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釋 (四庫全書本)/注箋刋誤卷12
水經注釋 注箋刋誤卷十二 |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箋刋誤卷十二
仁和趙一清纂
青衣水篇
縣故有青衣羌國也〈卷三十六一頁八行〉
一清案有當作古
桓水篇
地志曰〈卷三十六二頁六行〉
一清案當作地理志落理字
阻漾支津〈卷三十六三頁六行〉
一清案阻當作沮
暨于衙嶺之南溪川〈卷三十六三頁七行〉
一清案川胡渭校改水
若水篇
汶山曰莋〈卷三十六四頁六行〉
一清案莋華陽國志作夷
河中有蛙巂山〈卷三十六四頁十一行〉
箋曰華陽國志云卭都河中有奉巂山一清案劉昭郡國志補注引華陽國志作蜯巂山今改正
司馬相知定西夷〈卷三十六五頁三行〉
一清案漢書是西南夷傳本傳亦有南字今校補
水又與母血水合〈卷三十六五頁十一行〉
一清案水上落若字
瀘江水〈卷三十六六頁二行〉
一清案水下落注之二字孫潛校補
又有光珠穴〈卷三十六六頁二十行〉
一清案御覽引此文作珠光穴
徙之禁防〈卷三十六七頁九行〉
一清案防何焯校改旁
最為髙秀〈卷三十六七頁十一行〉
一清案髙秀名勝志引此文作傑秀
瀘水源出曲羅舊〈卷三十六七頁十七行〉
一清案舊全祖望云當作巂曲羅巂者巂人種名唐置曲州以此
看都濩泚住柱呼尹〈卷三十六八頁二行〉
箋曰二語未詳一清案說文濩雨流霤下貌又廣韻布濩流散也泚汗出也言行道艱苦流汗也呼尹當作呼伊住柱呼伊停仗呼其疇類也泚伊相叶古三聲通韻惟看都二字義難通曉
庲降賈子左擔七里〈卷三十六八頁二行〉
箋曰庲降屯名也華陽國志云建寜郡治故庲降都督屯也李充蜀記云蜀山自綿谷葭萌道徑險窄北來擔負者不容易肩謂之左擔道一清案蜀志李恢為庲降都督領交州刺史住平夷後馬忠為庲降都督移治建寜味縣裴松之曰庲降去蜀二千餘里時未有寜州號為南中置此職以總攝之平夷城在今雲南陸凉州又曲靖軍民府南寜縣有廢味縣此蜀漢之庲降屯若江由左擔道即隂平道鄧艾由之入蜀在今四川龍安府平武縣界去南中絶逺不得因蜀記左擔字漫引之也
馬搏頰坂〈卷三十六八頁三行〉
一清案頰方輿紀要作顙說文頰面旁也非能搏者顙之訓為額易說卦傳其於馬也為的顙是也
亦咸言至僰道入江〈卷三十六八頁九行〉
一清案咸當作或
為母給江膂水〈卷三十六八頁十一行〉
箋曰華陽國志云為母汲江裔水一清案全祖望云江膂江心也膂字不誤
沫水篇
又有利慈晉太始九年黄龍二見于慈池〈卷三十六九頁三行四行〉一清案利慈下落渚字慈池當作利慈全祖望校改
水又東逕開邦縣〈卷三十六九頁十行〉
一清案水上落沫字
而東出于江源縣也〈卷三十六九頁十一行〉
一清案源當作原
昔沫水自䝉山至南安而溷崖〈卷三十六九頁十三行〉
箋曰孫云當作若沫水一清案非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云西至沫若水又云故乃關沫若謂沫水及若水也孫汝澄誤以二水為一名又以己意改沫若為若沫繆之甚矣御覽引此文是昔字而當作為
延江水篇
而南入鄨水〈卷三十六九頁二十行〉
一清案鄨水當作黚水漢書地理志校下同
而東注于延水〈卷三十六十頁二行〉
一清案延水當作延江水下並同
出犍為漢陽道〈卷三十六十頁二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故邑郡之南鄙〈卷三十六十頁八行〉
一清案邑當作巴兩漢志涪陵屬巴郡
將有逕之處〈卷三十六十頁十六行〉
一清案處字衍文全祖望校
又東南至武陵西陽縣〈卷三十六十頁二十行〉
一清案西陽當作酉陽漢書地理志校
酉水東南至沅陵縣入于沅〈卷三十六十一頁十一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延江水篇注尾誤作酉水篇經文存水篇
周水又東逕牂柯郡之無斂縣北〈卷三十六十一頁十八行〉
一清案無斂當作毋斂漢書地理志校
温水篇
温水又西南逕滇池於西北〈卷三十六十二頁十二行〉
箋曰於當作之一清案非也於下落縣字
温水又西㑹水澤〈卷三十六十二頁十九行〉
一清案水澤當作大澤漢書地理志益州郡滇池縣下云大澤在西是也
橋水東流毋單縣注于温温水又東南興古郡之毋掇縣東〈卷三十六十三頁五行六行〉
一清案橋水東流温水又東南下俱落逕字孫校増漢書地理志毋棳縣師古曰棳之恱反其字从木
與南橋〈卷三十六十三頁七行〉
一清案南橋下落水合二字
梁水上承河水與俞元縣〈卷三十六三頁七行〉
一清案與當作于
置興古治宛温縣〈卷三十六十三頁十一行〉
箋曰孫云漢志牂柯郡有宛漏縣此宛温疑誤一清案今本漢書正作宛温蓋所見者誤本耳興古下落郡字
是以劉禪分興古之盤南〈卷三十六十三頁十三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益州郡律髙縣盢町山出銀鉛師古曰盢音呼鶪反今俗本盤字誤也
凡祭祀賔客之祼事〈卷三十六十三頁十九行〉
一清案祭祀黄省曽本作祭醊
縣有斤南水〈卷三十六十四頁九行〉
箋曰漢地志云鬱林郡臨塵縣有斤南水一清案今漢書作斤員宋祁曰一作斤南朱氏據小宋之說以𫎇班固欲求媚于道元而不知自蹈于妄作也
又東驤水出焉〈卷三十六十五頁十一行〉
一清案驤水漢書地理志作驩水
鬱林又東〈卷三十六十六頁九行〉
一清案林當作水
謂之臨賀〈卷三十六十六頁十行〉
一清案謂之上落亦字臨賀當作臨水
