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 (四部叢刊本)/卷第三十三

卷第三十二 水經注 卷第三十三
後魏 酈道元 注 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版本
卷第三十四

水經注卷三十三

     後 魏 酈 道 元 撰

  江水案近刻作江水一原本無一二三等字

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大江所岀東南過其縣北

 岷山即瀆山也水曰瀆水矣又謂之汶阜山在徼外

 江水所導也益州記曰大江泉源即今所聞始發羊

 膊嶺下緣崖散漫小水百數案水近刻訛作大殆未濫觴矣

 東南下百餘里至白馬嶺而歴天彭闕亦謂之為天

 彭谷也案近刻脱彭字秦昭王以李冰為蜀守冰見氐道縣

 有天彭山兩山相對其形如闕謂之天彭門亦曰天

 彭闕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謂發源濫觴者也漢

 元延中案元延近刻訛作延平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揚雄

 反離騷云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弔屈原名曰反騷也

 江水自天彭闕東逕汶關而歴氐道縣北案此十六字原本及

 近刻竝訛作經漢武帝元鼎六年案近刻訛作元封四年分蜀郡北部

 置汶山郡以統之縣本秦始皇置後爲昇遷縣也益

 州記曰自白馬嶺囘行二十餘里至龍涸案十近刻訛作千

 又八十里至蠶陵縣案蠶近刻訛作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

 鏡又六十餘里而至北部始百許歩又西百二十餘

 里至汶山故郡乃廣二百餘歩又西南百八十里至

 溼坂案溼近刻訛作濕江稍大矣故其精則井絡瀍曜江漢

 昞靈河圖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為井絡帝以㑹昌

 神以建福故書曰岷山導江泉流深遠盛為四瀆之

 首廣雅曰江貢也風俗通曰岀珍物可貢獻釋名曰

 江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東北百四十里曰

 崍山案近刻脱曰字中江所岀東注于大江崍山邛崍山也

 在漢嘉嚴道縣一曰新道南山案近刻訛作山南有九折坂

 夏則凝冰冬則毒寒王陽按轡處也案近刻王下衍子字平恒

 言是中江所岀矣郭景純江賦曰流二江于崌崍又

 東百五十里曰崌山北江所岀東注于大江山海經

 曰崌山江水岀焉東注大江其中多怪蛇江水又逕

 汶江道汶岀徼外㟭山西玉輪坂下而南行又東逕

 其縣而東注于大江故蘇代告楚曰蜀地之甲浮船

 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謂是水也又有湔

 水入焉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岀綿虒道案近刻脱虒字亦曰

 綿虒縣之玉壘山案虒近刻訛作夷吕忱云一曰半浣水也

 下注江江水又東别為沱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開明之

 所鑿也郭景純所謂玉壘作東别之標者也縣即汶

 山郡治劉備之所置也渡江有笮橋江水又歴都安

 縣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縣有桃關漢武帝祠李冰作大

 堰于此壅江作堋案近刻訛作堰于江作塴堋有左右口謂之湔

 堋江入郫江撿江以行舟益州記曰江至都安堰其

 右撿其左其正流遂東郫江之右也因山頽水坐致

 竹木以溉諸郡又穿羊摩江灌江案近刻脱穿字西于玉女

