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書攷

(重定向自法書考
法書攷
作者:盛熙明 元朝

伏羲始畫八卦而文字興焉,六書之象形,此其端也。中古簡牘之事則史氏掌之,後世有天下者,蓋有以書名世者矣。曲鮮盛熙明得備宿衛,有以知皇上之天縱多能,留心書學、手輯書史之舊聞,參以國朝之成法,作《法書攷》八卷上之。燕閑之暇,多有取焉。昔唐柳公權嘗進言於其君曰:心正則筆正。天下後世謂之筆諫。勖哉熙明,無俾公權專美前世。

史臣虞集序。

小學廢,書學幾絕,聲音之學尤泯如也。周秦而下,體制疊盛,西晉以來,華梵兼隆。唐人以書取士,宋人臨拓價逾千金,刻之秘閣,法書興矣。然而循流遺源,士有憾焉。此龜茲盛熙明《法書攷》之所由作歟?熙明刻意工書,而能研究宗原,作為是書。至於運筆之妙,評書之精,則甘苦疾徐之度,非老於斫輪者疇克如是耶!書成,近臣薦達,以徹上覽。清問再三,又能悉所學以對,因獲賞嘆。給事中兼起居註亦思刺瓦性吉時中出資鋟梓,以廣其傳,庶俾世之學者有所模楷,其用心可謂公且仁矣。熙明以書入官,今為夏官屬,蓋亦不忘其本者云。

翰林學士資善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廬陵歐陽玄序。

法書肇伏羲氏,愈變而愈降,遂與世道相隆汙。能考之古猶難,況復之乎?至順二年,盛君熙明作《法書攷》,稿未竟,已有言之文皇帝者。有旨趣上進,以修皇朝經世大典。事嚴,未及錄上而文皇帝崩。四年四月五日,今上在延春閣,遂因奎章承制學士沙刺班以書進。上方留神法書,覽之徹卷,親問八法旨要,命藏之禁中,以備親覽。當是時,上新入自嶺南,聖心所向,已傳播中外。及即位,開經筵,下崇儒之詔,天下颙颙然翹首跂足,思見聖人之治。法書之復,其在茲乎?然天下之期復於古者不止法書也,而於是乎觀也,則盛氏之書其復古之兆乎?惟盛氏之先曲鮮人,今家豫章。而熙明清修謹飭,篤學多才有文章,工書,能通諸國書,而未嘗自賢,或為一時名公卿所知。是書之作,虞奎章既為之序,余特著其進書始末如此。

元統二年十月望,文林郎藝文監丞參檢書籍事揭徯斯序。

卷一書譜

编辑

夫學書之要在於師古,然去古既遠,名跡紛雜,不可不詳擇也。嘗考歷代之善書者多矣,其聲譽著於時,書翰傳於後者,皆可歷數。至於謬當虛名,庸亦有之。其餘泯滅無聞者固已何限,況乎好利售奇,傳拓亂真,自非精鑒,鮮能去取也。故首著書譜,纂集諸家之評論,研究書刻之精粗,以備采摭云。

集評

编辑

國家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大興文治,至於仁廟,典章具備。自是列聖萬幾之暇,多能俯事於藝文。欽惟皇上生知之聖,日新之功,非臣管見所能測焉。我朝能書之士常不乏人,然世俗率多貴耳賤目,罕能定其優劣,千載之下,自有能辯之者。今集倉頡以降自秦迄唐凡若干人,會萃諸家之評論,成上中下三品焉。張懷瓘云:「先其天性,後其習學,且以風神骨氣為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上品

编辑

倉頡(張懷瓘云:古文神品。)

史籀(張懷瓘云:古文妙品。)

李斯(字通古,上蔡人。張云:小篆神品,大篆妙品。李嗣真云:小篆之精,古今絕妙。秦望山及皇帝璽猶千鈞強弩,萬石洪鐘,豈徒學者宗匠,亦是傳國遺寶。唐人評云:骨氣豐勻,方圓絕妙。)

趙高(張云:大篆妙品。)

程邈(李云:篆上上品,首創模範,煥於丹青。)

王次仲(始作楷法,詳見《字源》。)

陳遵(孟公。漢人。善隸書,與人尺牘,主皆藏之以為榮。)

史遊(漢門令史,創章草。)

杜操(漢相,或云始變稿法。)

劉穆(後漢北海敬王,善草書,體甚濃,結字工巧,張芝學焉。)

杜度(伯度。韋誕云:傑有骨力而結字小疏,字畫微瘦。庾肩吾云:中品。張云:章草神品,章帝使草書上事。)

劉德昇(君嗣。始造行書。庾云:中上品。王僧虔云:鍾、胡所師。張云:行草妙品。)

崔瑗(子玉。庾云:擅名北中,跡罕南渡。世有得摹者,王子敬見之,稱以為美。切類伯英。上中品。張云:章草第一,神品,小篆妙品。李云:上上品。篆效李斯,點畫皆如鐵石。王云:筆勢甚快而結字小疏。袁昂云: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絕望之意。)

崔寔(瑗之子。)

曹喜(扶風人。衛恒曰:篆法少異於李斯而亦稱善。袁云:如經論道士,言不可絕。張云:小篆、隸俱妙品。嘗見李斯筆法,悲嘆不已,作筆論一卷。)

邯鄲淳(衛恒曰:得次仲法,善隸書小字。師曹喜篆,韋誕、師淳不及也。袁云:應規入矩,方圓乃成。張云:古文、大小篆、分隸書,俱妙品。)

師宜官(衛云:善隸書,靈帝時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或時不持錢往酒家,因書其壁,顧觀者以酬酒,錢足而滅之。每書輒削其柎而焚之,梁鵠乃益為板而飲之酒,候其醉而竊其柎。庾云:鴻都為最,能大能小,上中品。王云:致酒簡多。梁武云:如鵬羽未息,舉翮而自遊。張云:分妙品。)

衛弘(張云:古文妙品。)

蔡邕(伯喈。篆采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然精密簡理,不如淳也。張云:八分、飛白俱神品。大小篆、隸妙品。李云:上中品。惟範巨卿碑風神麗艷,古今絕冠。梁武云: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

張芝(伯英。少好筆劄,臨池學書,池水盡黑。自謂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見蔡邕《筆勢論》,遂作筆心論五篇。衛云:弘農張伯英,下筆必為楷則,號匆匆不暇草書。寸紙不見遺,至今寶其書。張云:草第一,章草第二,行草第三,俱神品。隸妙品。庾云:衣帛先書,稱為草聖。工夫第一。上上品。李云:逸品。章草似春虹飲澗,洛浦浮霞,渥霧沾濡,繁霜搖落。梁武云:如漢武愛道,憑虛欲仙。)

張昶(文舒。芝之弟。庾云:上中品。張云:八分、章草妙品,隸能品。李云:上中品。西嶽碑文但覺妍冶,殊無氣骨。)

胡昭(孔明。庾云:動見模楷。上下品。張云:隸行妙品,篆能品。)

韋誕(仲將。京兆人。庾云:不妄染毫,須張筆左紙。上下品。張云:草第六,八分、隸、章草、飛白妙品,小篆能品。梁武云:如龍威虎步,振劍拔弩。張王云:善楷,時謂之筆聖。魏淩雲殿榜未題,而匠者誤釘之,不可下,乃使仲將懸凳書之。比訖,須鬢盡白,誡子孫宜絕此藝。)

鍾繇(元常。許昌人。師胡昭,十六年不窺戶,見昭筆心論,驚嘆無已,作筆骨論。又云盜發韋誕冢,得蔡邕筆法,晝夜不輟,睡則以手畫被,被為之穿。庾云:天然第一,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為上上品。張云:真第一,行第三,俱神品。八分、草妙品。王云:謂之盡妙,鍾有三體,一曰銘石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行書是也。三法皆世人所善。李云:正體猶郊廟既陳,俎豆斯在,又比寒澗<門孝>壑,秋山嵯峨。梁武云:雲鵠遊天,群鳧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

鍾會(士季。庾云:上下品。張云:真第五,章草第六,草第七,並行四體俱妙品。李云:上中品。小鍾有正書洛神賦。梁武云:有十二意,意外巧妙,絕倫多奇。)

皇象(休明。庾云:胡肥鍾瘦,休明斟酌二家,驅駕八絕。上下品。張云:章草第八,神品。小篆能品。袁云:如歌聲繞梁,琴人舍徽。)

梁鵠(伯鸞。以書至選部尚書,魏武帝懸鵠書著帳中,以為聖勝。庾云:上下品。張云:八分妙品。李云:上中品。衛云:隸書用筆,盡其勢矣。梁武云:如太祖忘寢,觀之喪目。)

衛瓘(伯玉。幼為魏尚書郎,與索靖俱善書,時謂一臺二妙。庾云:上下品。張云:行第五,並小篆、隸書俱妙品,古文、大篆能品,章第四,神品。王云:衛覬子也,為晉司空。采張芝草法,取父書參之,更為草稿。子巨山亦善書。故云:伯玉得筋,巨山得骨。)

索靖(幼安。庾云:上下品。衛云:瓘有楷法,然遠不及靖。又云:靖得伯英肉。嘗作草書狀。張云:章草第三,神品。八分並草妙品。趣向遒勁,無愧珪璋。梁武帝云: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王云:靖,張芝姊之孫也,傳張芝之草而形異,其字畫之勢曰銀鉤躉尾。)

張華(張云:章草妙品。)

嵇康(叔夜。張云:草第二,妙品。叔夜身長七尺六寸,美聲音,偉容色,雖土木形骸,而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加以孝友溫恭。嘗草書絕交書一紙。唐評:如抱琴半醉,詠物緩行,又若孤鶴歸林,群烏乍散。)

謝安(安石。庾云:上品。張云:行第九,隸草妙品。李云:上中品。縱任自然,螭盤虎踞。王云:亦能入流,殊亦自重。嘗為子敬書嵇中散詩。得子敬書有時裂作校紙。)

衛夫人(茂猗。庾云:中上品。張云:隸妙品。李云:上下品。唐評:如插花美女,低昂有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落浮霞。)

王廙(世將。庾云:中中品。張云:真第三,草第五,俱能品。飛白妙品。李云:上下品。王云:王平南是右軍叔,自過江來,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

王羲之(逸少。曠之子。瑯琊臨沂人。幼學書,及年十三,見前代筆論於父枕中,竊而讀之,學功日進。衛夫人一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子必見用筆訣也,必蔽吾書名。晉成帝祀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羲之墨入木七分。初學衛夫人書,過江見古碑,嘆學衛夫人徒費年月。張云:筆跡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質自然,風神蓋代。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莫之能學。其理隱而意深,固天下寡於知音。真第一,行第二,章第五,草第八,及飛白俱神品,八分妙品。庾云:工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鐘,工夫過之。允為上品。李云:逸品。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巖廊宏敞,簪裾肅穆。其聲鳴也,則鏗鏘金石;其芬郁也,則氤氳蘭麝;其難徵也,則縹緲而若仙;其可觀也,則昭彰而在目。可謂真書之聖也。若草行雜體,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瑜瑾爛而五色,黼黻摛其五采。故使離朱喪明,子期失聽,可謂草之聖也。其飛白猶霧縠卷舒,煙霞炤灼,長劍耿介而倚天,勁矢超忽而墮地,可謂飛白之聖也。又如松巖點黛,蓊郁而起朝雲,飛泉漱玉,灑落而成暮雨,既離方以遁圓,亦非絲而異帛。唐評:如壯士拔劍,壅水絕流。頭上安點,如高峯之墜石;作一橫畫,如千里陣雲;撩一偃波,如風雷震駭;作一豎,如萬歲枯藤;立一倚竿,如虎臥鳳閣;自上揭竿,如龍躍天門。梁武云: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王云:古人之跡,計無以過。)

王獻之(子敬。逸少第七子。子敬最知名。七八歲學書,逸少密從後掣筆不得,曰:此子當有大名。嘗書壁為方丈大字,逸少甚以為能。初學父書,頃習於張,後改變制度,別創其法。率爾師心,冥合天矩,雄武神蹤,靈姿秀出。若臧武仲之智,卞莊子之勇。大鵬摶風,長鯨噴沫,懸崖墜石,驚電遺光。張云:子敬行草之外,更開一門,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行草之間。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執行草之權。父之靈和,子之神駿,古今獨絕也。真第四,行第二,章草第一,草第三,並飛白俱神品。八分能品。庾云:上中品。梁武云:絕眾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李云:子敬草書,逸氣過父。如丹穴鳳舞,清泉龍躍,倏忽變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嶽。而正書、行書,如田野學士,越參朝列,非不稽古憲章,乃時失體處。舊說稱其轉妍,去鑒疏矣。)

王瑉(季琰。洽之少子也。名出珣右。時云:法護非不佳,僧彌難為兄。法護,小字也。有四匹素,自朝操筆至暮,書竟首尾如一,又無誤字。子敬戲云:弟書如騎驢骎骎恒欲度驊騮前。嘗代獻之兼中書令,故以獻之為大令,瑉為小令。庾云:中上品。張云:行第六,並隸妙品。王云:筆力過於子敬。)

荀輿(長胤。庾云:上下品。張云:隸、草俱妙品。王云:長胤貍骨,右軍以為絕倫。)

