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3

巻二 河南通志 巻三 巻四

  欽定四庫全書
  河南通志巻三
  沿革上
  古初九州至虞舜肇十有二州沿革代殊自唐虞已然矣成周以後分合靡常繁簡不一河南在春秋時凡四十國秦併天下為三十六郡而在河南者凡八漢興稍復開置終西漢之世為郡國百有三而河南置淮陽梁國光武併省郡縣而於豫省少所變更典午以後南北分爭各立僑郡紛糾離析棼如亂絲故論沿革於南北朝比他省尤靡得而詳者他省偏據方隅各君一國而豫當天下之衝互相吞併不常厥邑故也唐置十道後各設節度使其弊也藩鎮足以為屏翰而終成尾大之憂宋置三京聚天下勁兵於河洛其弊也强幹足以固本根而卒有邊圉之患何則内外重輕迭相軒輊綜其利害可考而知也我
  皇朝損益前代凡所沿革斟酌盡善初裁併衛所特命陞直𨽻州六又以大名之濬滑内黄分𨽻彰衛星羅碁布規模宏遠矣志沿革表
  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河南古豫州之域春秋時為東周畿内環鄭宋陳蔡許虢祭劉𣏌郾滑頓胡沈鄧唐應戴申賴江項衛南燕黄息凡温雍向焦道栢彜房鞏蓼弦鄾鄀為國者四十戰國為韓魏楚趙之疆秦罷侯置守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在河南為郡者八曰三川潁川東郡南陽碭邯鄲南郡九江漢興懲秦之弊復建諸侯割其地為國者二曰梁國曰淮陽國又為河南潁川陳留汝南南陽沛魏東郡河内江夏與𢎞農之東境共十有一郡分領於司𨽻及冀兗豫荆四州部刺史東漢都洛陽置司𨽻校尉與部刺史分領郡如故曹魏都鄴一如漢制西晉分置司州及豫州而統郡國二十一曰河南滎陽𢎞農陳留梁國汝南南陽譙汝隂潁川義陽順陽襄城魏汲廣平河内濮陽上洛弋陽江夏是也及永嘉之亂豫州没於劉石苻姚至晉末劉宋有其南境置豫州以郡縣雜𨽻於南豫州兗州南兗州徐州南徐州司州雍州冀州荆州或為實土或為僑立自永初至大明元嘉之間雖乍有離合而分立居多後魏都洛陽東魏徙於鄴置梁潁司豫譙鄭洛廣合懐陜揚荆襄南廣北豫北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南兗西兗十有九州以統各郡北齊後周皆因之隋初罷郡以州統縣大業初復置河南滎陽梁汝南潁川譙淮陽淮安淯陽𢎞農舂陵襄城南陽淅陽魏汲東郡武安河内弋陽義陽二十有一郡以豫州等刺史糾察之唐分天下為十道於此置河南道開元中置都畿河南河北三道採訪處置使而都畿道治東都河南道治陳留河北道治魏郡五代迭興歴年未久舊志莫詳兹特據正史考定宋都汴置開封河南潁昌淮寧四府鄭孟汝滑蔡五州屬京西北路又置應天府衛濬懐三州屬京西路拱亳二州屬淮南東路相磁二州屬河北路隆徳府屬河東路陜虢二州屬陜西路鄧唐二州屬京西南路光州屬淮南西路惟開封置尹餘皆置安撫使以領之金主珣徙都於汴為南京分置河北河東京兆三路以治開封等四府鄧蔡衛懐四州元因金舊以汴梁等五路歸徳等三府置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以統之又置河南江北道肅政㢘訪使司以察之明洪武初改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為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開封彰徳衛輝懐慶河南南陽汝寧七府州十二縣八十二改河南江北道肅政廉訪使司為河南等處提刑按察使司領河南河北二道後增大梁汝南二道分按七府併置河南都指揮使司領宣武陳州睢陽彰徳懐慶河南𢎞農南陽信陽潁川洛陽中南陽中十二衛指揮使司併潁上守禦千户所而三司並建於開封府成化中改汝州直𨽻布政使司嘉靖二十四年陞歸徳州為府共領府八州十二縣九十六
  皇清府州因之衛所俱裁順治十六年以南陽府南召縣省入南陽縣雍正二年陞陳許禹鄭陜光六州直𨽻布政使司三年以直𨽻大名府内黄縣改入彰徳府屬以直𨽻大名府濬滑二縣改入衛輝府屬四年以彰徳府所屬磁州改屬直𨽻廣平府五年以衛輝府胙城縣省入延津縣今領府八直𨽻州七州四縣九十七
  開封府
  禹貢兗豫二州之域春秋時為鄭杞地戰國時魏恵王都之號曰大梁秦取其地為三川郡之東北境潁川郡之北境漢承秦後置陳留郡而以兗州刺史糾察之東漢仍舊魏晉改郡為國劉宋廢國復為郡後魏置梁州東魏析陳留開封二郡北齊復以開封併入陳留郡後周改梁州為汴州以城臨汴水故名隋初罷郡以州統縣大業初廢州以其地併入滎陽梁潁川等郡唐武徳初置汴州天寳初復為陳留郡乾元初又改為汴州五代梁都於此號為東都置開封府唐復為汴州及宣武軍晉漢周皆為東京開封府宋因之金以此為汴京貞元初又改為南京宣宗南遷復都焉置開封府元初改為南京路尋又改為汴梁路總管府明洪武元年改汴梁路為開封府屬河南布政使司領州六縣三十六洪治十二年增置沈丘縣嘉靖二十四年陞歸徳州為府割睢州及寧陵永城鹿邑虞城夏邑考城柘城七縣以屬之
  皇清因之領陳許禹鄭四州併祥符陳留杞縣通許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溝中牟陽武原武封邱延津蘭陽儀封西華商水項城沈邱臨潁襄城郾城長葛新鄭宻縣滎陽滎澤河隂汜水等三十縣雍正二年陞陳許禹鄭四州為直𨽻州以西華商水項城沈邱四縣屬陳州臨潁襄城郾城長葛四縣屬許州宻新鄭二縣屬禹州滎陽滎澤河隂汜水四縣屬鄭州復以延津改屬衛輝府原武改屬懐慶府今領縣十四開封府沿革表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開封府屬縣沿革
  祥符縣附郭
