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大名府志 (天一閣藏本)/卷05

 卷四 正德大名府志 (天一閣藏本)
卷五
卷六 
本作品收錄於:《正德大名府志

大名府志卷之五

         前進士海上唐錦編纂

         鄉進士道州陳滯釆輯

公宇志

 夫教以造士而學校者教所自出也政以齊

 衆而署舎者政所自出也缺其一不可以言

 治故史頌先王之功舎是二者無述焉

國家法古爲治政教益隆大名爲三輔重地良

 牧長之所以振發之者輝映後先談之殆不

 容口要不可使泯泯無傳也謹志其廢興顛

 末爲公宇志

   學校

大名府儒學在城東南隅宋在舊城爲陪京辟

 雍黄庭堅嘗教授於此金元爲  管府路儒

 學迨至元末更  管梁千軰凡五經營之翰

 林學士李謙有記大名路重脩廟學記大名在宋爲陪亰其廟學曰辟

 雍有大觀碑石存焉在金爲  管府設學養士生員有定寮属文資者率以提舉學校繫

 御更代之日迭相授受荐經喪亂蕩無孑遺國𥘉有司剏小殿繪聖師十哲像事之𡻕庚

 子總管梁侯千即其基構殿奉聖像以故殿爲大成門闢講授之室於其左四齋囬合以

 居學者壬子也可断事官小李鈴部其子小鈴部來蒞府事請于朝以本道暦日錢崇飾

 貌廟剏两廡繪七十二先儒于壁至元二十三年小李鈴部之孫嘉議大夫大名路逹魯

 花赤萬奴李公在任時叅議中書省事何侯來爲總管下車未㡬捐俸脩學士民知所嚮

 慕輸財赴工不和而集别爲講堂儲書萬餘卷起重樓貯之以故講堂爲東書院買田㡬

 三十頃立僦舎五十八間取其租直之入給師生徒由小學升府學復其差繇學成薦之

 朝以備官使立爲定法而何侯去又四年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王公彰閭倡其属撤

 大成門増大之二十九年燕南河北道㢘訪司治大名使堅童洎張孔孫經歷田澤以勵

 學明化爲務謂賢廡庳陋盍議更葺率所屬割俸爲之𦔳嘉議李公萬奴任其役命經歷

 王或董之増建兩廡六十餘楹故廡四十則移爲東西序至落成教授安陽王彧状其本

 末貽書記其事竊謂古者諸侯世治一國身任化民之寄有曠日彌年求尺寸之功無聞

 焉者矧後世牧民之吏不得乆於其職将紓急捄過之不睱顧𣣔責學校之功難矣大名

 自粱侯千迄于今凡五十餘年而廟學之制始完其儲書植産爲經乆計者何侯惠淑後

 學厥功大矣嘉議李公嗣成先志樂於爲善可謂能卒前功者也若王提刑彰閭張㢘訪

 孔孫所以倡率縱叟以率斯役者固有頼焉今士子居有室廬食有既廪習讀則有書矣

 講授則有師矣惟其知所以學則有望於邦之人盖天秩彛倫其爲品有五人君代天爲

 治施有攸尚其爲教亦五舜命契敬敷者此也臯陶明刑以弼者此也夏殷之季網常紊

 亂成湯肇脩人紀武王重民五教㫮是物也周室擾兆民則敷之君牙和民則又敷之古

 先聖王所以設官分職訓迪斯民者無外乎是原其設爲庠序學校之意凡以明此而已

 後世以科舉取士學者爲利禄所汨國家之所尚父兄之所教詞章記誦之外無與焉噫

 詞章記誦學之末也舎本逐末非學幸國制簡昜取人之法未立爲士者盍亦志本爲巳

 返古道斯可矣古道且不可復明經脩行蹈先漢之風猶之可也至正間兵

 燬 國朝洪武𥘉葺之三十四年水復廢明

 年随府治徙此永樂元年知府倪天興建明

 倫堂八年通判王政建齋宣徳三年知府夏

 忠重建明倫堂教授邵式記之繼復拻拓其

 規而知府李輅踵其緒加藻飾焉記之者脩

 撰澶淵劉矩也大名府重脩廟學記大名儒學昔在舊城府治之左南臨

 衞河望之𨼆然盖宋所遺之辟雍也宋三百年間斯爲用武之地時君世主恒駐蹕於斯

 故其所構殿廡堂舎規模壮麗非他郡邑所可比儗元至正間既燬於兵 國朝洪武中

 因其故址而剏建之其制亦簡且累永樂改元之𥘉淪於河水人弗  於有居乃徙於今

 府治之東創建之制取具於一時荒忽苟簡人士病之吏於斯者𨿽嘗加脩葺而因卑就

 故後先相襲俗化之所不其缺歟宣徳間睢陽夏公忠由進士爲行人擢守兹郡下車之

 𥘉率其僚佐而徃謁之俯仰徘徊歎其卑隘慨然以興壊起廢爲已任財取於閭𨶒之義

 丁役於在官之餘而又與同知榮陽張公復通判范邑石公浩鳯陽張公繼宗軰各捐已

 俸市木於異境材既具衆工並作以後爲耻於宣徳乙卯孟秋朔旦始事於正統丁已仲

 春十有二日落成有殿有廡有堂有齋𣗳以佳木繚以周垣靈星㦸門神厨餼廪亦㫮斥

 而大之既而九載績蒲適金陵李公輅以監察御史膺薦繼守厥土喜其事之有成而復

 増益其所未備自宣聖以至十哲悉作儀象覆以惟慢從祀歷代諸儒咸繪於壁百爾噐

 用罔不畢備春秋釋奠徃來與師生升降揖讓於其中人情莫不大悦咸加稱歎嗚呼天

 下之事義之可爲者常多人患不爲與夫怠於終而止耳惟其不怠以止則何爲而不遂

 哉觀公之經營乎學舎是巳傳曰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向使爲

 之於始者其志弗銳繼之於後者中𢦙輟焉則事之有弗遂矣事苟弗遂又将何以動於

 衆而服其心乎此郡人之所以於他守之良者固㫮愛之而其愛二公者特深觀其所愛

 則其爲政於斯郡者從可知矣今年秋學教授趙君本恐其事之弗章也乃走書於矩需

 文刻石以傳不朽噫推趙君之心豈愛人之意𨿽一善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耶其赤

 𣣔揚厥羙囙以激乎後之爲郡者耶夫人之有一善而其人楊之如此矧仁人荘士風被

 於後世者如何哉天順三年知府王正撤堂新之成

 化十四年知府沈浩鑿泮池廓門序建齋

 脩葉日新時習廡而學制又一新焉翰林學士李東

 陽記其事重脩廟學記郡縣之有孔子廟自唐已然歷宋及元莫之或攺我

 國家學校遍天下廟祀孔子以顔曽思孟四子爲配閔子以下十人爲哲㫮序列殿上澹

 䑓㓕明以下百有九人從祀左右㢘每𡻕春秋仲上丁日郡縣長吏率師生釋奠月朔望

 必謁比諸國學以爲恒制嘗聞之故老云 髙皇帝開國建學之𥘉或議省天下孔廟有

 大臣言今 萬夀聖節天下吏士㫮賀於其上不以爲煩士之於師與臣之於君一也其

 議乃定 今上用禮官議設天子禮樂増八佾籩豆十有二盖自有孔子以來褒崇之典

 無若是盛也閱𡻕既乆有司視學校爲末務而廟廩甚分藩按部所以爲毀譽殿最者不

 於是湏焉夫師教于上士學于下無堂室以爲居廪饌以爲食則無以施教而成業况觀

 徳報本之所在豈可以一日廢哉故爲有司而崇廟學示天下儀觀爲風教之本者君子

 謂之知務然其所以又不獨䂓制器物形與數之間而巳大名府儒學舊在府治之東洪