阮研(文幾。庾云:窮古觀今,盡窺眾妙之門。雖師王祖鐘,終別構一體。上下品。張云:其隸、行草妙品。李云:中中品。梁武云:如貴胄失品,不能排斥英賢。)

中品

编辑

嚴延年(張云:大篆能品,工籀書。)

許慎(張云:小篆能品。)

班固(張云:大小篆能品。)

羅暉(叔景。庾云:中下品。張云:章草能品。)

魏武帝(曹操,孟德。庾云:筆墨雄贍。中中品。張云:章草妙品。唐評:如金花鈿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巖璀璨。)

孫皓(吳末帝,元宗。庾云:體裁綿密。中中品。李云:中下品。如吳人暢酣,驕其家室,雖欲矜豪,亦復平矣。)

毛弘(張云:八分能品。衛恒云:弘乃梁鵠子弟,教於秘書,今八分皆弘之所立法也。)

衛覬(伯儒。庾云:中中品。張云:古文、隸、草、章能品。王云:體如傷瘦而筆精殺跡。)

衛恒(巨山。瓘之子。庾云:中中品。張云:古文、章草妙品,隸能品。李云:中上品。梁武云:如插花美女,舞笑鏡臺。)

司馬攸(晉武帝弟也。王云:京師以為楷式。張云:行草能品。)

陸機(士衡。庾云:中下品。李云:中上品。蚌質珠胎,金河銀礫。王曰:吳士也,無以較其多少。)

劉輿(慶孫。庾云:中下品。)

庾亮(元規。庾云:中下品。王云:亦入能錄。)

庾翼(稚恭。庾云:中上品。張云:隸、草、章能品。李云:上下品。王云:征西翼書,少時與逸少齊名,右軍後進,庾猶不憤在己上。在荊州與都下書云:小兒輩乃賤家雞,重野鶩,學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

王敦(處仲。張云:草第四。)

王導(茂弘。庾云:中下品。張云:真第七,行第八,並書能品。王云:甚有楷法,以師鐘、衛,好惡無厭。喪亂狼狽,猶以鍾繇尚書宣示表衣帶過江,後右軍得之。子恬、洽、薈亦能書。)

郗氏(羲之妻。甚工書,有七子。)

王徽之(子猷。)

玄之

凝之

操之(皆羲之子,並工草隸。)

謝道蘊(凝之妻也,有才華,善書。李云:中下品。雍容和雅,芬馥可玩。)

郗愔(方回。庾云:中上品。張云:章草妙品,草、隸能品。李云:上下品。梁武云:意趣甚熟而取妙特難,故蕭散風氣,一無雅素。王云:章草亞於右軍。)

郗超(景興,又字嘉賓。庾云:中下品。王云:草亞二王,緊媚過其父,骨力不及也。李云:中上品。)

桓玄(敬道。庾云:中上品。李云:中中品。如驚蛇入草,銛鋒出匣。王云:玄自比右軍,議者未之許,可比孔琳之。)

杜預(元凱。庾云:中中品。張云:章草能品。李云:中下品。)

李式(景則。庾云:中上品。張云:隸、草能品。李云:上下品。縱邁過羊欣,可比庾翼。)

張翼(君祖。庾云:中下品。李云:中上品。王云:右軍自書表,晉穆帝令翼寫題後答右軍,右軍當時不別,久乃方覺,雲小子幾欲亂真。)

羊欣(敬元。庾云:早隨子敬,妙得其體。中上品。張云:隸、行草妙品。李云:上下品。梁武云:如婢作夫人,雖知過位,舉止羞澀,終不似真。王云:受訣於子敬,書見重於一時,行草猶善,正乃不稱。)

薄紹之(敬和。庾云:下上品。張云:隸、行草俱妙品。梁武云:如遊龍在霄,繾綣可愛。)

孔琳之(彥琳。庾云:中上品。張云:隸、行草俱妙。唐評:放縱快健,筆勢流利,二王以後,難與比肩。但功虧少,故當劣於羊欣。王云:天然縱逸,極有筆力規矩,但工夫少自在。)

張超(子並。庾云:子並崔家州裏,頗相仿效,可謂冰寒於水。中上品。張云:章草能品。梁評:如高麗人抗浪,乃不有意氣而姿媚自足精神。李云:中下品。如郢中少年,乍入京輦,縱有才辯,蓋亦可知。)

殷鈞(庾云:頗耽著愛好,終得肩隨。中上品。)

謝靈運(庾云:下上品。張云:隸、草妙品。李云:中下品。王云:昔子敬上表,多於中書雜事中,皆自書竊易真本,相與不疑。永嘉初,方就索還。上謝太傅殊禮表,亦是其例。)

謝綜(王云:書法緊潔,羊欣憚之。書法有力,恨少媚好。)

陶弘景(通明,隱君。庾云:中下品。李云:中中品。得書之筋髓,如麗景霜空,鷹隼初擊。梁武云:如吳興小兒,形狀雖未長成而骨氣峭甚。)

郭伯道(庾云:俯門朝廷,遠封其跡。)

李鎮東(梁武云:如芙蓉出水,文彩鏤金。)

左伯(子邑。庾云:分鑣梁邯。中中品。)

張彭祖(庾云:中中品。張云:隸能品。)

任靖(庾云:中中品。)

韋昶(庾云:中中品。文體題柱。張云:古文、大篆能品。)

張永(庾云:中中品。)

範懷約(梁武云:真書有力而草行無功。庾云:中中品。張、範俱東南之美。)

吳休尚(庾云:中中品。梁武云:如新亭傖父,一往似揚州共語,語便態生。)

施方泰(庾云:施、吳鄴下同年拔萃。中中品。)

康昕(庾云:中下品。張云:中中品。巧密精勤,有翰飛鶯弄之體。王云:學右軍亦欲亂真,嘗與南州識道人作右軍書貨。)

王崇素(庾云:中下品。李云:下中品。)

張昭(朱誕徐希秀劉繪庾云:以上皆中下品。)

王知敬(張云:行草能品。李云:中中品。碎玉殘金,雲間孤鶴。)

丘道護(王云:受訣於子敬,殊在羊欣前。李云:謬當高品,跡乃浮華。中中品。)

許文靜(張云:真第七。李云:中中品。)

宋文帝(劉義隆。庾云:中下品。張云:隸、行草妙品。李云:有子敬風骨,超縱狼籍,翕煥為美。中下品。唐評:如葉裹紅花,雲間白日。王云:帝自謂不減羊欣,時議謂天然勝羊欣,工夫不及也。)

王僧虔(庾云:雄發齊代。中上品。梁評:猶如王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種風氣。宋文帝問曰:朕書與卿書孰優?僧虔曰:帝書帝中第一,臣書臣中第一。上笑曰:卿可謂善自謀矣。)

蕭子雲(張云:隸、飛白妙品,小篆、章、行俱能品。梁評: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荊軻負劍,壯士彎弓。獵人射虎,心胸猛烈,鋒刃難當。唐評:如上林春花,遠近瞻望,無處不發。)

智永(隸、草、章俱妙品,行能品。李云:精熟過人,惜無奇態。中中品。王逸少之七代孫,妙傳家法,住吳興永欣寺,積退筆頭置大竹簏受一石餘,而五簏皆滿,瘞之號筆冢。求書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之鐵門限。)

唐太宗(李世民。好羲之書,師虞世南。嘗患戈腳不工,偶書戩字,遂空其落戈,令世南足之,以示魏徵。徵曰:戩字戈腳逼真。世南後極善飛白。置弘文館延學書士。)

元昌(漢王。張云:行能品。李云:中上品。與太宗、褚遂良受訣於史陵。)

虞世南(伯施。餘姚人。從智果而得書法。嘗著《筆髓論》。張云:隸、行草妙品。李云:上下品。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綺嬌春,鹓鴻戲沼。唐評:體段遒媚,舉止不凡。能中更能,妙中更妙。)

歐陽詢(信本。臨湘人。學羲之書,後險勁瘦硬,自成一家。議者以為真行有獻之法。自羊欣、薄紹之後,無與比者。獨智永持兵精練,欲與相攻。而詢猛銳,智永亦復避鋒。詢嘗見索靖所書碑,初唾之而去,後復觀,始悟其妙,臥其下三日。晚年筆力尤剛勁。張云:隸、行、飛白、草皆妙品,大小篆、章能品。李云:上下品。如旱蛟得水,饞兔走穴,筆勢恨少。於鐫勒及飛白諸勢,如武庫矛戈,雄劍森森。唐評:如金剛瞋目,力士揮拳。宋陳景元謂:世皆知其體方,而莫知其筆圓。)

褚遂良(登善。張云:隸行俱妙品。李云:上下品。臨寫右軍,亦為高足。豐艷雕刻,盛為當今所尚,但恨乏自然精勤意耳。唐評:字裏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

薛稷(張云:能品。唐評:多攻褚體,意亦新奇。又云:風驚苑花,雪壓山柏。)

張從申(唐評:遠近稱善,獨步江外。)

李陽冰(少溫。又名潮。嘗作《筆法論》,謂於天地山川得其方圓流峙之形,於日月星辰得其經緯昭回之度,近處諸身,遠取萬物,幽至於鬼神之情狀,細至於喜怒舒慘,莫不畢載。唐評:若古釵倚物,力有萬夫,李斯之後,一人而已。)

張旭(唐評:立性顛逸,超越古今。)

顏真卿(清臣。唐評:鋒絕劍摧,驚飛逸勢。陸羽曰:徐吏部不受右軍筆法,而書體裁似右軍,顏太保受右軍筆法,而點畫不似。蓋徐得右軍皮膚眼鼻,所以似之,顏得右軍筋骨心肺,所以不似也。)

釋懷素(唐評:援筆掣電,隨手萬變。酒酣興發,遇墻壁衣服器皿靡不書之。貧無紙,種芭蕉萬餘株,以供揮灑。書不足,乃漆一盤書之,書至再三,盤板皆穿。素伯祖惠融善學歐陽詢書,世莫能辨,至是鄉中呼為大錢,師為小錢。嘗受法於金吾兵曹錢唐鄔彤。)

李邕(泰和。江都人。唐評:華嶽三峰,黃河九曲。邕初學,變右軍行法,頓伏挫起,既得其妙,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文翰俱重於時。當時奉金帛求書,前後所受巨萬計,自古未有如此之盛也。)

柳公權(誠懸。穆宗嘗問筆法何以盡善,對曰:在心正,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以筆諫也。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筆法,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家碑刻不得公權書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購求柳書。上都西明寺金剛經碑尤為得意。)

下品

编辑

何曾(張云:草能品。)

羊祜(叔子。庾云:下上品。)

晉元帝(睿,景文。庾云:下上品。)

王恬(敬豫。張云:隸能品。)

王洽(敬和。)

王薈(敬文。)

王修(敬仁。庾云:中中品。張云:隸行俱能品。)

王珣(元琳。洽之子,瑉之兄。)

王濛(仲祖。張云:草能品。李云:下中品。王云:上可比庾翼。)

張敞(張云:古文能品。)

張澄(王云:當時亦呼有意。)

王裒(偉元。李云:下上品。張云:能品。梁武云:意深工淺,猶未當妙。)

張纮(張云:小篆能品,飛白妙品。)

范曄(蔚宗。庾云:上下品。張云:小篆、草能品。李云:下中品。如寒雋之士,亦不可棄。王云:與蕭思話同師羊欣,後叛背,失故步。)

蕭思話(庾云:下上品。張云:行草能品。李云:下中品。如遁世之夫,時或堪采。王云:全法羊欣,風流趣好,殆當不減,而獨筆力恨弱。)

謝朓(玄暉。庾云:中下品。張云:草能品。李云:創得今韻。下下品。)

謝靜(謝敷王云:並善寫經,亦能入境。)

姜詡(梁宣庾云:上下品。)

韋秀(鍾輿向泰羊<日既>識道人)

庾黔婁(宋炳費元瑤孫奉伯楊經)

諸葛融(以上庾云:下下品。)

朱齡石

庾景休

褚元明

孔敬通

王籍(文海。庾云:以上皆中品。)

衛宣

李韞

陳基

傅庭堅

張紹

陰光

韋熊

張暢

曹任

宋嘉

裴邈

羊固

傅夫人

辟閭訓

謝晦

孔閭

顏寶光

周仁皓

張欣泰

張熾

僧嶽道人

法高道人(右數人,庾評云:五味一和,五色一采,視其雕文,非特刻鵠。人人下筆,寧止追響,遺跡見珍,餘芳可折。誠乃驅馳並駕,不逮前鋒。而中權後殿,各盡其美。允為下下品。)

徐幹

徐令文(張云:草能品。)

王愔(張云:草能品。)

顏倩(梁武云:如貧家果實,無妨可愛,少乏珍羞。)

王彬之(梁評:放縱快利,筆道流便。)

柳惲(梁評:縱橫廓落,大意不凡,而德體未備。)

徐淮南(梁評:如南崗士夫,徒尚風軌,而不免寒乞。)

張斯(梁云:如辯士對揚,獨語不回,得心理會。)

齊高帝(字紹伯。庾云:下上品。李云:中下品。張云:行草能品。)