  髙帝初置開封縣屬河南郡武帝元狩元年又析置浚儀縣屬陳留郡東漢因之三國魏以陳留郡改國縣屬如故以開封屬滎陽郡浚儀屬陳留國南北朝劉宋仍舊後魏二縣俱屬陳留郡東魏析置開封郡以開封縣屬焉北齊後周省開封縣俱以浚儀屬陳留郡復置開封與浚儀併屬滎陽郡二縣屬汴州陳留郡五代梁為開封治後唐為汴州治晉漢周並為開封府治大中祥符二年始改浚儀為祥符縣屬如故因之屬汴梁路復以開封縣省入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戸七十八里
  陳留縣
  上古冇莘城春秋為留地屬鄭後為陳所併故曰陳留始置陳留縣屬三川郡置陳留郡治此東漢因之三國魏屬陳留國晉 南北朝俱廢開皇六年復置又析置新里縣大業初省新里入焉屬梁郡屬汴州陳留郡五代梁屬開封府後唐屬汴州晉漢周並屬開封府宋 金俱屬開封府屬汴梁路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六里
  杞縣
  上古雝國黄帝之後武王封禹後為𣏌國置雍丘縣屬陳留郡東漢因之三國俱屬陳留國南北朝劉宋元嘉八年改屬陳留郡後魏屬陽夏郡東魏北齊俱仍還故屬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𣏌州大業初州廢以縣屬梁郡武徳四年復置𣏌州貞觀初州廢縣屬汴州陳留郡五代梁屬開封府後唐屬汴州晉改為𣏌縣漢為雍丘縣並屬開封府周因之仍舊正隆間仍改𣏌縣屬汴梁路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里
  通許縣
  建隆初置通許鎮屬陳留郡咸平五年置咸平縣屬開封府大定二十九年以與咸平府重始改曰通許縣屬汴梁路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二里
  太康縣
  大康所築之城置夏陽縣屬潁川郡屬淮陽國東漢屬陳國三國魏屬陳留國屬梁國南北朝劉宋屬南汝陰郡後魏置陽夏郡以縣屬焉東魏屬北陳郡開皇七年始更名太康縣屬淮陽郡因之五代梁屬開封府後唐屬陳州晉漢周並屬開封府宋 金俱仍舊屬汴梁路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户八里
  尉氏縣
  春秋鄭大夫尉氏之邑始置尉氏縣屬三川郡屬陳留郡東漢因之三國俱屬陳留國南北朝劉宋元嘉八年以平丘縣省入屬秦郡東魏屬開封郡北齊廢開皇六年復置屬潁川郡武徳四年改置洧州貞觀元年州廢復置縣屬汴州陳留郡五代梁屬開封府後唐屬汴州晉漢周並屬開封府宋 金俱屬開封府屬汴梁路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里
  洧川縣
  春秋鄭之曲洧神爵三年置新汲縣於洧城屬潁川郡東漢 三國俱因之南北朝劉宋屬南梁郡東魏屬許昌郡開皇十六年陞為洧州大業初州廢武徳四年復置洧州貞觀初復廢改置宋樓鎮屬尉氏縣興定二年廢鎮始改為洧川縣以臨洧水故名屬開封府屬汴梁路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户八里
  鄢陵縣
  春秋鄭邑鄭伯克段於鄢即此戰國謂之安陵始置鄢陵縣屬潁川郡東漢 三國俱因之南北朝東魏屬許昌郡北齊省入許昌縣開皇七年復置鄢陵縣屬潁川郡屬開封府五代梁屬開封府後唐復屬許州晉漢周又並屬開封府宋 金俱仍舊屬汴梁路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八里
  扶溝縣
  始置扶溝縣屬淮陽國以小扶亭有洧水之溝因名東漢屬陳留郡三國魏屬陳留國省入新汲縣屬潁川郡南北朝後魏復置東魏置許昌郡治此屬潁川郡武徳四年改置北陳州尋廢州縣屬如故五代梁屬開封府後唐屬汴州晉漢周並屬開封府宋 金俱仍舊屬汴梁路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一里
  中牟縣
  春秋鄭圃田邑始置中牟縣屬河南郡東漢 三國魏俱因之屬滎陽南北朝劉宋因之東魏置廣武郡治此開皇初郡廢改中牟曰内牟改内牟曰圃田屬滎陽郡武徳三年復改為中牟並置牟州四年州廢以縣屬鄭州滎陽郡五代梁屬開封府後唐復屬鄭州晉漢周又並屬開封府宋 金俱屬開封府屬汴梁路復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六里
  陽武縣
  為博浪沙地始置陽武縣屬河南東漢 三國郡魏俱因之屬滎陽南北朝郡東魏屬廣武郡北齊省復置仍屬滎陽郡屬鄭州滎五代陽郡梁屬開封府後唐屬汴川晉漢周又並宋 金屬開封府俱仍舊屬汴梁路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八里
  封丘縣
  上古屬開封府為封父國始置封丘縣屬陳留郡東漢尋析三國置平丘縣因之魏屬陳留國南北朝省平丘縣入焉劉宋屬陳留郡後魏省入酸棗縣尋復置北齊廢開皇十六年復置屬五代東郡屬汴州陳留郡梁屬開封府後唐屬宋 金汴州晉漢周並屬開封府俱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六里
  蘭陽縣
  仍舊屬汴梁路屬開封府為東明東漢鎮地三國晉 南北朝隋 唐東昏縣屬陳留郡因之魏俱廢乾徳元年復置改縣曰東明屬開封府析東明六鄉為縣取其首鄉曰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一里
  儀封縣
  春秋衛邑儀封人請見夫子即此為東昏縣地南北朝後魏為孝陽縣屬北梁郡北齊郡縣俱廢隋 唐 宋俱廢復置始改曰儀封縣屬曹州屬睢州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五里
  歸徳府
