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萬四千九百九十八 永樂大典
卷之一萬四千九百九十九
卷之一萬五千七十三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千九百九十九 七泰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程子曰象舉包荒一句。而通解四者之義

言如此。則能配合中行之德。而其道光明顯大也。董楷集說朱氏附録。問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以九二剛中有光大之德。乃能包荒耶。為是

包荒得尚于中行。所以光大耶。曰。易上如說以中正也。皆是以其中正。方能如此。此處也只得做以其光大說。若不是一箇心胷明闊底。如何做得

卜子夏傳九二包荒。止以光大也。乾䧏為泰而得其中。通天下之情。知天下之用。而不過其當也。朋黨何由興乎。志在其中。不失其治應之而行。可

謂光大已矣。孔頴達正義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釋得尚中行之義。所以包荒。得配此六五之中者。以无私无偏。存乎光大之道。故此包

荒。皆假外物以明義也。李鼎祚集解虞翻曰。在中稱包荒。大川也。馮河涉河。遐逺。遺。亡也。失位變得正體。坎。坎為大川。為河震為足。故用馮河。乾為

逺。故不遐遺。兌為用。坤虚无君。欲使二上。故朋亡。二與五易位。故得尚于中行震為行。故光大也。張横渠說九二包荒。止以光大也。中行。中立之行

也。若朋比。則未足尚也。舜文之大。不是過也。蘇軾傳陽皆在内。據用事之處。而擯三陰扵外。此陰之所不能堪也。陰不能堪。必疾陽。疾陽斯爭矣。九

二陽之主也。故包荒用馮河。馮河者。小人之勇也。小人之可用。惟其勇者。荒者。其无用者也。有用者用之。无用者容之。不遐棄也。此所以懷小人爾。

以君子而懷小人。其朋以為非也。而或去之。故曰朋亡。然而得配扵六五。有大援扵上。君子以愈安也。雖亡其朋。而卒頼以安。此所以為光大也。楊

龜山經說包荒。在宥之而不治也。治則或傷之矣。用馮河。過中者不棄也棄之則立賢有方矣。不遐遺。不忌逺也。朋亡。不泄邇也。周公思兼三王。以

施四事。如是而已。此大臣之任也。周公。人臣也。而思兼三王之事。以上下交而志同故也。夫為人臣若周公可也。世儒謂周公為人臣不能為之功。

故得用人臣不得用之禮樂。失其㫖矣。陳了齋說包用遺亡。皆以尚中行為得中而不行。行而不中。皆非習坎而尚大者也。貞凶。征凶。由是而分矣。

是故光者。坤之德也。大者。乾之道也。以光而大。泰之九二也。張紫巖傳二有乾剛之德。其容如天。其公如天中道上通。君心應之。包荒。用馮河。容也。

不遐遺。朋亡。公也。荒包則不才者勉。馮河用。則強暴者化。不遐遺朋亡。則志仁身正。臣道洪矣。泰治之時。君臣各得其志。為大臣者。孰不以天下為

心。且以天下為公哉。二剛中知保治之難。汲汲乎荒之包。馮河之用。不以逺棄。不以近比。所以作成人才。杜絶私黨之意甚備。宜得尚于中行之君

也。嘗考二之心。處至治而兢兢若未治。惟恐一夫失所。一才見棄。一事不公。有以害吾治。其為中也至矣。事業豈不從而光大哉。坤陰在上。包荒象。

三比象。陰二承之。用馮河象。陰。荒也。陰在外包也。陽剛不中。馮河也。應坤為不遐遺。為朋亡。乾中為光大。郭雍解泰之道甚大。有三才成能之事。故

象言財成輔相非小人可居。必大人君子用天德者。可以主之。九二之臣是也。九二得乾剛中之大德。故荒不治者。包而治之。馮河之勇者用之。幽

逺之士不遺焉。是有含容之度。而无忿疾之心者。非天德之臣不能至也。如是則大者自来而无幽遯之志。小者自徃而无干進之心。善惡各安其

分而天下之朋比亡矣。盖一扵大公而无私心。則天下有朋者未必用。而无朋者未必遺。君子小人。率包而容之。而其用者必有德。遺者必无德也。

天下曉然知有德必用。而无德必遺。雖有朋何益也。是為朋亡之道也。此九二所以得尚于中行之君。尚。猶配也。中行者。六五為中以行願之君也。

洪範以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為皇極大中之道。則象以九二為光大。不亦宜乎。九二以君德而為臣。觀爻象之辭。盡坤含弘光大之義

矣。所謂大人之事也。而不言大人者。以否之辭可互見也。故乾之九二。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而泰之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近之。坤之六五。黄

裳元吉。而泰之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近之。非得扵乾坤用九用六之道。不足以成泰也。九二所謂見群龍无首者也。六三所謂永貞以大終者

也。李光讀易詳說九二以陽剛之才有應乎五。而處人臣之正。當泰之時。能包含荒穢雖狂狷之士不顧險患。如不假舟楫。而馮河。者无不容納。此

真大臣之任。當海内交泰之時。人材衆多。若遴選太精。則豪傑之士。或不得其職。則聚而為寇盗者多矣秦隋之末是也。當廓其度量。包含荒穢。逺

者无所棄遺。則山林之士。莫不皆至。近者无所阿比。故朋黨之禍。无自而興。如此。乃能配乎九五中行之主。而无偏黨之私也。人臣之首。至此。則。光

明盛大不可有加矣朱漢上傳兌為澤。震為萑。陂澤荒穢之象。二之五以陽包陰。包荒也。坎為大川。出乾流坤。行扵地中。河之象也。震足蹈川。徒涉

也。徒涉曰馮。馮河也。勇扵蹈難而不顧者也。二近五逺。不遐遺也。陽與陽。為朋。二絶其類而去。朋亡也。人狃扵泰政緩法弛之時。當有包含荒穢之

量。以安人情。用馮河越險之勇。以去弊事。民隠忽扵荒逺。人材失扵廢滯故戒以不遐遺。近己者愛之。逺己者惡之。大公至正。或奪扵私昵。故戒以

朋亡。四者具。乃得配六五而行中道。所以然者。光明廣大。不狹且陋也。六五柔中以下九二。二剛中而配五。坎離日月。充滿六合而无私照。其道光

大。如是則无一物不泰矣。易言道大无所不容者曰光大。思慮褊狹者。未光大陋之謂也。時已泰矣。苟淺中不能容之。則輕人才。忽逺事。植朋黨。好

惡不中。不足以厭服人心。天下復入于否。六五曰中以行願也。九二曰中行中道者。所以存泰也。横渠曰舜文之治。不過是矣。曾穜易粹言兼山郭

氏曰。九二。昔武王克商。召太公而問之曰。將奈其士衆何太公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儲胥。咸劉厥敵。靡使有餘。王曰不可。

太公出。召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召公曰。有罪者殺之。无罪者活之。王曰不可。召公出。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无變舊新。唯仁

其親。百姓有過。在子一人。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方是時。皆商之頑民也。武王周公處之如是。况包荒馮河之徒歟。泰之九二。武王周公盡之矣。謂

之泰誓。宜无愧也。易說所引横渠先生曰。龜山楊氏曰。白雲郭氏曰。見前張横渠說。楊龜山經說。郭雍解。李衝義海撮要无不包容。无不納用。至

逺不遺。至近不私。石所引孔頴達正義見前。鄭剛中窺餘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四者。皆九二主泰用人之道。六五以柔順居尊。下應扵二。故

二得以主泰用人。然同志相交。凡二之得盡其才。六五之功也。夫小徃大来之時。安能使天下无小人。惟消而在外使不至害君子足矣。况彼荒而

不治者。勇而不中者。其可盡棄。聖人慮其然。故扵九二示其戒也。荒者。怠惰弗修之謂也。能包而容之。亦或為勤。馮河者。強暴勇前之謂也。能取而

用之。亦或可使。惟如是故中養不中。而天下无不通之人矣。雖然。包荒。用馮河。可以為仁矣。苟推之不廣。近者得而逺者遺之。猶未足以為治。故戒

之以不遐遺。用人之廣可以為賢矣。苟行之不公。黨與立而私意勝。亦不足以為治。故戒之以朋亡。具是四者。兹九二所以得尚于中行。六五中行

之主。言二所為如是。為其主之所尊尚也。人臣而為主之所尊尚。豈不光大哉。象扵四者止言包荒。而不及其餘者。盖象扵易文徃徃不全載也。虞

翻曰。在中包荒也。變成坎為河。震為足。乾為逺。二五易位。故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二五易位為光大者。翻謂二動成離故也。又互體兌在坎上虎

馮河之象。楊萬里傳六五以柔中之君。專任九二剛中之大臣。此所以致泰之極治也。九二將何以答六五之知。盡致泰之道。其綱一。其目三。何謂

一。曰包荒以宏其度。何謂三。曰用人之際。不以全責偏。不以近忘逺。不以群間孤。剛果之才偏扵勇。責其不全。則天下有廢才。幽逺之士壅扵聞。搜

之不博。則天下有𨓜士。孤立之賢寡扵朋。主之不力。則天下有遺賢。是三人者。有一不能兼容。豈包荒用人之度也哉。九二體其一以行其三。此其

所以能合扵六五中行之君。而致泰亨光大之治也。尚之為言配合也。如西漢以列候尚主之尚。其堯舜野无遺賢之世乎。林栗集解九二。兊也。以

陽居柔而在下卦之中。應乎六五之艮。故曰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初為乾。乾為郊。二為兊。兊為澤。三為震。震為萑葦。郊。野之外。水

澤所鐘。而萑葦茅茨生焉。荒之象也。乾為人。兊為澤震為足。水澤之上。人徒涉焉。馮河之象也。乾為郊野。遐之象也。坤為衆。朋之象也。荒者茅塞而

不治。人之所棄也。馮河者進取而不顧。人之所疾也。遐者踈逺而易遺。朋者親近而難忘者也。惟六五之君。以柔居尊。下畜三陽而反其坤巽之類。

故荒者吾能包之。馮河者吾能用之。踈逺之賢无遺扵野。而朋比之衆。自散扵朝。則可謂皇極之君矣。尚。猶配也。中行。謂二也。有皇極之君。必有中

行之臣。說而應之。故六五得配扵九二。以成泰之治也。何者。以六居五。以九居二。履中正之位。无剛柔之偏故也。孔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

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又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荒與馮河。孔子之所謂狂狷過不及者歟。何者以陽居剛

而不得乎中故也。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覆巢毁卵。則鳳凰不翔。西伯養老而太公歸之。燕昭禮士而樂毅從之。包荒得尚于中行不亦宜乎。子曰。

