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四部叢刊本)/卷第一百七

卷第一百六 法苑珠林 卷第一百七
唐 釋道世 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明萬曆刊本
卷第一百八

法苑珠林卷第一百七

   唐上都西明寺沙門釋道世玄惲撰

受戒篇第八十七之四

 三聚部

  述意

夫十善五戒必須形受菩薩淨戒可以心成故戒法

理曠事深在家出家平等而受慧芽因斯以成定水

沿兹而滿必莊嚴於六度瓔珞乎四等雖復棟宇未

成而基階已廣唯斯戒本流來漢地源始晉末中天

竺沙門曇無䜟者賫此戒經及優婆塞法東渡流沙

撮舉章條抄出戒本涼州有道進法師者道心超絶

慧力俊猛流聞戒來乃馳徃燉煌躬自迎接戒法既

至時無其師於是謹依經文自誓而受于時涼州道

俗並未之知也既而彼寺道朗法師夢進從佛受記

又僧尼信士十有餘人咸同此夢互相徵告俄而進

還果受斯戒朗年德崇重西土之望既愛樂大乘兼

證瑞夢心喜内充既從進受以爲菩薩勝地超過三

乘遂屈其年臘降爲法弟既而名德僧尼清信士女

次第受業三千許人涼州刺史聞進戒行奉遵師禮

於是菩薩戒法流布京國自爾已來黑白依持受者

無量願斯甘露等雨大千謹撰兹記錄其始末耳

  損益

依瓔珞經云佛言佛子今為諸菩薩結一切戒根本

所謂三聚戒是佛子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過度四

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

梵網經云十無盡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自讚毁他七不説

在家出家菩薩過失八不貪九不瞋十不謗三實是名十無盡戒也佛子若過去未來

現在一切衆生不受是菩薩戒者不名有情識者畜

生無異不名為人常離三寶海非菩薩非男非女名

為畜生名為邪見人名為外道不近人情故知菩薩

戒有受法而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人欲

受菩薩戒者法師先為解説使其樂著然後為受又

復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

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況復二人三人乃

至百人千人等福報不可稱量其法師者夫婦六親

得互為師其受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

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又犯名菩薩

不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薩乃至

二三四十分名具足受戒是故心盡戒亦盡心無盡

故戒亦無盡六道衆生受得戒者但解語得戒不失

也又善生經云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

二者得上惡心離是二因緣乃至他世地獄畜生餓

鬼之中終不失戒若於後世更受菩薩戒時不名新

得名為開示瑩淨又梵網經云爾時智者向十方佛

為受戒人唱説羯磨已十方諸佛及諸菩薩遥見是

人生子想弟想咸皆垂心憐愍䕶念由佛菩薩遥䕶

念故使受戒之人功德增長不失善根令受戒人舉

身毛孔從頂至足如涼風入體舉身悚慄當知受者

具其戒相冥中爾時應有十方諸佛以正法眼見此

行者有實眞心釋迦牟尼佛於聖衆中應唱如是言

告諸大衆彼世界中某甲國土某甲菩薩從某甲智

者請菩薩戒此人無師我為作師憐愍故又佛言佛

子與人受戒時唯除有七逆罪不得受菩薩戒五逆

罪外加殺和尚阿闍棃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

丘比丘尼信男女婬男女十八梵天無根二根黄門

奴婢一切鬼神金剛神畜生及變化人但解法師語

