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經總要/前集/卷十六

 卷十五 武經總要
卷十六
卷十七 

敘曰:王者守在四陲,東西北尤重,懷柔示信,謹疆場之事;折沖禦侮,張蕃衛之服;治險阻,繕甲兵,嚴烽燧,設亭障,斯長轡遠馭之術也。宋制:東起滄海,至北平軍,十數城、六百餘里,屬河北路;東起大郡,西緣大河,至隰州,十三城、千餘里,屬河東路;東起延安,窮邊至階州,十五城、千餘里,屬陜西路;巴蜀之地,黎、惟、威、茂、文、龍、永康,屬益利州路;戎、瀘、夔、施、黔、雲安,屬梓夔州路;荊、辰、澧、鼎、潭、衡、全、邵、桂陽,屬荊湖南北路;廣、桂、宜、邕、欽、融、廉、雷、容、瓊,屬廣南東西路。皆山川阻深,綿亙數千里。此自古限隔,蠻夷之地。其邊鎮襟帶之處,建都部署、鈐轄、都巡檢,專督戎政,治城郭,塞蹊遂,置關鎮,立堡寨,以為禦沖之備。遣衛禁之師,三載更戍,謂之駐泊兵。募土人泊邊雜之師,隸禁軍額者,謂之就糧軍。州兵系訓練者,亦充營陣之役。又約府兵之制,河北、河東置義勇三十餘萬人。陜西以土人願徙邊者,給田,置堡,有寇則戰,無事力農,謂之弓箭手。熟戶蕃部,置本族巡檢、都軍主。以下兵官凡十一級,蕃部百帳以上補軍主,其次指揮使以下至正副兵馬使、本族巡檢,敘王官之列,至殿侍。廷、石、嵐、隰有捉生民兵;荊、湖、施、夔間。置寨將蠻酋,土人為之土丁、義軍,亦置都指揮使以下戎校,分戍城壘。其非控帶四夷州郡,略而不書。今厘為五卷,謂之邊防。疆域之遠近,城戍之要害,開卷盡在是矣。我朝疆理之制,則以京畿府州縣直隸六部,天下府州縣分為十三布政司以統之,都司衛所又錯制於其間,以為防禦,猗與密哉。總之,為府一百四十有六,軍民府十一,州二百三十九,縣一千一百四十九,衛四百九十三,儀衛司二十九,所二千九百一十,宣慰司十一,宣撫司十一,安撫司十九,招討司一,長官司一百七十九,巡檢司一千三百二十五。

◎河北路

河北,《禹貢》冀州之域,天文畢昂之分,春秋趙魏悉居其境。言星者十二分野,災異可以參驗(它路仿此)。古之障塞,以盧龍山鎮為限,五代以來陷於北土,今定州至西山,滄州距東海,地方千里,無險阻可恃。宋定州、真定府、高陽關皆屯重兵,離為三路,修蒲陰為祁州,則高陽關會兵之路;出井陘至常山,則河東道進師之所。滄州至海口百六十里,即平州界,至淳化後順安軍,東有塘水隔限胡騎;莫州屯步兵,以護堤道,保州一路,平川曠野,利胡騎馳突,置沿邊巡檄兵。北平路置兵馬一司,斷西山之路。登州隸京東海路,抵女直契丹界,置水師,隸巡檢司。全魏之地,河朔根本,內則屏蔽王畿,外張三路之援,又置北京路兵官(屬內地,後不錄),令保邊寨,咸以兵馬為務,亦罕任文吏,防秋捍冠,為他路之劇。其有戰守之策,塘水之利,悉論次於後。

◎定州路

定州中山郡,冀州之域,戰國為中山國,地平近胡。西北捍奚契丹,東至瀛州二百八十里,東北至保州一百二十里,南至真定府百二十里,北至長城口百六十里,至蔚州四百九十里,西南至槁城路,至趙州百九十里,東南至深州百七十里,東北至莫州二百五十里。宋時廣屯重兵,為邊鎮之劇。置本路駐泊馬步軍都部署以下兵官,以州為治所,統定、保、深、祁、廣信、安肅、順安、永寧八州軍。本路置州兵,及朝廷遣禁旅更戍外,又領鄉軍義勇,總五十八指揮,凡二萬八千三百四十八人,咸隸之。

北平軍,治北平縣,秦曲逆縣地,後魏改名北平。宋建寨築城,控安陽州、四望口一帶山路,至蔚州界,給軍滿萬人,斷西山之路。東至保州五十里,南至定州九十里,西至龍泉鎮六十里,北至易州界狼山寨九十里,西北至安陽川口三十里。今之保定府定縣。

○寨鋪二十六所:

魚臺口鋪,北至界首桑乾河一十里,北至北界新起團標約一里,東至保州界柏山口鋪二十里,南至北平軍三十里,東南至驢馬嶺約二十里,惟通單騎;東南至重縣口約十里,惟通單騎;西南合入安陽口十五里,西南至道務村五里,道務村西南至安陽口一十里,東西闊約二百五十步。耆老言:賊馬多於此出入,易州未陷時,皆驛路也。魚臺口闊約半裏。

