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彝與政治
作者:李大釗 1916年
1916年5月15日

  《民彝》何為而作也?大盜竊國,予智自雄,憑藉政治之樞機,戕賊風俗之大本。凡所施措,莫不戾乎吾民好惡之常,而迫之以黨於其惡。迨已極其暴厲恣睢之能事,猶恐力有弗逮,則又文之以古昔之典誥,夸之以神武之聲威,制之以酷烈之刑章,誘之以冒濫之爵祿,俾其天賦之德,暗然日亡,不得其邏輯之用,以彰於政治,而倫紀憲章,失其常矣。嗚呼!此其所繫,詎止一時之安危治亂而已哉!《》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視聽之器,可以惑亂於一時,秉彝之明,自能燭照夫萬物。如鑄禹鼎,如燃溫犀,魍魎妖魔,全形畢現。究之,因果報償,未或有爽。向之盜劫民彝罔惑民彝者,終當聽命於民彝而伏誅於其前,則信乎正義之權威,可以勝惡魔,天理之勢力,可以制獸欲也。《》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1]言天生眾民,有形下之器,必有形上之道。道即理也,斯民之生,即本此理以為性,趨於至善而止焉。爰取斯義,錫名民彝,以顏本志。一以示為治之道,在因民彝而少加牖育之功,過此以往。即確信一己所持之術足以福利斯民,施之實際亦信足以昭其福利,極其越俎之害,必將侵及民彝自由之域,荒卻民彝自然之能,較量輕重,正不足與其所被之福制[利]相消,則毋寧於牖育之餘,守其無為之旨,聽民之自器其材,自踏其常,自擇其宜,自觀其成,坦然以趨於至當之途之為愈也。一以見民彝者,吾民衡量事理之器。藏器於躬,待時而動,外界所加之迷惑迫壓,如何其棼且重,彼自有其純瑩之智照,堅貞之操守,有匪先民之典謨訓誥所能翳障以盡,奸雄之權謀數術所能劫持以窮也。方今求治之道雖廣,論治之言雖龐,而提綱挈領,首當審諦茲理,以為設施。違此則去治日遙,泯棼之端,且懼迭起環生之無已矣。

  詮“彝”之義,古有殊訓。一訓器:宗彝者宗廟之常器也。古者宗法社會時代,即祭即政。蓋政莫始於宗廟,地莫嚴於宗廟,器亦莫重於宗彝也。故稱其重者以概其餘而為百器之總名。有祭器焉,有享器焉,有養器焉,有藏器焉,有陳器焉,有好器焉,有征器焉,有從器焉,有旌器焉,有約劑器焉,有分器焉,有賂器焉,有獻器焉,有媵器焉,有服器焉,有抱器焉,有殉器焉,有樂器焉,有儆器焉,有重器焉。國家於冠、昏、喪、祭、征討、聘盟、分封、賂獻、旌功、平訟諸典,必以器從[2]。是器乃為國家神明尊嚴之所托,有敢窺竊神器者,律以叛逆。周之衰也,楚人問鼎之輕重,王孫滿嚴辭絕之,《春秋》嘉其功焉。古之滅人國者,遷其重器,此名與器所由不可以假人也。商器之文,不過象形指事而已。周器之文,乃備六書,乃有屬辭。其有通六書、屬文辭、載鐘鼎者,皆雅材也。制器能銘,居九能之一。凡古文可以補今許慎書之闕,其韻可以補《雅》、《頌》之隙,其事可以補《春秋》之隙,其禮可以補《逸禮》,其官位、氏族可以補《世本》之隙,其言可以補七十子大義之隙。三代以上,無文章之士,而有群史之官。群史之官之職,即在以文字刻之宗彝[3]。是則宗彝至於有周,不啻文史、輿誦、箴規、典要之淵源。殆如羅馬十二銅表[4]之類,固不徒供金石家鑒定之資而已。余今舉此,非故羅列古光古色,以墳冢窟藏之物眩惑吾二十棋[稘]國民之耳日[目],如古董論者之所為﹔乃以疏證文義之初,明古者政治上之神器在於宗彝,今者政治上之神器在於民彝。宗彝可竊,而民彝不可竊也﹔宗彝可遷,而民彝不可遷也。然則民彝者,懸於智照則為形上之道,應於事物則為形下之器,虛之則為心理之澂[徵],實之則為邏輯之用也。