  禹貢兗豫二州之域即古閼伯所居之商丘也周武王克殷封㣲子啓於此謂之宋國戰國時齊楚魏三分其地秦為碭郡之西境漢為梁國治睢陽等縣東漢晉俱因之後魏置梁郡後周改曰亳州隋初置宋州大業初改為梁郡以宋城等八縣屬焉唐初仍為宋州尋改為睢陽郡屬河南道五代梁置宣武軍唐改歸徳軍宋陞為南京應天府仍治宋城等六縣金更名歸徳府而南京路領之元仍舊明初降為州屬開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復陞為府内置商丘縣及寧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五縣又割開封府之睢州考城柘城以屬焉
  皇清因之領州一縣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歸德府屬州縣沿革
  商丘縣附郭
  上古陶唐氏遷閼伯於商丘即此封㣲子啟於此為宋國為碭郡地置睢陽縣屬梁國東漢與穀熟縣同屬梁國三國俱因之南北朝劉宋大明六年改縣曰壽春八年復為睢陽屬南梁郡後魏置梁郡治此開皇初改郡曰宋州改縣曰宋城大業初復置梁郡縣屬如故天寳元年復置宋州尋改睢陽郡治此五代為宋州治梁置宣武軍唐改歸徳軍改應天府改應天曰歸徳府復改宋城曰睢陽以穀熟縣省入洪武初廢府置歸徳州省睢陽縣入焉嘉靖二十四年陞州為府始置商丘縣為附郭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四里
  寧陵縣
  葛伯國又為𡩋城春秋時為宋地戰國魏地襄王封信陵君即此為甯陵城始置寧陵縣屬陳留郡東漢屬梁國三國皆因之南北朝劉宋屬南梁郡後魏屬譙郡北齊廢開皇六年復置屬梁郡屬宋州睢陽郡五代屬宋州政和四年屬拱州宣和六年改屬應天府金 元俱屬歸徳府仍舊
  皇清因之編户七里
  永城縣
  芒地亦名犬丘左𫝊宋公衛侯遇於犬丘即此置芒犬丘二縣屬沛郡東漢世祖改芒曰臨雎明帝改犬丘曰太丘並屬沛國三國魏二縣俱廢以其地併入鄼縣南北朝劉宋屬平昌郡後周屬亳州始置永城縣屬譙郡尋廢復置屬亳州五代 宋俱屬亳州陞為永州至元二年廢州復置縣屬歸徳府仍舊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四里
  鹿邑縣
  春秋晉邑本曰鳴鹿左傳諸侯侵陳至於鳴鹿即此置鄲縣屬沛郡東漢析置武平縣屬陳國鄲仍舊屬三國魏因之省鄲縣入武平屬梁國南北朝後魏改苦縣為谷陽與武平同屬陳留郡開皇十八年始改武平曰鹿邑屬淮陽郡乾封元年改谷陽曰真源載初元年改曰仙源神龍元年復曰真源與鹿邑同屬亳州譙郡五代屬亳州省真源入鹿邑置衞真與鹿邑同屬亳州仍舊初以衛真縣省入鹿邑屬亳州屬歸徳府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四里
  虞城縣
  禹封舜子商均為虞國置虞縣屬梁國東漢 三國俱因之南北朝劉宋屬南梁郡後魏改縣曰蕭屬沛郡北齊廢開皇十六年復置縣始改曰虞城屬梁郡武徳四年改置東虞州尋廢州復為虞城縣屬宋州雎陽郡五代屬宋州屬應天府泰定二年復置屬濟州後屬濟寧路屬歸徳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四里
  夏邑縣
  戰國時為下邑地因地窊下故名為碭郡地置下邑縣屬梁國東漢 三國俱因之南北朝劉宋屬梁郡後魏置碭郡治此東魏析已吾縣屬馬頭郡北齊以已吾縣省入屬如故屬梁郡屬雎陽郡五代梁屬宣武軍唐屬歸徳軍改歸徳軍為應天府縣屬如故始改縣曰夏邑以華夏為名屬歸徳府屬仍舊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三里
  睢州
  春秋為宋陳地置襄邑縣屬碭郡屬陳留郡東漢因之三國俱改郡為國縣屬如故南北朝劉宋屬陳留郡後魏屬梁郡東魏屬陳郡北齊併入雍丘縣開皇六年復置縣仍屬梁郡屬宋州睢陽郡五代屬宋州政和四年置拱州以縣屬焉始改拱州為睢州仍舊洪武初省襄邑入睢州十年罷州為睢縣尋復改州屬開封府嘉靖二十四年改屬歸徳府
  皇清因之編户四十一里領縣二
  考城縣
  周為戴國春秋時鄭取之改曰穀城置甾縣屬碭郡屬梁國東漢始改為考城縣屬陳留郡三國魏改郡為國縣屬如故南北朝劉宋復置屬濟陽郡後魏改曰考陽屬北梁郡東魏曰考縣屬沛郡北齊又改曰城安屬濟陰郡開皇十八年復為考城縣屬梁郡武徳四年改置東梁州尋廢州仍置縣屬曹州濟陰郡五代梁改為戴邑縣屬開封府後唐復為考城縣晉漢周因之初屬拱州尋還故屬金 元俱屬睢州屬歸徳府睢州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一里
  柘城縣
  上古朱襄氏邑春秋時為陳株野地置柘縣以邑有柘溝因名屬淮陽國東漢屬陳國三國魏屬陳郡開皇十六年復置始改曰柘城縣屬梁郡初省入穀熟寧陵二縣永淳初復置屬睢陽郡五代屬宋州初屬應天府崇寧中改屬拱州金元俱屬睢州洪武七年省入寧陵十年復置屬歸徳府睢州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五里
  彰徳府
  禹貢冀州之域商河亶甲居相即此春秋時為晉之羛陽地戰國魏之鄴地秦為邯鄲郡之南境三川郡之北境漢置魏郡而以冀州刺史領之東漢仍舊魏曹操受封于此稱為鄴都晉復置魏郡以司州刺史領之後趙石虎前燕慕容雋並據之以為都南宋武帝滅燕盡有其地仍僑置魏郡後魏改置相州東魏靜帝徙都改曰魏尹及司州牧北齊又都之改為清都郡後周復曰相州兼置魏郡隋因之唐置相州或為鄴郡屬河北道五代梁置昭徳軍節度晉改彰徳軍宋仍為相州金陞彰徳府元改彰徳路總管府明洪武元年改路為府
  皇清因之領磁州併安陽湯隂臨漳林縣武安涉縣六縣雍正三年以直𨽻大名府内黄縣改入府屬四年以磁州改歸直𨽻廣平府而磁所屬武安涉縣仍𨽻彰徳府今共領縣七
