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歧路燈
第二回
第三回 

第二回 譚孝移文靖祠訪友 婁潛齋碧草軒授徒 编辑

  話說譚孝移自丹徒回來,鄰舍街坊,無不歡喜,有送盒酒接風的,有送碟酌洗塵的,也有空來望望的。總因譚孝移為人端方正直,忠厚和平,所以鄰舍都尊敬親就。譚孝移也答些人情,巾帕、扇墜、書聯、畫幅,都是江南帶來的物端。

  又一日,有兩個人抬了架漆盒兒進門,王中告於家主。揭開盒兒一看,無非是雞、鴨、魚、兔,水菜之類。拜盒內開著一個愚弟帖兒,上寫著張維城、婁昭、孔述經、程希明、蘇霈。

  抬盒人道:「五位爺刻下就到。」譚孝移吩咐王中,將水菜收了,交與廚上作速辦席;賞了抬盒人封兒,打發去訖;作速排整碧草軒上桌椅爐凳,叫德喜兒街上望著:「五位爺到時,不必走前門,即邀到後書房內。可從東衚衕過來,我在後門等候。」

  不多一時,果見五位客從衚衕進來。譚孝移躬身前迎,五位遜讓進門。到軒上,賓主敘禮坐下。獻茶畢,孝移躬身致謝道:「諸長兄空來一望,己足銘感,何必賜貺!」五位道:「遠涉而歸,公備水菜局軟腳,恕笑。」孝移道:「不敢當的很。」

  敘罷寒溫,說些閒話,無非是江南風土之佳,舟楫風波之險等語。少頃,又叫德喜兒將所捎來祖上的書籍,及丹徒前輩文集詩稿,大家賞鑒。都道:「孝翁閥閱著族,早已知學有淵源,今日得讀尊先世遺文,彌令人欽仰。」孝移遜謝不迭。坐間,看詩的看詩,看文的看文,有誇句調遒勁的,有誇文致曠逸的,也有誇紙板好的。互相傳觀,須臾傍午,只見德喜兒抹桌排碟,大家掩了書本。譚孝移執杯下酒,彼此讓坐,一桌是張類村首座,婁潛齋次座,蘇霖臣打橫。一桌孔耘軒首座,程嵩淑次座,孝移打橫作陪。這些觥籌交錯的光景,不必細述。

  酒至半酣,孝移一事上心,滿斟一杯酒兒,放在婁潛齋面前,說道:「我將有一事奉懇,預先奉敬此杯。」潛齋道:「有何見諭,乞明言賜教。」孝移道:「今日說明,顯得弟有不恭,待異日詣府面稟。」蘇霖臣在旁插口道:「謎酒難吃,若不說明,我先替潛老急的慌。」孔耘軒道:「你我至交,明言何妨?」孝移道:「但求潛老後日在家少等,我並懇耘軒同往。」潛齋道:「須擇弟之所能,萬勿強以所難。但今日明言為妙。」孝移道:「不是難事,只怕潛老不肯。」這程嵩淑酒興正高,攔住大笑道:「眾秀才請脫措大故套,且把譚兄高酒多吃一盅罷。譚兄總不是叫婁兄上天摸呼雷。」孝移亦笑道:「正是的。」又叫重斟前杯,說了許多閒散話兒。真正酒逢知己,千杯不多。日已西沉,大家起席。吃完了茶,作辭起身。孝移送出衚衕口道:「婁孔兩兄,不必再訂,只求後日在家少等,弟必詣府請教。」婁孔同聲道:「恭候就是。」程希明道:「今日酒是暢飲,話卻悶談。孝老從不曾有這個啞謎。」賓主俱各大笑,相拱而別。

  過了兩日,正是前日所訂之期,孝移吩咐王中,飯後時,叫車夫宋祿套上車兒,再到賬房問閻相公討十數個眷弟帖兒,街上回拜客。王中料理已妥,夾著護書兒,到樓下請上車。孝移又叫拿出一個全帖,放在護書內,出街升車。叫王中將帖兒預先投遞,凡前日來賜光的,俱投帖答拜。一路上都說失候。