  彝亦訓常,《書·洪範》云:“彝倫攸敘。”彝倫者,倫常也,又與夷通用。老子云:“大道甚夷,而民好徑。”[5]夷,平也。為治之道不尚振奇幽遠之理,但求平昜[易]近人,以布帛菽粟之常,與眾共由。所謂以其易飽易暖者自過吾之身,以其同飽同暖者同過人之日,故能易簡而得理,無為而成化也。蓋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庸言庸行,匹夫與知。以非常之政術,增庸眾之迷騖,以非常之教令,重庸眾之桎梏,慮其聞見不熟,或將未寤而驚也,動止不安,或將縶而顛且僕也。吾國求治之君子,每欲以開明之條教,繩渾噩之編氓,依有方之典刑,馭無方之群眾。己所好者,而欲人之同好,己所惡者,而欲人之同惡。有諸己矣,而望人之同有,無諸己矣,而望人之同無。抑知此一身之好惡非通於社會之好惡也,此一身之有無非通於社會之有無也。今以一身之好惡有無制為好惡有無之法,以齊一好惡有無不必相同之人,是已自處於偏蔽之域,安有望於開明之途也!任其好同惡異之性,施其強異從同之權,擅權任性,縱其所之,別白太紛,爭攘遂起,同者未必皆歸,異者從此日遠,而政以乖方,民以多事矣。此好同惡異之性所以不可滋長,強異從同之事所以宜加痛絕也[6]。《詩》云:“天之牖民,如壎如箎,如璋如圭,如取如攜。攜無曰益,牖民孔昜[易]。民之多辟,無自立辟。”[7]是知牖民之道,在因其天性之和合,而浚發其資能之所固有,如量以顯,勿益其所本無,以求助長之功,則其效昜[易]睹。蓋人生有欲,政治亦達其欲之一術耳。民之罹於辟者原自多端,不因性以為法,而立法以禁欲,則是辟自我立,不因乎人。但求其同,不容其異,專制之源而立憲之反,其結果必至法網日密,民命日殘,比戶可誅,沿門可僇也。歐洲當中世之際與改革之初,人之演用魔術而觸法以死者累千累萬,為其演用之者,不論誰何,皆害天人之法也。然其時,對於魔術之信念,頗踞堅厚之勢,於象心之中,故雖訴之刑僇,亦無能減其演用與對之之信念。新舊教壇之疾呼,民政官司之竭力,其於禁遏魔術之演用,均無效力。惟至數輩明達,簡明以示其理,謂茲世絕無演用魔術其事,以[亦]無魔術其物,故其事乃止。尋其舛誤,乃在訴由誤解而動作之人於刑,與聽訴人為其實際所不能為之事而後因之以為懲責焉[8]。夫非常之法,其於民也,背逆其生之常態,實與絕無是物之魔術相等。今以魔術迫之使行,不用則從而刑之僇之,此其為害,尤甚於歐洲中世之禁用魔術者遠矣。彼其非常之法,果為政治之良圖,而離於其民,已失其本然之價值,不能收功,反以貽害,況以譸張為幻,鬼蜮陰行,躬演盜國欺民之魔術,陸離光怪,莫可名狀者,而猶靦顏以白於眾曰,此民意也,此國情也,此長治久安之道也,此救國救民之心也。嗚呼!亡國妖孽,遘之不祥。苟天地不改其常道,人類未泯其常性,將必有操矛矢張弓弮以祓除之者,而不能與一朝居矣。此非常之法、反常之象所以終不可久也。

  彝又訓法。《書》曰:“永弼乃后於彝憲。”民彝者,民憲之基礎也。英倫憲法之美,世稱為最。戴雪嘗論之曰:“英倫憲法,吾人自束發受書,即稔聞之。匪制造而成者,乃發育而成者也﹔非空玄理論之果,乃英人固有本能之果也。此固有本能,乃以致英人建此基礎鞏固之制度,不必經建築方術之研究,正如蜂之構巢,何種技藝不足擬其良巧焉。故英憲時優之質,不一而足。吾人祖若宗,所由崇為寶典,決非近百年來世界開化諸邦之模擬贗造、剽竊,所可同日而語也。但英憲之發生,究在何時?創造之者,究為誰某?均非能明。其記載章條之成典何在,亦無能示。要之,英憲實自然發育之物,無論英人外人,縱遇不能晰解之處,而亦不可不尊信者也。”[9]此其所云英人固有之本能,即英之民彝也。所云固有本能之果,即以明英憲乃順民彝自然之演進,而能一循其常軌,積習成性,遂為不文之典,不惟勿需編纂之勞,且力避編纂之舉,以柔其性,而寬其量也。吾民彝之屈而不信、郁而不彰於憲典也久矣。茲世文明先進之國民,莫不爭求適宜之政治,以信其民彝,彰其民彝。吾民於此,其當鼓勇奮力,以趨從此時代之精神,而求此適宜之政治也,亦奚容疑。顧此適宜之政治,究為何種政治乎?則惟民主義為其精神、代議制度為其形質之政治,昜[易]辭表之,即國法與民彝間之連絡愈易疏通之政治也。先進國民之所以求此政治者,斷頭流血,萬死不辭,培養民權自由之華,經年郁茂以有今日之盛。蓋其努力率由生之欲求而發,出於自主之本能,其強烈無能為抗也。吾民對於此種政治之要求,雖云校先進國民為微弱,此種政治意識覺醒之範圍,亦校為狹小﹔而觀於革命之風雲,蓬勃飛騰之象,軒然方興而未有艾,則此民權自由之華,實已苞蕾於神州之陸。吾民宜固其秉彝之心田,冒萬難以排去其摧凌,而後以漸漬之工夫,熏陶昌大其光采,乃吾民唯一之天職,吾儕唯一之主張矣。