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其六五之謂矣。二五相與。剛柔迭居。是以互言其義也。楊慈湖傳大哉九二之道也。惟賢知賢。㧞茅茹在九二。不必言

九二。大賢學之。荒者疑在所棄。今九二則包之。何以包之也。人有常性。本善本正。因物有遷。斯昏斯亂。荒者不協于極而已。猶未罹于咎也。君子當

包受之。寛以教養之。則天下之善心无不興起。可以使人皆有士君子之行。馮河者勇進直前。无所畏懦之象。謹畏不敢發。君子之常德。然而泰之

時。上下交而其志同。君子居内而道長。小人居外而道消。三陽並進。群賢畢集。九二又得位扵斯時也。苟猶畏懦不敢経發。則斯民何所頼。至治何

由致哉。用馮河。所以破君子畏懦之蔽。啓以變通大有為之道也。遐。逺也。逺者人情。易以遺亡。亦才力之所不逮。今九二不遺遐逺。舟車所至。人力

所通。睿智周之。光被无外。朋者所親也。朋亡。則不止扵所親。雖所不知。凡一言之善。一事之能。尚皆用之。而况扵以賢人吉士稱者乎。包荒用馮河。

不遐遺。朋亡。九二備此四德。得道之上。尚上也。得乎道之全。非其小者也。然此亦非扵常性之外。復有所進也。雖大聖與下愚。其常性則同。賢者智

者。自過之而失其中。不肖者愚者。自不及而失其中。今九二之道。自小賢小智觀之。則謂之大。自道觀之。則中行而已矣。中无實體。賢者智者未能

忘意。不意乎彼。則意乎此。不彼不此。又意乎中。皆有所𠋣。非中也。中者无思无慮。无偏无𠋣之虚名。非訓詁之所到。曰光大者。乃言其道心光明。如

日月之光。无所思為。而萬物畢照。道心无我。虚明洞照萬里苟未至扵如日月之光明。必有已私。有意有我。必有蔽惑。惟曰中而不曰正者。中正雖

无二道。而世之秉政者。未必能中虚无我也。項安世玩辭九二。剛而能柔。其道中平。无所偏𠋣。能包在外之三陰與之相應。如徒步涉河。无所疑忌。

陰雖逺而不之遺。陽雖近而不之比。獨離其朋。上合扵六五之中行。二五相易。遂成既濟。以此處泰。不亦光大乎。五交二成離。故有光大之象。二至

五成坎。故有馮河之象。郭子儀之待回紇與魚朝恩。裴度之待蔡人。皆包荒而不惡。馮河而不疑。故益賊小人。意消心化。其道愈大。其德愈光。其九

二之謂乎。李謙齋詳解九二。包荒。止以光大也。尚。配也。主也。猶漢尚符壐尚公主之尚。荒者。小人之荒穢而无所用者也。馮河者。小人之勇而可使

者也。荒者包而容之。勇者因其才而用之。雖至䟽至逺。未嘗遺也。夫如是則在我者无偏系之心。而朋黨之患亡矣。二以陽居陰而上應扵五。此大

臣之得位者也。二不以其得位自矜。而方且恢洪廣大。舉天下之小大包而納之扵度量之中。可容者容之。可用者用之。是以得配扵六五中行之

君。而獲光大之美。二可謂有大臣之量者也。夫君子之扵小人。要當容之以受其歸。而不可疾之以甚其。惡。晉欒氏之難樂王鮒。謂范宣子曰。曷反

州綽邢蒯勇士也。宣子曰。彼欒氏之勇也。餘何獲焉。王鮒曰。子為彼欒氏乃亦子之勇也。夫使宣子能從王鮒之言。則二子之勇必為吾用。又安有

異日曲沃之變哉。嗚呼若宣子者。是不知用馮河之義者也。馮椅輯註包巟得尚于中行。九二象占。以光大也。舉上下二句。則全爻之義皆在其

中。泰之為卦。莫尚此爻。故曰光大。光大。陽明中正之象。馮椅輯傳九二包巟。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賛曰。包巟。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蘭惠𡖖曰。包荒者包初九也。初為内。二為外。故曰包。用馮河者用九三者也。以剛居陽。故謂之馮河。不遐遺者。不逺忘三陰也。三陰比三陽為逺。故