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外道相異

又云若佛子太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

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䕶王身百官

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

和尚阿闍黎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而菩薩反生憍

心癡心慢心不起迎逆禮拜一一不如法若欲供養

時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

者犯輕垢罪

  簡德 自下諸門並依地持論撰此戒法

敬尋聖教窺受萬途竊謂地持最為樞要今且謹依

撰成大轍擬為自用詎敢兼人夫論受戒唯有二種

一者弟子戒師千里之内七衆俱是然七衆之中比

丘最上比丘之内又定耆宿為勝然耆宿之德復有

三種一者同法菩薩明種性備足二者已發願菩薩

謂發心具足三者有智有力善語善説能誦能持者

畢竟復同葢具此三德方堪為師若全無此行則不

任為師弟子者亦具種性發心方聽受戒第二請師

者普賢觀經云將欲受菩薩戒先請佛菩薩為師請

云弟子某甲等普及法界衆生奉請釋迦如來以為

和尚奉請文殊師利菩薩為阿闍棃奉請彌勒菩薩

為教授師奉請十方諸佛為證明師奉請十方菩薩

以為已伴我今依大乘甚深妙義歸依佛歸依法歸

依僧如是三説既請得師是以次為聽許故欲受戒者具

修威儀禮戒師已應作是言我於大德乞受菩薩戒

大德於我不憚勞者哀愍故聽許戒師答言好既

許可已即教學方廣摩德勒伽論五明論等令知犯

不犯染汙不染汙輭中上及四十二戒亦須諳委然

後對佛為受若先學大乘者便許而即受弗同此例

謂從戒師聽可之後或三年或百日或一日於道埸

内偏袒右肩禮三世十方一切諸佛禮一切大地菩

薩禮佛菩薩已念彼諸佛乃與菩薩三聚功德及禮

戒師長跪曲身作是言唯願大德授我菩薩戒

是言已長養淨心惟在得戒無餘念也

  懴悔

夫欲納受淨法要須洗蕩内心方堪得受凡汚心之

垢唯迷與障迷者謗無三寶障者廣起十惡今教懴

者正懴此二又依梵網經云若教戒法師見欲受戒

人應教請二師和尚阿闍梨二師應問言汝有七遮

罪不若現身有七遮罪師不與受無七遮者得受若

有犯十戒者教懴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日六時誦

十戒四十八輕戒若敬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

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佛來摩頂見光

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懴無益縱是現

身亦不得戒若曾受戒或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懴

罪滅不同七遮又若欲受戒時問言現身不作七逆

罪耶不得與七逆人受戒七逆者一出佛身血二殺

父三殺母四殺和尚五殺阿闍梨六破羯磨轉法輪

僧七殺聖人若具七遮即身不得戒餘一切人得受

戒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不向六

親禮拜不向鬼神禮拜但解法師語百里千里來求

法者而菩薩法師以惡心瞋心而不即與授一切衆

生戒犯輕垢罪

我弟子某甲仰啓十方諸佛弟子從本際有識已來

乃至今身或自不信三寶或教人不信三寶或見作

隨喜或自輕慢三寶或教人輕慢三寶或見作隨喜

或自侵損三寶或教人侵損三寶或見作隨喜或自

殺盜婬或教人殺盜婬或見作隨喜或自妄語兩舌

惡口綺語或教人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或見作隨喜

或自貪瞋癡或教人貪瞋癡或見作隨喜於此衆罪

