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河奏績書 (四庫全書本)/卷1
治河奏績書 卷一 |
欽定四庫全書
治河奏績書卷一
總督河道兵部尚書靳輔撰
川澤考
黄河
禹貢導河始自積石不言河源荒逺在所畧也考山海經漢書西域志唐史及元河源記所論河源參差不同世傳山海經出於伯益所作當洪水懐襄之時禹方八年三過其門而不入益佐禹随山烈焚何暇越五萬里而至崑崙縻嵗月於水害不經之地張騫雖身遍諸國惝恍閱歴未必非誕至薛元鼎奉使吐蕃訪河源得之於悶磨黎山然漢唐之世外國未盡臣服道未盡通往者不無迂廻艱阻安能直抵其處而準其流行之曲折道里之逺近乎惟元薄海内外罔不臣服置郵乘傳如行國中至元中命招討使都實佩金虎符往来河源訪得之其言當屬可據第以非貢道民咨所係録其大概不盡述下若自河東以迨河陽弗敢略也自滎澤以迨入海弗敢略也并加詳焉
吐蕃朶甘思西鄙有泉百餘名火墩腦兒譯言星宿海也直中國西南四川馬湖蠻部三千餘里雲南麗江宣撫司西北一千五百餘里大概東北流以入中國其源不甚巨自東行合赤賔河亦里出河忽闌河也里术河諸流始有黄河之名然水猶清人可渉也又東行北向轉而西縁崑崙之北又東北流至積石河州洮水自南来注之至蘭州正東行出寧夏鎮
南東行即東勝州自發源至漢地南北澗溪細流旁貫莫知紀極〈朱思木曰河北流遇豐州西受降城折正東流過中東二受䧏城凡七百餘里而正南過雲中東勝州合黑河又南流折過保徳州葭州興州臨洮凡一千餘里〉以上皆本河源記而稍畧之
河自過東勝州稍折而西南流入〈河東河西陜西各府〉界稍西南又正南流凡千餘里下龍門〈山西河津縣適與陜西韓城縣交界〉又南流汾水自太原靜樂東北来注之又南至朝邑洛水自甘泉西北来注之又南渭水自鞏昌合涇水西来注之又南抵華隂潼闗折而東流經閿鄉靈寶至陕州穿三門山〈即禹貢砥柱山也〉又東過新安洛陽孟津至鞏縣北洛水㑹瀍澗伊諸水西南来注之又東過成臯濟水自陽城北來注之又東逕成臯大伾山汜水南来注之又東過滎陽絶蒗蕩渠〈一名浚儀渠即禹貢溢為滎者是也〉又東至河隂武陟沁水自潞澤北来注之
以上猶禹貢故道也
又東行其隂為滎澤鄭州中牟祥符陳留蘭陽儀封諸邑其陽則為原武陽武封邱三邑及祥符蘭陽儀封北境入山東曹單等邑又稍東南入歸徳境過考城商邱入江南界經碭山豐縣蕭縣徐州靈壁北以出於邳睢之間復正東流過宿遷治南又過桃源治之北又東至清河數里淮水出清口西南来㑹之乃過山陽治北従安東治南東北流至雲梯闗入於海
黄河經流數千里百川之㑹不可殫詳詳其最大者曰汾曰渭曰洛曰濟曰沁
汾河
汾河出靜樂縣管涔山東南流過太原縣合晉水又西南過文水縣合文水又南過絳州折而西至榮河縣入於河
渭河
渭河出渭源縣南谷山東流過鳥鼠同穴山至寳雞納汧水又東至咸陽納豐鎬水又東過涇陽屬涇汭東至朝邑㑹漆沮至華隂入於河
洛河
洛水出陜西商州之冢嶺山東流至熊耳又東北至新安與澗水㑹〈澗水出澠池〉又東至偃師與瀍㑹〈瀍水出榖城北潛亭〉又東至洛陽㑹於伊〈伊水出盧氏悶頓嶺〉又東北至鞏縣同入於河
濟河
濟水出陽城縣王屋山初名沇水東西二源至濟源縣合流始名為濟東南流至河内温縣當鞏縣北入於河濟水至王莽時下流已涸然今大小清河及濟兖諸泉實皆濟瀆脉絡盖濟性勁疾常伏流地中間過山岡石根壅遏即噴薄上溢而為泉非真涸也沁河
沁河出沁源縣羊頭山世靡谷南流至陽城縣與獲澤水合又南與丹水合又東過武陟又東南至滎陽縣北入於河
淮水
淮水出南陽胎簮山自桐柏而東至光息境汝水合𣹑水西北来注之又東至霍邱夀州潁水合漆渭之水西北来注之又東與淝水㑹又北東與濠水㑹又東歴盱眙泗州又東至清河境入洪澤湖北之清口㑹黄河入於海
漕之患莫大於黄其次莫如淮曰汴曰汝皆淮之所受也故列淮而従之以汝汴
汴河
汴水出河南滎陽縣西三皇山〈一統志出大周山疑即三皇山也〉山上有二廣武城相去百餘歩汴水自兩城間小澗中流出東經開封府城内合京索須鄭四水東南至中牟縣入黄河今不入河自朱仙鎮入渦水同入於淮
汝河
汝水出魯陽縣之大孟山黄栢谷東北流厯上蔡西平汝陽又西南入於淮
黄淮以北諸名川即不與淮黄㑹而漕實頼之者其所繫與黄淮並曰汶曰衛曰泗曰沂曰洸曰白河曰大清河小清河
汶河
汶河有三原一出泰山陽仙臺嶺一出莱蕪原山陽一出萊蕪寨子村俱名汶㑹泰山諸泉至靜村鎮合流謂之大汶口轉西南至泰安州與小汶河合流至寧陽西北分為二其一為元人所改由堽城南流别為沈水其一由堽城西流㑹坎河諸泉入大清河由東阿北至利津入海此故道也明永樂中開㑹通河乃於寧陽之北築堽城壩以遏入洸之流於坎河之西築戴村壩以遏入海之路使盡出運河一自東平戴村鎮西南流至汶上縣㑹白馬河鵞河凡八十里北流號為分水廟六分北流四分南流一自寧陽縣堽城壩西南流合泗沂二水凡一百餘里至濟寧州舊自州南天井閘東合分水南流之汶
本朝初改從州北三十里由馬厰湖入漕
衛河
衛河源出河南輝縣蘇門山百門泉東流西引淦洹淇三水經新鄉濬縣館陶又北凡千里至臨清與㑹通河合又北經徳州滄州等處千餘里至青縣南岔河口受滹沱之水合流而北至直沽㑹白河同入於海即漢時之民河隋之永濟渠亦名御河故漳水舊至館陶入衛明萬厯初漳河北徙由魏縣曲陽滏陽河北流不循衛河濟運
泗水河
泗水源出泗水縣陪尾山四泉并發故曰泗循西流過卞莊城合為一西流至兖州府城東轉南流經横河與曲阜沂水合元導之以濟運於兖府東門外作金口閘遏令東入府城又轉南流㑹洸河以入濟寧天井閘〈初泗合沂南泛為患隋薛曹于於水交流作石堰遏之令西陂澤盡為良田元修薛堰為滚水石壩以引泗水入濟寧金口閘之建始此明因之〉金口閘有三洞夏秋水潦開閘洩水南流㑹沂水由港里河入師家莊閘河冬春水㣲閉閘遏水入府城出濟寧
沂河
沂水源有二一出曲阜尼山西南流與泗水合分為二支一西流金口閘入天井一南流㑹泗下師家莊河者也其一出沂水縣㑹䝉隂沂水諸泉合流至邳州入淮者也明挑泇河邳州之沂導由駱馬湖出董陳二溝入河至國朝
今上康熙二十年開皂河二十六年復開中河二沂水并入中河濟運
洸河
洸水源自寧陽縣北三十里堽城之西南流縣西三里許又南流三十里至髙呉橋㑹寜陽縣諸泉入漕河水又六十里經濟寧城東隅與泗合入濟寧天井閘河考云洸汶之支流也元人於堽城之左作斗門遏汶水以益泗漕洸之名始此明永樂中築壩以遏汶水入洸之流而洸河㡬絶獨堽城之南官莊河入洸其源㣲而流不長成化間復為堽城石閘稍分汶之支以益之遂西南流至濟寧南門㑹沂泗二水入於漕
按水經泗水過髙平縣洸水従北西来注之則洸水之名非始於元也酈道元註洸水者洙水也然其註洙水又曰洙水之南洸水注之則又洙自洙而洸自洸也
白河
白河在通州其源出塞北經宻雲縣合榆渾諸河凡三百六十里至直沽入海源逺流迅水勢散漫河皆溜沙夏秋暴漲最易沖決沿河設舖舍置夫甲耑管挑濬
大清河
乃汶水従張秋分流㑹齊東南諸山泉溝澤經長清濟河㑹濼水至利津入海
小清河
乃濼水發源濟南趵突諸泉匯大明湖㑹巨合水漯水經鄒平至博興馬車瀆入海
