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池北偶談
卷七
卷八 

陳氏 编辑

康熙十五年丙辰春,甘肅撫臣疏稱:“會寧縣典史汪玉虹妻陳氏,被執,罵賊不辱,投井死。”得旨:給銀三十兩,立貞烈碑。

畢孺人 编辑

叔祖翰檢公,諱象節,字子度。中萬曆壬辰進士,選庶吉士第一。元配畢孺人,年甚少,於邸中從容立嗣,告於柩前,自縊死。奉旨旌表,馮文敏公為傳。比葬,有雙鶴翔於墓所,良久而去。《彈園雜志》云:“萬曆乙未夏,翰林檢討王象節病危,妻畢氏皇迫自縊,家人覺之,救免。夫卒,竟閉戶縊死。辛亥夏,戶部主事陳原道卒。妻計氏,哀慟不食,淚盡血出,死於柩旁。道臣皆請旌表,從之。卓哉兩烈婦,事正相類,紀之以勸天下之為人婦者。”偶閱此,錄附家乘。

馬文肅家書 编辑

無錫馬文肅公世奇,以崇禎辛未登進士,報至日,其父涵虛公夢人告曰“忠臣不事二君”。又少時夢自吟“從今別卻江南日,化作啼鵑帶血歸”之句,後果殉甲申之難。

其答成忠毅公二柬云:“吾輩舍一死別無法,吾不為其難,誰為其難者!國家大運,一身大數,總有天主之,天予我以成仁取義,固無憾也。勉之!吾輩正不必遜古人耳。”又云:“讀教所謂是母是子,羨之敬之。”成忠毅公柬云:“慷慨仗節易,從容就義難。吾輩將為其難乎?抑為其易乎?”又柬云:“弟幸老母、舍妹俱在此,老母爭欲先引決,弟止之,以從容慷慨二義為告。弟志在為其難,懼變起倉卒,我輩無以自明,故復以二義相商也。”

文肅自跋云:“玄升忠毅字。一門四人俱死。吾一室三人,庶可相匹妾朱氏、李氏俱贈孺人。士夫多有削髮為僧者,雖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之義,未免有礙,然亦不得已之苦心,彼念上猶在南也。”與兒書略云:“忠孝二字,是吾家風,好守之。一姐先死朱氏,玉潤後死李氏,女流得之,尤稱殊節,吾可無憾矣。玉潤父母,可善視之。”又云:“吾少於夢中曾吟詩二句云云,此文文山語也,曾向汝母言之。舊歲又夢汝祖父語我曰:‘汝六十一歲,羈星在命,過不得。’或謂必無是。以中一填起金星,為恩星也。今成我以千秋之節,又有兩侍妾為我添此光彩,何必非恩乎!特與汝識之。”公孫猻,字雲翎,康熙壬子舉人。年少有志節,工詩文,不愧家學。與予善,惜早卒,未見其止耳。

蘇門孫先生言行 编辑

蘇門孫徵君鐘元先生奇逢,以康熙乙卯卒,年九十二矣。其自贊云:“問爾為誰?曰歲寒氏。歲既云寒,爾何為爾?曰幼讀書,妄意青紫;長知立身,頗愛廉恥。雖困公車,屢蒙薦起;骨脆膽薄,不慕榮仕。衣厭文繡,食甘糠秕。隱不在山,逸不在水,隱於舉人,七十年矣。繞膝多男,及門有士。老而學《易》,欲探厥旨。聊以卒歲,如斯而已。”

先生十四歲,謁楊忠湣子尚寶補庭。補庭問:“設在圍城中,內無糧芻,外無救援,當如何?”先生應聲曰:“效死勿去!”尚寶嘆曰:“足卜子生平矣!”

天啟中,左浮丘、魏廓園、周蓼洲三公,以璫禍被逮,皆先生與鹿忠節善繼之父及其甥婿張於度果中,周旋於患難之中。左公弟光明、魏公子學洢、周公友朱祖文皆主其家。又與高陽孫文正公書曰:“左、魏諸君子,善類之宗,橫被奇冤,誰不扼腕?昔盧次楩一莽男子耳,謝茂秦以眇布衣,行哭燕市曰:‘諸君子不生為盧生地,乃從千載下哀湘而吊賈乎?’李獻吉在獄,何仲默致書楊邃庵,求為引手,康德涵義急同調,至不自愛其名。浮丘、廓園之品,固當直踞獻吉,何次根敢望?某一介書生,尚負慚於茂秦;閣下功德,前無邃庵憐才扶世之感,諒必激於中,豈無意乎?”及三公死,各坐贓數千,先生又與鹿太公醵金代上之。先生晚年語門弟子云:“吾生平尚友凡三變:乙丑、丙寅之際,則慕陳太丘、郭林宗;癸甲之間,則管幼安、田子春;今耄矣,其惟衛武公乎?”