東南流萌渚嶠西〈卷三十六十六頁十一行〉
一清案流下落逕字
牢水南出交州合浦郡〈卷三十六十七頁一行〉
一清案牢字衍文
漢武元鼎六年〈卷三十六十七頁二行〉
一清案漢武下落帝字
漕口馬援所漕水東南曲屈通郎湖〈卷三十六十七頁十行十一行〉一清案漕口當作浦口曲屈黄省曽本作屈曲
山南長嶺連接天障嶺西盧容水湊隠山遶西衛北〈卷三十六十七頁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案全祖望據後文校衍此二十字
以為界疆〈卷三十六十七頁十七行〉
一清案界疆二字當倒互
區粟城南長嶺東〈卷三十六十七頁十八行〉
一清案全祖望據後文校衍此七字
隠山繞〈卷三十六十七頁十九行〉
一清案全祖望據後文校衍此三字
東逕區粟故城南〈卷三十六十七頁十九行〉
一清案故字衍文
交州外城記曰〈卷三十六十八頁二行〉
一清案城當作域後同
城西折十角〈卷三十六十八頁六行〉
箋曰此十字譌一清案非也折當作拆集韻拆裂也開也言其城角作十字形開裂也王隠晉書曰何曽尊豪累世蒸餅上不作十字不食亦取開裂象形之義
凡殿南向〈卷三十六十八頁十行〉
一清案殿上落宫字
市居周匝繞岨峭地險〈卷三十六十八頁十一行〉
一清案匝字衍文黄省曽本作市居周居繞岨峭地險亦誤下居字衍故知原文無匝字也
必不皆有其實〈卷三十六十九頁一行〉
一清案必不二字當倒互
東與盧容水合〈卷三十六十九頁七行〉
一清案東字衍文
謂之狼湖〈卷三十六十九頁八行〉
一清案狼當作𭅺
從𭅺湖入四㑹漕〈卷三十六十九頁九行〉
一清案漕當作浦下同
填尸城觀〈卷三十六十九頁十六行〉
一清案城當作成謂築成京觀也
晉太康三年省日南部屬國都尉〈卷三十六十九頁十七行〉
一清案部當作郡
遣武陳延勞佛子〈卷三十六二十頁七行〉
一清案武下落士字子字衍文
鬱林南倉通夀泠〈卷三十六二十頁十一行〉
箋曰林一作水一清案倉字衍文
<span id="吳赤烏十一年魏正始元年">[[#吳赤烏十一年魏正始元年|吳赤烏十一年魏正始元年]]〈卷三十六二十二頁三行〉
一清案吳赤烏十一年當魏正始九年元字誤
自盧容縣至無戀〈卷三十六二十二頁五行〉
箋曰無戀未詳漢志九真郡有無編縣恐是無編之譌一清案卷末無變水戀當作變未可以九真無編當之
渡庇景〈卷三十六二十二頁八行〉
一清案當作度比景詳本卷
魚食生肉〈卷三十六二十二頁十行〉
一清案魚字當移在生字下
令軍水進〈卷三十六二十三頁六行〉
一清案水當作大
是有靈神〈卷三十六二十四頁六行〉
一清案靈神二字當倒互御覽引此文校改
脫裸種〈卷三十六二十四頁十七行〉
一清案脫下落衣字
衛山迴東〈卷三十六二十五頁一行二行〉
箋曰山舊本作北一清案非也當作曲街迴北下云曲街迴東可證也
上起塼城一丈〈卷三十六二十五頁六行〉
一清案城當作墻
上倚板〈卷三十六二十五頁七行〉
一清案上字上落塼字
殺交阯太守寶别駕阮郎〈卷三十六二十五頁十三行〉
一清案晉書作杜寶阮朗今校補
迴度曲掖〈卷三十六二十五頁二十行〉
箋曰當作迴廊一清案非也迴度猶言迴行也
檐宇如承〈卷三十六二十六頁三行〉
箋曰宋本作相承一清案如字不誤乃瞻望擬議之詞
神祠塔〈卷三十六二十六頁三行〉
箋曰舊本作神乾一清案祠字不誤
與其兒落金席上光色起〈卷三十六二十六頁十行〉
一清案金字當移在席上之下黄省曽本校正
更於草甲萌芽〈卷三十六二十七頁十行〉
箋曰更宋本作至草甲舊本作草更一清案甲字不誤易曰百果草木皆甲坼後漢書章帝紀云方春生養萬物孚甲注云葉裏白皮也
扶南去林邑四千〈卷三十六二十八頁一行〉
一清案四千下落里字
晉功臣表所謂金遴清逕〈卷三十六二十八頁八行〉
一清案遴當作潾金潾地名張籍詩行人幾日到金潾亦作金隣吳都賦云金隣象郡之渠梁書扶南傳云次伐金隣國是也
儋耳俱在朱崖〈卷三十六二十九頁二行〉
一清案朱崖當移在俱在之上俱在下又有脫文詳本卷
入項陵東南者也〈卷三十六二十九頁十三行〉
一清案山海經作須陵項字誤
言始則可〈卷三十六二十九頁十四行〉
一清案則黄省曽本作或
淹水篇
葉榆水篇
因名弔鳥〈卷三十七二頁五行〉
一清案因名下落曰字
一子不能去〈卷三十七二頁十三行〉
一清案一黄省曽本作小
榆水不逕其縣〈卷三十七三頁十二行〉
一清案當作葉榆水落葉字下同
東南逕秦藏縣也〈卷三十七三頁十八行〉
一清案也字衍文
同注滇澤〈卷三十七三頁十九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注作滇池澤落池字
又東北流滇池縣南〈卷三十七三頁二十行〉
一清案流下落逕字
東逕梁水郡北〈卷三十七四頁六行〉
箋曰梁水字誤當作卑水漢地志越巂有卑水縣一清案温水注云温水上合梁水故自下有梁水之稱是以劉禪分興古之盢南置郡於梁水縣也宋志梁水太守晉成帝分興古立晉書王遜傳云分永昌為梁水郡蓋西晉廢而東晉復置耳若卑水是縣名越巂之去南中道里隔越朱氏誤矣
諸葛亮入南〈卷三十七四頁十九行〉
一清案南下落中字
交阯外域記〈卷三十七五頁十七行〉
一清案當作交州阯字誤
將妻起賊〈卷三十七六頁四行〉
一清案妻當作詩蓋徴側將其夫作賊也黄省曽本校
越遣太子名始〈卷三十七七頁六行〉
一清案當作南越落南字下並同
安陽王有女名曰眉珠〈卷三十七七頁九行〉
一清案南越志作媚珠眉字誤
左合此水〈卷三十七七頁十九行〉
一清案此當作北
交州刺史杜恵度〈卷三十七八頁二行〉
一清案恵晉書作慧下同
赴火而死〈卷三十七八頁三行〉
一清案火晉書作水
其水又東逕曲易縣〈卷三十七八頁七行〉
