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萬九百三十四 永樂大典
卷之一萬九百三十五
卷之一萬九百四十九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百三十五  六姥

楚國

楚地緫說程公說分紀周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於荆蠻。胙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歸州有丹陽故城在焉.後徙枝江。亦曰丹陽。文王熊貲立始都

郢。初曰荆。後改號楚盖古荆州地也。禹貢。荆及衡陽惟荆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雲土夢作乂。浮于江沱潜漢。逾于洛至于南河。周

禮職方正南曰荆州。在天文鶉尾之次翼軫之分。辰居已宫曰雙女。其境北自汝潁南接衡湘。西連巴東。並吳方城帶其内。長江阻其後而漢水淮

水或迤其上。或接其下。漢東江南之境小國鱗次介于其間楚皆夷滅之。其勢雄峙於南方。出而北則與𣈆抗焉。荆之為言疆也。陽盛物堅。其俗急

悍。史記天官辰星仲夏夏至夕出郊東井與鬼桞東七舍為楚。西漢書地理志。地翼軫之分壄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

郡。盡楚分也。周成王時。封文武先師鬻熊之曾孫熊繹於。荆蠻為楚子居丹陽。後十餘世至熊逹。是為武王寢以强大。師古曰。寖。漸也。後五世至嚴王。

緫師諸侯。觀兵周室。并吞江漢之間内滅陳魯之國。後十餘世。頃襄王東徙于陳。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

獵山伐為業。師古曰。山伐。謂伐山取竹木。果蓏蠃蛤食物常足。師古曰。蠃音來戈反。蛤音閣。似蚌而圓。故啙寙媮生而亡積。應勸曰。啙弱也。言風

俗朝夕取給媮生而已。無大長之慮也。如淳曰。啙或作鮆。音紫。寙音庾。𣈆灼曰。啙。病也。寙。惰也。師古曰。諸家之說皆非也。啙。短也。寙。弱也。言短力弱

材不能勤作。故夕取給而無儲待也。如音是也。飲食還給。不憂凍餓。師古曰。還。及也。言常相及而給足也。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滛祀。而漢中滛

失枝柱與巴蜀同俗師古曰。失讀曰浹。柱音竹及枝柱言意相節郤不順從也。汝南之别皆急疾有氣執。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雲夢之饒