奉聖夫人客氏弟光先,介所知以名馬貽先生,以家貧不能具芻茭辭;光先再致養馬之需,以病軀不能乘辭。

先生常語門人曰:“讀有字底書,要識無字底理。”又曰:“予五十年始識得一貧字。”嘗有詩云:“為人百歲只為子,學道終身總學貧;定力原從貧處得,猿啼鬼嘯也成鄰。”

先生家祭儀註略云:晨起櫛沐後,入祠三揖。自入小學,便不可廢。朔望日,焚香拜。元旦昧爽設祭,四拜。四仲月,用分至日,各設祭,行四拜禮,子孫供職事。凡佳辰令節,寒食寒衣,皆拜,設時食。忌日設食,拜,子孫素食,不享客。有事出門,焚香拜。歸亦如之。吉慶事,卜期設祭。兒女婚姻,焚香以告。生辰彌月,設食以獻。新婦廟見,設祭,主婦率之行禮。凡祭,婦人另行禮,各如儀。

先生嘗題壁云:“人生最系戀者過去,最冀望者未來,最悠忽者見在。夫過去已成逝水,勿容系也。未來茫如捕風,勿容冀也。獨此見在之頃,或窮或通,時行時止,自有當然之道,應盡之心。乃悠悠忽忽,姑俟異日,諉責他人,歲月虛擲,良可浩嘆!”

先生孝友堂家規云:“邇來士大夫絕不講家規身範,故子孫鮮克由禮,不旋踵而辱身喪家者多矣。祖父不能對子孫,子孫不能對祖父,皆其身多慚德者也。家中之老老幼幼,夫夫婦婦,各無慚德,此便是羲皇世界。孝友為政,政孰有大焉者乎?”

先生前後廬墓六年,常言少年妄意功名,自雙親見背後,哀痛窮苦中,認取本來面目,覺向來氣質之偏。

先生嘗言:“七十歲工夫,較六十而密。八十歲工夫,較七十而密。九十歲工夫,較八十而密。”湯孔伯斌云:“先生之學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倫常為實際。”康熙甲辰,先生以大難錄一事,牽連北上,途中語門人曰:“憂患恐懼,最怕有所。一有所,則我心無主。古來忠臣孝子,義士悌弟,只是能自作主張。學者正在此處著力。”先生病革時語學者云:“近得一語,實為要訣,但未敢拈以示人。許平仲能化老僧還俗,此語通徹,天德王道,一齊了貫。”

蘇門三賢 编辑

張果中,字於度,容城人。少從學於江村鹿公善繼,崇禎中殉難,贈大理寺卿,左浮丘、魏廓園罹璫禍被逮,皆主其家。牧齋贈以詩,所謂“夕陽亭下頻留客,廣柳車中每貯人”是也。後從孫徵君入蘇門,高蹈遠隱,卒葬夏峰村北原,徵君為之傳。彭了凡,蠡縣人,舊為諸生,甲申後遊河朔,依徵君以居。土人授粟不受,竟坐死嘯臺旁。徵君題之曰“餓夫墓”。理鬯和,字寒石,西華人,本姓李,恥與闖逆同姓,改今姓。有詩文若干卷,亂後散軼。徵君嘗貽書西華左令,恤其老母幼孫,稱為魯連後一人。予嘗作蘇門三賢詩云。

王董兩烈婦 编辑

王貞烈孔氏,河南儀封人,進士貞壇女,適諸生王碧壺。碧壺,肅敏公七世孫也。乙巳七月,夫死,自縊以殉。死三日,父母往哭之,目忽開,移時而瞑。董烈婦孫氏,山東福山人,歸萊陽董樵子道廣,道廣死,亦自縊,將死,語其弟曰:“歸語父母,勿悲我。父母劬勞,無以為報,是所以報耳。”貞壇,先兄門人