  夫代議政治,雖起於階級之爭,而以經久之歷驗,遂葆有絕美之精神焉。論善治標準最精者,莫如彌勒[10],其言曰:“夫以善治初哉首基之要素,既為其群各個小己之智德。斯凡一政治所具之長,即在增進人民之智德。而關於政制首當懸為問題者,遂在其涵育其群小己可嘉之資能至於何度。是等資能,曰德與智。從邊沁氏[11]校詳之析類,智德而外,更益以活動之能焉。治之優於此者,其他凡百措施,類能悉臻於善。蓋其蘊蓄之善,得以如量以彰於政治之用者,全賴其民之是等資能矣。”又曰:“凡求善治,必取素存於其群善良資能之幾分而組織之,俾以執司公務。代議政治者,即致其群一般聰明正直之平準,先覺之殊能於政治相接,視其他組織之方式,校有逕切關係並生宏大勢力之方也。即於何政制之下,此類勢力,皆為其善之存於而政者之淵源,惡之免於而政者之防遏焉。惟一國政制組織是等善良資能之分量愈擴者,其組織之法乃愈善,其政治乃愈良。”[12]然代議政治之施行,又非可徒揭櫫其名,而喚[渙]汗大號於國人之前,遂以收厥成功者。必於其群之精神植一堅固不拔之基,俾群己之權界,確有絕明之域限,不容或紊,測性瀹知,習為常軌,初無俟法制之力以守其藩也。厥基維何?簡而舉之,自由是已。而“意念自由之重,不必於思想大家乃為不可闕之心德也,其事實生民之秉彝,天既予人人以心矣,雖在常倫,而欲盡其心量者,尤非自由不可。”[13]此亦穆勒氏之所詔諭吾人者也。此類意念自由,既為生民之秉彝,則其活動之範圍,不至軼越乎本分,而加妨害於他人之自由以上。苟不故為人為之矯制,俾民庶之臨事御物,本其夙所秉賦涵修各自殊異之知能,判其曲直,辨其誠偽,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而軌納於正理,決無蕩檢逾閑之虞也。由是言之,政治之良窳,視乎其群之善良得否盡量以著於政治;而其群之善良得否盡量以著於政治,則又視乎其制度禮俗於涵育牖導而外,是否許人以徑,由秉彝之誠,圓融無礙,而為彖決於事理得失利害之餘裕。蓋政治者,一群民彝之結晶,民彝者,凡事真理之權衡也。民彝苟能得其用以應於事物之實,而如量以彰於政,則於紛紜錯綜之間,得斯以為平衡,而一一權其畸輕畸重之度,尋一至當之境而止。余信公平中正之理,當自現於從容恢廓之間,由以定趨避取舍之準准,則是即所謂止於至善矣。良以事物之來,紛沓畢至,民能以秉彝之純瑩智照直證心源,不為一偏一曲之成(見)所拘蔽,斯其包蘊之善,自能發揮光大至於最高之點,將以益顯其功於實用之途,政治休明之象可立而待也。惟若繩以至嚴之義,責以必守之規,民彝自然之所好,屢遭阻制而無由暢達其志,是其本能必由久廢而全荒,所標為微言大義者,終以扞格而不能深中乎人心,而其指為離經畔道之防者,將終於遇機而卒發,久遏之餘,破藩潰堤以出,一決且至不可收拾,此其為患何勝言哉!竊嘗端居深念,秘探吾國致亂之源,因果復頤,莫可悉舉而拓其竅要。舉凡歷史積重之難及[反],依賴根性之難除,眾論武斷之難抗,法制拘執之難移,莫不為自由之敵、民彝之蔽、政治之關也。嗟乎!吾民不欲為二十棋[稘]立憲政治下之國民,斯亦已耳。否則勿恤被體血汗之勞,澄心滌慮之功,以祓除此不祥之閡障,勿任馳驟束縛長此暗郁吾神州矣。

  蓋嘗遠稽列國,近證宗邦,知民彝之絯蔽,自由之屈束,每於歷史傳說、往哲前賢、積久累厚之群為尤甚焉。為其歷史所經閱者彌久,斯其聖哲所垂詔者彌多;其聖哲所垂詔者彌多,斯其民彝受繄[翳]蒙也彌厚,其民彝受繄蒙者彌厚,斯其政治趨腐敗也彌深。故釋迦之不生於他國,而生於印度,他國之歆羨之者,或引為遺憾千萬;而自印度言之,印度之有釋迦,印度之幸,亦印度之不幸也。耶穌之不生於他國,而生於猶太,他國之歆羨之者,或引為遺憾萬千;而自猶太言之,猶太之有耶穌,猶太之幸,亦猶太之不幸也。孔子之不生於他國,而生於吾華,他國之歆羨之者,或亦引為遺憾萬千;而吾華之有孔子,吾華之幸,亦吾華之不幸也。自有孔子,而吾華之民族不啻為孔子而生,孔子非為吾民族而生焉。自有耶穌,而猶太之民族不啻為耶穌而生,耶穌非為猶太民族而生焉。自有釋迦,而印度之民族不啻為釋迦而生,釋迦非為印度民族而生焉。是故釋迦生而印度亡,耶穌生而猶太滅,孔子生而吾華衰。迄今起視此等文化古邦,其民之具秀逸之才、操魁奇之資者,日惟鞠躬盡禮、局促趨承於敗宇荒墟、殘骸枯骨之前,而黯然無復生氣。膜拜釋、耶、孔子而外,不復知尚有國民之新使命也;風經詁典而外,不復知尚有國民之新理想也。吁!此豈是等聖哲之咎哉!毋亦相沿相習之既久,斯民秉彝之明,悉懾伏於聖智之下、典章之前,而罔敢自顯,遂以荒於用而絀於能耳。余為斯言,亦豈敢被罪先聖以攖人心者。惟以今日吾之國民,幾於人人盡喪其為我,而甘為聖哲之虛聲劫奪以去,長此不反,國人猶舉相諱忌噤口而無敢昌說,則我之既無,國於何有?若吾華者,亦終底於亡耳。孔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是孔子嘗示人以有我矣。孟子云:“當今之世,舍我其誰。”是孟子亦示人以有我矣。真能學孔孟者,真能遵孔孟之言者,但學其有我,遵其自重之精神,以行己立身、問學從政而已足。孔孟亦何嘗責人以必犧牲其自我之權威,而低首下心甘為其傀儡也哉!