亦一都會也。淮南鴻烈悍兵畧訓。昔者楚人也南卷沅湘。卷。屈取也。沅湘。二水名。北繞潁泗。頴泗。二水名也。西包巴蜀。東裹郯淮。巴蜀郯淮地名。潁

汝以為洫。洫溝江漢以為池。垣之以鄧林。鄧林。沔水上險。緜之以方城。縣。落也。方城。楚北塞也。在南陽葉也。山高尋雲。谿肆無景。肆。極也。極溪之深

不見景。地利形便。卒民勇敢。蛟革犀兕以為甲胄。脩鎩短鏦。鏦小矛也。齊為前行積弩陪後。積弩連弩錯車衛旁。疾如錐天。錐。金簇箭羽之矢也。合

如雷電。解如風雨。然而兵殆於𡸁沙。𡸁沙地名。衆破於柏舉。楚國之强。大地計衆中分天下。然懷王北畏孟嘗君。脅扵齊也。背社稷之守而委身强

秦。懷王入秦。秦留之藍田也。兵挫地削。身死不還。張華愽物志楚後背方城。前及衡嶽。左則彭蠡。右則九疑。有江漢之流。實險阻之國也。朱子語類

楚地最廣。今之襄漢皆是。儘是强大。齊𣈆若不更伯。楚必吞周而有天下縁他極强大。所以齊威𣈆文責之。皆是没緊要底事。威公豈不欲將僣王

猾夏之事責之。但恐無收殺。故只得如此。至如𣈆文城濮之戰。依舊委曲。還他許多禮數。亦如威公之意。然此處亦足以見先王不忍戕民之意未

泯也。設使威之。所以貴之者不少假借。他定不肯服。兵連禍結。何時而已到得戰國。斬首動是數萬。無復先王之意矣。數類楚地九等。左氏襄公二

十五年。楚蔿掩書土田。度山林。鳩藪澤。辨京陵表淳鹵。數疆潦。規偃豬町原防。牧隰臯井衍沃。以授子木禮也。周禮曰。此九等是楚之地善惡有九

等。度。山林。度。量山林之材以共國用。鳩藪澤。鳩聚也。聚成藪澤以俻田獵辨京陵。辨。别也。絶高曰京。大阜曰陵。别之以為冡墓之地。表淳鹵。淳鹵捔

薄之地。表異軽其稅賦。數彊潦。疆界有流潦者。計數滅其租入。規偃豬。偃豬下濕之地。規度。其受水多少。町原防。廣平原防堤也。防堤間地不得方

正。如井田别為小頃町。牧隰臯。隰臯水屋下濕為芻牧之地。井衍沃。衍沃平羙之地。如周禮制以為井田也。又見井地九等。







{{{caption}}}{{{caption}}}

楚地釋名楚文王自丹陽都此。今江陵府江陵縣。北紀南城。城東有小城名郢。

鄢楚别都荒谷盛弘之荆州記云。江陵縣東三里餘有三湖。湖東有水名曰荒谷。

冶父荆州記云。荒谷西北有苑。號曰王園。北有小城。名曰冶父城。傳謂莫敖縊于荒谷。群帥囚于冶父即此

𣚠木之下郡國志云。武陵山亦曰𣚠木山。傳謂楚武子卒於𣚠木之下即此今郢州。

那處釋例。今荆門軍長林縣。津釋例。或曰南郡江陵縣有津郷。江陵即荆南所治。而廣記則云荆南枝

江縣西有津郷。春秋楚敗巴於津之地。考之𣈆志。南郡統縣十一。江陵枝江其二也。枝江在江陵之西南。而津郷又在枝江之西。則津不當在江陵

縣也。𣈆秦始初。江表八郡猶為吳地。杜預亦云。江表所記特示其畧。謂為或曰亦疑之之辭。以是言之。廣記為是而杜釋為非。按傳巴人伐楚。楚子

禦之。大敗于津。巴居楚上流而禦于津。則在枝江之西明矣。湫釋例。今省入襄陽府宜城縣。

陘釋例。召陵故城。在今頴昌府郾城縣東召陵郾城縣東有漢召陵縣故城。

武城釋例。南陽苑縣北武城。今鄧州南陽縣。析本楚白羽邑。昭十八年許遷于白羽。後改為析。漢因為析縣。今鄧州内

郷縣是也。秦人過析隈即此。隈謂隐蔽之處。渚宫江陵縣之南水涇注。今江陵城楚船官地。春秋之渚宫也。元和郡圖

志。渚言。楚别宫。期思釋例。今省入光州固始縣。

沈杜注。沈或作寢。廣記曰。本寢丘縣。叔敖子所封之邑。及秦滅楚。蒙恬攻寢即此。漢為寢縣。今光州固始縣。

州來故州來國。楚所滅。傳靈王狩于州來。次于潁尾。地盖在灌潁之會。後吴取之以封季札。至夫差時。蔡成公畏楚徒此。謂之下蔡。今壽春府下蔡

縣是也。釋例以州來為楚邑。而又以延州來為異邑誤矣。其詳見吳地理壽春壽州

申本申國。鄧州南陽縣。在方城之内。申息北門。所以俻中國。吕古吕國。今蔡州新蔡縣。國語當成周之時。南有荊蠻申吕。其在穆王則有

吕侯。訓夏贖刑。傳謂子重請取於申吕以為賞田。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為賦以禦北方。若取之是無申吕也。𣈆鄭必至于漢。盖楚以

方城焉固。而申在方城之上。吕在方城之下。形勢綿絡。實俻北方要處。鍾離故鍾離子國。後為楚邉邑。今濠州鍾離縣。在淮之南。

葉汝州葉縣瑕水涇注。北肥水逕山桑縣。又東積為陂曰。瑕陂陂水又東南遷瑕城南。

傳楚師還及瑕。即此城也。故京相璠曰。瑕。楚地山桑。今亳州蒙城縣繁陽廣記。潁昌府臨潁縣繁城。鎮有繁陽亭。

棠眞州六合縣雩妻九江壽春記云。金明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有雩妻城。堯之婁子城也。

又淮南子云。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婁之野。期思陂今安豐軍芍陂是釋旬安豊雩婁縣。今入安豊軍。

