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大名府志 (天一閣藏本)/卷02

 卷一 正德大名府志 (天一閣藏本)
卷二
卷三 
本作品收錄於:《正德大名府志

大名府志卷之二

         前進士海上唐錦編纂

         郷進士道州陳滯釆輯

山川志

 夫國以人而華然必假山川靈秀之氣蟺蜿

 磅礴欝積鍾萃而後異才岀焉是有國者固

 不能無藉於山川也可不謂重乎大名畿甸

 雄邦名山勝水盡境皆然使不登之信史将

 何以發其功而壯吾形勢也耶至於堤堰津

 梁𨿽曰出於人爲固亦水之備也列而書之

 爲山川志

   山川

大名府

 髙鷄泊在府界唐中和中宰相王鐸出爲義昌節度經魏州節度樂彦禎子從訓

 利其裘馬妾侍伏兵於此刼之鐸及家屬吏佐三百餘人皆遇害時朝廷㣲弱不能治其

 𡨚

 徳泉在舊城味獨甘洌國初經歴王思永浚之搆德泉𠅘于上滑臺宋訥記曰自昔

 王者爲民立五祀井居一焉井之徳惟能養也而生也頼之古文王作易於井卦九五曰

 井洌寒泉食井以泉言其權輿於萬世乎且泉之在井或有苦甘非井不善水之本殊耳

 甘者有功於飬民苦者有利於灌漑祀典則未始分也惟民非水不生喜甘惡苦常情孰

 能變哉大名爲郡在禹貢冀兖二州之域地皆平下井多苦少甘稚耋病逺汲之勞欲訪

 甘泉何道可得洪武丙辰冬北平分憲經歴王君思永以府治末完勉諭成之一日斬蒿

 而井出乃命左右汲而甞之寒甘可食爰召工浚甃來汲者歡聲騰溢謂免逺汲之苦遂

 搆𠅘其上扁曰徳泉盖取龍井記此泉徳致之語父老請文刻石以記感召予惟 聖神

 御極萬物咸覩川效珍岳脩貢竒样異禎洋溢乎天下斯泉也晦于前而顯于今有俟德

 之道焉昔耿恭爲踈勒匈奴絶水恭曰聞李廣利㧞刀刺山飛泉湧岀今漢徳神明豈有

 窮哉乃整衣拜井湧泉輙應君髙持憲節宣楊 帝徳以紏绳郡邑除荒穢得甘泉豈偶

 然哉然則是泉之徳於澤於民也無窮受祀於民也宜亦不匱矣

元城縣

 沙麓山縣東四十五里亦名女姓丘春秋僖公拾有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即

 此漢元后之祖王孺翁甞徙居焉

 馬頰河在束舘鎮東境南自澶淵坡經𣴑于此濶約百步今巳枯竭河道猶存每

 雨乆輙溢害禾稼其下𣴑實經山東之棠邑清平高唐東達樂陵入于海舊傳以爲九河

 之一非是

 王莾河在縣東北境乃王莾時决河故瀆唐朱滔攻魏州頻王莾河壁謂此一綂

 志以爲即屯氏河孟康至以鄴縣古河當之並誤

 沙河舊傳河南北長二十里東西闊二里𣴑常不定形勢如山相近沙麓今湮塞無

 