自邳徐以北川莫大於汶泗沂然其源皆㣲不得不以衆泉為源因乎地導之以人茍有濟於運雖與河瀆班可也爰各随其所従入為區别之有五派焉計州邑一十有八泉二百四十有四
一分水派〈凡九州縣〉
凡發源新泰莱蕪泰安并肥城東平汶上以及𫎇隂之西寧陽之北等泉㑹流至南旺而分皆名曰汶河為分水派
䝉隂縣 舊泉二今廢
官橋泉 卞家荘泉
新泰縣 舊泉十三 新泉四
南思泉 張家泉 孫村泉 西都泉右河泉 川村泉 靈查泉 和莊泉崖頭泉 西周泉 公家泉 北鮑泉南村泉〈以上俱舊泉〉名公泉 北流泉 萬嵗泉名灣泉〈以上俱新泉〉
萊蕪縣 舊泉十一 新濬溝渠五
半璧店泉 王家溝泉 牛王泉
郭娘泉 鎮里泉 烏江泉 小龍灣泉鵬山泉 趙家莊泉 蓮花池泉
湖眼泉〈以上舊泉〉小龍灣 青港 坡羊灣渌馬河 音泥溝〈以上新渠〉
泰安州 舊泉三十五 新泉三 附河四
張家泉 木頭溝泉 龍灣泉
梁家荘泉 馬兒溝泉 風雨泉
周家灣泉 鐵佛寺泉 清泉
范家泉 鯉魚溝泉 皂泥溝泉
板橋灣泉 北滚泉 順河泉 濁河泉斜溝泉 羊舍泉 力溝泉 水波泉東西工栁泉 龍堂泉 韻謝泉 上泉馬蹄溝泉 臭泉 朔港溝泉 水磨泉馬黄溝泉 龍王泉 胡家港泉
陷灣泉 狗跑泉 報思泉〈以上舊泉〉神泉韓家荘泉 梁子溝泉〈以上新泉〉 㴎河
泮河 漕河 梳洗河
肥城縣 舊泉五 新泉四
王家泉 呉家泉 臧家泉 鹽河泉清泉〈以上舊泉〉董家泉 開河泉 馬房泉挽車泉〈以上新泉〉
平隂縣 舊泉一
栁溝泉
東平州 舊泉九 新泉八 附壩一
坎河口泉 鐵鈎觜泉 安圏泉
張胡郎泉 呉家泉 蓆橋泉
王老溝泉 獨山泉 把頭泉〈以上舊泉〉
淨泉 源泉 冽泉 大黄泉
山黄泉 蘆泉 灰東 凃家莊泉〈以上新泉〉戴村壩〈長五里十三歩横遏汶又西南由黒馬溝盡出南旺鵞河口入㑹通河南北分流〉
汶上縣 舊泉二 新泉二 泊一 附壩
一
龍鬭泉 濼當泉〈以上舊泉〉雞爪泉 馬莊泉〈以上新泉〉蒲灣泊〈周圍二十里西南流七里至金龍口入汶〉 戴村壩
寧陽縣 舊泉四
龍港溝泉 龍魚泉 魯姑泉 濼當泉一天井派〈凡四縣〉
凡泗水之泗河曲阜之沂河上水合流由金口閘遏入黒風口經兖城㑹滋陽諸泉以出濟寧并寧陽蛇眼等泉入漕河㑹於堽城之洸河亦出濟寧以濟運者為天井派
寧陽縣
龍眼泉 古泉 三里灣泉 井泉張家泉 栁泉 古城泉 金馬莊泉〈以上入天井派〉 堽城石壩〈在青州村縣北三十里元濟倅畢輔國都水少監馬之真嘗築此壩在曲堽城遏汶水以入洸成化十三年主事張盛改建於此長一百二十丈濶一丈七尺為水門七〉 洸河〈縣北三十里導汶水由縣西四里南經髙呉橋㑹漕河及濟河轉入濟寧天井閘〉 洸河東西二閘〈俱在縣西四里許洸河兩岸之間嘉靖中因洸水乆涸栁泉南入洸者悉為積水所渗乃於城西導栁泉横過洸河東西立閘以節宣之使其南㑹蛇眼張家等泉轉入漕河〉
泗水縣
趵突泉 珍珠泉 淘糜泉 黑虎泉〈俱出陪尾山泉林寺左波浪翻湧為山東諸泉之冠西北流出卞左橋遂為泗河〉
繁星泉 響水泉 紅石泉 甘露舊泉卞左泉〈以上舊泉〉三台泉〈新〉 白石泉〈新〉 新蓮華泉新開泉 湧珠泉 石露泉 甘露新泉奎聚泉 琵琶泉 潘波新舊二泉
黄隂泉 吴家泉 黄溝泉 岳陵泉杜家泉 石井泉〈新〉 蔣家泉 曹家泉趙家泉 東巖石縫泉 龜隂泉
龜尾泉〈新〉 龜眼泉〈新〉 里澇溝泉〈新〉 鮑村泉珍珠泉 合徳泉〈新〉 石河泉 璧溝泉大小土溝二泉 蘆城泉 西巖石縫泉三角泉 泉林公署在泉林之左
曲阜縣 舊泉十八
青泥泉 温泉 連珠泉 逵泉
車輞泉 栁青泉 雙泉 茶泉
曲溝泉 濯纓泉 曲水詠歸泉 新泉潺聲泉 埠下泉 横溝泉 新安泉變巧泉
滋陽縣 舊泉四 新泉三 附壩一 淺十
五 閘三
東北新泉 闕黨泉 負假泉
上蒋詡泉〈新〉 下蔣詡泉 西北新泉
古溝泉〈新〉 金口壩〈在兖府東門外遏泗水由黒風口㑹流以濟天井〉洸河十淺 濟河五淺 金口閘〈在壩西北引沂泗以入流〉 王婁閘〈在府西十里〉 杏林閘〈在府西三十里〉一魯橋派〈凡四州縣〉
凡沂之下流通乎港里河鄒之諸泉入扵白馬河并濟魚二州縣等泉各出魯橋等處以入運者為魯橋派
曲阜縣
蜈蚣泉
鄒縣 舊泉九 新泉二 附閘二 河二鱔魚眼泉 益母泉 陳家溝泉
白馬泉 岡山泉 白蔣泉 三角灣泉栁青泉 淵源泉〈以上舊泉〉黄港溝泉
程家莊泉〈以上新泉〉小閘〈縣西南五十里横截泗水河以蕃漕河上下之水〉港里積水閘〈縣西北即四沂故道〉 蓼河〈縣北三十里流入白馬河〉白馬河〈與蓼河同發源九龍山合流西至港里入魯橋〉
濟寜州 舊泉三 附閘四
蘆溝泉 托基泉 馬陵泉 斥玉泉〈在蘆溝泉中源〉 碎玉閘〈在托基泉中源〉 官計閘〈州東北二十里〉呉泰閘〈州東北四十五里俱在濟河〉
魚臺縣
黄良泉 廟首泉〈俱舊泉〉滕家泉 河頭泉髙家東泉 髙家西泉 陳家泉
中溢泉 陽城閘〈今廢〉
一新河派即沙河派〈凡三〉縣
凡滕嶧魚諸泉或分入沙河或出沽頭或出留城閘統與沙河相近故曰沙河派今多㑹於昭陽湖及王家口等處支河故又作新河派
魚臺縣
東龍泉 平山泉 古泉〈新〉 廉家潭〈新〉西龍泉 聖母泉〈新〉
滕縣
白石橋泉 三里橋泉 大烏泉
絞溝泉 趙溝泉 荆溝泉 劉家溝泉〈新〉趵突泉 南石泉 王花泉 魏家莊泉〈新〉新三山泉 黄溝泉 白山泉〈新〉 温水泉黄家泉 三界灣泉 龍灣泉 皇甫壩〈在沙河店遏沙水上流由文河㑹趙溝泉蓄南陽湖〉 頌嘉壩〈南牧沙水餘流使出尹家窪即為池〉 王家口壩〈在薛城東南遏薛水上流由支河豸裡溝〉豸□溝壩〈在百中橋遏薛水中流支河入吕孟湖以出地濵溝〉 東卲壩〈在薛城西收薛水餘流使由支河出佃户屯〉 留城閘
佃户屯減水閘
嶧縣
許有泉 温水泉
一邳州派〈凡三縣〉
沂水䝉隂之泉以至嶧縣之許池泉㑹沂泗二河西下古邳入淮者曰邳州派
嶧縣
許池泉
䝉隂縣 舊泉二 新泉一今廢
伏井谷泉 泉河泉 順徳泉
沂水縣 舊泉十今廢
上泉 龍王堂泉 雪三堂泉 小水泉大泉 盆泉 井泉 芙蓉泉 灰泉單家泉
䝉隂沂水等泉自明山東廵撫徐源以黄河之水經流徐吕二洪可不資於泉故暫廢之然今運河自中河以北盡資源泉之水終當逐處查勘開濬以濟運附新濬泉渠
新泰縣 助水河渠十八道
嶅山河渠 西周莊溝渠 沈村莊溝渠羊村莊河渠 堐頭河渠 上五荘河渠官山溝嶺渠 張家溝渠 和莊村河渠羊流河渠 碗□頭荘溝渠 羊流東溝渠未荘村溝渠 劉村集河渠 嶅陽河渠釣魚臺溝渠 西都村溝渠
莱蕪縣 泉四十七處
海眼泉 雪家荘泉 外河泉 魚池泉新興泉 郭娘二泉至三十泉 烏江二泉三泉 鵬山二泉 三泉
湖眼二泉至十泉
泰安州 泉二十一
陷灣新泉 小清泉 周家灣二泉
壮灣二泉 三泉 㑹泉 小栁泉濁河二泉 三泉 梁子二泉
馬兒二泉至五泉 水磨二泉 狗過二泉馬黄二泉 三泉
肥城縣 泉四十處
鹽河二泉至七泉 董家二泉至四泉
臧家二泉至四泉 呉家二泉至八泉
王家二泉至八泉 閘河二泉至五泉
馬房二泉 托車二泉至五泉
清二泉至六泉 灰包溝渠
東平州 泉源三十二處 助水河渠二道