棘釋例。今亳州鄼縣雲夢楚之雲夢。跨江南北。

雲夢辨禹貢曰。雲土夢作乂。周禮正南曰荆州。其澤藪曰雲夢。昭三年傳。楚子與

鄭伯田于江南之夢。定四年傳。楚子入于雲中。雲夢之名澤。其來尚矣。按地里志。江夏之西陵。南郡之編縣。有雲夢宫。華容有雲夢澤。郡國志云。意

陵城西大澤是也。鄭康城曰。雲夢在華容。杜預云。南郡枝江縣西有。雲夢城。江夏安陸縣東南亦有雲夢城。或曰。南郡華容縣東南有巴丘湖。江南

之夢也。又曰。楚之雲夢跨江南北。樂史寰宇記曰。雲夢澤半在江南。半在江北。其水中平土丘半出。酈元水經。謂自江陵東界為雲夢。北為雲夢之

藪。頴達為雲夢一澤而每處有名者。可馬相如子虛賦雲夢者。方九百里。則此澤跨江南北每處名存焉。頴逹又引左傳所稱雲中。謂此澤亦得單

稱雲。單稱夢。是雲夢一澤也。特其疆界闊逺。不可明指一處限而言之。然諸儒疑禹貢有雲土夢作乂。及傳有雲中。江南之夢之句。遂分雲夢為二

澤故沈括謂江南為夢江。北為雲。其筆談所載曰。舊尚書曰。雲夢土作乂本朝太宗時得古本尚書作雲土夢作乂。詔改禹貢從古本。孔安國注。雲

夢之澤在江南不然也。㨿左傳吳人入郢。楚子涉睢濟江。入于雲中。王寢盗攻之以戈撃王。王奔鄖。楚子自郢西走涉睢。則當出于江南。後涉江入

于雲中遂奔鄖鄖則今之安州涉江而後至雲入雲然後至鄖則雲在江北也。左傳曰。鄭伯如楚。子産相。楚子享之。既享。子産乃具田俻。王以田江

南之夢。杜預注云。楚之雲夢跨江南北。曰江南之夢。則雲在江北明矣。元豊中。有郭思者。能言漢沔間地理。亦以謂江南為夢。江北為雲。予以左傳

驗之。思之說信然。江南則今之公安石首建寧等縣。江北則玉沙監利景陵等縣。乃水之所委。其地最下。江南上淅水出稍高方土而夢已作乂矣。

此古本為允也。以上皆筆談所記。王雩又從而為之辭曰。雲之地土見而已。夢之地非特土見草木生之矣。非特草木之人有加工乂之者矣。草木

生之謂作也。加工又之謂乂也。嘗以上所引諸書載雲夢地理而證二者之說。則沈辯失之拘。王說失之鑿。且如傳言䢵夫人棄闘伯比於夢中。䢵

國今江北復州安六之區。則所棄之夢中近䢵國。必無過江南而棄之之理。是江北亦育夢。非止囿於江南也。孔安國謂雲夢之澤在江南。此說亦

失之然謂其中有平土丘。水去可為耕作畎畆之治。解釋猶有古風。故頴逹曰。經之土字在二字之間者。盖史文兼上下也。蘇軾云。古語如此。猶曰

玄纖縞云爾。盖纖字居玄縞二色之間。古文如此下語也。意以謂土既見則可作乂矣。此又足以破王氏之說也。必參考而精言。則楚之雲夢跨江

南北。非止一隅。如杜預釋左傳地理郡國。寰宇水經諸書。孔頴逹。司馬相如之說。皆為得之。要不必指北為雲。南為夢也。今江夏漢沔所會之地。淵

藪彌望。水天一色。自江北而言。則監利玉沙竟陵之水極多。自江南而言。則華容石首公安之水亦匯吳分。華容置監利縣。監利在北而華容在南。在南

在南者带洞庭青草。在北者連大㵿白湖。杜謂雲夢跨江南北指此。信矣所謂九百里雲夢。安知不指洞庭青草之属而言之。故今監利華容有大

數澤。皆七澤之雲夢也。櫟釋例。今蔡州新祭縣

麻釋例。今頴昌縣夏汭沈尹射奔命於夏汭。今漢水曲入江處

乾谿亳州城父縣乾谿。水在縣南五里章華水經注。江陵縣東三湖。湖則有章華壹。壹高十丈。基廣十五丈。章昭

以為章華亦地名。不羹釋例今汝州属邑也。定陵今頴昌之舞陽也。二邑相近。襄城東南即

定陵西北之境。楚子所城。當以楚城為正。章者亭近於城。故定陵之亭以是為名耳。

潁尾壽春府西頴水口。水經注。盖水之會淮也。魚陂水經注。竟陵大城。城南有甘魚陂。左傳公子黑肱為令尹。次子魚陂

者也。竟陵縣今属復州豫章楚師還自徐。吳人敗諸豫章。杜預注曰。定二年。楚人伐吳師于豫章。

吳人見舟豫章。而潜師于巢以軍楚師於豫章。又相舉之役。四年。吳人舎舟乎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此皆當在江北淮水南。盖復徒在江南豫章。