 衞河水自南來東過新舊府入元城境東北過小灘鎮又北至舘陶界與新漳合流

 漳河舊自魏縣東南𣴑至府城西南入衞謂之舊漳後徙自魏縣境即東北𣴑歴元

 城北境下至舘陶界入魏謂之新漳一綂志謂二河俱在魏縣西北𣴑至府舊城西宋時

 引注雕馬河入城灌御河又自城西北出灌流沙河𣸪入漳河漕運今其跡無考

 御河方輿勝覧謂在魏縣煬帝引一綂志謂自魏縣界𣴑經元城縣泉源鄉東北流

 下舘陶界舊名白溝水今無考

 西渠按舊志當在元城舊縣西二十里唐開元二十八年九月刺史盧暉開通濟渠

 運江淮之貨謂之西渠從縣西北流入漳河今成平陸輿地考亦曰移通濟渠自石灰窠

 引流至州城西郭注魏橋夾州製樓百餘間以貯江淮之貨

大名縣

 愜山縣北十五里漢成帝時河决王延世於此運𡈽塞之頗愜人心故名今舊城之

 西有愜山庙存焉

 衞河縣西北二境距之

 雕馬河在縣北舊城之西今湮塞無考

 三角潭縣東一十五里清澄百畆盖龍湫也每𡻕旱禱之輙應

 白水潭縣西南八里

南樂縣

 方山縣北八里舊傳有東西𡈽山其形正方後爲决河所蕩故今猶以方山堌呼之

 繁水在縣西北王村堤舊𣴑入内黄界故元和志謂在内黄縣東今枯夏潦溢澶水

 入焉漢繁陽縣隋繁水皆以此得名也

 朱龍河縣西南四里其源自開州澶淵河分𣴑過清豐界至縣之趙家庄曲折南

 囬復入開州界黒龍潭故老相傳昔宋太祖㣲時登澶州城觀漲見赤龍射中左目水遂

 奔潰北𣴑至趙家庄忽南轉止黑龍潭是日周世宗夣逰水中被箭覺而目痛

 龍窠河縣東四十里大周村自觀城縣界流經莢村至龍窠村而止世傳龍潜此

 地故名今訛窠爲科𡻕乆枯竭

 傅家潭縣北三里岳儒堌周約二里其水無源嵗旱則涸

魏縣

 漳河在縣西北境禹貢𢖍漳即此舊在縣南十八里東至府城西南入衞俗呼舊漳

 後徙迫縣之南關東𣴑數里即折從東北至舘陶界入衞俗呼新漳雨久輙溢自縣境洎

 元城廣平𡨴静肥郷多被其害成化壬寅甞衝西寺入城弘治己酉由羊羔口漫流秋田

 災辛酉復溢壬戌春攺自縣西即北趍割廣平東南境合下流而逝𡈽人以其變遷不常

 故呼神河然水退地淤民就種麥甫荳水泛而麥巳登塲其所獲反加倍焉

 衞河縣南境瀕之距城三十餘里

 𩀱井縣東南四十里景致有雙井寒泉謂此今無

清豐縣

 秋山在頓丘癈縣西北山海經帝嚳葬于此山之隂

 朱龍河縣東七里一名龍河南接䦕州北入南樂乆枯涸每夏秋滛雨水聚亦經

 月不

 江瀆泉縣南二十里詳見祠廟𩔖

 泉源舊傳在頓丘古城東北但以爲即詩在左之泉源恐非

 衞水在頓丘癈縣西南二十里伏流至古繁水城西南謂之繁泉

 東黄河故道縣東一十五里

内黃縣

 溝河方輿勝覧出内黄縣南今其源自濬縣東北至滑縣𡈽山顓頊啻礜二陵之南

 始大東南入内黄界西北至孟家潭北流入衞其兩岸産硝每雨過日曬草際皆白故又

 名硝

 界河西通溝河東南經開州界東經清豊界東北經大名縣界春冬涸夏秋潦則水

 溢北入于衞

 湯水水經曰湯水東北至于内黄即此其源岀湯隂縣西玄泉舊名蕩水流經湯隂

 縣東五十里過内黄界入衞河舊謂入于黄澤永濟渠北去縣二百步誤

 黄澤縣西北五里方數十里宣德間掌縣知州宋安以堤地給民居之

 孟家潭縣北二十里其水無源夏潦則硝河滙于潭溢于衞

 永濟渠在縣西南境詳滑縣

 黄池距縣四十里衞河之濵有黄池驛舊傳以爲春秋書㑹之地恐非