  車上又叫王中:「你坐在車頭裡,到文昌巷口,拜孔爺去。」

  須臾,到了文昌巷孔宅,下車。孝移直進大門,孔耘軒整衣不迭,出來相迎,請至一小書房內。彼此稱謝已畢,孝移道:「前日相訂,惟恐大兄公出。」耘軒道:「前見孝老出言鄭重,必非閒散事體,焉敢負約。」孝移道:「多承光之甚。只如今要上潛齋家去,並邀同往。此地離北門約有三四里,乞一茶之後,登車同去,何如?」耘軒道:「到底是什麼事央他,你也叫我知道。」孝移道:「我的意思,是為小兒已七八歲了,早就該上學,因一向自己溺愛,耽擱一年。我想婁潛齋為人,端方正直博雅,盡足做幼學楷模。小兒拜這個師父,不說讀書,只學這人樣子,便是一生根腳。前日我所以不便啟齒者,沒有在我家便說請先生之理。今日我邀大兄同往,替我從旁贊助一二。」說完,便打拱一揖。耘軒道:「怪道,我說你平日也甚爽直,昨日忽而半吞不吐,原是如此細密珍重。如今將茶吃完,即便同往。」

  二人茶畢,同出登車。孝移道:「宋祿,將馬兒放慢著些,我們還商量些話兒。」宋祿道:「曉得。」耘軒車中點頭道:「長兄這件事,令人敬服。」孝移道:「為子延師,人家之常,何言敬服?」耘軒道:乃今宦家、財主,兒子到七八歲時,也知請個先生,不過費上不多銀子,請一個門館先生,半通不通的,專一奉承東翁,信慣學生。且是這樣先生,斷不能矩步方行,不過東家西席,聊存名目而已。學生自幼,全要立個根柢,學個榜樣,此處一差,後來沒下手處。長兄此舉,端的不錯。」

  孝移道:「我嘗聞前輩說,教小兒請蒙師,先要博雅,後來好處說不盡。況且博雅之人,訓蒙必無俗下窠臼。」耘軒道:「是,是。」

  話不多時,已到潛齋之門。門前有個書房院,正房三間,牆角有一單扇門兒。耘軒道:「我們且先到他這書房裡。」一同下車,徑到書房院來。只見房簷下有一個十三四歲的家童,在那裡學織荻簾兒;書房內高聲朗誦。家童一聲道:「客來!」

  二人已進書房門內。那讀書學生,下位相迎,望上一揖,讓二位坐下。孝移便向耘軒道:「這學生二年沒見,真正長成光景。」耘軒便向學生道:「還認得我們麼?」那學生道:「去年二位老伯在這裡時,我爹已對小姪說過,小姪時常記得。」

  孝移道:「今年幾歲?」那學生道:「九歲。」孝移見他品貌端正,言語清晰,不覺贊道:「真是麟角鳳毛,不愧潛老高雅。」

  耘軒道:「尊翁先生在家麼?」那學生道:「適才李公祠請去寫匾。臨行時說,今日有客到,即去對說。」言未畢,家童提茶到了,學生手捧兩杯,獻與二位,自己拿一杯在門邊恭恭敬敬相陪。這譚孝移早已喜之不盡。只見那學生叫家童去李公祠對說客到,孝移道:「不必,我們即到李公祠去瞧尊先生去,並看看寫的匾。」吃完茶起身,學生出門相送,叫家童引著李公祠路徑。二人回頭一拱,這學生躬身答禮,極恭敬,卻不拘攣。二人喜的了不得,一路上不住的說道:「是父是子!是父是子!」