杜又云。豫章漢東江北地名。則春秋豫章盖在江北。而今豫章隆興府非春秋之豫章也。漢地理志。豫章郡高帝置。第年代闊逺。文字殘闕。無從考

見所徙年月耳。按宋武帝討劉教。遣王鎮惡先襲至豫章口。豫章口去江陵城二十里。信知春秋豫章去江陵甚近。今隆興盖不相干

鄖使闘辛居鄖以無忘舊勲。廣記云。今復州治景陵縣陰遷陰于下陰。陰亦曰上陰。釋例南郷陰縣。今光化軍乾德縣

下陰水經注云。光化軍故下陰也。則下陰去陰不逺矣城父太子建居于城父。釋例裏城城父縣。今汝州葉縣

難父釋例。安豊縣南有雞俻亭。今安豊軍卷釋例。南陽葉縣南有卷亭。今汝州葉縣

潜釋例。今安豊軍窮安豊窮谷。沈尹成與吳師遇于府即此。詳見水門

容城岳州華容縣大隧 直轅 冥阨定公四年。吳師伐楚。舎舟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左

司馬戍謂子常曰。子㳂漢而興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還塞大隧直轅冥阨于濟漢而伐之。我自後學之。必大敗之。方城自唐州比陽縣界

至方城縣。又至汝州葉縣。大隧直轅冥阨三者。杜云漢東險道。疑在信陽軍羅山縣界。其縣界石城山甚險峻。史記謂之冥阨。魏攻之。又吕氏春秋

九塞。冥阨其一焉。其地與淮蔡樓境。在信陽軍東北一百二十里。又東北至蔡州二百二十里。吳人自淮而來過蔡而舎舟。楚司馬戍𣣔於此塞之也。

栢舉水經注。舉水逕齊安郡西。又南泉歴赤亭下。又分為二水。南流注於江謂之舉洲。春秋左傳。吳楚陳于栢舉。京相璠曰。漢東地也。夏有洰水。或

作舉。齊安今黄州堂谿潁昌府郾城縣

豐鄧州内郷縣南有鄧郷三户南郷縣丹水鎮有三户亭

橐臯釋例。淮南逡道縣東南橐澤亭。合肥志。浚道城在廬州梁縣南三十里。東南去橐臯六十里

白釋例。汝陰褒信縣西南有白亭。今蔡州褒信縣西南慎漢為慎縣。故城在順昌府潁上縣西北

汝陰田潁昌府淮北之田淮水北田宿亳蔡颍之地

夷濮西田本陳地  水經注。沙水逕新陽縣北又東分為二水。即春秋所謂夷濮之水也。東南逕城父縣。西南枝津出為。俗謂之夷水也。一水東注。

即濮水也。夷濮西田。在二水之西矣地名疑一

祖社釋闕。或曰。彭城傳陽縣西北有祖水溝。魯國節縣西南有祖亭。譙國攅縣治戯郷。皆去鍾離五伯餘里。非諸俟六日𠕂會所至也。或曰汝南安

城縣西南有鍾離亭。西平縣北有祖亭。去偪陽近十里。又非自會九日之所能滅國皆非也

闕地五十有三沈鹿桓八年郊郢十一年夕室莊十九年下同絰皇 

聧僖二十七年同下 蔿 連榖二十八年 范丈十年大林十六年下同 陽丘 訾枝 選

阪高 臨品 石谿 仞轑陽寧四年下同 烝野 漳澨 臯滸

郔十一年下同 沂楚邑 新石城十五年 巢十七年下同駕 釐 虺 庸浦襄十三年

𤨏昭五年下同 南懷汝清 中犫十三年下同息丹 訾梁 棘闈 訾

宗丘十四年 長岸十七年𨘣澨二十三年 圍陽二十四年州屈二十五年下同 茄 丘皇 養昭三十年

南岡三十一年 城口定四年 稷五年下同 軍祥䴢 公壻之谿 脾洩 負凾哀四年下同

繒關方城崗阜自唐州比陽縣相比連接。西至方城縣。又至西汝州葉縣南故

號方城。楚國方城以為城。盖比門之險。衡山湖州南巫山東平府東北荆山襄陽南漳縣東北有此山。塗山壽之春府羽山海州懷仁縣

小别 大别禹貢曰。導嶓塜至于荊山。内方至于大別又曰。嶓豕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禹治山通水南條