 武辛未河决城圮乃徙於西八里建學於府治之東南今所謂府輿學者是也永樂乙酉

 知府顧鼐正統戊午知府李輅天順庚辰知府王正相繼修葺乆而復敝成化丙申吾友

 上元沈侯來知府事謁廟觀學惟殿堂頗完自餘㫮湫陋傾側規制弗穪𣣔更圖之而㑹

 其費甚鉅未給也乃於政暇蓄貲聚材越二年政民恱而後從事凡爲廟殿昜朽木壊甓

 而重覆之建東西㢘凡四十有二間㦸門爲三間靈星門三塑两廡像㫮備鑿泮池深一

 𠀋周二十倍疊石而橋之者三凡爲學新其故堂堂左右建四齋間共十有二築講肆之

 室以間計者减两廡之二作門其前而垣其四周四百餘𠀋日累月積閱一𡻕而成焉大

 名畿輔鉅郡爲北地衣冠藪澤而廟學宏壮輝耀逺邇爲一時巨麗甄陶作育之效詩書

 禮義之化㫮可占而見也是非存乎人而然哉侯名浩字惟廣舉丙戊進士爲御史有名

 及爲府清慎詳宻下孚上獲蔚爲時望佐是役者同知趙宗繼鄺文通凌英張輝推官吕

 卣張鋭徴予記者教授應廣平等及其諸生李鳯儀等百餘人而致其事于予者進士元

 城錢君敬也學有劉忠定公祠在㦸門西亦囙舊爲新者以其麗於學也故附著之

 治四年知府李瓉建饌堂備雅樂十二年知

 府韓福鋭志恢𩛙齋寢堂序赫焉攺觀又増

 𥙷器數之缺於是大名廟學之盛屹然爲畿

 輔具瞻矣

 大成殿  東西廡各十二間 㦸門

 靈星門  神庫神厨宰牲房各三

 泮池   毓秀坊   儒學門

 明倫堂  進徳齋   修業齋

 日新齋   時習齋各三 號房東西各十六間

 饌堂   厨    角門

 題名石一通在堂内西南宣徳九 年知府夏忠立彀授趙本記

 朱文公書刻一通在時習齋南成化六年提學御史陳煒翻刻  

 臥碑在堂内東北

 雅樂

 麾幡   柷     敔

 應皷   琴    瑟

 摶拊   塤    箎

 排簫   簫    笙

 旌節   笛    鍾

 鍾磬架  磬    籥

 舞竿    舞衣六十四件

 射圃在學西中有觀徳𠅘三間祭酒宋訥觀徳𠅘記府學

 東以射築圃師帥諸弟子習之其圃廣狹逺近與夫抗侯發矢之地靡不合制惟搆𠅘以

 爲觀射之所頗卑隘與圃未稱洪武丙辰冬分憲經歷王君思永禮論有司攺作取射義

 觀徳爲扁𥨸嘗即射而考焉周禮大司徒教萬民而賔興者有六藝以射繼禮樂又古禮

 男子始生𡸁桑弧蓬矢以示四方之志則射豈學者可一日廢哉故車攻羙舎矢如破吉

 日歌殪此大兕行葦言以祈爾爵是古人於射習而有常如此自後世六藝教廢學者不

 知射爲治心修身之道舎而不習則序賔以贒序賔以不侮者不可得而見矣一聖天子

 既家六合詔天下郡縣立學官置訓導設弟子員以六藝爲教命部使者考覈之盖復唐

 虞三代之制今軄風紀任郡牧者扁𠅘觀徳以示夫習射之士欲其志正體直端一審固

 必求於中正中正徳之根抵也先王制禮作樂以𡸁教化要在納人心於中正而巳若心

 不克正隋慢焉放肆焉其容體必不能比於禮其節奏必不能比於樂其中必不能多而

 雋故在戰兢自持内存中正其心也確然不動其容也儼然不攺未中則反巳既中則不

 驕其視苟中無媿者有間矣則射豈非觀徳之道歟書曰侯以明之此之謂也𨿽然射必

 習也射而不習可以求中乎習而熟之徳正於已功報於國利威於天下庻不負 國家

 以射教人之盛意也嗚呼上而 朝廷禮制下而學校教養與夫司憲之揚勵郡牧之效

 軄是㫮冝書囙屬筆於訥也記而不復辭

元城縣儒學元在舊城善教坊 國𥘉因之洪

 武三年知縣宋智重建三十四年圮於水明

 年八月知縣趙玊徙建新城在縣治西北隅

 宣徳十年知縣張宣正統𥘉知縣鄒迪相繼

 整葺弘治十年知縣張崇頗知隆尚於是殿

 廡齋舎咸斬焉易新都給事中南陽柴昇記

 之

 明倫堂  進徳齋脩業齋東西各五間

 號房東西各十二間 庫東西各三間  儒學門

 題名石

 射圃在學西

 社學一所在端智門内

大名縣儒學舊在縣西南元季兵燬 國朝洪

 武三年縣丞秦本即舊址増剏永樂正統間

 知縣施誠謝雯繼相修𩛙天順四年知縣原

 瑢拓址増建自明倫堂以至庖庫廨舎及饌

 堂㫮𪔂新之長史毛瓉有記成化五年知縣

 任英重修記之者吏部尚書華容黎淳也

 記孔子之道天也人君祗奉天命撫緩萬邦人臣寅亮天工緝熈庶位士君子持循天理

 整齊百行何者非岀於天乎然㫮取法孔子是故歷代師之建廟庭以祀焉報其功也鍚

 爵命以榮焉尊其徳也官師儒聚秀彦以藏循待用焉行其學也凡此㫮天道當然不可

 違者爲政而不此之務斯其怠棄天道於明教者大名縣儒學舊在縣西距郡城七里

 國朝洪武𥘉建歷今百年餘成化戊子冬錢塘任侯以丙戊進士來爲令始至申嚴教典

 明年仲春釋奠於先師顧䂓制庳隘大懼不任以墜教基乃盡撤度新制創大成殿五楹

 两廡各十五楹㦸門靈星各三楹生舎各十三楹經始巳丑七月落成庚寅四月廟舎峻

 整階序廓弘行禮穪心講道得所邑里秀民聞風嚮義悉來受教侯攝衣登席𨳩釋奥詞

 陳示體統天理既顯聖化以宣𦒿碩感㙂願勒文貞珉傳示乆逺邑人汝陽太守張秉彛

 以書來太史公曰大名觀扈舊國魏慱故都後唐建東京宋晉穪廣晉世教興廢與時盛

 衰至於宋季天道剥矣遂淪沒夷虜凡一百七十有四年幸我 太祖髙皇帝龍飛九五

 一戎衣而定天下盡驅虜酋出居塞外況掃彊宇復還中原建學立師以教以養然後大

 名之民始歸爲華夏之民得見聖人天道之大功徳髙厚孰可擬倫 列聖相承益厚栽

 培兹又得贒令尹昜舊爲新俾睎聖贒各安其所凡我詩書禮樂之事游歌於此其可忽

 太祖開拓之勲與賢令尹鼎新之蹟而罔知事哉幸相與朂之侯名英字光弼守正不趋

 勢有古循良風詩曰維此魏都昔淪夷貊去夷即華 髙皇之烈維此廟學任侯始新簡

 贒任能今帝之仁帝謂任侯子之豪傑予仁魏民爾宣予澤侯拜稽首有命自天曷盡我

 忠教化是先乃扵斯宫亦崇其室予今云來不誠用𩛙侯祀𨵿庭冕服煇煌器用豊㓗崇

 報孔明侯升講堂經史唯喏冠滯縉紳雅詞𨳩豁士尊禮度民感怵嘉天監俯臨獲福孔

 多 帝謂任侯予愆乃蹟爾當還朝爲諸侯式侯績在天侯徳在民後之君子無廢舊勲

 伐山刋碑植於庭宇太史塜辭以賛攸始十九年知縣張鸞有起

 廢功事具修撰王華記重脩記大名縣去府治不十里學舊在縣

 治西南元季燬於兵燹我 太祖髙皇帝龍飛之𥘉 詔天下郡縣開設學校乃洪武三

 年縣丞秦本因舊趾創建之而規模卑隘 皇帝臨天下之𥘉錢塘任英至始作殿廡㦸

 門宏敞嚴肅視昔有加而齋舘之𩔗多未備越十有八年壬寅陜西咸寜張侯來知縣事

 慨然以作新爲已任爰謀縣丞許浩典史王嵩教諭張紹宗訓導劉淳唐琳各捐俸資以

 爲衆先而邑民咸歡趋以相其役由是尊經有閣㑹饌有堂習䠶有𠅘文昌有祠與凡門

 廡庖湢廨舎及祀飲所需器用無不畢備焉經始於癸卯秋七月落成於甲辰冬十月財

 不歛而足工不告勞而就學之師生相與謀文刻石紀侯之功以傳示於永乆属予秉筆