 西黄河故道縣東十餘里有南北古堤俗呼其地爲黄灘又清豊東境亦有

 故呼此爲西故道云

濬縣

 大伾山縣東三里髙四十餘𠀋周五里其勢起伏自北而南若卧龍踞虎之状大

 伾賦偃若卧龍盤如踞虎古黄河在其左趾禹貢導河至于大伾即此山東南因崖石鑱

 佛像高八𠀋餘以鎮河流元馬德華詩鑿山爲佛奠黄河舊有層閣七級多後燬于兵西

 有三穴深邃隂翳名陽明洞龍窟也洞口有康顯俟祠石上鐫五龍并政和八年封誥山

 東麓有大伾寺周馬去非記今爲天𡨴萬壽禪寺山南麓有黎公墓墓前有祠學士髙穀

 記其草𣗳芬芳四時蒼翠且多良藥如𧊵頂石  生韭以療心疾竒效相傳爲李茂功遺

 種實非他山之所有也元佟元復逰伾山詩大禹功成水𡈽平黄𣴑曽傍此山行悠悠萬

 古千秋下陵谷高深㡬變更吏部尚書焦芳伾山寺詩𣑽宇蟠雲擁翠峩𥠖公墳上得經

 過有僧渡海留禪杖無客歸田卧薜蘿花雨天香終日潤芝烟玉氣滿山多人生適意湏

 行樂塵世茫茫可柰何大理寺少𡖖韓福伾山詩按部西來二日程大伾山勢自天成高

 盤北接三山秀俯瞰東𣴑一水清步入林巒聞㖵語手摩苦蘚認題名莫言四顧無壅蔽

 蔀屋猶慙㕠眼明吏部主事劉台詩隔林隠隠曵殘鐘十里蘿隂透㡬重蓬島只疑非幻

 境巫山翻咲是荒𡶶松烟夜鎻巢邉鶴雲氣朝随洞口龍囬首胝胼人不見祗馮詩句頌

 神功 層層石磴遶烟巒絶頂飈生六月寒㡬樹恠松凝宿霧半灣流水㵼驚湍巖藏畫

 閣風霜古路入青𡨋地位寛遥憶蜀江家萬里白雲飛䖏㡬囬看 閒來策馬問竒蹤直

 步崔嵬第㡬峯聲度林巒風摵摵氣摩星斗翠重重擬尋太華峯頭井絶勝秋江水上蓉

 埜興無端歸路晚隔溪誰打數聲鐘監察御史劉玉詩黄河曾繞濬南山禹迹常留天地

 間緑𣗳舊灘雲氣潤丹厓新刻雨㾗斑自慙覧勝人初到誰許尋幽客未還忽向樽前懷

 拯溺巖栖輸輿老僧閒監察御史蒋欽詩浮河東下訪伾山舊刻新題滿石間覧勝路攀

 高𣗳杪駐顔柸汎古苔斑風聲入袂秋先覺霞彩留人晚未還不是豪吟興無盡大夫何

 日更能閒監察御史郭東山詩載酒同登郭外山薜蘿深䖏隔人間月籠土室禪扉静風

 落巖花石徑斑百里守株憐我拙㡬年借㓂喜君還懸知此去雲泥别觴詠交酬莫放閒

  暫辭薄領寄林巒碧蔭沉沉釀午寒萬斛塵襟銷爽氣百年幽梦付清湍窮巖木閠星

 河近平野禾深雨露寛乘興偶然凌絶頂西山東海任遥看 天風吹落上方鐘人在瓊

 霄第一重日月光華浮下國山川靈氣護中峯世傳平𡈽思神禹民樂豊時説瑞龍百十

 年來熈皥俗不知位育是誰功 偶向南山着脚蹤苔坡歴盡入層峯山中物𠉀還三代

 世上滄桒變㡬重素月斜穿青豆㓂碧霄倒蘸翠芙蓉十年塵𡈽迷春梦喚醒西廊五夜

 鍾監察御史潘鏜詩瘦藤扶我步層巒宿雨初收覺袂寒栢偃蒼虬盤断壁花呈紅錦拂

 飛湍上方風月十分爽下界桑麻百里寛安得仙人駕黄鶴扶摇更上九霄看 試将寸

 挺撞洪鐘爲愛撩人景物重石洞迸泉澆夏木瑶空分翠潑晴峯豋臨此日懐神禹霖雨

 何時起卧龍睡醒𠋣䦨閒眺望滿庭花影月朦朣 䟽鑿猶存舊日蹤翠屏當面擁奇峯

 西連地脉分千𣲖北拱皇都第二重满耳風聲喧薜荔通霄月色浸芙蓉酒醋慙憇禪僧

 榻夜半詩咸起撞鐘 迤邐平坡突兀山淡湮輕靄有無間試将静裏窮千古便覺箇中

 窺一斑洞草嵐封龍去逺岩松子落鶴飛還老僧問我西來意水自無聲月自閒監察御

 史陸崑詩參差樓閣倚層巒十里松聲入耳寒烟鎻洞門青列嶂雪消澗底碧成湍㡬年

