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正德雲南志
◀上一卷 卷九 下一卷▶

雲南志卷九 志九

编辑

曲靖軍民府

编辑

東至普安州界一百七十里,西至㝷甸軍民府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廣西府界一百六十里,北至四川烏撒軍民府界二百九十里,東北到烏撒軍民府三百七十里,東南到廣西府師宗州三百六十里,西南到澂江府舊邑市縣二百里,西北到㝷甸軍民府一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三十里,至應天府六千八百六十里,至順天府一萬三百五里。

建置沿革

编辑

禹貢梁州之界,天文井鬼分野。漢爲夜郎味縣地。蜀漢改置建寧郡,治味。後分置興古郡,治律髙。晉二郡俱屬寧州。梁時有爨瓉者,㩀其地。隋置㳟州、恊州。唐置南寧州,治味縣。及改恭州爲曲州,分恊州置靖州,俱屬戎州都督府。初,東西爨分烏、白蠻二種,自曲靖州西南昆川距龍和城,通謂之西㸑白蠻。自彌鹿、升麻二川南至歩頭,通謂之東㸑烏蠻。貞觀中,以西㸑歸王爲南寧都督,襲殺東㸑首領盖聘。南詔閣羅鳳以兵脅西㸑,徙之至龍和,皆殘於兵。東㸑鳥蠻復振,徙居西㸑故地,世與南詔爲婚,居故曲靖州。天寳末,征南詔,進次曲靖州,大敗,其地遂沒于蠻。南詔改石城郡。宋時大理叚氏因之,後爲磨彌部所㩀。元憲宗六年,置磨彌部萬户。至元八年,改爲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總管府。二十年,以隷皇太子。二十五年,陞宣撫司。本朝洪武中,改爲曲靖軍民府。領縣二、州四。

  • 南寧縣 附郭。本漢益州郡昧縣地。唐初於此置南寧州,以㸑歸王爲都督,後沒於蠻。元初置千户所,隷磨彌部萬户。至元中,陞南寧州,後改爲南寧縣。本朝因之。洪武末,省越州,分其州石堡山之地入焉。編户三里。
  • 亦佐縣 在府城東二百五十里。漢爲牂牁郡宛温縣地。蜀漢及晉皆屬興古郡。唐爲盤州地,後沒於蠻,號夜苴部,後訛爲亦佐。元至元間,并入羅雄州,後置亦佐縣。本朝洪武初,属羅雄州。洪武末,分越州之屈郎村入焉,直隷本府。編户二里。
  • 霑益州 在府城東北一百一十三里。漢爲牂牁郡宛温縣地。蜀漢屬興古郡。唐初於此置西平州。貞觀中改爲盤州,屬戎州都督府。天寳末沒於蠻,後爲磨彌郡所㩀。元初屬磨彌部萬户。至元中改置霑益州,領交水、石梁、羅山三縣。本朝併三縣及越州之五郷入馬。編户一十四里。
  • 陸凉州 在府城南一百二十里。本漢牂牁郡平夷縣地。蜀漢屬興古郡。晉分置平夷郡。唐屬盤州。天寳末沒於蠻。南詔時號落温部。元初内附,置落温千户所,屬落蒙萬户。至元中改置陸凉州,領河納、芳華二縣。本朝併二縣入焉。編户八里。
  • 馬龍州 在府城西北七十里。漢爲益州郡地。蜀漢及晉皆爲興古郡地。唐時沒於蠻,名撒匡,僰剌居之。後盤瓠裔納垢部逐舊蠻而有其至羅苴。元初内附,置納垢千户所。至元中改龍州,領通泉縣。本朝初因之,後併隷入馬。編户四里。
  • 羅雄州 在府城東南二百七十里,蠻云落依。漢爲牂牁郡宛温縣地。三國蜀爲興古郡境。晉因之。磨時沒於蠻,爲塔敝納夷甸。相傳盤瓠六男,其一曰蒙由丘,後裔有羅雄者居此甸。至其孫普恐,名其部曰羅雄。元初内附,隷普摩千户。至元中割夜郎苴部爲羅雄州,隷曲靖路。本朝因之。編户三里。