四望口鋪,北至界首乾河二十里,北至北界一十五里,契丹新建一寨;東至魚臺口約二十里,至安陽口十里;西至捉馬口三十里;東南至軍約四十里。口甚狹,惟通單騎。兵級巡子共六十三人。

捉馬口鋪,其口甚狹,不通騎,惟通人行。北至界首灰嶺山二十五里,次北界無鋪;東至四望口三十里;東南合入安陽關口四十里;西至唐縣界白土口十里;東南至本軍七十里。兵級巡子共六十三人。

安陽口鋪,東北合入魚臺口一十五里,南至本軍三十里,西北合入捉馬口四十里,正北合入四望口一十里。

魚鼻山口,在軍東北山嘴,約二十里,不通北界,惟譏察商販而已。

白崖寨,其上面平,東西約一里,南北長約一里半,在軍西北四十里,惟通人行。山內二十里,居民常避寇於此。

唐縣,西北至白土口鋪九十里,西北至花塔子鋪約一百六十里,西北至田常口鋪六十里,西北至鈕牙口鋪七十里,西北至黃蛇口鋪約一百一十里,西北至下葦子鋪約一百一十五里,西北至上葦子鋪約一百三十里。

白土口鋪,通單騎。北至界首南道人谷五十里,北至契丹界,無鋪,正東落北至北平縣界捉馬口鋪約十里,北至花塔子鋪約二十里,東南至本縣界九十里,西南至田常口鋪約二十里。口西約五十步有唐河,西流,口以北界內河闊處五七十步,狹處三十步。

花塔子鋪,鋪北山路闊處五七十步,狹處一二十步。南至蕃服(或作眼)嶺約一十五里,惟通人行,今移至周家莊。北至界首石碑子約四十三里,南至白土口鋪二十里,南至葛洪山約五十里,西至駝茂川軍鋪二十里。

田常口鋪,甚狹,通人行。北至界首約八十里;北至契丹界,無鋪;東北至白土口鋪約二十里;南至唐縣六十里;西北至鋸牙口二十里;北至唐河約二十里;西北至乾河口三十里。乾河口西北至沙嶺子一十里,沙嶺子東北至銀坊城一十里,今移置張政莊。

鋸牙口鋪,惟通人行。北至界首約八十里;北至契丹界,無鋪;東北至白土口鋪二十里;西南至東娘神鋪二十五里。東娘神北至軍城寨黃蛇口鋪七里,東南至唐縣七十里,西北至鶴神谷三十里。鶴神谷東北至銀坊城約四十五里,北至唐河三十里。今移置鶴谷口。

黃蛇口鋪,以北山路,不通車騎。北至界首石碑約八十里,北至契丹界邢奶寨約二十里,東南至鋸牙口鋪四十里,西北至秦王嶺一十五里,南至軍城寨七里,西至石門子鋪約三十里,北至唐河三十里。今移置乾河口。

下葦子鋪,北行,山路,惟通單騎。西北至界首倒馬關約八十里,北至契丹界,無鋪,東北至黃蛇口約三里,南至軍城寨約五里,西至於家寨約二十里。

上葦子鋪,北行,山路,惟通單騎。吳兒口西北至界首倒馬關約七十里,北至契丹界,無鋪,西北至令公神谷約五里,西北至南嶺子一十五里。

駝茂川鋪,本唐河谷道,闊處約一百步,狹處約四十步。南道人谷至石道人谷,約四十里;南道人谷至碑子舊界,二十里。

軍城寨,東至東娘子神鋪約七里,南至嫌薄山約十五里,西南至三會口約一十五里,西北至於家寨鋪一十三里,西北至嶽嶺分水為界,約八十里,北至下葦子鋪約五里,北至上葦子鋪約三十里,北至柳家谷北界石墻約五十里,東北至黃蛇口鋪約七里,東北至北界石墻處十里,次北至銀坊城新修寨約七里。

於家寨鋪,西北至界首嶽嶺路約六十里,北至契丹界,無鋪,東至本寨約二十里,南至三會口鋪約十里,西北至石門鋪約一十五里。山路闊處一百步,狹處約十步。自石門西北至界首,約四十五里,惟通單騎。

石門鋪,西北至界首嶽嶺路約四十五里,北至契丹界,無鋪,東至於家寨約十五里,南至古道口約十里,西至舊磨谷一十五里。鋪西北至界首,惟通單騎。今移置夾耳安王谷。

和家寨,北至界首嶽嶺路約八十里,北至契丹界,無鋪,東北至軍城寨七十里,東北至三會口約五十五里,東北至嶽嶺口鋪約三十五里,東北至古道口鋪約三十里,直東至龍泉鎮約六十里,東南至曲陽縣約九十里,曲陽縣至定州約六十里,北至和家口鋪約七里,直北落西至安王口鋪約一十五里,西至板谷口鋪約十里,西南至王柳口鋪約二十五里,西南至北寨王柳口鋪約三十五里,西南至北寨約五十五里。至安王口鋪,山路闊處約一百步,狹處約一十步。安王口鋪以北至界首,約五十里,山路,惟通單騎,至本寨管口鋪。