謂之遐。朋亡者。三陽為朋。然亦不相黨。馮當可曰。初比二為未用。猶賢者之在荒逺。三比二則材過扵剛。二獨居中。後則引初以進。前則用三以行。{{{caption}}}

位在内而志應扵外。為不遐遺。已應五而初應四。三應上。同類各從其應。為朋亡。趙氏曰。人材有不及者容之。其或勇為之過。則亦取之。不以其

逺而遺之。不以其朋而私之。過與不及。皆无所棄。而踈與親。皆无所偏。此九二之責也。大抵下卦二居中。多與初三兩爻同體

協比為義小畜之三陽。九二猶且牽復在中。况泰之三陽上復者乎。初在後而不及。則包之以進。三在前而過。則用之以行。三

陰在外。逺也。而應五則不遺。三陽同體朋也。而各有應。則不黨。此泰之九二所以為盛也。右明象李子思曰。世有皇極之主。則必尊而尚

之。故曰得尚于中行。程正叔曰。二以陽剛得中。上應扵五。五以柔順得中。下應扵二。是以剛中之材。為上所專任。故雖居臣位。主治泰者也。右明占

泰之為卦。天地之中也。三陰三陽而无所偏。上䧏下陞而无所𠋣。中之道也。則扵六位之中。又取中焉。二五君臣之中位也。五雖君而六居之。二

雖臣而九居之。其象為剛中之臣。上配柔中之君。以任中道之責者也。故六爻之義。二得而兼之。尚。配也。得配于中道之主也。今取帝女者謂之尚

主。盖取諸此。六五所以有歸妹之象。右明爻義田疇學易蹊径 泰九二 泰之明夷

乾野兌澤。變離之中虚。坎之污穢而震之蘆葦在焉。包荒之象。震動為用之象。坎為大

川。出乾流坤。行扵地中。河之象。徒涉曰馮。震足在坎川之上。馮河之象。坤土在上。不

遐遺之象。陽與陽為朋。九二變為六二。則絶其朋矣。朋亡之象。六五居中。在互卦震

足之上。中行之象。二配扵五。尚。配也。得尚于中行之象。陽為大。乾為天而在下卦。天道

不濟而光明。光大之象。九二。包荒。用馮河。止以光大也。泰之時。為大臣者。多失扵隨事求詳。喜文

棄武。務近忽逺。徇私忘公。四者既行。非惟招淺中狹量之譏。自然不厭人心。難服公論。雖使人主有寛。柔謙恭之德而能信任之。為臣如是。亦非人

主之所願也。今九二以剛陽之才。而居扵中正之位。變柔而為離。既不失扵剛暴。又不失扵柔懦。既不失扵不明。又不失扵太察。以為天下四海之

大。雖已泰乎。尤不可求詳責備。使之盡如吾意。間有荒穢未治之處。固當包容含蓄。庶幾可以潜革。故曰包荒。當泰之時。人皆趨文。則扵武備必不

暇留意。若勇者技无所施。又且為時厭薄。則計出无聊。誠有可慮。能舉而用之扵泰平之時。是豈常情所及哉。故曰用馮河。究民隱扵幽逺。起人材

扵廢滯。故曰不遐遺。同己者不。私而昵之。異己者不逺而去之。故曰朋亡。具是四者。兹九二所以得尚于六五中行之主。尚者。配也。以下取上曰尚。

人臣之所為。可以上配扵人主。乃所以增光其大者也。故曰以光大也。此卦六五君位。九二臣位。處泰之道。蓋具扵二而不言扵五。何也。盖以六五

中順之君。既能委任九二剛正之大臣。則人君之職舉不必自為可也。然是象只言包荒者。盖包荒則人材雖偏。必見諸用。一視同仁。何間䟽逺。无

偏无黨。何有同異。然則用馮河。不遐遺。朋亡之三者。皆自包荒而致之。或者以為象辭省文者亦非卦變明夷泰之時。君子莅衆用晦。而明之時也。

魏了翁集義藍田吕氏曰。九二之德。以乾下坤上。中正无頗。此所以得尚乎中行。東萊吕氏曰。九二。包荒。用馮河。伊川作兩句說。亦好。今只作一

句。包荒。則既能包容。雖馮河勇力之士。亦能用也。不遐遺。言大抵人當否之時。自然憂深思逺。至泰時。人民安富。國家閒暇。所失多由慮之不逺。殊

不知亂每基扵治。危每基扵安。詎可遐遺乎。若朋亡言。惟亂世智者効其謀。勇者効其力。不暇為朋黨。當泰之時。人臣各有朋黨。是以漢之朋黨。不

起扵髙帝光武創業之時。而起扵中葉之後。唐之朋黨。不起扵髙祖太宗之時。而起扵宣宗之際。此泰所以貴扵朋亡也。惟能盡二者事。庶得中道惟得中道。

故光大也。雖然。此卦六五君位。九二臣位。治泰之道。盡具其二而不言扵五何也。盖以六五中順之君。既能委任九二剛中正之大臣。則

人君之職舉不必自為也。所引横渠先生曰。龜山楊氏曰。漢上朱氏曰。見前張横渠說。暘龜山経說。朱漢上傳。鄭汝諧翼傳程氏釋此爻至為詳悉。

以其餘意推之。非特處泰治之世當如是。其處小人之道亦當如是。盖以君子在内。二為之主。所以制小人之命者在焉。制小人之命者。豈必蹙之

扵至窮之地哉。曰包荒。不以𥚹心而起其怨也。曰用馮河。不以疑心而来其間也。曰不遐遺。毋以在逺者為可忽也。曰朋亡。毋以在我者為可私也。

處泰如此。則能以其中道而上配乎其君。君為之主。我行其志。而其道光大矣。餘從程氏。趙以夫易通當泰之時。乾陽在下。坤陰在上。坤地廣袤。有

荒之象。天包乎地。包荒也。二居乾中。用之而柔。互坎在前。馮河之象。失五之應。則遐遺矣。失陽之類。則朋亡矣。復還其剛。則遐不遺。朋不亡。六五之

君。乃以柔應之。得尚于中行也。光大者。以陽爻言。為泰而不為明夷也。易祓總義當泰之世。二以剛中。應五之柔中。五資之以治泰者也。治泰之道。

不能使天下皆君子也。亦不能使天下皆无小人也。以中道先天下而已。包荒者。小人之惡可恕則恕。不必疾之已甚。用馮河者。小人之勇可用則

用。不必責之太備。不遐遺者。小人在外。不以䟽逺而棄其善。朋亡者。小人為黨。必使之䘮朋以趨扵善。以是四者。處泰。則小人皆為君子之歸。九五

之君尊而尚之。故曰得尚于中行。此所以為光大之盛也。楊瀛四尚易通童谿曰。二當君子道長之時。正當以天下為己任。初九之君子處草野僻

陋之地。有茅茹之象。而二則從而包之。故曰包荒。九三之君子以剛健過中之才。艱難以守正。而二則從而用之。故曰用馮河。荒者必包。馮河者必

用。則有兼收並用之德。而无私昵朋比之嫌。如此。則可以上配中行之主西溪李氏曰。包荒。用馮河。用君子之道。不遐遺。朋亡。處小人之道。愚

得之師曰。二爻泰之明夷。大抵陽明陰晦。陽之純則為泰。一變則否之機伏焉。夫聖人作易。憂患之意。每扵未兆未形之際發之。且九三一爻。乃否

泰之交。故戒之曰。无平不陂。无徃不復。又曰艱貞无咎。豈知艱貞二字。已扵二爻之變卦言之矣。夫明夷曰利艱貞。言君子當明夷之時。艱難而不

失其正。則為利也。聖人隱其㫖扵九二。而發其意扵九三。其知泰之變。則為否之伏耶。夫陽主明也。陰主殺也。陽變之陰。則夷其明扵養晦之地。所

以曰明夷之吉順以則也。當九二君子道長㧞茅類升之時。而否變之機伏扵冥冥。雖變而之晦。猶曰用拯馬壮吉。是欲資夫衆陽之助已也愚

曰。九二剛中。治泰之主。包含荒穢者居中則虚也。馮河勇决者。乾健利涉也。不遐遺者。不忘逺也。朋亡者。不泄邇也。四者盡而後配合中行之道。所

以光明而盛大。不然。淺中狹量。顔情牽制。玩細娱而忘大患。植黨與而市私恩。將見邪正雜揉。危亡伏扵不測。泰即否也。凡卦有乾體。乾中有坎。故

皆曰利涉大川。此用馮河也。尚。與漢書列侯尚公主之尚同。趙汝梅輯聞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聖人釋爻。不皆全舉其辭。然擷取一二。

乃此爻之綱領。言包荒得尚于中行。則用馮河不遐遺朋亡。皆包荒内事。聖人教人以玩辭之要如此九二能包荒。則用泰之功光明盛大。斯言雖

約鋪張揚厲而有餘。徐相直說九二包荒。止以光大也。无所不容曰包。故使人也器之。雖有馮河之勇者亦用之。苟在所可取。不以逺已而有所棄。

不遐遺也。苟在所棄。雖近已而无所私。朋亡也。以此故得尊尚于六五中行之君。象言得尚于中行之君。而人臣之道大光也。張應和珎解包。容也荒。

外卦坤也。馮河。勇夫也。不遐遺。不逺棄也。上文皆言坤朋亡者去自已之朋。九三初九也。當君子道長之時。小人亦不可遽絶而不用。宜包容外卦

之荒穢。用馮河之勇夫。雖逺亦不可遺也。同類之朋或不明。是必欲盡去小人者。亦宜亡之。否則激其變而事生。所謂得尚于中行。而全其剛明逺

大者以此也。處泰卦九二之時。聖人諄諄垂誨猶爾。在否之世。可知其為治之難矣。蘇起翁讀易記九二為致泰之臣。能包八荒。不分内外。則度量

廣大。小人見容。有徒涉馮河之勇者用之。不以泰而忘武備也。人之有才不以逺而遺棄。不以非吾朋黨而不用。存大公至正之心。无忘逺朋比之

患。以此致泰。亦何難哉。故以此得尚于中行。中行。五也。尚。尚主也。五言帝乙歸妹。二言尚于中行。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爻變離。斯其為光大歟。尚帝

之妹。豈不光明而宏大。二三四互兌則四少女也。三四五瓦震則五長男也。四非五之妹而何。九二互兌伏艮少男也。得尚于中行宜矣。以大臣而

尚主。亦以見上下交而志同。其扵致泰也何有。丁易東象義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九二以光大者。陽為明。故有光象。陽為大。故有大象。光能

獨逺。大能勝私也。包荒得尚于中行舉首尾二句言。鄧錡圖說九二包荒止以光大也。包荒。如蒙二包蒙。姤五包瓜。㫖意一也。夫九二應五。上為乾

之九五。六五應二。下為坤之六二。故二變既濟。剛柔正而當位。今泰之九二。乃為生物之天。六五即為无物之地。盖二陽未出于地。地上无物。无物

之地。非荒而何。九二之五。盡包其无物之地。故曰包荒。自子中坎位之復。一陽上行坤中爻。爻皆涉坎水。故曰用馮河。泰之九三。天地際也。二近扵

三。自邇陟遐以至扵天地之際。故曰不遐遺。坤之西南得朋。乃與類行。天地否也。東北䘮朋。乃終有慶。地天泰也。謂西南否陰之朋。至此東北之泰。

陰朋已亡矣。故曰朋亡。泰者。天地交也。以二之五。乃成既濟。得尚于中行也。故曰得尚于中行。故聖人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謂坤體含

弘光大。品物咸亨。至于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故曰以光大也。吳澄纂言包荒得尚于中行。以

光大也。項氏曰。泰之所以成泰者。以九二六五上下相交也。俞琰集說光大。謂胷次明闊。而有容人之量也。童溪王氏曰。止舉包荒而下文之

義亦兼矣。此省文之例也。李恕易訓九二止以光大也。二以剛中。上應柔中之君。主治泰者也。當泰之時。不可擾之以激近患。必貴有包含荒穢之

量。又懼因循憚改。必有徒涉之勇。足以濟深涉逺乃能有為。而又周及庶事。遐逺不遺。公行无私。絶去朋與。乃能配合中行之義。全此四者。乃能合

扵九二中行之德。而光明顯大也。保八原㫖九二。陽居健體之中。剛中之臣也。包荒。乾大坤廣。洪荒也。乾與坤應。有包荒之象也。用馮河。互體

見兊乾健涉。兊澤而不䧟。有勇馮河之象也。不遐遺。内近外逺。内外相應。有不遺逺之象。朋亡。三陽則為朋。二徃配五。有䘮朋之象。得尚于

中行。六五居上。以陰下嫁為歸妹。此尚當為尚公主之尚。中行。指六五居中。九二亦居中也。是六五歸于九二。九二尚六五。為得尚于中行之象。中

之中也。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君子體而用之。六五下應九二。即是上中應下中。中之中也。故曰黄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者。中

之神氣存焉。是故可以无大不包。无才不用。不忘遐逺。不屑明比。以光大也。胡震衍義九二。包荒。止以光大也。泰之九二。以陽剛得中。上應扵五。五

以柔順得中而下應扵二。君臣同德。二主治泰者也。是泰之宰相也。宰相之道有四。曰包荒。曰用馮河。曰不遐遺。曰朋亡。四者而皆會之以中道。此

見九二之善以道事君者也。方泰之時。弊端容有未盡革。才位猶有未盡稱。革弊而矯激。則擾暴而變生。治惡而太驟。則激忿而艱險生。寛和以興

治弊。忠厚以進人材。赦小過而矜之。不忿疾于頑而教之。此處泰之貴扵包荒也。當容而容。亦隨時而取中也。處泰之道。嚴急固不可。因循苟且尤

不可。苛刻固不可。牽制畏懦尤不可。大姦當㧞則㧞之。大賢當進則進之。大事當立則立之。扵包含荒穢之中。而濟之以越險濟難之勇。此乃義理

之勇。非血氣之勇。无疾視忿戾之態。有隱然寛大樂易之意。則當勇而勇亦所以隨時取中也。又曰不遐遺。不以遐逺之民生。而恩惠之不普。不以

僻陋之賢才而選舉之不及。不以事變之茫昧。而備具之不至。此不遐遺而周普。亦所以合乎中道也。又曰朋亡。處泰之時。建制立事。推明公道。不

以所識窮乏得我而害其公。不以宫室妻妾之奉而害其公。不以貴戚之請托而害其公。則朋亡而盡公亦所以合乎中道也。小象曰包荒。得尚于

中行以光大也。舉包荒而通解四者之義。約其辭也。以光大。謂中道之光大也。中者。天理之自然。人事之當然。而不可須臾離也。夫子曰。中庸之為

德也。民鮮乆矣學者立身行已。苟能廣吾器量。勉吾義勇。充吾逺見。屏吾係累。以依乎中庸。是亦一身之泰。豈時治泰之臣為然。或以用馮河為宰

相兼用剛果之才以輔泰。亦一說也。潘氏曰。包納而善用。舉逺而无黨。宰相之道。所以配合六五中行之君。而為太平之輔也。張清子集注象曰包

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九三以陽居陽。過扵勇者也。故有馮河之象。用馮河者。九二以三有濟險之才而可用也。愚謂二居臣位。以剛應五。

泰之主爻也。坤地廣袤。有荒之象。天包乎地。包荒也。无舟渡河曰馮即暴虎馮河之馮。包荒。所包者逺也。用馮河所用者勇也。不遐遺。謂不遐棄也。

君子不黨。則朋比之私皆亡。四者乃大臣處泰之道。唯其有九二剛中之德。故得以配合六五中行之君也。尚者。配也。然爻言四者之德。象但舉其

包荒之量。盖止言其大者而已。二言得尚于中行。而五言中以行願。二與五應。則泰治以之光明盛大也。所引蘭氏曰。見前馮椅輯傳。趙珪解九二

包荒。止以光大也。二乃治泰之臣。以乾體剛中之才。為治不難。但當廣大其量。包含荒穢。不求瑕纇扵人。乃可容衆。世泰人心安扵暇𨓜。怠扵治理。

用馮河之勇猛以濟之。則无廢墜不舉之事。逺方民瘼。難知。易亡。不以遐逺遺忘而不䘏。則逺人嚮慕。位隆族大。攀援附托之朋消亡。則无以私害

公。如此。則可得配尚中道而行矣。象云。以光大。是則政修道行。國民安泰。以光大其事業矣陳應潤爻變易緼此周誥文法。周公所作爻辭明矣。包荒。

寛容貌。不剛也。用馮河。威勇貌不柔也。不遐遺。无偏也。朋亡。无黨也。言君子不剛不柔。无偏无黨。庶幾乎中道而行也。九二變陰。下卦為離。離之

文明。剛柔相濟。所以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人徒知治泰之世。易為力。殊不知治泰之臣離為功。堯舜之時。泰之盛矣。而猶有象恭滔天。巧言令色