獨山二泉 扒頭二泉至六泉
席橋二泉至十一泉 王老二泉至五泉張胡二泉 三泉 吴家二泉至五泉安圏二泉至六泉 鐡鈎三泉 獨山河渠劉家所河渠
汶上縣 泉源四處
龍鬬二泉 趙家泉 二泉 三泉
寜陽縣 泉源一百四十六處
魯姑二泉至四泉 濼當二泉至七泉
龍港二泉至二十八泉 小河一泉至二十一泉龍魚二泉至三十泉 黄家一泉至三十二泉蛇眼二泉至五泉 小古泉
三里溝二泉至八泉 張家二泉至八泉
金馬二泉 三泉 新栁二泉至八泉
泗水縣 泉源十二處
潘波小泉 黄隂小泉 鮑村小泉
玉溝第三泉 新開第二泉 天井泉醴泉 醴前泉大小二泉 七里溝泉馬跑泉 馬莊泉 魏莊泉
曲阜縣
鄒村泉 又水泉 栁荘泉
滋陽縣 泉源二處
小新泉 負假二泉
鄒縣
程家二泉至四泉 勝水泉 馬山泉鱔眼二泉 岡山二泉至九泉 白馬二泉陳家二泉 栁青二泉 孟母二泉至六泉三角二泉至八泉
濟寧州 小泉三處
馬陵二泉至四泉
滕縣 泉十二處
荆溝二泉 趵突二泉 大烏二泉
北石橋二泉 絞溝二泉 南石橋二泉玉花二泉至四泉 三山二泉 黄家二泉
嶧縣
搬井泉 龍王泉 許池二泉至五泉許有二泉 三泉 温水二泉
諸湖考
泉者川之源湖者川之滙茍有係於漕不可畧也然濟沛以上之湖常苦其涸淮以下之湖常苦其盈則以地形髙下之不同也髙者易涸務蓄之使積下者易溢務通之使平則有利於運而無害於運矣南旺湖
南旺湖在汶上縣西三十里宋時與梁山濼水匯而為一周圍二百餘里明代周圍九十三里漕渠貫其中湖分為二東湖廣衍倍於西全形北髙而南下萬厯間周圍等堤凡一萬九千七百八十八丈零北接馬踏湖西北接安山湖南接馬腸以及昭陽諸湖綿亘數百里於五水櫃之中〈前代以南旺安山等五湖為水櫃〉最當要㑹測其地形與任城太白樓岑齊南北運道之脊也西湖環築堤岸一萬五千六百餘丈既開大渠與堤並長湖内復縦横穿小渠二十餘道聨絡引水入漕東湖以東地勢漸髙無煩防遏止植栁竪石以封界南至長溝小河口蘇魯橋北至田家樓受水之處亦堤而渠之視西湖二又倍之今湖身日淤彌望民田舊制不可復問矣
蜀山湖
蜀山湖即南湖東湖也周圍六十五里中有小山如螺浮水中舊有堤自馮家壩起至蘇魯橋止長三千五百八十丈自橋西至田家樓止原係收水門户栽栁封界
南陽湖
南陽湖在魚臺縣東三十里周圍約四五十里運河經其中水至深者五六尺淺者二三尺東湖俱茭荷西湖率叢生馬蘭草與蒲葦而已
昭陽湖
昭陽湖在沛縣東八里齊乗云山陽湖俗名刁陽湖東滕鄒二縣水咸匯於此下與薛水合自金溝口逹於泗河湖東長十里南濶一里西十一里北四里周圍二十九里有竒永樂八年湖口建石閘嘉靖四十四年黄河北出湖湮又創開新河去此逺
微山湖
微山滕嶧沛徐之中周圍百餘里凡鄆城嘉祥鉅野魚臺金鄉城武曹州定陶夀張陽穀曹單各州邑之水皆南注之兖徐間一巨浸也然查河渠各志並不載沛志有微山而無湖惟各圖中有之豈當時尚未成巨浸歟
馬踏湖
馬踏湖西與南旺湖相通周圍三十四里有竒其東北低缺處長十里餘築堤一道束水不使泄西岸有滚水壩漕河亘其西汶水堤在其南
馬腸湖
馬腸湖在濟寧北十里蜀山湖之南漕河經其西舊志周圍四十里三分其東南堤共長一千六百二十丈西北受水之處植髙栁封界内斗門三座
安山湖
安山湖在東平州治西十五里繞安民山下〈山在州西南三十五里〉舊志周圍一百餘里自明中葉許民佃種百里湖地盡為麥田然其低窪之區自東北通湖閘起歴而北至天禄莊轉西南至王禹莊又東南至青狐惟復東北至通湖閘周圍三十八里湖形尚存尚書朱衡四築堤以蓄水但湖形如盆碟髙下不甚相懸湖水随風蕩漾西北風則流入東南燥地未及濟運消耗過半其西北地形稍卑水勢散漫東南地髙八里灣放水之地並建石閘其堤長四千三百二十丈舊稱自南旺下至衛河四百餘里其間全頼安山湖以濟運今自河淤之後一望平陸録之以備參考
駱馬湖
駱馬湖在宿遷縣西北十里廣七八里袤三十餘里上受沂河之委下出陳董二溝以入黄河明季嘗由此湖行運以入泇康熙十八年以前亦曽通漕自開皂河不行此湖
洪澤湖
洪澤湖在山陽西南九十里自東北而西南迤𨓦滂湃於山清桃泗天長髙寶之間考之文獻此湖往代三之二皆民田自黄河潰決全淮壅注不得暢流入海漫衍四及遂為淮鳯間一巨浸其中猶有洪澤村寥寥民居數十浮沈於洪濤之中而已其廣袤約數百里西北堤曰歸仁所以障黄河睢河及靈芝諸湖〈闕〉水之北入東南堰曰髙堰以障淮流之東出務使之全注清口以㑹黄入海也
髙寶諸湖
淮以南為湖者無慮數十其廣袤各有疆畔今則千里一壑盖其地處東南下流西受天合盱泗七十二山溪之水加以髙堰所洩淮水餘波建瓴下注其東薄海數百里皆髙寶興鹽通泰江都七屬民田又皆中窪而四髙測其水面與海面無甚低昂雖有廟灣天妃石䃮五港諸海口分洩而所洩不敵所納者十之二三浸淫泛溢勢同溟渤南北運道僅以一線長堤引而咽喉之矣考之舊志運河以西有白馬汜光甓社䓁十七湖今俱不可辨概而名之曰寶應湖又南曰界首湖又南曰髙郵湖卲伯湖南北三百里而弱東西百里而强運河以東凡三十六湖今亦不可辨紀其最著者北曰射陽湖在寳應湖東六十里志稱東西三百里延亘於山寳鹽城之間凡山寳之水自涇河澗河来者俱由射陽湖出喻口白沙以入海今則漸溺與所載異南曰廣洋湖得勝湖喜鵲湖昔不甚著今一望瀰漫無有涯際凡江髙上下之水俱入諸湖出海安以達於海
海口
淮南淮北沿海俱有海口如海州則有東海口安東則有雲梯闗惠家港山陽則有廟灣鹽城則有天妃石䃮沭河分流及新閘中河之水由北鹵五港出灌口其各鹽場村鎮小渠入海者難以悉記然核其正派則安東雲梯闗實黄淮二瀆入海故道也萬厯二十三年總河楊一魁因黄強淮弱清口沙墊淮水反挾湖水以浸盱泗因間挑黄壩新河分黄由桃源黄家嘴下五港口入海然新河雖開河流亦僅十二三未㡬仍塞其餘諸湖水入海如淮安興文等處閘洞之水則由澗河武家墩之水則由涇河俱入射陽湖髙良澗周閘之水一由岔河下涇河一由阜子湖寳應湖下子嬰溝入廣洋湖而射陽廣洋二湖則東趨廟灣入海髙寳興鹽等處下河之水則匯由興化丁溪等五場入海若有驟溢則有鹽城石䃮海口為之分洩淮北海州東鹽正口雖稱淤而旁口更濶亦周流無滯
江口
考江口向自𤓰儀逹清口與黄淮㑹今黄身日髙奪淮阻江惟漕河為通江正脉其餘支流如髙卲等湖受淮泗散漫之水又由卲伯金家灣下逹鹽河入芒稲河逹江江都灣頭亦下逹鹽河流海陵諸處亦有由白塔河滚水壩逹江者州以南下子橋俱分流入江南盈溢暴漲之水在於分䟽下流如芒稲等河䟽之不使狹阻可也
漕運考
漕河
自黄淮兩瀆以迨衆泉澤鉅細不一而皆資乎漕然河非能自為漕也人事盡而地利生焉考漢唐以歴元明至我
朝而漕事始盡善則因革變通之故亦可思焉已故詳列諸川澤而次之以漕焉
全漕運道自浙江迄張家灣凡三千七百餘里由浙至蘇則資天目苕霅諸溪之水常州則資宜溧諸山之水至丹陽而山水絶則資京口所入江潮之水水之盈縮視潮之大小故裏河毎患淺澀自𤓰儀至淮安則南資髙寳諸湖之水西資清口所入淮河之水俱由𤓰儀出江故裏河之深淺亦視兩河之盈縮焉自清口至直河則資黄河之水自直口至濟寧舊資汶泗沂洸之水按康熈二十五年黄河北岸駱馬湖口開皂河一道四十餘里接泇口二十六年又於清河縣西黄河北岸開中河一道廣九丈至七丈不等深丈餘長三百餘里通運道者一百八十里繞宿遷治北直接皂河口凡重運一出清口即截河而北徑入清河縣西仲家閘由中河歴皂河進八閘以逹濟寜皆資汶泗沂洸之水并山東諸泉不藉黄河