郡名

编辑

興古蜀漢名,南寧唐名,石城蒙氏名

山川

编辑
  • 青龍山 在府城東。
  • 勝峯山 在府城西,一云妙峯山。嶙峋聳㧞,髙出郡山。上有五雷祠,郡人嵗時致禱。
  • 負金山 在守城西南一十五里。山皆青黒石,有石一穴,狀如焉,蹄水深尺餘。郡申童子初學書,必投𧵅其中,云買水學書,然後汲以研墨,因號爲王羲之硯池,上有王羲之祠。其東北有山,髙百餘仭,上有望夫石。
  • 真峯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峯巒秀麗,多産花木。
  • 石堡山 在府城東南二十餘里,在弄泥甸。一石髙数十仭,方圓三里,上平坦。相傳昔諸葛武侯征蠻,與酋㑹議盟誓之所。蠻謂㑹議曰分秦,又名分秦山,又云諸葛指此山,可以作堡。山之西有石猪山,相去五十歩,險不可測。蠻因城之泉水墜岩下,有治方響音,上有觀音像,又名觀音山。
  • 旱改山 在亦佐縣治東,嵗旱禱之即雨
  • 矣。層山 在亦佐縣治西,山有清泉,居人利汲,夷語水爲矣,因名。
  • 伯蒙山 在霑益州東南二百里,髙出諸山之上。
  • 堆湧山 在霑益州東南一百里,延袤二百餘里,峯巒堆突,如湧出然。
  • 曲靖東山 在霑益州南二百里,山色蒼翠,宛然如畫。
  • 石龍山 在霑益州東七里,其西麓有一石,蜿蜒如龍。
  • 龍華山 在霑益州南五十里。
  • 羅山 在霑益州東北九十里。
  • 炎方山 在霑益州南七十里炎方驛前,髙三十餘丈,盤礴二十餘里。
  • 丘雄山 在陸凉州東七里,上有方池,水無盈縮。下有泉十八,一曰黒龍泉,嵗旱禱雨輙應。
  • 木容山 在陸凉州西北二十五里,峯巒林木,蒼翠可觀。
  • 部封山 在陸凉州西四十里,故芳華縣近此山,髙聳多花木。
  • 滿戍山 在陸凉州北二十里,髙出群山,林木欝茂。
  • 伯刻山 在馬龍州南六十里,其東北有多羅山,皆峯巒峻峭,恠石巉岩。
  • 木容箐山 在馬龍州東南六十里,下有木容箐溪。
  • 楊磨山 在馬龍州西七十五里,一名關索嶺,七有關。
  • 多羅山 在馬龍州西南六十里安仁郷,約髙四百餘丈,山頂多恠石,林水叢茂,亦州之望山也。
  • 白蠟山 在羅雄州西南一十三里。
  • 羅莊山 在羅雄州東南六十里,山多材木。
  • 八部山 在羅雄州西北八十里阿重村,髙二百餘丈,盤根一百餘里,岡巒八聳,故蠻呼爲八部。
  • 祿布山 在羅雄州北八十里,髙二百餘丈,盤旋百里,峭石巉岩,林木茐蒨。
  • 石門 在陸凉州西平壤,石笋森宻,周匝十餘里,大者髙數仭,參差不齊,望之如林,俯仰側直,千態萬狀,東西行者穿其中,故曰石門。又東出數百歩,有離石焉,狀類西嶽三峯,宛然如畫。
  • 瀟湘江 在府城南,廣一引其源出馬龍州木容箐。夏秋之交,江水泛漲,汪洋瀰漫,若洞庭瀟湘之勢,故名。
  • 白石江 在府城北八里。本朝洪武十四年,西平侯沐英征雲南,聞元司徒達里麻擁兵十餘萬屯曲靖,遂進師至白石江,大戰,擒達里麻,俘甲十二萬於此。
  • 盤江 在霑益州,有二源:一曰盤哀,蠻云男水,即今之北盤江,由州之廿流,經可渡至普定;一曰盤絳,蠻云婦水,即今之南盤江,由州之南流經交水,至彌勒。二水各流千餘里,始合入平伐橫山寨下,經廣西静江入於海。
  • 東河 在馬龍州治東。
  • 西河 在馬龍州治西。東流合東河,入尋甸軍民府界。
  • 東山河 源出霑益州塊歩。溪傍有洲,平坦肥沃,約百餘頃,而河流曲折,循之無旱澇之虞。
  • 東海子 在城東五里許。輪廣五十餘里,每秋雨水生,汪濊浩淼,亦曲陽之巨浸也。
  • 清溪洞 在平夷城西三里許。洞深一里,其内石笋森立,外則溪流環遶,清幽可愛。
  • 桂花洞 在平夷城北十里許。洞穴幽深,洞前有合抱老桂,婆娑蔽虧,花香數里。
  • 喜舊溪 在羅雄州。源出龍甸村,流環州境,西至普安州入盤江。
  • 温泉 在石堡山下。闊二丈許,其沸如湯,人多浴之。
  • 龍泉 在府城西南十里許。泉分兩泒,而灌溉之利甚慱。府衞春秋祀之,嵗旱禱無不應。
  • 靈泉 在馬龍州西南二里。水色清碧,民頼灌溉。
  • 黒龍潭 在府東二十餘里。傍有石洞,其上怪石巉巖,林木茂宻,潭水源深,而灌溉之利甚愽。
  • 中埏澤 在丘雄山下。源自南盤江,經府東南合瀟湘江,至是匯焉。十八泉與南澗皆注其中,魚鰕甚富。其傍地爲牧馬塲,多産良馬。
  • 南澗 在陸凉州西北五里。濶二丈,源出馬龍州,流經於州西北,而注於中埏澤。
  • 北沼 在府城北迎恩門外。
  • 西湖 在府城東北十里。俱洪武年間鑿。先是,二水俱有壩閘,積水以灌田,軍民利之,後俱爲富人所占。弘治十二年,同知胡光具其事陳當道,覈出池沼蹤跡,治有置之人,而濬水築壩,水利如故矣。
  • 交水壩 在霑益州南一百七十里平蠻鄉,塊歩、蠟溪二水相合,又名交水河。先是,以土堰水每嵗随築随决。宣德十年,曲靖衞千户梅用鑿石爲壩,啓閉以時,灌田百餘頃。
  • 大壩 水出木容箐。洪武初,指揮劉璧築壩,厮渠爲三,造閘以蓄泄水利,於是東南三郷四堡之田咸受灌溉。

形勝

编辑
  • 四達要衝 雲南志:東通兩廣,西接四川,北連貴竹,南上滇藩,要衝地
  • 憑山負水石堡山峙於府前,交水河經於府後。
  • 環山帶水 霑益州之東南,環以石龍諸山,而南北有盤江二水。
  • 崇山並峙 陸凉州丘雄、部封二山峙於東西,髙出諸山,爲此州之勝。
  • 環州皆山 馬龍州治四圍若楊磨諸山相屬環列,蔚然可觀。
  • 林巒拱衞 羅雄州之前後左右有數十山,嵳峩聳峭,林木蒼森,拱衞如城。