劉瑉(李云:頹波赴壑,狂瀾爭流。)

蕭特(梁評:雖有家風而風流勢薄,猶如羲、獻,安得相似。)

庾肩吾(張云:隸、草能品。李云:下上品。梁評:畏懼收斂,少得自充,效未能精,去蕭、蔡遠矣。)

袁崧(李云:下上品。梁評:如深山道士,見人便欲退縮。)

梁武帝(張云:草能品。李云:下下品。)

梁簡文帝(李云:下中品。)

梁元帝

陳文帝

褚淵

沈君理

張正見(李云:右數君亦稱筆劄,多類效顰,猶枯林之獨青一枝,眾石之孤生片琰。為下下品。於中彥回輕快,練倩有力,孝先風流,君理方達。)

智果(張云:隸、行草、章能品。)

蕭綸(李云:下下品。)

斛斯彥明(李云:筆勢咸有由來。下上品。)

房彥謙

張大隱(李云:房司隸、張益州參小令之體。下上品。)

殷令名(李云:下上品。擅名題柱。)

藺靜文(李云:下上品。正真甚為鮮潔,殊有軌則。)

錢毅(李云:下上品。小篆、飛白表敏麗,太宗貴之。)

劉逖(王晏周颙虞綽李云:劉黃門落花從風,王中玉奇石當徑,彥倫意則甚高,跡少俊銳,虞綽鋒穎迅健,並為下中品。)

魏徵(玄成。庾云:下上品。)

徐浩(季海。唐評:固多精熟,無有異趣。黃魯直云:唐自虞、褚後能備八法者,徐會稽與顏太師耳。然會稽多肉,太師多骨。又云:往時觀怒貌抉石,渴驥奔泉之論,茫然不知何語,老乃於季海書中見之。)

房玄齡(李云:雕文抱質。又云:海上雙鳧。)

陸柬之(其書如馬之齊髦,人不櫛沐。張云:隸、行妙品,章草書能品。學虞草體,用筆則青出於藍。唐評:仿佛可觀,依稀堪擬。)

鄔彤(唐評:寒鴉棲林,平岡走兔。)

盧藏用(張云:行、隸、草能品。唐評:露潤妍花,煙凝修竹。)

裴行儉(張云:隸、草、行能品。)

王承烈(張云:隸、草、行能品。)

高正臣(張云:隸、草、行能品。)

傅玄(張云:隸能品。)

楊肇(張云:隸、草能品。)

釋崇簡(唐評:臨寫逸少,時有亂真。)

蔡隱丘(以下古質放意,自成一家。)

韓擇木(龜開萍葉,鳥散芳洲。)

梁升卿(驚波往來,巨石前卻。)

張庭珪(古木崩沙,閑花映竹。)

史惟則(雁足印沙,深淵魚躍。右四人皆善八分。)

孫過庭(隸、行草能品。丹崖絕壑,筆勢堅勁。)

張懷瓘(繼以章草,生意頗多。)

史麟(逸氣雄鎮,超然不群。)

梁耿(錯落魚文,縱橫鳥跡。)

張芬(孤松聳身,弱草垂露。)

房廣(婉美芬靄,春鶯欲妖。)

沈益(春鷺窺魚,秋蛇赴穴。)

張彪(孤峰削出,藏筋露節。)

陸曾(驚波魚躍,深水龍潛。)

桓夫人(如快馬入陣,屈伸隨人。)

傅玉(項羽拔戈,荊軻持戟。)

王紹宗(筆下流利,快健難方,熟看轉增美妙。)

程廣(鴻鵠弄翅,翺翔頡頏。)

張越(蓮花出水,明月開天。霧散金峰,雲低玉嶺。)

蕭誠(舞鶴交影,騰猿在空。)

韋陟(蟲穿古木,鳥踏花枝。)

宋儋(暮春花發,春柳枝低。)

沈千運(饑鷹殺心,忍疲筋骨。)

關操(淵月沈珠,露花濯錦。)

鄭虔(家貧,於青龍寺拾柿葉學書。評云:如風送雲收,霞催月上。)

李璆(垂藤著地,枯木如折。)

吳郁(字體綿密,不謝當時。)

賴文雅(騰沙郁霧,翻浪揚鷗。)

賀知章(縱筆如飛,酌而不竭。)

何昌裔(子敬餘波,時時可玩。)

宋之問(天性卓絕,而功未深。)

李清(變化自逸,代有斯人。)

玄悟(骨氣無雙,迥出時輩。)

湛然(子雲之後,難與比肩。)

《書學纂要》云:慶曆以來,唯君謨特守神度,眉山、豫章一掃故常,米、薛、二蔡大出新奇,雖皆有所祖襲,而古風蕩然。南渡而後,思陵大萃眾美,筋力過婉,吳傅朋規仿孫過庭,姿媚傷妍,姜堯章迥脫脂粉,一洗塵俗,有如山人隱者,難登廊廟。

(右所集評皆據古人之論,始於倉頡,終於唐人,尚多遺逸,博雅君子其葺正焉。)

辯古

编辑

古文篆隸

编辑

石鼓十(史籀書。今在京文廟。薛尚功法帖所載字完於真本,鄭樵音不可信。)

延陵君子碑(在鎮江。人謂孔子書。文曰: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案古帖止雲嗚呼有吳君子而已。篆法敦古。今此碑妄增延陵之墓四字,除之字外,三字是漢方篆,不與前六字合,借夫子以欺後人耳。又且因君子作季子,漢器蜀郡洗郡字半邊,正與此君字同法,比幹墓有漢篆,亦此法。)

詛楚文(有巫咸、大沈久湫、亞駝三種,辭則一。乃後人偽作先秦文,以先秦古器比較,全不似。)

泰山碑(李斯書。石皆剝落,惟二世詔一面僅存。)

嶧山碑(李斯書。直長者真,橫倒者摹本,有新刻尤謬。)

秦望山碑(李斯書。在會稽,今無。)

張平子碑(崔瑗篆,多用隸法,不合說文,卻可入印。全是漢篆法故也。)

許慎說文(十五卷,徐鉉校定本。始一終亥者正,分韻者非古意。)

倉頡十五篇(即說文目錄五百四十字,許氏分為每部之首。人多不知,謂久已滅。此字之原,豈得不在。後世又並字目為十四卷,以五十卷著序表,人益不意其存矣。)

新泉銘(李陽冰書最佳。)

碧落碑(在絳州。字雖多不合法,然布置美茂,自有神氣,當以唐碑觀之。)

古三墳書(乃偽書。言詞俗謬,字法非古。尚書無也字,此書有之。必字合從八弋,此從心加一筆。,此隨俗作之字引腳。其謬甚多。)

古文尚書(乃後人不知篆者以夏竦韻集成,不合古。)

古文孝經(內一篇大謬,後人妄欲作古,以古文字集成,觀者當取其字。)

泉誌(間有泉文,近於道者可以廣見聞。有妄作三皇幣及禹幣,不可信。卍此字人謂萬字,乃出古錢,不見此書,終不知也。)

六書故(戴侗以鐘鼎文編此書,不知者喜其字皆有古字。形古字今,雜亂無法。鐘鼎偏傍不能全有,卻以小篆足之,或一字兩法。音睘,加宀為寰,乃音為官,字不從寸木,今乃書此為村,鎊鏟銐鋸尿屎等字皆從俗作鐘鼎文。各有詳註,卵字所解尤不雅。編首以門類為次第,古法掃地矣。)

薛尚功款識法帖(二十卷。碑在江州,蜀有翻本,字肥,後多一虺鼎。)

薛尚功重廣鐘鼎韻(七卷。在江州版內,一卷象形奇字,一卷器物名目,五卷韻。)

王楚鐘鼎韻(兩冊。衡州本字少,所出在薛字前。)

石經遺字韻碑(會稽蓬萊閣翻本磨滅,不異真古碑。)

徐鍇通釋(四十卷。當與許氏本相參首尾,分六書甚詳,末卷辯陽冰差誤。)

張有復古篇(載古今異文字,不可以為字少。)

張有五聲韻譜(五卷。無誤。)

夏竦古文四聲韻(五卷。前有序並全銜者佳,別有僧翻本,字多無據,且不與款識合,不可用。)

高氏五書韻總(五卷。篆、隸、真、行、草五體俱備,可助初學,間有差處。)

林罕偏傍小說(三卷。言隸與篆相通,亦自可采,但有數說與說文悖,卻系陽冰變法,是字上從,巴字從已加點之類。)

續千文(葛剛正雖近人,然字法極好。有兩續本不可無,別有偽本不佳。)

漢隸字源(六卷。字法最好。洪氏本有碑目在前。)

隸韻(二冊。閩中刻本字體不佳。)

碑文隸韻(十卷。劉球編,外一卷紀源。)

隸釋(二十七卷。並隸續十卷,通作一部。皆漢碑釋文。隸續畫諸碑形及墓壁畫像,其碑多圭首或笏首,上有垂虹,或題處偏僻,畫則如影象形渾黑。)

佐書(姑蘇顏氏本,字多而無法。)

嘯堂集古錄(一百紙,王俅集也。中有古印文數十,其一曰夏禹,系漢巫厭水災法印,世傳度水佩禹字。此印乃漢篆,所以知之。又一印曰孔夫音誤,是孫茲二字。又有滕公墓銘,郁郁作兩字書,且妄為剝落狀。然考之古法,疊字只作二小畫附其下,秦時大夫猶只以夫字加二小畫,況此疊文者乎?偽無疑矣。)

──右古文篆隸

真書

编辑

力命尅捷宣示帖(鐘繇)

樂毅畫讚黃庭霜寒(王羲之)

洛神賦(王羲之)

曹娥遺教羊叔子碑(六朝)

瘞鶴舊館壇(陶弘景)

千字文(智永書。梁武帝得羲之千字,令周興嗣次之,自爾書家每以是為程課。智永嘗寫八百本,謂以千字經心則手自應,手和心得,可與入道。)

孔子廟(虞世南)

醴泉化度虞恭公皇甫碑(歐陽詢)

哀冊聖教(褚遂良)

郎官(張旭)

麻姑壇放生池中興頌(顏真卿)

陀羅尼(柳公權)

──右真書

行書

编辑

丙舍吳人羸頓雪寒長風(鐘繇)

蘭亭極寒毒熱慈蔭官奴晚雪來禽奉橘快雪(羲之)

地黃歲終衛軍阿姨鵞羣歲盡夏日奉對思戀天寶吳興山陰黃門東家轉勝相過鵞還觸事夏節恨深黃耆礐石絡繹月內尊體(獻之)

八月五日(謝安)

枯樹賦星霜(褚遂良)

嶽麓娑羅樹雲麾東林寺(李邕)

玄靜先生碑(張從申)

──右行書

草書

编辑

十七帖(羲之)

千文(張旭)

自敘千字(懷素)

──右草書

帖評

编辑

以上並舉其要,必所當究者。若欲名家,尤以博覽為貴也。

《絳帖評》:姜堯章作,審訂深妙。

《禊帖偏傍考》:堯章作

《法帖譜系》

《翰墨志》

《法帖刊誤》元章書史

卷二字源

编辑

圖書既出,書道尚矣,固知文字之始非特倉頡也,後世作者皆乘時而增損之。然宇內萬國,文字,皆異,其源未能詳詰也。嘗覽竺典云:造書之主凡三人,曰梵,曰伽盧,曰倉頡。梵者光音天人也,以梵天之書傳於印土,其書右行。伽盧創書於西域,其書左行,皆以音韻相生而成字,諸蕃之書皆其變也。其季倉頡居中夏,象諸物形而為文,形聲相益以成字,其書下行。未知其說果何所據也。因而考之,蓋西方以音為母,華夏以文為基。諸國之風土語音既殊,而文字遂亦各異,溯流窮源,其法似不出乎此三者也。嗚呼,制書以載言,因言以達意,意茍相符則言可忘,言假以傳而書非定法。古之至人由其習俗之殊隨宜而制作,雖東西各源而傳理實一。古今遷變,而華質靡常,夫豈人力所能及哉。今以華梵創書之旨列之於篇。

華文

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方、輿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以統事務,繁飾既萌,易以書契,百工以義,萬民以察,蓋取諸夬。自倉頡創始,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其書總有六義:一曰指事,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在上為上,在下為下。二曰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日滿月虧,效其形也。三曰諧聲,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以類為形,配以聲也。四曰會意,比類合義,以見指揮,武信是也。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也。五曰轉註,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以老受考也。六曰假借,本無其事,依聲托字,令長是也。數言同字,其聲雖異,文義一也。至周宣王時,太史籀著大篆十篇,互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分為六國,制度各異。秦始皇初並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頗省改古法為小篆焉。至於焚書坑儒,典謨滌盡,工獄事繁,變隸趣約,而古文由此絕矣。是時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即鳥書,以書幡信。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隨殳體八觚而書之也。八曰隸書。衛恒曰:王莽時甄豐定古文,復有六種: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秦篆是也。四曰佐書,即隸書也。五曰繆書,所以摹印也。六曰鳥書,所以書幡信也。

張懷瓘《十體書斷》(各附諸家之論)

