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 (四部叢刊本)/卷第三十

卷第二十九 水經注 卷第三十
後魏 酈道元 注 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版本
卷第三十一

水經注卷三十

     後  魏 酈 道 元 撰

  淮水

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

 山海經曰淮出餘山在朝陽東義鄉西尚書導淮自

 桐柏地理志曰南陽平氏縣王莽之平善也風俗通

 曰南陽平氏縣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也淮

 均也春秋說題辭曰淮者均其勢也釋名曰淮韋也

 韋繞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北界東至于海也爾雅曰淮為滸然淮水

 與醴水同源俱導西流為醴東流為淮案此下近刻衍自字

 流地下三十許里東出桐柏之大復山南謂之陽口

 水南即復陽縣也闞駰言復陽縣胡陽之樂鄉也元

 帝元延二年置在桐柏大復山之陽故曰復陽也東

 觀漢記曰朱祐少孤歸外家復陽劉氏山南有淮源

 廟廟前有碑是南陽郭苞立又二碑竝是漢延熹中

 守令所造文辭鄙拙殆不可觀故經云東北過桐柏

 也淮水又東逕義陽縣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縣南對固

 成山山有水注流數丈洪濤灌山遂成巨井謂之石

 泉水北流注于淮淮水又逕義陽縣故城南案此十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義陽郡治也世謂之白茅城案近刻脫之字其城

 圓而不方闞駰言晉太始中割南陽東鄙之安昌平

 林平氏義陽四縣置義陽郡于安昌城又太康記晉

 書地道記竝有義陽郡以南陽屬縣為名漢武帝元

 狩四年案元狩近刻訛作元光封北地都尉衞山為侯國也有

 九渡水注之水出雞翅山溪澗瀠委沿遡九渡矣其

 猶零陽之九渡水故亦謂之為九渡焉于溪之東山

 有一水發自山椒下數丈素湍直注頽波委壑可數

 百丈望之若霏幅練矣下注九渡水九渡水又北流

 注于淮

東過江夏平春縣北

 淮水又東油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縣西南

 油溪東北流逕平春縣故城南漢章帝建初四年

 帝近刻訛作和帝封子全為王國油水又東曲案油水原本及近刻竝訛

 作淮水今改正岸北有一土穴徑尺泉流下注沿波三丈沿

 下近刻衍流字入于油水亂流南屈又東北注于淮淮水又

 東北逕城陽縣故城南漢髙帝十二年封定侯奚意

 為侯國王莽之新利也案新利近刻訛作利新魏城陽郡治淮

 水又東北與大木水合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西出大

 木山山即晉車騎將軍祖逖自陳留將家避難所居

 也其水東逕城陽縣北而東入于淮淮水又東北流

 左㑹湖水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傍川西南出窮溪得其

 源也淮水又東逕安陽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江國也嬴姓矣今其地有江亭春秋文公四年楚人