不生慚愧失菩薩戒不自覺知今於佛前至誠懴悔

願衆罪永斷無餘志心敬禮一切諸佛一遍亦得三遍彌善

  受法

此門有四一定其種性二定其發心三定其漸頓四

正為受戒第一問言汝某甲善男子善女人聽法姊

法妹汝是菩薩不答言是戒師若坐若立問者皆得

所以坐得者為戒師老而無力故所以立得者為戒

師少而有力故某甲者葢題其父母師長所制名也

非謂稱其榮族皇帝明府之號也設稱亦不發戒但

背法逐情非重道之儀也第二問發菩薩願不答言

已發菩薩願者正是道心别名也第三問其漸頓依

菩薩善戒經云優波離問菩薩戒法菩薩摩訶薩成

就戒法利益衆生者先當具足學優婆塞戒沙彌戒

比丘戒若不具優婆塞戒得沙彌戒者無有是處若

不具沙彌戒得比丘戒者亦無是處若不具如是三

種戒者得菩薩戒亦無是處譬如重樓四級次第不

由初級至二級者無有是處不由二級至於三級不

由三級至於四級者亦無是處若依薩婆多論云若

欲受沙彌戒先受優婆塞五戒若欲受比丘具戒先

受沙彌十戒如人入海從淺至深如是入佛法大海

者亦當如是若有難緣不得漸受者頓受比丘具戒

者亦得三種戒然授者得小罪准前菩薩亦應如是依地持論頓發大乘

心直受菩薩戒亦得第四正為受戒戒師問汝善男子善女人

欲於我所受一切菩薩戒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攝

衆生戒是諸戒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所住戒過

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

薩今學汝能受不答言能今言善男子女人者止為一

人若對多人則言某甲等

第二明心念受法者若無德行之人可對受者是行

者應具威儀至佛像前禮佛已互跪白云我某甲白

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及入大地諸菩薩衆我今於諸

佛菩薩前受一切菩薩戒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攝

衆生戒此諸戒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所住戒過

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

薩今學網經云若從師受不假好相以戒師展

轉相承有力故若對佛像前自誓受者要請得好相

方得受戒以不從師受自無力故要須請聖加被若

於定中若於夢中若於覺中感得好相與聖教相應

者方得若受戒者但出自口立誓要期受詞法用一

如依師受法也

  請證

既受得戒即須請證先請菩薩後請於佛初請菩薩

者謂大地菩薩大地者謂種性地解行地乃至十地

普賢乃至賢首是也受人互跪戒師為起禮於十方

諸菩薩衆作是言我弟子某甲仰起十方大地微塵

數諸菩薩衆文殊師利金剛幢功德林菩薩等此某

甲菩薩等在某國世界某伽藍某像前於我某甲所

三說受菩薩戒我為作證三說請諸佛者謂十方一

切諸佛且就一教東方善德佛乃至下方明德佛等

一切諸佛第一大師現知見覺於一切衆生現知見

覺今某甲菩薩於某世界某伽藍某像前於我某甲

所三說受菩薩戒我為作證三説以其白故無量諸

佛大地菩薩前法有瑞現或有光明或有涼風或有

妙香以有相現故十方諸佛於此某甲菩薩起子想

大地菩薩起弟想以起子想弟想故有慈心愛念令

此菩薩從受已後犯即尋悔專精念住堅持不犯乃

至菩提終無退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清

淨十力四無畏三念處三不䕶業大悲不㤀法斷除

諸習一切種妙智百四十不共法悉皆備滿乘大慈

悲遊騰十方廣度衆生不辤勞倦一切衆生咸同此

  戒相

葢大聖度人功唯在戒凡論戒也樞要有三一在家

戒謂五戒八戒是二出家戒謂十戒二百五十戒是

三道俗通行戒謂三聚戒是然此三聚復有三種一

者戒種種性是二者戒心菩提心四無量是三者戒

行六度四攝是然此度攝若隨威儀則名三聚若依

行位乃稱為七若就德位遂號七地及十三住凡如

此說皆是戒法不同也上來略述戒體宗要如是自