三會口鋪,西北至界首嶽嶺路約七十里,北至契丹界,無鋪,東北至軍城寨約十五里,東南至龍泉鋪約四十里,西至嶽嶺口鋪約二十里,北至軍城寨於家口鋪約一十三里。鋪西北約二十五里,到分壁嶺,山路闊處約一百步,狹處約一十步。自分壁嶺以西至界首,二十里,惟通單騎。今移置柳家谷。

嶽嶺口鋪,西北至界首嶽嶺路約五十里,北至契丹界,無鋪,東至三會口鋪約三十里,東南至龍泉鎮約六十里,西至古道口鋪約三里,北至軍城寨石門鋪約十里。鋪西北約七八里至分壁嶺,山路闊處約一百步,狹處約十步。自分壁嶺以西至界首,約六十里,惟通單騎。

古道口鋪,西北至界首嶽嶺路約四十里,北至契丹界,無鋪,東至嶽嶺口鋪約三里,南至聞風山約五里,西至安王口約十五里。鋪西北約五里至分壁嶺,山路闊處約一百步,狹處約一十步。自分壁嶺山路以西界首,約六十里,惟通單騎。今移置石臼。

安王口鋪,北至界首嶽嶺路約五十里,北至契丹界,無鋪,東至古道口鋪約十里,南至和家口鋪約八里,西北至輅轤谷約三十里。鋪北山路,惟通單騎。

和家口鋪,北至界首嶽嶺路約八十里,北至契丹界,無鋪,東北至古道口鋪約二十五里,南至和家寨約七里,北至安王口鋪約八里,山路闊處約一百步,狹處約一十步。自安王口鋪以北至界首,約五十里,惟通單騎。今移在南山坡上。

板谷口鋪,西北至界首破河嶺約六十里,北至契丹界,無鋪,東至和家寨約十里,南至王柳口鋪二十里,西南至北寨約六十里,北至安王口鋪約二十里,西北約一十里至劉素莊,山路闊處約一百步,狹處約一十步。自劉素莊西北至界首,約四十五里,惟通單騎。今移置輅轤谷。

王柳口鋪,西北至界首破河嶺約九十里,北至契丹界,無鋪,東北至曲陽縣約一百一十里,南至沙河約五里,西至北林寨王柳口鋪五里,北至板谷口鋪二十里,西北約五十里至輅轤谷口,山路闊處約一百步,狹處約十步。自輅轤谷西北至界首,約三十里,惟通單騎。

保州,治保塞縣,舊莫州清苑縣地。宋建隆初,建保塞軍。太平興國初,建為州。每戎馬南牧,率師捍禦,常為軍鋒之冠。今置保州廣信軍、安肅軍,緣邊至西山。都巡檢使以保州為治所。東至順安軍七十里,南至定州一百二十里,北至廣信軍四十里,北至契丹狼山寨百里,東北至安肅軍約四十里,南至永寧軍九十里,西至北平軍七十里,西北至柏山口鋪約六十五里。

○口鋪六:

子口鋪,闊一里。西北至界首赤嶺子約四里,又西北至契丹訓口鋪約五里,其鋪有蕃漢十人守把。東南至保州約三十五里,正東落北至廣信軍約三十里,東北至廣信軍龍山口鋪約七里,西南至八角口鋪約十里,有主客戶五十餘家。

八角口鋪,即趙曠川口也,川闊約六里。西北至界首赤嶺子約五里,自界首東北至契丹川口鋪約四里,其鋪有蕃漢一十人守把。東南至保州約四十里,南至跳山約六里,東北至子口鋪約十里,西至兩嶺口鋪五里。州內有五村,約二百家。

兩嶺口鋪,西北至界首赤嶺子約五里,自界首北至契丹魏家莊鋪五里,有蕃漢十人守把。東南至保州約四十五里,東至八角口鋪五里,西至狗號口鋪一十里,東至謁山村約五里。凡兩嶺,其南嶺闊九步,北嶺闊一十五步。

狗號口鋪,北至西界首赤嶺約五里,北至契丹魏家莊鋪約七里,其鋪有蕃漢十人守把。東南至保州約五十五里,東至兩嶺口鋪一十里,西至白道口一里,東至王村約一十里,嶺闊二十步。

白道口鋪,至界首赤嶺約五里。北至契丹魏家莊鋪約七里,其鋪有蕃漢十人守把。東南至保州約五十五里,東至狗號口鋪約一里,西至柏山口約一十里,東至兩王村約一十里,嶺闊六十步。