 房下白沙郵案三字上近刻有于字又訛在下句作三石人之下作三石人立

 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案近刻訛作要是以

 蜀人旱則藉以為溉雨則不遏其流故記曰水旱從

 人不知饑饉沃野千里世號陸海謂之天府也郵在

 堰上案堰下近刻衍官字又訛在前立水中上俗謂之都安大堰案大近刻訛作

 亦曰湔堰又謂之金堤案近刻脱之字左思蜀都賦云西

 踰金堤者也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

 征丁千二百人主䕶之有堰官益州刺史皇甫晏至

 都安屯觀坂從事何旅曰今所安營地名觀坂上觀

 下反案此四字近刻作自上觀下反上之象八字其徴不祥不從果為牙

 門張和所殺江水又逕臨邛縣王莽之監邛也縣有

 火井鹽水昏夜之時光興上照江水又逕江原縣

 近刻訛作鄉王莽更名邛原也𨞪江水岀焉江水又東北

 逕郫縣下縣民有姚精者為叛夷所殺掠其二女二

 女見夢其兄當以明日自沈江中喪後日當至可伺

 候之果如所夢得二女之尸于水郡縣表異焉江水

 又東逕成都縣縣以漢武帝元鼎二年立縣有二江

 雙流郡下故揚子雲蜀都賦曰兩江珥其前者也風

 俗通曰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守開成都兩江溉田萬

 頃江神歲取童女二人為婦案近刻脱江字冰以其女與神

 為婚徑至神祠勸神酒酒杯恒澹澹冰厲聲以責之

 因忽不見良久有兩牛鬭于江岸旁有間冰還流汗

 謂官屬曰吾鬭大亟案近刻作疲極當相助也南向腰中正

 白者我綬也主簿刺殺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

 氣決凡壯健者因名冰兒也秦惠王二十七年遣張

 儀與司馬錯等滅蜀遂置蜀郡焉王莽改之曰導江

 也儀築成都以象咸陽晉太康中蜀郡為王國更為

 成都内史益州刺史治地理風俗記曰華陽黒水惟

 梁州漢武帝元朔二年改梁曰益州以新啓犍為牂

 柯越巂州之疆壤益廣故稱益云初治廣漢之雒縣

 後乃徙此故李固與弟圄書曰固今年五十七鬢髪

 已白所謂容身而遊滿腹而去案謂近刻訛作為周觀天下

 獨未見益州耳昔嚴夫子常言經有五涉其四州有

 九遊其八欲類此子矣初張儀築城取土處去城十

 里因以養魚今萬頃池是也城北又有龍堤池城東

 有千秋池西有栁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徑通冬夏

 不竭西南兩江有七橋直西門郫江上曰沖治橋

 刻脱上曰二字治訛作里西南石牛門曰市橋呉漢入蜀自廣都

 令輕騎先往焚之橋下謂之石犀淵李冰昔作石犀

 五頭以厭水精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曰犀牛里後

 轉犀牛二頭一頭在府市市橋門案此八字近刻訛作在府中一頭在

 一頭沈之于淵也大城南門曰江橋橋南曰萬里

 橋西上曰夷星橋案近刻脱星字下曰笮橋案笮近刻訛作莋南岸

 道東有文學始文翁為蜀守立講堂作石室于南城

 永初後學堂遇火後守更增二石室後州奪郡學移

 夷星橋南岸道東案近刻脱此五字作移夷里三字道西城案近刻脱城字

 故錦官也言錦工織錦則濯之江流而錦至鮮明濯

 以他江案他近刻訛作沱則錦色弱矣遂命之為錦里也蜀

 有迴復水江神嘗溺殺人文翁為守祠之勸酒不盡

 拔劍擊之遂不為害江水東逕廣都縣漢武帝元朔

 二年置王莽之就都亭也李冰識察水脈穿縣鹽井

 江西有望川原案近刻訛作有望穿脱原字鑿山崖度水案近刻脱崖字

 結諸陂池故盛養生之饒即南江也又從沖治橋北

 折案治近刻訛作里曰長昇橋城北十里曰昇僊橋案近刻僊訛作

 遷脱橋字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將入長安題其門曰不乘

 高車駟馬不過汝下也後入邛蜀果如志焉李冰沿

 水造橋上應七㝛故世祖謂呉漢曰安軍宜在七橋

 連星間漢自廣都乘勝進逼成都與其副劉尚南北