下廣明行者既受得戒已須識戒相知其受時了達

輕重功能多少並宜誦持勿令㤀失我菩薩戒弟子

某甲從某年月某日某時於某師所依地持論受得

菩薩三聚淨戒其三是何一者攝律儀戒謂惡無不

離起證道行是斷德因終成法身止即是持作便是

犯順教奉修慎而不為二者攝善法戒謂善無不積

起助道行是智德因終成報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

順教奉修以成行德三者攝衆生戒謂無生不度起

不住道行是恩德因終成應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

攝律儀戒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為利養故自讚毁

他無慚波羅夷二者不得故慳不施前人無慚波羅

夷三者瞋心打罵衆生前人慚謝不受其懴無慚波

羅夷四者癡心謗大乘無慚波羅夷此即通明三聚

所離過能離體者謂身口意業思也攝善法戒者善

無不積謂身口意善及聞思修三慧十波羅蜜八萬

四千助道行順教奉修以成行德攝衆生戒者四無

量為心四攝為行四無量者謂慈悲喜捨悲能㧞苦

盡慈能與樂滿喜謂慶衆生離苦究竟樂法滿足捨

謂令衆生行佛行處至佛至處方生捨心四攝為行

者謂布施愛語利益同事菩薩將欲攝物先以財濟

免其形苦次以愛語曉悟其心令其信解言行利攝

者依前信解次令起行行謂戒定慧等令物奉修是

行利攝同事者修行既滿轉依究竟成就三身同聖

者所證故地持論云布施愛語未發心令發心行利

未成熟令成熟同利未解脫令解脫上來所列令受

戒者誦之知受戒時節依師稟教略識持犯也

述曰既受得戒依經亦須識六重八重等戒初六重

者如依優婆塞戒經云若優婆塞受持戒已雖為天

人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殺若身自

殺是人即失優婆塞戒尚不得暖法况四沙門果是

名初重如是不得偷盜不得虚説我得不淨觀不得

邪婬不得宣説四衆所有過非不得沽酒若破是等

戒即失優婆塞戒尚不得暖法況得四沙門果是名

六重第二八重戒者如依菩薩善戒經云菩薩有二

種一者在家六重二者出家八重法若犯一一重法

現在不能莊嚴無量無上菩提不能令心寂靜是則

名為名字菩薩非義菩薩是名菩薩旃陀羅也菩薩

心有上中下若後四重下中心犯不名為犯若以上

心惡心犯者是名為犯上者所謂樂作四事心無慚

愧不知懴悔不見犯罪讚破戒者是名上惡心犯菩

薩雖犯如是四重終不失於菩薩戒也八重者如比丘四重後加

菩薩不得為貪利養故自讚其身等如前四波羅夷怗初四重便為八重若依梵綱經地

持論有受是菩薩戒有四十二輕垢戒不得犯且逐

要略述三五餘在廣文是故經云若佛子常應一心

受持讀誦此戒剥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

為筆書冩佛戒木皮榖紙絹等亦應悉書持常以七

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盛其戒律若不如法供

養者犯輕垢罪若佛子不得畜刀仗弓箭販賣輕稱

小斗因官刑勢取人財物害心繫縛破壞成功長養

猫狸猪狗若故養者犯輕垢罪若佛子以惡心故觀

一切男女軍陣等鬭亦不得聽諸音樂雜戲摴蒱作

賊使命若故作者犯輕垢罪若佛子以惡心故為利

養販賣男女財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吉凶呪

術工巧調鷹方法和百種毒藥都無慈心犯輕垢罪

若以惡心自謗三寶詐現親附口便説空行在有中

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販賣

經律販賣僧尼而菩薩見是事已方便教化贖之若

不贖者犯輕垢罪既略識持犯即須禮退故地持論

云令受戒者禮佛一拜大地菩薩一拜不云禮法義

准通禮三拜彌善

  勸請

述曰法師陞座訖讚唄供養時將為大衆敷演法要

藉聖加被方得宣釋大衆同時運心請聖加被十方

凡聖説聽二衆加於觀心内益勝智外增言辯方能

識欲知根所説無倒又加聽者一心恭敬無倒聽聞

故阿含經偈云