箋曰孫云曲易當作由易漢志交阯郡有由易縣一清案漢志續志晉志皆作曲易無作由易者
東南流入稽度縣〈卷三十七八頁十二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是稽徐縣度字誤
本縣交阯郡治也〈卷三十七八頁十三行〉
一清案本縣二字當倒互
縣本自交阯南行〈卷三十七八頁十四行〉
一清案本字衍文
江水對交阯朱䳒縣〈卷三十七八頁二十行〉
一清案水黄省曽本作北
林邑記所謂外越安定縣紀粟者也〈卷三十七九頁十行〉
一清案縣字衍文
縣江中有牛〈卷三十七九頁十行〉
一清案劉昭郡國志補注引交州記作有水牛落水字縣字衍文
夷水篇
夷水又東逕建平沙縣〈卷三十七九頁十九行〉
一清案晉書地理志建平郡統沙渠縣落渠字
夷水自沙渠入縣〈卷三十七十頁三行〉
一清案入縣二字當倒互
能中者舉以為君〈卷三十七十頁十二行〉
一清案舉黄省曽本作奉
即鹽陽石也〈卷三十七十一頁二行〉
一清案鹽字衍文
將知是隂石〈卷三十七十一頁三行〉
一清案是字衍文
都孫昔尚孝〈卷三十七十一頁九行〉
箋曰孝字當作存一清案昔當作息
卒至六月中〈卷三十七十二頁四行〉
一清案卒黄省曽本作言
有石林甚整〈卷三十七十二頁十四行〉
一清案林當作牀
雜石中耳〈卷三十七十三頁一行〉
一清案雜石孫潛校改惟實
大者悉多倒懸〈卷三十七十三頁八行〉
箋曰悉一作如烏一清案於文落如烏二字悉字宜存
油水篇
東過其縣北〈卷三十七十四頁四行〉
箋曰據宋本補五字一清案此五字經文當補在注入油水也之次行另為一條趙琦美本校正
王莽更名孱陵也〈卷三十七十四頁七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注作孱陸
澧水篇
西碣充縣廢省臨澧即其地縣臨封縣之故治〈卷三十七十四頁十六行〉
一清案碣當作掲廢省臨澧四字衍文當作後即其地為臨澧縣之故治全祖望校改
茹水東流澧水〈卷三十七十四頁二十行〉
箋云克家云當作東流入澧水一清案孫潛校増注字
澧水又東逕零陽縣南藴郡零溪以著稱矣〈卷三十七十五頁十二行〉
一清案藴字誤全祖望校改縁移在郡字下
右㑹渫渫木出建平郡〈卷三十七十五頁十三行〉
一清案渫木二字誤當作右㑹渫水水出建平郡
採常以冬月〈卷三十七十五頁十五行〉
一清案採下落之字
廣二百丈〈卷三十七十六頁一行〉
一清案廣二百丈下御覽引荆州圖副記有門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謂之天帚天中記引此文亦有之今校補
澧水又東歴層步出〈卷三十七十六頁二行〉
一清案出當作山方輿紀要云澧州石門縣有層步山在縣東北三里外望如一内有三重
水出西北天門郡界〈卷三十七十六頁七行〉
一清案北當作南
南流歴涔泙屯〈卷三十七十六頁七行〉
一清案泙方輿紀要作坪此是吳屯所也吳書周泰傳荆州平定將兵屯岑是也
澧水又東逕安南縣西〈卷三十七十六頁十行〉
一清案晉書地理志南平郡統南安縣安南二字當倒互
王仲宣贈孫文始詩曰〈卷三十七十六頁十二行〉
一清案文選贈答詩有王仲宣贈士孫文始一首李善注引三輔決録注曰士孫孺子名萌字文始落士字萌即士孫瑞之子獻帝都許録瑞功封萌都亭侯
謂之決口〈卷三十七十六頁十四行〉
箋曰克家云疑作湖口一清案當作沙口即赤沙湖口也上云澧水又東與赤沙湖水㑹是也
沅水篇
沅水出䍧柯且蘭縣〈卷三十七十六頁十八行〉
一清案漢志續志皆作故且蘭落故字詳本卷
東逕無陽縣〈卷三十七十六頁十九行〉
箋曰舊本作注文據宋本是經文一清案非也仍當作注說詳本卷
對無水〈卷三十七十七頁一行〉
一清案對上落縣字
蓋以蒼梧郁州佐山之類也〈卷三十七十七頁五行〉
一清案以當作亦佐山當作東武怪山全祖望校正
水又一〈卷三十七十七頁八行〉
一清案水上落沅字一當作東
水出義陵郡義陵縣〈卷三十七七頁九行〉
一清案當是武陵郡義字誤
其城劉備之秭歸焉出五溪〈卷三十七十七頁十一行〉
箋曰秭歸以下有脫誤一清案此處無脫文焉當作馬良二字之猶往也詳本卷
東南流獨母水〈卷三十七十七頁十六行〉
一清案流下落合字孫校増
謂雄溪樠溪力溪無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卷三十七十七頁二十行〉箋曰宋書說五溪曰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而無力溪二字一清案後漢書馬援傳章懷注引酈注及東坡小圃五詠薏苡詩王十朋集注李厚引水經注俱無力溪唐宋相沿足證世本之誤
悉是蠻左右所居〈卷三十七十八頁二行〉
一清案六朝人稱蠻郡曰左郡蠻縣曰左縣故稱蠻左謂五溪蠻也右字衍文
故謂此蠻五溪蠻也〈卷三十七十八頁二行〉
一清案此蠻下落為字
水又逕沅陵縣西〈卷三十七十八頁二行〉
一清案水上落沅字
下有二石〈卷三十七十八頁十五行〉
一清案石下落室字孫潛校増
故不可以言也〈卷三十七十八頁十六行〉
一清案不可下落得字孫校増
移縣治縣之舊城〈卷三十七十八頁十九行〉
一清案下縣字衍文
東南流陽故縣南〈卷三十七十九頁二行〉
箋曰陽故縣上缺一無字一清案無陽上又落逕字
承明討五溪蠻營軍所築〈卷三十七十九頁八行〉
一清案築下落也字
沅水又東溪水南出茗山〈卷三十七十九頁十二行〉
箋曰一作沅水又合東溪溪水南出茗山一清案本文無脫字
北㵼沅川水〈卷三十七十九頁十三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故謂夷望也〈卷三十七二十頁十行〉