 相望夾江為營浮橋相對公孫述使謝豐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軍市橋

 岀漢後襲破漢墜馬落水縁馬尾得岀入壁命將夜

 潛渡江就尚擊豐斬之于是水之陰江北則左對繁

 田文翁又穿湔㳛以溉灌繁田千七百頃湔水又東

 絶綿洛案湔近刻訛作江逕五城界至廣都北岸南入于江

 謂之五城水口斯為北江江水又東至南安為璧玉

 津故左思云東越玉津也

又東南過犍為武陽縣靑衣水沫水從西南來合而注

案沫近刻訛作洙

 縣故大夜郎國漢武帝建元六年開置郡縣案近刻作漢武

 帝開道置以為縣九字太初四年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陽案此下近

 刻有建元六年置五字係上文脱誤在此王莽更名郡曰西順案近刻脱郡曰二字

 縣曰戢成光武謂之士大夫郡有𨞪江入焉岀江原

 縣案原近刻作源首受大江東南流至武陽縣注于江縣下

 江上案江近刻訛作注舊有大橋廣一里半謂之安漢橋水

 盛歲壞民苦治功後太守李嚴鑿天社山案近刻訛作大社山

 尋江通道此橋遂廢縣有赤水下注江建安二十九

 年有黄龍見此水九日方去此縣藉江為大堰開六

 水門用灌郡下北山昔者王喬所升之山也江水又

 與文井江會李冰所導也自莋道與濛溪分水至蜀

 郡臨邛縣與布僕水合水岀徼外成都西沈黎郡漢

 武元封四年以蜀都西部邛莋邛案此十四字舛誤不可通當作漢武

 元鼎六年以蜀郡西部莋都置漢書武帝本紀可證不得繫之元封四年也又越巂郡治邛都沈黎郡

 治莋都不得兼言邛莋明矣莋都即旄牛縣亦曰旄牛道天漢四年罷沈黎郡置都尉仍治旄牛其縣隸

 蜀郡故城在今雅州府清溪縣南理旄牛道天漢四年置都尉主外

 羌在邛崍山表案崍近刻訛作來自蜀西度邛莋案華陽國志邛崍山

 本名邛莋故邛人莋人界也其道至險案近刻脱道字有弄棟八渡之難

 揚母閣路之阻水從縣西布僕來分為二流一水逕

 其道又東逕臨邛縣入文井水文井水又東逕江原

 縣案原近刻訛作都縣濵文井江江上有常氏堤跨四十里

 案近刻作有長堤堤跨四十里有朱亭亭南有青城山山上有嘉榖

 山下有蹲䲭即芋也所謂下有蹲䲭至老不饑卓氏

 之所以樂遠徙也文井江又東至武陽縣天社山下

 入江其一水南逕越巂邛都縣西東南至雲南郡之

 青蛉縣入于僕案近刻脱此三字郡本雲川地也蜀建興三

 年置僕水又南逕永昌郡邪龍縣而與貪水合水岀

 靑蛉縣上承靑蛉水逕葉榆縣又東南至邪龍入于

 僕僕水又逕寧州建寧郡案近刻訛作縣州故庲降都督屯

 故南人謂之屯下案人近刻訛作入劉禪建興三年分益州

 郡置歴雙柏縣即水入焉水岀秦臧縣牛蘭山南流

 至雙柏縣東注僕水又東至來唯縣入勞水水岀徼

 外東逕其縣與僕水合僕水東至交州交趾郡𥹆泠

 縣案𥹆原本及近刻竝訛作麊漢書今本亦訛説文云𥹆從米尼聲交趾有𥹆泠縣南流入

 于海江水自武陽東至彭亡聚昔岑彭與呉漢㴑江

 水入蜀軍次是地知而惡之㑹日暮不移遂為刺客

 所害謂之平模水亦曰外水案模近刻訛作漠亦字訛在謂之上此地

 有彭冢言彭祖冢焉江水又東南逕南安縣西有熊

 耳峽連山競險接嶺爭高漢河平中山崩地震江水

 逆流懸溉有灘名壘坻案華陽國志作雷垣亦曰鹽溉案近刻訛作監

 李冰所平也縣治青衣江㑹衿帶二水矣即蜀王

 開明故治也來敏本蜀論曰荆人鄨令死其尸隨水

 上荆人求之不得令至汶山下復生起見望帝望帝

 者杜宇也從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岀為宇妻遂王

 于蜀號曰望帝望帝立以為相時巫山峽而蜀水不

 流帝使令鑿巫峽通水蜀得陸處望帝自以德不若

 遂以國禪號曰開明縣南有峨眉山有濛水即大渡

 水也水發𫎇溪案近刻訛作漢東南流與涐水合水岀徼外

 逕汶江道吕忱曰渽水岀蜀案渽近刻訛作涐許愼以為涐

 水也岀蜀汶江徼外案近刻脱此六字從水我聲南至南安

 入大渡水大渡水又東入江故山海經曰濛水岀漢

 陽西入江灄陽西

又東南過僰道縣北若水淹水合從西來注之又東渚

