,面縛肯為安樂公。 石筍 白帝祠前石筍三,根連灩澦立相參。不知此石能言否,往事應同老柏談有二柏甚古。 白鹽 蜀中鹽井知多少,功利端能與海分。尚使此山真可煮,商功計利更紛紛。 赤甲 赤甲城連白帝城,子陽曾向此屯兵。區區板築徒勞耳,尚赤由來是漢營。 東屯 少陵別業占東屯,一飯遺忠剛畝存。我輩月叨官九鬥,須知粒粒是君恩東屯歲輸稅米不滿百石,監司郡守月得九鬥。 昭烈廟 老臣苦欲爭天下,嗣子何曾思蜀中。古屋數椽猶廟食,傷心地近永安宮。 八陣圖 一家天下裂三都,忠憤填胸出陣圖。千載相知唯白水,此心元不為吞吳。 勝巳山 經》。私心克盡道方大,勝巳與游名始成。物我太深誰氏子,郤將巳勝易山名有易名為巳勝者,見《圖 夔路十賢屈大夫 大夫楚忠臣,哀哉以讒逐。遺廟大江濆,醒清今古獨。 嚴刺史顏 將軍頭可斷,詎肯以城降。斯可為忠矣,至今名此邦。 諸葛武侯 臥龍起南陽,不為鼎一足。託名蜀丞相,相漢非相蜀。 少陵先主 子美稷離志,空抱竟無用。夔州三百篇,高配風雅頌。 陸宣公 敬輿避讒謗,閉門不著書。活人集名方,炳然仁誼餘。 韋丞相 韋侯守盛山,賦詩十二首。能以堯事君,遂令詩不朽。 白文公 賦詠窮三峽,樂天在忠州。苟不以直道,亦如元與劉。 柳文公 柳公本書生,忠勇著岳鄂。盛山戮奸吏,餘威震夷落。 寇萊公 萊公經濟業,志在巴東詩。斯人不復見,亭上秋風悲。 唐質肅公 子方筮仕初,牛刀割魚複。一朝峨存冠,風采百僚肅。  續訪得七人 宋大夫玉 述志哀正則,陳詞諷靈修。讀君九辨章,悲楚非悲秋。 源丞相乾曜 傑人掾夔子,相業光開元。故宅半赤甲,荒涼今不存事見李貽孫《夔州廳壁記》。

李左相適之 罷相避同列, 杯樂聖人。那知偃月堂,中有丞相瞋。 李丞相吉甫 公在忠州日,人高長者風。忮心無後段,寧愧贊皇公。 溫禦史造 誰坐繡衣石,曾落金吾瞻。不戮擁靴人,至今有遺憾。 程伊川 軻伋誠明學,弟兄傳以心。易微于九師,閉門自鉤深。 黃太史 豫章官逸遠,直筆非謗史。天遣來黔涪,詩鳴配子美。讀蜀志 王安石宋人千載紛爭共一毛,可憐身世兩徒勞。無人語與劉玄德,問舍求田意最高。 諸葛武侯 慟哭何顒為一言,餘風今日更誰傳。區區庸蜀支吳魏,不是虛心豈得閒。 巫峽 神女音容詎可求,青山回抱楚宮樓。朝朝暮暮空雲雨,不盡襄王萬古愁。夔州述懷 洪鐘錢塘人,刑部尚書兼左都禦史,總制軍務。臺端月色伴人清,坐起蒼茫感物情。農事幾年經魃雪,村居隨居吠尨聲。王師有律先敷 德,赤子無知久弄兵。殲厥渠魁餘罔治,九重歸拜泰階平。百里丘墟少爨煙,萬夫征戍況經年。逋亡已悉吾民隱,撫理須從此地先。氣數有屯應暫爾,天威無間自巍然。行將獻捷承明殿,歸醉西湖藥玉船。 遊寺 古寺臨高勝,躋攀亦快哉。天開圖畫巧,人自廟堂來。山色供書案,松風落酒杯。悠然清 興發,題句掃蒼苔。夔府祀武侯祠杜韻 林俊莆田人,右都禦使,巡撫。起落煩成命,前征訪古祠。下風一搔首,遺像幾褰帷。山鬥瞻依地,風雲際遇時。素懷公 亦領,樗散重衰遲。百心還世責,一力敢公祠。盛跡留前陣,英風轉故帷。蚌持畏虎日,滅減隕星時。白首拘儒淚,入龍出悔遲。 杜陵夔縣移居用韻 浣花涼落外,魚複寄孤城。地得三高勝公夔三遷,皆名高齋,詩於八興清。綠楊春水漫,啼鳥午峰晴。灩澦堆前石,何年看掌平。 白鹽山和杜 峭虛連頂踵,素潔盡中邊。在目宛風絮,無時誤雪天。唳知棲處鶴,架認覆時船。遭際山仍曉,公詩重首傳。著舟疑井底,緞目上雲頭。貝闕三千丈,玉關十二樓。厓陰月到少,樹仄鳥棲愁。故字今磨減,岩城認古州。 義泉和社夔無井泉,今亦廢。 城山枕雲天閣頂,鑿泉百仞終難井。臥龍前此孕精靈,口噓一沫誰將省。歲深力淺源漸縮,閨淚暗瀉時曾幹。紡綿易菽口食難,活水割費中能寬。 又和王梅溪無井韻 住水不得水,流目空自憐。翻江重何神,老稚徒尤煎。朝汲複暮汲,足繭蛆生肩。臥龍感終惠,一勺輕雨錢。何當耿公拜,渴井生汍泉。 瞿塘峽 開合遙看壯,雙關此石門。險深疑設伏,策上擬留屯。夜靜雷聲疾,峰晴霧氣昏。抗衡支鐵柱,吹浪拜江豚,似象雲濤黑,流花雪水渾,帶紆微顧望,爭疾宛追奔。白馬風斯下,黃牛氣欲吞。雄藩輕一扼,巨峽信為尊。波撼陽臺夢,霆驅帝廟魂。舟行時戒馬,厓落晚驚須。鬼鑿香難辨,丁移重細論。舟青元有象,壁立等乾坤。 白帝廟公孫述據蜀,漢賊也,李業、王皓輩恥受其征而死。少陵。東坡詩誅之。廟今複立,予命毀其像並其廟去之。用少陵韻。 建武炎精在,何方白帝來。洞胸神倉卒,擊杖意徘徊。賊本莽囂似,征容業皓哉。大篇存斧戟,薄習尚風埃。血食公誰定?瘡痍禍爾開。祛除今不速,餘恨且蒼苔。 文山詩有《序》:夔當學宮之陽,諸峰起伏,右如鼓,左如旗。其中丙方一峰,孤特秀整,宛然一 “文”字,上人混名為使牛山。噫,山之辱有是哉!少陵固奇士,流寓最久,不聞易名,非數耶?僭名其中,曰:“文山”。置詩學宮,以屬山靈,以作奇氣,以嘉惠來學,鐘淑際盛,使自予者始,山左曰 “義旗”,右曰 “信鼓”,八陣圖固在也,以武故不詩。莆田見素子俊序。 光岳瞻常在,修名幸此逢。南離開六鬥,東壁護雙峰。人物精靈會,人文秀氣鐘。衡山餘地望,泰華信儒宗。林鳥居生氣,煙巒目改容。婁明職繩引,歐治屬陶鎔。一顯關天數,三豪避筆鋒。霧深藏日豹,春早化時龍。未數連茹拔,貞看比屋封。典謨昭代盛,述作老夫慵。因勝煩諸子,娥眉共比蹤。 灩澦堆用杜韻 十尋高自倍,百武徑仍長。已作中流柱,偏驚下峽航。削寒增突兀,沒夏轉溟茫。噴薄秋濤壯,容開聽雪堂。 灩澦如馬百尤深,走雷噴雪白晝陰。堆精恐是臥龍化,野清梁父聞孤吟。一鶴枯槎半湖海,如此煙浪時曾禁。發舡打鼓厓石平,乞靈不省江神金。 夔州書懷 鳥白雲間重此清,一機晚落竟何情。性偏懶自貪山色,事轉難時愛鵲聲。地扼蠻荊元用武,學當俎豆少聞兵。拊柔厭亂關天意,聖主宵衣業太平。石林逋屋鎖寒煙,陸海名區記昔年。啟釁幾應原禍始,伐謀翻自愧幾先。未愁蟻冗深難塞,只恐爐滅冷複燃。息壤征袍雙老淚,一竿何日木蘭船。 夔山千丈在其東,五峰在其西。 歷盡夔山幾十重,信他雲鳥寄浮蹤。絕天遠翠孤千丈,鎖驛晴嵐重五峰。苦坐間名拋未了,忍寬幽意出還濃。軍成若也叨封拜,顧錫蘭陂一短 。 出峽言 買舟賦歸來,巫峽不用試。先驅開行雲,相送峰十二。來時峽水濁,去時峽水清。來時峽水高,去時峽水平。此峽系行止,進難而退易。所遺兩文字,巫峽相光氣。行意放籠雀,吠聲絕樊蠅。殘年盡書卷,日給米一升。掃石留詩作小草,紫翠堆中時坐我。無官不怕走市塵,有酒時攜就溪老。煮白石,燒濕雲,耳中俗事仍不聞。騎氣踏風不可到,辟穀亦頗知八分。乾坤