  且吾民嘗以夸耀於世者,固莫不曰:吾有四千餘年之歷史也。緬維吾祖降自昆侖,轉徙播遷,宅於夏土,氏繫於以蕃衍,聖哲於以代作。其間典章制度,德禮政刑,歷數千祀,足示吾人以崇奉之則者,繁縟彪炳,美矣備矣。史冊俱在,照[昭]然可尋,洵非妄自夸大、虛為構飾之辭也。而抑知其崇奉之專,即其庸愚之漸;美備之勝,即其偏蔽之由;四千餘年歷史之足夸,即其四千餘年歷史之足病者乎?一群之中,綱常法度之入人既深也,先聖創其規儀,後儒宗其模式,群之人視彼性[往]聖之嘉言懿行,正若天經地義,莫或敢違。雖以曠世殊俗,理之創於古者不必其宜於今也,法之適於前者不必其合於後也,夏葛之不宜於冬裘也,膠柱之不足以鼓瑟也,結繩之治不能行於文字傳譯之世也,巢穴之居不能用於宮室輪奐之美也,茹毛飲血之生活不能代烹調珍錯之生活也,弓矢之器不能施於飛潛炮火之戰也,井田之不可復反也,封建之不可復興也。例之最近,一九一四年且為古代史矣[14]。歐洲戰前之一切政治藝術,人文種種,胥葬埋於墳墓之內矣[15]。斯固天演之迸[迹],進化之理,窮變通久之道,國於天地,莫或可逃,莫或能抗者。即以吾人所能為光榮之歷史觀之,已足示人以遷流之迹,有進無退,不可淹留。而吾民族思想之固執,終以沿承因襲,踏故習常,不識不知,安之若命。言必稱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義必取於《詩》、《禮》、《春秋》;即其身體力行之際,確見形格勢禁,心嘗有所未安,究因一群風習之氣壓,一國歷史之塵積,為勢絕重,為力綦宏,弗克堅持一己意志之自由,沖其網羅而卓自樹立,破其勒馽而突自解放,舉一切迷蔽民彝之死灰陳腐,摧陷而澄清之,以畔夫舊貫而暢育其新機,一群之思辨知能,遂若萎縮而勿振,決無活潑之機、嶄新之象矣!豪強者出,乘時崛興,取之以盜術,脅之以淫威,繩之以往聖前賢之經訓,遲之以宗國先君之制度。錮蔽其聰明,夭閼其思想,銷沉其志氣,桎梏其靈能,示以株守之途,絕其邁進之路,而吾之群遂以陵替。蓋自有周之衰,暴秦踵起,用商鞅、李斯之術,焚書坑儒,銷兵鑄鐻,墮名城,徙豪杰,生民之厄,極於此時。漢興,更承其緒,專崇儒術,定於一尊。為利一姓之私,不恤舉一群智勇辯力之淵源,斲喪於無形。由是中國無學術也,有之則李斯之學也;中國無政治也,有之則贏秦之政也。學以造鄉愿,政以畜大盜,大盜與鄉愿交為狼狽,深為盤結,而民命且不堪矣。以剝知喪能之民,居無政無學之國,其不為若輩之魚肉以盡者幾何?斯其民彝之晶影,又烏由彰著於政治?卒至一夫竊國,肆志披昌,民賊迭興,藐無忌憚。雖以今日民權丕振、憲治普行之世,光化之下,猶有敢以一身演曹操、王莽、石敬塘[瑭]、張邦昌、劉豫、路易十四、拿破侖第三之歷史,而犯其應有盡有之罪惡者。且復飾迹於祭天尊孔之典、匿身於微言大義之辭,以圖壓服人心,鉗制人口。異邦干祿之子,不遠梯山航海之勞,以事助桀為虐之業,雌黃其口,顛倒是非,鄙夷吾之國情民性,悍然指為特別之民,當行特別之政。以致禍水橫流,滔滔未已,使吾民不得不別覓表見(民彝之道),以與鄉愿大盜相周旋。〈民彝之道,〉湘賢譚復生而生於今日,更不知作若何沉痛之語[16]。而耳食者流,猶不審致亂之源,翻然改圖,徒夢想中天之盛遐,起思古之幽情,而復古之潮流,遂更為黠獪奸雄所利用。嗟呼!邈古之世,前無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聖,而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乃能成其偉大之功德。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歷史,有式範人倫之權威,而堯、舜、禹、湯、文、武、周、孔反以絕跡於後世。以如是蕃庶優秀之民族,如是廣漠沃美之江山,乃末由以豐亨豫大,光昌於世。不亡於初棋[稘]之洪水猛獸,不斬於歷劫之災異兵荒,而獨憂其不保於廣土眾民文明聞[開]敷之今日者,則豈非以累代之大盜鄉愿,假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名,所構醞之歷史與經傳,積塵重壓,盤根深結,以障蔽民彝,俾不得其當然之位置,而彰於政治實用之途也歟!歷稽載籍,一部廿四史中,斬木揭竿,狐鳴篝火,茻然起於草澤之間者,不絕於書。豈諸夏之民,皆具好亂之天性乎?毋亦民彝者,心理之自然,經傳者,倫理之矜持。以論[倫]理制心理,以矜持御自然,倫理矜持之道,有時而窮,心理自然之勢,終求其達[17]。其為勢也,不以常達必以偶達,不以正達必以變達,不以順達必以逆達,不以和達必以激達。不謀達以常正順和之道,必遏之使出於偶變逆激之途。蚩蚩者泯[氓],鋌而走險,何所不可。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18]死且不懼,其他桁楊囹圄壓迫鉗制之道,更有何效以圖苟安?夫山林草野之間,一夫狂呼,應者四起。瓮牖繩樞之子,豈皆懷帝制自為之野心者,顧敢奮臂以起,悍然與當世之雄強相角抗,此自當代之國法倫理觀之,固可加以叛逆之顯僇,被以盜賊之惡名;而自心理觀之,固皆民彝見制,迫不得伸,乃於偶變逆激之道以求其達之徵也。此之不察,徒欲以歷史之陳死人,制服社會之活心理,終見心勞日拙,致政象於卼臲不安而已矣。耶馬遊[遜]曰:“文史諸書,皆意思之所顯,即志願奮勉之記錄也。”是則民彝者,可以創造歷史,而歷史者,不可以束制民彝。過去之歷史,既為鄉愿大盜假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典謨訓誥為護符,盡傾其穢惡之心血,以污其幅帙矣。今後之歷史,盡有無限光華潔白之空頁,全俟吾民本其清新純醇之資能,以晶映其異采。斷不容大盜鄉愿涓滴之惡濁血液溷入其中,致其流毒終古,附著於吾民族之歷史而莫可滌濯。即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嘉言懿行,傳流雖久,施之今世,決非所通。蓋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所以承後世崇敬者,不在其法制典章示人以守成之規,而在其卓越天才示人以創造之力也。吾人生千百年後,俯仰今昔,惟有秘契先民創造之靈,而以創造新國民之新歷史,庶以無愧於先民。若徒震於先民之功德,局於古人之成規,墮其自我之本能,蔽其秉彝之資性,是又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罪人也矣。