 契約神逰外此日登臨眼界寛囬首長安天咫尺何妨更上最高看 忽聽山寺起踈鍾

 勢入青冥鳥道重峭壁㡬思神女峽孤巒疑是大王峯飛花堕酒人如玉芳草連韉作馬

 龍醉後不知明月上滿身香霧影朦朣 乘興來尋禹舊蹤凌風直上翠㣲峯河流東折

 㡬千里恒岳西來百萬重𣗳底平分青𤨏闥雪閒幻岀玉芙蓉夕陽長嘯下山去杳靄一

 聲煙寺鍾刑部主事餘姚王守仁逰伾山賦王子逰大伾之麓二三子従焉秋雨霽野寒

 聲在松經龍居之窈窕升佛嶺之穹窿天髙而景下水𣴑而山空感魯衞之故迹吊長河

 之遺蹤𠋣清秋而逺望寄遐想於飛鴻於是開觴雲石洒酒危𡶶高歌振於岩壑伯韾逓

 於悲風二三子嘅然太息曰夫子之志於斯也而㒒右之乏二三走偶獲供焉兹山之常

 存固夫子之名無窮也而𠰥走者襲荣枯於朝菌與蟪蛄而始終吁差乎亦何怪於牛山

 峴首之沾胸王子曰嘻二三子尚未喻於向之與尔感嘆而吊悲者乎當魯衞之㑹於兹

 也車馬玉帛之繁衣冠文物之盛豈獨百倍於吾儕之聚於斯而巳耶而其囿於麋鹿宅

 於狐狸也既巳不待今日而知矣是固盛衰之必然尔尚未暏夫長河之决龍門下底柱

 以放於兹𡈽乎吞山吐壑奔濤萬里固千古之經瀆也而且平爲禾黍之野崇爲邑井之

 墟吁嗟乎流者而有湮峙者其能無夷則斯山之不蕩爲沙塵而化爲烟霧者㡬希矣况

 吾與子集露草而随風葉曾木石之不可期柰何忘其飄忽之質而欲較乆暫於錙銖者

 哉吾姑與子達觀於宇宙可乎二三子曰何如王子曰山河之在天地也不猶毛髮之在

 吾軀乎千載之於一元也不猶一日之於湏臾乎然則乆暫奚容於定執而小太未可以

 一隅也而吾與子固將齋千載於喘息等山河於一芥遨逰八極之表而徃來造物之外

 彼人事之倐然又烏足爲吾人之芥蔕者乎二三子喜乃復飲巳而夕陽入于西壁童僕

 候於巖阿忽有歌聲自谷而岀曰髙山夷𠔃深谷嵯峨将胼胝是師𠔃胡爲乎蹉悔可追

 𠔃遑恤其他王子曰夫歌爲吾也羞忽起而従之其人巳入于烟蘿矣○曉披烟霧入青

 巒山寺踈鍾萬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㡬年沙勢自平湍水穿石甲龍鱗動日繞峯頭佛

 頂寛宫闕五雲天北極高秋更上九霄看

 浮丘山在縣西南一里高三十餘𠀋盤踞六里峰巘二層上有千佛洞双秀嵓宋

 天聖間移州治于上 國初攺縣徙東北平地舊時民廬櫛比寺觀參差郭外望之儼然

 屏扆之狀今惟長春觀在焉

 紫金山距縣五里在大伾之東故牽城之西古河渠之間高二十𠀋周盤二里其

 形两層東西稍廣上無餘𡈽翠石稄嶒可愛下生野水奇芳相傳古玉女脩錬于此舊有

 玉虚觀今廢惟白金泉拖裙石一作駝扆石玉女嵓仙人跡在焉都御史王越詩退休贏

 得老來閒跳岀吾儒夢覺間鏡影地涵三䖏水玉㾗天鑿两重山白雲爲我供詩興紅葉

 欺人上醉顔自𥬇平生如倦鳥随風飛去又飛還

 鳯凰山在紫金山東相距僅百步河東岸山也髙五𠀋巨一畆翠石壁立下瞰故

 河相傳有鳯凰集此故名

 善化山縣西北二十五里山有三峰如鼎峙東二峰形勢危峻西一峯尤突兀髙

 六十餘𠀋周三十里連跨巨岡左右溪澗百數西南有黒龍潭遇旱禱其祠即雨溪傍仰

 泉如盆者七十有二春夏常水山趾岀文石可作屏案及柱礎之用舊傳其山雲烟變熊

 朝暮萬狀故名或又以其能興雲雨名之今俗呼三山又呼枉人山謂紂甞刳比干于此

 

