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論/卷009
法華玄論卷第九
胡吉藏撰
寶塔品密開本迹義
河西道朗云。上來開三顯一明法華體竟。從此去辨果門。謂法身常住理非存沒。注解云道非存亡古今一揆。然則裂地誦塔以表雙林非滅。交莚接嚮微顯丈六非真。生公意亦同矣。印法師云。上來明三乘之教為權。一乘之言為實。自此以下至神力品。明形權身實。王宮非生雙樹非滅。此品始開其端。又亦證上所說至當之極。亦督時會宣通上之所說也。光宅云此品證上所說不虛。命覓弘經人也。
評曰。初三師但為開後。光宅唯為成前。印公則兩而兼之謂結前開後。考經始終印釋為長矣。
問。云何證前云何開後耶。
答。成前者證上所說不虛。上三周說明一乘體竟。法師品明受持乃至書寫生無邊之福。謂一乘用。體用既周宜證說。又三周說明慧。五法師明福。福慧既圓故須證也。又三周辨所通之法。五法師明能通之人。人法既圓須證說也。
問。證有幾種。
答。一切證說凡有二種。一人證二瑞相證。多寶浮空分身嚮集即人證。靈塔涌現謂瑞相證。華嚴中諸菩薩說法竟亦有二證。十方菩薩來謂人證。雨華動地為相證。今佛說經竟。還以佛依正二果為證成也。
問。何故須證耶。
答。一乘難信。恐釋迦化偏。故古佛證顯諸佛道同非釋迦偏化也。又既說窮理之法必感非常之瑞。瑞中之大者莫過三世佛集。時會見之則未信者信已信堅明。又多寶涌現及十方佛集。共嘆經福重。命人弘宣則始心終行莫不受旨。如是等義故證前也。開後者上來開三顯一明教權實已竟。今次顯如來身方便身真實。從現塔至壽量略明三義。一者明多寶滅既不滅。則知釋迦生亦非生。欲顯不生不滅為實身。生滅為方便。則開身方便門顯身真實義。二者集分身開本一迹多。既互相為分身。則知彼此皆是迹。彼此皆是迹必有統一之本。故本一而迹多。迹多故開身方便門。本一故顯身真實也。三者命覓弘經之人。因此則有持品。乃至他方菩薩奉命弘經。如來便得止其宣持。顯下方菩薩廣開壽量久已證常也。
問。何故但明此三。
答。顯身是常必具三義。一者體無生滅。二唯一法身。三本來是有。備此三門常義乃圓矣。此據理釋之。又雖有三義束而成兩。體無生滅唯一法身。則常義已。現但未知為始證常為久證常。故說壽量明久已成佛也。
問。但明現塔證所說不虛。唯應如光宅所明。云何用此開於本迹。
答。下偈云多寶如來及與我身。所集化佛當知此意者。夫聖人言近而意遠不可齊事。而求之佛恐尋言失旨。故唱當知此意以驚悟之耳。若意唯存受持弘宣者。則已顯之於言。豈曰此意難知。復何煩唱言當知此意也。又若現塔但為證前說者。何煩放光集佛開塔並坐。意在何耶。故知皆為開本迹耳。
問。此乃是多寶本願。開我塔必須集分身佛。亦非表本迹義也。
答。若不詑多寶願。何由得集分身佛明本迹義耶。當知此意顯於茲矣。又多寶實有此願所以然者。諸佛各有誓願。如身子成佛願於淨土而說三乘。多寶本願因此塔以開本迹。以惑者皆謂。居在塔者必是身已滅亡。故寄塔以表法身常住也。
問。若爾一切佛皆得以塔涌開於本迹。何止多寶耶。
答。實如所問。但多寶即以此事為願故開本迹也。又所以明多寶願者。以塔現故寄古佛以明法身常。以本願故集化身以顯本一。以事約而理周。蓋是至人之善巧也。又示多寶因果願行皆悉益物。明塔現謂果益物。舉本願謂因利緣。又涌塔讚嘆謂。行益物稱於本願謂願利緣。又多寶塔涌現則古佛降莚。以本願故化身雲集。時會奉覩則起奇特心。尊敬法華廣植諸善。有斯大益故稱本願也。
問。何以之證涌塔是密開本迹耶。
答。初但尋法華文義已顯。後見華嚴法界品四十一卷。善知識中有安住長者。得不滅度法門。見過去諸佛皆不滅度。開栴檀佛塔戶即得三昧智。過去佛不滅。即法華開塔不滅宜為符契。論舍利有無義。
問。首楞嚴經云本願力故現法。盡三昧力故示碎身舍利。大品即釋此經云。如來碎金剛身作末舍利。此二經明有舍利。新金光明云。假使水蛭虫口中生白齒。如來身舍利畢竟不可得。乃至鼠登兔角梯食月除修羅。如來身舍利畢竟不可得。此經無舍利。有無相違云何領會耶。
答。有無之言既是佛說。理無違背。初明有者據佛迹身。後明無者就法身也。又前明有者示同凡夫二乘。故明此身從業報起故有舍利。後明無者不同凡夫二乘。明如來之身是幻化。身非實業報生無身骨也。又大經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非是血肉之所成立。若不二而二故開二身。法身無舍利應身有舍利。二而不二。即此身名為法身。故無舍利也。
問。大經金剛身品云。雖不常住非念念滅。此是何身。若是法身即應常住。若是應身應念念滅。云何而言雖不常住非念念滅耶。
答。以此問二身義者難可會通。今所明者以四義通之。一者明如來身者即是中道。非念念滅故非無常。亦非常住故非是常。非常非無常即中道身也。又非常故不同虛空。下云常法無知猶如虛空。如來有知。是故非常。非念念滅不同有為。故如來身非為無為也。又同眾生故非是常住。異眾生故非念念滅。故如來之身不可思議也。又存不為有故非常住。亡不為無故非念念滅。故如來之身非有非無也。