  夫尊重史乘、崇奉聖哲之心既篤,依賴之性遂成於不知不識之間。然而史乘之往轍,不可以回旋也,聖哲之偉迹,不可以再見也。而茲世所遘之艱巨,所遇之屯蹇,慮非一己微末之才所能勝。於是憂亂思治之切者,駭汗奔呼,禱祀以求非常之人物出而任非常之事業,從而歌哭之,崇拜之,或曰此吾國之拿破侖也,或曰此吾國之華盛頓也,或曰此內聖外王,堯、舜、湯、武之再世也,吾民宜舉國權而托諸其人也。神奸悍暴之夫,窺見國民心理之弱,乃以崛起草茅,作威作福,亦遂蒙馬虎皮,炫罔斯民曰:吾將為汝作拿破侖也,吾將為汝作華盛頓也,吾將為汝作堯、舜、湯、武也。炫罔之猶以為未足,更為種種羈縻延攬之術,以迎穢納垢,府聚群惡。凡夫權勢利祿之資,無不為收拾人心之具。風聲所樹,群俗為靡,而頑懦淟涊之徒,相率趨承緣附於其側,以供奔走驅策之用,而頌言斯人為“神武”。然而“神武”之人,茲世亦安有是物,特一群心理,以是相驚,伯有之厲,遂為黎丘之鬼,而“神武”之勢成,而生民之禍烈矣。例證不遠,即在袁氏。兩三年前,吾民腦中所宿之“神武”人物,曾幾何時,人人傾心之華、拿,忽變而為人人切齒之操、莽,袒裼裸裎,以暴其魑魅罔兩之形於世,掩無可掩,飾無可飾,此固遇人不淑,致此厲階,母[毋]亦一般國民依賴英雄,蔑卻自我之心理有以成之耳!陽明有言:“除山中賊易,除心中賊難。”秦政之世,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恃險足以威天下之眾矣。然而陳涉一呼,山東豪杰投袂而起,一夫作難,七廟以隳,曾不二世,而嬴氏子孫身死人手矣。以知殘民之賊,鋤而去之,易如反掌,獨此崇賴“神武”人物之心理,長此不改,恐一桀雖放,一桀復來,一紂雖誅,一紂又起。吾民縱人人有湯武征誅之力,日日興南巢牧野之師,亦且疲於奔命。而推原禍始,妖由人興,孽由自作。民賊之巢穴,不在民軍北指之幽燕,乃在吾人自己之神腦。是則犁庭掃穴之計,與其張皇六師,永事戒備,母[毋]寧各將盤營結寨伏於其腦之“神武”人物,一一僇盡,絕其根株而肅清之。誠能如是,則雖華山歸馬,孟津洗兵,不築路易斷頭之台,不拓拿翁竄身之島,亦可以高枕而無憂矣。由來西哲之為英雄論者,首推加萊羅、耶馬遜、托爾斯泰三家[19]。加氏論旨,則謂世界之歷史,不過英雄傳記之聯續耳。常人薪也,英雄火也,薪無論燥至何度,不能以自燃。引以一星之火,可使燎原也。常人之於社會,其受壓迫酷至何度,亦不能自奮其力而為反抗。於此有英雄焉,一夫崛起,賫有天錫之靈光,足以烘耀常人之精神。而社會之改革,於是乎行,社會之進步,於是乎遠焉。故英雄者,神人也,神而降為人者也,能見人之所不能見,知人之所不能知,此其所以異於常人也。耶氏則異於是,謂英雄者,順從有眾之心理,攝取有眾之努力,而始成其為英雄。人第見其人之功業,震於一時,而不知有無數同其意志者,潛盾於其後焉。此所謂英雄者,不過代表此無數之意志,而為其活動之中心耳。故英雄者,人神也,人而超為神者也。托氏之說,則正與加氏之說相反,謂英雄之勢力,初無是物。歷史上之事件,固莫不因緣於勢力,而勢力云者,乃以代表眾意之故而讓諸其人之眾意總積也。是故離於眾庶則無英雄,離於眾意總積則英雄無勢力焉。以余言之,加氏之說猶含希臘英雄時代之采色[20],而為專制政治產孕之思想,今已無一顧之值。耶說視加說為核實矣,而其立論,終以神秘主義為據,以英雄政治為歸,此點與加說略同,故亦病未能取。獨托氏之論,精辟絕倫,足為吾人之棒喝矣。夫聖智之與凡民,其間知能相去不遠。彼其超群軼類者,非由時會之因緣,即在眾庶之信仰。秉彝之本,無甚縣[懸]殊也。就令英雄負有大力,聖智展其宏材,足以沛澤斯民,而一方承其惠恩,一方即損其自性;一方蒙其福利,一方即喪厥天能。所承者有限,所損者無窮;所蒙者易去,所喪者難返。寖微寖弱,失卻獨立自主之人格,墮於奴隸服從之地位。若而民族,若而國家,即無外侵亦將自腐,奚能與世爭存!即苟存焉,安有價值之可言。老子云:“聖人不死,大盜不止。”[21]此所謂盜,殆指盜人秉彝之能而荒之,其民過崇聖智厚賴英雄之性,其即引盜入室之媒歟。或曰:法律,死物也,苟無人以持之,不能以自行。古人“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之言,終寓有不磨之理。若懲人治之弊而專任法律,與鑒法治之弊而純恃英雄,厥失維均,未易軒輊。排斥英雄之說,失其中庸,必至流於眾愚政治,聚眾瞽以事離婁之明,驅眾尪以當烏獲之役,烏乎可哉!況十九棋[稘]初葉,悉全歐之人,勝一拿破侖,故是棋[稘]之文明,植基於唯民主義。二十棋[稘]初葉,竭維廉二世之力,以制全歐,即以制全世界。苟或勝焉,則是棋[稘]之文明,縱不敢云返於適與唯民主義相反之英雄主義,而必植基於一種新英雄主義,可以斷言。庸得以因噎廢食,痛惡人治之說至於此極也。應之曰:唯唯否否。余為此言,非純恃法律萬能之力,以求致治之功。乃欲溯本窮源,以殺迷信人治之根性,免致野心之徒,謬種流傳,禍機隱伏,野草不盡,春風吹又生也。蓋此性不除,終難以運用立憲政治於美滿之境。今後取人之准,宜取自用以效於民之人,無取用民以自現之人;宜取自用其才而能適法之人,無取為之制法始能展才之人。蓋唯民主義乃立憲之本,英雄主義乃專制之原。而立憲之所以畔夫專制者,一則置重眾庶,一則側重一人;一則使知自重其秉彝,一則多方束制其畀性;一則與以自見其我於政治之機,一則絕其自現其我於政治之路。凡為立憲國民(之)道,在〔道〕能導民自治而脫他治。民以是相求,政以是相應,斯其民之智能,必能共躋於一水平線而同蓲並育。彼其眾庶,立於水平線以上,以驅策英雄俾為民用可也;降於水平線以下,以待英雄之提撕,聽英雄之指揮不可也。彼其英雄守一定之限度,以代眾庶而行眾意可也;越一定之限度,背眾庶以獨行其意不可也。此實專制國民服事英雄與立憲國民驅使英雄之辨,亦即專制政治與立憲政治之所由殊也。且拿破侖之與全歐爭也,法蘭西國民實為之效命。德意志國民之與世界戰也,維廉二世實為之前驅。為因不同,為果自異。故拿破侖之敗,得謂為全歐敗一拿破侖;德意志國民之勝,不得謂維廉二世勝全世界。然則唯民主義可以勃興於十九棋[稘],英雄主義則斷不能復活於二十棋[稘]也。代議政治雖今猶在試驗之中,其良其否,難以確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測。然即假定其不良、其當易,其起而代之者,度亦必為校代議政治益能通民彝於國法之制,決非退於專制政治,可以篤信而無疑焉。此美今總統威爾遜氏有言曰:“余敬塔虎脫與羅斯福,余信二氏為吾美國民而活動,與二氏有可敬之人格絕無所疑。但二氏僅為為吾美國民活動之人,而無與吾美國民共動之意;故余代二氏而與吾美國民共行政治。”[22]吾民當知國家之事,經緯萬端,非一二人之力所能舉,聖智既非足依,英雄亦莫可恃,匹夫之責,我自尸之。必需求一人焉,以司機關,則遴與民共動之人。此而難獲,更擇為民活動之人,而施以驅策。彼神武自雄者,物大莫容,無所用之。蓋迷信英雄之害,實與迷信歷史同科,均為醢[醞]釀專制之因,戕賊民性之本,所當力自湔除者也。