荆山。首起墻冢至于荆山。又為内方大别二山。内方今復州之竟陵。大别今漢陽之漢川也。南條其尾至此而極。亦壮偉矣。孔安國釋南入于江。謂

觸山廻南入江。盖漢水至大别。山為大别。所撃故回波以南入于江。非本性欲南也。左傳吳師伐郢。楚子常濟漢而陳。自小别。至于大别。京相璠春

秋土地名曰大别。漢東山名也。在安豐縣南。顔師古曰。大别在廬江安豊。杜預釋地曰。二别在江夏界近漢之名。無縁乃在安豊也。案地說言漢水

東行觸大别之陂。南與江合。則與尚書杜預之說同。盖小别。在今安德府。大别。今在漢川縣。楚自郢濟漢。又自小别至大别。地形順便。今大别山之

北漢口即漢水入江處。且安豊至江夏一千五百里。相距甚逺。又淮水之南非江漢合流之地。京相璠。顔師古。安豐大别。之說。斯不足證。

山釋異萊山有三昭五年。楚子次策山。楚地七年興之萊祚魯地萊國有萊

山。今登州黄縣𢖍山有二昭四年。南幾𢖍山在潭州襄三年。𢖍山在湖州烏程

坻山有二昭五年。坻山箕之楚地昭十二年。坻山𣈆地塗山有二昭四年。三塗在西京禹會諸侯于塗山。在壽春

江廣稚曰。江貢也。地理志云。出蜀郡湔氐道西徼外。岷山東南。至江都入海。過郡七行。二千六百六十里。山海經曰。岷山東北崍山。又東至崌山。江

水出焉。東注大江。郭璞曰。中江出崍。謂今簡州江也。北江出崌。此皆岷山旁之小江。今按江出松州嘉城縣甘松嶺。亦曰松桑嶺。其地北連祈支。其

水一名汶水。流出岷山始大。自北遂東南流而悉州。氾水東來與江會。故曰東别為沱。東南經成都。南經嘉定府。沬水入焉。至瀘州涪水從西北來

東南至重慶府。則有嘉陵江巴江入。又東經涪州黔江入。忠萬夔州有巫水入。歸峽有清江。又東至枝江有沮水入。石首涌水入。又東過岳州有澧

水從西入。洞庭水亦自南入。又有浣水湘水從西南來入江。共而東至鄂州。漢水入焉。始經九江。至鎮江府。有丹陽水從南來入。又東經楊州。有邗

溝水出焉。又東經江陰許浦始入于海。淮春秋說題辭曰。淮者均其勢也。禹貢導淮自桐栢。地理志。出南陽平氏

縣之南桐栢大復山。東南至臨淮淮陵縣入海。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水經出胎簮山。孔潁逹曰。桐栢房小山也。荆州記曰。出桐栢潜流三十

里。東出大侯山。在唐州桐栢縣南。至楚州山陽縣會泗沂之水。東至漣水縣界入海。

漢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噬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水經漾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又東北至廣

魏白水縣。注曰。東西兩川俱出嶓冢而同為漢水。今西縣嶓冢山。西漢水所遵也。大抵梁州左山皆曰岷。右山皆曰嶓。出於岷者皆曰江。出扵嶓者

皆曰漢。江有内水中水外水之異漢有西漢水東漢水之殊。滄浪水盖今漢之夏水。至漢陽軍觸大别山南入于江。

夏汭漢水觸大别山南折與江水會謂之夏汭。亦曰夏口。在漢陽軍北鄂州西界盛洪之山川。記曰。二水之間謂之夏洲。首尾七百里。華容監利二

縣在其中矣。此水又塞夏通謂之夏水。盖夏則會於荆鄂之間通曰夏汭。冬則會于漢陽。乃為夏口。今漢陽軍漢陽縣有沔口是也。

窮水水經注。窮水出安豐縣窮谷。左傳楚救潜。司馬沈尹戍與吳師遇于窮谷。川流泄注子决水之右。北灌安豊之左。世謂之豊水。亦曰窮水。音戎

並聲相近字隨讀轉北流注于淮。沙水水經自新溝。東北經牛首。東北渠即沙水也。楚東育沙水。謂此水東

南逕扶溝東。又南與蔡陂合。又東南逕淮寧府城東曰百尺溝。又東南流注潁謂之交口。自溝東南逕城父西南入淮。謂之沙汭。京相璠曰。楚東地

九。子常以舟師及沙汭而還。枉預曰。沙。水名也溠出隨州隨縣西北黄山南。東南逕隋縣西。又南流注于鄖

漳出褒陽府南漳縣東荆州東南。又南至枝江縣。北至荆門軍當陽縣。東南入沮

睢出新城經襄陽府。至江陵府技江縣入江清發吳敗楚栢舉。從之及于清發。水經溳水過江夏安陸縣西。注云。𣈆太

安二年。劉弘遣度初與張昌戰于清水。昌敗追斬於江涘。即春秋清發。在今德安府界

雍澨禹貢。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孔氏云。在江夏竟陵縣入漢。三澨之别。不可復知。今澨水出郢州長壽縣磨石山名澨水。東南流至復州景