兩局忙,煙浪一舟小。過後聲名值幾錢?短笛騎牛萬事了。夔峽舟中述懷三首 劉丙安福人,右副都禦使。巨石沙頭一系航,倚蓬小憩歎流光。豔陽花木先春落,撼海波濤鎮日揚。孤立自憐青嶂 晚,群飛猶歎白鷗忙。羽書道上時聞捷,遠向閭閻倍感傷。春光隨居落煙波,冉冉其如老至何。有意青山供目久,無情白髮上頭多。圖緣八陣風雲在,國為三分歲月過。今古乘勳須及早,休教汗簡歎蹉跎。風撓菇蒲夜有聲,水雲含濕弄晴陰。無端景物還朝暮,不盡詩懷自古今。蜀道重經天棧 險,楚江初接峽雲深。平生溫飽全無與,珍重蒼生望惠臨。白帝城 邵暮余姚人,左參政。偶隨仙客下夔來,峽口梅花笑眼開。白帝城高薄風月,武侯祠古隱樓臺。遐觀更覺心神 壯,奇句應煩酒力催。雙柱鎖空岩鐵冷,古今成敗幾英才。 王崇文曹州人,提學副使。 群英試罷得閒來,白帝城頭眼一開。萬脈潺湲歸峽口,千山雲雨絕陽臺。水清灩澦兀非險,日落夔門不用催。屈指古今黃土跡,只留圖陣著奇才。 八陣圖 遺編曾仰臥龍賢,八陣江頭尚宛然。細石不隨東水去,高名常似北辰懸。秭歸勢挫悲炎帝,秦嶺謀奇失魏延。星隕莫憐師未捷,即看曹馬已無傳。 雲岩 雲岩千古倚崚嶒,百丈寒沙腳倦登。小徑到山連翠竹,幽窗臨壑罥蒼藤。拂碑欲問蘇黃跡,禮佛空憐老病僧。忽見長江舟似葉,不知身在最高層。 流杯池 山深徑昃野猱愁,有約巾車一度遊。坐裡水聲喧決決,望中樹色靜浮浮。地住不羨風雩樂,興好寧須和郢謳。歸路迢迢情不極,夕陽松下禁鳴騶。 夔州十二景吳守品定,每景賦詩一章,章九句。文山瑞彩 吳潛臨川人,郡守。隔江見崔嵬,連連眾山宗。周孔不在茲,何為瑞彩同。匪昭君長治,寶藏興其中。眷言媚 學子,當為虎與龍,而風雲自從。 武侯陣圖 蜀漢非閏位,我侯亦伊周。況此陣圖在,分明幾千秋。累卵不為危,江水去悠悠。誰讀《出師表》,而能不淚流?新廟自我修。 瞿塘匯脈 聖禹經疏過,岷山導此來。遙遙當百折,曲曲又九回。瞿塘第一峽,停涵秀無涯。不盡朝宗意,而適動我懷,逝者如此哉! 灩澦回瀾 西蜀盡頭地,三峽倒詞源。灩澦固天設,中流矻孤尊。觀瀾我有術,不說象馬存。適以戒行舟,而實系斯文,賢者可細論。 白鹽曙色 七井流無盡,聚精咫尺間。蜀江翻白浪,瞿峽鑄銀山。旭日始旦時,雲氣猶閑閑。豪商聽雞發,而莫錯躋攀,灩澦可凋顏。 赤甲晴暉 黃金誰鎖甲,遠道跨紫騮。紫騮行且嘶,於焉可休休。晴暉閃相映,解甲掛山陬。此山名赤甲,而我有赤心。高聳幾千尋。 蓮池流芳 夔土不宜蓮,枯城更無泉。何為池山顛, 濫自涓涓。此本濯清漣,芬芳遠近傳。仰知別駕賢,而所愛非偏,風月更無邊。 草堂遺韻 草堂隨處有,此處草堂真。邊澗幽似我,滿地碧於茵。孤城斜落日,詩苦更傷神。於今信此老,而實匪謀身。悵悵在吾君。 魚浦澄清 浦因古魚複,於今無大魚。微風行水面,故爾來徐徐。青天飛白燕,分明形色於。我吊楚大夫,而視庸濁徒,清溝映汙渠。 龍崗矗秀 若人自南陽,擇主至此崗。蜿蜒見神異,棲息匪遁藏。風雲適然會,秀聳壓大行。我顧此邦彥,而時若相當。仰止須自強。 勝巳朝陽 永嘉能尚友,孤城可借守。瞻瞻友若近,靜言覺我醜。覺醜誠非醜,梅溪名不朽。東方重吐白,而我複爾友,于為國何有。 峽門秋月 秋月揚明輝,於此分外奇。我此峽江主,停杯一問之。峽江何時清,西土何時寧,天下何時平。而我盡我能,可與爾爭明。 東鄉八景榜山文筆 天作好山二數個,將來佳兆屬斯文。高登龍虎有可必,盡殺鼠兔未足論。于赫光天於此放,有濡時雨為而分。守夔忝我亦提調,按景寫詩聊意雲。 銅口漁燈 銅口非寬天地寬,小舟漁火照更殘。綸竿志隱人能樂,魚鱉養生民鮮艱。尚父鷹揚歸大老,使君河潤及童孱。觀風何日來銅口,也傍西岩與共歡。 龍灘夜月 此灘幾度蛟龍躍,夜月當空照見真。水不在深靈獨異,人能有養發同神。忝予西蜀官初考,仰昔南陽跡已陳。靈可似龍明似月,舜何人也我何人。 石鼓春濤 幾當石鼓春濤發,石鼓無聲濤有聲。吉日車攻行見刻,明堂大廟可同升。昔人才薄原非薄,今我力輕還是輕。欲挽奔濤移石鼓,我能何似昔人能。 峨城煙雨 仰止高山是我山,非金非石絕難攀。乾坤老大形勝地,煙雨空蒙隱見間。脫幘巨人那得壞,弄兵小輩可容奸。府公忝我為民守,十一專城憶此難。 文字晴嵐 天地能書見此峰,宛然文字壓儒宗。晴光咺嚇儀飛鳳,瑞氣氤氳有伏龍。西蜀西江前可似,東皋東魯後將通。望華亭上勤勤意,敢道文翁即若翁。 方山肖鬥 此山開設本由天,形體分明仁義全。春雨惠中真自重,秋風方外可容偏。欲量江海應知誤,難挹酒漿曾見憐。摹景適然雲肖鬥,斯文魁選系星躔。 曲水傳觴 蘭亭故事記風流,勝概因人永不休。再訪滁陽真昨夢,三驚夔屬亞前修。清漣委曲天生巧,觴詠從容人樂遊。何日兩川如六一,也隨童冠狎沙鷗。 杜公草堂 東關東去又十裡,地老天荒一草堂。流水行雲隨居住,落花啼鳥任渠忙。先憂已識而翁苦,後樂何能有我狂。蘭 荊披還數步,孤舟小子聽滄浪。 蓮花池 山頂有池剛半畝,道州曾此夢蓮花。於今池在蓮何在,明月滿天空露華。 夢賀先君壽 昨夜分明夢大椿,衣冠拜舞賀生辰。仰承如在恩何極,醒覺非真顧莫伸。夔府孤城還此日,柘岡雙壟是前因。曉鐘催起東方白,喘息難忘有我身。 鮑家莊 兩來山勢天設險,曾有嬌人賽丈夫。若個村莊當險地,何如沙際臥龍圖。 文山歌並序 環夔皆山也,而隔江一峰特起,視他峰為最秀,正當學宮。父老謂昔有人束帶耕其下,因名“使牛山”。予守夔剛兩月,是為正德庚午春仲,大都憲莆見素林公亦適以朝命巡撫全蜀,初入至夔,越三日視學,即講堂,顧問前山,有舉前俗名對者。公微笑,進予問焉,可易其名否?予因壁間大魁字旁記文山書,偶指以複,公轉顧若有得,仍看前山,又宛然一 “文”字,遂言于諸生,定名 “文山”,而自詩而序之。而序謂杜少陵固奇士,寓久不聞易名,予因考圖經及近時郡志寫本,無所謂使牛山者,或少陵時未有此俗呼也。況予作守兩月又尚未知,而父老所雲,再問始知之。再較諸生喜能文,乃作歌以貽之,固將以進之,又敘此明所因,兼為少陵解焉。 東山泰山無與比,此山來脈遙從彼。靜觀隱然一文字,隔江正對儒宮峙。伊昔何人耕其下,偶名使牛良可恥。素翁與我來何暮,論道儒宮同仰止。吾鄉宋相文文山,曾領大魁字非侈。昔人榻置此壁間,我啟素翁歡點指。便將文山名此山,因其彩性兩相似。班班星斗氣象殊,欣欣草木榮光被。時維正德歲庚午,暮春和煦人尤喜。素翁本來討不軌,猶爾拳拳定國是。我再臨學較諸生,晷簷掀揭通有斐。經天緯地豈外求,顧 諸生當勉只。行將小魯小天下,要知亦自今日始。 讀杜五絕 野草欲連天,風雨又長夜。此老一生愁,雲分誰少借。此老不可作,微言今尚存。峽江飛白燕,水面自遊魂。聽猿有深尤,望華胡不樂。寥寥千載心,工曹我後覺。明非此老時,何如羲與黃。此偏猶弗靖,此老我心腸。