  立憲政治基於自由之理,余既略陳其概矣。顧自由之保障,不僅繫於法制之精神,而尤需乎輿論之價值。故凡立憲國民,對於思想言論自由之要求,固在得法制之保障,然其言論本身之涵養,尤為運用自由所必需。蓋夫一國專制之積習,淪浹既深,民間持論之態,每易昧於商權之旨,好為抹殺之辭。末[未]盡詢謀之誠,遽下彖定之語,此其流弊,以視偶語之禁,腹誹之罰,尚為可怖。漢土自春秋戰國以還,諸子爭鳴,百家並起,子輿氏以論政名家,所言多與近世民政相符,獨其距辟楊墨,至詆為邪說淫辭,而謂“楊子為我,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吁!此其言之背於邏輯,何其甚也!自是而后,儒者排距黨伐之風,日以昌熾。韓退之之徒,持議尤為偏激。李卓吾傾心內典,一時學士大夫詆為異端。卓吾自知所言為世弗容,至自名其書為“李氏焚書”。未幾,身系囹圄,而書亦成灰燼。嗚呼!其群之對於言論之虐,其視專制之一人為何如也。爰及於今,歐西自由之說,雖經東漸,神州共和之幟,亦既飄然高樹。而社會言論武斷之力,且與其龐雜喧闐之度而俱增,而是非亂,面真偽淆,公理正義乃更無由白於天下,自由之精神,轉以言論自由愈湮沒而不彰。吾人追究作俑之罪,春秋之義,責備賢者,雖以子輿氏闡明民政之功,而亦不能為之曲諱矣。昔者穆勒氏之論自由曰:“凡在思想言行之域,以眾同而禁一異者,無所往而合於公理。其權力之所出,無論其為國會,其為政府,用之如是,皆為悖逆。不獨專制政府其行此為非,即民主共和行此亦無有是。依於公信而禁獨伸之議者,其為惡浮於違眾議而禁公是之言。就使過去來三世之人所言皆同,而一人獨持其異,前之諸同不得奪其一異而使同,猶后之一異不得強其諸同以從異也。蓋義理言論,不同器物,器物有主人所獨寶,而於余人不珍,故奪其所有,謂之私損。而所損者之家寡,猶有別也。義理言論,乃大不然。有或標其一說,而操柄者禁不使宣,將其害周遍於人類。近之其所被者在同世,遠之其所被者在后人。與之同者,固所害也。與之異者,被害尤深。其所言為是,則禁之者使天下后世無由得是以救非,其所言為非,則禁之者使天下后世無由得非以明是。蓋事理之際,是惟得非,而后其為是愈顯,其義乃愈不刊,此其為用正相等耳。是二義者,必分立審辨而后明。言論之出也,當議禁絕之時,從無能決其必非者,就令能決其必非矣,而禁絕之者,仍無功而有過。”(23)此透宗之旨。余之譾陋,初事論事,何以加茲,故微引其言,以証社會言論,對於異說加以距辟,無論其說之本非邪說淫辭,真理以是而隱,不得與天下后世共見,其害滋甚。即令為邪說矣、淫辭矣,其背理之實亦不能以昭示於天下后世,其害仍隱中而無由逃。法制禁之,固非所宜,輿論禁之,亦豈有當。此即征諸楊墨之說,而益信矣。試問今之讀書明理之士,有仍以楊墨之學說為無君無父足以盡之者乎?有仍以無君之民為禽獸者乎?希臘聖者蘇格拉的,今世哲俊共許為西方孔子者也。顧當其身,國人眾推廷鞫,被以慢神不道、惑眾傾邪之罪而戮之矣。耶穌基督,今世奉為唯一之救主者也。顧當其身,時人以其人為逆天而戮之矣。最近如托爾斯泰,世嘗尊為文豪大哲者也,而前曾受破門之宣告矣。此可知邪說之未必果邪,淫辭之未必果淫。真理正義,且或在邪說淫辭之中也。二十年以前,洋海始通,西學輸入,縉紳先生尚持天動地靜之說,而以為奇技淫巧焉。今地球環繞太陽之理,聲光化電之學,雖在童騃,亦粗知其義矣。蓋所謂真理者,亦有從世運而變遷者乎。所不可變者,獨此民彝之智察耳。予之自人者,人可以奪之。秉之自天者,則非人為之威福,人為之毀譽,所能汩沒以空,澌滅以盡也。故夫聲色貨利,足以蠱人之形骸也﹔而民彝之所操,不以是而移也。桁楊刀鋸,足以屈人之軀體也﹔而民彝之所守,不以是而淆也。詆諆距辟,足以禁人之昌說也﹔而民彝之所向,不以是而反也。即於一言一行之微,其以聲色貨利蠱之者,其物即緣聲色貨利而俱存。以桁楊刀鋸屈之者,其物即與桁楊刀鋸而並立。以低諆距辟禁之者,其物即從詆諆距辟而潛滋。此無他,凡事之涉及民生利害者,其是非真妄宜聽民彝之自擇,未遽可以專擅之動作雲為,以為屏斥杜絕之方也。天之所賦人焉能奪,天之所禁人何能予。道在聽民彝之自為趨向,因勢而利導之,為容相當之余裕,俾得盡形於政,以收自然之成,無事束縛馳驟之勞,防閑檢制之工矣。其或不爾,利其不著,便於制異從同,潛存之勢,亦終必發。聲色貨利桁楊刀鋸之力,且不為功,而謂低諆距辟之事,庸能有成哉!是故立憲國民之於言論自由也,保障之以法制,固為必要,而其言論本身,首當洞明此旨。但察其是,勿拒其非,縱喜其同,莫禁其異,務使一群秉彝之所好,皆得相當之分,反復辯論,獲其中庸之理以去。最后彖定之辭,勿得輕用,終極評判之語,勿得漫加。健全之輿論成,而美滿之憲政就矣。近人海智氏著《政治常識》一書(24),開宗明義即敘著書之旨,不在對於一人一事而為終極彖定之語,懼其侵及天稟而為智力之絯也。其言曰:“排斥終極之彖定,其利乃在致一切政治問題,得應有盡有之人,續行討論。此類討論,每足以喚起有效之思索,導於理想社會之域。而此理想社會,即所以表示吾美人生之協和者也。倘吾全美或其一州之國民心覺,不克活潑潑地以呈於公共問題,則其政治之體,不得盡其全能。正猶一人之身,有其一部麻木不仁,余則僅存形式動作之觀而已。於憲法限制之內,法令與判決即多數表布之意思,迄於為新行立法制定所更,為茲土之法律,並政治行為之准則焉。在此期間,進步方法之討論罔有息絕,其查事之精,析論之透,均為其進程所達之驗也。蓋背乎邏輯之推論,苟為根於事實而設者,其視合乎邏輯之推論,所據之事全為子虛者,厥失為少。前者得其時而或有合,后者徒為美辭之助而永無其果。前者猶為實用,后者隻為空理。心性之重乎討議,殆與求構之結論無殊也。”(25)准乎斯言,不以凡事之理曲是非攬之於己,而下最后判彖之辭,則其理曲是非自能獲於天下公論之中。蓋其參究互議之果,乃能求一事實為之根據。而后邏輯之用,方為不荒,心覺之能,始能昭著,輿論之聲,乃能揚於社會而有偉大之權威也。吾民可以諦審其理矣。