 黑山縣西北八十里一名黑山山有數峰形如展箕蒼黒色髙九十餘𠀋周五十里

 嵓石竒恠溪澗盤紆亦勝境也其東岩有嘉祐院舊有風穴寺僧塞之院外井極髙亢味

 苦其下澗泉甘羙因名甘泉澗九州要記昔黒子居此採茯苓餌之壽百𡻕漢書云獻帝

 時黒山賊十餘萬衆掠魏郡即此山也

 陳家山在黒山西南臨淇水石壁峭立髙三十仞世傳有陳氏居此故名

 同山縣西南四十五里髙六十餘𠀋周三十餘里載於隋志世傳周武伐殷諸侯不

 期而㑹於此故名

 浮丘嵓在縣南浮丘山險峻竒恠舊有双柏自嵓挺岀元相䑓許有任書𡻕寒双

 秀鐫石上自後題咏頗多

 玉女嵓拖裙石俱在紫金山

 千佛洞在浮丘山上有巨石髙岀山項穿二洞刻佛像千數仍識唐永隆元年庚

 辰剏始永淳元年癸未功完僧大淵泊居民王思逺施

 陽朋洞在大伾山

 𥠖水書我卜河朔𥠖水即此在今縣之西古𥠖陽縣南一綂志謂淇衞合流至𥠖陽

 故城爲𥠖水亦名濬水恐非俗傳謂𥠖水流至縣南十里有名外郎河乃𥠖水之故渠西

 經常豊泊東北歴善化山復西北㑹於漳者近是然其地距今縣逺甚其曰縣南恐自黎

 陽故縣言也但宋已移州孚丘而乃謂金時濬守以州城象舟自外郎河䟽引東北浸而

 流於此若舟在水中頗爲可疑

 淇水在縣西南地里志岀林慮山中綿歴太行而東經渉四百餘里至于縣之枋頭

 乃淇口也今名淇門東𣴑入衞

 衞河源岀輝縣之百泉過新鄉衞輝至枋頭合其水經𥠖陽故城過今縣城西又東

 北歴内黄大名元城至舘陶界合漳水順流至直沽入海王越詩管絃聲𥚃泛仙舟𥬇引

 壺觴𠋣舵楼拖碎白雲魚網岀掛殘日月酒旗收閑鷗睡起沙頭立落葉飛來水面浮不

 是不歸歸未得許多詩景苦相留

 長豊泊縣西二十里地理志天下水名泊者二一曰梁山泊二曰長豊泊今爲牧

 地然常爲水占

 波羅河在洞山西挾山南流山口有峽名龍口水至此潜伏𠰥值潦溢則㑹於長

 

 永濟渠在縣南詳見滑縣

 白金泉在紫金山相傳古玉女甞煉丹于此丹成飛去今泉色碧如酒味甘香山

 南壁有太守徐閠中泉銘剥落禾可辨

 聖井縣西五十里遇旱求水十井雨輙應故名

 蓮花池縣南三里今廢

 古黄河在縣東大伾鳯凰二山之間禹貢導河至於大伾即此今河既南徙惟断

 岸遺蹟存焉

 𥠖陽津在黎陽故城東久名白馬津

滑縣

 鮒鰅山一名髙陽山海經  頊莽其陽九嬪葬其隂四蛇衞之方與勝覧俗名青

 塜山在縣東北七十里金自開州割隷本縣一綂志以爲在州舊頓丘縣西北三十里非

 

 白馬山寰字記在縣東北三十四里開圖云昔有馬群行山上悲鳴則河决馳走

 則山崩故津與縣皆以此名然世逺莫考今縣東三十里有村曰白焉墻盖亦因以名也

 狗脊山與縣城西北隅相連其地岀狗脊草故名

 天䑓山宋天僖三年河决西天臺山今城西有高堤闊百步許疑即此山也

 龍河道口縣南門外出草市穿堤有大路挾東西龍潭故名

 滑河一綂志在滑縣境河經北而東滑最大自潞以西百水皆會于滑唐沈亞之甞

 作魏滑分河録

 沙河縣南五十里

 消河縣東北六十五里古黄河經流䖏也

 永澤渠在臨河廢縣西北三十里自濬縣入界東北入内黄界隋大業中甞增脩

 

 滹沱澤縣北二里周五里

 豢龍井在廢韋城内東南隅即古豢氏之鄉有古記云左右直殳工日白丁下八

 十一口舊以屬開州誤

 聖井縣東北二十里靈顯王廟西其廟碑云亡故而汲之者速受其譴有病而飲之

 者立享其安

 八角井一名新井在舊州子城外北壕下唐貞元五年莭度使賈耽鑿并記李騰

 篆徐璹正書

 白馬津在縣西北漢酈食其説沛公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制之勢謂此舊傳

 濬之黎陽津即白馬津非是

 靈昌津在靈河廢縣東北二十里舊名延津石勒代劉曜至河不得渡時流澌風

 結濟訖乃泮勒自以爲得天𦔳因號靈昌津

 靈昌湖近靈昌津闊十餘里

開州

 金沙山州城東門内宋逮炎間楊棣守開徳楗出弟彭年代領金人攻降之楗歸

 殪其守卒嬰城固守金兵復大至屠其城兄弟皆死人爲瘗骨立塚如山因以金沙名之

 洪洋山一作紅羊在州東南五里秀麗隆峻昔明道郎真人愛其景甞逰翫于此

 後葬

 衞陽山一綂志在州東南二十里居衞之陽今按州之東南無衞水止有濮水疑

 作濮陽爲是

 鷄鳴山在儒學北百步蓮花池右其形偏髙迤邐而西可二百餘步爾雅所謂定

 丘即此𩔖也

 澶淵在州南春秋襄公二十年盟于澶淵杜預謂在頓丘縣南一名繁淤衞地近戚

 田即

 瓠子河詳見堤堰

 黃河故道一在州西南二十五里漢元光元年河决於此一在西南七里一在

 州城南一里皆宋熙𡨴間决一在州南一百二十里 本朝正綂十三年河决陽武循故

 道至此東流抵濮州過張秋入海今塞

 濮水州東南六十里地名孟里昔莊子𡸁釣楚使來聘之所唐胡曾詩青春行役去

 悠悠一曲汀蒲濮水流正見𡍼中龜拽尾令人特地感莊周

 清河州東二十里地名清河水𨿽無源而終𡻕不竭且澄澈淵深民因以造紙而資

 