心腸就此見,日月共誰懸。工部又工部,會意在西川。 題灩澦因憶杜老 混沌自先人鑿開,故存猶豫一拳哉。乾坤見跡同今古,風雨能憑任往來。工部當官嗟我 又,草堂尤世屬誰才。岷峨回首淩空在,江水東流猿夜哀。午節飲同僚宅,次日出巡,衛學俱追送隨處,民如樂從細雨蒲觴論昨日,薰風蘭擢發今朝。儒冠武弁情兼得,皂蓋朱幡人更嬌。兩岸好山青不 斷,一江新水漲平消。王民嗥嗥能隨我,未必功名等鹿蕉。 王中丞廷簡請飲敘舊 曲江春夢廿三年,曾記錢塘別一天。兩部風雲須料理,萬松賢聖幾周旋。中丞得告君能 樂,太守來旬我自便。天意如人更清爽,杯盤敘舊寫詩篇。雲安、萬州試諸生蒲風薦爽艾生香,吾道中天化日光。太守來時偏自樂,諸生隨居可相忘。雲安適見儀飛 鳳,都曆曾聞戒放羊。視學校文勤勸勉,昔今豪傑在能強。今春三二月不雨,請而雨且足。夏四月來又久雨,適出雨止而晴,每複如是,諸生有舉成式故事言者,再與李東湖飲王中丞宅旱幹不苦雨何愁,知是前人請與遊。我請有詞如故事,我遊非慢合前修。雲情雨意隨分土,水色山光滿使舟。再與東湖逢叔度,薰風染翰繼民謠。 萬山志 南山西山主都曆,石佛如如獅子識。萬戶人存魚亦存,羊飛沖天見木櫪。八日陪侯憲副飲開元,遂寧捷至,九日索茱萸再酌重九茱萸經品題,三人又十總輸誰。少陵野老真先達,夔府孤城屬後知。大戰遂寧喜破 賊,急報奉節聽班師。登高憶昨侯誰在,疏雨冷風今日詩。 題王庭簡新河浮橋冊 吾榜得人為最多,我最相知亦無幾。西江西蜀遙相當,讓能我避雲安王,風雲挾冊同于杭。昔時蓬瀛,此日天堂,而兄我弟情相忘。兄監有可川可海者萬航,我收有可梁可棟者千章。固君子大道,將佐虞唐。憶兄曾于留都重地,造舟為梁。彩鷁長虹,不顯其光。而我亦曾經焉遊焉,見過者續者合口稱揚。謂此王政一事,匪乘輿於溱洧,獨周禮之達阻,富平之舉勸,可以頡頑。又謂昔無今有,而作者之福,當與河流共長。不論其嗥獺死蛟,何病於濡軌褰裳?我見之真,我得之詳。我適就兄所,偶啟其囊廂,珠璣璀璨,錦綺輝煌,貂續不覺形穢,聊以發其愚狂。 監生兒暠喜生子名蜀卿 瑞因得鯉前于宋王梅溪于此生孫名夔,適有致雙鯉者以為瑞。字重祖邦今有明我明前呂守晟亦于此生孫亦名夔,字祖邦,今為杭州守。我忝府公唯種福,重添家慶足為榮有孫稱重慶。羔裘此際含飴弄羔裘亦退食,喜弄孫也,麟趾他年捧硯情。瞿峽文山神自異,益清東室喜名卿衙東一軒,竹百本,軒名益清。軒之東 室暠居焉,蜀卿正德壬申四月初五日生也。與何定欽差巡撫林見素翁,正德庚午二月初入至夔,潛以聽缺吏,何定有勇略,舉即見用。尋以功得千戶職,與之詩。他如指揮童昶、王英,學職王良、楊文皆所舉而見效者也。 雙睛炯炯塵埃裡,遭此劻勷介子行。厓壁無前高見素,功能有疏即成名。春風突定頭且突  爾一武弁,夏日依然尚舊兵。掃淨妖氛早牧局,策勳還看後來榮。送魁守吳君顯之 靳貴丹徒人,大學士。十年郎署多嘉譽,三峽承宣是異除。曉日萬家瞻皂蓋,清風一道引華車。有田常稔丁溪 水,無客來供丙穴魚。誰道文翁無繼者,弦歌今見起民閭。年友顯之吳公出守夔州,予嘉夔人之將荷其慶也,賦是贈之吳期英江西永新人,禮部郎中。 若有人兮和且臧,邦之彥兮國之良。下瑤闕兮解佩璫,乘五馬兮出帝鄉。天風動兮起羅裳,舞袖拂兮銀鞍光。折楊柳兮訴離觴,送君兮我心以傷。君行兮轆轆,巴水兮逍遙。驅長轂兮度繩橋,履木抄兮登山椒。風隨旆兮吹埃,雨隨車兮滋苗。威孔布兮德孔昭,襦桍歌兮麥穗謠。兩驂順兮六轡調,五馬鳴兮聲蕭蕭。聲蕭蕭兮蜀道艱,有美一人兮在泰山。何以贈我兮黃金鞍。何以報之兮雙玉環。一日不見心孔艱,感君恩兮思君顏。五馬兮閑閑,倏有待兮來還。 宿瞿唐峽口聞老嫗哭,呈夔守吳先生求教宿進夾江縣人,刑部員外。 西陵峽口束青天,竹節灘頭飛白浪。厓陰 窱雲不流,唅岈削壁饒萬丈。禿鳩忍餓不敢下,玄猿將子緣舟嶂。半空墜石聲 ,斂棹回檣徒惝恍。天地雖寬亦逼側,彩舟且宿江之上。歘聞鬼母大江哭,咽咽酸風送悲狀。問之此哭庸何為,鬼母迸淚許情況。妾夫苦寒從遠戌,妾子賣孫納官餉。日夜維恐土兵至,況是貪殘吏並杖。父子俱死茆茨空,妾身衰謝無所向。我心畜畜不忍聞,奈之何哉數惆悵。明日進舟夔子城,惻然符守來相望。 懷杜工部,寫呈求教並攄謝意著處兵戈了未休,漂漂蹤跡尚容留。吟高白帝城頭月,醉數浣花溪裡鷗。高馬達官非素 志,寡妻群盜乃真憂。儂今亦有先生淚,日對南山空自流。龍脊 王彥奇雲陽人,左僉都禦使。一脈巉崖障百瀾,分明天造鎮江王。人誇橫亙蒼龍脊,我愛縈連飛鳳山。隱見異時渾不 改,豐凶占歲更相關。靈哉形勝宜登賞,多少英豪出此間。 題流杯池古詩 卜築小山陰,登臨感古今。流觴窮野興,列左賞清音。水曲往而複,溪濂幽更深。飲斯真可樂,開濟老臣心。 王彥奇和 泛觴興自晉,留號到而今。剩協升平樂,中涵太古音。情牽隨曲曲,花影照深深。我幸遭 明盛,朝宗一寸心。瞿唐即事,錄呈英明府,安起巴縣人,吏科給事中。曉棹三牛山,夜泊瞿唐峽。石壁排雲霄,鐵門重鎖闥。虎踞百丈關,雲屯十萬甲。蜀天漫 強寇,鳧頸複鳥啄。烽火遍郊,夔陽保洪閘。水勢盡雷奔,眾形因卵壓。雲何無效尤,誰敢肆 輕狎。呼酒更哦詩,巫山看明月。閱見素翁《文山紀事》有感地脈蟠龍久孕靈,文山高結萬山青。秀鐘穎異吞三峽,光啟文明聚五星。梅點狀頭依翠 璧,桂飄仙子下雲屏。生平剩有登高興,顧得磨崖為作銘。巫山高 劉時學山東知事,內江人。 巫山高,巫水深,山高礙紅日,水深愁太陰。朝雲暮雨更萬狀,黃牛白駒餘千尋。咆哮石上豺虎走,喧豗波底蛟龍吟。嗟嗟巫山高,冷冷巫水深。鷓飛不到處,客思淚沾襟。 夔州懷古 劉瑞 石壁環千仞,江流控百川。乾坤自關鑰,吳魏漫戈鋌。慷慨英雄氣,飄零戰伐年。憑誰論漢統,寒日正風煙。 丁未冬十月之京過雲陽,謁張桓侯廟,賦張將軍一首 張將軍,萬人敵,炎精無光痛摧臆。扶漢胄,走荊益,嗔目橫矛,據水斷橋,聲霹靂。朋友分,昆季情,君臣大義昭日星。嗚呼!成敗忽千古,遺藐凜凜猶如生。君不見曹瞞未減吳權在,將軍之恨高於山,深似海。 初經巫峰 吳潛 孤城萬里瞻瞻近,雲雨蒼生系我心。試問山靈如昨夢,依然草樹漫成林。 草樹芟繁長好枝,楚懷難定我心期。此峰十二亦奇特,華蓋清風又短詩。 杜老同予工部,王梅溪守夔,時年五十五,今我亦然。吾道本同,不徒於跡之同也,詩以見志 少陵固同部,永嘉偶同年。憂國今猶昔,治郡後當先。草堂跡亦存,梅溪集可傳。三子者同道,我氏吳臨川。 雲陽流杯池 右軍刺臨川,六一本西江。我故思蘭亭,我曾訪滁陽。兩地今猶昔,曲水自行觴。是處習風流,何如雲安強。人為奪天巧,江流日湯湯。矯矯王中丞,期我此徜徉。我今亦太守,恒視民如傷。雲開時巡雲開等縣 見天日,放醉不為狂。逝者流無住,溯洄又東鄉東鄉亦有此景。彼方有美人謂譚舉人春元,曾乞我詩章。同仁真我念,于焉示莫忘。 咸平寺 夔府城孤寺亦孤夔城只此一寺,西天相近說南無。萬年神氣能香火,四面好山真畫圖。太守來歌非佞佛,老僧存想只團蒲。鼓鐘夜靜雲歸定,殿角當頭月一梳。 益清軒 此君青青此院落,此軒此名自我作。 □□退公我亦樂,我對此君□□□。有□□□亦無鶴,生平自奉唯從薄。 □□朱紫多溷濁,我唯此君交可托。自少見 □□落籜,鐵剛骨立塵不著。武公淇澳仕而學,虛心聽受今猶昨。此操敢當水雪□,此道曾經江漢濯。此君益我我罔覺,人謂雙清真不怍。青天在上民鹹若,夔城風雨難作惡。抑有梅溪前定約,將來同志母忘卻。 留潤池 太守宅裡西軒前,太守鑿池那費錢。薄用民力民爭先,定名留潤民曰然。池不半畝可有泉,心唯方寸固有天。太守為誰吳臨川,妄意天下歸仁焉。此池不竭來涓涓,此意不盡思綿綿。河潤九裡聞昔賢,今足千里皆惠鮮。陰陽如期兩不愆,干戈未息屢豐年。峽江離離沙際船,載導岷山洗眾冤。不徒一勺守此偏,要終莫測有虞淵。春風太守寫詩篇,何心付與將來傳。 四異歌 萬安朱奉鎮守雲南 □□□□□ 夔守吳公潛蒞任周歲間,有猛虎應所禱而自斃,乳鹿適賓興而生羔,群蜂隨入衙,複隨之