柏山口鋪,北至界首赤嶺約五里,自界首北至契丹魚臺村鋪三里,其鋪有蕃漢一十人守把。東南至保州約六十五里,東至白道口鋪約一十里,西至北平軍地分魚臺口約二十一里。柏山口鋪周回有人戶約五十餘家,口闊五百二十步。

廣信軍,治遂城縣,戰國時武遂縣地,秦築長城所起,因名遂城。宋建軍。東至安肅軍二十里,西至長城一十里,南至安肅軍一十五里,西南至北平軍約九十里,西至北易州七十里。

○寨鋪十五:

謝坊口鋪,北至當軍界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界闊臺鋪七里,東至安肅軍界王馬村鋪二里,西至本軍界二里,西北至新河鋪二里。

新河鋪,北至軍界首二十里,界首東北至契丹界陳村鋪五里,東至謝坊口鋪二里,西南至本軍一里,西南至張花村鋪二里。

張花村鋪,北至本軍界二十里,北至契丹新水村鋪二里,東至新河鋪二里,東南至本軍一里,西至許家莊鋪二里。

許家莊鋪,北至當軍界首二十里,北至契丹界北城村鋪三里,東至張花村鋪二里,東南至本軍三里,西至龐村鋪三里半。

龐村鋪,北至界首一十八里,界首北至契丹界孤山村鋪三里,東至許家莊鋪三里半,東南至本軍六里半,西至赤魯村鋪一里半。

赤魯村鋪,北至界首一十七里,界首北至契丹界太山鋪二里半,東至龐村一里半,東南至本軍八里,東至廣門村鋪三里。

廣門村鋪,北至界首一十五里,北至契丹界,無鋪,東至赤魯村三里,西北至馬家莊鋪二里半。

馬家莊鋪,北至界首一十三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東南至廣門村鋪二里半,東南至本軍一十三里半,西北至長城口鋪二里。

長城口鋪,口闊一十步。至界首一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田珪莊鋪三里半,東南至馬家莊鋪三里,東南至本軍一十六里半,西至牟山鋪二里。

牟山村鋪,山口闊九百步。北至界首八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田珪莊鋪三里,東至長城口鋪二里,東南至本軍一十八里,平西至佛陽口鋪四里。

佛陽口鋪,山口闊一百二十步。北至界首約一十二里,界首北至契丹界荊口鋪一里,東至牟山鋪四里,東南至本軍二十二里半,西至圍道山鋪五里。

圍道山鋪,山口闊一十步。北至界首四里,界首北至契丹界樓山鋪三里,東至佛陽口鋪五里,東南至本軍二十七里半,西南至釜山村鋪四里。

釜山村鋪,西至界首五里,界首以北至契丹界,無鋪。東北至圍道山鋪四里,東南至軍三十一里半,西南至黑山村鋪十里。

黑山村鋪,山口闊三百二十步。西至界首八里,界首以西契丹界,無鋪。東北至釜山村鋪一十里,東至本軍約三十里,西南至龍山村鋪六里半。

龍山村鋪,山口闊六十步。西至界首七里,界首西至契丹界,無鋪。東北至黑山村鋪六里半,東至本軍約三十里,南至保州界五里半。

安肅軍,治安肅縣,唐宥戎鎮,周為梁門口寨,太平興國中建軍。東至雄州八十里,西至廣信軍二十里,南至保州四十里,北至契丹界二十里,東南至順安軍四十五里,西南至保州四十里,東北至雄州二十里,西北至易州二十里。

○寨鋪二十六:

間板口鋪,東南至順安軍界約一里半,西北至軍約三十五里,北至順安軍界首約三十六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高公口鋪,東南至間板口鋪約二里,西北至軍約三十三里,北至界首約三十四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李三口鋪,東南至高公口鋪約二里半,西北至軍約三十里半,北至界首約三十三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大商村大橋鋪,東南至李三口鋪約一里半,西北至軍約二十九里,北至界首約三十二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漢陽口鋪,東至大商村大橋鋪約三里半,西北至軍約二十五里半,北至界首三十一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千秋口鋪,東南至漢陽口鋪約一里半,西北至軍約二十四里,北至界首約三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萬年橋鋪,東南至千秋口鋪約二里半,西北至軍約二十一里半,北至界首約二十八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拗觜鋪,東北至萬年橋鋪約二里,西北至軍約一十九里半,北至界首約二十九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界渠鋪,東北至拗觜鋪二里半,西北至軍約一十七里,北至界首約二十八里半,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沙口大寨,東南至界渠鋪約一里半,西北至軍一十五里半,北至界首約二十八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徐城口鋪,東至沙口寨約二里半,西北至軍約十三里,北至界首約二十五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楊家口鋪,東至徐城口約二里半,西北至軍約一十里半,北至界首約二十二里,界首北至契丹渠頭鋪約四里半,有契丹七人守把。