 以書其事予倠學校所以厚風俗育賢才講明忠君孝親之道以陶鎔一世之人不可一

 日而廢焉者苐俗吏不省慢焉不加之意甚至减損釋奠鄉飲之需䏴朘師儒廪餼之㣲

 且又號於衆曰我不敢勞民傷財至於異端之教無父無君率天下之人納於禽獸之堿

 者也其徒蔓衍四方千百爲群其居穹廬崇垣其養文衣羙食㫮吾民之太𡕎也則莫爲

 之禁或又傾帑藏之蓄以𦔳之是猶甘烏喙之毒而罪參苓芝木之益疾也噫顛倒迷感

 一至於斯耶張侯爲邑當飢荒之後庶政方殷而惓惓以興學飬士爲務其贒逺於人不

 但尺寸㝷𠀋間而巳故特爲之備書其事幷著予之不能釋然於懐者于此且以警夫今

 之吏于郡邑者知所以爲吾民病者在役而不在此也侯名鸞字應祥於予爲同年進士

 自後日就頽圮至弘治十六年知縣徐士

 彬始克𠕅葺焉

 大成殿  東西廡各十二間 㦸門

 靈星門𡉣  神庫宰牲房各三

 明倫堂  日新齋   時習齋各三

 號房東西各十間  饌堂   儒學門

 射圃在學

南樂縣儒學在縣治東南洪武三年主簿葉伯

 瑾建三十四年廢永樂五年知縣吴文復𪔂

 建之正統四年典史周郁増修焉

 大成殿  東西廡各九 㦸門

 靈星門  神庫神厨宰牲房各二

 明倫堂  日新齋   時習齋各三

 饌堂   號房東西各十 間 射圃在學

 社學一所在儒學東

魏縣儒學宋在于村渡遷洹水鎮 國𥘉爲章

 水所敗徙今縣治東洪武三年縣丞蔣徳弘

 𣗳興創之績永樂五年知縣劉欽重修天順

 三年知縣楊春復新明倫堂成化十八年水

 圯廢殆半二十二年知縣白䋲武恢復未竟

 㝷以事去弘治元年知縣鮑𤦺踵成之九年

 知縣林世逺市地以廣學路縣丞張誠増建

 學門其制始備

 大成殿  東西廡各九 㦸門

 靈星門  神庫神厨宰牲房各三

 明倫堂  日新齋   時習齋各三

 後堂   饌堂   號房東西各九間

 射圃在學

 社學一所在縣東

清豊縣儒學在縣治北剏于宋南渡後兵燬金

 皇統五年知徳清軍事趙儒林創建大安元

 年主簿宋鶚重修元𥘉再罹兵燹至元間達

 魯花赤鈴部乞荅  令髙松稍葺𥙷之二十

 八年主簿孫明𥙿率逹魯花赤帖木兒尹侯

 朗軰増修至正中尹陳執中拓廡創門漸進

 完羙元季復成煨燼 國朝洪武七年知縣

 金雍崇齋垣及建彛訓堂滑臺宋訥爲之銘

 彛訓堂銘嗚呼九疇皇極中分上天鍚禹洛書呈文箕子傳周敷言始陳妙矣敷言萬世

 是尊曰彛伊何在物在人常理曷泯曰訓伊何維師維君維師維君大訓孰湮彛訓名堂

 明道脩身以立大本以序彛倫孝以訓子忠以訓臣降衷不昧天理常循道徳光華庻㡬

 可親維 皇建極歛福鍚民維 皇作極感化無垠惟民保極五福重臻奥閫宏綱淺學

 莫聞敢曰作銘以僞亂真侯惟縉紳志在經綸書事貞石永播英芬登堂勵學訓告諄諄

 繼侯來者母怠咨詢宣徳十年教論呉驥以彛訓名後

 堂正統四年知縣馬傑新两廡八年知縣徐

 同建大成殿九年縣丞孫林新兩齋府同知

 髙謙𩛙廟貌成化元年知縣潘瑄新明倫堂

 二十一年知縣熊綉留志學政齋廡廟貌又

 一新焉弘治三年知縣劉芳崇葺殿宇劉玥

 嗣而成之十年知縣王琮重建彛訓堂及東

 西序十三年進士陸崑來知縣事而門廡坊

 厨爲之斬新焉

 大成殿  東西廡各七 㦸門

 靈星門三三間間 神庫   神厨

 明倫堂  成徳齋   育才齋各三

 彛訓堂  書庫厨房各三

 射圃在學内有觀徳𠅘知縣陸崑建

 社學一所在縣南一所在拱極門内一所在阜財門外餘里各一所在鄉計四十五

 所知縣陸崑重建

内黄縣儒學在縣治東北隅元至正末縣尹劉

 温劉澴王熈繼相營構至𨶒汝梅始克落成

 至元五年監邑阿都赤縣尹王思中軰戮力

 興葺迨至正二年工乃訖功時殿棟有靈芝

 之瑞司業潘迪嘗記其事元亂兵燬 國朝

 洪武二年縣丞楊郁乃重創之宣徳六年掌

 縣事知州宋安悉志恢𩛙歴數𡻕而功以完

 羙正統九年知縣周源撤齋堂庖  新之弘

 治五年知縣張鳯病其隘廢徙于故址西南

 自大成殿以至堂齋門廡庖庫泮池㫮攺作

 之侈於舊觀八年知縣李隆加藻𩛙焉

 大成殿  東西廡各十一間 㦸門

 靈星門  神厨宰牲房各三

 泮池    明倫堂  時習齋

 日新齋各三 號房三十八間  學門

 射圃有𠅘在學西

濬縣儒學舊在浮丘西二里宋天聖間䧟遂移

 浮丘山在州治南金元時興廢莫考 國朝

 洪武三年州降爲縣遷治山北麓又三年癸

 丑知縣項如英徙學於縣治東明年土木並

 興凡三閱月而就緒十一年知縣方叔週廓

 其齋堂永樂中知縣王憲鞠芳踵葺無替宣

 徳三年知縣焦瑾悉撤其舊煥然一新天順

 三年知縣葉𢖍又𪔂新之視昔加宏麗焉成

 化七年知縣楊動重修弘治十一年東川劉

 台尹縣置雅樂十五年知縣郭東山再加興

 葺䂓制益備事具吏部侍郎楊守阯記重脩記濬

 大名屬邑也大名與河間在宋時爲河北重鎮靖康之變㫮沒于金以訖于元淪於在袵

 者二百餘年彜倫攸斁庠序之教可知己我○太祖受天命用夏變夷復中國衣冠禮義

 之舊學校興彛倫叙化成俗定又百四十餘年矣濬之有學肇自洪武癸丑知縣項如英

 作之祭酒宋公訥記之載于碑刻可考也其後至㢢而復脩壊而復治者屢矣弘治十五

 年知縣郭君東山復加脩治於禮殿像設飾舊爲新於兩廡壇宇廓隘爲弘於㦸門昜卑

 小爲髙大門之兩旁左神庫右器藏門之前鑿池爲泮架石爲粱泮之外左神厨右牲房

 靈星之門舊柱以木今昜石㫮前所有而攺爲之泮則前所無也廟之後爲明倫堂翼以

 两齋師生廨舎各有攸處㫮葺而新之堂之東舊爲射圃其南爲文昌祠齋舎之南舊爲

 饌堂至是㫮易置之以射圃之地作饌堂以文昌祠路作甬道移學門直甬道以逺于堂

 齋又新搆學舎於𨻶地倍蓗於舊又新立二坊於通衢曰騰蛟起鳯又増置禮器什物範

 銅磁𣾰悉底法又攺作文昌祠射圃𠅘于長春觀西而工始畢創於十五年之春正月畢

 於冬十二月也董子有言古之王者以教化爲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

 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長乆安寜數百𡻕此㫮禮樂教化之功也宋自慶曆之𥘉

 詔天下㫮立學至元祐淳熈間道學諸儒繼作於是聖經賢傳之㫖君臣父子之倫禮樂

 刑政之大法華夷内外之大分粲然以明者諸儒力也𨿽更變故卒有頼焉金能取宋于

 汴其後㓕金於蔡者亦宋臣也元能取宋于杭其後舉兵伐元者亦宋之故臣遺黎也我

  太祖之革元運亦先有假宋之名號者爲之驅除也方金元之有國自巳爲子孫帝王