陵縣名川。至漢陽軍漢川縣入漢。傳言濟漢。而陳自小别。至于大别吳敗楚于雍澨。五戰及郢。在今景陵漢川間也

涌水經。江水當華容縣南涌水出焉。又東涌水注之。注云。水自夏水南通於江謂之涌口。春秋所謂閻敖游涌而逸於二水之間者也。華容今監利

石首縣地桐出廣德軍西南桐源山。西北入丹陽湖

成臼水經注。水出竟陵縣東北耶屈山。一名盧屈山。西流注于沔。昭王奔隨。濟于成臼。謂是水也

濡出順安軍高陽縣東北。至莫州任立縣入易水。任丘漢莫縣也。莫州出順安軍七十一里

淮出桐柏東入海。而房陵有淮水東入漢。故丹陽陵陽縣有淮水北入江漢出嶓冢山。而蜀漢州有漢水入延

楚地楚莊十年書曰荊。僖元年書楚。左氏始終作楚。傳又曰郢

那處十八年 左氏又曰聃 陘僖四年 左氏作陘隰 析二十五年左氏又作白羽 沈宣十二年或作寢 州來成七年 榖梁亦作州來

雞父昭二十三年 榖梁作雞甫 召陵定四年下同陸德明云公羊作邵陵 栢舉公羊作伯莒 榖梁作栢舉

武城有三非今恩州武城縣 僖六年。訏僖公見楚子於武城。楚地也。今鄧州南陽縣 文八年。秦人伐𣈆取武城。𣈆地也。今同州 襄十九年。城

武城。魯地也。今沂州方城有二僖四年。方城為城。定田年。欲悉方城外衆。楚方城山也。自比陽

縣至方城縣 文十六年。僈庸及方城。庸地也。今房州竹山縣城父有二昭九年。遷許于夷實城父。襄六年。敕陳師子城父。今亳州城父

縣 十九年。太子建居城父。楚地也。今汝州葉縣沂有二宣十一年。為艾獵城沂。是楚地邑名 昭二十五年。季平子請待

于沂上。是魯城南水名房有二昭十三年。靈王遷許胡沈道房中於荆焉。是國名 定五年。季平

子卒于房。是魯地柤有二襄十年。會吳于柤。是楚地 昭六年。鄭伯勞楚公子弃疾子柤。是

鄭地吕有二成七年。子重請娶於申吕。舌吕國也。後為楚地。今蔡州新蔡縣

襄元年。楚侵宋吕留宋地也。今徐州郔有二宣十一年楚左尹侵宋。王待诸建郔。楚地也 十二年。楚子北師次

于郔。鄭地也楚禮樂楚之先熊繹辟在荆山。胙子男之田。簞路藍縷以處草莽。䟦涉山

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而無分器。吳之先斷髮文身嬴以為飾。豈禮也㢤。僣號稱王設狄之。靈王為中之會。問禮於左師與子産。

左師獻公合諸侯之禮六。子産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六。椒舉待後以規過。卒事不規。曰。禮吾未見者六焉。又何以規。夫差焉黄池之會。欲因魯之禮。

因𣈆之權。而請冠端而襲其籍于成周以尊天王。榖梁傳。夫差好冠來。孔子曰。大矣㢤。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有論秦楚吳之事。固不可以言禮矣。

楚征伐楚自若敖蚡冐。篳路籃縷以啓山林。武王始為軍政。作荆尸以伐隨。授師

孑以立陳法。莊四年。楚武王荆尸授師孑焉以伐隨。按宣十二年。隨武子論楚之兵曰荆尸。而舉杜預曰荆。楚也。尸。陳也。楚武王始更為既陳法。遂

以為名。孑。鎗属。亦楚陳所利。大抵陳中有利於長兵者。有利於短兵者。孑天利逺即長兵。孑是短兵。盖楚參用孑為陳。

成王地方千里。城濮之役。子玉請戰。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宫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大抵皆非正軍。制亦非古。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將中軍。盖

兵屬子玉者。子西將左。子上將右。當是西廣東宫之兵。傳曰。楚右師左師潰。楚敗績。子玉敢其卒而止故不敗。杜曰。三軍惟中軍完。則不敗者止若

敖之六卒。楚軍有兩廣即其親軍。今曰西廣。止分其一而已。杜注東宫曰太子。有宫甲分取以給之。按文元年。商臣以宫甲圍成王。是東宫兵也。

若敖楚武王之祖父。若敖者子玉之祖也。杜預曰。六卒子玉宗人之兵六百人。言不悉師以益之。周禮司馬。九制軍百人為卒。知六卒。六百人也。于

時子玉既為令尹而乃請戰。盖欲增兵耳。若敖之六卒。乃子玉家兵。觀宣公四年。楚子與若敖氏戰于臯滸。敢於敵君戰。則兵强可知。

穆王接𣈆文襄霸之後。楚益强大。時則嚴環衛之属。文元年傳。潘崇掌環列之尹。杜注。宫衛之官列兵而環王宫。又宣十二年傳。以至于昬。内官序

當其夜以待不虞。所以親衛於王。出入同之。厥貉之會。陳鄭及宋受役於司馬。以田孟諸。時則有右孟左孟兩甄之制

文十年會于厥貉。宋道楚子以田孟諸。宋公為右孟。鄭伯為左孟。期思公復遂為右司馬。子朱及文以無畏焉左司馬。杜注。孟。田獵陳名。將獵。張兩

甄。故置二司馬。盖期思公擾遂一人為右司馬當中央。則左司馬二人張兩甄矣。兩甄。猶言兩翼

莊王霸强。克庸以來。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于勝之不可保。逺邲之戰。軍制備矣。盖兆於武王備於