出,即公堂止焉。父老唱為三異。諸生吳英輩請有詩文成帙,應入志,守禁不可。茲予來自滇南,至夔,又因知守於彼歲正初夢諸葛云云,而先被藍賊虜去,知事楊茂適脫焉,兀異事也,乃合為四異而歌之。 □□□□皆常理,未若吳公有如此。慈祥 □□□民心,美政清聲滿人耳。昔承簡命初下車,正直自與神明符。扶楊抑陰在橐蘥,化暴制猛由昭孚。一旦郡治出狼虎,黎首戰慄乞張主。瓣香默檮應祀神,翌朝負虎來獻府。備詢居民獨何因,告雲虎踞民之鄰。更深寂爾不聞吼,清晨遠視尤驚人。試持兵刃近前探,虎不動兮眸不盻。乃知虎死不勞擒,侯之德感蒼穹鑒。虎北渡河古有之,其如虎死不復危。昔聞咆哮人不寐,今日家家門不閉。郡庠乏抖二十霜,賢侯作養誠有方。年逢大比赴場屋,諸生辭拜趨黃堂。偶然麋鹿呈嘉兆,新產一雛甚奇妙。育者報道此非凡,踏槐士子生歡顏。至期兩生折丹桂,群賢咸頌侯之惠。不但夔人增光輝,夔庠又際風雲會。政余公館晝無私,群峰千萬爭追隨。須臾公庭將入座,盤旋飛舞如相依。轟轟複向文櫥集,結壘採花釀成蜜。信知侯澤及昆蟲,得其所哉悉安逸。侯之五馬未來初,幕官擄去遭強徒。福星臨治剛旬日,武侯應夢終無虛。詳言吾乃舊諸葛,太守不負專城托。吾今無以報侯賢,吾特為侯拯蓮幕。清論夢兆未終旬,掠去幕官脫賊群。歸來一一問詳 細,賊巢拘系那能伸。幸逢其夜歲雲暮,下缺頁 ..聖慈,班聯玉簡榮增秩。山呼舞蹈出 楓宸,終惠難忘治下民。夔人計日侯先路,恐列岩廊柱石臣。 入川江傅汝舟湖廣清浪衛人,通判。 少小曾聞蜀道難,舟行況複是冬寒。宜詩宜酒有佳趣,無鶴無琴笑此官。入井每勞憂赤子,承恩何敢望春盤。夔州舊是衣冠地,諸葛儀行取次看。 至夔 駑鈍猶堪駕鼓車,一官喜近杜陵居。敢言詩好愁花鳥,唯愛官閑省簿書。畫鷁水平三峽晚,黃堂風暖一陽初。蜀民不與吳民異,法網休論密與疏。 善惡報應言 吳天常江西臨川人,封刑部主事,此言此事最警切,夔之民因之,得免多矣。存錄於此,亦永為諸人勸也。 百爾往來,毋壞我屋,毋蹂踐我五穀,須念土木稼穡唯艱,惜福惜福。昔有張強,慣肆狠毒,焚掠暴殄,唯縱所欲,竟遭天遣,苦害其兩目,轉死於溝瀆。抑有徐雲,強賊而仁,彼丑類殲除迨盡,得免其身,且及其後人。火燃即滅,張主有神,今鄉上亦苦流賊,行軍故曉告云云。 吾祖澹齋翁,讀書博古今,鄉稱長者。以吾叔嵩初任主事得封。嘗與予言,景泰間楊山有張某者,家本可,至某種惡不可言,人呼為張強。曾隨軍征討,所過蹂踐田禾,掠人財,毀壞人房屋、器具,甚于強賊。忽一日左眼痛不可忍,巡一日而破,血流可二升,左眼固瞎。又一日睡 至下缺頁狀上聞,竟免其身,且優及其子孫,自後亦成钜家,而子孫甚盛,此強賊而善者之 報也。成化間,信豐賊發兵興典民受害。吾祖為前善惡報應言,付相知者張貼,彼賊與兵皆感動,一鄉免其害。我今守土巡行,見所屬亦為流賊、行軍所苦,因憶取前言,並系此事,實刻付諸民,張貼庶爾行軍爾,流賊有所動。感凡善與惡,未必不見報也,而我諸民固當唯善之,從諸惡不可作也。語曰:“積善必有餘慶,積惡必有餘殃,”不其然哉!不其然哉!正德癸酉二月初吉,守夔臨川吳潛識。 夔城題勝詩 孔嘉諫 天下山水在全蜀,夔城東鎮當扃軸。白鹽赤甲合門屏,灩澦中流屹限關。盤延盩矯聳龍

岡,上有茂叔蓮池香。安陽義泉潤民物,文山淩璧騰輝光。白帝控高臨絕澗,鐵柱鎖江橫斷岸。清漣魚浦複回流,東瀼西坪互相間。雙城聯堞瞰江幹,百牢瞿扞崢三關。敵人仰天不敢近,壓雲氣勢如飛岩。武侯八陣貫忠義,梅溪十賢有深意。後來賢守四五人,少陵百篇堪史記。大江曲瀉如奔龍,詞源入峽湍長風。地靈秘脈接滄海,天文炳耀昭晴空。神禹封疆幾千載,賢哲遺風風漸改。桓桓頑獷亦詩書,文運推方碩儒宰。幸逢仁守來臨川,搜今考古成新編。山川吐秀髮人物,並與文獻相流傳。古狂況是乾坤客,偶叨志館研朱墨。臨風題勝寄山靈,不是當年夔子國。

《夔州府志》卷之十二 编辑

文夔州論馬綱狀 王十朋 准樞密院劄子,樞密院奏知夔州張震,申所有四川宣撫司措置川蜀馬綱改移水路事件,委有未便去處,申乞詳酌施行。奉聖旨除打造舟船外,其餘事件,並令吳璘管辦。其舟船令王某疾速應副臣契勘。馬綱利害,前知夔州張震及諸司論列已詳,其中利害之大者莫過於財與力,二者皆出於民。臣自入境以來,切見夔峽之間,土狹民貧,面皆菜色,衣不蔽體,非江浙、荊湖諸路之比。為監司守令者,倘能皆勞心撫字,無一毫之擾,猶恐不能活之。況今馬綱之害極重,財力必當大困。臣濫居牧民之任,不敢不以實聞。今來茶馬司及宣撫司所買馬,每歲計一萬八百餘匹,約計二百一十六綱,本州若循環起發,合用船三十餘隻,每只打造約八百餘千。船易壞,勢須一年一易,計一歲之費,為錢二萬六千緡。自夔至歸,水路二百四十裡,每綱梢工水手約九十人,較一歲之終,為工一萬八千人。每人口食雇錢約五百文,上下水約十五日,通一歲計之,當費錢十二萬貫,草料批券亦不下二萬餘緡,較一歲之間費于馬綱者,蓋十五六萬貫矣。本州三縣所管梢工、水手不滿四五百人,若循環不替,所少猶半,必當役農民而為之。而夔之民力既困如此,若又從而役之,必有流離轉徒之患。本州每年財富之入不滿二十萬,合起上供、折估、經總制及官兵請給,皆在其內。今馬綱之費,侔於所入之賦,雖曰今吳璘管辦,豈能償所費十之一二。財非天降地出,又必取之於民,而夔之民貧如此,財何自而出耶?以一州推之,則一路諸路之困又可知矣。況水路正行瞿唐、灩澦之險,又有惡灘二十餘節,水勢湍急, 漩頗多,馬性善驚、聞灘聲洶湧、必致跳躍,不可控馭,撼動舟船,必有覆溺之患。臣昨在饒州親見馬綱經過,涉咫尺之渡,中流遇風,十死八九,況千里之至險耶。若舍舟用陸,則自夔至峽皆重崗複嶺,上倚絕壁,下臨斷崖,行人攀緣,鼓慄汗下,遇雨泥滑,尤不可行,非特有害於人,兼亦非馬之利。若欲削平險阻,便馬之行,非唯重困民力,又恐有害控扼之險,非所以保護全蜀也。臣所論利害,皆是目見,苟坐視一路生靈之困不以奏聞,則上孤陛下任使之意,將負不忠之罪矣。伏乞聖慈,特降睿旨,令馬綱複行舊路,以安遠人,不勝以大幸。 再論馬綱狀 臣伏蒙聖恩頒賜禦劄,謂軍機之務,馬政為先。臣仰見陛下居安思危,不忘武事,修車馬而備器械,蓋欲如周宣復古之時又謂牽駕之役,並用廂禁軍,貼以吳璘正兵,皆不科擾於民。臣又仰見陛下仁心愛民,如武王之不忘遠也。又謂回船泝流,頗費程限,須多作番次,免致稽滯。又令臣身率以先,共圖成效,又足以見陛下雖居九重之深,洞見四方萬里之遠,閭閻疾苦,無不備知,不以臣為愚不肖,不足以備使令,戒敕叮嚀,俾輸犬馬之效。況臣蒙誤恩,擢居帥

閫,固當身先卒伍,不憚勤勞。然臣螻蟻之誠,不敢隱默。馬綱改行水路,為巴蜀之病,臣前已具奏,及監司帥臣皆已力言之,不敢再瀆天聽。若夫牽駕之役,易民以兵道路,皆仰陛下之仁心。以臣愚見,參以輿議,則亦有未便者。蜀江號天下之至險,與其他水路大不相侔。瞿唐、灩澦及諸惡灘,密如竹節。巴峽之民,生長于水者,以舟楫為家,捎 撇漩,欹桅側柂于波濤洶湧之間,習知水道之曲折,操舟若神,猶不免時有覆溺之患。彼卒伍輩,自少長黥涅,坐食軍門,與水性素不相諳,一旦強以牽挽,必至觸石破碎,人馬俱斃無疑矣。又三峽束江,斷崖絕壁,挽舟者無所置足,攀緣而過,如猿猱然,兵卒豈能為之?況宣司正兵皆西人,尤不善操舟,雖貼無益。馬綱之來,急若星火,州縣既無可以牽駕之卒,官吏以獲罪為懼。其篙工、水手必不免役民以充之,雖聖旨不欲科擾於民,其勢不得不至於科擾。又夔峽為四川門戶,長江上游正賴此曹守禦控扼,以壯天險之勢。然土狹人希,廂禁軍類多缺額,諸州每以招填不足為憂。重以出戍於夷陵,防秋于諸處者非一,所存無幾,若又役以牽駕,疲於往來,以無幾之卒伍應無窮之馬綱,非唯耗費錢糧,妨廢教閱,正恐州郡空虛,因致意外之患,非細事也。況茶馬司歲發馬一百六十綱,而宣司不與焉。除自五月至八月,江流氾濫,瞿唐不可上下,舟航當戒,謂之往復。一歲之間,可發歲額之馬者凡八月,每月計二十綱,每綱用三船,每船用十五人,十綱為一番,則用四百五十人,上下二番則倍之,為三番更替則又倍之。臣所論者一州,乃馬綱經過而目所親見者爾。馬綱過夔府一路者凡六州,通而計之,則每番計二千七百人,上下番計五千四百人,三番更替計八千一百人。若更欲多作番次,非唯兵不足用,而舟艦亦無。臣所治者夔州也,夔為帥府,系屯兵之地,而數猶不足,其他如涪、忠、萬等州,廂禁軍多者不過四五百人,少者二三百人,歸州所管止百餘人,其間又有剩員,半分癃老,疾病者居其半。若盡驅而為梢工、水手,為一番且猶不足,況欲多作番次耶!臣愚以為不若且行舊路,舍危就安。或以山險馬瘏為慮,宜於鄂渚、漢陽諸處,置監以休息之。壯者發至行在,病者留以牧養。水草既便,馬必藩育,亦可以為江淮、荊襄警急之備,固亦無害其為馬政之修也。臣非不欲率先奉行,以答知遇,實以馬綱行水利少害多,他日或致生事,上貽陛下西顧之憂,則臣誤國欺君之罪不容誅矣。況此事幹數路,所系非輕,伏望聖慈出臣此奏,令兩府大臣議之,參酌施行,不勝大幸! 夔州新修諸葛武侯祠堂記 益與夔,皆祠諸葛丞相,並見於杜少陵詩。“錦官城外柏森森 ”者,益也;“臥龍無首封江