  轉過大街,離北門不遠,徑向李公祠來。只見李公祠是新翻蓋的,砌甃整齊。廟祝見有客來,出門相迎。婁潛齋不料二人至此,亦喜不自勝。耘軒道:「造府相訪,公出不遏。」潛齋道:「爽約有罪!」孝移道:「匾寫完否?」廟祝道:「適才寫完。」只見一面大匾,上放「李文靖公祠」五字,墨猶未乾,古勁樸老。兩人贊歎道:「筆如其人!」潛齋道:「聊以塞責,有愧先賢。」廟祝道:「垂後留芳,全仗山主大筆。」共相大笑。廟祝又請入一座客室,邀留過午。潛齋道:「我來時已說今日有客,不能過午。不如少坐一時,我們一同回去。」廟祝不敢過強,只得說:「空過三位老先生,不好意思的。」三人吃完茶,作別而歸,徑至婁宅門前,只見那學生在門前恭候。婁潛齋讓至北院客房,一揖而坐。言及前日盛情,彼此稱謝,不必細述。潛齋道:「昨日席上說的話,畢竟是甚事見委?弟自揣毫無片長,如何有效力處。」孔耘軒道:「說話要開門見山,譚兄之意,欲以世兄讀書之事,煩潛老照管哩。」

  潛齋道:「如何照管之處,亦乞明說。」孝移道:「我一發造次說了。小兒交新春八歲了,尚未上學,欲懇長兄在舍下設帳。

  前日若驟然說明,顯得弟敦請之意不恭。今日造府一稟,倘蒙不棄,弟亦領教甚便。」潛齋道;「此事卻難從命。見愛之意,弟也不肯自外,但此中有個緣故,不妨瑣陳,所以見弟不得已而方命之罪。家兄比弟長二十歲,今年整六十了,每日同桌吃飯,連舍姪、小兒,四人相依已慣。我若到府上去,家兄老來的性情,我知道是的確行不得。」耘軒道:「貴昆弟友愛之情,自所難已。但同在一城之內,相隔不遠,豈一朝半夕不見,難說便成雲山?潛老似不必過執。」潛齋道:「我是經過家兄的性情。去年我有事上彰德府去,言明十五日即回,不料到那裡多耽擱五天。這五天呀,家兄就有幾夜睡不著。孩子們都慌了,還使了兩番人去接。及至弟到家時,家兄喜極,卻笑出幾點眼淚。弟說:『我已是回來了,哥,恓惶什麼?」家兄說:『我也極知道沒啥意思,只為前日,我胸中有一道河,由不的只是急,又說不出。』後過了半月光景,這老人才忘了。我如今要到府上,家兄是必不肯,如何行的?」這譚孝移平日景仰婁潛齋為人端方,已是十分要請;見了婁潛齋家學生安詳恭敬,又動了橋梓同往之意;及見婁潛齋說到兄弟友愛之情,真性露於顏面,心中暗道:「真是今之古人!捨此等人何處更為子弟別尋師長?這事斷不能當面錯過的。」因向孔耘軒道:「事且慢商。」這是怕孔耘軒逼出堅執不去的話頭,便難回轉的意思。少頃,只見家童排饌,大家起身讓坐。坐定,擺上飯來。

  潛齋吩咐家童道:「瞧兩位相公陪客。」家童道:「大相公往鄉里料理佃戶房子去。二相公就來。」須臾學生到了,在桌角坐。潛齋道:「你伯吃飯不曾?」學生道:「我娘與我嫂子已安排吃完。」婁潛齋道:「家兄只好料理莊農,如今老了,還閒不住,還料理園子種菜吃。舍姪質性不敏,家兄只教他鄉里看莊稼。愚父子卻是家裡吃閒飯的人。」耘軒道:「耕讀相兼,士庶之常,豈可偏廢。」又說些閒話,飯已吃完。都在廳前閒站著吃茶。孝移是心上有事的人。暗中躊躇道:「婁兄如此人品,如此家風,即是移家相就亦可;他如堅執不去,我便送學生到此,供給讀書。」又慮王氏溺愛,又想自己也離不得這兒子,萬一請他令兄出來,放他出門,也未見得。遂向潛齋道:

  「這事與大兄商議何如?」潛齋道:「商議也不行。家兄的性情,我所素知。」耘軒道:「商議一番何妨?爽快請出大兄來面決,或行或止,好杜卻譚兄攀躋之想。」潛齋道:「也罷。」遂向後邊去了。