孔壬之人。在帝左右以為君子害。故元凱之賢不能自進。向非堯舜之聖。禹臯稷契夔龍之賢以治之。未知泰之果能全盛否。象至不仁。封之有庫。

包荒穢也。舞干羽而有苗格。不遐遺也。用馮河之勇。而誅四凶。去其朋邪之黨也。後世稱太平之治必言堯舜者。以其事業光輝盛大也。解蒙精藴

大義先儒曰。仁足以有容。勇足以斷制。智足以燭幽。道足以示公。然後无過不及之差。惟其以光大。故。能如此。非光則无以及逺。非大則不能勝私。

其能合扵九二之中行者鮮矣。蒙謂以含容之量。施剛果之用。有深逺之慮。而无朋比之私。以此治泰。自无過不及之差矣。葉有慶經義包荒得

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廣其教者既有容德。則被其教者。斯有顯德夫下之有顯德者。以上之有容德也。苟上无寛大樂易之量。則下有艱難退沮

之意。天下㣲全人矣。况望其有顯德乎。當泰之時。上之人固不敢棄才扵泰和之外也。扵是推包荒之量。其待人也。无鄙夷厭薄之心。尚中行之道。

其示人也。无超異孤峻之行。常以有教无類為意。非有容德乎。當泰之時。下之人亦不敢自棄扵泰和之外也。扵是因上之包荒。去荒以就美。而期

見識之髙明。因上之尚中。就中而去偏。而期踐履之盛大。常以遷善改過為念。非有顯德乎。惟上之人不棄才扵泰和之外。故下之人皆成才扵泰

和之中。兹泰之所以為盛治歟。云云。吾扵泰九二見之。嘗謂生其才者天也。全其才者人也。天生之。人全之。則人才自㣲而之盛。天生之人棄之。則

人才自盛而之㣲。是如盛而㣲㣲而盛。非人才之自爾。主人才者使之爾。主人才者。烏可封築已私。溝污意見。而以有我為心也。要當山藪度量。川

澤胷次。而以體天為心也。如以有我為心。則指疵剔瑕。吹毛擿纇。置人才扵自昏自明之域。自卑自髙之地。是豈天之心哉。如以體天為心。提污就

潔。濺舊涵新。則振人才扵日髙日明之境。日盛日大之閫。寧以有我為心哉。主人才者。其將以有我為心乎。抑將以體天為心乎。吾知其以體天為

心矣。自今觀之。泰之主教者。盖知夫天之生才也。賢者固有也。不肖者豈无之。烏可以其不肖而不包納之也。知者固有也。愚懵豈无之。烏可以其

愚懵而不包納之也。吾則見其可教可誨而不見其可斥可外。教之誨之。必以中行之道。吾則見其可啓可發。而不見其可擯可絶。啓之發之。必以

中行之道。庶乎使下之人。皆可跂而及。皆可勉而到焉。非廣其教之有容德乎。泰之被教者。亦知夫上之納我也不以不肖不見斥。而且以賢者之

期望。吾烏可自棄扵賢者。而為不肖之歸乎。不以愚懵而見薄。而且以知者之屬意。吾烏可自暴扵知者。而為愚懵之歸乎。吾當潔已好脩。不當自

處扵卑污之地。由卑污而髙明可也。吾當特立獨行。不當入扵淺狹之所。由淺狹而廣大可也。庶乎使上之人以樂育而自慰。以得人而自喜焉。非

被其教之有顯德乎。我儀圖之。以春秋之法。而責天下。則天下无全人。以皇極之道而待天下。則天下有成才。泰之九二。吾知其待天下也。以皇極

之道。而不以春秋之法也。彼其心固以為。苟有一人之可棄。非天之心。有一人之自棄。亦非天之心。天之心固廣大也。而我固自小。天之心固拜包

也。而我固自狹。豈皇極之道也。泰九二之心。天之心也。亦嘗念夫人才之在天下。其始也患其不能明吾之教。當如蒙之包蒙。而施其教可也。其中

也患其不能信吾之教當如臨之教思无窮。而乆其教可也。其終也患其不能尊吾之教。當如觀之神道設教。而妙其教可也。如是。則泰之至教。泰

之至治。常見扵天下。因是以驗之虞周。則信其然矣。有虞之民所以比屋可封者。以上有執中之人也。有周之民所以人皆士行者。以上有忠厚之

人也。不然何以曰泰和在唐虞成周。九三。无平不陂。无徃不復。艱貞无咎

勿䘏其孚。于食有福。程子傳三居泰之中。在諸陽之上。泰之盛也。物理如循環。在下者必升。居上者必䧏。

泰乆而必否。故扵泰之盛。與陽之將進。而為之。戒曰。无常安平而不險陂者。謂无常泰也。无常徃而不𨑰者。謂陰當復也。平者陂。徃者復。則為否矣。

當知天理之必然。方泰之時。不敢安𨓜。常艱危其思慮。正固其施為。如是則可以无咎。處泰之道。既能艱貞。則可常保其泰。不勞憂䘏得其所求也。

不夫所期為孚。如是。則扵其禄食有福益也。禄食謂福祉。善處泰者。其福可長也。盖德善日積。則福禄日臻。德踰扵禄。則雖盛而非滿。自古隆盛。未

有不失道而䘮敗者也。朱子本義將過乎中。泰將極而否欲来之時也。䘏憂也。孚。所期之信也。戒占者艱難守貞則无咎而有福。趙與迿易遺說朱

子語録。泰卦勿䘏其孚。只作一句讀。孚只是信。此言勿䘏後來信與不信。黄義剛録。于食有福。如食舊德之食。東坡赤壁賦。吾與子所共食之食。

劉砥録。王弼注乾本上也。坤本下也。而得泰者。䧏與升也。而三處天地之際心將復其所處。復其所處。則上守其尊。下守其卑。是故无徃而不復也。无

平而不陂也。處天地之將閉。平路之將陂。時將大變。世將大革。而居不失其正。動不失其應。艱而能貞。不失其義。故无咎也。信義誠著。故不䘏其孚

而自明也。故曰勿䘏其孚。于食有福也。陂彼偽反。徐甫寄反。傾也。注同。又破何反。偏也。陸德明音義見前王弼註孔頴達正義无平不陂者。九三

處天地相交之際。將各分復其所處。乾體初雖在下。今將復歸扵上。坤體初雖在上。今欲復歸扵下。是初始平者。必將有險陂也。初始徃者。必將有

反復也无有平而不陂。无有徃而不復者。猶若元在下者而不在上。元在上者。而不歸下也。艱貞无咎者。已居變革之世。應有危殆。只為已居得其

正。動有其應。艱難貞正。乃得无咎。勿䘏其孚。于食有福者。䘏。憂也。孚。信也。信義先以誠著。故不須憂其孚信也。信義自明。故扵食禄之道自有福慶

也。注將復其所處。至于食有福也。將復其所處者。以泰卦乾體在下。此九三將棄三而向四。是將復其乾之上體所處也。泰卦坤體在上。此六

四今將去四而歸向初。復其坤體所處也。處天地之將閉。平路之將陂者。天將處上。地將處下。閉而不通。是天地之將閉也。所以徃前通泰。路无險

難。自今已後。時既否閉。路有傾危。是平路之將陂也。此因三之向四。是下欲上也。則上六將歸扵下。是上欲下也。故云復其所處也。信義誠著者。以

九三居不失正。動不失應。是信義誠著也。故不䘏其孚而自明者。解扵食有福。以信義自明。故飲食有福。李鼎祚集解九三。无平不陂。无徃不復。

虞翻曰。陂傾謂否。上也。平謂三。天地分故平。天成地平。謂危者使傾。徃。謂消外。復。謂息内。從三至上體復象。終日乾乾。反復道。故无平不陂。无徃不

復也。艱貞无咎。勿䘏其孚。于食有福。虞翻曰。艱險。貞。正。䘏。憂。孚。信也。二之五得正坎中。故艱貞。坎為憂。故勿䘏。陽在五孚險。坎為孚。故有孚體。

噬嗑。食也。二上之五㨿。四則三乗二。故于食有福也。司馬温公說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徃不復。艱貞无咎。勿䘏其孚。于食有福。何也。夫物極則反。天