自濟寜至臨清則資汶河之水即泰安莱蕪徂徕諸泉也従南旺分流南流至濟寜天井閘㑹泗沂洸三水濟運北流至臨清以㑹衛河然天旱泉微每苦不足自臨清至天津則資衛河之水由直沽入海而自天津至張家灣則資潞河白河渾榆諸水矣通州以上則資大通河之水以逹京師
清河南盡𤓰儀北通燕冀其間自昌平縣神山泉寺等水由西山貫都城過大通橋東至通州入白河者大通河也自通州而南至直沽㑹衛水入海者白水也自臨清而北至直沽㑹白河入海者衛水也自汶上縣南旺分水河口其分而北流經張秋至臨清以㑹衛河又分而南流至濟寜州城東北以上天井閘上㑹泗沂洸三水者㳊水也自濟寜州城東北以上㑹流而来出天井閘與汶水合南流至南陽出夏鎮入泇河皂河中河以出仲家莊閘者泗洸沂并山東諸泉也自仲家閘絶流五里入清口者黄河也自清口通淮南至𤓰儀者淮湖諸水也
大通河
大通河即通恵河發源昌平州白浮村神山泉過榆河㑹一畆馬眼玉泉匯於積水潭〈即七里濼〉東貫都城由大通橋而東五里至通州入白河凡一百六十四里郭守敬所鑿也又以白河榆河諸水合流亦名潞河每十里為一閘明初諸閘猶有存者然不以轉運河流漸淤嘉靖六年自大通橋至通州石壩大加修浚設五閘置官夫以時蓄洩造剝船置布袋責經紀領之僱彼遞輸以達都下本朝因之
㑹通河
㑹通河即元運河自濟寧至臨清是也元初轉漕自浙西入江淮由黄河逆流至中濼登陸至淇門復由御河登舟以逹於燕京至元二十年江淮水運不通自濟寧開河逹東平之安民山凡百五十里北自奉符為牐以導汶水入洸東北自兖州為牐以遏泗沂二水亦㑹於洸以出濟寧之㑹源牐分流南北其西北流者至安民山入清濟故瀆經東阿至利津入海其後海口沙壅又従東阿轉陸二百里抵臨清以下御河二十六年復自安山西南開河由夀張西北至臨清徑逹御漳凡二百五十里是名㑹通河㑹源以南為逆以北為順南接豐沛北迄天津凡一千五百餘里推挽之勞免焉洪武二十年河決原武漫過安山湖㑹通漸永樂九年䟽鑿元人故道於東平戴村築壩遏㳊水使西流盡出南旺四分往南接濟徐吕六分徃北達臨清自臨清扺徐州七百餘里間全資汶泗沂洸諸水接連總由閘四十有三後増建二十餘而減水通河諸閘不與焉然河源之最㣲者莫若㑹通黄水衝之則随而他奔而漕不行故壩以障其入源㣲而支分則流愈小而漕亦不行故壩以障其出流駛而不積則涸故閉閘以須其盈盈而啟之以次而進漕乃可通源溢而不洩必潰於是減水壩溢則減河以入湖涸則放湖以入河於是有水櫃櫃者蓄也湖之别名也而壅水為埭謂之堰沙之處謂之淺淺有舖舖有夫以時挑濬焉
泇河
運道諸水之開莫善於泇河既避黄河之險又資泉湖之利第經營之始濬舊開新塹山剗石引泗合沂以通運厥初孔艱自隆慶中都御史翁大立倡議開之萬厯初都御史傅希摯繼之屢議屢止二十一年汶泗泛溢堤潰運阻總河舒應龍挑韓莊中必溝通彭河水道以入黄河而泇口始闢二十五年河決黄堌二洪告涸總河劉東星尋韓莊故道鑿良域侯遷頓莊及桃萬莊由黄泥灣至宿遷董家溝以試行運而泇流始通三十一年因河決沛縣由昭陽湖穿夏鎮横衝運道總河李化龍尋舒劉舊蹟主事梅守相為陳泇河利運狀乃題請開泇行運起夏鎮以迄直口長二百六十餘里避黄河之險三百餘里其間開李家港以避河淤開三市田家口以逺湖險中鑿郗山以展河渠建韓莊臺莊侯遷頓莊丁廟萬年張莊徳勝等八閘以節宣水利而泇之運始行其後總河曹時聘復大加展擴建壩遏沙修堤渡縴置郵驛設兵廵増河官立公署而泇為坦途
徐吕二洪
徐州洪在徐州吕梁洪在徐州東南六十里俱最險自泇河通運各省糧𦨣俱不過洪惟徐夀二衛兊徐蕭碭三州縣過洪而亦不為害矣
淮安運河
髙家堰在淮安西南隅漢陳登所築永樂間築堤堰上以防淮水東侵又自東北開河南接清口曰清江浦乃運𦨣由江入淮之道萬厯間復築髙堰用石包砌起新荘至越城長二萬八百七十餘丈於府城南運河旁自窯灣楊家澗歴武家墩開新河一道長四十五里曰永濟河置三閘以備清江浦之險又建清江浦外河石堤西橋西堤以禦淮河之衝明末
國初河道淤墊黄流逆灌全淮南潰屢塞屢决至康熙十五年大決自武家墩以至高良澗決口三十六處成河九道清水潭决口至三百丈運道阻塞十六年臣奉命督河自清口以下直出雲梯關外并開引河以導入海之勢盡塞諸決創築周橋翟壩堤工三十里大挑山清高寶江五州縣之南運河增築兩岸堤塞清水潭更名其地曰永安河創改南運河之運口於三㲼河又大挑爛泥淺裴家場等處皆成大河随地逺近建減水壩以洩暴漲於是淮水盡出清口㑹黄河入海運河無阻
髙寳運河
自山陽以迨卲伯運道所經諸湖皆石堤運𦨣觸堤往往敗溺𢎞治三年於髙郵湖迤東開新河以避險曰廣濟河兩岸甃以石嘉靖五年於汜光湖東旁舊堤開新河三十里遂棄廣濟河又寳應縣至界首凡有溝河通注於海者造平水閘十座十年又自寳應湖東築月堤二十一里萬厯五年淮水由黄浦口決入石堤多壊七年修築改建減水閘四座加髙石閘九座自是寳應諸湖堤岸相接十二年於石堤之東旁開新河三十餘里以避槐角樓一帶之險曰𢎞濟河
𤓰儀運河
儀真𤓰洲運道咽喉宋時儀真嘗建三閘洪武中即其地築壩𢎞治元年始建東闗羅泗二閘十二年復濵江建攔潮閘潮長放𦨣潮退盤壩萬厯四年於米輝巷鑰匙河清江等處各閘各開河以便停泊𤓰洲江口舊有土壩重𦨣盤壩艱難隆慶六年自時家洲以逹花園港開渠六里餘建𤓰洲通江閘二座萬厯四年於𤓰洲開港塢以泊運
丹陽運河
常州至丹陽河道淤淺嵗勞開浚正統初廵撫周忱於武進奔牛吕城設壩閘俾漕舟由京口出江迨景泰間壩閘漸頽水道淤淺有議従蔡涇孟瀆出江者因廹海洋舟多覆溺仍従故道増置五閘
浙江運河
浙江運河發源於天目出臨安餘杭徑徳清海寧石門桐鄉秀水嘉興以逹於江南呉江縣或遇天旱則石門縣之石門鎮以至松老橋桐鄉縣之皂林秀水縣之陡門等處沙瓦石礫壅滯淺澀每嵗必加挑濬
河決考〈諸因勢利濬事實大者間亦録之〉
夏
禹治洪水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今山西河津縣陜西韓城縣兩岸相界〉南至於華隂〈今陜西華隂縣〉東至於底柱〈今河南陜州之三門山〉又東至於孟津〈今河南府孟津縣〉東過洛汭〈今鞏縣〉至於大伾〈今大名府濬縣有大伾山一名黎陽山註即禹貢大伾山河防一覽註在今汜水縣即故成臯兩存偹考〉北過浲水〈今冀州北枯澤渠一曰潰水亦曰漳水〉至於大陸〈今邢州鉅鹿澤名也〉又北播為九河〈齊桓公塞九河以廣民田居故館陶貝丘廣川信都東光河間以東城池舊跡猶存在今河間府滄州南及東北獻縣慶雲平原海豐等處〉同為逆河入於海〈由今寧津呉橋南皮諸處迤東入海〉
此大禹導河之故道也
商
顧景范方輿紀要註契始封商今西安商州相土遷商丘今歸徳府湯居亳今歸徳東廢榖熟縣是曰南亳府北四十里有大家城為北亳有景山亦名景亳湯始興地偃師為西亳 查皇甫謐曰亳今榖熟縣廢焉北亳即呉亳湯受命之地榖熟為湯南亳湯定都焉偃師為西亳盤庚所徙尚書立政所謂三亳也或曰考城為北亳榖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榖熟縣在歸徳府東南四十里