刁蒙吉 编辑

刁蒙吉先生,祁州人,天啟丁卯舉人,隱居講學。曾見其《潛室劄記》二卷,錄二條於左。

為蓋世豪傑易,為慊心聖賢難。

》言趨吉避兇,蓋言趨正避邪也。若認作趨福避禍,便誤。

左翼宸 编辑

左翼宸先生光圖,應州人。少失愛於繼母薄氏,以孝聞。後舉孝廉,為嵩縣令。闖賊寇其境,竭力拒守,城陷被執,將殺之。薄以身蔽先生,泣曰:“我,繼母也,兒事我孝,願以身代孝兒。”賊感而釋之。居鄉一介不取,冬常單衣。有老蒼頭世寶者,制絮衣以進,曰:“主人義不他受,此衣寶力所營,願主人安之。”竟力卻不受。所著有《知非集》。

范、呂二公 编辑

范文忠公夢章景文甲申絕筆云:“坐臥小樓,竟亦難耐,故此決絕。”萬曆中,文忠為東昌府推官,時雒陽呂忠節公維祺為兗州府推官,後同入為吏部郎。天啟甲子、乙丑間,同以忤璫歸。崇禎中,又相繼為南京參贊兵部尚書。文忠撰《忠節太翁墓誌》,謂“予與介孺生平、行徑、臭味,無一不同”。卒皆以大節著。呂公子兆琳,字敬芝,順治己亥進士;官御史,與予善。孫:履恒,康熙甲戌進士;謙恒,癸酉舉人。

長白先生 编辑

元張慎與,名臨,讀書長白山中,淹貫經史,生徒千里負笈。屢征不起,學者稱長白先生。元明善《完顏令去思記》云:“與齊處士張臨善。”楊廉夫撰《鮑孝子志》,又載先生至元間,由丘園官至祭酒。狀元張夢臣、中丞張樸、大參張誠等,皆先生門人。又鄒平縣北地名河溝,有先生為其父阡表,中自云“為司業,貳上庠,僅半載”,與廉夫言相近。元太史與先生同時,記稱處士,不知何謂?今長白山五龍池上有三賢祠,祀伏生、范文正公及先生也。嘉靖中,鄒平丞朱仲恩夢一丈夫,冠服樸異,不類時人,自稱予有名無爵,世所稱長白先生者,乃太學生張松遠祖也。松嘗記其事,侄孫中丞仁軒公一元、曾孫尚書華東公延登,建先生祠於縣東七裏,尚書為之記。

丘方山 编辑

丘方山,名鳳,河南新安人,以刀筆仕至南京龍驤衛經歷。少讀小學、《大學》、《中庸》、《禮記》,躬行有德,日以朱、墨二圈,記別理欲。有弟蕪其田,以為己分田多瘠,先生即以己田易之。已而沃,弟田復蕪,先生又易之。初仕獻縣丞,稱清官第一。後自南京告老歸,居方山下,鄉黨以為錢宣靖公後一人。先生與洛陽尤西川時熙友善,西川門人孟雲浦化鯉狀其行,呂忠節公維祺作謚議,予於纂修《明史》時,曾以其行狀、謚議送史館。

沈文端公家書 编辑

歸德沈文端公家書一通。略云:“王父母賜扁,曾央大哥往謝否?爾已後只以不相見為主,寧可禮節上差些,勿要開了此端,出入公門,招惹是非,且受勞苦。拜客只可騎馬,不可乘車;家下凡百儉素恬淡,不要做出富貴底氣象,不惟俗樣,且不可長久。大抵盛極則衰,月滿則虧,日中則昃,一定之理。惟有自處退步,不張氣焰,不過享用,不作威福,雖處盛時,可以保守。近者江陵張老先生,一敗塗地,只為其榮寵至極,而不能自抑,反張氣焰,以致有此,可為明鑒。我今雖做熱官,自處常在冷處,必不肯多積財貨,廣置田宅,使身終之日,留下爭端,自取辱名。爾能體我此意,凡百學好,已知持滿之道;只愁爾一向做得門面大了,無富之實,有富之名,日後子孫不免受累。為今之計,要減些田土,損些受用,衣服勿太華美,器用寧可欠缺,留些福量,遺與後人,此至理也。秋夏糧及早上納,多加與些火耗,各莊上人,常約束他,莫要生事。舍與窮人綿襖一百個,趁早預備;親戚中貧者、孤寡者,暮年光景,頃刻可過,何苦如此?只圖灑落為快也。我求歸之意,已與申老先生說過,尚未見許。沈埭近日頗知讀書。坊牌既不能止,隨府縣建在何處,只是不可妨礙人家,既有自備木料,官木料不必用之。”又寄子域云:“昨相知有書云地氣自南而北,今吾鄉人半入南中矣。”此段似為四明相而發