水北流注之案渚近刻訛作注

 縣本僰人居之地理風俗記曰夷中最仁有仁道故

 字從人秦紀所謂僰僮之富者也案近刻脱所字其邑高后

 六年城之漢武帝感相如之言使縣令南通僰道費

 功無成唐䝉南入斬之乃鑿石開閣以通南中迄于

 建寧二千餘里山道廣丈餘深三四丈其鏨鑿之迹

 猶存案鏨近刻訛作塹脱鑿字王莽更曰僰治也山多猶猢似猴

 而短足好遊巖樹一騰百步或三百丈順往倒返乘

 空若飛縣有蜀王兵蘭其神作大難江中崖峻阻險

 不可穿鑿李冰乃積薪燒之故其處懸巖猶有五色

 焉案近刻作有赤白𤣥黃五色焉赤白照水𤣥黃魚從僰來案近刻脱魚字

 至此而止言畏崖嶼不更上也益部耆舊傳曰張眞

 妻案眞近刻訛作員下同華陽國志作貞黃氏女也名帛眞乗船覆沒

 求尸不得帛至沒處灘頭仰天而歎遂自沉淵積十

 四日帛持眞手于灘下岀時人為説曰符有先絡僰

 道有張帛者也江水又與符黑水合案黑近刻訛作里又此八字原

 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岀寧州南廣郡南廣縣縣故犍為之屬

 縣也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劉禪延熈中分以為郡導

 源汾關山北流案近刻訛作北水流有大涉水注之水岀南廣

 縣案近刻脱水字北流注符黑水又北逕僰道入江謂之南

 廣口渚水則未聞也

又東過江陽縣南洛水從三危山東過廣魏洛縣南

縣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洛陽今改正東南注之

 洛水岀洛縣漳山亦言岀梓潼縣柏山山海經曰三

 危在燉煌南與崏山相接山南帶黑水又山海經不

 言洛水所導經曰岀三危山所未詳常璩云李冰導

 洛通山水流發瀑口逕什邡縣漢高帝六年封雍齒

 為侯國王莽更名曰美信也洛水又南逕洛縣故城

 南廣漢郡治也漢高祖之為漢王也發巴渝之士北

 定三秦六年乃分巴蜀置廣漢郡于乘鄉王莽之就

 都縣曰吾雒也案吾雒近刻作廣信係後人妄改漢安帝永初二年

 移治涪城後治洛縣案原本脱此四字近刻脱治字今據歸有光本補正先是

 洛縣城南每陰雨常有哭聲聞于府中積數十年沛

 國陳寵為守以亂世多死亡暴骸不葬故也乃悉收

 葬之哭聲遂絶劉備自將攻洛龐士元中流矢死于

 此益州舊以蜀郡廣漢犍為為三蜀案近刻脱一為字土地

 沃美人士雋乂一州稱望縣有沈鄉去江七里姜士

 遊之所居案姜近刻訛作江詩至孝母好飲江水嗜魚膾常

 以雞鳴遡流汲江子坐取水溺死案近刻脱取字婦恐姑知

 稱託遊學案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詩今據後漢書改正冬夏衣服寔投江

 流于是至孝上通涌泉岀其舍側案涌泉近刻訛作洞泉下又衍一泉

 而有江之甘焉詩有田濵江澤鹵泉流所溉盡為

 沃野又湧泉之中旦旦常岀鯉魚一雙以膳焉可謂

 孝悌發于方寸徽美著于無窮者也洛水又南逕新

 都縣蜀有三都謂成都廣都此其一焉與綿水合水

 西岀綿竹縣又與湔水合亦謂之郫江也又言是涪

 水吕忱曰一曰湔然此二水俱與洛㑹矣又逕犍為

 牛鞞縣為牛鞞水案近刻脱縣字及為牛鞞三字昔羅尚乘牛鞞水

 東征李雄謂此水也縣以漢武帝元封二年置又東

 逕資中縣又逕漢安縣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安漢縣今改正攷安漢今為順慶

 府之南充縣及蓬州非綿水所逕綿水由資中漢安江陽入江資中故城在今資州資陽縣北漢安故城

 在今瀘州江安縣東江陽故城即今瀘州治然則當作漢安明甚謂之綿水也自上

 諸縣咸以溉灌故語曰綿洛為沒沃也綿水至江陽

 縣方山下入江謂之綿水口亦曰中水案近刻脱亦字江陽

 縣枕帶雙流據江洛㑹也漢景帝六年封趙相蘇嘉

 為侯國江陽郡治也故犍為枝江都尉建安十八年

 劉璋立案此二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在後蠶桑魚鹽家有焉之下又枝訛作岐攷華陽國志江