菱角河橋鋪,東南至楊家口鋪二里半,西北至軍約八里,北至界首約二十二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三叉口鋪,東南至菱角河橋鋪約二里,北至軍約六里,北至界首約二十一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郭老鋪,東南至三義口鋪約二里,西北至軍約四里,北至界首約二十一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橋門鋪,東南至郭老鋪約一里半,西至軍二里半,北至界首二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楊灣鋪,東南至橋門鋪約一里半,西南至軍約二里半,北至界首二十里,界首北至契丹固城鋪約二里半,有契丹五人守把。

北橋門鋪,東至柳灣鋪約一里,南至軍約一里半,北至界首約二十里,界首西北至青冢鋪約二里,有契丹五人守把。

霸子口鋪,東至北橋門鋪約二里,東南至軍約一里半,北至界首一十八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姜女廟鋪,東至霸子口鋪約一里半,東至軍約三里,北至界首約十八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車道口鋪,東至姜女廟鋪約一里半,東至軍約四里半,北至界首約十九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碾窩口鋪,東至車道口鋪約二里,東至軍六里半,北至界首約二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無鋪。

辛家口鋪,東至碾窩口鋪約二里,東至軍約八里半,北至界首約二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赤崖口鋪,東至辛家口鋪約二里半,東至軍約一十二里,北至界首約一十九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王馬村寨,東至赤崖口鋪二里,東至軍約一十二里,北至界首約一十九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

王馬村,系廣信軍兩界首鋪,東至大寨約二里,東至軍約十五里,北至界首約一十九里,鋪西正屬廣信軍界。

順安軍,治高陽縣,舊瀛州屬邑。宋為重鎮,常屯重兵,與定州路兵馬掎角捍寇。其地東至定州百二十里,西至井陘路,至并州五百里(燕趙人謂山眷為陘,今縣城控其要害。《漢書》曰:井陘,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南至趙州百里,北自西山,至蔚州四百九十里,西南至平定軍三百二十里。後置真定府路駐泊馬步軍都部署以下兵官,統真定府、磁、相、邢、趙、洛六州,以府為治所。本路置州兵及禁旅更戍外,又領鄉軍義勇一百十八指揮,凡四萬五千二十人。今之保定府安州。

○寨鋪八:

北寨,東至定川一百八十里,東南至真定府二百一十里,西至承天閣一百里,西至代州三百五十里,東北至破河嶺約百里,東北至交牙川山嶺約八十里,北至東鐵嶺約八十里,北至箭嶺約百里,北至西鐵嶺約八十里,西北至上竿嶺約八十里,西北至馬軍嶺約一百三十里。管七鋪。

王柳口鋪,北至界首破河嶺約七十里,界首北至契丹界,無鋪。東至定州地分,東北至東王柳口鋪約三四里,西至本寨三十里,西北至黃家寨鋪三十里,南至丁家莊鋪約十五里,山路闊處約一丈或五尺,狹處二尺,惟通人行。

黃家寨鋪,北至界首交牙川嶺約六十里,以北至契丹界倍泉寨約二十里,東至王柳河約一十五里,西南至本寨二十五里,東南至王柳口鋪約三十里,西至番眼嶺鋪約一十五里,西北至薄巖神鋪約一十五里,山路闊處約三十里步,狹處三兩步,通人騎。

番眼嶺鋪,北至界首東鐵嶺約七十里,以北至契丹界下平寨約三十里,東至黃家寨約一十五里,東北至薄巖鋪約二十里,南至北寨一十里,西北至東曹鋪三十里,惟通單騎、行人。

薄巖神鋪,北繞熊頭山,北過至界首箭嶺約七里,以北至契丹界安保寨約二十里,東南至黃家寨約十里,南至北寨約三十里,西南至番眼嶺鋪約二十里,西北至東曹谷鋪約三十里。界首山路闊處約一丈,狹處二三尺,惟通單騎。

東冒谷鋪,北至界首西鐵嶺約五十里,北至契丹界上平寨約三十里,東南至番眼嶺鋪約三十里,東至薄巖神鋪三十里,東南至北寨約二十五里,西南至西曹谷鋪約二十里,山路闊處約一丈至七尺,狹處約三五尺,惟通單騎。

西曹谷鋪,北至界首上竿嶺約五十里,以北至契丹界首靈丘城約五十里,東南至北寨約三十里,東至東曹谷鋪約三十里,西至龍窩莊二十五里,山路,僅通人騎。

龍窩莊鋪,北至界首馬軍嶺約六十里,又北至契丹界鐵冶寨約五十里,東至西曹谷鋪二十里,東南至北巖七十里,西至代州羊頭山七十里,山路闊處約一丈至七尺,狹處三五尺,惟通人騎。