問。小乘明舍利是金剛。與大乘何異。
答。小乘謂骨是金剛。肉非金剛以傷出血故。大乘明一切堅滿故皆是金剛。無有能傷佛身肉者也。
問。世間金剛以羊角碎之。舍利金剛可得爾耶。
答。不也。唯有如來入金剛三昧。出世間道力能破此身耳。世間之物無能壞者。
問。全身碎身何所表耶。
答。此事適緣。但多寶全身欲表法身常恒。釋迦碎質示應身滅度也。
次論塔表義。
問。多寶佛開本迹二身。塔何所表耶。
答。就事中明依正二果。如前說也。言所表者塔表成人之萬德。佛表萬德所成人。
問。涌出表何義耶。
答。略明二義。一表能化隱顯適緣。緣感則顯緣謝則隱。如日喻品明山障故隱無障故顯。此經云。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即緣感故出。是諸眾生類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無感故隱。與大經不異。不應云彼經明常住此教無常也。二者所化眾生佛性涅槃本自有之。如塔在地下裂地而出。涅槃本有。煩惱覆故不見。煩惱地裂則便顯現。如生公之說也。論集化佛。
問。何故放光通照十方。然後化佛乃集。
答。不光照而忽集即是當時化作。而十方無有實佛便不得顯迹多本一義也。又若不放光照即無因緣。故佛不得集。今會集佛必有因緣也。
問。何不集餘十方佛。而集釋迦分身耶。
答。集餘佛者不得顯釋迦是應迹也。又欲顯二種本迹。以多寶竝坐顯十方諸佛如來同共一法身。又集釋迦分身故顯一佛自有本迹。
問。集分身佛為顯釋迦之與化佛皆是迹。為偏顯釋迦是迹耶。
答。通具二義。別則正顯釋迦為迹。所以然者。自昔已來執二乘為實教。丈六為真身。上已明二乘非實教。今次顯丈六非真身。淨土中不必有此二執。故偏顯釋迦也。
問。云何以化佛顯釋迦為迹耶。
答。上已說之今當更解尋本迹義者必本妙而迹麁。而今乃以釋迦之麁為本。淨土之妙為迹者。則知釋迦非復本矣。釋迦既非復本則丈六非真身也。又一事之中得雙顯二義。以釋迦指淨土為化迹。則淨土佛非實身。釋迦之麁必非妙身。則知釋迦亦為迹矣。是以二身皆悉是迹。然後始知法身妙極為化之本也。論變土義。
問。何故不但一集佛一變土。而三集三變耶。
答。就事言之一集一變則昧不覺土曠佛多。今令覺知佛多土曠。故三集三變也。又諸佛常用三事如三試等。又有所表者。以心垢土穢心淨故土淨。三根眾生心垢應淨故三變土也。
問。是何等心垢耶。
答。謂丈六為實身生滅為至極。此二乘曲見即是垢也。
問。何故唯留此會移諸天人置於他方耶。
答。此會之眾有三因緣。一者久積淨心應見淨土。二積見佛因緣應見多佛。三應聞本迹皆得領悟。如分別功德品十二種利益。故留此會也。其餘人天無三因緣故移之也。
問。何故不即令在座不見淨土。如華嚴入法界品廣明淨土。二乘不見耶。
答。亦是顯有因緣者故住。無因緣者故移之。若不移之則此義不顯也。華嚴欲顯二乘不能見故留之在會。若移之者或言二乘能見菩薩事也。
問。今亦應留人天令在會不見。
答。華嚴中二乘人初不見。後承佛力故見。今此人天都無見義。故移之欲顯四淨義。一化主淨。二土淨。三教淨。四徒眾淨。不移人天者則眾不淨也。
問。明土淨既變土令淨。何不變眾令淨耶。如淨名會一切大眾悉皆得見坐寶蓮華。
答。此眾罪垢何由得然。維摩之會此是應悟者耳。
問。壽量品云吾淨土不毀。今何故三變而成淨土耶。
答。淨土多門下明異質同處義。故淨土不毀。穢土被燒。今明同質同處義。故三變而成淨。同質者一淨質。一處者無兩質共處也。
問。何故爾耶。
答。今表眾生心垢應變而成淨故土變。又表佛身既非復實身。則正果變故依果亦變。以依果既變表正果將變也。下時眾謂佛無常國土磨滅。故明常在靈鷲山淨土不毀。明義不同故有變不變也。又有四句。一土淨人淨。如化佛將一菩薩來淨土中也。二者土淨人雜。如娑婆土淨而會有五乘之眾。三土雜人雜。四土雜人淨。此已如身子章明也。
問。將一菩薩及在樹下居獅子座皆何所表耶。
答。世界悉檀法應如是同來影嚮。座以安身樹以覆體。遣使問訊故將一侍者。若有所表者法身不二。故侍者唯一。
問。若爾下云地涌既有多眾。應表法身是多不耶。
答。下方明眾多者顯久已成佛。故所化眾多也。樹以立為義。今明開寶塔樹立法身也。昔懼物起謗故不得顯壽長遠。今道緣既發故喜無畏。所以居樹師子座也。
問。此品多寶三過發言。有何益耶。
答。初明塔涌。欲表非是孤墳有靈覺故發聲也。次開塔竟復發聲者。前雖發聲猶未見形。恐前所發者非是佛聲。故現形表口自發聲。最後發聲者。多寶不滅雖彰釋迦不生未顯。故携之並坐欲顯釋迦不生故復發聲也。次論提婆達多品。