 龍潭州西南新惠里週逥十頃有餘其水淵深四時不竭几亢旱禱輙應即宣防之

 

 西湖在州城西空洞可泛舊有瑶碧𠅘桐蘆喻𨺏甞留題焉今廢

 蓮花池在儒學後

 百尺溝方輿勝覧水東南向㑹于此世謂之百尺溝今不知其䖏

 御井州治南百步許泉極甘冽相傳爲宋真宗駐蹕時所飲非是

長垣縣

 黃河故道縣南六十里

 琉璃井在縣東南五十里荊岡集味頗甘冽

 毛潭

東明縣

 黄河故道癈縣南五十里東抵濮州過張秋入海

 黄河在縣

   堤堰

元城縣

 金堤在舊元城縣北十九里漢書金堤古堰也成帝時王延世於金堰西九里運𡈽

 以塞决河自金堤增築之北盡舘陶界

大名縣

 寸金堤在舊府城北宋韓魏公所築水甞至不浸者一寸因名

 愜山古堰在舊縣北十五里

 沙丘堰水經沙丘堰在貴鄉今不知其䖏或云即沙堤在舊城西門外

 衞河堤在縣之西北二境實自新鎮起至舘陶延袤三百餘里成化丙午知府李

 瓉修

 紅船灣堤在艾家口逓運所東南弘治二年水決爲患知府李瓉甞督功脩築

 逯家堤起自南樂縣界二十里至縣東八里入衞河止

南樂縣

 金堤在縣西十里南接清豊界九城志南樂有金堤即此

 宋堤在縣東二十里

 王村堤在縣西北三十里南入清豊北入大名

魏縣

 漳河堤在縣南南岸自臨漳界延袤八十里至元城界北岸自成安界五十里抵

 元城界俱永樂八年知縣楊文亨創築以縣水患歴宣德正綂景㤗常加脩理成化十八

 年水决入城知縣白绳武増𥙷弘治元年知縣鮑𤦺又增修焉

 衞河堤在縣南囬隆廟東北抵大名縣界景㤗七年縣丞易政脩築

 鮑公堤即護城堤知縣鮑𤦺築故名

清豐縣

 金堤在縣西三里南入開州北入南樂盖古堤以備河患者舊志以爲宋時所築非

 是又循堤南四十里相傳有秦女楼乆廢

内黃縣

 古堤在縣東一里又名金堤南接開州北至大名縣抵衞河

 髙堤自髙提鎮迤北直抵泊口一百餘里

 黄澤堤在西北五里澤方数十里環之以堤掌縣知州宋安以堤中地給民居焉

濬縣

 枋頭在縣西南六十里魏郡志建安中曹操于淇口下枋木成堰通漕故號枋頭

 向古城堤西南至汲縣境東北至大伾之麓

 故黄河東堤南至滑縣界北至咸𡨴里

滑縣

 鯀堤在臨河廢縣西一十五里自𥠖陽入界昔堯命鯀治水北盖所築堤也

 天䑓埽宋天僖三年河决西天䑓山傍俄復潰死者千餘人四年塞真宗初立碑

 福𡨴寺之乾元殿以紀成功五年脩塞河復故道詔新埽以天臺名今城西有髙堤闊百

 步疑即天䑓也

 瓠子堤在西南三里元宋忠肅公甞構西𠅘堤上其子訥更築白雲茅屋

 復𨵿堤在臨河廢縣南三百步舊河岸北衞詩以望復𨵿謂此一綂志洎舊志并

 在開

 陳公堤在城南門外髙𠀋餘宋時河决堤壞州守陳堯佐作木龍以殺水勢又分

 率吏民築堤障之故名陳公堤亦號相公堤

 東西大堤一在縣西南三十里邢村店南一在黄塔兒

 東西堤一在大船頭不知何時興築西接衞輝界東岀白馬境内連開州等界𡈽