  彰徳府沿革表
  總部   郡直𨽻州附 州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彰徳府屬縣沿革
  安陽縣附郭
  本紂都之地左傳羛陽即此戰國為魏寧新中邑始置安陽縣屬邯鄲郡省入蕩隂縣東漢 三國魏俱因之復置安陽長樂二縣屬魏郡南北朝劉宋仍舊後魏併入蕩隂尋復置後周移相州治此開皇十年析置相縣大業初省入天寳元年改長樂為永定屬相州鄴郡五代梁置昭徳軍晉置彰徳軍熙寧五年省永定縣入焉仍屬相州彰徳軍明昌三年陞軍為府縣如故治屬彰徳路屬彰徳府
  皇清因之編户八十四里
  湯隂縣
  羑里地戰國時為魏蕩隂地屬三川郡地置蕩隂縣以臨蕩水故名屬河内郡東漢 三國魏俱因之改屬魏郡南北朝後魏北齊俱廢開皇十六年復置屬汲郡貞觀元年始改曰湯隂屬相州鄴郡五代屬相州屬彰徳軍屬彰徳府改府為路縣屬如故屬彰徳府
  皇清因之編户四十二里
  臨漳縣
  為鄴地戰國魏文侯封于此置鄴縣屬魏郡東漢 三國魏皆因之避愍帝諱始改曰臨漳縣以其北有漳水故名南北朝劉宋大明初復置鄴縣屬魏郡七年改屬髙陽郡東魏析置臨漳與鄴並附郭屬魏尹後周仍屬魏郡因之屬相州鄴郡五代屬相州熙寧五年省鄴縣入焉屬彰徳軍屬彰徳府改府為路縣屬如故屬彰徳府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九里
  林縣
  置隆慮縣屬河内郡東漢避殤帝諱改曰林慮縣三國魏屬朝歌郡屬汲郡南北朝後魏北齊俱屬林慮郡東魏省入鄴縣開皇初復置又析置淇陽縣十六年改置巖州大業初州廢省淇陽縣入焉屬魏郡武徳二年復置巖州五年廢州仍置林慮屬相州鄴郡五代屬相州屬彰徳軍正祐三年陞為林州又析安陽地置輔巖縣屬焉省輔巖入安陽縣以州屬彰徳路初降為縣屬彰徳府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六里
  武安縣
  始置武安縣屬魏郡東漢因之三國俱屬廣平郡南北朝東魏屬魏尹北齊屬清都郡開皇十年析置陽邑縣大業初復省入屬武安郡初屬洺州後改屬恵州五代梁屬恵州後唐晉漢周並屬磁州宋 金俱屬磁州初省入邯鄲縣尋復置仍屬磁州屬彰徳府磁州
  皇清因之雍正四年磁州改屬直𨽻廣平府武安仍屬
  彰徳府編户三十四里
  渉縣
  上古沙侯國地初置沙縣後因漳水人民徒涉遂名涉縣屬魏郡東漢因之三國俱屬廣平郡南北朝後魏併入臨水縣開皇十八年復置屬上黨郡屬潞州五代 宋俱因之貞祐三年陞為崇州四年復置縣屬潞州初復為崇州尋廢州為縣屬真定路屬彰徳府磁州
  皇清因之雍正四年磁州改屬直𨽻廣平府渉縣仍屬
  彰徳府編户一十八里
  内黄縣
  始置内黄縣屬魏郡東漢因之三國魏屬鄴都屬司州魏郡南北朝後魏省入臨漳縣屬魏尹開皇六年復置内黄縣十六年分置榮陽縣大業初省入屬汲郡屬魏州魏郡五代梁屬魏州後唐屬興唐府晉屬廣晉府漢周俱屬大名府屬大名府魏郡屬滑州屬大名路滑州屬直𨽻大名府
  皇清因之雍正三年改屬彰徳府編户三十四里
  衛輝府
  禹貢冀州之域殷為牧野地周武王克殷封康叔於衛即此春秋時南燕凡二國分治其境戰國屬魏秦併天下屬東郡地漢始置汲縣屬河内郡而以司𨽻部治之東漢仍舊曹魏置朝歌郡改領於冀州刺史晉置汲郡劉宋屬司州部河内郡後魏徙汲郡治枋頭城而于此置義州東魏仍置汲郡後周改曰衛州隋仍為汲郡唐復改義州尋改衛州汲郡屬河北道五代及宋皆因之金置衛州河平軍節度以河北西路都總管領之元改衛輝路總管府明洪武元年改路為府
  皇清因之領汲胙新鄉獲嘉淇輝六縣雍正二年以開封府延津縣改入府屬三年以直𨽻大名府濬滑二縣改入府屬五年以胙城縣省入延津縣今領縣八衛輝府沿革表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牧野之地為鄘衛戰國屬魏屬東郡地始置汲縣屬河内郡東漢因之三國魏屬朝歌郡秦始二年置汲郡治此南北朝東魏因之北齊改置伍城郡後周廢為伍城縣屬衛州開皇六年復改為汲縣仍還故屬武徳元年以縣省入義州四年復置屬衛州汲郡五代為衛州治屬衛州屬衛州河平軍屬衞輝路屬衛輝府
  皇清因之編戸二十里
  新鄉縣
  上古為鄘國地漢 三國晉南北朝俱為獲嘉汲二縣地開皇初始置新鄉縣屬河内郡改屬衛州汲郡五代屬衛州熙寧六年廢為鎮入汲縣元祐二年復置屬衛州河平軍屬衛輝路屬衛輝府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六里
  輝縣
  上古共伯國鄘國春秋時併於衛置共縣屬河内郡東漢因之三國魏屬朝歌郡屬汲郡南北朝東魏屬林慮郡北齊廢開皇十六年復置改曰共城縣屬河内郡武徳元年改置共州并析置凡城縣尋廢州為縣省凡城入焉屬衛州汲郡五代屬衛州屬衛州大定二年改為河平縣明昌三年又改為蘇門縣貞祐三年陞為輝州仍舊洪武初降州為縣屬衛輝府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四里
  獲嘉縣
  上古為𡩋城地為鄘地併於衛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為三川郡地武帝幸緱氏至汲縣得南越相吕嘉首因置縣名獲嘉屬河内郡東漢 三國魏俱因之改屬汲郡南北朝東魏因之後周改置修武郡開皇初郡廢復置獲嘉屬河内郡武徳四年置殷州治此貞觀元年州廢改屬懷州河内郡五代屬懷州屬衛州屬衛州河平軍屬衛輝路洪武十年省入新鄉十四年復置屬衛輝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八里
  淇縣