  聽者端視如渇飲  一心入於語義中

  聞法踊躍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為説

又同請諸佛轉正法輪十方世界應成諸佛於念念

中出興於世越過數量前念既爾後念亦然皆待請

十方諸佛十方凡聖處法界堂咸請久住轉正法輪

然諸凡聖敬人重法心至誠故諸佛隨機受請轉正

法輪隨者諸佛赴機受請轉法輪時我及聖衆常預

勸請之流無空過者何以故念念常勸請故令諸衆

生聞法悟解捨邪入正越凡得聖治我無始已來教

人為惡破壊他善奪他勝利謗佛法僧塵沙障業然

諸衆生既聞法已悟入得證展轉教導一切衆生盡

未來際常無斷絶也十住毗婆沙論云

  十方一切佛 現在成道者 我請轉法輪

  安樂諸衆生 十方一切佛 若欲捨壽命

  我今頭面禮 勸請令久住

述曰前偈請佛轉正法輪増長智慧治我無始已來

自作教人謗法之罪後偈請佛久住受人供養増長

福業治我自作教他謗佛惡業之罪此則福智雙行

  願令我身心 猶如明淨鏡 十方諸佛土

  自在於中現 彼一一刹海 諸佛身充滿

  諦觀諸佛身 眞實無去來 各放勝光明

  微妙難思議 照除我煩惱 如日消垂露

  得除煩惱已 證見十方佛 於一一佛前

  勸請修供養 身心若未盡 勸請無休息

  復願我身心 猶如淨法界 一一毛孔内

  流出諸佛雲 佛雲難思議 普覆衆生𩔖

  隨彼所見聞 如意受安樂 衆生界若盡

  心縁界可盡 願我淨心内 佛出無休廢

  隨喜

  竊惟我所修 施等諸善根 皆從法界流

  是諸佛所行 計我愚且鄙 常應没諸惡

  何其年將暮 得發施等心 自慶希所得

  踊躍無有量 因見諸衆生 修行凡夫善

  乃至一彈指 我心悉隨喜 况諸大菩薩

  成諸波羅蜜 滿足諸地道 而當不欣慕

  是故我慶恱 稽首諸法藏

  𮞉向

  罪中之大罪 惡中之大惡 於諸衆生内

  其唯我一人 自非諸佛力 及衆生菩提

  以自所作業 望消已罪者 㑹無如之何

  是以隨所作 一切諸善根 不敢私自計

  盡𮞉施衆生 即復為衆生 持彼所施善

  𮞉向大菩提 令䆒竟解脱 彼既成佛已

  各以自在力 皆共攝受我 使行菩提道

  令佛入境界 故我於衆生 最後成正覺

  所以淨身心 頂禮大𮞉向

  發願 初有十大願出攝論文自下諸願並是人述耳

一供養願願供養勝縁福田師法主二受持願願受

持勝妙正法三轉法輪願願於大集中轉未曾有法

輪四修行願願如説修行一切菩薩正行五成熟願

願成熟此器世界衆生三乘善根六承事願願徃諸

佛土常見諸佛恒得敬事聽受正法七淨土願願清

淨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衆生八不離願願於一

切生處恒不離諸佛菩薩得同意行九利益願願於

一切生處恒作利益衆生事無有空過十正覺願願

與一切衆生同得無上菩提恒作佛事

  願我作大地 廣長無限量 為諸衆生等

  作眞歸依處 凡有受用者 成就對治道

  滅諸妄想識 生長菩提心 甚深無障礙

  受用不可盡 願我作大水 具足八功徳

  唯洗衆生心 煩惱諸垢穢 悉令畢竟淨

  滿足佛菩提 願我作大火 日月諸星光

  燒竭寒氷獄 普照闇冥國 於彼諸衆生

  救攝無有餘 悉令得見道 解脱一切過

  願我作大風 微密滿虛空 諸有熱惱處

  扇之以清涼 惔然受安樂 願我作虛空

  寂然無障礙 攝受諸衆生 一切無有餘

  其有受用者 皆得二無我 以空三昧樂

  而共相娯樂 願作藥樹王 徧覆衆生界

  見聞及服藥 除病消衆毒 毒消病已除

  煩惱亦皆無 次以眞如來 充滿佛法身

  願我作飲食 色香美味具 於諸衆生前

  一切皆示現 隨其所味樂 一切皆滿足

  至於生死際 是食爾乃消 願我作衣服

  輕輭色微妙 小大隨形量 温涼稱物情

  等心施衆生 决定無有餘 令彼心清淨

  具足妙莊嚴

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種善根以此善根施與一切

無邊衆生悉共𮞉向無上菩提令我此願念念增長

世世所生常繫在心終不㤀失常為陀羅尼之所守