土産

编辑
  • 氊鐡 出陛凉、霑益一州。
  • 千葉葵花 花多色重而不結實。
  • 黄柑 圓大而黄,表裏俱甘,俱南寧縣出。
  • 五味子 南寧縣碌碑村出。
  • 石燕 出馬龍州,狀類燕,有文,大曰雄,小曰雌,能愈眼痰。
  • 茯苓 出霑益州炎方山。
  • 栗 出羅雄州,實小而味甘,勝於他州所産。

户口

编辑
  • 户 八千四百九十二。
  • 口 五萬九千九百九十五。

田粮

编辑
  • 田 官民田地八百五十四頃八十一畆。
  • 粮 夏稅小麥正耗一千二百二十八石八斗五升七合一勺五抄,秋粮米正耗六千三百七十石三斗八升七合九勺。

屯田

编辑
  • 東山堡屯 在城東三十里。
  • 何家屯 在城東一十里。
  • 石寳山屯 在城南三十里。
  • 三百户屯 在城南二十里。
  • 碌碑村屯 在城西南一十五里。
  • 犬蹄鋪屯 在城西十五里。
  • 卜浪川屯 在城北八十里。
  • 魯石屯 在城西南一百里。
  • 葉村屯 在城西五十里。
  • 龍井屯 在城西五十里。
  • 古城屯 在城北一十五里。
  • 交水屯 在城北三十五里。
  • 西衝屯 在城北三十里。
  • 陳方橋屯 在城東北七十里。
  • 普魯吉屯 在城北七十里。
  • 髙橋屯 州北二十里。
  • 東屯 州東五十里。
  • 杓得屯 州西北三十里。
  • 羅木屯 州東南五十里。俱霑益州。

風俗

编辑
  • 椎髻皮服 唐志。
  • 力耕好訟 元志:野無荒關,人皆力耕,地富饒,好嚚訟,懷戰争,少廉耻。
  • 其俗喻利 郡中亦夷漢雜䖏,列屋於府衞州縣之近者,大抵多漢僰武人,相競以逐刀錐之利,而親賢敬上,隆師取友,盡忠勤事之義,懵然不知留意。其曰羅羅者,則散居村落,或至城市買賣,徃徃爲此軰所擾。
  • 卜用雞骨 土人稱巫師曰大奚婆,一曰朶𠔃薄。遇有一切大小事疑不能决者,輙請巫師以雞骨卜其吉㐫。
  • 爲春節戯 土人以十二月爲春節,竪長竿,橫設一木於上,號曰木床。左右各坐一人,更相起落爲戯,經月乃罷。又用竹籌各五十,刻骰子五枚,如棗核樣,六面畫以㸑字,記么六之數,或二人或四人對擲爲羅羅,雙陸
  • 脫帽爲禮 羅羅一名㸑,訛爲寸,而有黒白之分。黑爨貴,白㸑賤。男子椎髻坡氊,摘去鬚髯,以白布褁頭,或黒氊縵竹笠戴之,名曰茨工帽。見官長貴人,脫帽懸於背,以爲敬。脛纒雜檀,經月不觧,穿烏皮漆履,帶刀背籠,一有忿戾,則㧞刀相尚,此又其性之悍也。以上風俗,各府多同。
  • 士風漸盛 郡内山川夷曠,民樂耕種,城内外漢、僰同風。自國初開立學校以来,土風漸盛,而科第人材,後先相望,殆與中州埓焉。
  • 婚娶論門第 羅羅以黒白分貴賤,其婚娶論門第財禮,用牛馬,以多者爲貴。婦人蟠頭,或被髮,衣黒衣,貴者以錦緣飾,賤者披羊皮,耳穿大環,胷覆金脉鈿,乗馬則並足側坐,馳驟如驍將室。女環極大,謂之納東,許嫁則易之,然滛蕩彌甚,聞吹蘆笙,則悅逐之。既嫁,雖貴無華飾,以一氊一席自奉,松毛布地而已。夫婦雞鳴則分,晝不相見。霑益州志
  • 藝蕎畜馬 本州亦夷漢雜䖏,而羅羅乃其土著之民,居止多在深山,雖髙岡磽礲,亦力墾之,以種甜苦,二蕎自贍。又以畜馬爲生,牧養蕃息,剔去毛骨二節,謂之雕尾,以此爲貴。刻木爲鞍而無䩞,剜木爲鐙,伏如魚口。噐皿用竹筐篚、木椀。房舎飲食,頗類漢人,惟不事佛。陸凉州志
  • 刻木爲契 本州僰羅雜䖏,而羅羅尤多。不識文字,凡有交易借貸,輙以片木刻其物品日期多寡之數於上,析而分之,彼此各藏其半以取信,亦上古之遺風。然亦有爨字,如科斗状,盖其同類自用耳。以十二支所宵爲期,㑹作交易,如曰牛街子、狗街子之類是也。馬龍州志
  • 塟不用棺 州多夷羅,凡有病不信醫藥,憔祭鬼,或以諸蟲膽治之。死無棺,其貴者用虎豹皮,賤者用羊皮,褁其屍,以竹簀舁於野焚之,㑹親友殺牲𥙊享,棄其骨而不收。酋長及富者,則令奴婢㸔守,長者二三月,糿者月餘而止,藏其骨,非親人莫知其䖏。其羅羅散居各府州縣者,其俗大抵相同。羅雄州志