古文者,黃帝史倉頡所造。頡四目,通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夫文字總而為言,包意以名事也,分而為義,則文者祖父,字者子孫。得之自然,備其文理,象形之屬,則謂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聲、會意之屬,則謂之字。字者,言孳乳浸多也。題之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舒也,著也、記也。著明萬事,記往知來,名言諸無,宰制群有也。三代以來咸用之。秦用小篆,焚燒先典,古文絕矣。漢文時秦博士伏勝獻古文尚書。時又有魏文侯樂工竇公年二百八十歲,獻古文樂書一篇。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壁中得孝經、尚書等書。宣帝時河南女子壞老子宅而得古文二篇。晉咸寧五年汲郡人盜發魏安釐王冢,得冊書千餘萬言。其書隨世已變數體。周幽王時又有省古文者,今汲冢書中多有是也。滕公冢得石銘,人無識者,惟叔孫通云:此科斗書也。科斗者,即上古之別名也。

吾衍《學古篇》云:科斗為學字之祖,象蝦蟆子形,或巧畫形狀,失本意矣。上古無筆墨,以竹梃點漆書竹木上,竹剛漆膩,畫不能行,故首重尾輕,似其形耳。

大篆,周史籀所作也,或云柱下史之始變古文,或同或異,謂之篆。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漢藝文志史籀十五篇並此也。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謂之史書,凡九千字,秦趙高以教胡亥。又漢元帝、陳遵、嚴延年,並工史書是也。秦焚書與易,惟史篇得全。呂氏春秋曰:倉頡造大篆。非也。

《學古編》云:款識文者,諸侯本國之文也。古者諸侯書體各異,秦始一其法。世或以款識雜篆書,一篇之上,齊楚不分,人莫知其謬。學篆博覽古器,真款識中古字神氣散樸,可以助人,亦知象形、指事、會意等未變之妙也。凡作篆乏氣象,良以未嘗博古故也。若夫模文,終不及古。

籀文者,史籀所作也。與古文、大篆小異,後人以名稱書,謂之籀文。七略曰:即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壁古文異體,即奇字也。其跡則石鼓文存焉。

《學古編》云:李斯雖作小篆,遂以籀文為大篆。篆法匾者最佳,謂之匾。徐鉉謂非老手莫能到,石鼓是也。

小篆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籀文,謂之小篆,亦曰秦篆。始皇二十年始並六國,斯時為廷尉,乃奏罷不合秦文者,於是天下行之。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其銘題鐘鼎及作符節,至今用焉。斯雖草創,遂造其極矣。

《學古編》云:漢篆多變古法,此許氏作說文以救其失也。必先通此,則寫無謬。又當考通釋,然字有古今不同,說文頗廣,當先熟復古編,大概得矣。

初學篆時,當虛手心伸中指並二指於幾上虛畫,如此流便,方可操筆。操筆必須單鉤,卻伸中指在下夾襯,方圓平直,無不可意矣。世多不得師傳,故字多欹斜,勢不活動。若篆大字,當虛腕懸筆,腕著紙即不活。以紙筒棕櫚為筆者,非士大夫所為也。

小篆一也,而各有筆法。李斯方圓廓落,陽冰圓活姿媚,徐鉉如隸無垂腳,字下如釵股稍大,鍇如其兄,但字下如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用隸法,似乎不精,然甚有漢意。陽冰多非古法,蓋效子玉也。小篆世喜長,然不可過,但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豈不美茂。或有不可者,當以正腳為主,餘略收短如幡腳可也。字有下無垂腳者,如等字,卻以上枝為出,如草木之為物,正生則上出枝,倒懸則下出枝耳。凡寫匾額,字畫宜肥,體宜方圓。碑蓋同此,但以小篆為正,不用雜體。凡囗中字不可填滿,但如井鬥中著一字,任其下空,可放垂筆,方不覺大,圈比諸字,亦須略收,囗不可圓,亦不可方,只以炭墼範子為度自好。日目等字須更放小。凡篆中包一二畫,如日目之類,若初一字內畫不與兩傍相連,後皆如之,首尾一法。若或接或否,各不同者,非法也。又用圓圈及圓點,小篆無此法,古文有之。口字不可作三角形。凡鐘鼎古文錯雜為用,無跡為當,但以小篆法寫之,自然一法。此雖易求,卻難雜記,不熟其法,未免如百衲衣,為識者笑。此為逸法正用,廢此可也。

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云:次仲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蕭子良云:靈帝時王次仲飾隸為八分。且靈帝之前工八分者非一,而雲方廣殊非隸書,既言古書,豈得稱隸?若驗方廣,則篆籀有之,變古為方,不知其謂也。序仙記云:王次仲,上谷人,少有異志。年未弱冠,變倉頡書為今八分。始皇時官務煩多,得次仲文簡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三徵不至,始皇大怒,制檻車送之,於道化為大鳥,翻然長引,落二翮,今為大翮小翮山。山上立祠,水旱祈焉。蔡邕云:次仲初變古體,即非效程邈隸也。小篆古形猶存其半,八分已減小篆之半,隸又減八分之半。本謂之楷書,楷,法也,式也,模也。或云後漢亦有王次仲,為上谷太守。楷隸初制,大範幾同,故後人惑之。時人用寫篇章法令,亦謂之章程書。故梁鵠云:鍾繇善章程書也。且二王不善於八分,唯伯喈造其極焉。

訣云:本於篆法,學如真書,但變隼尾、擊石二波也。吾衍云:八分者,漢隸之未有挑法者也。比秦隸則易識,比漢隸則微似篆,若用篆筆作漢隸即得矣。八分與隸多不分,故言其法。又云:隸書人謂宜匾,殊不知妙不在匾,挑拔平硬如折刀頭,方是漢隸書體。洪適云:方勁古拙,斬釘截鐵,備矣。隸法頗深,姑具其略。

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始為獄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易大小篆方圓而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書難成,乃用隸字。以為隸人佐書,故曰隸書,亦曰佐書。案八分乃小篆之捷,隸亦八分之捷。陳遵善書,後鐘元常、王逸少各造其極焉。

《宣和書譜》云:有人發臨淄冢得齊太公六世孫胡公棺,上有字同今隸。案胡公先始皇四百餘年,何為已有隸法?豈是書原與篆隸相生,特未行於時耶?若邈者,豈知此體而上之,以解雲陽之難耶?

字源云:隸有秦漢之分。秦隸者,程邈以文牘繁多,難於用篆,因減小篆為便用之法,故不為體勢。若漢款識篆字相近,非有挑法之隸也。即是秦權量上刻字,世多以為篆者,誤也。漢隸者,蔡邕石經及漢諸碑上字是也。此體為最後出,皆有挑法,與秦隸同名而實異也。

姜堯章云: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古今真書之妙,無出於鐘元常,其次則王羲之。二家之書,皆蕭灑縱橫,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書判取士,而士大夫字頗有科舉習氣,顏魯公作幹祿書,是其證也。矧歐、虞、顏、柳前後相望,故唐人下筆應規入矩,無復晉魏飄逸之氣矣。

(竊謂真書又隸之變,而以形勢布置,采色為度。懷瓘論十體而真書不與焉,豈以隸為真書耶?故以堯章真書之論附云。)

章草者,漢元帝時史遊作急就章,解散隸體粗書之,漢俗簡惰,漸以行之。是已損隸規矩,縱任奔逸,因草創之義謂之草書。惟君長告令臣下則可。後漢北海敬王劉穆始善書之。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見稱於章帝。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事。魏文帝亦令劉廣通上事。蓋因章奏,後世謂之章草。惟張伯英造其極焉。章草即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

訣云:章草草具隸字,八分謹嚴如真,用其一趯二波也。

行書者,後漢潁川劉德昇所作也。即真書之少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昔鐘元常善行狎書是也。爾後羲、獻並造其極焉。獻之嘗白父云:古之章草不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於稿行之間,於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體。觀其騰煙煬火則回祿喪精,覆海傾河則玄冥失禦,天假其魄,非學之功。若逸氣縱橫,則羲謝於獻;若簪裾禮樂,則獻不繼羲。雖諸家之法悉殊,而子敬最為遒拔。故得之者,先本於天然,次資於功用。而善學者,乃學之於造化,異類而求之,固不取乎似本而各挺之自然。

訣云: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離,輕轉而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

姜堯章云:晉魏行書,自有一體,與草不同,大率變真以便揮運而已。草出於章,行出於真。雖曰行書,各有體縱,雖晉代諸賢,亦莫不相遠。蘭亭記及右軍諸帖第一,謝安、大令諸帖次之。大要以筆老為貴,少有失誤,亦可輝映。所貴濃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具備。

飛白者,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王隱、王愔並云:飛白變楷制以題署,勢勁字宜輕微不滿,名曰飛白。王僧虔云:飛白,八分之輕者。皆不言所起。案靈帝熹平中,蔡邕作聖皇篇成,待詔鴻都門下,見役人方修飾,以堊帚成字,心有悅焉,歸而為飛白之書。漢末魏初,並以題署宮闕。其體創法於八分,窮微於小篆,可謂勝寄冥通,縹緲神仙之事也。爾後羲、獻並造其極。衛恒祖述飛白而造散隸,開張隸體,微露其白,拘束於飛白,蕭灑於隸書,處其季仲之間也。梁武帝謂王獻之書白而不飛,蕭子雲書飛而不白,宜斟酌令得其衷。後子雲以篆文為之,雅合帝意。其後歐陽修得焉。

草書之先,因起於草。自杜度妙於章草,崔瑗、崔寔父子繼能,羅暉、趙襲亦法此藝,與張芝相善,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世稱一筆書,首自張伯英也。

衛恒曰:漢興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章帝時齊相杜度號善為草,後有崔瑗、崔寔,亦皆稱工。杜氏結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弘農張伯英因而轉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寸紙不見遺,韋仲將謂之草聖。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又有姜孟穎、梁孔達、田彥和及韋仲將之徒,皆伯英弟子,有名於世,殊不及文舒也。

姜堯章云:草聖之體,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躃踴,一切變態,非茍然者。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起有應,如此而起者當如此應,各有義理。王右軍書羲之字當字得字深字慰字最多,至數十字無有同者,然而未嘗不同也,可謂所欲不逾矩矣。凡學草書,先當取法張芝、皇象、索靖等章草,而結體平正,下筆有源,然後仿王右軍,申之以變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識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轉換,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自大令以來已如此矣,況今世哉。然而襟韻不高,記憶雖多,莫洗塵俗。若使風神蕭散,便當過人。自唐以前,多是獨草,不過兩字,後世相連屬數十字而不斷,號曰遊絲。此雖出於古人,無足為法,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茍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雖復變化多端,未嘗亂其法度。張顛、懷素至號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謂得長沙三昧,草書之法自是又一變矣。流至於今,不可復觀。

唐太宗云:行行若縈春蚓,字字若綰秋蛇。惡無骨也。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文,有牽引下字,乍徐還疾,忽往復收。緩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鋒則以耀其精神,無鋒則以含其氣味,橫斜曲直,鉤環盤紆,皆以勢為主。然不欲相帶,相帶則近於俗。橫畫不欲太長,太長則轉換遲。直畫不欲太重,太重則神癡。以捺代乀,以發代(即辶),亦以捺代之,唯乀則間用之。意盡則用懸針,意盡須再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

草書忌橫直分明,橫直多則如積薪束葦,無蕭散之氣。時時一出為妙。

蔡希綜云:始下筆須藏鋒轉腕,前緩後急,字體形勢狀如蟲蛇相連,意莫令斷。仍須簡略為上,不貴繁冗。至如棱側起復,隨勢所立,大抵之意,圜規最妙。其有誤發,不可再模,恐失其筆勢,猶高峰墜石,從天而下。筆意如放箭,箭不欲遲。


卷三筆法

编辑

夫書者,心之跡也,故有諸中而形諸外,得於心而應於手。然揮運之妙,必有神悟,而操執之要,尤為先務也。

操執

编辑

衛夫人曰:學書先學執筆。真書去筆頭一寸二分,行草去筆頭三寸一分。下墨點墨,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

唐太宗云: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鋒全。次實指,指實則節力均平。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易。

虞世南云:筆長不過六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實掌虛。

韓方明云:以雙指包管,亦當五指共執。要在實指虛掌,鉤擫訐送,亦曰抵送。若以單指包之,則力不足而無神氣。撮管法,以五指撮管末,可大草書。

張敬玄云:楷書把筆,妙在掌虛。運腕不可太緊,緊則腕不能轉而字體粗細上下不均。不可懸臂,氣力有限。其行草須懸腕,筆勢無限也。

盧進士用筆之法,拓大指,擫中指,斂第二指,抵無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彈丸,此大要也。而以大指節外置筆,令轉動自在,無名指抵中指,小指抵名指,此細要也。

張懷瓘云:若執筆淺則堅掣打勁,三寸而一寸著紙,勢則有餘;若執筆深而束緊,三寸而一寸著紙,勢已盡矣。其故何也?筆在指端則掌虛,運動適意,騰躍頓挫,生意在焉。筆居半則掌實,如樞不轉制,豈能自由?轉動回旋,乃成棱角,筆既死矣,寧望字之生動?