䕶也

  優劣

惟居家持戒凡有四種一曰下二曰中三曰上四曰

上上若為現樂怖畏惡名或為家法助隨他意或避

苦役求離諸難是為下人持戒若為世間福樂堅持

禁戒是為中人持戒若為諸法無常欲求離苦無為

常樂湼槃是為上人持戒若為憐愍衆生專求佛道

了知諸法深觀實相不畏惡道現招勝樂是為上上

人持戒故智度論云下持戒者生人中中持戒者生

六欲天中上持戒者行四禪四空定生無色清淨天

中又下清淨持戒得羅漢道中清淨持戒得辟支佛

道上清淨持戒得佛道又正法念經云若畏師持戒

名下持戒非畏師持戒名中持戒畏惡道持戒是名

上持戒

  受捨

如大乘菩薩戒有三種謂前三聚淨戒是也此戒受

已謂與心俱心無後際故戒不失又善戒經云有二

因縁失菩薩戒一退菩薩心二得增上惡心離是二

縁乃至捨身他世地獄畜生終不失戒後若更受不

名新得名為開示瑩淨故長也又優婆塞五戒威儀

經云諸大徳一心諦聽我今欲説三世諸佛菩薩成

就利益一切衆生功德戒如是住菩薩戒者即是前

四波羅夷若有犯者不名菩薩現身不能莊嚴菩提

又復不能令心寂靜是似菩薩非實菩薩犯有三種

有燸中上若燸中心犯是不名失若是増上心犯是

名為失何者是上若犯上四數數樂犯心無慚耻不

自悔責是名上犯菩薩雖犯於上四事不即永失不

同比丘犯於四重即為永失菩薩不爾何以故比丘

犯四更無受路菩薩雖犯脫可更受是故不同若依

小乘戒有四種一在家五戒八戒二出家十戒二百

五十戒此之四種一受得已謂與形俱身存戒在身

謝戒亾故短大乘戒也依毗曇論云别解脫戒捨有

四種一作法捨二命終捨三斷善根捨四二形生捨

又薩婆多論云若受齋戒已遇惡因縁逼欲捨戒者

不必要從出家人邊捨趣得一人即成捨

述曰若有犯戒難緣逼其犯者寧可捨却為之後時

無過故論云若五戒中犯一重戒不成受八戒若八

戒中犯一重戒不成出家受十戒乃至具戒亦爾所

言四重者謂盜滿五錢重處行婬殺人自稱得聖隨

犯一戒即名犯重於戒律中無懴悔法若依方等大

乘經等方𨳩受懴亦有諸師不許向優婆塞等説四

重者恐成誤錯若不許者何故欲受戒前展轉遣問

若捨時隨對一人前捨並得無問道俗皆成問曰受

時所以要對出家人前成受捨時對白衣亦得答曰

受戒欲似登山採寶所以稍難捨戒欲似下坂棄珠

所以甚易故四分律云若有捨戒者於佛法為死受

生則難趣死極易捨時應云大德一心念我先受得

五戒為優婆今對大德捨却作在家白衣一説便成八戒

後若好心發時欲更受戒應先懴前罪後受亦得

頌曰

  大慈振法鼓 𨳩悟無明聾 鑪冶心穢垢

  防非如利鋒 䕶鵝不惜命 守草養生同

  五篇遮輕重 七聚蕩心胷 晨朝宣寳偈

  夕夜䖍誠恭 近求出苦海 逺念法身蹤

  七支淨三業 五分滿金容 各願堅固戒

  淨土得相逢

感應緣略引十驗

齊沙門尚統

晉沙門慧永

晉沙門法安

晉沙門曇邕

齊沙門法度

梁沙門智順

隋沙門淨業

隋沙門靈幹

唐華州張法義

唐冀州夏侯均

齊尚統師傳云漢明初感摩騰法蘭唯有二人初來

至此不得受具但與道俗剃髪被服縵條唯受五戒

十戒而已伏惟如來出世八年始興羯磨震旦在白

木條東二萬七千里開持律五人得授大戒自後至

漢第十桓帝一百餘年内猶用三歸五戒十戒迭相

傳授桓帝已後北天竺國有五西國僧來到漢地與

大僧受具足戒一名支法領二名支謙三名竺法䕶

四名竺道生五名支婁䜟其時大律未有支法領口

誦出戒本一卷羯磨本一卷在此流行今時名舊羯

磨後到魏皇初三年曇摩迦羅又譯出戒律後至元

孝文世有光律師驗舊羯磨及以戒本文有加減多

少不足依大律本次第刋集現世流行號為新羯磨

于時尼衆來求受戒支法領曰如律所明唯𨳩邊地

五人僧受具戒不論尼衆是時尼等辤退而還泣淚

如雨不能自勝後到漢末魏初東天竺國有二比丘

尼來到長安見比丘尼衆問曰汝誰邊受戒尼衆答

曰我到大僧所受五戒十戒而已二尼歎曰邊地尼

等悉未有具為還本國化得一十五人來三人在雪

山凍死二人墮黑𡼏死餘到此土唯有十人在此諸

尼悉赴京師與授具戒後到呉地亦與彼尼受具訖

已西尼思憶本鄉即附舶南海而還及至上船唯有

七人三人命終來去經途十有餘年後至魏文帝三

年内勑設無遮大會魏帝勑問此土僧尼得戒源由

有何靈驗諸大德等咸皆不答于時即有比丘請向

西國問聖人得戒源由發足長安到於天竺見一羅