”者,夔也。夔,故永安縣,據三峽上流。水有瞿唐、灩澦,山有赤甲、白鹽,形勢險天下。丞相昔與先主屯兵講武,控扼吳魏,經營中原之所,有八陣圖、永安宮、臥龍山遺跡在焉,祀而廟食宜矣。然祠在州之南隅,地非爽塏,巷無喬木,堂廡卑陋,丹青黝剝,祀事弗嚴,無異乎 “蟲蛇穿畫壁 ”時,僅免無首而已,籲可歎也。前帥紫微舍人張公震,嘗立新祠于臥龍,命緇徒奉之,而城中之祠未暇修,豈留以有待耶!乾道改元,某被命自番易夔時,方 祠力甚。俄一夕,夢觀八陣,豈丞相精誠,默有以告之耶!有一月至郡,首謁祠下,誄之以文,曰:“丞相忠武,蜀之伊呂。高臥南陽,悲吟梁甫。草廬之中,三顧先主。將漢是興,非劉曷與。君臣魚水,蛟龍雲雨。才十曹丕,志小寰宇。假令毋死,師一再舉。吳魏可吞,禮樂宜許。甯使英雄,墮淚今古。將略非長,庸史之語。”因命工葺之,廟貌一新。辟路植木,榜其坊曰 “臥龍”。明年二月辛卯告成,帥同僚祀之。嗚呼!公之生也,能使其君委國托孤而不疑;其沒也,能使洶湧江流不轉千載之石。然遺像缺落,未嘗一出,禍福以驚動之,益足以見其聰明正直,不顯其靈於土木,偶以求人之敬畏,殆非柳之羅池比也。今夔之二祠,相繼鼎新,郡人四時香火,牲牢、酒醴之奉有加而不怠,盛德百世之祀益章,可以一洗江 異代之恥,無愧乎錦官城矣,於是乎書。七月二

十七日,永嘉王某記。 夔州新遷諸葛武侯祠記 武侯故祠,在州之南門,沿城而西三十六步。無斷碑遺刻以考其歲月之始,見於圖經者略焉。在隋唐時,治白帝,史於少陵詩曰 “西郊諸葛廟 ”者,其地於茲乎?其蒞事之初謁焉,徘徊四顧,敬想風烈,歎廟貌之弗稱。他事未遑也,首葺而新之,且書其事於右矣。然地卑巷隘,混以民居,汙渠糞壤,混乎其間,臭朽之所蒸,蝸螾之所家,非所以妥靈而崇祀也。門之東,去祠一百八十五步,城有台,下臨八陣圖。登臺而望,則常山之蛇,四頭八尾之勢,宛其在目。北直郡倉。倉,故永安宮也,據爽塏,狀如屏。宮之北,有水曰清瀼,瀉出乎兩山之間,東入于江,又東過灩澦入於峽。峽口有山,卓然立乎群峰之外者,白鹽也,可謂江山之勝矣。侯昔經營天下于平沙之上,輸忠盡誠,受遺立孤於是宮之中。江流洶而石如故,官闕廢而地猶存,陵穀雖變而精誠不亡。宜於兩者之間祠之,亦侯之志也,遂與同僚謀而遷焉。地初為節度推官宅,徒於它所,因其址築而高之,用其材斫而新之,為堂五楹,廡萬椽。南門於台,又門於西,通往來之道,像仍其舊,新厥丹青,晃服用侯。又塑關、張像翼於左右,以諸作者詩文次之。乾道三年四月壬午告成,詩以祀之,祠曰:白鹽峙天兮灩澦屹江,風雲慘淡兮翱翔臥龍。龍千秋兮何之?新廟貌兮江之湄,前八陣兮後故宮。龍兮龍兮神其中,望昭烈兮隔清瀼。遺廟存兮精神於惚恍,駕虛空兮雲為馭。臣東朝兮主四顧,魚得水而相忘兮事無古今。儼關張於左右兮一龍一虎,祠有新故兮侯無重輕,舍其故而新是蔔兮邦人之情。祠合於圖兮自今始,祀事不絕兮有如此水。 夔州謁文宣王廟文 唯夫子之道一以貫,亦奚間乎邇遐,不陋九夷而欲居,行乎蠻貊如一家。今坤維文物之富,人才之盛,有洙泗風,而無愧於諸華,苟非聖教之旁達,豈一文翁能化之耶!某一介書生,蒙恩帥巴,愧無果達藝之才可以從政,而亦粗知富庶,教之何加。若夫事賢友仁與學道而愛人也,固不敢不勉,所欲與諸生共勉者,曰忠,曰孝,曰思無邪。 謁昭烈廟文 嗚呼!東都之季,盜窺神器,分鼎者三。帝乃劉氏,有高皇度,有光武氣,有王佐臣,無中原地。以區區蜀,抗大國二。天厭漢德,壯圖弗遂。功雖少貶,四海歸義。永安故宮,遺跡可記。君臣有廟,英雄墮淚。歲月浸遠,棟宇莫治。某來守是邦,過而興喟。一新廟貌,薄薦肴胾。旁觀八陣,細讀三志。我雖有酒,不祀曹魏。 謁武侯廟文 丞相忠武,蜀之伊、呂。高臥南陽,悲吟《梁甫》。草廬之中,三顧先主。將漢是興,非劉曷與?君臣魚水,蛟龍雲雨。才十曹丕,志小寰宇。假令無死,師一再舉。吳魏可吞,禮樂可許。甯使英雄,墮淚今古。將略非長,庸史之語。某受命天子,來帥茲土。夢觀八陣,果至夔府。廟貌僅存,風流可 。旁有關張,一龍二虎。安得斯人,以消外侮。 謁杜工部祠文 風雅頌息,嗣之者誰?後代風騷,先生主之。讀書萬卷,蓋欲有為。明光三賦,烜赫一時。致君堯舜,卒不克施。此志蕭條,乃昌其詩。天欲其鳴,窮之使悲。複生太白,如頃應篪。流落劍南,厥聲益馳。暮年製作。莫多如夔。詩史有堂,遺像有祠。光豔照人,膏馥滿碑。歌蜀道難,誦杜鵑詞。忠不忘君,先生是思。

修武侯廟奉安祝文 八陣圖之北,永安宮之南,侯有祠焉。蓋昔與先主控扼吳魏,經營中原之地,死而廟食,宜矣。然廟貌不稱,非所以崇明祀也。某至官之初,首謁祠下,命工葺之,榜其坊曰 “臥龍”。擇日之言,帥同僚祀之,不敢不告。 光堯中興頌 趙惠元人[略] 昭烈皇后墓碑 陳嗣源元人 甘梅乃蜀先主之夫人也,後主劉禪追尊為昭烈皇后,其墓在府治之陰,舊無碑記以表之。夔州路達魯花赤賽因普花來掌路事,慨然感之,歎曰:“吾聞君子不沒人之善,苟不立石以志之,其後得無蕪沒焉。”因命余紀其實。謹按史志,漢室之末,三國割據。建安十四年,曹操與先主爭荊州,緣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取之,乃將精騎急追之,至當陽之長阪。先主棄妻子,諸葛亮、張飛等數十騎遁去。操大獲其輜重,後妃歿於難。趙雲單騎複入,得太子禪于甘妃抱中,須臾,甘卒,趙雲頹牆以複其屍。先主既得太子,命趙雲、諸葛亮取其骸葬於此焉。先主歸成都,即位于武擔之陽。魏章武三年,先主南征,為吳將陸遜所逐,至白帝城西病篤,遣人召太子禪立之,殂于永安宮,即今之儒學基也。諸葛護其喪歸成都,後主即位,追諡其母甘妃為昭烈皇后。噫!甘梅之葬,先主為州牧之時也;皇后之封,後主即位尊稱其母之名也。一人而異稱,時有不同焉耳。蓋先主經營四方,後妃內助之力居多,不幸歿於兵難,得備窀穸之禮焉,宜也。迄今千有餘年,累累之塚,猶豈非以漢室之封,鬼神有守護撝呵者焉。予雖不敏,義奚敢辭。因敘其本末,以紀無窮。元至正十一年二月吉旦,夔路儒學教授金泉陳嗣源記。正議大夫夔路總管府達魯花赤兼本路諸軍奧魯總管達魯花赤管內勸農事賽因普花立石。 中順大夫應城陳公坦以奉直大夫秩官員外郎出守夔郡。下車之初,曆詢忠義之舊、明烈之跡,感慨斯碑摧壞既久,剝落難辨,遂考諸郡志,求 命工以重刻之。既成,命餘記其末。餘唯昭烈,漢之賢君也;甘後,昭烈之良配也;武侯,三國之一人也。其能守漢祚於一隅者五十餘年,雖未集大統,亦仰不愧而俯不怍者矣。今而昭烈之陵依依,甘後之墓若若,武侯之廟翊翊,是鬼神之有知矣。公來克興是舉,仁人君子心也,余何贅焉?時克相其事者,通府蒲圻尋侯思聰推府溳南張侯顯宗也教授豐城李景識。 三功祠記 正德庚午,予起征藍,道夔之下關所謂 “白帝城 ”者,問其祠,公孫述也。予曰:越矣哉!非鬼之祭也。古者,慎制祀以為國典,無謂加典為非宜。況賊而神祀之,倒持綱常,蔑名教乃耳,可慨矣!方述起成都,以輔漢為名,秉亂稱帝。馬伏波見而少之,曰:“子陽井底蛙耳。”故不受偽命,專意東方,用能佐世祖,立功異域,為中興名臣。而述竟漢賊已死。述可祀,他日藍、鄢亦可祀,亂賊之臣亦可憚而自沮耶?嗚呼!世道大關也,政而系之教焉。 祠之當毀,其有先於是者乎?常怪述生盜名器,既誅死,猶土偶南面,繆竊血食者千數百年。少陵、東坡徒寄春秋之筆,而諸葛武侯、張忠定、范忠宣事任是方,猶未及是正,意者將有待於今耶?固世道者之責也。既命毀其像,易其額,為正所宜祀者:土神、江神,而伏波亦與焉者。共工氏之伯有九有也,其子後土氏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書》曰:“宜於塚土”,下關隨一裡之社,土之民其世依以生也,川澤以出財用,而祝融,玄冥、河泊、江瀆俱在祀典,潞公所修,益州江瀆之祠,故在也。《書》曰:“望於山川。”關,又江之襟喉,民寄命至要也,皆蒙被功德所宜報而祀。而以告其以祈,又胥聚於此也。若乃炎精中微,奸偽移柄,當是時述能如援擇漢胄以自依,則述將與賈、鄧等伍,望蜀之萌何自起?蜀之赤子何名為?從賊浮橋覆溺,八北之慘,亦何因而至哉!