 萬世之業然㫮不及百年而卒歸于中國蓋夷狄亂華綱淪法斁固不能乆而中國名教

 所在𨿽死於一時卒伸于後世也然則學教之設禮樂教化之功所繋豈不重哉太祖創

 業𡸁統既重其事 列聖崇儒右文益篤於斯俗化既成𨿽傳之千萬世未已今之濬又

 属畿内漸㴠 聖化非偏州下邑可比兹又得賢令表作新之文風當益振士氣當益勵

 其於聖經贒傳之㫖君臣父子之大倫禮樂刑政之大法華夷内外之大分師友之間講

 習討倫知之明行之篤而處之當者必有在焉窮所養逹所施也他日有能行義達道以

 翊賛 皇明無疆之斯其至矣若徒呻帖畢繡鞶帨以媒利禄而已豈所望哉郭若字魯

 曕山東掖人以進士尹縣政教兼舉此其一事賛之者縣丞陳豫韓永夀主簿孟金典史

 髙清也請紀其事者教論陳静訓導鄭冉陳贒也爲之請於予者其邑人吏科王都諌清

 之也併識之後陽城原軒繼爲之尹衍拓厥緒焉

 大成殿  東西廡各七 㦸門

 靈星門  神庫神厨宰牲房各三

 泮池    明倫堂  日新齋

 時習齋各三 儒學門   陶鎔門

 儀門各三  饌堂

 射圃在長春觀西舊在學右洪武八年知縣項如英立十一年方叔週建正巳𠅘後

 徙學東攺觀徳𠅘弘治十五年知縣郭東山又徙建于此祭酒宋訥正己𠅘銘洪武丁巳

 秋四明方叔週來知縣事乃建𠅘于圃請予扁以銘之予取射義扁其𠅘曰正巳而爲之

 銘曰聖人制禮中正而止養志游神從容循理惟射爲藝殆非他技可以觀徳可以知耻

 審度在此取中在彼臨之勿隋立之勿𠋣儼然其容端矣其視磪然其心凛然其履内外

 静專庻爲正巳審固不妄可以發矢兢兢業業慎終于始既中勿驕未中勿畏持敬習乆

 功成曷已以藩王國以佐 天子無忘侯徳朂哉造士

 社學七所三所在城餘在鄉

 𥠖公書院在長春門内知縣劉台建翰林檢

 討汪偉爲之記書院記濬古衞地也城東里許𥠖公子貢墓在焉先是長

 吏𡻕𠕅有事于其所而城中未有專祠或風兩不期則弗克脩事劉君𢖍仲治濬之三年

 始經營之擇地得御史分司之西比丘尼居而墟其地中建祠堂四楹前爲小閣後列齋

 居之廬旁翼以两廡至于庖廪門垣咸脩以固竪坊于衢題曰黎公書院又置田百畆收

 所入以供祠事儲其餘以備𥙷葺之費使可繼處以守  書史以待士子願藏脩于其間

 者工始于弘治巳未三月訖于八月祀之期舊以寒食及十月朔今昜以春秋丁祀后三

 日既成而劉君來報政間以與子曰子其爲我記之予曰方今内而 京帥外而郡邑逺

 而邉裔㫮立廟學宫以祀孔子及其七十子之賢而子貢又用十哲配享于庭籩豆異數

 亦可謂隆矣視於濬天下可知也𨿽然苟有以重于世則其平生足跡之所至或所未至

 而風聲之所及猶足以繋人之思至以爲熏蒿悽愴若或見之徃徃立祠數百年不廢固

 人之情哉而况如公者在孔門號  髙弟其得聞性與天道及一貫之㫖自顔曽二三子

 外蓋不能與焉後之講其書而論其世固冝天下之所通尊而祀之而是邑也實公鍾孕

 之地衣冠之藏猶存道徳之澤未泯至今生於兹與夫吏于兹者履其地而求其跡指前

 代之故墟仰先哲之遺範其嚮徃思慕之誠冝有甚于他人者又豈得徒諉諸學宫之廟

 配享之祀泛然自同于天下而已哉此是祠之所以立而不容以少緩也斯舉也前未之

 聞而創始于今君可謂知所先後矣君名台蜀人取壬子觧元登丙辰進士慱學能文章

 盖以詩禮世其家者在濬多善政此其一耳相斯役者學官陳静鄭冉賀悰也

 故衞縣學在縣西五十里地名集賢宋熈寜

 間縣廢爲鎮學亦廢金㤗和間勃海楊公弼

 繕葺未䆒其子汝翼汝方嗣成之元𥘉邑人

 孟思義倡義興復詳見東郡髙好禮所撰記

 淇門鎮文廟至元間剏立厄於水災鎮人重

 建之元儒程貞有記淇門文廟記大哉聖人道徳髙厚教化無窮寔

 與天地參而四時同大而化之神不可知煥乎文章炳如日月刪詩書正禮樂繋周易作

 春秋窮性命之源道隂陽之運盛徳大業至矣哉粤自諸古伏羲神農皇帝堯舜禹湯文

 武繼天立極道統相承惟我元聖大成綂天知神幾賛化育生民以來未有夫子𡸁世立

 教民不能忘是以古今天下崇建廟堂群賢配享𠪾千萬禩報徳報功與乾坤亘終始今

 兹衞地淇門惟古淇澳居民富庻俗羙化醇至元壬辰剏起大成殿厥後丁丑大水傾圯

 越明年鎮人重建宫庭弘敞聖像一新鄉士李元彛等來求文䒶埜程貞敬爲之記其奉

 資姓名興工本末詳著于碑隂示民冩風厚矣峕至元十年庚寅上吉日

滑縣儒學在縣東二里宋金時起仆屢矣元大

 徳𥘉嘗修葺之白馬主簿趙夷簡撰記脩學記畧

 大徳元年鎮國上将軍清河張公來治于滑署事之後擇日首謁宣聖見其廟宇弊甚乃

 以司法參軍都極掌其役事與其學舘爲之葺新越明年仲春其功克完而落成焉盖公

 以元勲巨徳爲國藩屏齊繁治劇綽有餘𥙿而都公儒術入仕以明練膚敏之才故禀聽

 䂓措成以不勞増其廟度繪其聖像重師禮也廣其學宫列其齋厨優生員也藻𩛙必彰

 端序必直昜去榛莾與政俱善示新作也凡在郡内墨妙遺刻裒耳取之𣗳列其中尊古

 文也至於重簷縹緲而雲騫廣厦嶙岣而山踊焜煌煥赫錯陳輝眏繁星有爛彤霞互照

 巍巍乎復嚴夫子之宫墻炫炫乎咸仰仲尼之日月華榱髹楯髙甍巨桶水光日影動摇

 而上下其髙明寛矌可以荅逺響而生清風焉故春秋釋奠禮典備舉登降有級薦献有

 序煌煌乎太廟之金石燦燦夾楹之簠簋佩玉之音弦歌之聲威儀之容迭陳互奏盈耳

 溢目都都乎洙泗之風也州人士子相與敬勸低囬而不忍去自然從其禮化日遷於善

 是㫮公爲民師帥體國家崇文尚儒之意稱承流宣化之任則其豈弟之徳撫循之惠克

 有斯舉者乎昔漢文公之治蜀也開設郡學以詩書教人令其澡雪故俗百姓順頼時則

 有司馬相如王褒楊雄軰出于其間㫮軒然頴異露其頭角當時儒風之振自文公始况

 夫滑之爲州天下之衝也右阻太行前界河洛巉巖乎陣雲囬鴈之峯洶湧乎浮天浴曰

 之浪山川藹眏風𡈽淳厚其中長材秀民禀靈以生者正有待夫教育而成焉公爰自下

 車銳意于學校不啻文翁之治蜀郡将見風乎是邦歸歟魯堂相與藏脩咏歌于是者章

 甫如星逢掖如雲聚學成海百川可吞淬詞爲鋒良玉可切孜孜仁義惟日不足若然不

 負國家之樂育不背孔門之科教不息賢太守之善遵異時登門科甲羽儀朝廷如芹藻

 之可以釆而薦羞者濟濟焉不見其窮庻㡬刋之金石視魯人泮水之頌而無愧辭也

 太和六年河平粤屯節度重修歷八十餘載

 至至元二十二年武徳将軍劉暉尹州乃𪔂

 新創建元末兵燬唯文廟獨存 國朝洪武

 七年州降爲縣八年知縣諸弘道建齋左存仁右

 九年廡成十二年堂成學制漸備正統元

 年掌縣判官馬惟善重繕治之成化五年知

 縣蔡璘十七年龍用升㫮嘗撤舊昜新頼以

 不替

 大成殿  東西廡各九 㦸門

 靈星門  神庫神厨宰牲房各三

 明倫堂  進徳齋   脩葉齋各三

 饌堂   號房四十  鍾鼓室各一