李華云:予有二字之訣,至神之方,曰截拽是也。虛掌而實指,緩衄而急送。

黃魯直云:須雙鉤回腕,以無名指抵筆,則有力。

姜堯章云:淺其筆,牢其執,實其指,虛其掌。真書小密,執宜近頭。行書寬縱,執宜稍遠。草書流逸,執宜更遠。遠取點畫長大,易於分布齊均。

韋榮宗云:搦破筆,畫破紙,藏鋒結體。大要執之欲緊,運之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知執。故孫氏有執使轉用之法。執謂淺深長短,使謂縱橫牽制,轉謂鉤環盤紆,用謂點畫向背。

揮運

编辑

李斯云:用筆先急回,後疾下,如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腳若游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云。

蕭何云: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並在腕前,文武遺於筆下,出沒須有倚伏,開闔藉於陰陽。每欲書字,喻如下營,穩思審之,方可用筆。筆者心也,墨者手也,書者意也,依此臻妙矣。

蔡邕入嵩山學書,於石室內得素書,八角垂芒,頗似篆籀,寫史籀、李斯等用筆勢。邕得之,不食三日,唯大叫歡喜,若對千人。邕遂讀三年,妙達其理,用筆特異。遂作《筆論》曰: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沈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憂,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象,可謂書矣。

鐘繇見蔡伯喈筆法於韋誕,自捶胸盡青,因嘔血,魏太祖以五靈丹活之。誕死,繇令人盜發其墓,得之,故知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見萬類皆象之,點如山頹,摘如雨線,纖如絲毫,輕如雲霧,去者若鳴鳳之遊雲漢,來者若遊女之入花林,粲粲分明,遙遙遠映者矣。

衛夫人云:用筆有六種,結構圓備如篆法,飄揚灑落如章草,凶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郁拔縱橫如古隸。然心有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

王右軍云: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使左先右,至回左亦然。藏鋒懸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護尾點勢,盡力收之。疾勢在於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掠筆在於趲鋒,峻趯用之,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

梁武帝云:運筆斜則無芒角,執筆寬則書緩弱。點掣短則臃腫,點掣長則離澌。畫細則字橫,畫粗則形慢。抱則乏勢,放又少則。

天臺紫真云:夫書必達乎道,同混一之理,似七寶之貴,以垂萬古之名。陽氣明而華壁立,陰氣大而風神生。把筆抵鋒,肇於本性。形圓則潤,勢疾則澀。法以緊而勁,逆以險而峻。內盈外虛,起不孤,伏不寡,向迎非近,背接非遠,望之惟逸,發之惟靜。

虞世南云:羲之謂耽玩之功,積如山丘,張芝學書,池水盡黑。當其雅趣,求彼真意,無圖其形容而滯於體質。此貴乎誌意專精,必可誠應也。餘中宵之間,遂夢吞筆,既覺之後,若在胸臆。又因假寐,見張芝指一道字用筆體法,斯也足明至誠感神,信有徵矣。故羲之於山陰寫黃庭經,感三臺神降。其子獻之於會稽山見一異人,披雲而下,左手持紙,右手持筆,以遺獻之。獻之受而問之曰:君何姓氏,復遊何處,筆法奚施?答曰:吾象外為宅,不變為姓,常定為字,其筆跡豈殊吾體耶?獻之佩服斯言,退而臨寫,竟昧其微,況不學乎!

《筆髓論》云:真書拂掠輕重,若浮雲蔽於晴天,波撇勾截,若微風搖於碧海,氣如奔馬,亦如朵鉤。輕重出於心,而妙用應乎手。然則體約八分,勢同章草,而各有趣。無問巨細,皆有虛散,其鋒圓豪蕝,按轉易也。豈真書一體,篆、草、章、行、八分等,當覆腕上搶掠毫開,下撇撥歷鋒轉,則稍有筋骨,指端橫鉤蹲踞轉腕之狀矣。行書之體,略同於真。至於頓挫磅礴,若猛獸之摶噬,進退鉤距,若秋鷹之迅擊。故覆腕搶毫,乃按鋒而直進。其綰也則內拓外旋,結鋒而環轉。結者上蹙,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長空遊絲,容曳而來往,又如蟲網絡壁,勁而復虛。羲之云:遊絲斷而復連。皆契以天真,同於輪扁。每作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草則縱心奔放,覆腕轉蹙,懸管聚鋒,柔毫外拓。左為外拓,右為內伏,連卷收攬,吐納內轉,藏鋒也。既如舞袖揮拂而縈紆,又若垂藤樛盤而繚繞。蹙旋轉鋒,亦如騰猿過樹,逸虬得水,輕騎追虜,烈火燎原,或氣雄而不可抑,或勢逸而不可止,縱於狂逸,不違筆意也。但先緩筆引興,心逸自急也。仍接鋒以取興,興盡則已。又生簇鋒,任豪端之奇妙,象兔絲之縈結,轉剔刓角多鉤。篆體或如蛇形,或如兵陣。故兵無常陣,字無常體,謂如水火,勢多不定,故曰字無常定也。

懷素嘗師鄔彤。彤謂之曰:學書古勢多矣,惟太宗以獻之書如隆冬枯樹,寒寂勁硬,不置枝葉。張旭嘗私語彤曰:孤蓬自振,驚沙坐飛。餘思而為書,故得奇怪。凡草聖盡於此。懷素後學書,豎牽如古釵腳。顏太師以素為同學,問之曰:學書於師授之外,須自得之,張長史睹孤蓬驚沙之外,見公孫大娘劍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狀,未知鄔兵曹有之乎?素曰:似古釵腳,為草書豎牽之極。顏公曰:師豎牽古釵腳何如屋漏痕?素抱顏公腳唱嘆久之。顏公徐問曰:師亦有自得之妙乎?對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嘗師之。夏雲因風變化,乃無定勢。又遇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顏公曰:草聖之妙,代不乏人,可謂聞所未聞也。

盧肇謂林韞曰:子學吾書,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筆之方不在於力,用於力死矣。昔受教於韓吏部,其法曰撥鐙,推、拖、撚、拽是也。

錢若水云:善書者鮮得筆法。唐陸希聲得之,凡五字,曰擫、壓、鉤、揭、抵。用筆雙鉤即點畫遒勁,謂之撥鐙法。希聲自言:昔二王皆傳此法,陽冰亦得之。希聲以授光,光入長安為翰林供奉。江南李後主得此法,書絕遒勁,復增二字,曰導、送。

雷簡夫云:餘偶晝臥,聞江漲瀑聲,想其波濤翻翻,迅駃掀搕、高下蹙逐奔去之狀,無物可寄其情,遽起作書,則心中之想盡在筆下矣。噫,鳥跡之始乃書法之祖,皆其狀也。張旭觀飛蓬舞劍,懷素觀夏雲,顏公豎牽法以釵股不如壁坼漏痕,斯師法之外皆自得者。不專為草,但通論筆法也。

姜堯章《草書法》云:折釵股者,欲其圓而有力。屋漏痕者,欲其無起止之跡。錐畫沙者,欲其勻而藏鋒。壁坼者,欲其布置之巧然皆不若是。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一起一側,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無失矣。下筆之初,有搭鋒,有折鋒。一字之體,定於初下筆。凡作字,第一多是折鋒,第二三是承上筆勢,多是搭鋒。若一字之間,右邊多是折鋒,應在左故也。又有平起如隸,藏鋒如篆。大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則妙矣。

《宣和書譜》云:唐玄度臨書甚詳,惜其出於法中而不能遺法以見意。

《書學纂要》云: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

大抵書畫之法同,故張彥遠云:草書體勢,一筆而成,血脈隔行不斷。王子敬明其深旨。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精利潤媚,新奇妙絕,名高宋代。張僧繇點曳研拂,依衛夫人筆陣圖,一點一畫如鉤戟利劍森森然。吳道玄古今獨步,受筆法於張旭。此知書畫用筆同矣。

郭若虛云:氣韻本乎遊心,神采生於用筆。用筆之難,斷可識矣。又畫有三病,皆系用筆。一曰版者,腕弱筆癡,全虧取與,物平褊不能圓混也。二曰刻者,用筆中疑,心手相戾,勾畫之際,妄生圭角也。三曰結者,欲行不行,當散不散,似物凝滯,不能流暢也。


卷四圓訣

编辑

每觀古人遺墨存世,點畫精妙,振動若生,蓋其用功有自來矣。世傳衛夫人之筆陣圖、王逸少之永字八法,猶可攷也。舍此而欲求全美於成體之後,固亦難矣。今采八法並偏傍之訣,列為圖於左。

八法

编辑

《翰林禁經》云:八法起於隸字之始,自崔、張、鐘、王,傳授所用,該於萬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隋智永發其旨趣,授於虞世南,自茲傳受遂廣彰焉。李陽冰云:昔王逸少攻書多載,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備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也。

丶側不愧臥,如高峰之墜石。問曰:點而言側何也?論曰:謂筆鋒顧右,審其勢而側之,故側也。止言點則不明顧右,無存鋒向背墜墨之勢,若左顧右側則橫摘無力,故側不險則失於鈍,鈍則芒角隱,書之神格喪矣。訣云:側者,側下其筆,使墨精暗墜,徐乃反揭,則棱利矣。又曰:作點向左,以中指斜頓,向右,以大指齊頓作報答,便以中指挫鋒,須收鋒在內,按筆收之。

一勒常患平,如千里陣雲。問曰:不言畫而言勒,何也?論曰:勒者,䟐筆而行,承其虛畫,取其勁澀,則功成矣。今止言畫者,慮在不趯出便畫,則鋒拳而怯薄也。夫勒者藉於豎趯,豎趯則筆勁澀,亡其流滑,微可稱工矣。訣云:策筆須勒,仰筆覆收。又云:用中指鉤筆澀進,覆筆以中指頓筆,然後以大指遣至盡處。

亅弩過直而力敗,如萬歲枯藤。問曰:中心豎畫謂之弩,何也?論曰:勢微弩曰弩,在乎趯筆下行,若直其畫,則形圓勢質,書之病也。訣云:鋒須先發,管逐勢行,緊收澀進,如錐畫沙。又曰:弩彎環而勢曲,如深林之喬木。

亅趯宜蹲而勢生,峻快以如飛。問曰:凡字之出鋒謂之挑,今謂趯,何也?論曰:語異而體一耳。夫趯者,筆鋒去而言之趯,自弩畫收鋒,豎筆潛勁,借勢而趯之,法須挫衄轉筆出鋒,佇思消息則神蹤不墜矣。訣云:趯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暗出。又云:傍偏輕揭借勢,勢不勁,筆不挫,則意不深。直曰趯,橫曰挑。鋒貴於澀出,適出期於側收,謂之欲挑還置也。張敬玄云:又謂之抽筆,事字中畫,宜直下筆便挑,不宜停筆。

姜堯章云: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沈實。晉人挑剔,或帶斜拂,或橫引向外,至顏、柳始正鋒為之,而無古飄逸之氣。

左上為策,策仰收而暗揭。問曰:策一名折異畫,今謂策,何也?論曰:策之於畫,理亦固殊,仰筆趯鋒,輕擡而進,故曰策也。若及紙便畫,不務遲澀向背偃仰者,此備畫耳。訣云:仰筆潛鋒,以鱗勒之法仰收揭腕趯勢於右,潛鋒之要,在畫勢暗歸於右也。夫策筆仰鋒,豎趯微勒,借勢峻顧於掠也。

丿左下為掠,掠左出而鋒輕。問曰:掠亦名分發,今稱為掠,何也?論曰:掠乃疾徐有準,隨手遣鋒,自左出,取勁險盡而為節,發則一出運用無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唐太宗云:為撇必掠,貴險而勁。訣云:撇通謂之掠,借於乘勢以輕駐鋒,右揭其腕,加以迅出,勢旋於左,法在澀而勁,意欲暢而腕,遲留則傷於緩滯。又曰:微曲而下,筆心至卷處。

孫過庭云:遣不當速。

右上為啄,啄倉皇而疾掩,如利劍截斷犀角象牙。問曰:撇之與啄同出異名,何也?論曰:撇者,俗言啄,因勢立名,用輕勁為勝,去浮怯重體為工。訣云:右向左之勢為卷啄,按筆潛蹙於右,借勢收鋒,迅擲旋右,須精險衄去之。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筆下罨,須疾為勝,形似鳥獸,臥斫斜發,作蒨不宜遲。

乀右下為磔,磔䟐趚以開撐,如崩浪雷奔。問曰:發波之筆,今謂之磔,何也?論曰:發波之筆,循古無蹤,原其用筆,磔法為徑。磔豪過聳,法存乎神。凡磔若右顧右則勢鈍矣,䟐重鋒緩則勢微肥,須通勁而遲澀之。訣云:始入筆豎築而微仰,便下徐行,勢足而後磔之。其筆或藏鋒,或出鋒,由心所好也。須飛動無凝滯。又云:波法微直曰磔,橫過曰波。作一波當三過折筆,仰而後曳。乀不宜遲。又云:抽筆法在罨,掠須峻利,右潛趯而戰行,待勢卷而機駐,揭摘而暗收。若便拋之,必流滑凡淺。側起平發緊殺,按波為抽筆,從腹內起,又謂平磔法。不遲不疾,戰筆側去,勢卷不可便出,須駐筆而後放,如生蛇渡水。庾肩吾云:將放更駐。唐太宗云:為波必磔,當三磔折而遣毫。磔者,不徐不疾而去,欲復駐而去之。筆訣云:磔筆須飛動無凝滯。草書以一拂代磔如柳葉。擊石波者,乀缺波也,章草用之。又八分更有隼尾波,即鍾公泰山銘及魏文帝受禪碑中已有此體。

