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档未完成,一部分的原作内容还未录入。请尽量协助改善这个页面
正蒙初義
作者:王植 
關於本作品的其它版本,可參見正䝉初義 (四庫全書本)

臣等謹案《正蒙初義》十七卷,國朝王植撰。植有《皇極經世解》別著錄,是編詮釋正蒙於大全,所收集釋、補註、集解外,取明高攀龍、徐德夫、國朝冉覲祖、李光地、張伯行之註,列程朱諸說之後,並採張子《經學》、《理窟語錄》、《性理拾遺》三書相發明者附錄之,而各以己見參訂於後。其大旨謂張子見道原從儒釋異同處入手,故其言太虛皆與釋氏對照。又謂太虛有三義,又謂程朱多不滿此書太虛二字。然晰其本旨,殊途同歸,正不必執程朱諸論以詆之。又謂書箋詩序禮疏舊說,張子所用爲多今人習見習聞,皆程朱遺澤,遂咤而怪之。但當分別讀之,不宜橫生訾議。其立論皆持平,頗能破門戶之見。其謂張子自註,惟見參兩神化,至當三十樂器者各一,見於王禘者五,乾稱者四,諸本或以集釋之說誤爲自註。又謂十七篇爲蘇昞所傳張子手定,李光地本多割裂其辨析,皆爲不苟。至所稱張伯行註出於他人之假名,非所自著云,出伯行面言,亦足資考訂也。

乾隆四十四年四月恭校上

编辑

余家世讀書,未嘗就外傅。幼時從家君授讀,繼從先大父館于外。先大父為學,非聖之書不讀,歲《九經》、《性理》誦必周,年八十餘,猶強記不忘,諸從遊問典故,必舉某經篇目,分剖辭義示之,或取先儒之說相發明。余讀《四子書》成誦,即授《孝經》,繼以《太極》、《通書》、《西銘》,繼以《正蒙》。曰:“注疏僅詮聖人之言,濂、洛、關、閩所以傳聖人之意也,實禆身心,學不可後”。然余苦《正蒙》難讀,且以少注說為憾。偶得一家言,皆質問大略,藏諸篋中,書不可得者,必借錄成帙。如是者積之久。乙酉鄉薦後,洊曆四方,獲與十五國賢士遊,輒時時以此為志。蓋閱二十餘載,一再易稿,而後敢匯而次之。當其曉披夜誦,朝信暮疑,舊說之存者,什五六而已;其直空舊說,自出心悟者,亦往往而有也。先是同邑宋子銳臣、晉州趙子彤元,皆嘗有志於是,互相往復者歲餘。辛丑春,謬叨南宮,攜所業于京邸,同年生蜚英陳君見而嗜之,攜之去,次第手寫成冊,隻字片語,皆惜若拱璧。然余曰:“是書稡諸家成言,頗踵訓詁余習,聊備初學之一義耳。方欲芟其蕪冗,祛其岐二,以易今槁,君何嗜之篤乎?”陳君曰:“說書欲瑩白如話,此帙詳明曉暢,人人如意所欲出,況橫渠得自苦思力索之余,方晦澀是懼,何必若郭象注《莊》,又以聱牙詰屈,與橫渠較奇耶?精理久蝕,請就我錄本速成之,何如?”余曰:“諾哉!”遂與家弟膺如甯文,慎加覆校,大義則決之家君,三閱,月而告竣。既為《臆說》十有七條,總其綱要,複識所由於書首,以歸陳君是正焉。深澤王植自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