 滅江秦伯降服出次曰同盟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

 案此下近刻衍地理志曰四字漢乃縣之文帝八年案近刻訛作呂后八年

 淮南厲王子劉勃為侯國王莽之均夏也淮水又東

 得溮口水源南出大潰山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竝截上八字訛作經下六

 字仍屬注文東北流翼帶三川亂流北注溮水又北逕賢

 首山西又北出東南屈逕仁順城南故義陽郡治分

 南陽置也晉太始初以封安平獻王孚長子望本治

 在石城山上因梁希侵逼徙治此城梁司州刺史馬

 仙琕不守案梁近刻訛作齊仙琕訛作鮮卑魏置郢州也昔常珍竒

 自懸瓠遣三千騎援義陽行事龎定光屯于溮水者

 也溮水東南流歴金山北山無樹木峻峭層峙溮水

 又東逕義陽故城北城在山上因倚陵嶺周迴三里

 是郡昔所舊治城城南十五步對門有天井周百餘

 步深一丈東逕鍾武縣故城南案近刻脱縣字本江夏之屬

 縣也王莽之當利縣矣又東逕石城山北山甚髙峻

 史記曰魏攻冥阨音義曰冥阨或言在鄳縣葙山也

 按呂氏春秋九塞其一也溮水逕鄳縣故城南建武

 中世祖封鄧邯為鄳侯案鄳下近刻衍縣字按蘇林曰音盲

 刻脫按字溮水又東逕七井岡南又東北注于淮淮水又

 東至谷口谷水南出鮮金山北流案此下近刻衍至字瑟水注

 之水出西南具山東北逕光淹城東而北逕青山東

 羅山西俗謂之仙居水案近刻脫此六字東北流注于谷水

 谷水東北入于淮

又東過新息縣南案過近刻訛作逕

 淮水東逕故息城南春秋左傳隱公十一年鄭息有

 違言息侯伐鄭鄭伯敗之者也淮水又東逕浮光山

 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亦曰扶光山即弋陽山也案近刻脫

 出名玉及黑石堪為碁其山俯映長淮每有光輝

 淮水又東案近刻脫此二十三字逕新息縣故城南應劭曰息

 後徙東故加新也王莽之新徳也光武十九年封馬

 援為侯國外城北門内有新息長賈彪廟廟前有碑

 面南又有魏汝南太守程曉碑案曉近刻訛作堯魏太和中

 蠻田益宗効誠案近刻訛作域立東豫州以益宗為刺史淮

 水又東合慎水案慎下近刻衍縣字水出慎陽縣西而東逕慎

 陽縣故城南縣取名焉漢髙帝十一年封欒說為侯

 國潁陰劉陶為縣長政化大行道不拾遺以病去官

 童謠歌曰悒然不樂思我劉君何時復來安此下民

 見思如此應劭曰慎水所出東北入淮慎水又東流

 積為燋陂陂水又東南流為上慎陂又東為中慎陂

 又東南為下慎陂皆與鴻卻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

 川左結鴻陂漢成帝時翟方進奏毁之建武中汝南

 太守鄧晨欲脩復之知許偉君曉知水脈召與議之

 偉君言成帝用方進言毁之尋而夢上天天帝怒曰

 何敢敗我濯龍淵案龍近刻訛作子是後民失其利時有童

 謠曰敗我陂翟子威反乎覆案近刻訛作及子覆陂當復明府

 興復廢業童謡之言將有徴矣遂署都水掾起塘四

 百餘里百姓得其利陂水散流下合愼水而東南逕

 息城北又東南入淮案又東下近刻衍逕字謂之慎口淮水又

 東與申陂水合水上承申陂于新息縣北東南流分

 為二水一水逕深丘西又屈逕其南南派為蓮湖水

 南流注于淮淮水又左迆流結兩湖謂之東西蓮湖

 矣淮水又東右合壑水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白沙

 山東北逕柴亭西俗謂之柴水又東北流與潭溪水

 合水發潭谷東北流右㑹柴水柴水又東逕黄城西

 故弋陽縣也城内有二城西即黄城也柴水又東北

 入于淮謂之柴口也淮水又東北申陂枝水注之

 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首受陂水于深丘北東逕釣臺南

 臺在水曲之中臺北有琴臺又東逕陽亭南東南合

 淮淮水又東逕淮陰亭北又東逕白城南案此十五字原本及