公署

编辑
  • 安普道 在府城北門外,洪武間建。
  • 布政司分司 在安普道西。
  • 察院 在城中,弘治十年建。
  • 府治 在城内,洪武十六年建,内有經歷司、照磨所、豐實庫、架閣庫,其司獄司、廣盈倉、稅課司、醫學、養濟院,則散置於城之内外,旌善、申明二亭在府前。各州縣俱有。
  • 南寧縣治 在府治東,洪武十四年建,内有典史㕔所領有白水關廵檢司。
  • 亦佐縣治 洪武十六年建,内有典史㕔
  • 霑益州治 洪武十七年建,内有吏日㕔其通運倉、旌善、申明二亭,則散置於州之傍近,所領有松韶鋪廵檢司、阿幢橋廵檢司、交水稅課局。
  • 陸凉州治 洪武二十一年建,内有吏目㕔外有旌善、申明二亭。
  • 馬龍州治 洪武十八年建,内有吏目㕔外有旌善、申明二亭,列於左右,所領有魯婆伽嶺廵檢司。
  • 羅雄州治 洪武十六年建,内有吏目㕔其旌善、申明二亭在州前。
  • 曲靖衞 在府治西,洪武二十年建,内有經歷司,領衞鎮撫一、左右中前後中左千户所六,每千户所又各領所鎮撫一、百户十。
  • 平夷衞 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洪武二十三年建,内有經歷司,領衞鎮撫一,左、右千户所二,其千户所又領所鎮撫一,百户十。弘治十七年,撫、鎮建議遷於多羅驛,而於曲靖衞移二所以實之。
  • 越州衞 在府東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内有經歷司,領衞鎮撫一,左、中、前千户所一,每所又各領所鎮撫一,百户十。
  • 六凉衞 在陸凉州西南二十五里江北郷,洪武三十一年建,内有經歷司,領衞鎮撫一,左、右、中、前、後千户所五,每所各領所鎮撫一,百户十。
  • 馬隆守禦千户所 在馬龍州治北,永樂二年建,内有吏目㕔,領所鎮撫一,百户十。
  • 烏撒衞後千户所 在霑益州治西北,原隷貴州烏撒衞,洪武十七年調鎮本州,領所鎮撫一,百户十。

學校

编辑
  • 府學 在府治東南,永樂元年建。成化三年,御史朱愷、知府張純重修。西爲文廟,翼以兩廡,像祀聖賢。前爲儀門,益前爲欞星門。東爲明倫堂,翼堂左右爲志道、㩀德、依仁、㳺藝四齋。後爲樂育堂,爲諸生肄業號舎。提學僉事童軒有記。弘治十年,知府章忱又重修焉。十五年,御史何琛、耿明又相繼新之。十六年,知府焦韶、同知胡光又於學東立射圃,内有觀德亭。

城池

编辑
  • 曲靖衞城 洪武二十年建,周圍六里,四門:東曰樂畊,南曰来薰,西曰勝峯,北曰近恩。
  • 夷衞城 弘治十七年遷建,周遭二里一百六十歩,有東、南、北三門。
  • 越州衞城 洪武二十七年建,周遭二里三百四十五歩,有東、西、南、北四門。
  • 烏撒衞後千户所城 洪武十七年建,周圍一百一十五丈,開東西南北四門。
  • 六凉衞城 洪武三十一年建,周遭六里,有東西南北四門。
  • 馬隆千户所城 永樂二年建,周遭二里二百八十歩,有東西南三門。

驛堡

编辑
  • 南寧驛 在城西十五里,隷府,洪武三十三年建。
  • 白水驛 在城東北八十里白水關,隷南寧縣,洪武二十八年建。
  • 炎方驛 在州西南八十里,洪武初建。
  • 倘塘驛 在州北八十里。
  • 松林驛 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俱霑益州。
  • 普陀驛 在六凉衞南門外,隷州。
  • 馬龍驛 在馬龍州北一里,洪武二十八年建。
  • 多羅驛 在平夷衞,隷羅雄州,永樂十五年重修。
  • 三义堡 在府城西十五里。
  • 火忽都堡 在府城北一百三十里。
  • 普魯吉堡 在府城北五十里。
  • 定南堡 在府城東北八十里。俱曲靖衞官軍。
  • 倘塘站堡 在倘塘驛,烏撒衞官軍。
  • 霑益站堡 在霑益州城外。
  • 白水站堡 在多羅驛。
  • 額勒屯堡
  • 分水嶺哨堡 俱曲靖衞所官軍。
  • 乾海哨堡
  • 龍山哨堡
  • 永安哨堡
  • 炎方哨堡
  • 来逺哨堡
  • 石山哨堡
  • 松韶腰站哨堡
  • 石灰窑哨堡
  • 一碗水哨堡
  • 獨𣗳哨堡
  • 炒鐡溝哨堡
  • 棠棃灣哨堡
  • 乾溝哨堡
  • 響水哨堡
  • 多羅哨
  • 宣威關哨堡 霑益州界止此。

哨戍

编辑

分水嶺哨 乾溝哨 一碗水哨 石灰窑哨 乾海子哨 松韶鋪哨 桐車壩哨 棠梨灣哨

鋪舎

编辑

府前鋪在府治東。 箐底鋪在霑益州。 雲關鋪 倘塘鋪堡内。 通南鋪 来賔鋪 十里鋪 洪橋鋪 龍山鋪 永安鋪 炎方鋪堡内。 来逺鋪 松韶鋪 遵化鋪 平南鋪 松林鋪堡内。 山塘鋪 阿幢橋鋪 交水鋪 分水鋪 白水鋪 響水鋪 石岑鋪 城東鋪堡内。 界牌鋪 州前鋪在羅雄州。