  為朝歌為沫邑屬三川郡地置朝歌縣屬河内縣東漢因之三國魏置朝歌郡以縣屬焉改屬汲郡南北朝劉宋仍屬河内郡後魏廢東魏復置又析置臨淇縣屬林慮郡廢朝歌以臨淇屬魏郡貞觀十七年省臨淇入衛縣五代屬衛州熙寧六年廢衛縣為鎮元祐中復置屬濬州因之至正三年廢縣改置淇州屬衛輝路洪武二年降州為縣屬衛輝府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里
  延津縣
  春秋鄭之廪延戰國為韓所都置酸棗縣屬陳留郡東漢因之三國俱屬陳留國南北朝後魏併入小黄縣尋復置屬東郡北齊併入南燕縣開皇初復置酸棗縣屬滑州大業初改屬滎陽郡復屬滑州五代梁屬開封府唐屬滑州晉復屬開封府漢周因之始改曰延津縣貞祐三年陞為延州尋廢州復置縣屬汴梁路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編户六里雍正二年改屬衛輝府五年以胙
  城縣省入共編户二十五里
  濬縣
  兗州地春秋定公時會於牽即此東郡地置黎陽縣屬魏郡東漢 三國魏俱因之黎陽縣屬魏郡後省南北朝後魏孝明帝時復置黎陽縣於縣置黎陽郡文帝時於縣置黎州煬帝時州廢以縣屬汲郡髙祖時復於縣置黎州太宗時州廢以縣屬衞州五代屬衛州太宗時於縣置通利軍徽宗時陞通利軍為濬州為濬州治以黎陽縣省入濬州屬大名路太祖時改為濬縣屬大名府
  皇清因之雍正三年改屬衛輝府編户四十三里
  滑縣
  商兗州地為豕韋國春秋時衛曹邑東郡地置白馬縣屬東郡東漢三國魏俱因之屬濮陽國南北朝宋白馬縣屬陳留郡後魏白馬縣屬東郡為東郡治為滑州治五代為滑州治神宗時以靈河縣省入為滑州治為滑州治為大名路滑州治太祖時改為滑縣以白馬縣省入屬大名府
  皇清因之雍正三年改屬衛輝府編户八十三里
  胙城
  胙國姬姓周公庶子胙所封左傳凡蔣邢茅胙祭杜註云東國燕縣胙亭是也後為南燕國春秋南燕國姞姓伯爵黄帝之後其地即周公子胙所封隠五年衛以燕師伐鄭杜註云今東國燕縣治南燕縣屬東郡東漢改縣曰燕仍舊屬三國魏因之慕容徳據之號東燕縣南北朝東魏因之亦屬東郡開皇十八年始改曰胙城縣武徳二年改置胙州並置南燕縣四年罷州復改南燕曰胙城屬滑州靈昌郡五代屬滑州因之屬衛州河平軍屬衛輝路洪武十年省入汲縣十四年復置縣屬衛輝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九里雍正五年省入延津縣
  懷慶府
  禹貢冀州覃懐之域殷為畿内周初為三監春秋時温向雍三國之疆戰國屬魏衛秦滅諸侯為三川郡之北境漢初置殷國尋更名河内郡以司𨽻校尉治之東漢仍舊曹魏以河内改屬於冀州刺史晉增置汲郡屬司州南宋置河内郡後魏置懐州兼治河内郡北齊復為汲郡隋初廢郡存州大業初復置河内郡唐武徳間置懐州天寳間復為郡屬河北道宋改為懐州防禦屬河北西路金置南懐州尋為懷州增置沁南軍節度使元初為懐孟路延祐中又為懐慶路總管府明洪武元年改路為府
  皇清因之領河内濟源修武武陟孟温六縣雍正二年以開封府原武縣改入府屬今領縣七
  懐慶府沿革表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孟 温 原武
  懐慶府屬縣沿革
  河内縣附郭
  春秋時即野王邑置野王縣屬河内郡東漢 三國晉 南北朝劉宋後魏皆因之開皇初始改縣曰河内仍舊屬武徳三年析置太行忠義紫陵三縣四年復省三縣入焉屬懐州河内郡五代為懐州治屬懷州屬懷州沁南軍屬懷慶路屬懷慶府
  皇清因之編户四十一里
  濟源縣
  為原邑為向後更名曰軹東周為畿内地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置軹縣屬三川郡漢 東漢 三國魏俱屬河内郡省入沁水縣尋復置南北朝劉宋後魏俱仍舊開皇十六年始析置濟源縣以濟水發源為名武徳二年改置西濟州四年州廢復置縣屬懷州貞觀元年省軹縣入焉屬洛州會昌三年改屬孟州五代屬孟州宋 金俱因之太宗六年改縣為原州尋罷州復為縣屬如故屬懷慶府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一里
  修武縣
  上古甯城為甯邑武王伐紂勒兵於甯故曰修武晉始啓南陽即此改南陽曰修武屬三川郡屬河内郡東漢 三國魏俱因之屬汲郡南北朝後魏析置北修武南修武二縣北齊復合焉初析置武陟縣尋省入屬河内郡屬懷州河内郡五代屬懐州熙寧六年廢為鎮入武陟元祐元年復置屬懐州沁南軍屬懐慶路屬懐慶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二里
  武陟縣
  春秋晉之懐邑置懷縣屬河内郡東漢 晉 南北朝劉宋俱因之後魏屬武徳郡開皇十六年始析置武陟縣尋省武徳初復置省懷縣入焉屬懷州河内郡五代 宋俱屬懐州屬懐州沁南軍屬懷慶路屬懐慶府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二里
  孟縣
  武王㑹諸侯於孟津即此後為蘇忿生食邑春秋屬晉為河陽戰國屬魏為河雍置河陽縣屬河内郡東漢 三國晉 南北朝劉宋皆因之北齊廢縣為關開皇十六年復置屬河内郡初改為大基縣尋復改為河陽屬孟州五代為孟州治宋 金俱仍舊屬懐慶路洪武初始改為孟縣屬懐慶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五里
  溫縣
  為畿内邑始置温縣屬河内郡東漢 三國晉 南北朝劉宋皆因之後魏改屬武徳郡北齊廢開皇十六年復置仍屬河内郡武徳四年以縣置平州尋復為縣屬洛州後屬孟州五代屬孟州宋 金 元俱仍舊洪武十年省孟州以縣屬懐慶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三里
  原武縣
  始置原武縣屬河南郡東漢屬河南尹三國魏屬河南郡南北朝東魏孝昌中復置改屬廣武郡北齊省復置後改縣曰原陵屬滎陽郡初復名曰原武屬鄭州滎陽郡五代屬鄭州初省入陽武縣後復置屬鄭州屬汴梁路屬開封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改屬懐慶府編户一十四里