有人疑此品都應非次第。或非佛說。今明不然。定是次第亦是佛說。晚見論云。為調達受記顯如來無怨心。故當知是佛說也。次寶塔品後者密開本迹。有二種。一者就佛事而開本迹。即是寶塔現分身集也。二舉例密開本迹。即此品是也。調達迹身惡而本非惡者。釋迦迹示生滅本實不生滅也。又此經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義。非但開一種方便門。通開一切方便門示一切真實義。從經初來至寶塔品明約善開方便門顯真實義。今就惡明開方便門云真實義。一切三世十方佛菩薩不出善惡違順二方便。如釋迦等為善方便用。調達為惡方便用者。不言昔是方便。故方便門閉。今開是方便門。故方便門開惡既是方便。善即是真實也。如此善惡皆欲引眾生歸善。故若違若順皆順也。又大品云有威儀非威儀。非威儀即變常合道。攝大乘論中明菩薩作。具足十惡五逆。
問。菩薩作十惡五逆為實作為變化作耶。
答。具二作也。一者化殺。如金剛神殺童子。二者實殺。如殺五百婆羅門。所以須實殺者。攝大乘論云。菩薩更無餘方便度之。唯應有殺可以度之。故行殺等事也。又束此二方便歸非善非惡不可示也。而能善能惡即妙法華用也。又以三種方便。一者凡夫方便。二者二乘方便。三者大乘方便。調達為重惡謂凡夫方便。富樓那等現聲聞為二乘方便。釋迦為佛方便。上來已開二方便門。今次開凡夫方便門故說此品。又發三迹。初發多寶滅迹明不滅。次發釋迦生迹明不生。後發調達惡迹明非惡。又難曰。言釋迦昔無常今無常。亦應調達昔惡今猶惡也。若昔說調達惡今發迹故明非惡者。釋迦亦然矣。又昔記調達當成辟支佛。今開調達久為大行。則昔方便示小而實是大者。當知釋迦實常示現無常耳。又說此品者為欲成嘆經勸人弘宣故來。上品已明往古多寶佛自來俱共說法華。明福深功重勸人弘宣。今釋迦復引調達為證。明調達過去世為我說法華經。故今得成佛。是故法華功用難思議。應須受持。提婆達多此言天熱。提婆言天達多名熱。初生之時天人心熱。以其將造逆罪故。斛飯王之子阿難之兄。從所說之人為名。故以目品也。
問。昔明調達造三逆罪。其事云何。
答。釋論云。佛初成道度結髮梵志千人。後還本國。諸弟子雖得道跡而苦行。來久容色燋悴不光顯。世尊父王即勅國中豪貴子等應盡資之身並令出家。調達於時入道而無信心。但欲學通不欲求佛道。得通已後遂便失之。求徒眾佛不許之。於是遂造逆罪。初則破僧。以犯戒人不得破僧。故知前未犯餘罪而前破僧破。僧已後次推巖厭佛。金剛神以杵擲石。石破傷佛大指出血。故次出佛身血。華色比丘尼得羅漢果見其傷佛指而呵責之。調達以拳打比丘尼。尼眼出血死。故次殺羅漢。具三逆羅。次第如是也。此中釋調達造逆次第。與律中明不異也。論本迹義釋壽量信解等品。
問曰。信解品云。長者居師子座眷屬圍繞。乃至脫珍御服著弊垢衣。此約何義明於本迹耶。
答。有人言嚴飾上服譬法身。著弊垢衣喻隱本垂迹。
評曰。今以四義推之非法身也。一者大士。入法身之境形不可以像測。心不可以智知。今明眷屬宗待則形有方所。羅列寶物譬闡揚道教。既是言像之域知非法身。二者舊經師云。中止一城譬垂迹作佛不廢家業化諸高行。若是法身斯言失矣。三者喚子不得遠領方便品一乘化物不從。上既顯迹今何猶領本。四者喚子不得近領譬喻求子不得。前既是門內長者今云何喻城外法身。以此詳之義可知矣。復有人言長者處師子座喻壽量之本。著弊垢衣譬從本垂迹。
評曰。雖有新通猶滯故難。舊明中止一城既是應迹作佛。今處師子座云何乃喻壽量本耶。請更研辨之。求子不得而家業不廢。家業不廢正是迹身化物。非本地導緣。又此譬忍土成聖。不可遙指他方。又今明。即世垂應復非前世作佛。進退往論竟是何身。今所明者凡有三身。一法身二舍那身。三釋迦身。其父先來求子不得。譬法身覓大機不得也。中止一城家業不廢。譬舍那身初成道時。二乘大機雖復未熱。而菩薩道緣已成故初登正覺化諸高行。如文廣說之。宗親侍衛乃至羅列寶物者。皆指華嚴為諸菩薩說大法也。脫珍御服著垢弊衣者。隱舍那之本示釋迦迹化於二乘也。此三身即是次第。前明法身。法身次垂舍那之迹化諸大行。舍那次示釋迦之化引於二乘。
問。何以知有三身。
答。即以前推義可知也。又梵網云我今盧舍那方座蓮華臺謂舍那身。周匠千華上復現千釋迦謂釋迦身。必知有法身。此同信解品意也。又攝大乘論明三身。一法身二應身三化身。法身唯佛見。應身應菩薩。化身化二乘。與法華信解全同。又像法決疑經具明三身。上已引竟。亦同信解。又華嚴性起品譬如日出前照高山次及中下。如來出世前化菩薩。次化二乘。與信解相符。又大經日喻品明。日有三時冬日最短。喻二乘所見。春日處中譬大士所覩。夏日最長喻明唯佛覩佛其壽無量。亦有三身之義與前大同。
問。未開近顯遠。云何已領三身。
答。上三周佛已略開三身。三根聲聞亦略領本迹。如釋名中辨之。又法華之前已明本迹。如淨名佛身無為無漏之說。大品去來無去來之文。但昔聞未悟。今因法華始知領解。故作此述。之如昔聞大品付財不悟。今因此教方復領解。又昔在華嚴座有類盲聾。今悟一乘方得淨眼。故見舍那。又化菩薩名舍那。今成菩薩云何不見。又以理言之此等皆為權行。又是化人為欲調伏眾生。顯發密教恐實行之流聞後長遠乖其本情。故豫領本迹二身。逆聞壽量故託領解密助闡揚。例如初品彌勒之疑文殊之決。明古佛說之於前釋迦將敷之於後。逆杜疑謗之萌豫開一乘之旨。論壽量佛義。
問。信解品明三身者。壽量品論何等佛耶。