予跋之云:“右歸德沈文端公家書一通,字字聖賢忠恕之旨。予欲續《名臣言行錄》,因從宋牧仲所借歸,手錄藏之。然以文端公敬慎如此,而猶不免四明之忌,仕路真可畏哉!”公為先伯祖太師公隆慶辛未會試房師,其文集正、續稿皆太師序刻之。

施允升 编辑

宣城施允升先生大猷,愚山之祖也。萬歷中,倡明講學,私淑旴江羅近溪,與鄒南臯、焦淡園諸公遊。嘗有羅姓者,兄弟鬩墻,先生要之家,反復勸譬,聲淚俱下,兄弟遂相抱而哭;先生為之講學歌詩三日,始散去。其叔祖某絕產千餘金,應歸先生,一介不取,捐為義田以贍族;又置義學以教族之子弟。所著有《中明子集》若干卷。

王端毅公遺事 编辑

三原王端毅公遺事,凡四十則,公子康敏公所述。夏日京邸,偶得一編讀之,因錄一二則以自警。

公家法甚嚴,子承雖孩提,無敢嬉笑於側;盛暑中必使著衣襪始侍左右。嘗曰:“教爾曹讀書,非為利達計也,正欲使知為人底道理。”

公謝政後,有一通家子在官,寄茶一簍,公受之;後復寄二簍,亦受之。但答書云:“令先君為時名臣,吾子宜清白律己,勿替家聲。何勞為老夫之故,數數寄贈,吾受之心甚不安。此後勿再寄,寄亦不受矣。”

公門人蔡虛齋《發志錄》一條云:“公嘗問‘今學者滿天下,何故異才難得?’予對云:‘是固有由上之人所以養之者,本未盡其道;下之人又幸際時之升平,而售之急耳。以生所見言之,如生稍知章句訓詁,人便舉而進之於學宮矣;未幾作經義,甫成篇,便得補廩;又未幾作三場文字,便期中舉人、中進士矣。一中進士,則官已到手,或無暇於學,或自以為無用學矣。其仕而能學者無幾。蓋識見既淺,踐履必薄,規為必粗,非所謂俟其熟而食之者也。況自幼入小學,所學多非學做人之實事,人才之不如古以此。’公曰‘然。吾兒子承裕今年二十三,丙午年已中舉人。然吾未欲其急於仕,且令靜覽群書,間閱世務,冀他日得實用爾。’”承裕即康敏公,仕至戶部尚書。

楊斛山先生 编辑

富平忠介斛山楊公,清節冠一時。其以建言罷,出都,夫人乘一驢,公自步從。三原馬溪田光祿生日,聲伎滿堂,聞公至,急揮去,設齏鹽相對而已。關中士大夫至今能言之。公裔孫紹武,順治己丑進士,與予友,嘗遺公文集。

楊以齋 编辑

海寧楊以齋雍建通政,予同年進士,知高要縣,入為給事中。初上諫獵疏,世祖皇帝震怒,親幸南海子,召九卿以下至晾鷹臺,然後召楊入,諭以安不忘危之意,責以沽名。天威甚厲,眾皆為危懼。然世祖實獎其敢言,有意進用之。康熙初,彗星見,上天變修省疏。廷議遣滿洲大臣巡方,上疏止之。凡所論奏,皆關天下大計。給事中舊司封駁,久廢不行,楊獨行之,直聲震一時。本朝諫官當以以齋為第一,御史當以李琳枝森先為第一,銓曹當以王東臯伯勉,為第一。天下公論如此。

王東臯 编辑

王東臯伯勉,河南湯陰人,丙戌進士。久於銓曹,一介不取,恒居官廨,雖胥吏亦服其清正。同年范印心,以平陽監司入覲,念其貧,懷金將遺之,約同年館卿錢糸廷同往,語久之,卒不敢言而退。寒冬惟一羊裘,數年不易也。御史李某過湯陰,見其居室庳陋,嘆其清節,特疏薦之。時王已自選郎改御史,內升京卿,歸裏。上有意以都御史召,竟未及用而卒,海內惜之。滿洲總憲某,嘗嘆鹽法之弊,合肥龔端毅公曰:“古云有治人,無治法。但以兩淮付王伯勉,兩浙付魏象樞,各加僉都御史久任,何患鹽政不肅清乎?”