漢啓白震旦僧尼得戒以不羅漢答曰我是小聖不

知得不汝在此住吾為汝上昇兠率奉問彌勒世尊

得不得來報即便入定向兠率天具問前事彌勒答

曰僧尼並得戒訖仍請靈驗彌勒即取金華云若邊

地僧尼得戒願金華入羅漢手掌不得莫入發願既

訖將華按手其華入掌中髙一尺影現彌勒語曰汝

到震旦比丘所亦當如我此法羅漢下來如彌勒法

華按比丘手卽入掌中髙一尺影現瑞應既徵其

時卽有逺方道俗來相欽仰求受三歸五戒乃有無

數卽號為華手比丘當去之時有一十八人自餘慕

住西國或有冒涉流沙風寒命過唯有華手比丘獨

還漢地當本去日有迦毗羅神現身語華手曰道路

懸逺多諸險難弟子送師至彼來徃清吉未到之間

魏文帝殿前有金華空中現文帝問太史曰有何變

怪太史答曰西域正法欲來到此不盈一月華手比

丘掌中金華來到此土初至之日空裏金華即滅不

現大瑞既徵故戒福永傳也

晉廬山有釋慧永姓潘河内人也貞素自然清心克

已言常含笑語不傷物躭好經典善於講説蔬食布

衣卒以終歲樂住廬山與逺同止又别立一茅室於

嶺上每欲禪思輒徃居焉時有至房者並聞殊香之

氣永屋中常有一虎人或畏者輙驅令上山人去後

還復循伏永嘗出邑薄晚還山至烏橋烏橋營主醉

騎馬當道遮永不聽去日時向晚永以杖遥指馬馬

即驚走營主倒地永捧慰還營因爾致疾明晨徃寺

向永悔過永曰非貧道本意恐戒神為耳白黑聞知

歸心者衆矣至晉義熈十年遇疾危篤而專謹戒律

執志愈勤雖枕痾苦而顔色怡恱未盡少時忽歛衣

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見衆咸驚問答云佛來言終

而卒春秋八十有三道俗在山咸聞異香七日乃歇

晉新陽有釋法安一名慈欽未詳何許人是逺公之

弟子善持戒行講説衆經兼習禪業於晉義熙年中

新陽縣虎災縣有大社樹下築神廟左右居民以百

數人遭虎死者夕有一兩安嘗遊其縣暮投此村民

以畏虎早閉門閭安逕之樹下通夜坐禪向曉聞虎

負人而至投之樹北見安如喜如驚跳伏安前安為

説法授戒虎踞地不動有頃而去旦村人追虎至樹

下見安大驚謂是神人遂傳之一縣士庶宗奉虎災

由此而息因改神廟留安立寺左右田園皆捨為衆

業後欲作畫像須銅青因不能得夜夢見一人近其

牀前云此下有銅鐘寤即掘之果得二口因以青成

像後以銅助逺公鑄佛安後不知所終

晉廬山有釋曇邕姓楊關中人形長八尺雄武過人

南投廬山事逺為師内外經書多所綜涉志尚傳法

不憚疲苦乃於山之西南别立茅宇與弟子曇果澄

思禪門嘗於一時果夢見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師

在此可徃諮受後少時邕見一人著單袷衣風姿端

雅從者三十許人請受五戒邕以果先夢知是山神

乃為説法授戒神䞋以外國匕筯禮拜辤别倐忽不

見後徃荆州卒於竹林寺

齊琅瑘攝山有釋法度黄龍人少出家遊學北土備

綜衆經而專以苦節成務宋末遊于京師髙士齊郡

明僧紹抗迹人外隱居琅瑘之攝山挹度清卓待以

師友之禮及亾捨所居為栖霞寺請度居之先有道

士欲以寺地為館住者輙死及後為寺猶多恐動自

度居之羣妖皆息經歲許間忽有人馬鼓角之聲俄

見一人持紙名通度曰靳尚度前之尚形甚都雅羽

衞亦嚴致敬已乃言弟子王有此山七百餘年神道

有法物不得干前諸栖託或非真正故死病相繼亦

其命也法師道德所歸謹捨以奉給并願受五戒永

結來緣度曰人神道殊無容相屈且檀越血食祭祀

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備門徒輙先去殺於是辤去

明旦度見一人送錢一萬香燭刀子疏云弟子靳尚

奉供至月十五日度為設會尚又來同衆禮拜行道

受戒而去攝山廟巫夢神告曰吾已受戒於度法師

祠祀勿得殺戮由是廟同薦止菜脯而已度嘗動散

寢於地見尚從外來以手摩頭足而去頃之復來持

一瑠璃甌甌中如水以奉度味甘而冷度所苦即間

其徵感若此齊竟陵王子良始安王等並遥㳟以師

敬資給四事六時無闕以齊永元二年卒於山中春

秋六十四矣

梁山陰雲門寺有釋智順本姓徐琅瑘臨沂人秉禁

無疵陶練衆經齊竟陵文宣王特深禮異以天監六

年卒于山寺春秋六十一初順疾甚不食多日一時

中竟忽索齋飲弟子曇和以順絶穀日久密以半合