  河南府
  禹貢豫州之域周武王克殷定鼎於郟鄏成王卜澗水東瀍水西而宅洛邑是為王城又卜澗水東遷殷民居之號曰下都至平王自鎬京東遷乃居王城秦於此置三川郡漢置河南郡東漢都之即下都故地改為河南尹屬司𨽻曹魏置司州領之晉亦都此仍置河南尹而司州治如故其後淪没於苻秦改為豫州劉宋取之復置河南郡後魏自代徙都之亦為河南尹東魏改尹為郡以洛州刺史領之西魏因之屬司州北齊為洛州後周為東京隋煬帝始徙都於河南縣即王城故地仍為河南郡亦曰東都唐廢都復為洛州置都督府髙宗復為東都武后改曰神都元宗改曰河南府屬河南道五代梁改西都唐改東都晉改西京宋仍舊金為中京金昌府元為河南路總管府明洪武元年改路為府
  皇清因之領陜州併洛陽偃師鞏孟津宜陽登封永寧新安澠池嵩盧氏靈寳閿鄉十三縣雍正二年陞陜州為直𨽻州以靈閿二縣屬焉今領縣十一
  河南府沿革表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河南府屬縣沿革
  洛陽縣附郭
  為東都以地居洛水之北故曰洛陽於此置河南縣屬三川郡析置洛陽縣屬河南郡東漢改郡為尹縣屬如故三國魏改尹為郡省河南縣入洛陽復置河南縣屬河南尹南北朝劉宋二縣俱屬河南郡後魏仍屬河南尹東魏改河南縣曰宜遷縣屬河南郡洛陽縣屬洛陽郡後周復改宜遷縣為河南縣以洛陽省入開皇初復置洛陽縣並屬河南郡垂拱四年析河南洛陽置永昌縣唐隆二年復故名五代並為河南府治熙寧五年省洛陽入河南元祐二年復置正隆二年省河南入洛陽屬金昌府屬河南路屬河南府
  皇清因之編户八十六里
  偃師縣
  上古帝嚳所都之地成湯盤庚俱都此號曰西亳武王克商還息偃師徒遂以為名為三川郡地始置偃師縣屬河南郡東漢因之屬河南尹三國魏屬河南郡省入洛陽縣南北朝俱廢開皇十六年復置仍屬河南郡屬河南府河南郡五代 宋俱屬河南府屬河南路屬河南府
  皇清因之編户五里
  鞏縣
  鞏伯邑顯王二年西周恵公封少子班於鞏號為東周始置鞏縣屬河南郡東漢改郡為尹縣屬如故三國魏復改尹為郡仍置尹南北朝劉宋屬河南郡東魏改屬成臯郡北齊因之屬河南郡屬河南府河南郡五代 宋俱屬河南府屬金昌府屬河南路屬河南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一里
  孟津縣
  為孟津闗改為富平津置河清縣屬河南府河南郡五代屬河南府開寳元年徙治白坡鎮初徙治孟津渡始改為孟津縣屬金昌府屬河南路屬河南府
  皇清因之編户六里
  宜陽縣
  為召伯聽訟之所始置宜陽縣屬𢎞農郡東漢因之三國魏析置甘棠縣屬新安郡尋復舊屬𢎞農郡南北朝劉宋因之東魏置宜陽郡治此後周改宜陽曰昌洛縣大業初復為宜陽屬河南郡武徳二年改為福昌縣屬河南府河南郡五代屬河南府熙寧五年省入夀安縣元祐元年復置復改為宜陽縣屬金昌府屬河南路屬河南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五里
  登封縣
  禹避舜子於陽城即此置陽城崈髙二縣屬潁川郡東漢省崈髙入陽城三國魏因之屬潁川郡屬河南尹南北朝後魏屬陽城郡東魏析置堙陽縣開皇六年改堙陽曰武林縣大業元年復改曰嵩陽與陽城並屬河南郡貞觀十七年省嵩陽入陽城光宅元年始改陽城為登封屬河南府河南郡五代宋俱屬河南府屬金昌府屬河南路屬河南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里
  永寧縣
  漢 晉俱為澠池縣之西南境南北朝後魏置崤縣屬恒農郡西魏置北宜陽縣尋改為熊耳縣屬宜陽郡後周屬同軌郡義寧二年徙治永固城始改曰永寧縣屬河南郡武徳二年又移治同軌城屬穀州後屬河南府河南郡五代 宋俱屬河南府屬嵩州屬河南路屬河南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二里
  新安縣
  春秋時為西周地名其地曰新安始置新安縣屬𢎞農郡東漢 三國魏皆因之孝武時置東垣西垣二縣屬河南尹南北朝劉宋有東垣新安西東垣三縣並屬河南郡東魏省縣置新安郡尋又析置東垣縣並屬焉仁夀四年省新安入東垣大業初復改東垣為新安屬河南郡武徳元年復析置東垣縣尋省入焉屬河南府河南郡五代 宋俱屬河南府屬金昌府屬河南路屬河南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八里
  澠池縣
  戰國為韓地秦昭王二十年㑹諸侯於澠池即此始置澠池縣屬𢎞農郡以地在崤澠之間故名東漢 三國俱屬𢎞農郡南北朝劉宋仍舊後魏置澠池郡治此後魏屬同軌郡西魏屬河南郡屬河南郡初屬穀州貞觀元年改屬河南府河南郡五代 宋俱屬河南府陞為韶州至元八年廢州復為縣屬陜州改屬河南府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六里
  嵩縣
  為伊闕地為周公聴訟之處後秦晉遷陸渾之衆於此置陸渾縣屬𢎞農郡東漢三國魏皆因之屬河南尹南北朝東魏置伊陽郡以縣屬焉開皇初廢郡改縣曰㐲流大業初復曰陸渾屬河南郡屬河南府河南郡五代以陸渾縣省入伊陽屬河南府紹興初為順州改嵩州以在嵩嶽之西故名屬南陽府降州為縣屬河南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三里
  盧氏縣
  為西虢地因盧敖得仙於此始置盧氏縣屬𢎞農郡東漢 三國魏俱因之屬上洛郡南北朝劉宋仍屬𢎞農郡東魏改屬金門郡初置虢州治此後屬𢎞農郡武徳二年復屬虢州𢎞農郡五代 宋 金俱屬虢州屬南陽府嵩州初屬陜州洪治四年改屬河南府
  皇清因之編户十里
  南陽府