地之常也。是故治者。亂之原也。通者。塞之端也。三居天地之際。剛德將退。柔德將進。故曰无平不陂。无徃不復。君子扵是時也。何為而可哉。必也執

節守道。而獨行其志乎。故曰艱貞无咎。君子之扵道也。患志之不篤。不患人之不信。譬如農夫。是穮是穰。雖有飢饉。必有豐年。故曰勿䘏其孚。君子

之千禄也。修其性。俟其命而已矣。然後能永享安榮也。故曰于食有福。詩云。愷悌君子。求福不回。此之謂也。都潔易變體義此泰之臨也。而爻辭云

爾者。夫乾下而坤上者。泰之成卦。故曰天地交泰。而以上下交為義。坤上而兊下者。臨之成卦。故曰澤上有地臨。而以上臨下為義。泰雖以上下交

為義。而過中則必辨。若天之際地而平。雨之所以施也。然未嘗不終扵陂。若地之際天而徃。雲之所以行也。然未嘗不終扵復。君子之臣其君也。知

天地之交際。无平不陂。无徃不復。故艱不敢易。正不敢僣。而上下之分扵是乎辨。上下辨分。則以上臨下之義行焉。是始扵泰之交。而終扵臨之辨

也。盖與臨之本體異矣。趙復齋說九三。无平不陂。无徃不復。下卦極泰之盛。上卦極泰之變。盛故存人事以致戒。變則推天行之必然。平陂徃復。理

有可懼。泰盛宜戒也。城復于隍。勢不可遏。泰變可推也。内卦方天地交際未解。故時與上六不同。勿䘏其孚。不徃應上。項安世玩辭无平不陂。為

三陽言之。无徃不復。為三陰言之。兩言无不者。明此皆天運之必至而有孚者也。人能知此。則當泰之極。不可不盡人事以防之。艱則不敢易也。貞

則不敢弛也。旡極泰之運。而操心之危如此。則舉動之際。必无過咎。夫然後彼之必至之孚。可以勿䘏。我之固有之福。可以長亨矣。乾之九三。固能

乾乾夕惕。雖危无咎者也。用以居泰。不亦宜乎。蔡節齋訓解九三。无平不陂。无徃不復。陂。險也。言无有陽常平而不險者。无有陰常徃而不復者。此

乃其理之信然。當三陽將極之時。故發此義。艱貞无咎。勿䘏其孚。于食有福。艱。猶苦也。䘏。憂也。孚。信然之謂也。食。享也。君子居三之時。艱苦剛貞。

不可以已之將陂而怠其心。乃可无咎。勿䘏其孚。又不可以陰之必復而動其心。庶幾盡享其合有之福也。馮椅輯註九三。无平不陂。无徃不復。陰

陽各欲復其所之象。陂。彼僞反。傾也。或破何甫寄。二反非。陽平在下。升上則傾矣。陰徃在外。降下則復矣。艱貞无咎。勿䘏其孚。于食有福。占能知艱

而復上之正。可以无咎。䘏。憂也。朱子曰。孚。所期之信也。謂勿憂其上之相孚。但徃上而自有食禄之福矣。于。徃也。趙汝梅輯聞九三。无平不陂。止于

食有福。平者坦夷以喻陽。陂者險阻以喻陰。徃者陰在上。復者復于下。艱。難也。貞。正也。孚。四孚扵三也。食。猶食舊德。福。猶自求多福。泰之陽至三

而盛。亦至三而極。盛極必衰。理勢之必然。三雖為陽。而四之陰已切近乎我。是陽无平而不陂。陰无徃而不復也。君子方盛。四為小人。位適胥比。故

求孚扵三以冀見容。然三勢則將衰。位則不中不正。又與君无應。不幸而與小人同列。何敢輕受其求。軽受則必中小人之計。故艱正自守。始免于

咎。勿䘏乎四。乃可自食其固有之福。夫二與三皆君子。二以朋亡為美。三以勿䘏為戒。均是時也。三乃髙其廉棱。斷斷乎君子小人之限。疑不足以

用泰者。曰是亦用泰也。包荒朋亡。乃得時得君者之所為。若潔已特立。不為小人所䧟。則全身所以全道。是以全道為泰者也。堯舜君民泰和斯世

者莫可尚已。然泰否禪更。行蔵有命。或隱德。或揚名。或立節。皆可軌範千古。後人企想其風聲。景仰其行義。雖亂臣賊子。猶當心懾氣禠。使君子之

脈。不絶如縷。以胚胎異日開泰之基。彼窮達異趣。小大殊德會而同之。皆可以用泰。三之勿䘏。二之朋亡。易位皆然也。姑汾遁叟證類指龜泰極將

否。陽復居上。如地道變盈。是故宴安鴆毒。死扵安樂。故艱難用正。可保无咎。食其舊禄不廢也。方之古人。如漢之石慶。子父五人。食禄萬石。可謂極

富。惟以謹厚有禮。故髙而不危。滿而不溢也。丁易東象義陂。險也。泰極否將來矣。陽无常平而不陂。陰无常徃而不復。戒辭也。三居危地。以剛居正。

有艱難守正之義。䘏。憂也。勿䘏其孚。不以陰之孚我而動其心。則于禄食有福。不然泰轉為否。則不可以禄矣。以象變言之。平謂三。天地分故平

也。九三之上。則上卦為山。下卦為澤。平者陂矣。徃謂三陰。卦辭所謂小徃者也。三陰在外徃也。徃者復。則三陰在下為否矣。九二變則下體已變矣。

然九三位正。未離乾體。雖居危地。能念其艱而守其正。則无咎矣。勿䘏其孚。三與上孚者䘏之。則以三易上。反成失位。但以九居三。正固其守。則于

食有福。或曰九三互兊為口。故以食言。此爻言陰陽界限之交。不可軽動。惟當念其艱而固守也。黄氏日抄勿䘏其孚程朱皆以孚為所期之

信。龜山主人臣食禄而言。以勿䘏其孚。為不阿意以取信扵上。惟徐云勿憂而孚矣。以下爻不戒以孚例之。又覺簡易。吳澄纂言九三。九居第三畫。

為泰之臨。无平不陂。无徃不復。象也。泰至半矣。慮其將變也。泰三四相易。則變歸妹九三比六四。故以二畫之相易取象。泰之上體坤也。若三四

相易。則三四五互坎而平夷之坤。變為險陂之坎矣故曰无平不陂。陰徃在外。若四易三。則徃外之陰来復于内矣。故曰无徃不復。艱貞无咎。占

也。泰將變之時。以艱難之心正主事。則无咎也。勿䘏。占也。又戒以勿憂䘏。盖徒憂无益。必有處之之道。其孚于食有福。占也。其者。期之之辭。陽

者。陰所食。六四食扵九三。九三若能孚于食已之實者而得其心。則必无来復易位之禍。是有福也。五兊象食。俞琰集說九三。无平不陂。止于食有

福。陂。彼偽反。有平則有陂。有徃則有復。无有乆平而不陂。乆徃而不復者。三處泰道方中之時。亦未至乎極。聖人居安慮危。故為此戒。艱則操心也

危。而不敢慢。易。貞則守德也固。而不敢放縱。如此則无過咎。而彼之孚可以勿憂。我之福可以自享。盖在我者禮義不愆。則自治有餘。何用它䘏。胡

一桂附録纂註問泰卦无平不陂。无徃不復。與城復于隍。因言否泰相乗如此。聖人因以垂戒曰。此亦事勢之必然。治乆必亂。亂乆必治。天下无乆

而不變之理。子善遂言天下治亂。皆生扵人心。治乆則人心放肆。故亂因以生。亂極則人心恐懼。故治由此起。曰固是生扵人心。然履其運者。必有

變化持守之道可也。如明皇開元之治。自是好了。若但能把捉。不至如天寳之放肆。則後來亦不應如此狼狽。銖因言觀聖人立象繫辭當好時。便

須有戒懼收䧟底意。當不好時。便須有艱難守貞底意。徹首徹尾。不過敬而已。卦中无全好者。亦无全不好者。大率敬則好。不敬則不好。先生頷之。

銖。蔡氏曰。孚。信然之謂。食。享也。居三之時。艱苦剛貞。不可以時之將陂而怠其心。乃可无咎。勿䘏其孚。又不可以陰之必復而動其心。丘行可曰。孚

指六四不誡以孚之孚言。不可以三陰之將復而動其慮。惟嚴扵自守以防之。則庶幾長享所有之福矣。徐古為曰。小人之所以勝君子者。非乗其

怠。則攻其隙。艱則无怠之可乗。貞則无隙之可攻。如此則可以无咎。可以勿憂其孚矣。或曰。陰陽交運。否泰相仍。時勢然也。雖艱貞勿䘏如之何。曰。

平陂徃復者。天運之不能无。艱貞勿䘏者。人事之所當盡。天人有交勝之理。處其交。履其會者。必有變化持守之道。若一諉之天運以為无預扵人

事。則聖人之易可无作矣。胡炳文通陽居扵内為平。徃而外則為陂。陰出扵外為徃。返而内亦為復。陽之平也已有陂之幾。陰之徃也已有復之幾。

况九三將過乎中。其陂其復。此天運之必至而有孚者也。處其交。履其會。能存艱苦貞固之心。不必憂天運之必至。泰之福可長享矣。謂泰否之非

天不可也。不蓋人事而一諉諸天。亦不可也。况自乾坤而後歷六坎。險阻。備嘗。然後循至于泰。而泰第三爻已有否之漸焉。立身難而失之易。創業

難而敗之易。致治難而亂之。易如此哉。董真卿會通張子曰。因交與之際以著戒。能艱貞。則享福可必。雙湖先生曰。平。陽畫横。平象。陂。陰畫中斷。

險䧟象。徃復。卦變也。言三陰自否上徃以成泰。又將自泰下復成否也。食互兊口象。所引蔡氏曰。丘氏曰。徐氏曰。並見前胡一桂附録纂註。齊履謙

本說平謂九。陂謂六。在四為徃。還三為復。无平不陂。言陽必有陰。无徃不復。言上必反下。時誼當然。其指四。孚。謂徃以交孚。于食有福。于四之食。而

為三之福。梁寅參義聖人扵天下之患。不圖之扵已然。而常戒之扵將然泰之時。吉亨之時也。然九三纔過中。則聖人即為之戒。非思患豫防之意

哉。天下之理。平者必有傾。徃者必有復。陰陽之相勝。治亂之相因。如循環然。唯善處之者。扵此之時。如奉槃水。如馭六馬。有戒懼之意。而无怠忽之

心焉。故艱難守正。則可以无咎也。如豐之為卦。亦盛大之時也。而其彖之傳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虚。與時消息。亦此意也。然君子扵此之