丘文莊 编辑

丘文莊公浚,著《世史正綱》,持論嚴正。至其為相,則逐三原王端毅公,惡莊定山欲誅之。何其明於論古,而暗於立身如此?

耿公祖孫 编辑

館陶耿大參,明成化丙午舉人,弘治丙辰進士,官御史,以忤劉瑾謫官;累官山西參政。其曾孫中丞如杞,字楚材,亦中萬曆丙午舉人,丙辰進士,廷對甲第悉同,官遵化道副使。以忤魏忠賢為閹黨巡撫劉詔所誣,逮繫;累官山西巡撫。幹支狀貌,無一不同。中丞孫願魯,亦中康熙丙午舉人,庚戌進士,今為翰林編修。

周將軍 编辑

前明崇禎十五年,本朝大兵入畿輔、山東,次年始北歸。封疆大帥無敢一矢加遺。周將軍遇吉,時調防天津。大兵至,巡撫馮元颺令出戰,周以五百騎伏楊柳青,大兵至,邀擊之,自辰鏖戰及酉,其夜大兵徙營北去。聞滿洲諸公言:“壬癸入關之役,往來數千里,如入無人之境,惟見此一戰耳。”周後與其夫人禦闖寇,死偏關,最烈。

三公薦人 编辑

明弘治中,聞朵顏將入犯,孝宗召閣臣劉文靖、謝、李二文正三公,議遣廷臣整理邊關糧草。初擬顧佐、王儼,上云:“掌印須留管家當,各衙門官先生輩知之,可舉其有才力者。”三公退,擬侍郎陳清、李士實以進,上改批用都御史劉仲宇,通政司參議熊偉。按士實,南昌人,武宗時佐宸濠為大逆,不識當日三公何以薦之?

自比古人 编辑

王儉自比謝文靖,張浚自比裴文忠,王昭遠自比諸葛忠武侯。

史閣部 编辑

康熙二十年,吳江吳漢槎兆騫自寧古塔歸京師。駐防將軍安某者,老將也,語之曰:“子歸,可語史館諸君,昔王師下江南,破揚州時,吾在行間,親見城破時,一官人戴巾衣氅,騎一驢詣軍營,自云‘我史閣部也’。親王引與坐,勸之降,以洪承疇為比。史但搖首云:‘我此來只辦一死,但慮死不明白耳。’王百方勸諭,終不從,乃就死。此吾所目擊者,史書不可屈卻此人云。”

乙將軍 编辑

乙將軍邦才,山東青州人。以總兵官隨史相守廣陵,同日授命。

任太守 编辑

任民育,山東濟寧人,中甲子乙榜,為揚州知府,亦不屈死。志皆軼之。

南尚書 编辑

工部尚書渭南南公二太居益,巡撫福建時,紅毛番以明月珠珊瑚樹異香火馬諸珍寶物,賄請互市,公絕其使,焚其貢物,口占一詩云:“明月珊瑚貴莫言,番書字字誑軍門;牙前立下焚珠令,不敢持將獻至尊。”授部將以方略,討之,繫其酋高文律。閩人立石平遠臺,以紀公績,此崇禎間事也。康熙六年丁未五月,荷蘭貢使卑獨攀呵閏等入貢。時公侄廷鉉為主客郎中,與予共事,為述之如此。