  群演之道,在一方固其秩序,一方圖其進步。前者法之事,后者理之事。必以理之力著為法之力,而后秩序為可安﹔必以理之力摧其法之力,而后進步乃可圖。是秩序者,法力之所守,進步者,理力之所摧也。歐洲當文藝復興之頃,羅馬教皇,權威赫赫,雖以帝王之尊,莫不俯首帖耳於教皇之前,其法之力,可謂風靡全歐矣。胡以路德之徒,昂然崛起,別樹新教之幟,以與炙手可熱之教皇抗,而卒能勝之,則理之力也。法蘭西革命之時,上自王家,下至貴族僧侶,蹂躪平民,無所弗至,其法之力,可謂火熱水深矣。而胡以盧梭、孟德斯鳩、烏爾泰(26)之流,揚其民權自由之聲,卒釀革命之風雲,而共和之基卒以奠定,則理之力也。他如英之大憲章、權利請願書,美之獨立宣言,吾國之南京約法,乃至雲南宣言之四大政綱,莫非以理之力沖決法之力,而流露之民彝也。蓋法易腐而理常新,法易滯而理常進。國之存也存於法,人之生也生於理。國而一日離於法,則喪厥權威,人而一日離於理,則失厥價值。故立憲國民之責任,不僅在保持國之權威,並宜尊重人之價值。前者政治法律之所期,后者學說思想之所為。前者重服從、尚保守,法之所禁不敢犯也,法之所命不敢違也。后者重自由、尚進取,彝性之所趨,雖以法律禁之,非所畏也。彝性之所背,雖以法律迫之,非所從也。必使法之力與理之力,息息相攻,即息息相守,無時不在相摩相蕩相克相復之天,即無時不得相調相劑相蓄相容之分。既以理之力為法之力開其基,更以理之力為法之力去其障,使法外之理,無不有其機會以入法之中,理外之法,無不有其因緣以失法之力。平流並進,遞演遞嬗,即法即理,即理即法,而后突發之革命可免,日新之改進可圖。是在民彝與國法疏通之脈絡途徑何如耳,是在吾民本其秉彝之能以為改進之努力何如耳。