 近刻竝訛作經楚白公勝之邑也東北去白亭十里案東上近刻衍

 淮水又東逕長陵戍南又東青陂水注之案此十六字原

 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分青陂東瀆東南逕白亭西又南于長陵

 戍東東南入于淮淮水又東北合黄水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

 訛作水出黄武山東北流木陵關水注之水導源木

 陵山案近刻脫源字西北流注于黄水黄水又東逕晉西陽

 城南又東逕光城南案逕下近刻衍南字光城左郡治案近刻脫城左

 又東北逕高城南故弦國也弦下原本及近刻竝衍髙字今改正

 又東北逕弋陽郡東有虞丘郭南有子胥廟案胥近刻訛作

 黄水又東北入于淮謂之黄口淮水又東北逕襃

 信縣故城南而東流注也案注下近刻衍之者二字

又東過期思縣北

 縣故蔣國周公之後也春秋文公十年楚王田于孟

 諸期思公復遂為右司馬楚滅之以為縣漢髙帝十

 二年以封賁赫為侯國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孫叔敖

 廟廟前有碑淮水又東北淠水注之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

 水出弋陽縣南垂山西北流歴陰山關逕二城間

 舊有賊難軍所頓防案所下近刻衍謂字西北出山又東北流

 逕新城戍東又東北得詔虞水口西北去弋陽虞丘

 郭二十五里水出南山東北流逕詔虞亭東而北入

 淠水又東北注淮俗曰白鷺水

又東過原鹿縣南案近刻脫又字汝水從西北來注之

 縣即春秋之鹿上也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宋人為鹿

 上之盟以求諸侯于楚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侍中

 執金吾陰鄉侯隂識為侯國者也

又東過廬江安豐縣東北決水從北來注之

 廬江故淮南也漢文帝十六年别以為國應劭曰故

 廬子國也決水自舒蓼北注不于北來也安豐東北

 注淮者窮水矣又非決水皆誤耳淮水又東谷水入

 焉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上承富水東南流世謂之谷

 水也東逕原鹿縣故城北城側水南谷水又東逕富

 陂縣故城北俗謂之成閭亭非也地理志案近刻衍一曰字

 汝南郡有富陂縣建武二年世祖改封平鄉侯王霸

 爲富陂侯十三州志曰漢和帝永元九年分汝陰置

 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縣也谷水又東于汝陰城

 東南注淮案近刻脫淮字淮水又東北左㑹潤水案此九字原本及近

 刻竝訛作經水首受富陂東南流爲髙塘陂又東積而爲

 陂水東注焦陵陂陂水北出爲鮦陂陂水潭漲引瀆

 北注汝陰四周隍塹下注潁水焦湖東注謂之潤水

 逕汝陰縣東逕荆亭北而東入淮案近刻脫淮字淮水又東

 北窮水入焉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六安國安風縣

 窮谷案風近刻訛作豐下同春秋左傳楚救𤅬司馬沈尹戍與

 吳師遇于窮者也案近刻窮下衍谷字川流泄注于決水之右

 北灌安風之左世謂之安風水亦曰窮水音戎竝聲

 相近字隨讀轉流結為陂謂之窮陂塘堰雖淪猶用

 不輟陂水四分農事用康北流注于淮京相璠曰今

 安風有窮水北入淮淮水又東為安風津水南有城

 故安風都尉治後立霍丘戍淮中有洲案近刻重一淮字

 號關洲蓋津關所在故斯洲納稱焉魏書國志有曰

 司馬景王征毌丘儉使鎮東將軍豫州刺史諸葛誕

 案東近刻訛作西從安風津先至壽春儉敗與小弟秀藏水

 草中安風津都尉部民張屬斬之傳首京都即斯津

 也

又東北至九江壽春縣西沘水泄水合北注之案沘水泄水原

本及近刻竝訛作泚木洪水今改正又東潁水從西北來流注之