◎高陽關路

瀛州河間郡,古燕之南境,周世宗恢復土宇,兩河之地並置叁關(霸州益津關、雄川瓦橋關、嬴州高陽關),捍禦北狄,分重兵守之,西與真定府定州三路軍馬相為掎角。其地東至霸州百里,西至永安軍六十里,南至永靜軍九十里。北至君子館,至莫州百里,東南至滄州百二十里,西南至深州四十五里。後置高陽關路,馬步軍都部署已下兵官,統瀛、莫、雄、霸、具、冀、滄、永靜、保定、乾寧、信安十一州軍,以州為治所。本路置州兵及禁旅更戍外,又領鄉軍義勇七十七指揮,四萬二千五百八十人。

滄州橫海軍,冀兗二州之域,齊趙二國之境,地居九河下流(《書》曰:九河既道。河水分九道,悉在州境),東距大海,趨平州路,北距界河,至幽陵;東至大海百八十里;西至瀛州二百里;南至德州二百四十里;北至乾寧軍九十里,至幽州共五百五十里;東北至海口二百三十里,又至平川五百里;西至冀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莫州二百六十里。今之河間府滄州。

○寨九:

泥姑寨,東至鮫臍港鋪十里,北至界梁河。

雙港寨,東至泥姑寨二十五里。

三女鎮寨,東至雙港寨八里。

葦場港寨,東至叁女鎮寨二十里。

小南河寨,東至葦場港一十八里。

百萬渦寨,東至小南河寨三十里。

沙渦寨,東至百萬渦寨十一里。

獨流寨,東至沙渦寨一十二里。

釣臺寨,南至乾寧軍六十里,北至獨流寨六十里。寨城居其中,沿御河一路,獨有稻田務。

乾寧軍,治乾寧縣,唐盧臺軍地。控御河崖,在滄、霸二州之境。先為契丹割據,升為寧州。周世宗收復關南地,因置永安縣,屬滄州。宋置乾寧軍。今之河間府青縣是也。

○寨五:

當城寨,東至獨流寨十五里,北至渤海縣入平川路。

李祥寨,東至當城寨二十五里。

佛聖渦寨,東至李祥寨二十五里。

狠城寨,東至佛聖渦寨一十四里。

田家寨,東至狠城寨一十四里。

太宗置唐興寨,淳化中建為軍,東至莫州六十里,南至瀛州一百一十里,西至安肅軍三十里,北至契丹界易州二十里,東北至雄州八十里,東南至莫州約七十里,西南至保州七十里,西南至安肅軍約四十五里。

○寨鋪十五:

順安寨,下至柳林鋪三里。軍東路自順寨至莫州界二十六里,凡十一寨鋪。

柳林鋪,下至新鋪二里。

新鋪,下至祭頭鋪二里。

祭頭鋪,下至向陽寨四里半。

向陽寨,下至舊寨一里。

舊寨鋪,下至上新鋪一里半。

上新鋪,下至緒口鋪一里。

緒口鋪,下至下新鋪三里。

下新鋪,下至百易鋪三里。

百易鋪,下至泥口鋪三里。

泥口鋪,下至莫州地界一里。

問事鋪,至牙家港鋪約三里。軍北路自問事鋪至安肅軍界約一十五里,凡四鋪。

牙家港鋪,至第二鋪約二里半。

第二鋪,至馬村鋪約二里半。

馬村鋪,至安肅軍界約六里。

◎真定府路

真定府常山郡,古趙地也。今之直隸真定府。

信安軍,舊幽州安次縣地,古於口關也。周朝置寨戍守,太平興國中升為破虜軍,至景德初改今名。東至獨流百二十里,西至霸州六十里,北至界河。

○寨六:

周河寨,東至信安軍五里。

鹿角寨,東至周河寨六里。

嘉渦寨,東至鹿角寨十里,北至幽州永清。

黎陽渦寨,東至嘉渦寨二里。

雁頭寨,東至黎陽渦寨二里,北至幽州香河縣。

阿翁寨,東至雁頭寨六里。

霸州,治平清縣,古上谷郡地,北枕拒馬水,即幽州之南境,舊號益津關,周朝建為州。滄州北控海口,霸州控莫今口,塘水不接及,水勢淺狹,可涉兵馬,然瀕海斥鹵,地形沮洳,東北近三百里野無所掠,非入寇之徑。景德中以前滄州部署常兼都巡檢使,今省,惟置霸雄州路,界河至海口,都巡檢使以霸州為治所。海口北趨平州路,限以界河,朝夕有潮水。東自海岸,西距塘泊,其間葭葦蒙密,徑路迂直,非鞍馬馳騁之利。何承矩曰:自陶河至泥姑口,屈曲九百里,天設險阻,真地利也。今治水戰之具蒙沖、鬥艦、走舸、海鶻百餘只,治水師廣德、懷順,泊禁兵,歲時講習,淳化中兼護塘水,緣邊滄霸州、乾寧軍。自契丹界緣河增補巡繳軍,曰忠順(舊曰鄉丁,真宗建軍額),寶元初,因補空闕,又有增置緩急之備,大為要害矣。東至信安軍六十里,西至雄州九十里,南至保定軍三十里,北至拒馬河,至契丹界。