述,名教罪人,貽蜀人之禍,至於今為烈也。故毀述而進伏波與順也,亦祀典也。嗚呼!君臣,天地之大經也,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無赦者,況予叨討賊之權者乎!植人心,扶世教。毀賊述之祀,以為聲討藍之端,道之大關若此,無謂然乎哉。是秋仲月莆田見素林後撰。 送夔守吳君序 費宏鉛山人,禮部尚書大學士。 聖天子嗣極以來,勵精政事,明目達聰,凡吏治之得失,民生之休戚,雖遠而萬里莫不洞徹於冕旒之下。故偏州下邑牧宰一有非人,廉知其狀,亟從罷黜,而以賢且能者代之。於是群吏凜然奉法以修其職,而天下生民顒然有太平之望矣。頃者,夔州缺守,吏部請以都水郎中吳君顯之補之。顯之,詩禮世家,學有經法,持心操行,必慎必端。自其為瀘州察推,即有廉明之譽。及擢工部郎吏,曆營繕虞衡都水,才望益章,蓋所謂賢而能者也。昔人有重遠之論,謂川峽去京師最遠,其吏之賢與不肖,民雖譽歌而譏謗之,不得遽聞于天子、宰相之耳,是以其民常苦於貪暴而莫之恤。吾嘗疑之,以為是特當時法令之不行,而非遠之罪也。若今日之事,階前萬里,則譽歌譏謗,可朝播而夕傳,又豈有誕謾欺蔽之失哉!是雖不肖之吏之所不樂,而賢且能如吾顯之則固以為幸也。夫民心至公,於吏之賢者未嘗不譽且歌之。豈唯譽且歌之,如李冰,如文翁,如諸葛孔明,如張詠,蜀人蓋屍而祝之,社而稷之,雖子孫百世不能忘焉。冰之興水利而開民以衣食之原,翁之崇教化而導民以文學之懿,其得民之心也固宜。若孔明與詠,其治蜀皆以嚴,嚴則民宜畏且惡之,而乃得其心於百世之後,豈非二公之嚴不至於苛,誓之霜雪雷霆主于成物,而其仁愛固寓於政之中歟,以顯之之賢且能,吾意其於教養斯民,必能加之意焉。或謂政由俗革,今之政貴于嚴,嚴以濟寬,如古之名臣,使其民愛之不止于一時,而畏之不止於力之所及,則又余之所厚望也。顯之之仲父運使先生,與少參先伯同為乙未進士,余與顯之有世講之宜焉,於其行不可以無贈也。而顯之之寮友王君憲之、鐘君邦臣又以為請,於是乎益不可辭。顯之行矣,余方傾耳以須夔人之譽且歌也。 崇忠祠記 王崇文曹南人,提學副使。 夔,故魚複國也,後為庸、巴,入秦、漢為關為郡。昭烈因白帝城改名永安,諸葛丞相受遺于此。今名下關,關之上八陣圖所在,為府、衛治。舊有武侯廟,與關壯繆侯、張桓侯同饗,濱江,時慮崩損。臨川吳侯自冬官正郎守夔,尚賢禮神,謁而陋之,值盜劇民困,不暇易也。正德庚午,詔起見素林公于莆,巡撫全蜀,以討賊為托。公思彌盜化民,而反經辟邪之功不可緩,移檄郡縣, 祠毀者無後。夔學東偏七聖廟,舊為土人崇奉。侯毀其神,謀于鄉君子,奉諸葛並關、張之像於中,增飾繪焉,扁曰 “崇忠”。又以狹隘未稱,乃捎俸助費,勸民赴役,作閣於前,並東西廊廡各三間。五閱月功完,規制宏盛。民之有事者,咸奔走於茲。辛未冬,予視學至夔,侯請記其事。顧唯武侯王佐之才,當漢末運,感昭烈三顧,出而輔之,以興複為事。關、張左右昭烈,義同手足,其正大之氣、忠貞之節、經濟之略,皆為天下後世敬仰,廟而祀之。至政所施、身所經,八陣圖宛然江渚,為武侯精神心術之所存,主固宜於茲祀之也。壯繆功著于荊,雖未至夔,然同心漢室,合而祀之,亦無不可。予嘗謂昭烈君臣,奄有荊、益,地廣兵強,漢事將成矣。奈荊州喪失,秭歸蹉跌,於是武侯膺托孤之寄,訓民治兵,幾於複振。然天不祚漢,出師未捷,大星隕營,遂使孤鼠肆志,至今言之,于邑於乎!公功雖未就,然名垂宇宙,上與日月爭光,前可伊、呂並駕,蕭、曹、丙、魏不諭也,其視曹馬所成就,果孰多哉!百世下仰而祀之者,豈特蜀之一方耶!夫中丞公當講武殄賊之日,先崇正明道之舉,郡侯興報功勵俗之祀,無勞民費財之嫌。而夔人展歲時烝嘗之誠,免 行邪說之惑,皆弗可以弗記者。矧夔之壇壝倉庚類,侯修葺以序,於學校充作興有方,予所欽服。侯名潛,字顯之,弘治庚戌進士。其政可書者,不止廟

祀一事,而祀典,政之先務,即此可知其餘矣。 雲陽縣新城記 王彥奇雲陽人,都禦史。 雲陽,蜀巨邑也,隸夔郡。粵漢、唐、宋名朐 ,名安義,名雲安,監軍建置不一。我國初為雲安州,七年改縣。縣治在大江之陰。西距渝、涪,東控荊、楚,飛鳳峙其南,五峰矗其北,山川秀麗,風俗淳厚。古無城郭,閭閻櫛比,百四十年於茲,引養引恬而多不知兵。正德己巳來,重、夔、順、保地方群盜嘯聚,流毒甚慘。適上相洪宮欽承天子威命,總制四省,選將調兵,以剿以撫。一臨予邑。首詢急務。僉曰:古之為城,所以禦暴,今之禦暴,不可無城,當此急務,莫先於築城耳。幸深然之。既而,謀協鎮巡暨藩臬諸當道備行。郡守吳侯顯之通融酌處,乃委郡判李君相、縣尹梅君寧督其事。揣高低,度丈數,慮材用,審丁力,計工約日,不愆於素。幾板幹、畚鍤、灰石,百爾器備,稽十興作,民翕然趨之無敢後。自東迤南,廣袤六千五百尺有奇,高一百三十尺,闊二十有四尺,而殺其上,得闊三分之二。中則實以柔土,外則壘以方石。腰牆、女牆各高三尺許。自西迤北廣袤九千六百尺有奇。重岡疊阜,崎嶇險阻,隨其勢而 削之,若朔方邊牆然。突兀嶄絕,複甃之以磚,礱密鞏固,腰牆、女牆亦如之然。門以譏謹,而有四:曰南薰,面飛鳳;曰朝宗,面東瀼;曰鹹和,當中街;曰大壯,臨西溪。橋以利濟,而有五,曰化龍,曰子規,曰望江,曰奪錦,曰湧泉。各樓其上,有羨則修鐘秀亭於五峰之麓,建迎仙亭於棲霞之隴,匪直據險制敵,亦可以登眺暢懷也。經始于壬申之夏四月甲午,越五月丙寅工以完告。吳侯喜其費省功速,躬行慰勞,民甚德之。李君擢守合陽,梅實始終其事。雉堞縈聯,翬飛炳煥,規制雄壯,往來駭矚,誠億萬年保障之丕圖也。義官王子浩輩嘗董其役,將立石紀成,猥以見屬。予唯天下事,循常習故者易為力,更端肇造者難為功。然理有變通,道在張弛,故斯城之築,古所未聞。而今日之創見,因其時勢,質諸人心,自有不容己者。蓋久則變,變則通,而弛于前者張於後,況禦參保民,無非為邦本國脈計。《易》曰:“設險守國”;《禮》曰:“城池為固”;《春秋》城郚,城鄆,城祝,丘必屢書之,鄭重乎民意自見矣。有民社者,當務為急,非輕用民力得已者也。若夫勞來鼓舞而悅以使民,歡忻踴躍而民忘其勞,一月之間而成萬年之業。苟非任用得人,疇克臻茲哉!籲!煙火萬家,用保無虞,詎能忘其所自耶?繼牧茲土者皆能如今日之用心,則斯城斯民永相有賴,故書之以俟。 恭題禦制大浩後吳潛 我明太祖高皇帝禦制《大誥》,凡七十四條。臣潛弱冠充生員,見本府鄉飲於學。敘論齒德,賓主雍容,而法行乎其間,就席即揚觶讀誥。律誥即《大誥》第五十八條。時環橋門觀聽者數千計,莫不竦動,而善頑即若知勸戒。潛就問于師,始知此制也。歲兩舉,通天下則然。又見鄉之人有自官司訟回者,曰:某也罪流罪徒而裡而年不等,某也罪杖罪笞而數不等,俱有大誥減等。潛又問于鄉之長老,始知亦制也。內自司寇部,外而諸司,但問刑者皆然。潛因構得一冊,伏而讀之,而會意于經,誠然,當興殷誥、周誥相表裡。而又仰思我高皇,德為聖人,當與湯武同,而取天下跡亦同。但殷、周去羲、黃未遠,而所為誥又經孔聖刪述列為經。我高皇世之相去遠矣。胡元之承何如夏殷?又何有如孔聖者當其後?所謂大哉皇言,一哉皇心,誠尤賢于湯武。臣愚又敢就而論之。誥一也,殷周主於道,而兼於治;我高皇主於治,而兼於道,三聖固一理也。於戲!此《大誥》一書,其誰可無哉?天地之間人唯貴,貴於善,匪貴於頑。我高皇帝所以處之之嚴,誠所謂造化夫吾人,而舉欲其去頑以就善。況鄉飲俄頃之間,讀僅一條,而人率爾於聽聞,而亦即勃爾而興。況於有是書而習見焉,三而複焉,其不感發而就於善者幾希?又況我高皇亦自拳拳於吾人之有之也。其末條聖諭,謂:一切官民諸色人等,戶戶有此一