 陽郡本犍為枝江都尉建安十八年劉璋立郡江陽縣郡治漢安縣郡東五百里然則此條不得係之漢

 安下明係錯簡今改正江中有大闕小闕焉案近刻闕訛作門季春之

 月則黄龍堆没闕乃平也案近刻訛作季秋之月則黄鱗魚死漚也昔世

 祖微時過江陽縣有一子望氣者言江陽有貴兒象

 王莽求之而獠殺之案獠近刻訛作撩後世祖怨爲子立祠

 于縣謫其民罰布數世揚雄琴淸英曰尹吉甫子伯

 奇至孝後母譖之自投江中衣苔帶藻忽夢見水仙

 賜其美藥思惟養親案近刻脱思字揚聲悲歌船人聞之而

 學之吉甫聞船人之聲疑似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

 江水逕漢安縣北案漢安原本及近刻竝訛作安漢又此七字竝訛作經縣雖

 迫山川土地特美蠶桑魚鹽家有焉案近刻脱桑字江水東

 逕樊石灘又逕大附灘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頻歴二險

 也

又東過符縣北邪東南鰼部水從符關東北注之

 縣故巴夷之地也漢武帝建元六年案建元近刻訛作建初

 唐䝉為中郎將從萬人岀巴符關者也案此下近刻衍漢武二字

 元鼎二年立王莽之符信矣縣治安樂水㑹水源南

 通寧州平夷郡鼈縣北逕安樂縣界之東案近刻脱樂字

 逕符縣下北入江縣長趙祉遣吏先尼和案先近刻訛作光

 以永建元年十二月案近刻訛作十一月詣巴郡没死成湍灘

 案湍近刻訛作濡子賢求喪不得女絡年二十五歲有二子

 五歲以還至二年二月十五日尚不得喪絡乃乘小

 船至父沒處哀哭自沈見夢告賢曰至二十一日與

 父俱岀至日父子果浮岀江上郡縣上言為之立碑

 以旌孝誠也其鰼部之水所未聞矣或是水之殊目

 非所究也

又東北至巴郡江州縣東强水涪水漢水白水宕渠水

五水合南流注之案近刻脱五字

 强水即羌水也宕渠水即潛水渝水矣巴水岀晉昌

 郡宣漢縣巴嶺山郡隸梁州晉太康中立治漢中

 陽國志云魏咸熙元年平蜀始分益州巴漢七郡置梁州治漢中縣南去郡八百餘

 里故屬巴渠案近刻脱渠字西南流歴巴中逕巴郡故城南

 李嚴所築大城北西南入江庾仲雍所謂江州縣對

 二水口右則涪内水左則蜀外水即是水也江州縣

 故巴子之都也春秋桓公九年巴子使韓服告楚請

 與鄧好是也及七國稱王巴亦王焉秦惠王遣張儀

 等救苴侯于巴儀貪巴苴之富因執其王以歸而置

 巴郡焉案此下近刻衍巴字治江州漢獻帝初平元年分巴為

 三郡于江州則永寧郡治也至建安六年劉璋納蹇

 允之訟復為巴郡以嚴顔為守顔見先主入蜀歎曰

 獨坐窮山放虎自衛此即拊心處也案近刻訛作巴漢世郡

 治江州巴水北北府城是也後乃徙南城劉備初以

 江夏費觀為太守領江州都督後都䕶李嚴更城周

 十六里造蒼龍白虎門求以五都為巴州治丞相諸

 葛亮不許竟不果地勢側險皆重屋累居數有火害

 又不相容結舫水居者五百餘家承二江之㑹案二近刻

 訛作夏水増盛壞散顚没死者無數縣有官橘官荔