 淮水又東左合沘口案近刻訛作泚口又東逕中陽亭北為

 中陽渡水流淺磧可以厲也淮水又東流與潁口㑹

 東南逕蒼陵城北又東北流逕壽春縣故城西案蒼陵城

 北近刻訛作倉陵北又此二十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縣即楚考烈王自陳

 徙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廬江豫章之地故

 以九江名郡漢髙帝四年為淮南國孝武元狩六年

 復為九江焉文穎曰史記貨殖傳曰淮以北沛陳汝

 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為東楚衡山

 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是為三楚者也淮水又

 北左合椒水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上承淮水東北流

 逕虵城南案城近刻訛作地又歴其城東亦謂之清水東北

 流注于淮水謂之清水口者是此水焉案此四字近刻作左合椒

 水焉五字係後人妄改

又東過壽春縣北肥水從縣東北流注之

 淮水于壽陽縣西北案晉孝武改壽春曰壽陽肥水從城西而北

 入于淮案近刻脫西字謂之肥口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

 上承沙水于城父縣右出東南流逕城父縣故城南

 王莽之思善也縣故焦夷之地春秋左傳昭公九年

 楚公子棄疾遷許于夷寔城父矣取州來淮北之田

 以益之伍舉授許男田案男近刻訛作夷杜預曰此時改城

 父為夷故傳寔之者也然丹遷城父人于陳以夷濮

 西田益之案近刻脫此十五字言夷田在濮水西者也然則濮

 水即沙水之兼稱得夏肥之通目矣漢桓帝永壽元

 年封大將軍梁冀孫桃爲侯國也案也上近刻衍者字夏肥水

 自縣又東逕思善縣之故城南漢章帝章和三年

 城父立夏肥水又東爲髙陂又東爲大漴陂案近刻訛作天

 水出分爲二流南爲夏肥水案近刻脫夏字北爲雞陂夏

 肥水東流案近刻脫水字左合雞水水出雞陂東流爲黄陂

 案近刻脫流字又東南流積爲茅陂又東爲雞水呂氏春秋

 曰宋人有取道者其馬不進投之雞水是也雞水右

 㑹夏肥水案右近刻訛作又脫夏字而亂流東注俱入于淮淮水

 又北逕山硤中謂之硤石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對岸山

 上結二城以防津要西岸山上有馬跡世傳淮南王

 乘馬昇僊所在也今山之東南石上有大小馬跡十

 餘所仍今存焉淮水又北逕下蔡縣故城東本州來

 之城也吳季札始封延陵後邑州來故曰延州來矣

 春秋哀公二年案哀近刻訛作襄蔡昭侯案近刻訛作成公自新蔡

 遷于州來謂之下蔡也淮之東岸又有一城即下蔡

 新城也案近刻脫即字二城對據翼帶淮瀆淮水東逕八公

 山北案近刻脫公字山上有老子廟淮水歴潘城南置潘溪

 戍戍東側潘溪吐川納淮更相引注又東逕梁城臨

 側淮川川左有湄城淮水左迆為湄湖淮水又右納

 洛川于西曲陽縣北水分閻溪北絶横塘又北逕蕭

 亭東案近刻脫又字又北鵲甫溪水入焉水出東鵲甫谷西

 北流逕鵲甫亭南西北流注于洛水北逕西曲陽縣

 故城東王莽之延平亭也應劭曰縣在淮曲之陽下

 邳有曲陽故是加西也洛澗北歴秦墟下注淮謂之

 洛口經所謂淮水逕壽春縣北肥水從縣東北注者

 也案近刻脫從字蓋經之謬矣考川定土即實為非是曰洛

 澗非肥水也淮水又北逕莫邪山西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

 山南有陰陵縣故城漢髙祖五年項羽自垓下從

 數百騎夜馳渡淮至隂陵迷失道左陷大澤漢令騎

 將灌嬰以五千騎追及之于斯縣者也按地理志王

 莽之陰陸也後漢九江郡治時多虎災百姓苦之南

 陽宗均為守案宗近刻訛作宋退貪殘進忠良虎悉東渡江

又東過當塗縣北濄水從西北來注之