一清案謂下落之字
龔𤣥之〈卷三十七二十一頁二行〉
一清案何焯云宋本晉書作襲𤣥之通志氏族畧晉有隠士襲𤣥之南史有襲蒍蓋希姓也
割漢北與秦至三十年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為黔中郡〈卷三十七二十一頁四行五行〉
一清案割上落楚字又取上落秦字
山西帶循溪〈卷三十七二十一頁十行〉
一清案循當作脩
吳丹陽太守李衡〈卷三十七二十一頁十七行〉
一清案當作丹楊
城側沅水〈卷三十七二十二頁一行〉
一清案城下落臨字
其上承諸湖〈卷三十七二十二頁二行〉
一清案其下落水字
泿水篇
鬱水鬱林之阿林縣〈卷三十七二十二頁十四行〉
一清案鬱水下落自字
蒼梧太守長沙吳臣〈卷三十七二十二頁二十行〉
一清案三國志吳書步隲𫝊是吳巨臣字誤下並同
縣有鵠奔亭〈卷三十七二十三頁七行〉
箋曰搜神記云鵠奔亭謝承後漢書作鵲巢亭一清案列異𫝊云鵠奔亭方掘其屍時有雙鵠來奔其亭故名江淹獄中上書曰梧丘之魂不愧于沈首鵠亭之無恨于灰骨正使此事
蓋乗斯水西入越也〈卷三十七二十四頁四行〉
一清案西當作而
使陸賈就立佗為越王〈卷三十七二十四頁十一行〉
一清案史記尉佗傳是南越王
慎厥其身〈卷三十七二十五頁十二行〉
箋曰厥一作終一清案於文是慎終厥身其字衍
廣州記稱吳平晉盧循為刺史〈卷三十七二十五頁十九行〉
一清案三國志注引交廣記是滕脩晉書有傳
脩始復謝〈卷三十七二十六頁一行〉
一清案復當作服交廣記云脩乃服之是也
員水又東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卷三十七二十六頁十五行〉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經
資水篇
又逕都梁南〈卷三十八一頁十二行〉
一清案都梁下落縣字
以封長沙定王子敬侯定之邑也〈卷三十八一頁十三行〉
一清案敬侯定當作遂史記年表校
東北流逕扶陽縣南〈卷三十八一頁十八行〉
一清案宋書州郡志云邵陵太守領扶縣令漢舊縣晉曰夫夷漢屬零陵晉屬邵陵今云扶者疑是避桓温諱去夷夫不可為縣名故為扶云陽字衍文
謂之邵陵浦口水也〈卷三十八二頁一行〉
箋曰謝耳伯云當作浦水口一清案本文不誤謝說非也
縣故邵陵也〈卷三十八二頁五行〉
一清案邵陵當作昭陵說見下
谿又東得髙平水口〈卷三十八二頁五行〉
一清案又當作水
西南流髙平縣南〈卷三十八二頁六行〉
一清案流下落逕字
西北流逕邵陵南〈卷三十八二頁八行〉
一清案邵陵當作邵陽宋志云邵陵太守領邵陵子相何志屬長沙二漢無吳録屬邵陵又邵陽男相吳立曰昭陽晉武改晉志邵陵統邵陵縣又統邵陽縣是也則昭陵是吳所置亦晉武改之而沈約不云當以水經注正之
謂之邵陽水口〈卷三十八二頁十行〉
箋曰克家云當作邵陵一清案邵陽字不誤不得因上有邵陵浦口水而改之
漣水篇
資水之别〈卷三十八三頁六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四字是注混作經以先司空本校改
湘水篇
應劭曰湘出零陵山〈卷三十八三頁十九行〉
一清案漢志注無陵字何焯云此長沙臨湘縣之零山不可妄加陵字
又東北逕觀陽〈卷三十八四頁八行〉
一清案觀陽下落縣字
漢武元朔五年〈卷三十八四頁十三行〉
一清案漢武下落帝字後同
南流山〈卷三十八四頁十七行〉
一清案流全祖望校改留
其水導源西北流縣馮谿以託名焉〈卷三十八五頁五行〉
一清案馮谿二字當移在導源下
是商州改裝之始〈卷三十八五頁七行〉
一清案州當作舟
都谿水又南逕新縣東〈卷三十八五頁二十行〉
一清案方輿紀要道州寜逺縣下云舂水亦曰舂陵水出舂陵山東南流入桂陽藍山縣界下流至衡州府常寜縣入于湘水又云縣有都谿水歐陽忞曰即舂陵水也常寜縣古新寜縣三國吳時析來陽縣置新平縣晉書地理志新寜縣屬湘東郡元和郡縣志云吳置新平縣宋元徽中號新寜下云新寜故新平也又云舂水又北逕新寜縣東蓋都谿在南而舂水在北互受通稱津渠灌注矣此文新下落寜字
谿水又北流注于營陽峽〈卷三十八六頁六行〉
一清案谿水當作營水
本泉陽之北部〈卷三十八七頁七行〉
一清案泉陽當作泉陵漢書地理志校
其水濁揚清汎濁〈卷三十八七頁十七行〉
一清案上濁字衍文
湘水北又歴印石〈卷三十八九頁二行〉
一清案北又二字當倒互
石在衡水縣〈卷三十八九頁三行〉
一清案方輿紀要云衡山縣漢湘南縣地三國吳析置衡陽晉改衡山水字誤
江水又有磐石〈卷三十八九頁三行〉
一清案江水當作湘水又當作右側二字名勝志校改
臨水而石悉有跡〈卷三十八九頁四行〉
一清案而字衍文
治洪水血馬祭山〈卷三十八九頁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治上落禹字血馬當作用白馬全祖望校改
太守何承天徙郡湘西矣〈卷三十八九頁十九行〉
一清案太守上落晉字郡當作治
日華水出桂陽郴縣華山〈卷三十八九頁二十行〉
一清案當作日華山落日字
漉水從東注之〈卷三十八十頁六行〉
一清案從東下落南來二字以漉水篇經文校補
而傍湘水〈卷三十八十頁九行〉
一清案而當作西方輿紀要云建寜城在湘潭縣西百六十里湘江亦在縣西是也
水又北逕昭山西〈卷三十八十頁十三行〉
一清案水上落湘字
水西有橘州子戍〈卷三十八十頁十七行〉
箋曰孫云疑作橘子洲戍一清案子戍戌之小者耳猶子城之類
故南境之地也〈卷三十八十一頁二行〉
一清案故下落楚字名勝志校増