李忠定公從祀 编辑

宋南渡人物,李忠定公第一,張魏公生平不強人意處甚多,而為宋齊愈劾罷,忠定尤南渡治亂之關。予往讀《名臣言行錄》,恒欲著論以明之。頃見鄧左之履中:張浚不當從祀歷代帝王廟議,明白正大,千古定案,遂為閣筆。其略云:“建功於中興之際,首當聯絡公忠之人。宋至靖康、建炎之間,人臣皆以緘默柔媚、輸國於人為奉職,而以恢復雪恥為不忠,宋齊愈、黃潛善、汪伯彥之徒,其尤也;非李綱秉國,整立規畫,何以成朝廷哉?浚乃甘以身為潛善客,與齊愈厚,而隱其書立邦昌之罪,劾綱以私意殺侍從,致綱罷黜。綱罷而兩河相繼淪陷,失身非類,得罪君子,雖有隨時幸立之功名,而其虧喪已不可贖矣。夫從祀重典也,謂宜黜浚而陟綱。”云云。鄧有《仰止堂文集》,清峭可誦。

趙忠毅公擇言 编辑

康熙丁未,讀高邑趙忠毅公《閑居擇言》,謹錄數則於此。

太宰陳公有年典選,予為主事。一日,謂予曰:“僕不敏,必多過失,幸教之。”予曰:“人惟清凈,日復一日,安得有過?”陳公大笑曰:“是謂我不作事也。”因議用海公瑞、何公以尚。二公皆廢棄,而剛直為天下所畏。陳公力言於政府,竟皆起之。

沈戶部榜,湖廣臨湘人,嘗一再見予。予癸巳春得罪歸,戶部送之郊。予抵里未幾,而使人來書曰:“夏季領俸,念大賢家居,而碌碌如榜,乃食祿於朝,可恥也。謹以原封奉上。”予受之。

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非以位言也,如是乃為大臣耳。故魯兩生可為大臣;近日如太宰孫公鑨、陳公有年、蔡公國珍可以為大臣矣。孫太宰丕揚、楊少宰時喬,可惜也;而楊更可惜,以其廉慎耳。

近日講學者,薛文清之外,崔後渠而已。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者也。

論語》之文,和平沖雅。如楚狂衰鳳之歌,《莊子》所載,乃其全文,而《論語》刪之。若迷陽迷陽等語,斷不可混入《論語》中,知此則知文體矣。

宋災,伯姬以待姆不至而死,《左傳》謂其女而不歸。女待人婦,義事也。是時伯姬六十矣,以待姆不至,寧死於火,此婦德之至也。而曰不婦,以為婦與女不同,可不待姆而逃火,豈不謬哉!

荷蓧丈人遭亂世而農隱,而子路以為無議,以為亂倫;然則孔子所謂無道則隱非耶?《論語》之文,此為難解。

寺人勃鞮,晉文公之讎也。及即位而見之,初不肯見,既而見之曰:“不見者,是吾惡心也,吾請去之。”人孰無惡心,皆能去之。則為善人矣。

宋鄂州知州羅願,以父汝楫為御史時,常附榛檜論岳武穆,不敢入武穆廟。一日,自念吾政善,姑往祀之,再拜遂卒。鄂州廩廩為乾道、淳熙間名臣,其卒,朱子尤痛惜之,恨未見其止。鄂人感其德,為之圖像以祀。歐陽宜諸曰:“願素行無愧於侯,其卒也,未必侯所為。意者善惡之報,不於其身,則於其子孫。欒盈非為汰,而受欒黶之惡,以殺其身,亦理之或然者。”予謂羅公賢者,以其父之構陷武穆,而又近於其廟,愧恨不敢入,五內切剝久矣。一旦瞻其遺像,大命遂傾。惜哉!小人之子孫,惟宜愚不肖耳;稍賢智則其苦皆若鄂州,求死不得也。按:元鄭師山玉序《鄂州小集》,以為南渡後文章有先秦、西漢之風者,新安二羅。大羅名頌,嘗知郢州,小羅名願,即鄂州也,字端良,號存齋,乾道二年進士。《爾雅翼》即其所著也。

宋太祖出兵下江南,後主遣其臣徐鉉來,將以口舌勝。趙普屢請擇館伴鉉,乃中批差三班院下名使臣以往。鉉反復問之,其人聲喏,言不識字而已,鉉無如之何也。即此一事,太祖之智過普遠矣。所謂無言誰敢酬,可為處世之法。