莊王。傳莫詳焉。三軍以為正軍。傳曰。楚子北師次于郔。沈尹將中軍。子重將左。子及將右。此三軍盖正軍也。時孫叔敖為令尹秉政。不在三軍之數。

如南轅反斾。軍進退皆由之。故知令尹為兼統三軍矣。廣以為親軍傳載欒武子言楚軍制曰。其君之戎分為二廣右廣初駕數

及日中。左則受之以至于昬。内官序當其夜。鄭氏曰。廣車横陳之車。杜預注。二廣君之親兵。接傳楚子分左右廣。雞鳴而駕。日中而說。左則受之。日

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屈蕩為右。王乘左廣以逐趙旃。杜預注。楚王更迭載之。故各有御右。傳又曰。王見右廣將從之乘。屈

蕩尸之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終。自是楚之乘廣先左。盖左右二廣為王親軍。右廣初駕以及日中。左廣受之以及日入。嘗在王側。内官序當其夜。若

今之當更。循環親衛。敵安得掩襲。親軍之制詳矣。僖二十八年。西廣從子玉。時子玉尃軍政。故分西廣以属之。今邲之戰則二廣皆以俟王迭載。其

曰。楚之乘廣先左。杜預雖云。以乘左得勝。然實則楚人尚左。故親軍分為二廣而王則乘左

游闕以為游兵。傳使潘黨率游闕四十乘從唐侯。游闕盖游兵徃來游補闕者。觀兵陳何處為薄則從而精之。所謂奇軍以防敗失。由正軍中逐旋

分出。不繫步伍之數。廣有一卒。卒偏之兩。傳曰。廣有一卒。卒偏之兩。又曰。楚子為乘廣三十乘。

分為左右。司馬法百人為卒。二十五人為兩。車十五乘為大偏。九乘為小偏。其尤大者。又有二十五乘之偏。今一廣十五乘。即古大偏之法。而曰卒

偏之兩者。孔頴逹謂兩廣之别。各有一卒之兵。百人也。一卒之外復有十五乘之偏。并二十五人之兩。既言一卒。又云卒偏之兩。言卒之者。成辭婉

句耳。盖防正軍有敗。則以偏車易之。正卒有闕。則以偏卒補之。於。陳則分左右二拒傳。工尹齊將右拒卒以逐下軍。後潘黨率游闕四十

乘從唐侯以為左拒以從上軍。亦猶鄭二拒盖楚子在中軍與𣈆中軍相對。臨戰分此二拒。右拒當𣈆下軍。左拒當𣈆上軍。故杜預謂為。陳名。

調卒之法。商農工賈不敗其業。卒乘輯睦不奸於事。行軍之典。則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軍行右轅左追

蓐。凢兵車有甲士有步卒。甲士在車不供碎役。分步卒馬前左右三處。兵車一轅服馬夾之。而言挾轅者。步卒被分左右者。軍行時又分之在兩相。

挾轅以馬戰俻。傳曰。令尹南轅。又曰改乘轅。楚陳以轅為主。以轅表車正。是挾車嚴兵以備不虞。其應在左者。使之追步草蓐。今離道求草。不近兵

車。蓐謂卧止之草。以為宿俻豫定左右之别在道分使之。故云軍行至於對陳。則在車左右。前茅慮無。爾雅曰。茅。明也。在前者明為思慮所無之

事。恐卒有非常。則預告軍衆。使知而為俻。如今軍行令人逺在軍前。斥度侯望。慮有伏兵使蹹。行人持以絳。及白為幡。與軍人為私號。曲禮曰。前有

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前有士即。則載虎皮。前有摯戰。則載貔貅。與此見賊舉幡相似。茅明釋言文。舎人曰茅昧之