 淮水自莫邪山東北逕馬頭城北魏馬頭郡治也故

 當塗縣之故城也呂氏春秋曰禹娶塗山氏女不以

 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

 壬癸甲爲嫁娶日也禹墟在山西南案墟近刻訛作娶縣即

 其地也地理志曰當塗侯國也魏不害以圉守尉捕

 淮陽反者公孫勇等案近刻訛作者漢以封之王莽更名山

 聚也淮水又東北濠水注之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

 莫邪山東北溪案溪上近刻衍之字溪水西北引瀆逕禹墟北

 又西流注于淮淮水又北沙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

 經所謂蒗𦿆渠也淮之西有平阿縣故城王莽之

 平寧也建武十三年世祖更封耿阜爲侯國郡國志

 曰平阿縣有塗山案有下近刻衍當字淮出于荆山之左當塗

 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而揚濤北注也案而近刻訛作西也訛作之

 春秋左傳哀公十年大夫對孟孫曰禹㑹諸侯于塗

 山執玉帛者萬國杜預曰塗山在壽春東北非也余

 按國語曰吳伐楚墮㑹稽獲骨焉節專車吳子使來

 聘且問之客執骨而問曰案近刻訛作之敢問骨何為大仲

 尼曰丘聞之昔禹致羣神于㑹稽之山防風氏後至

 禹殺之其骨專車此為大也蓋丘明親承聖㫖録為

 實証矣又按劉向說苑辨物王肅之敘孔子廿二世

 孫孔猛所出先人書家語竝出此事故塗山有㑹稽

 之名考挍羣書及方土之目疑非此矣蓋周穆之所

 㑹矣淮水于荆山北濄水東南注之案東近刻訛作自又東

 北逕沛郡義城縣東司馬彪曰後𨽻九江也

又東過鍾離縣北

 世本曰鍾離嬴姓也應劭曰縣故鍾離子國世楚滅

 之以為縣春秋左傳所謂吳公子光伐楚拔鍾離者

 也王莽之蠶富也豪水出陰陵縣之陽亭北小屈有

 石穴不測所窮言穴出鍾乳所未詳也豪水東北流

 逕其縣西又屈而南轉東逕其城南又北歴其城東

 逕小城而北流注于淮淮水又東逕夏丘縣南案此九字

 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東渙水入焉水首受蒗𦿆渠于開封

 縣史記韓釐王二十一年使暴䳒救魏為秦所敗䳒

 走開封者也東南流逕陳留北又東南案近刻脫入焉至此四十

 西入九里注之案此六字脫誤未詳渙水又東南流逕雍丘

 縣故城南又東逕承匡城又東逕襄邑縣故城南故

 宋之承匡襄牛之地宋襄公之所𦵏故號襄陵矣竹

 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㪨案近刻訛作公今竹書作鼓

 公孫倉㑹齊師圍我襄陵十八年惠成王以韓師敗

 諸侯師于襄陵案近刻脫敗字此句之下有縣字今竹書作縣于襄陵齊侯使

 楚景舍來求成案此下近刻有公㑹齊宋之圍六字原本及竹書皆無此語即于

 此也西有承匡城春秋㑹于承匡者也秦始皇以承

 匡卑溼徙縣于襄陵更為襄邑案此下近刻衍也字王莽以為

 襄平也漢桓帝建和元年封梁冀子胡狗為侯國陳

 留風俗傳曰縣南有渙水故傳曰睢渙之間出文章

 天子郊廟御服出焉尚書所謂厥篚織文者也渙水

 又東南逕已吾縣故城南又東逕鄫城北春秋襄公

 元年經書晉韓厥帥師伐鄭魯仲孫蔑㑹齊曹邾杞

 次于鄫杜預曰陳留襄邑縣東南有鄫城渙水又東

 南逕鄢城北新城南又東南左合明溝溝水自蓬洪

 陂東南流謂之明溝下入渙水又逕亳城北帝王世

 記曰穀熟為南亳即湯都也十三州志曰漢武帝分

 穀熟置春秋莊公十二年案二近刻訛作三宋公子御說奔

 亳者也案奔下近刻衍于字渙水東逕穀熟城南漢光武建武

 二年封更始子歆為侯國又東逕楊亭北春秋左氏

 傳襄公十二年楚子囊秦庶長無地伐宋師于楊梁

 以報晉之取鄭也京相璠曰宋地矣今睢陽東南三

 十里有故楊梁城案近刻脫城字今曰陽亭也俗名之曰縁

 城非矣西北去梁國八十里渙水又東逕沛郡之建

 平縣故城南漢武帝元鳳元年案近刻脫元鳳二字封杜延年