成湯遷亳
仲丁遷囂〈亦曰敖今鄭州滎陽縣〉
河亶甲遷相〈今大名府内黄縣又彰徳府西北五里洹水南岸有豐田城云是古相都未知孰是〉祖乙遷郉遷耿〈邢今順徳府邢臺縣耿今平陽府河津縣〉
盤庚遷殷〈殷即西亳〉
此河決之始也夫成湯至盤庚不過三百餘年而六遷其國都則當時大河南北決已屢矣況古昔土曠人稀又文字簡畧茍害不及於都邑方䇿弗載則此外必更有不及紀者世謂自大禹随刋以來凡千七百年無水患殆亦未之考也
周
定王五年河徙砱礫
此河失故道之始也
漢
文帝十二年河決酸𬃷東潰金堤〈今延津滎陽諸縣至清豐鄆濮達於安平
緜亘千里皆是〉
武帝建元三年河溢平原〈今徳州〉
元光三年河徙頓丘〈今開州清豐〉東南流夏復決濮陽〈今濮州〉瓠子〈今開州西南二十五里〉注鉅野道淮泗汎郡十六此河通淮之始也
元帝永光五年冬十二月河決清河靈鳴犢口〈今髙唐州南二
十五里〉
初武帝既塞宣房仍導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跡後復決於館陶分為屯氏河〈今衛河〉東北入海廣深與大河等〈大河發源登州棲霞縣為東流今清洋河入海〉故因其自然不塞隄也是嵗河決而屯氏河絶〈禹厮二渠以引河一出貝邱西南二折一則漯川是也〉
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河決東郡金隄灌四郡三十二縣居地十五萬頃壊官亭廬舍且四萬所以王延世為河隄使者延世以竹絡長四丈大九圍盛以小石兩船夾載而下之三十六日堤成改元河平
河平三年秋八月河復決平原流入濟南千乗〈千乗海口在今青州樂安縣〉所壊者半建始時復遣延世往治六月乃成
鴻嘉三年鎸底柱石没水中不能去水愈怒明年秋渤海清河信都河水溢灌縣邑三十一敗官亭民舍四萬餘所
綏和二年求能浚川治河者待詔賈讓言治河三䇿東漢
明帝永平十二年詔王景修汴渠堤自滎陽東至千乗海口千餘里每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復潰漏之患明年汴渠成河汴分流復其故迹
新莽三年河決魏郡泛清河以東數郡
隋
煬帝大業元年開通濟渠自西苑榖洛水達於河復自板渚引河歴滎澤入汴自大梁之東引汴入泗以達於淮又開䢴溝入江
四年發北河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名曰御河
六年冬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今江浙運河也〉
唐
中宗嗣聖十年〈周武氏長夀二年〉河決棣州
𤣥宗開元十年河決博州〈今東昌〉
十四年河決魏州〈今冀州〉
十五年河決冀州
昭宗乾寜三年夏四月河漲滑州朱全忠決為二河夾
城而東為害滋甚
後唐
莊宗同光二年塞決河先是梁攻楊劉〈今東平州楊劉鎮〉決河水以限晉兵所決河嵗為曹濮患發汴滑兵塞之未㡬復壊
晋
天福二年河決鄆州〈今鄆城縣〉
四年決博州
六年決滑州
十一年河決臨黄觀城兩縣
開運元年河決滑州侵注曹單濮鄆
三年秋七月河決楊劉西入莘縣廣四十里自朝城北流
漢
隠帝乾祐元年五月河決魚池〈在滑縣〉
三年六月河決鄭州
周
太祖廣順二年十二月河決鄭州滑州
世宗顯徳元年河決東平楊劉口築隄自陽穀抵張秋
遏之然河決不復故道分為赤河
二年䟽汴水初汴水自唐末潰決自埇橋東南悉為汙澤世宗欲擊唐命因故隄䟽導之東至泗上
四年䟽汴水入五丈河自是齊魯舟楫皆達於大梁〈五丈河在滎陽縣南三十五里大周山下京水自滎陽踰汴東北注河通山東之漕其廣五丈故名〉
五年浚汴口導河流達於淮春三月汴梁成於是江淮舟楫始通〈即歸徳至泗州河〉
六年導汴水入於蔡水以通陳潁之漕又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鄆之漕〈梁山泊在東平州西四十里〉宋
太祖建隆元年導閔河自新鄭與蔡水合貫京師南歴陳潁達夀春以通淮右於是以汴城西南為閔河東南為蔡河〈閔河即恵民河今黄河自汴梁西角歴陳鎮至夀州正陽鎮入淮即宋閔河故道按宋都汴漕運之路有四東南之粟自淮入汴陜西之粟自三門自波轉黄河入汴陳蔡一路之粟自閔河至京京東粟自廣濟河至京四河惟汴最大閔河其一也〉
二年浚五丈渠自都城北歴曹濟及鄆以通東方之漕
乾徳二年赤河決東平之竹村
三年秋大雨決陽武澶鄆河亦決
四年八月濟州河決
開寳四年河決澶淵泛數州
五年決陽武濮陽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秋七月河決温縣滎澤頓丘八年五月河大決滑州韓村泛澶濮曹濟東南流至彭城界入淮
此河入淮之始也
九年春滑州決
淳熈三年開沙河自楚州至淮隂凡六十里以避淮水之險舟行便之
端拱元年開荆南漕河自荆南城東至獅子口入漢江以通荆峽之漕
淳化四年十月河決澶州陷北城壊廬舍七千餘區乃於迎陽鑿渠導水入黎陽大河以防暴漲〈黎陽今濬縣〉
真宗咸平三年五月赤河決鄆州王陵埽浮鉅野入淮
河徙鄆州城於東南十里
景徳元年澶州河決
大中祥符元年尉氏縣恵民河決
三年十月河中府白浮圖村河水決溢九月棣州河決通利軍
五年河決棣州
六年以棣州屢苦河患詔徙州城於陽信之八方寺七年河決澶州
天禧三年七月滑州河潰漫州城歴澶濮曹鄆注梁山泊又合清水古汴渠東入於淮邑州罹患者三十二
仁宗天聖六年六月河決澶州
明道二年徙大名朝城縣於社婆村廢鄆州之王橋渡溜川之臨河以避水
景祐元年河決澶州横壠埽
慶歴八年河決商胡埽
皇祐元年河合永濟渠注乾寧軍二年河決館陶縣郭固四年塞郭固河勢猶盛殿中丞李仲昌請自澶州商胡河開六塔渠入横壠故道以披其勢
至和二年穿六塔渠
嘉祐元年塞商胡河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是夕復決
五年都轉使韓贄言四界首古大河所經宜浚二股渠分河流入赤金河以紓決溢之患遂鑿二股河工成并五股河浚之
神宗熈寧元年河決棗強北注瀛二年浚二股河以𨗳
東流商胡河北流稍自塞
四年七月北京新堤六埽河決漂溺館陶永濟清陽以北下屬恩冀貫御河奔沖為一
五年開浚二股河成深十一丈廣四百尺入於河埽口亦塞
六年於北京第四第五埽等處開修直河使大河還二股故道
八年開濬王供埽引大河注之御河以通江淮漕運十年五月河決滎澤自開直河水勢増漲七月大決於澶淵曹村澶淵北流斷絶河道南徙東匯於梁山張澤濼分為二派一分南清河入於淮一合北清河入於海灌郡四十五濮齊鄆徐尢甚
明臣邱濬曰此黄河入淮之始按史漢武帝元光三年河決瓠子注鉅野通淮泗時已通淮至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河決滑州東南流至彭城界入淮真宗咸平三年決鄆州浮鉅野入淮泗天禧三年決滑州歴澶濮曹鄆注梁山泊又合清汴東入於淮然則河之入淮舊矣不自熈寜十年始也