答。有人言是金剛心耳。猶未成佛但任持三昧故延之使長。為廣度物也。故下文云。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
評曰。經言久已成佛而言未成佛。公於我前違反我語。如來三誡恐時會驚疑。豈徒然哉。又昔尚明已登大覺。今言猶未成聖則昔勝今劣。豈可然。
問。若非後聖則應凝然常住。下云復倍上數猶是無常。故知應未成也。
難曰。若未常住則未度五百何故聞度五百而即信。明已成而未受。又難若度五百而未常。亦應未度五百即是常。若未度非常。則已度是常矣。又經言佛度五百。而言未度者。昔明佛度三百。亦應未度。若昔言廣三百佛實度者。今亦應實度五百也。若順經故遂度五百。則已免三相。何事非常。今所釋者。壽量品亦具則三身。法華論云。王宮現生伽耶成佛名為化佛。久已成佛乃至復倍上數故名為報佛。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明法身佛。但三身不同。若法華論明三身者。以佛性為法身。修行顯佛性為報身。化眾生義為化身。若攝大乘論所明。隱名如來藏。顯名為法身。則此二皆名法身。就應身中自開為二。化菩薩名報身。化二乘名化身。或云化地上名報身。化地前名化身。地論法華論是菩提留支所出。攝大乘是真諦三藏所翻。此三部皆天親之所述作。而明義有異者。或當譯人不體其意。今欲融會者。眾經及論或二身或三身或四身。今總束為四句。一合本合迹。如金光明但辨一本一迹也。故云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二開本開迹。如五凡夫論明有四佛。開本為二身。一法身二報身。法身即佛性。報身謂修因滿顯出佛性。開迹為二身。化菩薩名舍那。化二乘名釋迦也。三開本合迹。如地論法華論所明。開本謂二身。謂佛性是法身。佛性顯為報身。四開迹合本。如攝大乘論所明。合佛性及佛性顯皆名法身。開迹為二。化菩薩名舍那。化二乘名釋迦。此皆經論隨義說之。悉不相違。眾師不體其意故起諍論耳。
問。常無常云何。
答。亦四句。開本合迹即是開常合無常。合本開迹合常開無常。本迹俱開即常無常俱開。常有法報二身無常有應化兩佛。本迹俱合即常無常俱合也。
問。經說云何。
答。華嚴梵網像法決疑大涅槃及法華信解品。此等諸文皆明法身常應化身無常。與攝大乘論同。法華壽量品可具二義。壽命無量劫久修業所得。此是報佛。即名常樂法身也。純化菩薩名為舍那者。如化千世界微塵菩薩無有凡夫二乘。此可名舍那。無常身也。若化二乘及三乘雜眾名釋迦。化佛也。撿眾經與諸論皆不相違也。
問。三身有幾名耶。
答。經論列名不同。或法身舍那身釋迦身。又名法身報身化身。又名法身應身化身。又名佛所見身菩薩所見身二乘凡夫所見身。
問。此等名字出何文耶。
答。初出梵網經。次出像法決疑金剛波若論。次出攝大乘論說。次出涅槃日喻品。三時短長之異如佛菩薩二乘所見不同。經說異名意猶一也。
問。何故但明三身。不多不小耶。
答。若就法華論明三身者。佛性隱顯為二身。化他為化身。二身為自德。一身化他德。又約攝大乘論明三身義。員不得多小。法身為自德餘二身化他德。化他中自有二。一者化菩薩身總名舍那身。二者化二乘身名釋迦身。所化雖多不出大小也。又化淨土緣為舍那。化穢土緣為釋迦。化處雖多淨穢攝盡。又純化菩薩為舍那。雜化三乘為釋迦。所化雖多不出斯二也。又華臺世界為舍那。華葉國土為釋迦。又本為舍那迹為釋迦。能化雖多攝唯本迹。又酬因義名舍那。舍那名報佛。化物既名釋迦。釋迦化佛。又初成道為舍那。成道已後為釋迦。
問。何故爾耶。
答。初成道時大緣已熱堪受大化。故現舍那在前化之。小乘未熱待後方化。又化時長為舍那化時短為釋迦。
問。云何爾耶。
答。經師皆言華嚴是頓教。唯初成道說之故化時短也。後從鹿苑至雙林皆是漸教。故漸教時長。今請難之。華嚴七處八會。初一會可言初成道說之。七會六處云何亦是初成道說耶。又第八會入法界品在祇洹說之。初成道時未有祇洹。亦無聲聞。云何第八會在祇洹說之。又列五百聲聞耶。今所明者。釋迦化短舍那化長。可具五義。一者釋迦化身住世八十。舍那報身壽命無量。二者釋迦穢土劫火所燒。舍那淨土三災不毀。三者釋迦但化雜緣。雜緣壽短。舍那純化高行。高行壽長。四者釋迦說教小。舍那說教多。五者釋迦劫短。舍那劫長。如云忍土劫短彌勒劫長。此出華嚴文五事推之。則釋迦化短舍那化長。以舍那化長故從初成道乃至釋迦涅槃而舍那不滅。若爾豈但初成道說華嚴耶。此是不二。二開二身不同。又隨二緣故見兩佛為異也。像法決疑言。或見我涅槃或見我為報佛為百千釋迦之所圍繞。則知釋迦涅槃時舍那猶存也。
問。大經云。我初成道時已有菩薩曾問此義。當知初成道時即是釋迦云何以長者喻舍那。
答。二佛有一義有異義。一義者如華嚴名號說。或名釋迦或名舍那。兩佛異義者。如梵網本迹不同。又華嚴中二乘但見釋迦不見舍那。又如像法決疑。明二佛為異也。
問。既具有一異義。何故偏以長者喻舍那耶。
答。已如前說。窮子所見著弊垢衣。正就隱本垂迹。故偏就二佛異義論之。若是一佛則失斯意也。