  余論至斯,已嫌過冗,最終有欲為吾國民告者。人之生也,莫不有其環境,而常與其生以莫大之影響焉。其境豐者其能嗇,其境匱者其能增。此理雖常見於僿野之民,而非可論於文明之族。蓋文明雲者,即人類本其民彝改易環境,而能戰勝自然之度也。文明之人,務使其環境聽命於我,不使其我奴隸於環境。太上創造,其次改造,其次順應而已矣。國家之存立,何莫不然。國民全體,亦有其大生命焉,其與環境相戰,所需之秉彝之能,努力之勇,正不減於小己之求生。吾華建國,宅於亞陸,江山秀美,泱泱大風,世界之內,罕有其匹。沃土如茲其廣也,河流如茲其多也,海線如茲其修也,煤鐵如茲其富也。苟吾四億同胞之心力,稍有活潑之機,創造改造之業,姑且莫論,但能順應此環境而利用之,已足以雄視五洲威震歐亞矣。而今則何如者?神衰力竭,氣盡能索。全國之人,其穎智者,有力僅以為惡,有心惟以造劫。余則死灰槁木,奄奄待亡,欲東不能,欲西不得,養成矛盾之性,失其自然之天(27),並其順應環境之力而亦無之。遂令神州,鞠為茂草,昔稱天府,今見陸沉。嗚呼!是果孰之咎歟?余思之,且重思之,則君主專制之禍耳。蓋民與君不兩立,自由與專制不並存,是故君主生則國民死,專制活則自由亡。而專制之政與君主之制,如水與魚,如膠與漆,固結不解,形影相依。今猶有敢播專制之余燼,起君主之篝火者,不問其為籌安之徒與復辟之輩,一律認為國家之叛逆、國民之公敵,而誅其人,火其書,殄滅其丑類,摧拉其根株,無所姑息,不稍優容,永絕其萌,勿使滋蔓,而后再造神州之大任始有可圖,中華維新之運命始有成功之望也。吾任重道遠之國民乎!當知今日為世界再造之初,中華再造之始。吾人宜悟儒家日新之旨,持佛門懺悔之功,遵耶教復活之義,以革我之面,洗我之心,而先再造其我,棄罪惡之我,迎光明之我﹔棄陳腐之我,迎活潑之我﹔棄白首之我,迎青年之我﹔棄專制之我,迎立憲之我﹔俾再造之我適於再造中國之新體制,再造之中國適於再造世界之新潮流。我不負此中國,中國即不負此河山,是在吾國民之善用其秉彝,以之造福邦家,以之挽回劫運。國家前途,實利賴之矣。

  托爾斯泰詮革命之義曰:“革命者,人類共同之思想感情遇真正覺醒之時機,而一念興起欲去舊惡就新善之心覺變化,發現於外部之謂也。除悔改一語外,無能表革命意義之語也。”今者南中倡義,鐵血橫飛,天發殺機,人懷痛憤,此真人心世道國命民生之一大轉機也。一念之悔,萬劫都銷,此則記者齋戒沐浴,願光奉其懺悔之心,以貢於同胞之前。而求以心印心,同去舊惡,同就新善,庶不負革命健兒庄嚴神聖之血,洒於自由神前,為吾儕洗心自懺之用矣。

  (櫻花節中脫稿)

  1916年5月15日

  《民彝》創刊號

  署名:守常


作者原注參考文獻

编辑
  1. 《詩·大雅·烝民》章。
  2. 見《龔定庵續集》卷一,《說宗彝》。
  3. 見《龔定庵續集》卷三,《商周彝器文錄序》。
  4. Twelve Tables. 羅馬法典名。
  5. 老子:《道德經》。
  6. 參閲《甲寅》第一期,秋桐君《政本》。
  7. 《詩·大雅·板》章。
  8. 參閲 Hedges, Common Sense in Politics, pp. 8-9。
  9. 見 A. V. Dicey. The Law of Constitution, pp.2-3。
  10. John Stuart Mill.
  11. Bentham.
  12. 見Mill. Consideration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第二章,The Criterion of a Good Form of Government。
  13. 見嚴譯:《群己權界論》,第四十六、四十七頁。
  14. H.G.Meles曾寄文於Daily Chronicle,中有警句曰:“1914 is ancient history.”
  15. 英人奧士本,曾於Morning Post撰文,中有“戰爭者,文學家之墳墓也”句。
  16. 譚嗣同著《仁學》一書,痛論中國無學術,有之皆荀學也;中國無政治,有之皆秦政也云云。
  17. 參閱《甲寅》第三期,秋桐君《自覺》。
  18. 老子:《道德經》。
  19. Carlyle,蘇格蘭史學家(1795-1881);Emerson,美國文學家(1803-1882);Tolstoy,俄國文學家(1828-1910)。
  20. 希臘稱英雄為Demigod,譯言“半神”,古代史家嘗謂英雄為神族之一。
  21. 老子:《道德經》。
  22. 見所著《新自由主義》,曾於日文譯本見之。

  (23) 見嚴譯《群己權界論》第二十、二十一頁。──作者原注

  (24) Hedges美人,所著《政治常識》(《Common Sense in Politics》)於一九一二年出版。──作者原注

  (25)Hedges:《政治常識》第四、五頁。

  (26)Rousseau,Montesquieu,Voltaire。──作者原注

  (27) 日人市村贊次郎,嘗謂吾國民有五矛盾性:(一)保守而不厭變化﹔(二)從順而有時反抗﹔(三)一般文弱而個人有所不屈﹔(四)極好主義而又能雷同﹔(五)貴實行而泥於形式。此其所言,未必皆中,而矛盾之說,要亦不無所見。余謂此非吾民族秉彝之性,隻以專制政治,戕賊民性泰甚,遂成此不自然之態耳!──作者原注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27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