 爲侯國王莽之田平也又東逕酇縣故城南春秋襄

 公十年公㑹諸侯及齊世子光于䣜今其地䣜聚是

 也王莽之酇治矣渙水又東南逕費亭南漢建和元

 年封中常侍沛國曹騰爲侯國騰字季興譙人也永

 初中定桓帝策封亭侯此城即其所食之邑也渙水

 又東逕銍縣故城南昔吳廣之起兵也使葛嬰下之

 渙水又東苞水注之水出譙城北白汀陂案白近刻訛作自

 陂水東流逕酇縣南又東逕鄲縣故城南漢景帝中

 元年封周應為侯國王莽更之曰單城也案單近刻訛作留

 音多又東逕嵇山北嵇氏故居嵇康本姓奚案近刻脫康字

 㑹稽人也先人自㑹稽遷于譙之銍縣改為嵇氏

 近刻訛作故取稽字之上以為姓蓋志本也嵇氏譜曰譙

 有嵇山家于其側遂以為氏縣魏黄初中文帝以酇

 城父山桑銍置譙郡故𨽻譙焉苞水東流入渙渙水

 又東南逕蘄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故甀鄉也案甀近刻訛作

 漢髙帝破黥布于此縣舊都尉治王莽之蘄城也

 水上有古石梁處遺基尚存渙水又東逕穀陽縣左

 㑹八丈故瀆案左近刻訛作右瀆上承洨水南流注于渙渙

 水又東逕穀陽戍南又東南逕穀陽故城東北右與

 解水㑹水上承縣西南解塘東北流逕穀陽城南即

 穀水也應劭曰城在穀水之陽案近刻脫此二字又東北流

 注于渙渙水又東南逕白石戍南又逕虹城南案近刻脫

 又字虹訛作蚿洨水注之水首受蘄水于蘄縣東南流逕穀

 陽縣八丈故瀆出焉又東合長直故溝溝上承蘄水

 南㑹于洨洨水又東南流逕洨縣故城北案逕近刻作于

 有垓下聚漢髙祖破項羽所在也王莽更名其縣曰

 肴城案肴近刻訛作育應劭曰洨水所出音絞經之絞也洨

 水又東南與渙水亂流而入于淮案近刻脫與渙水亂流五字及而字

 故應劭曰洨水南入淮淮水又東至巉石山潼水注

 之水首受潼縣西南潼陂縣故臨淮郡之屬縣王莽

 改曰成信矣南逕沛國夏丘縣絶蘄水又南逕夏丘

 縣故城西案近刻脫水又南三字王莽改曰歸思也又東南流

 逕臨潼戍西又東南至巉石西南入淮淮水又東逕

 浮山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山北對巉石山梁氏天監中

 立堰于二山之間逆天地之心乖民神之望自然水

 潰壊矣案壊近刻訛作淮淮水又東逕徐縣南歴澗水注之

 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導徐城西北徐陂陂水南流絶蘄

 水逕歴澗戍西案戍近刻訛作水東南流注于淮淮水又東

 池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東城縣東北流逕

 東城縣故城南漢以數千騎追羽羽帥二十八騎引

 東城案近刻脫一羽字因四隤山案山近刻訛作出斬將而去即此

 處也史記孝文帝八年案近刻訛作孝惠八年封淮南厲王子

 劉良為侯國案良近刻訛作賜地理志王莽更名之曰武城

 也池水又東北流歴二山間東北入于淮謂之池河

 口也案近刻脫河字淮水又東蘄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水首受睢水于穀熟城東北東逕建城縣故城北漢

 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拾為侯國王莽之

 多聚也蘄水又東南逕蘄縣縣有大澤鄉陳涉起兵

 于此篝火為狐鳴處也南則洨水出焉蘄水又東南

 北八丈故瀆出焉案北下近刻衍入字瀆訛作溝又東流長直故溝

 出焉案長直上近刻衍南北二字溝訛作瀆又東入夏丘縣東絶潼水

 逕夏丘縣故城北又東南逕潼縣南又東流入徐縣

 東絶歴澗又東逕大徐縣故城南又東注于淮淮水

 又東歴客山逕盱眙縣故城南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理志曰都尉治漢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劉