元豐元年四月曹村埽決口塞改名曰靈平五月新堤成閉口斷流河復歸北
三年七月澶州孫村陳埽及大吳小呉埽決
四年四月澶州小呉埽復大決自澶注入御河都水監丞李立之言河自乾寜軍至劈地口入海宜自大名至瀛州分立東西堤五十九埽従之大抵熈寧專欲𨗳河東流閉北流然卒無成功
五年六月河溢北京内黄埽七月決大呉埽堤以紓靈平下埽危急八月河決原武埽溢入州利津陽武溝刁馬河入梁山濼
六年開龜山裏河以達於淮初熈寜四年自淮隂至洪澤已開新河獨洪澤以上至清汴尚患風濤之險至是發運使羅極蔣之竒請自洪澤以上鑿龜山蛇涌龍肋裏河取淮為源不置堰牐以免風濤
七年七月河溢元城埽決横堤破
八年十月河決大名小張口
哲宗元祐四年置修河司時安燾文彦博吕大防力主東流曰大河北流失國中之險蘇轍范純仁胡宗愈王存等力言不可以為勢必不能不聽
元符三年六月河決内黄口東流斷絶
三年河決蘇村
徽宗大觀元年河決鉅鹿又溢信都南宫
三年河溢冀州倍堵又決清河埽
崇寧元年冬開臨清縣壩子口決北京恩冀滄州永順軍積水入御河桃源
三年秋黄河漲入御河行流浸大名府館陶縣敗廬舍役民治之三月堤成工始畢漲水復壊之
政和四年都水使孟昌齡獻言河自大伾山東而来直大伾山之西回而南復折北則又直大伾之東曽不十餘里而地形水勢束廹相直若引使穿大伾東北二山分兩股而過合於下流因三山為址繫浮梁歲省費數百倍可寛河朔諸路之憂従之巨濼成詔自居山大伾山浮橋屬濬州者名天成橋自大伾山至汶子山浮橋屬滑州者名榮光橋金
南渡後兩河盡入金境金設官置屬以主其事沿河上下凡二十五埽六在河南十九在河北皆従都水監㢘舉總統埽兵萬二千人歲用薪百一十一萬二千餘束草百八十三萬七百餘束樁棧之木不與焉
世宗大定八年河決李固渡水潰曹州城分流於鄆州
之境
十一年河決王村南京孟衛州多被其害
十七年河決白溝
二十年河決衛州及延津京東埽瀰漫至於歸徳府二十六年河決衛州堤壊其城
二十九年河溢於曹州小堤之北
章宗明昌五年河決陽武故堤灌封丘而東又自開封
北衛州決而入渦河
元
世祖至元九年衛輝新鄉縣河決
十三年河決河南漂郡縣十五役民二十餘萬塞之二十五年汴梁洛陽城諸縣河決二十二所
二十六年淤湏城縣〈今廢在東平州東南〉安山西南開河引汶水達臨清之御河凡二百五十餘里建牐三十一度髙低逺近以莭蓄洩役工二百五十一萬有竒六閱月竣工賜名㑹通河
二十七年修濬㑹通河易牐以石至泰定二年竣二十九年開通惠河以郭守敬領之丞相以下皆親操畚鍤為之倡𨗳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水過雙塔榆河引一畆玉泉諸水入城匯於積水潭従東折而南入舊河每十里置一牐以時蓄洩置牐之處往往於地中得舊時甎木云
成宗大徳元年秋七月河決杞縣蒲口塞之明年復決
其後水北入復故道
二年秋七月大雨河決漂歸徳屬縣
三年五月河決蒲口兒等處侵歸徳府數郡
武宗至大二年秋七月河決歸徳封邱
仁宗重慶二年河決陳亳睢三州開封陳留等縣延祐元年以大船入㑹通河餘𦨣碍不得行於金溝沽頭兩開置三隘閘臨清置一隘閘各濶一丈正許一百五十料𦨣得入其後民造長𦨣八九十尺者皆五六百料比至閘内不得回轉又阻餘𦨣又於隘閘下約八十歩河北至二閘中間相離五六十尺如舟至量長如式方許入閘
七年七月河決滎澤開封二縣
泰定帝泰定二年五月河溢汴梁
三年河決陽武漂民居萬六千五百餘家已復壊樂利堤
文宗至順元年六月河決曹州濟隂縣
順帝至正二年河決封邱又開金口河〈今京城南五里河十里河至烟墩港入渾河即金口河也〉於都城外開渠置牐引金口渾河之水東流達通州以通舟楫後卒以渾河水急沖決無成
四年五月大雨二十餘日黄河暴漲平地水深二丈許北決白茅堤又決全堤瀕河郡邑濟寜單州虞城碭山金鄉魚臺豐沛定陶楚邱武城以至曹州東明鉅野鄆城嘉祥汶上任城等處皆罹水患北侵安山沿入㑹通運河延袤濟南河
五年河決濟隂漂官舍民居殆盡
十一年四月命賈魯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發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萬人廬州等戍十有八翼軍二萬人供役一切大小軍民咸凛節度是月興工十一月水土工畢堤成河復故道東匯於淮又東入於海
二十六年二月黄河北徙先是河決大小䟽口達於清河為患至是復北徙自東明曹濮下及濟寜皆被其害
明
太祖洪武元年河決曹州雙魚口流入魚臺大將軍徐達開塌塲口〈在魚臺縣東南〉入於泗以通運時戴村未壩汶由坎河注海故引河入塌塲以濟之
七年河決開封
二十三年河決鳯池逕夏邑永城
二十四年河決原武黒陽山東經開封凡五里又南至項城經潁州潁上東至夀州正陽鎮全入於淮而故道復淤〈北河記云決黒陽山由舊曹縣鄆城兩河口漫過安山湖而㑹通淤乃自濟陸運至徳州〉
此黄河全入淮之始也
成祖永樂九年以濟寜州同知潘叔正言命尚書宋禮都督周長等發丁夫十六萬五千濬㑹通河開新河汶上縣袁家口左徙二十里至夀張之沙灣接舊河又用㳊上老人白英計於東平州東六十里戴村舊汶上河口築壩遏汶之西南流出南旺四分往南以逹徐沛六分往北以達臨清分水至臨清地䧏九尺為閘十有七而達於漳御南至沽頭地䧏百有十六尺為閘二十有一而達於淮凡九閱月而成侍郎金純従卞城金龍口下達塌塲口築堤河經二洪南入淮漕事定為罷海運至今頼之
十年浚宋故沙河平江伯陳暄訪淮安耆老漕河故渠得宋轉運使喬維岳所開之故沙河而䟽濬之沿河置閘焉
英宗正統三年開通濟河〈去通州南二百里在河西務二里許〉
十三年河決滎陽自開封城北經曹濮北沖張秋潰沙灣東堤以達於海又東南經陳留自亳入渦又經𫎇城自懐逺東北入淮命侍郎王永和治之弗績
景帝景泰三年命尚書石璞侍郎趙榮相繼治之明年五月復遣石璞往旋塞決十月命都御史徐有貞治沙灣決口塞之乃於開封金龍口銅瓦廂等處開渠二十里引河水以濟運
天順六年河決開封
憲宗成化年間開濟寜西河自耐牢坡至塌塲口長九
十里汶水入焉改耐牢坡閘名水通
孝宗𢎞治二年河決原武支流為三一決封邱金龍口漫祥符下曹濮沖張秋長堤一出中牟下尉氏一泛溢蘭陽儀封考城歸徳至宿州命侍郎白昂治塞金龍口築陽武長堤防中牟之決於滎澤開渠𨗳自中牟尉氏舊河由陳潁至夀州達於淮濬宿州古汴河以達泗自歸徳州小壩地方經睢寜至宿遷入漕上築長堤下修減水閘又䟽月河十餘塞決口三十六由是河入淮汴入睢睢入泗泗入淮以達海又築渠堤堰於徐兖瀛之間以殺河勢
五年復決金龍口由黄陵岡北趨張秋絶延河而東掠㳊入海