米雜煑以進順順咽而還吐索水洗漱語和云汝永

出雲門寺不得還住其執節精苦皆此𩔖也臨終之

日房内頗聞異香亦有見天華天蓋者右六驗出梁髙僧傳

隋終南山悟真道場釋淨業漢東隋人也精研律部

博綜異聞確乎内湛令響外馳仁壽二年被舉送舍

利于安州之景藏寺初欲於十力寺置之行至景藏

寺忽感異香滿院衆共嗟怪因而樹立將下舍利赤

光挺出照于人物寺重閣上聞衆人行聲及徃掩捕

扄閉如初一人不見塔北有池沙門淨範為諸道俗

受菩薩戒乃有群魚游躍首皆南向似受歸相範即

乘船入水為魚授戒魚皆迴頭遶船如有聽受都無

有懼業慶其遇乃以舍利置於佛堂先有塐菩薩一

軀不可移動至明乃見迴首靣向舍利狀𩔖天然一

無損處屢興别瑞傳言不盡大業十二年二月十八

日卒於本寺春秋五十有三

隋西京大禪定寺道場釋靈幹俗姓李氏金城狄道

人也其立性翹仰恭攝成節三業䕶持均禁遮性仁

壽二年奉勑送舍利於洛州置塔於漢王寺初建塔

所屢放神光風起燈滅而通夕明亮不須燈照又感

異香從風而至道俗通見四月八日下舍利時寺院

之内樹葉皆萎烏鳥悲呌及填平滿還如常日以大

業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於本寺春秋七十有八

驗出唐髙僧傳

唐華州鄭縣人張法義年少貧野不修禮度貞觀十

一年入華山伐樹遇見一僧坐巖穴中法義便就與

語會天晦冥不能歸宿不僧設松栢末以供食之謂

法義曰貧道久不欲外人知檀越出慎勿言相見因

為説俗人多罪累死皆惡道至心懴悔可以滅之乃

令淨浴清淨披僧衣為懴悔旦而别去至十九年法

義病死埋於野外貧無棺槨以雜木瘞之而穌自推

木出歸家家人驚愕審問知活乃喜法義自説初有

兩人來取乘空行至官府入大門又巡巷南行十許

里巷左右皆有官曹門閭相對不可勝數法義至一

曹見官人遙責使者曰是華州張法義也本限三日

至何因乃淹七日使者云法義家狗惡兼有祝師祝

神見打甚困袒而示背背青腫官曰稽過多咎與杖

二十言杖亦畢血流灑地官曰將法義過錄事錄事

署發文書令送付判官判官召主典取法義案案簿

甚多盈一牀主典對法義前披檢云案簿多先朱勾

畢有未朱勾者則錄之曰貞觀十一年法義父使刈

禾義反顧張目私罵不孝合杖八十始錄一條即見

昔巖穴中僧來判官起迎問何事僧曰張法義是貧

道弟子其罪並懴悔訖滅除天曹案中已勾畢今枉

追來不合死主典云經懴悔者此案勾了至如張目

罵父雖𫎇懴悔事未勾了僧曰若不如此當取案勘

之應有福利仰判官令主典將法義過王宫東殿宇

宏壯侍衞數千人僧亦隨至王所王起迎僧王曰師

當直來耶答曰未當次直有弟子張法義被錄來此

人宿罪並貧道勾訖未合死主典又以張目視父事

過王王曰張目懴悔此不合免然師為來請可特放

七日法義白僧曰七日既不多後來恐不見師請即

住隨師師曰七日七年也可早去法義固請隨僧僧

因請王筆書法義掌中作一字又請王印印之曰可

急去還家憑福報後來不可見我宜以掌印呈王王

自當放汝也法義乃辤出僧令送出至其家内正黒

義不敢入使者推之遂活覺在土中甚輕薄以手推

排得出因入山就山僧修福義掌中所印之處文不

可識然皆為瘡終莫能愈至今尚存隴西王博乂與

法義隣近委之王為臨説右一驗出冥報記

夏侯均者冀州阜城人也顯慶二年病經四十餘日

昏亂殆死自云被配作牛頻經苦訴訴云嘗三度於

隱師處受戒懴悔自省無過何忍遣作牛身受苦如

是均已被配磨坊經二十日苦使後為勘當受戒是

實不虚始得免罪此人生平甚有旅力酗酒好鬬今

現斷酒肉清信賢者為隱師弟子齋戒不絶右一驗出冥報

法苑珠林卷第一百七

校譌

 第四紙十一行者下宋南藏有彰字第七紙十七行授宋南藏作受第十

 七紙十九行現北藏作䂓第二十三紙八行慰北藏作懸第二十五

 紙十八行欽南藏作飯第二十七紙十四行咎宋藏作各

音釋

 沿佘専切縁水而下也楚譛力質切竦縮也徒案切畏也烏含切練

 徒感切安静也甫逺謨官五故切寐覺也子宋切綜理也

 脯方矩魚依切水名確苦角切靳固也古螢切關也蘇故切埏土像

 於計切埋也倪際切割也許具切醉怒也

 太倉王夫人魏氏施貲刻此法苑珠林第一百七卷 呉江比丘明覺對 甌

 寧唐士登書 上元盛文髙刻萬曆辛卯秋淸涼山妙徳庵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