 學倉   射圃中有觀徳𠅘五間

𨳩州儒學在同文坊宋金時故址也元大徳八

 年州尹弭禮重建延祐𥘉厄於水四年監郡

 安坦不花重修六年又水至治二年同知張

 持敬興廢葺敞頗爲完整 國朝洪武二十

 五年知州文有禎永樂六年判官李珣徐昱

 㫮嘗効力崇𩛙景㤗天順間知州李迪展學

 地新像設成化三年上虞謝鳯來知州事鼎

 新廟學及建 御書閣於堂後弘治十三年

 知州李嘉祥即明倫堂址建尊經閣環築生

 舎撤 御書閣建饌堂頗爲壮偉繼而知州

 譚綬加藻飾功炳然聳觀矣

 大成殿  東西廡各五 㦸門

 靈星門  神庫神厨宰牲房各三

 明倫堂  時習齋   日新齋

 養正齋   文籍庫各三 育賢門

 儒學門各三 穿堂   饌堂

 尊經閣  號房二十二間  射圃在學

 贍學地二頃在學後

 社學在城二所在鄉二十六所知州李嘉祥立

 崇義書院在十八郎里元至正十三年國子

 生唐兀崇嘉踵先志成之買田四頃餘以供

 弊帛脯脩之需十八年中書禮部尚書符下

 大名路賜名崇義

 顔宗道書院在祖慶里月城村元儒伯顔宗

 道講學之所

長垣縣儒學元以前隨縣治屢徙 國朝洪武

 元年避水患隨縣遷蒲城縣丞劉彦昭始建

 于縣治西二十一年縣丞婁哲重修宣徳間

 知縣焦昉𥙷葺其敝天順三年知縣劉弘攺

 創明倫堂成化十二年知縣王輔新大成殿

 㦸門廡十七年知縣暢享重建靈星門弘治

 四年知縣杜啓修建明倫講饌三堂及齋舎

 十三年知縣貢安甫建厨庫牲房十八年知

 縣白思誠𪔂新殿廡於是規度煥然矣

 大成殿  東西廡各 十㦸門

 靈星門  神庫神厨宰牲房各三

 明倫堂  進徳齋   修業齋各三

 饌堂   講堂   號房共三十三間

 射圃舊在學後天順三年知縣劉弘建觀徳𠅘成化十二年知縣王輔遷縣西一里

 學堂岡廟學在縣北十里相傳孔子嘗過此

 講學元季殿宇遭兵燹天順三年知縣劉弘

 剪荆揮礫𪔂建一新弘治四年知縣杜啓以

 御史吴道寜之命増創翰林學士呉寛有記

 脩學堂岡記天下有郡縣則有學有學則有廟以祀孔子著於 朝廷令典而有司之所

 守者於此既有廟學矣或復即墟里之間而祀之豈其𥝠於孔子邪盖孔子之功天下萬

 世𨿽家祀之於禮亦冝而况墟里之間其遺跡所在廟而祀之亦惟致吾尊崇思慕之誠

 此後人所以不敢墜也考之史記孔子去魯適衞又去而適陳匡與蒲今大名府古衞地

 也而屬縣長垣有匡城蒲鄉與史所載合若其北十里有𡈽隆然以髙曰學堂岡居人相

 傳以孔子與門弟子常講學於此故名其語若近俗然家語載子路治蒲孔子入其境教

 之爲政其事當不誣也岡傍有廟建自前代而廢至 國朝天順癸未知縣劉弘始克重

 建而自爲之記歷𡻕漸乆傾圯不稱 今天子即位之𡻕屡 詔有司凢古陵墓壇廟許

 加脩治後四年監察御史河内呉君道寜巡按畿内憲體既振益加咨詢間因行縣過所

 謂學堂岡者嘆曰廟壊至此獨非有司之事乎言於知府臨汾李侯欣然曰是某之意也

 特未睱舉耳遂委知縣古呉杜啓治其事啓承命不敢緩乃發公帑得錢若干緍以爲可

 用即其材物召工匠以弘治辛亥九月興工越月而畢若殿若㦸門若講堂若杏壇若問

 志詠歸二𠅘以次完羙以其餘力復建两齋及櫺星門其寢殿舊設孔子而以子路曽哲

 冉有公西華侍坐謂四贒於此問志𨿽無所考不敢遽廢若子畏於匡顔淵後志蒲子貢

 執轡二贒可考者而遺之可乎乃増設其象爲六初其地隘用耆老言復地之侵於民者

 東西凡八里其南北更置三畆而規制始大又縣固有官地七十餘畆亦侵於民仍復之

 以𠑽祭田𡻕收其入爲脩治之費而計慮更逺矣廟成以其地幽僻學者宜居因聚里中

 子弟延致仕教諭陜人𡊮祐教之於是兹岡之勝殆與古書院等啓以爲宜有記遣人至

 京師以請夫憲臣岀按於外以簿書獄訟爲急者多矣視古聖賢事孰以爲意彼著於令

 典者尚多忽之况其餘然不知忠臣之職果止於簿書獄訟乎抑亦在乎風教之所繫者

 乎吳君惟知其然而爲此舉亦惟有若爲守如李侯者而能成其羙意也然又非啓之爲

 令經營措置不惜心力安能致成功之速如此自是而後人知聖人過化施教之地油然

 小人𨿽所強而勇困而奸者㫮化爲良民所以變其俗革其心果不難治者有不在兹乎

 故記之以示後之爲政者㝷復頽圯十八年知縣白思誠

 恢復之

 義學在社倉西知縣劉弘建

 社學在縣西一里知縣貢安甫建

東明縣儒學在縣治東南洪武間省縣併學廢

 之弘治四年復縣是𡻕五月創建廟學知縣

 宫顯鄧𨱆相繼成之

 大成殿  東西廡各七 㦸門

 靈星門  神庫神厨各七明倫堂

 明善齋   復𥘉齋各五 饌堂

 庖厨   倉    射圃在學

 社學一所在東街

   署舎

大名府署在城東南先在舊城爲元總管府

 國𥘉因之洪武三年知府柳思賢重建三十

 四年水明年徙今治永樂元年知府倪天興

 剏建宣徳二年知府夏忠重修明年建皷樓

 成化二十三年知府李瓉踵葺弘治十二年

 知府韓福重建戒石𠅘十三年撤譙樓即其

 址建大門外搆鍾皷二樓十五年増𩛙㕔事

 十七年并後堂新之十八年知府石禄復加

 藻𩛙及建清軍㕔於徳教坊右

 正㕔   後堂   經歴司

 照磨所各三 吏曹并儀仗等庫共五十二間

 永昌庫  戒石𠅘  儀門

 府門   理刑㕔儀門東南 司獄司儀門西南

 廊房東西各二十間 榜房東西各十間 公廨共十

 徳教坊府門 清軍㕔徳教坊右

 察院二所一在街東一在街西

 太僕分寺在城西北隅 稅課司在十字街

 艾家口水驛在府城南瀕衞河

 隂陽學在澄清坊東洪武十七年𨳩設

 醫學在税課司南

 僧綱司在普照寺

 道紀司在萬夀宫

元城縣署在十字東街洪武三十五年知縣趙

 玉自舊府城徙建于此成化四年知縣王安

 重修弘治十四年知縣華珩新後堂并建戒

 石𠅘

 正㕔   後堂   幕𠫊

 庫    吏曹十二  戒石𠅘

 儀門   縣門   獄在儀門西

 搒房東西各十間 公廨共五

 小灘巡檢司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大名縣署洪武三年縣丞秦本建永樂間知縣

 古尚文成化𥘉知縣任英重修

 正㕔   後堂   幕㕔

 庫    吏曹十二  戒石𠅘

 儀門   皷樓   獄在儀門西

 榜房東西各五間 公廨共三  馬房

 察院在縣治東

 太僕分寺在察院東

 逓運所在縣北艾家口

 隂陽學在縣西

 醫學在縣東

 僧㑹司在白佛寺

南樂縣署在城東北隅洪武元年主簿葉伯瑾

 建永樂元年知縣胡朝宗重建成化五年知

 縣李珪又𪔂新之

 正㕔   後堂   幕㕔