  禹貢豫州之域在周為申伯應鄧二侯之封又為唐鄾二國春秋時俱併於楚又為鄀國滅於秦戰國屬韓秦取韓地自漢江以北置南陽郡以在中國之南而居陽地故謂之南陽漢因秦制領於荆州刺史東漢光武起兵舂陵立更始於淯水上即此後天下既定亦置南陽郡曹魏因之晉改郡為國劉宋復改國為郡屬雍州後魏西魏俱屬荆州後周屬豫州隋初罷郡置鄧州尋置南陽郡唐置鄧州南陽郡以山南道治之宋為鄧州武勝軍屬京西南路金屬南京路元改南陽府明因之成化十年改汝州及魯山等四縣直𨽻布政使司尋增置南召桐柏淅川三縣屬南陽府
  皇清因之領鄧裕二州併南陽唐泌陽鎮平南召桐柏内鄉新野淅川舞陽葉十一縣順治十六年省南召縣入南陽縣今領州二縣十
  南陽府沿革表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南陽府屬州縣沿革
  南陽縣附郭
  申伯國戰國為韓宛邑置宛縣屬南陽郡武帝以霍去病力冠諸軍析冠軍縣封之東漢 三國魏皆因之改郡為國縣屬如故南北朝南宋改國

  為郡屬如故後魏析置上陌縣後周省宛縣入焉尋又改為上苑縣開皇初始改為南陽縣屬鄧州尋罷州仍屬南陽郡武徳三年以縣置宛州後廢州復置縣屬鄧州南陽郡五代屬鄧州周以向城縣省入宋 金俱屬鄧州武勝軍屬南陽郡屬南陽府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四里順治十七年以南召縣省
  入共編户二十五里
  唐縣
  春秋唐國地置比陽縣比一作沘又湖陽縣光武封姊為湖陽公主即此俱屬南陽郡東漢 三國魏皆因之改郡為國省湖陽入棘陽比陽縣屬如故南北朝宋齊復置湖陽縣後魏克齊湖陽置西淮安郡及南襄州治焉西魏改南襄為湖州以比陽為淮安郡治湖陽縣屬舂陵郡初置顯州湖陽復置湖州尋廢後為唐州淮安郡湖陽縣屬焉五代梁屬泌州後唐屬唐州晉又屬泌州後周復屬唐州屬唐州屬唐州領泌陽比陽湖陽桐柏四縣正祐三年廢湖陽縣為鎮屬唐州初復置湖陽縣至元三年廢湖陽比陽桐柏三縣泌陽為倚郭降州為縣與泌陽桐柏並屬南陽府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三里
  泌陽縣
  置舞隂縣屬南陽郡東漢 三國魏皆因之改郡為國縣屬如故南北朝劉宋後魏俱屬南陽郡開皇初改縣曰臨舞屬淮安郡貞觀元年省入湖陽尋復置天寳元年始更名泌陽屬唐州淮安郡五代梁為泌州治後唐為唐州治晉復為泌州治漢周又為唐州治周以慈丘縣省入屬唐州屬唐州初改曰昆陽尋復故名屬唐州改屬南陽府
  皇清因之編户八里
  鎮平縣
  置安衆縣屬南陽郡東漢因之晉 南北朝 隋 唐 宋俱廢為穰縣北鄉地置陽管鎮初置鎮平縣屬南陽府初省入南陽縣成化六年復置仍屬南陽府
  皇清因之編户九里
  桐柏縣
  禹貢𨗳淮自桐柏即此置復陽縣以在桐柏大復山之陽故名屬南陽郡東漢因之南北朝梁置淮安郡後魏置東荆州西魏改為淮州始改曰桐柏屬淮安郡武徳初置純州貞觀元年州廢以縣屬唐州淮安郡五代梁屬泌州後唐屬唐州晉又屬泌州漢周復屬唐州宋 金俱仍舊至元三年廢縣為保併入唐州初置桐柏鎮成化十三年復置縣屬南陽府
  皇清因之編户四里
  鄧州
  春秋時鄧侯國又為鄾國為穰邑封丞相魏冉為穰侯即此置穰縣屬荆州南陽郡東漢 三國魏皆因之屬義陽郡南北朝劉宋屬新野郡後魏因之開皇三年罷郡始置鄧州治此大業初州廢以縣改屬南陽郡乾元初復改為鄧州縣屬如故五代梁置宣化軍唐改威勝軍周改武勝軍以菊潭縣省入置穰縣屬鄧州武勝軍以順陽縣省入為鎮屬南陽府復為鄧州省穰縣入焉屬如故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五里
  内鄉縣
  春秋時為楚之白羽地又古鄀國置中鄉縣屬南陽郡為析縣屬𢎞農郡東漢屬南陽郡三國魏因之屬順陽郡南北朝劉宋屬南陽郡後省西魏始改内鄉縣屬浙陽郡後周縣廢復置縣仍屬淅陽郡武徳初析置黙水縣尋省入焉屬鄧州南陽郡五代屬鄧州太平興國六年析置順陽縣並屬鄧州順陽縣入穰城為鎮仍屬鄧州屬南陽府鄧州
  皇清因之編户八里
  新野縣
  始置新野縣屬南陽郡東漢 三國魏皆因之屬義陽郡南北朝劉宋元嘉末省大明元年復置屬新野郡後魏因之屬南陽郡乾元元年省入穰縣五代宋 金俱廢為新野鎮復置縣屬鄧州屬南陽府鄧州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里
  淅川縣
  春秋楚子遷許於析即此屬南陽郡地置析縣屬𢎞農郡東漢屬南陽郡屬順陽郡南北朝南宋屬南陽郡後魏始置淅川縣屬南鄉郡尋改南鄉曰淅陽郡縣屬如故隋 唐俱省五代梁於故淅川縣地置淅水縣屬鄧州後唐晉漢周皆因之省入内鄉縣因之屬鄧州武勝軍至元二年併入穰縣初因之成化七年仍析内鄉之西南境置淅川縣屬南陽府鄧州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四里
  裕州
  春秋時楚之方城置堵陽縣屬南陽郡東漢改曰順陽縣因之南北朝劉宋置順陽郡治此後魏因之西魏改曰方城縣屬襄邑郡北齊郡縣俱廢大業初復置方城縣屬淯陽郡真昌間改屬魯州尋廢州以縣屬唐州淮安郡五代梁屬泌州後唐屬唐州晉復屬泌州漢周又屬唐州慶厯二年廢為鎮入南陽縣元豐元年復置泰和八年始置裕州以縣屬焉仍舊以方城縣省入屬南陽府
  皇清因之編户十里領縣二
  舞陽縣
  置舞陽縣屬潁川郡以在舞水之陽故名東漢因之三國魏改置舞陽郡後仍改為縣屬襄城郡南北朝劉宋屬武陵郡後魏屬襄城郡開皇初改曰北舞縣屬潁川郡開元四年復曰舞陽屬許州潁川郡五代屬許州屬潁昌府復屬許州初省入葉縣尋復置屬裕州屬南陽府裕州
  皇清因之編户四十里
  葉縣