問。若以長者喻舍那者。付財之時見長者豪貴。二乘之人應見舍那不耶。
答。譬意不同不可一例。初就隱本顯迹故分二佛之異。付財之時欲以大法密教二乘。不明本迹。不得為例。
問。付財長者不喻舍那譬何等佛耶。
答。還譬釋迦。所以然者。本以菩薩所見名舍那。付財時二乘未悟。猶是釋迦也。
問。若是釋迦與著弊垢衣長者何異。
答。前譬釋迦說小乘教。今譬釋迦說大乘教是故異也。
問。何初成道時喻舍那。今喻釋迦耶。
答。垂釋迦迹有漸化之義。初說人天乘次說二乘後說大乘。若初成道具足說大法者名舍那。故初譬舍那後喻釋迦也。
問。前云化二乘為釋迦。化菩薩名舍那。若爾釋迦不應化菩薩。何得波若已上至法華皆明化菩薩耶。
答。前云化二乘名釋迦。化菩薩名舍那者。此一義耳。又雜化三乘為釋迦。純化菩薩名舍那。故無過也。
問。唯是一長者何故三種喻耶。初明長者豪貴等此喻舍那。次明長者著弊垢衣喻釋迦偏化二乘。後明長者付財喻說大乘法耶。
答。此三皆有其義。初明化菩薩故喻舍那。次偏明化二乘故喻小乘佛。付財之時正明說大乘義故喻大乘中釋迦也。
問。大乘中釋迦何故非舍那耶。
答。純化菩薩為舍那耳。大乘佛有三乘雜眾。復是對小明大故猶是釋迦也。又示唯是一長者隨緣所見。如唯一佛。或見舍那或見。為釋迦或見二佛異。或見猶是一佛或見是應身或見為法身。二乘之人昔並未悟今方解了耳。是故此文或作二佛異譬或作同譬也。
問。前文明法身不說法。何故釋論云法身亦說法耶。
答。釋論明。法身者望華臺舍那丈六釋迦為法身耳。若望究竟法身猶屬迹身。何以知然。經云隱名如來藏。顯名法身。唯佛能見十地不覩。釋論所明猶化菩薩。則菩薩見之故知屬應身。
問。法身佛何故不說法耶。
答。唯有二緣。一菩薩則報身化之。二聲聞則應身化之。法身唯佛能見故不說法也。又法身名相斯絕豈有音聲說法。說法之事皆是應身。
問。法身既不化物何為法身用。
答。法身為化物之本故有大用。又三身為二德。法身是自行德。餘二是化物德。要具自德後能化物也。
問。依像法決疑及攝大乘論。何故法身不名報耶。
答。法身不生不滅本自有之如經言。隱名如來藏。顯則名法身。法身豈修因所得耶。故知法身非報。今示行因得果果起酬因故名為報也。
問。化身亦修因得。何故非報耶。
答。通義亦然。但化身從報身起故非正酬因義。報身正酬因義故名報也。又化身既為化二乘。此身既劣非是勝報。故不名報身也。
問。報佛定是常為無常耶。
答。前已論之。今當更說。地論師云。報身是常。所以然者。法身即是本有佛性。報佛為修因所得。佛性顯故名報身。即是始有。亦是性淨方便淨義。若據此明報身。報身是常者此不違法華論。地論金剛波若論等宜用之。若云舍那是報佛而言舍那常者。五義不可。一者像法決疑經云。或見我為報身為千萬釋迦之所圍繞。則舍那為報身。既云為千萬釋迦圍繞。豈是常身耶。二者菩薩戒經明。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常無方所豈偏在華臺。三者華嚴經盛明。舍那坐道場菩提樹下成佛眷屬圍繞。云何是常身耶。四者法華經明。長者尊豪宗親侍衛。然後脫珍御服著弊垢衣。示釋迦形。云何長者實是常身。五攝大乘論化菩薩故示報身。化二乘故示化身。法身佛不化云何以化菩薩身為常身耶。
問。云何通耶。
答。有二種報佛。法華論明報佛是常。攝論及眾經明報佛是無常。故不應偏用。
問。餘二身但是無常。亦得是常耶。
答。義有通別。通而為論三身皆常。法身無始終不生滅故常。以有法身常化菩薩而無息時故應身亦常。化二乘亦無息時故化身亦常。但於此緣息彼緣不息故言滅而實不滅也。如華嚴云。譬如大火遍燒諸草。此處草盡故言火滅。彼處草不盡故言不滅也。
問。報身何故一化身則多。如舍那唯一釋迦則多耶。
答。通則例也。而今舍那唯一釋迦則多者。略明三義。一者據本迹分之。舍那為本故不二。釋迦是迹故不一。如菩薩戒經說也。二者欲顯根本一義示唯有一道。故云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所體之道既一。體道之人亦一。故唯一化主一國土一教門一菩薩眾。根本為論唯有四種一也。如法華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即是一化主一土一教一緣也。但為眾生不堪受道故開四異。以不堪道故作多道說之。或大小乘道或三乘道或四道。謂三乘道福樂道。或五乘道。以五道既不一故化主亦不一。故有多釋迦多國土多教門多徒眾。為此義故舍那唯一釋迦則多也。三者舍那是報佛。報則無二。所以然者。示因有差別果無差別。因有差別故有十信乃至等覺五十一位不同。示果無差別唯得舍那。故報佛不二也。又唯有一道行一道故唯得一。報佛不二也。化則從緣不定。故有多釋迦。
問。為橫論三身為竪論三身耶。
答。具二義。一者橫論以法身為本。應彼二緣故有二身。二者竪論即是傳。望從法身垂舍那之迹。次從舍那之本復起釋迦之應。如梵網云我今盧舍那示現千釋迦。亦如法華脫珍御服著弊垢衣也。