時。亦鞠躬盡力而已。至扵成敗利鈍。則豈能必哉。故又當勿䘏其必信斯可也。若事求其可。功求其成。則利害之心生理義之意沮。亦非所謂艱貞

者矣。能艱貞矣。勿䘏矣。則其效亦有不期而然者。其于食有福也。豈非自天祐之。而吉无不利者歟。易纂饒氏曰。平而不陂。徃而不復。此孚也。不當

謂平必陂。徃必復。而一切諉之扵天。能艱貞則无咎。无咎則何憂。可食其福。象謂天地際者。此乾坤交際之處。陰陽徃来之會。所引蔡氏曰。徐氏古

為曰胡氏云曰。並見前胡一桂纂注。胡炳文通。張希輔經義勿䘏其孚。于食有福。吾心戒扵過慮。惟貴乎盡保泰之誠。天眷得扵反求。自能以隆

保泰之效。天下之理。惟至誠足以得天耳。區區焉惟私已之是慮。不幾乎反以害其誠邪。泰之九三。泰之已盛者也。泰至扵盛。保之可也。私憂過計

不可也。持之以由中之孚。則无徃而非誠矣。誠者。天之道也。此心既存。天心昭鑒。于食之際。福禄爾康。豈不足以隆保泰之效哉。惟盡其誠而吾心

不失扵過慮。則隆其效而天眷自得扵反求。善扵保泰者。其察諸此云云之意。嘗謂一心之㣲。天下治忽之所關。天命去留之所繫也。善扵保天下

之治者。常持此心扵一誠之純。不善保天下之治者。常用此心扵萬念之雜。均之為保治也。而天命之去留。天下之治忽實分焉。吾聞世之君子。其

所謂保治之術矣。曰兵不可不強也。而威不可玩。扵是益為強兵之慮。國不可不富也。而財不可殫。扵是益為富國之慮。主勢不可卑而上木愈興。

民慢不可啓而刑罰愈峻。扵是一慮生。一誠泯。萬慮交作。則人僞滋熾。而去天愈逺矣。是雖責效扵冥冥之中。而求報扵昭昭之際。不知吾之所以

自戕其國脉。自伐其邦本者多矣。扵天其何尤。君子之保治則不然也。盖泰者。盛治之世也。泰至九三。則盛治之過者也。其可不知所以為保泰計

乎。然保治之道固不可緩。尤不可急。固不可安扵不為。尤不可過扵有為。喜功不可也。生事不可也。軽舉妄動不可也。深戒夫萬念之過。而常待夫

一念之誠。和平而不鑿也。純一而不亂也。去讒逺色。賤貨貴德。而力行无倦以終之也。則以此之心合天之心。隆景命扵旡窮。集多。福而悉備。宗社

綿磐石之休。國家鞏泰山之固。下而為臣者。无素餐之譏。而享衎衎之飲食矣。上而為君者。无不遑暇食之勞。而有正吉之酒食矣。雖頌天保之詩。

歌既醉之章。亦何足以形容其盛哉。泰之六爻。三與五居中正之位。正泰通和平之日也。而保治之道。必扵三而言之。盖泰至三。當天地際之時。陽

氣將盡。陰氣將作。盛衰之機。實在扵是。保泰之權輿。固泰之管鑰。莫大扵三也。平陂徃復之戒。凛乎甚嚴。處之以艱。而必守之以正。則所謂正者孚

而已。非流扵私憂過計之為也。噫。猶幸夫三德之剛。盡勿䘏之誠。以隆元吉之祉。藉使上六處之以陰柔之資。懵然不知所戒。則于隍之復。悔何及

哉。且勿䘏之辭不獨扵泰言之也。𣈆之六五。明之盛也。而戒以失得勿䘏家人。九五。彖之盛也。而戒以勿䘏吉。是皆不欲其容一毫之過慮也。至扵

豐大之世。物夥民衆之時。人情。尤易以私憂也。彖則以勿憂戒之。而六二之輔君。則主扵有孚發若之吉。是亦在扵以誠而致吉耳。然豐之六二。則

主扵以誠輔君而已。而泰之九二為保泰之計。則通萬古君臣之所當戒也。有志扵隆泰和保天命者。一念可不誠哉。雖然。内君子而外小人。所以

為泰。内小人而外君子。所以為否。君子並用。則吾道光亨。小人或進。則生民失所。是則盡誠以保泰者。要必在扵親君子。逺小人可也。不然。嘉禾方

殖而一莠為梗。他時必至扵憸人敗類。讒巧敗國。覆轍可鑒也。有天下者試思之。象曰。无徃不復。天地

際也。程子傳无徃不復。言天地之交際也。陽降于下。必復于上。陰升于上。必復于下。屈伸徃来之常理也。因天地交際之道。明否泰不常

之理以為戒也卜子夏傳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乾下通而泰也。物不可終。通則天道復其上。地道歸其下矣平反則險矣。有徃則復矣。君子

見其交會。思其所終。慮患而艱。守之不失其正。則可无咎而全其信。保食其福也。王弼註象曰。无徃不復。天地際也。天地將各分復之際。象曰。无

平不陂。一本作无徃不復。孔頴達正義天地際者。釋无徃不復之義。而三處天地交際之處。天體將上。地體將下。故徃者將復。平者將陂。要義三處

天地之際。將復其所處。見前王弼註李鼎祚集解宋衷曰。位在乾極。應在坤極。天地之際也。地平極則險陂。天行極則還復。故曰无平不陂。无徃不

復也。張横渠說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因交與之際以著戒。能艱貞則享福可必。蘇軾傳乾本上也。坤本下也。上下交。故乾居扵内而坤在外

苟乾不安其所。而務進以迫坤。則夫順者將至扵逆。故曰无平不陂。坤不獲安扵上。則將下復以奪乾。乾之徃適所以速其復也。故曰无徃不復。當

是時也。坤已知難而貞。扵我則可以无咎之矣。九三之所孚者。初與二也。以其所孚者為樂進以迫坤。而重違之則危矣。故教之以勿䘏其孚而安

于食。是以有泰之福。楊龜山經說平終必陂。徃極必復。此天地之義。陰陽之理也。九三居天地之際。將陂復之時也。而在上者不知為君之難。居下

者不知為臣之不易。世方无虞。上下荒怠。不知相與以警戒。則否將至矣。泰其可長乎。九三在下卦之上。人臣之尊位。上交之極也。知艱貞乃可以

无咎。不能貞固以守之。務為持禄保位之謀。則小人之歸。而禍將及矣。雖有其位。其能安享之乎。故惟不䘏其孚而後于食有福。阿意以媚上。䘏其

孚者也。陳了齋說艱初未也。艱貞乃无咎。有其信者必行之非天者。勿䘏其孚之道也。寒泉也。碩果也。食焉則並受其福。在我者艱貞而已。故曰。天

地之道貞觀者也。張紫巖傳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天地氣數。中則平。過中必變。人事亦然。聖人知幾。示訓扵泰。觀山川陵谷之遷變。日月星

辰之推移。平陂徃復。故不能逃氣數自然也。天治至扵泰。其君必驕。其臣必怠。其德必衰。其政必慢。斯亦自然之理。不有剛德君子。知艱守正。不䘏

一已利害。盡誠以輔導其君。俾知夫以泰為憂。不以為樂。鮮不顛覆扵後也。九三雖剛過不中。而有乾健震動不息之體。故勉以孚。若曰盡在我之

誠。以啓迪弼正而不䘏其他。則泰治可長保也。夫國家尊榮。君子食人之禄。可以无媿。而道行志得。利澤加施矣。曰于食有福。乾坤相交。而中進退

盈虚自此分。平陂徃復所由生也。互兊兊口為食。陽為福。互體震。震以恐致福。郭雍解否泰之道。如循環。終則有始。可不豫戒乎。城復于隍。則无及

矣。九三下體之上。位已過中。故以平陂徃復而思戒也。艱。若周公之无𨓜也。貞。若成王之持守也。能艱能貞。則无咎矣。君子能為可信之道以无咎。

何䘏人之必信否也。艱貞无咎。邦有道榖之時。是以于食有福。况太平之世。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則于食有福明矣。九三六四。

是為天地相交之際。天道終矣。地道之始。故曰天地際也。過此以徃。則未之或知。故君子思必陂必復之戒焉。李光讀易詳說治亂存亡安危之相

因如陰陽寒暑之必至。有不可。易者。惟聖人為能因其盈虚而消息之。使常治而不亂。常存而不忘。常安而不危也。消息之道。豈有它哉。兢業以圖

之。危懼以處之。當治安而不忘亂亡之戒。則可以保其治安而无咎矣勿䘏其孚。于食有福者。聖人處泰之時。常思艱難而履夫中正。則在我者无

愧矣。人之信不信。何所䘏哉。食者人之所享也。福者天之所降也。處泰之世。當乾道將復之時。獨以艱難守正而享其福禄。非徼幸也。象曰。无徃不

復。天地際也。九三處乾坤之間。當天地之際。平者當陂。徃者當復。惟艱難守正。庶可保其常安耳。聖人知世路之將阻。陽氣之必復。故扵此爻特為

之戒云。朱漢上傳初二上徃。四五復位。坤平衍也。化為山澤。平者陂矣。若九三不守其位。而又徃上六。坤復泰將成否。故戒之觀无平不陂。則知无

徃不復矣。九三在天地之際。徃者當復。泰者當否。時將大變。唯艱難守貞。確然不動。乃无咎。三與上六有孚者也。陰陽失位為憂。憂。䘏也。三上相易。

䘏其孚也。天地反復之際。外之小人。必因内之君子。有危懼之心。乗隙而動。著信扵我。君子應之。則大事去矣。禍至扵覆其宗。艱貞勿䘏其孚。不以

利害之心移其守。以拒險詖之勢。以塞反復之路。自信而已于食有福矣。兊為口。三陽為福。君子之干禄也。修身俟命。人之信否。无以為也。故能永

享安榮與有泰之福。或曰時運已徃。艱貞其如何。曰。天人有交勝之理。關子明曰。象生有定數。吉凶有前期。變而能通。故治亂有可易之理。大哉人

謨。其與天地終始乎。曾橦易粹言九三艱貞臣道非君道。並易說。所引横渠先生曰。龜山楊氏曰。白雲郭氏曰。見前張横渠說。楊龜山經說。郭雍

解。李衡義海撮要天地復則不交而否矣。胡。泰否與乾坤異者。以其變于中也。此九三知幾存義。與乾之九三同其象焉。牧三陽同升。不待約

而自来。不戒而自信也。石天之際地而平也。其卒无不陂。地之際天而徃也。其卒无不復。艱正以處之。乃无咎。不䘏上之孚。已則于食有福。苟䘏

其孚。思有以取信于上。不知命者也。不知命。則不敢直已以行志。離道矣義。无不為矣。介所引卜子夏傳。孔頴達正義見前。鄭剛中窺餘乾之復

也。自下而上。九三居其先。坤之復也。自上而下。六四居其先。泰極而變。則陽復其位。九三先進上矣。三之未進。則自三至五。為震之坦途。進與上六

相易。則上體為艮。下體為兊。山澤為不平之象。此平陂徃復之義也。際者。兩相際也。陽際陰。陰復際陽。而皆非其所時。无止分。无常則。二氣必復其

位。九三適當其際豈不艱乎。有為之之理。而為之不。易。故以艱云。艱非不可為也。苟能知泰道之欲盈。思否閉之將至。深憂逺慮。力以正道距小人。

雖艱无咎矣。然于食有福。猶未可保也。故又必待扵勿䘏其孚。何則。孚者。信之應乎彼者也。若三陰之復下。皆其中心之所願。六四動則五上皆隨

之。自可不戒而孚。九三當變革之時。以一身塞群陰之路。使衆志允從固大善。有如不應。利害迫之。其中一動。小人懷姦以入。天禄其可得而食。是

必守之以正。斷之以誠。勿以孚不孚為念。而决意不移。此于食有福之道。周公伊尹所以任天下之重也。宋衷曰。地平極則險陂。天道極則還復鼎

祚易謂二之五得正在坎中。故艱貞。坎為憂。故勿䘏。集傳謂兊為口。三陽為福。楊萬里傳平與陂相椎。徃與復相移。居泰之世者。勿謂時平。其險將

萌。勿謂陰徃。其復反掌。九三陽盛極矣陰將復。泰將否矣。可不懼乎。君臣克艱而守正。庶乎其无咎。儻或不䘏此理之必信。則將自食其福而永終

矣。食。如食言之食。没而盡之之謂也。何也。天地交際。陰陽徃来。在九三六四之間也。開元之末。天寳之初。其泰之九三乎。林粟集解九三。下體為乾。

上體為震。以陽居剛而在下卦之上。應扵上六而承扵六四。二爻皆坤。而四又巽也。故曰无平不陂。无徃不復。陽為平。陰為陂。陽為徃。陰為復。三陽

之進。至是極矣。方泰之初。陽自下升。故不嫌扵居剛。至扵九二居柔得中。上應六五。以成交泰之道。古之明君良臣。同德相須。无為而治。皆由此也。

至扵九三。道已隆矣。時已極矣。持盈守成。兹為難矣。而三又以陽居剛。行過乎中。體乎剛健而資之以决躁。極其勢力。進而迫之。以乾迫坤。以震迫

巽。以九三迫六四。以至剛迫至柔。物極則反。理勢然也。髙岸為谷。深谷為陵。无平不陂之義也。寒徃則暑来。暑徃則寒来。无徃不復之義也。以坤易

乾。以巽易震。平者陂矣。徃者復矣而否之象見矣。是以聖人憂之而為之戒焉。若曰勿極其平。庶幾不陂。勿窮其徃。庶幾不復。世之君子。當極盛之

時。視其力足以銖鋤小人。眎其威足以鞭笞四夷。必極其平。窮其徃而後已。此小人之所以復用。而夷狄之所以復強也。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