 庫    吏曹共十四間  戒石𠅘

 儀門   皷樓   獄在儀門西

 榜房東西各五間 公廨共五

 察院在縣東南洪武三年主簿華伯瑾建永

 樂十一年知縣翟整重修

 太僕分寺在縣東宣徳三年建

 隂陽學在縣東

 醫學在縣南

 僧㑹司在净土寺

魏縣署在城東隅洪武二年縣丞蒋徳弘建永

 樂八年知縣楊文享重修成化七年知縣賀

 霖建退思堂并東西序新之弘治十八年知縣髙顯新譙樓

 正㕔   後堂   幕㕔

 庫    吏曹東西各十二間 戒石𠅘

 儀門   皷樓   獄在儀門西

 公廨共五

 察院在縣治東

 太僕分寺在縣治東北

 行府在縣治南

 隂陽學   醫學並在縣治東

 僧㑹司在文殊寺

清豊縣署在城東南建於元洪武三年知縣金

 雍宣徳間知縣苪翀㫮嘗修之天順間知縣

 翟忱新其㕔事弘治十二年知縣陸崑葺後

 堂創東軒以至吏曹譙室咸攺建焉

 正㕔   懐直堂  東軒

 吏曹東西各十三間 儀仗庫  戒石𠅘

 禮譲門  儀門   皷樓

 獄在儀門西   廊房東西各十五間 榜房東西各二十間

 公廨共五

 察院在縣東洪武七年知縣金雍建正統𥘉

 知縣馬傑増修弘治六年知縣劉玥建退思

 堂及穿堂十三年知縣陸崑撤舊爲新撰文

 記之重脩記察院御史行䑓也自漢人分命綉衣使者巡行天下唐宋因之 聖朝

  加重焉著在令甲每𡻕䑓長擇其人具名以 聞制曰可然後乘傳而歷其地至則問

 民疾苦理𡨚獄剔宿蠧舉刺長吏之能否凢一道之政令紀綱咸屬其人嗚呼其任重矣

 哉夫任之重則所不得不嚴清豊大名屬邑實三輔劇任故有察院縣治東部使者以僻

 逺間𡻕一至不信宿而行門堂寢室取餙臨峕𡻕乆漸以弊陋端本澄源之所遂等視爲

 傳舎矣弘治戊午冬予承乏來深慮無以重䑓綱而奉 徳意也廼謀所以新之計財慮

 事越三載庚申始撤其舊中爲澄清堂前覆軒楹上𡍼丹艧左右爲两廂軒前爲激揚門

 又前爲外門繚以周垣而荐叢𣗥後則退思逰息之所與夫庖湢器用㫮具焉經始于九

 月八日㫮官所規畫林因舊而𥙷其不足工 事而均其稍食削挮以爲甓煉礫以爲垔

 築土以爲垣閱月就緒盖不敢過麗傷財以病民也𨿽然作者固難而居者亦匪易故必

 視㕔言動好𢙣用舎一當於理覩梁棟户牗㫮若天監之在兹然後無愧於暗室屋漏任

 斯塞矣乃若以崇髙自處脩餙邉幅而闊畧於𨼆㣲必隳王度而阽危可待不能一朝居

 也壁下有石監貞可愛爰  其㮣命匠勒以告後人及居是者

 太僕分寺在儒學東弘治十二年知縣陸崑

 自城西徙建

 公舘即舊太僕寺

 隂陽學   醫學俱在縣南

 僧㑹司在普照寺

 道㑹司在萬安宫

内黃縣署在城北隅至元六年監邑䝉古阿都

 赤増建後堂元末兵燬 國朝洪武二年縣

 丞楊郁重建正統間掌縣知州宋安嘗繕葺

 之後知縣周源創退思堂弘治八年知縣張

 鳯増修

 正㕔   退思堂  幕㕔

 庫    吏曹并儀仗庫共二十間

 戒石𠅘  儀門   皷樓

 獄在儀門西南  榜房東西各十間 公廨共五

 察院在縣治東南洪武三年縣丞楊郁建

 太僕分寺在縣治東南

 行府在縣南

 囬隆廟巡檢司在縣西北五十里

 黄池水驛在縣西四十里

 隂陽學   醫學俱在縣東北

 僧㑹司在靈感寺

濬縣署舊在西陂宋政和間陞爲州治避水遷

 浮丘山上 國朝洪武三年攺縣知縣項如

 英徙建舊治北復爲兵燬永樂間知縣王憲

 鞠芳重建宣徳𥘉知縣焦瑾頗事攺作㕔堂

 譙庫漸有可觀弘治十四年知縣郭東山拻

 𩛙規制始與邑  御史蔣欽記其事重建公署記濬

 治在昔城浮丘山其徙治山之東北麓則自 國朝洪武癸丑始百餘年來邑之長貳嗣

 葺旋𥙷時或攺作城郭市井不失舊觀而公署則未之有攺弘治十年進士西蜀劉君衡

 仲來知縣事志欲新之㑹有 召命不果由是日敝自儀門入至㕔事撓及梁楝霤水𡸁

 滴公座其堂奥又幽隂幾不見日色胥以爲病十有三年進士東萊郭君魯瞻繼令兹縣

 政化既行上下既孚於是始謀舉廢節縮浮滛芟除煩苛貨出於山澤價平於市肆咨及

 士庻而用存積乆得請於官之長而勤播於民之和遂以明年七月之朔鳩工始事隘者

 闢之闕者益之圯者築之故敝者撤而新之幾三月而告成凡爲㕔事五間後堂三間堂

 之左三間爲友竹軒右三間爲永豊庫其外東偏爲幕㕔三間東西爲吏舎各十六間又

 西拓地十數𠀋爲吏之棲所又其外爲儀門門之東爲土地祠西爲賢令祠爲屋盖又若

 干間是役也凡用木若干石若干甓若干夫匠若干費公畜若于入其門但見氣象之軒

 豁㢘隅之整𩛙間架之宏冨欄㩜之鮮明而財不聞告乏民不聞告憊山林之羙如故而

 人之耳目一新矣良可紀也然魯瞻不𣣔自表邑文學陳君静鄭君冉軰率諸生請書諸

 石爲後勸而僚幕陳君豫韓君永夀孟君金髙君清亦以爲請魯聸辭曰此吾職也奚足

 書又明年七月之上弦魯瞻之同年蒋欽劉玉過濬訪焉方相與驚羡而陳與鄭乃以兹

 文見屬且述魯瞻新脩學宫養齊院預備倉諸事授簡於欽益歎吾榜中得人魯瞻𨿽欲

 謙退而其羙自不容掩也况其他羙亦  是異時大書特書不一書夫誰曰不可予故紀

 其公署一事以俟之

 正㕔   後堂   幕㕔

 吏曹并儀仗庫共二十間    永昌庫

 戒石𠅘  儀門   皷樓

 獄在儀門西   榜房東西各十間 公廨共五

 攅造所

 察院在縣東永樂元年知縣王憲重葺弘治

 十三年知縣劉台攺建并爲文記之重建察院記察

 院舊在治東不百歩許地制湫隘階序𨓜圮撫巡者至中令讞獄恒渉浹旬而於此豈徒

 不適厥居凡吏民亦無所聳厲矣台來視事詣焉兢愓者𠕅爰謀諸二二寮釆状請于今

  欽差巡撫都御史髙公𨛦守韓公欲假公帑楮幤謀攺作之僉下令曰可苐母奪民時

 母傷民力其酌䖏惟謹遂卜官地之𨻶巽隅市木伐石簡群工禆從事而董役者随之其

 地廣二伯三十尺袤倍廣之數先繚以垣髙㝷有四尺三分其髙之一爲厚覆以石板而

 栫𣗥焉東西夾二道東塞其徑西竪激楊坊然後即其内畚𡈽築基爲澄清堂橫六楹抱

 以方厦而築月臺前㢘布石於面臺之前壖東西各爲屋四楹棲𨽾卒平築甬道抵二門

 門竪肅貞坊坊東西爲二角門南爲儀門門之左連構榜房一迎𠋫𠅘三右如此其澄清

 堂後爲川堂爲寢堂寢堂之横楹亦六左右各翼廂房三間最後則種竹數竿實其空凡

 㕔堂及諸屋壁皆磨石爲基而磚甃其上圖經逺也楹用髤𣾰避風雨也繪事以墨昭儉

 約也經始于弘治戊午春至已未夏而後落成不欲速以病民也木以株計四千五百有

 竒石以塊計三萬二千有竒磚以個計一十六萬有竒瓦以片計四倍木之數釘以板計

 殺石數之半灰以斤計得碍二分之一而益其半食米以斛計五百七十有九木之值取

 諸公帑石之輦取諸山麓而諸費則贖小民之輕繋未嘗一劳乎民以違諸公體 國恤