姜堯章云:丿乀者,字之手足,伸縮異處,變化多端,要如魚翼鳥翅,翩翩自得。黃伯思云:昔人運筆,側掠弩趯皆有成規,造微洞玄,則出沒飛動,神會意得。然所謂成規者,初未嘗失也。

偏傍

编辑

孫過庭云: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精其點畫,乃能成字。

勒法一偃蹲鋒自駐,力到疾提,力滿微捺,力盡回鋒。訣云:用筆若錐畫沙。橫畫放手盡力,瘦硬方直,沈著勁健,無變為度。縱畫硬如屈鐵,一縱一橫,可方可圓。千形萬狀,皆如一畫,作畫成熟,就瘦硬之鐵畫,變溫和之玉畫。又云:橫畫似八分。唐太宗云:為畫必勒,貴澀而遲。姜白石云:畫者,字之體骨,欲其堅正勻凈,有起有止,所貴長短合宜,結束堅實。士,兩畫者上仰下偃。三,上潛鋒平勒,中背筆仰策,下緊趯覆收。唐太宗云:三須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生是也。禁經云:黃庭三關字用草法,上衄側,中策,下奮筆橫飛。凡橫畫多用此法。隔仰隔覆,見智果頌。

向背法向筆宜和。背筆宜峻。

垂縮法丨頻筆。又云:垂露欲垂而復縮。自王右軍始,筆欲正,自上而下,如長針直垂。丿偏拂自張長史始。張敬玄云:申字中畫,宜卓筆疾抽。唐太宗云:為豎必弩,貴戰而雄。

點法點之變無窮,皆帶側勢,蹲之首尾相顧自成。三過筆有偃仰向背等勢,著點皆磊磊落落,如大石之當衢。或如蹲鴟,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或蹲若鶚,口尖如鼠矢。如斯之類,各稟其儀。

姜堯章云:點者字之眉目,全賴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

散水法氵互相顯異。氵潛相屬視。行書借勢。訣云:上衄側,中偃下,潛挫趯鋒。或藏或露,狀類不同,意要遞相顯異。若頻有則兩點相近而上點當高,此名潛相矚視,外雖解摘,內相屬附,為上中潛鋒暗衄,下峻趯潛遣之,此鐘法也。行書勢微按,以輕利為美。

訣云:上側覆收,下築而趯之,須相承揖,若並連衄側輕揭則率字左右用之。

烈火法從古法。灬各自立勢。聯飛。布棋格。訣云:衄鋒暗接,須各立勢,抵背潛衄,所謂視之不見,考之彌彰。聯飛者,暗衄微駐,輕揭潛趯,筆鋒連綿,相顧不絕。禁經云:聯飛如雁陣當秋,樂毅論、燕然等字用之。

姜堯章云:四點者,一點起,兩點帶,一點應。

曾頭其腳法對合貴縱上開下合。相背貴橫上合下開。訣云:左潛揭而右啄。曾頭右啄右側,其腳長舒。左足謂有腳者向左舒,寶、其等字是也。

頁腳法頁上畫平勒,頁鬥折。

袞筆法令訣云:須按鋒上下蹙衄之,令、今等字是也。謂下一點。

烏字法馬、焉字同,切宜緊收。右軍云:字有緩急,如烏字下手一點須急橫,直即須遲,欲烏之腳急,乃取形勢也。

宀頭法宀若𨀛。各相顯異。行法。章草。訣云:上點駐鋒,左右挫鋒,橫畫按筆,勢須相順。又云:上點側,橫畫勒,左𠍼筆擺鋒,右峻啄輕揭出。虞永興常用之法,以圓峻飛動為美。

姜堯章云:宀頭須覆其下,容、寶等字上點須正,畫須圓的,不宜相著,上長下短。

暗築法訣云:馭鋒直沖,有點連橫,則名暗築。月、其字兩點是也。

豎𠍼法訣云:擡筆豎策挫鋒,上下豎直,尚、常等字中豎畫。

川𠍼,垂露、懸針、鄉背、弩等法皆有之,肥瘠以字分為稱,長短隨偏傍所宜。

奮筆法小訣云:左側而獨立,中衄折而右鉤。禁經云:鐘書宣示字用。若中豎則左右潛暗衄而潛趯,又簇鋒健進,為系字三畫也。

戈法戈如百鈞之弩發。論曰:夫斫戈之法,落筆峨峨如長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筆訣云:悉以中指遣至盡處,以名築拒而趯之,潛鋒暗勒,勢盡然後趯之。右軍背趯戈法,上則俯而過,下則曲而就,蓋失之於前,正之於後也。智永禪師澀出戈法,下以名指策上借勢,以中指遣之至下,以名指衄鋒潛趯,此雲禿出。張旭折芒法,潛鋒緊走,意盡乃收。章草法,潛按微進,輕揭暗趯。夫揭欲利,按欲輕,輕則骨勁神清,重則質滯鈍俗。又有斫戈、又戈、飛戈。唐太宗云:為戈必潤,貴遲凝而右顧。張敬玄云:戈腳宜斜筆直抽,直者,緣上實下自成也。上實為藏鋒抽筆也。

背拋法⺄蠆尾如壯士之屈臂。乙外略。訣云:蹲鋒緊掠徐擲之,速則失勢,遲則緩怯。又謂外擘法,左峻掠,中潛鋒衄挫,右蹲鋒外擲。右軍云:腕腳兆刂斡,上捺下撚,鋒始折轉,緩毫挫鋒,即輕重有準。庾肩吾云:欲拋還置,為駐鋒而後趯之。

撇法丿背撇,首圓蹲過,作背懸針法左出。向撇,首側,蹲右顧,作向左筆尾懸針左出,如手之前後撇物。提鋒空中打下,如步少之屬。

衫法彡上平中仰下偃,上橫下從,或反之。唐太宗云:彡乃形、影字右邊,不可一向為之,須背下撇之。

人入等法人,交爭勢。訣云:凡又、人第二筆,雲攙、引、抑、拽也。人,章草。王濛云:趯之欲利,按之欲輕。

亻立人,如烏之在柱。

姜堯章云:如立人、田、王、衤、示,一切偏傍,皆須令狹長,則右有餘地矣。

匚法上平,傍向,下平。上仰,傍背,下平。上飛平,傍飛鄉,下飛偃。飛者空中飛筆,謂緊提轉腕疾出也。

勾弩法勒弩趯。訣云:圓角趯鋒,作弩法,勢未盡而趯之。右軍云:作右邊折角,疾牽下微開,左略斡轉,令取登對。勿使腰中傷緩。視筆取勢,直截而下,轉為曲折。鉤筆轉角折鋒輕過,亦謂轉角為暗角。唐太宗云:為環必郁,貴蹙鋒而急轉。書勢論云:急牽急引,如云中掣電,日、月、因、目是也。張敬玄云:固字轉角之弩,初不宜棱角弩張,即字體俗,非特固字,但有轉筆,一切貴其圓潤。蘭亭、瘞鶴銘固字妙。

勾裹法偃勒鄉𠍼趯。仰勒背𠍼趯。訣云:圓角激鋒,待筋骨而成,如武人之屈臂,又如勁弩筋節。右軍云:回角不用峻及有棱。顏真卿云:用筆如紙下行。

重復法戔上磔衄鋒,下磔出之。訣云:上縮鋒作努,下出鋒作趯。唐太宗云:多字四撇,一縮,二少,三亦縮,四須出鋒。

丁字腳勢丁、打,宜疾不宜遲,寺、守,亦宜疾挑不宜遲。

鳳字飛勢凡兩邊悉宜圓緊,用筆之時,左邊勢宜疾,背筆時意中如電疾急也,凡、風等同。

挑勢乙右背𠍼,左衄仰勒反趯,貴抱腹而清。

口字勢嗚、呼、咽、嚨等字,口在左者宜上。和、扣、如、知等字,口在右者宜下。

卷五形勢

编辑

點畫既工而後能結體,然布置有疏密,骨格有肥瘠,不可不察也。

布置

编辑

八面俱滿者方,偏而偶者方奇飛。

八面點畫俱拱中心。

隨字點畫多少,疏密各有停分,作九九八十一分界畫均平之。訣云:布置者,長短闊狹,字之態度也;點畫斜曲,字之應對也。無布置如竹竿之無節,野人之無文。其法先主後賓,卑奉尊。按字之上下左右,畫之大小多少,取其停均,審其疏密,以下承上,以右應左,以大包小,以少附多。多以少為體,少以多為用;空則補就,孤則扶持,剛縱其柔,柔縱其剛,自然可觀。蔡邕云: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皆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右軍云:夫欲書,先凝神靜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骨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又云:夫書字四方,南高北下東辟西闔為形,上平下端左輕右重為勢。凡字處其中畫之法皆不宜倒,其左右相顧,右宜粗於左畔。橫貴乎纖,豎貴乎粗,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腹不宜促,腳不宜賒,又不宜斜。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傷密則似痾瘵纏身,傷疏則似溺水之禽。陶隱居云:近左虛右,分間不同,視之不足,學之難工。

智果心成頌。回展右肩,頭項長者向右展,宣、壹、尚字等是也。長舒左足,有腳者向左傍舒,實、其等是也。峻拔一角,字方者擡右角,國、用、周字是也。潛虛半腹,畫稍粗於左,亦要遠近均勻,遞相覆蓋,令左實右虛,用、見、罔丶月字是也。隔仰隔覆,並字是隔二,姜字是隔三,仰覆用之,間開間合。無字等四點四畫為縱,上開則下合之,回互留放。謂字有磔掠重者,爻字上住下放,茶字上放下住,不可並放。變換垂縮,並字右縮左垂,斤右垂左縮,上下亦然。繁則減除,王書懸字,虞書毚字,皆去其下一點,張書盛字,改血為皿。疏則補續,神字加點、辛字加畫之類。分若仰背,謂縱也,州冊之類,皆須自立向背,合如並目。八字、州字皆須潛相矚視,孤單必大。一點一畫成其獨立也。重並乃促,謂昌、呂、爻、棗等字之上小。林棘羽字左促,以側附斜。丿為斜,點為側,交、欠、以、人等是也。以斜附曲,謂為曲,女、晏、必、在等是也。覃精一字,功歸自得,盈虛向背,仰覆縮垂,回互不失也,統視連行,妙在相承起伏。

梁武帝觀鐘繇書十二意。顏真卿張旭問答。夫平為橫,子知之乎?真卿曰:長史每令作一平畫,皆須縱橫有象,其此之謂乎?曰:然夫直為縱,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直者必縱之,不令斜曲之謂乎?曰:然。夫均為間,子知之乎?曰:嘗蒙示以間不容光之謂乎?曰:然。密謂際,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築鋒下筆,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謂乎?曰:然。鋒謂末,子知之乎?曰:豈不謂末以成畫,使其鋒健之謂乎?曰:然。力為骨體,子知之乎?曰:豈不謂趯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乎?曰:然。輕為曲折,子知之乎?曰:豈不謂鉤筆轉角折鋒輕過,亦謂轉角為暗過之謂乎?曰:然。決謂牽掣,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牽掣為撇,決意釋鋒,不怯滯,令險峻而成之謂乎?曰:然。補謂不足,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結構點畫或有失趣者,則別點畫旁救之乎?曰:然。損謂有餘,子知之乎?曰:豈不謂趣長筆短長,使意氣有餘,畫若不足之謂乎?曰:然。巧謂布置,子知之乎?曰:豈不謂欲書先想字形大小,布置令其平穩,或意外字體,令其有異勢乎?曰:然。稱謂大小,子知之乎?曰:豈不謂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寬之令大,兼令茂密所以為稱乎?曰:然。

運筆都勢訣云: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四隅相招,大小相副。長短闊狹,臨時變通,用意經思,何虞不勝。

歐陽詢云:每秉筆必在圓正氣力,縱橫重輕。凝神靜慮,當審字勢,四面停勻,八邊俱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心眼準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隨其大小,不可頭輕尾重,無令左短右長。斜正如人,上稱下載。

張懷瓘十法:偃仰向背,謂兩字並為一字,須求點畫上下偃仰離合之勢。陰陽相應,謂陰為內,陽為外,斂心為陰,展筆為陽,左右亦然。鱗羽參差,謂點畫編次無使齊平,如鱗羽之狀。峰巒起伏,謂起筆蹙衄如峰巒之狀,殺筆筆須存結。真草偏枯,謂兩字或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謂之偏枯,須求映帶。斜正失則,謂落筆結字,分付點畫之法,須依位次。遲澀飛動,謂勒磔皆須飛動,無凝滯之勢。射空玲瓏,謂煙盛識行草字用筆不依先後。尺寸規度,謂不可長有餘而短不足,須引筆至盡處,則字有凝重之態。隨字轉變,謂蘭亭年字一筆作懸針,歲字即變垂露,其間字各有體。