王維、王縉同名 编辑

《唐書》宰相世系,出瑯邪文憲公儉後者,有蘭州刺史景,景子縉,秘書郎。好畤丞昱,昱子維。此別一維、縉也。又河東王氏,始趙州司馬儒賢,儒賢子揚州司馬知節,知節子協律郎胄,胄子汾州司馬處廉。處廉子五人:長維,字摩詰,尚書右丞;次縉,字夏卿,相代宗;又次繟,江陵少尹;次弦;次紞,太常少卿。又太原王氏,始右武衛大將軍靖,靖子右金吾衛大將軍瑰,瑰子縉,太子詹事,為雁門郡王智興之父,太原節度使宰之祖。又別一王縉也。宋王縉,嚴州人,官右司諫,忤秦檜者。凡四王縉。

邢太僕 编辑

吾鄉太僕邢公子願,以書法文章名神宗朝,然其行誼甚高。初知南宮縣,同年渭南南公憲仲,工書居益之父,為棗強令,會御史按真定,皆在郡候察,而南公病歿,後事一無所備。先生直入白御史曰:“南棗強死,無為經紀後事者,某願請旬日之假,馳往治喪,畢事後,赴郡聽察。幸甚!”御史素重公名,許之,竟為停察事,聽往治喪。至今南氏子孫感公高誼不忘。御史亦賢者,惜逸其姓字。

左公逸事 编辑

左公懋第居親喪,至孝,不出戶者三年,拈慎終追遠題文,讀者無不泣下。一日,縣令夢天帝榜其門云:“大孝格天。”又其從弟某家,有狐為祟,先生時在京師,家書偶及之。先生復書云:“邪不幹正,可善諭遣之。”書未至,一日狐忽語家人云:“公在都諭我使去,我何敢留?”遂無他。公浩然之氣,通乎鬼神如此。

左公母 编辑

徐烈母,寧海州儒家女,萊陽左公母也,知書,有大節。明崇禎甲申,左公銜命督餉江左,母居京師。三月,京師陷,公從兄吏部郎懋泰以車載母,間道東歸,而身與張尚書、郝侍郎徒步以從。至白溝河,仰天嘆曰:“嗚呼!此張公叔夜絕吭處也。”呼懋泰前,責以不能死國,吾婦人,身受國恩,不能草間偷活,寄語吾兒勉之,勿以我為念。又見二公責之曰:“公,大臣也,除一死外,無存身立命處,二公勉之。”言訖而死。蓋出都不食已數日矣。與左公之死相距僅一載。萊陽宋孝廉林寺為予說。

朱子論蘇王 编辑

孔文仲,號正人,而攻伊川至謗為五鬼之魁。朱子以蜀洛之故,甘心蘇氏。更有甚焉,其與汪尚書書云:“蘇氏之學,害天理,亂人心,妨道術,敗風教,不在王氏之下。其徒若秦觀、李廌,皆浮誕輕佻,士類不齒。”云云。至其推尊張浚,全以南軒交誼。甚矣!不黨之難也。可嘆!

李忠定公 编辑

周益公云:“淳熙末,李忠定諸子皆不存。其侄申之進公奏議,請謚於朝。孝宗似未習其人,予為歷陳本末。上曰:‘張浚比耶?’有司請以‘忠定’易名,制曰‘可’。”嗚呼!忠定豈浚之比哉!孝宗賢君,忠定名臣,同時而不相知如此。則忠定在紹興中,其棄置屏斥,不亦宜乎!

二蔡後 编辑

文丞相云:“莆中有二蔡。其一派出君謨,其一派出京、卞。京、卞子孫慚其先人所為,多自詭為君謨後。”予頃見《江右齒錄》,分宜相子孫中式者,竟不列其高祖名爵。孝子慈孫,百世不改。可畏哉!

牧齋詩傳 编辑

錢宗伯牧齋作《列朝詩傳》,本仿《中州集》,欲以庀史,固稱淹雅;然持論多私,殊乖公議。略舉一二:如徐有貞、陸完,以桑梓之故,一則稱其文武兼資;一則舉其功在社稷。欲以一手掩萬古人耳目,可乎哉?李文鳳《月山叢談》云:徐有貞力主南遷之議,及貞性險賊云云。今吳人舉其鄉望名臣,以有貞為稱首。上自王濟之,下及今時能言之士,莫不皆然。後世宜有公論,固不始於牧齋也。

元人 编辑

元名臣文士,如移刺楚才,東丹王突欲孫也;廉希憲、貫雲石,畏吾人也;趙世延、馬祖常,雍古部人也;孛術魯翀,女直人也;乃賢,葛邏祿人也;薩都剌,色目人也;郝天挺,朵魯別族也;余闕,唐兀氏也;顏宗道,哈刺魯氏也;瞻思,大食國人也;辛文房,西域人也。事功、節義、文章,彬彬極盛,雖齊、魯、吳、越衣冠士胄,何以過之?