六年又決張秋鎮東堤東入於海命都御史劉大夏平江伯陳銳役丁夫十二萬乃先䟽祥符滎澤上流於西岸鑿月河三里許屬之舊河使通漕不與河爭道乃鑿滎澤縣孫家渡開新河七十餘里𨗳水南行由中牟至潁州東入於淮一濬祥符四府營河二十餘里由陳留至歸徳分為二派入淮〈一由宿遷小河入淮一由亳州渦河入淮〉又䟽賈魯舊河四十餘里由曹縣糧道口出徐州運河支流既分水勢漸殺乃於黄陵岡東西築兩長堤蹙水南下由徐淮故道自武陵屬之碭沛北二百六十里曰太行堤扵金龍口之東西築兩長堤自于家店及銅瓦廂東橋抵小宋渠凡百六十里曰新堤又以兩堤遥逺河或失守於舊決口南里許為減水堤壩廣袤各十五丈又為竇五以時通之自春徂夏張秋之決塞由是黄河東流經歸徳徐州達於淮張秋鎮名安平始河自清河隙入淮大夏治之自宿遷小河口入淮則北三百里矣已又北三百里至徐州小浮橋入淮
武宗正徳四年河決曹單趨沛直抵飛雲橋舟楫通行
遂成大河
八年復決黄陵岡又決曹縣以西従縣東北行曹單以北城武以南盡漂没其後十二年復決城武縣没焉
世宗嘉靖五年河溢没豐縣城徙華山避之
六年河決曹單城武楊家口梁靖口呉士舉莊衝雞鳴臺運大阻
七年河決徐沛淤廟道口三十餘里以盛應期為河道都御史奏開趙皮寨白河一帶𨗳之南由亳泗歸宿入淮以分殺水勢别於昭陽湖東岸開新河百四十里以通漕舟報可興役垂成罷役革應期職
八年飛雲橋河流北徙魚臺谷停水三年不去十二年冬河決亳泗歸宿遷等處自濟寜南至徐沛數百里運淤
十三年又淤廟道口是年又決趙皮寨入淮本年復自河南夏邑縣大邱回村等集沖數口轉向東北流經蕭縣出徐州小浮橋下濟二洪趙皮寨尋亦塞
十九年決野雞岡由渦河經亳州入淮二洪大涸兵部侍郎王以旂兼都御史治之開李景髙支河一道引水出徐濟洪尋復
二十六年決曹縣衝谷亭
三十一年大水衛河決秋河決房村至曲頭集凡決四處淤四十餘里
三十二年河決房村約淤三十里
三十七年河北徙新集淤七月向東北沖大成河而新集河由曹縣循夏邑丁家道司家道出蕭縣薊門由小浮橋入徐洪凡二百五十餘里趨東北段家口析為六股曰大溜溝小溜溝秦溝濁河胭脂河飛雲橋俱由運河至徐洪又分一股由碭山堅城集下郭貫樓又析五小股為龍溝母河梁樓溝楊氏溝胡店溝亦由小浮橋㑹徐洪河共分為十一流河南山東徐沛皆苦之
四十四年五月河大淤全河南遶沛縣戚山入秦溝北遶豐縣華山漫入秦溝接大小溜溝泛溢濫入運河至湖陵城口漫散湖坡従沙河至二洪八月户部尚書朱衡請開盛應期原議新河自南陽至留城明年僉都御史潘季馴請接濬留城舊河并力挑濬乃先築馬家橋東堤二十餘里遏河使出飛雲橋盡入乃開新河〈即盛應期所開而未成者〉自南陽至留城一百四十一里䟽舊渠起留城至境山五十三里鑿王家口導薛河入赤山湖鑿黄浦引沙河入獨山湖凡為支河八旱則濟運潦則洩之昭陽湖是名夏鎮八閱月而成漕舟通河南北支流并入秦溝河患始息
四十五年河復決沛縣沖運河尚書朱衡都御史潘季馴自南陽至留城開新河一百四十一里自留城至境山濬舊河五十三里又築留城至境山東堤五十餘里遏水歸秦溝
穆宗隆慶元年河南衝濁河雞𤓰溝従徐入洪既而新河之三河口復決尚書朱衡請開支河殺薛沙二水之勢置閘培堤外缷濁流内引溝泉灌注其内按三河口在滕縣西南五十里上源薛河沙河趕牛三水俱㑹於此故名
三年南直山東河南河俱大漲秋復海嘯徐邳豐沛一望無際自清河抵淮安城西淤者三十餘里決方信二壩出海平地水深丈餘寳應湖堤崩壊山東莒郯諸處水溢従沂河直河入邳州都御史翁大立奏開鴻溝廢渠初治沛舊河淤塞朱衡奏開新河北舊河徙東三十里然新河餘流舊河積水猶侵昭陽湖至是大立請開此渠自西昭陽中以達湧溝自鴻溝以達李家口自李家口以達回回墓而東入留城閘河長六十餘里滕沛利之鴻溝廢渠在新河以西昭陽以東乃往年沙薛二水従此以入舊河者自舊河淤而此渠亦半淤故廢今所開即此
四年七月河決沛睢由曲頭集王家口馬家淺等口出小河口東由曹家等口注岠山等湖運道淤墊一百餘里俱為平陸睢寜潦没翁大立議開泇河尋議復舊〈泇河之議始此〉河臣潘季馴築塞諸決明年河仍歸故道時郎中張純請築遥堤尋以浩費報罷〈遥堤之議始此〉
五年河決雙溝先是河漲徐州上下茶城至吕梁兩厓東山不得下又不得決至是乃自雙溝而下北決油房曹家青年諸口南決闗家曲頭集馬家淺閻家張擺復王家房家白糧淺諸口凡十二支幹流遂㣲乃淤自匙頭灣八十里
六年春河決邳州運道阻乃詔工部尚書朱衡與總河都御史萬恭覆視以泇口限嶺阻石竟報罷一意治徐邳自茶城至邳州宿遷髙築兩堤宿遷至清口盡塞決口以防黄河之決而自茶城秦溝口至豐沛曹單接縷水舊堤以防黄河之決而入二處告竣沛縣窯子頭至秦溝口復築堤禦之四月兩堤成北堤起磨臍溝迄邳州之直河南堤起離林舖迄宿遷之小河口各延袤三百七十里河流乃安
神宗萬厯二年河壅海口決房村
三年議開泇河不果八月河従崔鎮北決淮水従髙家堰東決清水潭等處徐邳以下至淮南北漂没千里
五年時淮泗水溢潰髙家堰黄河灌入清口挾淮泗愈没濫淮間命呉桂芳以工部尚書總理河漕治之六年三月復起潘季馴為右都御史兼工部侍郎總督河漕先是隆慶年間髙家堰大潰淮水東趨決黄浦八淺而興鹽髙寳諸邑匯為巨浸淮城重困黄河亦決崔鎮等處而桃清河塞運道梗阻者數年季馴既任乃築歸仁集四十餘里又築髙家堰起武家墩經大小澗至阜寕湖六十餘里以捍淮水東侵築堤起清江浦沿鉢池山迄栁浦迤東東西共四十餘里以制河南溢塞崔鎮等決一百三十餘處徐睢邳宿桃清両岸築遥堤共長五萬六千四百三十餘丈馬厰坡堤七百四十餘丈自徐至淮六百餘里兩堤蜿蜒相望使兩河不得外決築碭山大壩豐縣卲家大壩各一道納水不得北徙築徐沛豐碭縷堤一百四十餘里砌八淺寳應湖石堤共長一千五百七十餘丈建崔鎮徐㫒等四壩減水修復淮安新舊閘壩遷東濟閘於淮安甘羅城南以納淮水故道盡復海口不濬而通
十三年修寳應越河工成賜名𢎞濟寳應有氾光湖最險明初平江伯陳瑄築石堤於湖之東蓄水通運上有所受而下無所洩後決八淺匯為穴潭興鹽諸塲皆没淮水又間泛周家橋漫入汪洋無際總漕李世達㑹同廵按廵鹽御史等公議於石堤之東開越河以避其險工成河身長一千七百七十六丈凡為石閘三減水閘二為隄九千二百四十丈石堤三千三十六丈行堤五千三百九十丈費帑二十餘萬
十五年黄河漫流自開封封邱及東明長垣多衝決十六年四月起原任刑部尚書潘季馴為右都御史總督河道季馴已鐫職為民言官交薦之至是凡四治河矣季馴請建閘嚴啓閉許之
十九年秋八月河決山陽江都卲伯等處湖水泛溢特設廵河御史一員督理九月泗州大水淮水髙於城總督河道潘季馴上言水性不可拂河防不可弛地形不可強制理不可鑿故道必不可失濁流必不可分
二十三年泗水溢總河楊一魁請分黄𨗳淮
二十四年開桃源黄壩新河自黄嘴至五港灌口止分洩黄水入海以抑黄强𨗳淮闢清口沙七里建武家墩涇河閘洩淮水由永濟河達涇河下射陽湖入海又建髙良澗減水石閘子嬰溝周家橋減水石閘洩淮水一由岔河下涇河一由草子湖寳應湖下子嬰溝俱通廣洋湖入海尤恐宣泄不及南注各湖為患又挑髙郵𦭘塘港通邵伯湖開金家灣下芒稻河入江
二十五年河大決單縣之黄堌口溢於河南之夏邑永城界經宿州之符離橋出宿遷新河口入大河半由徐州入舊河濟運而二洪告涸總河楊一魁大挑李吉口以挽黄流
二十六年六月以侍郎劉東星兼都御史總理漕河東星請開趙渠次年告成又次年渠邵伯湖又次年議開泇河泇河在滕嶧之間受沂汶下流南通淮海屢議屢阻東星次議贊成㑹病卒