 枝園夏至則熟二千石常設𢊍膳命士大夫共㑹樹

 下食之縣北有稻田岀御米也縣下又有清水穴巴

 人以此水為粉則皜曜鮮芳貢粉京師因名粉水故

 世謂之為江州墮林粉粉水亦謂之為粒水矣案粒近刻

 訛作江之北岸案之近刻訛作水有塗山南有夏禹廟塗君

 祠廟銘存焉常璩庾仲雍竝言禹娶于此案近刻脱庾字

 按羣書咸言禹娶在壽春當塗不于此也

又東至枳縣西延江水從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

 江水東逕陽關巴子梁案江水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在經文又字下今改正

 江之兩岸猶有梁處巴之三關斯為一也延熙中蜀

 車騎將軍鄧芝為江州都督治此江水又東右逕黄

 葛峽山高險全無人居案全近刻訛作今江水又左逕明月

 峽東至梨鄉歴雞鳴峽江之南岸案南近刻訛作兩有枳縣

 治華陽記曰枳縣在江州巴郡東四百里治涪陵水

 㑹庾仲雍所謂有别江岀武陵者也水乃延江之枝

 津分水北注逕涪陵入江故亦云涪陵水也其水南

 導武陵郡案導近刻作逕昔司馬錯泝舟此水取楚黔中地

 延熙中鄧芝伐徐巨射𤣥猨于是縣猨自拔矢卷木

 葉塞射創芝歎曰傷物之生吾其死矣江水又東逕

 涪陵故郡北後乃并巴郡遂罷省江水又東逕文陽

 灘灘險難上江水又東逕漢平縣二百餘里案漢平縣屬涪

 左自陪陵東岀百餘里而屆于黄石東為桐柱灘

 案黄近刻訛作積又逕東望峽東歴平都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峽對豐民洲舊巴子别都也華陽記曰巴子雖都江

 州案江下原本及近刻竝衍平字今改正又治平都即此處也有平都

 縣為巴郡之隸邑矣縣有天師治兼建佛寺甚淸靈

 縣有市肆四日一㑹江水右逕虎鬚灘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

 訛作經近刻右訛作又灘水廣大夏㫁行旅江水又東逕臨江

 縣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王莽之監江縣也案監近刻訛作鹽

 華陽記曰縣在枳東四百里東接朐忍縣有鹽官自

 縣北入鹽井溪有鹽井營戸溪水沿注江案近刻訛作沿注溪

 江水又東得黄華水口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浦也

 左逕石城南案此五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庾仲雍曰臨江至石

 城黄華口一百里又東至平洲案此五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上多居民又東逕壤塗而歴和灘又東逕界壇案此十四