  本應子國春秋時為楚地後為沈諸梁之邑始置葉縣屬南陽郡東漢 三國魏皆因之改郡為國縣屬如故南北朝後周析置定南縣與葉縣並屬南襄城郡大業初省定南縣入焉屬潁川郡初陞為葉州又改仙州尋罷州復置縣屬汝州臨汝郡五代屬汝州仍舊金 元俱屬裕州屬南陽府裕州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三里
  南召縣
  春秋楚地漢 晉俱屬雉縣地今府城北有雉城即此屬向城縣地宋 金元俱屬南陽縣地初置鴉路鎮屬南陽縣成化十二年析南陽縣北境置縣因地有南
  召店故名屬南陽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里順治十六年省入南陽縣
  汝寧府
  禹貢豫州之域春秋時為蔡沈賴江道柏房諸國地戰國楚魏二境之交秦為潁川郡之西南境漢析梁沛二郡地置汝南郡以豫州刺史領之東漢魏晉皆仍舊焉劉宋初以汝南郡屬豫州景明初復立司州仍治汝南郡號其城曰懸瓠後魏改司州為豫州東魏因之改治新蔡郡北齊復改豫州為司州治義陽郡隋初廢郡置蔡州大業初復廢州為汝南郡屬豫州唐乾元間置豫州寳應初以避諱改蔡州汝南郡屬河南道五代漢為防禦州宋為蔡州淮康軍屬京西北路金為蔡州鎮南軍元初為蔡州後改汝寧府明初仍舊成化十八年陞信陽縣為州洪治十八年又増置正陽縣屬汝寧府
  皇清因之領光信陽二州併汝陽上蔡確山正陽新蔡西平遂平光山固始息商城羅山十二縣雍正二年陞光州為直𨽻州以光固息商四縣屬焉今領州一縣八
  汝寧府沿革表
  總部   郡直𨽻州附 州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卷三>



  汝寧府屬州縣沿革
  汝陽縣附郭
  為沈國地始置汝陽縣屬汝南郡東漢 晉皆因之南北朝劉宋後魏俱屬汝陽郡大業初復置汝南郡以縣屬焉貞元七年析置汝南縣並屬蔡州汝南郡後復省入五代為蔡州治屬蔡州淮康軍屬蔡州鎮南軍初廢縣尋復置以平輿縣省入為汝寧府治仍舊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五里
  上蔡縣
  上古蔡國武王封弟叔度於蔡成王封其子蔡仲即此始置上蔡縣屬汝南郡東漢 三國皆因之南北朝後魏析置臨汝縣北齊二縣俱廢開皇初改置武津縣大業中復為上蔡屬蔡州汝南郡五代屬蔡州屬蔡州淮康軍屬蔡州鎮南軍屬汝寜府仍舊屬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六里
  確山縣
  春秋為江國置朗陵安昌二縣屬汝南郡東漢省安昌入朗陵以朗陵屬汝南郡復置安昌縣改屬義陽郡南北朝東魏省朗陵入安昌縣屬初安郡開皇十八年改安昌曰朗山縣還故屬屬蔡州汝南郡五代屬蔡州大中祥符五年始改為確山縣屬蔡州淮康軍屬蔡州鎮南軍屬汝寧州初省入汝陽縣洪武十四年復置屬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户九里
  正陽縣
  為沈國地置慎陽縣屬汝南郡東漢 三國皆因之南北朝劉宋始改曰正陽縣東魏改屬義陽郡北齊因之開皇初郡縣俱廢尋復置改縣曰正丘大業初仍改正陽縣屬汝南郡載初元年改曰淮陽縣神龍元年復故名屬蔡州汝南郡五代屬蔡州屬蔡州淮康軍金 元俱屬息州初省入汝陽縣𢎞治十八年復置屬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五里
  新蔡縣
  上古呂國春秋時蔡平侯徙都於此故曰新蔡始置新蔡縣屬汝南郡東漢三國魏皆因之屬汝隂縣南北朝劉宋東魏俱屬新蔡郡開皇初廢郡置舒州改縣曰汝北大業初州廢縣仍舊屬汝南郡屬蔡州汝南郡五代屬蔡州屬蔡州淮康軍金 元俱屬息州屬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二里
  西平縣
  春秋為柏子國始置西平縣屬汝南郡東漢 三國晉 南北朝劉宋後魏皆因之北齊改汝南為文成郡治此開皇初郡廢縣還故屬貞觀元年省入郾城開元四年復置屬蔡州汝南郡五代屬蔡州屬蔡州淮康軍屬蔡州鎮南軍屬汝寧府屬仍舊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一里
  遂平縣
  春秋房子國置吳房縣屬汝南郡東漢 三國皆因之南北朝後魏改曰遂寧縣屬襄城郡大業初復為吳房縣仍屬汝南郡元和十二年李愬平吳元濟始改曰遂平縣屬蔡州汝南郡五代屬蔡州屬蔡州淮康軍屬蔡州鎮南軍初省入汝陽縣至元三十年復置屬汝寧府屬仍舊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二里
  信陽州
  為申國即宣王封申伯之城屬南陽郡置平氏縣東漢因之三國魏改置義陽縣又置弋陽郡治之晉 南北朝東魏俱仍舊武徳初改為申州貞觀初又改義陽郡縣屬如故改義陽縣曰信陽屬信陽軍至元十五年改軍為州二十年徙州治羅山舊縣以信陽縣屬焉屬汝寧府初因之洪武十年降為縣成化十一年復陞為州仍屬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二里領縣一
  羅山縣
  周春秋時蔡地為潁川郡地為澠縣屬江夏郡東漢 晉皆因之南北朝北齊置髙安縣始改髙安縣曰羅山屬義陽郡武徳四年置南羅州八年州廢以縣屬申州義陽郡五代屬申州初省入義安軍後復置羅山縣屬信陽軍至元十五年改信陽軍為州二十年徙州治此而移縣治於西南號曰羅山新縣為州附郭洪武十年改屬汝寧府成化十一年屬汝寧府信陽州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八里


  河南通志巻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河南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