本,若犯笞、杖、徙、流罪名每減一等,無者每加一等。今之但問刑者類與減,而其得減者[缺一頁]劉三,吾又欽序於後。臣愚更何言哉!但因敘管蠡所見如此。時正德歲壬申冬十月之吉,夔州府知府臣吳潛頓首頓首謹題。 請雨文 正德七年三月間,祭後連日雨而足,謝文失記,屢歲頗有年。 唯茲境土,被賊顛連。冬春不雨,眾口嗷煎。大軍之後,恐有凶年,固我群吏,不職而見罪焉。仰唯神明,上通於天。造化玄機,在所乾旋。昨先迎神兩壇,而即沐隨車響應。自後雲合複散,雨垂不下,莫測其所以然,我輩側身,敢複致處。憶剪髮斷爪,可□同其責。顧積薪環艾,或均免於然。精誠有感,光景無邊。洋洋乎仰之在上,穆穆然瞻之在前。官無足論,民實可憐。即望潑墨翻瓢,倒海騰川,大賜滂沱,充滿于上原下 ;益以霡霂,潤徹于公田私田。頓活涸轍,遍解( )倒懸。三農於茲鼓舞,萬眾自爾暄傳,黍稷京坻,倉廂,萬千。神功不昧,鑒此吉蠲。 遣祭陣亡梁山簿時值七年五月[略] 雲陽祭張桓侯廟[略] 夔城改觀記 夔之為邦舊矣,虞夏分州,蓋當荊、梁之間,今實湖、川之交,為蜀重鎮。邦之城自開設以來,門凡五,未有為之名者。正德辛未,潛作守之,明年始名其東曰 “賓暘”,蓋赤甲晴暉,舉頭便見是,取“暘穀寅賓出日 ”之意,示民平秩東,作從早教勤也。西曰 “來恩”,以門之內舊有迎恩坊,及今大壞,並修之,而凡恩典之來也,胥於此入焉。大南曰 “薰德”,小南曰 “時阜”,則以其並南也,而取虞舜 “之薰之時”,而凡為民之意,但薰繼以德,德本也。夔昔固幾於夷,今則若知薰染,而民德歸厚矣。阜固從財,財,末也,而實民之心,為邦者之理財,亦何可緩?北曰 “肅威”,以北固主於肅以立威,而教場實坐此。門之外舊有演武廳弗稱,潛別建崇忠祠,合祀諸葛、關、張,而舊武侯廟從廢廟之材可廳,遂盡其材付守備高都帥成之,而複有以佐其費,而是教場是廳亦非舊矣。都帥名厚,曾領湖廣鄉薦蔭職安陸衛使,進今官,固亦有為者也。東門城樓成化乙未災,今幾四十年,覆茅其上,無有建置之者。又明年壬申,潛以蜀之地方多弗靖,城為民守,而是城之門之樓何可不作?乃復興修,而屬奉節,知縣尚繼先督工吏役人等分理其事,幾年而成。是城樓巍然,煥然可以經久。大約所費五百金,工役將近萬數,所費之半請給於官帑,余俱潛薄出俸錢,並從官區畫足之。由是出入於是城各門者,莫不停趾仰首,以為目前無有也。往往顧名思義,因威長威,勃勃然興起,其從動、從善之念,凜凜然而有不可以犯之勢,凡諸奸細孰敢睨視,孰敢近!我明聖神,乃眷西顧而及此邦,亦可以無憂矣。他如學校,如壇廟,如各公所、各坊牌、橋樑,通從修理。兩壇新創會勝樓一座,後城增高,而逼城頑石劈之開,兼創敵樓二座,串樓凡一百八十間,鑿池城內凡十區,凡以備急濟民。此邦又大缺典志也,而文獻無所考,亦又強力修之成書,有可觀者。茲適各城門大書立扁。東門城樓且落成,吾府諸僚佐同知徐君鏓,通判傅君汝舟、王君瑜,推官朱君鉞,合衛使葛君瑄、任君輔、李君輔、華君鸞等,皆能共濟其美者,張酒以賀,且曰:“夔固舊邦,今則咸與維新,而視昔誠改觀矣。”夔之諸父老曰:“然”。我儒學諸生亦曰:“然”。諸生又進而請記其事,予曰:“若等亦以是為改觀矣乎?未也,我等為守臣者,果能飾其身,修其政,宣上休美,潤澤生靈,而回太平之景象,他日更進階取榮,遹駿有聲,而人稱之曰:此前夔守也,則夔又改觀矣。又未也。予自來固知學校為首政,而拳拳屬望于吾諸生焉。試相與勉之,圖維自新,期於遠大。他日或發解,或大魁,天下

上之,如古人立德、立功。而將來賢於我者作守,即與若等樹坊,大為此邦之光,江水湯湯,風流之長,永言不可志,斯乃為改觀也已。”諸生謝曰:“謹受命。”遂書以為記。正德癸酉冬十一月之吉,守夔臨川吳潛書。 會勝樓記 席書文同遂甯人,河南參政前提學。 夔,古巴子邦也。正德庚午,臨川吳侯顯之以工部郎中出守是邦。逾年,六事孔修,四異疊見。又明年癸酉,暇于城西大江之滸建樓三楹,曰“會勝樓”。樓以會勝名者,夔當蜀口,萬流交會,百二重關,白帝城、永安宮、灩澦石、巫峰、瞿峽,藏奇拱秀。杜子之詩響如聞,諸葛之陣圖宛在。樓名會勝,雲會江山之勝,可也。夔當舟道之會,士大夫取道于此,乘高眺遠,覽勝挹奇。櫓聲與棹歌時聞,清風與明月徐至,觥籌交錯,賓主傾懷,不知身寄形骸之外,樓名會勝,雲會賓僚之勝,可也。蜀盜跳樑,於茲五載。時值天兵南下,渠魁授首,餘孽就平,乃夏四月,樓適底成。侯率父老,釃酒烹羊,登樓胥慶。樓名會勝,雲會官兵之勝,可也。富哉!侯之作腆辭。 同春堂記 馬廷用西充人,吏部侍郎,前翰林學士。 (吾友臨川吳公潛顯之,甫以冬官郎,被命出守於夔。夔在蜀東南千有餘裡外。公初入郡,適久雨晦實,少頃,天色晴朗,江山增輝,城中父老相率走候于江滸,動以千計,皆私相喜慰此太守之征也。是日節屆立春,公視篆與僚屬父老,以次行相見禮,訖自後賓興諸生庭前,鹿忽作呦呦聲,複有產羔鹿之,祥士以為異。尋有蜜蜂數鬥,周旋於庭吏卒輩間,或觸之竟不螫手。或傳言虎在城西近地,小民驚潰,公齊沐默禱於神,翌日虎自斃於崖谷間,居民舉以獻於公所。時郡中士夫爭以酒醴,稱賀公峻,據不敢當,至於再四,然其情猶懇懇不已也。因扁公所居之堂曰同春,以張其事,且請予為記之。予知公舊矣,豈敢以文不腆辭)/夫今之太守,古諸侯也,環千里之地而專治之,喜有賞,怒有罰,輕重緩急之宜,予奪損益之柄,固在我所存者何如耳?古者,或以卿相而乞補外郡,或以郡守而入為三公,大丈夫官至於郡守亦榮矣。故甘棠有思,墮淚有碑,要不屑屑乎止於飾傳舍,給租稅,致力於簿書期會之間,以為陟華取榮之具而已也。/邇者開、達諸屬縣,群盜竊發,一郡為之騷,然加以徵調頻繁,冠蓋相望,有司不勝其擾,蓋亦艱乎其為任矣。公至,首招輯鄉勇,俾居民屯聚,彼此交相固守以防剽掠,賊不敢犯。時都憲洪公宣之林公大用各提兵在其境內,公給餉饋供鎧杖,往返不絕於途,極為二公所稱重。瞿塘衛隸湖藩衙,前此頗不相管攝,至有成隙者。公持正秉,公示以誠信,自步武而上各得其歡心,上下和諧。/公於四郊多壘,酬答不暇之餘,又能日召書生于庭前,與之剖析經書,問難弗倦;燈燭紙筆之需,各有差等。郡中諸生皆爭相黽勉,以從事於科舉文字,期於成效。其閭巷童孺稍知句讀者,皆亦靡然向學,習以成風。君子于此,以為自公作首倡之也。他事類此/嗟乎/韓昌黎刺潮陽,柳子厚刺柳州,在當時以為遷謫。然天下後世,知所謂潮與柳者,自二公始。夔為吾蜀上流第一州,漢所謂白帝城、八陣圖故址尚在。今火耕水耨之民,比鄰相接;長山大穀之險,土壤相通。而公以江右文獻之家,發身科第,曆官至此,其水檗不貳之操,剛直不撓之氣,寬宏不迫之量,循良不苟之政,自當取重于銓曹,見牧於國史,有不待區區贅言而後定也。庸書此為同春堂記,且俟焉。 重神恤民公移 夔州府知府吳,□為重神恤民、保全名節事切照。本府上游雲陽,舊有漢桓侯張公祠,下至湖廣巴東有黃陵廟,往來達官多行祭,固謂峽江險惡,以此乞靈,以此徼福。雲陽就在本縣,下者預於巫山各備具,官亦發直,但多少有不同。縣司領買,必豬羊,必酒果,必香燭紙錢,必

設樂。重者約費銀三二兩,輕者亦兩餘。不責之裡甲,則巡欄或別項措處。而縣官又多以此逢迎結好,祭罷反所直,謂此縣官自辦,而不知果其柴薪錢歟。亦俸錢歟?知府俸與柴薪加倍於縣,逐月往來,不下十數起,歲計不但百數。至如他非顯達,但以親故,費損不多,而祭止雞鵝之類者,又不可以數計焉。能自辦/[缺四頁]生員如有濫竊衣巾,不務門學,致孤作養。甚或潑皮無賴,行止有虧,亟宜擯斥,何以優為?本職忝守此邦,通屬提調,亦坐有事。孤城百責,鰥曠何解?及是移文,以庶諸生勇猛立需來效,亦庶以少逭我責也。文移不倫,而不能盡言,不能盡意,通非所較。正德七年十月初吉行。 夔州府重修儒學記嶺南蘇奏四川提學副使,前翰林編修。 事有參天地而莫尚者,聖人立人極是也。無人極不自立,必資於教化而後立。教化不自行,必資於學校而後行。自唐虞三代迄今,莫不以學校為首務。建置之制雖不同,而所以使天秩天敘之懿,詩書禮樂之文顯明於世者,則無不同。世之士咸陶成於此,而發軔入官亦由於此。惜乎去古既遠,士多以利祿役志,略道德而專文藝,學校將墜於虛器。然禮廢羊存,苟有善教者因而修之,則唐虞三代之良法美意即此而在。是則士之學,師之教,使不重其大者。而唯乘時之所好,以為干進之媒,已非第一等事矣,矧於文藝亦或歉於焉,豈不深可慨也歟!夔之為郡,當全蜀之沖。崇山大江,聳護環抱,上自峨峨數千里,延綿邐迤至於是。下有三峽為