問。經有種種說。或言虛空法身。或言實相法身。或言感應法身。或言法性生身。或言功德法身。有何等異耶。
答。言其大網則彌綸太虛故言虛空法身。語其妙則無相無為。故云實相法身。辨其能應則無感不形。故云感應法身。說其生則本之法性。故云法性生身。明其體則眾德所成。故云功德法身。約其義異故有眾名不同。考而論之一法身也。
問。從法性生故名法性生身者。釋論云二乘人及法身菩薩亦是法性生身。與佛何異耶。
答。佛照窮法性故名真法性生身。菩薩二乘隨分受秤也。
問。直就佛法性身中自得論真應不耶。
答。得也。妙窮法性即是法身。若隱法性身菩薩所見。如前引釋論法身佛者。此是法性身中應身也。次明本迹四句。遍通眾經異說。一者開而不合。開本迹二身。法身無生滅。應身有生滅。法身壽無量。應身壽有量也。二者合而不開。昔說此身近成。今說此身久成。同指一身更無有二。又昔指久為近。今指近為久。更無有二也。
問。云何是指近為久耶。
答。涌出云。我於伽耶城爾乃化度之。豈非則近指伽耶以為久遠。既指伽耶為久。亦指久為伽耶。生公正用此意云。極決彼長壽則伽耶是也。伽耶是者非復伽耶。伽耶既非彼長何獨是乎。欲顯不長不短長短斯亡。然後久近適化也。又大經迦葉頻難。現見此身無常。如來還答此身是常。又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非血肉之所成立。淨名云。佛身者即法身也。如此等經皆是合而不開。三者亦合亦開。明法身無生滅迹身有生滅。豈非開二身耶。即生者不生。不生者生。多寶釋迦即是其事。豈非合耶。四者本迹是因緣義。不可一故不合。不可異故不開也。
問。何故明四句耶。
答。如來法身言辭寂滅。為欲出處眾生故開本迹二身。所以有第一句。而眾生聞說二。多依起二見。謂法身自無生滅。應身自是生滅。欲泯其二見故云。只生者不生。不生者何處別有二身耶。故有第二句也。或者聞二身不二便作一解。一則不得二。聞二便作二解。二則不得一。為破此礙心故明雖一而二。雖二而一。一不礙二。二不礙一。故有第三亦開亦合句也。迷情復謂捨定一定二。便取亦一亦二。今欲雙斥兩病。故明因緣本迹不可一異。由本有迹由迹有本。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故說第四非開非合不一不二義也。
問。開此四句意何所在耶。
答。欲令因四悟不四之身耳。次論近遠開覆義。
問。為是破近明遠。為是開近顯遠。為是覆近開遠。為是廢近立遠耶。
答。具四義。一者破近明遠。故文云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謂。釋迦始成正覺。然我成佛甚大久遠。此破近明壽遠也。二開近顯遠。明開方便門顯真實義。昔明近遠是方便。今明遠是實說。此二皆佛方便非眾生橫執也。三者覆近開遠。如二鳥雙遊不相捨離。但昔覆遠以開近。今則覆近開遠也。四者廢近立遠。如廢三立一也。
問。四義之中初一是緣迷。後三明佛教。昔自說近云何言緣。謂佛近耶。
答。以是義故文中明祕密神通之力。昔日說近而密為開遠。言雖在近昔在於遠。乃至今日言雖在遠意為開不近不遠無始無終。而惑者聞近遂守近不能悟遠。乃至聞遠不能悟不遠不近。故名迷也。又雖聞非近非遠不能悟近遠雙遊。皆失佛旨也。又昔說近者此是因緣遠近。義近遠無礙。昔以遠為近。今以近為遠。以不遠近為近遠。近遠為不近遠。如來是無礙之人。故有無礙之身無礙之說。以眾生乖道不能有無礙之悟。故皆失佛旨。又如來非近非遠。昔能結為近用。乃至非遠非近。今結為遠用。昔結以為近用。故此近於佛。欲開非近非遠而眾生執近乃覆非近非遠也。近義既爾遠義亦然。若能悟如此近遠義者。方識一化始終意也。
問。開近顯遠開無常顯常。開短顯長何異。
答。有人言開無常顯常。但在涅槃餘二通兩教。今明三事互通。但開近顯遠明久已成佛。開無常顯常者。此通久近。何以知之。證常有二種。一者久已證常。二今始證常。是故通也。開短顯長此復通上二義也。
次論三世義。舊云壽量品正明三世益物。既是三世益物。故皆是無常。
評曰。今品但明三世益物。未究此章之美。下文亦無多人得道。今依法華論具明三身。可有三義。一者法身無始終即是無三世義。二者修因得果以為報佛。此有始無終義。以修因滿初證法身故名為始。證法身已後無復生滅。所以無終。三化身有始有終。就化身中自開二身。化菩薩名舍那。如化千世界麻數菩薩。無凡夫二乘等眾是也。次化二乘名釋迦。如生王宮伽耶成佛是也。亦如信解品菩薩所見二乘所覩兩身不同也。
問。法身無始終化身有始終。此義易明。云何報身有始無終。無終云何有始耶。
答。此經云。壽命無量劫久修業所得。則知初發菩提心。中修菩薩行。後得法身。故知有始。既證法身無復生滅。故無有終。此須解大經純陀難及佛舉本有今無偈釋之。方見此義意耳。若就此中釋之於文義為繁。
問。此中有三世益物義不耶。
答。從初證法身已來。垂迹化物竟王宮之前名過去世。託生王宮乃至雙林滅度謂現在世。自爾已後為未來世。此皆是迹身有三世。本身無三世義由來。但明有三世唯明成迹身。三身之中但得其一。