 民之意其市木者義官邢鍴鄒越督工者則胥吏胡璉龔杲司出納者則老人左亮趙宸

 貿磚瓦者則義官董春市民魏鎮盖亦咸能稱使而不敢植𥝠於其間落成之餘謹礲石

 序攺作之顛末于其上后之君子觀之當知所以理敝葺荒於將來不坐視其極以重劳

 乎民

 太僕分寺在縣東南正統十三年知縣龍霖

 建

 行府在縣東知縣汪宗禮建

 新鎮巡檢司在縣西南六十里元置洪武𥘉

 革二十九年都御史李謙奏復之

 新鎮水驛在縣西六十里

 平川水驛在長清門内

 李家道口逓運所在縣南二十五里

 隂陽學   醫學在縣前俱弘治十四年

 知縣郭東山徙建

 僧㑹司在大伾天寜寺

 道㑹司在浮丘長春觀

滑縣署在城西北隅舊爲州治唐𨳩元中刺史

 李邕建大㕔宋天禧二年度攴貟外知州事

 趙世長重修自爲文紀之重修大㕔記公府大㕔乃有唐𨳩元

 中李邕任滑帥時所建去𡻕以秋霖大澍瓦木多摧圯至於春𥘉洪河水落役卒罷歸揆

 日鳩工重議脩建於梁之上得墨記亦邕之詞而手自書也其詞云大厦中搆山屹雲閗

 黄河畎澮太行培塿整庻宣風緝戒備宼鎮寜一方光輔元后及明皇送李邕赴鎮詩又

 有大暦中御製送霍國公令狐彰詩泊大中年邕之令孫種亦持莭兹𡈽者陳述盛事之

 詩悉勒諸貞石或存彼壊垣或得於糞壌𠕅命刻飭詞藻如新各安於㕔之四壁冀𡸁之

 不朽耳夫列土之制莫大乎藩閫也宣化之地莫先乎㕔事也且滑臺臨白馬之津乃漢

 冢東郡通蒼龍之闕爲皇朝北門世長權牧於兹荐經𡻕序爰稽必葺之義聿崇可乆之

 規不勞民不踰月而厥功告畢以新昜舊小有可觀㕔之後仍剏東西二閣以延使車㕔

 之中𣗳大屏命東川布衣白居實繪之以竹鶴居實丹青之妙亦一時之絶者也㕔之左

 右挾别䦕二室左則致賈耽相公遺像之龕右則安杜宗本太尉刻經之石捴而言之頗

 謂宏矣此則守詔條親政事奉賔客肅禮容之所也豈徒取壮觀於郡署而已哉後之來

 者臨是郡登是㕔無因循乎茍完而日就頽㢢焉耳直書其事用紀𡻕月云時宋天禧二

 年𡻕次戊午仲春下澣日記元至正間刺史杜金吾孔目

 賈侁知縣張臨㫮嘗増修洪武三年攺爲縣

 八年知縣諸弘道復加繕治永樂十年知縣

 霍巍建後堂并前軒皷樓成化間知縣蔡璘

 蹇霆嗣功修葺弘治十年知縣張鳴鳯剏憂

 樂軒于堂西十四年撤正㕔重建

 正㕔   後堂   前軒

 幕㕔   挾室   庫

 吏曹并儀仗庫共二十間    戒石𠅘

 儀門   皷樓   獄在儀門西南

 榜房東西各十間

 察院在縣東洪武𥘉知縣諸弘道重修弘治

 十四年知縣張鳴鳯繼葺

 太僕分寺  行府俱在縣東

 老岸鎮巡檢司在縣東南七十里

 隂陽學   醫學俱在縣東

 僧㑹司在興國寺

 道㑹司在萬夀宫

䦕州署在城西北元大徳八年州尹弭禮建至

 正十五年州尹張禎重修洪武二年判官歐

 莘永樂元年判官李珣景㤗間知州李迪成

 化間胡璟弘治間王瑩踵相葺𩛙頼以不墜

 十一年李嘉祥知州事拓隘起廢偉麗甲於

 鄰境矣

 正㕔   穿堂   後堂

 廂房東西各一間 幕㕔

 吏曹并儀仗庫      庫房東西各一間

 戒石𠅘  儀門   州門

 榜房東西各十間 獄在儀門西   公廨

 察院在州東南洪武六年同知馮朝㤗建永

 樂元年判官李珣修成化五年知州謝鳯新

 之吏部待郎楊守陳爲之記修察院記御史職列内外而其

 署随之周有御史掌治令秦以降以御史大夫暨中丞掌察舉非法其屬爲侍御史爲治

 書侍御史爲殿中侍御史此㫮職於内者秦有御史監部漢遣御史察部晉置檢校御史

 知行馬外事而隋攺爲監察御史盖兼取諸秦漢此乃職於外者而其署内則漢創御史

 臺代多因之唐宋増三院一曰臺院以居侍御史二曰殿院以居殿中御史三曰察院以

 居監察御史㫮臺屬也外則或稱行臺或號分司代不一制 國朝攺御史大夫爲都御

 史臺攺爲都察其屬爲監察御史數十人列居十有三道出巡郡縣塞儌則所在之署名

 察院㫮定 制也畿内大名府之𨳩州舊有察院卑且隘乆殆隳越謝君鳯伯儀知是州

 政善民安百廢㫮作乃撤舊察院新之爲㕔三楹髙爽宏麗前爲中外二門數如㕔後爲

 寢五楹两廂如之下至庖𡈕之屬㫮備始自成化五年季夏至仲秋工畢州中老父欲刻

 石記之而中書舎人劉君淳爲請於予焉嗟乎小人居受廛行僦舎甚至暴露於野然且

 各供其役君子所至輙有署以安㫮民之力而 君之賜也顧可懈其職乎御史以察爲

 職自 國家利弊下建閭𨶒火伍之藏否休戚無所不當察然非徳正大操㢘剛才通敏

 明断而加之以勤慎未見其善察也視堊成黝舎𧲣問貍曽是以爲善乎察院洞𨳩憲莭

 危立趋其庭者股戰闖其門者膽憟非他署比也不脩其職而何以䖏之兹署之建固有

 司事也伯儀之善政夥矣此何庸多談爲書御史之事俾駐節者覧焉

 太僕分寺在州治西南即濮陽縣遺址

 公舘一在歸仁坊一在慶祖鎮

 金堤巡檢司在州東南

 隂陽學   醫學俱在同文坊

 僧正司在太平興國寺

長垣縣署元以前在柳塜村洪武元年水縣丞

 劉彦昭徙置蒲城鎮即今治也宣徳間知縣

 楊受先天順間知縣劉弘成化間知縣王輔

 弘治間知縣杜啓縣丞仝忠繼葺之十四年

 知縣貢安甫大爲營構縣治一新十七年知

 縣白思誠崇甓爲庫屹立堂後焉

 正㕔   後㕔   幕㕔

 庫二座在堂後  吏曹并儀仗庫共十一間

 戒石𠅘  儀門   皷樓

 榜房東西各十間 獄在儀門西   公廨

 察院在縣東洪武九年署縣吏目孫伯和建

 後知縣劉弘暢享貢安甫㫮嘗修之

 太僕分寺在縣西

 大崗巡檢司在縣東南七十里

 隂陽學   醫學俱在縣南

 僧㑹司

 道㑹司在崇真觀

東明縣署在城西北隅宋元治東明鎮洪武𥘉

 治雲臺集㝷以水故省之弘治四年復設知

 縣宫顯即大單寺址建治知縣鄧𨱆増葺漸

 備知縣唐錦新建後堂記弘治辛亥秋 先皇帝㴀司土者之請𣸪東明治四方之士

 以其新邑也而易之論典章文獻者莫歸焉𡻕甲子予承乏兹土按志稽史乃淂其詳東

 昏名肇春秋漢因之以置縣新室昜昏爲明迄金元不攺 國𥘉遭河水之警遂併其治

 廢之至是始告復焉遡厥由來逺矣第規制濶畧未底完羙狥耳目者或乘之以昜耳振

 衰葺漏予敢不力期月倉禀成已而囹圄成明年退食之堂乃成盖酌規急爲之序也僚

 佐舉酒爲堂落之予乃执爵而起曰諸君知居斯堂者之不易乎能知其不易易斯至矣

 夫令於民最親不難於治而安之爲難故古有烹鮮之喻恐其擾之而糜耳唯不擾𠩄以

 安之也彼年少喜功之徒矜智衒能以日前㝷常不足爲必欲釣竒摘異畫蛇而添其足

 無疾而加之砭取先王徽規良䇿而破碎之紛更之朝黃暮玄俾民莫所執持方且滛刑

 峻罰驅之使必從於是民讋其威苦其雪而不敢違也則以爲令行禁止傲然張詡自負