 䝉之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匡武淮水又東逕廣陵

 淮陽城南案廣陵下近刻衍歴字復脫南字城北臨泗水案近刻脫城字

 于二水之間述征記淮陽太守治自後置戍縣亦有

 時廢興也

又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西泗水從西北來流注之


 淮泗之㑹即角城也左右兩川翼夾二水決入之所

 所謂泗口也

又東過淮隂縣北中瀆水出白馬湖東北注之

 淮水右岸即淮隂也城西二里有公路浦昔袁術向

 九江將東奔袁譚路出斯浦因以為名焉又東逕淮

 隂縣故城北北臨淮水漢髙帝六年封韓信為侯國

 王莽之嘉信也昔韓信去下鄉而釣于此處也城東

 有兩冢西者即漂母冢也周迴數百步髙十餘丈昔

 漂母食信于淮隂信王下邳蓋投金增陵以報母矣

 東一陵即信母冢也縣有中瀆水首受江于廣陵郡

 之江都縣縣城臨江應劭地理風俗記曰縣為一都

 之會故曰江都也縣有江水祠俗謂之伍相廟也子

 胥但配食耳歲三祭與五岳同舊江水道也案近刻脫江字

 昔吳將伐齊北霸中國自廣陵城東南築邗城城下

 掘深溝謂之韓江亦曰邗溟溝自江東北通射陽湖

 地理志所謂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案西近刻訛作而又脫入

 自永和中江都水斷其水上承歐陽埭案近刻脫埭字

 江入埭六十里至廣陵城楚漢之間為東陽郡髙祖

 六年為荆國十一年為吳城即吳王濞所築也景帝

 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曰廣陵王莽更名

 郡曰江平縣曰定安案近刻脫更名二字城東水上有梁謂之

 洛橋中瀆水自廣陵北出武廣湖東陸陽湖西二湖

 東西相直五里案此二湖在今高郵州南水出其間下注樊梁湖

 案湖在髙郵州西北五十里舊道東北出至博芝射陽二湖西北

 出夾邪乃至山陽矣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風陳敏因

 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逕渡案津湖在今寳應縣南六十里渡十

 二里方達北口案此謂津湖之北口直至夾邪興寧中復以津

 湖多風又自湖之南口案近刻南下衍北字此謂津湖之南口沿東岸

 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後行者不復由湖故蔣濟三

 州論曰淮湖紆逺水陸異路山陽不通陳敏穿溝

 刻脫敏字更鑿馬瀬百里渡湖者也自廣陵出山陽白馬

 湖逕山陽城西即射陽縣之故城也應劭曰在射水

 之陽漢髙祖六年封楚左令尹項纏為侯國也王莽

 更之曰監淮亭世祖建武十五年封子荆為山陽公

 治此十七年為王國城本北中郎將庾希所鎮中瀆

 水又東案近刻脫水字謂之山陽浦又東入淮謂之山陽口

 者也

又東兩小水流注之

 淮水左逕泗水國南故東海郡也徐廣史記音義曰

 泗水國名漢武帝元鼎四年案近刻訛作三年初置都淩

 刻訛作郯下衍四年二字封常山憲王子思王商為國案近刻脫封字

 理志曰王莽更泗水郡為水順案近刻訛作順水淩縣為生

 淩案近刻訛作陵縣為生夌淩水注之水出淩縣東流逕其縣故

 城東而東南流注于淮寔曰淩口也案近刻脫淩字應劭曰

 淩水出縣西南入淮即經之所謂小水者也

又東至廣陵淮浦縣入于海

 應劭曰淮崖也案近刻訛作浦岸也蓋臨側淮瀆故受此名淮

 水逕縣故城東案逕近刻訛作出王莽更名之曰淮敬淮水

 于縣枝分北爲游水歴朐縣與沭合又逕朐山西

 近刻訛作匡山側有朐縣故城秦始皇三十五年于朐縣

 立石海上以爲秦之東門崔琰述初賦曰倚髙艫以

 周眄兮觀秦門之將將者也東北海中有大洲謂之

 郁洲山海經所謂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蒼梧

 徙此云山上猶有南方草木今郁州治故崔季珪之

 敘述初賦言郁洲者故蒼梧之山也心恱而怪之聞

 其上有僊士石室也乃往觀焉案近刻脫焉字見一道人獨

 處休休然不談不對顧非已及也即其賦所云吾夕

 濟于郁洲者也游水又北逕東海利成縣故城東

 近刻訛作城東上衍之字故利鄉也漢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陽共

 王子嬰為侯國王莽更之曰流泉游水又北歴羽山

 西地理志曰羽山在祝其縣東南尚書曰堯疇咨四

 岳得舜案疇咨近刻訛作時曰進十六族殛鯀于羽山是為檮

 杌與驩兜三苗共工同其罪故世謂之四凶鯀既死

 其神化為黄熊案近刻訛作龍入于羽淵是為夏郊三代祀

 之故連山易曰有崇伯鯀伏于羽山之野者是也游

 水又北逕祝其縣故城西春秋經書夏公㑹齊侯于

 夾谷左傳定公十年公及齊平會于祝其寔夾谷也

 服䖍曰地二名王莽更之曰猶亭縣之東有夾口浦

 㳺水左逕琅邪計斤縣故城之西案計斤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即丘今

 地理志曰莒子始起于此後徙莒有鹽官故世謂

 之南莒也㳺水又東北逕贛榆縣北東側巨海有秦

 始皇碑在山上去海百五十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

 去則三尺所見東北傾石長一丈八尺廣五尺厚三

 尺八寸一行十二字㳺水又東北逕紀鄣故城南春

 秋昭公十九年齊伐莒莒子奔紀鄣莒之婦人怒莒

 子之害其夫老而託紡焉取其纑而夜縋縋絶鼓譟

 城上人亦譟莒共公懼啓西門而出齊遂入紀故紀

 子帛之國穀梁傳曰吾伯姬歸于紀者也杜預曰紀

 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城即此城也

 近刻訛作水㳺水東北入海舊吳之燕岱常泛巨海憚其

 濤險更沿溯是瀆由是出地理志曰㳺水自淮浦北

 入海爾雅曰淮别為滸㳺水亦枝稱者也










水經注卷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