問。明報身何故言復倍上數耶。
答。初證法身已不可知。證法身已復倍上數者此明不可知。不可知如華嚴不可說不可說。此顯無復有終義耳。
問。本迹義中云。逸多不見其始。補處不測其終。此明無始終。今何言有始無終耶。
答。前就法身義釋之。以因位之人不知其始終。故是無始終。所以是法身常義。今據報身故有始無終。又初證法身二義。一初證義故有始。二者同法身義者故無始無終也。又此是以報身顯法身。初得報身因位人尚不見其始終。況法身而可知耶。
問。作此釋者應是地論及舊義耳。
答。法華論有此文不應違也。但今讀論與舊意不同。舊義但如前釋之。今所明者義起有由。正為二乘人謂釋迦王宮始生雙林終滅。如大經云。是名二乘邪曲之見。今為破此病故云。久已成佛非始伽耶。復倍上數非終雙樹。為破始終故言無始終耳。然如來豈是始終無始終等四句可取耶。
問。等是破始終明無始終。何故無終則長而言復倍。無始則短但云補處不知。
答。斯言亦有深旨。二義之中正取無終。所以然者證常有二。一者久證二者始證。此二但得明常。唯無終義是常。有終義非常。正取無終顯常。斥二乘無常。故言復倍。所以無終則長無始則短也。若法身無始無終此義無長短也。但自攝嶺相傳有二河之說。一者菩薩在佛性河中行。二者佛在佛河中行。菩薩在佛性河中行者。此欲顯三世無三世義。所以然者。菩薩猶是無常未免三世之法。故就三世中修行。欲顯中道佛性非三世法。是故菩薩三世欲顯無三世義也。如來已離三世法。今作三世者此是無三世。為眾生故作三世方便。故佛河中明無三世義也。今此中明三世益物者。皆是佛河中行無三世三世益物。過去則不滅而滅。現在不生而生。未來不至而至。既不滅而滅。雖滅不滅。不生而生雖生不起。如此三世宛然而無起動。無三世三世即是三世無三世。然無三世三世豈是三世。三世無三世豈是無三世。故非三世非無三世而三世無三世。雖三世無三世而非三世無三世。所以如來之身不可思議絕凡夫二乘境界也。次[打-丁+堇]論三世無礙義。三不一一不三。不三不一得為三一。故華嚴經云。現在為過去過去為現在。過去名現在過去。現在名過去現在。未來名現在未來。故三世皆是因緣。以過去是現在過去過去得為現在。以現在是過去現在現在得為過去。未來亦爾。又三世得為一世一世得為三世。此是一三名為三一。三一得為不三一。如現在現在為未來。未來為現在。又云過去劫攝現在劫。現在劫攝未來劫。長劫攝短劫。短劫攝長劫。有佛劫攝無佛劫。無佛劫攝有佛劫。乃至一劫攝一切劫。一切劫攝一劫。以有因緣無礙故得如此也。若有定性何猶能爾。即此經說滅為不滅不滅為滅。不生為生生為不生。故多寶滅而不滅。並釋迦生而不生。此皆三世自在無礙之義也。
問。一世云何得是三世。三世云何得是一世。三世時節相礙云何得爾耶。
答。華嚴云。無量劫一念一念無量劫。無來無積聚而現諸劫事。以法無定性故。菩薩得諸法實相所以能如此也。
問。此猶未明請示其相。
答。無量劫亦是正道。一念亦是正道。正道既不異。無量劫一念豈異哉。復何失一念無量劫。亦非無量劫聚來。一念亦爾。無量劫一念事恒不失也。肇云如動而靜似去來相。可以神會不可以事求也。
次論三根義。
問。何故明三根義耶。
答。能化之佛有三世益物。所化眾生有於三根。故文云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
問。此三根與譬喻品三根何異。
答。彼明三乘為三根。此中直取利鈍判三根。何以知然。文云諸子之中有失心者則是鈍根。不失心者即是利根。
問。約何物論利鈍耶。
答。就三世分者。若過去久習無所得觀。觀強而煩惱弱者。於過去值釋迦得了悟名為上根。二者於過去習無所得觀。觀弱而煩惱小強。故值惡知識流浪五趣。乃至漸習善根。今日釋迦出世從初生至聞說法華皆得領悟名為中根也。若過去習善弱而煩惱強。亦流浪五趣。然後稍習善根感釋迦出世。從初生乃至法華歷聞諸教不悟。至涅槃唱滅方得悟解。如此之人名為下根也。然譬喻但明後之二人。就前法說中明過去久已成佛。導利眾生如千世界涌出菩薩等。皆是釋迦過去化得之名上根人也。
問。何故從初生至法華悟為中根。至涅槃解復為下根人耶。
答。初成道時開一為三。至法華之前求子猶未得。從法華始會三歸一覓子始得。故一化之終盡在法華。故有無量世界塵數人皆得悟道。所以至此時結束為一根也。於法華中復未得了悟。如來更復唱滅至涅槃方得領解。故名為下根人義也。
問。三世益物化三根人不耶。
答。過去益物上根人。現在益物為中下根人。三根眾生於二世皆領悟也。所以文中正明二世益物。不正明未來益物者。為化三根人盡也。若未來益物者更餘緣耳。
次論淨土義。
問。經云餘眾生見燒盡吾淨土不毀。是何淨土耶。
答。羅什云是異質同處義。淨穢二質同在一處。謂穢在淨處淨在穢處。故云同在一處。
問。何由得爾耶。
答。淨穢麁妙不同故不相礙。如首真天子身不礙於地。又如無間地獄雖百千共處亦不為妨。又如提胡不礙麁器。況淨穢二質而相妨耶。故燒穢不燒淨。如欲界火不能燒淨居天身。況淨土耶。