 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是地巴東之西界益州之東境故得是

 名也

又東過魚復縣南夷水岀焉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入注内接故得是名

也之下今改正

 江水又東右得將龜溪口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華陽記

 曰朐忍縣岀靈龜咸熙元年獻龜于相府言岀自此

 溪也江水又東㑹南北集渠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㑹字又訛在

 南字之下南水岀涪陵縣界案南水岀三字近刻訛作二溪水謂之陽溪

 案之字下近刻衍于字北流逕巴東郡之南浦僑縣西溪硤側

 案硤近刻作夾鹽井三口相去各數十步以木為桶徑五尺

 脩煮不絶溪水北流注于江謂之南集渠口亦曰于

 陽溪口北水岀新浦縣北高梁山分溪南流逕其縣

 西又南百里至朐忍縣案至近刻作入南入于江謂之北集

 渠口别名班口又曰分水口朐忍尉治此江水又東

 右逕汜溪口案近刻脱東字汜訛作池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蓋江汜

 決入也江水又東逕石龍而至于博陽二村之間

 刻石訛作右而訛作水又此十六字原本及近刻竝截上七字訛作經下九字仍屬注文有盤石

 廣四百丈長六里案此下近刻有而復殆于四字係衍文阻塞江川夏

 沒冬岀基亘通渚又東逕羊腸虎臂灘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

 訛作楊亮為益州至此舟覆懲其波瀾蜀人至今猶

 名之為使君灘江水又東彭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

 水岀巴渠郡獠中東南流逕漢豐縣東淸水注之

 水源岀西北巴渠縣東北巴嶺南獠中即巴渠水也

 西南流至其縣又西入峽檀井溪水岀焉又西岀峽

 案近刻訛作又西過山至漢豐縣東而西注彭溪謂之淸水口

 彭溪水又南案近刻訛作又入逕朐忍縣西六十里南流注

 于江案注近刻訛作至謂之彭溪口江水又東右逕朐忍縣

 故城南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常璩曰縣在巴東郡西二

 百九十里縣治故城跨其山阪南臨大江江之南岸

 有方山案近刻脱一江字山形方峭枕側江濆江水又東逕

 瞿巫灘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即下瞿灘也又謂之博望

 灘左則湯溪水注之水源岀縣北六百餘里上庸界

 南流歴縣案近刻歴下衍之字翼帶鹽井一百所巴川資以自

 給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張繖案近刻作傘繖即古傘字

 因名之曰繖子鹽有不成者形亦必方異于常鹽矣

 王隠晉書地道記曰入湯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爲

 鹽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鹽成蓋蜀火井

 之倫水火相得乃佳矣湯水下與檀溪水合水上承

 巴渠水案此下近刻衍巴渠二字南歴檀井溪謂之檀井水案近刻脱

 下入湯水湯水又南入于江名曰湯口江水又逕

 東陽灘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上有破石故亦通謂之

 破石灘苟延光沒處也常璩曰水道有東陽下瞿數

 灘山有大小石城勢案近刻脱勢字靈夀木及橘圃也故地

 理志曰縣有橘官有民市江水又逕魚復縣之故陵

 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舊郡治故陵溪西二里故陵村溪

 即永谷也地多木瓜樹有子大如甒白黄實甚芬香

 爾雅之所謂楙也江水又東為落牛灘逕故陵北

 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江側有六大墳庾仲雍曰楚都丹陽

 所葬亦猶枳之巴陵矣故以故陵為名也有魚復尉

 戍此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

 郡岀名酒村側有溪溪中多靈夀木中有魚其頭似

 羊豐肉少骨美于餘魚溪水伏流逕平頭山内通南

 浦故縣陂湖其地平曠有湖澤中有菱芡鯽鴈不異

 外江凡此等物皆入峽所無地密惡蠻不可輕至江

 水又東右逕夜淸而東歴朝陽道口案近刻脱東字又此十五字原

 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有縣治治下有市十日一㑹江水又東左

 逕新市里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常璩曰巴舊立市于

 江上今新市里是也江水又東右合陽元水案此九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又水下近刻衍口字水岀陽口縣西南高陽山東