三十一年四月以李化龍為工部尚書總理河道化龍徧行淮徐鳯泗間得前河臣所開泇河遺跡上䟽請開泇河乃濬舊渠八十七里新開八十二里費帑二十餘萬運𦨣通行並避二洪之險至今頼之
熹宗天啓六年五月總河李従心開陳溝駱馬湖新河成自馬頰口起下至陳淫溝止計程六十九里
莊烈帝崇禎四年秋決新溝長三百五十丈自淮郡而南
瀰漫千里髙寳興泰被禍尤甚
五年復決建義南決口長一百四十四丈北決口長二百三十三丈淮民不聊生鐫司河者級勒限修復時漲㴞方甚通判陳用鑑就建義之上流挑引水河以殺其勢二月河成通流稍稍分洩南決始塞北決口樁埽不能透底於上流築壩先設磯嘴一座引水北向而後人得施工至六年冬工竣
十五年九月流賊李自成乆圍開封城中食盡不支廵撫髙名衡與推官黄澍啟周王掘河灌賊許之夜掘朱家寨大堤河水奔入城圮溺居民數十萬賊淹者亦萬人次年二月命侍郎周堪賡治決口踰月工完
國朝
世祖順治二年河決考城流通口
七年河決封丘荆隆口
九年河決封邱大王廟又決邳州
十四年河決祥符槐疙疸
十五年河決山陽柴溝姚家蕩
十七年河決虞城羅家口
今上康熈元年河決曹縣石香罏又決武陟大村又決
中牟黄練集
四年河決安東茆良口
七年河決桃源黄家嘴又決江都運河崇灣堤九年河決曹縣牛市屯又決洪澤湖髙家堰武家墩又決清河運河窯灣文華寺髙郵運河之茶庵清水潭江都運河之東堤四淺
十年河決桃源陳家樓又決七里溝
十一年復決清水潭
十二年河決桃源新莊口又決洪澤湖髙良澗又決清水潭
十四年河決徐州潘家堂宿遷蔡家樓又決江都邵伯河
十五年河決宿遷白洋河于家岡又決清河張家莊王家營安東邢家口二舖口山陽羅家口夏宋口吕家洪家口竇家口并決山陽運河之山東厰淨土庵又決武家墩板工一處髙家堰石工七處髙良澗板工二十六處清水潭塞而復決又決髙郵城南小口三十餘處并江都大潭灣四淺竹林寺邵伯等處
十六年
命安徽廵撫靳輔總督河道其年秋河決楊家莊二百
餘丈
十八年河決山陽運河之戚家橋堤工塞之
二十一年河決宿遷徐家灣又決蕭家渡塞之是年大修各堤工告竣
河道考
河南省〈南岸〉
閿鄉縣〈北臨黄河〉
西自陜西潼闗界東至靈寳縣界河道計長九十里河
身寛十里深三丈不等
靈寳縣〈北距黄河十里〉
西起閿鄉縣界至陜州界河道計長七十里河身寛五
里深二三丈不等
陜州〈北臨黄河〉
西起靈寳縣界東至澠池縣界河道計長一百二十里
河身寛四里深一二丈不等
澠池縣〈北距黄河一百二十里〉
西起陜州界東至新安縣界河道計長一百二十里河
身寛一里深二三丈不等
新安縣〈北距黄河七十里〉
西起澠池縣界東至孟津縣界河道計長七十里河身
寛五十八丈深三四丈不等
孟津縣〈北距黄河六里〉
西起新安縣界東至汜水縣界河道計長三十五里河身上寛十里迤下寛五里深三丈不等
汜水縣〈北距黄河二十里〉
西起孟津縣界東至河隂縣界河道計長四十里河身
寛十里深一丈五尺
河隂縣〈北距黄河十五里〉
西起汜水縣界東至滎澤縣界河道計長二十里
滎澤縣〈北距黄河八十一里〉
西起河隂縣界東至鄭州界河道計長二十二里
鄭州〈北距黄河三十五里〉
西起滎澤縣界東至原武縣界河道計長六里河身寛
四里深一丈八尺
中牟縣〈北距黄河四十里〉
西起鄭州原武交界東四十里至本縣黄練集又三十八里至陽武縣大薛莊河身寛十里深一丈五尺
又賈魯河由祥符縣朱仙鎮入於南河河身寛七里深二丈迤北寛八里深一丈五尺
祥符縣〈北距黄河二十五里〉
西起中牟陽武縣界東至陳留縣界河道計長一百九十八里河身寛八里深一丈五尺迤下寛三四里深三四丈不等
陳留縣〈北距黄河六十里〉
西起祥符縣界東至蘭陽縣界河道計長十二里
蘭陽縣〈北距黄河十五里〉
西起陳留縣界東至儀封縣界河道計長四十里河身
寛一里深二丈
儀封縣〈北距黄河十六里〉
西起蘭陽縣界東至考城縣界河道計長六十六里河
身寛二里深二丈二尺
考城縣〈北距黄河七里〉
西起儀封縣界東至商邱縣界河道計長六十里河身寛三百五十六丈不等深二丈四五尺不等商邱縣〈北距黄河四十里〉
西起考城縣界東至虞城縣界河道計長四十二里河身寛一里至二里不等深二三丈不等
虞城縣〈北距黄河十五里〉
西起商邱縣界東至本縣滕家灣下接山東單縣界河道計長五十四里河身寛一百五六十丈至二百丈不等深二丈餘尺
河南省〈北岸〉
濟源縣〈南距黄河四十里〉
北起本縣董寨村東南至孟縣渡口寨入大黄河河道
計長一百八十里
孟縣〈南距黄河一十四里〉
西起渡口寨東至温縣河道計長五十五里
温縣〈南距黄河四里〉
西起孟縣界東至武陟縣界河道計長三十五里
武陟縣〈南距黄河十五里〉
西起温縣界東至滎澤縣界河道計長七十五里
原武縣〈南距黄河二十里〉
西起武陟縣界東至陽武縣界河道計長五十五里
陽武縣〈南距黄河二十里〉
西起原武縣界東至封邱縣界荆隆口河道計長四十
五里
封邱縣〈南距黄河二十里〉
西起陽武縣界東至祥符縣界母寺地方河道計長十
二里
自母寺東五十六里至陳留縣小賽村又三里至蘭陽縣銅瓦箱又四十四里至儀封銅陽集又六十六里至考城縣芝麻莊又十八里接山東省曹縣界江南省〈南岸〉
碭山縣〈北距黄河八里〉
西起虞城縣界東至蕭縣界河道計長一百二十里河
身寛一二里不等
蕭縣〈北距黄河四十里〉
西起碭山縣界東至徐州界河道計長五十里河身寛
一二里不等
徐州〈北臨黄河〉
西起蕭縣界東至靈璧縣界河道計長一百三十里河
身寛一二里及半里不等
靈璧縣〈北距黄河一百餘里〉
西起徐州界東至睢寜縣界河道計長三十里河身寛
一二里不等
睢寜縣〈北距黄河四十里〉
西起靈璧縣界東至宿遷縣界河道計長一百二十里
河身寛一二里半里不等
宿遷縣〈北距黄河半里〉
西起睢寜縣界東至桃源縣界河道計長八十里河身
寛一二里不等
清河縣〈北臨河〉
西起桃源縣界東至山陽縣界河道計長三十餘里河
身寛一二里半里不等
山陽縣〈北距黄河三十里〉
西起清河縣界東至海口河道計長三百四十餘里河身
寛一二里至七八里不等
江南省〈北岸〉
碭山縣
西起單縣界東至豐縣界河道計長一百二十里
豐縣〈南距黄河七十里〉
西起碭山縣界越蕭縣東至徐州大谷山止河道計長
一百餘里地髙亢無堤
徐州
西起大谷山東至邳州界河道計長一百一十餘里内
有堤四十餘里餘俱山岡
邳州〈南臨河〉
西起徐州界東至宿遷縣界河道計長七十餘里
宿遷縣〈南臨河〉
西起邳州界東至桃源縣界河道計長一百里
桃源縣〈南臨河〉
西起宿遷界東至清河界河道計長一百里
清河縣〈南臨河〉
西起桃源縣界東至安東縣界河道計長七十里
安東縣〈南臨河〉
西起清河縣界東至雲梯闗河道計長一百八十里
山陽縣
西起雲梯闗東至海口河道計長一百餘里
山東省〈北岸〉
曹縣〈南距黄河四十餘里〉
西起儀封縣界東至單縣界河道計長一百五十里
單縣〈南距黄河四十里〉
西起曹縣界東至碭山縣界河道計長六十里
治河奏績書卷一
<史部,地理類,河渠之屬,治河奏績書>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