康馬 编辑

武功康狀元德涵,三原馬光祿伯循,相友善。康詞鋒如云;馬言不出口。或靳之,伯循曰:“但聽德涵言論,自足快意,何待吾言?”

孫太僕 编辑

孫沙溪太僕,故城人,博雅有風調。嘉靖間,嘗著《無用閑談》四卷,頗足解頤。然持論時有過偏。如駁考亭、陽明,俱為已甚;又載彭文憲時信星士談命,言公百四十餘歲當有腹疾。彭謂家人曰:“爾曹謹識之,是年勿進吾生冷。”按此乃五代王祚事,載宋人小說,何得駕言文憲?以此推之,其紀述未必盡實錄也。

戴京兆 编辑

戴京曾,初名曾,子京,字型遠,杭州人。登順治己丑進士,官山東提學,清方孤峭,人不可幹以私,所拔皆一時名士,與施愚山閏幸先後齊名。內升大理寺丞,予告;久之起補,稍遷順天府丞,再予告歸。幅巾野服,參學徑山,絕跡公府,人品為武林第一,康熙辛酉卒。兩子亦相繼卒。天之報施善人何如哉?先兄子側為諸生,戴拔第一,復拔充貢賦,最蒙擊賞,每侍坐奉教,如父兄焉。

重師 编辑

漢人最重其師,門生故吏,至有棄官行服者。荀爽師事李元禮,貽書云:“久廢過庭,不聞善誘,陟岵瞻望,惟日為歲。”直如子事父矣。薄俗要當知此膺以爽父淑為師

抱松女 编辑

宣城諸生羅愷妻孫氏,年始笄,遇兵亂,從姑避山中松下。兵獲姑,將殺之,孫亟出,請以身代,兵脅之去。孫抱松大呼曰:“死耳,義不可辱。”遂見害,三日,猶抱松不仆,人呼為抱松女。

蘇少公葬地 编辑

眉州蟆頤山,有老翁泉。葉石林云:“東坡晚亦號老泉居士。”《墨莊漫錄》云:“蘇黃門薨於許,王定國作挽詞云:‘徒泣巴山路,空悲蜀道程。弟兄仁達意,千古各垂名。’註云:‘公與東坡常泊巴江,夜雨,相約伴還蜀,竟不果歸。今東坡葬汝,公歸眉。王祥有言歸葬仁也,留葬達也。’”又少公自作《潁濱遺老傳》云:“先君之葬,在眉山之東,昔嘗約祔於其廅,雖遠,不忍負也。”又《卜居賦序》云:“昔先君相彭眉之間,指其庚壬曰:‘此而兄弟之居也。’今子瞻不幸,已藏郟山。予年七十有三,異日當追蹈前約。昔貢少翁為御史大夫,年八十一,家居瑯邪,一子年十二,自憂不得歸葬,元帝哀之,許以王命辦護其喪。譙允南年七十二,終洛陽,家在巴西,遺令其子輕棺以歸。今予廢棄久矣,少翁之寵,非所敢望;而允南舊事,或可庶幾?”其賦云:“諸子送我,歷井捫天,庶幾百年,歸掃故阡。”按長公葬汝州郟城縣釣臺鄉上瑞裏嵩陽峨眉山,少公祔焉。今《河南志》並載二公墓。而《四川志》止載老蘇墓,不及少公。定國之詩,《遺老傳》《卜居賦》之語,豈不果耶?外兄徐東癡適書來訂此疑,因書此復之。

白氏 编辑

白氏,許州人,蘇宗之母,潁濱先生五世孫婦也。年二十餘即寡,外家迎歸,竊議改醮。白氏微聞之,牽車徑歸曰:“我為蘇學士家婦,乃失身乎?”於宅東北為祭室,畫兩先生像,圖黃州龍川故事於壁,香火嚴潔,躬自灑掃。金天興元年,許州被兵,白拜辭兩先生前日:“兒子往京師,老婦死無恨。”即自縊於室,年七十餘。見《金史•列女傳》。

编辑

 卷六 ↑返回頂部 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