郡廨西陶侃廟〈卷三十八十一頁十行〉
一清案西下落有字
預發冡人〈卷三十八十一頁十七行〉
一清案預當作豫
湘浦矣〈卷三十八十二頁三行〉
一清案矣準上文當作也
湘水又左岸有髙口〈卷三十八十二頁九行〉
箋曰又宋本作之一清案又字衍文
受湘西入焉〈卷三十八十二頁十行〉
一清案受上落首字
髙水南北與下鼻浦合〈卷三十八十二頁十一行〉
一清案南黄省曽本作西
南流于錫謂之三陽逕〈卷三十八十三頁三行〉
一清案南流下落注字陽當作錫
湘水又北津北〈卷三十八十三頁四行〉
一清案又北下黄省曽本有枝字於文是枝津北出津北下又落出字
又合黄陵水口〈卷三十八十三頁八行〉
一清案又黄省曽本作右
如樗蒲矣〈卷三十八十三頁十二行〉
一清案初學記引此文作如樗蒲矢今校正
秦長沙立郡〈卷三十八十四頁八行〉
一清案立字當移在長沙之上
即羅淵也〈卷三十八十四頁十一行〉
一清案羅淵上落汨字說文校補
世謂汨羅口〈卷三十八十四頁十六行〉
一清案謂下落之字
湘水自汨口〈卷三十八十四頁十八行〉
一清案汨下落羅字
湘水左㑹水青口〈卷三十八十五頁四行〉
一清案當作清水口長沙府志云清水潭在益陽縣西七里
世或謂之麋湖口也〈卷三十八十五頁七行〉
一清案口字衍文
水又北逕金浦戍〈卷三十八十五頁九行〉
一清案水上落湘字
此四水同注洞庭北北㑹大江〈卷三十八十五頁十一行〉
一清案北字重文宜衍
北對大江〈卷三十八十六頁八行〉
一清案對黄省曽本作届
灕水篇
出西北卲陵縣界〈卷三十八十六頁十六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故山水即名焉〈卷三十八十七頁三行〉
一清案此句下御覽引此文有驗其山有石竇下深數丈洞穴深逺莫究其極十八字今校補
魏文帝咸熙二年〈卷三十八十七頁四行〉
一清案咸熙是曹奂年號裴松之注引魏世譜曰謚曰元皇帝文字誤
山臨水〈卷三十八十七頁九行〉
一清案山臨下落灕字
石閒有色類羊〈卷三十八十七頁九行〉
箋曰孫云當作有石一清案色字不誤如作石字則云石閒有石類羊豈可通乎下云石色狀雞可証也
山石色狀雞〈卷三十八十七頁十行〉
一清案山字衍文
谿水又南注熙平〈卷三十八十七頁十四行〉
一清案熙平下落水字
塘水從山下注塘〈卷三十八十七頁十五行〉
一清案塘水黄省曽本作有水
因名此潭為朝夕塘矣〈卷三十八十七頁十七行〉
一清案潭黄省曽本作塘
謂之平水〈卷三十八十八頁二行〉
一清案平樂水名縣取名焉上云左合平樂谿口是也落樂字
出永豐縣西北濡山〈卷三十八十八頁四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又注于灕水之上有灕水關〈卷三十八十八頁六行〉
一清案於文當重灕水二字下灕水字當移在又注于之下
出臨賀富川縣北符靈岡〈卷三十八十八頁七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溱水篇
肆水出臨武西南〈卷三十八十八頁十二行〉
一清案肆當作肄
谿之東南流〈卷三十八十八頁十六行〉
箋曰之宋本作又一清案當作水
左㑹黄泠谿水谿水出郴縣黄泠山〈卷三十八十八頁十六行〉一清案兩黄泠俱當作黄岑何孟春郴陽志曰黄岑山或曰王禽山又曰騎田嶺五嶺之一也宜章一縣之水南出韶之樂昌以入于曲江與來水可互証也下谿字衍文
武水又南入里山〈卷三十八十八頁十七行〉
一清案里當作重
崩千餘丈〈卷三十八十九頁六行〉
一清案千當作十
王歆始興記曰〈卷三十八十九頁八行〉
一清案當作王歆之落之字後同
林水源裏有室〈卷三十八十九頁八行〉
一清案太平廣記引水經作有石室落石字
列羅十瓮〈卷三十八十九頁八行〉
一清案太平廣記引水經列作行
以銀相備〈卷三十八十九頁十二行〉
一清案備太平廣記引水經作償
視則奴死銀在矣〈卷三十八十九頁十二行〉
一清案太平廣記引水經視上有覺字
俄頃即熟〈卷三十八十九頁十四行〉
一清案熟當作熱
又言縣皆號曲江曲山名也〈卷三十八十九頁二十行二十頁一行〉一清案皆當作昔曲江當作曲紅下曲字下落紅字金石録䟦尾校正𨽻釋及楊慎水經碑目黄省曽本同名勝志曰漢志桂陽郡有曲江縣舊圖經漢置曲紅縣以東連曲紅岡也後因其下有江故改名曲江亦非也說詳本卷
連谿山即大庾嶺也〈卷三十八二十頁六行〉
一清案連當從水作漣
謂之漣〈卷三十八二十頁八行〉
一清案漣下落口字
其髙百仞〈卷三十八二十頁十八行〉
箋曰其一作石一清案其字不誤
石本桂陽武城縣〈卷三十八二十一頁二行〉
箋曰兩漢地志桂陽郡但有臨武縣而無武城疑字誤也一清案沈炳巽云晉志桂林郡統武城縣朱氏但見誤本作桂陽疑武城縣之有訛而不知為孫吳所置陽當作林
溱水自此有始興大江之名〈卷三十八二十一頁八行〉
一清案大江當作大庾上云庾仲初謂之大庾嶠水也
出淮浦關〈卷三十八二十一頁九行〉
一清案洭浦關見洭水篇淮字誤
舊益縣也〈卷三十八二十一頁十行〉
一清案益當作漢漢書地理志桂陽郡有湞陽縣
是以今行者〈卷三十八二十一頁十三行〉
箋曰宋本舊本俱作今者吳本増一行字一清案蓋宋本舊本有脫字耳何足據也
山海經所謂㳝水出桂陽西北東南注肆入郭浦者也〈卷三十八二十二頁二行三行〉
一清案㳝水當作湟水肆當作肄郭浦當作敦浦
壇宇虛肅〈卷三十八二十二頁五行〉
一清案虛當作靈
吾家在觀前〈卷三十八二十二頁九行〉
一清案觀下落岐字
洭水篇
而又與斟水合〈卷三十九二頁五行〉
一清案又當作右
洭水又南逕縣故城西〈卷三十九二頁七行〉
箋曰孫按南逕下疑脫含洭二字一清案全祖望云先贈公云見宋本是陽山二字