問。既有淨土何故無有淨火能燒耶。
答。穢土有三災淨土無三災也。
問。穢土為三災所燒可是無常。淨土既無三災云何得壞耶。
答。第四禪勉三災而有始起終滅。故無常。復有念念無常。淨土亦具斯二也。
問。穢土有劫數淨土亦然。何故不同有三災耶。
答。劫直是時節。名三災。必為過患故穢土有。淨土無。如五濁例也。生法師釋淨土不毀云。夫佛之不在者良以眾生穢惡故也。以穢故不在無穢必在。無穢故寄七寶以明之者。明無土砂之穢耳。雖有寶土之淨比於無形亦何異穢質耶。以理論之乃是無土義。既寄土言無故云淨土。無土之淨豈非法身所託。至於穢土被燒者自眾生罪報。亦何傷於無不淨乎。是以眾生見燒。淨土不毀也。
評曰。佛或開三身。或名為本迹二身。以身例土亦有三土及與二土。法身栖中道第一義土。如瓔珞所辨。又如仁王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又攝大乘論明。真如即是佛所住土也。晚見法華論亦明真如常住為土也。二舍那報身化諸菩薩處於淨土。故有四淨。化主淨國土淨徒眾淨教門淨。此四皆由菩薩心器淨故有此四淨。故舍那化菩薩也。三者釋迦化二乘即是穢土。謂二乘人天心器不淨。故感四種不淨也。若合三身為本迹二身者。法身託本土餘二託迹土也。若然者什公以土沙為穢。寶玉為淨。明異質同處者此是迹身淨土耳。生公著七珍論此是法身無淨土論。今請評之。若言法身不託土沙之穢。復不在寶玉之淨。故云無土者如前所判也。若取法身栖形實相中道之法。亦無此土者是義不然。詳生公意但是無寶玉之土也。非無中道之土也。若爾生公得法身土則失迹土。什公得於迹土失於本土。若二師各明一義者無所失。以今文具明三身。則具明三土。以昔未開三身今始開之。三土亦然也。
問。經云一質異見。是何物一質耶。如人見水如鬼見火。此為是水質而見火。火質而見水。為非水非火而見水火耶。
答。淨名華嚴初已廣明此義難解。今略決之。但一質多種。今具詳之。若以一實相為一質。以失實相故有六道異見。如大經云。是一味藥隨其流處有六種差別。則其事也。如人見水則有三塵。知見於火但有色觸。皆是倒心所感。故成水火二見也。如人見恒河為水。鬼見為火。淨穢亦爾。皆是眾生二業不同故有二見。實無如此淨穢也。
問。此得是一中道土質淨穢二緣故見二不耶。
答。是矣。亦名為土亦名實相也。二者就迹中論一質二見者。身子見釋迦土穢。梵王見釋迦土淨。身子見為人土。梵王見為天土。而釋迦淨土非如此人天土。故釋迦土如寶莊嚴土。而人天緣自見人天二土。故名一質二見也。
問。身子自見穢。梵王自見淨。何開一質二見。
答。經說身子自云我見釋迦土穢。梵王云我見釋迦土淨。佛復云我此土淨而汝不見。三種皆云釋迦土。故知二緣見釋迦土是天人土。而釋迦土非天人土也。三者云一質二見者。於一淨質見穢。於穢質見淨。故云一質二見也。
問。前明一質二見可然。後於淨質見穢。穢被燒淨燒不耶。
答。以惡業故於淨見穢。而淨實非穢。惡業故見不淨者而燒。而淨實不燒也。
問。淨質壞者穢亦壞不耶。
答。穢隨壞也。何以知然。淨質屬淨業所起。於淨寄見穢耳。以淨壞故則穢緣無所見。如鬼本於恒河水見火。恒河水竭鬼則不見火也。
問。於穢質見淨復云何耶。
答。例此可知也。
問。像法決疑經云。或見此土為土沙。或見此土為七寶。或見純黃金等。此土定是何物質耶。
答。此是隨業所見。可得是異質同處。此明報土也。又得是明應土義。根緣應見穢。以得悟示之以穢。乃至淨等亦爾。故不相礙也。
次論淨穢土教門義。凡有四句。一者前說一後說三。如舍那前為菩薩說一乘竟。後隱舍那之本垂釋迦之迹說於三乘。如長者脫珍御服著弊垢衣也。二者前說三乘後明一乘。即是釋迦前說三後明一。明一此即是隱釋迦之教顯舍那之教。息釋迦之迹顯舍那之本。此二句要相成。初明以本垂迹。次明以迹顯本。初脫珍御服著垢弊衣。次脫垢弊衣著珍御服也。三者始終常說一乘。如釋論云七寶世界純諸菩薩。乃至不聞二乘名字。四者但說二乘不說大乘。如釋論云黃金世界純羅漢白銀土皆求緣覺也。
問。經文云。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純羅漢皆辟支佛。此中云何得說一乘。
答。不必一期出世要前說三後說一乘。但諸佛久後必說真實。以無有畢竟住二乘永不作佛故也。復有四句。一者但說一乘不說三乘。二但說三乘不說一乘。三者亦說三亦說一。即釋迦教。初三後一是也。四不說三不說一。如無言世界不說三一也。又有四句。一者土淨而乘一。如七寶世界但化菩薩。二土穢乘三。如五濁剎。三土淨乘三。如身子成佛及中下根人淨土成佛有三乘教。四土穢乘一。未見別文。阿輸闍國七歲已上皆學大乘亦其事也。次明四句。一者為三緣說三乘。二為一緣說一乘。此事易明。三為三緣說一。可具二義。一者本是三乘緣會歸一乘。二者命三乘緣說於大法。四者為一乘緣說三乘。令一乘緣識三。是權知一為實。如勝鬘。七歲為學大乘者說三乘。二者為一乘緣說三。令傳化餘三乘緣也。緣悟復有四句。聞一悟一。聞三悟三。聞三悟一。聞一悟三。前已說之也。
法華玄論卷第九