關梁

编辑
  • 白水關 在府城東八十里。
  • 木容關 在陸凉州西一十五里。
  • 石觜關 在陸凉州北三十里。
  • 天生關 在陸凉州南九十里。
  • 分水嶺關 在馬龍州西南二十里。
  • 三义口關 在馬龍州東三十五里。
  • 豫順關 在平夷衞北二里。
  • 宣威關 在平夷衞北一十五里。
  • 澄清上、中、下三橋 上橋去府治南九里,中橋去府治南七里,下橋在府治西三义驛,俱弘治十七年建,有記。
  • 瀟湘江橋 跨木容關溪之水,景泰三年建,弘治十五年知府焦韶、同知胡光重建。
  • 白石江橋 在府城北八里,洪武二十五年建,長六州,潤可二尋,烏龍溪之水流其下。
  • 石堡山橋 在府城南二十里。
  • 迎恩橋 在府城北雙沼之間,橋下有閘,洪武初建。
  • 太平橋 在霑益州南一百四十里交水村,長八丈,濶二丈,塊歩溪水流其下。
  • 阿幢橋 在霑益州南一百七十里,長一十五丈,濶一丈,臘溪水流其下。
  • 山塘橋 在霑益州南一百七十里山塘鋪,長十丈,濶一丈,山塘溪水過焉。
  • 可渡橋 在霑益州北一百二十里可渡河,長八丈餘,濶一丈五尺。
  • 永安橋 在越州衞城北,長八丈五尺,濶二丈,弄泥溪水流其下。
  • 城南橋 在六凉衞城南,洪武二十三年建。
  • 城北橋 在衞城西北芳華郷。跨南澗之水。洪武十五年建。
  • 鎮夷橋 在越州衞南。洪武二十七年重建。
  • 觀音橋 在馬龍州治西。長四丈三尺,濶一丈五尺。西河水流其下。

臺榭

编辑

  • 南樓 即府城南樓也。重屋三層。年乆傾圯。弘治十六年,同知胡光、指揮李磐重修。
  • 鐘皷樓 在城中。洪武二十年建。重屋二層,有銅漏。景泰間,指揮梅堅置。
  • 臨漪樓 在北城上。下瞰雙沼。當夫夏荷呈紅,秋蘆獻白,魚逰鳥翔,水天一碧,于斯之時,能觧登樓者,興當不淺。

祠廟

编辑
  • 城隍廟 在城内。
  • 社稷壇 在府治西。
  •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治東。
  • 厲壇 在社稷壇北。各州縣俱有。
  • 名賢祠 在文廟前。弘治十一年,府章忱修建。祀諸葛亮、傳寳、許南傑、爨深、爨龍顔、爨雲、操安。
  • 旗纛廟 在衞左。洪武二十三年建。六凉衞、越州衞、平夷馬隆所俱有廟。每嵗霜降,各衞所官祀之。
  • 五雷祠 在勝峯山上。凢遇旱乾水溢之災,禱命不應。
  • 土主廟 在府儀門前東。

古蹟

编辑
  • 石城 在府城北二十餘里。隋牂牁郡地。唐爲莊州石城縣,屬黔州都督。舊有一碑,乃叚氏與三十七部諸蠻立誓盟之碑。
  • 舊府治 在南城村,今遺址尚存。
  • 廢越州 在府城南一十五里。本唐悅州,領甘泉等六縣。後爲爨蠻所㩀,號普麽部。元置千户所,改越州。本朝洪武末,州省。
  • 鹵昌城 在陸凉州西南中埏澤尾。水遶城郭,南中之固城也。
  • 木柵羲城 在中埏澤中洲上。其南有騎思籠城、
  • 耶城尚濽城 俱在馬龍州東南境。
  • 廢河納縣 在陸凉州南八十里蔡村。蒙氏時置陸郎縣,後併於落温部。元初置百户,至元中改河納縣。
  • 廢芳華縣 在陸凉州西四十里。昔落温部之地,蠻名忻歪,又名部封。元初置千户,後改芳華縣。
  • 廢石梁縣 在霑益州東北五十里石梁山。本磨彌部,又名五勒部。元至元中立爲縣。
  • 交水縣 在霑益州南二百三十里交水村。其先磨彌部酋蒙提居此,名易陬籠城。後爲大理國髙護軍所奪。元初内附,立爲縣。
  • 廢羅山縣 在霑益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平夷郷。乃磨彌部東境,夷名樂蒙山。元置此縣。
  • 廢通泉縣 在馬龍州西南四十里通泉郷。本盤瓠裔納垢之孫易陬分居其地。元初爲易籠百户,改通泉縣。已上六縣俱本朝永樂初省入各州。
  • 舊羅雄州 在喜舊溪東,遺址廢爲平原。