洭水又南東流也〈卷三十九二頁十四行〉
一清案南東二字當倒互
東出堯山〈卷三十九三頁二行〉
一清案東上落水字
深水篇
鍾水篇
鍾水出桂陽南平縣都山〈卷三十九四頁四行〉
箋曰宋本作部山一清案非也都山即都龎嶠也東坡有送邵道士彦肅還都嶠詩王梅溪注曰洞天福地記三十六小洞天第十二都嶠山是也未可因注部龍字擅相改易
鷄桂聲相近〈卷三十九四頁八行〉
一清案鷄當作漼上云嶠水南入始興漼水此云漼桂聲相近故字隨讀變也經仍其非矣酈蓋以經文漼水為非也方輿紀要云桂陽州藍山縣漢南平縣地有巋水源出九疑山合縣諸水入桂陽州界㑹舂陵水又曰舂陵水又名舂水亦曰鍾山蓋巋漼聲之轉巋水即漼水亦即桂水也經注並誤漼為雞蓋俗本之失耳
又東北入于湘〈卷三十九四頁十三行〉
一清案六字趙琦美本另為一條在魏寜縣注後耒水篇
汝縣在郡東三百里餘〈卷三十九五頁二行〉
一清案汝下落城字宋志桂陽太守領汝成令江左立即注汝城縣也今郴州桂陽縣地
縣有緑水出縣東侯公山〈卷三十九五頁五行〉
一清案巵林云荆州記桂陽郴縣東界俠公山下有渌溪源官常取此水為酒晉書武帝太康元年簡文帝咸安元年並薦酃渌酒于太廟豈合酃湖渌溪之醖為祼鬯嘗酎之典與緑水當作渌水侯公山當作俠公山
昔吳隠之挹而不辭〈卷三十九五頁十三行〉
一清案辭當作亂晉書校改
貪豈能汙其真乎〈卷三十九五頁十四行〉
一清案真當作貞
内有白虎〈卷三十九六頁十行〉
一清案白黄省曽本作石
又曰〈卷三十九六頁二十行〉
一清案黄省曽本作又說
穿二井〈卷三十九七頁一行〉
一清案二孫潛校改一
縣有漢水〈卷三十九七頁十九行〉
一清案漢當作溪
川之北石盧塘〈卷三十九七頁二十行〉
一清案石全祖望校改有
倫漢黄門郎〈卷三十九八頁五行〉
一清案黄門郎士人之官倫是宦者不當有郎字
尚有酃縣故治此〈卷三十九八頁十一行〉
一清案故下落城字
洣水篇
下注洣水謂之容口〈卷三十九九頁九行〉
一清案容口下當接十行水有大穴容一百石出於此水因以名曰十六字出于此水當作水出于此名曰當作名焉
縣有歴水〈卷三十九九頁十行〉
一清案歴水下當接十一行下注洣水云云
容水下注水謂之歴口〈卷三十九九頁十一行十二行〉
箋曰下注下脫洣字一清案容水二字衍文下注洣水上接前十行縣有歴水
遺味在兹〈卷三十九九頁十七行〉
一清案味黄省曽本作咏
漉水篇
余謂漉渌相近〈卷三十九十頁五行〉
一清案漉渌下落聲字
瀏水篇
瀏水出臨湘縣東南瀏陽縣〈卷三十九十頁八行〉
一清案宋志湘州刺史治臨湘領瀏陽侯相吳立縣字誤
㵋水篇
世猶謂之為羅侯〈卷三十九十頁十八行〉
一清案羅侯下落城也二字孫潛校増方輿紀要云羅縣城在湘隂縣東六十里春秋時羅國地秦置縣漢晉皆屬長沙郡
又西累石山〈卷三十九十頁二十行〉
一清案又西下落至字全祖望校
贛水篇
劉澄之曰縣東南有章水西有貢水西是為謬也〈卷三十九十一頁十五行十六行〉
一清案下西字衍文是為謬也四字當移在因以名縣焉之下縣治二水之閒三語尚是劉澄之之詞是為謬也下是道元解說如此宋李厚注東坡詩引水經注亦無四字可知世本之誤
而不知逺失其水實矣〈卷三十九十一頁十七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逕贛縣東〈卷三十九十一頁十九行〉
一清案逕上落又北二字胡渭校増
十三州志曰稱廬水西出長沙安復縣〈卷三十九十二頁五行六行〉箋曰安復當作安成漢地志長沙安成縣莽曰用成一清案全祖望云考晉太康中改安成為安復宋齊因之闞氏作志時稱安復是也唯是縣改安復時郡亦改稱安成則當云安成安復不當襲舊𨽻曰長沙也朱氏欲改安復為安成殆不考晉志故耳曰字衍文
即王莽之用成也〈卷三十九十二頁八行〉
一清案漢志注作思成今校正
漢獻帝初平二年〈卷三十九十二頁十一行〉
箋曰一作興平一清案吳書孫䇿以興平二年渡江焉得有初平立郡之事乎此等直當據史改正耳
王莽之循曉也〈卷三十九十二頁十八行〉
一清案漢志作脩曉今校正
贛水又逕谷鹿洲〈卷三十九十四頁七行〉
一清案谷鹿洲下落即蓼子洲也五字名勝志引此文校補
贛水又北逕南昌縣城西〈卷三十九十四頁九行〉
一清案縣下落故字
豫章郡樹生庭中〈卷三十九十四頁十八行〉
一清案郡字當作樟河水注引應劭漢官儀校
豫章常為生〈卷三十九十四頁二十行〉
一清案章當從木作樟
云王子喬控鶴所逕過也〈卷三十九十五頁十七行〉
一清案鶴當作鵠
水通大江〈卷三十九十六頁四行〉
一清案寰宇記作章江大字誤
水盛則閉之〈卷三十九十六頁八行〉
一清案水盛下全祖望校増旱字
水又西流注于贛又有僚水入焉〈卷三十九十七頁十二行〉
一清案水上孫校増鄱字僚水全祖望云寰宇記作繚水以范史校之良是
其水東北逕昌邑〈卷三十九十七頁十七行〉
一清案寰宇記云昌邑城在洪州北水路一百三十七里雷次宗豫章記云昌邑王賀既廢之後宣帝封為海昏侯東就國築城于此注落城字
脩水出艾縣而東北逕豫章寜縣故西安也〈卷三十九十八頁二行〉
一清案而名勝志作西豫章寜縣章字衍文晉書地理志豫章郡統豫章縣無豫寜縣豫章記云豫章縣建安立皆誤也考豫章名縣前乎此王莽改鄡陽曰豫章後乎此隋平陳廢豫章郡為豫章縣要非所論于漢晉之世也宋書州郡志豫章太守領豫寜侯相漢獻帝建安中立吳曰要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要字亦誤當作西方輿紀要江西南昌府武寜縣下云西安廢縣後漢置晉以後曰豫寜宋王僧綽封豫寜侯是也
同溱一瀆〈卷三十九十八頁五行〉
箋曰溱宋本作湊一清案溱與臻同漢書王褒傳萬祥畢溱是也