 口縣在今夔州府奉節縣西原本及近刻竝訛作水口岀陽縣今改正東北流逕其縣

 南東北流丙水注之水發縣東南柏枝山山下有丙

 穴穴方數丈中有嘉魚常以春末遊渚冬初入穴抑

 亦襃漢丙穴之類也其水北流入高陽溪溪水又東

 北流注于江謂之陽元口案近刻元下衍水字江水又東逕南

 鄉峽東逕永安宫南案此十四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劉備終于此

 諸葛亮受遺處也其間平地可二十許里江山迴闊

 入峽所無城周十餘里背山面江頽墉四毁荆棘成

 林左右民居案近刻脱居字多墾其中江水又東逕諸葛亮

 圖壘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石磧平曠望兼川陸有亮

 所造八陣圖東跨故壘皆累細石為之自壘西去聚

 石八行行間相去二丈因曰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

 不覆敗皆圖兵勢行藏之權自後深識者所不能了

 今夏水漂蕩歲月消損高處可二三尺下處磨滅殆

 盡江水又東逕赤岬城西案近刻作又東南脱城字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

 是公孫述所造因山據勢周迴七里一百四十步

 東高二百丈西北高千丈南連基白帝山甚高大不

 生樹木其石悉赤案石近刻訛作土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謂

 之赤岬山淮南子曰徬徨于山岬之旁注曰岬山脅

 也郭仲産曰斯名將因此而興矣江水又東逕魚復

 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攷注敘江水西來所逕至此乃經所謂東過

 魚復縣南也故魚國也春秋左𫝊文公十六年庸與羣蠻

 叛楚莊王伐之七遇皆北惟裨鯈魚人逐之是也地

 理志江關都尉治公孫述名之為白帝取其王色

 刻訛作巴章武二年劉備為呉所破改白帝為永安巴

 東郡治也漢獻帝興平元年案興平近刻訛作初平分巴為二

 郡案近刻訛作三都以魚復為故陵郡蹇𦙍訴劉璋案近刻蹇訛作

 改為巴東郡治白帝山城周迴二百八十步北縁

 馬嶺接赤岬山其問平處南北相去八十五丈東西

 七十丈案近刻訛作十七丈又東傍東瀼溪即以為隍西南臨

 大江闚之眩目惟馬嶺小差委迆猶斬山為路案近刻脱

 羊腸數四然後得上益州刺史鮑陋鎭此為譙道

 福所圍城裏無泉乃南開水門鑿石為函道上施木

 天公直下至江中有似猨臂相牽引汲然後得水水

 門之西江中有孤石為淫預石冬岀水二十餘丈夏

 則沒亦有裁岀處矣案近刻脱岀字宋本脱處字縣有夷溪即佷

 山清江也案近刻佷訛作狼經所謂夷水岀焉案此可證前以經入注之

 江水又東逕廣溪峽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斯乃三峽

 之首也其間三十里頽巖倚木厥勢殆交北岸山上

 有神淵淵北有白鹽崖高可千餘丈俯臨神淵土人

 見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岸上推其灰燼下穢

 淵中尋即降雨常璩曰縣有山澤水神旱時鳴鼓請

 雨則必應嘉澤蜀都賦所謂應鳴鼓而興雨也峽中

 有瞿塘黄龕二灘案龕近刻訛作龍夏水迴復沿泝所忌瞿

 塘灘上有神廟尤至靈驗刺史二千石徑過皆不得

 鳴角伐鼓商旅上水恐觸石有聲乃以布裹篙足今

 則不能爾猶饗薦不輟此峽多猨猨不生北岸非惟

 一處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聞聲將同狢獸渡

 汶而不生矣其峽案近刻脱此二字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

 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后疏鑿者


水經注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