宦蹟

编辑
三國
  • 諸葛亮 征南,駐於石堡山。
  • 馬忠 蜀漢將。
  • 李恢 蜀漢都督。
  • 王遜 水嘉中爲南夷校尉。
  • 董覇 平樂太守,破牂牁、平夷等䖏。
  • 韋仁夀 檢校南寧州都督。
  • 趙孝祖 永徽中郎中,總管討白水蠻。
本朝
  • 王政 洪武初。
  • 王禎 江西人。永樂。
  • 操安 江西饒州人。景泰。
  • 許南傑 浙江餘姚人。景㤗。
  • 章忱 浙江㑹稽人。弘治。俱知府。
  • 張純 四川泊梁人。
  • 楊杲 四川成都人。
  • 李鳯 陝西扶風人。
  • 焦韶 四川灌縣人。俱本府知府。
  • 王式 盧州府合肥人。天順間。霑益知州。
  • 劉璧 鳳陽人。洪武初。曲靖衞指揮。
  • 黄敬 鳯陽人。曲靖衞指揮。
  • 蔣昱 鳯陽人。曲靖指揮,陞雲南都指揮僉事。
  • 梅堅 鳯陽定逺人,任曲靖千户,陞指揮同知。
  • 馮賢 湖廣京山人,指揮僉事。
  • 胡光 徽州績溪人,弘治間本府同知。
  • 林堪 福建莆田人,正德間知府。
  • 楊經 四川瀘州合江人,正德間霑益知州。
  • 戴琚 廣西柳州人,弘治間陸凉知州。
  • 陳亮 直隷廣德人,弘治間馬龍知州。
進士
  • 馬經 宣德已未進士,任湖廣宜章知縣,陸凉州人。
  • 黄鍾 正綂,壬戍三甲進士。
  • 孫偉 景泰甲戌進士,官至江西建昌知府。
  • 陳輊 天順庚辰進士,累官福建按察司僉事。
  • 周銓 天順庚辰進士,累官貴州銅仁知府。
  • 張𤧚 成化已丑進士,官至江西按察司兵備副使。
  • 張濂 成化辛丑進士,由户部郎中陞湖廣辰州知府。
  • 胡潔 登正德戊辰進士。

姚安軍民府

编辑

東至武定軍民府元謀縣界三百二十里。南至楚雄府鎮南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大理府雲南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北勝州界四百五十里。東北到武定軍民府和曲州四百五十里。東南到楚雄府定遠縣一百二十里。西南到楚雄府鎮南州沙橋驛八十里。西北到大理府雲南縣楚塲廵檢司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四十里,至應天府七千七百六十五里,至順天府一萬一千二百一十里。

建置沿革

编辑

本滇國地,漢爲弄棟縣,屬益州郡,東漢改弄棟縣,蜀漢屬雲南郡,唐貞觀改青蛉縣,麟德初置姚州都督府。,以其民多姓姚,故名。天寳間,南詔蒙氏改爲弄棟府。宋時,叚氏改爲綂矢邏,又改姚府。至叚政嚴,封髙泰明之子明清爲演習,世有其地。元憲宗三年,内附。七年,立綂矢千户所。至元十二年,改置姚州,屬大理路。天曆間,陞爲姚安路。本朝改路爲府,後又改姚安軍民府。領州一,州領縣一。

  • 姚州 附郭。建置同上,編户四里。
  • 大姚縣 在府城北三十里。漢爲越嶲郡青蛉縣地。蜀漢及晉屬雲南郡。唐置西濮州,後更名髳州。大理叚氏時,屬姚安,夷名大姚堡。元初,置大姚堡千户所。至元間,改大姚縣,屬姚州。本朝改今屬,編户四里。

郡名

编辑

弄棟漢晉名,姚州唐名

山川

编辑
  • 龜祥山 在府治西。一名赤石山。山石皆赤,其形如龜,其頂有泉,亦名龜祥。
  • 金秀山 在龜祥西五里。下有泉爲陽泒河,東流匯爲楊片湖,西入洶溪。
  • 東山 在府城東一十里。一名飽烟蘿山。髙出群山,林木蒼翠。其西有武侯塔,相傳漢諸葛亮征南駐兵之所,後人建塔於上。其南有唐張䖍陀所築古城。
  • 仙景山 在府城西北一十五里。一名西山,一名石雲山。相傳昔有老人脩行於此,侈得仙。其麓有赤甲、西嶺二泉。
  • 九鼎鐘山 在府城東北二十里。峯巒有九,狀若懸鐘。每仲春,花木極盛。又名華山。其南又與東山相接。
  • 緑羅山 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中有綠羅蘭若。
  • 三窠山 在姚州南六十里。連亘起伏一百五十里,三峯聳翠,因名三窠,其麓有泉。
  • 寳關山 在白鹽井提舉司治之西北一里,勢髙百仭,以其通鹽,利於賔川、洱海,即其上設哨以禦㓂,土人名曰寳關,盖以鹽爲寳也。
  • 四竒山 在大姚縣南七里,四峯髙聳。
  • 馬家山 在大姚縣北一十里,髙出群山,林木深欝。
  • 鳯凰山 在大姚縣治之南二里,一名椅子山,一山峙立,傍有兩嶺,如鳯舒翼,故名。
  • 龍馬山 在人姚縣治北三十里,山峯髙聳,中有平地,每昏霧常𨼆𨼆見白馬,即之則㓕,人以龍馬名之。
  • 書案山 在大姚縣東北一百五十里,形如几案。
  • 紫丘寨嶺 在縣東二十里許,一山崒嵂,每旱見其上有雲氣即雨,乃先時土酋自九所據之寨,土人因名之曰紫丘寨嶺,盖聲之訛也。
  • 一字水 出黎武山,北㑹小升水,東入一抛江。
  • 七淜 在府城西南,土人稱陂堰爲淜,在平川中凢七,一曰石地,二曰烏魯,三曰陽泒,四曰塔境,五曰地摩,六曰大邑,七曰長夀,皆前代所築,瀦水以灌田,民甚頼之。
  • 龍蛟江 在大姚縣北一百二十里,今名沮泡江,源出鐵索箐,合姚州之連塲、香水二河,入金沙江。
  • 青蛉河 舊名三窠戍江,源出三窠山,流至府南四十里,瀦爲石地湖,周廣二百餘畆,分爲東洶溪、西洶溪,灌溉田畆,至城北復合流,至大姚縣南,復東入金沙江。
  • 大姚河 源出書案山,西流至大姚縣西北,合鐵索箐之水,又南流至縣西南,合姚州小橋村之水,又東流遶縣南,復東北入於青蛉河。
  • 緑羅溪 出白鹽井,提舉司治之。緑羅山,東㑹一字水,山色相應如綠羅,故名。
  • 春郎泉 在姚州東百十歩。其水甘羙,四時不涸。嵗旱,一郡人資之。土人以爲其中有龍,立祠其上。
  • 西嶺泉 在仙景山之西麓。相傳昔有一老人常於此磨鐡杵,後莫知其所終,謂成仙也。今有石猶存。
  • 白馬泉 在姚州東北二十里。泉出山巔,土人謂此山爲龍石山。泉傍有白馬廟,相傳昔有一白馬不時見,故立廟祀之。其水清冽,四時源泄,灌田至三千畆。土人頼之,嵗設一祭。
  • 白鹽井 在姚州北一百二十里新江里。産鹽,今置司課之。詳見古蹟。
  • 金龜井 在府城西十里。其水清冽,土人皆汲之。
  • 上閘、下閘 上閘在大姚縣東二里,下閘去上閘三里。弘治間,軍民築之,以蓄泄大姚河之水,以備旱澇。