 爲能曾睊睊疾視之不恤上之人或從而信之亦以爲是真能也哉噫耳目之快腹心之

 憂也吾恐民命日瘁而國家元氣日以萎薾矣不知前史之𠩄謂循良者視此果何如也

 予無他技能頋不敢擾民耳然未敢必民之信安與否也漫述𠩄見識諸堂壁聊用自警

 且以勵諸君試相與朂之

 正㕔   幕廳   後堂

 庫東西各一間  吏曹并儀仗庫東西共十二間

 戒石𠅘  儀門   皷樓

 獄在儀門西   公廨   馬房  

 察院在縣南

 太僕分寺在縣西南

 杜勝巡檢司在縣南六十里

 隂陽學   醫學俱在迎恩門内

 僧㑹司在龍興寺

   𠅘鋪

大名府

 府總鋪   善俗堂

元城縣

 申明𠅘   旌善𠅘

 縣緫鋪   岔道鋪   東堤鋪

 髙家庄鋪  雐遇史鋪

大名縣

 申明亭   旌善𠅘

 縣總鋪   逯家堤鋪  青頭鋪  

 叚村鋪

南樂縣

 申明亭   旌善𠅘

 縣緫鋪   梁村鋪   百尺鋪

 翟村鋪   北張鋪

魏縣

 申明𠅘   旌善𠅘

 縣緫鋪   羅兒庄鋪  沙口鋪  

清豊縣

 申明𠅘   旌善𠅘

 縣總鋪   孟固鋪   永固鋪

 志莭鋪

内黄縣

 申明𠅘   旌善𠅘

 縣緫鋪   趙信鋪   吉村鋪

 樊村鋪   永建鋪   姜村鋪

濬縣

 申明𠅘   旌善𠅘

 縣總鋪   大仁鋪   牛村鋪  

 蘇村鋪   中寺鋪   新鎮鋪

 淇門鋪

 滑縣

 申明𠅘   旌善𠅘

 縣總鋪   草泊鋪   苖固鋪

 魚池鋪   石佛鋪   迎陽鋪  

 老堤鋪   井村鋪

𨳩州

 申明𠅘   旌善𠅘

 州總鋪   白倉鋪   子岸鋪

 井店鋪   山木村鋪  楊村鋪

 慶祖鋪   沙固堆鋪

 長垣縣

 申明𠅘   旌善𠅘

 縣總鋪   鄧堈鋪   教成鋪  

 中冉鋪

東明縣

 申明𠅘   旌善𠅘

 縣  鋪   司馬鋪   舊寨鋪

 六圈鋪   魚窩鋪   柳元屯鋪

 𩀱井鋪    勝集鋪  西東明鋪

 馬頭口鋪

   惠政

大名府

 廣有倉在澄清坊 養濟院在樂義門内

元城縣

 存留倉在縣東北 預備倉一所在廣有倉東一所在縣東北 

大名縣

 存留倉在縣 預備倉在縣西 水次倉在艾家口

 養濟院在崇仁門内

南樂縣

 存留倉在縣東南 預備倉在縣西北 養濟院

魏縣

 存留倉在縣西 預備倉在縣 養濟院在拱辰門内

 惠民藥局在皷樓東

清豊縣

 存留倉在縣西 預備東倉在縣預備南倉

      預備新倉在縣西南養濟院在縣

内黄縣

 存留倉在縣 預備倉在縣 養濟院在縣

 惠民藥局在縣西北

濬縣

 存留倉在縣東北 預備倉在縣東南 養濟院在縣東南

 義冢弘治十年知縣劉台置禮部貟外郎皇甫錄撰記弘治丙辰冬十月予友劉君

 以進士出知大名府之濬縣明年買地城北請于太守韓公作義塜公許焉且俾刻日爲

 之成君志也又二年君入爲禮部主事乆三年改吏部又一年公亦叅政浙江㝷遷大理

 少𡖖汔行俾其屬縣唐侯作郡乘侯謂先王之政掩骼埋胔下至敝帷敗盖亦蓄以待犬

 馬後世司民牧者導迎人主徳意盖莫先於此者則義塜之作公與君所以惠愛濬民者

 至矣盍爲之記以載諸乘可乎遂請于君君以爲然乃復委予盖君與予爲同年知巳其

 同官禮部也朝夕論事亹亹不能休然未嘗一言及所謂義塜者君在濬公知其賢而舉

 之以擢今官亦未嘗以義塜一事爲君績也盖君之心不自以爲績而公之望於君與所

 以自望者㫮不止是固將於他日有徴焉昜曰勞謙君子君克以之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公其有焉昔唐元子當乾元中作哀丘於泌南以人不能絶貪争毒亂之心守正和仁讓

 之分謂有遺怨今濬之民幸䖏承平之世且得賢守令爲之表率乃復忍心悖理視其親

 死置諸水火蕩柝支離恬弗之恠視乾元之日爲何如也不大可哀歟予聞君治濬扶善

 鋤強興利剔害正和仁讓之風勃然復作濬非昔日之濬至于今而民猶思之則固有轉

 衰而樂之者存矣所可記者豈特義塜然哉塚地凡若干畆其始在民君出楮餘昜之倍

 其直祭有亭閑有垣封織有𣗳且置𡻕稽籍凡瘗者姓氏日月必書之綂命一僧主焉復

 分田以給僧俾專守護皆𡸁乆之法也公名福字徳夫西安人辛丑進士君名台字𢖍仲

 重慶人侯名錦字士綗上海人俱丙辰進士云

滑縣

 存留倉在縣 預備倉共四所二在縣前一在清源門北一在長

 春門西    養濟院

開州

 存留倉在州 舊預備倉在州儀門西

 新預備倉在瑞慶樓東     養濟院在同文坊

 

長垣縣

 存留倉在悦來門内預備南倉在縣東倉在縣東南

 養濟院在縣北街

 社倉在城北知縣劉弘創建并爲之記社倉之設朱晦翁嘗行於建之崇安民甚頼

 之或譏其祖安石遺論而謗其取二分之息然當時郡縣倣而行之歴乆不廢者獨社倉

 焉劉後村謂其二分之息扶乆之故若有本無息日消月磨安得不廢耶誠爲至論予㓜

 讀晦翁宜興社倉之記竊有志焉今叨知長垣縣事仰惟 聖朝預備之設甚善甚羙規

 模之大足以超越社倉之法但縣有轄郡亦有轄當民之告飢必文書三四交轉方得以

 賑之彼飢民或巳携挈而𣴑徙於道路開倉不待報能幾汲黯歟或曰預行其文書可也

 夫民不告飢何㨿苟責之於里書徒多走弄之㢢耳一日延諸鄉老問予政事得失而言

 論及此彼賢者預備足以賑飢民之衆社倉可以緩飢民之急衆非預備不可急非社倉

 亦不可也並行不悖得不在於侯乎翌日復詣於庭曰吾軰願出雜谷亦遂侯志亦小民

 之望也請期而納得雜谷四千九百斛予欲其便於出納使各分定貯焉擇其民與里善

 書之賢者掌之若楊隆等百人官不攝也吏不與也時其出納各嚴簿籍不爽毫釐又擇

 其致仕及冠帶之義若王宗焦英等數人責以徃來防閑其奸息則仍舊晦翁之法誠爲

 預之一力賛其議者寔二尹内鄉李君琛諸友也英軰曰今日之舉仁以主之義以維之

 注以閑之固無間𨻶矣然貯之於荒野寂寞之所苟或人力不齊寜無窺𥨸之患乃謀度

 城北舊射圃地若干𠀋構屋若干楹因其鄉曰太平曰蘧公曰崇禮曰安定而出納一於

 其間社則緫名焉嗟夫𤓰期易满予軰将代積𡻕乆簿籍更傳廢弛浸漁之㢢殆不能無

 若其潤色防閑之力得不有望於後之君子哉但不識亦譏我祖晦翁否

東明縣

 存留倉在縣西 預備倉在縣西 養濟院在縣

 

 

 

 

 

 

 

 

 

大名府志卷之五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