○寨十:

劉家渦寨,東北至霸州四里。

莫金口寨,東北至劉家渦寨四里。

桃花寨,東至莫金口寨五里。

父母寨,東至桃花寨五里。

新坦寨,東至父母寨六里,北至幽州安次縣。

紅城寨,東至新坦寨六里。

七姑寨,東至紅城寨三里。

大渦寨,東至七姑寨五里。

雙柳東寨,東至大渦寨十里,北至幽州固安縣。

雙柳西寨,東至雙柳寨十里。

雄州,治歸信縣,本涿州瓦橋關,在易州水東,當九河之末。周收復三關,此其一也。地控幽薊,故建為州。至淳化中,創水田,以捍戎馬走集。今知州兼河北緣邊安撫營田使。東至霸州九十里,西至順安軍八十里,南至莫州二拾裏,北至白溝河叁十里。今為保定府雄縣。

○寨四:

木場寨,東至三橋子寨五里。

張家寨,東至木場寨三里。

王家寨,東至張家寨十四里。

向陽寨,東至馬村寨十八里。

莫州,治文安縣,漢莫阝縣地,唐景雲中分瀛州屬邑,置州。南縣君子館路至瀛州百餘里,北緣堤岸至雄州三十里,東至保定軍。塘泊狹淺,舊置部署以下兵官,屯兵滿萬人,以護塘泊。東至保定軍六十里,北至雄州三十里。

○塘水:

一、塘水東起滄州界,去海西岸黑龍港口,西至乾寧軍,沿御河岸(以破船澱、滿澱、灰澱、方澱四澱合成一水)。其水東西約百二十里,南北九十里至一百三十里,深約五尺。

一、東起乾寧軍,西信安軍御河西(以鵝巢、陳八、燕丹、大光、孟家五澱合成一水)。其水東西約一百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至五十里,深丈餘至六尺。

一、東起信安軍御河西,至霸州莫金口(以水紋、得勝、下光、小藺、李子、大藺六澱合成一水)。其水迂直,東西七十里,南北十五里至六里,深六七尺。

一、東北起霸州莫金口,西南保定軍父母寨(以糧料、回澱二澱合成一水)。其水東北二十七里,南北八里,深六尺。霸州至保定軍沿塘岸行,其水最為淺狹。至咸平、景德,頻年南牧,霸州、信安軍並胡馬歸路。

一、東南起保定軍,西北雄州(以百世、黑羊、小蓮花三澱合成一水)。其水東西六十里,南北二十五里至十五里,深八九尺。

一、東起雄州,西至順安軍(以大蓮花、洛陽、牛橫、史軍、康澱、池疇、白羊七澱合成一水)。其水東西七十里,南北三十里至四十五里,深一丈至六七尺。

一、東起順安軍,西邊具澱至保州(益以齊女、宜子、定勝、勞澱四澱,合成一水)。其水東北三十餘里,南北百五十里,深一丈三尺至一丈。

一、起安肅廣信軍之南,保州西北,以沉沔河聚為塘泊。南北二十里,東西十餘里,深五尺至三尺,號沉沔泊,至西山口約三十里。

一、自保州西雞距泉、尚泉二水合成,並方田稻田。南北東西各十里,深五尺至三尺,號四塘泊。

右塘水之北,畫河為界,所以限南北,謹障塞也。初,淳化中,雄州何承矩制置緣邊屯田,以大理丞黃懋充判官。懋於河北大興作水田,緣山導泉,倍省工力。以陂塘甚多,引水溉田,公私獲利,因詔承矩領護之,發戍兵萬八千人給其役。承矩於順安軍西開易河蒲口,引水東註至海,東西三百餘里,南北五十七里,滋其陂澤,築堤貯水,為屯田以助要害,捍蕃騎侵軼。時多為將帥所沮云:甲馬雄盛,不宜示弱。殊不知地利者,兵之助也。又順安至西山,地跨數軍,不遙百里,維有兵陵岡阜,而多泉瀆,因而廣之,審地勢而制塘埭,令滄州乾寧軍常督壕寨吏專視斗門水口,旦夕俟海潮至,放水入御河,東置堰以益塘水,由是順安軍東瀕於海,廣袤數百里悉為稻田,莞蒲半蛤,民賴其利。宋太宗以為渠田之設,制胡馬之長技,又以安撫司專制置緣邊浚陂塘、築堤道,具為條式畫圖,以付邊郡屯田司,東自泥姑海口,凡一百六十里;西盡邊吳泊,凡歷七州軍。後復據樞密使夏竦上言:沿邊塘泊,自海而西,至邊吳澱及安肅軍、保州,而西接西山路,闊壹百餘里,其間有鮑河、曹河、徐河、叫喉泉、尚泉、方順河、安陽河、唐河,盡可堰截,引水灌註以為塘澱。遂詔修保州、廣信、安肅、順安、永寧五州軍堤道,作匯水之備。惟跳山以西,有壅水不可到處,第密種所宜樹木。祥符中,緣邊官地所種榆柳三百萬。真宗出圖以示輔臣曰:可以代鹿角及開陷馬坑。委州縣守宰主役。此並中國戰守之助也。先是太宗時,患北戎侵軼,亦嘗置開方田,使以陷胡騎。咸平中,上封人孫士龍及靜戎軍王能,並言方田之利,請置於北邊。能請於軍城東新河之北開之,廣袤相去皆五尺,深七尺,狀若連鎖(俗謂之解鐙),東西至順安、威虜軍境。仍以地圖來上。是日詔令:靜戎、順安、威虜軍界皆置方田,鑿河以遏胡騎。今保州、廣信、安肅軍境皆可設置,與竦前言陷馬坑類,極邊賴之,與塘水共為利也。