形勝

编辑
  • 崇山修谷,平疇廣川 元歐陽玄陞州爲路記。
  • 㑹要之所 雲南志:東有金沙江之利,西接雲南州之勝,南距楚雄,北瞰大理,爲㑹要之所。
  • 平川膴膴 即弄棟川。南北相距五十餘里,水趨北流,環以四山,而桑麻之塲,黍稌之畆,膴膴然彌望焉。姚安志。

土産

编辑

龍,蛟江出 麝香府境出 莎羅布大姚縣出 鹽府城北一百二十里有白鹽井。 菌姚安山谷中,每夏秋雷雨後則生,夷人採之鬻於市,其味與汴菌不殊。雲南各州縣俱産 木槵子一名菩提子。此州産者,圓净勝他䖏,誦佛經者,緡絲貫之以紀數,故羙其名曰菩提子。然盧慧能猶能言菩提本無𣗳,世之佞佛者誠爲可笑。 大青椒 人參 肉桂 芎藭 升麻 旋覆花 葛根 黄芩各州縣俱産。

户口

编辑
  • 户 二千六百二十五。
  • 口 二萬五百二十三。

田粮

编辑

  • 田 官民田地四百六十八頃四十九畆八分。
  • 粮 夏稅小麥正耗一千四百九十三石八斗九升三合八勺,秋粮米正耗一千九百六十三石一斗八升七合一勺。

屯田

编辑
  • 大屯 在州南十五里。
  • 小屯 在州北十里。
  • 包粮屯 在州東南七里。
  • 東山屯 在州東十里,俱姚安千户所。
  • 松栢邑屯 在州北十五里,定遠千户所。
  • 舌甸屯 在大姚縣東一百里。
  • 波淜屯 在大姚縣北五里。
  • 糜塲屯 在大姚縣西北十里。
  • 四竒屯 在大姚縣南五里,俱中屯千户所。

風俗

编辑
  • 習俗愚野,勇悍好闘 元志。
  • 民尚羙,俗樂事善 歐陽玄詔。
  • 類不一 本州上人有四種,曰僰人,曰羅羅,曰百夷,曰散摩都。僰與漢同風,散摩都類羅羅,百夷皆强悍好闘。我朝建學立師,收其秀者而教之。比年以来,屡有登科請舉者,而風俗亦漸美矣。新志。
  • 交易用鹽米 姚州人民一日一小市,謂之小街子。五日一大市,謂之大街子。多以鹽米易他貨,益用其所産也。同上。
  • 勤耕作 境内之地多平衍肥饒,宜秔秫。其民盡力畆畆,嵗有常收,而家給耆衆。
  • 濱水樓居 累齒。百夷居於大姚縣直却郷,其地下潦上霧,四時蒸溽,代多於水邉搆捿以居,自晨至夕,頻浴於水中,噐皿用滕坐藤皷,無有尊卑,夜寢同一樓,枕若銀錠狀,畧以氊席相隔而已。舊志。

公署

编辑
  • 洱海道 在府治北,洪武中建,大姚縣亦有
  • 布政司分司 在府治東北,正綂間建。
  • 府治 在城中,洪武十七年建,内有經歷司、照磨所、水盈庫,其廣備倉、稅課司、隂陽學,則散置於城之内外。其隂陽學,正綂四年裁革,有印無官。
  • 姚州治 附郭,洪武十七年建,内有吏目㕔,其旌善、申明二亭、養濟院,則在州治傍近,所領有三窠、前塲、普昌、白鹽井、普淜五廵檢司。
  • 大姚縣治 在姚安中屯千户所城内,洪武二十八年建,内有典史㕔,其旌善、申明二亭,俱在縣前。
  • 守禦姚安千户所 在姚州治北,洪武二十一年建,領所鎮撫一、百户十,隷楚雄衞。
  • 姚安中屯千户所 在大姚縣東,洪武二十八年建,領所績撫一、百户十,隷禁雄衞。
  • 白鹽井鹽課提舉司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洪武間建,内有吏目㕔,領白鹽井鹽課司。詳見古蹟。