,群峰為鑰,其地既雄且吉,人士之產,宜乎希古邁今;道德文章,甲於他郡。夫何不能甲,乃反下之?究其由,蓋郡有學校之名,無學校之實故耳。宮牆狹隘,堂宇卑陋,弦誦遊息,祭祀飲射,皆不足以展布。自國初百餘年來,守非一人,皆因循苟簡,未有以是為急務,開撫增修,大其規模者。弘治已未,壺關楊公奇由甲科以部署正郎拜命,來知郡事,政治之暇進誨諸生。一旦款謁文廟,載瞻久之,慨曰:“學校頹敝如此,何以勵士風、敦教化哉!”遂默為經緯。比三年,凡基址深廣,規制次第,材費多寡,力役久近,悉定於心,乃具檄請于巡撫。時予亦預允其牒。於是首建大成殿五間,覆以琉璃碧瓦,峻聳炫爛。翼以兩廡,前為戟門,又前斬石為欞星門。石柱之首,鐫刻龍鳳,工極精巧。中鑿 池,架石為梁於上。殿之右建明倫堂五間,旁列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四齋。儀門、學門各三間。膳堂五間。號房建於明倫堂之後者九十有二間,建於膳堂之前者東西各八間。尊經之閣,則建於膳堂西北,亦以琉璃四印之,巍然有淩空之勢,煥然有耀日之光。下至庖湢有舍,廩儲有厫,文昌有廟,忠賢有祠。廨宇四所,建於學門之內。牌坊二座,建於學門之外。街衙之南亙以牆垣三十餘丈為屏蔽也。既完且美,足歷久遠,全蜀諸學莫之能右。是役經始於弘治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訖工于正德元年十一月朔日,為費三千有奇。夫役眾費廣,民無怨言者,以區畫有方,財出公帑,楊公時捐俸貲以濟之,而力役則多責辦於質訟之徒,故事不煩而功易於就緒也。落成之日,士氣增倍,郡之黃耇洎士夫往來,凡有識者,靡不嘖嘖稱賞,以為偉哉盛事!非楊公廉明通敏,曷克成是?然楊公此舉,豈直為觀美計哉?其意蓋欲弘教化,興道德,以贊聖天子立人極之功,亦不但使多士專文藝以取科第而已。士或遊焉而不知為學,學焉而不知所向,向焉不抵所成,與或捨本逐末,急人爵而棄天爵,則負于楊公多矣!不唯負于楊公,亦且負於予之期待也。教授羅滋遣生員管輔、王臣捧狀來請記,遂為記之。 夔郡守楊公升任後,凡再易守,未有經心於學校者,此記亦束置高閣,因循未刻。正德己巳,吳公蒞任,即以學校為首政,興滯補遺,凡百具舉。又以楊公之善不可泯,乃取此記 石而刻之,而複以亭焉。況此時全蜀多警,軍旅之事蝟興,固又難為而其為之也。若無難,凡厥所費亦不但四五百金,工役亦以千數。公帑不動錙銖,民庶不見煩擾,而及其拳拳興勸之意,固

又前所無者,彼昔文翁,安得獨擅其美也?吾道重光,斯文有賴,而我為師、為弟子者之遭逢又 何如耶?又明年辛未九月之吉,夔儒學教授滇南劉永識。 夔府儒學重修記曹南王崇文四川提學副使,前翰林庶吉士。 全蜀為天下形勝,地且富饒稱陸海。夔府坐蜀,盡東山川氣所聚會,秀若巫峰,奇若灩澦,險若峽流,于蜀尤佳,信天下偉觀也。其人生樸實奮毅,可與向善。顧在上者,率以山遠地僻,緩於教化,其學宮亦傾圮弗治,士欲修經學,道無所於歸。弘治己未,壺關楊侯奇自戶曹郎中來知郡事,謁廟初,顧瞻之餘,慨然以興廢創作為責。乃拓地開基,擇工鳩材,自大成殿東西廡以及明倫堂並齋居號舍,悉撤而構之。規模宏敞,體勢尊嚴。其財用官不稱費,民不告勞,遠近慕向之。工未完,擢兩浙都運,繼任之者弗能終。正德庚午,今守臨川吳侯潛自工部郎中來,即以學校教化也,歎茲工役豈宜淪廢,不與有終。時蜀寇擾,侯於徵調頻繁暇,從容諏度,不計歲月。複甃泮池、街道,作戟門,監(豎)碑亭,塑兩廡賢像,宰牲有所,師儒有第。祭器、樂器之類,昔所未有,各完且美。於是地若辟而宏,宮若竦而大,牆若增而高,夔學甲全蜀矣。侯尤篤意啟迪,每諸廟,必退就講堂,諸生業量勤惰勸懲之。人人自奮,期於成就,夔府始彬彬多文學士。下至武夫田舍,亦知遣子入學為榮。盛矣乎!夫夔學,非楊侯,固無創其始,非吳侯抑誰與善其成耶?且吳侯當干戈未息,雖晝夜撫字流亡,而未嘗一念忘教化先後。政固有先後矣。其教授劉永,生員馮翱 荷侯樂育,走請予記其事。伏唯聖道在人,如日在天不在地,無一時之不明不行,有焉人之罪也。夔據楚蜀間,山川盤紆,鬱結之氣,宜於人物發之。而百餘年來,人才傑出者僅有,是非學校不修,教化不明致耶?今楊侯建學宮,雖未就緒,吳侯繼成其美,學者有依歸地。侯又闡明教化,孜孜不倦,俾夔千里內翕然風靡,家詩書,戶禮樂,鹹知善可為,惡不可少加於身。如往歲梁山陷,縣簿夫妻死義,而士有代母以死者。近日臨江市民不容廖賊同裡,亦有卓然見此,非侯教化所漸被與吾道庶乎明且行矣。信哉!孔子所謂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 ”也。繼自今守茲土者,率能以侯之心為心,以學校為先,以教化為急,夔人日變月化,何患其不鄒魯及哉。昔魯僖以泮宮起頌,文翁以興學流芳,侯今為政,何以異古之人乎?且侯先為楊侯創碑記,建學顛末,休休讓善之美,尤不可及,他日大炳用兆於茲矣。是為記。 興修府志公移 臨川吳氏潛 夔州知府吳,為興修府志事。照得四川固今大藩方,而夔州據險當沖,為湖川之交,所屬一十二縣,不但千里自來號稱名勝,而未有志以傳信,誠為缺典。本職守土將二年,恒切在心。奈兵政交擾,百責一身,未遑於此。茲今藍賊就平,歲事稍可,理宜興修,除訪本府儒學,得一寫本于諸生,僅載本府暨奉節一縣,亦莫能詳,舛訛又甚。合行本府選委學職分投前去,會同各縣與各該儒學、各掌印官,各提其綱。各仍選委年長學優、平昔公勤生員或監生,每縣四人,分理其事。各依定去凡例,如沿革,如郡縣名,如形勝、風俗、城郭、街坊、郵驛、關梁、山川、土產、戶口、田地、賦稅、祀典、惠政、公署,如學校、書院、宮室、陵墓、古跡,如文武職官題名、名宦、武備、流寓、人物、科舉、薦舉、節孝、義勇,並凡例未盡,及古今有何製作、詩文等項,但系本府本縣有可觀者,採訪考覆,務在精詳。或詢於父老,或質諸鄉宦、士夫,或野史可憑,或裡巷歌謠可采,且求之博,莫厭其繁,但毋虛毋浮,毋至失實,有昧公道。仍將各地裡畫為斗方一圖,登載有名山川,附以公署,及詳其廣袤與各所至到,俱要明白。委官難以守候,責付各縣掌印,各將本府批行詞狀,取給紙筆,專吏督催,仍親校理。其各儒學掌印,與各承委諸生、務專乃心力,共成其事。限在一月,備寫成本,各送委官校正,申送本府,類送本職,以憑參詳考訂,

刊刻播傳。俾善因知勸,惡因知戒,往者有所傳,來者有所述,成此盛美,用以傳信也。及照本府儒學教授劉永,其次巫山儒學教諭桑格,萬縣儒學教諭魏升,新寧儒學訓導李瑞,可以分委承校。長壽儒者孔嘉諫可托以討論類編,諸生吳英、梅茂、顧華、任軏則可以共事也。本府通判傅公汝舟,我則待其總理而修飾之。若夫折衷就是,潤色成書,我固未能而亦未暇,然亦不能辭其則也。百爾所需,固又當自區處,兼節約俸錢以供之,不敢少有與於屬吏,而致其累吾民也。通合移文,本府知會施行,正德六年十月望吉行。 夔州府志序 夔,介雍及荊,古梁州之東徼,自岷峨而下,山川流峙,若堂奧然。夔,其門與?而峽又門之隘而高者。峽口有堆曰灩澦,孤根峭骨,獨抗奔濤於終古,而諸石牙撐角觝者奴耳。左右二山,曰白鹽赤甲,硉矹倚天而售奇獻巧。如十二峰者,其兒孫乎?此豈徒哉!乃剛柔之變,結而為干城以 。夫參,井之靈孕府治,實臨是徼,亦雄矣!府下有縣,曰奉節,曰巫山,曰雲陽,曰萬,曰達,以至於建始,名凡十二,縱橫無慮千里。其間沿革顯晦,地勢人物、丕績異行、風俗食貨與夫古今文字,未之或無,不志其誰以傳。高皇帝洪武辛酉,改州為府,到今無方策可考,闕事孰大焉?正德己巳,上即位之四年也,臨川吳君顯之起進士、冬官郎中,出領夔牧,視篆餘概,厥心已顧。賊病兩川,戎馬騷屑弗暇。越壬申,見素公奸賊殆盡,而民汔小康,君乃移劄十一縣,俾次訪所當書者以呈,既得之,遂聘文士,匯次成志。將鋟梓,屬予序焉。 嗚呼!夔其有光也。夫先是過夔者或問志有無,曰無殆藐夔為陋邦矣。繼今閱是志,而知吳君此舉,眾弛畢張,雲布星列,外燁而中動,應斂襟而曰:“有是哉,夔也可乎諸”,況形勝交會,神摩氣蕩,而偉人迭出焉。其志固不止此,人稱吳君興學慎罰,節財重彜典,而膏澤乎民者良厚斯足征矣。 嗚呼!夔其有光也夫。故序。 正德八年癸酉秋七月望日,翰林院檢討征仕郎修國史充經筵官內江劉瑞序。

註釋 编辑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