亂也。故曰艱貞无咎。勿䘏其孚。于食有福。書曰。无疆惟休。亦大惟艱。又曰。无疆惟休。亦无疆惟䘏。䘏之言憂也。勿者。甚之之辭也。猶言泰之極矣。能

勿憂乎。以乾迫坤。以震迫巽。可謂无難矣。以坤遇乾。以巽遇震。可謂有孚矣。弗圖其難。則患生扵所易。弗虞其變。則失在扵所孚。方泰之時。惟見其

易。豈知其難。惟信其孚。豈慮其變。是以平陂徃復。常在循環反掌之間耳。古之君子。為能見其易而思其艱。見其孚而不忘其䘏。以艱為貞。則可以

免扵咎。以䘏為孚。則可以安樂飲食而保其福禄也。故曰知難无難。知憂不憂。豈不信哉。子曰。无徃不復。天地際也。為其乾坤相際之處。陰陽徃復

之交。故繫之以如此之辭也。楊慈湖傳有平必有陂。有徃必有復。无有平而不陂者。无有徃而不復者。小者雖徃。他日將復。今雖治平。後將䧟陂。消

息盈虚。勢不可止。然亦有道焉。克艱克正。亦可无咎。勿用憂䘏。此理之可信不可信。于食有福禄之可保也。食。禄食之謂。所患在我之失道爾。道以

放𨓜而失。以艱正而得。未有得乎道而致禍者。象曰。无徃不復。天地際也。天地陰陽消長之際則然。不言人道。明亦可以艱貞致福也。大傳曰。天地

設位。聖人成能。盖道可以通乎造化。消禍敗。補天地之不足。有如此之神用。扵是爻見之。王莘臾音訓无平不陂。今本作无徃不復。陸氏曰。一本作

无徃不復。晁氏曰。宋衷作无平不陂。无徃不復。李謙齋詳解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乾本居上。坤本居下。泰以相交而互為外。降至扵九三。則

天地將復之際也。乾不能乆安扵下而求復扵上。坤亦不能乆安扵上而將復扵下。盖未有平而不至扵陂。徃而不至扵復者。泰之極則否乗之。是

亦勢之必至者矣。當此之時而欲求有以使之不至扵否。則奈何。不過以艱守貞而已。居至治之極而能以克艱為心。持天下之正而不流扵變。此

保泰之道也。夫陰陽之必至扵復。是其必信之理也。吾誠能以艱貞自治。則理雖必信。而可以无憂而坐享太平之福矣。盖天人有相勝之道。治亂

有可移之理。人君知保治之戒。則安知泰之不可長享也哉。舜之時。泰和極治之時也。惟其君臣之間知所警懼。故后臣克艱之戒。警戒无虞之戒。

惟時惟幾之戒。更相儆敕。而天下之治卒至扵天其中命用休。兹非所謂艱貞无咎者歟。蔡節齋訓解象曰。无平不陂。天地際也。乾坤間故曰際。馮

椅輯注无徃不復。九三象。天地際也。交際之際。馮猗輯傳九三。无平不陂。无徃不復。艱貞无咎。勿䘏其孚。于食有福。賛曰。无徃不復。天地際也。

都聖與曰。天確然而常髙。其氣之下際乎地則平矣。然未有平而不陂者也地隤然而常處其氣之上際乎天則徃矣。然未有徃而不復者也。李子

思曰。當乾坤二體交接之間。而天地二位將復其故之際。其象盖如此。郭子和曰。否泰之道。如循環然。終則有始。可不豫戒乎。城復于隍。則无及矣。

林黄中曰。以至剛迫至柔。物極則反。是以聖人憂之而為之戒曰。物極其平。庶幾不陂。勿窮其徃。庶幾不復。世之君子。當極盛之時。視其力足以誅

鋤小人。眎其力足以鞭笞四夷必極其平窮其徃而後已。此小人之所以復用。而夷狄所以復彊也。此說近巧。而理意亦通。平。謂平其陰。猶削平

之平。徃。謂徃乎上。即大徃之徃。然陰平而陽上進則傾矣。是陂也。陽徃而陰上。窮則復矣。故未敢廢而兩存之。右明象楊廷秀曰。陰將復。泰將否

矣。可不懼乎。君臣克艱而守正。庶乎其无咎。馮當可曰。乾之極。不乆位扵三。將進而為四矣。三一進則二初亦進。而陰則下生矣。此一爻乃天地將{{{caption}}}

交際變革之會。儻非泰則三當凶矣。无咎者。艱貞而免扵咎也。劉氏曰。三猶有應。特否不可不防爾。若憂其以否見疑。而遂不食其禄。則失于食之福矣。上卦雖坤。有

君道焉。下卦雖乾。臣道也。三陽之進。但能知艱而守。則可以貞而无咎盖陽以上復為貞也。三陰下復。不必憂其不與已孚。而所食扵上者。自錫佑之。上下之交。其

象如此。上一位。天之象也。應已福之也。位多凶。故不无戒之之辭。亦持盈之意。右明占李仲永曰。將近小人。故其辭危。或問關子明曰。時運已徃。艱其何如。曰。天人有

前期。變而能通。故治亂有可易之理。大哉人謨。其與天地終始乎。右明爻義田疇學易蹊径 泰九三 泰之臨

震為大塗。九三變。則震塗降而之下為兊澤矣。平而陂之象。震為行。今降而之下。則上

互卦變坤。震行復為坤静。徃而復之象。震為恐懼。乾有貞德。艱貞之象。兊說。坤順。无

咎之象。陽實為孚。震為恐懼。䘏也。兊為口。勿䘏其孚之象。乾陽為福。下卦乾變為兊。乾天也。變而為

兊澤。天之澤也。兊為口。于食有福之象。乾為天。坤為地。三為上下卦之交。天地際之象。

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人有常言。否極則泰。泰極則否。非也。此乃涉扵治亂顯然之論。實非知幾者之言也。殊不知泰之未中有否。否之未中

有泰。不可不知也。且如泰之九三。乃泰之欲中之時也。前日泰之未中。其泰猶未為過甚。然以剛變柔卦曰明夷。故聖人尚有未泰之憂。况泰之九

三。正天地相交之際。尤為甚者。是以乾之體當在上。坤之體當在下。乾坤將各復其正體。則九三者。又居乾復之先。而變坤六四之初者也。九三既

當天地相交之際。他日泰反為否之漸。乃是始扵斯時。是始之平者。必將有險陂。而始之徃者。亦必有反復也。如此則泰復為否矣。泰復為否。則上

下各復其所。雖有聖智。莫能止也。然三在下卦之上。人臣之尊位。尤宜維持泰道。无使有否之罅隙生焉可也。必也艱難有為而不敢忽。貞固自守

而不敢縱。如是則方保无咎。雖使小人有不戒以孚之願。但當勿䘏之。庶幾能食天之禄而保泰之治。如自有福之者也。嗚呼。九三之時。猶可為也。

扵此而不能艱貞。則六四之時。其咎為如何。卦變為臨。泰之已臨。大臣當保其治者也。魏了翁集義問看否泰二卦。見得泰无不否。若是有手叚底。

則是稍逢得。新安朱先生曰。自古自治而入亂者易。由亂而入治者難。治世稍不支梧。便入亂去。亂時須是大人休咎方做得。東萊吕氏曰。无平

不陂。无徃不復。氣運之常也。艱貞无咎。轉移之理也。己丑課程所引横渠先生曰。龜山楊氏曰。漢上朱氏曰。見前張横渠說。楊龜山経說。朱漢上

傳。鄭汝諧翼傳乾本居上。坤本居下。以交故為泰。三。乾陽之終也。盛者至此而衰。交者至此而變。勿䘏云者。不必過扵憂勞。而不安扵泰也。其孚云

者。不可不誠其心而忽扵泰也。于食有福者。享其安也。餘從程氏。趙以夫易通三以剛居陽當位平也。若用而柔安者必危。无平不陂也。三既為陽。

小者徃矣。若又為陰。盈者必虚。无徃不復也。惟艱難守正。則可免咎。勿䘏。不必憂也。其孚。上應之也。陰資陽以為養。于食有福也。三與四。天地之際

也。陰陽消長當扵其際觀之。易祓總義二居乾體之上。衆陽至此而競進。泰之盛也。過此則為六四。泰道將革。與否為對。是為天地之際。陰將降于

下。則陽將升于上。盖无有常平而不陂者。亦无有常徃而不復者。一泰一否。徃来不窮。扵斯之時。厥惟艱哉。思其艱而守之以貞。是以无咎。然上六

處泰之極。有城復于隍之象。且以正應在上而孚于我。苟䘏乎上之孚已也。則相湏而趨扵否。惟其勿䘏。不特无咎而已。于食有福。乃自求多福之

福。所以保泰。楊瀛四尚易通玉景孟曰。三居下體之上。上下之交。否泰相反之際也。聖人預為之戒曰。未有安平而不險陂者。无有常徃而不反者。

扵此而能不敢安𨓜。艱難守正。則以人待天。以義勝命。則可以保泰而无咎。此天人交勝之理也。愚得之師曰。三爻泰之臨。一陽復。二陽臨。三陽

泰。四陽大壯。五陽夬臨。近未至泰。逺未至夬。聖人特扵臨曰有凶何耶。臨之凶正在三。二爻進而為泰。固可喜也。不進而退自消下則復亦不可保

矣。此陰陽交際之宻機也。夫泰則陰陽平也。陰在外則徃也。然平无不傾陂之理。徃无不復還之理。機未嘗停也。故必艱難貞固。思患預防。則可无

咎憂而且有福祉矣福。謂臨為泰也。此亦財成輔相之妙也。人之形本具一泰。上卦六皆偶。下三竅皆竒。三當口。有食象。愚曰。三乃陰陽否泰相

乗之地。其不曰陰陽之交。而曰天地者。主象言也。或曰。三變兊為口象。故曰食。又廬陵楊氏。謂食如食言之食。没而盡之之謂。趙汝梅輯聞无徃不

復。天地際也。大之来固可喜。来而不已至四則成徃。是来者无不徃之理。小之徃固可幸。徃極而𨑰。至三則必復。是徃者无不復之理。有以見天地

之氣。徃来交際扵三四之間也。徐相直說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三居諸陽之上。泰之盛也。故為之戒曰。无常安平而不險陂者。謂无常泰也。