  遲了一會,只見潛齋跟出來一個老者,是個莊農樸實模樣兒,童面銀須,向客人為了禮。坐下,便道:「適才舍弟言,二位請他教學,這事不行。我老了,他是我親手撫養的兄弟,我離不得他。況我家衣食頗給,也不肯出門。」二人見言無婉曲,也灰了心。又問:「二位高姓?」孔耘軒道:「弟姓孔,在文昌巷內。這位請令弟的,姓譚,在蕭牆街。」只見那老者把臉一仰,想了一想,說道:「兄是靈寶老爺的後人麼?」孝移道:「是。」又問:「當年府學秀才,大漢仗,極好品格,耳後有一片硃砂記兒,是譚哥什麼人?」孝移道:「是先父。」

  那老者掃地一揖道:「恩人!恩人!我不說,譚哥也不知道。我當初在蕭牆街開一個小紙馬調料鋪兒,府上常買我的東西。

  我那時正年輕哩。一日往府上借傢伙請客,那老伯正在客廳裡,讓我坐下。老人家見我身上衣服時樣,又問我請的是什麼客,我細說一遍,都不合老人家意思。那老人家便婉婉轉轉的勸了我一場話。我雖年輕,卻不是甚蠢的人。後來遵著那老人家話,遂即收拾了那生意。鄉里有頃把薄地,勤勤儉儉,今日孩子們都有飯吃,供給舍弟讀書,如今也算得讀書人家。我如今料理家事,還是當日那老伯的幾句話,我一生沒用的清。」孔耘軒接口道:「當日大兄領譚老伯教,今日他家請令弟教書,大兄卻怎的不叫去?」老者說:「舍弟先只說有人請他教學,並不曾言及二位上姓。我也只為這姪子小,恐怕人家子弟引誘的不妥,不如只教他父子們在家裡。若是譚哥這樣正經人家,我如何不教去哩。」譚孝移道:「弟之相請,原是連令姪都請去的。」老者道:「一發更妙。我是一個極有主意,最爽快的人,只要明春正月擇吉上學。我雖是見我的兄弟親,難說正經事都不叫他乾,終日兄弟廝守著不成?」一陣言語,大家痛快的如桶脫底。譚孝移便叫王中拿護書來,取出一個全帖。只見上面寫著;「謹具束金四十兩,節儀八兩,奉申聘敬。」下邊開著拜名。放在桌面,低頭便拜。潛齋那裡肯受,平還了禮。又拜謝了潛齋令兄,並謝了孔耘軒。

  少坐一會,拜別起身。潛齋兄弟送出大門,孔、譚二人登車而回。這正是:

  欲為嬌兒成立計,費盡慎師擇友心。

  日月如梭,不覺過了臘月,又值新正。譚孝移擇了正月初十日入學,王氏一定叫過了燈節,改成十八日入學。孝移備下酒席,請孔耘軒陪席。孝移早飯後,仍叫宋祿套車,自己坐在車上,王中拿帖,去請婁潛齋父子。到那邊敦請情節,俱合典禮,不必細述。不多一時,回至衚衕口,孝移下車,潛齋父子亦下車來,引進園裡,徑到碧草軒上。少刻孔耘軒亦到。孝移設下師座,自己叩懇拜托,潛齋不肯,因命端福兒行了拜師之禮。取學名叫紹聞。是因丹徒紹衣的排行。因問:「世兄何諱?」潛齋道:「家兄取捨姪名婁樗,小兒名婁樸。」孝移道:「此亦足徵大兄守淳之意。」潛齋道:「家兄常說,終身所為,皆令先君老先生所賜之教。」彼此寒暄不提。

  且說孝移原是富家,軒後廚房,又安置下廚役鄧祥,米麵柴薪;調料菜蔬,無不完備。這婁樸、譚紹聞兩人,一來是百工居肆,二來是新發於硎,一日所讀之書,加倍平素三日。孝移也時常到學中,與潛齋說詩衡文;課誦之暇,或小酌快談。

  潛齋家中有事,孝移即以車送回,或有時父子徒步而歸。這婁樸也還是小學生,時同紹聞到家中,王氏即與些果子配茶吃。

  荏荏苒苒,已到三月。王氏向譚孝移道:「這三月三日,吹台有個大會,何不叫先生引兩個孩子走走呢?」

 第一回 ↑返回頂部 第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