 人呼爲夾堤一在八字口後

 金堤在縣南二十三里白馬境一綂志云金提在榮陽縣東至千乘口歴代築之以

 禦河患通謂之金堤漢孝文時河决酸棗東潰金堤即此

 新堤正綂元年河决胙城復泛縣之蔣村馬村大𨵿村等䖏三十餘里因築大堤禦

 之東接長垣界青岡村東去號曰新堤

開州

 鯀堤在城西十里自濬縣入界又舊志云州城北至大名南接長垣其間長短無名

 之堤不可歴舉其大而逺者城北一道自滑縣過州境入清豊西五里即古堤堰城南二

 道亦自滑縣過州東鄄城郷分爲五道至范縣伍堤頭村而止其近城四面小堤則爲護

 城堤

 瓠子口在州西南二十五里里名新惠漢武帝元光元年河决濮陽瓠子經鉅野

 通淮泗泛十六郡乃發卒数萬塞之輙復壞帝封禪還臨祭況白馬玉壁令群臣従官皆

 負薪置决河又下淇園之竹以爲揵卒塞築宣防宫于上初帝悼功不成迺作歌曰 瓠

 子决𠔃将柰何浩浩洋洋慮殚爲河殚爲河𠔃地不得𡨴功無巳時𠔃吾山平吾山平𠔃

 鉅野溢魚弗欝𠔃柏冬日正道弛𠔃離常流蛟龍騁𠔃放逺㳺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禅

 兮安知外皇謂河公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乆不反兮水維緩

 一曰河湯湯𠔃激潺湲北渡囬兮迅流難搴長茭兮湛美玉河公許𠔃薪不屬薪不屬𠔃

 衞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禦水隤林竹𠔃揵石菑宣防塞兮萬福來

 靈平埽在州西南七里里名别駕宋熈𡨴十年秋大霖雨河决曹村瓠子舊地乆

 不塞中外爲憂俄有赤蛇逰埽上吏置盤中祝而舎之蛇亡而河塞故詔名靈平埽立廟

 曰靈津𠡠儒臣記之碑在今州西南

 宋堤在州南一里宋熈𡨴間河决澶淵時程明道倅州捲埽以塞東西兩岸髙三𠀋

 金堤頭在州東南一百五十里有巡檢司西接黄陵岡東至小張家灣黄河分𣲖

 决溢之䖏弘治間知府李瓉遣吏目秦荗督夫脩築高三𠀋東西跨長垣曹州二百餘里

長垣縣

 三尖口

 龍王廟河口在安𠅘里弘治六年河水决溢自白河迤北平岡并西岸爲患

 是年 築

 朱家河口在宣豊里正綂十四年河决甞𥙷塞之弘治五年復决重加脩𥙷仍

 於堤北修築月堤一叚東西約十里堤南一叚約七里

 牛家河口在黄門里大堤舊址有月堤東西約九里堰水東流弘治五年河决

 北漲衝堤九十餘步北至三尖口東至平岡坡皆被患是年修塞仍植柳以固其址

 三春柳堤在縣東南七十里里名宜豊西至大岡九里堤鋪九座埧一道弘治

 六年修築

 大岡堤在宜豊里西至𨵿家潭三里堤鋪三座堰垻二道月堤一道東西八里弘

 治六年重脩

 𨶒家潭堤在宜豊里西至牛家口七里正綂十四年河大漲决水復囬流衝齧

 成潭因𨶒氏居近故名弘治六年復溢遂脩築之潭北有月堤一里堰垻四道看堤鋪九

 