論曰:今北邊控扼之方,中國形勢之地,西自黑蘆口,東距滄海,其間叁百餘里,中國得地者多,匈奴得地者寡,何哉?自順安軍東至莫州二十里,皆是川塹溝瀆,葭葦蒙蔽,泉水縱橫,此乃匈奴天牢之地也,彼則不能馳騁。又東北至雄州三十里,又東至霸州七十里,又東至海水口,皆是營田堤岸,隰水漸洳,此乃匈奴天陷之地也,彼則不能騎射。又自順安軍西至安肅軍約五十里,夾兩河之間,草木茂盛,乃匈奴天羅之地也,彼則不能騎戰。又西至廣信軍二十里,夾二軍之間,地多磽確,此匈奴天隙之地也,彼則不能奔沖。此中國得地形之多也。夫引弓之民,恃其勁騎,利在平地;中國多步兵,利於險阻,趙魏之比,燕薊之南,千里之間,地平如砥,兵法謂「走不逐飛,步不逐騎」,較然可知矣。今北邊要害,塘水之外,自保州邊吳泊西距長城口,廣袤五十里,可以長驅深入,乃中國與匈奴必爭之地。自牟山至柏山,凡路口十餘,八角口尤闊,幾二千步,其餘千步,泊二十步;定州安陽口趨北山路,嶽嶺北寨趨蔚州界石臼、銀坊治山路,並入寇之所,此守邊之將所宜經略也。若胡馬南牧,王師分入虜境,牽制其勢,則保州沿邊都巡檢緣西山路入幽薊(咸平中出師大有擒獲),北平軍路部署出飛狐口路入蔚州界,東莫州路部自白溝河入涿州界,河東麟府路軍司馬渡河入天德界(咸平二年,入五合川,破黃寨。景德中,自火山軍路入朔州界),代州部署出西陘等山谷間入雲朔界(景德元年,出軍甚有俘獲),岢嵐軍兵馬出草城川路入朔州界,此扼吭搗虛之義也。北狄入寇,詔分兵三路,以六千騎屯廣信軍,將佐三員領之;五千騎屯保州,將佐三員領之;五千騎屯北平軍,將佐三員領之,以抗賊鋒。始至,勿與鬥;待其氣衰,披城誘戰。若其南越保州與大軍遇,則令廣信之師與保州兵會,使腹背受敵,而乘便掩擊。若其不攻定州,縱軼南侵,則復會北平軍兵合勢入北界,邀其輜重;令雄、霸州、信安軍以來,互為應援。又命將佐三員,領兵八千,屯永定軍;又將佐三員,領軍五千,屯邢州,拒東西路。戎寇將遁,則令定州大軍與三路騎兵合擊之。又令將佐三員,統兵一萬,於莫州俟戎騎北去,則西趨順安軍襲擊,斷西山之路。如河水巳合,賊由東路,則將佐三員,領兵五千,會莫州路軍,掎角攻之。仍命上將一員,將萬兵,鎮大名以張軍勢。

○登州附見

登州,古東牟郡,漢黃縣也,唐建州於蓬萊鎮,即今治所也。東西北三面距大海各五里,一路至女真界,揚帆一日一夜至馬石山。按《皇華四達記》:北渡海,至馬石山五百里,舊女真國,今契丹界。開寶年以前,女真內附,產良馬,通中國貿易。詔登州大謝島等人戶,特免地租,令許置舟船,渡女真馬往來。淳化中,契丹去海岸四百里建寨,置兵三千,女真朝貢遂絕。一路往三韓,海行,東北歷大謝鼉、鳥湖等島,約三百里。又傍海岸歷青泥鋪、桃花浦、杏花浦、駱馱灣約八百里,自具江口,即新羅界。東控高麗諸國,唐置東牟、東萊二郡守,悉兼守捉使。宋隸京東路,領水軍𦩍魚船、入海戰艦數百,教習水戰。知州兼海內戰棹都巡檢使。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