學校

编辑

  • 府學 在府城南門外,永樂元年建,弘治八年,知府任弘重修,東爲文廟,翼廟左右爲兩廡,儀以二門,映以泮池,表以櫺星,西爲明倫堂,翼以兩齋,曰進德,曰脩業,堂齋左右爲諸生肄業號舎,外有射圃,而置亭其間,曰觀德。初,舊廡止是主祀諸賢,弘治十六年,知府王嘉慶與土官同知髙鳳、土舎髙春,分肖其像而祀之。

城池

编辑
  • 姚安千户所城 洪武二十一年建,周遭二里八十歩,開東南北三門,東曰朝陽,南曰威遠,北曰鎮安,門上各有棲,其北門外有教塲。
  • 姚安中屯千户所城 在大姚縣東,洪武二十八年建,周遭三里餘間,東西南北四門,北門外有教塲。

驛堡

编辑

  • 青蛉驛 在城南門外,洪武十九年建,弘治十年奏革,令爲鋪。
  • 普淜驛 在姚州西一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建。
  • 普淜堡 在普淜驛,隷楚雄衞。

哨戍

编辑
  • 瓦塲村哨 在州東十里東山上。
  • 三窠哨 在州治南六十里。
  • 分水嶺哨 在州治東南二十五里。
  • 大橋哨 在州治東北五十里。
  • 鬼門關哨 在州治西二十五里。
  • 五里坡哨 在州治西三十里。俱姚州民哨。

鋪舎

编辑
  • 青蛉鋪
  • 州前總鋪 在姚州治後。
  • 石達鋪 在州南四十里。
  • 大左鋪 在州治西七十里。
  • 弄棟鋪 在大姚縣前。

關梁

编辑
  • 前塲關 在州東三十里。
  • 三窠關 在川南六十里。
  • 普昌關 在州西一百里。
  • 寳山關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伹要害把截之䖏,俱隷姚州。
  • 青蛉橋 在府治西北,跨青蛉河之上。舊爲木橋,弘治十五年知府王嘉慶易以石。
  • 迎春橋 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
  • 棟川橋 在府治南,舊名南門橋。弘治初都指揮李經建,十五年圯於水。按察僉事郁容、知府王嘉慶重建,立牌樓以表其上。
  • 惠通橋 在州治南六里,即惠通海子水所注䖏。知府馬自然治閘其上,以蓄泄水利,民甚頼之。
  • 寳泉橋 在白鹽井提舉司治前。
  • 榮春橋 在白鹽井提舉司治後。
  • 孔全橋 在白鹽井提舉司之西三十里,跨一抛江以通鹽利。
  • 承恩橋 在大姚縣治南一里,跨大姚河上,爲屋五楹以覆之。永樂十四年千户施宥建。
  • 迎恩橋 在大姚縣西南八里,跨大姚河,一名八里橋。
  • 廣濟橋 在縣治西北三里。
  • 利濟橋 在大姚縣東四里。

臺榭

编辑
  • 聚逺樓 在州治東百歩許,景泰間土舎髙清建。弘壯髙敞,每昼眺一郡山川,皆在目前,故名。

祠廟

编辑
  • 城隍廟 在府治西,弘治十六年知府王嘉慶重修。
  •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
  • 社稷壇 在城西。
  • 厲壇 在社稷東。大姚縣亦有壇廟。
  • 小卜靈嶽祠 在府城西北,昔楚莊蹻將小卜戰死於此,蒙氏時立廟祀之,土人有舊輙應。
  • 武安王廟 有二:一在府治東南一里,一在大姚縣西南二里。千户官於霜降𥙊旗纛在此。
  • 土主廟 在城外東北三里,永樂間建,其神曰大黒天神,土人春秋𥙊之。
  • 東嶽廟 在府城南二里,景泰間建。
  • 聖母祠 在白鹽井提舉司東半里許,祀白鹽井之神。詳見古蹟。

墳墓

编辑
  • 都知監太監楊慶墳 在白鹽井提舉司西。

古蹟

编辑
  • 舊城 在姚州治北,唐御史李知古所築,遺址尚存。
  • 白塔 在姚州北二十里,晉天福間建,凢十層,髙十五丈,西南數里有池,清潔可鍳,毛髮塔影常映其中,因名塔鏡。
  • 石羊 在白鹽井提舉司東一里許,相傳蒙氏時潤庭愛女牧羊於此,有羝䑛土,驅之不出,掘得滷泉,遂煑以利用,名曰白羊井,立廟以祀其神,曰聖母祠。見祠廟。後關橋頭井得石羊,謂是議土之羝,歸於聖母祠。其井即白鹽井也。

宦蹟

编辑
  • 小卜 楚。莊蹻將。
  • 梁積夀 姚州道行軍總管。
  • 髙明 姚州路總管。
本朝
  • 髙宗夀 永樂初知姚州。
  • 呉潤 直隷武進人,永樂間知府。
  • 任弘
  • 馬自然 四川人。
  • 王嘉慶 四川嘉定人,知府。
  • 蘇章 江西餘千人,進士,任兵部主事,以言事謧姚安通判。
  • 劉昂 山東人,進士,姚州判官。
  • 黄㴻 福建人,知府。
  • 髙鳯 宗夀之裔,本府土官同知。
  • 趙繼宗 浙江慈谿人,姚州知州。

雲南志卷九

◀上一卷 下一卷▶
正德雲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