无常徃而不復者。謂陰當復也。平者陂。徃者復。則為否矣。君子當泰之盛。當艱危其思慮。正固其所為。如是。則可以保其泰而无咎矣。聖人又慮其

付之自然而不求其所以保泰者。故又戒之曰。處泰之君子。不當䘏其在彼无可定之勢。當自信其在我有能定之理。則可享泰之福矣。象言天地

際者。陽雖降必復升。陰雖升必復降。天地交際。理之必然也。張應珎解下卦之終。上卦之始。天地之際。泰將變否。觀夫一盛一衰。天道之常。未有盈

而不反。去而不𨑰者。故云无平不陂。无徃不復也。其戒曰。艱貞无咎。欲使人得寵思辱。居安慮危。庶幾保其寵。永其安。以至扵无咎也。夫如是。又何

須憂䘏。其理必然。在泰之世。且食于之禄。享于之福。以俟天之命可也。蘇起翁讀易記九三。處上下之交。坤乾之際。日中則吳。月盈則虧。平者陂矣。

无平不陂。徃者復矣。无徃不復。陰陽將易位。泰否將反掌。惟克艱以自處。貞正以自守。則可无過咎。如此則勿憂。克艱居貞。其有孚信可必之理也。

于食有福者。尚可享泰之福。食。享也。如人食物之食。三言无平不陂。无徃不復。盖三居天地交接之際。為泰否交接之際。不可不謹。平。謂泰平也。陂

偏也。謂泰平之治。將為偏陂也。徃。即小徃也。徃者將復為来矣。卦變臨。臨之彖曰。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乆也大徃則小来。陰陽消長之機。可不畏哉。

丁易東象義无徃不復。天地際也。九三天地際者。陰陽扵此界限。言其不可不謹也。鄧錡圖說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九三應上變而為損。損者。

損下益上。其道上行。反而為益。損上益下。故九三曰。无以為終身之平不有險陂。故泰至上六。城復于隍矣。无以為終身之徃不有反復。故否至上

九否終則傾矣。謂否極則泰。泰極則否。否泰徃来。天地之常道也。故曰无平不陂。无徃不復。九三陽居剛位。乾之重剛而不中也。又應上六。徃復天

地之際。苟非艱貞。則不能无咎矣。今既終日乾乾。夕惕若厲。艱扵用正。則无咎也宜矣。故曰艱貞无咎。夫九三者。乃乾之忠信。立其誠者也。九五既

濟。坎中之需也。需則有食。謂陽之朋来。至三則必至于五。又坎為憂䘏。故曰勿䘏其孚于食。六五者。乃帝乙歸妹以祉元吉。謂三行至五。自然有福

也。故曰有福。聖人象曰。无徃不復。天地際也。乾之九三。天之際也。坤之上六。地之際也。三與上應。徃而復来。謂至于天地之際也。故曰天地際也。先

儒多說勿䘏其孚為一句。于食有福為一句。非也。勿䘏其孚于食作一句。有福二字作一句。如隨九五孚于嘉。明夷六四復明夷之心于出門庭。都

是一句。至于節之九二曰。不出門庭凶。失時極也。謂時當可出門庭。若不出。則乃失時之中道也。故言凶。易中凡言于字者。俱有上意。必无于字為

首之理。學者當知之。吳澄纂言无徃不復。天地際也。徐氏幾曰。乾坤相遇之際。泰否反復之機在此。可不戒哉。俞琰集說際。會也。坎以六四遇九

五。九六相會。故曰剛柔際。泰九三遇六四。正當乾坤二體之會。故曰天地際。李簡學易記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否泰之道如循環。終則有始。

三居泰之中。在諸陽之上。泰之盛也。然處下卦之終。而當天地相交之際。可不豫為之戒乎。城復于隍。則无及矣。戒之曰无常安平而不險陂者。謂

无常泰也。无常徃而不𨑰者。謂陰當復也。平而陂。徃而復。泰而否。理之常也。當知天理方泰之時。不敢安𨓜。常艱危其思慮。正固其施為。此即持盈

之道也。故得无咎。處泰之道。既能艱貞。則可常保其泰。不勞憂䘏其陂復之理。謂必然循環而莫之改也。故曰勿䘏其孚。如是。則于其禄食當有福

益。善處泰者。其福可長也。故關子明曰。天人有交勝之理。治亂有可易之道。大哉人謀。其與天地終始乎。集保八原㫖九三。陽居健極。泰之盛也。

无平不陂。天道好還。未有平而不陂者也。无徃不復。无不𨑰之理。三陽極盛。天地交際之時。泰將否也。艱貞无咎。當此之時。克艱正固。可以保

其常泰。故无咎也。勿䘏。如此則不勞憂䘏。而自能无遷變矣。其孚不遷不變。誠之至也。于食有福。盡其孚誠。則能享其所有之福矣。象曰。

无徃不復。天地際也。君子體而用之。此爻正當天地交際之時泰將否也。知幾之君子可不慎乎。胡震衍義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三居下體

之上。上下之交。否泰相反之際也。聖人預為之戒曰。无有安平而不險陂者。謂无常泰也。无有常徃而不反者。謂陰當復也。平者陂。徃者復。則為否

矣。扵此知天理盛衰消長循環之道。不敢安𨓜。艱難守正。以人待天。以義勝命。則可以保泰而无咎。故曰艱貞无咎。以天人有交勝之理故也。不失

所期為孚。禄食。謂福祉也。善扵處泰。則不勞憂䘏。得其所求。扵其禄食自有福益也。夫徃復平陂者。天運之不能无。艱貞勿䘏者。人事之所當盡。處。

其交。履其會。必有變化持守之道。如明皇開元之治。自是好了。若但能把捉。不至如天寳之放肆。則後来亦不應如此狼狽。皆不知艱貞之義也。徐

氏曰。小人所以勝君子者。非乗其怠。則攻其隙。艱則无怠之可乗。貞則无隙之可攻。如此則可以无咎。可以勿憂其孚矣。小象曰。天地際也。謂陰陽

交際。如否泰之相因。陽降扵下。必復于上。陰升于上。必復于下。屈伸徃来之常理也。因天地交泰之道。明否泰不常之理。以為戒也。昔者唐虞盛時。

禹臯在位。稷契在職。元凱在官。四岳在國。當時諸君子。知无虞之可戒也。知巧言令色之可畏也。而所以處之者。則有道焉。惟艱之說。克艱之說。交

相警戒。精一執中之相勉。同寅協衷之无間。泰和之福。民到于今稱之。又何憂乎平陂徃復之厄哉。保泰之道。要當以唐虞君臣為法。所引楊氏曰。

見前楊萬里傳。張清子集註象曰。无徃不復。天地際也。進齋曰。天下之理。未有平而不陂者。亦未有徃而不復者。復隍者。平之陂。陽將消也。翩翩

者。徃之復。陰將長也。艱貞无咎。言處三之時。當艱難其念慮。貞固其操守。不可以三陽之將陂者而怠其心。亦不可以三陰之將復者而動其念。斯

能无咎。勿勞憂䘏。必孚我之所期。于食有福。于以享其禄位也。盖陽徃則陰来。此理之常。九三六四。其乾坤之交際乎。陰陽消長。當扵其際觀之。

愚謂邦有道榖之時。是以于食有福也。所引徐古為曰。見前胡一桂纂註。趙珪解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泰道至此盛矣過盛必衰。盛衰相仍。

天之道也。有平必有陂。有徃必有復。理自然也。宜扵此時不敢安泰。自以艱難貞固守之。可得无咎。勿憂䘏。能艱貞。其信无咎。則于以享食所有之

福禄矣。象云。天地際也。天道不乆下。地道不乆上。天復扵上。地復扵下。是為天地交際也。胡炳文通无徃不復。天地際也。此一際字。天地否泰之會。

陰陽。消長之交。董真卿會通愚按小象。程傳仍今文作无徃不復。本義復古易作无平不陂。然先儒間兩存之。今不敢輙改。姑從程傳。所引徐氏曰。

見前吳澄纂言。陳應潤爻變易緼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陂。傾也。復還也。天下之理。未有平而不傾者。亦未有徃而不還者。否之乆既復于泰。

泰之乆守之不固。恐亦至于否也。三處泰之盛。天地交際時也。苟不以艱難貞正之道處之。安得无咎。得泰之乆也。九三變陰下卦為兊。兊。說也。孚

信也。我以正道治之。勿䘏其人之信與不信。惟食其有福善之人。同以治泰。可保泰之乆也。昔太康恃泰之乆。盤于逰畋。十旬弗返。五子乃作歌曰。

訓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酣酒嗜音。峻宇彫墻。有一扵此。未或不亡。唐太宗嘗曰。房玄齡從我定天下。見創業之難。魏徵與我安天下。見守文之

不為。易。然創業之不易既徃矣。守文之難。方與公等謹之。盖得治泰艱貞之義。解蒙精藴大義先儒曰。將近小人。故其辭危。福。謂享其泰和之福。際。

謂陰陽消長之際。盖陰陽消長。當扵其際觀之。平陂徃復者。天運所不无。艱難貞固者。人事所當盡若諉扵天而无豫扵人事。則易可无作矣。盖艱

難貞固。則不以時之將陂而怠其志。勿䘏其孚。則不以陰之將復而動其心。蒙謂天運有去留。而人事所當盡。故聖人深言保泰之難。而為長治

之術。梁寅參義无徃不復。天地際也。无平不陂。无徃不復。乃天地交際之常理。故當其時者。不可以不戒。郭昺解一九三。无平不陂。无徃不復。艱貞

无咎。勿䘏其孚。于食有福。无平不陂。无徃不復。二句。皆譬也。艱貞。處陂復之道也。无徃不復。天地際也。不言剛柔而言天地者。雖天地之大。亦不能

以逃乎數也。苟能孚以相信。雖无咎。而又可以食其福也。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千九百九十九








重録總校官侍郎臣秦鳴雷

學士臣王大任

分校官編修臣陶大臨

書寫儒士臣許永禄

圈點監生臣徐浩

臣管希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