明也。杜預注。或曰時楚以茅為楚。以茅為旌。義未詳。中權是中軍大將軍進退之權。三軍之心在此。權者謂謀之高下輕重。皆當用精兵。後世勁兵

多在前。或被撃敗。則後無應。勁兵在後。此最良法。百官象物而動。物猶類也。謂旌旗畫物類也。百官尊卑不同。象其所建之物而行動。軍之政教。

不待號令而自備。周禮大司馬。中秋教治兵辨旗物之用。王載太常。諸侯載旂。軍吏載旗。師都載旃。郷遂載物。郊野載旐。百官載𣄣。鄭玄云。軍吏諸

軍帥也。師都遂大夫也。郷遂卿大夫也。或載旃。或載物。衆属軍吏無所將也。郊。謂郷遂之州長縣正以下。野謂公邑。大夫載旐。以其將羡卒也。百官

卿大夫載旟者。以其属衛王也。九旗有軍衆者盡異物。無者帛而已。尊卑所建。各有物類。案春官司常云。及國之大閲。賛司馬頒旗物而所建不同

者。大司馬則中秋教治兵之法。司常則中冬教大閲之法。鄭玄云。九頒旗物以出軍之旗。則如秋以尊卑之常建。則如冬大閲。俻軍禮旌旗。不如出

軍時空辟實也。是謂時不同。故所建異。此云象物而動。謂軍行時。當指治兵之法。

行軍之翼日。則輜重至。乙卯。王乘左廣以遷趙旃。及昬楚師軍於邲。𣈆之餘師不能軍。丙辰。楚重至於邲。杜注。輜重也。楚輜重車嘗後正軍一日。盖

楚軍有法。輜重若與正軍過逺。則有邀撃之患。遇近則重兵纔亂。正軍亦潰後世用兵先擊輜重取勝者多。盖以非太近則太逺。以是知楚輜重逺

大兵一日為得宜也。凢此皆軍政之善者也。若共王之世。公子嬰齊為簡之師。組甲被練。皆創

名之。裏三年傳。楚子重伐吳為簡之師。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十。簡謂選擇也。杜預注。組甲。被練。皆戰俻也。組甲。漆甲成文。被練。練袍。賈逵云。

組甲以組綴甲。車士服之。被練帛也。以帛綴甲。步卒服之。孔頴逹曰。甲貴牢固。練若不固。宜皆用組。何當造不牢之甲而今步卒服之。豈欲其被傷。

故使甲不牢也。若練以綴甲。何以謂之被。又組是條繩不可為衣服。安得以為甲裏。柱言組甲漆甲成組文。今時漆甲有為文者。被練文不言甲。必

非甲名。被是被覆衣著之名。故以為練袍被於身。上雖並無明證。而杜說近之。吕祖謙曰。組甲被練。擇兵之精者。被練。若今軟纏之類。

康王以蔿掩為司馬。始井沃衍。牧隰臯賦車籍馬。而有車兵徒兵甲楯之數裏二十五年。楚蔿掩為司馬。子木使凢賦數甲兵。掩書土田。牧隰臯。井

衍沃。量入脩賦。賦車籍馬。賦車兵徒兵甲楯之數。既成以授子木靈王斥地益大。陳蔡不羹邑。賦千乘。於是有五帥。平王簡上國東國之兵。

都外軍師精練有法。昭十四年楚平王使然丹簡上國之兵於宗丘。且撫其民。使屈罷簡東國之兵於君陵亦如之。母於邉强息民五年。而後用師。

杜預注。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按下去簡東國之兵亦如之。知此是簡西國之兵也。西國東國皆是楚人在國之東西者。孔頴

逹曰。西為上則東為下。下言東則此是西。互見也至若戌子。則若申息之子弟僖二十八年。楚子入居于申。子玉城濮之敗。

王使謂之曰。大夫若入。其若中息之老何。杜曰。中息二邑子弟皆從子玉而死

士兵則若都君子。校人則若王馬之屬。昭二十七年傳。左司馬戌帥都君子與王馬之属以濟師。杜注。在都邑之士有復除者。賈逵云平常免其徭

役事急乃使之耳。君子既為士則不調發。唯吳楚多有此事。急則從。如越有君子六千人是也。王馬之属。王養馬官属校人之類。凢此皆以急調。役

非常法其馬舟師以待吳㓂。而卒莫能以得志。故曰吳用木也。我用革也。楚用舟

師。自康王始。考之經傳。吳自成七年始入州來。暨共王卒繼侵楚。明年敗楚于臯舟之隘。是吳利在舟師。楚懼無以敵吳。後十年康王始為舟師以

畧吳彊。而吳乃滅巢。昭王時救潜之役。令尹子常以舟師及沙汭而還。竟無成功。其後囊瓦伐吳。師于豫章。吳人見舟豫章。而潜師于巢。遂敗楚師。入

郢之後。吳大子終纍又敗楚舟師。其帥潘子臣小惟子皆為吳獲。盖楚雖以俻吳置舟師。而實莫能勝。亦地形用便有不同耳。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百三十五

重録總校官侍郎臣高 拱

學士臣胡正蒙

分校官編修臣陶大臨

書冩儒士臣張夢禎

圈㸃監生臣徐 浩

        臣管仲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