姜堯章云:疏欲風神,密欲老蒼。如隹之四橫,川之三直,魚之四點,畫之九畫,必須下筆勁凈,疏密得勻乃佳。當疏不疏,反成寒乞,當密不密,必至雕疏。且字之長短小大,斜正疏密,天然不齊,孰能一之?晉、魏書法之高,良由各盡字之真態,不以私意參之耳。向背者,如人之顧盼指畫,相揖相背,發於左者應於右,起於上者伏於下。大要點畫之間,施設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軍蓋為獨步。蔡希綜云:每字皆須骨力雄強,奕奕有飛動之勢,屈折之狀如鋼鐵為鉤,牽掣之蹤若勁針直下。主客勝負,皆須姑息,先作者主也,後為者客也。既構筋力,然後裝束,必須舉止合則,起伏相承。

肥瘠

编辑

韋誕云: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衛夫人曰: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微骨多肉者謂之墨豬。梁武帝云: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此皆自然之理也。皆抑揚得所,趣舍自違。值筆廉斷,觸勢峰郁。揚波折節,中規合矩。分間下註,濃纖著力。肥瘦相和,骨力相稱。婉婉娩娩,視之不足。棱棱凜凜,常有生氣。適眼合心,便為甲科。訣曰:書以骨氣為體,以主其內,以肉色為用,以彰其外。氣宜清,色宜溫,骨宜豐,肉宜潤,不失其所。虞世南云:側管則鈍慢而多肉,直鋒則幹枯而露骨,終其悟也。粗而不鈍,細而能壯,長而不為有餘,短而不為不足。歐陽詢云:不可瘦,瘦則形枯,復不可肥,肥則質濁。張懷瓘云:夫馬筋多肉少為上,而肉多筋少為下。書亦如之,皆欲骨肉相稱,神貌怡然。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馬為駑胎,在人為肉疾,在書為墨豬。準其病狀,未即已也。惟題署及八分則肥密可也,自此之外,皆宜蕭散,恣其運動。徐浩云:宜先立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用筆特須藏鋒,不然字則有病。夫鷹隼乏彩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翚翟備色而翺翔於百步,肉豐而力沈也。若華藻而高翔,書之鳳皇矣。歐、虞為鷹隼,陸、褚為翚翟焉。黃魯直云:作字須筆中有畫,肥不露肉,瘦不露骨。政如詩中有句,亦猶禪家句中有眼,須參透乃悟耳。

姜堯章云:用筆不欲太肥,太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太瘦則形枯。多露鋒芒則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則體不精神。然其太肥不若瘦硬也。

卷六風神

编辑

翰墨之妙,通於神明,故必積學累功,心手相忘,當其揮運之際,自有成書於胸中,乃能精神融會,悉寓於書,或遲或速,動合規矩,變化無常而風神超速,是非高明之資孰克然耶!

情性

编辑

《禁經》云:有功無性,神彩不生;有性無功,神彩不變。又云:九生法:一生筆,純毫為心,軟而復健。二生紙,紙新出篋笥,潤滑易書,即受其墨,乃久露風日,枯燥難用。三生研,用貯水畢則乾之。

司馬云:研石不可久浸潤。四生水,義在新汲,不可久停,停不堪用。五生墨,隨要旋研,墨光為上,多則泥鈍。六生手,適攜執勞,腕則無準。八生目,寢息適寤,光朗分明。九生景,天氣清明,人心舒悅,乃可言書。

虞世南云:收視返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故知字雖有質,跡本無為,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書道玄微,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必須心悟,不可以力取也。

孫過庭云: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各有其五。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合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佳,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右軍之書,寫樂毅則情多拂郁,書方朔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則縱橫曲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戒誓,情拘意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情動於中,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子敬以下,莫不鼓弩為力,操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也。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柔以合體,匆勞逸以分軀。或怡淡雍容,內合筋骨,或折挫槎枿,外耀鋒芒。假令收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勁加之,亦猶枝幹扶疏,淩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雲月而相輝。如其筋骨偏多遒麗蓋少,則若枯槎架險,巨石當路,雖妍妙雲闕而體質存焉。若遒麗居優,骨氣將劣,譬如芳林落蕊,空照灼而無依,蘭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失於規矩,溫柔者傷於軟緩,躁勇者過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滯澀。盡善難求,雖宗一家而變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質直者則勁挺不遒,剛狠者又屈強無潤,矜斂者弊於拘束,脫易者失於規矩,溫柔者傷於軟緩,躁勇者過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滯澀,遲重者終於蹇鈍,輕瑣者染於俗吏。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

張懷瓘云:古人妙跡,用思沈郁,自非冥搜,不可而見。固大巧若拙,明道若昧。泛覽則混於愚智,研味則駭於心神。百靈儼其如前,萬象森其在矚,雷電興滅,光陰糾紛。考無說而究情,察無形而得相,隨變恍忽,最深杳冥。金山玉林,殷乎其內,何奇不有,何怪不儲,無物之象,藏之於密。靜而求之或存,躁而求之或失,雖明目諦察而不見,長策審迫而不知,豈徒倒薤、懸針、偃波、垂露而已哉!

訣曰:彩色者,字之神也。神馭氣,氣馭形,形全骨,骨全神色。

歐陽修曰: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全。

姜堯章曰:風神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墨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則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臒,肥者如貴遊之士,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

《運筆訣》云:遺跡古法,事理昭然,用舍變通,誠難定執,神彩風姿,隨宜自立。

《書畫譜》云:情之喜怒哀樂,各有分數,氣之清和肅壯,奇麗古淡,互有出入。

遲速

编辑

虞安吉云:太緩無筋,太急無骨。

《筆勢論》云:意在筆前,字居筆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仍下筆不用急故須遲何也?筆為將軍,故須持重。心欲急不欲遲何也?心為箭鋒不欲遲,遲則中物不入。每字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若直筆急牽裹,此暫視似書,久味無力。又云:初業書要類乎本,緩筆定其形勢,忙則失其規矩。但取形質快健,手腕輕便,方圓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筆勢,莫以字大難而慢展毫端。

《筆髓論》云:遲速虛實,若輪扁斫輪,不疾不徐,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心口不能言也。

歐陽詢云: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癡。

孫過庭云: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勁速,不能迅速,翻效持重。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將反其速行,臻會美之方。專溺於遲,終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非其心閑手敏,難以兼通者焉。訣曰:速則神在其中,遲則妙在其內。能速而速謂之入神,能速而不速謂之賞會,未能速而速謂之狂馳,不當遲而遲謂之淹滯。狂馳則形勢不全,淹留則骨肉重濁。又云:能縱橫斜直,不速而行,不止而緩。腕不停筆,筆不離紙,實按而和,意在筆前。心不速而神氣短,筆不遲而形色枯。一速一遲,乃得剛柔相濟,表裏相資。

姜堯章云: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必先能速而後為遲。若素不能速而專事遲,則無神氣,若專事速,又多失勢。密法曰:遲筆發於疾,疾筆發於遲。逆入倒出,取勢如功,診候調停,偏宜寂靜。

方圓

编辑

《翰林隱術》云:崔子玉云: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

虞世南云:字形者,如目之視也。為目有止限,明執字體,既有質滯,為目所視遠近不同,如水在方圓,豈由乎水,且筆妙喻水,方圓喻字,所視則同遠近則異。變通異訣曰:方以圓成,圓由方得。舍方求圓,則骨氣莫全,舍圓求方,則神氣不潤。方不變謂之鬥,圓不變謂之環,此書之大病也。

張懷瓘曰:蓋欲方而有規,圓而不失矩。亦猶人之指腕,促則如指之卷,賒則如指之屈。理從裹之以皮肉,若露筋骨,是乃病也,豈曰壯哉。書亦須圓轉,順其天理,若懾成棱角,是乃病也,豈曰力哉!

姜堯章云: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美矣。若方圓曲直不可顯露,直須涵泳一出自然。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滯,滯則不遒。然而真以轉而後遒,草以折而後勁,方長嚴肅為體,圓轉輕健為用。

卷七工用

编辑

王右軍過江觀覽名刻,嘆學衛夫人書徒費歲月。故學書者以當知所終宗尚,乃能知所用力,至於臨摹之功,丹墨之妙,皆宜精究也。

宗學

编辑

右軍云:頃尋諸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

張旭云: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須口傳手授,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迫,巧使合宜。其次變通適懷,縱合規矩。其次紙墨精佳。虞世南云:掇筆往來,懸管自在,但取體勢雄壯,不可拘其小節。右畏懼生疑,否臧不決,動用迷於筆前,振動惑於手下,師心固乎獨見,弟子執其寡聞,恥請問於智人,忌藝能之勝己,若欲造玄,未之見也。

張懷瓘云:大物芒芒,各歸其根,復本謂也。書復於本,上則法於自然,次則歸乎篆籀,又其次者師於鐘、王。夫學鐘、王尚不繼虞、褚,況冗冗者哉。又云:一點一畫,意態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餘裕。然字峻秀類於生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者,書之妙也,是曰無病。勤而行之益佳,若有方闊齊平,支體肥遁,布置逼仄,有所不容,棱角且形,神氣昏蒙,以濃墨為華者,書之困也,是曰病甚,稍須毒藥以攻之。

孫過庭云:趨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富,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劄。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故亦旁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若毫厘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至如鐘繇隸奇,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伯英不真,而點畫狼籍,元常不草,使轉縱橫,自茲以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專精也。雖篆籀、章草,工用多變,而濟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又云: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但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旨歸。豈惟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合。致使摹拓日廣,研習歲滋,先後著名,多從散落,歷代孤紹,非其效歟?夫運用之方,雖由已出,規模所設,信屬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茍知其術,適可兼通,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得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利,翰逸神飛。亦猶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則老不如少。思則老而愈妙,學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時,時然一變,極其分矣。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會通之際,人書俱老。

李華云:大抵字不可拙,亦不可巧,不可今,不可古,華質相半可也。鐘王之法,悉而備矣。近世虞世南深得其體,別有婉媚之態。

徐季海云:張伯英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永禪師登樓不下,四十餘年。張公精熟,號為草聖;永師拘滯,終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盡美。

俗云:書無百日工。蓋悠悠之談也。

《臨池訣》云:第一用紙墨,第二認勢,第三裹束,第四真如立,第五行如走,第六上稀,第七中勻,第八下密。

張敬玄云:初學必先真書。便學縱體為宗主,真體難成矣。

宋高宗云:士於書法必先學真書,以八法俱備,不相附麗,至側字亦可正讀。不論本體,蓋篆籀之遺風。若楷法既到,則肆筆行草,自然臻妙。

朱文公《筆法銘》云:握管濡毫,伸紙行墨,一於其間,點點畫畫,放意則荒,取妍則惑,必有事焉,神明其德。

姜堯章云:下筆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又云:或者專喜方正,極意歐、顏,或者專務勻圓,留心虞、永。或為體須稍匾則自然平正,此又徐會稽之病;或謂欲其蕭散則自不塵俗,此又王子敬之風,豈足以盡書法之美哉!歐陽率更雖結體太拘,而用筆特備眾美,雖少楷則,而翰墨灑落,追蹤鐘、王,來者不能及矣。顏、柳結體雖異,用筆復溺一偏,書法一變。字畫剛勁高明固不為無助,而晉、魏之風軌掃地矣。僧傳曰:政禪師工書,筆法絕如晉、魏間人,常笑學者臨法帖曰:彼皆知翰墨為貴者,其工皆有意,今童子書畫多純筆,可法也。

臨摹

编辑

《筆勢論》云: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筆下不滑,兩行一度,創臨惟須筆滑,不得計其遍數。

唐太宗云:朕少時頻遭陣敵,必自指揮。觀行陣即知其強弱,每取吾弱對其強,以吾強對其弱。敵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數十步;吾擊其弱,必突過其陣,自背而反擊之,無不大潰。多用此制勝,思得其理深也。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態自生耳。然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張懷瓘云:夫簡兵則觸目而是,擇將則萬不得一。故與眾同者俗物,與眾異者奇材。書亦如然。為將之明,必不披圖講法,明在臨陣制勝。為書之妙,必不應文按本,妙在應變,無方皆能,遇事從宜,決之於度內者也。

虞安吉云:未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成書耶。

姜堯章云:摹書最易。

唐太宗云:臥王濛於紙上,坐徐偃於筆下,可以嗤笑子雲。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締觀,思其運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其次雙鉤蠟本,須精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夫臨摹之際,毫髮失真則神情頓異,所貴詳謹。又云:字書專以風神超邁為主,刻之金石,其可茍乎!摹字之法,須墨暈不出字外,或填其內,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體。雖然,猶貴於瘦勁,使工刻之,又從而刮治之,則瘦者亦肥矣。雙鉤時須倒置之,使無容私意於其間,誠使下本明,上紙薄,倒鉤何害?若下本晦,上紙薄,卻須能書者為之,發其筆意可也。夫鋒芒者,蓋字之精神,大抵雙鉤多失,又須朱其背時稍致意焉。

丹墨

编辑

右軍云:紙剛用軟筆,紙柔用硬筆。純剛如錐畫石,純柔如泥印沙,既不圓暢,神格亡矣。書石同紙剛例,蓋其相得也。又云:用筆著墨不過三分,不得深浸,毛弱無力,墨用松節同研,久彌佳矣。

米元章《畫史》云:古書畫皆圓,蓋有助於器。唐皆鳳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一援筆,因凹勢鋒已圓,書畫安得不圓?今研如心,平如砥,一援筆則褊,故字亦褊。又近有𨫼心凸研,援筆即三角,安得圓哉!