 朱家口堤在宜豊里西至油房村一十八里弘治五年増修堤鋪一十八里月

 堤二道在堤北者約十里堤南者約七里

 油房村堤在安𠅘里西至牛家口一里弘治六年増脩有龍王廟堤鋪各一座

 牛家口堤在黄門里西至周村口一十二里弘治五年増修北有月堤一道堤

 上有玄帝廟一座鋪一十二座

 周村口堤在烏岡里西至速報司一十九里弘治六年増修月堤一道堤上有

 龍王廟一座鋪一十九座

 速報司堤在乱岡里西至常村一十五里堤有速報司故名弘治六年增修堤

 鋪一十五座月堤一道長四里

 常村堤在常村集南西至新豊堤八里堤鋪八座弘治六年増修

 新豊堤在縣東南九十里弘治六年增修

東明縣

 長堤在縣南境西入長垣即新豊常村等堤東入曹州界綿亘一百餘里堤鋪八十

 餘座前知府李瓉增脩

 響子口在縣西南二十里即黄河故道其流𡚒激聲聞數里故名

 黃陵岡在縣東南八十里

 杜勝寨堤在縣南六十里

   津梁

本府

 五龍橋在舊城十字街相傳五代時有此橋今無

 石橋在崇禮門外跨隍弘治五年知府李瓉重脩

元城縣

 廣濟橋在小灘鎮一名天橋又名髙橋架木爲之髙跨衞水弘治十年剏立大學

 士徐漙撰橋記弘治二年黄河攺徙迫於汴梁合於沁入於渭河河隘而堤卑水勢所至

 洶湧汗漫自大名而下壊民田廬不可勝計 朝廷以爲憂令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昆陵

 白公時以户部侍郎奉命偕巡撫右副都御史餘姚張公等徃治而大名府臨汾李侯以

 其事自任相度經营闢増卑置牌莭宣令因其冝水由府南數十里其勢衝激尤甚歴大

 名府元城及山東之舘陶丘縣悉被其害既大發丁夫修築而居民始得無事故京儲自

 山東河南而來者悉至小灘鎮兌運先此率造小舟以渡當水泛漲屢致覆溺人以爲病

 於是侯欲易以橋而寮属合謀皆以𡻕未有秋費将何岀時義官李琰耆老邢剛軰進曰

 是舉甚利於民吾属當任其責何煩公家之措置耶乃計材召工相興役自府南之艾家

 口濬縣西之李家道口至小灘鎮各造小舟七艘以爲浮橋聮以鉄絙衞以木栯渡者俱

 巳使乃即小灘鎮之北架木爲梁施板於上面覆以石中空𠀋餘以時啓閉而舟行無阻

 稱便者益多矣工始於三年八月至十月而成名其橋廣濟而治河之役終焉民以侯能

 奉大臣之㫖劳心規畫其功可及於乆非苟且於一時者比冝記其事乃來請文刻之於

 石惟大名府爲界於河南山東二省之間其地要害自古巳然今 國家建都北京爲畿

 内之地而河水爲患輙及於此自大臣有治河之役爲守令者以其事爲大暴露於外不

 遑𡨴䖏務使民得免於患以享其利乃巳然則向之所謂洶湧汗漫者豈可盡委之天數

 哉今李侯以其餘力復爲此橋以濟乎人其利不益慱哉昔鄭子産以其乘輿濟人於溱

 洧孟子以爲惠而不知爲政俟之此舉非知爲政者乎故書以記之俾後人無忘其功而

 琰剛等之好義亦因以附見云

 浮橋在廣濟橋南先是鎮民魏通捐貲造舟又慮不能經久至弘治十年乃割東西

 以通途路仍棄荒畦沃地五十餘畆易金市材造八舟聮以鉄絙其上架木設檻濟者便

 

 楊家橋橋跨漳河在儒兒庄距縣西北四十里

大名縣

 艾家口渡在縣北五里濟衞水䖏也

 浮橋在艾家口弘治二年剏立

魏縣

 囬隆廟渡縣西南六十里

 雙井渡縣東南四十里

 泊口渡縣南五十里

 𨶒家渡縣東南三十五里已上俱濟衞水䖏

 龍化橋

 栢兒庄橋

 長橋巳上橋並跨漳河弘治四年知縣鮑𤦺剏建   

内黄縣

 髙堤渡縣西衞河南岸距城五十里

濬縣

 淇門渡縣西南七十里

 平川渡平川門外

 劉家渡縣西南五十里

 崔家渡縣西南三十里

 王橋渡縣西北三里

 屯子渡縣北二十五里

 老鴉嘴渡縣北四十里       

 天成橋

 聖功橋宋政和五年都水使者孟昌齡請發河北京東役夫數十萬鑿太伾三山

 兩河西引河流進合龍門又於𥠖陽作浮梁二功畢賜名天城聖功群臣表賀徽宗爲銘

 賞賫不貲未㡬水張橋遂壞

 礫礓橋在縣西北三山東南二十里元延祐二年濬州判官張彦弼創建民以爲

 便

 髙村橋縣西六十里其水之上

 浮橋一在西関一在李家道口

 山河橋縣西二十里弘治十二年知縣劉台建

 官口橋縣西南二十五里

滑縣

 聖功橋在永濟門宋太師蔡京奉𠡠書石刻尚存

 陳公橋縣東南一里宋陳堯佐所築乆廢 國朝知縣王憲重修

 平橋繁秀門外知縣蹇霆建

 廣濟橋繁秀門外知縣馮𠃔中建

 便橋長春門外知縣馮𠃔中修

 龍門橋來逺門外

 大濟橋長春門外知縣張鳴鳯重建

開州

 浮翠橋在舊澶州城北洪洋山下距州南五里成化末知州王瑩重修

 東石橋迎春門外

 南甎橋朝陽門外

 北石橋拱北門外

 南溪橋州東南㲼河頭距城八十里

長垣縣

 周申侯橋拱極門外以郷民周敏申興侯景芳所達故名

 義濟橋在仁和門外知縣杜啓撰建橋記橋之功固濟也兼以義名者其舉以義

 也倡之者邑之致仕鴻臚鳴讃韓廷瓉恊之者省祭官𨶒釗民人徐倣拖之者皆邑之尚

 義者也初邑城東門外爲𨻶地無一居民惟壽𠅘侯關公祠在亦無守者予來官之二年

 念惟孤城野䖏閴無𨵿廂非所以爲固圉計也乃於四門之外各𣗳表引绳䂓爲街衢居

 宇之制計地定值榜曰願就居與售者聽沮則有罰月徹城中六集日以禆之不再𡻕而

 四關皆成矣居民稠矣啇旅集矣舊有木橋摧玘無觀且不勝車馬之馳載也鳩率七人

 傭匠買石撤爲新之既成求名於予予重其舉也爰定嘉名更著其自云

東明縣

 黄陵渡縣東南八十里

 

大名府志卷之二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