廬江水篇
山圖曰〈卷三十九十八頁十四行〉
一清案山上落開字
本性匡〈卷三十九十八頁十六行〉
一清案性當作姓
同烏號〈卷三十九十九頁六行〉
一清案同上落事字
下散漫千數步〈卷三十九二十頁九行〉
一清案數御覽引此文作許
吾何面于當世也〈卷三十九二十一頁七行〉
一清案廣記引搜神記面下有目字
逕見二女于岸側〈卷三十九二十一頁八行〉
一清案逕御覽引此文作遙
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卷三十九二十一頁十行〉
箋曰照水未詳一清案下云又有二泉常懸注若白雲帶山即石鏡所照之水也
晨光初曜〈卷三十九二十一頁十一行〉
一清案曜名勝志引此文作散
悉巨井〈卷三十九二十一頁十五行〉
一清案悉下落成字孫潛校増
漸江水篇
故名新安〈卷四十二頁一行〉
一清案吳書賀齊傳是新定安字誤
齊以鐵𣏾椓山〈卷四十二頁五行〉
一清案𣏾字誤當作杙音弋橜也鐵杙者取寸鐵如木橜所以縁而升山也
于是立始新之尉〈卷四十二頁十二行〉
箋曰宋本作都尉一清案始新無都尉據吳書賀齊傳是立始新府耳尉字誤也
髙十丈五尺圍〈卷四十二頁十五行十六行〉
箋曰孫云十丈當作一丈五尺宋本作五十一清案非也圍字當移在五尺之上本文無誤也
不勝卒〈卷四十二頁十九行〉
一清案不勝下落哀字
浙江水又北逕新城縣桐溪注之〈卷四十二頁十九行〉
一清案水字當移在桐溪下
西臨後澗〈卷四十三頁一行〉
一清案後當作浚
名曰蛟龍池〈卷四十三頁二行〉
一清案蛟御覽引此文作浣
中道挾水〈卷四十三頁五行〉
一清案挾當作夾下連山挾水之挾同
逕白山之隂〈卷四十三頁七行〉
一清案方輿紀要廣徳州靈山下云又南十里曰桐山亦曰桐源山一名白石山桐水發源于此又曰桐水源出州南白石山或謂之白石水杜氏曰白石之水衝突則三湖皆為泛濫是也注落石字
桐廬谿又東北逕新城縣入浙江〈卷四十三頁十五行〉
一清案桐廬縣名桐谿谿名二名不相及今連稱之非也廬字衍文
縣故富春孫權省幷桐廬咸和元年復立為縣〈卷四十三頁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案孫權下落置後二字元當作九以宋志校正
以討士琮〈卷四十四頁二行〉
箋曰吳志全琮此云以討士琮疑是字誤一清案全祖望云當作以討山越命全琮於文義方合
建武十六年縣民郎雅亂〈卷四十四頁十三行〉
一清案建武當作建安郎雅當作郎稚吳書賀齊傳校亂上落作字
王莽之進睦也〈卷四十四頁十七行〉
一清案何焯曰進宋本漢書作淮俗本誤全祖望曰義門之言是也梁書劉仁茂反侯景拒謝答仁于下淮陳書留異出下淮抗禦沈恪皆即其地
縣南有大壁山〈卷四十四頁十九行〉
箋曰孫云疑作大滌山一清案非也名勝志云由拳山一名大辟山此山在大滌之左壁
後有羣烏銜鼔〈卷四十五頁二行〉
箋曰異苑云羣烏銜鼓集顔所居村一清案寰宇記義烏縣下引異苑云羣烏助銜土塊為墳烏口皆傷朱氏所引係誤本
縠水入焉〈卷四十五頁六行〉
一清案漢志作榖水黄省曽本原是榖字
東陽郡〈卷四十五頁八行〉
一清案東陽郡上落𨽻字
與永康水合〈卷四十五頁十行〉
一清案永康下落谿字
上承信安縣之蘇姥布〈卷四十六頁五行〉
一清案上承上落水字
有如石牀〈卷四十六頁七行〉
一清案如石二字當倒互
谿水又連逕長山縣北〈卷四十六頁十七行〉
一清案連當作東
支鼎而爨〈卷四十七頁八行〉
箋曰舊本支鼎作梧鼎一清案梧鼎字出范史徐登傳支鼎義自通
昔子胥死于吳〈卷四十八頁十四行〉
一清案死當作亮全祖望云隋人避諱改忠為亮今誤本作死字非也
文種城於越〈卷四十八頁十七行〉
一清案何焯云隋人避忠字寫本乃作誠又訛作城
葬于重山〈卷四十八頁十七行〉
一清案重山寰宇記作種山御覽云吳㑹稽分地曰種山大夫種所葬也在西鄉郭外後潮水穴山漂去其屍俗云伍子胥乗潮水取以去今山脅有缺處
此湖草穢壅塞〈卷四十九頁九行〉
一清案穢當從草作薉下同
行旅所從以出浙江也〈卷四十九頁十五行〉
一清案此處有錯簡依全祖望本校正浙江也下接十五頁十一行浙江又東逕禦兒鄉至湖水上承妖臯谿而下注浙江二百九十五字于此下接次行又逕㑹稽山隂縣
天明河欲清腳折金乃生〈卷四十十五頁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案御覽引萬善歴曰天方明又曰鼎腳折今校補
是因詔為語兒鄉〈卷四十十五頁十四行〉
一清案是因二字當倒互
因藉地民〈卷四十十五頁十五行〉
一清案民當作名
浙江又東逕祖塘謂之祖瀆〈卷四十十六頁一行〉
一清案三國志吳書孫靜傳作查瀆裴松之注云查音祖加反下祖字皆當作柤
朗負阻守〈卷四十十六頁二行〉
一清案負阻下落城字三國志校補
又逕㑹稽山隂縣〈卷四十九頁十六行〉
一清案又逕上接十六頁六行湖水上承妖臯谿而下注浙江
故號曰賀臺吳〈卷四十十頁十行〉
一清案吳當作矣
山上無髙木〈卷四十十頁十四行〉
一清案無下落甚字御覽引此文校補
山海經曰夕水出焉〈卷四十十頁二十行〉
一清案山海經是勺水郭璞注曰勺或作多然則夕字正得多字之半耳
禹治水旱〈卷四十十一頁三行〉
一清案旱日知録引此文作畢
山東有硎〈卷四十十一頁六行〉
一清案硎是湮井之誤御覽校正
孫暢之述征書云〈卷四十十一頁九行〉
一清案征字衍文
言夏禹發之〈卷四十十一頁十行〉
箋曰言字衍一清案言字仍存
故為射的〈卷四十十一頁十二行〉
一清案為當作謂
吳越春秋所謂歐冶錮以成五劒〈卷四十十一頁十九行〉
箋曰孫云錮疑作鑄一清案當作涸吳越春秋曰赤堇之山已令無雲若耶之溪深而莫測故戰國䇿曰涸若邪而取銅破堇山而取錫也