姜堯章云:欲刻者不失真,未有若書丹者。然筆得墨則瘦,得朱則肥,故書丹尤以瘦為奇。而圓熟美潤常有餘,燥勁古老常不足,朱使然也。又云:作楷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求險。墨濃則筆滯,墨燥則筆枯。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運動,勁則有力,圓則妍美。蓋紙筆墨皆書法之一助也。

卷八附錄

编辑

印章

编辑

印制,《周禮》:璽節。鄭氏注云:「璽節者,今之印章也。」

許慎《說文》云:印,執政所持,信也。徐鍇云:從手爪以持,信也。

衛宏云: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惟其所好。然則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也。七雄之時,臣下璽始稱曰印。

漢制:諸侯王金璽,璽之言信也。古者印璽通名。漢舊儀云:諸侯王黃金璽、槖駝鈕,文曰璽,謂刻曰某王之璽。列侯黃金印、龜鈕,文曰某侯之章。丞相太尉與三公前後左右將軍黃金印、龜鈕,文曰章。中二千石銀印、龜鈕,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鼻鈕,文曰印。

建武元年,詔諸侯王金印赤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銀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銅印墨綬及黃綬。

陳制:金章或龜鈕、貔鈕、豹鈕,銀章為龜鈕、熊鈕、羆鈕、羔鈕、鹿鈕,銀印為圭鈕、兔鈕、銅印、率環鈕。

吾衍曰:漢晉諸印,皆大不逾寸,惟異其鈕以別主守之上下。諸侯王印以槖駝,列侯以龜,將軍以虎,於蠻夷則虵𧈭駝兔之屬,示周禮六節之義也。其字皆曰文,常職多瓦鈕,令長印止作鼻鈕,可綰而已。其印文惟侯印就範中鑄字,極精致,是擇日封拜,非急遽為之也。虗爵曰填其文以金銀,當時未有署僉以印為信,故軍中印皆鑿。官重者兩鑿成文,官卑者畫一鑿。或字有疏密不一,則密文細而疏文肥。人名私印,其六面者多鑿,餘亦皆鑄。率多為龜鈕,或二印一龜,身首藏合,謂之子母印。聞有三級壇鈕,及天祿辟邪者,或大小為兩面。晉時猶有漢印,惟私印間用朱文,字體與漢不異,唐人用朱文,故古法漸廢也。

印記

编辑

唐太宗自書「貞觀」二字作二小印。

玄宗自書「開元」小字作一小印。

集賢印秘閣印、翰林印,各以判司所收掌圖書定印。

弘文之印(恐是東觀舊印,書者其印至小。)

元和之印(恐是官印,多印拓本書畫。)

東晉僕射周顗印(古小䳄字。)

梁徐僧權印。

唐魏王恭印。

太平公主駙馬武延秀玉印,胡書四字,梵音云「三藐母馱」(今「多黑䭾」)

潤州刺史徐嶠印。

嶠之子吏部侍郎會稽郡公徐浩,浩子璹印。

議郎竇蒙印。

蒙弟范陽功曺竇印。

延王友竇永二小字印。

金部郎中劉繹印。

起居舍人李造印。

鄂州司馬張懷瓘弟、盛王府司馬懷瓘印。

劍州司馬劉知章印。

光祿大夫中書令趙國公鐘紹京印。

張彥遠高祖中書令河東公印。

曾祖相國魏國公印。

祖高平公二小印。

司徒沂國公李勉印。

子兵部員外郎李約印。

趙國公李吉甫印。

御史大夫黎幹印。

桂州觀察使蕭佑印。

晉公韓滉印。

鄴侯李泌印。

宰相王涯印。

僕射馬總印。

宣州長史周昉印。

張敦簡印。

劍州刺史王朏印。

右印記,記千百年可為龜鑒別有。

右皆未詳去處,皆識鑒之家印記,並可為証。

又有禇氏書印,非禇河南之印也。

此外更有禇家印署,皆非鑒識,不足為証,故不具錄。若不識圖畫,空驗印記,然自古及今家藏傳玩要知跋尾。

印記乃書畫之本耳。

印譜

编辑

長秋宮寶用之。(江休復《嘉佑襍志》云:淘蔡河獲一玉印,與篆文不同,成陰陽字。李昌言處見飛白鳳字印。)

繡衣執法大夫印(銅印龜鈕,得之淮陰,字畫微漫,大夫字用嶧山篆法。)

奉車都尉(銀錯龜鈕,遍體塗銀。)

校尉之印章。(僧贊寧要言曰:近獲銅龜印,一寸餘,其文五字,其篆前兩行皆二字,第三行單章字,伸之令長,稱副前二行。)

廷尉之印章。

軍曲矦丞章。(馬永年《懶真錄》云:今印文榜額有之。印用之字,其來久矣。太初元年夏五月正厯,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用五。注云:漢用土數五,五謂印文。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諸守相卿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字足。右二印皆太初以後五字印也。後世不然,印文榜額有三字者足成四字,有五字者足成六字,但取端正耳,非字之本意也。)

倉印(銅印,甚薄令其長,而二之隆其中一叚,比印身倍厚,為鈕色如碧玉鈕,左一淺竅不透,右按太倉令丞,漢制主受郡國漕榖。)

督攝萬幾(通典云:北齊有木印,長一尺,廣二寸五分,背上為鼻鈕,長九寸,厚一寸,廣七分,腹下隱起。篆文曰:「督攝萬幾」,惟以印籍縫,今齪合縫條印蓋原於此。)

南徐司馬之印(銅印,銳鈕,桓溫嘗引袁高為南徐司馬,即此是也。印制與漢不類,蓋晉物也。然文乃楷書順字,或謂古者官印皆佩於身,即作楷書,須順字讀之。所貴一則人易讀,若是反字,雖可以印用,但擾攘時仰賜臣下,貴順忌反,非若篆文反正皆可讀也。)

賈山印(銅印,兩面山漢文,時言治亂曰:賈山至言。)

邯鄲淳 子叔(銅印,兩面文曰子叔,史云:淳字叔。當以印為正。)

劉勝私印(銅印,瓦鈕,鈕上作鈕,鈕中穿一小印,鈕上見一珠,下覆盆可轉不可出。勝姓名見東漢杜密傳中。)

金關封完(銅印,輪鈕,兩面上皆有文如漢鏡名。)

武琦(六靣印内內有印著臣字者,王應先曰:秦漢前人相語,往往稱臣,不必君前,然後稱臣也。王寀曰:武琦六印,如言事言疏等文自有序,則稱臣者當徹君前,其制度字畫纖巧,不類秦漢,疑六朝物。)

右擇其制度之異者錄之,餘見各家譜中。

《宣和印譜》四卷

楊克一《圖書譜》一卷(又名集古印格,張文潛之甥,其父補之。)

王厚之《復齋譜》,字順伯,臨川人。

顏叔夏《古印譜》二卷(字景周,吳人。)

姜夔《集古印譜》一卷(字堯章,鄱陽人,自稱白石生。)

吾衍《古印文》一卷(字子行,太末人,精篆籀。)

趙孟頫《印史》一卷(字子昻,吳興人,善書。)

印法

编辑

秦有八體書,三曰刻符書,即古所謂繆篆。五曰摹印,蕭子良以刻符摹印合為一體。徐鍇謂符者,竹而中剖之字形半分,理應別為一體。摹印屈曲,則秦璽文也,子良誤合之。

李陽冰曰:摹印之法有四,功侔造化,冥受鬼神,謂之神筆。畫之外得微妙法,謂之奇。萟精於一規矩方員,謂之工。煩簡相叅,布置不紊,謂之巧。

趙彥衛云:古印文作白文,蓋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今之木印及倉厫印近之矣。自有紙始用朱字,間有為白字者。

米芾《書史》云:印文須細,圈須與文等。太宗秘閣圖書之印,不滿二寸,圈文皆細,上閣圖書字印亦然,仁宗後印經院賜經,用上閣圖書,字大印粗,文若施於書畫古紙,素字畫多有損。於書帖近三館秘閣之印,文雖細圈,乃粗如半紙,亦印損書畫也。王說見某家印記與唐印相似,始換作細圈,仍皆求作篆如填,篆自有法,世填皆無法。貞觀開元皆小印,便於印縫,大者圈刓角一寸,已似古篆,於《鶺鴒頌》上見之。

又云:唐印郭如一細如絲髮,篆文取稱不必專滿,世所收唐告可考也。今印文可篆回環曲折,更無餘地,郭倍於文。

吾衍摹印法:漢有摹印篆,只是方正篆法,與隸相通。後人不識古印,妄加盤屈,且以為法,多見故家藏。得漢印字皆方正近乎隸書,此即摹印篆也。凡屈曲盤回,唐始如此,今碑刻有顏魯公告尚書省可攷。

白字印

编辑

皆用漢篆平正方直,字下可圜縱有斜筆出,當取巧寫過,如崔子五寫張平子碑上字,及漢器上並碑蓋印章等字最第一,其印文必過於邊,不可空空,且不古。

朱文印

编辑

或用雜體篆,不可太恠。擇其近人情者,免費詞說。其印文不可逼邊,須當以空中、空白得中處為相宜,庶免印出與邊相倚也。字宜細於四傍,有出筆皆滯邊,邊須細於字,字若一體印出時,四邊虗紙昻起,未免邊肥於字,粘邊朱文,建業文房之法也。

三字印

编辑

一邊一字,一邊兩字者,以兩字處與一字處相等,不可兩字中斷,又不可太相接。凡印文中有一二字偶有自然空缺,不可映帶者,聽其自坐,古印多如此。又下有空處,懸之最佳,不可妄意伸屈,務欲填滿。若寫之得法,自不覺空處。凡印文中有匾口如子字,上口略須寬,使口中見空,稍多方混厚,漢印皆如此。

四字印

编辑

若前二字交果有空,後二字無須當空,一畫地別之,字有腳,故言及此,不然一邊見分,一邊不分,非法度也。

軒齋等印

编辑

古無此式,惟唐相李泌有端居室白文五印,或可為法,白文終非法,不若只朱文。唐人雖有號,未嘗作印,三字扁卻有之。

名印

编辑

不可妄寫姓名,相合或加印字等。字或兼用印章,字曰姓某。印章不若只用印字為正也。二名者可回文寫,姓下著印字在右,二名左是也。單名者曰姓某之印,卻不可回文寫,名印內不得著氏字。

表字印

编辑

只用二字,此為正式。近人欲並知姓氏加氏,其上曰某氏。某若作姓,集文古雖有此稱,系他人美已,卻不可入印。漢人三字印非復姓及無印字者,皆非名印。蓋字印不可以印字亂耳。漢張安字幼君,有印曰張幼君,右一字左二字。唐呂溫字化光,有印曰呂化光,此亦三字表字印式也。


押署跋尾

编辑

前代御府,自晉宋至於隋,收聚圖書皆末行印記,但備列當時鑒識藝人押署。

宋 張則 袁倩 陸綏

齊 劉瑱 毛惠

梁 沈熾文 唐懷充 徐僧權 孫子真 法象 庾於陵 徐湯 孫達 姚懷珍 滿騫 范胤祖 顧掭 江僧寶 陳延祖

陳 杜僧譚 黃高

北齊 丁道務

隋 江總 姚察 朱升 何妥

大業年月日(奉敕裝)

開皇年月日(內史薛道衡署名跋尾)

亦有開皇年月日(叅軍事學士諸葛穎咨議,叅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來。)

又唐武德初秦王府跋尾(薛收 禇亮 虞世南)

貞觀中,褚河南等監裝背,並有當時鑒識人押署:

貞觀十一年月日(樊行整裝 李德穎數 平儼 蘇旭 韋挺監)

 十二年月日(題署同十一年)

 十三年月日(王行直裝 褚遂良監 臣無忌 臣玄齡 臣士廉 臣徵 臣君集 唐皎 臣楊師道、李大亮 唐儉 臣孝恭 劉德威 章挺 馮長命。亦有不署馮長命、唐皎者)

 十四年月日(張龍樹裝 臣士廉 臣徵 楊師道 褚遂良 姜行本。亦有蔡揣裝)

 十五年 十六年(張龍樹裝 禇遂良 楊師道 魏徵 房玄齡。無他人名)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禇遂良監。無他人名,是開元中割卻。)

開元中,玄宗購求天下圖書,命當時鑒識人押署跋尾。劉懷信等亦或割去前代名氏,以已等名字代之。

開元五年(王思忠裝。亦有張龍樹裝、王行直裝。王知逸監。劉懷信、賜名矜,陸元悌賜名堅直,魏哲、褚無亮、姚崇、馬懷素、蘇頲、宋璟)

開元十年(王思忠裝。馮紹 陳儀)

 十五年(李仙丹裝背,尹奉祥}}

{{YL|建中十年(賀遂奇 劉逸江 茹蘭芳 宋游環)

以上略舉大例。

 

本元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