父老人持百錢〈卷四十十二頁四行〉
一清案父老上黄省曽本有此谿二字今校補
吳黄門郎吳哀明〈卷四十十二頁十五行〉
一清案黄省曽本作楊哀明㑹稽志引此文亦作楊下云亭埭皆以楊為名是也
山北湖下有練塘里〈卷四十十二頁十九行〉
一清案練塘徐天祐吳越春秋注引越舊經作鍊塘下云勾踐錬冶銅錫之處是也
王封勾踐于越〈卷四十十三頁一行〉
一清案王上落吳字
縣湖北〈卷四十十三頁七行〉
一清案縣下落南字
越事吳處〈卷四十十三頁十九行〉
一清案處字衍文黄省曽本校
澗延流〈卷四十十四頁六行〉
一清案澗上落割字㑹稽志引此文校補
亭本山下〈卷四十十五頁五行〉
一清案本下落在字孫潛校増
㑹稽其一焉〈卷四十十五頁十一行〉
一清案一焉下接十六頁七行又逕永興縣南
故孫權改曰元興〈卷四十十六頁九行〉
一清案當作永興
江水之導源烏傷縣〈卷四十十六頁十行〉
一清案之當作又
先名上諸暨亦曰勾吳矣故國語曰勾踐之南至勾吳〈卷四十十七頁一行〉
一清案勾吳國語作勾無韋昭曰諸暨有勾無亭括地志以為勾乗山也山在縣南五十里又闞駰曰勾踐之地南至勾無其後并吳因大城之章霸功以示子孫故曰勾章
沙渚平靜〈卷四十十七頁二十行〉
一清案靜御覽引此文作淨
浦陽江又東北逕始寜縣𡻻山之成工嶠〈卷四十十八頁一行〉一清案曹學佺云圖經稱謝𤣥破苻堅歸越人榮之磨石大書成功嶠三字深刻其上則以為成工嶠者誤也
言諸仙之所憩〈卷四十十八頁五行〉
一清案諸仙御覽引此文作都仙都諸音同
常有陂湖之患〈卷四十十九頁三行〉
一清案湖當作潮
至王莽之㑹稽也〈卷四十十九頁九行〉
一清案至字衍文
以詠終朝〈卷四十十九頁十八行〉
一清案詠當作永
廟今移入裏山北〈卷四十二十頁二行〉
箋曰北一作此一清案北字不誤
江南有上塘陽中三里〈卷四十二十頁七行〉
一清案三當作二
又東北逕永興〈卷四十二十一頁三行〉
一清案永興下落縣字
斤江水篇
日南水篇
得至臨塵入鬱〈卷四十二十一頁十三行〉
一清案得當作行
外此皆出日南郡西東東入于海〈卷四十二十一頁十六行〉
一清案東字重文宜衍
禹貢山水澤地所在篇
言漢武帝見〈卷四十二十二頁五行〉
一清案見字上下有脫文當云言漢武帝嘗見之
古文之惇物山也〈卷四十二十二頁十七行〉
箋曰禹貢云終南惇物至于鳥䑕按禹叙雍州不言華山故以惇物當之然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已記之矣漢書云惇物山垂山也豈垂華字相亂耶一清案漢志字不錯此是道元錯引
王屋山在河東垣曲縣東北也〈卷四十二十三頁一行〉
一清案兩漢志晉志皆作垣縣曲字衍文
右夾而納河〈卷四十二十三頁十行〉
一清案右夾二字當倒互禹貢校
關山在扶風汧縣之西也〈卷四十二十四頁一行〉
箋曰禹貢無關山漢志扶風汧縣有吳山在西古文以為汧山周禮雍州之鎮曰嶽山鄭云吳嶽也一清案經典釋文尚書音義曰岍音牽又作汧山馬本作開釋名曰吳山謂之開山蓋劉熙鄭康成弟子而康成馬融弟子也故同馬本關山是開山之訛又脫禹貢北條山也注
東北流為一水姑臧縣故城西〈卷四十二十五頁三行〉
一清案一水下落逕字
有雙闕其上〈卷四十二十五頁六行〉
一清案雙闕下落起字以晉書張軌傳校増
泉源徙發〈卷四十二十五頁七行〉
一清案徙當作陡音斗通作斗史記封禪書成山斗入海昌黎答張十一詩斗覺霜毛一半加皆其義也
乃張氏之世居也〈卷四十二十五頁十四行〉
一清案乃黄省曽本作及
置武威縣武威郡〈卷四十二十六頁六行〉
一清案閻若璩云漢武帝太初四年以休屠王地置武威縣為武威郡治縣居班志之第二武威郡下落治字
居延澤在其縣故城東〈卷四十二十六頁十五行〉
一清案東下落北字以漢志注校補
流沙與水流行也〈卷四十二十六頁十六行〉
一清案流沙下當重一沙字
又歴員丘不死之西〈卷四十二十七頁六行〉
一清案不死下落山字山海經校補
三危山在燉煌縣〈卷四十二十七頁七行〉
一清案燉煌之敦不從火
并於月氐者也〈卷四十二十七頁十二行〉
一清案月氏音支不作氐
漢武帝後元分酒泉置〈卷四十二十七頁十二行〉
一清案後元下落年字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縣南〈卷四十二十七頁十四行〉
一清案冀縣當作冀城注故云即冀縣
後玉人理之〈卷四十二十八頁九行〉
一清案後下全祖望校增王使二字
敷淺原地在豫章厯陵縣西〈卷四十二十九頁七行〉
一清案西當作南漢志注校改師古亦云在豫章厯陵南
彭蠡澤在豫章彭澤縣北〈卷四十二十九頁八行〉
一清案漢志分注云在西師古曰在西北從之
中江在丹陽蕪湖縣南〈卷四十二十九頁十行〉
一清案漢志注作西南今校增
三澨地之南在卭縣之北〈卷四十三十頁八行〉
一清案當作三澨地在南郡邔縣之北地字是後人所改詳本卷
觸大别山陂〈卷四十三十頁十一行〉
一清案陂何焯校改阪
司馬薳越縊於蓬澨〈卷四十三十頁十六行〉
箋曰左傳作薳澨一清案何渭云蓋以上文有薳字而誤宋紹興間括蒼李如箎作東園叢説引左傳正作蓬澨可知世本之非當據六朝舊典以正之也
然池流多矣〈卷四十三十一頁一行〉
箋曰孫云池當作沱一清案徐鍇説文解字繫傳曰沱沼之沱通用此字今别作池非是觀楚金所釋則古字通作沱故曹粹中詩傳旱麓篇以出旱山之池水為沱水此與江沱之沱聲畫並同而義異
而不能辨其所在〈卷四十三十一頁一行〉
一清案而孫潛校改亦
水經注箋刋誤卷十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